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供应链论文

农业供应链论文

时间:2022-03-26 12:46:08

农业供应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评述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农产品产业的壮大与发展来自其整个产业链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已不单纯是某个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单一竞争。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为了这一环境下有效的竞争武器。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较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水平较低,题有待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国内的一些相关法规政策也不够完善,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针对相关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梳理和探究,对农产品供应链及其优化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评述与展望,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研究的评述

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在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目前没有统一定义,各国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供应链的表述也都大相径庭。美国的斯蒂文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英国的马丁(2010)认为供应链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上下游的连接,以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最终让消费者享有产品或服务。艾伦(2008)认为供应链是由链上合作的成员构成的整体网络系统,把基础商品加工转化为客户需要的商品,且管理各阶段的利润。我国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马士华(2006)认为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环节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制成各类中间产品乃至最终成品,最后由各种销售网络把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网链结构就是供应链。李季芳(2011)还认为供应链网络具有整体功能。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定义,可以概括出供应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的核心是企业。链的起点是从产品的原材料开始。通过对中间环节的控制,制成半产品以及成品。最后利用各种销售通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将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连接到终端消费者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网络和模式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而供应链的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对链条中各个节点加以控制,以便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满足企业的利益,以实现整个链条收益的最大化。

2.农产品供应链

金廷芳(2011)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生产者、中间商以及消费者等构成的网络体系。周静(2011)农产品供应链上所有的生产及销售环节都与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农产品供应链与其他供应链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别是基于农产品的特殊属性,首先,农产品种类繁多,如蔬菜、水果等果蔬,禽、蛋、水产品、肉等生鲜类,这部分农产品可以无需加工直接进入市场,也可以加工后再进入市场;而小麦、棉花等则必须通过加工这一环节,才能最终进入市场。其次是生鲜类农产品不易储藏,且受天气、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最后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的主要是以分散经营为主,不便于管理。刘秀玲(2006)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使农户和企业形成网络结构。游军(2009)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控制各节点,将各环节连成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梳理,笔者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以农产品为主体,从原材料的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链,主体是农产品,而核心仍然是加工企业。

三、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评述

当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过程、现存的组织模式、合作的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为主。

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评述

生鲜农产品因其品种繁多,且易腐坏、不耐储藏等特性,其消费受地域、气候、文化习俗、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加上运输成本巨大,一直备受各国政府和相关学者的关注。汤鹏(2013)利用Stackelberg主从对策理论的优化模型,分析得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蒋侃(2006)以主要研究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中提出从服务水平、核心企业组织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协调利益一体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赵辛(2013)指出管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有风险管理,需要依靠政府来制定科学的政策去进行宏观调控,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效运行。谢若琪(2015)提出建立生鲜配送中心,加大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建设、提升组织成员的素质,提高农民参与率等方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李娇娇(2015)则通过引入实证案例,证明生鲜超市进军生鲜电商不失为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一个好的机遇。

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优化评述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精简供应链中物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过程,通过控制物流服务、物流信息等合理化管理,尽可能的降低供应链成本,并且高效率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曾德强(2013)提出了以农产品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邱忠权(2010)则构建了可选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并在常温、冷链的此基础上扩展构建了有包装、存储条件可以选择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王蕾(2014)认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需要综合考察,其主要从农产品物流体系主体优化、功能优化、平台优化三个方面对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进行了构建。李建伟(2011)认为应用物联网技术,能使供应链管理实现高度敏捷性和完全的集成化。

3.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优化评述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任何节点企业,从产地到销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各环节进行管控,无疑是为农产品供应链上信息传递实现了优化。陈永平(2014)指出在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过程中,信息资源优化成为农产品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重点。李梦蝶(2014)分析指出目前消费者对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终端供应链供应商品并不满意,仍需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孙炜(2004)认为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和实现农产品流通模式高级化和成熟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产品价值创造与转移,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利用网络信息实现优化。刘助忠(2015)研究指出,“互联网+”致力于“线上线下”优势流程的融合,希望通过集成优化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环节的供应链流程,加以融合“互联网+”,是解决农产品供应链流程优化的关键。孙开钊(2015)认为应顺应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利用当前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创新供应链发展模式,切实际的给农民、涉农生产企业以及涉农零售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才是真正的实现整条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增值。

四、结语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成果相对丰硕。近年来,农产品供应链在核心期刊、博硕论文等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数量越来越丰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虽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颇丰。但也有一些局限:第一,研究成果多表现在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少,大多停留在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定性描述现状和问题、分析过程与机理、设计框架和模式等方面,结论一般为策略和政策建议,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定量分析的数据和结论相对较少。第二,农产品供应链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第三,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多为理论模型或顶层设计,研究成果有待落实,在底层细节设计、实现系统实施的方面研究较少。第四,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少。

总之,农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其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较大的研究价值。基于目前研究成果,顺应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后续研究要立足于数据,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孙国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Martin Christoph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American:Prentice Hall,4th Edition,2010.

[3]艾伦・哈里森.物流管理与战略:通过供应链竞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季芳.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6]金廷芳.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4:97-98.

[7]周静.物联网对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94.

[8]刘秀玲,戴蓬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5:183-187.

[9]游军.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10:99-102.

[10]汤鹏.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3,5:5-9.

[11]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57-58.

[12]赵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3]谢若琪.山西省生鲜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5.

[14]李娇娇.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15]曾德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仿真[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

[16]邱忠权.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17]王蕾.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18]李建伟.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

[19]陈永平.供应链信息资源优化及其价值创造能力提升[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20]李梦蝶.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21]孙炜.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结构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

[22]刘助忠.“互联网+”概念下的“O2O”型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集成优化[J].求索,2015.

第2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我国果蔬农产品国际化贸易的开通,对其安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果蔬贸易供应链结构逐渐趋于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果蔬农产品的价格。本文对供应链结构对果蔬价格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供应链结构;果蔬价格;分析和研究

1 我国果蔬供应链现状

1.1 我国果蔬供应链现状及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我国果蔬农产品的供应链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建国初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并不完善,商品运输的体制并没完全建立,所以果蔬供应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果蔬供应链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转化为产品外销。这不仅带动了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的发展,还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近年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市场竞争,在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的大前提下,果蔬农产品安全问题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果蔬供应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体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果蔬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供应链结构的复杂化、多元化不仅影响了我国果蔬农产品的安全质量,还影响了其价格走势[1]23-47。

1.2 果蔬生产现状及分析

我国地域广袤,果蔬生产资料丰富,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决定了果蔬产品的不同种类。据北京相关部门统计,北京2008到2012年间的各区的果蔬种植面积。具体数据如表1。

对表1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密云区和延庆区果蔬种植面积最大,从2008年以来,北京市对果蔬种植土地的保护措施,十分有效,各地的果蔬耕地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减少。

1.3 果蔬农产品加工现状分析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北京市农产品销售、物流总额为12.46亿元,占北京消费总额的1.27%,仅次于进口货物和工业品物流量。具体数据如表2。

1.4 果蔬农产品销售现状与价格分析

北京的果蔬农产品的消费终端主要有超市、批发中心、农贸市场、本地集市等。由于供应链的结果发生改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果蔬消费由传统的“数量型”转化为“质量型”,果蔬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消费模式。对北京200多个大中型农贸市场进行数据调整,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1.5 北京果蔬价格受供应链结构影响分析

通过以上对北京果蔬种植耕地、果蔬消费比例、人均消费等问题的分析可知,北京果蔬生产供应链相对平稳,其果蔬价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升高,从人均消费情况可以看出,北京果蔬消费意识很强,其发展前景相对乐观[2]123-156。

2 果蔬供应链基础理论

供应链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随着产品经济的变迁和发展,供应链已经成为一种资源整合模式,其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以供应链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引起了高度重视。

2.1 供应链基础理论

供应链理论基础是没有固定统一定义的,因为不同领域产品的供应链都有其特有的性质,不同产品的供应链结构不同,所以供应链基础理论只是一种广义理论概念。供应链是一种网链概念,其定义为:供应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其转化为成品或中间产品,将其投放市场销售到个体用户的功能网链[3]35-37。

2.2 果蔬供应链

果蔬供应链的管理核心是企业通过科技技术对其果蔬产品进行营销管理,其中包括,采集、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经销等几个步骤,将供应商、生产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市场联系起来的果蔬供应链。

果蔬供应链特征

果蔬供应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果蔬供应链的结构复杂,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消费者四部分构成,其四个供应点的类型、功能、分布地点和结构都不同,所以再对其进行供应链管理时难度非常大;②信息化程度要求高,果蔬供应链是生产企业和消费市场双重影响下的营销模式,其结构影响因素有很多,所以对供应链结构进行管理时,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并需及时更新和反馈,是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③消费市场推动作用,果蔬产品生产、管理、经销都需要依赖消费市场。消费者是拉动果蔬农产品生产的动力源。

2.3 果蔬供应链结构组成

2.3.1生产结构组成:个体农户、农村合作社、果蔬生产基地。

2.3.2加工结构组成:果蔬粗加工企业、果蔬产品加工企业。

2.3.3运输结构组成:物流运输、产品自由运输。

2.3.4批发结构组成:批发商、集货商、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农贸市场。

2.3.5销售结构组成:个体消费者、零售商、超市、企事业单位食堂[4]125-128。

3 果蔬供应链结构对果蔬价格的影响

通过上文对果蔬供应链的结构分析可知,果蔬供应链中,影响果蔬价格的主要受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销售等组织结构影响。

3.1 生产供应链结构:在果蔬生产过程中,其果蔬产量受温度、气候等影响会随之发生变化,个体农户或相关利益经销商就会根据果蔬产量、企业预定等情况制定果蔬生产价格,对果蔬价格影响最小。

3.2加工供应链结构对果蔬价格影响最大,因为企业通过对原产品进行加工之后作为商品销售,其加工过程、运输过程、销售过程所需要的费用都会附加到果蔬产品价格上,所以会大大提高果蔬价格。

3.3运输供应链结构,主要是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汽油柴油用量所消耗的运输成本,对果蔬价格售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3.4批发、销售供应链结构是果蔬价格附加的最后一个经销商,通过零销售企业将果蔬产品销售给个人,个体经销商会通过对店面成本、人工成本、运营利润等问题进行预算分析,将其附加到果蔬价格上。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果蔬价格是果蔬供应链结构消费、成本、利润叠加之后的产品价格,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组成工序都会影响其果蔬价格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果蔬供应链的分析可知,我国果蔬供应链有关食品安全的监察制度并不完善,要实现果蔬供应链的良性循环,仍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5]45-49。

【参考文献】

[1]张伟.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追溯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6):23-47.

[2]王朝晖.我国果蔬流通企业扩张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4):123-156.

[3]黄勇.基于安全与效率的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6):35-37

第3篇

【关键词】小农户 组织化 农产品 供应链 优化

一、前言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供应链理论受到农业领域广泛的关注,其实践运用亦日益深化,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开始了供应链实践,并将其作为知识经济背景下获取农产品竞争力的战略武器。与其他许多领域的产业化相比,由于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自给性农业仍占很大比例,因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一个主要表现是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实力差异过大,小农户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

事实上,小农户利益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的问题,也就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农问题”。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加上土地资源本身的制约以及水资源的制约,使得小农户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突显。因此,本文指的小农户主要是指农户及农户组成的小型生产联合体,属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产品生产组织,而没有包括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领域的组织。国内外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实践表明,流通控制权逐渐向农产品供应链终端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通常是经销商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而非生产者。农产品供应链内部各环节谈判的控制权逐步从生产向加工、销售领域转移,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生产者往往是家庭经营而非企业运作,使得其容易丧失发言权。显然,这种趋势会加剧小农户的弱势地位。这就使得维护小农户的利益显得尤为紧迫。

二、农产品供应链中小农户的发展现状

小农户是灵活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无论是参与核心企业所在的供应链还是无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它在农产品供应链中都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1、小农户供应链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劣势竞争地位

当前,农产品的竞争基本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理论与实践表明,一条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以及供应链运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核心企业的协调作用在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和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有十分突出的表现。以此为思路,可以把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网络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有核心企业参与的集成供应链;另一类是无核心企业参与的小农户供应链。集成供应链基本上由农业龙头企业、加工企业、零售企业(超市)、城镇消费者等构成。在集成供应链中,除了消费者,前三者均可能是这条链的核心企业。当然,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可能有小农户的参与,但其不是主体。集成供应链的运营现状基本是安全优质农产品――零售经营者为现代超市,专门供应商可对其经营的农产品溯源以控制其和质量安全性。与之对应,由小农户、批发商等所组成的小农户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一条供应链,其运营现状是普通农产品――零售经营者为个体商贩,经由批发市场供应的农产品,难以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在小农户供应链中,由于批发市场是小农户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众多小农户的产品通过多种供应渠道汇集到批发市场,然后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送达消费者,只有少量农产品绕过批发市场以直销方式到达消费者。但是,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的销售方式是以“即时货银两讫”的现货交易为主,这是一种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最原始的流通形式。从供应链管理的观点来看,小农户供应链中没有信息“交换中心”和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的协调功能,它必然是一条断裂、低效率的供应链,无法有效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因此,小农户供应链与集成供应链进行竞争,前者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2、农产品供应链中小农户总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有部分小农户参与到核心企业集成供应链,但绝大多数小农户均被动参与到小农户供应链中。无论参与哪一类供应链,小农户在其链中都会处于弱势地位。其原因在于:第一,同核心企业的合作比较难争取。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下游核心企业一般愿意与大型生产组织而非小农户合作,因此小农户在争取下游核心企业的订单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农户自身规模小、生产技术含量低以及分散无组织,核心企业与小农户组织合作的交易成本较高。二是与小农户合作的监督成本较高,核心企业监督小农户农产品的质量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农产品市场行情不稳定,使得合约各方很容易产生违约的动机,尤其是产品的市场价格较高时,小农户很可能不遵守合约规定而将产品卖给他人。四是核心企业倾向于上游生产单位生产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而高附加价值通常意味着高风险,小农户往往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第二,抗风险能力弱、保障力差。由于小农户多数将目标定位于农村分散的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游离于城市超市或专业化的供应链市场之外。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批发市场阻断了小农户供应链的信息流,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甚至被严重扭曲。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加大了小农户的市场风险。另外,小农户大都受制于大农户、农产品收购商、产地批发商等组织,市场一旦被恶意操纵,小农户往往只得贱卖其产品,尤其是对保鲜要求较高的农产品。第三,市场竞争能力弱。由于信息链在批发市场被阻断,小农户农产品流通经常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政府指导与监管又难以完全到位,而且还直接造成了农产品物流链的流动不畅。其结果是农产品物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之间处于阻断和不透明状态,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成本过高,致使小农户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基于小农户组织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策略

综观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除了发挥政府、核心企业的作用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保护农户的利益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通过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从而提升小农户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增加小农户的收入应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1、成立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

一部与农民紧密相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为小农户组织化的合法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维护中小农户的利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政府应首先推动、指导和扶持小农户成立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要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让中小农户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被组织起来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追求中小农户组织化的成功率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还要对中小农户组织活动提供财政、信息、税收、科技及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其次,政府应发挥规范作用。指导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工作,健全内部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合作组织的利益机制,切实让每一农户都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办成“民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且规范利益分配机制,真正落实“民收益”的原则。第三,政府要搞好农产品的配套服务。加强乡村公路、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市场流通环节的农药残留检验检测设备、信息、电子结算以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鼓励合作组织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实施“绿色证书”,对来自合作组织的产品作标准要求和处理。

2、以合作组织为依托,优化农产品供应链

小农户通过联合使其组织化程度提高,这样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上就容易取得规模经济,并能做到连续供应,增强市场谈判能力。以“合作组织”的名义进入市场,可以优化原来的小农户供应链,改变小农户在供应链中的不利现状。

(1)明确以规范的城镇市场和城市超市为目标。改变原来定位于农村分散的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游离于城市超市或专业化的市场的局面,以顾客需求为基础,以规范的城镇市场和城市超市为目标市场。由于超市是靠产品质量和品牌来维持其生存的,合作组织必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地方特色。通过配送中心参与农产品供应链市场,形成“合作组织+配送中心+超市”“基地+加工+规范的市场”等模式,以配送中心为桥梁,建立零售商与合作组织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渠道,保障运输链条的完整性、快捷性。

(2)寻求同核心企业的合作和指导管理。寻求核心企业,参与到大型专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成为流通企业的生产基地和下游供应商。由于不再是单个小农户与核心企业合作,因此,核心企业愿意与合作组织进行合作。这样,有专业企业的标准运用和现场指导,必将使合作组织在农产品的品种、营养、色泽、口味、保险、包装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和加大资金投入,开拓出更加广泛的盈利空间。在利益机制上,实行小农户增收与技术人员获取报酬相结合的制度,并突出小农户的利益。

(3)围绕核心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系统。由于批发市场无法起到核心企业信息交换中心的作用,致使小农户供应链无法实施供应链管理,因此,要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必须解决信息共享问题。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最有效的供应链信息管理方法。核心企业通过发挥其信息提供和信息协调功能,使信息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由核心企业统一协调,保障信息流动畅通。这样,由合作组织、加工企业、销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就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利益共享的联盟,共同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

(4)建立协调的、利益一体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市场竞争环境和资源约束,从合同履约、信用、合作愿望、生产、服务、营销能力、参与动机等方面综合评价合作组织的合作伙伴,确保伙伴的利益一致性,并能适应合作的管理协调机制,逐步从普通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结论

总之,小农户是农产品供应链的起点,更是一个庞大分散的供应源。单靠小农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是难以改变其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的。通过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来提升小农户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增加小农户的收入应是一种可行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策略。当然,这种策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小农户的思想意识和运营方式的转变。

(本文是浙江省供销社基金项目,编号:06SS02)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模式;“农超对接”供应链;大型超市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前言

近年来,大型超市广泛采用高效的农产品“农超对接”产销模式。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围绕核心农业企业,对果蔬类农产品实行运输、仓储、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商、加工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网络结构模式。

二、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分析

大型超市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主要是针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在该模式下,生产基地、超市企业、物流中心等逐渐发展成农产品流通的主体,组成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供应链。尽管供应链模式组织原则不同,但对于大型超市企业供应链组织来说,都可以成为其“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的一部分,从而适应不同的成本控制环节和业务类型。归纳来看,它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降低供应链的成本:①稳定可靠有农产品供应源;②优化供应链业务环节;③通过供应链联盟减少达到规模经营,实现长期合作;④通过开展一体化成本控制。但是,由于“农超对接”产销模式在我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①“农超对接”模式较单一,供应链整体效率还比较低;②农民对“农超对接”参与意识较淡薄,相关配套体制机制还不健全;③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等技术与装备有待提高;④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还没有有效实施应用。由此可见,供应链成本控制是一个体系,必需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农超对接”供应链整体成本。

三、我国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式

目前,对供应链成本构成和相关研究结论已经较多,具有代表性结论为:供应链委员会认为供应链成本的主要构成是运营成本、存储成本、信息成本和附加生产成本等;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供应链成本包括订货成本、购买成本、存货存储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资金转移成本、信息成本、财务费用、经营成本、供应链相关的机会成本和整合成本等。

1.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

基于前人的研究结论,结合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和各个交易环节发生成本的情况,在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中,将对大型超市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影响较大的交易成本和损耗成本归入核算体系,将农产品供应链的成本分为交易成本、作业成本、损耗成本。

2.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

基于上述“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分析,我们提出了成本控制模型:从生产与运作和保障机制两个方面来控制供应链成本。在生产与运作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及时更新供应链技术与装备,提升员工的认知行为和技能,实现专业化分工,改善工人中存在的“磨洋工”情况。建立一套完整而具有实施价值的保障机制,实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让员工有被信任的感觉,培养其忠诚度;企业还可以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和适当的奖励,激励员工,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以上构建的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关键技术包括:

(1)交易成本控制技术。采用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和方法,建立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信息共享平台。

(2)损耗成本控制技术。受农产品生化特性的影响,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损耗成本随着供应链效率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也说明了其成本挖掘潜力。目前,使用较广泛而且效果显著的损耗成本控制技术贯穿于农产品供应链各业务环节。

(3)作业成本控制技术。蔬菜的特性决定了高运输成本,因此合理地选择运输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作业成本。另外,可通过提高运输效率及运输管理系统(TMS)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有效对接,提高安全性,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四、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实施

目前,成本控制相关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出现了许多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比如:绝对成本控制法、相对成本控制法、全面成本控制法、定额法、经济采购批量、标准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目标成本法等。结合以上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在实施“农超对接”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步骤与方法。

(1)采用目标成本法进行供应链成本计算。根据对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实施状况和实施效果的市场调查,计算可实现的物流营业收入,采用与生产计划、仓储管理和客户服务等于一体的整体成本控制。

(2)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供应链成本分析与预测。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3)采用全面成本控制法和定额法进行供应链成本决策与控制。仅就事前控制来说,就有用于产量或销售量问题的本·量·利分析法;有用于产品设计和产品改进的价值分析法;有解决产品结构问题的线性规划法;有用于材料采购控制的最佳批量法等。

五、结语

大型超市“农超对接”供应链成本控制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全方位控制。在整体的成本控制的环节中找到相对应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及调整,然后能够使得我们农超对接的普及,有效解决在各个环节产生的成本差异,通过相关超市的成本分析和模型的对比,先进成本控制技术的提出,以及部分存在的问题的要素分析,从成本控制环节有效解决现实中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策略;产品新鲜度;期权合同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5-0042-06

Fresh Produce Supplier’s Pricing Decisions Research with

Circulation Wastage and Options Contracts

WANG Jing, CHEN Xu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610054, China)

Abstract:The Options Contract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fresh produce supply chain ordering decision models, and the huge circulation wastages both from quantity and quality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two stage models in one period. Firstly,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demand would be affected by the produce’s fresh degree. Secondly, the retailer’s optimal procurement decision and the supplier’s optimal carrying decision both without options case and with options case are gotten by building models. Thirdly, the conclusions are gotten aft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models, the retailer’s optimal produce ordering quantity without options is more than the optimal produce ordering quantity with options, but less than the optimal total ordering quantity. The retailer’s maximum profit with options is more than the without options one, and the supplier’s maximum profit with options is more than the without options one under some condition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after numerical study is gained that the supplier’s maximum profit is negative correlative to the circulation wastage rate and positive correlative to the produce wholesale price.

Key word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ecisions; fresh degree; options contracts

1 引言

生鲜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从整个国家到每一个人,它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一方面从农田到餐桌,生鲜农产品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流通运输;但是,另一方面生鲜农产品极易腐烂、极易变质、生命周期短、产品鲜活程度要求高的独有特性,导致其长时间流通的高风险性;我国每年在运送路上腐烂的果蔬3.7万吨,可供养两亿人的生活[1]。因此,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结合生鲜农产品特性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如何有效进行生鲜农产品的风险管理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为更好地管理供应链的高额风险,期权合同的运用正变得愈加切实有效。相关的成功运用有IBM的打印机事业部[2],Sun公司[3]和HP公司[4]。陈旭[5],Chen和Parlar[6],Ganeshan等人[7]研究期权的报童模型对零售商订货的影响;崔爱平和刘伟[8]考虑Stackelberg主从博弈下供应链的协调;胡本勇等人[9]分析单、双向期权机制对易逝品供应链柔性契约的影响;Barnes等人[10]用报童模型来分析期权的两周期需求模型,表明当执行价格线性分段才能达到供应链协调;Burnetas和Ritchken[11]考虑期权合同的引入对产品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影响。然而,上述有关文献都没有考虑生鲜农产品这一类极具易逝品特性的重要产品,更加没有对该产品的流通损耗方面进行相关研究。近年来,研究学者越来越关注生鲜农产品的研究,有关供应链的协调与优化问题的研究可见文献[12~16]。然而,在这类文献中,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多数是采用控制库存成本最小或供应链协调的决策方法,没有文献结合运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手段尤其是期权合同工具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策略进行相关研究。

与此同时,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引入期权合同,也得到了相关文献的论述。高志杰等[17]以发达国家农产品期权市场的发展规律为例,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推出农产品期权的必要性及相应的操作建议;涂国平等[18]介绍期权期货合同引入农业产业化供应链模型优化。据上述文献的研究,将期权合同引入农产品供应链,一方面能够为订单农业提供“风险避口”,为订单企业和农户提供简便易行、风险较小的保值和避险工具,为稳定和保护农民收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能够满足农场、经销商等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在期权合同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实际当中,既能够借助现代金融市场打破订单农业交易系统的封闭性、寻求风险外化通道,又能够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不断成熟的条件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市场稳定性与安全性。

2 问题描述与假定

研究一对一供应链的单周期两阶段模型,以供应商只提品(即无期权时)为基础,重点考虑供应商既提品又提供期权合同(即有期权时)的情形,研究和探讨期权合同对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影响。同时引入产品数量损耗率β(0

由命题5可知,有期权时的零售商订货包括订购产品和期权,其中,订购产品和期权的总订货量是要大于无期权时的订货量,但是,就订购的产品数量而言却要比无期权时的订货量小。

5.2 期权合同对零售商最大期望利润的影响

命题6 有期权时的生鲜农产品零售商最大期望利润大于无期权时最大期望利润。

由命题6可知,有期权时零售商的最大期望利润大于无期权时的零售商最大期望利润。也就是说,零售商如果能够同时订购产品和期权,那么获得最大期望利润要比仅订购产品时的高。

5.3 期权合同对供应商最大期望利润的影响

命题7 满足条件h

由命题7可知,当生鲜农产品供应商提供期权合同时,供应商的产品持有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有期权时的最大期望利润大于无期权时的最大期望利润。也就是说,如果供应商能够为零售商同时提品和期权,只要供应商的产品持有成本控制适当,同样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

综合命题6和7可知,供应商在产品持有成本控制下向零售商同时提品和期权,能够有效激励零售商的订货策略,供需双方都能够获取比无期权时更高的利润。

6 数值实验

为了讨论简便又不失一般性,假设市场随机因子服从均匀分布,即令f(x)=1/(b-a)。

6.1 产品损耗率与供应商最大期望利润的关系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虽然最大期望利润随各参数取值的不同而不同,但变化趋势相同。考虑期权前后,供应商最大期望利润都随β的增加而减少,有期权时的最大期望利润(图中虚线)始终要大于无期权时的最大期望利润(图中实线)。也就是说,产品的损耗率与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大期望利润成反比,即不论有无期权,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大期望利润都是随产品损耗率的增加而减少;反之,其最大期望利润都随产品损耗率的减少而增加。

6.2 产品批发价与供应商最大期望利润的关系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虽然最大期望利润随各参数取值的不同而不同,但变化趋势相同。考虑期权前后,最大期望利润都随wo的增加而增加,有期权时的最大期望利润(图中虚线)始终要大于无期权时的最大期望利润(图中实线)。也就是说,产品的批发价与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大期望利润成正比,即不论有无期权,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大期望利润都是随产品批发价的增加而增加;反之,其最大期望利润都随产品批发价的减少而减少。

7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本文考虑了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的特性,结合金融衍生工具期权合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零售商订货策略和供应商运送策略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有意义的结论:(1)有无期权时,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和最大期望利润、供应商的最优运送量和最大期望利润都存在并且是唯一的;(2)有无期权时,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都与产品新鲜度成正比;(3)无期权时的零售商最优产品订货量大于有期权时的最优产品订货量,小于有期权时的最优总订货量;(4)有期权时零售商的最大期望利润大于无期权时的最大期望利润;(5)供应商成本控制下同时提品和期权,能够有效激励零售商订货,供需双方都能够获取比无期权时更高的利润;(6)通过数值实验得到:供应商最大期望利润与产品损耗率成反比、与产品批发价成正比。

本文在假定的市场需求函数下,通过引入期权合同,考虑到产品流通损耗以及产品新鲜度的因素,不仅得到了有关零售商的订货策略,而且还从供应商的角度验证了期权合同管理供应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相比于以往研究文献,例如,文献[8]论证了Stackelberg主从博弈下得到期权契约可实现供应链协调,并提高双方期望利润,然而,本文是以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和新鲜度为特性,从建模及模型之间的对比论证中得出,期权合同不仅能够提高供应链双方期望利润,同时,供应商成本控制下同时提品和期权,能够有效激励零售商订货,供需双方都能够获取比无期权时更高的利润;文献[12,14,16]分别从成本分担机制、新鲜度衰减函数、损耗控制等方面论证了生鲜(时鲜)农产品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然而,本文是将期权合同引入,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并通过建模及模型论证得出,期权合同的引入将同时提高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最大期望利润,在规避一定供应链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励供应链的管理。

然而,本文考虑的是一个比较简化而且较为理想的交易环境,是对期权引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尝试,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一种崭新的研究实践。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多零售商和多供应商之间、考虑供需双方相互博弈的期权合同和产品现货互相结合等多种情况,逐步提高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参 考 文 献:

[1]刘培松.我国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8):91-92.

[2]Bassok Y, Sirnivasan R, Bixby A, et al.. Design of component supply chain contracts with commitment revision flexibility[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7, 41(6): 693-764.

[3]Farlow D, Schmidt G, Tsay A. Supplier management at sun microsystems[R]. Case Stud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1995.

[4]Tsay A, Lovejoy W S. 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9, 1(2): 89-111.

[5]陈旭.考虑期权合同供应链的零售商订货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9(3):17-23.

[6]Chen F, Parlar M. Value of a put option to the risk-averse newsvendor[J]. IIE Transactions, 2007, 39: 481-500.

[7]Ganeshan R, Boone T, Aggarwal P. Optimal procurement portfolios when using B2Bs: a model and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 118(1): 146-151.

[8]崔爱平,刘伟.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基于期权契约的能力协调[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2):59-65.

[9]胡本勇,王性玉,彭其渊.供应链柔性契约与单向及双向期权模式选择[J].系统管理学报, 2009,18(2):165-171.

[10]Barnes S D, Bassok Y, Anupindi R. Coordin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supply contracts with options[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 4(3): 171-207.

[11]Burnetas A, Ritchken P. Option pricing with downward-sloping demand curves: the case of supply chain option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 51(4): 566-580.

[12]肖勇波,陈剑,徐小林.到岸价格商务模式下涉及远距离运输的时鲜产品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19-25.

[13]LodreeJr E J, Uzochukwu B M. Production planning for a deteriorating item with stochastic demand and consumer cho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6(2): 219-232.

[14]但斌,陈军.基于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5):42-49.

[15]Pathumnakul S, Piewthongngam K, Khamjan S. Integrating a shrimp-growth function, farming skills information, and a supply allocation algorithm to manage the shrimp supply chain[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09, 66(1): 93-105.

[16]陈军,但斌.基于实体损耗控制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3):54-62.

第6篇

关键词:事件序列图;小麦供应链;约束分析;集成化

product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ffectiv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n solv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relaxation problems of link, contributing to the solution of china′s “three rural issu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structure model is the first step i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bulk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processes and relationships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building an effective supply chain analytic principle hav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more efficient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event-sequence diagram; wheat supply chain; constraint analysis; integration

所谓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就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专业化分工,促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共享、资金和物资等方面的协作进行协调,优化供应链整体绩效。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结构模型是集成供应链的首要步骤,可由此展开对供应链过程、关系的分析。

一、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与意义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局限于对农产品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还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有效供应链的方法论。大宗农产品关乎国家民生和三农问题,是当今我国的农业重点。有效的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链接松弛问题,有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研究表明成功供应链开发项目可以作为经济增长和摆脱贫穷的重要途径,而集成供应链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应用工具。

二、大宗农产品供应链esd模型

事件序列图( event sequence diagram ,esd) 方法是一种对关联事件序列进行描述的图形建模工具。esd 模型通过建立抽象的信息对象,准确地描述了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流动过程和状态,抽象化地概括了各种条件与可达状态之间的约束关系,它能对系统中流动的信息流、操作流和控制流同时模型化,是适宜为管理系统建模分析的理想模型。

esd 由{e,c,g,p,cb,dr}六元组来定义,它们分别代表事件、条件、门、过程参数集、限制以及关联规则。e 代表事件,所有可观测的物理现象都可以表示为事件;c 代表条件,根据条件是否满足,系统的事故场景将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g代表门,门可以分为与门和或门,它们是用来对“单个输入多个输出”或者“多个输入单个输出”的情况进行建模的;p 代表过程变量,它是由影响系统的时间和物理过程变量组成的;cb 代表限制/ 边界条件;dr 代表关联规则。esd 的构建从某一初始事件开始,根据问题“上一事件怎么解决?”“下一步可能发生什么?”而推理展开,对事件序列的推演过程进行模拟。结合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归纳得出基于esd 的供应链建模步骤如下:

1.确定初始事件。初始事件也就是某次物流活动的引发事件。

2.根据初始事件建立简化的供应链流程,提供esd 模型的事件序列参考。

3.划分供应链网络的独立事件。独立事件以供应链流程的几部分(包括原材料供应、制造、装配、分销、零售、用户等) 为基础,细分各部分的构成事件。

4.以供应链流程为元模型,推演事件序列,建立相应的esd 模型。

5.输入相应限制参数,按照相应的任务调度原则运行esd 模型, 运行时有竞争时按照优先级决策。

6.得出相应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三、案例应用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和开发工作相对落后,已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小麦物流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小麦信息网上称,截至2006年9月30日,河南省收购小麦186亿公斤,居全国小麦收购量的第一位。但是基于小麦商品(含其制成品面粉等)流通量之大,库存点之多的特点,我国小麦流通主要强调生产上的合理布局,注重小麦总量供需平衡,往往忽视了小麦流通加工增值是其物流的重要内容构成,以致在小麦供应链的运作上,各流通环节都相对独立,彼此缺少及时沟通。

从物流过程的角度来看,小麦供应链由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构成。小麦销售物流在这条链中受市场影响最大,有更大的可塑性,链条上各个成员伙伴的衔接程度将是整个供应链的关键。(1)供应阶段。小麦供应物流主要是保证小麦种植生产正常进行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过程。(2)生产环节。小麦生产物流指从小麦耕种、管理、收获整个过程所形成的物流。(3)销售环节。小麦收获以后进入到销售物流阶段。从田地里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小麦要经过多个物流环节。主要为农户、粮库、面粉加工厂、批发市场和超市等。

建模。基于事件序列法的建模步骤,现根据小麦供应链的物流环节进行esd模型的构建:(1)确定初始事件为农户收割小麦;(2)根据初始事件建立简化的供应链流程,提供esd 模型的事件序列参考;(3)划分供应链网络的独立事件。

独立事件有:粮仓向农户收购小麦、粮仓到面粉加工厂(运输,粮仓库存)、面粉加工厂运输至面粉批发市场、面粉批发市场运输至超市、超市到消费者等以供应链流程为元模型,推演事件序列,建立相应的esd 模型。建模的第五步和第六步使按照相应的任务调度原则运行esd 模型, 得出相应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下面就小麦供应链销售物流的农户收割环节进行分析。

模型应用。模型的输入是各种方案的配套资源,如土地亩数、车辆数、信息硬件数等,也就是esd 模型中的限制与条件等,在给定一种输入之后可以得到上述三个测度值。通过测定这条小麦供应链上性能指标,挖掘出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发展的约束条件,分析影响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化的障碍,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工作。

本文以小麦联合收割机数作为模型的输入,根据河南省实际小麦种植面积,运用esd模型算法,利用crystal ball软件进行模型仿真运算,得出小麦供应链上的速度、成本、资源利用率等性能指标。这里运算仅针对小麦供应链收割阶段,指标周期指完成小麦收割的时间,成本指投入小麦收割的机械成本、劳动成本和其它成本之和。

在河南省7 496万亩小麦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假定其它资源充足,看联合收割机数量的变化对收割时间和其自身的利用率的影响。当小麦联合收割机为11万台时,小麦收割完成天数随收割机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资源利用率为100 %,此时收割成本也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因此小麦联合收割机定在11万台左右比较合理。这里由于篇幅有限,esd模型的输入和模型算法不再赘述,下面主要就小麦供应链发展的约束条件和供应链集成障碍进行分析解决。在小麦种植面积7 496万亩和其它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小麦联合收割机定在11万台左右比较合理。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统计,2006年河南小麦夏粮收割投入联合收割机为10.5万台,2005年投入为9万台,但是全省实际农机收割率2006年、2005年分别为85%和81%,可见现今夏粮收割农机器械数量还不是很充足。由此可见,esd模型的运用和模型仿真反映了小麦供应链运作中的资源配置约束。这种方法还可以在假设一种资源定值后,探讨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量、农业协会数、粮仓存储面积等,以此找出现在的小麦供应链发展中的约束条件。根据本文的分析,小麦供应链中的其它约束主要表现在:

1.观念认识上的片面性。esd模型应用表明,粮食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认知水平量化指标达到85分以上才能保证各节点企业的思想相统一(满分100分),但是现在认知水平量化指标不到60分,这是制约小麦物流发展的思想因素。

2.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技术水平同样量化为最高100,最低为0的区间指标,esd模型的仿真理想结果为75以上,而现实的指标水平远低于这个水平。

3.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在小麦销售物流中,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原因便是粮食流通信息滞后、管理不善。据锦程物流网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可供2 000万人口消费4年。

四、集成小麦供应链的主要对策

通过约束分析表明,河南小麦供应链的最主要的约束是供应链组织结构上的协调性不强,各节点企业无法有效信息共享,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策略进行供应链的有效集成。

为提供一个有利于国内供应链集成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及时出台政策,保证夏粮收购工作的顺利平稳运行。政府应该引导协会组织,解决小麦供应链中小农户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同时要支持各种与供应链效率、效果相关的政策研究。

由于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时间不长,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没有充分应用现有的技术,集成技术障碍成为小麦供应链集成的主要障碍之一。据此,改进河南小麦供应链的主要技术措施有:优化小麦供应链的结构;运用期货等手段切实规避风险;在小麦生产商、收购中间商和加工商之间合理分配收益;启动基于供应链绩效改进的供应链模型优化项目等。

做好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还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农业化思想,引入在其他行业奏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引入六西格马管理到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的应用、引入信息代理机制等。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河南小麦供应链为案例进行模型应用和分析,挖掘出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发展的约束条件,提出了集成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的政策、技术措施等。

本文集成化大宗农产品供应链esd模型的应用,是对小麦供应链生产物流环节进行的分析,以后此模型研究的重点将是小麦供应链销售物流阶段,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对大宗农产品供应链中重点企业如何发挥链条核心地位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冷志杰.基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机制的大豆供应链集成对策研究[j].复旦学报,2007(8).

[2] 冷志杰,唐焕文.大宗农产品供应链四维网络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3).

[3] 苟建华. 基于小农户组织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探究[j].当代经济,2007(11).

第7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组织创新 交易费用 供应链

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农产品物流重要性、特点和作用的研究(丁俊发,2002;厉以宁,2003),强调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制度研究(侯立军,2002;王新利,2003;黄祖辉,2005),强调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整性和制度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夏文汇,2003;王新利,2004;刘联辉,2006),强调采用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农产品配送;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研究(丁华,2004;朱毅华,2004;庞胜明,2005),强调农产品物流内外部整合和供应链整体优化;农产品物流环境和政策研究(李家曦,2005;陈绍慧,2006),强调物流基础平台建设和政策扶持。而关于农产品物流组织方面的专门研究很少,主要是围绕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配送中心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杜小芳,2003;刘丹,2005;武云亮,2006),其它相关研究,如物流中介组织、产销一体化组织、联盟或虚拟组织等方面研究多散见于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经济文献中。

从组织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问题主要有:原有的商粮供企业仍然是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核心力量,但企业制度落后、物流功能单一,很多只能算是传统的储运企业;个体私营运输类企业正在成为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力量,但是规模小而且分散,组织化程度很低;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产品物流合作组织、联盟组织以及网络组织等新型组织形态,但总体数量较少,并且多处于发育的初期,物流功能不够完善;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程度低,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加快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培育多元化的农产品物流主体,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组织体系,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现实要求。

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出发,组织创新就是组织规制交易的方式、手段或程序的变化,其动力是节省组织内部管理交易和外部市场交易的费用。农产品物流交易费用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物流交易的形式、物流组织的边界以及物流组织模式的选择,创新就是要寻求能够有效节约交易费用的农产品物流交易方式及其相匹配的组织形式。

1.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和影响的程度。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是交易费用理论的两个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是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基本因素。只要不确定性或复杂程度上升到一定程度,经济主体就很难对交易活动做出充分合理的决定和选择;组织创新就是要构建能够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先进组织,从而提高经济决策主体进行科学合理决策的能力,减少因“有限的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我国农产品物流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组织化和运作规范化程度较低,如何减少因“人或组织”有限理性和利己行为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应该成为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关注的重点。

2.物流组织交易费用的构成及其变化的趋势。交易费用是指协商、谈判和履行协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使用费用。农产品物流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组织发现需要其提供物流服务的消费者(包括农户、农产品消费者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寻找其他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提供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价格等信息方面的成本;与交易对方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提供物流服务契约的成本;履行契约的成本;监督契约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既要重视物流交易费用的大小与构成,同时应考虑组织与物流交易费用变化趋势相适应,组织自身规模的扩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等都会影响交易费用的变化,外部环境变化也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变化。

3.农产品物流交易方式与规制结构的匹配。威廉姆森认为除了人的因素外,还存在另一类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即“交易因素”或“交易维度”,包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发生的频率,并且认为交易的三个维度决定了交易特性,从而决定了交易协调的四种方式,即市场规制、三边规制、双边规制和统一规制。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物流组织的地区发育极不平衡,而且不同农产品的属性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所面临的交易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交易者的数量和交易频率等差别可能较大。为了适应不同的交易特性,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应该采取不同的交易协调方式,从而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组织及其创新方式的多样性。

从交易方式与规制结构的匹配来看,当农产品物流交易资产专用性较低时,适合采取市场规制的方式,交易条件通过多次“讨价还价”达成,如农产品运输等公共物流服务;对于混合型或具有一定特质性资产的农产品物流交易,适合采用三方规制结构,如农产品综合物流服务;对于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且交易比较频繁的农产品物流交易而言,双边规制是比较适当的交易协调方式,这时农产品物流联盟组织就成为节约交易费用的有效制度安排;而当物流资产专用性进一步提高且交易频繁时,则更适合采取纵向一体化方式,如某些农场或农业产销一体化企业的农产品自营物流组织。

(二)基于供应链理论的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参与者多、市场力量不均衡、市场不确定程度高、物流数量大、要求高等特点,物流是实现农产品或相关服务价值增值的关键性活动,物流管理始终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组织创新对供应链绩效将会产生较大影响。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契约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组织。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企业间充分合作与协调运作,建立信息共享、合作与信任的机制,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物流合作是物流组织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对抗走向合作,以契约为基础规制各自的行为,以业务流程为导向,采取物流联盟或供应链动态联盟的新型物流组织形式,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和运作的有效衔接。

2.将非核心物流业务外包。高效率的供应链不仅要求成员之间的合作,同时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有明确的分工,从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发,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农业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出发考虑物流业务的外包问题,通过外包促进企业间的物流合作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以实现供应链上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以及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3.发挥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作用。在供应链的构建和优化中,特别强调核心企业的作用,农产品供应链上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大型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而农产品物流企业很少。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领域社会分工的深化,第三物流企业和配送中心组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作用将不断加强,从而迫切要求通过组织创新,培育具有较大的规模、

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的专业化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商。

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重点问题

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是指农产品物流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或满足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对系统内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或组织与外部环境作用机制的创新性的调整、开发和完善的过程。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以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为中心的创新,包括组织结构、功能、权力系统以及业务流程等方面创新;以组织中的人和文化为中心的创新,包括组织制度、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组织观念与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基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总体思想是:坚持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储运企业和建立新型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并举,注重现有农产品物流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强调组织功能的扩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鼓励发展适应物流市场化、信息化、集约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物流组织。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与结构创新

农产品物流的面广量大,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属性,从而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同时,由于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剧,要求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要不断向新型化发展,创新的重点是培育农产品物流一体化组织、农产品配送中心组织、农产品储运合作组织、农产品物流联盟和虚拟物流组织等,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促进农产品企业由“多流合一型”向“物流分立型”转变,实现农产品物流由自营物流为主导向社会化物流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在组织结构方面,应强调以供应链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为指导,改变管理层次较多、信息传递缓慢且失真、决策时滞较长的传统科层结构,重点建立面向客户的流程导向型组织,如矩阵型组织、工作团队等,满足农产品物流时效性要求很高的需要,提高组织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农产品物流组织由职能垂直化向过程扁平化、由分散化向一体化、由实体化向虚拟网络化方向的转变。

(二)农产品物流组织功能创新

能否有效地把农产品收购、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众多物流环节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物流一体化运作,是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重要目标,而通过组织功能的系列化扩展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组织功能创新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沿农产品物流链向两端延伸扩展,重点以仓储和运输为主,并选择性开展简单的农产品分类与包装、收购、面向零售终端配送和多式联运等活动,这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农产品储运企业;二是拓展物流增值服务功能,主要有加工增值功能、信息服务功能、特种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功能(如冷链物流服务)、农产品物流策划等,这主要适用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农产品物流企业。通过农产品物流组织功能的系列化拓展,可以促进传统农产品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并产生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三)农产品物流组织制度创新

以产权制度为中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农产品物流组织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尤其对于传统储运企业和民营物流企业等更为重要。民营物流企业组织层次简洁,内部信息通畅,经营灵活,市场反映速度快,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多数以业主制、合伙制为主,产权模糊且结构单一,产权与经营控制权不分。因此,应促进其向公司制度转变,建立法人治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扩大治理主体的范围,合理分配治理权,通过渐进式自主创新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保障和促进创新的机制,如内部管理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并把制度创新与组织结构、功能、业务流程等方面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互动的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王新利.试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第8篇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协调;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42-02

供应链是由直接或间接地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所组成,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以及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本身。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市场竞争的主要形态,市场竞争越来越呈现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2]。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生产商、中间商和消费者所组成的网络体系。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然而农产品供应链是由不同的经济利益实体所组成,各自都有不同的期望目标,这些期望目标往往与系统整体目标相冲突,因此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协调问题,协调整个供应链上各成员与整体的最优化收益[3-4]。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生鲜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为对象,围绕供应链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从农资采购开始,完成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市场分销的一系列过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区别于一般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节点成员间的协调问题更是具有着很大的复杂性。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很多都是以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的理论和思想作为参考。与制造业相比,农产品具有易腐败、周期性等特点,产品易受到生物、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原料的质量对最终加工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环节中存在着较大的实体损耗和价值损耗,因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亟待于研究和解决[5-6]。文中通过对于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分析,提出协调供应链组成成员利益的方法和对策,以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分析

1.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见图1。传统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众多,目前由于物流设施的落后导致生鲜农产品价值损耗严重,同时信息在众多环节失真,导致供应中节点企业利益损失,尤其是起始端的农户和终端消费者。因此,要简化流通环节,增加辅助约束因素,促进供应链整体协调和绩效优化。

1.2 融入约束条件的“订单式”供应链结构

“订单式”供应链结构见图2。农户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组织下按照公司的要求(订单)进行农产品生产,农户向公司以约定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农产品,由后者进行集中加工处理,然后再开展分销活动,企业以产品利润的一部分在销售结束后返还给农户。这种融入收益共享理论的订单方式在国外音像租赁行业已被证明是供应链协调的一种成功方式。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假设诸多限定条件下该方式可以实现集中和分散下决策供应链协调的较好方法,可以尝试在生鲜农产品中进行应用。这种类型供应链的特点表现为:一是供应链成员间关系相对稳定,上下游环节通过事先签订的契约(合同)规定双方的权责利,彼此间是一种长期交易行为;二是通过公司的集中信息处理,农户按要求生产,公司对生产过程实施连续监管,保证了产品品质;三是由于节点间企业风险偏好具有差异,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农户和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末端,在市场发生风险时订单可能并不能保证交易双方的利益。

1.3 “农户+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型结构

“农户+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型结构见图3。“农超”对接模式较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少、信息传递失真率低的优点,是目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热点。连锁超市作为销售终端拥有稳定而众多的目标消费群体,销售的产品数量、品种丰富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用品购买的主要场所。连锁超市对于商品的需求种类丰富,各分店所需商品数量和种类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商品采购和配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要求。加之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有别于普通商品,对于配送工具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连锁超市对于生鲜农产品自主集中采购或分散采购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专业集中配送中心直接面向多个农产品生产供应者,通过集中统一的采购、加工、仓储、配送,满足不同销售点的差异化需求,并确保品质的统一。就结构而言,流通环节增加了配送中心这一实体,但由于集中配送中心通过增值作业(信息集中处理、集中采购、配送)整合资源,反而可以使整个供应链成本降低。

2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2.1 生鲜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损耗严重

由于生鲜农产品生产的集中性和消费的分散性,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量很大,但由于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没有成熟和普及,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较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常温系统中瓜果蔬菜类损失20%~30%,粮油类损失15%,禽蛋类损失15%,加上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等过程的损耗,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元,不利于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的增值,也影响到我国农民的增收。

2.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较大,成员间缺乏信任关系

由于生鲜农产品季节性强,产出和需求的随机因素较大,从而导致未知的产出和市场风险不确定。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供应链节点企业均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风险大多采取规避行为,这使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与协调,从而导致目标冲突的增加。对于我国而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大多是零散而且经济实力薄弱的农户,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而导致相对弱势的农户利益损失极大。

2.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契约履约率较低,供应链稳定性较差

生鲜农产品是一类特殊的易变质产品,具有随机的生命周期,其销售状况受到农产品生鲜度的影响较大。因此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节点成员在商品价格谈判上能力较弱,造成在生鲜商品销售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非正式合约,这些非正式的合约在利益分配博弈时往往产生频繁的违约行为,履约率较低,由此带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

2.4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目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对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求参与供应链的组织成员具有较高的成熟度。我国农产品物流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级政府机关、各行业组织和农民对农产品物流运作体系和经济规律缺乏必要的知识和重视,加上一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供应链管理组织体系,即未形成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各环节之间还未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不能对农产品物流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

2.5 供应链节点成员信息不对称,信息系统不完备

对于农户而言,主要通过批发市场或公司以价格信号方式获取需求信息;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供给情况发生偏差。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节点成员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成员不能获得成本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

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对策

3.1 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水平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上,物流技术水平的落后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政府部门增加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降低生鲜农产品在流通配送过程、仓储加工过程的实体损耗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价值损耗,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水平,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从而达到整体协调的目的。同时推行和国际接轨的物流设施和物流工具标准,通过对生产和流通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把标准化贯穿于生鲜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利用物流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2 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

供应链企业间共享的内容一般包括库存信息、销售信息、订单信息、生产信息、产品信息。供应链成员间要形成更紧密的协调关系,实现协调的双方或多方能够自由、主动地进行数据访问,可以通过信息集中管理模式来实现,这种方式可以让共享的数据更为全面,同时也可以减少数据重复传递引起的误差。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由于农户和消费者对于信息获取技术的缺乏,导致在流通中经常出现利益的失衡现象,因此由农业合作组织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信息集中管理系统,从客户需求信息到每种产品的生产、配送和销售等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达到了协调的目的。

3.3 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的优化协调是在试图寻求供应链节点成员的利益最大化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平衡,因此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够统一经营思想,发挥各自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在信息共享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助于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和相应造成的风险,增强冲突解决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 参考文献

[1] 韩松.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和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8):132-133.

[2] 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57-58.

[3] 韦道菊.浅析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9):73-75.

[4] 邓俊淼,戴蓬军.供应链管理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探讨[J].物流管理,2007(4):10-12.

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发布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10篇

关键词:疯狂;大蒜;失调;供应链;政府调控

一、引言

本文开宗明义,即透过2009年蒜价疯涨的现实及其个中原因,依据所学“供应链”相关理论,分析、论证与之密不可分的农产品供应链间的失衡、失调现象及其本质,并结合实际提出“政府调控,保证并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健康向上发展”的相应对策。

如果说2009年开始见好的是股市,依然看涨的是楼市,那么,几近疯狂的当属大蒜。事实表明,自2009年春节至今,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大蒜,其价格一路飙升,硬是由0.8元/公斤上涨到现在的8元/公斤以上。这与2008年春天大蒜最便宜价8分/公斤,形成了太大的反差。如此涨幅,大大超过了同期股市、楼市。媒体报道,山东省济宁市“蒜都”――”金乡县有名有姓的大蒜搬运工因屯蒜而成为百万富翁。当地民间更有顺口溜印证了大蒜市场的火爆之极――“辛苦种得十亩田,不如囤上一车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蒜价格疯涨不止呢?

二、文献简述与笔者观点

综合相关媒体(《经济参考报》、《齐鲁晚报》、《深圳晚报》、《燕赵都市报》)关于蒜价疯涨的专题报道,可得出大蒜价格疯涨已是不争的事实。汇总其具体现象、成因和本质及笔者观点如下:

供求变化决定价格波动。毋庸置疑,大蒜此轮价格上涨且相对较长周期坚挺,的确是由市场支撑。求大于供!有数据表明,前两年,大蒜市场呈供过于求之势,价格普遍低迷,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蒜农种蒜积极性,导致2008年全国各地大蒜种植面积锐减,仅为555.5万亩,同比减少了三分之一,客观造成了今年大蒜供应量的严重不足。如是,价格上涨成为必然。

再从市场需方分析,因有消息称吃大蒜能有效预防肆虐全球的“甲流”,基于此,不仅国内大蒜紧俏,国际市场上也开始哄抢大蒜,价格自然会呈几何级数放大。

供少需多、供紧求渴,正是本文所及农产品供应链中供需失衡、失调的突出表现之一,如囤蒜现象。在此,笔者以供应链图示法简单分析,囤蒜就如同供应链图示中纵坐标反映的时间,即大蒜处于静止状态(囤积惜售)作为库存所耗用的没有任何价值增加却只会增加成本的纵向时间。所以说,表面上看,囤蒜者为自己创造了额外的价值,但实际上却消减供应链其他环节的功效,没有实现整个体系的效益最大化。实质上,在蒜价飙升、大蒜疯狂的背后,在整个大蒜供应链相关环节上还存在着不尽相同的失衡与失调。形象地说,就是还活跃着许多只足以让供应链失衡的推手。

媒体披露,原本与大蒜从“不相往来”的温州商人、山西煤老板等纷至沓来,恨不能将所有的大蒜收入自己的囊中;那些对大蒜味“不屑一顾”的游资、热钱等“闻风而动”,恨不能把大蒜囤到最高价时才出手……这种对市场的超常敏感与把握,竟将最为传统的“蒜商”、“仓储方”、“运输方”等反衬成市场上的“小弟弟”。当真正的资本大鳄开始在“蒜市”上翻云覆雨,市场被轻易操控便成为可能,价格上涨异常也就不言而喻。

此现状正是致大蒜供应链严重失衡、失调、价格疯涨的关键症结之所在。事实上,针对这一现状,一些国际金融界的权威咨询企业,专门在西方主流媒体上撰文为中国“大蒜”号脉,并断言这是中国经济迈向通胀的一个前奏。如果说支撑蒜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供不应求,支持蒜价暴涨的直接原因是“甲流推动”,那么,现在刺激炒家又为继续炒高蒜价的“判断”是“通胀”。通胀意味着一切都要涨价,而作为供应链起始端的资源性产品,农产品理应率先涨价。而大蒜,就是吹响涨价号角的先行者。所以,囤蒜绝对有利可图。这不是危言耸听,恰恰是当前大蒜市场供应链失衡、失调的真实写照。

2009年大蒜如此疯狂,似乎形成了蒜商、蒜农和“炒蒜人”多赢的格局,这也使得种蒜和“囤蒜”的热情及实践动机空前高涨。而实质上,从整个大蒜供应链全面、系统、辩证地看,此“多赢”并非均衡,此“动机”也并非协调。种植大蒜的农民没有得到利益,消费者被动接受大蒜“疯狂”的现实,这样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容易产生忽冷忽热的波动,势必会对农产品带来间接或直接的不利影响,甚至对我国今后农业生产造成一定负面效应。一是给农民传播一个脱离市场的信息,导致农民盲目种植,从而造成经济受损。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能够给生产者一定的提示,对明年的种植计划能够提前打算。然而经过“爆炒”后的市场信息就脱离了流通市场及需求市场的规律,人为地制造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容易导致市场信息不灵通的农民盲目扩大种植,对市场信息的“误判”所造成的影响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消除的,甚至会加剧了农产品市场出现大涨大跌的局面。二是农副产品“爆炒”将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给我国带来民生压力。尽管大蒜等不是群众餐桌上的主食,但价格飞涨所带来的群体效应不容忽视,从而导致民生成本不断推高。三是尽管我国尚未出现通货膨胀,爆炒农副产品如果带动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此举将成为物价上涨的“助推器”,从而推高整个价格水平,产生通胀或者通胀苗头。农民生产一般不会将粮食、蔬菜细化,而市民消费亦然。大蒜“疯狂”,有可能连带辣椒“疯癫”,也有可能带动整个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尤其是在诸如今年“甲流”特定情况下会有扩大的危险。如果“甲流”持续扩散导致百姓产生恐慌心理,一个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将带动更多产品价格齐头并进。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有媒体(《齐鲁晚报》)报道,最近,金山县金山乡金一村党支部书记周雪峰以“最有发言权”的名义叫板媒体。他的主要观点有:货物的根本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有一定的资金操作,也很正常,但是有度;2005年的大蒜由于供小于求,至2006年春节后,卖到6元/公斤,历史上有过高价,很正常。

而这一切,也势必会客观地反映到相应供应链的诸环节乃至整体之上。大蒜贱卖的年景不乏其一,很多人付出了血的代价;眼下蒜价疯涨也给人以“见识”。这一切,恰恰说明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有待健全和完善,管理上有待提高和规范;需要政府通过特有的引导与培植、统筹与协调功能,完善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强化规范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对其供应链的影响显而易见。起始端的农民会受到伤害,整个产业、整条供应链最终也将受到打击与破坏,这无疑也会给国家的农产品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保证农产品供应链均衡、协调、持续、又好又快地巩固与发展?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的功效呢?这亟待我们认真细致地探究。

三、理论与依据

第一,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本质与核心。由以上大蒜供应链失衡、失调,我们不难看出协调之于农产品供应链是何等的必要。政府在协调农产品供应链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必将继续在不断完善提高中推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健康向上发展。

第二,理论上讲,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第三,推而广之,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到达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和控制,形成由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组成的上、中、下游供需网络。当然,国情不同,各个国家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也不尽相同。如日本国内供给不足,大量依靠进口。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农产品流通量大,且非常频繁。荷兰则是人们心目中“农产品通往欧洲地区的门户”。日本农产品供应链如图1所示,美国农产品供应链如图2所示。

那么,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实际状况及其理论体系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供应链水平基本处于原始阶段。尤其是物流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国现行农产品供应链如图3所示。

概括地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级政府以及农产品供应链各相关主体、客体的观念意识得以强化,这对于科学地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产品供应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以体现。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诸如起步晚、起点低、区域间不均、各自为战之类的问题和矛盾非常突出。具体体现在:相关的也是必须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观念和服务尤其是大局、整体意识亟待提高;相关流程不规范、不科学,缺乏相关技术和专业人才等等,不一而足。

同样,在农产品供应链理论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不成体系、说法不一、针对性、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短腿”现象。可以说,正是这些客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突出矛盾,以及薄弱环节和“短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发展的前进步伐和应有的功效。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要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农产品供应链自身努力外,同样也需要政府的不可替代的指导、协调作用。这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所要求的,也是农产品供应链的理性发展所决定的。

细言之,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顾客的物料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农产品供应链上。诸如上述所及的大蒜在供应链相关环节上的异常增值就可见一斑。由此不难分析,在整个供应链上一旦有缺失或者失衡、失调,表现在增值利益上的结果便是各环节的相对不均或出现终端价格失常。“疯狂的大蒜”就是明证。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将链条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整合起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最终达到顾客满意最大化与供应链整体生产成本最小化的平衡状态。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具有易腐烂、生长有一定的自然周期、产品易受生物、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且原料质量对最终加工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等区别于制造业的特殊属性。因而,农产品供应链有自己相对独特的一面。其实,经验与教训也早就诠释了这一点。诸如往年大蒜贱卖和2009年大蒜价格疯涨等,足以说明农产品供应链更具风险、更为脆弱、更易失调。

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得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国外经验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来自于组织内部和贸易伙伴间的协调。以往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农业企业所采用的是垂直型组织结构,使得每一个职能部门都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且独立评估其绩效。而现代供应链管理对传统企业所造成的变革却是跨越职能界限的,传统的组织结构给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更为关键的是,每个成员都过分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而很少从整体角度来考虑共同的利益。这一点,显现在国内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利己”现象相当突出。

透过“大蒜的疯狂”不难发现,“囤蒜”、“炒蒜”者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是不会顾及蒜农、尤其是消费者的得失,在最大利润化的刺激与诱惑下,势必不会按照“供应链管理规则”出牌,导致供应链失衡、失调,从而,也极易造成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不畅甚至混乱。久而久之,农产品供应链也就失去了本有的意义和功效,其管理也是有章难循、有法难依。

对此,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协调、培植等主导作用尤为必要,也尤为重要。不妨单就目前大蒜供应链分析,就足见政府调控的不可替代性。大蒜从种植开始到摆上百姓餐桌,涉及蒜农、蒜商、仓储、运输、分销、甚至深加工、消费者等等,还会涉及肥料、水电、柴油等辅料,还有天气、物价以及其它不定因素。无论是科学有序地良性循环,还是遇到某环节或因素发生变故与异常,其必要的干涉、协调非政府出面不可。那么,政府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保障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管理良性循环呢?

四、对策与结论

首先,国家要强化和树立农产品供应链意识和观念,加大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又好又快地引导和培植“依靠供应链支持和支撑农产品市场营销”的良好格局,在政策上给予与供应链相关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以倾斜,营造“优化流程、技术和专业人员”的浓厚氛围,尤其是加大投入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充分挖掘、最大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潜力和作用,真正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提高功效。

其次,微观上,各级政府应将自身的引导、协调、培植等作用,贯穿于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及其始终。比如将供应链上游的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仓储、包装、配送、流通等相关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和“便利店”进程,以城市连锁超市、大型仓储超市、便利店等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产品,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从而为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思路。针对客观存在的“利益至上”、“各自为战”等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引导和扶持的力度,帮助打造高效率、一体化供应链所需要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组织机制,从真正意义上鼓励并规范供应链伙伴成员之间建立信任、诚实和开放的组织合作关系,以获得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再次,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技术,尤其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各方相关人员不但要熟悉工艺流程,而且要熟知管理技术、掌握自身内部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综合管理知识。国家通过在大学或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等有效形式,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广度十分必要。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诸如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短训班等灵活形式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农产品供应链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动态化不稳定性,政府应人本前瞻性地规范制定包括天灾、物价异常波动在内的一系列应急、应变预警体系。在真正做到“先人后物”、充分体现人本思想的基础上,以确保实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根本目的。

最后,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科学、人本和完备的预警体系非常必要。农产品价格起伏是正常现象,但出现如大蒜“疯狂”这样的非正常价格变化,政府则应该及时预警,及早做出应对策略避免受到更大的冲击和损失。针对不同情况,完全可以适情发挥相应的价格监测、物价监管、临时价格干预、亲情化信息告知、开通绿色通道等政府应急、应变职能。反观大蒜之所以“疯狂”,个中原因一蹴而就。然而,单从政府临时价格干预这一应急职能看,只要作为,大蒜再疯再狂也会被抑制。

一言以蔽之,各级政府之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引导、协调和培植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大蒜辣椒价格飞涨,多种农副产品或遭爆炒[N].经济参考报,2009-12-10.

2、村支书实名贴叫板CCTV、蒜价博弈漩涡中的金乡[N].齐鲁晚报,2009-12-04.

3、“蒜账”到底该如何算账[N].深圳晚报,2009-12-02.

4、菜价飞涨拷问蔬菜供应链[N].燕赵都市报,2009-11-14.

5、杨晓雁.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第11篇

[摘 要]本文在对二级农产品供应链“四流”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四流”的关系,并以湖南为例重点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四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 四流 现状 原因

供应链“四流”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是科学开展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农产品供应链“四流”问题包括从农资采购开始到农产品流入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四流”问题,限于篇幅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从农产品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二级农产品供应链 “四流”问题。

一、农产品供应链“四流”概述

供应链“四流”是指在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进行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四个流程。(1)物流是指在供应链上节点之间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的流通,该流程的方向是由农产品生产者、中介、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批发与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费者。该流程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如何让物质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完成整个流程; (2)商流是指农产品在供应链上节点之间进行的买卖流通过程,它是接受订货、签订合同等的商业流程,主要是与农产品所有权转移有关的流程。该流程是供应链上节点之间的双向流动,但在供应链上该流程的最终指向是最终消费者。目前农产品供应链商流形式趋于多样化:比如传统的守株待兔式的农户“自产自销”、“农户+中介+消费者”、“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农户+电子平台+消费者”等。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商流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如何减少商流环节缩短商流时间,如何减少农产品供应链商流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等; (3)信息流是供应链上与农产品商流、物流、资金流相关信息的流程。该流程一般是在供应链上节点之间双向流动的。但随着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平台的出现,信息流流程也表现为“节点+ 信息平台节点+节点”的平台中介模式。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的最终指向具有多样化特点,因为不同信息流的最终指向不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的努力方向是如何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如何减少因信息流滞后或不足对商品流通的不利影响;(4)资金流通是供应链上节点之间进行的货币流通。该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费者经由零售商、批发与物流等指向生产商。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银行功能的多样化以及实现资金流安全化和快捷化的需要,资金流出现了“节点+结算中介节点+节点”中介模式。

二、农产品供应链“四流”关系分析

崔介何教授在《物流学概论》中对商品流通过程中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关系的演变进行了分析:(1)在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W-W),物流是主体,商流和信息伴随期间,即物流包含商流和信息流;(2)商品流通的第二阶段即“以钱买物”阶段(W-G),此时人们遵守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流和物流融合其中含信息流的这样一种“三流”关系;(3)在商品流通的第三阶段(W-中介-G),随着“钱庄”、“银行”等货币中介的出现,使得物流和商流可以分离,随着商流和物流的分离,信息流的地位凸显,人们尽力掌握对方和中介的有关商品交易的各种信息,此时物流、商流、信息流三流并列;(4)商品流通的第四阶段(W-电子中介-G)伴随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使商品流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时信息流已处于重要地位,有时甚至是信息流的好坏决定商流和物流的有无。通过以上崔教授的分析可知:不仅物流、商流、信息流三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除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外,资金流也伴随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四流”相辅相成,其中某个流程的受阻、缺位都将严重影响其他流程的顺利实施,最终表现为供应链“四流”整体不畅。因此,研究供应链“四流”现状,找准“四流”问题及相互关系,分析其原因是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由于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主体的缺失和资金实力的不足,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一直滞后于其他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商品流通的发展阶段普遍表现为 “二阶段为主、三阶段为辅、四阶段有了良好开端”。因此供应链缺失、界限模糊、核心主体不清、管理缺位、主体实力有限、供应链节点数量少、网络覆盖面窄、供应链模式传统竞争力低下等是各地农产品供应链共有的特性。由于供应链本身的落后,因此供应链“四流”表现出界限不清、“四流”太短、覆盖面太窄、物流和商流分离动机不强、信息流被忽视或不畅、信息流成为发展现代物流和商流的瓶颈、以钱易物式资金流阻碍了其他流程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其他流程的成本和风险。

三、农产品供应链“四流”现状及原因分析――以2010暑期组织学生对湖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调研数据为例

1.湖南农产品商流模式落后,商流渠道不畅

具体表现为:首先,农产品商流广度和深度双向不足。农产品商流虽应环节越少、速度越快、成本越低越好。但传统“自产自销”商流模式占湖南农产品商流模式的主体。因其主体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必然导致销售半径偏小,辐范围狭窄的特点。有67%的被调研对象表示其生产的产品的主要由自己销售,且购买者主要集中在本乡镇;其次,湖南省农产品商通模式落后。调查发现:龙头企业在湖南省农产品销售中所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这主要是湖南省龙头企业品牌、规模、数量等方面不足所致;湖南省订单农业比重偏低;农超对接对湖南省大部分农业生产者而言是新鲜事;中介在湖南省生猪销售中起决定作用,但在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中发挥的作用甚微;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在数量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很多是“有名无实”。比如双峰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达248个,合作社成员6.7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32%。但入社农户普遍表示真正能为农户办实事为农户分忧的合作社没几个。这主要是因为政府介入下成立的合作社本身缺乏成立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平台销售在我省目前还处于概念性尝试阶段;与“CSA农场模式”、“都市观光型休闲农业模式”结合的新型产消对接模式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周边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农产品供应链商流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供应链节点的“散、弱、乱”、供应链节点组织管理的缺位、节点主体长期形成的习惯阻碍以及整合“散、弱、乱” 节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缺乏等。

2.湖南农产品物流模式和技术落后

首先,与“自产自销”商流模式相对应的是“自销自运”式物流。调查发现:8.16%的被调查者“没有使用运输工具”,44.90%的被调查者仅使用“三轮车或摩托车”将农产品运往销地市场;其次,加工、包装、储存、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功能环节的缺乏和相关作业设备的缺乏,大量装卸及搬运等物流作业所带来的繁重劳动消耗及劳动力成本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发展;再次,物流链各环节信息阻塞,缺乏透明和畅通机制,农产品在运输途中发生环节脱钩、无谓耽搁的事时有发生;最后,在农产品产地和销地缺乏布局合理的集散市场,在重要交通枢纽地段缺乏省级和市级农产品中转市场。在长沙的马王堆和红星农副产品市场也常有因批发零售混合、内部布局规划不合理及管理缺位等引致的交通拥堵、物流效率低下等事件发生。

3.湖南农产品供应链“四流”网络建设滞后

农产品的快速批量流通,离不开农产品流通的商流网络、物流网络、信息网络和资金流网络的建设。由于前面所提到的农产品供应链系列问题的存在,湖南农产品供应链“四流”网络建设严重滞后。首先,农产品“四流”网络不分;其次是“四流”网络覆盖面太窄;再次是农村信息网络和资金流网络的严重缺位。“四流”网络方面的问题也是农户不得不“自产自消”和“自产自销”的主要原因。因此,构建专业的的供应链“四流”网络是湖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4.湖南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远距离销售的农产品因为流经环节太多,流通链条太长,各环节层层加码引致的“四流”成本一路攀高;二是近距离“守株待兔”式“自产自销”模式耗费生产者大量劳力和因无法及时销售及科学储存而带来的大量损耗;三是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落后,特别是多次装卸搬运成本的居高不下;四是物流各环节作业处理不当导致农产品变质损坏程度严重,这令本已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雪上加霜”;五是因农产品产地分散且种植规模小,难以采用现代化的批量流通模式,难以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难以发挥流通资源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六是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散、弱、乱”决定了流通效率的低下;七是农产品城市配送业发展落后,“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八是因湖南省大宗、重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九是市场培育、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绿色通道”等方面缺乏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物流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第四版,15页

第12篇

摘要: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与风险因素,直接影响到产业链各环节功能主体的参与程度。农户作为生猪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之一,其能否公平地分享到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增殖利润,将直接影响生猪产品的市场供给,进而影响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从农户的视角剖析我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组织模式、风险状况和利润分配情况,提出加强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对策

近年以来,由生猪价格上涨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国内物价总水平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在这一轮猪肉价格上涨的浪潮中,作为生猪主要生产者之一的农户能否在生猪产业链中分享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生猪市场的供给和猪肉的价格。因此,从农户的角度研究中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与风险因素,探讨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将有利于稳定生猪价格,促进中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一、文献回顾

猪肉价格上涨对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猪肉价格每上涨10%,就会推动cpi上涨0.5%(程国强,2008)。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2)饲料价格上涨;(3)替代品价格变化;(4)宏观调控因素;(5)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引起对预期价格的错误决策,等等(贾涛,李秉龙,邓蓉,2007)。因此,应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建立生猪生产与猪肉价格风险预警机制;应鼓励农户发展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以促进价格稳定;应建立畜禽产品生产监测与管理系统;应发展生猪期货。

很少有学者注重从生猪产业价值链利润分配的角度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但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生产方式对农产品供给影响较大(nigel,2004)。我国生猪产品的供给,绝大部分来自小农户,小农户能否在产业链中公平地分享到利润将直接影响生猪产品的供给,进而影响生猪的价格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概述

生猪行业的价值链主要涉及三个环节:(1)生产要素供应环节,包括母猪繁育与苗猪生产、饲料与兽药的研发与生产等;(2)生产环节,包括生产要素采购、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3)销售环节,包括运输、流通、销售等。根据以上3个环节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或由企业与其它组织或个人等协作完成,或完全由市场交易完成,可将生猪产业链分成不同的组织形式。

生猪产业供应链风险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环境风险,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风险(如恐怖事件、危机事件)和经济环境风险(如经济萧条、经济大滑坡等);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供应商风险、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发和交付过程中的风险。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主要针对生猪产业不同价值链的组合方式,识别价值链中各利益主体的风险种类,评估其风险的大小,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达到用最小的成本实施最安全保障的目的,使价值链上的经营者获得共同发展,完成价值链运动,促进生猪产业价值链稳定、持续地发展。本文从价值链整体的角度,研究农户环节的利润分配是否遭受损失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防范农户在价值链中面临的风险问题。

目前,我国生猪产业链的主要组织模式包括:

1.农户散养模式。该模式产业链各环节功能主体之间以纯粹的市场交易联结,产业链目标市场一般为价格相对低廉、产品差异小的低端市场,是当前我国生猪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生猪饲养环节的经营主体由饲料供应商、种猪场和养猪户构成。农户在苗猪市场(或种猪场)、饲料、兽药店购买苗猪、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进行小规模饲养;到生猪出栏时,一般由当地的生猪收购中间商上门收购,或由养猪户直接卖给屠宰场或者个体屠夫,价格随行就市。生猪屠宰环节一般由当地的屠宰场(或个体屠夫)、批发/零售商组成。屠宰场(或个体屠夫)不仅提供代宰服务,收取代宰费,也采购生猪,进行屠宰加工销售。该模式中养猪户面临的风险最大。第一,生产资料质量风险。养猪户通过市场交易购买苗猪、饲料和兽药等生产资料,其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生猪的生长速度和猪肉品质。第二,疾病风险。由于散养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养殖技术较差,疾病防范意识不强,治疗水平落后,养殖过程一旦发生疾病则束手无策。第三,市场价格风险。散养户养殖规模小,销售渠道窄,缺少谈判能力,在价格上容易遭受对方欺压。

2.合作社+养猪户模式。从理论上说,该模式中产业链主体,即合作社与养猪户之间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双方互利共生,其他各功能主体之间以纯粹的市场交易联结。合作社是养猪户自己组织成立的,在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均向会员(养猪户)提供优惠或保护,合作社所得的利润除一部分留作合作社的发展基金以外,盈余部分要按照交易额的大小对社员养猪户实行利润返还。但现实中,该模式中的合作社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功能,反而更类似于协会的性质。多数合作社很松散,有名无实,并没有履行合作社的任何原则和功能。少数合作社仅对养猪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生猪销售信息服务,由于技术和信息是免费的,工作人员缺少激励机制,致使合作社提供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质量差,信任度低。

在生猪饲养环节,该模式产业链功能主体由合作社和养猪户构成。农户负责生猪的饲养管理,合作社提供免费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在生猪销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由合作社、养猪户和中间商构成。生猪出栏时,一般由合作社为养猪户提供信息并联系当地生猪收购中间商上门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在生猪屠宰零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由中间商、屠宰场/个体屠夫、批发/零售商构成。该模式中,养猪户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第一,生产资料质量风险。合作社不负责提供苗猪、饲料和兽药等,养猪户仍然要通过市场交易购买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第二,疾病风险。虽然合作社提供防疫等技术服务,但由于技术服务是免费的。因此,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使得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养猪户仍面临较高的疾病风险。第三,市场价格风险。合作社本身不从事具体业务,与农户之间不存在保护价收购生猪的问题,养猪户仍然必须直接单独地面对市场,同样面临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3.公司+养猪户模式。从理论上说,该模式是公司与众多养猪户以签订合同的形式联结,公司按照合同的规定为养猪户提供猪苗、饲料、兽药和技术服务,生猪销售时公司以保护价格回收,养猪户和公司各自按照合同的规定从事生猪生产、销售、加工和流通。在利润分配上,公司以保护价的形式保障养猪户的利益,使其不受市场大的风险。该模式将公司与农户联结在一起,使双方在资金、劳力、场地、技术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在生猪饲养与销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均是公司和养猪户。在屠宰零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是公司内部的屠宰场以及批发/零售商。

但是现实中,由于该模式中公司与养猪户的合作机制不够规范,加上生猪产业的疾病风险和价格风险大,容易造成双方的违约行为。因此,大多数公司+养猪户模式中,公司和养猪户之间没有严格意义的合约,公司不以保护价收购生猪,养猪户可以将生猪卖给公司,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广和销售饲料和苗猪,价格一般随行就市。因此,该模式中,养猪户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第一,疾病风险。公司与农户之间往往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公司往往不提供饲养技术和兽医服务,使得养猪户面临的疾病风险较大。第二,市场价格风险。养猪户同样面临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种产业链组织模式,对于生猪供给主要来源之一的小农户来说,其面临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普遍很大,现有的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功能缺位的现象,没有真正地发挥产业链整合效应,无法保障养猪户的利益、化解生猪养殖过程中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猪产业链的发展以及生猪产业的稳定。

针对生猪产业链上述三种组织模式,通过对湖南省两种主要模式(农户散养模式和公司+养猪户模式)的价值链利润分配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如下情况:

1.农户散养模式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情况。该模式产业链功能主体主要是农户、中间商、屠宰零售商(个体屠夫)(具体称为“农户+中间商+屠宰零售商”模式)。由于产业链各环节功能主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农户、中间商与屠宰零售商各自所得的利润占价值链总利润的比率分别为58.30%、8.91%、32.79%。无论从产业价值链的总利润来看,还是从养猪户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状态来看,若遇上猪肉价格下跌,农户生猪卖不出去,则直接发生利润损失的必定是养猪户而非中间商或屠宰零售商。同时,在该模式价值链利润分配结构中,屠宰零售商所占的利润较高,而养猪户所得的利润,如果扣除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劳动力成本,那么养猪户的净利润很可能会发生亏损。因此,在该模式中,农户仍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提高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分配地位与权利。

2.公司+养猪户模式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情况。该模式产业链功能主体主要是农户、运输商、中间商、公司、批发/零售商(具体称为“农户+运输商+中间商+公司+批发/零售商”模式)。由于产业链各功能主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农户、运输商、中间商、公司、批发/零售商各自所得的利润占价值链总利润的比率分别为20.84%、4.28%、1.65%、45.38%、27.85%,由于公司加工环节的加入和带动,使得该模式中整个价值链利润总额相对较高。但从利润分配的格局看,公司占大头,其次是批发/零售商,养猪户仅排在第三位。而作为整个价值链的重要主体之一,养猪户面临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要远远大于供应链其它功能主体。公司作为整个链条的“龙头”仅仅想办法让养猪户购买公司生产的饲料,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并没有履行以保护价收购生猪的责任。因此,在高度组织化的公司和分散的养猪户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与公司相比,单个养猪户的利益更容易受到损害。

3.我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农户散养模式中平均每头生猪的价值增殖总额要远远低于公司+养猪户模式所创造的价值增殖额。从农户所得的利润来看,两种模式差别不大;从价值链利润分成来看,农户散养模式中农户的利润分成略占优势,但从整个链条看,仍有50%左右的利润被中间商和屠宰零售商所得,遇上市场行情不好的年份,中间商和屠宰零售商所得的价值链利润分成比率将会更高。因此,从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实践来看,无论是哪一种产业链组织形式,农户在价值链利润分配过程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平等地分享价值链的增殖利润。这固然与农户本身的弱势性有关系,但更与产业链的内部机制设计不完善以及执行情况较差相关。由于农户不能公平地分享产业链带来的利润,将极大地影响散养户养猪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养猪成本增加时,尽管猪肉价格仍然保持高价位运行,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因此,有必要针对生猪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分成情况与风险因素,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风险管理对策,以促进生猪产业链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的对策

农户是我国生猪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展生猪产业,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以最低的成本为农户养猪提供最大的保障,即减少农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损失程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户在生猪价值链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户在价值链中的谈判地位和话语权,使农户真正地公平分享生猪产业价值链创造的利润,增强农户的养猪积极性。基于此,本文针对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重构新型的生猪产业链,即“公司+合作社+养猪户”模式。研究发现,公司+养猪户模式创造的价值链总利润远远高于农户散养模式,但由于公司和分散的养猪户之间进行交易,双方的势力相差悬殊,契约意识差,公司与单个养猪户的利益均容易受到损害。将合作社纳入公司+养猪户模式中,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个、分散的农户与高度组织化的公司之间不对等的境况,增加养猪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话语权,保护农户利益;另一方面,合作社作为农户的组织,参与到生产产业链中,增加了农户的违约成本与风险,减少了公司面对的单个农户的违约风险。

2.加强政府的扶持与监督,将“公司+合作社+养猪户”模式中公司与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落到实处。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凡是农业产业化比较成功的地方,都有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或监督。一方面,政府要在财政、税收、信息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要监督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行为,督促双方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履行各自的功能和义务。

3.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养猪户的素质。养猪户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养猪户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养殖技术,更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契约意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权利,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农户遵照合约进行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 程国强,胡冰川.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8(1):57-62.

[2] 贾涛.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j].农业问题研究,2007(9):68-70.

[3] 李秉龙,何秋红.中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