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24 15:51:33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学位 教育

一、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培养应用型农科人才的新型学位类型。它是学位制度改革的新产物,是农科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实践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所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培养对象的学习心理上,由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4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更为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表现在:其一,理论要具有对实践活动的直入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能够直接回答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其二,理论要具有和实践的高度贴近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而不是仅仅在宏观维度上展示实践的一般性。其三,理论要具有向实践转换的快捷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无需经过多少转换环节就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工作,而不是一种建立在假设前提下的纯理性逻辑构想。

(二)差异性。

这里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是毕业时间不同,有的毕业几年,有的毕业十几年,有的毕业二十几年;二是年龄差异大,年龄小的有二十几岁,年龄大的有四十几岁,甚至五十岁;三是职业与工作单位不同,农业推广硕士学员有的是来自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干部,有的是来自高等学校的教师,有的是来自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有的是来自政府机关的干部。学员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职业针对性。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出:专业学位是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从这两个法规性文件的条文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实际上,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中,有许多原来就从事基层农业推广工作,或者毕业之后,他们会选择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四)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与时间的矛盾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是在职人员,组织人事关系仍然保留在原单位,课程的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具体可以采取业余时间上课、周末或每月集中授课等方式,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控制程度很低,往往不能保证学院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学员在攻读学位期间,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部分学员还身兼数职,集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于一身。因此,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十分突出,给农业高校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涉及专业领域多,覆盖面广。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推广的涵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推广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推广,还包括信息咨询(科技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及市场预测)、农业经营、产品开发、农业、农村及区域规划与发展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从产业来看,不仅涉及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而且还涉及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等;从学科看,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等;此外,还有农业经济学、农业机械学等等。这就给农业推广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导师的专业结构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定位

我国开展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时间不到十年,在掌握其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定位,将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办学质量,服务于我国的“三农”。

(一)培养大量的从事科教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素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 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需要更多高层次农科应用型人才,农业第三次革命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呼唤设立农业方面的专业学位。我国有成千上万的人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经营涉农企业、管理农村工作或以农业工作为职业,他们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传播者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为农民培养师资的研究生教育。农业推广研究生是为农民传播技术的中介力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和技术储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对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农”战略的具体落实。

(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大部分研究生都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和本职工作而进行学习。一般都是“干什么,学什么”,有一定的期望和较明确的目标,甚至有的研究生是带着课题来充电的。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立足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应的,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位授予工作的管理等方面应当与现有的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管理有所区分。强调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具有更灵活的培养方式,课程结构更综合实用,论文工作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可以是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也可以是农业项目或工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实施。

三、提高质量,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其定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培养农业推广领域的实用性人才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同时也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因此,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应围绕培养基层农业推广人才这个中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及在职在岗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可提前或推后,但最长不超过5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农业推广硕士学员以在职学习为主,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相结合,规定课程学习时,学员到校脱产学习,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则回原单位边坚持日常工作边完成,以利用原单位的资料和其他条件,以及学员在工作岗位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基础,保证课题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对研究中必要的测试分析工作,如原单位不具备试验和分析条件,也可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的授课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专题研讨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二)充实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建立一支富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高校指导教师队伍。由于农业高校长期以来单一地采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许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很难胜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轮流到有关生产实践部门去挂职锻炼一个时期,或高校教师主动面向生产实际,积极参与生产,并就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丰富自已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指导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重任。

其次是精心选聘任课教师。教师上课水平的高低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尽量聘请那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态度严谨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这样的教师给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上课,知道要给他们讲什么、如何讲,能够讲授有关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好。另外,学校也可聘请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单独给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上课,或与学校教师共同开设一门课。

(三)高度重视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检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硕士生第4至6学期应以学位论文工作为主。

学位论文的指导应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导师和学校从用人单位聘请的资深专家联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策划、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课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选题应注意有一定的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应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技术推广策划或项目设计,也可以是研究型论文。论文工作完成地点,根据论文选题的要求,可以在学校完成,也可以回单位完成,或穿插两地完成,但不管在何处完成,都必须定期向双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接受导师指导。

对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和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应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所区别,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要有一定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应获得在农业生产或农村管理方面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或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和论文答辩委员应有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刘国瑜,李昌新,李勇.农业推广硕士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01.11.

[2]张汝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管理模式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6.07.

[3]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03.

第2篇

关键词:化教育;对接服务;示范户;基地示范;培训

成人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必须以适应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切入点和目标,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以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大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符合当地实际,体现职教培训特色,发挥学校办学特色。近年来,化技术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特色,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成功实践模式,近年来,以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手段,开展了基于现代农村技术传播和培训的办学模式创新,走出以社区办学形式的成人职业教育之路。

1坚持成人教育的办学方向,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以农科教实际项目培训为导向,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教学目标。

1.1 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探索成人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近年来,宁波全市范围内的成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各级成人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逐年得到扩大与提高。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到政府重视、社会支持。筛选了一批培训质量高、专业种类全、社会信誉好的培训学校,开展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推动社会教育公平,提高群众文化技能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要使成人教育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和新科技变革的要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是在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所反映的程序和方法,农科教特色在于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农村成人教育和培训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农村教育培训的快速发展实际。两年来,我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组织一定方式的培训,以产学结合,校户合作、校企合作为主线,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运行模式有新的特点。在调研基础上,开展了校户联姻结对,基地辐射示范的新型培训模式,遴选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的专职队伍,以基地建设和农民培训为载体,促进成人教育与社会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和影响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1.2 发挥社区成人教育资源优势,针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

借鉴国内外社区成人教育的成功实践,在分析当地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有重点分阶段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形式,发挥成人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教学人才资源优势,同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有重点地实施基于工作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农民技能培训模式,提出了基于农户生产技能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和创业能力增强的教育培训模式,孕育和产生了一批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和示范专业农户与基地,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近几年,成人学校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农民培训体系,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是受农民欢迎的,也经得起市场考验。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成后,各系统、各部门规划布置的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创新成人教育培训、教育模式,既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又能为农民所喜欢接受,成人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村实际,才能有效促进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特长,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新农村的农民教育如何进行,这里说的新农民教育是农民通过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学习、分类指导,针对性的培训,分层次有目标的培训,按需求发展,探索和建立培训―扶持―创业―联营相结合的农民教育新模式。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加大技术培训工作。成人学校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科技兴农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服务力度。

2课程设置体现学以致用、产教结合,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浅显易懂和实际应用性较强为目标,把农民的技术需求与培训方式结合。

2.1 明确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导向,根据受训对象创新教学手段。

化技术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从职业技能导向型、生产技术培训型、学历导向型、和学习导向型等四种形式。根据受教育、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现状,开展针对性强的技术服务和知识、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村化教育生产技术培训型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因而,成人学校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存在的自身优势,结合办学的方向和技术服务内容,根据培训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现状,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教学方法上,照顾培训对象的实际,加大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突出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传播,顺应农民文化技能提高的需要,试验教学和演示教学有机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结合。

2.2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民技术需求,设置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

开办农函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2年来重点举办了水蜜桃、雷竹、花卉、银杏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根据专业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特色,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当地科技带头人给广大学员讲课,提高受训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水平,从而使我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一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2009年又有15位示范户、专业户成功申报了农民技术员职称,为当地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提升和文化水平提高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了加大教学、科研成果推广力度,经过调研,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进行选择应用性、辐射能力较强的课程,选择果树栽培、林特树种引种、花卉栽培、实用技术培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先进适用为原则,把先进栽培技术、生产、应用性较好的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中。

3探索农村成人教育新模式,以现场培训和授课模式创新为载体,突出校户联姻,结对扶持的教学形式创新,以培养农民专业户的种植技能为抓手。

3.1 根据培训对象实际状况,设置教学内容,增强学员就业创业能力。

当前,改革教学方式的关键是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实际,培训对象的特点,采用技术引导,近几年来,成人学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成人教育创新发展之路。连续3年来,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教育之路。能根据授课对象、灵活采用多种途径,根据授课对象的业务、文化水平,制定了符合实际的的教育模式,体现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培训方案,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为了解决当地残疾人再就业,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机会,特地举办了3期残疾人水蜜桃专业户技能培训班,为他们开展特色果树的种植、培育、管理水平与提高创造良好平台,社会反响良好,实际效果明显。

3.2 充实完善培训设施条件,重点培养专业户和种植能手。

发挥成人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建立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行科普交流。一是科普基地硬件建设,现有科普培训基地设在社区学院,拥有可容纳100多人的多媒体培训厅1个、教室5间,其中电脑教学室1间、图书室1间、农技实验室2个、农产品保鲜库1个。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人学校教育中心地位明确,以特色专业服务和建设为载体,抓好优质水蜜桃、优质雷笋、银杏、板粟与苗木花卉五大基地建设,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幅射总面积近10万亩,其中水蜜桃、雷笋、银杏分别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论证。2009年12月,在镇科协牵头下,镇政府和成人学校的支持下新创办了竹笋专业合作社,引领笋农走合作之路,科技种植之路和雷竹产业建设之路。优质水蜜桃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有机雷笋获宁波市农产品奖。在成人学校教学培训和科技示范服务下,依托教学资源和科技力量,为当地雷竹产业种植提供技术服务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人学校学员省级科技示范户唐茂宝、陈根国分别成为当地雷竹、银杏栽培技术能人,市级科技示范户虞如坤在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中,刻苦钻研、科技致富,创雷笋、水蜜桃年收入达40余万元,在成人学校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帮助下,他们勤于实践,积极探索,在科技示范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为周边科技致富树立了榜样,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特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发挥成人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推行校户联姻结对,鼓励教师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开发与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建立林特、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的特色产业基地,如雷竹、水蜜桃、梨子、草莓、、红枫、五针松等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带动和示范,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水果、竹笋、花卉、苗木等四大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基地。

4服务地方经济找准切入点,有重点分步骤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以林特、花卉、苗木、果树等的生产、经营为主线,开展种植技术教育培训。

4.1 根据农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懂经营、技能强的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对提高当地社会经济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在块状经济、区域经济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技术骨干和专业示范户的引领。当前社区成人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培养应用型、懂管理、会经营和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培养专业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需要各级部门的关注和扶持。成人学校近年来,已经在培训新型农民的过程中率先做出示范。特别是一批专业示范户已经在培养方式的示范下孕育成长起来,科技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使用,生产方式的革新,都是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而成。学校所在地区是特色林业、花卉、果树和经济作物比较发达和显著的地区,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是促进现代农业、林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因此,课程开发十分注重学员、农民的文化技术现状,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开展相关技术培训,以实用技术传播为主线,在科技示范引领、种植规模拓展,特色服务等方面,注重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科技开发水平,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实际产生的效果,因而,教学

模式也十分注重结合人才培养和服务当地经济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以农民参与性学习为动力,强化知识、技术的运用,把农民易于接受、容易领会、学懂的知识、新技术作为开发相应课程的内容,把先进、适用的知识、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使成人教育模式得到创新,并与实际种植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基地建设中需要具有科技水平较高,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做后盾。必须加大科技的培训力度,加大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以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为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上加大改革。

4.2 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根据生产种植技术难题,组织科技力量攻关。

目前,以课堂理论传授和实际生产、试验相结合为主要形式,把科技、生产、推广技术、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在教学内容筛选上,结合学校所在地区农业产业的特征和发展要求,选择水蜜桃、雷竹、苗木、花卉、茶叶、芋艿头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为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示范。如利用培训指导教师的科技力量和专业能力,邀请他们现场开展实地指导,对于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予以解决,如近年来对于长期覆盖种植雷竹林土壤肥力退化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分析问题症结,提出施肥改良方案和雷竹种植方式的改进技术。尤其是培训雷竹种植示范大户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种植技术改进以来,通过学校结对农户的实践,培训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150户,通过农户的示范,建设了专业基地2000亩,基地生产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产品产值也呈现连年稳定提高的格局。

以银杏人工授粉技术为核心,嫁接技术为关键,继续开展优良品种的选育,扩大基地种植面积,在近两年中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基地的辐射效应明显,成果显著。在成人学校的直接培养指导下,以科技下乡服务,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学校与专业大户结对联姻,科技人员现场示范和技术讲解做得有声有色,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宣传报道也做得十分突出。农户结对帮扶成效显著。在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同时,镇科协根据区域特色发展农业经济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召开研讨会,提炼结累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认真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论文。

总而言之,在经过探索性实践的基础上,成人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能以受培训学员的实际状况,灵活采用理论传授、技能现场培训、问题解决回访、农民实际参与的联动教学模式,有力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质量提升,保证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林.成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成人教育立法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

[2]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3(2).

[3]程静,陈超.学习化社会与成人教育转型[J].成人教育,2003,24,(Z2).

[4]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3(2).

[5]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陕西杨凌,2003,9.

[6]霍玉文.山东省乡镇化技术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曲阜,2006,4.

[7]滕金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2),45-48.

[8]崔小红,李三富.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16(2),22-25.

[9]孙诚.我国乡镇化技术学校的发展现状与若干建议(下)[J].成人教育,2008,18(6),24-27

[10]朱军.新世纪我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2008,6.

第3篇

在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前,首先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内涵和类别。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指在既定的区域宏观环境约束下,由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在推广动机的导引下运用有关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3]。国内外学者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丁振京等根据推广主体的不同,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农业科研或教育部门主导的推广模式、以农村合作组织或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模式、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以公司或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4];(2)刘志民等则将其分为4类,即机构型主体服务模式、载体型服务模式、实体活动型服务模式、传媒工具服务模式[5];(3)陈良玉等认为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项目推广、项目示范辐射、技术承包、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和民间组织加农户等8种类型[6];(4)Axinn认为世界上现行的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一般农业推广模式、产品专业化模式、培训和访问模式、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项目模式、农作系统开发推广模式、费用分摊模式、教育机构推广模式[7]。在对德化县、安溪县、尤溪县、南平市等县(市)的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局、科技局、乡(镇)政府的负责人以及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进行访谈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归类为:各级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管理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Y1),农业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Y2),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Y3),供销社和农资店主导的推广模式(Y4),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Y5),农民技术员、示范户和专业大户等“土专家”主导的推广模式(Y6),包括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有偿技术咨询等在内的共同投资和费用分摊模式(Y7),科技特派员(Y8)和传媒工具服务模式(Y9)等9种。

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指标设计

(一)评价指标设计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论

围绕传者和受众这对主要矛盾,传播学形成了“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2种不同的理论。传者本位论认为,信息传播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是传播者,传播的内容、方式和目标取决于传播者的需要和利益。受众本位理论则认为“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8]。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传播学的受众本位理论被国内的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创新扩散,也是以农业技术为信息的传播活动,因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把传播学的理论引入农业技术推广的分析框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农户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享有经营自,农户可以自主安排生产经营项目,自主购买生产资料和自主采用农业技术,农户不再是被动接受农业技术的群体,受众本位是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逻辑必然。

(二)评价指标设计的文献回顾

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罗慧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金投入方式、技术成果发展与执行能力、推广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9];张求东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调查农民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10];邵法焕认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包括推广能力、推广水平、推广效率、推广效果、创新能力与推广的可持续性等方面[11];孙云寿把对推广目标实现的认同、推广方式的效果、推广内容的欢迎程度、推广效率的高低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不同的花卉产业技术推广组织进行比较排序[12];李树和从推广力度、平均推广面积、农民对模式的信任程度等方面比较不同的杂交酸模推广模式[13];涂小东从推广机构、推广人员、推广经费、推广客体、推广受体、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等方面,对农业大学主导型的推广体系进行实证研究[14]。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指标设计

受众本位论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要以农户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以农户的技术需求作为制定推广内容的依据,以尊重和理解农户的心理作为推广沟通的基础,在提高推广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基础上,把赢得农户的信任和提高农户的满意度作为推广的重要目标。基于受众本位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评价也要从农户的技术需求、农户的信任、农户的满意度、农户的期望等方面展开。因此,本文基于受众本位理论,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调查研究情况,从农户对推广模式的信息信任度、农户获取农业技术的信息成本、农户对推广模式的关注程度、服务覆盖面、推广效率、推广效果、满足农户技术需求的程度、农户对推广模式的期望程度等方面评价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其中,农户对推广模式的信息信任度是指农户对农业技术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种技术服务,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即农户在采用技术前并不能准确地评估技术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对技术的可靠性和对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就成为农户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关键。农户获取农业技术的信息成本包括信息教育投入成本(即农户为达到分析鉴别与消化吸收有用的农业技术信息所需要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投入),信息的固定成本(主要是信息通信手段上的投入,如电话、电视等),信息的注意力购买成本(即农户在过滤农业技术信息过程中花费的机会成本)和信息的获得成本(即农户向信息提供方购买技术信息花费的直接成本和交易成本,如技术承包和订阅农业书刊等)。推广模式的服务覆盖面主要包括其提供的农业技术涵盖的农业类型和技术类型,及其服务的土地规模和农户数量等。

三、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推广模式的评价涉及9个评价对象和8个评价指标,如果运用非比较量表技术收集数据,假设每个评价指标都有3个维度,则问卷至少需要设置216个问题,存在问卷长度太长、增加测量的误差等问题。因此,除了推广效果指标外,其他7个指标的数据均通过等级顺序量表技术获取。为了避免等级顺序量表的评价对象过多,导致调查对象难以分辨对各评价对象偏好程度的问题,仅要求调查对象根据某些标准,选出排名前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然后,根据某模式出现在调查对象回答中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测定7个指标的取值。问卷还调查了近5年调查对象通过各种推广模式采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次数,然后,用某种模式推广的技术的总次数占调查样本采用总次数的比例测量各个模式的推广效果。2011年5月,课题组深入福建省三明市、泉州市、福州市和莆田市农村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当地农户。本次调查涉及福建省13个县(市、区),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55份,有效率77.5%,其中,三明市45份,泉州市40份,莆田市40份,福州市30份。经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数据。

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结果———基于熵值法

熵值法用于综合评价可以有效地克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重叠和利用专家经验评估等方法确定权重存在较强主观性的问题,它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等其他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更强,更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对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五、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评价结果的讨论

主要农技推广模式的评价得分以及访谈情况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与其他模式相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的综合得分及其信息信任度、满足农户技术需求的程度、推广效率、推广效果的得分都最高,其他指标得分也都排名前三,占绝对优势。这说明:该模式凭借政府的资源优势,农业技术推广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强,推广效果也较为显著;该模式依据政府的权威和长期对农业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取得了农户的普遍信任,进而提高了效率。因此,应珍惜这种信任资源,努力为目前正被制度僵化、投资不足、知识断层等问题困扰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排忧解难,以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农业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主导的推广模式受到农户的信任和欢迎。该模式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二,期望程度的得分排名第一,信任程度的得分排名第二,农户通过该模式获取信息的成本最低,然而,由于对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推广农业技术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其服务覆盖面、关注程度和推广效果的评价得分偏低。因此,为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在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应努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科技转化激励机制,调动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3.传媒工具服务模式具有覆盖面广,渗透能力强的特点,但推广效果较差。该模式的服务覆盖面、信任度和信息成本得分均排名前三,但由于传媒工具负载的信息量过大,且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导致农户对其关注度偏低。同时,诸如电视、广播、书刊等多数的传媒工具依赖非人员沟通渠道,采用单向沟通方式,农户没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也不利于农户和传者建立感情关系,进而会影响推广的效果。因此,应注重挖掘农户和传者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传媒工具覆盖面广、传播快捷、渗透能力强的特点,把该模式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补充和辅助手段。

4.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推广效果好,但其优势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的推广效果评价得分排名分别是第二和第三,然而,由于受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限制,这2种模式的服务覆盖面等其他指标的得分不理想。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更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群

1特色方向课程群结构

湖南农业大学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设置是基于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在保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体现学科优势和行业背景的特色课程群。该课程群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科学前沿,比较完整地提供了一条特有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技能的平台[4-6]。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依次由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业余科研四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包含专业必修课“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和专业选修课“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作为农业大国,在掌握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的同时,学生获得我国农业安全生产现状及生产管理手段的知识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而“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管理”正是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为学生开设的一门辅助课程;实验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实习课程由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组成;业余科研包含学生独立自主申请科创实验项目和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两大部分。

2实践技术

从由浅入深、理论到实践的技术角度分析,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以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理论为基础设置不同深度的实践课程,针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方法教学。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业余科研3个层次。1)实验课程为60学时的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第5学期开课,实验内容分成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农产品仪器分析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基础技术3个单元,设置了滴定法操作、样品前处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凯氏定氮法、微生物菌落测定在内的13个实验内容[7],训练学生针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8-9]。2)实习课程是1周的教学实习、3周的生产实习和12周的毕业实习,依次为第5、7、8学期开课。教学实习围绕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的相关教学内容,实地参观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输送基地、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等机构,让学生熟悉生产实践流程。生产实习是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实习3周,进一步学习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毕业实习则是要求学生进入到实习机构,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选题和开展12周的实验,通过实践完成毕业论文。3)业余科研分为自主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依托性教师科研项目。与其他实践课程不同,业余科研主要以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学生为对象,不单独设置课程时间,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和课题方向。自主性创新实验项目要求学生从课题选择、项目申请书撰写、申报立项、中期答辩、项目结题全程独立完成,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依托性教师科研项目,则是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择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承担一定量的科研任务。通过3个层次的锻炼,学生从常规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基础和经典检测技术实验,到生产实践单位参观、实习,再到独立自主或参与性的完成相关项目,在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见解和实践等方面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和后期科研深造中。

3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教学效果,建设“理论课—实验课—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科研项目”的完整过程和有深度的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针对不同过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10-12]。理论课以教师主讲和学生单元讨论的形式教学,闭卷考核。实验课内容丰富,以计量认证标准教学,针对农产品样品前处理、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固有有害成分等方面开设对应的检测方法、手段和技术,以12个小组实验+1个独立考核实验的形式教学,小组实验要求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的固定小组,协作完成前12个内容的实验,独立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课程时间内单独完成1个实验,在此过程中考核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实验课总成绩由小组实验占60%和独立实验占40%组成。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进入农产品生产基地、运输基地、省/市级地方农产品检测部门机构进行短期的实地作业参观和考察的教学手段,将理论课堂融入社会生产中,赋予学生对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以现场答疑和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查。科研项目包含学生自主立项和参与教师团队项目,分别由立项部门和指导教师单独对参与学生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结题等形式的考核及反馈。

4农产品安全动态

为加深学生理解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在保障农产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及发展动态,在特色课程群的应用过程中,针对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专业课程任课老师以及业余科研指导老师会从植物源性农产品和动物源性农产品两大范畴中选定追踪目标,从社会热点、新闻动态、前沿科技等方面,查阅文献资料,以两种形式检验学生对动态的掌握情况。其一,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做PPT演讲报告;其二,个人或团队分主题撰写农产品安全动态报告论文。通过这些形式辅助学生获得农产品安全动态信息,分享和追踪前沿信息。

第5篇

关键词:与时俱进;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时展的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308-02

0引言

众所周知,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编辑出版业遇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愈来愈高。对编辑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和竞争日益增强。对知识结构来说,以前学科知识面单一,而现在懂专业、会管理的人员层出不穷;对工作能力来说,以前的编辑人员注重的是对文稿的编辑处理,而现在的编辑不仅要懂选题策划、会文字处理,还要善经营管理、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因此,对不同时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员而言,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能够适应当今出版业的竞争要求。

1从选题策划角度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1.1 选题策划应有特色农业科技期刊肩负着科教兴农和目前的“三农”服务的重要任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期刊能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科研和生产服务。选题策划与期刊质量密切相关,认真选题向来被编辑人员所重视,因此应做认真的研讨。农业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在于稿件的质量和水平,选题策划既要选具备专业特色。有要选具备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稿件。近年来,随着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选题策划中对农业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2 选题要注意实用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农业科技期刊是为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服务的,是我国现阶段传播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技术,引导农民依靠科学脱贫致富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在选题上应在服务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实际上下功夫[1]。

1.3 选题应具有及时性当今世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得到迅速的进步。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科研为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科技兴农服务的方向,研究开发出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新成果。特别是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当树立推广科技成果的责任感,紧迫感,密切关注科研前沿动态,及时把一些科研成果列入选题计划,以便加速成果的推广和农业生产上的利用[1]。

在国内和国际行业间的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农业科技期刊要创造品牌,就必须精心策划、认真实施,从优秀论文产出的源头抓起。再说,每一份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工作任务和报道范围。如何在众多期刊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则是编辑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选题策划问题。选题策划正确、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优秀的稿件就会源源不断。要想把选题策划工作做好,必须明确本刊的报道重点、学科范围、涉及领域以及这学科、范围、领域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那些专家、学者目前在做这些方面的工作等等。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掌握与本刊相关的多方面的信息[2]。编辑人员还要深入到科研第一线,深入到科研工作的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主动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他们关心的话题和热点,了解有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和课题进展情况,及时掌握研究动态。同时编辑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定期开展调研,听取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农牧民对农业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建议,选题要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把农业科技期刊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提高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生产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选题策划工作能落到实处、才能富有成效。

农业科技期刊规范化是同样与其他期刊近年来在我国编辑界一直关注的一件大事,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标准。至今,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科技论文编写格式规范化、科技期刊编排格式规范化和开本板式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大家的认识已逐步一致,并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贯彻执行,成绩是突出的。编辑出版农业科技期刊的目的是及时报道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宣传党的“三农”服务政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建设,即使是直接为理论研究服务的纯学术期刊,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规范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增强刊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目标是推动经济建设[3]。农业科技期刊分农业技术类期刊和农业学术类期刊,也有不同的特点:

2.1 办刊宗旨不同,主要服务对象有别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是在推广科技成果、交流生产经验、普及科技知识、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发挥作用,既为农业科研和教学服务,又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服务,还为生产第一线基层干部和农民大众服务,受到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知识青年、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农业技术类期刊的内容大多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有的以普及为主兼顾提高,有的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有的则是普及与提高并重。

农业学术类期刊肩负着传播和交流农业科研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推动科研工作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农业科技实力,代表最高的专业水平,农业学术类期刊以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读者多数是高级和中级农业科技人员及院校师生[3]。

2.2 读者范围不同,文化基础有差异农业技术类期刊的读者面较大,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除一部分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人外,大部分读者是搞农技示范推广的基层技术人员、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劳动者。他们订阅技术类期刊主要是想从中了解新进推广的农业科技知识、农作物优良品种,学习新经验,掌握新技术以及市场供求信息等。

农业学术类期刊的读者,多数是科研人员或院校师生,文化水平较高,科学知识基础也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强,他们阅读期刊主要是为了解相关专业的最新成果,掌握国内外科研动态,增强知识积累,扩展视野,启迪思维,以便进一步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加快研究进度,或者收集最新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他们希望学术期刊报道的内容新、信息多、学术水平高、参考价值大[3]。

2.3 选题重点及文章写作要求不同农业技术类期刊由于要照顾量大面广的读者群,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在组稿和选稿时就不能过分追求“高”和“新”。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在内地生产力水平较高地区已经普及的农业技术,在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需要花大力气去推广。技术类期刊的文章写作,要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既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还要注重可读性。少讲高深玄妙的理论,多介绍“短、平、快”实用技术;少罗列试验数据和公式图表,多写点具体操作办法和生动活泼的文字。

农业学术类期刊要尽量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国内农业科研最新信息,多组织发表一些内容先进、学术性强、论点鲜明、富于创新的文章。写作上不仅要求文理通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还要求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强调结论的科学性[3]。农业学术类期刊的基本板式、论文撰写格式、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和注释、图表、公式、计量单位、数字符号、缩略语、名词术语等都是规范化[4]。

实施农业科技期刊规范化无疑为信息部门收集信息、存储信息、编制索引工具和读者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但是,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善于累积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做到熟练和精通。同时,要求编辑人员熟悉国家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方面的法规、法令、规范和标准;熟悉科技期刊的标准化编排格式,做到期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3从编辑手段角度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及具备以下素质

3.1 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农业科技期刊虽然不像社科类期刊那样政治性强,但也常常碰到一些与政治有关的问题,如论文中的一些观点是否有违背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是否有涉及保密、版权、专利、民族、宗教、国界等问题[5]。

3.2 要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同所有编辑一样,要保证刊物成为高质量的精品,编辑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农技推广人员和基层干部服务、甘为他人当辅路石、甘做无名英雄的自我牺牲、默默奉献的精神。要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和谐写作的精神[5]。

3.3 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既要不断拓宽、深化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掌握相关学科、新兴学科与本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情况与进展。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发展自己,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5]。

3.4 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社会文化知识编辑工作主要是文字处理工作,一个合格的编辑必有一定的文字修养和编辑加工能力,这样才能将稿件加工成文理通顺、层次清楚、文字简练、标点准确、无病句、无错别字的文稿[5]。

3.5 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科技期刊出版的传统工作方式,影响了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甚至到发行和读者阅读[6]。其一,上网收稿。编辑部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开设电子邮箱或在线投稿。其二,上网审稿。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建立专家数据库或从网上获得审稿专家的信息,包括电子邮箱地址,通过收发电子邮件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稿件,进行网上审稿。其三,网上编排。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编辑人员可以直接参与编辑、排版、绘图、校对等项工作,真正实现科技期刊的编、排、校一体化,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科技期刊的编排质量,实现了编排过程的现代化,实现了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转变[7]。其四,网上检索。通过因特网,编辑人员可以随时浏览国际上众多的专业学术期刊,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开阔眼界、扩大视野;通过因特网,编辑人员可以直接搜索和查阅网上的各种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主要专业性期刊的学术水平,以保证自己编辑出版的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通过因特网,编辑人员还可以查阅、核准所编发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8]。

总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实现编辑出版过程的现代化。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编辑自身现代化。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掌握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考验。

4从营造和谐工作氛围角度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4.1 正确认识编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要求。在编辑活动中,涉及编者、作者、审者、读者等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编者是编辑活动的主题,是和谐工作氛围的主要营造着,在多个因素中起决定作用。同时,编者还依赖于作者、审者和读者。编者需要从作者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优质稿件,并且希望拥有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使刊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编者也依赖于审者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编者又依赖于读者,因为读者是科技期刊的社会和经济嫌疑的评判者。作者是编辑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积累、传播的源泉。作者更需要编者、审者的支持与厚爱。因为作者的又蕴含了编者、审者的辛勤劳动[9]。

4.2 正确处理编辑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个编辑群体来说,有不同年龄的人,也有不同学历的人。在这个不同层次的编辑队伍中,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互相信赖、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密切协作,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实施和按时完成,发挥一个群体的凝聚力[9]。编辑人员要正确行使对文稿的修改。在修改过程中,遵循必改的一定要改,不必改的一定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的原则。编辑人员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经常听取读者、作者、审者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赢得读者的信赖、作者的支持、审者的厚爱[10]。

总之,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只有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深化自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知识,才能适合与时俱进对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素质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编辑出版行业中创造优秀的作品和优异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王秀蓉,王茂福,许立峰.农业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C].新时期农业期刊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

[2]郭爱缨.科技期刊质量的全面控制:以《地球物理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5).

[3]刘星昌.农业技术类期刊与学术类期刊规范要求之异同[C].新时期农业期刊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

[4]张铁莉.高校学报编排规范化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4).

[5]傅克文.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及提高素质的途径[C].新时期农业期刊工作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

[6]陈力勒.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开放潮2007(8).

[7]李无双.信息网络化与学术期刊编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

[8]张晓娟.论信息时代条件下的编辑手段现代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4).

第6篇

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目前,北方大多数农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只有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才能进行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发展项目。涉农专业便是生产发展的知识根基,农业类相关知识涉猎广泛,专业包括农学、园艺、植保、土肥、畜牧以及种子等学科。根据专业特点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明确了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的任务,把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以及指导农业生产作为服务重点,积极投身农村与农业的生产建设。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每年的实践学期(3~7月)将学生和教师分散到各地村镇,根据当地的生产现状,与村镇农户配合,合理规划土地,制定生产方案,指导农业生产,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实践过程中将怎样选购适合当地的种子、如何合理使用肥料以及怎样降低农药残留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种植户水稻育秧的技术,并深入了解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等理念。通过实践,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率[2]。随着东北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一些农村在水稻育秧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此外很多农户没有比较专业大型的催芽设备。农业类专业师生研究和开发的水稻催芽袋,解决了农村单户种植水稻催芽不齐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充分依托涉农专业各学科的优势,使产教研共同发展,加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与研发。

2采取长效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参与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3]。涉农专业师生虽然没有专项资金直接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但人力资源即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实施效果良好则可直接促进农民增收,显著提高农村生活水平。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全方位、多渠道参与新农村建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生产中更新知识量,在理论学习中与生产靠拢,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

2.1发挥学生作用

“3+3”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走下去,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学年都有半年的时间让学生直接参与农村实践活动,在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环境中发挥大学生“先进生产力”的作用[4],用知识反哺农民,以简捷、高效、科学的手段把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

2.2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批懂科学、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在我国农村4.97亿的农民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5]。为此定期将农民、农技人员以及基层农业管理人员请到学校来,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与更新,由涉农专业教师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发展现状,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种田热情和种地技术,又可以讨论农民实际耕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应对并解决。

2.3多渠道宣传

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进行宣传与推广,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几门省级精品涉农类课程,其中包括种子检验技术、植物保护、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水稻栽培技术等,通过网上互动,为农民自觉学习、更新知识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平台;通过电话及时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通过科技大集,宣传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

2.4全方位参与

涉农专业的师生不仅为农民传授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在文化知识储备、素质提升、理念转变以及风尚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参与和建设。目前,许多农村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土地的耕作大多由年长的农民管理,并且由于东北的气候原因,冬天农民会有“猫冬”的习俗,一部分人便沉迷于赌博,使得农村风气恶俗;部分农民还持有旧的传统观念,满足于吃饱穿暖,不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也不支持各级政府的工作。针对这些现像,与村镇政府联合,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传播文化知识;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坚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更新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3实现村镇、学校、师生三赢

有一定知识储备、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的涉农专业师生给农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和新气象,从而使农村发生了改变。师生共同发挥专业特长,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教师得到实践经验的积累,农民变得积极向上,自信心增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改革进取精神。此外,农民更加支持政府的建设规划,愿意搬进新居,并保持生活的街道整洁且环境优美,医疗卫生齐备、基础设施先进的集体公寓式住宅区使农民的集体观念增强,集约环保理念扎根,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进而促进了新农民培养和新风尚的树立。从简单常规的农业生产逐渐向特色农业和规模农业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职业教育走工学结合的必由之路。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使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4结论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中职学校 农机专业 汽车方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78-02

我国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提高教学人员业务水平、完善教学功能室的设置及职能、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快和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适用于农村各业机械化生产和汽车修理应用技术且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强的中级人才,自身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同时,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农村汽修行业也提出了很高要求。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育发展很快,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农业中职学校相继组建了农机专业(汽车方向),并为之培养了大批农机专业(汽车方向)人才。现在,他们已成为我国农机事业和农村汽修行业的骨干力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只搞单一种植业机械化,农机专业中职教育只局限于农田机械化,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应变能力差,已适应不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汽修行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包括农林牧渔各业,主副产品加工、贮藏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用的各种机槭和成套设备。农业机械化已不仅仅是农田机械化。世界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正在向农业工厂化和自动化迈进。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发展很快,例如塑料薄膜的大量应用(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成套设备),推广水稻工厂化育苗及配套机具,多种食用菌生产线,机械化养鸡、养猪,农副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增值成套设备,等等,不胜枚举。另外,从2008年之后, 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私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迅猛。这些现代农业生产机械的出现和农村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迫使农业中职学校农机和汽车修理专业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我们认为,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加快和深化改革,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特点及其人才规格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间层次的生产现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突出掌握本专业应用技术。中职教育主要是应用技术教育,要引导学生掌握有实效、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学而能用,用而有效。

根据中职教育特点,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人才规格应是:掌握适用于农村各业机械化生产和汽车修理应用技术且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强的中级人才。这些人才既能组织和指挥农村各业机械生产、汽车修理,又具有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的出色专业本领。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寻找一种机制,使本专业培养学生的全过程都始终能与农业生产实践,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保持密切的联系。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汽车修理行业实际,加强校内外试验和生产基地建设,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

三、对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想设

1.提高本专业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

要使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的改革与提高适应农村各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汽修行业的发展速度,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的需求,就必须提高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本专业相当部分教学人员从未从事过生产一线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都有限。所以,具有这样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结构的教学人员不可能培养出满足当今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所以,要多途径提高教学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使之适应培养掌握先进应用技术的中职人才的需要。第一,教师、实验人员除承担课程、完成教学辅助工作之外,还应经常在实验和生产基地(农村、厂场等)参与实际生产和试验,不断丰富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创造性地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生产服务。第二,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一些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水平都较高的校外人员来校任教,带动本专业全体教学人员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水平。第三,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本专业教学人员定期进行技能与理论的培训,接受本专业技术专家的指导,让本专业教学人员有一个学习使用先进设备的机会。总之,对于本专业教学人员的培训,应当结合各个农业中职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安排。

2.完善本专业教学功能室的设置及职能

按知识体系或相关学科组成的教学功能室是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培养学生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单元。为适应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功能室应具备推广与教学有关的应用技术或进行与教学有关的应用技能服务的功能。它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生产基地,有对外联合和独立工作权力,掌握一定资金(学校按计划拨给和通过有偿技术服务收入)和一定人事安排权。

根据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对应用技术的需要,考虑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特点,设置五个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功能室。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农业信息,获取

 

人类社会迈入新的世纪,全球展开了信息技术革命,并且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方向起着决定作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地爆炸性增加。论文参考网。除了广播、电视、书籍、报纸等各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之外,又出现了国际互联网、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新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多样复杂,同样使农业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多。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高效的进行网络中的农业信息获取成了农业信息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新的环境下,作为农业信息从业人员,应掌握更多的从当前网络中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下面从六个方面说明如何在当前网络中进行农业信息获取。

1、使用专业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要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所需农业信息,就必须用到专业级的搜索引擎。我国目前现状,农业信息的获取还很困难,特别是急需农业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企业、部门、农户,他们通过综合搜索引擎,并不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在农业领域现有各种网站近十万多个,涉及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农垦、乡镇企业及其它农业部门。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搜索一个准确的农业信息是农业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针对于中文农业网络资源研发专业化的搜索引擎,实现农业信息的精确搜索是农业信息搜索引擎发展方向。

在专业农业搜索引擎方面,有些网站已经走在前列:

世界范围:(1)农业冲浪(http://www.agrisurf.com)。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提供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提供大约20 0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和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 Ceres Online

http://www.ceresgroup.com/col/

专门提供农业信息。其搜索功能连接到了农业产业的其它专业人员。日历数据库列出了几百个即将到来的农业活动,气象图提供了世界各地天气情况以及热点信息。论文参考网。

(3)AgEconSearch

http://agecon.lib.umn.edu/

AgEcon搜索收集,索引包括诸如农业,食品供应,自然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农产品贸易及广义的农业经济领域的学术研究全文。

国内相关搜索引擎:

(1)农搜http://www.sdd.net.cn/

农搜农业专业搜索引擎的研发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工程”经费的资助。

(2)搜农http://www.sounong.net/

中国搜农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资助下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也是第一个面向我国农业企业、农民大户、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农业通用搜索与农产品供求、农业实用技术、政策新闻等专题的搜索服务。

(3)http://so.ag365.com/365农业搜索

(4)http://www.chinanong.com/华农在线-中国农业信息搜索引擎

(5)http://www.086ny.com/soso/超农网农业搜索

(6)http://www.3nss.com/Portal/Default.aspx三农搜索网

2、除了农业搜索引擎外,网络中农业信息获取还要有相应的专业智能浏览器。

使用专门开发的面向农业信息获取方面的智能浏览器,可以借助智能浏览器的功能,方便快捷地进行快速搜索、精确搜索,过滤无关信息,提取农业信息,为广大农民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农业信息提供服务。

3、使用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汇集农业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等,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为农业生产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传统的农业专家系统在现今的网络条件下变的不适用。现在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方向为:在线农业专家系统及实时智能专家系统。

目前国内许多专家系统已经上线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起到了良好效果。

(1)http://www.esa.org.cn/index.asp

广西智能农业信息网,提供作物类、瓜果类、蔬菜类、畜牧类、兽医类和水产类等六类十九种在线专家系统。

(2)http://www.nbnky.gov.cn:4000

宁波农经网农业专家系统,提供了蔬菜病虫害专家系统、河蟹养殖专家系统、家兔养殖专家系统、海水养殖系列专家系统、网箱养鱼专家系统等二十八种在线专家系统。

(3)http://www.hebaic.com.cn/index.do?templet=er_zjxt

河北农业技术推广网、河北农业智能信息网专家系统,提供金丝小枣栽培专家系统、养牛管理专家系统、无公害番茄专家系统等三十余种在线专家系统。

(4)http://zjxt.hzagro.com/

农业专家系统.net,杭州市科技局、杭州市农办主办提供了水果干果、蔬菜种植、花卉苗木、中药材、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八大类七十余种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5)http://202.107.249.147/

丽水市农业专家知识系统,提供了花卉苗木、食用菌、笋竹、蔬菜、水产、中药材、其它等十类八十五种在线农业专家系统。

4、进行农业信息智能分析。

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是应用智能化技术代替传统方法进行农业信息分析的新的研究领域。它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技中的分析对象, 进行智能化地信息自动采集、存储、管理、计算、判别等的过程,可模仿、代替专家,解决农业中波动分析、风险识别、早期预测、效果评价等诸多问题。目前农业智能分析技术在我国已投入实际使用。

(1)农业部的“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通过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及时动态地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解决了依赖实地调查、手工记录、数据上报等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不足。针对数据和信息源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农业系统开展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定期对粮、油、果、菜、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需求、进出口、市场行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为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2)中国农科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构建了全国农产品供求平衡分析预测模型体系框架,开展了12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分析预测。利用网络抓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市场波动的隐性信息。论文参考网。并建立了主要农产品供求信息库,能对12种主要农产品的市场行情进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5、使用专业农业网站、专业农业论坛、专业农业交流圈。

传统的专业农业网站及专业农业论坛仍然是广大农民互联网上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另外基于新兴的WEB2.0技术组建的专业农业交流圈能大大增强访问者之间的互动也迅速发展,大有前途。

国内专业农业网站及农业论坛:

(1)http://202.127.45.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

(2)http://www.zgny.com.cn/

中国农业网,农业企业的商务信息平台。

(3)http://www.chinabreed.com/

中国养殖网,最大畜牧行业门户网站,提供养殖、饲料、养猪、养鸡、养牛、 养羊、家禽、兽药、特种养殖及畜牧机械相关信息。

(4)http://www.aweb.com.cn/

农博网,国家农村信息服务示范项目,以“服务农业,E化农业”的宗旨,为涉农人群提供农业资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论坛以及农业人才服务。

(5)http://www.12582.com/

农信通农村信息网,涉农生活服务移动互联网平台,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化肥、饲料、农机等价格行情,农民工招聘、就业信息;食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交易信息,是城乡互动、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综合展示窗口。

(6)http://www.feedtrade.com.cn/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为饲料生产加工、饲料原料贸易、饲料添加剂及畜牧养殖企业提供全面的新闻、行情、价格和分析预测等信息资讯服务。

(7)http://www.yuanlin.com/

中国园林网,提供园林绿化苗木资讯,园林绿化景观,园林绿化苗木工程,园林绿化设计 ,等方面信息,为相关园林绿化苗圃企业提供商铺,是园林绿化,苗木园艺的专业园林绿化门户。

(8)http://bbs.aweb.com.cn/

中国三农论坛,博览天下农事,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

6、除了以上信息资源外,专题讨论组、电子论坛等也可以方便地为相同科学领域的农业专家提供交流空间,这也是当前网络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不同搜索引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效果对比》,刘艳华、徐勇。《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08期.

[2]《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严方。《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3]《浅谈国内网上农业信息资源》,陈林官,《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年02期.

第9篇

农民是职业而不是身份!

随着作为区域性概念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的淡化;作为产业性概念的“农业职业教育”也随着农民职业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不在适应我国当前的实际,因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也就呼之欲出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与之适应的作为教育的一部分的“培训”及为提高产量品质做一个技术环节的讲解的“推广”是不能培育出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的!所以,笔者就新形势下县(市)级中等技术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如何进行提高素质的、系统的、持续的,作为中专学历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案,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专业名称

现代农艺(全科农技员方向)。

2.学制

农学结合、半农半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的、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3-4年修满200学分即毕业的弹性学分制式的弹性学制。

3.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3.1 培养目标。

(1)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社会,依赖于农业产业发展,以长期从事农业产业和服务于农业产业取得主要收入,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掌握较高生产技能的以农为业、以农为本的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带头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2)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用得上、扎住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为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热爱农业农村工作、熟悉农村政策、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农业生产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管理型的高素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3.2 培养要求。

(1)具有一定应用文写作能力。

(2)具有较全面和宽厚的全科农技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3)具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理论和理念。

(4)具有较强的现代农业生产实践技能。

(5)具有较新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头脑和较强的现代农业创新精神。

(6)初步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园区示范农业理念。

(7)具有初步的农业综合经营能力和致富能力。

(8)具有较高的农村政策水平和较全面的法律法规常识。

4.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16-50周岁的生活在农村且有志于从事或仍在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于“三农”的务农农民、返乡创业农民,也包括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两后生、农村基层干部和退伍军人。

5.办学地点

办学地点设在学员比较集中、有强烈的兴农愿望的乡(镇)或村(组)所在地。

6.教学形式

6.1 采用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拔高“理实合一”的教学形式。

6.2 理论课上在办学点的固定教室,实践课开在田间地头、畜栏禽舍、果园及经济林木、农闲季节多安排集中课堂教学,农忙季节多安排在田间的实践课,实践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6.3 根据春耕春管、三夏生产、秋收秋种等关键农村季节及各种气象条件安排教学、教学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步,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同步。

7.待遇

7.1 学员同集中在县(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本部学习的学员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

7.2 修满学分,发给国家承认并验印的统一印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还可以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7.3 获毕业证的学员可以参加当地政府同意中专毕业报名参加的各种招工招干考试。

8.课程及学分设置

8.1 必修理论课。

(1)《应用文写作》;(2)《法律常识和农村政策》;(3)《卫生与健康》;(4)《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5)《农艺工》;(6)《农作物植保员》;(7)《家禽饲养工》;(8)《家畜饲养工》;(9)《农业产业化经营者》。

8.2 必修实践课。(1)《果树花卉、园林苗木的整形修剪与培育》;(2)《家禽育雏与防疫》;(3)《养猪》;(4)《养鸡》;(5)《玉米种植》;(6)《水稻栽培》;(7)《蔬菜种植》。

8.3 选俢课。(1)《玉米种植工》;(2)《水稻种植工》;(3)《蔬菜工》;(4)《果树工》;(5)《养猪工》;(6)《畜禽标准化设施养殖》;(7)《熟肉制品加工工》;(8)《设施园艺——蔬菜种植》;(9)《休闲度假农业》;(10)《苗木引种观察与筛选》。

注:农忙季节每两周集中授理论课6学时,农闲季节适时安排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保证一学年共完成理论授课216学时,实践课800学时,考查考试总结评比66学时,共1082学时。

9.作业、考勤、实践教学、考试办法的规定

9.1 作业。

按时交作业并及格记2学分,每少交一次或一次不及格扣0.5学分。

9.2 考勤。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勤记3学分,每缺旷一次扣0.5学分。

9.3 考试。

考试及格记2学分,不及格不记学分,但可以有一次补考机会。

9.4 实践。

实践操作及格记3学分,不及格根据实际情况记0-2.分。

9.5 课程学分。

上述四项合计得分即为该课程总得学分。

注:各课程学分构成为:作业2分+考勤3分+考试2分+实践3分=10分

第10篇

1.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第一,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拥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将经济管理科学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比如,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社会调查、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中的方法,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在农业经营和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了解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前沿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拓宽自己的专业内涵,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效融合,能够更加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通过自我学习和系统的专业学习,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而且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素质。

2.具有积极主动创新的精神

勇于创新、敢于冒险,是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也应该富有积极主动进行创新的精神,并且善于创新和开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涉农产品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农业企业生产组织创新、农业生产要素创新和农业经营理念创新等,做农业市场发展的引领者,在农业技术改造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链整合、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朝生态农业、集约型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

3.能够不断地实践创新行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不论是在学习或者实习的环节中,还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都要摒除按部就班的做法,能够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用创新的行动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够不断地发扬创新的精神,将创新行动进行到底。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局限:

1.培养目标过于单一

大多数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通过系统地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成为符合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单一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培养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真正经济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一是专业课程大都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对涉及农业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涉及得较少,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设置综合化程度较低,课程内容相互脱节,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课程内容重复现象突出,使学生感觉学习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节欠缺

一是实验实践课教学时间容易被理论教学占用,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二是实习基地数量较少,实习基地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不能真正实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三是毕业实习时间虽然较长,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难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能够将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专业实用技能应用于实践过程。

4.教学方法不科学

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交流较少。教师讲课的重点不是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而大多是纯粹的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动的思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培养。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

相对于传统农业,农业现代化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融入农业生产的过程,其本质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通过集约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精准型农业和有机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来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新品种、高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不仅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更需要大量“懂管理、善经营”的经营管理创新型人才。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农业技术型人才向适应农业综合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运输等多方面农业服务的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方向转变。这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在新品种的引入、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新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应该拥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和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就在于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过程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高等农业学校真正承担起“科教兴农”的重任,在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经济管理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引导农业创新型人才为“三农”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2.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现需要创新型人才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资源、文化、人口、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优秀人才去贯彻落实。一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造、应用和推广,需要创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去发明和创造;二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经营管理类人才去带头创造;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表现之一,文明乡风的建设也需要一批优秀人才去引领,发挥示范作用。因此,培养和输送大量文化素质较高、经营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带动广大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是保障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的重要途径。高等农业学校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责任,应该为农村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但目前,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的能力也比较欠缺。所以,高等农业学校应抛弃那些传统的、保守的、僵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培养大批创新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这既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在应对科学技术革命的现实性选择。

3.社会需求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最紧缺的是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的能力和素质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是高等农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需要进行思考的重要问题。

4.高等农业学校立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农业学校一般都隶属地方政府,是所在区域内进行农业知识传播、农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机构。当前,我国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在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以后,逐渐开始转向对绿色、健康产品的需求,环保、品牌、观光农业等机会不断增加。高等农业学校应该把握这个大好的契机,构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培养现代农业创新人才,全面推进学校发展的新格局。

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重新定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范围从大到小,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学校、专业、课程等三个层次:一是从学校角度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学校整体上主动适应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变革的表现,学校应该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准则,明确定位其整体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从专业层面上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传统专业,还是新兴专业,不管是基础理论专业,还是应用专业,都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态势,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三是从专业内部各类课程制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设计和具体的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这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培养目标,都应该树立“以农为本”的基本思想,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重点培养为真正能够为“三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为: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和宽广的农业科学、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营和管理知识,还能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能够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农业问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如何优化课程体系,使其体现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是要注重将农业科技知识、生物技术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等综合起来,以系统的观点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二是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和选修课学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三是调整和加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增设能够体现专业发展前沿的课程和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四是精简教学内容,解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与脱节的问题。

3.完善教学方法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规律,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善于探索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二是经常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专业的前沿问题与发展动态;三是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开拓实习基地,提高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学生参与实践调查的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水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89-02

中国自古以治水立国,自大禹治水起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水利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水利工程与以上两者息息相关。随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10年关注三农,尤其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于促进农业水利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高校已有数十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农业水利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修再修,力图达到理想效果。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特点

整体来看,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三个特点:

1.通识教育为主,注重强基础宽能力,多开公选课,扩大学生就业面,淡化专业方向,加大选修课比重,将部分专业课放入选修课,强化实践环节,多开独立实验课、实习课、课程设计。实践比重达到25%~30%。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所占学时较少,如灌溉排水只有54学时;基础课如力学类课程学时较多,如结构力学达到80学时。

2.专业教育为主,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开设有较少的选修课,大多数专业课均为必修课程,开设有适量的实验课、实习课、课程设计。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所占学时较多,如灌溉排水可达72学时,与基础课如力学类课程相差无几。

3.模块教育,介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从大三开始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设置3个方向,每个方向为一个模块,该模块设置若干课程,学生选择了该模块则意味着该模块内的课程均要学习。

二、农业水利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现状

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很多选修课放在了大四上学期,这个时候适逢学生考研或找工作,对于学习兴趣不大或无暇顾及,为了应付了事,他们往往会选那些比较简单的课程来学习,而不会过多考虑这些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影响。

2.在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学生知识面较窄,除了本专业知识外,对于相关专业了解不多,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工作期间适应岗位受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很多专业课安排在了大四上半期,可是学生们忙于面试或考研,此时已经无暇顾及了,使得该学期的专业知识无法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3.模块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通识教育很相似,在选模块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选择那些考试容易通过的模块,不会过多考虑其他模块,这样,其实就是没有设置模块,使得设置模块的初衷无法实现。

三、农业水利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供参考:

1.明确专业方向,找准人才定位。对于那些平台好、生源质量高的院校,可以加强通识教育,在本科阶段将农水专业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看齐,使二者相差不大。这样的话,农水专业毕业生既可以胜任水工专业岗位又能承担农水专业的工作,从而扩大就业面。对于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学生加强引导及制定相关约束条件来解决,例如在选课前指定专门的老师进行专门辅导或限定某门选修课选修人数上限等。对于一般的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则应该坚持专业教育,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这种情形下,不仅农水专业的骨干课程要学习,而且水利水电工程大部分的专业课也要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农水专业和水工专业两种专业技能,并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使其进入工作岗位能马上适应,减小过渡期。在专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如果设置过多的选修课则是不合适的。

2.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实习。众所周知,农业水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仅仅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多数高校主要开设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部分。而认识实多流于形式,属于走马观花性质的;生产实习则因为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生无法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毕业实习迫于时间压力,无法长时间展开,总之问题不少。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分散在整个大学期间。首先,保留现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大类,努力提高实习质量;其次,骨干课程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独立实验课或课内实验,由理论课老师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例如在水泵与水泵站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就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制作水泵模型或泵站模型,加强其动手能力,提高感性认识。

3.把握好专业骨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农业水利工程又称小水工,其与水利水电工程相差不大,只有两三门课程不同而已,所以水工专业的骨干课程对于农水同样适用。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灌排工程学、水泵与水泵站、土壤学与农作学是农业水利工程的骨干课程,应该把这个思想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理论课时安排与实验内容设置上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学时安排上,水工建筑物56学时,水利工程施工48学时,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56学时,灌排工程学64学时,水泵与水泵站72学时,土壤学与农作学40学时为宜。在后三门课的讲授过程中,应该适时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灌排工程学和土壤学与农作学应该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季节安排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农业实验,如果感兴趣可将此类实验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

4.科研紧密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农业水利工程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各种新型技术遍地开花,如何适时地将这些前沿内容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提高专业素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成立科学兴趣小组的办法,提高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以笔者所在的宜昌地区为例,进行简单说明。筹建中的节水(高效)灌溉综合试验基地由三个功能试验基地组成:①粮食作物实习基地;②经济作物实习基地;③设施农业实习基地。

1.粮食作物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目标为:区域性的粮食作物高效灌排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中心与环境友好型灌排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中心。粮食作物实习验基地由水稻实习基地与旱作实习基地两部分构成,中心任务是高效灌溉技术的集成、试验、示范与创新。友好型灌排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运作流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①环境友好型灌排技术创新试验阶段,需要时间约为2~3年;②环境友好型灌排技术示范,需要时间约为1~2年。

2.经济作物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目标为:山区特色农业经济作物高效灌排技术试验示范创新中心。该基地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及明显的环境效益,为促进山区农业增产,加强山区水土保持提供技术支撑。经济作物节水(高效)灌溉试验运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高效灌排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试验阶段,需要时间约为2~3年;②高效灌排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示范阶段,需要时间约为1~2年;③高效灌排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推广阶段。

3.设施农业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目标为:区域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中心。该基地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及显著的社会效益,为城市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有力的技术支撑。设施农业节水(高效)灌溉试验运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微润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试验阶段,需要时间约为1~2年;②微润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示范阶段,需要时间约为1~2年;③微润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推广阶段。

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农业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①农业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可分为三种类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兼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模块教育;②无论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还是模块教育,在实际执行中都会出现与事先预想的偏差,使得相应的教育理念无法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迫于毕业压力,在大四上学期都已经厌倦课堂;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实习;③针对农业水利工程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明确专业方向,找准人才定位;把握好专业骨干课程;科研紧密教学。

参考文献:

[1]程燕珠.高等农林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72-75.

[2]郭大立.能力型数学素质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探索[J].工科数学,2001,(06):48-51.

[3]杨洋,伍俊洪,林孝康.基于B/S结构的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有线电视,2003,(Z2):116-120.

[4]王依群.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网上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河海大学,2004.

[5]邓义桂,李庆东,丁增富,欧国凡.加强高校课程考核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82-184.

[6]刘娜,常丽薇,郑楠楠.基于WEB技术的网上考试系统设计与应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05):383-386.

第12篇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重要性的事件,对于现在农业生产工作的促进有很大作用,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在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帮助农业事业更好地发展。

一、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

农技推广人员想要肩负起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的重任,实现将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的目标,就需要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保证自己精通气象监测、政策法规、互联网信息化、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完善,可以说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新知识诞生,立足于当今社会的这一现状,农技推广人员想要保证对农业新技术的大力推广,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农技推广人员需要明确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自我加压的方式,保证学习的高效开展。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阅读,定期参加单位开展的专业培训,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形成相应的论文在专业杂志上进行发表。除此之外,针对在农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并且与同事进行交流,也是保证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

二、大力实施宣传工作,提升农民对推广的认知

我们都知道,农民和有关推广部门是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力军,但事实上农民才是属于整个农业推广的重要参与者,缺其不可。因此,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过程而言是主角。因我国农村在经济方面发展并不理想,信息传达速度也不快,交通还存在泥路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我国农民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普遍低下的情况,对于科技认知极为薄弱,思想理念过于守旧,仍然习惯于传统理念上的耕耘?谧鳌6?这样的情况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是有着很大弊端的。因此,必须要对相关部门的技术推广人员提出要求,要求他们?ε┟袷凳┧枷肷系淖?变,对农民加大农业技术引导和宣传,让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相关媒体渠道,来增强对农业新机器的熟悉和新技术的了解,让他们改变对农业新技术的看法,从思想上明白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经济的重要性,用自己所看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大脑,让传统的小农经济思维产生转变,建立新型的农业生产理念。

三、对推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

想要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不仅需要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推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农技推广人员需要对党和国家现阶段针对三农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针对市级、区级和县级的人民政府,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将自己了解并掌握的方针政策内容向农民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供农民在对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安排的过程中进行参考;结合我国国情,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对科学施肥观念和技术进行推广的方面,保证农业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被最完整的呈现出来;农技推广人员应当结合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农民主动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应用。例如,农技推广人员所在区域如果存在干旱的情况,农技推广人员就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推广,引导农民对该项技术进行应用,降低干旱带来的多种农业生产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应当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新技术开展相应的示范以及培训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想要保证农业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最重要的核心步骤在于针对新技术所开展的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培训工作。

四、改善理念,提升队伍力量构建速度

人力资源是属于整个生产要素中最为灵活的,也是决定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原因。而现阶段,我国必须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整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与推广技术人才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现代化技术必须要在人员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来展开推广,因为这样可以对临时突发状况进行多样化的应对,进而适应新形势,面对新的挑战毫不畏惧。除此之外,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必须要坚持职业道德与思政相融合、整体素养与业务水平相融合。站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角度上讲,要想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增强其思想道德构建是关键。定期对推广人员实施培训,让其可以对新技术的运用标准、生产原理有一个提前的熟悉,便于在后期展开推广时做到详细解析,并现场示范。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博得农民的信任,并加以支持。推广人员也应当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在空余时间加强对农业知识的学习,提升整体素养,进而可以在与农民进行沟通的时候,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总之,?S着科技的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业新技术出现并应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对各项农业新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农技推广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综合水平,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契合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形式与内容,通过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大力推广的方式,保证农民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样做不仅能够为农业生产的开展提供良好平台,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所获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