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审计方法

传统审计方法

时间:2023-10-18 10:20:07

传统审计方法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1

传统会计工作即手工会计,主要借助于纸、算盘或计算器、笔等工具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广泛普及,传统会计工作使用的工具逐渐为计算机所取代,会计电算化成为现代及未来会计工作的主导方式。而审计是从会计工作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同时又以会计工作为对象,它们所面临的巨变环境又具有一致性,这就决定了审计在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的演变中,必然存在着由传统审计过渡到电算化审计的变革。

一、传统审计的主体特征

传统审计即手工审计。由于传统审计环境下,会计资料的载体是纸介质,所以传统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载有会计资料的纸性介质。传统审计的审计手段,无论是审计抽样还是撰写审计报告,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审计证据包括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传统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明细表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作用。在传统审计中,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制定审计计划的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提出审计报告的方法。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相关的各种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再具体一些,包括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观察法、分析法等。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所有审计方法的执行都是由人工完成的。从审计线索上来看,由于传统会计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最后到编制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章,因而审计线索十分清晰。审计人员能够利用书面资料从原始业务开始,一路追查到报表中的各项指标,并通过这些审计线索来检查和确定这些指标是否能够正确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检查其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在传统审计中,企业一般是通过职责分割、职权分工、规定标准的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等而形成的一个内部控制体系,这一体系能够较好地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可靠和安全。

二、电算化审计的演进

(一)审计对象

在传统审计环境下,审计对象是纸性介质。而在电算化审计环境下,会计资料存储在硬盘、软盘、光盘等磁性介质上,审计对象包括了整个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对于纸性介质来说,磁性介质具有数据存储量大、易查询、体积轻等特点,但也有易被改写的安全性问题。审计过程中判断会计资料合法性与正确性的一项重要证据就是看它是否出现被涂改的情况,传统会计环境中一旦发生涂改会计资料的情况,审计人员一眼就能看出。但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中,被涂改的会计数据可能未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审计人员很难立即察觉。另外一些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等容易造成磁盘上会计数据的丢失,直接影响到会计资料的完整性。

(二)审计手段

在传统审计中,整个审计过程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而在电算化审计中,许多工作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免去审计人员许多繁琐的手工计算与复核之苦。例如审计调查,可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出审计抽样程序,实现电算化抽样调查。

(三)审计证据

传统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明细表等,它们之间可以实现相互核对。而在电算化环境中,当输入原始凭证的数据生成记账凭证后,记账工作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批处理,各种账簿记录数出一源,都是依据记账凭证同时成账,相对来说作为审计证据的作用就减弱了。在环境证据如内部控制的重点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传统审计和电算化审计有着不同的内容,从而导致了环境证据的差别。

(四)审计方法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会计资料进行人工审查工作,一般采用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审计方法,更为具体的审计方法还有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等。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人工审计的技术方法仍然是重要的,但是由于会计信息以磁性介质作为主要存储方式,因此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审计方法。同时,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也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来施行。在电算化审计中,传统审计方法发生了较大改变,被划分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和面向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审计方法。而后者又可以细分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方法、数据文件的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具体包括测试数据法、并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代码比较法、程序解析法、受控处理法等。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2

关键词:风险导向 现代与传统 审计方式 相互比较

引言

风险审计的基本概念就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被审计的企业的风险评估资料为基础,对影响被审计企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审计的对象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精确分析,最终对其进行量化范围和重要关键部分进行实际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就是着重进行识别和控制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时在财务账目导向审计和制度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一、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方面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极速发展,人类社会都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在这种世界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果仍然使用原先传统的审计方式最终不能够很好对完成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在变化的过程中被审查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个孤立的主体。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考虑范围就只是仅仅考虑了被审计企业本身的各种因素,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影响到企业发展运行的外部因素。当然,这主要是由我国在建国以后实行的是全民国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决定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是基本上是没有外部因素能够影响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因为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的制度,所以市场根本就没有其到作用:

(一)从审计角度方面分析

由于传统的审计工作针对的大部分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考虑的角度就拿仅仅只是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问题。许多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竞争,在审计工作中根本就不用考虑市场或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考虑审计影响因素时只能够从企业局部去分析,而不会从企业发展的整个市场生存大环境去考虑,更不会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考虑范围十分的小,很难从客观上正确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维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分析思路。审计模式采用自上而下、从局部到整体的简单模式。,而不是系统全面的进一步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所以也无法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更不可能把企业的的运行经营风险和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所以往往用传统方法进行的审计风险评估工作缺乏真实性,不能够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其审计结果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三)从审计方法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本模式下的测试性初级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只是简单地将企业表面的风险进行过高的评价,这样就忽略了一些表面因素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只是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可人为控制的风险因素方面,对其所采取的也是基本的初级方法,这样对固有的风险因素做出的评估十分地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更加不利于从总体上风险评估企业的重大经营问题,最终导致评估失衡。

(四)从审计过程中的事实性参考依据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考的审计因素通常哟偶三个方面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思维模式就是假设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其中的固有风险行业控制风险既要受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另外,检查风险部分也不能够完全与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彻底隔离开来。因此,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得出来的结果十分的有限,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实际情况。二、从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面分析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主要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新方法。形成了在传统审计评估考虑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全面考虑。是战略思考和理论思考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运用的新模式。具体的就是专业的会计人员亲自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实质性的测试对企业的自身风险评估审计水平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

三、从现代审计方法与传统审计比较进行分析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传统的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就在审计技术和审计思维方面的不同。具体的也有五个方面:

(一)审计重心的改变

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微观的局部,而现代的审计方法从全方面的对审计对象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将审计的重心放在了风险评估上面,这样十分的有利于控制识别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误信息,并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

(二)风险审计方式的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方式而言,现代的审计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进,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不仅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而且还对非财务信息资料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三)获取审计关键依据的改变

现代审计评估获取依据的关键信息主要从企业员工和外部相关人员进行广泛的征集信息,最终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风险评估审计过程中的需要从整体的宏观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充分全面的控制住了企业才财务会计报表上面许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新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张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A会计事务所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徐宝华,於超.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审视[J].消费导刊,2009;10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3

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已不完全适用。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时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2.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因此,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3.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计算机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于一个月或一句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计算机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这样一来,审查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必须相应的改变。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计算机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4.对审计作业手段的影响。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仍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是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的。因此,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5.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更复杂,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因此,设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以及其它的审计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此外,在审计组织中,还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审计系统。

6.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显然,应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计算机审计人员培训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开发的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否则,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因此,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审计对会计电算化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并不太熟悉,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因此,很多问题不易发现,计算机犯罪案件也有所增加,这种现状妨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护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计算机审计要根据计算机审计准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中的计算机硬件和财会软件进行审计,即对其安全、可靠、稳定、合法、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这样一来,通过计算机审计可以揭露问题,为被审计单位提出安全方面的建议,保证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快速普及,互联网思维及IT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以电子数据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大规模集中,传统审计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政府、企业对业务的管控需求。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下海量数据资源,充分、全面、准确地反映国家和企业经济运行和管理情况,提高政府、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服务质量和水平,成为新时期审计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大数据特点及其在提升管理能力中的应用

大数据,又被称为“巨量资料”,是一种规模大到常规、主流数据库软件工具无法进行捕捉、分析、处理的数据组合。与传统数据相比,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类型繁多、单一数据价值率低、总体商业价值高、数据处理要求速度快等特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的技术与方法,也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突出表现为:一是大数据不再依赖于传统抽样分析,而是采集处理关于事物整体的全部数据,可以收集到过去无法收集到的数据。如,企业ERP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移动互联网络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电子商务产生的海量数据等。二是与依赖小数据和精确性的传统数据时代相比,获取数据能力已极大提升,因而大数据更加注重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注重对事物全貌和真相的认识,不刻意追求数据的精确度,数据利用效率显得更加重要。三是大数据突破了传统的寻求事物直接因果关系的认知局限,向着揭示更具普遍意义的事物间相关关系转变,这有助于人们全面准确地捕捉事物发展的现在和预测未来。

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建立大数据平台和项目来提高政府管理能力。2012年,美国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实行“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大数据概念开始在全球变得异常火爆。甚至有社会学家预言,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将使社会各界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谁能更好地抓住数据、理解数据、分析数据,谁就能在下一波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强调公共数据资源及挖掘公共数据资源的潜力价值。新加坡通过了风险评估和水平扫描计划,强调通过对大数据采集分析帮助国家控制诸如恐怖袭击、传染病传播、金融危机等重大安全问题。大数据正在进入社会各领域并开始发挥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审计服务提出诸多挑战

(一)对传统审计方法的挑战

传统审计方法主要运用的是查账方式,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证法、复核法等,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通过财务审计与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财务审计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决策分析的结合等。这些方法是与传统的数据获取方式相适应的。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审计方式方法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大数据时代,由于可以低成本、瞬时、持续获得大量的数据,突破了传统数据分析中的抽样、核对,很快能将经济活动分析形成监控模型,很多方式、方法开始平面化,并诞生了嵌入式审计等一些新的技术方法,让传统审计方法有了革命性的突破。如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对业务数据和风险控制“时效性”要求高的行业,可以将审计组织与商业银行业务数据接口相连,在海量的客户中挖掘、分析行业性和区域性风险趋势,实现在线风险预警,并将发现的风险数据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归类,下发给现场审计人员进行核实,以便较好地处理和实时分析问题。

(二)对传统审计模式的挑战

抽样审计是现行条件下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重要审计模式。由于不可能收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全部的经济业务数据,所以传统审计模式依赖于审计抽样,从局部状况推断总体情况。从样本入手对被审计单位整体进行推断,易受样本局限性影响,忽视了大量具体的业务活动,使审计人员无法发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从而隐藏审计风险。大数据资源的开发,使审计人员可以从总体审计的思维出发,搜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数据,并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手段对大数据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从而可以看到更加细微、深入的信息,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的风险,发现传统审计抽样模式所不能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三)对传统审计评价结果的挑战

传统审计主要是以审计报告的形式提出被审计单位最终的审计结果,格式相对固定,内容较为单一,包含信息量相对有限。合理应用大数据资源,将使被审计单位审计结果除审计报告外,还能对审计过程中采集、挖掘、处理的大量资料和数据,通过云计算将审计与经济管理结合,找出财务、业务和经营管理的内在规律、共性问题,判研发展趋势,归纳出更具有实践价值的、宏观性和综合性的审计信息,提出针对性更强的决策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则可能通过云计算技术固化到系统中,对未来被审计单位进行预警。

(四)对传统审计人员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到来,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极高的素质要求。审计人员要对大数据真实性、可靠性从审计角度进行鉴定,所以应具有计算科学、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有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的评估能力。面对海量的数据,审计人员需要利用数学、统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知识,来分析、处理、解读数据。审计人员需要的不仅是财务、审计方法和技术,还可能运用到拓扑结构、联网审计、数据挖掘等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以提高审计效率。

三、用好大数据资源提升我国审计服务能力

(一)制定国家审计大数据战略

大数据应用是创新提升审计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当前,大数据在我国审计领域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应从国家层面制定大数据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发展战略,推动理论和实务创新,尽快更新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模式、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国家层面制定“大数据审计”战略,通过“金审工程”,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拓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形成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行业协会、企业重点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有机融合,稳步提升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拓展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政府重点制定加快大数据审计发展政策,推动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数据分析利用,形成有利于大数据审计发展的环境。

(二)建设大数据一体化审计平台

加强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和共享是大数据审计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数据资源的区域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审计部门在调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数据库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海量的数据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加快推动一体化审计数据平台建设,将海量的数据资源集中到统一的电子平台,通过远程存储和移动计算,减少数据移动带来的物理和效率上的损耗。依托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加快云计算设施与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数据中心、审计模拟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联网审计平台,加强与公安、地税、社保、工商、金融等专业性机构的数据联网,通过采取定期拷贝与定期报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无障碍接受数据。根据相应的审计权限,授权获得不同的数据库资源,保障电子数据库资源的安全性。

(三)推动大数据审计理论与技术创新

审计理论创新包括审计方式、模式、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我国政府、企业和事务所信息化发展仍处在基础阶段,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审计中的应用不够广泛。反观国际审计发展,一些国际性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已经竞相投入研究大数据时代审计理论、审计方法的创新。如一些公司开发出智能审计工具,能够串联被审计单位的咨询系统,整合风险评估、内控测试及证实查核程序,并可快速扫描大量会计分录,同时比对行业领域平均值,以辨识特定风险。大数据、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新查核报告准则、欧盟审计改革法案等一系列审计改革也已经展开。加快我国大数据审计理论与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四)加强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

人才是保障大数据审计发展的关键。大数据平台建设、运行以及维护更新,需要有大量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审计知识、经济知识掌握较多,对大数据技术、方法掌握不够。重点应从两方面加强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引进大数据分析需要的各类数据分析人才、审计软件研发人才,以及经济、地理、生态、数理统计、社会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大数据审计发展分析模型开发,共同探讨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式的革新,审计报告的撰写模式。二是加强各类在职审计人员培训,重点加强对大数据收集、处理能力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运用综合信息资源,多维分析、挖掘数据的能力。

(五)推动大数据审计法规建设

随着大数据资源应用的快速发展,现行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的发展,应尽快加以补充、改进和完善。一是对大数据在审计中的法律地位要有明确规定。允许相关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资源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对运用大数据分析、处理的审计结果、电子证据,重点是明确其法律地位,确保运用大数据资源分析的成果得到有效落实。二是明确大数据审计程序、规范,提出规范的操作规程,明确相关人员在大数据资源应用中的权利和责任,保障相关审计机构、人员能够如实获得大数据资源,同时也保障企业、个人的大数据信息不被泄露。

四、大数据审计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强化数据安全管理

信息时代大数据资源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在互联网条件下,大数据资源相关的硬件、存贮信息软件的质量和水平,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的破坏、入侵,都可能影响到大数据审计信息库的安全。在审计数据的录入、传输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信息资源一旦泄露,审计单位、投资者、利益相关者等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对审计信息平台中的大数据资源,主要采取物理隔离的方式,将审计信息内网与外网隔离,并强化信息安全监管,避免出现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泄露。数据库资源在利用相关软件中,注意对软件程序的审查,保障系统连续、可靠、安全运行。

(二)注意大数据资源全面应用

受知识结构、传统思维等影响,目前我国的审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一些人甚至认为传统方法一样可以发现被审计项目的问题,并查处项目问题线索。还有的依据少量数据和以往经验,就开始审计,很容易造成审计风险加大,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和准确。注意提高对大数据的认识水平,加强大数据资源的全面开发、全面应用,才能真正提升大数据时代审计效率,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水平,提高政策建议的有效性、时效性。

(三)注意提升电子证据效力

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数据是审计人员搜集的最多的审计证据。但电子证据具有不可见性、可迁移性等特点,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的难度、复杂性加大。对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是需要审计中关注的问题。必须注意电子证据取得程序合法、来源合法、审计分析有章有法。电子数据取得时,应详细记录电子数据原始来源的信息系统名称、取得方式、相关起止时间,对电子数据处理中,应详细记录如何应用特定工具进行处理的过程,对审计的事实要整理详细完整的审计记录表,作为审计取证的附件。

(四)注意内部审计安全预警作用发挥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单位已经从单一的数据孤岛变为数据信息富集区。应重塑内部审计流程,将组织运营信息子系统无缝衔接为一个流畅的整体,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审计证据支持链条,满足整个审计信息需求,对于降低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需重视通过全域数据分析,为组织内部审计的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建设性、预防性审计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审计研究,2014(6).

[2]王群等.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启示.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刘荣.浅析“大数据”时代的内部审计应对策略.中国内部审计,2015(5).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审计;会计审计;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33-01

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会计行业由传统审计发展为信息化审计,就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典范。会计审计对企业的运作,安全等问题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尤其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会计审计的工作质量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开创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简述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内容就是会计信息系统。不同与传统手工统计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大多数分为以下几部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对会计信启、系统质量的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的审计等等。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目的

会计信息化审计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为目的的。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可靠对企业有重要意义,审计部门一般会通过对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通讯、数据资源、安全产品的控制测试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进而发现安全、效率的问题,并且及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避免损失,提高企业效益。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第一,会计信息化审计充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会计的审计工作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在计算数据的时候是运用计算机而是在会计审计的全部过程都运用计算机工作。工作的效率不仅会节约人力等资源的成本投入,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有非常强的适应性。会计审计信息化以后,具有了强大信息库,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第三,会计信息化审计影响传统会计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现有审计的程序、方法、管理等方面进行全而改进,重组等,开展新型高效的新工作形式。

二、会计的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不同

为了紧跟市场的步伐,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纷纷从传统会计审计转向会计信息化审计转变。会计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存在许多差异,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对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审计准则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准则是根据以往财务人员实际操作,积累的工作经验总结所形成的,而由于会计审计的信息化使得现在会计审计的在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工作内容上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原有的传统会计审计准则不再适用,所以催生了新的审计准则,用以新的信息化审计。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工作的不同

传统审计的财务人员大多只要求计算监督企业财务状况等,需求的技能比较少。而由于会计审计的信息化,除了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便利外,也相应程度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信息化审计大多资料数据都储存在电子设备中,一旦电子设备出现安全问题,会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同时,进行会计审计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会计审计的工作能力,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技术等等。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方法策略

第一,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组织机构。无论发展什么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专门的组织机构,有助于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第二,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现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刚刚发展起来,很多企业在实践中还在遵循着传统审计的准则,而前面已经分析到信息化审计准则与传统审计准则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制定出适合信息化审计的准则,才能发挥出信息化审计的有点,利于企业发展。

第三,培养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人才。会计信息化审计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而现在能够达到要求的人员不多,有完美的制度,资源,设备,却没有能够很好运用这些的工作人员,会大大降低企业的会计管理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培养信息化审计的员工,例如出国深造,专业培训,重点选拔等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现在,会计审计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化审计终将会代替传统会计审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掌握信息化审计。但目前我国的审计信息化才刚刚起步,仍然而临许多问题,有待会计工作者们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德斌,刘津涵.会计信息化审计方法初探[J].现代商业,2013(24):196.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6

1、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传统审计是在企业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进行的。由经济业务产生纸性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期末根据账簿编制报表。企业从原始凭证开始到报表的形成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整套账务系统都有纸介质保存,以便审阅。随着Internt的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大大地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交易模式,为企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企业可以把产品资料、销售合同样本、付款方式与折扣条件等都放到企业的网页上,客户随时都可以访问查阅。客户可以从网上了解商品,询问价格,签定合同,发送订单,甚至可以直接在网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商品。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交易模式,而且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促使了虚拟企业的产生。这些企业只要在Internet的一个站点上租用一定的空间,经过数字认证机构的认证,即可在网上接受订单、寻找货源、进行买卖。电子商务与网络经营使企业的经济环境、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等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人员必须了解和适应审计环境的改变。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传统审计目标只是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上,注册会计师收集证据的唯一目的就在于使自己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并出具真实合法的审计报告。由于网络账务系统的共享性,投资者或有关特定信息使用者可随时通过获得授权上网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的及时性大大提高。而作为事后反映的财务报表,对投资者、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审计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审计要求。

3、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审计对象的本质是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而在电子商务中,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隐性化和数字化,使舞弊行为更易发生。此外现代审计赖以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出现了新特点,传统手段无法对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网络经济时代管理思想进一步拓展,管理软件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和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ERP软件的应用和BPR的实施加剧了传统管理流程的变革,使审计面临的对象更加复杂,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难度大大增加。计算机审计需要考虑的已不单单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考虑各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未来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效计划及其优化和执行,将是一个基于共同知识体系的全球化的应用。新的观点认为单一企业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只有群体的应用效果,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这就预示审计还将面临一种多公司交叉的更为广阔的网络系统。

4、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电子商务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对交易事项的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完全可靠,这是传统审计所没有的。为防范金融犯罪,保证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安全可靠,加强系统内部安全控制的审计将成为审计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

5、对审计方式的影响

网络经济改变了审计信息的收集方式。收集审计信息主要是收集审计证据,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检查、监督、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而在网络环境下,几乎所有资产都由计算机实时动态管理,企业所有的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都存放于互联网上,审计人员可采用网络交谈和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查询和函证,也可进行检查、观察、计算和分析性复核。这与传统审计相比,一是提高了审计证据的及时性和客观性,降低了收集审计证据的成本。二是改变了审计信息加工、传输和存储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工作被大大简化,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须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实物变动及其记录。

6、对审计方法与技术的影响

审计方法和技术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它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无纸贸易成为现实,面对这种审计线索,电子化或无书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审计,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审计任务的。另一方面,众多“网上实体”、“网上银行”、远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迅速涌现,面对这些“网上实体”,其主要的资产是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它们来自于“媒体空间”,对它们的审计就必须深入到媒体空间中去,运用传统审计技术无法做到这一点。

7、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传统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此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而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被审计信息由纸张为信息载体转变为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为信息载体,记录于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不可见的,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的翻译,才能以可见和易懂的文字形式打印或显示出来。对磁性介质上的信息进行修改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也难以实现诸如签字、盖章等使信息证据化的操作。这些都可使得审计风险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加大。网络环境下的审计业务,主要的审计证据来自于系统网络,属间接证据,其可靠性依赖于网络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审计人员仅仅通过常规的审计测试程序难以确定企业有多少重大错报以及财务报表的部分或全部认定是否真实、公允,导致审计风险难以控制。

8、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传统会计中,一般由经济业务产生纸质原始凭证,然后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期末再根据各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审计线索十分清晰,审计证据主要由书面证据组成。而在交易及核算都实现网络化的环境下,企业与外部的交易和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凭据都以电子信息的形式保存,并在网上传递,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都由计算机按指定程序执行,实现了会计核算自动化。凭证、文件的生成方式、传递路线和传递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审计线索似乎不见了,要跟踪某项业务发生的流程也显得尤为困难。

9、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传统审计一般是在审计人员完成外勤工作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才能编制完成审计报告。从企业财务报表报送到审计报告完稿,往往间隔几个月,时效性不强,且往往发生期后事项,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加以披露。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随时可通过授权获取,滞后几个月的审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用处已不大,为发挥审计报告的应有作用,必须加快审计报告的报告速度。尽管现行审计报告有四种类型,但它们关注的重点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整体情况,对被审单位的预测信息和明细信息披露的很少,而未来预测信息及会计明细事项在知识经济时代恰恰成为审计的重点之一。因此,对传统审计报告的期间、内容、结构还必须作出深刻的变革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

10、对审计立法的影响

网络经济条件下,对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但是,目前的审计法规基本上是适应传统书面记录的,网络审计将导致许多新的法规问题尚待解决。例如,电子证据的无形性和易篡改性造成了审计证据确定的困难;电子签名因不同于手工签名而导致法律上难以认定;电子合同的瞬间完成使得合同签订和生效时间的确定存在争议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审计时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需要立法加以明确。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7

一、引言

审计产生至今,始终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努力――审计模式从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被审计界视为审计模式的一个革命性变革。然而,近些年,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国内外部分公司相继爆出了一些骇人听闻的会计舞弊丑闻,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质疑,审计理论、实务需要适应变化的环境推陈出新。为缩小审计期望差和提高审计功效,审计职业界开始重新对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进行审视,由此形成新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简称SSA),我们在这里称之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而将人们建立在审计风险模式基础上的风险导向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均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同时都将风险分析与控制方法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因此这两种审计模式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同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但它针对制度导向审计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的缺点,引入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通过该模型将从各种渠道收集的证据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审计资源相对合理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商业)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是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改进,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做到了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三、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比较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起点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有必要测试内部控制,审计的起点则为会计报表项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二)分析性程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尽管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度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但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其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了适应分析性程序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唯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也就是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之所以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有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持续经营的考虑,经营失败往往带来审计失败;二是经营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可能性就越大;三是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有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四)审计程序由标准化转为个性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标准相同的审计程序。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一是不能对症下药,没有充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二是限制了审计人员的临场发挥,由于很多客户的财务人员都是注册会计师出身,或者系统学习过审计,或者有与注册会计师打交道的经验,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证据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了解客户整体企业经营环境,从外部取得大量的证据来评价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并以此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及审计风险。所以,其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

(六)内部控制要素得到扩充。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七)审计思路更加完善有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控制风险入手,视野过于狭窄,并主要依赖实质性测试,这种“自下而上”方式有坐井观天之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运用这种思路对会计报表错报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要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通过经营风险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并结合重要性的判断,归纳和判断整个会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因此,与以往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思路显得更完善且更有效。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8

在房地产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往往通过房地产广告设计对该房地产项目形成初步印象,所以房地产广告设计就成为销售推广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广告大多呈现西化的特点,但是本土人群为目标的房地产项目,过度的西化广告不能长期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房地产广告设计的民族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试从房地产广告的现状分析传统审美元素在房地产广告中的应用的原因,以及目前房地产广告中应用传统审美元素的情况,针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国内房地产广告传统审美风格的设计要点,同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传统、房地产、广告设计

一、传统审美元素在房地产广告设计中的兴起

广告设计是依靠视觉元素构成的,广告的目标人群的价值观与审美品位一直是深深影响广告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近些年来,大众审美的普遍提高,对于房地产广告设计的审美要求也随之而来。目前国内房地产设计使用的元素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西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现代房地产行业的广告设计还在探索阶段,现代建筑设计与西方的文化有着内在文化联系。同时也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所以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审美的元素符号很少出现在国内的房地产广告中。而事实上房地产广告传播的是对某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大量的西方元素不能满足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精神需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思考着房地产广告设计表现形式的创新,加之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大大加深。将传统审美元素应用于房地产广告设计是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房地产广告也是传播企业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传统审美元素与房地产广告设计结合的表现形式能够提升房地产广告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房地产品牌形象。

二、传统审美元素在房地产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范畴

(一)书法元素的应用

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书法则是汉字艺术表现形式。书法艺术传递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同时书法艺术涵盖了不同形式的美感,在空间、形态、气势上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意境,表达广告想表达的想法与意境。[1]例如万科西门庭院房地产项目的广告设计,版式采用中国传统的竖排方式,将“万科”与“西门”进行艺术加工变形,使得企业文化与地域特点信息都通过平面广告清楚地表现出来。这种对书法艺术的再创造的过程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极具个性。

(二)传统吉祥图案的应用

明清时期产生了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因其来自民间文化,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传统吉祥图案的类型多种多样,都是反映民间百姓为祈求免受灾祸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传统吉祥图案与房地产有着内在联系,从所针对的目标人群来说,传统吉祥图案源于民间,是普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房地产广告设计的也是以大众审美为导向。例如万科城的2008年的平面广告就将传统吉祥图案应用于其中,设计采用了传统的剪纸艺术表现形式,将鼠的剪纸造型与如意和钱币的图案结合起来,意为鼠年富贵吉祥。这种善于揣摩受众心理的,在设计中加入人们喜闻乐见的图案,极富感召力,拉近了设计与人们的距离,从而增加人们对该房地产项目的好感,购买行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传统色彩的应用

在现代色彩理论中,不同的颜色带给受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如红色代表热烈,蓝色代表忧郁等。中国特有的传统色彩也带有明显的情感导向,如黄色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民间不可使用。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情感也不同,汉族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忌用白色。藏族文化中白色的哈达表示如意吉祥之意。因此,设计师在使用传统色彩时一定要分析色彩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设计目标人群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广告设计中传统色彩应用得较为广泛。例如碧桂园“返乡置业”主题的广告设计整体采用红色,寓意春节返乡的热闹气氛,同时与画面中传统的剪纸艺术的色彩呼应,也能体现出该项目销售火爆。除了以红色为代表的表现热烈欢乐的传统色彩,传统水墨色彩则表现出典雅飘逸的风格。如万科鹭栖岛的广告设计采用传统水墨画的色彩和布局,大面积的留白,与画面相映成趣的文字使整体设计如传统水墨画一般精致脱俗。色彩则是设计作品的情感释放。所以传统色彩往往能帮助设计传递出传统的,带有特定民族情结的情感氛围。

三、传统审美元素在房产广告设计的应用原则

(一)正确运用传统审美元素

目前国内房地产广告设计在使用传统审美元素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相同的传统审美元素符号被大量重复使用在不同的房地产项目宣传中,房地产广告设计形成固定的思维方法导致设计模式单一,房地产广告的个性没有体现,无法吸引消费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设计师在使用传统审美元素符号时没有过多思考其深刻的内涵与该房地产项目的内在关联,而是为了单纯表现中式风格,盲目迎合时尚潮流。此外,房地产广告设计是一种有针对性目标的理性设计活动,设计师在对传统审美元素做出选择时只是主观的臆断,而没有深入了解传统审美元素的内涵特征,在使用时自然不能得心应手。正确地使用传统审美元素有赖于设计师深入挖掘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提取出与楼盘项目风格相适应的传统审美元素,加入房地产广告设计中,使广告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自然亲切。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人们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乃至话语、行为等无不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接受也常常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2]首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提炼和房地产相关的传统元素形象,图形手法的解构、重组、简化、夸张等手法将传统元素应用到房地产广告中,注重色彩的借鉴、提炼和整合。例如深圳的万科第五园的平面广告设计在目前是对国内房地产广告设计的民族化的有益探索。万科第五园是将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和“青瓦”特征抽象化,符号化,保留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并加以现代化是一种再创造的手法。其次,对于书法广告语的应用。万科第五园房地产广告设计也遵循建筑设计规律,线描的项目实景图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结合,广告的文案是“骨子里的中国”,为整个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设计的元素到广告文案,我们可以看到其内在风格统一,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二)创新运用传统审美元素

国内房地产广告设计在使用传统审美元素时,有些设计师为广告画面体现浓郁的中国风格,常常把几种传统审美元素符号叠加使用,造成了画面元素众多,没有主次,并且几个元素之间并没有太深刻的共性,不能引发观者的共鸣。如在房地产广告中同时使用了竹叶、徽派建筑与京剧老生角色形象,这三种传统审美元素的使用并没有为设计加分,反而使广告画面令人眼花缭乱,消费者不能快速获取房地产广告传播的信息。因此,房地产广告设计中应避免传统审美元素的简单应用。现今许多有实力的房地产商都打出“全球租售”的标语,万科更是已经走出国门,拓展海外业务,传统审美元素可与西方元素结合使用,中西文化的碰撞可以加深对比效果,使设计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如某房地产项目的前期宣传的平面广告将洋酒替代传统的茶壶,并与茶杯一同放置于中式托盘中,传统审美元素与西方元素的结合丝毫不影响广告画面传递的消费者品鉴楼盘的信息,而且表现手法新颖,达到了抓住人们眼球的效果。在传统审美元素的应用中也可使用西方表现形式,如原本经典的文化典故应采用国画的水墨形式表现,设计师却采用西方绘画表现手法,使设计画面色彩艳丽,为传统的典故表现形式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师在使用传统审美元素与西方元素结合时不能简单的将元素堆砌在广告作品中,而应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强化两者的对比效果,使其更好地为设计服务。

四、结语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对房地产广告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满足于西方化的房地产广告形式,并且一些楼盘项目开始带有明确的个性特征,与固定的西方化的房地产广告思维模式并不相适应,设计师转而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风格韵味。但传统审美元素广泛使用在房地产广告设计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设计师没有从长远考虑,过于迎合消费者,导致传统审美元素在设计时只是流于表面的简单使用,并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设计师应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特征深挖传统审美元素,并进行应用手法的创新,与现代文化以及西方元素融合,形成独具时代特色的新风尚,为房地产行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提升其广告设计行业文化内涵,传播中华文化之美。

作者:张思琦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大栋.传统书法印章艺术在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2012:9

[2]郑新刚.论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及其价值[J].2010:3

[3]吕琛.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9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企业审计 流程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和会计模式,冲击着传统的审计模式。企业审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审计人员不但要面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还要面对企业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在电子商务大背景下,开展企业审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审计要素的变化

1、审计目标的变化

传统的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通过审查企业账目报表,分析判断企业的会计报表是否如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分析判断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措施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会计准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等新兴产物不断涌现,经济活动的开放性更强,企业审计的目标不断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扩展,客户服务功能审计、电子支付审计、系统本身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审计、电子证据审计等均将成为审计目标。与此同时,审计信息的及时性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提高审计效率、缩短审计报告期间也成为了人们对审计目标发展的新要求。

2、审计对象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以通过互联网将物资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经济交易的双方能够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从事产品的报价、查询、磋商、电子合同签订、货物发送以及电子支付等经济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关的电子证据。所以,电子证据就成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审计的重要对象之一。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许多交易是在互联网上开展的,所以还需要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进行审计。总体而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证据、电子支付、网站安全性以及客户服务功能等,均是企业审计的重要对象。

3、审计方法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系统中输入原始凭证后,系统会进行自动运算,数据具有了同源性。这使得传统的账表核对、账证核对和账账核对失去了意义,过去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实发展的需求。目前,一些网络审计软件不断涌现,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数据采集方面,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接口可以轻松地获取企业会计信息的原始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在企业的会计软件系统、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企业操作系统中采集有关的经济数据。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就可以进行远程登录、电子函证、文件传输,以传输信息,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在数据分析方面,审计人员可以运用相应的审计软件,准确、快速地处理加工获取的信息。例如,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分类、样本抽取、数据挖掘、异常项目调查等,以核查分析企业的会计数据信息。在生成审计报告方面,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审计报告,以扩大审计报告的适用范围,提高审计报告的时效性。

4、审计环境要素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审计环境要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审计的地理环境变化、审计的法律法规环境变化和审计的技术环境变化。首先,审计的地理环境变化。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与传统交易模式,减少了经济交易的中间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汇款、传送发货单、签订合同等活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断网络化,一些账务处理在网络上得以实现。因此,网络也就成为了企业审计的重要阵地,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将就地审计和远程审计有机整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其次,审计的法律法规环境的变化。现阶段,一些不稳定因素提高了企业电子商务经营的风险,增加了企业审计的风险,而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审计工作甚至会遇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因此,电子商务审计亟待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以规范电子商务审计活动。再次,审计的技术环境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审计工作将会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移动计算机技术的环境下开展。不断革新的技术在给企业审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审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审计的流程

1、掌握企业的电子商务情况

全面掌握企业的电子商务情况,是开展企业审计的首要环节。掌握企业电子商务情况,是为了评估企业的电子商务风险水平、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现阶段,在审计中需要掌握企业的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首先,企业的电子商务类型。分析、判断企业是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还是将电子商务作为实物贸易的补充;分析、判断企业的产品是虚拟数字产品,例如充值卡、点卡等商品,还是实物交易产品,例如服饰鞋帽、钟表首饰等商品。其次,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程度。分析企业的电子商务实际应用情况。有些企业只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部分操作,例如,在线式交易系统,贸易伙伴间的单据传输。而有些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达成交易、原材料供应、生产产品、单据传输、清算货款、提品或服务等)均采用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与处理。对于电子商务开展程度较高的企业,应对审计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再次,企业的收入来源。一些电子商务程度较高的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产品贸易收入转变成技术服务收入、会员定制收入以及网上广告收入等。不同的收入来源,意味着被审计企业获取的报酬和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其损益确定、成本结转与收入确认也各不相同,进而使得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也各不相同。

2、掌握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重点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控制情况。首先,安全性的控制。衡量信息是否安全,主要是分析信息是否能够满足可获得性、不可否认性、完整性、保密性、真实性以及有关合法授权等方面的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一般会通过建立安全基础构架进行必要的控制,以确保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其主要控制内容包括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政策分析、引入或维护系统时所遵循的流程、标准与措施等,比如加密技术、病毒防护软件、密码以及用户身份识别等。其次,交易完备性控制。对电子商务交易涉及的信息的完备性进行审计,评估企业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可靠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全面掌握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分析判断企业内部控制规划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是否可靠稳定。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程序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需要审查电子交易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控制情况,核查企业采集的交易信息是否完整、正确,核查企业是否对交易的完备性进行了相关控制,例如电子签名真伪验证,电子签章文档是否真实有效,前台系统数据与后台系统数据是否准确,电子支付流程是否有效、及时等。

3、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为了在全面掌握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该控制在企业实际运营管理中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控制的初衷,而进行的测试。通常情况下,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符合性测试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测试。此部分测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可以聘请一些信息技术专家对企业的数码通讯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加密技术等相关的计算机安全保护技术展开测试。此部分测试的内容包括:检测是否只有被授权的企业员工才能够访问系统;通过防护墙攻击测试,判断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企业的交易伙伴进行抽样审查测试,判断其是否具有合法的数字证书,是否经过相关机构的认证;抽取部分会计数据,并进行传输,判断网络传输是否会导致数据失真;审核相关的通讯记录数据,判断全部的接收数据是否正确、有序等。其次,交易的完备性测试。对企业的交易进行抽查测试,分析是否存在遗漏或重复记录的情况。通过事先设定的金额数字的取值范围、数据类型的取值范围等合理性校验条件,使系统拒绝接受校验条件不符合的输入。检查在统一网络的各个系统中企业交易的详细信息是否一致。对完成所有步骤的交易过程的交易记录进行审查,避免出现不完整的处理情况。

4、实质性测试

为了获取直接的审计证据,综合运用观察、检查、函证、查询以及计算等方法,审查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并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实质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电子函证。电子函证是审计人员在电子商务环境审计过程中,证实交易完整性与真实性的重要方式。审计人员通过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方式,就能够开展传统的函证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函证工作的效率。审计人员需要仔细鉴定回函的真伪,将恶意的回函和虚假的回函排除。其次,检查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将部分资料选取出来,并在被审计企业的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行运行测试,比较系统运行结果和人工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判断被审计企业的数据处理是否合理,是否正确。若是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审计人员就应当分析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考虑是否要再处理全部的原始电子数据。再次,勾稽关系测试。审计人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勾稽关系测试时,应当核对原始凭证、手工记账凭证和机内记账凭证,对输入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测试数据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并核实例外情况。必要时,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逆向检查的方法进行审计。

5、审计报告形成

对审计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进而编制审计报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审计可以采取在线实时报告的方式。企业审计报告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审计报告的第一部分类似于传统的审计报告,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第二部分是对企业电子商务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若是企业的电子商务控制系统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审计人员就应当明确提出评价意见。这主要是由于如果对企业电子商务控制系统没有足够的信赖,就难以确保企业各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三部分是揭示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在企业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时,其业务流程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机制对企业进行监督,以确保市场的有序运行。电子商务环境改变了企业审计的环境,迫使企业审计改进传统审计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审计流程,以确保企业审计能够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爽:浅谈网络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数码世界,2005(13).

[2] 王萍:网络审计的对象创新和业务创新[J].会计天地,2004(8).

[3] 宋荣臻、李悦:网络审计及其方法的完善[J].科技与经济,2005(4).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10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审计;内部控制

一、绪论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作为一个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过程的改变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二)会计电算化对财会工作影响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

2、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4、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空前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审计和会计面临巨变环境的一致性,特别是两者的联系,使会计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直接导致审计的重大变革。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根据这些影响研究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切实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一)审计线索的改变

由于会计实行电算化,使审计线索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将会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系统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为了能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个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需求,要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例如,要留下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当前余额。有些系统中的暂存文件,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要被删掉。如果审计需要查这些文件,则应拷贝,以便查询。

(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

国际上近代的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即审计师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容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的第3号审计准则概论指出:“如果客户在其会计系统中使用了电子数据处理,无论应用是简单的带是复杂的,审计员都要充分地了解整个系统,使得能识别和评价系统的基本会计控制的特点。在包括较复杂的电子数据处理应用的情况下,审计员在执行必要的审计方案中将要就应用专业化的电子数据处理的专门知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内部控制变化了,审计人员必然研究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掌握其审查方法。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审计内容的改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人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当一个系统已经完成并投用后,再对它进行改进,比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费用昂贵得多。因此,除要对投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后审计处,还应提倡在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应有审计人员参与进行事前和事中的审计。

(四)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了。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和审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有计算机而无法对计算机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四、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传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是以计算机以及数据传输和通讯设备作为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完成从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验证、分类、登记、计算、汇总、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会计从手工处理到电算化处理,表面上看是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但实质上它影响了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手工会计系统下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最初起源于内部牵制,即为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确保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建立起来的业务分管责任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内部牵制的范围得到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数据的采集、存贮方面比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更多样,手段上更快捷;在核算形式上比手工会计系统更省时省力;在数据传输方面,更方便;账簿的概念已被抽象化;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出现了新的特点。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明确各有关人员操作工作的内容和权限,规定了操作密码设置及操作流程中的具体实施细则。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保证了有关设备的保养,确定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方面都作了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定了档案内容,保管人员及权限,管理方法及要点等。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幺艳.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06(1).

2、卲春.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3、孙红侠.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

4、刘全贵,杨敏.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山东机械,2005(6).

5、唐文化.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

6、房琳琳.试论财务软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J].现代会计,2001(3).

7、仲晓峰等.中国软件企业的融资机制[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0(6).

8、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S].1994-06-30.

9、杨秀荣.网络会计的发展规律及前景[J].人大复印资料(经济类),2003.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11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ISA315):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

三、两个模型的比较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审计起点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假如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此外,注册会计师轻易全面把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风险评估识别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中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高,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分析性复核程序已成为现代风险审计方法最重要的程序,为适应分析性程序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治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以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唯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治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假如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四)审计程序实施具有个性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标准相同的审计程序,其缺陷是没有充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或防范的措施,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由此评估客户的经营及审计风险,同时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实风险评估的恰当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

(六)扩充了内部控制要素。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七)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结果主要依靠风险评估,要求把握现代治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这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把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还要接受现代治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培训。

传统审计方法范文12

一、联网审计的涵义和特点

联网审计,是审计机构或人员通过计算机远程访问、调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业务数据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利用辅助审计工具实时检查和评价相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增加组织价值,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独立性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联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一个被审单位的信息分布在各个部门,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位的内部信息网。在网络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可以凭借计算机对会计信息进行实时控制,随时查阅各种会计信息。另外,通过网络审计人员还可以随时获得外部区域性、政策性的信息,避免了由于信息闭塞而造成的判断错误,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2.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准确性。联网审计模式在信息采集和整理方面不会产生因人为失误而造成的损失,被单位信息与审计部门共享,所以不存在人工采集方式下的抄错、误看、漏掉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审计人员的执业风险,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3.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在网络系统中,审计人员通过与审计对象进行信息接口转换,根据授权,在网上就可以直接调阅会计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调阅与审查,审计人员便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实时的审计程序。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空间已不再是执行审计的制约因素,这样境外审计、环境审计等就变得更加容易。

4.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审计成本。网络审计通过网络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高速准确及运用审计软件的优势,对大量的网络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检索、查询、追踪、转化、抽取、比较、归类、合并、统计、打印和编制工作底稿,最后完成审计工作报告。网络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

二、联网审计的局限性

与传统审计相比联网审计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也使联网审计带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1.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

联网审计主要通过远程取证来完成审计,主要的审计取证工作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引入了一些新的审计方法,如eam、通用审计软件(gas)等,这些审计技术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但是,联网审计模式下,传统审计中的一些常用方法,如询问法,观察法、盘点法在联网审计中将不再适用。而这些方法在审计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审计师应该慎重选择审计方法。

2.沟通形式发生变化

传统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也能够从沟通交谈中发现审计线索。联网审计模式下,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将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邮件、电话等通讯手段。沟通形式的改变,对信息的交流效率和准确性带来了一定影响。审计人员要慎重选择沟通方式,以及通过对信息交流结果的确认。

3.内部控制的被动依赖

首先,审计基础数据需要内部控制来保证。联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采集的原始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主要是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换言之,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那么审计工作都将建立虚假信息之上,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

其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依赖是“被动依赖”。现场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依赖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这种依赖可以称之为“主动依赖”。而在联网审计模式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强度和频率很难得到保证。而实质性检查不可能达到穷尽所有业务的程度。因此,审计人员不得不“被动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4.技术复杂性增加

现代联网审计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为了保证审计过程的顺利完成,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完成的各个环节。如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有足够的了解,审计师需要对网络、软件、硬件、数据库等方面有一定的掌握。这些技术因素往往超出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范围,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补充知识。

三、发展联网审计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1.制定联网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联网审计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结果等各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所以应加快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以指导联网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入。如对联网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

2.加快审计网络建设

审计网络是联网审计得以开展的物质载体,因此要进行联网审计就必须先进行审计网络建设。我国的网络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很落后,网络财务研究和软件开发也才刚刚开始,因此审计网络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应该从某些易于实现的部分入手,有计划地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全面的网络审计;从政府、社会审计单位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逐步试验、推广。

3.开发审计信息系统

联网审计的实施,要求开发一个可以实现审计计划到报告全过程的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要求突出先进性,可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先进手段,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配置先进实用的计算机设备和功能强、可兼容的系统软件。首先,要开发通用审计软件。可以是自主开发也可由财务软件开发公司完成,但都要遵循一个前提,即制定好会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通用审计软件才能从被审单位准确获取各种数据,实现有效的远程审计。其次,要建立审计服务信息库。通过网络及业务管理系统,录入被审单位的有关信息,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容量的信息库,以便在审计时可以随时调阅和使用,提高审计效率。第三,为节约耗费,审计网络建设可考虑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