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时间:2023-09-25 11:29:54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1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重症呼吸疾病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护理干预组较常规护理组相比各项指标改善的更加明显(P

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重症呼吸疾病,更好的达到治愈目的,明显缩短了疾病康复的进程,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与经济负担,值得进一步改革并推广。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病人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47-02

呼吸内科重症作为呼吸系统疾病中一类较为严重的疾病,进展较快且病程较长,该病患者常因疾病过快的恶化速度,不但可将患者在短时间内置于危险之地,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还可引起患者出现情绪紧张、意志消沉等抑郁情绪,影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加快疾病的进展[1]。因此,在治疗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基础上,还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控制病情恶化的同时,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以达到良好的治愈目的。现笔者将我院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重症呼吸疾病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60例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19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9±2.6)岁。护理干预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21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2±3.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常规护理组行更换药物,监测病情等护理对策。护理干预组的护理对策如下:

(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①密切观察重症患者包括各项生命体征在内的先兆症状进行观察,核心指标为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脉搏、心率、血压等[2]。②观察并记录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各种诱发因素,加强夜间的巡视护理,以预防哮喘患者午夜发作及疾病进展[3]。③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缺氧症状,当出现缺氧急症时,需给予患者及时通气吸氧处理,并对其吸氧效果进行记录,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2)用药干预护理:①在治疗过程当中,严格控制与观察的用药浓度、用药剂量与用药速度,避免用药剂量过大,输注药液的速度过快等情况发生,以减少用药危险[4]。②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包括呼吸频率与心率等,同时加用适量的吸入气雾剂,保持用药的稳定性[5]。

(3)通气护理干预:①对患者呼吸道存在的异物进行及时的清除,维持呼吸道内的洁净,从而保证气道的顺畅,确保患者能够顺利进行吸氧及吸痰等治疗过程[6]。②严密观察在救治患者过程中仪器的各项参数变化,并注意在使用期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同步效果,并排除引起各项异常指标的因素。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下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与心率等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的满意程度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四类程度。

1.4统计学指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护理干预组较常规护理组相比各项生理指标改善情况更加明显,P

2.2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满意程度情况。两组患者各60例,其中常规护理组非常满意人数22例,满意人数19例,达满意程度以上人数41例,占68.33%;护理组干预组非常满意人数36例,满意人数22例,达满意程度以上人数58例,占96.67%;护理干预组达满意程度以上的人数明显较常规护理组多,多28.34%,P

3小结

笔者通过对上述12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方式的总结,认识到护理人员不仅需掌握治愈该疾病的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还需具备一定的护理责任感,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与病情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及掌握[7]。在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同时,积极加强病情的监测护理、用药干预护理与通气护理干预等措施,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这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的护理干预组较常规护理组相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与心率各值改善的更加明显的结论相同,值得推广并应用临床实践中[8]。

参考文献

[1]黄惠琨,范子英.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J].当代医学,2010,5(01):12-13

[2]车驰,杜以利.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J].海军医学杂志,2011,12(02):56-57

[3]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25(19):2034-2035

[4]吴畅游.慢性支气管炎综合治疗10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7(14):1978-1979

[5]张艳玲.论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1(16):1752-1753

[6]孟林.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探究[J].当代医学,2012,7(03):95-96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2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连年升高。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肺部、气管以及胸腔组织的病变,患者呼吸困难,严重者会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据报道,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疗效,笔者比较了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11 月 ~ 2013 年 12 月间入住我院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90 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2 例,肺癌患者7 例,支气管扩张患者41 例。男56 例,女44 例,年龄51~ 79 岁,平均( 65. 7 5. 6) 岁。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体温、呼吸等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心理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发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恢复。因此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环境干预: 为患者提供卫生、清洁、舒适的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病房的湿度和适宜温度; 定期检查患者的床单被罩,并进行消毒,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病情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要对其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病情或者临床症状突然变化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对患者的脉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出现脉搏和心率突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并及时调节氧气的流量,使患者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如果患者需要静脉滴注,要控制滴注的速度,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气干预: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则要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从而保证气流通畅。在通气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引流痰液,防止发生呼吸道损伤。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呼吸频率以及心率进行观察,护理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表示。其中显效: 患者呼吸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呼吸无显著障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占该组总例数的百分比。

1. 4 统计学分析: 以 SPSS 17.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 2检验。以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 91. 1% ,对照组有效率为6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3 讨论

随大气的污染,人口的老年化加速,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连年升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其中,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脉搏和心率异常以及呼吸系统的严重损伤,而且具有病情变化快,死亡率较高的特点。据报道,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提供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提供护理效果,同时提高疗效。李晓艳等人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提供了护理干预,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其护理有效率高达92.5%。本观察,笔者比较了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护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干预、环境干预、病情干预以及通气干预。通过干预消除了患者的负面情绪,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为患者提供了无毒、舒适、清洁的环境,避免了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患者发生呼吸困难、脉搏和心率突变等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给予相应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高达91. 1% ,显著高于对照组( 64. 4% ) ;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果和笔者的预期相符,而且与李晓艳等人的报道结果一致。总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护理有效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3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 观察; 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的适应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标准,而是没有其他并发症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160例,将160例患者分两组。即常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常规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为18~68岁,平均(33.4±0.13)岁,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病史最长的有13年,最短为5个月,平均(11.82±0.16)年,主要病症是患支气管炎者28例,患哮喘者29例,患支气管扩张者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7例,肺炎患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发病病程,病症,年龄,等层面的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常规护理程序进行,安排传统排班及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护理常规组患者,安排施行APN护理排班及管床责任制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2w以内的体态特征以及情绪恢复状况进行观察。APN排班及管理责任制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排班方法:按照护理工作连续无间断的原则,安排好护士的值班。A班8点-15:30,负责执行医嘱,输液,护理和患者临床体征的检查等。P班15点-22:30,N班22:00-8:30按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②整体护理要求:A班护士要负责护理本组全部患者,将患者分组护理,让每名护士了解自己的护理患者,明确职责范围,确保一对一的护理。③明确助理护士职责范围:要求助理护士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及具体职责,爱岗敬业积极做好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的基础护理工作以及技术性护理工作[1]。

2各类观察内容

在进行各种医护措施之前,要对患者首先做好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意识观察,然后是做好呼吸观察与咳嗽咯痰观察,再是做好对生命体征及尿量观察的观察。最后是氧疗的观察。要严格遵循医院内指定的病情监测的操作规程。在对待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那些重症患者的病情得到减轻和控制,最终使广大的呼吸内科疾病的重症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以此提高这一慢性疾病的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2.1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表情冷淡、意识不清、头痛头晕、在白天里嗜睡、在夜晚就烦躁不安、脑筋反应迟钝、两手不停扑击等,值班护士应该严格加强观察勤问,将获得的信息迅速报告医师作出诊断意见。

2.2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呼吸观察:呼吸太快或者太慢这就是早期呼吸衰竭的症状,深而且长的呼吸很有可能是酸中毒,慢而且浅的呼吸很有可能是碱中毒,如果出现快而浅表的呼吸症状,很可能是肺部病变严重或其他感染所致,夜间端坐呼吸出现阵发性现象很可能是左心衰,具体表现出呼吸特别困难时常有低头或仰头、点头形式的呼吸。做好呼吸观察能很好的为快速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2.3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和尿量观察:因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尿量减少、循环衰竭、神经系统紊乱等,所以应密切观察血压和尿常规的改变。

2.4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氧疗的观察: 患者取半卧位,对患者要根据对其血气的分析和临床变化状况进行恰当输氧,同时要对家属或亲属做好的解释工作,阐明低流量给患者输氧对治疗的好处,在输痒过程中不要任意调节氧流量。一般是采取低流量持续鼻导管吸氧,氧浓度24%~28%,氧流量1~2 L/min。在输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发绀等病变,随时对患者作血气分析,便于及时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本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有4例就在吸氧中突发呼吸困难,通过立即替换37 ℃蒸馏水、吸氧15 min后,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所好转。

3各项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由于生活环境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待疾病患者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护士要采取患者容易并乐意接受的方法作心理方面的开导,并且要细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心理,让其具备正常心态,自愿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护士的护理。再者让其对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能够了解疾病的发生具体过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目的。

3.2环境护理 要及时的保持病室内环境的洁净度,使病室内拥有足够的阳光照射,以此杀灭细菌,使病室内没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风和日丽时要及时地打开门窗,保持通风,使空气能自然流通。将不同病因的哮喘患者分别安置在清洁卫生、氛围和谐、光照充沛、温暖舒适的病房,病室内不能有任何不适应患者的气味出现,不铺地毯,不放花草,实施洒水打扫病室,以此来避免打扫地面清洁时和为患者整理床铺时扬起灰尘。医护工作者要严格加强病室的各方面的管理,重点防止出现交叉感染,而且要对病房要定时行消毒,要使用没有刺激性的消毒液进行消毒,高度保持室内安静,创设舒适并且洁净的环境状况。同时还要严格加强对气囊进行管理。保持气囊的正常压力2.45kPa,每间隔2h进行1次放气和换气。引起急性重症哮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进行氧疗时出现的低氧血症所致,故对氧气流量要进行必要地定时检查,以保证达到准确地给氧量,而且要不断地往湿化瓶中添加蒸馏水。重度发作时患者呼吸困难,应采取舒适卧位或半卧位,衣服穿着宽松、保持温暖。创造清洁、舒适、宽敞的病房环境。

3.3 病情监测护理 因为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时间短暂,所以细心观察重症患者的症状对于病情十分重要。对于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输液观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严格依照护理规程进行操作:首先,要严格查看患者生命体征,过细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如呼吸的频率、呼吸的深浅度,患者的心律、脉搏,血压等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并要按时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利用问诊或交流的方式观察患者思维是否紊乱、反应是否迟钝、情感活动是否异常、语言表达能力是否下降等现象。然后大都数患者因为肺的排毒时间为凌晨,所以需加强凌晨的巡视、观察和护理,以预防哮喘患者半夜发病或未来得急及时给予诊断和处理酿成医疗事故。

3.4药物治疗护理 在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药物使用量,严格控制血药浓度,用药浓度及药物使用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密切观察注射液的速度和用药后患者的具体反映。由于受体兴奋剂类药物具有抑制性介质,可加强气道黏膜的清除能力,所以使用适量的吸入气雾剂,可同时加强患者心律等指标检测。临床常用的药物就是糖皮质激素,在其发挥抗炎、抗过敏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的同一时间,也让其得到及时的关注。因为对重症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中毒量,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者将导致死亡,因而一定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 [3]。

4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值比较结果:对照组80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85%,治疗后95%: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87±9;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40±7;血液(PH值)治疗前7.23±0.21,治疗后7.37±0.33。常规组80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86%,治疗后90%: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63±10,治疗后82±12;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36±8;血液(pH值)治疗前7.23±0.23,治疗后7.24±0.31。

5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而且呈上升趋势的疾病正在逐渐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尤其是呼吸疾病重症患者。死亡正威胁着他们。他们表现出思想消极,精神萎靡,对生活失去信心,心理是充满矛盾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对这类患者细致入微的治疗和护理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 张凡,等.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6.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4

【关键词】内科,呼吸;安全隐患;意外事件;干预;护理

呼吸系统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2006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学,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原因中占(13.1%),在农村占第三位(16.4%)。随着国家基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呼吸内科住院人数日趋上升,如何快速有效的给予病人合理的内科护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呼吸内科护理经验,总结呼吸内科护理常见的风险及其对策,现报道如下。

1呼吸内科护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管理工作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是护理管理工作中衡量护理人员工作水平的标准,亦是优秀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大部分的护理管理检测只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其形式较为单一,考核内容多死板、无创新,导致对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技能的忽视,导致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预见性与协调性较差,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2心理护理形式化

每天护理查房都在说心理护理,但很多护士根本没有亲自到患者身边给予心理护理,关心了解患者的情况,要不有的护士就依靠学生去做,由于学生没有临床经验,沟通解释不到位,观察能力不够,患者的心理变化没有及时发现,最后有的患者割腕自杀了都不知道。

1.3与护理工作操作有关的潜在风险

护理人员在护理实际操作工作中,经常也会由于不注重细节而导致了一些潜在风险的发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肺性脑病患者由于使用呼吸兴奋剂,往往会出现躁动,这就使得使用的药液漏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拔除,药液外渗出之后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性的肿胀,甚至发生皮肤坏死。

2应对对策研究

2.1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重视管理呼吸内科病房环境,在盥洗室或过道里应有防滑提示的标志;发现地上污湿现象,及时予以清洁、擦干;病房设备管理带出现问题,及时与后勤部门联系,督促及时维修。

2.2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过硬的技术,及时果断的处理是架起患者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科室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学历等制定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计划,尤其加强对新上岗护理人员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核,使之能熟练掌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专科技能。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合格者才能单独值班。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急救技术,做到在工作中能井井有条,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鼓励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同时选派护理骨干外出进修。

2.3训练突发状况紧急处理

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由于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突发状况紧急处理的训练尤为重要。对护士定期进行突发状况情景模拟,反复加强应对练习,培养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意外突发,护士可以冷静思考,快速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安全有效的处理,具有较好的预见性和协调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3结论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效合理的内科护理对于预防与治疗疾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到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同时还存在不少风险,出现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或由于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逐一解决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完善服务意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水平,做好记录、沟通、操作、核对工作以避免风险

事件的发生。医院管理者要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人性化的护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范高丽.反思呼吸内科护理的安全与防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200

[2]杨冬梅,赵霄霞,刘海英.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11-12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5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呼吸内科病房;应用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13-01

有效识别风险并实现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直接性、动态性等特点,导致医院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接触较多,护士的素养高低也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产生了直接影响。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其机体功能较差,并常常伴有其他疾病,在护理过程中困难重重,由此也就会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现在选取我院的呼吸内科护士,对其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病房的24名护士,年龄在23-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8岁,本科学历以上的有14名,大专学历的有7名,中专学历的有3名。将24例护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12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

1.2 方法 观察组护士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首先是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然后针对护理风险实施相对应的防范策略,防范策略主要有:实时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加强护士的素质教育。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提高重点环节及薄弱环节的安全性。确保各种仪器的正常运转。护理应用各种警示标识。坚持查房制度。对照组护理实施常规护理,针对患者的需求进行对症护理[2]。

1.3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于(P

2 结 果

通过指导两组护士采用不同的护理管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护士实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护士实行的常规护理。观察组12名护士中,对护理效果非常满意的有9例,一般满意的有2例,不满意的有1例,满意度为91.7%,对照组12名护士中,对护理效果非常满意的有5例,一般满意的有4例,不满意的有3例,满意度为75%。两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临床上对于呼吸内科疾病,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及对患者的基本疾病治疗,护士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实行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护理,以帮助患者快速改善病情,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患者给药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给药准确性及给药途径等方面的风险,在常规的护理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对涉及到患者血管及体内管腔等部位的操作时,会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对于此种风险,护理人员应当加强防范,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过程中,隐藏着较多的风险,如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如果由于护理缺陷导致风险发生,则会对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加强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迫在眉睫。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呼吸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所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一些护理人员由于其自身素养的影响,导致其与患者出现矛盾后并不及时进行解释,致使矛盾越积越深,不仅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造成了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通过对护理人员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达91.7%,效果显著,而对照组护理人员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虽然对于满足患者需要,减少护患纠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较差,不利于护理人员对护理满意度的提升[4]。由此可见,临床上在对呼吸内科患者实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护理的风险管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治愈疾病的需求,实现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并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同时降低护患之间发生纠纷的几率,提高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永乐,单美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1(02):56-57 .

[2]张明霞.加强风险管理 保障医疗安全[J].重庆医学,2008,65(09):54-55.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08-02

引言:呼吸系统疾病是一张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器官、支气管、肺部以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重者则是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多体质较弱,对周围环境较为敏感,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关怀。护士需要对患者全面的观察了解,不同的患者病情不一样,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对体征观测。由于重症患者约束较多,护士要多多观察,监督患者摒除不良习惯。护士本身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护理的学习,向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学习,一方面加强技能,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自身交流能力以及面对危急情况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临床资料

试验中选取医院中2011年7月到2012年5月间确诊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9例, 女性91例, 年龄34~78岁, 平均(59±7.1)岁。实验时随机将其平均划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 与对照组(100例)。所有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最多,共计10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3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6例,肺癌患者12例。对照组只给予基础护理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个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护理方案。

综合护理方法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多,发展较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呼吸频率、脉搏、心率、痰量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通气护理:通气护理呼吸危重患者中,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 是急救与治疗的重要因素。在本项护理中,本科要求医护人员做到:①维持患者气道顺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保证吸氧及时合理,并尽量避免损伤患者黏膜,促进痰液引流;②对于救治中使用的仪器(如呼吸机 等),要密切观察各项参数变化与功能预警,注意同步效果是否良好,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排除原因;③对患者气道湿化 时注意吸人温度与患者体温相近且经过湿化的气体,有利于防止感染,促进气道净化。

3)药物治疗护理。在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药物使用量,严格控制血药浓度。因为对重症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中毒量,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者将导致死亡,因此一定严格控制剂量。为确保药物可以安全快速地进入患者体内,临床医生建议使用两条静脉通路,分别用于一般药物与特效药物的输入。需要强调的是,对患者行静脉注射时,应预先了解患者的用药历史,确保无药物冲入,并及时观察患者有无抽搐、恶心呕吐或者心律失常等不良症状。

4)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护理:主要治疗为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如伴发喘息可使用解痉平喘类药物。同时鼓励患者咳嗽,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除。呼吸困难者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位为主。

5)心理、健康指导护理人性化的护理关怀,心理辅导与健康护理有助于增强患者信心,了解自身病情 。本组研究中,医护人员以热情的态度、和谐的语言、真诚的感情、熟练的技能面对患者,向患者辅导疾病相关知识,适当给予患者鼓励与帮助,帮助树立信心,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让患者主动配合临床治疗。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结果

两组干预后的PaO2、PaCO2和心率水平均优于干预前,仅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小于干预前(P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7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30例患者。对实验组的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投诉率及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5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54-02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中的所有可能导致患者伤残甚至死亡的不安全因素,风险护理贯穿于护理过程中各环节[1]。呼吸科患者多具有病情急、年龄大、病情变化快、用药复杂的等特点。通过风险管理以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的呼吸质量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2]。本文通过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为51岁至86岁,平均年龄为(67.5±2.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为53岁至89岁,平均年龄为(69.2±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其主要护理内容包括,患者因疾病导致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主动积极与患者交流身体状况,积极帮助患者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其提供相对应的心里疏导。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基本常识普及,让患者了解疾病治疗和护理的常识,使患者了解到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房间内物品摆放整齐,避免发生烫伤、坠床等风险。定时为患者按摩、翻身,给予呼吸道护理,必要时进行吸痰,注意用氧安全。护理人员在输液时应认真核对,避免用药错误或因配伍不当,引起不良反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3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X2检验与t检验表示,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风险管理是指针对现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价处理,降低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3]。风险管理是一个的持续过程,护理人员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质量[4]。呼吸内科患者近年来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呼吸内科中的患者多为呼吸衰竭、哮喘、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患者治疗周期长,病情重,因此护理风险也随之提高,护理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率,可以有效的避免医疗纠纷。风险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护理理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5]。本研究显示,通过给予实验组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投诉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内科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降低投诉率,改善医护关系,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8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58-01

就目前的护理工作看来,护理安全工作定义如下:在患者没有出现的各种缺陷以及损害(包括死亡),且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为基准,这里还包括生理结构以及心理结构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年龄过大的现象是经常出现于呼吸患者内科里的主要现状,且对于这种现象,患者很少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且疾病较为严重,发生病变的可能性也很高,上述几个方面较为严峻的情况,就要求护理工作者要在平时实施护理工作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强安全护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尽量使工作水平更为规范化,高效化,这就能把出现医疗纠纷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 目前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

1.1 首先,法律意识的极度缺失,导致了安全隐患的经常出现。不占少数的护理工作者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做,法律意识极为淡泊,这种淡泊导致了他们在工作时,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防范,且各种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时也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例如,在对病人进行拔出针头或者是接液的过程里,部分护理工作人员较为随意草率。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操作,缺少医学上规定的操作时要执行“三查七对”的制度,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失误,最终导致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的出现。

1.2 其次,操作过程不够规范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另一大原因。操作不够符合规定要求,是护理内科护理工作出现安全隐患的一大重要诱因,很多的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了护理缺陷。例如,经常出现与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吸痰操作问题,有些护理人员开机时佩戴了安全手套,在进行吸痰操作之后,再展开气管吸痰操作,这之间缺少了对吸痰管进行更换,很容易导致患者染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

1.3 之前没有充分的知识技能的培训,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很多护理工作人员并没有十分深入扎实地去学习呼吸护理工作的理论知识,导致在技能运用等方面不是十分熟练,所以难以对细致入微地,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在护理的预见性等方面也及其缺少经验,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护理人员,明显限制了护理成效的调高。

1.4 没有到位良好的应急能力。由于缺少足够长的工作时间,没有积累下来必要的工作经验,经验不够丰富,同时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的应急情况,缺乏协同性以及预见性,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导致种种医疗事故的出现。例如,在一例抢救中,患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上肢发绀症的症状,护理人员就需要依据医生交代的进行给患者进行吸氧的操作,提高通气量,减少CO2存留,纠正酸碱浓度平衡。等到患者病情有了一定的缓解,呼吸也有了缓和,但是患者的上肢末端热酒发绀且和原来相比并没有显著地变化。经过后期检查,原来的左侧上肢的血带并没有解除,原因是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密闭式强化周围经脉树叶,胸腔闭式引流以及雾化吸入和给氧等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同时还有强化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到达提高护理工作水平以及护理工作整体成效的目的。

2 有效预防呼吸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应对策略

2.1 监督管理制度应该进一步完善强化。完善原有的监督管理体制,是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关键点。要以此作为突破口,更加深入一步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漏洞百出的管理监督制度,分析研究其不足和缺陷,以史为例,对以往完善的体制,现今的经验加以借鉴和运用,并补充完善,以全面的科学监督制度促进护理工作的全方位开展。同时,要成立护理质控考核检查的班子,护士长作为代表,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做检查工作。采取随机抽查,提问分析等方式对问题进行考核,并量化积分,和惩罚等较为被关注的问题挂钩。

2.2 把重点相应分配到配套培训等技能提升方面。引进外来新技术,新设备的过程里,同时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基本技能的提升,侧重培训工作的开展,从而为以后各项新技术新设备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工作里去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自我护理意识的提高。在对临床病人护理的工作中,护理工作人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就要对工作人员加以培训。这里重点应该放在他们工作中常见的不安全的工作习惯的纠正,从思想上提高自我意识,又要增强防护措施,开展规范化的戴口罩,强化消毒,洗手等方法,对于血迹污染接触也要严厉执行防护措施,又要预防交叉感染的出现,学会保护自己的安全健康。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日常护理工作里,护理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法律意识,操作过程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缺少必要的能力素质,且没有良好的应急能力,与人交流沟通上能力有限等各种安全上的问题,一定要对这经常出现的隐患逐一分析,加以改善,具体落实改进措施,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对症下药,从而使预防和处置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胜平.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8,38(2):107

[2] 夏军.护理沟通在提高护理成效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0):143-144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9

依照《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我科对呼吸内镜技术开展情况进行自查,结果如下:

1、我科所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项目:常规支气管镜检查、

经支气管镜粘膜刷检、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未开展全肺灌洗)、经支气管镜粘膜活检术、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未开展按照三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所开展项目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适应。

2、呼吸内镜室具备术前准备、诊疗、内镜清洗消毒等相关场所和设备。因未开展内科胸腔镜、无痛气管镜、全肺灌洗等需全身麻醉的诊疗项目,故未设麻醉恢复室。

3、有专用的呼吸内镜术前准备区域,使用面积约12m2。能够满足患者诊治需要。

4、呼吸内镜室隶属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我科于2013年成立单独护理单元,病房编制床位60张,RICU床位5张。

5、呼吸内镜操作间约20m2,操作空间充裕。操作间通风良好,并配有心电监护(可进行心电、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除颤仪、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吸氧装置、引流、吸引设备及气体管道接口等。所配置抢救车内抢救药品齐全。

6、呼吸内镜室配有富士(EB-470S)电子支气管镜1套,所有医疗设备均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符合标准的设备。对于一次性医用器械从无重复应用现象。设备科对呼吸内镜相关器械登记,所有器械来源均可追溯。

7、诊疗室符合消防安全、电力保障等相关要求。

8、内镜清洗消毒室配备符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要求的清洗消毒设备,通风换气良好。

9、呼吸内镜室配有专职医护人员5名:王霄主任医师、李康主治医师、樊琳主治医师、胡丹丹主治医师、张桂欣副主任护师。医师执业范围均为与开展呼吸内镜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专业,均具有3年以上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经验,目前均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

10、自呼吸内镜技术开展以来,严格遵守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行业标准、规范及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行业标准、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1、实施呼吸内镜诊疗操作前,对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监护人告知诊疗目的、诊疗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10

【关键词】护理集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75-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气管内置管(经喉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并且进行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后的一种并发症,是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其发病率在ICU患者中介于6%~52%不等,是ICU内常见感染之一,是导致院内感染死亡、住院日延长及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1]。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多为肺炎链球苗、流感嗜血杆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铜绿假单胞菌、鲍曼氏不动杆菌,肠杆菌属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降低ICU机械通气病人VAP的发生率,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2],针对病情选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教育、严格ICU病室的消毒隔离及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严格呼吸道管理,做到专人负责、定期做细菌感染检测、做好气道湿化、协助排痰、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正确给于肠内营养,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所有无禁忌症的病人均采用半坐卧位;根据病人口腔的pH值选择漱口液的种类,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咽部微生物的下移;积极采取心理行为干预,创造和谐舒适的治疗环境,从而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

1 资料及方法

1.1 病人资料:

2009年使用呼吸机病人数1206人,其中气管切开560人,气管插管646人,男性712人,女性494人,平均年龄68岁;2010年使用呼吸机病人数1212人,其中气管切开554人,气管插管658人,男性712人,女性500人,平均年龄70岁。

1.2 实验研究:

应用回顾性资料将2009年使用呼吸机的病人设置为对照组,将2010年使用呼吸机的病人设置为实验组。统计两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

2 使用呼吸机病人的护理

2.1传统护理方法:

按医嘱Q1H常规吸痰,吸痰前后无执行肺部痰液的评估,主要以开放式吸痰为主,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及使用PEEP>10cmH2O的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气道湿化,发现痰液粘稠或有痰痂使用加温湿化装置+生理盐水滴气管;口腔护理,采用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次/天;病人卧位,护士随意及根据病人要求抬高床头,在鼻饲时病人抬高床头45°,每班执行胃潴留检查;手卫生,吸痰后执行洗手或消毒液擦手,部分医护人员执行接触病人前后洗手;呼吸回路更换,常规每周更换呼吸回路。

2.2集束化护理方法[3]:

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是预防V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的手部、病人的皮肤以及ICU环境可能成为某些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污染源,直接接触病人时佩戴一次性手套,在接触不同病人之间换手套并消毒手部,每一个床单位配备一瓶快速擦洗消毒液;卧位的选择,卧床病人,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如果没有改变的禁忌症,应予抬高床头30-45°。提高医护人员对抬高床头的依从性;使用镇静药物时,避免镇静时间过长和程度过深,避免误吸,尽早撤机,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重视口腔护理,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方法和工具,如没有凝血功能异常或口腔手术后的患者使用软毛牙刷进行口腔刷洗及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口腔护理液方面可选用具有杀菌及抑菌作用的0.12%洗必泰口腔护理液,每天2-3次;按需吸痰,机械通气患者通过各种指标及时评估气道内是否有分泌物,包括肺部听诊,在容量控制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是否增加,在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时潮气量是否减少,患者是否不能进行有效地咳嗽,气道内可否见到分泌物等,通过气道吸引,必要时结合引流,确保分泌物的充分排出;气囊的管理,不再需要常规进行人工气道的气囊放气,应常规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高容低压套囊压力在25cmH2O-30cmH2O之间既可有效封闭气道,又不高于气管粘膜毛细血管灌注压,可预防气道粘膜缺血性损伤及气管食管瘘,拔管后气管狭窄等并发症;常规应用气道湿化装置,如湿热交换器(人工鼻)或者加热型湿化器,但不推荐在吸痰前常规进行气道内生理盐水湿化。人工鼻应每天更换,加热型湿化器内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呼吸机螺纹管更换,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尽可能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尤其适用于①氧储备差,开放式吸痰可能导致低氧血症的患者;②使用高呼吸末正压机械通气的患者;③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声门下吸引技术应用,对于预计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小时的病人且条件允许,建议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或切开套管,间歇或持续实施声门下抽吸,降低VAP发病率;正确记录呼吸机使用参数和各项监测指标;每天进行拔管评估,尽早拔除气管插管;营养及饮食护理[4],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宜选择管腔小而不易阻塞的胃管,每次鼻饲前应先吸痰并取半卧位,检查胃内有无潴留,如胃残留过多的病人或腹部肠鸣音消失者应暂停鼻饲,鼻饲后1小时内不宜翻身、叩背、吸痰等操作。若病人突然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应警惕有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现象,及早处理;心理行为干预,创造安全舒适的治疗性环境。房间的设置、温湿度、光线、声音、床单位、呼叫器、各种管道、电极片等可对病人造成不良刺激,通过有效的护理手段消除或减轻这些不良刺激,有利于病人对环境的适应。有资料表明,81%的病人感觉不能说话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建立新的护患沟通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护士应教会病人用手势、表情或简单的点头、摇头等表达问题,对有一定文化、手能活动的病人,书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交流方法,能提供重要的病情信息。护理人员应及时识别和满足病人的需求,并运用语言、文字、体语(如微笑的面容、关切的目光及轻柔的操作)向病人传达信息,以增强病人治愈信心、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将病人的不良心理减至最轻[5]。

3 结果:

2009年传统护理组的病人VAP发生率及2010年集束化护理组的VAP发生率见表一。

表一两组病人VAP发生率比较

从表中看到,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用集束化护理其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护理人员培训:

我科VAP专科小组查阅了近年来VAP预防的治疗和护理技术进展情况,充分认识到VAP的高危因素,制定了我科VAP预防护理方案。结合病区VAP致病菌种类和比重,ICU组织病区高级责任护士和病区VAP专科护士对呼吸机通气的病人和各种护理环节进行评估,在我科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更为细致的护理操作标准。在重视基础护理的同时,将鼻饲的护理、呼吸道护理、呼吸机环路的管理及口腔护理结合起来,组成同ICU病区实际相适应的集束化预防护理方案,当班管床责任护士在平时工作中要认真贯切执行集束化护理措施,每2周进行一次理论培训,在平时工作中随时进行抽查考核,考核要求人人达标。

4.2 落实集束化护理措施的重要性:

缩短病人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减少医疗费用,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减少病人VAP的发生率,节约医疗资源。

4.3 高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的指导及监督作用:

护士长及当班组长每班跟踪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情况。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发放评价表,收集对集束化综合护

理方案的评价结果。病区高级责任护士和VAP预防专科护士每月结合病区实际提出意见,对护理措施进行改进,切实将预防护理落到实处。

4.4 持续质量改进:

定期开展活动,研讨需要改进的措施,及时落实更改措施。根据集束化护理方案,病区制定相配套的量化质控标准。通过对每一护理操作进行评分,发现预防护理的不足,督促护士改进。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和VAP专科护士每召开1次碰头会议,高级责任护士和VAP专科护士向护士长提交质控报告,详细列明本周质控情况,发现本病区VAP预防专项护理的优缺点,护士长根据质控报告,并结合自己的巡视和管理情况,提出下周的改进措施,由大家讨论通过并实行。

参考文献

[1]《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广东省卫生厅,2007年

[2]《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广东省卫生厅,2009年

[3]《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4]《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意见征求稿)》,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5]《预防VAP 护理操作指南》2007 年美国制定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11

【关键词】 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88-02

医院感染率是评价医院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除受到治疗因素、环境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外,与护理工作质量也存在有一定程度上的因果关系[1],目前院内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呼吸科疾病。为更好地控制院内感染,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1月间223例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现将有关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并整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223例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其中男115例,女98例;入院时均无感染症状。其中60岁以上141例(63.23%),50-60岁30例(13.45%),50岁以下52例(23.32%);住院天数7-26d(16.5±9.5d)。所选病例入院前均无感染症状,呼吸科疾病感染症状的诊断标准具体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年)执行。

1.2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分析院内感染致呼吸科疾病的病人病历资料,主要分析病人的年龄、护理记录、各种侵袭性操作及抗生素或激素应用情况等。

2 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本研究显示,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

2.1 病人自身因素 本研究中,院内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主要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63.23%(141/223)。由于患者自身免疫机能衰退下降,尤其是老年病患的机体组织器官正发生退行性改变,抗病能力差,加之原有疾病的损害,合并院内感染的几率自然远远超过正常人群[2]。同时,医院感染发生率有随住院时间增长而明显增高的趋势,住院时间>10d的病人,感染发病率较高。

2.2 引起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及耐药性 本组病例的痰培养结果分离出致病菌株205株,检出率91.93%。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6.50%)、酵母样真菌(14.56%)、肺炎克雷伯菌(12.60%)等。从药敏试验对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以上几类病原菌对于常用抗生素如哌拉西林、氨节西林/棒酸、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均有极强的耐药性。而其他一些临床应用的敏感抗生素如亚胺培南,尽管抗菌谱较广,但由于价格昂贵,经济性差,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还可能对使用者构成易对神经毒性或肾毒性损伤,临床应用价值较低。

2.3 抗生素应用不规范 部分患者抗生素用药时间长,更换频繁,未严格遵循痰培养、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导致患者用药后体内菌群失调,发生院内感染。

2.4 病区空气质量 从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季节分布来看,秋冬季节为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的高发期,同期空气细菌培养结果也提示病原菌含量明显超出其他季节段。由此可推测,病区空气质量与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存在密切关联,秋冬季节病区空气不流畅,会为病原菌传播及交叉污染形成便利条件,致使病人受到病原菌侵袭[3]。

此外,呼吸道侵袭性检查时医护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特别是接触过侵袭性操作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置导管、吸痰等医疗设备或器具也具有较高的院内感染风险。

3 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减少或杜绝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结合近年来我院护理部对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病例的护理经验,总结出如下护理体会。

首先是要加强高危人群的基础护理措施。对于老年并伴有多种严重内科疾病病人应实施保护性隔离。病区应保持通风换气,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室温22℃左右,每日定时对病区进行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30min以上,力求保持病室内空气通畅和低病原微生物浓度。嘱病室患者要注意病区清洁环境的维护,禁止随地吐痰,保持个人卫生,出汗、咳痰污染的被褥要做到及时更换、清洗、曝晒消毒。在积极治疗病人原发病的基础上,陪护家属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加强营养支持以增强病人免疫力,抵御病原微生物侵害,缩短住院时间[4]。

其次,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临床医师应当严格采用血常规检查、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的用药指导标准,护理人员应遵医嘱指导病人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健康宣教知识中重点强调抗生素用药知识,明确给药剂量、次数及间隔时间,杜绝抗生素误用、滥用的现象[5]。在抗生素选用上应依据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联用,防止病人出现耐药性。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或转归情况,在药物选择、剂量控制方面要及时予以调整。

再次,针对呼吸科疾病病原感染特征,采取并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包括控制流动人员,限制陪护、探访人数及时间,切实做好病区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尽可能地切断感染途径。

综上所述,医院内感染是目前各级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护理人员应对相关危险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预防和控制,力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周泽云.呼吸重症监护室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重庆医学,2010,39(9):1168-1169.

[2] 段美丽,李昂,翁以鑫,等.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7):1422-1424.

[3] 李善华,涂明利.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3):295-296.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文12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实施PDCA管理前的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实施PDCA管理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要素管理、环节管理、终末管理等。分析存在问题,对照工作标准,制定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护士急救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各病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仪器、设备完好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PDCA循环;呼吸危重症;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65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中,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PDCA循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1]。我科于2012年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提高了急救效率,保证了护理安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为呼吸科专科病房,收治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重症哮喘、急性肺栓塞、肺癌急症、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自发性气胸。我科护理人员共24名,均为女性。年龄22~49岁,平均(30.1±1.98)岁。其中护士6名,护师10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2名。将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426例作为对照组,男226例,女200例;年龄18~76岁。将2012年1~12月抢救的患者489例作为观察组,男242例,女247例;年龄19~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所患疾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计划通过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对我科全年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进行分析,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方面:护理人员对呼吸科急救知识、技能掌握参差不齐;医护工各级人员抢救配合偶有不协调现象;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管理需继续加强等,为使优质护理内涵不断提高,我科需持续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管理。因为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医院近年充实临床大量年轻护士,本病区3年新进6名护士,均在规范化培训轮转期,对呼吸科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有并发症的患者病情的观察、判断存在问题;对急救技能及呼吸科专科急救药品仪器的管理、使用不够熟练;机械执行呼吸科急症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造成急救患者时医护协调不好,抢救时人员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对此采取设计、培训指导、实施和评价4个步骤;及时制定或改进工作流程。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集思广益,通过每月1次的质量分析会、个别征求意见和护士长归纳总结,对原有的急救护理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新增订呼吸科专科分级护理制度;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呼吸科危重患者、特殊治疗交接班规定;呼吸科执行抢救医嘱补充规定;呼吸科患者安全转运补充规定;呼吸科落实药品管理制度具体要求;呼吸科实施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科内要求(年轻护士导师制);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应急预案;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技术规范(CPR、吸痰、推注泵、吸氧、心电监护等)。

1.2.2执行自2012年1月成立由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组成的急救管理小组。针对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1.2.2.1科室将护士分为新进人员、工作3年以下、工作3~10年、工作10年以上,针对各层次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由护士长负责培训计划和培训评价标准的制定,具体培训指导工作由急救管理小组成员共同承担。急救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实施对本病区全部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护士长还应全面指导及督导各层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的进展与实施。培训内容:(1)护理急救知识。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专科急症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包括急性肺栓塞、大咯血窒息、张力性气胸、重症哮喘等。(2)护理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简易呼吸气囊使用、心电监护、呼吸机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技术、导管意外脱出的处理等[2]。(3)观察患者病情的要点包括观察的方法、病情的评估、病情恶化的表现及患者潜在的安全隐患等,对于低年资护士指导采用MUW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3]。(4)抢救的配合重点,如药品和物品准备、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执行制度、基本抢救程序等。

1.2.2.2培训方式理论培训:科室集中培训,按照科室计划进行培训,每周培训1次,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病例,用PPT演示,并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技能培训:病区由急救管理小组负责,对本病区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紧急救治演习,由急救管理小组结合临床实际,设置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或出现意外情况的场景,进行紧急救治护理流程及抢救技能的演示,每2月1次,各层级护士全部参加。

1.2.2.3考核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护士不断强化考核,考核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按照实景模拟进行考核,考试考核成绩计入个人技术档案,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合格者要进行补考,最终达到人人过关。

1.2.2.4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护士长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以及患者数量变化等情况实行弹性排班,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充分调动每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专长。每天调整护士分管床位以满足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需求,从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4]。科室制定“紧急状态下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制度及流程,做到人人知晓,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由护士长统一安排,由3名护士负责。将3名责任护士的急救职责明确分工,定岗、定位,最大程度发挥与医师合作的协调性,使急救措施更快、更合理地用于患者。具体为:1名护士判断病情,通知医师,准备抢救并记录时间,准备抢救仪器(吸引器、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并接上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配合其他护士进行吸氧、吸痰、气管插管,记录口头医嘱、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补写抢救护理记录。做好病房内其他患者及家属的安置工作;第2名护士协助患者取正确卧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氧气吸人,必要时行心肺复苏及通知麻醉科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注意安全护理,使用床栏及约束带;第3名护士快速推抢救车至病房、准备抢救药品,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的同时进行采血,以备检查生化指标,根据医嘱正确给予药物。

1.2.2.5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定抢救仪器设备管理目标,确保医疗安全及抢救成功率,仪器完好率达100%,投诉率为0;护士长对科内急救仪器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练兵,做到人人熟练操作,明确注意事项,对一些简单的仪器故障能很快识别与排除;抢救仪器、设备管理做到“五定一及时”,即定品种数量,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消毒灭菌,定时检查核对、及时维修补充,确保性能完好,并登记,班班交接;使用后由当班护士负责清洁、消毒、检查等处理后备用;科室规定负责急救仪器的护士每周检查仪器的性能及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1.3观察指标比较2011,2012年度,护士急救相关知识考核得分及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士相关知识得分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表2)

3小结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它具有完整性、统一性、连续性,不断循环,不断提高[5]。将PDCA循环应用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急救管理中,使急救管理有的放失、有始有终,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每次赋予新的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促使护理质量逐渐提高。

表1显示,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前后,护士急救相关知识平均分增加,危重患者总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这充分证明了PDCA循环对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护士在面对危重患者抢救时能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处理突发事件有条不紊,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更大的生存希望。总之,PDCA循环控制能有效提高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姜鸳英.PDCA在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4-15.

[2]孔丽.分层级培训护士紧急救治能力的效果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94-395.

[3]李银先,叶红梅.MEWS评分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7):419-421.

[4]倪洁,林琳,赵琦.JCI标准下PDCA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6):444-446.

[5]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