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3-09-25 11:29:54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养老护理业;发展现状;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85-04

从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会的统计数据获悉,截至2012年,全世界约有8.1亿人口年龄已达到或超过60岁,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1%,也就是说平均每9人之中就有1人是60岁或超过60岁的老年人;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数将达到20.3亿,占比将达22%,即每5人中就有1人达到或者超过60岁。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随之带来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以有效应对激增的养老服务需求,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美国是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在发展养老护理职业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而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对较晚,且养老体系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养老护理职业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笔者拟通过中美养老护理职业发展现状的对比,提出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我国养老护理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中美养老护理职业群及其形成背景的比较

(一)中国的养老护理职业群

从经济来源角度看,由于家庭养老在文化价值、感情维系、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当前我国总体上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且其比重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但随着家庭功能的日趋弱化以及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社会养老的作用愈加凸显。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国在2002年2月11日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至此,养老护理员正式成为一种职业。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职业群以养老护理员为主体,辅以家庭服务员、护士、心理咨询师以及营养师等职业。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今老年人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精神护理的需求以及专业基本护理需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及素质都暂时无法满足其需求而形成的。

(二)美国的养老护理职业群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为美国的社会养老提供了大力支持,主要体现为社区养老和非政府机构养老。在美国,大部分的物质、精神、文化服务都是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而且社区也经常代为执行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具体职能。因此,社区养老在美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非政府养老机构在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接受政府监督,设有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大都是微利甚至是不盈利的。非政府养老机构的存在和发展是美国养老服务高度福利性、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体现。此外,美国的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发展也很成熟,十分流行。

2010年美国劳动部公布的标准职业分类系统将美国的职业分为23个大类、97个中类、461个小类、840个细类,对具有相近工作职责、技能训练水平、教育水平的具体职业岗位归属于一个细类中。在该分类系统以及基于该分类系统再开发的美国职业信息网(O*NET)的分类系统中,均没有专门护理老年人的职业。但是,美国早在1966年就在杜克大学开办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该专业的毕业生要想成为一名老年护理人员,只需通过一个由美国护士学会主持的资格考试即可,而养老机构管理者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取得证书后方可上岗。可以看出,美国老年人的护理服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护士提供的。根据O*NET职业快速检索系统的关键字查询与分类查询以及具体的职业描述,个人护理助手(Personal Care Aides)这一职业的职业内容与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内容最为匹配。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健康助理(Home Health Aides)、医务社会工作者(Healthcare Social Workers)等。

中美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描述的比较

(一)中国《标准》对养老护理员的描述

我国2002年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职业的描述项有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等,其中职业概况包括对职业名称、定义、等级、环境、能力特征、基本文化程度、培训要求和鉴定的具体描述;基本要求又分为职业道德要求、基础知识要求两方面;工作要求将养老护理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等级,并分别进行了具体描述;在比重表中则规定了上述四个等级各项工作要求所占的比重,以基础知识为例,在比重表中要求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基础知识要达到20%,中级护理员要达到15%,高级护理员要达到10%,技师要达到5%。

按照《标准》对养老护理员的定义,养老护理员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以肢体协调动作、善于表达与感知、较强的空间与色觉能力为其职业特征,并且要求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其基本文化程度要求虽仅为初中毕业,但有明确的培训和鉴定要求,四个级别的晋级培训分别不少于180、150、120、90个标准学时。在职业道德方面对职业操守和基本职业道德知识的掌握都有明确要求。基础知识有两方面的要求:老年人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前者主要包括老年人常见病医学知识、生理及心理知识、营养学知识、护理操作知识等,此外还应熟练掌握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后者主要包括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和劳动法的相关知识,用以保障老人和养老护理员的合法权益。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功能主要是生活照料和技术护理,并且技能要求也随着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的提高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比如,初级养老护理员的生活照料内容包括卫生、睡眠、饮食、排泄、安全等方面;技术护理内容包括基本的疾病护理,如给药、消毒等,另外还包括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中级护理员在初级护理员工作内容基础之上又增加了肢体康复、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要求,依次递增,最高级别的技师则在前三个级别职业功能基础之上附加了培训指导和护理管理等内容。

促进我国养老护理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美两国养老护理职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养老护理事业开展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养老护理体系,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有很大的启示。

(一)借鉴美国经验,重新修订《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

在内容上,应效仿美国职业信息系统(O*NET),要求养老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核心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应有相应的非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这既反映了当今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的社会趋势,也是使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可持续培养和提升的关键。详尽具体的职业要求可使劳动者对照自身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选择职业,也可使学校及培养机构能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另外,应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薪酬水平并写入《标准》之中。

在形式和效力方面,我国应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采取更加方便公开的方式以增强《标准》在公众中的普及度,并加快更新速度,增强指导作用,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人才需求。另外,要在各个环节加强监管,以保证《标准》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二)推广学院教育,实施分层培训

加大学院教育推广力度,提高学历水平 由于较高层次的学习和培训必须基于较高的学历水平,目前养老护理员文化水平低且年龄偏大的现实状况使得他们无法通过后期培训达到较高的素质水平。因此,应在职业院校设立相关的养老护理专业,通过正规高等教育的途径培养高学历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可以先从专科培养开始,逐步过渡到本科甚至更高学历,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水平直接获得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分层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考虑到护理人员短缺和培训的有效性,可将养老护理员群体分为两部分:学院教育者和非学院教育者。对于前者,即已经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的人员,其岗前培训的重点应放在熟悉流程、适应角色和安全操作等方面。而对于后者,对他们的培训除了前者在岗前培训中学习的内容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不过,囿于学习能力,培训内容仅限于初级养老护理员水平。

(三)“以人为本”建立层级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 首先,应该转变管理理念,树立起以养老护理员为核心,养老护理员个人利益与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相统一的新型管理理念。其次,要建立责权明晰的层级管理规章制度,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改善目前混乱的管理状况,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选择试点发展老年社区或其他类型的养老模式,为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此外应加强设施建设,改善老年人入住条件和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条件。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利用加权计算方法,全方位地评价考核养老护理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日常工作、突出表现、态度道德等情况;要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或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改变社会对养老护理员的认知偏差

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高社会成员敬老爱老的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氛围。

要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养老照护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使全社会加深对这项工作及其从业者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自我认同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理想;通过宣传和口碑,逐步改变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使他们乐于接受养老护理员的服务。

参考文献:

[1]Population of Over-60-Year-Olds to Reach One Billion within the Decade[EB/OL].(2012-10-01).http:///public/home/news/pid/12232.

[2]谢倩.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4-6.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校企共建;老年护理办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目前,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例,明确指出了老年人生活和疾病照顾质量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在现代的社会阶段中,我国的养老服务人才出现培训规模小、结构简单、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进步,致使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中改革与完善。

1建设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心是思想指导、学术为主、育人为本、校企共赢。校企合作,一方面实现了高等教育人才的有效培养,以企业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为中心,其培养基础就是高校的办学条件,以校企合作作为契合点;另一方面实现了企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和高等院校学生完成就业,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目的。校企共建的实际教学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创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育的主要平台,以高校的教学实验基地作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作为指导。在两方的洽谈中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安排适宜的课程制度和教学内容,定期聘请资深专家进行讲座,逐渐形成校企统一的实践教学系统。

1.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1.2.1成立老年护理实践基地高校需要与当地的养老机构、养老院、养老组织和地区医院等具有互动的原则与合作协议,共同制定适宜的培养目标和建设实践基地,作为全部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起始点与基础。1.2.2建设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老年护理队伍高等学校对老年护理专业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需要体现校企共建的专有特点。聘请养老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实习培训教师,与高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组成特有的师资团队。其中,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负责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部分。将这种师资团队加入到本科老年护理实践的教学体制中,真正达到校企两个方面的资源相互补充的目的。校内、校外都有教师的指导和教学,这种制度可以取长补短,经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实践中的案例和教材之间融会贯通,一方面提升老年护理实际训练教学阶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拉近了教学和生活的距离,创设出良好的职业气氛,让知识学习、技术能力、专业素养这三者共同进步。

2在培养教育课程中不断创新

2.1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校企共建中,实行“三位一体,四加强”的特殊老年护理理论教学课程制度。“三位一体”包含归纳有关课程形成老年临床护理、老年人文化社会科学、中医特征这三个方面为一体的护理教学体制;“四加强”指的是加强在基础医学课程和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老年人文化与社会科学、中医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2.2以生态学的角度对课程安排进行改革与创新

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实际的实施,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2.2.1整体性和共生性老年护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具有较高的本身特性,一方面要求具有严格的理学特性,另一方面要求具有宽广的人文文化特点。老年护理专业的关注点在于老年人的细心护理方面,不断加强人才的塑造和培养。不仅要在基础的护理学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加强教学,还要在实际的课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模式,不断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老年护理专业中,增减课程是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不能影响整体知识的宽度和研究深度;在课程之间找到共生性,以点带面,组成良好的教学链。2.2.2互不影响与互相帮助互不影响指的是个人在进行自我行为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或造成影响,在群体的相互竞争中让每一个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互相帮助与互不影响是对立又统一的,让每个人在独立完成操作的同时与他人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发展。2.2.3动态平衡生态学认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各个构造和功能将会处于平衡的动态中。在老年护理专业的课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分配、选择、课时长短等方面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此外,增设了老年人文化社会科学和实际培训时间的课程后,展现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医学课程和科学文化课程之间的动态发展过程,突显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

3镶嵌和集中相结合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及实施

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是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信息、思维模式、思想价值及表达形式。老年护理实际培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对老年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加强实践技术技能的培训,发挥高校人才的优势和行业资源的优势,让校企共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趋于互惠互利的局面。在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建设中,有效实行镶嵌式和集中式共同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实践教学和养老组织的需求达到统一。

3.1在理论课程中镶嵌见习实践

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镶嵌见习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最好手段。见习内容包含妇幼保护站的基础服务、健康档案整理、预产期保健、儿童疫苗接种等方面,让学生在新鲜好奇的心理和环境中学习到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

3.2在临床实习中采取集中方式

在临床实习中应用集中教学的方式,一方面达到培养目标中对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和标准,另一方面能够完成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4结语

总之,结合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发展研究人才培养的制度,对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信任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燕,孟繁洁,胡燕,等.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6):65-66.

[2]王冬梅.由日本养老护理浅谈我国老年[J].卫生职业教育,2012(4):25-27.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老年护理教学 实践能力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02-01

我国是老龄化人口较多的国家,因此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士的需求不断增多,面对庞大的老龄化人群,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如何延缓衰老、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等一系列老年护理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老年护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要求老年护理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提高老年护理的实践机会,增强其对养老认知的理解。

一、老年护理教学的含义

老年护理是将人体机能老化和老年专门的护理知识运用于老年护理中,进而研究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及身体的科学体系,老年护理教学是基于老年护理的基础上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通过系统、科学的实践,将大量研究得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将相关老年护理教学的经验传输给护理专业的学生,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老年护理教学的理论与应用,并在实践中进行实操。进而培养我国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来更好的应对老龄化对护理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老年护理教学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老年人是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其对护理的主要需求点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的帮助,由于我国传统的故土难离思想以及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大多数老人不愿意或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来寻求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但是这些老人有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目前这类老年人主要有这几种对象来照顾:配偶照顾、子女照顾、保姆钟点工照顾。我国目前大多数老人由家人照顾,因此家属的负担较重,因此需要来自护理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1]。

三、老年护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途径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是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的根本,如何能够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及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型护理人才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笔者通过以下三点进行相关研究阐述。

1.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意识

分析目前所需的老年护理专业型人才的特点为理论知识强,并能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护理中来,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的过程中,关键的是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课的传统意识。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学生由于盲目追求高分数、奖学金等,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求得高分,忽略实践能力的锻炼。造成“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的现象,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从事到护理行业中将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因此提高学生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哲学上说“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因此只有教者与学者在思想上进行转变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求实践的机会,重视实践的成果,故而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通过教学讲座、职业宣讲等活动请专业的护理人才到学校来进行宣导,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去模范的老年护理机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及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完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体系

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学校以建设校园实验室为基础,开展校外老年护理实践基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需根据教学的场地、目标和实践等教学规范性元素,结合自身教学能力,重视当前市场实际人才需求,运用工作岗位导向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同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及实践过程给与科学的评价与改进方法建议,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模拟养老院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总而言之,学校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基地建设,及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加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践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等等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3.重视校企合作

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因此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针对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护理能力为根本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由于校内实践基地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充足,因此学校应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故而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场,通过给与学生实习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需护理老人。学校也可以通过和相关老年护理机构学习对了解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2]。学生在老年服务机构中得到指导与帮助,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理论知识的落实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广西中医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创建了老年公寓作为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老年公寓的规划与发展作为学院的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将学校与企业融合为一体,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实现老年公寓和护理专业的共同发展。老年公寓对在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指导的功能,对毕业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公寓提供人才知识及技术保障,从而达到校企的双赢。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校企合作形式需要进行借鉴的方式进行实施,寻求符合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结语

在老龄化趋势较为突出的今天,培养合格的具有实践能力的老年护理人才至关重要,针对国家大力展开老年护理的情况,老年护理专业教学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完善老年护理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从而获得更好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满足社会及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新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孔令磷.老年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14(8):11-12

[2] 余昌妹.老年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5):12-13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护理 临床教学 创新

临床教学是帮助学生将既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有关诊断、治疗及护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把基础理论知识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中的媒介,并获得进入健康保健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需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通过病房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及患者的密切配合来获取实践知识,使实习顺利进行。现将护理临床带教体会综述如下。

1.做好岗前教育和培训

1.1做好职业道德的教育 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同时应明确做一名合格护士的基本条件、义务和要求。

1.2入科介绍,规范礼仪 护生在进入病房实习前,带教老师应对其进行有关科室规章制度、工作制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带教老师要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向护生说明本科疾病的护理重点及注意事项,发生差错时及时报告带教老师,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3掌握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贯穿整个临床实践 在护生进科的第一天带教老师对每一项专科护理操作和基础护理操作进行规范的演示,要求每一位护生在实习期间严格按护理技术标准规范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在实习结束前对护生实施护理操作考试,确保了实习质量。

2.带教老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2.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对带教老师的选拔严格把关,根据临床护士的业务水平、理论技能、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教学意识、能力结构等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选拔。

2.2要求带教老师加强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 掌握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医疗水平、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2.3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护士不但肩负着导师的专职,同时有着自身的职责,所以,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教师不可沾染生活恶习,对是非原则坚定不移,对教学科研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为护生树立正直的好榜样[1]。

3.临床教学方法多样化

3.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由护理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护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实习内容及时间,负责制定每个护生的详细实习计划,并通过科护士长全面督查护生的技术水平及学习,检查教学质量,使师生共同提高。

3.2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提高带教质量 护生进入实习阶段时,带教老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启发护生的主动思维,培养护生积极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迫使带教老师不断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3带教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总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护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基础好的护生严格要求,对落后者不断鼓励。

3.4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对护生进行逐步教育 护生和教师一起在临床工作时可采取“一看二练三放手”的临床带教法;教师在带教工作中可采取经验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3.5“教”、“学”双评制度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护生出科时对护生在本科的表现进行评价,与此同时我们给护生每人发1张我科制定的护理带教质量评价与意见表,对护生的意见我们会进行整改,对其提出的建议,好的予以接受。

4.护生的临床培养

4.1加强护生的法律意识 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应该完全明确自己的法定职责范围,并严格依照学校及医院的要求和专业规范操作制度进行护理工作。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正确执行医嘱以及护理文书的正确及时书写。

4.2改进带教方法,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力,因人施教。对于中专生和大专生的培养目标要各不相同,各个层次具备不同的专业能力,因而应分层次带教。

5.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从知识情境中创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思维能力[2]。“兴趣是成功之母”,有了兴趣,就有追求,就能克服困难,培养出积极、主动、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护理理论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探索,使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任务,自然地培养其创新能力。还为学生提供思维媒介、场所,连接其思维纽带,传递思维方法。同时要从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带教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掌握正确的带教方法,按带教计划认真对每一位护生进行带教,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将学生带入创造教学的境界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她们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为护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临床带教 学历 实习护生

随着护理教育快速而多层次的发展,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愈来愈多,他们的学历也由过去的中专占绝大部分逐步向中专、大专、本科均衡过渡,且有逐年向高学历倾斜的趋势。在临床带教中,我们发现不同学历的护生,对临床所传授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兴趣,其要求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1 思想教育

尽管临床实习护生的学历不同,但培养护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是至关重要的首要环节;让每位护生都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思想品德,具有奉献、慎独、诚信精神,关爱患者如同家人,具备协作、敬业、自律、不断进取、创新、乐观、上进等品格,才能认真、自觉、刻苦地学习业务知识,在老师的带教下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综合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护理人才[1]。

2 因人施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每年来院实习的护生学历参差不齐,学生生源主要有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在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自我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理解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2]。

2.1中专生由于年龄小,学制短,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接受式教育,学习目的还不太明确,学习方法掌握得也不够好,基础较弱,故对中专生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强调其优势在于年龄小,可塑性强,勉励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要学习方法正确,不怕困难,不急于求成,一点一点地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及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定会成功的。

2.2 对于大专生,其理论基础知识及知识面界于中专生和本科生之间,但与本科生一样易出现死搬课本、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但相对于本科生却又年龄稍小,心理素质、人文底蕴和临床应变能力又稍欠缺,其综合护理能力培养未能尽如人意;所以对他们则主要以说服的方式,教育他们不要只满足于现状,认为只要掌握临床实用的知识即可,病人认为“我能干”就行,要教育他们对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掌握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鼓励护生进一步深造完善自己,加强理论知识和临床新技术的学习。

2.3 对于本科生,由于其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对自身定位及实习目标的认识不够深刻,另一方面,社会对其期望值过高,认为学历愈高,能力愈强,一旦他们表现不如人意,便易被冠于“连中专生都不如”的说法,而本科护生普遍自尊心较强,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护生畏首畏尾,不利于其创新、科研能力、技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所以,对其的思想教育及学科的自豪感教育尤为重要,一定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本科学员的优势,使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克服心理错位,充满信心地投入到临床实习中;老师带教则须采用诱导的方式,实行实践带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病例中。使其明白只有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才能有更大的进步,逐步纠正期望与实际不符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3 因材施教

3.1 中专生较为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带教老师应利用晨会进行小讲课或在护理查房时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护生在工作之余,自学老师指定的书本知识,并定时和不定时提问、检查,让其养成勤于动脑及自学的好习惯,并适当教授一些护生容易理解的高新知识,使他们与高学历的护生的差距尽量缩小。 转贴于

3.2 对于大专生,对学其感兴趣的实用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力争做到讲解详细认真,指导操作时严格要求,按操作规程进行,力求使护生养成一个正规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要求护生阅读一些老师介绍的杂志,并且对阅读结果进行检查、提问,从而拓宽护生的知识面。

3.3 对于本科生,要让他们知道临床实习目的中包含着四种能力的要求:临床护理能力、临床教学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和护理科研能力;带教老师在指导临床护理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经常介绍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并适当让其参与本科室的科研项目及高新技术工作和指导中专生的业务学习,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及对职业的认同感。

4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临床护理人员应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较强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严格遵守技能操作规程、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素质;故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可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护生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我们要加大力度;并加强其法制、法规、医德、医风、护生个人修养的教育,从而使护生对职业的兴趣增加,培养其爱医院、爱岗位、爱患者的职业道德观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自豪感和敬业爱岗精神。

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护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带教老师不能对好学上进的护生显示出偏爱心理,而对后进的护生则不闻不问或严厉训斥,对后进的护生要多方位地了解他们的需求,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机会,及时给予鼓励、提示及指导;带教老师不仅要关心护生的工作、学习及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感受;还要以身作则,用行动感染护生,成为护生心中的榜样,带教老师敬业爱岗的行为可在临床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进入护士角色。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护生的求学热情,使学习成绩提高;选择素质高、技术精湛、沟通能力强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和护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其有了学习的目标。老师在带教中了解、重视护生的需求并及时予以满足,才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质量。

简而言之,在实习大纲的基础上,通过细致分析,对不同学历的护生依其兴趣不同,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明确自身知识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弥补因年龄、学历等不足在护理能力上的缺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精英;应用型;护理;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3-03

随着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的迅速发展,老龄化社会对护理的刚性需求,人们对护理品质的期望,社会急需高品德、高智能水平、创新精神强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而这些正是精英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中国本科护理教育自1983年得到恢复,至今已有30年,护理本科毕业生数量已得到了大量补充,而护理研究生数量有限,他们大多成为护理教学的师资,因此在护理实践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可见当下在第一批护理本科院校中开展精英化教育的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护理本科毕业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原因分析

当前,护理本科生中缺乏精英化应用型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体系陈旧僵化:我国招收第一批本科护理专业的学校大多拥有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专业,并且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专业的基础医学教育在师资和教学模式上几乎是完全重叠的,这种在临床医学框架下开展的护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尤其是早期没有体现护理特色的基础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作为一级学科的护理学学科发展,培养体系落伍于“全人护理”的现代护理理念,因而导致了护理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优势不显著,达不到精英化人才的要求。第二,护理毕业生大量流失:高考后进入第一批本科院校的护理生大多为专业调剂生,因此专业思想极度不稳定,加之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偏见[1],家人对专业的认识不足等等,使得她们的专业认同度低,因此毕业后很多学生通过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者通过在其他行业就业等方式,达到改变未来职业门类的目的,最终导致了护理毕业生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将这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其领军性人才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以人为本”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即以“以人文本”为灵魂开展教育改革[2]。“以人为本”必先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高要求,即以学生的素质、需求为基础,针对市场中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象,结合学校教学资源设定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他们对未来职业价值的认可,使他们未来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成为护理骨干。

三、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的有用教育就是不仅教授学生现在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传授学生未来可能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是精英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之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教育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给予他们人性的关爱,关注护生的身心发展,认识护理职业价值,感悟“恪尽职守、关爱、奉献”――护理专业情意。构建以有用教育和专业情意培养融合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社会活动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平台建设,师资的一体化建设。

(一)体现护理教育整体观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幅度

打破传统的基础-专业-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知识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联系。早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专业主体意识的萌动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后期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专业主体意识的强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专业知识能力循序发展中,同时经历专业认知、专业认同、热爱专业的思想历程。

1.优化整合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凸显护理特色。通过基础医学和相关护理专业课程的整合,增强基础知识的有用性[3]。将解剖学和护理学基础进行部分整合,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在生理学教学中融入护理理论,将生理活动与整体护理概念相结合,并和护理学基础、健康教育部分课程内容整合,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活动与内容[4]。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专业认知、对职业价值的认可。

2.建立综合实验实践课程群,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情意。从1―4年中,在每门课程开设的综合实验或综合实践课基础上,开设高度综合的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5],以及临床护理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思维训练、护理人文社会素养等综合实践课程。机能学实验紧紧围绕护理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意教育特点设计实验,形成生命体征的评估与生命活动、肝、肾损伤及治疗、急救与护理等专题。综合实践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依托,在学校、医院、社区中开展社会服务、护理实践、护理研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最大程度激发了学习、研究、创造、主动实践的潜能,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从知识、能力、情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精英化培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为手段,课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PBL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构建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社会活动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体系,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优化学习过程[6],促使学生内在知识的建构,以成就感促进专业认同感及专业热爱的培养。另外,通过节点教育和课堂人文环境的塑造,切身感受人性的关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和态度。科学地评价教育结果,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肯定并鼓励他们的付出与学习结果,采用多形式的考核方式:科普小论文、知识竞赛、学生讲课等。在学年综合测评分中充分体现学生课外的学习成果,如、专利申请、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形成结果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融知识、能力、情意于一体的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见图2)。

1.课外个性化培养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设计,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特色方向。通过开设国际护理的全英文课程,邀请美国注册护士授课,为有志于国际护理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开展职业道德、前沿护理理论和技术、老年护理、长期照护、麻醉护理等专科护理课程的系列讲座;通过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港澳台校际间活动,上述措施为学生成为精英化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培养平台,并且拓展了学生对护理的认识,提升了专业认同感,更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2.健康校园活动和校内开放实验室制度。针对群体人口健康,倡导健康促进校园,开展校园的健康教育活动;以项目为载体参加市级各项与健康有关的公益活动;利用所学知识理论,借助教学标本,通过每年“5.12”国际护士节进行健康宣教、优生优育宣传活动。课余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场所。学以致用,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培养了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情意,而且专业价值得以体现,提升了护生的成就感。

3.搭建学生实践、科技创新的平台。服务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与周边社区合作,搭建以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慢性病护理为特色的社区服务、社区实践平台;借助教学、实习医院的病源、病种资源,搭建临床护理实践、研究的平台。以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毕业论文为导向,鼓励学生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在临床实践的教学管理中,采用实践任务管理模式,课间见习和集中见习相互补充的实施策略,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创新的空间和时间,提高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培养人才的保障,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结果,只有在基础医学师资和护理专业师资在护理教育整体观、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树立精英化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念,并将该理念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精英化应用型培养体系实现预设的培养目标。

1.师资队伍的融合。打破基础医学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间的学科界限,同进共退,组建相互渗透的教学团队,护理专业教师早期就参与如生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活动,基础医学教师在后期也参与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这种共同参与基础医学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教师间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相互衔接、延续性及课程整合。

2.科技创新导师制、毕业论文导师制、课程课外训练导师制。①毕业论文导师制:国内大部分护理专业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10年前我们将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在第四年进入临床实习时就配备论文指导老师,实习中期确立论文内容,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交流和评比,优秀论文推荐发表。②课外课程训练导师制:学生通过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课外训练任务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③科技创新导师制:根据1~4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不同级别的创新活动(见图2),而且创新活动的难度呈阶梯式提高,创新活动的原则是提升专业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形成了学生间的循环接力运行流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专业实践中形成自主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以具有护理特色的项目为载体,组建以高年级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创新团队成员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与项目相关的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设计和兴趣。周而复始。

四、结语

高质量人才培养应符合三个基本要求:即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者构建的培养体系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获得了社会、学生共同认可的培养体系才有存在的价值,只要让护生在我们构建的体系中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让社会得到真正需要的护理“人”,才能实现高等护理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护理人才流失的分析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08).

[2]席成孝.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3,(01).

[3]杨艳艳,杨桂染,闫瑞霞,赵文涛.PBL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

[4]邱丽颖.通过解释生命现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5]李英.开发医学综合实验对护理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6]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04).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7

1.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即课堂讲授+社区调查实践,试验组则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法。

1.1.1案例教学

“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护理”这个单元,为督促学生主动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提前1周准备好临床典型的老年疾病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7~8名为1组)抽取案例,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组内成员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达成共识,最后写出案例讨论分析结果。每组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老师负责引导及总结剖析各组讨论情况,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梳理出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

1.1.2学生小讲课

选择难易适中的教学单元如“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讲课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提前2周布置小讲课内容,要求每名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备课,编写教案和讲稿,制作PPT课件上交给老师,备课资料记入平时成绩,教师根据学生备课情况在每个学习组中遴选出1个优秀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小讲课,每次讲课时间20min,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强调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1.1.3角色扮演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这个单元的部分内容和技能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已经学过,为突出老年人生活护理特色,强化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我们采用了角色扮演法教学。教师选择若干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案例,在上1周课后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编自导自演,教学地点选择在模拟病房,教师创设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场景。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教师负责引导课堂气氛,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1.4题讨论教学法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养老照顾”这个单元,采用专题讨论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设计与之相应的讨论专题,如“庞大的老年人群给社会带来哪些压力、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是什么、社会和家庭如何提供有效的养老服务”等问题,将专题讨论的问题、有关要求、参考书目、网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写出讨论发言稿。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2名代表参加,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发言稿上交,记入平时成绩。

1.1.5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

为提升《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精心设计社区调查实践课。3~4名学生为1小组调查1名校内或周边社区老年人,选择教材中或自行设计的评估量表,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社会、日常活动能力、安全用药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并要求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对该老人进行健康教育,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1.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2.1考试成绩

学校期末用同一份试卷统一组织闭卷考试,总分100分,采取密封式阅卷。授课老师不参与命题、阅卷。

1.2.2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在《老年护理学》课程结束后,当场发放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回收率10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多元化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质量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老年护理学》内容多,课时少,并且与其他课程有交叉重复,采取传统的课堂教授法,学生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也很难深入了解老年护理的特色和需求。现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法。多元化教学法中教师把案例、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时间去学习、查找资料、预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精神;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学生小讲课、专题讨论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以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显示,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6.72%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82.76%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87.93%学生认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81.0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2.2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采用的案例、专题讨论等教学法中,教师用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组织引导学生去主动讨论、质疑、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老年护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老年护理特色的理解,并能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表2显示,74.1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84.48%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提高了各课程之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我组织、分工合作、互相启发,在小组相互讨论中,学会容纳、理解、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元化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上台发言、讨论、表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表2显示,75.8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沟通交流能力,93.1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4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增强了对老年人的关爱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8

【关键词】项目教学 基础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7-01

在18世纪,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约翰约・杜威(John.Dewey)将项目应用于学校教育事业改革中,并提出“做中学”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教师设计好项目,由学生负责信息的采集、方案的设计与管理、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了解项目中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各种能力。

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将项目教学应用到基础护理中,重构了传统的基护课程内容,创建了以护理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顺利适应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1.研究对象与材料

1.1研究对象 我院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1、2班97名学生。

1.2参考材料 周春美主编《基础护理学》。

2.方法

2.1评估阶段 教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已学过的生理、基础护理知识,设计“新入院病人生命体征的测量”做为项目任务。

2.2计划阶段 即:教学设计。选好典型案例,设计好项目,拟定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项目完成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2.3实施阶段 确定分组,提前2周安排好项目任务――新入院病人生命体征的测量;小组通过讨论确定护理计划及各组员的子任务;课下通过老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及其他网络资料,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通过微信群、QQ群随时接受咨询。小组完成任务后,课上进行成果展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汇报任务的解决方案;提交为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测量的护理操作流程,并进行实践操作的演示。

2.4评价阶段 ①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互评。②教师对各小组完成任务的优缺点进行点评。

3.结果

学生通过分工协作,自主合作学习,完成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护理程序的运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及自我成就感均有效提升,真正做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4.讨论

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1)对高职学校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项目教学法是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来完成项目任务,实现了与护理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效实现了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缩小了学校培养人才与医院需求的差距。

(2)对《基础护理》课程的意义 本次探讨仅是设计了一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基础护理学》章节全部打乱重组,将课程内容序化为各个项目,实施课改。逐渐淡化学科和章节意识,坚持理论课实用、够用,突出实践锻炼,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3)对学生的意义 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大。项目教学法是老师把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必须主动参与进来、积极分工合作,整合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成果展示会给了学生锻炼、展示的机会,90%以上的学生愿意参与。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接收任务后,需要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制定护理计划,完成项目任务,最后成果展示,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主动学习均得以提升。整个过程需要全体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从而增强了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4)对教师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护理教育的课堂对教师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将传统的章节打乱设计成为实际工作任务,把枯燥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去,是整个任务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等将有较大提升。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课前需要更多的时间备课,准备操作用物,应对学生的咨询,提前预测课上可能发生的问题。

5.小结

项目教学法应用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师生共同完成任务、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发展:部分教师习惯长期传统授课,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繁重的工作量使得老师没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项目教学的实践中去;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抗拒自主学习等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策。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9

【关键词】 护理带教;注重;能力培养

临床护理带教是护理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护生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培养护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护生在临床护理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理论基础联系实际、巩固和提高已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护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和过渡阶段。护生的素质与护理带教息息相关,其实习效果如何,与将来是否能迅速独立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护士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护理带教中应重视护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病情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敏锐的观察力是获得患者有效信息的前提,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病人病情的细微变化,疾病恶化的先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病人不良的心理等都需要护士去及时发现,为早日确诊、正确处理、及时抢救、预防并发症以及制订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所以,护生从一开始就要有意培养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带教者也要经常不断地给予指导帮助,引导护生去多看、多问、多想,以提高护生的观察能力,为护生将来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护生进行资料查询,通过查询过程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护生学科知识面,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使护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质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护生自觉规范自己的专业行为,提高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工作中,鼓励学生做到大胆、细心。要求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让学生多操作,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护生护理文书的书写能力

护理文书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反映,也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文书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每一位护生都要从执法的高度看待护理文书书写,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和求实的作风对待护理文书的书写。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已经成为社会和民众关注的问题,医疗文书的质量往往会影响到医疗纠纷的结果。因此,在护生的实践过程中,带教老师积极组织护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与法律的关联,体会到法律的神圣和尊严,让学生反复练习护理文书的书写,严格把关,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强调医疗文书不能丢失、涂改、隐匿、伪造或销毁。使护生增强责任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及安全意识,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防范护理风险。

4培养护生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是协调和处理护理实践中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护理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带教教师应注重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带教中,教师应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护生与人交流的方法及艺术,通过开展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思维能力,使护生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情感与信息交流。在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鼓励护生多与患者沟通,体会护理工作的真正内涵,从中学习沟通技巧,消除护生紧张心理。提高护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为临床实习创造好的实习环境,从而促进护生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使护生全面发展,提高护生的实习效果。

5培养护生抗风险的能力

增强护生的法律意识,在护理带教中贯穿法律知识教育,定期组织护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各班工作职责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组织相关内容考试,加强护生风险意识培训,明确护生的法律责任。督促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在医疗护理活动中,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文件、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护理诊疗常规,恪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护生进行每一项操作都必须在带教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及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的良好习惯。在带教中,带教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实习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时与学生交谈,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以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重者则根据有关的制度给予相应的惩罚,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强护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护生抗风险的能力。

6培养护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护理工作技能强,操作多,工作繁琐,责任重大,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是衡量护理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要贯穿整个临床实践,一踏入临床实践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每一项专科护理操作和基础护理操作进行规范的演示,要求每一位护生在实习期间严格按护理技术标准规范执行各项护理操作。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工作制度,具体工作中,本着“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的原则,培养护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10

1 制订合理、详细的带教计划及每周教学安排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由基本知识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时期,因此应高度重视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带教工作计划应周全,落实到位。因为科室根据护生的学历及生源特点,科室教学的特色及带教老师的专长,依据实纲制订能代表科室的带教计划及每周教学安排。

2 有专业的带教老师,在护生面前树立榜样做到有问必答

带教老师在护生临床学习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专业的带教老师应选择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取得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热爱本职工作,理论基础扎实,操作熟练、正规,动手能力强,口齿伶俐、亲和力强[4],这样使护生感到亲切感,减少恐惧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应在护生面前树立榜样。在护生面前,首先要树立自信心、要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每一天,要有勤学向上的激情,有对工作兢兢业业、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视病人如亲人,不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4]。在护生眼里,科室护士都是带教老师,都有责任对护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我科按照教学工作计划指定相应的老师相对固定地带教,一对一教学,护生与带教老师休息同步。在工作中带教老师能做到放手不放眼,让护生有单独操作的机会,又不能离开老师的视线,这样让他们养成胆大心细的习惯。

3 加强与护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更加关注护理工作中的人文精神。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就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其他工作人员更密切的合作,与病人更有效的沟通。因此,沟通能力已成为对护理人员新的重要的要求。针对护生来说,每一位护生都必须掌握服务患者、指导患者、尊重患者的技能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胜任神圣的护理工作。对广大的护理教育者来说,教师应注意自己语言的修养,在讲课时,注意潜移默化地向护生渗透语言表达艺术[5],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培养护生沟通能力的知识,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活动,培养出具有出色沟通能力,能适应护理学专业特点及护理模式转变的护理人员[6]。

4 “学”与“学”的临床教学

带教老师对护生教学灵活多样。除了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教学内容以外更要注重对护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常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对护生的人性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理念,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专业价值感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与同情。在日常带教过程中也应对护生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养。在这基础上,都是用传统“教”与“学”的方式,但是我们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安排护生接触临床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以参与的模式为带教老师授课,通过书本及网上查阅的方式将他们认为实用的临床护理信息及其最新护理知识、护理技术通过小讲座的方式分享给带教老师。即锻炼了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今年在我科护生中试行了“学”与“学”得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生对我科带教的满意度,增强了护生学习的热情。主动的参与我的病人我负责的护理工作中。

5 相互评定,很好完成实习任务

带教老师在带教中体现自我价值、找到乐趣,促使护士养成学习的习惯,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护生为带教老师进行测评,带教老师以盖小印章的方式为护生评价,提升护生兴趣,得到了护生的一致好评。“印迹”护生实习结束后对科室的美好憧憬,画上了在本科室实习结束的句号。

6 小结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进行文化、思想交流的圣地,是培养人才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摇篮[7],而临床生产实习是培养护理队伍后备军的重要基地。做好临床带教能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的综合素质。要将护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学。将带教中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问你答”的传统模式[4]转变成“学”与“学”的模式,培养护生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带教老师应尝试不同方式的教学模式改进新方法,赶上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珍.安全护理之我见[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 3) : 59.

[2] 张萍,赵新玲.浅谈妇产科护生的临床带教[J].全科护理,2008,122( 10) : 2715.

[3] 李艾萍.妇产科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 33):4885.

[4] ,周红,张俊容.临床实习护生带教方法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10(1):

[5] 杨英,付蕾.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298-1299.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11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2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2.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2.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2.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3.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3.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3.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3.4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的考核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范文12

[关键词] 老年护理学趋势现状调查对策

老年护理学是以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学科,强调保持和恢复、促进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实现老年机体的最佳功能,维护生命的尊严和舒适[1],在应对全球老龄化趋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6年,福建省60岁以上老年人约为331.6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0.17%,表明我省已步入老年型省份。据预测,我省未来50多年的老年人口比重将快速上升,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1309万人[2]。本研究对福建省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力求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我省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探讨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和工作模式,为制定我省老年护理学科发展规划及老龄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1老年护理学科发展概述

1.1 国外发展概述

老年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确立于美国,自1900年至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确认专业地位、开展专业护理理论及科研研究以指导专业发展、护理实践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发展老年护理高等教育、培养多层次人才梯队的重要历程[3],老年护理学科在发达国家日益成熟、完善。

1.1.1 “健康老龄化”成为老年护理目标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老年健康护理原则提出:老年健康计划将以健康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最大程度地为老年人改善健康状况、功能水平和生活安排[4]。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维持老年人的最佳功能状态,缩短照料时间,提高生命质量,保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1.1.2 以社区为基础,不断拓展老年护理服务内涵

国外许多国家的社区护理已取得良好的发展,不少国家社区护理已有专门的机构,为老年人健康护理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老人保健设施成为社区的中心设施[5]。并配备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最大程度地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1.1.3 老年护理专科人员的角色和功能发展

史顿预测老年护理专科人员可扮演5项照顾角色[6]:安养院病人的照顾管理者,身体、心理及功能健康评估者,老人基层照顾提供者,合作或独立开业者,从事护理与科技合作的临床研究者,并具备12种功能[7] :能应用多种方法做决策;能管理老年病人护理;能与其他医疗护理活动协作,使老年护理工作达到积极的效果;为其他同事和医疗护理小组提供支持及促进发展;人力与物力资源的管理:从事伦理的护理实践;倡导和保护老年人的权利;从事促进老年护理发展的实践;发展老年医疗与护理间的关系;完成专业的护理要求;提升自身向护理专家方向发展;老年护理必须与法律和道德相符合。国外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学位水平已达学士和硕士,能有效承担起老年护理的专业实践和教学科研。据资料统计,美国社区护士中具有学士以上学位者44.3%,2000年,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护士达到了11.6%,远高于医

* 第一执笔人: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院护理人才结构中 7.6%的比例[8]。

1.2 国内发展概述

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空前的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巨大的考验:家庭养老方式由于“4-2-1”家庭结构的普及和“空巢家庭”的增加而受到严重冲击;个人自我养老由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高发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实现;社会支持系统也因养老保险和养老机构的不足而不能充分满足中国老龄化人口的需要,这一形势给护理专业在老年卫生保健行业中担当主要角色提供了巨大的机会[9]。研究老年人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健康需要,充实和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实施高品质的照护并评价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在人力配备、政策指引、机构发展、国内外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对老年学科的支持,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开始了崭新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老年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生活照护及以心理护理和家属护理为主的临终关怀等功能较完整的服务体系,着重发展社区和家庭老年护理,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护理、咨询,系统检测并随访社区内的“高危老人”,推行家庭病床,建立家庭急救呼叫及转诊网络系统,加强家庭成员的救助能力,努力完善以专业护理人员为主导,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娱乐为一体的社区老年护理模式。老年护理专业理论开始与临床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应用心理学有机结合,从传统的照护转变为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健康促进,内涵不断更新扩充,老年护理专业队伍逐步形成,在应对中国老龄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年护理学科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核心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较薄弱。上世纪末,中华护理学会倡导发展老年护理学科,并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老年护理学仅在几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课程,专业老年护理机构仅在上海、天津等地成立[3]。此外,固有的观念、模式,护理保险制度及综合化的护理价值评价体系仍未健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因而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国外老年护理的发展对策,加强在综合化护理教育改革、系统化护理理论实践、多元化护理需求、合理化护理效益分析、企业化护理经营模式等关键领域的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学理论和管理机制,在现有经济条件下真正保障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

2福建省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现状

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提出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立足于社区的老年护理,并积极拓展服务范畴。在这一纲要的指导下,福建省护理学会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对福建省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信函及访谈的方式对福建省70所二级以上医院及38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行调查。调查表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我省实际自行设计,经专家咨询并予以修订后,形成正式的“福建省老年护理专业现状调研表”,由资源基本情况、老年护理工作状况(包括慢性病管理、心理咨询、康复、预防、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科研教育需求三部分内容组成。调查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108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为98.1%。资料收集完成后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建立的数据库后,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 福建省老年护理单元及专业人员配备情况

按照老年护理活动单元必须满足安全无障碍的标准,共有83.96%(89个)老年护理单元达到无障碍标准;90.6%(96个)能满足双向转诊需求。表明我省老年护理基础设施能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如表1所示。接受调查的单位老年护理人员一般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可看出,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偏大,学历,职称偏低。

表1被调查单位基础设施达标情况(n=106)

项目 调查单位 构成比

达到无障碍标准 89 83.96%

能满足双向转诊 96 90.6%

2.2 老年护理项目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各调查单位老年护理专业人员以基础护理治疗如输液、肌注、换药为主。开设康复、临终关怀、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比例较低,分别为27.3%、22.1%,9.6%,见表3。

表3被调查单位老年护理工作开展情况(n=106)

项目 单位例数 构成比(%)

基础护理治疗 106 100

慢性病管理

糖尿病 88 83.0

心血管疾病 69 65.1

脑血管疾病 56 52.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5 33.0

肿瘤 31 29.2

康复 29 27.3

临终关怀 23 21.7

心理咨询 10 9.4

2.3 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和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在老年安全管理、老年疾病预防及专科护理知识方面,各有97家、86家单位表示熟悉,各占91.5%,81.1%,在老年医学和护理新进展、老年康复与保健方面的知识有需求的单位各有95家、81家,各占89.6%、76.4%,如表4所示。

表4老年护理专业知识熟悉和需求调查(n=106)

项目 熟悉 需求

单位例数 构成比(%) 单位例数 构成比(%)

老年医学和护理新进展 11 10.4 95 89.6

老年疾病预防及专科护理 86 81.1 20 18.9

老年康复与保健 25 23.6 81 76.4

老年心理与评估 53 50.0 53 50.0

老年沟通与交流技巧 36 34.0 70 72.0

老人安全管理 97 91.5 9 8.5

家庭病床管理 62 58.5 44 41.5

临终关怀技巧 57 53.8 49 46.2

老年患者陪护人员教育 34 32.1 72 67.9

2.4 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单位认为提高待遇、保障体系的健全、管理科学化是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的首要需求,见表5。

2.5老年护理科研现状及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近3年来仅有5家单位获老年护理科研立项,占4.7%,均来自于医院;参加调查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无老年护理科研立项。大部分单位认为应着重开展老年护理科研的方向如表6所示。

表5老年护理专业发展需求情况表(n=106)

项目 需要 构成比(%)

政策、资金扶持 101 95.3

社会保障及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全 104 98.1

完善设施建设 97 91.5

提高待遇,培养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 106 100

能提供持续 89 84.0

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104 98.1

媒体的宣传 76 71.7

表6老年护理科研方向需求情况 (n=106)

项目 需要 构成比(%)

老年护理人才专业化培养模式研究 85 80.2

老年护理与养老保险的互动研究 97 91.5

推动社区,家庭老年慢性病护理的相关研究 93 87.7

控制感染,减轻疼痛,改善睡眠等领域的护理新技术应用研究 104 98.1

提高老年心理应对,促进家庭社会支持的护理干预 81 76.4

2.6 老年护理教育现状及专业能力需求

调查显示,有87家单位认为老年护理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占82.1%;有93家单位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应增加老年护理课程比例,占87.7%。大部分单位认为应加强提高专业能力的具体项目见表7。

表7老年护理专业能力培养需求情况表

项目 需要 构成比(%)

专科护理技能 96 90.6

获取新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 92 86.8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79 87.4

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 86 81.1

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的能力 91 85.8

针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及电话咨询的能力 74 69.8

应用计算机建立健康档案的能力 61 57.5

自我防护能力 87 82.1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95 89.6

组织与管理能力 73 68.9

调研与科研能力 77 72.6

3讨论

3.1 构建老年护理专业合理的人才梯队

本次调查发现,从事社区老年护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临床对护士体力和耐力的客观需求,使得年龄偏大的护士往往退居二线,从事社区老年护理工作;同时由于年轻护士对社区存有种种思维定势,如社区待遇低下、职称评定困难、工作单调、医疗条件差等,使她们更倾向于到综合医院发展专业技能,必然导致社区护理队伍年龄偏大。为解决社区护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可利用医院的护理技术、人才资源和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开展培训及继续教育,建立社区和医院之间的长期协作关系,制定综合医院―社区服务机构护士双向轮转制度,让社区护理人员轮流到综合医院实践,获取先进和规范的护理技能并应用到社区医疗[10]。同时,综合医院的年轻护士轮转到社区,也可弥补她们在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专业技能上的不足,并指导社区护理人员的临床技能。如此循环,能改善社区护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技能单一的现状,让临床和社区护理人员都接受到全方位的专业训练。

3.2 老年护理专业队伍应加强在岗培训

本次被调查单位中,91%的老年护理人员为大专或以下学历,其中大专43.4%,中专47.7%。大专学历所占比例要低于成都市的52.6%、深圳市的64.5%,黑龙江省的74%[11]。调查同时发现,各单位老年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以完成常规护理为主,她们倾向于掌握一些护理基础知识,而心理护理、沟通和临终关怀技巧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欠缺,同时对康复、专业新进展的知识了解较少,老年护理队伍整体存在学历低、知识面窄、护理观念陈旧的问题,而丰富的理论基础却是保障多功能护理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12]。可参照国外老年护理教学模式,遵从“必需、实用”的原则[10],规划不同层次护士的课程设置和达标要求,如:中专学历的护士强化预防保健、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和干预等内容;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则深入学习护理科研方法、社会心理学、行为医学等高级课程,营造多元化培训方案。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适应的人员培养方式,比如岗位培训、进修、学历教育、学术交流等途径,让护士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养,锤炼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

3.3 多方协作,加快专业化进程

本次调查显示,83.96%的单位能为老人提供无障碍环境,90.6%的单位能为老人双向转诊服务,基本保证了老年人的安全和基础医疗需求。但91.5%的单位认为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开展康复、老年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的单位比例低,分别为27.3%、22.1%、9.4%,而开展这些项目则需要相关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及专业人才的充实。目前福建省老年护理专业发展受资金、保障制度影响,老年护理人员存在待遇低、晋升受限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应借鉴国外经验,多部门协作,从资金和政策进行大力扶持,以形成设施完整的服务网络,为提供全面、持续、方便迅捷的老年专业服务奠定物质基础;提高护士待遇,赋予护士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职权[13],以保障各项护理活动正常运作。可选派人员赴外培训,学习并借鉴国外的护理管理模式,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逐步摸索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以提升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地位,特别是加大对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加深外界对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以社区为基础不断拓展老年护理服务。

3.4 以人为本,促进老年护理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本次调查显示,98.1%的被调查单位认为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化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管理者应根据人员的性格特点和特长,分层次、分等级使用护理人才,进行科学管理,达到人尽其才,以适应老年护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实践中,了解护理人员需求,制定出满足护理人员需求的管理激励机制,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推行全科护理教育,普及老年护理保健知识,如家庭照顾、老年病学、老年心理、社区护理、老年营养等。积极引导护理人员树立以老年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尊重老年人,推行人文关怀和温馨服务,真正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照护,体现学科的价值。

3.5 促进老年护理学科研究,提升专业水平

本次调查发现,我省老年护理科研立项少,在过去几年中,我省的老年护理科研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在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研究,提高患者自护能力、疾病预防、社会环境、家庭关系的研究,老年疾病预防以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老年人多元文化护理研究等领域取得进展,填补了我省甚至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推动了我省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但是老年护理专业在教学模式、与相关体制的互动研究、老年护理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家庭社区护理模式的研究等领域有待进行更多深入的探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这些重点领域的研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设立老年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建立护理研究室,创造良好的护理科研环境,成立科研指导小组,加强护理科研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培养科研骨干。强化护士信息意识,提高护士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以科研带动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在这里,以大学为平台,汇聚和引导老年护理专业团队进行专业实践和研究,不失为有效的途径[9]。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多年来致力于老年护理领域的研究,倡导多学科合作,拥有充足的研究条件(包括专家、研究环境和经费支持),可以此为依托,为护理人员与其他相关专业人士在专业领域方面进行良好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3.6 提高老年护理师资水平,改革课程设置

本次调查显示,82.1%的单位认为我省老年护理师资队伍薄弱。由于我省老年护理教育起步晚,直至1999年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开始培养老年护理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设置本专科《老年护理学》课程,我省老年护理教育才正式拉开帷幕,目前已经开始了老年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改革意识且立志于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老年护理教育目标的实现[14]。首先,在筛选老年护理教师时,必须评估他们的学历、工作与教学经验。专任教师应具备护理本科以上的学历,有丰富教学经验,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14];其次,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课题讨论、专业培训及基层调研的机会,以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经验,并加强教师业务的考核,给他们适当施加压力,促进自身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活泼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制定流行病调查、预见潜在问题、应对紧急事件等培养计划,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提高。调查结果显示:专科护理技能、应急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沟通能力等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同时根据史顿对老年专科护理人员角色和功能的界定,专业决策、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心之一,因此必须优化整合课程体系,适当增设应用性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并注重实践,加大教学实习基地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从软件和硬件入手,全方位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

3.7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发展多元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护理涉及多个层面,只有利用家庭资源,以社区服务为核心,与医院紧密联系,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作用,将家庭、社区、医院、机构、政府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整合起来,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才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模式[15]。通过建立全省老年护理信息平台,实现多个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能为决策提供可借鉴的信息和数据,同时增进交流协作,是发展这一模式的有效路径之一。

4小结

老年护理专业作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21世纪的中国老龄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保障体系、培养专业人才梯队、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等核心领域进行努力和探索,将进一步促进我省老年护理事业发展,推动健康老龄化进程,真正实现卫生部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林子利.福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对策[C].老年学论文集(三):1-7.

[3] 王玲.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引发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4):12-14.

[4] 姜雅莲.澳大利亚的社区老年护理保健[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4):243.

[5] 陈竞薇摘,邹元植校.日本老年护理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12):574.

[6] 卢秀美,许淑莲,等.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深圳: 海天出版社,1998,4:991.

[7] Traynor,petency Standards for the Advanced Gerontological [J]. Nurse,Sydney:John Thrift Publishing,2000.

[8] 闫红,刘书文,宋永慧.浅议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3):166-167.

[9] 万宏伟,于放,Ann Kolanowski.探索中国老年护理之路[J]. 现代护理, 2007, 13(4):195-297.

[10] 邓静.重庆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19.

[11] 阎红,朱丹.成都市社区护理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6, 23(21):62-63.

[12] 沈慧霞,冯正仪.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情况简介及建议[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4):34-35.

[13] 方玉桂,杨玩华.我国内地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8):66-67.

[14] 王家骥,刘义海.深化医学教学改革为社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76(2):93-95.

[15] 文强.我国城市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2008:40.

课题组成员:

1、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郑翠红,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

3、许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4、李红,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