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一体化规划

城乡一体化规划

时间:2023-09-22 09:45:48

城乡一体化规划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内涵;途径;认识;内容与方法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1]。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2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2]。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笔者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2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并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做出明确性的展开研究。因为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所以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须早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而没有从“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相比,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应该及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是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二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3],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三是基于上述2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4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4]。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5参考文献

[1] 王洪跃,张雄.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97-398.

[2] 梁永平.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与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论丛,2001(5):33-36,50.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景观;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传统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面对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城镇、生态等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协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显得日益迫切。

1 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分析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城市化快速建设时期,在城市化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迅速、 重大变化的同时,乡村景观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农业景观中生物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和自然景观高度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乡村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因此,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和维护乡村生态安全,已成为乡村持续发展研究的紧迫任务。

在我国,乡村景观规划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新农村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在规划和建设中,有些部门甚至照搬大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方式,造成了负面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布局混乱,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建设大多处于无序状态;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遭到蚕食或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差,损毁耕地的数量惊人;三是乡村景观特色消失,在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造成千村一面现象,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与意义

2.1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2.1.1 乡村地域的经济功能: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地域单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乡村形态不同,经济地域功能不同,乡村资源利用方式也不同。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2.1.2 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功能: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低,景观结构保存完好,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是乡村的自然遗产,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2.1.3 乡村地域的社区文化功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乡村社区文化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的继承性,是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

2.1.4 乡村地域的空间组织功能:保持景观斑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乡村空间结构表现在景观斑、景观道、景观廊和景观基所形成的景观特征。同时,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镇、中心村、建制村与自然村,所形成的结构特征,廊、道、斑的合理性与村镇体系的合理性,是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5 乡村地域的资源载体功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重要载体。资源的集约、高效和生态化利用,是提高乡村经济活动的效益,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1.6 乡村地域的聚居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是人类发展和居住的重要地域,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乡村人口仍然是人口形态的重要构成。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2.1.7 乡村地域的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乡村地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

2.2.1 景观规划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传统景观的保护。景观不仅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资源的载体,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张和在更大规模基础上的开发利用,是景观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加速变革,使传统景观不断遭受冲击。

2.2.2 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与环境之间建立协调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源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同时又旨在指导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完善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使城市化过程建立在充分考虑区域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与演变过程的基础之上,建立协调的城市 、区域发展模式。

3 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

农村特色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果园种植等模式逐渐成熟,乡村景观规划应体现出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性的特点。由乡村生态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等综合构成新的乡村景观格局正在形成。

3.1 乡村生态景观

根据特定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地理状况、地质条件和气候物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维持物种的原始构成,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特色生态景观,注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耕地、森林及其他植被种植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构建生态环保的特色乡村生态景观。

乡村生态景观可以分为平原乡村景观和山地乡村景观。平原地区耕地面积视野开阔,规整的长方形农田景观是乡村景观的本底。少量的村庄及房前屋后的绿化种植是乡村景观中的斑块,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是廊道,综合构成了平原地区乡村网状的自然景观。乡村农田景观规划要求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增加景观生态工程的建设内容,协调农田生产与土地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建设平原乡村环境。山地地形使景观更能体现地理特点和地域特色,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有利因素。山坡上自然生长的树木是乡村景观的本底,村庄及其附近的少量农田是其中的斑块,自然的河流和建设的公路是廊道。在人口密集的山区,人们对地形进行改坡型为梯型以便于农业生产,人口较少的地区则是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在景观上便表现出了梯田和草坡的不同特色,高原地区的地质环境,是水土流失严重的深层次原因,但又能够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乡村生产性景观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乡村生产性景观是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争取与其和谐相处,体现出自然安详、天人合一的面貌。在绿色和生态环保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成为绿色经济的主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及果园种植等产业,力争体现产业结构特点,构建富裕文明的特色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可以分为乡村种植业景观和乡村养殖业景观。乡村景观规划恢复独特的农业种植业,发展乡村种植园景观,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绿化廊道的数量,提高乡村景观特征,丰富季象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建立苗木花卉基地,强化果树、蔬菜等产业,拓宽中草药等种植渠道,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它观赏植物。养殖业景观为乡村景观带来丰富的内容和情趣。养殖业景观包括牧业景观和渔业景观。在牧业景观中,动物是最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动物资源非消费性利用的趋势在逐步增加,以观赏、保护、研究为主要宗旨,加强保护动物的宣传和教育,分析动物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制定相应的环境建设措施,

3.3 乡村聚落景观

中国传统村镇聚落的选址大多依山傍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风水观和价值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聚落和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由此形成的村庄聚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徽州民居、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闽南土楼、西南吊脚楼和傣家竹楼等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充分挖掘乡村村落的内涵和特色,注重乡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4 结语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3

新时期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探讨

梁丽莎

(中山华远国土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中山市  528400)

【摘要】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城乡之间统筹发展的心也愈来愈根深蒂固,尤其是党十八大报告提议发展城乡一体化后,我国的城乡规划也必定会有很多变动。近年来,有了城乡规划的正确引导,部分中等城市的规划建设突飞猛进,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城市逐渐发展成环境美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如此显著的发展要归功于城乡规划所起到的统筹作用,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必须遵循其原则,把握好工作重点,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这一目标,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0前言

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相对来说筹建的比较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度逐渐建立起来的。我国的城乡处于一个转型期,随着城乡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城乡人之间的互动也越显频繁。正因如此,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被定为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加大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力度,则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是加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前提。

1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社会趋势

1.1转型期城乡关系问题凸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的差距却显得越来越大。各级城市和小镇的发展势较好,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民还处于政府发展和改善的盲区,一直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导致农村生产设施落后,生活环境脏乱不堪的局面非常的普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缺失,农民出行难、上学难、就医就更难了;农村建设也成为一大问题,政府相对忽视农村的规划建设,一些分散布局的村落零零散散的分布着,既浪费了大量的土地也造成了空间管理的失控[1]。

1.2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势在必行

以国民看来,各地的经济实力都明显加强了,这不仅具备了地方的自我发展能力,还具备了影响城乡统筹,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各个地区的政府意识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土地非农化速度快,乱占乱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对于不同属权的土地,怎样实现有效的一体化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点。

2如何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要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就必须了解工作的重点,在循序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工作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目标。

图1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示意图

2.1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工作重点

从城乡统筹模式的角度来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重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着重推行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变革;第二,规划工作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域,在保证土地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将城乡土地合理规划,并进行合理监测与审批;第三,落实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其覆盖面积,改革户籍制度。规划工作必须利于人口的有序流动与民生福利,例如浙江省的“无缝隙覆盖”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规划工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城乡产业的互补共生与资源共享;第五,以“村”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单位,合理利用农村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农村工业与乡镇企业的优化布局;第六,重视财政保障,区分政府与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能;第七,重视城区交通建设,促使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第八,尊重自然生态环境。

2.2“六个原则”

结合我国国情来看,要在各地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还需要遵循六个处事原则:第一,坚持经济发展理念;第二,以人为本,致力于改善民生问题;第三,要从整体上把控规划,再逐一分解计划并实施;第四,任何管理方针必须结合当地实情,做到因地制宜;第五,以“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为目标,协调规划与发展;第六,创新制度。

2.3实现一体化的途径

第一,整合现有的规划体,建立包括城乡地域的规划系统,开展专门规划城乡的管理一体化统筹规划方案,集中解决区域内的矛盾。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要充分考虑到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所有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促进城乡间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

第二,大胆创新,让城乡土地更适应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要求。城乡土地制度变革和创新都要统一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框架下,接受政府和有关规划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针对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在保证土地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土地的使用需要依照城乡规划合理利用和管理,严禁有各种乱用和浪费土地的现象,引导农村土地的合理集约利用。

第三,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监测也是不可或少的,如现代遥感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以及网络共享技术等,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第四,积极培训城乡管理的人才,只有培训出专业人才,才能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第五,政府在行使卫生、教育、就业、治安、社会保障等方面职能越来越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和配合,应该按照民主自治的原则推进城乡社区建设[2]。

第六,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服务体制改革劳动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城乡就业统一管理。

 

3结语

新时代的规划管理一体化是为了能让一个城市更健康、更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科学化的规划管理体制能让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将在新时代规划管理体制中势如破竹的执行。针对城镇化发展的形势和管理体制上暴露的问题,迫切要求从区域层面加强对空间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超越城乡界限的“无缝隙”空间管理的体制和机制[2]。全方位开展城乡的统筹规划,重视城市与乡村互补和协调性,注重建立城市支持农村。新时代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还有许多新问题等待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开泳,李曼,张弘玓.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3, (05):51-55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4

关键词:一体化;城乡规划;问题;途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得到很快的发展,尤其是在发达的地区和东部沿海一带,城市和乡村之间不断融合,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落实 科学 发展观,必须坚持做到“五个统筹”。而当中统筹城乡发展是核心,实现其他几个统筹的前提和途径。

城乡一体化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科学规划。城乡规划一体化就是对城乡发展目标、性质和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重点建筑和主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展示城乡各个区域的发展前景,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据和方向。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规划一体化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农田村庄现在已经变成繁华的街区。但是我国的城乡规划 法律 制度依然没有改变,依然适用于两部法规——《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种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把城市和乡村相互割裂,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使城市和乡村规划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特别是对乡村规划的管理非常薄弱,现有的一些规划甚至无法体现 农村 特点,农村无序建设和浪费土地严重,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着手制定一部规范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法律。

在这部法律中,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还存在土地开发征用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教育 、医疗卫生、文化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的途径

如何遏制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加快解决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我们认为,不仅要靠中央政府的政策向“三农”倾斜,而且要靠工农、城乡的直接互动,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而要实现这个转变,最大的障碍就是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所以要从体制上下工夫,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将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部门统一于一个统筹城乡规划的部门之中,对城乡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面和绿地分布、生态环境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空间布局。

2、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只管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一律向农村延伸,实行统一管理,创造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3、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 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城市要构建完善的土地开发制度。土地开发要适度。

4、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行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享有平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5、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体制。①加快城乡公路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路 交通 体系。②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③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

6、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体制、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制、城乡一体的财政和税收体制、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体制等的改革。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的进程中,要坚持城市反哺农村, 工业 支持农业,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道路。

参考 文献 :

[2]林凌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J) 开放导报 2007年8月 第4期

[3]田洪刚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 版)2007年6月 第6期

[4]高扬波 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五大问题(J) 党政干部 论坛

[5]李晓琴,张文渊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若干问题(J) 中国 建设信息 2003年8月

[6]刘勇,谢扬 《“十一五”时期城镇化若干战略问题》 韩俊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繁荣农村 经济 》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6月

[7]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to do som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subject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advice.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今天的中国,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分化加速,社会危机易发,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效率公平、民主多元等自然和社会矛盾亦日渐凸现。这其中,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也是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所在,突出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合理、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城乡社会保障不均、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机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1.1科学规划原则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为了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地域职能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性部署。把握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本质首先需要对其科学性加以认识,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等诸多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点,此外,城乡一体化规划也是建立在对城乡发展演变深度分析基础上,对城乡未来发展的一种科学预测与引导。因此,科学规划的原则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现状,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统一步骤,逐步推进。

1.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科学性、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深刻影响着城乡未来的发展走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与未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模式。就城乡一体化规划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再生能力,注重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秉承集约式的空间增长理念,适度控制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寻求一种具有其自身发展特色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2]。

1.3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需求当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民意,群策群力,时时处处着意于营造和谐适宜的人居环境,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以健全的生活服务设施配置、积极主动的各方参与,来满足广大群众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生产生活需求。城乡一体化规划,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以社会民意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在体现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履行各级政府社会服务、统筹城乡建设的政府职能。

2城乡一体化规划主体框架的构建

2.1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前者又是后者重要的实施途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首要就是考虑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都是通过特定措施,调整城乡两大区域的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与过程是一致的。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创新农村管理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意义重大。

2.2 区域产业发展升级

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依托,可以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经济支撑。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区别于增长)的主体动因是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夕阳产业的及时淘汰。换言之,产业结构的调整于优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区域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区域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促进城市化模式以及区域形态的有序演进,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也离不开区域空间扩展、城乡职能体系调整等城市化过程中诸多方面的支撑与拉动。总之,区域产业发展升级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

2.3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是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性结构要素,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供电等生产性设施,还包括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金融保险等社会公用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城乡建设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支撑,更是城乡各种网络要素进行流通的依托和保障。因此,要重点做好城乡交通、供水、供热、供电及垃圾处理厂、商贸市场、休闲广场、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空间良性运作的有力支撑,并对空间优化起到促进与引导作用。

3结论

总之,城乡分割的二元机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6

(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3):132.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7

关键词:城乡差距 城市化 一体化

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新体制的意义

一般意义上讲,城乡一体化应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它涉及城市和乡村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的融合),要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新体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根本要求。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力不强,加之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体制,农村相对落后仍然是制约山东省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第一大难题。因此,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山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必然要求政府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建设和规划管理,通过变革规划管理模式和体制,保障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凸显的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差距一度缩小。但近几年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渐扩大。1998、1999、2000年这三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52倍、2.66倍和2.80倍,2002年达到3.1倍。2004年,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实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快的一年。即使这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居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扣除农民收入中包括的一部分生产性支出,再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隐利补贴,城乡差距要达到五至六倍。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761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31∶1,2009年城乡收入比继续略微扩大。

(二)农村社会发展滞后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发展,对社会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已显现出严重后果,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教育差距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这些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教育的差距将会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三)农民失地引发矛盾加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行,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圈地”运动。由于我国在土地政策方面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即并不是按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而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导致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据测算,如果征地成本价是100%,被征土地收益地方政府占20%-30%,开发商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5%,失地农民占5%-10%”。即使农民所得收益这么少,但拖欠征地款项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跟上,4000万失地农民中,许多成为了“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其中又有很多失地农民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力不强,开始沦为城市的新贫民,这些都使农村基层干群矛盾激化。

现行规划管理体制对城乡一体化的制约与影响

衡量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众多相关指标进行选择,形成对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主要指标包括:人均GDP(≥3000美元)、城乡平均预期寿命(≥73岁)、人口城镇化率(≥5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倍)、基尼系数(≤0.35)、非农产业就业比重(≥60%)、恩格尔系数(≤0.3-0.4)、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80%)、城乡居民信息化实现程度(城市≥80%,农村≥60%)、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农村居住质量提高指数(≥75%)。当前,山东规划管理体制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给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明显制约和阻碍。

(一)规划二元分治使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受阻

山东省城市化整体水平偏低,大部分地市的城市化率在20%-30%之间。城市化水平大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的地市偏少,处于城市化成熟期的更少,并且区域内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目前山东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00美元,按照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测算,山东省整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相应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应为65%左右。而山东省平均城市化水平为36.3%,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山东省城市化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山东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规划缺乏系统性引发城市建设失控

规划可以为城乡发展起到宏观调控和全面指导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山东省部分城镇缺乏规划意识,还有19%以上的建制镇没有符合要求的总体规划,出现了规划与建设的重复性和不协调性。另外,城乡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广泛性、专业性,涉及的单位、部门较多。但是由于不同城镇间、不同部门经济考核指标、人事考核制度、产业竞争力等因素的不同,如果相互之间缺乏支持和沟通,各自进行产业、土地利用等规划,就会造成区域内产业趋同化、资源粗放利用、环境破坏等现象。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东阳市地处浙江中部,建县始于公元195年。1988年撤县设市,东阳素有“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之美称。全市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人口80万,下辖17个镇、4个乡和6个街道办事处。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中心拓展,两区并进,拉开框架,基础先行,园区共建,整体推进”的城镇发展思路,着力塑造城镇特色,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实现乡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促进全县城乡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城乡综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发展过程,又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环境卫生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历年增加,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内容。转运环节是整个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垃圾源头管理与最终处置之间最重要的衔接部分,其布局对整个垃圾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点研究转运站的选址,以力求资源配置最优化。

1 城乡一体化概念、内容

目前,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重点分析和研究城乡一体化课题,有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实现城乡一体化途径理解不同,如社会学家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协调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促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循环流通,生产力合理布局,确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缩小城乡差距,高度共享城乡资源。经济学家则认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通过制定平等的经济政策,使得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由运作,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经济循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生态学家认为要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就必须解决经济和环境的对峙、城市和农村对立的局面,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促使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空间布局的相关学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调整和优化城乡的空间结构,通过有效布局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点状设施与各交通设施的线状设施之间的结构,使得城乡之间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顺畅,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2 基础设施规划的特点

2.l 系统性、独立性

各个系统规划的内容是完全相对独立的,每一个系统都完整地自成体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协调各个系统历来是市政规划管理棘手的问题。但各个系统规划内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统的组成部分可概括为源、管线、用户三个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础设施系统主要供给部分的相关内容。如给水系统的水源,能源系统的热源,环卫系统的垃圾处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确定、设施规模选择、设施建设要求等等。管线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设及相应的管径取值等内容。用户则包括社会生产及生活用户。

2.2规划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涉及面积广,建设周期较长,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资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资渠道,国家政府投资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2.3改良维修困难度大。由于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敷设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视,往往等出现问题了才想起如何补救维修。

2.4协调、管理部门多。基础设施规划涉及十几个小类,每部分管理的部门不尽相同,当需要协调的时候,各部门利益会出现冲突,处理难度比较大。

3 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与方法

3.1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各种危机相应产生,为了人类未来发展考虑,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将水系统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来分析实现城乡一体化涉及的内容。

1)区域统筹建设范畴

基础设施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自身特点,但很多基础设施具有区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从区域整体出发去考虑其设施的建设与布置。如水系统中整体流域协调、水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能源系统中的电力、电信系统规划;安全防灾系统中防洪、防震等规划;生态环境系统中生态环境分区规划。

(1)水资源流域协调。水系统具有流域性,一个地区的水系统的流域可能不仅局限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还涉及其他地区,因此需要规划流域协调区,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区划(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渔业等)及流域水资源保护,如按照水资源保护要求及标准,控制协调流域内供排水、防洪排涝、灌溉等内容的设施建设。

(2)水源保护。水源保护包括饮水水源保护和其它水源保护(如风景水体保护、生态水体保护等),在各种水资源保护中应该优先保护饮水水源。首先结合现状水源的分布情况,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现有水库的库存量能否满足附近区域的供给。在大区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虑建设水库工程解决水源问题。从整个区域确定好水源后,依据《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规范,划分各等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确定各饮用水源保护区需要执行的标准。

3.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空白阶段,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农村的发展建设情况对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政府通过各种调控引导和投资建设手段,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找到合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实际地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问题。

4 结论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分割状况提出来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使城乡基础设施达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协调相关各类型、各层次规划,使城乡一体化中的基础设施规划能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9

关键词: 村庄住宅规划城乡一体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background to the wenzhou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village yongjia coun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village residential building monomers and space group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village countermeasures to guide the residence, the reasonable use reasonable of residence land purpose.

Key words: village residential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充满活力的“温州模式”为特征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永嘉县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给城镇与农村带来了一个系列的社会、环境、景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成为永嘉县在建设和发展中无法回避且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城镇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规划的有效引导。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搞好村庄住宅规划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一、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消费增速远低于城市消费,城乡之间消费相距较大。近十年来,县城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平均低5至8个百分点。有8~9亿人口的落后的农村消费市场,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整体消费的增长。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永嘉县要立足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主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力争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和发展阶段

城乡一体化真正的内涵和目标,就是让所有居民,无论居住在城镇或农村,都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目前,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城乡一体化’,不是让所有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镇。它是不断适应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需要,对经济生活不断进行整合、调节的结果,但想在短时间内消灭城乡差别,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城镇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农村规划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带动和辐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城镇建设,繁荣城市经济,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扩张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带动力;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把规划延伸到村庄,搞好村庄布局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小城镇、村庄“三位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

永嘉县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工促农、培育现代农民。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入手,搞好村庄布点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调整、重组村庄空间布局,加快中心村建设力度,以示范村镇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改造,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把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新农村建设,努力把永嘉县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富裕、服务配套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

(三) 打破低水平建设怪圈,高度重视农民住宅的规划建设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战略问题,又是一个战术问题;既是一个宏观问题,又是一个微观问题。在高屋建瓴地搞好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的同时,更应脚踏实地地搞好微观层面的具体规划建设。长期以来,永嘉县农村居民点非常分散,并且缺乏规划的有效引导,农民住宅不出十年就要翻新,可谓劳民伤财,陷入低水平建设的怪圈。因此,要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在全县城镇体系空间规划的大格局下,高起点地推进农民住宅的规划建设,使全县农村住宅建设产生一次质的飞跃。通过村庄整治改造,逐步形成县域范围内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总之,只有加强规划建设,逐步缩小农村住宅与城镇住宅品质的差距,才有可能改变农村社会粗放型发展的旧格局,为永嘉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永嘉县农村住宅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 住宅建筑存在问题

1、建筑户型单一,造型简单

近年来,随着村镇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村建房开始进入一个新高潮,但由于住宅建设大多是乡镇居民自发进行的,基本上没有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图纸设计,既使有通过设计的,也大多设计质量低下,或者没有按图施工,并且施工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致使村镇住宅在建筑形式、结构体系、建筑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2、住宅面积普遍偏大

居民目前的住房主要以私房为主,由于住宅功能的三合一,以及居民之间互相攀比住房条件,使得住房比较宽敞,人均住房面积较大,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建筑的联立式住宅。如三口之家,住宅往往是一间开间3.5米,进宽13米的五层住宅,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四层以上房屋除少数出租外,基本上处于空致状态,浪费现象严重。

3、建筑功能混乱,“三合一”现象严重,安全性差

“三合一”现象严重是指由于永嘉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而导致有相当一部分住宅居住、生产和商业相混合或者是居住、生产与仓储混合。这种传统的工业与居住混合的空间模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造成居住建筑功能混乱,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质量,而且也带来了火灾隐患,其中1960-1970年代建造的顶立式住宅呈现的“三合一”现象更为甚。

4、住宅内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住宅多数属于私建建筑,所以其内部的配套设施,包括上下水、电气、煤气、电话、有线电视以及宽带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个问题在边远村落更为严重。一些边远山区的村落,居民生活用水尚未解决。

5、旧房危房破损严重,缺少维修

对于有保存价值的老宅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年久失修使得这此住宅失去了原有面貌。如邵园村距今约有1200年的历史。古村落内保留有楠溪江风格民居30余栋,其中3栋列入县文保单位,但这些民居都年久失修,有的残破不全无人居住,有的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古村的历史风貌破坏严重。

(二) 住宅群体存在问题

1、住宅群体缺少统一规划,排列无序

早期住宅私建滥建情况严重,1980年代以前多数住宅缺少统一规划;1980年代以后,只有村里进行简单规划、没有经过专业规划设计的村镇住宅,排列无序,缺少群体空间的概念,缺少整体统一性。

2、新旧建筑的关系不协调

新建住宅在建筑尺度、建筑材料、质感以及色彩上没有考虑原有住宅的存在,造成新旧建筑不协调,影响了村镇的整体景观。

3、缺少居住附属设施,居住环境不佳

居住建筑缺少附属配套的公共设施,居民家庭存在较多的露天厕所和简易厕所,垃圾随处可见,缺乏管理,没有垃圾收集点。绝大多村庄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多数家庭散放家禽家畜,人畜合居现象严重,环境脏乱,卫生条件差。

4、原有的局部宜人小气候没有保持

原有部分住宅群体山墙间距较小,高墙窄巷增加了小弄堂的遮阴面积,使其比大的开敞空间凉快,从而形成空气压力差,引起空气对流,即从小弄堂到开敞空间的穿堂风,形成了通风良好的局部小气候,是居民休息纳凉的主要场所。新建住宅加大了住宅间距,虽然改善了交通及卫生条件,但却没有注意创造宜人的住宅空间。

(四)住宅及其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1)地理环境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北岸,属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地形区,北部、西部括苍山脉盘踞,东部北雁荡山脉伸延,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楠溪江自北向南纵贯,注入瓯江。县境南部和楠溪江两岸为低丘宽谷盘地,冲积平原。上塘、瓯北、乌牛、桥头、桥下等沿江平原是永嘉县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永嘉县全县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原有村落各得其所,择优而居,因而全县的建设用地比较分散。地处沿江平原低丘的村庄各有自己大小不同规模的居用用地和小型工业用地,分散的住宅破坏了成片的农田,分散的工业用地也造成了用地的闲置和不经济,使永嘉县本来就缺乏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气象特征

永嘉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8.3℃,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冰雹、干旱、台风、洪涝、雷电和大风等。

2、社会因素

(1)人口和就业

根据有关统计,目前永嘉县户均人口呈下降趋势,随着家庭人口的减少,人们对住宅面积的需求也相应降低,住宅从院落式演变到公寓式成为可能;另外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人们希望方便的生活,希望提高卫生条件良好以及完善的住宅附属设施,原来卫生条件差、附属设施不完善的院落式住宅和顶立式住宅即将被淘汰,而公寓式住宅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另据调查表明,永嘉县外来人口比例很高。大量外来人口的出现带来了居住需求的增长,造成当地农民大量私建、扩建住宅用来出租给外来人员,这些住宅缺少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单一、附属设施简陋、居住环境差、居住管理混乱等弊端。将来随着永嘉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居民的职业结构将随之改变,人口流动性也将增大,住宅的使用对象会呈现出多元化,原来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将会无法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投资水平的住房需求。

(2)传统观念与温州模式

温州经济在起步之初,主要采取家庭工业的形成配置资源,逐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温州经济格局,即独特的“温州模式”。传统观念使永嘉县产生了沿路底层的商业形式、家庭作坊以及“三合一”的居住模式,这些模式曾经一度带动永嘉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将被淘汰,永嘉也不例外。公寓式住宅改变了原来的顶立式住宅和联立式住宅既浪费土地又混乱住宅功能的弊端,是一种符合规划发展的住宅形式。

3、经济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永嘉县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永嘉县原来企业多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在空间布局上出现了集工业、商业、居住为一体的建筑群,取代了建成区的功能分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改造住宅的能力有所增强,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传统的住宅建设开始受到巨大冲击,随着砖木结构转为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住宅面积的增大,建筑层数的增高,住宅的配套设施也开始完善,将工业与居住分离、使住宅建筑功能单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住宅出租市场的兴旺和家庭作坊式的形成导致居民私建、扩建住宅,为了增加建筑面积,村民将大量原有低矮的院落式住宅扩建成顶立式住宅,在盲目增大建筑面积的同时,忽略了建筑设计以及住宅建筑空间的规划,造成了住宅建设无序、住宅环境差、新旧建筑的关系不协调、建筑形式单一、居住建筑功能混乱等弊端。

4、政策因素

(1)村镇规划与管理

由于缺少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和管理,传统的规划基本上是以村论村,以镇论镇,或者是以城市论城市,甚至于相邻的两个村,道路网都无法相连。规划体系的局限性使规划设计人员很少也无法从整体更深入细致的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永嘉县缺少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相应地也缺乏一体的规划依据。现有的这些规划与整个城市规划协调性差,不利于长远发展。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本质上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城镇化。我们要按照统乡统筹的思路,在促进城镇健康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中重点是继续大力推进“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程,并及时编制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不断加大规划编制的投入,深化和优化村庄规划,指导村庄建设,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私人建房政策

个人建房政策尚未成熟,现在除危房外,其他住宅不得建设。危房只能按照原有规模进行修建,不得擅自扩大建筑面积和加盖建筑层数。而且在楠溪江古村落中,由于只是一味地保护,并且规划引导性差,政策缺乏灵活性,很多居民多年不能建房。更有甚者大搞违法建筑,进一步加剧了住宅配套设施和环境的恶化以及规划监管的顾此失彼。

(3)单一的居住区规划模式

我们目前村庄居住区规划一直沿袭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模式,导致居住区规划设计长期维持着单一的模式。其模式表现为:相同的结构模式,面面俱到的用地构成,统一的用地指标,依据标准的技术经济指标布置的居住建筑容量,按居住人口数量分级配置的设施与服务等等。这种无视个体需求差异的均质规划模式,可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手段指导居住社区快速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居住社区类型多样化,需求与发展多样化,住宅建设成为一种商品与服务进入市场,显然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是需要迫切改正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单一模式的反思。

三、村庄住宅规划建设探讨

(一)住宅建筑

1、住宅功能

合理确定住宅的建筑功能,杜绝“三合一”现象的产生,将商业、生产与仓储功能从住宅中分离出去,减少住宅的安全隐患,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除了基本的卧室、客厅、卫生间、厨房外,要考虑到居民的生产(少数农村住宅)生活特点,联立式可在底层设计较大的储藏空间,部位住宅应配置停车库。

2、住宅面积

建筑设计应该按照现行规范规定,结合农村居民生活特点,合理确定住宅的建筑面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考虑住户不同的人口构成和就业特点,提供多种房型,以适应各类居民需求,每户建筑面积120-180平方米不等。

3、住宅类型

随着非农业化水平的提高,合理引导非农居民生活居住城镇化,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其集中居住、集中建设,鼓励非农化居民退出原宅基地,鼓励发展公寓式住宅,转变顶立式住宅与联立式住宅,注重住宅配套设施的完善,加快农村居住向城市居住转型,节约用地,提高居住质量。

4、 住宅形体

在规划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提高住宅建筑的设计质量,村镇单体居住建筑应符合当地的特点,建筑形式、风格应反映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材料条件、技术条件、生活方式、文化审美观点及乡土风貌,结合传统建筑特点,适当利用传统建筑符号和语言。特别是在楠溪江两岸的古村落,新建住宅应尽量采用楠溪江风格。建筑空间、建筑平面充分考虑现代经济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状况等等,以提高住宅建筑空间的舒适度。

(二)住宅空间环境

1、建筑朝向布局

居住区的整体布局、建筑朝向布置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小气候环境,吸取传统民居布局中的精华,合理控制和利用风、日照以及自然光,通过居住空间的规划,体现良好的通风、遮阴的小气候,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邻里交往场所。

2、建筑群体组合

村镇居住建筑群体景观作为村镇聚落景观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良好的“村镇形象”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住宅内与外,单体与群体、群体与村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住宅群体组合在协调的基础有变化,创造既统一又独特的风格。新区住宅建设必须与旧村改造相结合。居住建筑群体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设计结合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空间整合、美化环境,充分展现不同地段自然地形、地貌的魅力,将居住群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村镇聚落形态。

3、建筑空间环境

充满人情味的村镇居住邻里空间是居住建筑群体景观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注重创造易于识别的邻里空间环境;第二,通过住宅建筑的组合布局,形成住宅群体公共空间活动场所,结合住宅单体设计,加强宅前宅后空间的组织,部分采用院落式的处理手法,以加强邻里氛围和居住的归属感。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创造各种满足人的活动需要和心理需要的积极空间,增进居民交往,密切邻里关系,并保持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公共交往的平衡,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社区的凝聚力、亲合力,形成富有生机活力,而且和谐、安全的社区。

(三) 住宅区

1、住宅区单元规格

规划的住宅区规模和等级要考虑传统建制村人口规模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村民的居住意愿,对相应的建设指标作出规定,重点在于确定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和居住建筑的类型,各类居民点要相对集中布置,避免村庄建设过于集中或分散。

2、住宅区分类布局

规划的住宅区布局应该根据住宅区居民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分类,强调居住人口的同质性,规划可按村民自住区域、对外租赁划分。对租赁的住宅宜相对独立,并且与外界有方便的联系,力图做到村民居住区与外来人口居住形象互不干扰。

3、住宅区规划方法的调整

村庄居住社区的良性发展既关系到农民生活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而居住区规划又是我国现行制度对居住区建设的有效控制手段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村庄规划实践中努力把居住区规划与农村社区建设有效整合起来,寻求一种更有利于居住社区发展的规划机制。从微观的层面我们应该进行规划设计多元目标的整合。规划设计不能再是一个简单的以解决物质空间问题为唯一目标的经济操作,还因包括对社会目标的考量、文化目标的构建,甚至是对政治目标的体现。尽管规划设计分项目标是多元的,但其最终目标还是“以人为本”,这便是“一体多元”的整合观。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规划法规条令的多样化支持。居住区规划一贯沿用的“人口定量指标”和“居住区分级制度”已初步显现其落后于时代的缺陷,限制着居住社区的发展,不仅直接导致了单调的城市居住形态,无法满足不同居住社区的特殊需求,也破坏了居住社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网络的建构。因此规划法规条令应给予居住社区规划多样化设计以更灵活的政策支持,以求设计能真正反映居住主体的需求。

此外,我们对多类型居住需求的多样化设计要基于居住社会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农村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的贯彻规划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目标内涵。

(四)推行节能省地型住宅

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博士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说,要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公共建筑,要制定并强制推行更加严格的节地、节水和节材标准,促进城镇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城镇化过程中,切实做好城乡统筹,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切实做到节约使用土地、能源、水和材料,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节地的潜力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建设部将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征用地和城市用地中的节约问题。在中心城市周围发展小城镇,中心城市结合周边村庄调整居民点的布局,促进城镇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立足于宜居环境,合理确定住宅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大力开拓城市空间。因此在村庄住宅规划建设中,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来节约用地,将农村已占有的非农建筑用地节约出的土地置换用于城镇发展,已势在必行。

建筑形式是外在美的体现,建筑是否节能、环保,则是建筑内在美的体现。只有做到了内在美和外在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才是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追求建筑美观、舒适的同时,把节能和环保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四、结束语

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不仅深刻揭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也指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与加快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2006.3

2、《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周俭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3、《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白德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城市规划原理》第3版 李德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1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镇村体系规划 编制方法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在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下,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其中城乡规划方面重城轻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为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城乡一体化既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也是乡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是城乡现代化的交融过程。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从内容上应突破传统的编制方法。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使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并驾齐驱。

按照“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标准,遵循统筹城乡、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就近集中、保护资源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规划期内应采用适度集中,多极多点的发展模式。在做大做强县城的同时,科学划定县域内中心镇、中心村,增强县城及中心镇的辐射作用,引导城、镇、村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的空间布局结构,划定重点区域和重点城镇发展策略,实现“城、镇、村”彼此联结的城镇发展格局。

其次,合理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区域,界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提出各分区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为了引导和控制县域各类资源整合利用,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空间管制日益成为各级规划的重要内容。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目的在于按照不同地区的资源开发条件、空间特点,将县域内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空间引导措施,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定分区的原则: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全,将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自然灾害易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等划定为禁止建设区;将一般农田保护区、蓄滞洪区、文物地下埋藏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等划定为限制建设区;将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区域划定为适宜建设区。

第三,合理引导产业发展,使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

分析城乡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产业布局区域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要素配置市场化的路子,提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策略及区域布局方案,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工业向县城和较大的镇集中,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最终建立完善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

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为: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

第四,统筹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省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欠账太多,致使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因此,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城乡文化建设的均衡化,我们应在分析县域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城乡公益性公共设施体系,制定县城、镇、村公益性公共设施配置标准,进行教育、卫生资源空间布局,提出城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政策措施。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促使全县范围内公共眼务设施均衡化,并从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11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学;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学是研究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及其环境的科学,在中国现阶段,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很多农村都转向了城市,城镇化趋势加强;只有依据建筑学的理论和研究,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的蓝图,充分的利用国家短缺的土地资源,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正确认识城乡规划的困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统筹城乡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1 城乡规划所面临的困境

城乡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主要国家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影响着城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必须全面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1)过多地强调了城乡规划建设的唯一性,而忽视了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而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模式固定,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

(2)忽略了对民意的调查,没有本着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从而过度重视城乡规划建设中居住环境的改善,而忽视了对城乡安全设施的完善以及城乡交通便捷性的规,难以有效保证安全性与可靠性,造成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只是片面提高,而无法全面提高。

(3)一些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人员盲目地扩大工业规模、追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城乡风貌协调性降低、各项设施的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城乡的全面发展。长期下去,在东部沿海城乡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将继续扩大东西地区的差异,不利于我国社会注意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2 城乡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

城乡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指国家现行的有关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修改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制度,在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层面都有相应的规范对其加以规定研究城乡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把握城乡规划制度,明确城乡规划与其他规划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推动城乡规划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城乡规划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首先是宪法层面上, “宪法” 第十六条第五款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的利用土地;第八十九条关于国务院行使的职权中规定: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城乡建设事业等行政工作。

宪法的这些规定提出了公民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并且授予政府管理城乡建设的权力,也构成城乡规划对公民使用土地进行建设加以限制的宪法依据《城乡规划法》系统规定了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程序,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城乡规划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第五章建设用地对城乡规划的建设用地规划和用地程序做出了限定:这些规定与城乡规划法中有关城乡规划的内容共同构成法律层面上的城乡规划体系再次是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层面上;《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未废止,依旧具有效力。

《城乡规划法》亦规定城乡规划的编制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上述规定在法律规范层面界定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即城乡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细究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为对象,界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城乡规划则主要以城乡建设用地为对象,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内的建设活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对于两者内容冲突的情形,应认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效力优先于城乡规划。

3 如何统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建设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的提高,需要相关规划建设人员全面思考城乡发展实际情况,统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并对各个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统筹规划,以便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可操作性更高的城乡规划建设措施,为促进城乡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为原则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并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为人服务的作用,以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有序进行。

(2)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乡镇建设的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中,必须要注重城乡建设的顺序,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为主要

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并以产业发展、城市空间拓展为重点,实现城乡的全面对接,加快城乡同步发展的步伐

(3)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规划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完善,尤其是对欠缺方案实施的监管,必须加强力度,集中精力抓细节、抓方向,应提高方案实施的科学性。

(4)强化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新时期的城乡规划建设,不仅要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工业与服务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地区经济水平;同时,还要着重建设文化,开发城乡的文化资源,使之形成文化特色,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添加文化色彩,从而构建浓郁的城乡文化氛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促进城乡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12

体现科学发展

1992年7月24日,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了《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数年后,对该条例进行修改。2006年12月7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起草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在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后,根据新法律的规定,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进行修改后,形成了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2009年5月22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条例,该条例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北京市落实国家《城乡规划法》精神,结合北京市情修订的北京市地方性规划条例,是指导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期规划。

从1992年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到现在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城市”变成了“城乡”,字之差,却有千壤之别。北京市社科院城市所所长黄序认为,“城市规划”变为“城乡规划”,将中心城,新城、乡镇发展规划全部统一到城乡发展之中,突破了原来的城市规划侧重于规划市区的发展,强调了中心城和郊区共同发展,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体系建设中,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突出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规划先行。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后,郊区新城,乡镇和村级规划的制订和修编势在必行。据记者了解,到2008年,有关部门已经编制完成了11个新城规划(2005-2020年),10个远郊区县村庄体系规划和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完成了《北京市村镇集约化治污规划(2008年-2020年)》、《北京市村镇集约化供水规划(2008年-2020年)》等批专项建设规划。

按照本次城乡规划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各类城乡规划应当在上层次城乡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中心城和新城规划,在中心城和新城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和镇的规划,在乡和镇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村庄规划,在相关城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著特定地区的规划和专项规划,补充深化有关内容,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中心城和新城、乡和镇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规划实施的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黄序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应该统筹中心城区和郊区共同发展,破除城乡壁垒,谋划整体布局,统筹整台城乡各种资源,推进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农村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于北京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黄序说,城乡规划条例将中心城规划新城规划 乡镇规划全部纳入城乡规划之中,按照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总体要求,站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统筹全市城乡发展规划,对于指导全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协调发展很重要。

明确指导原则

与原来的《城市规划条例》相比,城乡规划条例明确了指导原则。

城市规划第三条规定,北京市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依据城市性质、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城乡规划条例第四条规定,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居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发展,推定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合理规划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套,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园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就城乡规划和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五个统筹”原则等要求做出规定。

同时第五条规定增加了,“城乡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经修改后,上述两条与条例第三条和有关城市性质和“四个服务”要求的规定、第六条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的规定构成了对城乡规划和建设直到原则和总体要求的全面规定。

黄序认为,《城乡规划条例》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居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合理规划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在古都保护方面,强调了保护功能,突出了尊重北京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着力点在土地管理和利用

规划落地最终要落实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上。

关于农地管理,据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引介绍,《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中第三十一条规定:城镇建设需要取得建设用地的,应当申请适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农村地区的建设用地仅限于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个人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村民住宅建设,在审议中,有些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本条对农村地区建设用地的规定可能限制外来资金对农村发展的支持,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建议删除,法制委员会认为,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地区土地的管理已有明确规定,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经农村改革发展,提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本条例可不做具体规定,建议删除本条,农村地区的用地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