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

时间:2023-07-17 17:21:59

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1

城乡建设一体化是新一轮创业的要求,是党中央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战略决策的有效实现形式之一。本文试就其内容、意义、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及欠发达地区城乡

建设一体化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城乡建设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城乡建设一体化主要内容

城乡建设一体化,统一规划是基础,优势互补是重点,协调发展是关键,共同繁荣是目的。①

统一规划。城乡建设一体化的“城乡建设”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经济建设和城乡社会化

服务系统建设。“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统一规划,即将城镇与乡村视为一体,基础设施、经

济发展、社会化服务系统统一规划。②优势互补。城乡建设一体化,必须紧紧抓住“优势互补”,

使之产生“1 1>2”的效应。各地都有各自的优势,或地理优势、或资源优势、或资金优势、或

人才技术优势,优势无法互补,其优势就无法发挥最佳效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城乡建设一体化,

就是着力促使这种“经济优势”的形成。⑧协调发展。城乡发展要有速度,必须协调发展。协调

发展主要包括:城乡间的协调,产业间的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④共同繁荣。城乡

建设一体化的目标是共同繁荣。既包括城乡的共同繁荣,也包括同一地域全民的共同富裕,这是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2、城乡建设一体化的主要意义

城乡建设一体化既适合于已经先富起来的地区(即发达地区),也适合于欠发达地区,而对于

欠发达地区,更具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城乡建设一体化是一种开放型发展模式。

它突破了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的界限,尤其适合欠发达地区。②城乡建设一体化是一种互助

型发展模式。可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发展速度;其“互助效应”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

是“1 1>2”效应,可促使经济腾飞。⑧城乡建设一体化是一种协调型发展模式。城乡建设一体

化是在不平衡状态下的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携手共进。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发展之目标,城乡建设一体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

二、城乡建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根据

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根据主要是“非平衡性系统经济学理论”。非平衡性系统经济学理

论是我国首创的现代经济科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民经济系统的开放性,二是国民经

济系统的非平衡性,三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1、国民经济系统的开放性是指国民经济不是孤立的封闭系统,而是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触通,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

论基础。明星乡镇与企业建设,正是这种理论的具体实践。│

3、国民经济的非性线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非独立的相干性”、“时空中的非均衡性”

及“多体间的非对称性”。非独立的相干性,指线性叠加失效。即1 1不等于2,其正效应为1 1>2,

城乡建设一体化的“优势互补”正是追求该理论正效应的范例之一。时空中的非均衡性,是指酌

间、地点、条件不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力式与反应也不同。各部门的相互制约、相到渗透、相

互联合,随时空不同而产生不同效应——这就为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可能产生聚合效应奠定了

理论基础。多体间的非对称性是指各部门、各行业或各地区经济间相互作用的对象存在着支配与

从属、策动与响应、控制与反馈、催化与被催化的关系,所以个存在对称性。城乡建设一体化正│

是一种非对称发展。因此说,按照“非平衡性系统经济学理论”,城乡建设一体化是可行的发展形

式。

三、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一体化主要制约因素

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以下四方面制约因素。以本地区为例,

九县市,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93.2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4.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784元,同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为2049元。处于欠发达地区。

1、基础设施薄弱

首先是交通网质量低劣。整个地区,只有一条横贯四县市的104国道为“高等级路”,其余蹋

网均质量低劣。铁路仅擦古田而过;全区一类口岸一个,二类口岸七个,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天

法充分利用。其中X县人口49万,沟通南区六乡镇22万人的,只有两条“崎岖公路”。这种现

象,各县市山区普遍存在,制约了经济发展。.其次是水电问题。供水受水源和设施制约,有的无

水源,有的虽水源充足,但设施无法配备。供电上虽然我省已实现村村通电,但要满足生产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有的地区,旱季只能轮流用电。

九县市中,没有一个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城市。作为行署所在地的宁德市,距省会二百多

里,也不具强实力企业。1995年各县市工农业总产值及工业产值如下(单位:亿元):

───┬───────┬──────┬──────┬──────┬──────

│县市│社会生产总值│其中农业│占总值%│其中工业│占总值%│

├───┼───────┼──────┼──────┼──────┼──────┤

│XXXX│20.76│7.86│37.9│7.、39│35.6│

├───┼───────┼──────┼──────┼──────┼──────┤

│XXXX│27。20│&am97│33.0│12.54│46.1│

├───┼───────┼──────┼──────┼──────┼──────┤

│XXXX│25.00│13.50│54.0│L05│28.2│

├───┼───────┼──────┼──────┼──────┼──────┤

│XXXX│20.55│&am35│40.6│10.02│4&am8│

├───┼───────┼──────┼──────┼──────┼──────┤

│XXXX│15.46│6.56│42.4│乙60│3乙2│

├───┼───────┼──────┼──────┼──────┼──────┤

│XXXX│&am03│3.05│36.?│乙26│51.3│

├───┼───────┼──────┼──────┼──────┼──────┤

│││^││││

│XXXX│11.47│乙57│39.8│乙83│4乙1│

├───┼───────┼──────┼──────┼──────┼──────┤

│XXXX│5.8 3│L92│32.9│乙95│50.6│

├───┼───────┼──────┼──────┼──────┼──────┤

│XXXX│5.53│l。53│27.7│乙52│4L6│

├───┼───────┼──────┼──────┼──────┼──────┤

│全区│140.11│56.30│40.2│57.13│40.8│

───┴───────┴──────┴──────┴──────┴──────

从上表可知,我区农业与工业的比重不相上下,而发达地区工业的比重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厦门

市1995年国民总值为250.5亿,第一产业仅15.7亿,占6.3%;第二产业为130.7亿,占52.

2%,第三产业为104.1亿,占4L5%。石狮市1995年农业产值为6亿,而工业产值是农业的

12倍。同安县1995年一、二、三产之比为:23.2:51。2:25.6。我K--、三产业上不去,其

中重要原因就是忽视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发展相关工业企业,使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第

二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也受到牵制。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社会化服务滞后主要表现在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商品市场布局不合理,严重地影响生产、

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①信息服务无法适应市场导向的需要。由于信息服务的落后,农民生产只能

凭经验和随大流,造成盲目生产,也使二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②技术服务无法适应生产的需

要。应该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欠发达地区,这批技术干部却英雄不在用武之地。

以霞浦县为例,仅农业技术人员就达214人,而这些“吃皇粮”的技术干部,都穷于应付乡镇中

心工作。该县对虾养殖面积近2万亩,一度虾病蔓延,技术人员皆速手无策。有一乡镇干部呼吁:

谁能治得虾病,奖金100万!这实质是对科学技术的呼唤!③劳务市场建设滞后。随着农业生产

的逐步规模化,农村劳力的剩余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下岗职工的增多,如何合理地安排和调剂社

会劳动力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目前,欠发达地区都不具这种“劳务市场”。此外,

人的素质因素,部门间的欠协调因素等也都成为城乡建设一体化的障碍。

五、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思路、实施步骤及具体措施。

1、总体思路

根据欠发达地区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总思路是:以非平衡发展理论为指

导,分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区域经济,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统一规划为前提,充分发挥各地(各

部门)优势,形成合力,搞好区域间、产业间、企业间的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目

标。

2、发展步骤

城乡建设一体化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期稳步推进,突

破瓶颈制约。第二步:明星乡镇、明星村庄、明星企业计划同步实施,形成城乡间“明星群体”,

为乡村树立发展样榜。第三步:实行地域互补和企业“联姻”,使各自优势得以发挥,辐射与被辐

射地区一齐发展,形成城乡经济“非线性,,(超常)发展态势,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具体措施

①高起点规划,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即眼光放远,超前规划。在路网建设上,以明星乡

镇与县城沟通为重,多方筹资超前投入,建设高等级路。而后再考虑逐步延伸。在电网建设上,注

重省地互补,水力火力互补。沿海地区还可充分利用风力、潮汐发电。②创建明星镇与企业,逐

步扩大“明星”辐射范围。要提高农村的发展速度,明星乡镇建设极为重要。明星乡镇是城乡间

的纽带,既可接受辐射,又可辐射乡村。选择明星乡镇的基本条件是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或历史、

或地理、或人文,或产品等。“明星企业”与“明星村庄”建设亦十分重要。

政府可以采取政策倾斜的方法扶助“明星”的成长,促其不断发挥副射作用,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为乡村的城市化创造有利条件。⑧发展“资源型”跨体制、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工业企业。发

展资源型企业,有利于发挥我区资源优势,既可消化本地农副产品,又可使其增值。我区有食用

菌、茶叶、水产品、水果、蔬菜等资源优势,可采取内联、外引等合作方式,建成若干资源互补

型工业企业:A.食用菌加工企业。全区食用菌产量达8。4万吨。B.水产品加工企业。我区1995

年水产品产量达37.1万吨,人均101公斤,是全国人均水产量的六倍。巴茶叶联营加工企业。

1995年我区茶叶总产量达3.4万吨。部省名优茶产品79个,国优一个。茶叶加工,历史悠久。D。

竹木制品加工企业。竹木加工企业已达近百家,年产值一亿多。巳水果加工企业。以生产饮料、

罐头、蜜饯等水果制品为主。我区水果总产达lL1万吨。F·蔬菜加工企业。全区蔬菜产量达60.

7万吨,引进优良品种达70多个。1994年出口创汇达95.7万美元。G。矿藏开发企业。矿藏开

发以开发沙石为主,以外向型为主。H.生化企业。依靠高科技,从水产品、食用菌和其它农副产

品中提取药物和营养晶,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资源型工业企业既可增加

群众收入,又为农业产业化奠定良好基础。④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促进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是

强化农业经济的根本途径,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减少中间环节,建

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业成为强势产业。城乡建设一体化,必须走农

业产业化之路。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我区寿宁的花菇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

经验。寿宁县1996年生产花菇一亿袋,收入达5亿元,占农业产值的50%。单项人均收入达600

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7%。增加财政收入12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8%,出口创汇5000万美

元。主要做法为下:A.创办花菇开发公司,形成核心;B.成立研究所,进行系列化研究,科技

介入。巴举办技术培训班,普及生产知识;n多渠道投入,优惠政策扶持。巳政府对菌政、林

政、技术实行统一管理,F.进行市场调查与信息指导,保证产品流通。寿宁花菇规模化生产形式,

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较好启示。⑤生产、经营服务社会化、网络化。生产经营社会化首先

是市场的网络化。不仅指农贸市场的网络化,也指其它各种市场的网络化。很长一段时间,市场

建设都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政府财力管理能力的制约,使得市场建设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要着重依靠社会力量办好农贸市场等“硬”市场和科技、信息、劳务等“软”市场,政府着

重做好规划、管理、规范工作,这样做既可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又可减少财政

压力,转变政府职能,还可增加就业机会、培养人才,一举多得。

六、城乡建设一体化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1、处理好城乡条块之 间的关系

“条”指部门,“块”指乡镇政府。条与块的分割,是城乡建设一体化的一大障碍。对于无法

理顺的条块,该撤的撒,该收的收,该放的放。

2、处理好超前建设与当前经济发展的关系

欠发达地区高起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属超前建设,没有这种“超前”,经济的长远发展就会

受到制约,但若这类建设投入过量,就会使大量资金“固化”,影响当前经济的发展。因此,处理

好超前建设与当前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城乡建设一体化极为重要。

3、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关系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也要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发展生产是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来进行的,只有妥善处理二者关系,城乡建设一体化才能

顺利进行。

4、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城乡建设一体化,其目标在于城乡的共同繁荣,不仅是单纯的发展经济。它既包括经济的繁

荣,也包含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在人的素质低下的地区,经济的腾飞是不可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2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一、乡基本情况

乡地处新平县西南面,哀牢山脉中断东麓,西北同思茅地区的镇沅县接壤,东面同墨江县和新平县建兴乡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新平县城150公里,离玉溪市政府所在地260公里。全乡共有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800米,相对高差1800米。乡内山高、坡陡、箐深,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3℃

,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全乡共有耕地面积21657亩,其中:田5109亩,地1654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5亩,土地较为贫脊,“广种薄收”现象较为突出。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147个自然村,末全乡总人口14782人,其中农业人口3488户14130人。乡内居住着彝、哈尼、拉祜、傣等多种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50%,哈尼族占总人口的15%,拉祜族占总人口的12%。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6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元,粮食总产553万公斤,人均产粮392公斤,地方财政收入37.3万元。

截止6月30日,乡辖区内共有经商户85户,全家外出打工694户2571人,零散外出打工1159人,在县城或在其它地方买房建房239户,外出办厂、办商店15户。上半年,全乡共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154人,政府有组织转移劳动力154人,其中向省外转移35人,向省内转移119人,自发转移劳动力3576人。

一、意义

首先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提高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使农村和城市共享现代文明。

其三是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速度。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迅猛,城市化给城乡关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尤其重要。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以加快我县城市化建设步伐。

其四是人口的迁移有利于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保护好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其五是有利于加强农民群众就业机会,增加群众收入,使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方便子女上学,改变生产生活环境。

二、意见和建议

一是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需按照“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结合集镇建设搞好并细化村、组发展规划,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

二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破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素质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快速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要加快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布局,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吸纳更多的人到城市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三、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的技能培训;二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就业问题;三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住房问题;四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医疗问题;五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子女入学问题;六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社 会保障问题;七是如何加大完善集镇设施,健全集镇功能,提高集镇品位等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我乡将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宣传力度;

(二)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进城进乡镇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破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3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因地制宜,不搞遍地开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确实以部分区域或中心镇为重点,着力做好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和综合配套三方面工作,同时辅之以农民身份的转变。为此,就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

规划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总纲,是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蓝图。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工作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强调在土地招拍挂等工作中均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基本原则,通过规划去确定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当前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区”战略部署,市委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区委提出“北跃在呼兰”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谋划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十分必要。

一是城乡一体,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包括城乡发展人口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新老城区和小城镇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在编制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是着重做好生产力布局和区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贯彻“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老城区、新城区、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的人口规模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克服过去城乡规划建设上存在的误区,努力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衔接。

三是规划一定要长远合理,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并加强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和保障

产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支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强大产业支撑,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一是要按照规划来推动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性。

二是要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是要注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四是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尤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须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苗木花卉、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逐步延伸为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卓有成效的手段,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逐步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

三、以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工作重点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从我区的实践出发,当前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是要改革户籍制度。二元结构的体制政策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根本,这些障碍不消除,城乡一体化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就业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卫生管理体制等为切入点,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鼓励农民进城。公安、社保、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应为农民进城就业、居住、子女就学等提供无差别待遇。逐步破除二元分割体制的坚冰,使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马恩城乡发展理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56-02

一、国内关于马恩城乡发展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理论

(一)马恩城乡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1.历史背景

第一,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随之,这次产业革命辐射了欧洲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共同开启了城市化之门。而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却产生了[1]。

第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萌芽。

2.思想背景

城乡一体化曾经在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的《乌托邦》中出现过。后来,欧文、傅立叶、圣西门曾试图消灭城乡对立的学说[2]。马恩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乡不断融合的观点。在其《资本论》中阐释了自己关于城乡发展的思想。

3.理论背景

一是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分析了城乡之间存在矛盾,进而产生城乡关系的思想[3]。二是认为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在其历史唯物主义中[4],非常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是认为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就十分关切城乡之间的差别的问题,提出城乡关系思想[5]。马克思提出,一旦城乡关系发生变化,整个社会也跟着变化[6]。

(二)马恩城乡发展理论的思想发展阶段

第一,城乡统一阶段:在人类社会早些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虽有城市萌芽的出现,可是,城乡并未实现真正意义的分开。第二,城市对立阶段:随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乡关系逐渐走向分离,城乡之间处于不断加深的矛盾对立状态。进入了城乡对立阶段。第三,城乡融合阶段,马克思认为,当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城乡对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逐步走向融合,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论探索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学者们随之在1983年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构想[7]。之后,理论界便围绕这一构想提出了自己战略性的见解并为此开展了讨论。学者刘纯彬认为,中国存在户籍、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8]。与此同时,在徐荣安的《中国城乡融合经济学》一书中,作者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9]。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始转向对中国城乡分离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与研究。代表人物有:周叔莲、金碚,但两人在书中只是针对外国的城乡发展理论进行研究与说明[10]。而1994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小组在《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中,对国内的城市与农村矛盾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要促进城乡更进一步发展[11],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值得一提的是,陈吉元、韩俊等人在《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二产业工业发展失衡状态和发展困境。提出在深化改革的征程中要实行渐进式的改革。这个观点也是对《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的补充与说明[12]。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界学者们对此展开大讨论。洪银兴认为工农协调发展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厉以宁则把焦点关注转向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上来[13]。白永秀等论证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模式,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后改革时代”深化改革的关键[14]。此外,石玉顶提出合理布局城乡生产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需要自觉有计划地实施[15]。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马恩的城乡发展理论的阶段内容以及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过程,研究的非常多,成果喜人。但有关马恩的城乡发展理论对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方面的文章较少。

二、国外关于城乡发展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理论

古典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主要理论贡献是劳动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而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代表人物集中地致力于如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缓和并摆脱经济危机,但他们对于城乡的发展关系研究较少。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区域差异,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的二元结构理论。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中首创性地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理论[16]。但刘易斯理论的重大不足就是他忽视了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忽视了农业的作用。相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重点强调了农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的不可磨灭的作用[17]。他提出了农业一样是重要经济部门人力资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钱纳里长期从事经济结构转变理论的研究。他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18]。

综上所述:由于国情的差异,国外的一些思想家用马恩的思想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问题,他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研究视角,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是,国外却很少有针对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理论。由于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很多研究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开展。因此,不能拿来主义,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分析,摒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理论。

三、马恩城乡发展理论对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纵观历史得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当前,我们发展城乡经济,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是马恩城乡关系的第三阶段城乡融合理论的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所以说,马恩城乡理论对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加大农村经济建设,重点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农业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加强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在城乡发展的政策上,不应该存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观点,不能搞形象工程。同时,不能在政策上倾向和保护城市利益。在体制上,突破城乡二元机构,建立合理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口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第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员工的培训,发展农村公用事业。

第四,大力发挥城市的作用。达到以城市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在商业贸易中形成聚集的影响力。不断地促使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提高素质,加快现代文明。

第五,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断实现城乡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恩城乡的融合思想在我国的城镇化改革中不断深入与发展,证明了马恩城乡理论的科学预见性。虽然城乡一体化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正确的。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会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陈睿.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5):2-5.

[2]叶昌友,张量.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J].求索,2009(12):54-56.

[3]汪巽人.初探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学说明[J].福建论坛,1983(3):46-50.

[4]周志山.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马克思的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10):9-15.

[5]吴学凡.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差别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6-8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7.

[7]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J].社会学研究,1988(5):26-29.

[8]刘纯彬.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工业化城市化[J].理论内参,1988(6):12-16.

[9]徐荣安.中国城乡融合经济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32.

[10]周叔莲,金碚.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27-28.

[1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

[12]陈吉元,韩俊,等.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05-208.

[13]厉以宁.走向城乡一体化:建国60年城乡体制的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19.

[14]白永秀.后改革时代的关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经济学家,2010(8):15-20.

[15]石玉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及其启示[J].经济学家,2005(6):25-31.

[16]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5

(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3):132.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效途径

【 abstract 】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re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a virtuous circle of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key and, and speed up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new pattern is the fundamental demand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facing favourable conditions,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effective way.

【 keywords 】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struction; Effective way

中图分类号:F2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 优势互补, 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互为市场, 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 加强城乡联系, 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有利形势

1、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发展领域的放开、投资身份的打破, 一些城镇居民陆续下乡开发资源、治山治水, 许多农村群众纷纷进镇进城、务工经商, 城乡联动、工农互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 拆除了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围墙”, 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置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为城乡经济的交流融合疏通了渠道。

2、水到渠成的载体。时下,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在农村如雨后春笋, 蒸蒸日上, 形成了公司制农业。公司制农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对接载体。一是公司制农业的发展, 使农民认识到不仅可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 而且可以通过自办或入股成为企业股东, 还可以通过务工或经商而成为农业工人。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分工重组。二是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这个龙头, 将生产、流通和市场紧密衔接为一个整体, 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加速了产品向城镇销售、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三是公司制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这个载体, 它的创办和发展必然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消费、繁荣城镇经济。可以预见, 公司制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必将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打工经济”的兴起。据测算, 我国农村目前进入非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农民有2亿, 未来二十年内每年将有1. 2亿至1. 8亿剩余劳力。为缓解就业压力, 各地都把“打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一方面, 打工者离开土地进城务工, 在获得收入、增长见识的同时,增加了城市容量, 扩大了城市规模, 促进了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 离土人员的增加, 必然使守土人员减少, 扩大人均拥有资源,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加速城乡一体化。

4、政策上的保障。在投资方面, 通过增发国债、提供信贷、安排项目等途径, 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 在扶贫方面, 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领导包保、结对帮扶、整体搬迁等措施, 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社会保障方面, 通过提高下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同时,粮棉油等供应市场的放开、房地市场的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也为农民进城提供了衣食、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条件。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 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 促进农民进城, 加速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要重点推进、循序渐进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巨额的建设资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采取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具体讲就是以中心城市为重点,通过中心城市的幅射功能,带动周边几个重点县城,以重点县城带动几个重点乡镇,以重点乡镇带动几个村庄,形成围绕中心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圈,在这个城乡一体化圈内,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安排建设资金,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和布局,统一环境保护和治理,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圈的形成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幅射和带动更多的县城和乡镇,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圈。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滚动发展,最终达到城乡差别缩小和消除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7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和加速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以湖北荆门城乡一体化为例,把推进小城镇、城乡一体化作为整个规划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湖北荆门;政策;探讨

一、我国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广大农民“分田到户、耕者有田”的愿望;加快企业的崛起,实现了部分农民“洗脚上岸、开店进厂”的愿望;发展小城镇,实现了部分农民“离土经商、进城脱贫”。现阶段,小城镇充当这各种重要的角色,例如,它是城市和农村的融会处,是工业和农业的对接点,还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助推器。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不断的深入到农村,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缩小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由于全国各地经济体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各地经济迅猛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乡镇经济以民营为主,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过程,自提出实施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这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拉近了城乡的距离,增多了城乡之间的沟通,消除了城乡发展的 “围墙”,更疏通了城乡经济的交流渠道。

(二)“打工经济”的兴起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村不容回避的现实就是人多地少和劳力过剩。据调查,我国农村目前有将近2 亿农民进入非农产业以及流动就业,因此,未来20年内每年的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2亿-1.8亿。缓解就业压力就成为各地政府的首要工作,各地都把 “打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制订有关政策,强化引导服务,组织农村剩余劳力有序向城镇流动。无论是离土农民创业,还是守土农民增收,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

二、湖北荆门推进城乡建设的实践

(一)着力战略研究,推进城镇化发展

湖北荆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省住建厅的要求,积极开展湖北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开展“两圈一带”和“宜荆荆”城市群规划,进一步作了新型城镇化规划研究。同时,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目标,组织开展“十二五”城乡规划编制,重点完成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按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做大做强大中城市提出了总体要求,从战略高度对城市发展定位、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新市级行政中心的位置、城市综合交通、城市特色与形象塑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涉及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未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发展格局做出战略性布局。

(二)科学规划编制,打造城市亮点

首先政府领导人应该积极争取规划编制经费。根据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其次政府在规划城市结构时,要合理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在加快中心城区控规编制,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控规编制全覆盖的基础上,启动了西城区控规编制;加快行政中心选址,完善行政服务功能分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启动“十二五”基础设施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功能,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当地迅速的富裕起来,就应该从公里下手,着力解决市民当前反映的行路难的、停车难、入厕难、休闲空间不足等问题;

(三)坚持规范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湖北荆门对城镇设施施工进行严格审批,在审批过程,加强道“四线“管制(路红线、绿地绿线、水体蓝线、文物紫线),对以破坏环境来建设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对违法或违规的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对建筑使用的性质和楼高、楼层、日照间距等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规划推动城市的发展。河北局在坚持专家评审、局长办公会审、市规委会定审“三关”联审的基础上,严格的对各个设施进行严格的监控。在2010年的机构改革中,把规划用地科、工程管理科、信息中心三个科室职能有机的整合,使之成为公共服务科,这样可以减少过多的环节,加快审批的时间和效率。积极推进规划公开,实现了透明管理。加强了规划公示、公告、听证、协调工作,对修建性详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及时在施工现场、网络媒体上做好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四)理顺管理职责,强化规划监察,理清监管职权

湖北荆门积极请示省政府并依据城乡规划法则,遵循整个规划过程,明确规划批前批后管理职能。目前,荆门市通过机构改革新成立了城市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控违拆违协调和规划批前管理。城乡规划局主要负责批后的管理,两区政府主要负责违规建设的监管,因此两区政府要严格批后监管,并履行好城乡规划法给予的职责,对经过规划审批的建设项目,要严格依据审批,对其内容进行规划放线、验线、竣工验收,并建立台账,责任范围明确,并实行跟踪管理监督,以确保审批内容得到遵守。两区要按照政府安排的职责进行分工,积极参与负责的违章建设综合整治,及时对违章建设进行认定,下达停工通知书,告知两区整治办,并配合做好拆违工作。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出路探讨

(一)以深化认识为突破点,理清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推动小城镇的发展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 “火车头”,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蓄水池”,也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 “推进器”,还是城镇辐射农村经济的 “连接点”。因此,各地政府要把推进城镇一体化工作作为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时要贯彻的思路是推动城镇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互融、缩小城乡差距,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具体实施城乡一体化中,要始终坚持结合四个基本点: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使之与城镇经济相结合。农业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家责任。要想缩小城乡差距,首先必须使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富裕。二是整体推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并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要实现农村一体化,不是盲目的推进发展,而是由计划有目的有节奏的进行。充分利用城镇现有资源,重点扶持一定的人口和地区优先富裕和发展,再通过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加强中心镇和边贸镇建设的发展也是实施城镇一体化的关键,因为周边镇是玄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三是积极团结一切能够凝聚的内力和能够借助的外力,使之相结合达到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的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各地经济状况做周密的调查和分析,发挥各地的经济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还要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努力突破各种束缚城镇经济发展的不利枷锁,竟可能的利用政策吸引外地投资,开辟融资渠道,利用外地力量推动本地经济的增长,加速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城镇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环境作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以创新机制为切入点,筹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投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而发展小城镇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小城镇的瓶颈处要多投资金,突破小城镇发展的 “瓶颈”,还必须要创新机制,创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体制。首先政府要优化政策,吸引各地投资。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府用优惠的政策调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的积极性。其次政府进行产权拍卖,通过社会力量聚资。政府对公用设施经营权和成真到了冠名权以及广告权进行拍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来投资建设城镇,利用社会力量推动城镇的发展。

(三)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

在深入分析湖北荆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应把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均等化,这也成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消除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与公共服务不足的现状。同时,在农村应切实执行国家的福利政策,彻底解决农民医疗、养老、教育等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如政府应对农村的电力、道路、饮水、通信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不断加大对城乡教育的投入,为其配备充足的教学设施;建立足够的医疗卫生室,方便农民就医治病等等。

(四)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1.深化农民与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认识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就必须使广大的农民与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优势与重要性,明确其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以及提高农村收入的积极作用。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农民自愿、依法、互利的基础上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2.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农村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有关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规,使土地流转工作更为规范化、制度化、明朗化,同时也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3.设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乡镇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及时搜集有关土地流转的重要信息和政策,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8

关键词:城乡市场 一体化 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66-02

“城市”和“乡村”作为非均质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群落分布形式。受各自特定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城市与农村在物质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区域功能以及民众生话习俗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这两大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互为需求、互相补充,在互利互惠中互动互促、共同发展。

一、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一)城乡市场一体化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只有把巨大的农村市场融入统一的国内市场,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建立。因此,城乡发展首先必须改变二元经济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市场经济的一体化。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市场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村体制改革滞后、市场机制缺失造成的城乡关系错位和利益失衡的表现和结果。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大力推进农村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弥补农村市场机制的缺失和断裂,消除城乡之间的体制壁垒和市场分隔,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条件和有利的环境,防止农村资源和农业要素的流失,让农民分享到城市化的利益。

(三)城乡市场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城乡体制分立、管理分治、发展分隔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流和集约配置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市与农村不同区域各个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和促进乡村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和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共进。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其关键的环节是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建连接工农、沟通城乡的统一融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优化配置城乡资源。

二、城乡市场发展失衡的原因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通过长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我国国民经济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程度高的农业生产部门,另一方面是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业生产部门。改革后,城市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即现代市场经济,而农村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分工程度低、市场需求有限,市场经济发展缺乏必要产业条件。由此,在国民经济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二元市场结构局面。

(二)管理分治下形成重城市市场建设,轻农村市场设施建设

基于农副产品流通体制城乡工业消费品流通体制上存在的行政分割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市场规模大,从自身利益出发垄断市场,设置壁垒保护自身既得利益。因此长期以来市场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不仅城市建立了各种农贸市场,还有各种商场、超市,以及银行网点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市场设施建设比较滞缓,市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联系农村居民需求与供给的纽带。

(三)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

农产品销售市场是农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通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实现问题,进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循环与农民生活的水准。

农产品卖不出去,特别是在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地区,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丰收后,随之而来的常常是该种农产品的出售难。农民丰收的喜悦常常变成丰收后的忧愁;农产品卖不好,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风险大。首先,价格的大涨大落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农产品的销售难上加难。其次,农产品出售后回款难。农民卖出了农产品,得到的却是欠条,很难收回现款。再次,对农产品任意压级、压价,让农民感到出售农产品较难,并因此影响其积极性。

(四)市场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

除了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公布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外,至今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农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政出多门、市场准入管理不到位、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与手段,以及农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危害程度远远高于城市,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三、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一)推进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管理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关系,首先,必须着力于深化体制改革,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消除限制资源、要素和产品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其次,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对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一视同仁,使社会保障成为全民共享的制度。最后,要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加快农村财政与税收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基本需求返还制度,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和城乡居民非税负担统一,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

(二)加快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步伐

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连锁企业要从城市延伸到县域重点镇,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城乡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允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强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流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大力开发利用流通企业信息资源。

(三)完善市场法规,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从宏观调控的层面,建立高效、综合的农业管理体制,即把管理农产品流通市场以及农村各要素市场的有关部门加以协调和统一,形成一个跨部门的机构,负责解决农、工、商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问题。尽快清除阻碍城乡市场体化的各项制度障碍,以提高商品和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效率。

另外,要建立完备的经济法规,健全市场规则。对农产品流通设施结构布局要有统一规划,同时要加强市场法规的建设,使市场监管有法可依,以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以及科学监管。科学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对规范市场秩序和交易行为,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的利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提高农民在市场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必由之路。政府要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基础上,要积极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如确立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地位,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税费优惠、财政及金融支持,对组织的领头人加强培训等,并切实把这些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五)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的质量监管

责成质监农业部门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制订实施严格的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计划,包括制定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制度、检测制度,制定农产品经营者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行质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其次,要推动农产品优质流通计划。包括开通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站,推动农产品流通的体系建设,鼓励生产者与市场、商户联合,鼓励商户专营和从事优质配送服务等,进一步鼓励生产者与商户对优质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收稿日期:2011-07-06

作者简介:郭晓杨(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共政策与公共事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新娟,王淑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3):68-70.

[2] 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3] 韩振普.县域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J].理论学刊,2009,(5):76-78.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9

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城乡党建一体化体系。形成了市委常委包点负责、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工委积极配合、基层组织负责实施的四级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实现城乡党建联动发展。进一步落实市委常委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四联一带"制度、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基层党建月例会制度、党员民情信息员制度和党员干部民情工作日志制度。设立了乡(街道)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村(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点,健全了"三级联动"城乡流动党员一体化动态管理网络。市委从后备干部中选任了10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乡(街道)党委副科级组织员,加强了基层组织工作力量。各乡(街道)党委在现有挂职第一书记的基础上,为村(社区)党支部配备了党建工作专干和党支部副书记47名,充实了村班子新生力量。

二是探索互联互通的城乡党建一体化组织。创新组织模式,实现基层组织全面覆盖。打破地域和单位界限。推动了城乡之间资源优化组合、统筹利用。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动扎代村农牧民入社,扩大协会建设规模,并设立了党小组,派驻了党建工作指导员。乡探索开展产业协会党支部与所在村党支部村企联建活动,建立"产业型"党组织。乡与辖区内矿山企业村企联建,联合成功举办了乡第一届民族运动会。那吾乡将17名大学生村官和年轻大学生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城乡党建一体化帮建党小组,经常深入农牧村开展帮教帮学活动,并为村级经济谋发展,提供致富信息。

三是创新互帮互助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机制。实现城乡经济互促双赢。建立和完善城乡共建结对机制。市直各部门发挥工作优势,全面开展"十项共建"活动。积极为农牧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对一些城郊、城中村及其他条件成熟村积极进行调研,确立扶持项目,缩小城乡差距。市直各单位为基层村(社区)组织、困难户、困难党员、贫困学生帮扶物资达61.329万余元;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人畜饮水、道路硬化、住房改造、养畜暖棚、青年书屋等项目23个,投入资金2415.6万余元;帮助制定村致富思路、发展规划30余条;征订党报党刊,赠送法律知识、实用技术等书籍3000余份(册)组织村干部、致富能人等赴外地考察学习300余人次)开展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科技骨干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重点实施后进村集中帮建制,市基层组织建设成员单位积极从项目资金整合、产业扶持、社会事业帮扶等方面对后进村给予了大力支持。结合建党周年纪念活动,积极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日、义务劳动、党员奉献日等主题活动,举办了党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文艺晚会,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党建一体化提升年活动载体。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10

去年年底和今年1月中旬,中央和省委相继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深入总结了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和部署了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前不久,市上又召开了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和要求。为了贯彻好、落实好这三次会议精神,文秘部落郊区工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建议市委主持召开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通过会议来达到总结成绩、明确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目的。随后,郊区工委向主管农业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成录和市政府石建明副市长作了汇报,两位领导认为召开市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很有必要,十分赞同,对会议的筹备工作谈了具体的建议。目前,召开市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讨论制定了会议方案,具体为:

(一)会议时间:拟定于2005年2月3日左右,会期半天;

(二)会议地点:市级机关会议中心1号会议室;

(三)会议议程

1、传达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2、市委领导讲话;

3、表彰奖励

(1)、颁发全省基层组织建设“五好镇”、“五好村”奖牌;

(2)、表彰2004年度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3)、表彰2004年度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工作者;

(4)、表彰农村致富带头人;

(5)、表彰支农工作(双培双带)先进单位;

4、农林局和支农单位表态发言;

5、市政府领导总结会议。

(四)、参会人员

1、市上四大班子领导;

2、涉农单位的负责人;

3、农口全体干部职工;

4、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5、评选表彰的先进单位代表和先进个人;

6、新闻单位记者。

参加大会的人员总数约300人。

(五)会议经费

1、2004年度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单位(7个):奖励1个镇,奖金3000元,奖励5个村,奖金各2000元,奖励1个农林局局属单位,奖金1000元,奖牌每个200元,合计15400元。

2、2004年度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工作者(20名):奖励5名农口职工,奖励10名村干部,奖励5名组干部,每人奖金500元,荣誉证书每个10元,合计10200元。

3、农村致富带头人(10名):主要奖励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交通运输业、二、三产业等方面的农民致富带头人,每人奖金500元,荣誉证书每个10元,合计5100元。

4、支农工作(含双培双带)先进单位(8个):颁发奖牌,每个200元,计1600元。

5、会议材料费、村干部补助费及其它费用等,计1800元。

以上共需会议经费34100元。

二、按照会议方案,认真作好前期工作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为了切实保证会议顺利、圆满召开,近期,郊区工委连续召开了两次工委会,对市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筹备工作进行了研究,安排有关工作人员作好会议的准备工作。目前,会议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1、结合中央、省委农村会议工作会议精神,准备了市委领导的讲话材料和会议结束时的小结材料,已报郭部长;讨论制定了市委《关于加强农村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

2、制定评选标准、印发推荐登记表,对拟定表彰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农村致富带头人在三镇和直属单位进行了初步推荐和评选,准备报市委审批;

3、提出了支农工作(含双培双带)先进单位。包括: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8个单位;

4、向市政府上报了《关于申请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经费的报告》,请市政府解决会议经费;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11

关键词:金融服务 金融功能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078-02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

支付结算服务是金融体系最基本的职能,也是金融功能实现的前提,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结算渠道是各类经济金融活动安全和效率的保证。

1.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技术、设施、工具、服务很不发达,与城市差距较大,既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复杂的结算需求,又限制了城乡资金流通。在城市,已初步形成中央银行、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结算机构等各有侧重、功能互补的支付服务体系,各支付系统有效衔接,现代化支付工具基本实现了普及。而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尽管也不同程度的实现了现代化支付系统和支付工具的应用,但大多集中于县城(县级市)和发达乡镇,而在大多数非发达乡镇的金融网点中,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还是空白;支付手段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现金支付仍是最主要的手段,非现金结算方式和电子支付工具几乎没有。

2.城乡分割的金融安排造成农村金融机构改进支付结算服务激励不足,是造成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金融支付结算系统按运行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民银行推动的、旨在实现资金跨地区、跨金融机构流动的大金融支付系统,另一类是金融机构推动的、旨在实现本机构内部资金流动的金融机构自系统。对大金融支付系统的创新升级,因其正外部效应,各商业金融机构激励不足;而对金融机构自系统,出于竞争和发展需要,城市金融机构都致力于增进、改善、提高系统的服务水平及设施建设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效益。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信银凭借其资金、网点、人员“三多”优势成为农村唯一的支付结算服务提供主体。①有效竞争的缺乏造成农信银创新激励不足,提高改进支付结算服务的动力缺乏,推广现代支付结算工具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发展缓慢。

3.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现代化支付结算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建设支付结算设施,加快升级改造支付系统,尽快全面接入CNAPS,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以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和商户推广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引导支付需求旺盛的农村个人及单位使用个人支票、银行本票、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范围,增加ATM机、POS机的布放,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尤其要在不适合设立营业网点的乡镇大力推广;创新支付工具,积极谋求政府支持,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国家惠农措施相适应、适合农村地区需求的支付产品和服务。鼓励城市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向农村延伸。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资源配置服务体系

1.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表现为农村信贷满足率低与城乡资金逆需求流动。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激活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对资金缺乏其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尤其如此,然而,面对农村巨大融资需求,正规金融机构未能发挥其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作用,对三农信贷的支持作用亟待加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2005年开展的百村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显示,1 190户有融资需求的农户中,农信社对其的贷款满足率为48.36%,对申请农信社贷款农户的贷款满足率为74.19%;54.5%的农户认为农信社的授信额度不能满足需求。过去几十年来,长期资金紧张的农村一直通过各种方式为城市输送“生产剩余”,农村资金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在中央主导的金融纵向分割和地方政府主导的金融横向分割下,流向城市和工业 [1]。根据严浩坤,罗湛君[2]的估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金融渠道净流出的农村资金就达7万亿元。

2.城市偏向的金融制度加剧了农村融资条件和环境的恶化,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对正规金融机构来说,农村金融市场有效抵押不足、信用体系不完善、缺乏担保等是造成其惜贷的主要原因。追求GDP增长的各级政府重点关注城市及工业融资需求,建立了多元化的担保体系、比较完善的征信系统等,大大改善了城市融资条件及环境。相比较而言,农村融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只有使用权的农地、林地、水面、宅基地等作为有效抵押品的创新仍处于探索之中,“信用村、信用户”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农业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等。与不断完善的城市金融环境相比,进展迟滞的农村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农村资金外流。

3.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资源配置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通过政策干预和财政补偿,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3],金融也不例外,要通过合理的金融安排,引导金融资源“下乡”为农村服务。(1)打破金融机构城乡分立态势,建立城乡一体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体系。农村资金“饥渴”并不是因为缺乏资金,① 而是缺少能为其提供适合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要在积极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上,革除城乡金融机构和服务分立的陈旧观念,建立城乡一体的金融机构体系和服务理念,实现金融信贷服务的普惠制。(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破解三农贷款“两高一低”与商业金融机构追求“三性”的固有矛盾,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集中。1)加大政府对各类金融机构三农贷款的支持力度,对三农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和财政补助;放宽农村利率限制,允许金融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放宽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增加信贷收益。2)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三农贷款,对三农信贷达到一定占比或一定额度的金融机构,按年度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3)优化三农融资需求的生态土壤。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信用村、信用户”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征信系统与人行征信系统的耦合,鼓励金融机构依据客户“软、硬”信息②的可得性因地制宜创新征信标准,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农村抵押品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经营权、农业保单、企业产权物权运营权等权力抵质押模式,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推进农村土地使用经营权、企业产权物权运营权等在市、县、乡、村的合理流转和交易。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金融风险分散转移服务体系

1.农村金融风险转移分散渠道严重缺乏,风险集聚于金融机构,从而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因素的广泛存在,使风险无处不在,而以信用为交易基础的金融,风险程度尤甚于其他领域。在城市,风险治理逐渐规章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险市场、抵押品市场、担保市场、资本市场等。而在农村,国际通用的分散转移金融风险的渠道基本上刚处于起步阶段:以化解农业自然风险为主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还没有形成农村地区的全覆盖,其经营机制、补偿机制、发展机制还很不完善。

2.政府对农村金融职能定位的偏差使得其忽视了对农村金融风险的治理,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高风险。如前所述,为了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以及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农村金融制度配合财政集中农村各种剩余并将之直接配置到各产业部门[4]。在各级政府GDP导向战略下,农村金融这种抽取农村资金投向城市和重工业的吸储功能持续强化,而对关系农村金融持续发展、促进其支农作用有效发挥的金融风险治理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农村金融风险分散和转移渠道――农业保险、农村担保、农产品期货、直接融资等严重缺乏,三农发展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集聚于农村金融机构而无法实现分散转移。

3.建立城乡统一的金融风险分散转移服务体系。分散降低农村金融风险,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加强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成立省级财政支持的市、县二级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探索以农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等为纽带的互助联保体系,支持商业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农户联保、结对互保等民间担保方式。(2)发展农村保险业,有效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保险品种和补偿力度;完善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构建由再保险、财政巨灾风险基金、共保体共同组建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3)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加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4)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姓”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改善其融资方式的“长短腿”现象。

参考文献:

[1]周立.改革期间中国金融业的“第二财政”与金融分割[J].世界经济,2003,(6).

[2]严浩坤,罗湛君.中国农村资金外流分析:规模、渠道与机理[N].中华合作时报,2009-03.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12

摘 要: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载体,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土地管理密切相关。地籍是土地的户口。地籍管理不仅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地籍管理对于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的地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出发,阐述了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对新农村建设中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地籍;城乡一体化。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乡经济和建设日趋融合以及对集体土地产权管理逐渐加强,对地籍管理提出了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根据《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在2010年前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建立土地统一调查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土地数据,建立城乡一体化、四级(国家、省、市、县)联网互通的土地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村庄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95%。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如何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以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对搞好地籍管理工作,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地籍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实际上被人为的分成了两块。城镇地籍管理注重资产管理主要是完成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变更调查及相应的统计等工作,管理的范围主要是建成区国有土地,包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的地籍管理则偏重资源管理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主要是管理土地的利用情况和集体土地权属状况、完成地类变更,统计等工作。目前城镇地籍的主要管理模式:按市—区(县)—街道—街坊—宗地—面状图斑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管理单元为街坊;农村地籍管理主要方式:按市—区(县)—乡(镇)—村—面状图斑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管理单元为行政村[2]。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多年来实际上按照不同的体系分别进行操作,实施的是城乡分割的地籍管理。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和土地管理部门的成立,使得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有了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及专家学者也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思路。但是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现实情况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统一认识和模式,只是各地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城乡地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

2、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探索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要以地籍信息化带动地籍管理工作的跨跃式发展,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地籍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满足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信息建设的需要,以及具体细致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信息,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全面提升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势在必行。国土资源部在地籍工作“十五”计划纲要中曾明确指出,将地籍信息化和城乡地籍一体化作为奋斗目标,同时颁布了新的城乡一体的土地分类标准,为城乡一体化工作做了标准化方面的准备.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不仅业务性强,而且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必须着眼未来,科学设计,规范实施,确保可持续发展。纵观城乡地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目前我们应该优先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2.1功能设计与系统结构

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首先要确保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因此,系统在功能设计上,应以需求为导向,不仅要满足当前所需的初始土地调查、统计、登记、土地利用分析、变更调查、变更登记、查询、信息等功能,而且要为以后的发展预留扩容空间,以便适时调整完善,发展多功能地籍。同时也应兼顾性价比因数,确保上下联网并可持续发展。系统可采用四层体系结构:第一层为用户操作界面;第二层为自动流程控制;第三层为逻辑处理、数据访问和数据隔离,最低层为系统空间数据库[4]。

转贴于

2.2土地分类与数据标准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根据新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已经颁布了以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个一级地类,15个二级地类的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以及《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较原有城乡两套不同标准更能适应现代土地管理的需要。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不同以及实施的进度和新旧资料的衔接,全国马上全面执行新的土地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国土资源部又颁布了现阶段的过渡方案,原有资料可以作为过渡方案实施操作,但新开展的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以全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为依据,确保各项调查直接到位。另外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城乡数据库标准,所以,各地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制定城乡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与国家标准的转换,以便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城乡地籍数据库。

2.3坐标系统与成图比例

目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54坐标系,城镇地籍调查部分是80坐标系和54坐标系,而且绝大多数是各个城市的自有坐标系,而必须要在同一投影方式和同一坐标系下对相邻地区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进行拼接,对于不同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下的坐标必须进行转换。所以,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有统一的坐标系和投影方式,确保城乡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坐标系一致,同时确保与原有成果、与周边单位的成果数据衔接。此外,为形成统一的成果,日常开展的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工作也必须采用该坐标系[5]。

城镇与农村地区的数据精度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城乡不同比例尺势必存在接边问题,必须按照“不重不漏”的要求,从应用的角度,积极探索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以提高基础图件的精度,拓宽成果的应用领域同时又要确保无缝连接,以解决城乡结合部位普遍存在的权属关系混乱、权利主体不明等问题。

2.4数据组织模式和结构

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重点是城乡地籍数据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结构,在这种模式下不再对城乡地籍进行区分,而只有业务管理要求上的不同,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组织管理模式为:市—区(或县)—街道(或乡、镇)—街坊(或行政村)—权属单位—图斑,数据组织的最小单位为街坊,一个街坊可包含多个权属单位,如城镇地籍中的街坊;时一个权属单位也可由多个街坊组成,如农村的一个行政村。

2.5编码方式

原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区)-乡镇-村-图斑编号体系,以图幅为数据管理单元,在数字化地籍实现之前,不失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但由于图幅线为理论界线,不仅实地无法确定,而且人为造成了许多宗地和图斑的分割,实际使用存在许多问题,也很不方便,在当前数字地籍情况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号体系和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相比缺乏科学性。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执行街道-街坊-宗地编号体系,对于同一宗地的不同地类反映的不够全面、科学。要建立统一的方式来管理城镇和农村的地籍数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制定一个城镇、农村统一的分类和编码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编码,前提是要兼容以前的城镇和农村的编码标准。该要素编码不仅能用于建库后的数据库管理,而且要能够知道前期的数据采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为编码标准的作用[6]。

3、政策建议

1)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要解决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土地管理工作。找准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平衡点和切入点。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促进城乡地籍管理,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

2)作为新兴课题的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城乡地籍管理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