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城乡教育论文

城乡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0 04:02:30

城乡教育论文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一体化体育教育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

主要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村体育教育为研究对象。

1.2方法选择

通过查阅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村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农村群众体育健身、农村体育人口等相关资料,获取文献资料基础数据;根据研究内容实地调研绥化地区所辖各农村、相关政府网站,了解掌握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并运用比较归纳、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统计,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2结果分析

2.1绥化地区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首先,人的因素:绥化市正在努力改善农村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缺失问题。但是,相对于百万人口的农村来说,目前培养的体育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制约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水平。此外,绥化市农村人口分布格局也存在着差异,在距离城镇边缘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普遍良好,农村的体育参与意识也比较高。与城市人口的体育参与意识差距较小,而相对于距离城镇较远且是贫困县(例如明水、望奎、青冈)的乡村,由于经济状况、资源环境、场地设施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人口体育参与意识相对淡薄,体育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明显较大。其次,物的因素:根据2014年4月下旬,绥化市体育局对全市10个县(市、区)开展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反馈数据可知,目前各市县部分乡村存在场地器械面积不准确、数量不足、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当前农村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群众健身的实际需要等问题,并已经成为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大部分乡村也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修保养不及时、部分器械存在安全隐患、不能科学合理使用等问题,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使农村体育教育环境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再次,财的因素:资金投入是制约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绥化市各市县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但是从整体上看,资金用途比较单一,用于改善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明显较多。而用于培训体育人力资源、改善体育教师待遇、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体育文化活动站和乡村体育俱乐部、开展体育扶持共建等专项经费较少,这就使全面开展农村体育教育活动受到了限制。最后,制的因素:目前,绥化市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大部分乡村没有体育管理机构,而组织机构比较健全的主要存在于乡村中小学,这使农村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组织与管理,教育活动缺乏科学性,存在盲目性。也给国家体育政策的学习、宣传与实施带来了困难,使农村人口对于国家体育政策导向不了解,逐渐形成边缘化的趋势。

2.2绥化地区农村体育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2.2.1人才培养

绥化市各级乡镇政府应积极注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员、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农村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引进、培训与开发,使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城镇均衡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针对贫困县农村体育教育的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出专门政策,采用专人负责的态度,对人力资源教育能力、管理能力、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进行专门培训,这能够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体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缩短城乡之间体育人力资源的差距,实现均衡一体化发展。

2.2.2健身俱乐部

在农村构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目的就是根据目前农村体育人口分布及类别,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引入、传授与普及体育健身项目,转变观念,增强健身意识。

2.2.3社会支撑

目前,体育教育资源最丰富、最先进的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资源优势,农村体育教育可以依托地方学校丰富的教学、训练、科研、人力等资源,在农村体育场地设计开发、高校体育社团服务农村体育、农民体育知识技能培训、农村体育竞赛训练、体育社会指导员等方面为农村体育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支撑,例如体育健身机构、体育职业技能机构、科研机构、体育企业等力量,为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咨询、募捐和筹划等服务,提高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宣传面和支撑面,拉动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速度。

2.2.4少数民族体育

目前,绥化市农村可以根据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挖掘、整理、继承与发展农村现存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实施民族体育文化教育,使农村成为少数民族体育教育的实践基地。这不仅继承发扬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而且也使广大农村人深入了解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2.2.5扶持共建

绥化市体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走出去,利用省外发达的乡村与绥化市乡村进行联合扶持共建,实行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经验,在体育人才、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健身指导、体育产品,基本经验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对接扶持共建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绥化市农村体育教育水平和质量,缩短城乡差距,而且还能够使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2.2.6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教育

绥化市欠发达地区主要指所辖范围内的贫困县(包括明水、青冈、望奎、兰西)内的乡村,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使其体育教育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县市的农村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快绥化市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农村网络信息化,利用网络媒体开展体育法制、价值观、欣赏、保健等体育知识教育。在资源、环境、人才、资金等领域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体育教育差距。

2.2.7体育经费

资金是推动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面对当前农村体育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的现实情况下,绥化市乡村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采用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的方式,也可以积极联络社会名流、企业、公司等实行募捐,拓展体育教育经费渠道,聚集社会各界闲散资金,为发展农村体育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作者:王晓林 门彦阁 王宏宇 冯其斌 单位:绥化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结合部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1什么叫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一种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2]。它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3]。要明确美术欣赏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可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2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2.1培养美术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

城镇和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学生所形成的思维也是不相同的。然而教师也会因为自身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美术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因此自身环境意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作为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如果自身不具备环境意识,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学生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将城镇和乡村的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或者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

2.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地区差异以及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对学生来说是欣赏[4]。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我们都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呢?

3.1向学生累积知识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适当的模拟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再仅仅是零散信息的积累,而是促进同学们开展社会性的互动学习。例如欣赏中国工艺美术,可以引人央视著名的《鉴宝》栏目场景来进行,创设鉴宝情境,让学生围绕“对讲台上的几件藏宝人作品作出你的专业价值判断”这一特定任务来进行相关学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其他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和社会),这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学科综合。使学生直接地、有目的地、有意义地参与到学习中,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自己所需知识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让他们仅仅学习课程上讲授的特定内容。

3.2大胆发言,善于表演

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描述是初步的,一开始可以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恐怖与神秘……。慢慢的不在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还需要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这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自发的欣赏进入自觉的欣赏[5]。避免学生一看到欣赏画就呆呆得等着老师来教,也避免了欣赏课成为教师的“表演课”。

3.3通过意境,引发探究作品美

美术作品是通过造型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使观赏者在鉴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作品直观表现的情调,带领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领略作品的内涵美。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意境鉴赏是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活动,也是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6]。

3.4体会作品的组织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就能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他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的。

3.5深刻体会作品的风格

让同学们学会体会作品的风格,感受自己的风格,感受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和情绪。将作品的形式和艺术家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国的花鸟画,是一门教学生的好课,它一般都强调作者的主观情感,寄托着画家的思想和追求,表现着画家的人格。所以,我国的花鸟画家较喜欢四君子题材,以此来言志。

4总结

城乡的环境限制了学生们的思考思维,但是教师的教学可以改变学生欣赏思维;因生活的地方不同而不同,所以加强城镇和乡村学生的交流,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学会欣赏作品,更加要懂得如何欣赏。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一、现象与分析

1.城乡学前儿童家长都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让孩子真正接受艺术教育的比例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艺术素养;在农村只有40%的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家长大部分不在家乡,孩子都由祖辈带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当我们将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会写字。这样的隔代家庭,祖辈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学坏就好,在应付生活的同时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较进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经济状况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许。每月家庭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由父母寄钱回来支付。在勉强照顾了全家人生活的情况下,也就没有经济能力去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了。

2.城乡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儿童参加艺术教育的种类比农村多,场所选择余地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幼儿园。农村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儿童。调查问卷第十题的结果显示,即使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外接受一些艺术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有些孩子的艺术熏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节日的时候,镇上进行的文艺汇演和过年的时候周围的庙会。这样的艺术教育质量怎么样先撇开不谈,单就艺术形式来讲,十分的单一,内容以娱乐为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3.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均为50%左右。经过走访部分家长发现,满意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上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鱼目混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而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或不愿意接受学龄前儿童,这也是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不够,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导致对结果满意度不够。

4.跟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未来的期望具有相同之处。原以为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业的发展,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考学的帮助等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艺术与学业兼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转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跟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家从他们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5.城市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多,压力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机会少,人数少,培训少。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一周要参加3-4次培训班,名目繁多。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各种技能。大大的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让本该快乐的童年变得繁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给孩子报了好多培训班的家长),都一致认为应该解放孩子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长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而农村儿童因为经济,环境,家庭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接触美感教育。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

6.城乡儿童未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未让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呢?我们走访了一些专业的艺术方面的老师。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不太愿意从事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尚未成熟,对于艺术中的各种术语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细动作也尚未发展完成。这两项障碍对于艺术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理解艺术相关概念并学会应用?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7.城乡学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培训机构,学前艺术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音乐包含唱歌和舞蹈,美术包含绘画和手工。在生活中,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说无处不在。主要可以分为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八大类。这样多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幼儿园中就只剩下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单一。以我们在咸阳市某幼儿园旁听的一节音乐课为例。老师要求幼儿学会一首歌,分为读歌词,跟唱,合唱,领唱几个步骤,只要求幼儿会唱这首歌,对艺术鉴赏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同样,我们旁听了几节幼儿园的美术课。老师提前画好一张画,给幼儿贴在黑板上,老师简单讲解一下画的步骤,对不好画的地方做适当提醒后,幼儿开始自己画。画的像的,就是画的好。有了自己的创意老师也会夸奖,但是之后会遭到全班同学的模仿。还有少数老师,对于孩子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接受,甚至嘲笑他,这样的做法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是要坚决抵制的。

二、引发的思考中国古有孔子云

1.社会方面。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从物质基础上来讲,农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跟经济的发展比较起来,观念的转变相对较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幼教领域来看,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努力向家长宣传更多的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努力扶持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达到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不能只要自己觉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动和观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阻碍孩子的发展,还会对孩子起到不好的带头作用。要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家长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教育机会,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

3.幼儿教师方面。教师不仅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教育幼儿,为幼儿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教师应该将学前的艺术教育课程重心转移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上来,而不只是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各种感知觉的关键期,只有抓住关键期的教育,尤其是乐感,色彩感知能力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培养好了,如何欣赏美和创造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要求教师要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将教育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只有教师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机会少的问题。

作者:陈碧溪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体育教育论文

一、城乡体育教育差异分析

1、二元结构的分割体制

美国学者S.W.Rothstein曾说过,“个体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他的阶级身份……这决定他住在哪儿,上什么学校,将来可能从事什么工作,等等。”而就我国而言,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使得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也形成了二元分割的局面。受“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农村体育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2、资源分配的均衡差异

体育的场地与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而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的占有量还是拥有体育器材的数量与质量上,城乡之间的差距都很大。处于乡镇的青少年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大都较为简陋,其体育器材配备率更是远低于城市的学校,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体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顺利开展。

3、经费投入及师资对比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基础教育制度,因此,在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农村地区大都由村、县和乡、镇负责,而城市地区的体育教育经费则由区政府支付。从体育教育的教材、设备到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城市与农村相较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据统计,我国城市中的体育专职教师存在超编现象,而农村地区的体育专职教师却常年缺编,对于体育专职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更是鲜有机会。

4、教育教学的内容差异

城乡中小学中,体育教育从其实施方案到教学大纲均有较大不同,而差距最大的便是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在城市学校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在农村地区却鲜少实施,仍有绝大部分的乡镇学校按原旧时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得不到改进与改革的新教学,对于青少年们而言,其接受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又扩大了。

5、受体育教育观念对比

尽管城市中,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较大,但就师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城市的重视度还是远高于农村地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情况,尤其在学校寒暑假放假期间,95%的城市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投入到篮球、轮滑、网球、舞蹈、跆拳道、户外攀岩等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中去,而农村地区青少年却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体育消费更是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6、结论城乡体育教育的不均衡

发展是制约我国教育、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态度上来看,城市的体育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都明显的好于农村地区,要实现城乡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

二、加快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一体化

发展的建议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如何使城乡体育教育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处理好的问题。

1、政策的倾斜与转变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一政策却也使得农村的体育教育事业落后了下去。在当前,“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因此,由“优先”向“一体化”的转变,才能更符合新时期的国家体育教育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把重心由城市转为城乡并重,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2、加大农村体育教育投入

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滞后性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投入不足。在促进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大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之上,完善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体育设备拥有量,实现城乡体育发展的物质公平。

3、专职体育教育师资优化

专职体育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职责,专职体育教师其师资力量的优劣程度,关系着学生体质、素质教育的发展。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缺乏、能力欠缺使得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出现滞后。要适应新农村教育的时代需要,就应当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优化问题,让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优化、专业优化——优化体育教师的年龄层、性别层、学历、职称等,提升其体育专业知识与教育水平,完善专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及水平。

4、统筹区域特色结合本土优势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先天匮乏,充分开展体育教育事业仍然举步维艰,在此种情况下,就更应当结合当地特色,提高体育教育课程的区域性与推广性,并发挥本土优势,使体育教育与当地先天自然条件相结合,适用替代性教学模式,并可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发扬地区优势,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5、转变教学观念

提升体育教育地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转变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体育“副科”思想和“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以及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现象,把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之上,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同时,还需要秉承现代的“科技体育”、“人文体育”、“绿色体育”三大理念,进一步促进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一体化发展。

三、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终身体育”、“大众体育”等观念也逐渐发展,深入到了各个方面。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可以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同时,推动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展示新农村、新农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形势下,体育教育的发展明显受到制约。因此,农村体育教育可以软件先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硬件发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作者:姜玉豪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论文

一正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河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思想陈旧

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较低。甘肃省河西地区地域狭长,历史包袱沉重,教育理念落后,不论是地方政府部分官员还是农民群体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一方面,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强调高中阶段教育,注重学生学历教育,从政策、资金,到设备,甚至于师资都向高中阶段倾斜,造成高中热、职教冷的局面,对于农村的职教更是无从发展。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家长仍然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只有通过考取高中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扬眉吐气,但是却看不见职业教育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根据甘肃省2011年5月14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告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文盲率由14.34%下降为8.69%,下降了5.65个百分比。尽管如此,小学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全省常住人口达到351%,超过三分子一的人口都无学历、无技能,家庭增收渠道单一,增收难度大。

2农村职教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2009-2013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以下简称统计公报数据):自2009年以来,国家持续增加对教育行业投资金额,同比上年平均增长为34.35%,但我们从总量来看,教育行业占各行业总投资金额的比例只有1.89%,这只是教育行业的所占比例,分配到职业教育,再细化到农村职业教育会有多少呢?很显然,从现阶段来讲,国家对于农村职教的投入是匮乏的。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攀升的现状,其递增的速度也超过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但实际上城乡居民的收入从2009年到2013年人均落差达到11260元,至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纯人均收入的71倍,这种差距势必影响资源的流动性,也势必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4师资力量有限

培训技能的途径和方式较少。甘肃河西地区地处偏远地区,环境恶劣、资源有限,再加之政策力度不够,不能吸引有识之士、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这里扎根奉献。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较少,从事专业的职业培训技师缺乏岗位实操要求技能,不能有效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人才的缺乏、技术的落后、设备的不先进,进行培训的途径、渠道也十分有限,使得一些农村劳动力即使接受了培训仍然不能上岗或是再就业,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提出职业教育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协同发展的对策

1切实转变思想

树立正确职业教育观念。党和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切实转变各级政府和地方官员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政策、指令等方式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关系到农民问题的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农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通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讲,积极培育、塑造身边的、有影响、能号召的人才通过言传身教逐步使广大农民群体觉悟职业技能也能发家致富、也能光宗耀祖,从而实现通过职业教育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2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投入

纵观国家对教育的有限投入,如何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流向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河西地区,单靠征募志愿者支援农村地区不具有长期性而且规模较小。一方面,要以实际行动确定教师编制;另一方面确保地区师资福利待遇的进一步提高,对偏远地区更是要举措吸引优秀人才。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合理利用中央专项教育扶贫资金和建立地方的专项职教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防止资金的占用、挪用,将教育资金真正用于教育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培训。常言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一桶水,其实讲的就是教育工作者本身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学生培养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2013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更是任务艰巨。而现实中甘肃省西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一方面要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放下包袱、克服畏难情绪进入企业学习,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给予教师更多与外界沟通、交流、学习的机会,与行业协会多多联系,站在行业领域的前沿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及推广,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通过内外兼修,不断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实践证明,注重培养师资能力建设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走上民族复兴强国之路的必由之路。

4合理统筹和规划城乡资源

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序流动。在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要改变西北地区教育资源落后,摆脱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中央及各级政府应统筹安排,不仅从教育投入上倾斜偏远落后地区,更要从减少中间环节入手,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城乡教育资源进行均衡。要实现制度保障,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专项制度、专用渠道确保政策或资金落实到位;建立落后地区的“特殊”待遇条件,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紧密联系岗位需求,采用灵活、机动的教育培训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合理利用城乡资源,优势互补。

作者:王会恩李雯霞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学前教育论文

一、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办学经费不足多数幼儿园办学经费存在不足的情况,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例如,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场地比较狭小,学生游戏活动的器材缺乏,室内设备简单,课桌简陋,玩具较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没有得到普及,另外,一些幼儿园的卫生条件较差,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二)师资力量缺乏师资队伍缺乏,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较低,班级规模存在严重超标情况,但学生数量较多,而任课老师则存在不足的情况。另外教师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低、课堂组织能力较差,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三)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尽管近些年来,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取得较快发展,幼儿园数量增加,入学率不断提高。但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对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加快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职责,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为发展学前教育,当地政府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各项工作,对其发展做好整体规划与设计,明确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解决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应该做好长远规划,明确政府在发展城乡学前教育的职责,将学期教育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之中。并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设立城乡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管理与监督工作,确保专款专用,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另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个人或企业投资学前教育,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保障。并且政府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考虑人们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让广大家长乐意送子女上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幼儿园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建立城乡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收入保障机制,让教师队伍安心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学前教育任课老师的福利、待遇、工资、职称晋升等内容,让学前教育任课老师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享有同等待遇,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老师来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人数,合理配置教师数量,满足教学工作需要。另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重视对任课老师的职前教育,促进他们综合素质提高。可以在高校采取免费、定向培养等方式,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从事学期教育工作。从事对在职任课老师的培训工作,促进他们综合素质提高,让他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科学规划学前教育,推动均衡发展当地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做好整体规划与设计工作,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确保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充足和到位。要统筹城乡幼儿园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让河北省幼儿园向着标准化幼儿园发展。重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采用支教、补助、奖励等方式,将更多优秀教师队伍吸引到农村幼儿园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四)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学前教育改革注重对城乡学前教育的管理与监督,完善管理监督制度,实现教学管理创新,为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营造公平、平等的环境,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另外要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与创新,用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内容,代替简单的读、写、算。转变单纯的课堂授课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幼儿生活、游戏、教学并重的活动,并且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促进教学顺利进行,推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具有启蒙和指导作用。目前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不足,今后应该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完善对策,从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推动学前教育取得更好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张媛媛单位:石家庄学院音乐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我国城乡学前教育论文

一、关于城乡学前教育水平差异的研究

关于城乡学前教育水平的具体差异研究相对甚少。黄媛媛等人以西部某省为例探讨了城乡学前教育水平的差异,该研究指出,与城市幼儿相比,农村幼儿在受教育之初就已经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城乡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育起点公平问题的解决,还有利于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该研究还对省域内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发现城乡学前教育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机会、经费投入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学前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显著低于城市学前教育,这个研究为剖析城乡学前教育不均衡的现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二、关于全国各省市探索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先进成果的研究

关于该研究的成果主要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委托课题“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与政策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该课题组成员对我国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夏婧等(2011年)在对重庆市的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汇报了重庆市大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成果。2007年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其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重庆学前教育事业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发展需求,如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极不均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教师数量不足、师资质量与稳定性较差、各类幼儿园办园水平亟待提高等,为此,重庆市主要确立了城乡学前教育全面均衡普及的改革理念与目标,并通过健全与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并将经费向农村倾斜、建立弱势群体学前教育免费制度、大力加强公办园建设、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规范化与优质化并举的学前教育工程等,这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学前教育均衡普及,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高。这些改革探索与经验对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课题组的成员洪秀敏等(2011年)对河北省的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也进行了研究,河北省主要是基于其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而提出,因此其发展的重点在于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中,河北省始终立足于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强化并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三为主”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使农村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全省2/3以上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在此过程中,河北省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有力措施,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三、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如下一些现状:第一,农村学前教育整体落后于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分级办学体制是导致这种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受影响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此,要改变我国城乡学前教育不均衡的发展现状,就必须要从改变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入手。第二,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均衡主要是体现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机会、经费投入各个方面,因此,提升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扩大广大幼儿受教育的机会,加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财政支持是改善城乡学前教育不均衡现状的有力措施。第三,各地区要互相借鉴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成果,例如可以学习重庆模式的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道路,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实施规范化与优质化并行的学前教育工程等。

作者:唐娇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文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新课改下的城乡基础教育论文

一、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现状

1、师资配备的不平衡。由于在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学历普遍较低,又加之农村教师的工资较低,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普遍艰苦,因此,不少高校毕业的学生不愿到农村进行教学,致使大量高校毕业的学生涌入城市。而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以年长者居多,农村教师队伍逐渐老化,使得城市和农村教师差距较大。因此,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2、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由于农村教育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不少学校的学习环境条件较差,城市教育的投入和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差较大。而农残办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集资筹款,在经费的投入呈现倒金字塔模式,没有经费作为农村教学的坚实后盾,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设备将无法置备齐全,这就使得农村办学的硬件设施落后于城市教育。

3、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为了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农村学校大都通过考试、竞赛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是农村教育考核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往往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往往忽略学生心理、能力等价值方面的培养,久而久之,导致农村学生素质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状,一旦农村学习好的学生转入城市学习,极易看到两者的差距,这与城市教育对学生能力开发存在明显差距,使得农村学生的能力素质出现明显不足。

二、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

针对城乡基础教育失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体制方面、教育经费方面等。城乡基础教育失衡将会制约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现针对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如下。

1.体制方面的原因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一个原因。从很多年前开始,农民的生活一直处于被剥夺状态,尽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性质,却始终以城市为优先,这直接导致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出现一定差距。从教育系统的内部制度上可以看出,这些制度的设定都是以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为优先,无形之中扩大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之间的差距。

2.观念性方面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国家经济实力优先,义务性教育还不能完全做到普及,国家只能够分清主次,将有限资源投入到重点地区和重要人物之上。

3.由于城市学生的家长从经济水平还是教育程度都优于农村学生的家长,因此,在孩子教育方面,家长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城市学生的家长注重学生的学习,而农村父母则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处,最终导致不少农村学生直接辍学,或者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使得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之间的差距增大。

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根据城乡教育失衡的现状和原因,现提出以下措施,进而有效促进城市教育均衡发展。

1、加强教育教学的硬件设备。这主要体现四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加大学校环境的建设,对校园周围实施进行重新改造,为了节省经费,学校可通过政府投资或者社会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尽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二是加强并完善学生学习设备的购置。农村学校应坚持以高效、低成本的教育办学原则,加强并逐渐完善学生学习设备的购置,比如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教育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农村本校内部学习,并引以致用,减小城市教学和农村教学的差距。其三要加强对图书馆的修建和整顿。学校可以通过政府拨款资助或从社会得到募捐,提高图书质量,从而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四是逐渐改善农村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

2、加强农村教师的师资力量。首先,要加强组织教师进行城乡一体化培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其次是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机制,对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学校要积极帮扶,尤其是对于师资力量、校园设备等,逐渐创设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型机制。同时,为了更好解决城乡教师的师资力量,还要创建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薄弱的学校可以学习具有优秀教育的学校,使城乡各个学校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互相帮扶,进而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者:胡馨心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城乡教育论文:统筹城乡成人教育论文

一、上下统筹,优化资金资源

一方面,上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度,加大农村成人教育投入,将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分配成人教育经费时,多向农村地区倾斜,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财政支付渠道,经费的投入还应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下级政府应积极争取,通过“阳光工程”“教育富民工程”等项目,积极争取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建立并创新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如设立科教兴农基金,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予以资助,争取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弥补农村成人教育资金资源的不足,为农村成人教育事业提供资金保障。此外,还应科学管理和支配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经费的监督审计,防止和杜绝腐败行为,在使用过程中合理分配资金,优化资金配置,以实现资金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二、内外统筹,优化师资力量

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比,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教育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由于教育资金、农村基础教育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着数量少、业务水平不高、学历达标率较低、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做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就需要内外统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优化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资源。从内部来讲,应当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组织教育工作者到成人教育较发达、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去参与短期培训,促使教育者较为系统地掌握成人教育理论和技能;鼓励教育者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并鼓励其深入到农村生活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技能;同时,还应加强城乡之间的教师交流,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会、教改实验等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不断提高教育者素质。从外部来讲,应积极引进人才,优化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结构。积极从学校、机关引进优秀的毕业生或基层干部,增加教师活力;鼓励高校学生到农村教育机构进行实践,优化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根据农村成人教育的需求,公开招聘人才,不断壮大教师队伍;邀请优秀的退休教师、相关专家及本地致富能手兼职,还可建立“流动讲师团”制度,组织本地及周边的大专、职业院校的讲师、教授定期到农村成人教育点开办讲座,及时把新观点、新技术、新信息送到农村地区。此外,还可开展远程教育,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集中师资力量,通过内外统筹,拓宽农村成人教育队伍建设渠道,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三、点面统筹,优化基地资源

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基地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散的问题,不利于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应当坚持点面统筹,既要建设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大基地”,形成“大体系”,实施“大管理”,使管理部门与培训机构形成合力,优化基地资源。首先,应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在农村成人教育中,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不愿冒风险,说教的效果远不如成功的实践。因此,应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整合县(市、区)劳动、科技、农林等部门的成人资源,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基地”,作为成人教育的课堂,如讲养殖,有养殖基地;讲种植,有农业高产基地,将科技文化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通过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充分发挥基地直观示范作用,引导农民按照基地的模式进行农业生产,使农民真正掌握实际操作的技术。其次,依托“大基地”,形成科技示范基地—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农村文化技术学校的三级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林、科技等部门的特色优势,形成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培训的平台。此外,还应当积极树立典型,农民身边的“典型”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可选择当地种植大户、养殖专业户、专业合作组织等个人或集体为典型,并组织其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强农民致富的信心。

四、表里统筹,优化教学手段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础教育如此,成人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农村成人教育对象多,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水平各不相同,从事的生产活动、职业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更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表里统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中,应当紧贴农村的实际,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的论证并设置教学计划,选择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教材,组织编写具有有特色的教材和指导书,并及时将新的技术、成果等补充到教材和教学内容中,使成人教育能够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如对于规模化生产,应加强市场营销和产业经营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农民根据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合理调整生产和销售计划;在教学方法中,应确定农民的主体地位,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等,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并积极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具象化教学内容,以便于农民的理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应积极统筹城乡成人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成人教育资金、师资、基地资源及教学手段,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丁国华 单位:宜兴市高塍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均等化发展义务教育论文

提供免费、平等和统一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研究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也就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教育公平是公平在教育中的体现,可以分为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位社会成员通过接受教育获取了同样的收益;教育机会公平是指政府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比如一致的升学途径、相同的考试规则、为每位学生获得良好教育资源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等等。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原则,每位社会成员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受教育权是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政府应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给他们,即那些处在才干和能力的同一水平上,并有发挥其才能的同样愿望的人,应当有同样的成功背景,不管他们在社会体系中的最初地位是什么,即不管他们生来属于什么样的收入阶层。第二个原则是无差别原则,保证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下岗工人孩子的受教育机会等。因此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就保障了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了农村孩子的利益,因而就实现了教育公平。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公平是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现实因素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加上我国长期对城市和农村教育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和教育政策,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刻剖析,是提出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路径的基本前提。

1.二元化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从1985年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城乡二元化同样出现在义务教育领域,城乡不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城市义务教育由市或区政府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由县、乡(镇)、村负责,但实际操作上又变成了乡(镇)、村负责,使得管理城市义务教育的政府层级高于农村。在经费筹集方面,比如基建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县级人民政府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补助。城市义务教育基建经费由财政负担,除了基建费用,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经费、校公用经费等都是财政拨款,而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基建经费完全取决于乡、村的经济状况,但我国大部分的乡、村财政十分困难,这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根本没有保障。城乡二元化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保障了城市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却发展迟缓,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二元化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不能均等发展的主要原因。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分税制改革后,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转移支付制度应运而生。转移支付是指在一定的财政体制下,按法律或政策要求,将财政资金无偿地由一级政府转移给另一级政府。从转移的方向来分,转移支付可以分为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其中横向转移支付是指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纵向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从补助的目的来分,转移支付可以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其中一般转移支付是指不限定转移支付资金的用途,用来补助低级政府的基础财力不足问题,也叫无条件补助。专项转移支付也叫专项补助,必须用在上级政府制定的项目上。又可以分为非匹配补助和匹配补助,非匹配补助是指地方政府不需要配套相应的资金,匹配补助是指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才能得到上级政府的补助。但分税制改革后实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本身很不公平。我国转移支付包括税收返还、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原体制补助四项,其中税收返还根本就不是转移支付,因为转移支付的目的是实现地区间财力平衡和解决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问题,而税收返还是根据各省增值税、消费税增长额为基数进行计算的,即越富裕的地区获得的税收返还越多,这样不仅没有实现公平的目标,反而加剧了贫穷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差异[1]。由于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补助规模太小,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绝大部分是一般转移支付,而其中税收返还又占了大部分比例,富裕的城市享受到较多的转移支付资金,贫困的农村得到的资金较少,由此不仅没有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异,反而加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3.不合理的重点学校政策重点学校政策使教育经费向城市重点学校倾斜,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经费过多地流向城市条件好的学校,而对农村学校关注则较少,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学校间的差异。正是如此,使得在农村中小学的经费严重不足的同时,城市重点学校的经费却极为充足,几乎达到了浪费的地步。很多城市重点学校都花费大量资金建造人造草坪、塑胶跑道、星级宾馆式的宿舍等相对较为豪华的基础设施,而此时不少农村中小学连完好的课桌椅都没有。许多政府官员的政绩观更加导致用大量教育经费去建设少量的明星学校、名牌学校、重点学校这些面子工程,而忽视了大量教学条件低下的农村学校。在义务教育领域,由于几乎所有的重点学校都分布在城市,农村的重点学校很少,导致农村孩子无法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拉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除此之外,由于重点学校政策使得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到重点中小学,由此导致重点中小学的教师在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办公条件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普通中小学的教师,从而影响了普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优秀教师流向重点中小学,加大了普通中小学与重点中小学的差距。

三、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确定义务教育弱势区域,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于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完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手段[3]。在这方面,法国的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经验给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法国制定了优先教育区政策,只针对处于优先教育区的学校进行专项扶持,优先教育区是根据学校的所处地区、社会环境、学生家长的社会职业与就业情况,以及当地学前教育入学率、小学留级率等标准确定的。对处在优先教育区的学校,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加大中央对这些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教育经费、教师工资、教学设备等各方面予以特别支持。比如减少优先教育区内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提高在优先教育区任课教师的工资待遇,给予特殊津贴,通过这种措施就缩小了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差异。基于此,建议我国确定义务教育弱势区域,坚持弱势学校优先补偿原则,增加专项补助的资金,对这些区域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助,如西部贫困县的农村中小学。这样每所学校所分到的教育经费就会相对多一些,对提高这些学校的义务教育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破除二元财政制度的束缚,实现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义务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国家财政收入投入不能完全满足义务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倡导义务教育经费多元化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2]。要破除二元财政制度对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束缚,在现实的条件下,实现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是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可以有效地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筹集资金。基于此,可借鉴福利、体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民间闲置资金,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另一方面,发挥社会捐赠的作用。我国向来就有捐资助学的传统,比如在清朝时期,清政府为了筹集义务教育经费,弥补官方投入的不足,鼓励和倡导不同形式的社会捐款与个人捐款助学,并对之予以奖励和表彰。《奏定学堂章程》中就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公立小学堂及私立小学堂者,地方官奖之:或花红,或匾额;其学堂规模较大者,禀请督抚奖励给匾额;一人捐资较巨者,禀请督抚奏明给奖。”现在,我们在努力发展公办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与个人参与农村义务教育,多渠道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捐赠,在实施慈善行为的同时,民间资本还能得到一定的税收利益,这样可以促进民间资本捐赠义务教育。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师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由于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的不公平,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出现了不合理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地区,西部地区流动到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流动到发达地区等,这种不合理流动加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实践证明,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不仅可以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学校之间的师资差异,还能够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避免了教师资源运用的无效,从而提高教师资源的投资收益。可以考虑在一市或县域内实施教师流动政策,让教师政策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具体而言,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有三条路径:一是实现乡镇内部或跨乡镇的农村同类学校间的水平流动;二是市或县域内城镇和农村同类学校间的换岗;三是市或县内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换岗。针对从城镇换岗到农村的教师,在待遇和职称上给予政策支持,让农村教师的待遇不再比城市教师差,这不仅仅可以提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积极性,还可以实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城市教师资源远远优于农村教师资源的局面,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重要的路径之一。

作者:许振光 单位: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少年体育教育论文

一、城乡体育教育差异分析

1、受体育教育观念对比尽管城市中,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较大,但就师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城市的重视度还是远高于农村地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情况,尤其在学校寒暑假放假期间,95%的城市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投入到篮球、轮滑、网球、舞蹈、跆拳道、户外攀岩等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中去,而农村地区青少年却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体育消费更是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2、结论城乡体育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制约我国教育、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态度上来看,城市的体育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都明显的好于农村地区,要实现城乡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

二、加快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如何使城乡体育教育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处理好的问题。

1、政策的倾斜与转变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一政策却也使得农村的体育教育事业落后了下去。在当前,“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因此,由“优先”向“一体化”的转变,才能更符合新时期的国家体育教育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把重心由城市转为城乡并重,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2、加大农村体育教育投入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滞后性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投入不足。在促进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大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之上,完善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体育设备拥有量,实现城乡体育发展的物质公平。

3、专职体育教育师资优化专职体育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职责,专职体育教师其师资力量的优劣程度,关系着学生体质、素质教育的发展。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缺乏、能力欠缺使得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出现滞后。要适应新农村教育的时代需要,就应当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优化问题,让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优化、专业优化——优化体育教师的年龄层、性别层、学历、职称等,提升其体育专业知识与教育水平,完善专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及水平。

4、统筹区域特色结合本土优势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先天匮乏,充分开展体育教育事业仍然举步维艰,在此种情况下,就更应当结合当地特色,提高体育教育课程的区域性与推广性,并发挥本土优势,使体育教育与当地先天自然条件相结合,适用替代性教学模式,并可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发扬地区优势,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5、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体育教育地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转变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体育“副科”思想和“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以及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现象,把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之上,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同时,还需要秉承现代的“科技体育”、“人文体育”、“绿色体育”三大理念,进一步促进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一体化发展。

三、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终身体育”、“大众体育”等观念也逐渐发展,深入到了各个方面。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可以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同时,推动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展示新农村、新农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形势下,体育教育的发展明显受到制约。因此,农村体育教育可以软件先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硬件发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作者:姜玉豪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居民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学会减法,提升幸福感知力

社区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居民提升幸福的感知力。合理设定期望,学会过“轻生活”。有一种生活叫“轻生活”。所谓“轻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把生活简化到最简单的境界,不让自己有过多的包袱和负担,简单、节约、减重、减压、减少事务、减少花费。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生活态度,我们会发现,可以抛开比较和计较的心理,能够分辨别出“需要”和“想要”的不同;我们会突然发现,太多的东西根本就不需要,生活中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而我们想要的太多,欲望太多。懂得生活智慧的人,认为生活不是练习加法的数学,而是学习减法的哲学,他深谙“够好”比“最好”更有意义,因为,知足才会常乐。正如富兰克林所说“:谁是聪明的?那些以人为师者。谁是有力量的?那些管理热情者。谁是富有者?那些知足者。”整体评估现状,学会享受过程。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比,前者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与自己的过去比,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多看他人的付出和牺牲。在物质文明空前高度发展和精神家园缺失的今天,更应把快乐与人生的意义联系起来,个人的幸福只有在其为社会谋幸福时,才是最高意义的幸福。太过于执着于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忽略了过程,生命就会丧失应有的浪漫和快乐。生命本身其实没有意义,只是我们自己赋予了我们生命一种希望实现的意义,因此享受生命过程就是意义所在。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太在乎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事情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做事情的过程同样重要,结果好让生活精彩,过程更使生命充实。保持积极心理,学会悦纳自己。幸福学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和收入等这些人们生活的重要决定因素跟幸福程度相关度很低,而人的特质如乐观、知觉能力、自尊、内部控制能力与幸福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因此,所有的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人是情绪的动物,发现和引导正面的、积极的、阳光的情绪,显得非常重要。正面的情绪或想法,能突破负面情绪的影响。要相信成败得失,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幸福的拼图之一。幸福的内涵里,有失败的成份,那是因为,失败可以培养耐挫力,让我们最后达到幸福的彼岸。

二、品质学习,提升幸福创造力

创造性活动对于幸福力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提供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它创造人的需要本身。学习改变人生,品质学习成就理想未来。学习是提升幸福创造力的根本途径。能让所有社区居民都能进行品质学习,是社区教育彰显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增长本领,使生活更有尊严。虽然幸福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但是一个不能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的人,是不会有幸福感的。提升幸福创造力,首先要提高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而掌握一门或多门职业技能,是创造财富的基础。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而获得报酬与财富,是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的根本所在。基于居民需求的社区品质学习,可以使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获得就业与创业能力,使其走上就业岗位;使残疾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掌握一技之长;开展农民致富技术、营销策略培训,培养精通技术、善于经营、懂得管理的新型农民。崇尚劳动,解放双手,增长生存与致富本领,提升幸福创造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增添情趣,使生活更有诗意。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存的,而是希望活得有滋有味,把自己生命中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一切可能争取到的幸福都变成现实。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改变生活条件,创造人生幸福,展现人生的目的性和超越性。“诗意地栖居”是每个人的理想,而只有兴趣广泛、情趣浓厚、情调高雅的人,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富有诗意。社区品质学习,就是要为居民增添生活情趣,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居民提高琴棋书画的技艺提供条件,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创造力。增强使命,使生活更有意义。“没有目的的人生就是漂泊的人生,使命感的失去就是意义感的失去,幸福就无从获得”。心灵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事业的成功更重要。因为没有心灵的健康成长,即使事业成功了,人也并不幸福。以心灵成长助推事业成功,其生命将更加从容和阳光。要使心灵健康成长,就是要给人生抹上一层意义,把人格的塑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幸福创造力是个体的健全人格与其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人格的健全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创造幸福,而在创造幸福的实践中,人格特质也在逐步升华。因此,社区学习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值得高度警惕的。人的本质是实践的,创新创意创造是人不变的追求。提升幸福力的过程,是创造、发展与超越的过程。人们在永无止境的创造性的活动之中和永远进取的追求中,体验到生命的充实与丰满,在提升幸福创造力并将它奉献于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三、敬畏生命,提升幸福享受力

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机整体。生命是幸福的根基,幸福凸显完整生命。幸福享受力是幸福力的重要支柱,它是使人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没有享受幸福的能力,幸福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失去意义。而提升幸福享受力的关键在于敬畏生命、闲适自得、有所担当。淡然从容,回归生命之真。以身体为物质载体的自然生命,是脆弱而渺小的。在大地晃动的刹那,无数生命瞬间悄然逝去,他们或者还有对未来的憧憬、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就告别了这个世界。人的生命,相对于地球与宇宙是那么的渺小,就像我们感觉蚂蚁是多么小一样。自然界伤害人类的时候,就像我们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生命是柔弱而神圣的。活着就是幸福,活着无比神圣,活着就要顺应自己的个性,不虚伪、不压抑、不执着。当我们能如婴儿一样纯真,能袒露自己内心世界而不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如赤子一样质朴,勇敢追寻个人的人生价值而不过度追求名利与财富的时候,生命才能回归质朴与本真。返朴归真,生命才是最可爱的。闲适自得,享受生命之美。“假如你正在失去悠闲,当心!也许你正在失去灵魂”(洛•皮•史密斯)。休闲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特征,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态度。闲适自得,是享受幸福的一种能力,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闲适自得,就是悠然清闲,自由安逸,随意而满足,得意而舒适。闲适自得,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闲适中与自然的交汇融合,在逍遥自乐中与万物融为一体,在远离喧嚣中求得平和安稳。闲适自得,并不是逃避,而是超越,是抛开社会或他人加给自己的羁绊,任自由天然之心与天地合一。一个人只有在宁静平和的环境中,才能进入人生的真境界,所以再忙碌,也要想方法让自己闲静下来,舒展身心。现在,我们一方面越来越少有空暇,另一方面不知道怎么享受多余时间,往往耐不住寂寞,或是面对空闲时显得手足无措。

为什么许多人“有钱又有闲”,却并没有感到幸福,那就是因为不能做到闲适自得。有所担当,焕发生命之光。人的社会生命亦即人际生命,体现在人的多种生活角色、多种权利义务之中。家庭中,为人子女、父母、兄弟,孝顺、慈爱、友爱,我们为家庭的和谐承担责任;工作中,倾心事业、真诚付出,我们为社会的进步奉献聪明才智;回到社区,受人服务也服务于人,我们为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献计出力。人生在世,就是要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更加阳光,更加精彩、灿烂。因为,幸福是人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如果每个人都能走出小我、走进大我,走出小家、走进大家,为国家、为民族,甚至为人类有所作为、有所担当,我们的社会将是和谐幸福的,我们的人生必然焕发出无限光芒。“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是以提升居民幸福力为宗旨的教育,它把休闲教育上升到使人“成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努力提高人的休适自得的能力,同时鼓励人们用爱心服务于他人,学会为家庭、为社会承担责任。敬畏生命,淡然从容,从而使我们的生命在恬静自由中张扬与奔放,在社会担当中丰圆与饱满。

四、学会分享,提升幸福经营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幸福生活更浓郁、更久远。感受、创造与享受幸福固然重要,但只有不断提升幸福经营力,幸福才能持续。幸福经营力,就是能让自己的幸福产生乘法效应和持久效应的能力。真正的社区教育是能够提升居民的幸福经营力的。与自己对话,知道我要什么。能与自己对话的人,是幸福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也是少有孤独感的人。与自己对话,是沟通的最高形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会无奈地按照别人的意愿去生活;因为有主见,就不会让别人的观点淹没自己的心声。“知足常乐”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又常常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听从内心的呼唤而被虚名近利所困。人们常常在很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很少的时间和精力,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投资”幸福。社区教育能帮助幸福的人们投入真诚与爱心,知福惜福。与他人分享,知道我有什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通往幸福大道的必备条件,而善于与人分享,则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幸福的人会淡忘自己的利他行为,却能记住他人给予的滴水之恩。幸福经营力强的人,总会以恰当的方式与人分享成功经验和快乐愉悦的心情。塞缪尔说“: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得到同伴帮助和赞许的同时,以阳光的心态和灿烂的笑容带给别人“正能量”。

与山川拥抱,知道我是谁。大自然是神秘而伟大的,自然之美最具普适价值。伟岸的山川,隽秀的河流,深邃的湖海,最能洗涤灵魂,启迪智慧。亲近大自然,不仅让人感受到当下的幸福与快乐,更能培育人宁神、静气、超越之品性。流连于山川河流,能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幸福真谛的思考;真诚地拥抱自然,仁爱之情会油然而生,智慧之门能自然开启,即所谓“乐山者仁,乐水者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的是温暖,体悟到的是精神。社区教育能激发居民与山川对话的热情,提高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与智者畅谈,知道我在哪里。能结交智者为友,是一件美妙而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智者的促膝长谈,多读好书,就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与洋人攀谈,与圣贤畅聊。与智者沟通,方能知道我们现在在哪里,将向何处去。社区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形成社区的学习文化,引导和激励居民爱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社区居民生活常态,成为幸福的一种方式。寻找幸福不如用心经营幸福。经营幸福,一是投资爱心,真诚奉献;二是珍惜拥有,活在当下;三是善于分享,放大快乐。能促进居民有效沟通,提高幸福经营力的社区教育总是深受群众欢迎的。

作者:汪国新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成人教育研究室

城乡教育论文:西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1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整体设计

1.1西部城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模块通过WEB服务器,对西部城乡体育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在线一些调查问卷,系统对收集到的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并绘制洛伦兹曲线,求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数值在0-1之间,其数值的大小表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其值越小表示资源的配制越公平,相反,其值越大,越接近于1表示资源的配置越不公平。

1.2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评价指标模块学校体育资源的评价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将学校的体育资源从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四方面定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为体育教师的人数、体育器材等,三级指标制学生的人均占有量等。通过体育资源的投入和体育资源的配置、学生人均的体育经费以及学生人均的体育资源占有量等因素进行计算、评价。

1.3体育资源配置的供需分析模块通过对学校体育资源的分析,找出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对不同体育器材的需要程度、政府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的投入程度等,确定初步的体育资源的配置方案,争取投入最少的财力,获得最大的效益。

1.4体育资源配置的方案评价模块体育资源配置方案初步确定之后,从学生人均占有的体育经费以及人均占有的体育设备的数量,体育教师的学历、职业、收入,体育教辅人员的数量,人均室内场地面积,人均室外场地面积,人均标准场地面积,人均非标准场地面积,每千人体育设备的数量,每千人体育读物的数量境等作为配置方案的评价指标,对初步配置方案进行优化,建立体育资源配置的最优。

2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实现

通过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系统需求的进行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库,并结合开发效率、系统维护的难易程度等一些实际问题的考虑,最终选择了Windows2007AdvaneedServer+11S6.0++MicrosoftSQLServer2008的实现方案。

3体育资源配置系统中的传输研究

传输技术主要是TCP/IP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际协议,它是互联网实现的基础,并规定了在不同主机之间进行消息传递时的语义和语法规则。TCP/IP协议共分成七层,在应用中通常使用四层,这四层分别是传输层、应用层、网络层和链路层。两个主机通信之间的物理接口是通过链路层来进行规范的,物理接口包括电缆、无线信号、光纤等。所以链路层也被称为数据链路层或者是网络的接口层,链路层的协议包括地址解析协议即ARP和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即RARP两个。网络层就是不同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接口,包括两个设备之间的数据包传输路径的选择,包括了IP协议、ICMP协议、IGMP协议等。网路层只是保证了在网络中两个设备之间的数据包传输,只是保证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不对接收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检验。传输层的功能就是对这些数据包进行检验,保证这些数据的正确性,各个数据包按照顺序接收,并且保证不重复进行接收。数据包进行传输的最终目的还是应用,所以应用层的功能就是负责处理数据包传输之后的应用情况。其中包括超文本文件传输协议即HTT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即SNM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即FTP等。在本系统中的传输模块采用了socket技术,其实现的过程为:服务器端创建socket套接字,端口和本地地址的绑定通过bind(),端口监听通过liste(n)进行,客户端的连接申请通过监听端进行回应;客户端创建建socket套接字,服务器端的连接通过connec(t)函数发起请求,客户端监听连接请求,若监听到连接请求则通过accept(),建立连接,开始传递数据。

4结束语

西部城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为了实现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设计了基于B/S结构的体育资源配置系统。通过系统的分析能确定最佳的体育资源配置方案。但是本系统处于起步研究阶段,系统的设置还不完善,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对系统不断进行完善,使它更好的为体育资源配置服务,让体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全面提高西部城乡中学生的体育素质。

作者:翟晓英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一体化下的小学教育论文

一、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差距分析

(一)师资力量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达11308.6人。各镇办中,麻店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7522.3人,李庄、魏集、大年陈、辛店、皂户李等5个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胡集镇小学数量最多,每个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少,为3750.9人。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和自然村数量比较,姜楼最多,分别为26.6km2和23.6个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别是8.6km2和5.9个自然村。惠民县县镇学校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人数多;乡镇学校在校生人数少,特别是某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偏小。有的小学只有1个年级或2个年级,如桑落墅镇的明德小学只有一年级55人,苏堡小学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共60人,徐家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3人;胡集镇的于桥小学四个年级仅63人,白桥小学四个年级76人;李庄镇大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136人;石庙镇奎星刘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73人,九龙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33人;淄角镇大魏小学只有六年级13人。惠民县村级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小学或教学点的学生不到20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农村小学与村落空间分布不协调

惠民县小学达到了4.8km的全覆盖,其中距离小学1.2km以内的村有600个,占47.73%;1.2~2.4km的村庄有529个,占全部村庄的42.08%;距离小学2.4~3.6km的村占9.22%;距离小学3.6~4.8km的仅有12所。可见,惠民县小学集中分布在距离村庄2.4km以内。总体看来,惠民县农村小学能满足大部分村庄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部分村庄上学距离偏远,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部分村庄。

(三)农村小学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县小学主要设置在乡镇中心驻地附近的村庄,围绕乡镇中学驻地出现聚集趋势。以5.25km为半径,孙武镇大孙小学邻近村庄最多,有25个;其次是何坊街道办小学邻近村庄24个,大年陈镇孙家中心小学邻近村庄21个。邻近村庄最少的小学是清河镇中心小学,只有1个邻近村庄;其次是胡集镇东西屯小学,有3个邻近村庄。桑落墅镇明德小学、魏集镇中心小学、清河镇学区小学各有4个邻近村庄,有11所小学邻近5个村庄。个别乡镇小学数量过多,部分区域小学存在过度聚集。如桑落墅镇的徐家小学附近的村庄可以被桑落墅镇中心小学和苏家堡小学、韩龙章小学覆盖;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三所小学处于聚集现象;石庙镇的梁家小学和老关赵小学存在聚集现象等。

三、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化解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惠民县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因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调整城乡小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惠民县农村小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学校的合理规划,本着“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均衡布局,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跨村联办”的布局调整思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条件来看,低年级学童单程徒走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约2公里为宜。如以上述标准考察惠民县的农村小学,则以低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身心条件,惠民县所有乡镇的小学数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级的身心条件,则有姜楼镇、麻店镇、辛店镇、大年陈镇、皂户李镇等高年级小学数量偏少,其余乡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均能符合小学生步行的距离要求。对于小学相对聚集的区域,如桑落墅镇徐家小学、苏家堡小学、明德小学,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石庙镇的梁家小学、老关赵小学等,应在不违背学生就近入学原则的条件下,将小学在校生人数少、规模小的学校合并到邻近的小学。但对于小学数量本来就偏少、学生入学距离远的区域,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则应考虑增设学校,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二)增加农村小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条件和各种教育设施条件,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惠民县是山东省典型的农业县,财政收入少,难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所以,惠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本县经济甚为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首先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其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惠民县必须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投入,才能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对财政投入的要求。第三,要注意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使教育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小学倾斜,促进惠民县城乡中小学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设施的规模和质量。

(三)发挥名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流动

根据惠民县农村教育的现状,实施城乡一体化教育,笔者经研究提出两种对策:第一,发挥名校辐射带动效应,城市重点示范学校(如滨州市区的重点小学)向县镇辐射,县镇重点学校向乡镇辐射,乡镇重点学校向乡村辐射,实现逐级示范带动。?第二,完善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开展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和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统一教师调配制度,促进师资的优化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各乡镇建设教师公寓、县城建设教师居住小区,校车由接送学生改为接送教师,创造条件促进优质师资向农村学校流动。另外,当前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与城区教师有显著差距。因此,有必要设立乡村教师补贴,增加乡村教师的收入,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保护乡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左登华董立峰李维峰单位:滨州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西部城乡学前教育论文

一、重庆市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增加了对西部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全面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2007年,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又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使得重庆相对落后的学前教育面貌有了较大改变。但是作为西部典型的农业大市,重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学前教育存在着较大城乡差距。笔者对重庆市2008年以来的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调研,综述如下:

(一)办园条件不均衡

重庆市城区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差距明显。主城每个区都有市级示范园,以一、二级幼儿园为主,园舍漂亮,配套设施完善,有专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地,每个班至少配备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主要存在乡镇中心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农村小学附设模式、农村家庭作坊模式、慈善模式等。[3]据调研,重庆市农村地区主要以乡镇、村级政府和村民自办以及农村小学举办的幼儿园为主,乡镇幼儿园以三、四级为主,村级幼儿园大多未达到等级水平,作坊式幼儿园居多,一些教室由几平米的房舍改造而成,一名教师包干一个班甚至全园;办园条件简陋,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配套设施不全且已老化。

(二)经费投入不均衡

由于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学前教育是以家庭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其中政府投入以区县一级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投资规模偏小。重庆市有独立建制幼儿园410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994所,民办幼儿园3111所,公办园仅占24%左右,且80%集中在主城区。公办园由政府投入硬件建设,同时向家庭收取一定赞助费,办园经费得到有效保证。城区的民办园大部分达到一、二级办学水平,实行“成本核算,收费备案”制度,生均月收费1000元左右,幼儿园的有序发展基本得以保障。由于重庆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差异明显,以财力较好的江北区为例,自2012年9月起区政府加大对辖区幼儿园办园的各项补助,其中饮用奶工程补助一项按照每两人每天1.5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而一些贫困区县、乡镇政府财力有限,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较少。[4]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不足,尚未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60%的区县农村幼教建设投入长期处于真空状态,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只能靠收费维持运转。以2010年为例,城区幼儿园生均获教育财政总投入2718元,而农村幼儿园获得的生均总投入仅1233元。农村地区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城区,农村地区民办园、私立园一般收费较低,仅能维持幼儿园基本运转,有的可以说是步履维艰。所以在经费匮乏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幼儿园普遍发展迟缓,部分幼儿园仅仅起到“看管”作用。

(三)师资力量不均衡

重庆市城乡幼儿园教师配置明显不均衡。2010年以来城区学校教师年龄集中在20~35岁之间,教职工取得相应上岗资质,师生比不超过1∶9,每个班按两教一保配置,大专以上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大幅提高,85%以上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二级及以上园有专业的音体美教师,还有部分园开设外语课程,聘请外教。2010年以来乡镇幼儿园中中专以上学历和具有学前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比例略有提升,但学前专业毕业的教师不足30%,大部分班是一教一保甚至一名教师包干一个班,师生比超过1∶25,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村级幼儿园教师80%以上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且尚未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90%以上都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培训,没有专门的保育员,一名教师肩负全班甚至全园幼儿的保教。

二、西部地区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基于对重庆市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从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探析西部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素。

(一)教育理念方面的原因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来源于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最关键的是取决于教育层和决策层,如果决策者没有建立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则均衡发展就难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短时间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也造就了区域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不均衡,包括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加之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人们接受了城市教育好、农村教育差的现状,学前教育阶段更是如此。近些年虽然西部地区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幼儿园经费投入和师资建设的各项扶持,但城乡学前教育差距依然很大。因此,教育决策者必须明确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就是城乡学前教育物质资源和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

(二)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原因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占GDP总量4%这一目标长期以来没有落实,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仅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左右,而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同年十一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阐明了当前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建设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政府主导、成本分担、以县为主。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长期欠发达,县级财政能力十分有限,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之中,这导致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到学前教育的经费远远不足以支持大部分幼儿园的运转。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首要问题。从总体上讲,现行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合理,特别是经费投入渠道不合理,很难达到均衡发展。

(三)教师队伍构成方面的原因

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当前城镇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在教育质量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其中教师队伍的差距是重要原因。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工资差距较大,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普遍偏低,且居住条件、生活环境都与城镇幼儿园教师相差很多。据调查,90%以上的高校学前专业师范生不愿意去农村幼儿园工作,有些学生宁愿选择城镇民办幼儿园也不愿意到农村公办园。优秀的学前师范生基本留在城镇幼儿园,进入农村幼儿园的很少。农村学前教师队伍尚不够稳定,一旦有向城市幼儿园调动的机会,有经验的农村学前教师便会离开农村。从2011年起,重庆市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师大部分学历水平偏低、工资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参与进修机会少等问题,造成他们总体素质水平、教学水平及管理能力均较差,这是农村学校幼儿园无法与城镇幼儿园真正在质量上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西部地区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从制度上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第一个阶段,制定法律是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早在1979年就颁布了《儿童保育法案》,英国于1989年颁布了《儿童法案》,世界各国通过学前教育立法旨在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教育法》等多项教育法律,但是还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方面的法律。虽然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等规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有一章是专门关于学前教育的,2011年重庆市出台《重庆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学前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明显滞后于其他教育阶段。因此,我国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投入体制、管理体制、以及政府的责任;明确学前教育国家标准,根据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问题,重点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农村学前师资的培养,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只有纳入法制轨道,学前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早日实现。

(二)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重点向西部农村地区倾斜,从经费上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整个教育经费总量中所占比例非常低。以2009年为例,学前教育投入经费仅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1.39%。同期国际平均水平是3.8%,有的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7%、8%,有的甚至高达11%。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要实现西部地区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从国家到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向农村地区倾斜。一是资金支持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由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校附设幼儿园)办分园、设幼儿班(点);二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城乡低保家庭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保教费和生活费资助。同时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的资金办园,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地区普惠制幼儿园建设,从资源上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普惠制幼儿园是解决当前城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有效途径之一。[5]重庆市城区从2011年开始加快普惠制幼儿园建设,以财力雄厚的江北区为例,截至2012年该区普惠制幼儿园已达60所,占全区幼儿园的60%。但是在重庆广大农村地区845个乡镇中,还有314个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乡镇、村级普惠制幼儿园几乎是空白。因此,西部农村地区县、镇(乡)政府财力薄弱,需要省、市级政府统筹资金,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广发展普惠制幼儿园的经验,建设一批镇、村级普惠制幼儿园公办园、民办园。省市级政府可根据区县、乡镇实施情况,按在园幼儿人数计算,每人每年200~400元的标准补助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省、市级财政分区域确定补助比例。同时,设立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工作较好的区县,给予适当奖励性经费,专项用于改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等。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待遇,从质量上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重庆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都将学前教育师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6]西部地区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师资水平。第一,建立农村学前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向农村倾斜学前教师事业编制,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各项福利待遇,明确学前教师身份,保障其基本权益;第二,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继续推进“农村学前教师特岗”计划,引导更多优质师资到农村地区;第三,农村地区逐步推行学前教师资格证持证准入制,严把入口关,对于当前在岗的未获得学前教师资格证的农村教师,给予3年过渡期考取学前教师资格证,之后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第四,加强农村学前教师的职后培训,可采取每所市级示范园定点帮扶一所村级幼儿园师资建设的方式,实行示范带一般、公办带民办、城市带农村的模式。省、市级政府统筹专项培训经费推行“农村学前教师国培计划”,创新培训模式,运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满足农村学前教师继续学习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作者:彭燕凌工作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