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

时间:2023-06-08 11:19:24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1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时代,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运用文献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辨析,并探讨了目前制约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因素,同时阐述了全面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前提,最后提出了努力形成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内涵;制约因素;理论前提;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6―0037―0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代表大会上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时代的到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提到“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清晰地表明了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城乡一体化在国内卫生、文化、教育、交通等研究领域早已成为热点问题。体育研究领域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刚刚起步,尽管少数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多是零散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并没有形成相对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概念内涵、制约因素、理论前提以及发展建议等几个方面对城乡体育一体化进行讨论分析,以期丰富与深化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城乡体育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贡献绵薄之力。

1 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内涵的多角度分析

1.1 理解“城乡一体化”是理解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前提

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实质是体育的城乡一体化,因此,理解“城乡一体化”是理解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前提。恩格斯最早分析了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道格拉斯认为在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城乡联系的良性循环是乡村内在推力通过一系列“流”与城市的外在辐射扩散力相交合形成的。在我国,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骆子程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有分工、有协作、多层次、开放型的社会经济统一体。”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再次提到议事日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首要的就是城乡统筹,即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总起来讲,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发展新思维,有利于城市与农村打破分割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1.2 城乡体育一体化主要是指群众体育的一体化

一般认为,我国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个部分,并且这种划分不仅为体育新闻媒介所广泛传播,而且在许多体育理论专家、学者中也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定论或范式。本文所指的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主要涉及群众体育领域,竞技体育之所以不被列入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是由于我国竞技体育的运行模式主要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竞技体育的开展多是以城市为举办地,以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为参与对象,以获得奖牌及优异成绩为目标的活动,仍然呈现出“举国体制”的特色,因而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不存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把学校体育排除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领域是因为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归教育部门管辖的体育组成部分,《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想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学校体育可以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走向城乡均衡发展。因此,我们所说的城乡体育一体化主要是指群众体育的城乡一体化。

1.3 城乡体育一体化是针对两个“二元结构”的一体化

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理解城乡一体化思维的逻辑起点,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两种类型是由存在着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的两种形态决定的。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存在着传统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以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的新形态。传统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两个地域,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资金投入、体育政策制度、体育指导员分布等体育资源的演进性差距,从而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形态的城乡体育二元结构是指城市里社会群体的“二元”,这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大量来自农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从而与城市居民共同形成了城市群体的二元机构。与城乡体育二元结构的两种类型相比,城乡体育一体化也应该有两种类型,即城乡之间的城乡体育一体化以及城市群体的城乡体育一体化。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众多农民工的体育状况直接制约着我国体育的整体发展,因而只从城市与农村两个区域维度研究城乡体育一体化是不够的,还应该研究城市内部社会群体的城乡体育一体化。

1.4 城乡体育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公平性发展

平均化发展是一种呆板的、单一的、狭隘的发展模式,形式上的平均最终会导致实际上的不平均。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农村人都成为城市人,农村都变成城市,农民都成为农业工人,而是经济社会的城乡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不是单纯的“农村城市化”。同样,“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城乡体育一样化”或者“农村体育城市化”,因为我国地区差异、环境差异以及社会群体差异存在着的客观事实,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永远不可能一样化、平均化发展。全面的平均化其实也就是另一种不平等,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更是一种和谐发展,而全面平均化发展则是一种制约性发展。其实,城乡体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体育的发展有了最广阔的不竭之源,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中,“一体化”既是手段又是目标,一体化作为手段强调的是城乡体育的双向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互助,一体化作为目标强调的是缩小城乡体育的差距,实现城乡体育的公平。因而,城乡体育一体化的表述是手段性表述与目标性表述的统一,即“用城乡体育一体化的手段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的目标”。具体来看,城乡体育一体化应当包括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政策制度、体育资金投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硬件与软件维度的城乡体育的公平性发展。2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的多维度分析

2.1 硬件维度:困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城乡体育硬件资源的非均衡发展一直是困扰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资金投入、体育指导员的配备等几个方面。体育场地设施是城乡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根本保障,虽然城乡体育场馆设施总量不足,但是有调查显示:“群众体育设施城市仍然明显好于农村,市民中有52.9%是在公共体育场地上运动的,而农村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奇缺,只有14.6%的农民在公共体育场地上运动;在公共体育场地运动的市民比例是农民的3.6倍。”体育经费投入是城乡体育开展的动力因素之一,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对城市体育经费的投入都远远高于农村,浙江省2005年省和市级群众经费是2.5亿元,而农村体育经费仅仅只有7 860万元。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对公众进行体育教育、技能培训的主要力量,但目前来看,城乡差别仍然很大,有调查显示:“就分布区域而言,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90%以上在城镇,广大的农村只占了10%以下。而且东西部的农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作为一个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群体”,他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遭受到如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和地域空间等多维的社会排斥,有调查表明农民工所在单位很少建有体育场地设施,同时城市里公共体育场地上也很少有他们的身影。

2.2 软件维度:制约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核性因素

漫长封建社会中的农村传统文化,由于受自然经济的生产特点、聚居方式的制约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虽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但根基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制度,但由于农村存在的封建传统文化、农民功利思维的价值取向等导致了农民体育价值观念的落后,在软件维度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造成了阻抑。2010年我们到江苏农村考察,依然发现许多农民从心理上不接受体育运动,在他们看来体育运动是“玩闹”、“不务正业”,是“赶时髦”、“出风头”;在苏北一些经济落后农村中,许多农民在空闲时宁愿打牌、搓麻将、闲聊天,一些老年人甚至喜好蹲墙角、晒太阳、看热闹。有典型调查对比发现,“即便是在发达地区,57.1%的市民一年中有过体育消费,而农民只有28.6%,市民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明显高于农民。”农民工虽然大多数时间身处城市,但是思想的内核因素依然制约着大多数人的体育参与。一项对珠三角农民工的调杏显示:“在农民工最希望企业给他们提供的文化服务中,选择电视的占30.3%,图书报纸占20.9%,电脑占17.1%,卡拉OK占13.4%,看电影占11.7%,而选择羽毛球、篮球等体育活动的只占了lO%。”调查结果反映了农民工对于体育价值和功能认识还很不充分,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2.3 政府维度:服务职能没有积极发挥

我国体育政府的主线即国家体育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到地(市)、县各级体育局,人员编制只到县级,没有延伸到乡镇,基层乡镇是以文体站的设置进行体育的管理。从目前来看,政府层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首先,地方政府(特别是一把手)的体育政绩衡量观念改观不大,政府关注度更高的还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由于群众体育工作对象多、涉及范围大,工作业绩显效过程慢,很难受到领导重视。其次,政府存在着对城市与农村体育管理的分割机制,没有从功能区划上、空间布局上统筹规划城乡体育系统,而是分开规划、区别对待,把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作为两个分离的子系统。城乡体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职责划分不明也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阻力,主要体现在省(市)体育局不能有效发挥积极作用,造成中央政府越过省级直接对基层城乡体育进行统筹,这种直接的统筹和管理措施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乡镇体育政府由于缺乏资金、缺少编制,发展农村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形成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基层阻力。再次,城乡体育一体化的推进不仅仅是体育局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规划、建设、卫生、环保、宣传、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共进,然而,由于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不力,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诸如体育场地规划不合理、体育场馆设施边建边拆或者只拆不建等问题。

2.4 社会维度:广泛参与仍然形成不足

经过新公共服务改革运动,国外地方与基层政府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转换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偏离问题日益突出。从学理上讲,政府功能转换的方向是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发展。地方与基层政府既不“掌舵”,也不“划桨”,而是服务。政府只是公共政策的参与者,并与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引导着社会前进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社会化”的方针,其主要涵义是:“尽可能调动全社会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潜力,包括参与体育活动,参与兴办各项体育事业,参与、占有与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体育”。城乡体育一体化的推进需要大量的体育资源,政府无力全部承担,其余社会化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在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体育社会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及时反映、更好满足城乡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然而,目前来看,社会组织参与群众体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占有几乎全部公共体育资源和权益的政府部门,独家经营,管办合一,政事不分,身兼资源的所有者、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者和经营者、服务活动的管理者等多种角色。”政府的“行政垄断”,造成了社会资金、组织、人才等资源难以融入体育事业发展的行列;形成的体育市场缺乏规范与秩序,难以发展壮大。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体育一体化更好的发展。

3 现实的乌托邦――城乡体育一体化全面实现基础

3.1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实现的物质基础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前提条件,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对体育的发展具有支配作用。当前,我国仍然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一些地区的农村中甚至还存在着绝对贫困的现象,农民的吃穿住等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马斯洛认为:“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吃、穿、住等生理的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农民为了基本的生产生活已经耗去了很多的生物能量,在农闲或生产间歇之余再让他们蓬勃地开展体育运动不符合实际。农民工到城市就是为了打工赚钱,他们本来就勤俭节约,因而很难再拿出钱去消费体育,整日劳作的疲惫状况也很难让他们再消耗体力参加体育活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居民收入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只有农村经济提升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福利保障增加 了,体育场地设施改善了,健身氛围繁荣了,农民才能从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时间和精力,同市民一样,在闲暇时段享用体育公共服务,快乐进行体育活动,从而不用像以往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经济基础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3.2 城乡群体的社会整合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实现的社会基础

整合是指个人同地方的、地区的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的联系的纽带被减弱,同时与庞大的城市及工业网络组织的联系加强了,这种关系的变化为弹性社会中的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当前我国社会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呈现分化加剧的局丽,传统的弱势群体主要是一些孤、寡、疾、残人员,如今农民、城市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构成了弱势群体的主体。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主要是来自社会本身的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分工,因为分工破坏了以强烈的集体意识为特征的道德规范,使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生活经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同质性降低,从而削弱了传统社会的机构团结的纽带集体意识。国家体育制度对城乡体育提供的空间不一样,并且缺乏规范体育利益博弈的制度安排,造成了体育资源不断地向强势群体的积聚。同时,与强势群体相比,弱势群体在权利方面、发展机遇方面、物质生活条件方面的劣势带来了他们参与体育的障碍。目前,国家采取的诸如下岗工人再就业措施、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以及实行的城乡居民户籍制度改革等等,都是在加大城乡不同群体的社会整合力度。换句话说,只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完成,进入社会整合阶段后,城乡体育一体化才可能完全实现。

3.3 体制上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实现的制度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协调性日益明显。当然,体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并非宣告它已步入“寿终正寝”,而是要在国家发展大环境下在改革中坚持,在发展中完善。现在看来,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引领着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城乡一体化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而适应这种趋势,则需要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反过来说,如果体育管理体制不进行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改革,那么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如同“空架子”,只能是“空喊口号”。从机构设置上,体育管理部门应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变,从而形成宏观指导、政策支持、过程监管的服务功能。从权利划分上,体育政府应逐步放权让利,转变职能。管理学认为,管理体制是由管理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既然群众体育以事业为主体同时兼有部分产业性质,那么在管理方面就要有所不同。属于事业部分主要由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进行调控,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属于产业部分的则进入市场,采取社会管理型,由社会向人们提供有偿服务。各级政府还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建立。同时废除不公正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城乡体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使城乡居民真正的共同享受公共体育资源。

4 从现实走向可能――努力形成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4.1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合理布局公共体育资源

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经费投入、体育指导员配备等公共体育资源是体育发展的基本载体,要形成体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布局这些资源。首先应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与规划局、建设局、土地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协同布局公共体育资源,这是整体的布局原则;其次按照公共体育资源的不同类型进行布局,体育场馆设施的布局应在遵循一定原则基础上加大对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建设力度,同时积极与公司企业协商,共建适应于农民工体育的场馆设施。体育经费投入要调整体育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群众体育财政投入比重,通过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均衡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政府间财政能力,促使区域间公众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体育资源和服务,特别是加大对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社区村等农村区域体育财政的投入力度,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群众体育。在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进一步完善体育指导员登记和注册制度,实行体育指导员定人、定职和定岗分类管理,建立体育指导员定期再培训和考核机制,逐步引导体育指导员立足社区、行政村以及企业单位,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加大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体质监测力度。

4.2 明确不同层级体育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政府在城乡体育一体化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掌舵者”的功能,要使这种功能充分发挥,首先应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划分,强化省、市政府的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职能,城乡体育一体化在空间意义上具有国家层面、省、市、县以及小城镇、行政村多个层面,如果国家越过省级政府直接对城乡体育进行统筹发展,由于起点较高,可能发展的效果欠佳,而县级政府层面由于所处层面较低,财权小而事务重,特别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区域差异性问题,因而也不能很好地统筹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所以还需要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充分调动省级政府、市级政府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减轻中央政府与县级政府的管理压力。其次还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群众体育社会化大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战略,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求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在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大背景下,应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要求,实现推进依法行政,向城乡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体育建设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城乡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4.3 健全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保障及行政问责制度

体育政策制度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航灯”的关键作用。当前各地政府应该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制度与政策,并努力延伸到各县、乡镇,甚至是各行政村;同时,制定监督、评估体系,并纳入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考核,坚决兑现,维护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国内一项研究认为缺乏可靠稳定的制度保障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的立法建议,因此可以借鉴这一建议,研究并制定《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条例》等,这样就可以确立城市与农村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法律地位。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政策的执行需要一定的监督。因而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城乡体育政策制度的制定实施的过程,向普通群众提供表达自己需求的平台,并接受广泛监督,从而使政策制度的落实、执行更透明、更阳光,更有利于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

4.4 帮扶城乡社会群体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受到空前的重视,以篮球场和乒乓球台为标志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也在各地纷纷兴建。但是,与如火如荼的硬件建设相比,农民的体育热情却不如一些人的预料,一时还没有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表现。”体育大发展离不开体育文化这一软件因素的繁荣发展,而体育文化的发展要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便有什么样的体育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文化。因而要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需要改善与繁荣城乡体育文化,需要广泛宣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扫除那些不利于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封建迷信与陈腐习俗,从而帮助不同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具体措施可以采取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城乡政府工作人员的体育公共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城乡体育健身指导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引导作用;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网站、宣传车、墙报、宣传册、体育表演活动等城乡社会群体喜闻乐见的媒介进行体育文化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工参与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现场观摩活动,组织小城镇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感受的宣传活动。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2

今年8月,市委专门召开工作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最近,市委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并准备召开统筹委第一次会议。市委工作会议后,我区一方面积极学习传达会议精神,一方面根据会议要求制定工作方案。9月中旬,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审议通过了《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行动计划(2010—2015年)》,并决定由10位区领导领衔“十个统筹”工作。行动计划发文以后,区各有关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制定了“十个统筹”工作明年的工作计划。今天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十个统筹”工作的具体推进情况。

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正确把握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路径

10月18日结束的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今天上午,省市都作了会议精神的传达。我听了以后觉得,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但核心问题没有变。第一个没有变,科学发展观仍然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其实,科学发展观已经包括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而我们从上到下,对统筹发展的认识还是有个过程的。第二个没有变的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这是“十二五”的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包括很多内容,我们可以从最近的报道中发现“包容性增长”这个新的理念。“包容性增长”说明我们也在调整发展方式,原来我们比较看重GDP的增长,未来可能会考虑均衡发展、统筹发展。中央现在明确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而且要有实质性进展。这些都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今天会议讨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实质上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我区的现状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已经到了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十分紧迫的时刻。刚才听了“十个统筹”明年工作方案,我觉得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这项工作已经启动,但只是初步的,还没有站在统筹的高度来做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先温习一下黄坤明书记在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几个重点,这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十分有益。市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的要求,以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以网络化大都市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促进城乡互动、优势互补,推动五县(市)和八城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提升五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富裕程度,努力使成为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在这里,我着重提一下新型城市化这个概念。新型城市化这个概念,是我省在2006年提出来的。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这次市委工作会议提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主要路径,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很有指导意义。我们提倡统筹这个概念,首先就应该理解什么叫统筹,怎么样做是统筹。市里明确提出主要路径是: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做大做强市区、县(市)城、中心镇,实现“强城带乡、强工补农”。确立经营农村理念,以村庄整治、农居优化、土地整理为切入点,在五县(市)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三个置换”,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努力实现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优化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方式“三个优化”,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二、进一步修改完善工作方案,争取在“十个统筹”的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接下来,我就刚才的“十项统筹”工作方案谈一些建议和想法。建国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机制2011年工作方案》比较细致。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间,体制和机制一定要跟着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来推动一个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很重要,这个方案研究得比较多、比较透。“十二五”期间,能不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体制机制方面一定要创新。祖民同志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工作方案》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围绕“一副三组团”这个空间格局,抓住区域统筹这个重点进行深化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从宏观上说是个区域统筹,从微观上说是个项目统筹。我们要抓住统筹这个概念,避免各部门单打独斗。同时,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吃水线”,一定要做到适度超前。美玉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2011年工作方案》,建议在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问题方面进行深化研究。旭微同志负责的《统筹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工作方案》,建议重点在生态文明相互之间的统筹工作上进行深化研究。生态文明是转变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支点和杠杆,下一步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是一种倒逼机制。设定好生态文明的标准,势必倒逼我们节约、集约,低污染、低排放。沈昱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各类规划2011年工作方案》,建议重点理清规划体系,明确各规划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规划协调机制和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机制,做好各类规划的衔接,努力做到规划“一张蓝图”全覆盖。

同志负责的《统筹资源要素配置2011年工作方案》,关键就是解决一个“好钢用到刀刃上”的问题。资源一定是稀缺的,特别是优质资源是很少的。怎么把优质资源引进来、培育起来并且用在“刀刃”上,使得资源能够再生和可持续,这方面要进行深化研究。建忠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和管理2011年工作方案》,重点是农办、国土、建设等部门一起,做好土地统筹资源工作的文章,形成规模经营优势。冬冬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2011年工作方案》,关键是要按照统筹的理念,抓好五大产业集群、三十一大产业集聚基地的发展,推进“3+1”现代产业体系的成型。美娟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2011年工作方案》,关键也是解决一个机制的问题。一个重点是全覆盖的问题,另一个重点是像我们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怎么做好提高和改善的文章。一个地方的社会事业能够得到提高和改善,这个地方的社会功能则会相对完善,这个地方就能集聚人气。就以我们的创新基地为例,如果没有好的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就很难留住到这里来创业的归国留学生。在研究统筹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发展。我们的统筹城乡区域,最终是为了发展。振伟同志负责的《统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2011年工作方案》,重点是从统筹的角度出发,创新思路,在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

三、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我们要提高对“统筹”的认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市也是我们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将区位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三面拱卫,与主城区无缝衔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的资源要素我们都可以共享,包括高铁、地铁等,但是当西部县市发展起来以后,我们这种优势就会发生变化,优势也会消失的。现在,我们的区位优势仍然存在,如何抓住这些优势让我们走到更高的层面上,是我们要做的。若还是“乡乡点火、村村冒烟”是走不下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来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做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要搞好统筹。大家在发言中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我们搞十个方面的统筹,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分工格局。我们在做这篇统筹文章的时候,千万不要再走原来的那种传统的“单打一”的老路。我们应该将“十二五”规划、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和明年的工作目标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不要产生“两张皮”现象。

三要突出重点。刚才大家提到了要突出重点,我很赞同。我们一定要突出重点,千万不要面面俱到。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一种新的机制,克服原来“单打一”传统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走出一条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每项统筹工作都能够抓住一到两个重点,一年下来就很好了。从全区层面上讲,推进新型城市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三项重点要抓的工作。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__年10月28日经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__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好《城乡规划法》,全面加强与推进我市城乡规划工作,促进城乡规划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学习城乡规划法的热潮,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就宣传活动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安排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将有利于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为了搞好宣传,我局成立了学习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抓好这项工作。确定20__年12月24日—20__年1月1日为《城乡规划法》集中宣传周,宣传周主题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共建美好和谐社会”,并制定了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对学习宣传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策划了各种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1、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我们首先组织本局全体职工,从11月份开始每周一安排2小时集中学习《城乡规划法》,并结合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展开热烈讨论,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了进一步深刻领会《城乡规划法》精神,确保全体职工全面掌握《城乡规划法》,我局在安排相关人员到省建设厅参加《城乡规划法》培训学习的同时,组织全体职工开展了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考试,考试平均成绩96分,并根据考试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难点问题,安排专人进行授课讲解,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打好了基础。

2、组织相关部门参加电视电话会议。为了广泛宣传《城乡规划法》,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我局在12月26日牵头组织建设局、土地局、房管局、执法局、园林局,参加了建设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城乡规划法》宣传贯彻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会议并传达了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的讲话精神,建设部副部长姜伟新作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的重要意义,部署了贯彻实施工作;会后,省建设厅就甘肃省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进行了安排部署。我们认真听取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具体安排,把法规条文,上级安排和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吃透文件精神,提高了宣传贯彻和实施《城乡规划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召开座谈会学习宣传《城乡规划法》。20__年12月27日下午,我局在XX会议室组织召开了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学习座谈会。会议由市城乡规划局局长XX主持,市委常委XX,市人大主任XXX,市政协副主席XXX,等市上领导和市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执法局、房管局、区建设局主管领导及各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代表共12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畅谈了我市对《城乡规划法》的认识理解,回顾了《城市规划法》实施期间我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绩,并就如何贯彻实施好《城乡规划法》,有效发挥规划调控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既向与会领导及单位宣传了城乡规划法,也取得了在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通过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我局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我市城乡建设成就。在电台反复播放宣传城乡规划法的要点及相关知识;利用电视台滚动字幕,反复宣传城乡规划法及宣传

标语;通过酒泉日报设立专栏进行组稿宣传,刊登了市委常委和市城乡规划局局长的署名文章,并在报刊上开展了城乡规划法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确保城乡规划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5、上街设立宣传点,扩大宣传范围。为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城乡规划法》,提高宣传成效,我局通过在市区重点路段悬挂横幅,组织老年义务宣传队上街流动宣传等形式向市民宣传《城乡规划法》。并就主要路段规划改造、违法建筑查处、规划公示效果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市民进行对话,热情解答市民的政策咨询,使广大城乡居民充分了解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与有关规划内容,激发了城乡居民参与、支持和监督城乡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城乡居民的规划意识、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领导带头执行规划,建设单位自觉落实规划,广大群众自觉维护规划的良好氛围。

三、今后的思路

1、认真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立足实际,注重城乡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土地资源、公共空间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

2、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力度。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制作宣传专栏等形式深入宣传《城乡规划法》,让群众充分理解《城乡规划法》,自觉参与到监督城乡规划的行列中来,从而使《城乡规划法》得到更有效的贯彻。

3、依照《城乡规划法》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局城乡规划相关规章制度。

4、进一步加快城乡规划编制步伐,加大投入,规范农村建房行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4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

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如下:

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

三、建议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5

一、《建议》首次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什么关系呢?《建议》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把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之一。

为了确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建议》强调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但是,这些政策措施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还必须在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把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政策好措施制度化。

二、把“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纳入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分配,是调控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稳定和秩序、提升全体国民福利水平的一种制度化手段和机制。各国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政府公共财政能力的大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涵盖了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服务与公共制度建设等。

在我国现阶段,一方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就必须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这就要求健全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差距比较大,这就必须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扩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展地区倾斜,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从而更好地保障这些地方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不同地区居民、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社会成员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机会,以及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

三、《建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一是在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等等。在这方面,有三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即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以往那种城乡分割的人力资源市场有望得到纠正;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是目前就业问题最突出的三大群体,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作为促进就业的工作重点,这三大群体的就业难问题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要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企业发展了,效益提高了,职工作出了巨大贡献,企业发展的成果应该由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逐步扭转“两个比重”下降的问题,从而逐步实现《建议》所讲的两个“同步”。

二是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建议》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列入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建议》提出了许多政策思考。最值得我们重视,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是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实现,将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在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按照去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部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在2020年前实现全覆盖。《建议》要求,在未来五年,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可以预见,在未来不太长的时期内,我国广大农村居民都将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的目标。“新农保”的提前全覆盖和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将使我们国家更快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

四是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方面,《建议》明确要求,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议》进一步强调,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五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尤其是提出要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因为上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将有望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或缓解。比如通过努力实现“两个同步”,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从而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通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全体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通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望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通过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好地使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6

市政府确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部署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暨爱卫工作。上午参观了*县新城建设,四个区县从不同侧面交流了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前面,郭庆同志、泊滔同志分别总结安排了工作,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藉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对这次会议的基本估价

这次会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市规建局、市城管局、*县作了精心的准备,各区县政府领导带队参加了会议,市级相关部门也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人员到得最整齐的会议,足见大家对这次会议的重视程度。会议既有实地参观,又有经验交流,形象直观,务实创新,给大家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看了现场,对我们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听了经验介绍,对我们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会议确定放在*县召开,主要目的就是想借此机会让大家实地观摩一下*县新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亲身感受一下*县抓机遇、促发展所呈现生机和活力。*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在短短的几年内,在县城规划、开发建设上下了如此大的功夫,县城面貌有了如此大的改观,与他们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选择适合于*县城建设发展的模式,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充分整合全县各种资源,强力推进县城新区建设是分不开的。在规划编制上,在国际范围内邀请了美国瑞德、新加坡DPC、成都兴恒等公司开展规划概念设计,通过比选,优选出了*新城建设概念性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由省规划院与中选的瑞德公司合作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概念变成了可操作的法定文本。新规划既着眼长远、理念超前,又科学可行,绘就了*城市高品质发展的蓝图。在新城建设上,县委、县政府发展思路清晰,确定了“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加速发展、十年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严格执行规划,做到一张蓝图建到底,实现了*县城建设历史性的突破。*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体现了“乐观,自强,神采飞扬”的*精神。在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上,勇于探索创新,以开放的心态引进了城市开发运营商进行土地整理,由政府以拍卖方式投入市场进行开发建设。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建立“政、企、银”协作机制,有效解决了县城建设融资难的问题,值得各区、县,包括市上学习。在城市管理上,管理与建设同步,敢于投入,建立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了“管得早、效果好”的目标。

交流发言的其他区、县都各具特色,分别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呈现亮点,值得大家借鉴。

江阳区*年就率先解决了乡镇建管机构,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建管队伍建设,提供了基层组织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示范推广”的原则,激发了农民建设热情,发挥了农民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改善了村容村貌。

泸县积极抓好中小企业园规划建设,确立了“以园兴业、以业带园”的发展思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在园区布局上,依托城镇、交通、资源、产业基础等规划,实现了园区布局合理、承载能力增强,产业收入增加,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龙马潭区在抓城市管理和爱卫工作上,理念新、目标明、机构全、队伍强,宣传教育到位,经费保障有力,长效机制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第一阶段工作扎实有效。

当然,其他区县也有自己的特色。我们通过这次会议,就是要促进各区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更直观、更全面地学习交流,增加会议的实效,以此推动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爱卫工作。

二、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

(一)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城市规划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县新城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地方党委政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健全机构、综合统筹,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抓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先进理念和高品质的规划是抓好城市建设的基础。规划编制只有坚持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理念,才能为顺利实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新城建设摆脱了过去建设的老路,不是搞修修补补,实现的是全新的理念。各区县都应解决好这个问题,都要有所突破,不然就会留下很多遗憾。国强市长在这次会议的书面发言中就给全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了一个课题,就是如何针对*地域、文化、产业等特色“打酒城牌、唱两江歌、建生态市、练文化功、造休闲地”。这些,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深入思考。

(三)严格规划管理是确保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一个高品质的规划,必须要有坚强的措施予以保障,否则,也就会形成“图上画画、墙上挂挂”。通过*新城建设这一面镜子,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坚持“一张蓝图建到底”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效果。

(四)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和资金短缺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们西部地区城市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更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各级积极探索城市开发运营和融资的新模式、新途径,仅靠政府投资,城市发展就缺乏后劲。

(五)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功能有效发挥的关键。“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再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都必须靠有效管理来实现效益最大化。我们要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必须通过管理充分发挥既有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建设新设施时,必须着眼长远、科学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便捷的政务服务是实现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在经验交流中,有的区县了“企业动嘴,干部跑腿”,这对提高服务质量而言是非常形象的。我们要以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以快捷优质的服务吸引投资者,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好务。

三、几点要求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认真贯彻好会议精神。今年规建、城管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创园创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国家卫生城市迎复检,哪块都是硬骨头。会后,希望市级部门、各区县要认真传达本次会议精神,各级要站在全市大局的高度、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力推进规划建设工作、城管工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实效,上新台阶。

(二)要结合工作实际,狠抓工作落实。市规划建设和城管两个部门领导的工作部署很详细、很具体,各级都要结合自身实际,逐一研究贯彻落实的措施。透过*县县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这一面镜子和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大家可以直观看到,要抓好城乡建设,观念必须创新、规划必须引领、建设必须科学、管理必须严格,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抓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暨爱卫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要积极进取,敢抓敢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既定目标得以实现。

(三)要深化行政效能建设,有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发展。刘奇葆书记到川后首先抓两件事:一项是行政效能建设,一项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抓行政效能建设着重于软环境打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于硬环境改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密不可分。行政效能建设事关政风、行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一项考验各级部门和每一名同志的领导艺术、综合能力的工作。我们务必按照有关规定,在新的一年里,把行政能力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这里,要重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转入第二阶段,是最关键、最艰难的阶段,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去年10月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后,我市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由朱书记任总指挥长,刘市长任指挥长,其余七位市委常委、两位副市长任副指挥长,市级23个部门的一把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7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取得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享受城市生活的便捷和繁荣。但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诸如高房价、拥堵、资源竞争等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也因此引发了第一波回归乡村的热潮。正是这一批热切回归乡土的城市精英,催生了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探索。

一、新时代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

关于乡村振兴问题,首先应该对理想的乡村生活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和细节的刻画。通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已经逐渐形成了环境美、人文美、产业美、生活美、布局美的五美乡村发展模式。然而仅仅是看得见的五美,并不足以支撑起乡村振兴的未来。于是,有了城里人住乡下的“共享农屋”,乡村研学基地,景村融合发展等新形式的探索。可以预见,未来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应该是一个让年轻人愿意留下,小孩得到优质教育,老人享受舒适医疗,“宜居、宜学、宜商、宜游、宜闲”的美丽乡村。

二、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任何事业的发展首要的决定因素是人。近几年乡村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外流已经成为最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缺乡土治理人才。农村缺少有能力、有情怀、讲奉献的领头人。目前,农民普遍对村(社)一级干部感到不满意。有反映能力差办不了事的,有反映私心重服不了众,有些村级党组织搞家族化权利缺少监督等等,真正能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搞发展的村干部可谓凤毛麟角。二是年轻人返乡难。大多数年轻人在外就学后都选择去大城市就业、创业,乡村对他们而言缺少吸引力。农村基础设施没有城市好,教育医疗水平低,娱乐休闲没地方去等等都成了年轻人返乡的障碍。缺少年轻人的农村,就缺少激情和活力。三是人才留不住。乡村振兴最终靠的是人才,而各行业的精英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很难在乡土扎根,造成了乡村事业因循守旧,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境。

(二)任何事业的发展重要的保障条件是钱。新农村建设缺钱已然成为乡村振兴再上台阶的难点问题。一方面是日常乡村治理运行需要经费。规范运行需要村干部在岗在职,让村民随时能找到人办事,难事随时能有干部帮助解决,村一级干部要放弃自身经济利益,全身心投入发展事业。目前除了由政府承担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外,一般村干部仍然按照误工补贴的形式进行弥补,没能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是村庄建设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据了解,很多开展过美丽村庄建设的村,因为前期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都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加上污水处理、道路、绿化、路灯等设施的后续维护,和环境保洁等开支,乡村振兴急需大量的资金保障。其次是百姓增收难。老百姓不富,村庄建设的再好,也只是表面文章。而留守农村的多是低学历和老、病、弱、残。如何让这些人增收过上好日子,更应该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内在问题。

(三)任何事业的发展关键的方向盘是制度。有完善规范的制度才能引导乡村振兴走向正轨快车道。一是乡村治理体系仍需完善。一方面现有的乡村治理体系多是自上而下的,镇、村一级按照上级部署,忙于落实各项工作,缺少主动谋划工作的空间和动力。因此,跟风应付,照搬照抄的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特色亮点越来越少。政策不接地气,落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近几年轰轰烈烈的污水治理,上级要求全面铺开,但有些村庄连新农村建设都没开展,就盲目跟进,造成了后期重复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议事制度仍需完善。现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群众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因为农村缺乏强有力的议事和执行制度,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发展项目因个别原因,受制于土地流转、征用难而搁置。二是乡村规划滞后。村庄规划调整程序较为随意,不够严谨。农村干部普遍缺少规划知识和长期规划的视野,但对规划方案的修改却有较大的主导权,因此造成了规划滞后、片面、短见等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走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乡村的优质发展。三是要素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因建房需求增加,而国土部门指标分配以人均用地面积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控制,造成土地指标理论上充足,实际紧缺的问题。乡村建设的用地保障已经成为一大制约因素。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乡村振兴应以中心城镇为核心,周边集镇为节点,通过规划引领,实现区域化统筹发展,做强核心集聚人气,特色产业引领点上出彩的发展格局。

(一)规划先行,提高规划前瞻性,严肃规划调整程序。一是要有区域观,跳出一镇、一村的范畴,从实际出发,根据交通、地域便利性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文旅配套等做好区域性的概念规划,再根据区域规划实施各镇、村的规划,从规划层面防止要素浪费和重复投资的问题。二是规划方案调整应实行责任倒查,规划评审意见要对本次规划在有效期内负责,杜绝一把手出意见,专家评审走过场的现象。村庄规划局部调整程序也应进行专家评审和报批,防止出现随意变更规划的情况。

(二)抓住中心镇建设的牛鼻子,引领区域乡村振兴。实践中发现,乡村发展均需要有一个核心城镇为依托。区域化集群发展也需要有一个中心城镇为龙头。近几年实施的小城镇整治和美丽城镇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集聚人气和引领带动的效果。中心城镇要成为乡村生活的核心区,满足群众生活、娱乐、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通过中心镇的建设发展,织成辐射周边的乡村生活服务网络。一是需要集中资金统筹区域内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共建共享,节约公共资源。二是扶持做大做强,对中心城镇建设进行要素保障和政策倾斜。三是在中心城镇发展集体经济物业,实现人口集聚,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四是建设物流服务中心,改善乡村物资供应。五是加快中心城镇交通建设,实现镇、村15分钟生活圈,城、镇一小时交通圈。让城镇真正成为乡村对外交通的中转站。六是创新教育、医疗模式,让乡村真正留得住人。老年人关注身体,孩子关注教育。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要抓住机遇,对接城市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探索发展互联网教育和医疗产业。让乡村也可以享受大城市的优质资源。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8

同志们:

刚才,××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市城乡共建领导小组,对20__年全市城乡共建工作做了认真总结,对20__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这个报告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20__年的工作实际和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形成的。请各地区、各单位负责同志在会后认真贯彻落实,安排好今年城乡共建工作。刚才几个共建单位的代表,介绍了本单位的共建经验,给大家带来了很大启发,很有借鉴意义。大家要在今后开展的城乡共建活动中,学习、借鉴他们好的做法,并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共建工作做好。下面,我就进一步深入开展城乡共建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全市动员深入开展城乡共建工作

城乡共建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昨天,召开了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与以往不同,往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是回顾上年农村工作成绩,总结经验、教训和不足,部署当年的工作任务,而今年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其内涵更加广泛,我们现在开展的城乡共建活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因为开展城乡共建工作,就是要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思路,努力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本文转载自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社会各界力量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刚才,在××同志讲话时,我插了一句话,城乡共建就是要使农民在共建活动中,获得哪怕只是一点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实地解决一件或几件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城乡共建不只是要解决一件或几件问题,而是要解决农村诸多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力投入的加大,这项系统工程的诸多工作将会齐头并进,并逐步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共建单位一定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共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快建立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工作机制,进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昨天,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举例强调了几件事情,一是如果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脱贫致富,就不会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目标。二是从20__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8105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22元,相差一倍,并且在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这种城乡差距还会越来越大,难以得到改变。××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以年均12的幅度继续上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如果按此速度发展,五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缩小,而且继续拉大。在昨天召开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上,大家讨论认为,只要经过共同努力,想方设法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可以实现年均增长11,但是仍然没有实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拉平。从固定资产投入上看,“十五”期间,××城乡固定资产投入总额为443.5亿元,但在农村的投入只有18.9亿元,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高达几十倍。20__年是××历史上固定资产投资最高的一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2.2亿元,而投入到农村的只有1.8亿元。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固定资产投入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农民做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20__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农村社会增加值为117亿元,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因此,为了改变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状况,中央及时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大家要站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高度,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经过共同努力,使农民在城乡共建中能够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农村环境得到较大的改观。关于具体工作,××同志已经做了很详细的安排,我就不再重复了。希望大家能够站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角度,换位思考城乡共建工作该怎么干,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这是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第一个方面问题,就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农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民还有很多困难,开展城乡共建工作就必须达到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所促进、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有所改观、农民精神状态有所变化的目标,只有这样,城乡共建工作才算做到好处、落到实处。

二、要着力抓好城乡共建的工作重点

关于今年全市城乡共建工作,刚才××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已经做了全面安排。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我想强调一点,就是在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重点要研究在现阶段城乡共建中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所有共建单位都要把城乡共建工作落到实处、落在具体问题上。否则只注重改善农村环境,而忽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工作重点,城乡共建工作就偏离了方向。所以,我强调在城乡共建过程中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精神状态,转变生活方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共建当中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快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努力改变现状,通过共建工作,要让大家看到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二是要抓紧研究制定能够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措施,特别要根据共建双方现有的优越条件,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城乡共建工作扎扎实实地抓下去。

三是要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素质。要大力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倡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在提高农村干部素质的同时,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

的文明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科学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特别是在共建过程当中,共建地区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以突出群众性、注重针对性、强调实效性为基本要求,以丰富多彩、富于感染力的群众性思想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切实解决当前部分群众存在的道德观念薄弱、守法意识不强、诚信规范缺失等在农村、农民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引导农村社会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村风民风。

四是要改善农村环境。20__年春天要集中一段时间大力整治村屯环境,使村屯脏、乱、差的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变。城市文明共建单位要帮助共建村屯制定有关规划,力所能及地出资、出人、出力,推动共建村屯深入进行改水改厕、修路通沟、绿化美化、治理“五乱”现象等村容环境建设。要配合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按照“百里文明景观带”建设要求,重点搞好风景区、旅游景点周边和公路主干道沿线可视范围内村屯的村容村貌,与这些村屯结对的共建单位,要努力帮助共建村开展以“净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示范街”建设,以“五清”为重点的村屯卫生整治,以栽种树木花草、美化道路环境为重点的美化建设,以清除主街道两侧的乱搭乱建、乱停乱放及乱贴乱画现象为重点的集中治理,不断净化、美化农村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共建单位在帮助村屯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以农民利益为重,特别是在清除乱搭乱建、治理“脏、乱、差”、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过程中,不要和农民发生冲突,更不能在工作安排上和农民利益相悖。要在共建工作中,共建双方与农民一起共同把工作研究好、商量好,帮助农民解决困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收入,让农民得到实惠。

五是要统筹规划,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开展城乡共建工作单纯依靠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如果每一个村拨款20万元,全市每年就需要财政支出7000多万元,从目前市财政状况看,没有能力提供完全资金支持,只能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更大量的资金需要市、县(区)、乡(镇)和村共同想办法解决,特别是共建单位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尽全力予以支持,和共建地区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好。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农村精神风貌、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变,农村环境得到净化,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道德水准有所提高,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六是要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前,农民生产生活面临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下子都解决。因此,在共建工作中,要选准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实现农民愿望、满足农民需求、维护农民利益上取得实实在在的增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同志,一定要从维护农民利益这个角度出发,开展城乡共建工作,而不是搞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搞政绩工程,否则就与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相悖。

三、要切实加强对城乡共建工作的领导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出成效。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有关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工作程序、工作机制、工作内容,把工作安排落实到共建、帮建的具体村屯。市里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专门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领导同志作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文明办。各县区、各共建单位也要制定合理的分工负责工作规划,明确各自工作内容,把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以各县区、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各自然村的发展规划。共建单位在帮建工作中,不能违背乡镇整体发展规划,必须在乡镇总体发展规划基础上,共建双方共同商量解决,把工作做好。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9

  关 键 词:城乡结合部建设

2010年2月,北京市正式启动50个重点村的建设改造。50个重点村聚集了12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4万,流动人口超过100万,人口结构倒挂现象普遍存在。曾被形容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突出,社会秩序最紊乱,利益诉求最复杂,城乡反差最明显”。经过两年建设改造,全市50个重点村旧村拆除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回迁安置楼正在按照动迁后两年回迁目标加紧施工,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集体产业规划发展,转移就业、社区建设、绿地回建等工作稳步推进,实现了城乡结合部面貌改变、产业转型、群众生活改善。

今年3月2日,北京市召开城乡结合部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宣布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50个重点村建设两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市委书记刘淇在会上总结了两年来重点村建设五个特点。

动议:两年解决20年问题

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最尖锐的结合部地区,“都市病”易患难治。早在2009年12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就专题研究城乡结合部问题,会议认为:城乡结合部是首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尖锐的地区,重点村是城乡结合部这些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会议决定:下决心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对这些区域整体建设改造城市化,使这里的群众全部妥善安置,外来人口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健康发展,绿色空间同步实现。之后再逐步拓展到全市227个村庄。此前,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等多次深入流动人口聚居地调研,对此问题关注已久、深思已久;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逐年都有相关议案、提案提出。

思路: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

50个重点村的建设,北京市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思路,并且明确了“调、拆、建、转、管”的五大重点任务,集成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规划、立项、土地储备、拆迁等10类33项政策,诸多部门协作,提速行政效能,激发融资智慧。规划部门按照“一村(乡)一策”原则,编制了规划实施方案。各区研究制定了重点村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土地储备、重点工程带动、产业园区带动、新城建设带动、执行绿隔政策等建设开发模式,平衡了建设资金,制定了倒排工期。

按照规划,50个重点村拆迁整理出来的45平方公里土地,7.8平方公里建回迁安置房,3.3平方公里建集体产业,13平方公里回建绿地,4平方公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16.9平方公里用于平衡建设资金,完善城市功能。这确保了农民安置能上楼、农民长远生计有保证、城市长远发展目标能够实现。

但最大的难题是:建设改造钱从哪里来?经初步测算,完成50个重点村整体迁建,资金需求2321.1亿元。为此,北京采取了三种办法。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向城镇聚集,城市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必经审时度势,站在全局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有效避免和解决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城乡规划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

一、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定位雷同,特点不突出。近几年城镇发展建设很快,城镇规划相应的均做了修编。规划的引领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但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定位雷同,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体现不出地方特点,千城一面的问题较为普通。比如通行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城镇”等等。这种规划定位一方面到处都是山水园林,没有水的挖水,没有山的造山。另一方面在建设上不仅面孔相似,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城乡规划功能分区不明晰,存有一定的交叉混乱现象。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快速膨胀,重建设,轻规划,急功近利的问题随之而产生。有些城镇功能叠加、布局交叉。有些地方工业围城,市场围城的问题比较突出,使得建设无序,后果不佳。

(三)城乡规划水平不够高,缺乏有特点的精品工程。城乡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建设水平的高低,大到一个城市、一个乡镇,小到一个小区、一个建筑体。目前看,有些城镇受到利益驱使,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有的规划不注重城市形象,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工程,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全民的规划意识还不够强,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城乡规划法》实施几年来,对城镇规划工作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也还存在着宣传不够到位,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从社会的多个方面,仍然存在无所谓的思想,特别是执行规划不严肃、随着变更规划和私自变更规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工作的严肃性。

二、当前规划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规划体系,严格功能分区

重点突出规划的“三性”,即科学性、前瞻性、特色性。对过去要客观对待,对现在要准确把握,对未来要高瞻远瞩。要以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描绘蓝图、谋划未来,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界定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市拓展方向,城镇要适时出台有关刚性规定加以界定,使城市建设有序拓展。二是城乡协调、统筹兼顾、多规衔接。城镇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充分对接,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统筹谋划未来发展。三是加强园区规划引导,改变工业包围城市态势。按照产业发展和行业规划的要求,按照“合理分工、错位竞争、产业互补、特色取胜”的原则,促进园区加快项目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引导园区发挥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力争形成一园一品,一园一业的格局。

(二)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在“特“字上做文章

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应体现地域性、反映功能性、彰显文化性。在城市景观打造、建筑设计上要体现本土文化特征,无论建筑还是景观小品要有内涵,有独到之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要把握与控制好主旋律。把城市的内涵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功能区域空间跳跃布局,增强城市建筑的韵律感和层次感。建筑物及环境要体现地方特色。二是要重视重要窗口和节点的规划建设。重视城市广场建设。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要体现文化内涵。扮亮重要节点和窗口。主干道、交通节点、广场周边和旅游景点,要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打造,尽可能多建园林绿地。用当地文化点缀城市空间。三是充分利用山、水、林、湿地等自然要素”显山、露水、见树、透绿”,展示以”绿水青山石为韵”的城市风貌特征,营造“山在城中、水穿城过、城在绿中”的城市美景。

(三)强化城市设计,实施精细化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只有增强规划意识,树立长远眼光,严格规划控制,科学组织实施,努力把“规划图”变“施工图”,才能把城市发展的蓝图变成现实。一要把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大到城市发展方向、城市道路、桥梁、建筑物,小到路灯、垃圾箱、候车厅、雕塑、门店牌匾等风格都要精心设计与施工。二要细化城市形象设计。根据城市品牌形象定位,设计城市特色标志符号,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包装,通过雕塑、广告牌匾、指示标牌等对外展示,形成辨识度强的城市语言。三要高度重视轴线和廊道的规划建设。通过轴线和廊道,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要通过规范不同区域的建、构筑物高度来控制城市轮廓线。在道路主轴上,合理规划高层建筑,营造高低错落、山水相间、疏密有致的城市轮廓。

(四)增加公众参与度,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把阳光规划制度贯穿于规划始终。首先要公众参与规划决策。规划决策是为了形成科学的行动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进一步调整完善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发挥规划委员会的领导、决策和协调职能,要实行例会制,认真研究和决定全县城乡建设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战略。规划委员会引入公众代表参与制度,参与规划决策,代表公众对规划提出意见建议。二是重大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前广泛听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通过媒体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实现专家评审、群众评议、领导决策的有机统一,以确保科学、民主决策。三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及建设项目批前、批后公示。使规划及建设公开、透明,让各方利益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建议组成由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城市规划执行监督委员会,对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进行监督。建议建立规划变更提议人公示制度,并将规划变更提议人与相关规划变更审批文件一并存档,以防止由利益驱动、长官意志等造成随意变更规划现象的发生,确保长远规划不走样,片区和重点规划按图落地。

结语: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高点定位、高点谋划、高点要求城市规划工作。本文笔者的思考与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也是近年来工作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城乡规划必须注重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独特性和严肃性,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规划水平,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规划的前导作用,才能把我们的城镇建设得更有特色,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11

2009年是中国生态旅游主题年。“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是广州市委、市政府2009年抓落实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借鉴台湾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推进广州乡村旅游发展,广州市联合广州市旅游局于2009年10月9日至12日召开了2009年穗台乡村旅游研讨会。会议由台湾乡村旅游协会协办。邀请台湾乡村旅游专家、业者及在穗投资农业的台商近30人参观考察广州乡村旅游投资发展环境,并与广州市乡村旅游业专家、市区(县级市)乡村旅游有关部门负责人、业者交流,集思广益,推广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经验,探讨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及经营管理经验。

高规格 高层次吹响发展乡村旅游的号角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州的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兴起了新一轮的农业观光旅游热。发展乡村旅游既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又符合广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2009年2月,广州市向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借鉴台湾经验,做活做强广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助力》的提案,被市政协列为精选提案,该提案的办理也得到了市旅游局的支持。

此次研讨会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之际召开。作为广州首次举办的穗台乡村旅游交流活动,会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规格,高层次是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

此次来穗参加会议的台湾专家的阵容非常强大,用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台湾暨南大学休憩旅游管理系主任郑建雄教授在答谢词中的话说,就是“台湾乡村旅游行业的精英团队”,其中包括台湾乡村旅游协会,中华户外休憩协会、台湾民宿协会,台湾农业推广学会等四个协会的负责人以及台湾暨南大学,辅仁大学,亚洲大学等七所台湾知名高校的乡村旅游系主任,教授等诸多专家学者,还有在台湾从事乡村旅游业多年且有成就的业者。

学经验 促发展探寻广州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增城地处广州近郊,近年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出小楼人家白湖荷色部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0月10日,2009年穗台乡村旅游研讨会暨广州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在增城隆重登场。广州各区、县级市旅游部门,各乡镇旅游工作负责人、旅游企业代表200余人与台湾专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交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长期从事农村管理,发展的一线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但如此全面,系统地与乡村旅游的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还是第一次。会议一开始台湾专家和业者们精彩的图片和介绍,马上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从最早农民利用自家房舍经营的“农家乐”,发展到今天各种独具特色的乡村旅馆,台湾的“民宿”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纯朴到遍地开花的历程。“云山水小筑”是位于台北县小城金瓜石的一家民宿。它的创办者吴乾正1995年从台北市回到家乡,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为一所乡村旅馆。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集休闲、度假的著名民宿,台湾很多电视剧、电影都曾经在这里拍摄取景。2006年,吴乾正和友人成立民墅达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民宿达人网,共同打造Ufun连锁品牌。

“分享家乡美景的人,在农村用心经营民宿,不只提供食宿,也分享一种生活态度”。研讨会上,提起自己经营民宿的经历,吴乾正有很多感触要和大家分享。创办云山水小筑不仅让他收获了事业的成功,还让他与现在的妻子邂逅,收获了幸福的家庭,树立了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的典范。

除了与业者面对面的交流,一些知名专家,教授的专业讲授也让大家很有收获。亚洲大学休憩管理系主任林铭昌教授从职能训练对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讲授,呼吁乡村旅游主管部门要重视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的品质。

10月12日上午举办的穗台乡村旅游专题交流会也吸引了各区县旅游部门负责人的到来。交流会由广州市郑广台会长主持,台湾专家与广州乡村旅游的专家、业者就乡村旅游发展愿景,经营策略和特色等主题进行了专题交流,气氛十分活跃。

此次会议还收集了与会的两岸专家、业者乡村旅游论文22篇,汇编成册。论文集很快就被与会人员一抢而空。“对乡村旅游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位区旅游局负责人如是说。台湾的专家来穗传经送宝,对基层从事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每个人都想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抓紧学习,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建平台 增交流密切穗台乡村旅游合作往来

“增城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这么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一边在推动,一边在探索,希望台湾专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宝贵的经验”。增城市叶鸿副市长真诚地说。10月10日下午,会议组织台湾专家前往增城参观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叶副市长亲自为台湾专家们讲解,希望能够听到台湾专家对增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广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县级市从化,10月11日下午,从化市委朱虹霞副秘书长也陪同台湾专家参观了当地乡村旅游示范点田心村以及台资的农业龙头企业大丘园农庄,宣传广州乡村旅游的投资发展环境。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与台商面对面的交流,台湾专家们对广州市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有所了解,非常认可政府在行业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这么多年,有经验,也有很多教训。我们希望既能够了解、学习广州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情况,但同时也带来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教训和体会,避免广州乡村旅游发展走弯路”。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台湾暨南大学休闲游憩系主任郑健雄教授说。与会的台湾专家、业者也用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广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出谋划策:“广州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且人文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丰富的潜力”;“应创造属于广州特色的空间与建筑”:“善用资源,发展多样化的体验活动与产品”。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范文1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理念的不断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问题,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可持续性还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各项规划之间还缺乏比较密切的关联,缺乏统筹规划。

关键字:城乡规划,前瞻性,可持续性,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今,城乡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如何进行前瞻性个可持续性的发展城乡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的城乡发展建设的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城乡规划也是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它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体安排,在城市建设中处于龙头的地位,起着先导和统筹的作用。科学的城乡规划可以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美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避免无效的建设和重复的建设。

金融危机背景下城乡规划面临新的挑战。国家城乡规划法明确了坚持城乡统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实施的依法行政和先规划后建设等五大基本原则。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的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保障城乡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发挥好城乡规划发展的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前瞻性城乡规划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制度的框架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是由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不同区域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所以说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是城乡建设的基本依据,是综合发挥城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而具有前瞻性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能有效地防止盲目无序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个安全的大系统,使各地区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佳效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实施各项措施加大投资,拉动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国城乡规划方面既存在一些城镇忽视土地、水、能源的供求关系的矛盾。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国内产业的转移。金融危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制造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很多企业倒闭,产业发展难以为持。一些企业或产业向内陆省区主动的转移,其结果无论对转移地区还是接受转移地区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地区原有城乡规划的调整。二是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引发城乡规划的调整。以辽宁省为例,“十一五”规划重点是沈阳经济区、辽南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为主的三大经济板块,实施“沿海”开发开放的战略,经济中心逐步向沿海靠近,对如何提升全省城乡规划的“前瞻性”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就业社保一体化和领导体制、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三是人口流动与流向影响城市发展与城乡规划。金融危机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的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并对城乡规划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避免一些地方因产业的“空心化”而带来城市人口的“空城化”的发生,做到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合理安排城市基础设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发展是城乡规划的核心主题。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乡规划要广泛的征求社会各个阶层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的水平决定了今后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水平。在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前瞻性,应征询各个阶层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深入研究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态势,以及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策略。因此,加快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城乡规划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要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例如:美国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和机动小组等,而在市民起主作用的规划阶段是公众会议,多以公众评议和公众听证会展开。最终的规划方案交由城市议会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审阅表明态度,再由议会全会对其审查并且表决,获2/3以上的赞成票方能通过。城市规划建设要更加注重连续性和严肃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要充分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要与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群众的生活水平相适应。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直接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上,从而带动整体功能的提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持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科学的定位。科学并合理地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优势的发挥。同时他更加直接地决定了规划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做规划时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要使规划更能体现前瞻性。要尽快完善建设详规,充分发挥城区道路、绿化、河道进而提升城市的面貌。第二方面是高起点的规划。在专业规划方面,要注意协同住建、交通、水利、通信等部门共同负责。高度重视提高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水平。第三方面是强化规划管理。规划是依据,而管理是确保规划能否做到高起点的关键。在规划管理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一书两证”制度和“一支笔审批”原则。同时更加要注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公众参与,让社会了解规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心 和支持城市规划,积极参与城市规划的监督工作,有效遏制违法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城市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国家。随着迅猛发展的经济,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自从1978年开始,大约有1.5亿-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居住人口的比例较当前水平的一倍以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让城乡更和谐。今天的中国城镇,不仅有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还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物质成果的加速积累,还有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历数过去的10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从最初的只有几座大城市,到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镇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逐步完备,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正是中国社会激情澎湃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中央连续出台9个“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十年孜孜以求,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基础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神来之笔”,为统筹城乡发展定位架构。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镇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镇开发、建设和管理 。城镇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镇的发展目标。随着城镇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镇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镇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