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

时间:2023-06-08 11:19:25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1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等职业院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过快的发展也给中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院校的发展。本文结合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有所帮助,使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跟上学校发展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 中职院校 财务管理 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下,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获得渠道更加多面,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响和制约着中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中职院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院校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财务管理观念滞后

中职院校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财务管理观念滞后是影响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职院校的财务工作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也对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更多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能适应当前财政体制改革和中职院校财务工作的要求,财务工作内容比较粗放,执行随意,经费的利用效率不高或者效益较小。

财务管理观念落后。部分中职院校不重视财务整体管理,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账目不清晰,资金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或者有章不遵,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在中职院校的作用,遏制了中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财务工作人员数量少,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资金来源的多面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中职院校现有的财务人员有限,财务工作只能按照以前的收支分类设置。由于人员数量不够,工作内容和难度的不断增加,中职院校的财务工作分工不细致,有的工作多人做,而有的财务工作却没人来做。

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部门中职院校的财务人员任职随意,有的学校将一些不具备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安排在财务工作岗位上,由于没有相关的财务知识,在工作中容易出错,有的财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在工作中推诿拖延,工作随意,对自己的工作不重视,缺乏必备的责任心,与同事之间缺少沟通,容易情绪化工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电算化技术不过关,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财务风险意识较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但是部分中职院校却没有财务风险意识,在没有看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资金情况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硬件基础,容易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财务危机,从而会遏制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经费等的缺乏和不足。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中职院校的正常办学。部分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以预算为中心,不重视财务分析,不重视成本核算,财务工作内容不具体,抑制了财务工作的效率。部分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了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却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财务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作,工作不能协调一致,各部门资金上报不统一。部分高职院校资金流动性大,资产浪费现象严重。

二、改善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中职院校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中职院校要跟上时展的步伐,逐步转变原有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现代财务管理观念。要有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树立效益观念,将成本与效益相比较,加强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寻找最低成本,又能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减少投资,得到效益最大化。增强风险意识,能够应变突发的经济风险,使中职院校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合理投资,让自身效益不断增大。

中职院校要重视本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组织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国家财政政策文件,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使教职员工认识到财务工作对学校的重要作用。树立财务管理在中职院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等作用,财务部门可以参与到中职院校的发展、投资、规划等各项工作中。完善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规范报销、预算、上报、执行、调整、评价等工作流程,权责分明,认真处理处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财务工作人员要做好学校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二)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职院校的人员编制有限,财务人员数量不够,面对日益增多的工作量和难度增大的工作内容,财务人员应该如何来面对?良好的自身修养和工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思想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是财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帮助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增强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热爱财务工作;二要让财务人员定期学习,参加培训,熟悉国家财务及税务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减少亏空公款、私自挪用公款、报多用少等违法乱纪现象。三要提高财务人员专业职能水平,鼓励人员深造和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不断探索。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估体系,任人唯才,招聘严格,录取合适人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作出合理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人员的选拔和提升。

(三)加强财务风险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中职院校要要加强防范财务风险能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合理贷款,控制财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证资金正常运转,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中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落实,加强财务的管理和监督,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重视预算管理,仔细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科学、准确的编制预算计划,合理利用学校资金;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核定成本,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申请、报账等工作,遏制资金的随意浪费,规范使用要求,避免人为损坏和私自使用,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2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3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1.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

2.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3.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4.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5.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异同点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显著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也在加快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都需要企业有效的财务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在现在的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也十分的重要。

高职以及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这两类学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同样的高职与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对这两类学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探索未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及新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加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含义

财务管理专业主要的是培养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金融、会计及法律等方面知识以及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具备一定的手工计算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软件报表分析能力以及财务筹备的能力,并能够为公司以及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意见以及具体方法的在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等部门从事财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高职与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同点

(一)开设的相关课程基本相同

高职以及高等院校开设的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课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一般来说高职以及高等院校都会开设以下几门专业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统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预算会计》等都是这两类院校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财务学相关的知识打下基础。

另外这两类院校也会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财务管理学》、《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电子商务概论》、《中高级理财学》、《投资学》等都是一些必学的专业课,让学生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

当然这两类院校也会相应的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财务报告分析》、《会计专题分析》、《财务管理专题分析》、《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会计》、《会计史》等课程,加强学生的财务技能的锻炼。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相同

高职以及高等院校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的技能基本上一致。首先他们都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以及负责任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其次要求学生有充足的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独立的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再次要求学生具有组织协调、分析判断、参与决策以及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技能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对于相关技能的掌握方面,这两类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

四、高职与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之处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业年限和学业标准不同

首先最简单的高职院校与高等院校的学业年限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职院校的学业年限为二到三年,而高等院校的教育年限为四到五年。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也遵守这一规定。

高职与高等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业标准也不同。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业标准是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专门实践工作的技能;而高等院校对于该专业的学业标准是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的知识,具备从事该类实际工作以及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不同

高职与高等院校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也有显著的不同。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将财务管理的概念阐述清楚,以及财务管理需要具备的技能阐述清楚,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扩展以及研究,对课程的信息容量以及理论的深度要求不高;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财务管理相关的概念解释清楚,并阐述需要掌握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财务管理最前沿的成果,对于学科中的理论以及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及分析,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钻研的精神。

(三)培养目标不同

这两类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存在显著的不同。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计算工资、做账方面的能力。这类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直接去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开设的教育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理论课程较多,强调理论与技能的双重培养,学生不仅具备必要的基本财务管理的技能,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不仅能够从事财务管理的相关基础工作,还能够进行一定的理论以及科研的研究,具备当管理人员的素质,侧重于培养研究型的人才。

五、结束语

高职以及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专业定位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由此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财务管理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注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在总结高职以及高等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异同点,求同存异,将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些教学方法继续的发扬下去,为今后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以及经验!

参考文献:

[1]孙静,徐文苓.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03)

[2]杨蕊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师.2007(05)

[3]商倩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4(12)

[4]董恒英.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1(07)

[5]谭爱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0(3).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5

本学期通过一个学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了解到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简单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工作经历。一般可以认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任职前的职业学习和培训,终止于退休。我们选择什么职业作为我们的工作,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职业规划课对我很多的教育意义,所放的视频针对性极强,给我们这些刚进大学的懵懂学生敲响了警钟,这也是周老师为什么把这门课开在大一的目的所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记得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博士曾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职场人士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才能避免走许多的弯路。

一,自我分析

(1),出生背景

我来自中国的靠东南沿海的内地省份,出生在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小县城里,虽然家乡的经济不是很发达,但由于周边都是沿海的省份,还是感觉到了改革开放30年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思想上虽然不是特潮流的那种,但是对于新生事物的基本可以接受。家里的条件在小县城里来说还算过得去,所以在小时候并没有吃过多少苦。我知道如果进入社会之后我这样的经历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是复杂的,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要各种经历都要去尝试的,所以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能够锻炼自己,加强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性格与能力

我的性格并不是那种外向类型,很多东西我都愿意自己一个人体会与经历,有时候会把自己排除在集体之外。还有我并不喜欢和别人交流,也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比较独断独行。对一些事物有时候就是三分钟的热情,有些时候不能坚持自己最初定下的目标。但我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每一次的成功都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动力,我喜欢超越周围的人。

我虽然有时候做事丢三落四,但我在关键时刻能够打起百分之百的精神。还有我喜欢帮助周围的人,并不计较目前的得失,能够把目光放在远方。

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我学的是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财务管理说通俗了就是原来的会计和出纳的工作,当然,现有体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是那么简单的统计和支出的事情了。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成立得比较晚,所以我国的财务管理研究水平也与国际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大中型工商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的财务分析和管理工作,以及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财务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有相当数量的本科生毕业后在本校、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及国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学习。

就业前景分析: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企业资金筹集、控制和投放的一项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多就业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当然也包括一些事业单位,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企事业单位资金流动的中枢神经”。但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的第二个阶段,由过去的政企不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所以各方面都亟待完善,这其中当然也就包括财务管理方面。企业不仅需要那些能够从事内部理财业务的人,而且越来越多地希望这些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从而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做出贡献,包括投资、规避风险等一些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市场上此类人才十分走俏。当然,这里所说的走俏主要还是指名牌或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因为这些毕业生自身素质及学校师资水平的缘故,所以他们毕业以后的能力基本满足企业的要求,而且进行在职培训的潜力巨大。相对于这些名牌毕业生而言,一般学校的毕业生就显得供大于求了,因为不管从现有能力还是从潜力上来看,他们都不具有优势也就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从整体上来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是相对意义上的供大于求。

而且一般来说毕业生多喜欢到大公司从事要职,但就我个人的观点,在大公司谋职不仅需要深厚的财务功底,能够精通财务知识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战略的眼光,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打算,能够精打细算,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始终处于良好且保持投资的高回报率。上述所有的要求使得每一位想要胜任财务部门工作的求职者必须具有极强的能力,使自己每一天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因此,我们在择业时不光是羡慕那些大公司,更多的应该是仔细分析与思考一下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优势突破回避劣势,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职业分析

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进一些金融机构,或者是一些前景比较好的企业去工作。相对于其他的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有比较长的历史,并在管理运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需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熟悉市场经济运作原理,通晓管理学知识。专业知识面较宽,培育出来的人才适应能力也比较强。要想学好本专业,应该经常到实际财务部门进行专业实习,了解实际财务工作的运作情况,熟悉实际财务资金的流转,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财务管理的就业内在环境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财务的国际化问题已是必然选择,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更要强调财务的国际化。处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及商业环境里,企业规模越大,投资项目也越多。资金来源已不再局限于股本与银行贷款。此外,不同的策略与决定带来不同的风险,例如:业务国际化涉及外汇风险;以浮动利率融资则产生利率风险。针对避险的需求,金融市场提供了不少避险工具,如期货与期权等。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竞争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观念,从整体最优化出发,进行各项财务决策,在动态中实现对生产经营的导向、调节和控制,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的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跨国公司规模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金融市场地位的日趋重要,使投资风险加大。由于向国际化不断靠拢。因此,我们的财务管理也应向国际惯例靠拢,目前国际上,投资管理受到空前重视。公司财务的内容转向对有效市场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和定价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公司财务的研究方法逐渐由描述性转向分析性,由定性方法转向定量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公司财务理论和方法深入发展的同时,其外延也得到了不断突破。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非公司性的组织机构中,如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非盈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等。公司财务管理的研究延伸到跨国企业中形成了国际财务管理专题。

我的第一职业目标是进入银行工作

在工作中应具备许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我认为本专业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及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业务进行创新的能力;熟悉我国经济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及规则;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通晓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掌握企业在投资和筹资决策时的基本原则和决策分析方法,学会运用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进行财务预测。

具体分类就是以下6点: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3),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 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我离自己想要的岗位还有很大的差距,不了解财务管理在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进行预测、组织、协调、分析和控制的方法。一个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在产品生产方向、规模和质量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中心就是财务管理。因此,参与财务决策的管理人员,尤其是财务经理,必须具备、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在这方面我所欠缺的太多,所以我要在未来的三年中好好的丰富自己。

四,未来三年的计划

我所读的专业也不是我们学校的强项专业。但在这里有一在平凡不过的我,但是我的心是绝对不平凡的,我的“野心”绝对可一征服我在这里的每一天,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既然我改变不了现实,我也不要现实改变我自己,我要自己改变自己。让我的一生都是奋斗的一生。

大学生对未来应该有一个规划。在我着一直都树立着这样的就业关:谋生,不应该是心为形役;更理想主义应该是收获幸福,互相成全,值得为之奉献的。而我选择后者。求职应聘,学习和能力是两张永久的通行证,但在学历和能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个性品质优秀才能被主考官看重。诚实,感恩,勤奋,自信。

对于未来的三年,我的计划是这样的:

首先是去考一些必要的证书

1,首先是考英语四六级,再是计算机二四级,这些都是专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条件。

2,接着是考会计上岗证,这个证书对与我们这种专业来说很重要。它在我们找工作时会是很重要的砝码。

3,其次是考CPA,难点的就是ACCA,ACCA之《财会资格证书》自1972年推出后,全世界已有一万多人获得了这一证书。其中不少人得益于这一研究生水平的课程,在世界各地担任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总经理等职。然后再考个内部审计师。

接着是去去企业实习。

在企业能学到学校和课本里不能学到的知识,也可以进快的融入社会。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还是会去选择考研,因为研究生有两大优势。

1,与大专生本科生相比,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博士毕业生。而且,大多数研究生都有跟导师一起做课题的经验,理科研究生还有参与实际项目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对求职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大公司的技术研发岗位之所以青睐研究生,就是看中了这一份的经验。

2,求职目标更为明确,心态更成熟。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6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实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很多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与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因此,以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入研究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领导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经济环境方面

在市场经济到来之前,国内高职院校是一个具有强烈公益性色彩的机构,不但采用高度统一的管理方式,而且资金渠道单一,严重依赖于政府拨款,这使得高职院校办学自严重缺失,办学思想也极为落伍,存在“等靠要”等消极思想风气。而市场经济建立以后,高职院校逐渐确立了市场资源配置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及方式,以往的计划经济财务模式不再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下,高校院校亟需转变财务管理模式,加强自,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2.教育环境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重要变革。目前,“共建、调整、合并、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方针,这使传统的集中教育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对高等教育进行布局,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自和独立性,改变过去“统包统干”的教育体制,形成新的教育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变更。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办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从财务工作来讲,这种制度下的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资金运动。但随着多元办学理念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政府财政拨款,高职院校的筹资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为高职院校创收更多的资金,成为今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集中模式的壁垒,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简政放权,提高高职院校的财务自,让其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综合协调地对高职院校的资金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资源管理办法。

2.统一领导,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的统一领导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建立唯一的一级财务管理机构对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的统一领导,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高职院校通过编制统一的综合预算,可以大大提高学院的自主性,使其根据学术科研发展的需要落实经费的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高职院校一级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政策引导学院的投资研究领域和方向,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

3.落实审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根据高职院校制定的统一预算制度,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财务机构,他们是彼此独立的,并且高职院校不会直接去干预各个学院的财务工作。各个学院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划分财政资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举措,保证资金全部用在刀尖上,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主要发挥领导监督作用,对各个学院的资金使用实施监督和检查,即通过定期的审计活动对其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抽查摸底,对于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要深入追究,责任落实到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级分类管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必由之路,各个高职院校要逐步形成一个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以各院系为单位的统一财务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负责统一领导,各院系负责具体执行。

4.加强评价和反馈

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的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以便能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在建立了有效的评价系统后,高职院校还要进行实时的反馈,利用评级系统定期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将问题反馈给相应的部门,责令其整改落实。通过评价与反馈系统,来有效把握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掌握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职院校科研教育的实际需求优化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结语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其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为了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个有效的资源,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形势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的要求,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青春,闫大波.基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2,08(21):232.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13302

财务管理专业不仅在我国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综合性院校也很常见。然而,目前从就业情况看,一方面是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从事的是基础的会计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所急需的财务管理人员却严重缺乏,反映了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应用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择业受限等问题。文章从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出发,对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层次定位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细化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环境分析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企业筹资、投资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投资结构进一步完善。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工作者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再者,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知识资本、网络财务和网络安全风险等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新的重要课题。

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一部分企业自身规模和行业地位的提升,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较之前更加普遍和深入,这也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不少是从海外引进,特别缺乏内地本土的培养。由于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必须经过市场的历练和经验的沉淀方能造就,不少企业开始进行财务管理人才的储备,使得人才市场上财务管理人才需求扩大。

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解决的问题

本科教育是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所输送人才的规格和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

2.1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层次定位

(1)“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专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五个层次。自20世纪80年代,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潮流,国内高校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而也纷纷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近年随着高考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应用能力与学术能力是相相辅相成,“应用型”不是削弱理论教育培养的成分,不是只重视应用技术的学习。它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知识,具有财务管理职业敏感性和专业判断力,而且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需的技能、本专业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与中职、高职、研究生财务管理培养的关系。

本科教育的“应用”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强调的“应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生产、建设、服务一线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的人才,即具有初步执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的是操作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对接,它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与中职、高职的“应用型”人才相比较,更强调掌握较为宽泛的学科基础知识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不仅能胜任某种职业岗位,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技能,体现了全面性、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要求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3)非“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据了解,目前企业的财会类人员职位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财务,第二个层次是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活动,第三个层次是参与企业的对外投资以及资本运作等其他方面的高层次财务管理工作。虽然目前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非常短缺,但从地域上来看,目前内地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大部分来自香港和海外,很少有内地自己培养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主要原因是内地市场没有那么多适合新人锻炼的岗位。国内很多企业本身的发展并不十分充分,在人员的要求上也不需要资本运作等非常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企业平台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提升能力的机会。

脱离企业平台实践经验的积累,本科教育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只能是空谈。本科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合理设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层次的培养教育应致力于基本财务观念和财务管理技术的训练,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从事基础性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专门财务管理人才,而非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2与会计学专业的关系

我国会计学专业的设置远远先于财务管理专业,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向企业划拨资金,企业的投资也由国家计划和控制,这使得企业面对的投资、融资等资金管理问题很少,资金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好企业资金的核算和内部资金管理。这个时期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本上附属于会计学专业。企业真正有自主经营权,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用资和收益分配等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财务管理开始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社会需要大量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这才逐渐从会计学专业里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学科。可见,财务管理专业来源于会计学专业。我国不少高校受师资力量限制,财务管理专业基本上设置于会计学系部,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偏会计”现象,财务管理专业缺乏清晰、合理的定位。

我国理论界自改革开放以来对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归结起来——主要有4种观点:一是大财务观,主张理财包括会计;二是大会计观,主张会计包括理财;三是财会管理观,主张理财和会计相互融合;四是理财与会计独立观,认为理财与会计虽有紧密联,但界限相当分明。

现在从理论上看,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从实践中看,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是两种不同的工作。

2.3专业特色

目前不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普遍定位于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看,毕业生可从事的具体行业的界定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的所有单位,定位不够清晰明确,过于宽泛。

不同的行业都有自己不同的行业文化特质。专业人才一般都成长于一定的行业文化中。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国家及地方经济的行业结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地方各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之间要寻找共性和差异,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使得专业建设逐渐切入行业,浸染行业特色,在专业设置、课程计划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行业针对性,让学生一入学就以特定的行业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学习并熟悉该行业的历史发展和地区分布,感受并习惯不同的行业文化,以此提高财务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性。

3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以及本科人才实践性的要求,在国家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下进行一定的调整,突显应用型实践能力强、职业能力强的优势特征。

3.1知识目标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体系,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较为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2能力目标

要受到财务管理方法和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进步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

3.3素质目标

从多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适应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财会教育,2011,(7).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8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它是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会计假设对于进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在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没有使用会计假设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会计基本前提的概念。一般地说,前提偏重于公认的真理,假设则注重于合理的假定,所以应采用会计假设更为合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往往有相当多的经济业务会脱离会计基本假设,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特殊的处理。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并没有遵循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破产清算时显然与持续经营假设相背,短期经营行为就不需要对经营活动进行会计分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曾经是美国会计理论界的主要特点,认为会计假设应该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应该能够指导会计原则的制定,并且对会计实务有相应的影响。但其存在的问题是,究竟需要设定多少条假设才是科学的,至今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环境包括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三类因素。在会计环境各因素中,对会计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决定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其次是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决定会计的研究方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对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确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充分体现不同上层建筑的意志和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会计环境相关。会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会计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一方面,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会计也日益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会计方法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相应会计环境的改变,进而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9

(一)财务管理学科简介

财务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本金投入与产出活动。按学科分类来说,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学科,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它的发展与金融市场学、数理经济学、投资学的关系密切。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的直接管理,它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财务状况和提高财务成果,属于理财学的范畴,是组织财务活动的一项工作,是研究有关资金的筹集和有效使用的学科。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财务学是建立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基础上,重点探讨在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下,如何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按照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学可分为筹资管理学、投资管理学、营运资本管理学、收益分配管理学等。财务管理环节一般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

(二)财务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其演进分为萌芽时期、筹资财务管理时期、法规财务管理时期、资产财务管理时期、投资财务管理时期、财务管理深化发展新时期。

一、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现状:1.围绕资本市场展开研究。2.未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3.未涉及财务制度建设。4.重视实证研究。其中,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投资学和宏观财务。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

二、中国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1.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展开,重视制度建设。 2.重视引进国外理论。 3.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4.着重规范研究,引进实证研究。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地位与职能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一、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2.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命脉,它的运作状况即各项财务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从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的地位上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务保证职能;二是财务调节职能。所谓财务保证职能,即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需要的职能,或者说,财务保证职能的经济内容,就在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周转各个阶段上的屋子运动与资金运动的充分一致性。从企业管理系统上看,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公司财务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公司的任何时期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们应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夯实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归纳,财务管理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密不可分,是经济领域综合知识的运用。

二、掌握数学、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三、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其根本的工作性质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中,人与人的沟通必不可少,语言文字交流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结果。

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企业在国家宏观环境中生存,国家的政策法规必须遵循,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财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变动和法规调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五、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同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是必要的,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财务实践,培养财务管理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10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会计学会2012年立项课题

随着时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在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管理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据2011年中国科协的调查,我国的科研经费用在科研上的只占40%的比例,意味着60%的科研经费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也凸显科研经费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

1.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之间存在差距。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级别,忽视立项过程中经费预算的审核,这很容易造成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之间的差距。项目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缺少具有财务核查能力的人员指导,对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真实性、科学性缺乏良好的审核机制,因而存在自行填报预算,随意性强的情况,科学性和合理性差,对于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主观上没有严格的规划。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前期预算与后期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支出存在出入,难以按申报书上的预算来报销,这就容易产生违规的问题。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额外支出,在申报课题时难以预见,因此,未列入预算或无法列入预算,譬如依托个人感情在其他科研机构完成科技研究过程中耗用的水、电等费用。

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用于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定问题。科研项目级别、种类繁多,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名目各不相同。随着科研项目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科研经费规模日益扩大,科研经费需求逐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更加复杂,沿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对科目分类局限性很强,难以适应科研经费管理的需求。甚至有些实际支出难以报销,因此,部分科研工作人员换用其他名目报账,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高职院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是平行机构,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互相缺少沟通协作。各自制定相关的制度,有时会存在责任、权利、利益不明确,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为了避免报账过程中引起分歧意见,有时更改实际支出的名目,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监管无法做到细致到位。

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管理不完善。由于高职院校科技研究发展得比较晚,往往注重立项课题的数量、级别、经费支持等,忽略了对课题结题的结账管理。因此,经常出现课题结题一年后,账目还没有结清的情形,给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及项目管理上带来一定困难,也造成财务账目不准确。

2.对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及联系。科研经费管理及使用上的问题经常是由于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合作。首先在课题申报时应该请财务工作人员参与进来,指导课题经费的预算,对于预算支出是否合理提出指导意见。二是财务部应该与科研管理部门协商,根据科研项目类别不同建立相应的支出名目,控制相应名目的支出金额。三是项目结题后,科研部门应该及时联系财务部门,以利于财务部门控制课题负责人结题结账的时间。四是财务上出台的相关制度也应该及时通知科研部门,避免在执行课题对账、结账时出现经费不能报的现象,从而削弱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对于科研物品的采购,可以请后勤部门配合,尽量减少现金采购,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现象。六是审计部门制定相关的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支出要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减少科研人员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

项目负责人应该加强对预算重要性的认识。项目资金申请下来后,部分项目负责人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上的偏差,项目经费没有专项使用,与一般办公经费相互混淆而当成自己的。报账时,适当规避,增加可报项目金额,出现一些支出项目严重超出预算。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项目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注重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技术要求、技术路线等,忽略了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因此也存在支出名目、预算金额填写随意性的现象。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有些支出没有在预算范围内,或者预算的金额不足,或者部分没有实际支出等问题,为后期结账带来困扰。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申请时对每一位申报人员强调经费预算的重要性,讲解说明学校的财务规定,建议课题负责人与财务人员制定课题的经费预算方案,使经费预算更科学、合理,减少后期报账时出现问题。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管理要规范、制度要先行。针对现实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要了解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课题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差异及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等。根据不同类别项目的特点确定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同部门、责任人的权力与义务,实现科研经费分配合理化;确定不同项目经费支出的范围、比例,以及经费审批权限,实现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化。改革现有的财务制度软件,针对科研经费支出的特点,增加项目预算管理系统,构建项目名目和支出名目的对应关系,有效控制项目支出时的比例,实现此案科研经费支出合理化。建立结题结账的相关制度,规定结题后结账的有效时间,避免增加科研成本,实现科研成本最小化。建立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保证科研经费合理合法的使用,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应最大化。

加强科研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为了更好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采取培训交流等方式让广大科研工作人员学习、讨论、研究科研预算、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管理,加强科研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转变思想,增强现代化科研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加强同其他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经常进行信息交流,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

科研经费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科研经费管理就成为了科研管理的重要核心工作之一,这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有效,直接硬着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应该同心协力,积极探求科学的管理办法,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益,使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1]王秀清.对高职院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分析.科技信息,2012.02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11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财务基本理论;财务理论创新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我国财务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又确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年来,我国财务理论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引进西方先进财务理论成效显著;系统的财务理论论著相继问世;财务理论创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时期过去研究过的一些老的论题有了新的见解,同时又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许多新观点。本文择其要者作一概述。

一、财务本质问题

1992年以前,主要有四种观点:(1)资金运动论、资金关系论;(2)价值运动论、价值关系论;(3)货币关系论、货币资金运动论;(4)分配关系论。这些观点的持有者在20世纪90年代大都有进一步的阐述。近年来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

1.本金投入收益论。郭复初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已形成此观点,见于所著教材,9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他认为,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和分配,经济组织进行的本金筹集、投资、耗费(成本)三项可概括为本金的投入;收入与分配两项可概括为本金的收益,整个财务活动由本金的投入和收益两大方面构成。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

2.财权流论。伍中信(1998)从现代产权理论人手,从财权角度论述了现代财务的本质。他认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只是一种价值的运动。如果说,“价值”是从财务活动的现象中或从“物质流”中抽象出来的带本质的东西,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某种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的更为抽象,更为实在地带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现代企业财务本质可表述为财权流。

以上新老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特征,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财务的认识。笔者认为,财务本质反映财务的最一般的特征,反映财务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和内在联系,体现人们对它的规律性的认识。它是研究财务问题的出发点,必须着力加以探讨,不可回避。至于说意见纷纭一时难以趋同,这在许多学科中都是存在的。现在各种观点已有不少互相吻合之处,我们是可以找到某些基本共同点的。

二、财务职能问题

这个问题历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进行充分的探讨。尽管提出来的说法很多,但都未展开论述。过去主要论点有:(1)六职能说: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殖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2)五职能说:财务计划,财务组织,财务指挥,财务协调,财务控制。(3)四职能说: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近期提出的主要有:

1.四职能说:筹资,调节,分配,财务监督(郭复初,1997)。

2.三职能说:组织,调节,监督(王庆成、郭复初,2000)。

3.二职能说:资源分配(包括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具体职能),财务监督(伍中信,1998)。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要紧紧把握财务职能是财务本身固有功能这一特征,说明其在一定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效。为此,要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内容,如筹资、投资、分配等区别开来;要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环节(方法),如计划、控制等区别开来。以上大部分表述中都基于财务本质而列有财务组织、财务监督等,沿着这一思路来考虑可能是比较适当的。

三、财务管理目标问题

理财目标问题在20世纪90年表了很多论著,提出了众多观点,是继财务本质之后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经济效益最大化;(2)利润最大化;(3)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4)股东财富(股票价格)最大化;(5)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目前在一些论著中占显著地位,同时,分别坚持前三种观点的学者依然不在少数。90年代后期新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

1.企业价值最大化同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是一回事。长时期来,中外许多财务学者对这两者不作区分,有的甚至强调两者完全相同,这在许多教材、专著中都有反映。荆新等(2000)的论文分析了两者的内涵,说明在质上并不相同,举例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两者计算的结果会有较大差异,说明在数值上也不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疑点。

2.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张兆国等(1999)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企业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营者、员工、顾客等。李心合(2000)指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企业理财要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

有的学者指出,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笔者认为,既然这样,理财目标的研究,就既要能为企业理财指出明确的方向,又要有可操作性(可以计量,可以追溯,可以控制)。这就是在理财目标问题上形成“现实的不理想,理想的不现实”两难局面的关键所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都有道理,但是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却还是个问题。当然,一种理论提出来不可能企求它立即解决所有的实践问题,但需要不断为此而努力。

四、财务管理地位问题

我国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财务管理中心论”,受到人们广泛重视。1995年冶金工业部刘淇部长指出,应当把财务管理放到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上来。财务管理中心地位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确定的,它是企业追求效益的宗旨决定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同年,财政部张佑才副部长在全国工交企业工作会议上强调,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抓好了财务管理,就是牵住了企业管理活动的“牛鼻子”,抓管理也就抓到实处了。在全国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当时的副总理吴邦国充分肯定了这个提法,说这是现阶段管理工作的方针。有些学者指出,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有的则指出,财务管理中心论既讲了财务的地位问题,更讲了企业管理的突破口问题。它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计划管理、生产管理为中心而言的,所以说,这是管理意识、管理方针的一个转变。

对此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人为地拔高财务管理的地位,会误导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特定企业、特定时期,提出以某项管理为中心是完全可以的,但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提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并不是要以财务管理部门或财务人员为中心,也不是指某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而是在探究抓管理从何入手的问题;并不涉及管理与生产孰轻孰重问题,而是就各种管理工作之间的配合而言的。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的表述,意思基本相同,也许更易于为人们理解。

五、宏观财务和国家财务问题

早在1983年,黄菊波就提出要把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提高到宏观、微观结合上研究,主张国家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调节和控制。他的论述对后来宏观财务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李敬辉(1994)认为宏观财务管理是一种宏观调控行为,是以国家财政部门为主体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其对象是财务活动,即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以及所体现的财务关系。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就具有这种宏观调控的性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部门管理企业财务活动应以间接为主,一般不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通过制度来约束企业,通过制定覆盖全社会所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约和调节企业财务行为,使企业面向市场,公平竞争。

陈毓圭(1992)则认为,宏观财务是以国家为主体、国有经营资金运动为内容的,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实现一般的政权职能以外,还担负所有者组织社会再生产的职能,因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除了服务于政权需要外,还担负组织公有资金和安排社会再生产的任务。这种看法的特点是认为这种宏观财务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财务问题是郭复初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随后在1991年、1993年分别通过论文、专著加以论述。他认为,国家财务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生产经营单位所进行的本金投入与取得收益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和通过产权市场优化资产结构就形成了财务活动;它也是国家双重身份和两权分离的产物。他还认为国有经济的财务活动具有三个层次,即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他强调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统管国有经济财务,国家财务活动并未独立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务活动必然从原有的财政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

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把国家同国有企业一样都看成是运用和经营国有资金的主体,这种双主体理论是难以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既然具有双重职能,国家财政也就具有双重性,那么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对国有资本金的管理,应属于国家财政的范畴,不属于财务的范畴。

六、资本、基金分流问题

郭复初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这一问题。他认为,国民经济中的资金可分为资本和基金。资本是各类经济组织与个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包括国家财务资金、企业财务资金和“家庭财务资金”。基金是指国家行政组织与非企业化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和运用的专项资金,包括财政资金、银行资金、社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社会事业资金。资本的物质内容是各种生产要素,资本运动是循环周转式的,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是产权关系和收益分配关系;基金的物质内容是各种社会消费品,基金运动是收支式的,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不是产权关系,而是对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关系。他指出,资本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属于财务范畴,而基金收支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不属于财务,应属于财政、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范畴。通常所说的“行政事业财务”应称为“行政事业财政”。

把资金从其来源角度划分为资本和基金是有道理的,这样可区别这两类资金管理的思路(目标、原则、方法等)。但是,基金管理的主体仍然是社会基层单位,而不是国家;把行政事业财务划入财政范畴,则财务和财政这两门学科的划分原则是什么需作通盘考虑。

七、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问题

干胜道(1995)首先提出所有者财务问题,同时相应提出经营者财务的概念,随后出版了相应的专著。1997年,汤谷良等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有关作者指出,法人财产概念的提出,使原有集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职能于一身的财务管理体制,发展成为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营人员分工协作的财务管理体制,所有者财务由出资人进行,以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为目标,着重于决定经营方针与投资筹划,它是一种监控机制,不是决策机制。经营者财务由董事长、总经理进行,以公司经营效益最大为目标,着重于财务决策和财务协调,经营者有独立进行财务活动的自。财务经理财务(财务经营人员财务)由财务经理、财务主管人员进行,以现金性收益最大为目标,着重于日常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较多精力用于流动资金管理,对长期筹资、投资过问较少,是操作性财务管理。

西方教材往往认为,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上述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对过去狭义的财务经理财务的一个突破,既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财务管理中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又建立于现代企业产权理论,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我国财务学者的一个创造,对完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构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八、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问题

我国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资本经营问题。随后我国一些财务学者根据有关企业的经验指出,现代企业经营财务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商品经营财务、货币经营财务和资本经营财务。商品经营是商品、劳务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经营是企业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进行证券、外汇等的经营活动。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或其机构,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资产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对企业资产(资本)进行的综合经营,以促进资本的快速集聚和集中。资本经营主要有兼并收购、无偿划拨、参股联合、转让出售、债权转股权、委托经营、租赁、分立等形式。经营者理财的重点是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货币经营主要由财务经理完成。商品经营始终是企业经营运作的基本内容,也是企业货币经营、资本经营的基础。货币经营是商品经营的补充,也是权衡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尺度。企业不应放松本身的商品经营而主攻货币经营。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所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是现代企业的有效运作方式,但它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实施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对风险要严加防范。

我国财务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资本经营问题适应了产权制度变革和资源配置方式调整的需要,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途径,也拓宽了财务理论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九、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财务学者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理论体系)问题。一般认为,财务管理理论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就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而言,目前主要有以下观点:(1)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2)本金理论、对象理论、职能理论、假设理论;(3)本质理论、假设理论、目标理论、要素理论、程序和方法理论;(4)本质理论、主体理论、目标理论、价值理论、效率理论、责任理论、机制理论、评价理论。至于财务理论的研究起点,则有以下几种观点:(1)本质起点论(含资本起点论、本金起点论);(2)假设起点论;(3)目标起点论;(4)环境起点论;(5)产权结构起点论。

目前有关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论著不少,但认识上差别还很大,而且尚未形成较好的体系。笔者认为,当前需研究如何循着一定的标准探讨上述两个问题:(1)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究竟包括哪几项。列入基本理论的必须是在学科中起核心作用的理论,不应是应用性、方法性的理论;必须是财务的范畴,不能是外在的范畴;必须是有严密逻辑关系的,不能是随意排列的。(2)财务理论研究起点究竟以哪种观点为宜。作为财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必须具有内生性,应该是财务活动的内在要素,不能是财务活动本体以外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于财务活动之中的,不能是人们主观确定的要求;应该是财务理论的原始出发点,不能是其他理论要素所派生的。此外,起点理论是列为基本理论的龙头,还是列在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之外,亦有明确的必要。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学更是为期很短,我们面临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我国财务理论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许多老一辈的财务学者尚在努力耕耘,壮心不已,一支优秀的中青年财务学者队伍已经形成,更是人才辈出,奋发有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堪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的我国财务管理学的愿望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郭复初。1997.财务通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伍中信。1998.财权流: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财政研究,2

王庆成、郭复初。2000.财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伍中信。1998.资源配置是现代财务的基本职能。财会月刊,6

荆新、袁淳。2000.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比较分析。财会月刊,10

张兆国等。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会计研究,3

李心合。2000.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会计研究,10

刘淇。1995.适应新形势,转变观4念,突出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财务与会计,9

张佑才。1995.以狠抓内部财务管理带动整个企业全面科学管理。中国财经报,04~18

吴邦国讲话:见《财务与会计》,1995.9

汤业国。1996.论企业管理的导向模式。会计研究,5

干胜道。1999.所有者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汪平。1995.财务导向论。南海出版社

李敬辉。1999.宏观财务管理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陈毓圭。1992.宏观财务与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郭复初。1993.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郭复初。2001.资本基金分流与财务理论发展新思考。会计研究

干胜道。1995.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6

干胜道。1998.所有者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汤谷良。1997.经济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屋管理架构。会计研究,5;

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5

王斌。现代流转论: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

裴伯英。1998.论现代企业财务的分权分层管理。会计研究,1

干胜道。1997.试论创建所有者财务学。财经科学,6

汤谷良、李苹莉。1998.经济者理财的矛盾及其协调。会计研究,9

谷棋、刘淑莲。1998.关于资本经营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12

王化成。2000.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冯健、伍中信。财务理论体系,载财务通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财务管理在职研究范文12

[关键词] 旋转门;盈余管理;关系;审计质量;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研究背景

很大一部分审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几年以后,通常都会选择到客户企业继续工作,到上市公司担任财务方面的负责人往往会是他们首要的选择,这被形象地称为会计行业中的“旋转门”现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就是到企业的管理层任职。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为审计人员提供的职业选择机会有限,而且升迁成本也相对较高,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审计人员通常有理由和动机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几年以后跳槽到上市公司继续工作。会计师事务所人员上的这种高流动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样的职业特点。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在事务所的工作经历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可谓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种角色的转换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国目前旋转门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越来越明显。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通常会把到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财务领域的管理层(财务负责人或者财务总监等)任职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审计人员在事务所内部获得的职业选择机遇并不多,升迁的资本也比较高,工作压力、竞争压力都相对较大。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审计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一段时间后再到企业继续任职的现象就不难解释,通常情况下其审计过的客户企业会作为其首要的选择对象。由此,旋转门的现象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之间也就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在发生的很多财务丑闻中都能发现注册会计师和客户公司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就是旋转门现象。例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安然事件,经调查发现安然公司中有一百多名财务人员都是曾经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前雇员,而安然公司的财务总监也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任过职,并且进行了很多盈余操控。有此可见,旋转门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导致审计质量下降,从而会对财务报告盈余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可以看出旋转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旋转门现象日益明显,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尚且并不是很多。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旋转门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规范研究方面,本文首先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在阅读、梳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文献的精华与局限,提炼出对本文具有支持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角度来看,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分别由两个不同的模型进行计量。

二、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的旋转门现象使监管者和行业组织者感到非常的担忧,他们普遍认为旋转门的做法可能会对客户公司的审计质量和财务报告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旋转门效应可以协助事务所在将来的竞争中取得新业务而且躲避一定水平的审计风险,但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对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影响和加剧审计市场的垄断。然而,旋转门现象会对审计师独立性或审计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为了弥补这一空缺,进一步剖析上市公司中旋转门现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本文通过选取发生旋转门现象的上市公司和没有发生旋转门现象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其盈余质量进行比较,观察发生旋转门现象的公司是否进行了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以进一步理解审计师与客户公司形成雇用关系的潜在机理。在横向比较之外,本文也进行了纵向比较。我们考查是在审计师在与客户公司形成雇佣关系之前,审计质量已经发生减损,还是在发生了旋转门现象后由于进行了盈余管理使审计质量发生减损。本文从实例出发,通过数据处理分析,从旋转门的角度研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希望能对克制我国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提高审计质量、完成上市公司经营信息透明化有所贡献。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通过实证分析对旋转门和盈余管理进行计量,经过修正后的Jones模型计算发生旋转门公司与没发生旋转门公司的盈余管理数值,进而经过T检验和中位数检验观察是否发生旋转门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一些。(二)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更加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从而加强对旋转门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监督。

三、研究意义

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企业的各项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重要信息。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尤其是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往往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因此盈余信息也成为相关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但这些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的财务丑闻中大都触及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来掩盖问题,操纵利润、美化账面价值等,对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造成了不利影响,并且打破了资本市场的良好氛围。盈余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各国会计学家的重视,通过规范性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等方法探究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测度方式、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但是就目前来看,旋转门现象与会计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从旋转门角度出发,研究发生了旋转门现象的企业是否对其会计信息进行了更高的盈余管理。通过样本选择、数据处理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论断,为监管部门抑制盈余管理提出了很多政策倡议。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更加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管理办法。

四、“旋转门”的含义与特征

会计行业中的“旋转门”现象可以被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并不选择自己之前提供过审计效力的客户公司作为企业雇主;第二种情况是,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选择自己之前提供过审计效力的客户公司作为企业雇主。这两种情况在表面上具备一些相似的特质,例如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过的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通常会在财务会计与审计方面拥有更强的能力,因而为新任雇主提供财务或审计方面的服务也就更加专业。然而,这两种情况也都存在着潜在的负面结果,例如:具有审计工作背景的财务高管通常对审计业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具有更强的预见能力和反审计能力,再如,虽然离开了会计师事务所,但由于种种联系使得他们更倾向于为其原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经济利益,包括影响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结果,从而导致了客户公司和所聘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形成了利益捆绑,不利于保护审计质量。当然,与第一种情况相比较第二种情况具有以下更为突出的特征:在到客户公司工作之前,作为审计项目组的成员,审计人员可以参与到客户公司的整个审计过程,在到客户公司工作之后,跳槽者自然会对该审计业务具备更强的预感能力和反审计能力,也更熟悉原审计项目组成员和事物所高层人员,从而也可能进行更高层级的盈余管理。

五、“旋转门”的产生原因

很大一部分审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有过几年的任职经历以后,都会选择到企业继续工作,特别是到上市公司担任财务方面的负责人,这也就是会计行业中的“旋转门”现象。到企业管理层就任,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普遍选择。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为审计人员提供的职业选择机会有限,而且升迁成本也相对较高,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若干年以后寻找一家企业作为职业发展的出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人员的高流动率方面。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经历使他们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审计经验,从而对企业的财务工作可谓是得心应手。这种角色的转换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国目前旋转门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越来越明显。

六、“旋转门”现象的可能后果

随着旋转门现象日益严重,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旋转门现象会产生哪些后果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然而目前对旋转门现象是否会伴随着审计质量的减损,发生旋转门的公司是否会进行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如果进行盈余管理通常会采取哪些手段等这些问题学术界并没有得出一致的论断,而且近期的研究结论显示在旋转门现象发生后并未出现明显的审计质量减损情况;而另有一些研究结果则指出发生旋转门的公司确实进行了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有此可见,学术界对旋转门现象的研究尚且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也就是可能产生两个后果:发生旋转门现象企业的审计质量并没有明显的降低,也就是说旋转门现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大;发生了旋转门现象的企业其盈余管理程度也更高,旋转门现象降低了审计质量,也就是说旋转门现象对盈余管理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在总结了之前所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为旋转门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增添有意义的论断。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