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与公司战略

财务与公司战略

时间:2023-08-24 17:17:33

财务与公司战略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1

关键词:财务成长类型;成长战略管理;销售可持续成长;盈利可持续成长

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它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然而,有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造成许多公司盲目高速发展,超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资源的约束而遭致破产或产生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公司失去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公司销售可持续成长与盈利可持续成长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和环境的支持,如果资金枯竭和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基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称为公司可持续成长。

在研究公司可持续成长(有时也称可持续增长)时,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n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成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2];而另一位财务学家j.c.vanhorne教授则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3].可见,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成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成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公司销售收入的成长在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增长,而公司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公司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公司财务政策,则公司的销售成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也等于公司权益增长率。

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投入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资金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盈利、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公司分配政策的改变、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杠杆的改变等方面。通过改变公司成长动力的影响因素,虽有可能使公司实现一时的快速成长,但很难保证公司可持续成长,更难保证公司健康快速成长。例如,公司增发股票筹资很难长期维持,美国增发股票的公司平均每年不到10%;增加负债必须受到资本结构的限制;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潜力有限,因而,这些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成长因素。真正的可持续成长动力来自于公司留存盈利的增加及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引起的相应的负债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就称为可持续销售成长率。文献[2]和[3]分别讨论了不考虑资金投入和管理效率改变的公司可持续销售成长率的prat模型和sgr模型。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或股东财富最大。根据公司价值的股息定价原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盈利及其成长能力[4].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而公司销售成长并非公司盈利的成长。从长期来看,由于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不变,销售成长率可能等于公司盈利成长率。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作用,公司盈利成长率可能大于销售成长率。因此,有必要将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区别对待。

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相关政策等)的持续优化和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效率、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维持。在外部环境不变时,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而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最终将体现在公司财务核心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根据prat和sgr模型,若考虑公司资金投入的变化和管理效率的改变,文献[5]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盈利成长的e模型和eps模型。由于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同样道理,公司盈利成长也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盈利成长率。

在公司战略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具体战略管理,而较多地忽视了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中,盲目追求高速成长,高估自身可持续成长能力而造成公司内部资源无法配套,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过分追求销售高速成长,忽视公司盈利成长,在“做大”的同时未能“做强”;过分强调短期盈利成长,忽视公司可持续成长潜力而坐失快速成长良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国企业在成长战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资本依赖、过度负债、管理弱化、创新停滞和成长失调陷阱[6],因此,正确处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是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

2、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理论分析

在对公司盈利成长和销售成长及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进行总体描述时,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销售成长和盈利成长各分为高于可持续成长、可持续成长和低于可持续成长3种类型。将其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9种财务成长型公司组合,见表1.

公司财务成长类型在现实中均存在,并有众多的上市公司案例支持。我们感兴趣的不是现实是否存在,而是这些公司能否长期持续地保持这种成长。因此,有必要对9种公司财务成长类型进行简要分析。

双高成长型公司(ⅰ)。从短期看,上市公司中,双高成长型公司并不少见。但分析该类公司均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有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这是其高速成长的基础;第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至少符合配股融资条件,并且公司在上市后持续不断地进行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第三,公司内部管理效率较高,公司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内部资源能够支持公司的双高成长;第四,配股价格均远高于公司净资产,而同时又能保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水平;第五,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较低或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远小于配股增发股票筹资数额。理论上说,只要公司能够维持并满足这些特点,双高成长可以在较长时间得以维持。但实际上,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以及行业成长生命周期影响,长时期维持双高成长是不现实的,现实也极为少见。

持续成长型公司(ⅱ)。理论上说,该类型公司可以在不利用增发或配股筹资时而长期实现销售和每股税后利润的可持续成长。从较短时期来看,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公司销售持续成长而每股盈利以更快速度持续成长,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成长速度将趋于一致。持续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发展均处成熟阶段,市场容量较为稳定;第二,公司具备持续成长的条件即税息前资产利润率大于利息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第三,公司分配政策、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从公司发展来看,持续成长型公司持续成长期较长,成长较为稳健,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同。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高成长型公司(ⅲ)。一个公司要维持可持续销售成长速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资源)的支持,否则这种高销售可持续成长是难以维持的。理论上说,销售以高于可持续成长速度的高速成长,其每股盈利成长也应高于持续成长的速度成长(短期内尤其如此),但实际上,该类公司只注重公司规模的“做大”,而没有相应地“做强”,因此,这类公司成长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这类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广阔;第二,公司采取了增发新股或配股或改变公司资本结构获得了较多的现金资源,使公司销售得以迅速高速成长;第三,公司在销售高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公司盈利未能同步高速成长。所以,该类公司在其销售成长高于盈利成长的同时隐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内部管理效率未能短期内改善,其灾难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公司在这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遭受破产命运。销售高成长、盈利低成长型公司(ⅳ)与这种类型相似,只是问题更为严重罢了。盈利低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ⅷ)则居于两者之间。

盈利高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ⅴ)。理论上说,这种类型公司的盈利成长主要受益于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因而这种成长在短期内因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效应而存在,但在长期内却难以持续。该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注重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少依赖公司外部资源;第二,公司所处行业较为成熟、稳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稳健;第三,公司没有利用或极少配股增发股票筹集资本,分配政策较为稳定。因而该类公司可视为稳健型公司。随着时间的变迁,该类公司可能向持续型公司(ⅱ)转变。盈利高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ⅵ)则注重于内部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效应取得公司短期盈利的高速成长,但是,该类公司面临的市场压力可能更严重一些。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ⅶ)。销售成长决定盈利成长,因而销售低成长而带来盈利持续成长也只能是短期的,难以持续维持。这类公司一般有3个特点:第一,公司较注重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好地利用了经营杠杆作用;第二,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公司销售持续成长压力加大;第三,公司分配政策较注重现金股利,而对股本成长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公司最终将向双低成长型企业转变。

双低成长型公司(ⅸ)。该类公司销售与盈利均处低成长状态,说明该类公司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公司筹资困难,同时也说明该类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内部资源利用也不理想,因而该类公司前景难以被市场看好,正在不断萎缩之中。

3、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财务成长管理的核心是树立可持续成长的战略思想。而公司可持续成长战略要求公司既注重成长本身,更要注重公司成长与公司内部资源、公司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它强调公司财务的协调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存在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在这类案例中,既有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协调持续快速成长型公司,也有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协调持续稳健成长型公司;既有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双高成长型公司,也有众多pt、st为代表的双低成长型公司。分析这些公司,成功公司的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至少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将协调成长与可持续成长放在首位。一个成功的公司其财务成长战略管理首先应强调协调成长。协调成长首先是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协调。短期出现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不同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出现成长差异则容易产生问题。其次是公司成长与内部资源的协调。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必须有公司内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缺少内部资源的支持,公司的成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再次是公司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协调。公司成长必须得到市场认可,没有市场的认可,其成长就难以持续。协调是可持续的前提,没有协调成长就没有可持续成长。因而公司成长管理必须将协调与可持续放在首位。

(2)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每股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一个公司的销售成长不等于公司每股盈利成长。销售成长是手段,盈利才是目的,也就是公司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而现实生活中,“做大”与“做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两者难以协调成长。而当两者成长出现不一致时,有必要进行战略分析,抓住管理重点。公司实际成长也可能不等于可持续成长。当公司实际成长率高于可持续成长率时,必须避免“成长幻觉”,不能为一时成长而得意忘形,而必须审查成长的可持续性及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当公司实际成长率小于可持续成长时,必须审查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外部市场环境与容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内部资源与管理效率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保证,符合可持续成长的条件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没有较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容量,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调整公司所处行业和产业结构,提高公司科技含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十五”期间,公司必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夯实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公司内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决定公司能否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很多公司失败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没有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或只注重成长而忽视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或超越公司内部资源条件的制约而盲目追求高速成长。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有条件的,因此具备可持续成长条件是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只有具备条件,即有保留盈余,公司才有成长动力。而一个公司要想提高可持续成长速度,就必须借助于增发或配股实现资本的高速增加。因此,高科技公司要实现高成长,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有利优势,在其它条件具备时迅速壮大,实现双高成长。

4、基本结论

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时刻审视盈利可持续成长与销售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协调公司财务成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以持续成长型公司为目标。财务持续成长型公司必须确定以销售持续成长为手段,公司盈利为基础,盈利成长为目的,可持续成长为关键的战略指导思想,将销售、盈利、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有效协调销售与盈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小乔治。斯托尔克。企业成长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2]higginsc.财务管理分析[m].沈艺峰,洪锡熙,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8.76.

[3]hornec,wachowiczm.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郭浩,徐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13.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2

关键词:公司所有权;财务战略;绩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公司所有权、财务战略、绩效简述

1.公司的所有权就是公司财产的所有权,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对公司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的权力,每个股东对公司投资以后,对投资的财产就丧失了所有权,但是因为对整个公司投资拿出了一定的资金享有股东的权力,因此,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主体并不是股东,而是公司。公司对财产的所有权可以自主决定,无论是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或者处分,都可以自主决定其财产是不是进行经营类的活动,而公司作为法人,对公司财产的处理等也要通过一定的机关进行,也就是公司的股东会和董事会,公司所有权不是对公司的所有权,公司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不能成为所有权的主体,只是在习惯上,人们把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权人,把股东参加的股东会进行表决看做是股东行使所有权的一种方式而已。

2.财务战略是指为了使企业的资金达到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整个企业的战略,为了增强企业财务的竞争优势,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并且确保他们执行的过程。财务战略主要关注的就是资金的流动,它基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对资金流动的一些影响,这是财务战略分析的特征。

3.绩效也就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了实现目标展现的不同层面上的一种输出,从这些上就可以看出来,绩效是和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员工保持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过程的初期,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达成了一致,确立员工未来的工作目标。

二、财务战略和绩效存在的必然性

1.财务的战略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时所需要的资金筹集和形成、投放还有分配、运用以及贯穿于整个过程的计划安排、分析考核的综合性管理。财务战略管理是一系列决定企业长期效益的管理措施,财务战略的制定强调从企业优势和劣势出发,来检测、评估影响企业发展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威胁和机会,从而找到适宜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方向,以此来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因此,一个公司的财务战略对强化该公司的运营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的发展阶段,绩效的增加对于整个公司的竞争力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绩效的管理对于绩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绩效的管理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尤为重要,没有有效的绩效的管理,公司和个人的绩效就不会提升,公司和个人也就不能适应市场的残酷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市场所淘汰。很多的公司也投入了比较多的精力进行绩效上的管理和尝试,很多的管理者也从员工对公司的表现和贡献,为员工发奖金和补贴,以此来激励业绩比较优秀的员工,但是这种做法只是片面的,绩效的管理不仅能促进公司和个人绩效的提升,而且还能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优化。

三、公司所有权、财务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公司中,财务战略和绩效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财务战略是实现绩效的基础,绩效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保障。而财务战略又是需要公司所有权的持有者来制定的,也就是说,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又决定着绩效的好与坏。因此,三者缺一不可。

1.在一个公司里面,公司的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执行机构,是整个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执行监督者,董事会必须对公司的业绩负责,因此,董事会要有比较强的管理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要能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目标,从而要能达到一定的效益。而且董事会要能减少经营者共谋和防止公司资源被随意浪费,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过研究,公司的所有权和公司的业绩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所有权的结构代表了管理者持有股票的相关比例以及董事会持有股票的比例,根据相关的理论,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整个公司的整体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说要减少相应的,那么就必须增加相关管理者的持有股票的比例,必须让管理人员和整个公司的股东的目标达成一致。而投资者由于有投资的赢利压力,所以会用一些相应的措施来给公司的管理层施加一些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投资者已经成为了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会对公司的业绩有着合理的要求,无形中推动的就是绩效的增长。

2.战略管理思想目前已经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的渗透到了营销、生产等各个领域,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产业绩效并使公司发展的主要管理模式,财务战略在整个公司中直接是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是由公司的发展决定的,它要体现出公司的发展方向,每个员工在工作上的业绩是财务战略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财务战略的目标实质是实现企业资本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强化企业财务运营的管理,在完善各个企业内部财政管理基础的前提之下,抵消内部交易对个别会计报表上的影响,同时,也增强了绩效的管理,这样做,可以为公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的状况,在最恰当的时候调整经营的策略,而且还能为公司与各个有关方面进行有益的合作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公司的整体绩效打下了基础,而且财务战略的选择,还决定了该公司资源配置的取向,也决定了企业的绩效和未来发展,对于实现该企业经营的管理,也对提高管理的效益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财务战略角度来看绩效,就要考虑如何在绩效的管理中发挥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财务战略范围内的绩效目标。

3.公司的所有权掌握者,比较专注于目标和设定的目标值,也就是绩效。有时中层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可以向老板提出他们所要建立的目标,或者由老板为员工们建议要建立的目标和最终的效益,有的主管也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去说服下属来接受他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来帮助实现管理人员的目标,有的时候公司也能比较全面的设定层面的目标,然后再由公司把目标落实,但是,只要目标下达并落实到下一级,那么各部门的职能性隔阂就凸显了出来,这样一来,每个人也只会注重自己的目标,因为这和他们的绩效挂钩,年终时,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也一起讨论公司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任何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绩效,也就是说,绩效不好,那么公司的所有权将有可能发生变化,协调优良的绩效很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增强公司的活力,最终实现企业不断进步,健康发展的目标。

4.目前,各项研究的结果都表示公司的所有权集中度与公司的绩效是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公司的所有权在一定范围内越集中,公司的绩效也就相对来说越好。这就说明了当控股股东的财富越向公司集中,那么控股股东转移公司资源的成本就越高。但是,在控股股东掌握一定控制权下,其现金投入的越少或者在一定的现金投入下,股东的控制权愈多,股东的能力就越大,容易造成股东滥用自己的控制权,运用公司的资源为自己牟利,此时,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其他的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能力与公司的绩效成一定的正相关,这说明通过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没有办法单独的控制企业的决策,可以起到限制的作用。所以,调整好所有权的集中度能够这大大的提高公司运营稳定性和绩效。

四、结束语

我国的市场从封闭逐渐开放,现在也在一个转轨的时期,因此在处理上市公司所有权、财务战略与绩效的关系时还存在不小的问题,但是这三者的关系又是息息相关,缺一不可的,所以,要客观的处理这些问题,因为经验较少,所以更应该去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做法和理念,很多的研究也标明,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的变化将对公司的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法人的持股比例的上升也会直接对公司的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公司治理状况的改进,这样会较大限度的避免人为的因素,更好的从整体上认清研究对象的现状并且要把握好其发展的规律,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苏武康.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3,(3).

[2]李东阳.曾奕.中国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绩效关系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9,(1):7-50.

[3]尹子民.王春蕊.基于因子分析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模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3):64-67.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3

关键词:财务战略 内在逻辑 基本框架“四因素”模型 财务战略生成矩阵

一、财务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四因素”模型

财务战略的制定是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只有充分满足了这些约束条件,制定的财务战略才是科学有效的。明确了这些约束条件是什么,以及这些条件为什么对财务战略的制定产生影响,便明确了财务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我们认为,制定财务战略时必须同时考虑的约束力量分别是: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战略目标。

(一)企业生命周期 首先对财务战略制定产生约束的是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美国伊查克・麦迪思(Ichak Adizes,1989)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生命周期细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而根据国内管理学界的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期(或衰退期)。该理论认为企业和生物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每一阶段都有亟待解决的生长和异常问题。企业生命周期是描述企业如何成长、发展直至衰退,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企业是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有机体”的企业,在经营上和财务上均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面临着不同的主要矛盾。因此,作为企业重要职能战略之一的财务战略就必须与组织一同发展,适时调整以迅速准确地应对处于变化中的风险特征与主要矛盾。

(二)企业内外部环境 财务战略必须适应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环境分析是制订财务战略的又一个重要约束条件。所谓环境分析,是对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财务战略的制订提供依据。企业环境分析一般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任务环境。社会环境包括那些不直接影响企业短期行为,但对其长期决策有影响的一般力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金融市场和社会文化等。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所具有的周期性特征,对企业的投资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决定着企业对投资或组合投资回报的预期,进而影响到投资或投资组合的价值;二是影响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对预定投资品种的选择;三是影响企业的投资组合。任务环境包括直接影响企业或企业直接影响的要素与团队。企业的任务环境就是企业的运营环境。产业分析是探究任务环境中关键变量的重要方法,而产业分析的重要工具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即产业竞争的五种驱动力量。除了通过外部环境分析以识别外部战略因素,战略管理者还要内省企业自身,以发现内部战略因素。内部分析也称为组织分析,与识别和形成组织资源有关。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该方法包括产业价值链分析和公司价值链分析。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主要在于价值链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除了价值链分析外,内部环境分析还包括组织结构分析以及企业文化分析,“结构跟随战略”原则的遵循以及企业价值文化的形成对于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企业发展战略 根据J・戴维・亨格和托马斯・L・惠伦(2002),公司的战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经营战略以及职能战略。公司战略是公司层面上的战略,是公司(或企业)发展战略,是公司发展的总方向,主要有成长战略、稳定战略和收缩战略。经营战略是分部或事业部层面上的战略,强调的是公司产品或服务在某个产业或事业部所处的细分市场中竞争地位的提高,包括竞争战略和合作战略。职能战略则是公司职能部门层面上的战略,包括营销战略、制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及财务战略等。一般而言,经营战略支持公司战略,职能战略支持经营战略。但由于财务职能具有综合性与集权性,因此,财务战略更多体现的是对公司发展战略的支持,即财务战略更多是确保公司总体战略方向的推进与达成。这正是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不同之处。因此,作为公司的核心职能战略,财务战略的制定要受到公司战略的制约与规范,这是由战略管理本身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四)企业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最终结果,只有完成一系列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公司的使命。因此,目标成为沟通公司使命或愿景与战略方案的桥梁,目标承载使命同时目标又指导战略的制定。对于财务战略而言,上述逻辑也是适用的。因此,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财务战略制定有着直接的指引作用。我们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目标也必然是实现股东价值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有必要将其予以具体化,从而在增加可操作性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公司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短期行为。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构成了财务战略制定的直接依据。为了发挥企业战略目标对财务战略的指引作用,在建立相应指标体系时必须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二是具体指标的选择与优化。所谓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是指指标体系中不同性质指标的具体构成。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可以将指标分为两类:滞后指标与前置指标。滞后指标反映的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财务指标属于滞后指标。前置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未来绩效的动因,这一类指标有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员工满意度、信息的可用性及协调等。财务指标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业绩,而财务业绩体现着企业价值的创造。但财务指标也存在局限性,表现在描述企业未来走向方面无能为力。为了将企业短期价值的创造与长期价值的创造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必要将反映企业未来绩效动因的前置指标添加到财务战略目标体系中。

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罗伯特・卡普兰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提供了有效的框架。平衡计分卡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用未来绩效动因或前置指标来补充财务指标或滞后指标。这些指标均来自企业的战略,围绕企业的愿景与战略,分为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以及学习与成长维度。这四个维度的逻辑关系是:公司若要获得财务业绩放量增长,必须满足客户需求;若要满足客户需求,必须改进内部管理和流程;若要改进内部管理和流程,必须获得员工的认可,并体现在员工的执行中。上述四个维度对应不同的指标,这些指标最终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在这一目标体系中,财务维度指标系(即财务指标)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为其他三个维度指标的选择奠定基础。在设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和员工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时,必须确

保这些纳入的指标有助于改善财务成果和实施财务战略。将上述四个约束力量综合,我们构建一个基本模型,该模型可称之为“四因素”模型。该模型直观地体现了在财务战略规划过程中对各种约束力量的考量,因此体现了财务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

二、财务战略制定的基本框架:财务战略生成矩阵

(一)投资战略的生成 根据“四因素”模型,在制定投资战略时,首先必须明确界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将投资战略的制定与本阶段的经营与财务特征以及内外部环境相匹配。在企业的创立期,公司通常面临着相当大的经营风险,其主要问题是寻求公司经营的稳健性,从而确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此时企业的发展战略通常表现为稳定战略。当企业进入成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快速成长。此时的发展战略表现为成长战略,即通过一体化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实现公司的快速扩张。在成熟期,企业所在的产业成长的空间很小,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也相对稳定,既没有面临明显的机会与威胁,也没有出现大的优势或劣势。此时应采取的最佳发展战略应为稳定战略。通过稳定战略,企业可以在当前市场上获取最大的利润。一旦进入调整期,企业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利用成熟期积累的大量资金进入新的行业从而实现企业的再次扩张;二是通过改进运营效率或出售、剥离公司资产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契机。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财务战略中的投资战略也被相应地确定为扩张型投资战略、稳定型投资战略以及收缩型投资战略。

(二)筹资战略以及股利分配战略的生成 筹资战略与股利分配战略主要有两个功能:其一,为公司投资战略乃至公司战略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其二,有效地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两个功能,筹资战略与股利分配战略的规划就必须严格依照“四因素”模型进行。上述第一个功能体现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对筹资战略和股利分配战略规划的约束,而第二个功能体现的是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战略目标对筹资战略和股利分配战略规划的约束,这些约束作用是通过风险的战略管理体现的。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将在以下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当前价值:有效地降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和增加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由于利得与损失在税务处理上的不对称性,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当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危机成本时,正确的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财务危机的成本,而且为企业提高负债比例提供保障,而债务的增加可以相应地提升税收挡板的作用。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未来产生更加稳定的现金流,保持较稳定的经营业绩,维持外部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企业的融资结构构成财务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最终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确保企业的财务稳健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当经营风险较高时,必须通过合适的融资安排以抵消较高的经营风险的消极影响,从而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水平。由于经营风险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进而呈不断下降趋势,在保持企业综合风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可接受的财务风险水平则呈上升趋势,这是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反向配置原理。这一原理对筹资战略以及股利分配战略的制定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在企业的创立期,公司的经营风险很高,此时可接受的财务风险很低。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这时公司应优先采用权益融资模式。至于股利分配战略由于该时期公司的账面常为亏损,加上现金净流量为负数,因此公司股利分配率为零。所有的期望回报都是以资本利得的形式回报股东的。在企业的成长期,即一旦产品成功推向市场,风险投资者就着手准备新的风险投资计划,从而转向高风险投资,追求高额回报,这是由风险投资的固有特点决定的。因此,此时公司必须找到其他适宜的外部融资来源以取代风险资本,从而为公司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提供资本储备。产品在高速成长阶段,经营风险仍然很高,相对地财务风险很低。因此,新的替代资本和增资融入仍然应通过股权融资模式。风险投资者为了成功地实现资本退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所创立的企业进入股票市场公开上市。因此,为了配合本阶段扩张型投资战略,仍然不可能采取高股利支付政策。最好的股利分配战略是采取剩余股利分配政策,从而将股东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结合起来。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相对适度的经营风险使得公司可以承担适度的财务风险,公司此时也开始出现大量正的现金流量。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公司的融资结构发生变化,即公司可以举债经营而不单使用权益融资。此时的公司更乐意采用债务融资,因为在公司有足够利润的前提下,债务融资能使公司充分享受财务杠杆带来的利益;债务融资不会稀释公司的股本结构;银行也愿意为处于本阶段的企业提供贷款。一旦公司进入成熟期,股利政策会发生变动。此时,企业利润很高并且相对稳定,公司的现金净流量为正值而且数额巨大,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分红条件,完全能够支持公司采取高股利政策。此时采用高股利分配政策是基于资金机会成本的考虑,因为这一时期公司往往不具有较好预期盈利的投资项目,如果公司不能以股东要求的报酬水平将这些资本进行再投资,那么,将这些资本留存于公司,股东财富就会受损。当企业进入调整期时,在现有的产品上的竞争不会很激烈,现有市场上的经营风险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这一阶段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量较成熟期均有所减少,若采用扩张型的投资战略,公司应优先采用债务筹资战略以及剩余殷利分配战略。若公司采取收缩型投资战略,则筹资战略对于此时的公司已没有任何意义。至于股利分配战略,由于未来公司会呈现负增长态势,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会增加,此时公司应该向股东支付股利。

由于融资结构是财务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因而构成风险管理乃至融资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笔者将利用数学模型解决融资结构的具体确定。但该数学模型尚未考虑到企业扩张多带来的营运资金的增加。令:A0融资前公司的资产总额;D0=融资前公司的负债总额;E0=融资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Q=计划融资总额;R=企业确定的目标资产负债率;A1=融资后公司的资产总额;D3=融资后公司的负债总额;E1=融资后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Ad=负债性融资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We=权益性融资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则:A1=A0+Q(1);D1=D0×Wd(2);E1=E0+Q×We (3)。由上列(1)式和(2)式可得:1/A1=(D0+Q×Wd)/A0+Q=R(4);则:Wd=[R(A0+Q)-D0]/Q(5);We=1-Wd (6)。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4

摘要:公司财务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得公司的资金均衡的很好,并且能够灵活的流动起来,有助于企业总战略的实现。增加公司的竞争优势,在财务战略的范畴中看来,应该以充分分析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为前提条件,然后从全局上长期性的规划企业的流动资金。公司财务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动态、复杂、多角度的环境。公司的财务管理早已不仅仅停留在老式的财务管理手段上,而是既吸收了传统财务管理的优点和基本方法,又适应当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所以公司财务管理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所以选择了公司财务战略的课题。本文将从公司财务战略的类型和特征阐述起,充分分析财务管理战略类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从财务战略与公司经营战略的角度,理清公司经营战略与财务战略的联系和区别。接着按公司经营的一般经营活动顺序,仔细列举公司财务战略的内容,进一步阐述各个财务战略在整个公司战略中的作用和解决的问题。最后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总结若要成功实施财务战略必须注重的关键性问题。一个一级的计划若得不到好的落实,不如一个三流的执行。因此为财务战略的可行性关键要素做详尽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文章最后将为成功实施财务战略多做一些可实践性的考虑和分析。

关键词:公司经营战略;财务战略;筹资战略;资金流动

一、引言

资金链无疑是公司的血液,是公司各个经营活动的经济物质支持,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保证。放眼望去国内外所有在各界有所建树,有决定性作用的公司一定都有一个随着内外界瞬息万变的环境而不断精进完善的财务团队,制定者与时俱进的财务战略来配合企业经营活动的进退或是重组转变。公司财务战略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务各种资源分配及重组的模式和发展方向更变。公司财务战略的基本类型及其一般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是公司财务战略的基础和财务资源配置的发展方向。更加是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灵活性,高效率性的重要决定因素。公司的经营战略在一定角度也与公司的财务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广泛联系,以及各自对公司发展都有着不可取代的贡献。因此公司财务战略有着自身的特有价值及属性,这些特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财务战略全局和体会财务战略本质活动的着重点。因此,我们在文中将选择这些个侧重点来研究公司财务战略。

二、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和特征

第一,扩张型财务战略。

目的为了企业资产规模快速积累。想要实现,企业要尽可能多的保存利益,同时在大规模向外界筹资,充分利用负债。受扩张规模的限制,这一时期的资产收益率,反应偏低。“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是这一战略的显著特征。

第二,.稳健性财务战略。

目的是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这一期的主要措施是优化已有的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使已有资源充分利用。要是想要资产扩张优先使用利润,谨慎适用负债,防止负债产生多余的负担。“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是这一期的显著特征。

第三,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目的要求得到新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预防出现财务危机。主要措施增加现金流入,尽力减少现金流出。裁剪不必要的机构,减少非必要开支,集中资源人力进行主要业务,全面提高在竞争力强的市场中的竞争力。“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是这一战略的显著特征。

三、公司经营战略与财务战略的联系

企业集团的经营发展战略是对该企业未来几年一个长期的规划,是企业未来行为指导。内容上丰富全面的表述企业的各个方面的计划和目标,乃至一部分具体的行动计划。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是企业集团经营战略的必要支撑,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战略主要为了企业集团经营战略筹集必要的资金,同时做出有效应用资金的财务规划。

企业的良好运行及发展主要依赖这两种战略的配合,眼光长远的公司经营战略和配置合理的财务战略是两个必备的因素。公司运营的时候,先着重经营战略,因为总方向和总规划是中流砥柱。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也必须紧跟其脚步。为其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从资源配置和资金管理上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多角度的为经营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支持。

四、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由此可知财务分配的战略就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一)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以企业发展局势及企业内外部的整体环境为根据,沿着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路线,对该企业的筹资数额,筹资来源,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筹资的数量和筹资的质量成为首先要关注的两个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总体就是在保证资金数量充足的同时,也要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和持续,同时尽可能的降低资金筹集的成本。到这一环节降低筹资成本和控制筹资风险成为主要任务。根据总的企业发展战略,合理扩宽融资渠道,提供最佳的资金,资源配置,综合计算筹资方式的最佳搭配组合是这一战略的终极目标。

(二)投资战略

投资目标,投资原则,投资规模,投资方式都是投资战略的主旋律。该战略就是企业整体战略中资金投放的体现。具体谈谈投资战略的各个组成部分。第一,投资目标分为:收益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公益性目标三大主要方面。企业生存的根本就是收益性目标的实现;要使得企业持续发展就要实现发展性目标;没有直接利益的公益性目标,一旦实现也可以为公司企业带来间接利益,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幅度提升会让公司得到良性发展。第二,投资原则分为:集中性原则,准确性原则,权变性原则及协同性原则。资金的集中有效投放就是集中性原则,是几个原则中的核心,因为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必须到最关键的地方。投资过程中时机和数量的准确性体现在准确性原则上,它是投资成功的必要保障。投资的同时要注意外界环境及时调整战略规划,要灵活机动,呆板的投资行为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投资金额要按照生产要素所占的重要性和决定性进行分配,合理的金额分配就是协同性原则。

(三)收益分配战略

企业产生效益后,资金和利益的去向也是举足轻重的。必要的分配规划就是保证下一次企业生产活动的原动力。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指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还有企业股东。除了股东外的分配者一般都是变化不大的,在股东收益的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变化空间和弹性。根据股东的利益权衡做出的鼓励战略,主要应该解决孤立发配与否,股利发配数额,股利发配时间等等。公司整体战略要求将公司的长治久安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保证股东的权益。这两方面就体现在股价的稳定上。

五、成功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的要点

(一)与经济周期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风险控制角度,财务战略的财务风险与经济周期的起伏适应。所以财务战略是企业抵御经济震荡的手段。具体看来有这样几个阶段:经济复苏阶段,经济繁荣初期,经济繁荣后期,经济衰退阶段。他们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举措是不一样的。经济复苏期就需要,扩大筹资比例,增大生产力度,增加人力资源,全面扩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经济繁荣初期则需要保持这一步骤,继续融资,提高产品价格指数,增加销售量。经济繁荣后期,就要利用上那个文提到的稳健性财务战略。而经济衰退期就要用防御收缩型。

(二)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企业发展阶段有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不同阶段体现的经营方向和风险大小都有所差异。初创期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成熟,使得公司很多方面要“摸石头过河”。没有形成一连套完整的生产经营规模体系。体现为经营领域不明晰,资金需求用权益满足。扩张期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大,市场趋于成熟,企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使得其具体体现为:现金需求大,风险较大,股利政策可为现金股利政策。稳定期,市场的稳定,市场的饱和及其他企业加入该行业的竞争增大。使得该企业资金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幅度减少,出现现金结余,财务风险降低,股利政策维持不变也是现金股利政策。衰退期,市场饱和,该产业发展停滞,企业可以做的生产陆续减少,市场份额也逐步降低。则体现为现金需求持续减少,有亏损现象,股利政策改为高现金股利政策。

(三)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公司治理结构也是财务战略是否能实施好的保障。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约束机制,员工士气激励。只有在内部监督约束和有效激励同时作用下,才有可能使得财务战略准确实施。公司治理结构是保持一切稳定发展的基石。内部约束体现在领导者行为的监督,领导者对各个战略实施情况的查看。员工士气则按照人力资源的理论来看,员工在保证其生活标准,工资标准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成就感是员工效率提升的手段。这些都是从企业人力的角度,提供保证财务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四)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

企业经济增长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使得财务战略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第一,企业财务投资战略,投资力度在基础项目方面增大;第二,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2] 陈晓红 《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3] 郭复初 《财务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德)汉斯.克里斯蒂安・波弗尔 《中小企业管理》,北京出版社,2009年

[5] 蒋屏 《公司财务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巩亦平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务研究,2005.03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5

关键词:财务战略模型;选择;应用;支撑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房地产财务战略管理选择模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Hjk10-13)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房地产财务战略可以分为以“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特征的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以“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为特征的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以“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为特征的防御收缩型战略等三类,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及多变性,再加上企业自身的原因,我们在选择和运用房地产战略模型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下面以某房地产公司为例来分析房地产战略模型的实际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财务战略模型的建立

根据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因素,结合房地产行业的实际情况,某房地产公司初步制定财务战略选择模型:包括战略选择及企业能力评价两部分。该模型笔者已在《现代营销》2011年2月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基于海南房地产企业综合能力评价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型》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这里就不再重复。

二、房地产财务战略模型实际运用及选择

(一)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企业综合能力体系的实际运用。根据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并选取市场占有率较高的5家样本公司(万科、保利、中国海外、金地以及招商)作为参照,对某房地产公司及样本公司2008年度及2009年度综合评分如表1所示。(表1)可以看出:

1、负债比率:某房地产公司资产负债率与样本公司相当,但资本负债率却接近样本公司的3倍。主要原因是某房地产公司承担同等负债的同时,净资产规模远远小于样本公司(按承担同等负债计算,净资产只占样本公司的60%),同时,某房地产公司期末现金余额远远小于样本公司平均数(现金余额及现金占到期债务的比率均只占样本公司的20%左右)。从负债比率来看,某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非常高。

2、偿债能力:由于某房地产公司2008~2009年整体现金均为净流出,相对各项债务均保障程度非常低,这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相比而言,样本公司2008~2009年均保持现金净流入,对到期债务的偿债水平保持在30%左右。

3、发展能力:从销售收入增幅来看,某房地产公司超过样本公司平均水平,反映某房地产公司的快速扩张速度;从净资产增幅来看,2008~2009年均低于样本公司平均水平,主要是受2008年上市股权融资规模相对较小,以及2008年未再进行股权融资的影响。

4、变现能力:某房地产公司2008年变现能力指标较样本公司相近,2009年低于样本公司平均水平,反映2009年流动负债进一步上升,同时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增加致使速动比率进一步下降。

5、财务弹性:同偿债能力,由于现金净流量为负数,对利息及分红的保障能力比较差,同时,营运指数为负也反映了企业利润也不能表现为现金的取得,收益质量不高。

6、现金结构:经营现金结构比以及筹资现金结构比与样本公司基本一致,反映某房地产公司与样本公司在现金的获取途径上,销售资金回笼和融资所占的比例并无差异;经营活动流入流出比低于样本公司,主要反映某房地产公司存货投资上较样本公司更为激进,经营支出占到销售资金回笼的比重更大;筹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与样本公司差异不大,但考虑2009年公司并无股权融资,实际净增银行贷款要远远高于样本公司(净增银行贷款占筹资净流量的124%,样本公司占59%),这一方面说明了公司银行贷款的实际取得能力较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筹资活动结构上的不平衡。

综上所述,根据影响战略选择的企业综合能力评分体系,某房地产公司2008~2009年综合得分均低于70分,按照3档评分原则,某房地产公司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综合能力最终评价为:弱。

(二)结合企业外部环境做出财务战略选择

1、2010年8月份的财务战略选择。从公司面临的外部经济周期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国民经济已经见底企稳,初步判断目前仍处于经济繁荣阶段。同时,考虑到下半年信贷政策可能会缩紧,类似上半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将不可持续,经济复苏也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从公司面临的行业政策环境来看,由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国家为刺激经济复苏,频繁出台各项政策,包括宽松的信贷政策(下调贷款利率,下浮首次购房贷款利率),宽松的税收政策(包括个人房产交易的营业税、契税减免等),宽松的投资政策(包括下降房地产投资资金比例,取消外资投资房地产限制)等,房地产行业目前面临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下阶段房地产市场继续高涨,相应的行业政策可能会逐步偏紧。

从行业的景气程度来说,根据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国房景气指数”)判断,在2010年3月份下降到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94.74)以后,自4月份开始连续4个月上升,直至7月份的98.01,反映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步回暖。从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企业综合能力来看,按照2008~2009年的财务报告数据,某房地产公司的综合能力为:弱。

结合以上分析,某房地产公司自身能力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按之前建立的财务战略选择模型,我们可以初步做出选择,如图1所示。(图1)即:在经济繁荣阶段,行业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房地产行业整体回暖的趋势明显,结合某房地产公司企业发展目标,某房地产公司的财务战略选择应当是:扩张型和稳健发展型相结合的财务战略。但倘若行业政策一旦收紧,或是经济明显下滑,财务战略目标应当迅速调整为稳健发展型,甚至是防御收缩型。

2、2009年8月份的财务战略选择简要回顾。假设我们使用该模型,在面临一年前的经济环境和内部条件,简要地进行回顾及依据模型进行财务战略的选择。

从当时的外部经济周期来看,国内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为10.4%,因此判断经济周期上仍然处于经济的繁荣阶段。从当时的角度来看,如果经济在之后有明显和长时间的持续下滑,则需要考虑是否进入了经济周期的下行期间。

从公司当时面临的行业政策环境来看,从紧。政府在2009年年初即开始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在2009年上半年已经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14.5%调升至16.5%),至少在2009年8月时,尚无明显迹象表明政府将采取其后一系列的宽松政策,因此对此时行业政策环境暂时判断为紧缩。

从行业的景气程度来说,根据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国房景气指数”)判断,2009年8月份景气指数(101.78),已经自2008年11月起,连续9个月出现持续下滑,同时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以及房地产销售金额及面积增长率等指标均表现为持续下滑;显示了房地产行业继续向不景气的方向进行调整。

从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企业综合能力来看,按照2008年年报及2009年中报财务数据测算,某房地产公司的综合能力为:弱。

结合以上分析的某房地产公司自身能力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按之间建立的财务战略选择模型,我们可以初步做出选择,如图2所示。(图2)即:在经济繁荣阶段,紧缩的行业政策环境下,房地产行业整体下滑趋势明显,结合某房地产公司自身财务状况,某房地产公司的财务战略选择应当是:防御收缩的财务战略。

三、房地产财务战略模型的其他支撑

财务战略管理是动态管理过程,在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发生变化时,我们要及时对财务战略进行相应的评估和调整,以避免坚持原有不合时宜的财务战略导致的经营失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及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为财务战略模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预警就是利用财务指标度量企业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进而发出财务警戒信号的过程。企业生产经营容易发生财务危机,即因经营决策失误或者外部环境恶化导致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甚至破产的各种情况。企业财务危机尽管形成的原因有多种,结果的严重程度也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个产生、逐步恶化和爆发的过程。因此,企业应该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预测并化解可能的财务危机,这就是实施财务预警的意义所在。

财务预警机制对财务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财务预警机制能为财务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能及时发现、监测、诊断财务战略具体实施过程出现的各种隐形决策失误,同时财务预警机制提供的信息为企业及时修正财务战略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

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财务战略具体实施后的完成结果,需要通过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考察财务战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调整、改善财务战略制定和实施流程。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曹艳宏,梁迎昕著.房地产公司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12.

[2]耿云江.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基于财务战略视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焦晖.房地产经济周期与企业财务战略决策.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5.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6

一、战略财务的引出

未来几年也是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财务不仅仅作为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信息的收集者,更重要的是作为信息的加工整合者,如何为公司的“驾驶舱”提供仪表信息?如何为公司的各项“重大操作”提供决策支持?如何传递、控制和实现公司的“操作意图”?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这几年中给予较好的解决。财务要面向公司战略,不仅是战略制定、还要对战略落地、跟踪、评估与调整,财务是战略导向的。

根据一份对200个跨国公司的调查反馈,未来几年的公司财务在以下几个方面必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1.在获取有用信息、反应速度、信息质量、客户满意度、现金流量方面,要有大幅度提高。

2.在成本核算工作量、结账时间方面上略有降低。

3.在财务费用占销售比例、错误数量增长上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4.财务工作内容在完成由会计核算、资金筹集、纳税申报重点,向成本管理、会计控制、预算制定及实施、财务审计监督、内部财务报告等重点转移的基础上,逐步向改善基本财务流程、评估管理公司风险与机会、进行高附加值的业务经营分析、建立和完善公司的绩效管理框架等重点内容转移。

在未来的几年中,必须摒弃现有传统理财方式,构建新型的战略财务,财务应该加入公司重要决策的先遣队之中,学会如何将综合反映经营活动的经营数据变为信息,再由信息转化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战略制定前进行评估,在战略上抢占先机,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战略诸于行动过程中进行控制,引导实现战略意图。

战略财务现在越来越流行起来,特别是在电信行业的管理中,但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只是提出战略财务要做的是什么,它是通过流程与作业的优化,对公司风险与机会的管理、高附加价值经营业务分析、建立和完善公司绩效管理,来支持公司战略制定,并实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财务评估与控制,促使公司重要战略目标的完成。可以说,战略财务就是一种面向战略,以战略为核心的财务管理过程。

二、战略财务的构建

对于战略如何落地,在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中,已从四个构面上设置了一系列的相关平衡指标,来将公司的战略目标落实到日常的业务运作,战略财务如何支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应该是置于这个框架下的。如何构建战略财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完善内部流程,构建战略财务基础

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进行了所谓的现代企业改革,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特别国内的许多行业的大国有企业,都已经走向资本市场,财务也是接受了资本市严格监管的洗礼,通过财务手段的信息化,对公司内部财务流程运作规范有较高的提高,但是从实际发展来,监管和规范并不真正到位,信息质量、灵活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管理基础还必须夯实。

第一,改善财务及与其他业务的流程关系。公司战略实现层面对财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总体内部工作原有模式是仅面向于报表和信息披露的汇总模式,但现在需要直接面向战略,要从业务层面分层提出各种财务之外的业务数据,要打破原来哪种层层汇总报告模式,转向现有扁平、多项的专题模式,跨部门的流程关系和责任划分是否顺畅和明晰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起到直接约束作用,财务必须整合各专业部门的活动信息,但财务人员不可能掌握很深的专业技术,因此,必须重新完善业务流程和职责,提高财务与业务的步融合。

第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业务控制手段。预算是公司重要决策的实施手段,它不是简单的财务数字,而是蕴含着全年业务活动内容,是进行业务活动控制的依据。预算不能停留在财务部门,必须公司全员参与。只有有效的预算管理,才能将公司的业务控制在总体的战略框架下,一旦失去了预算的控制性,管理目标无法约束业务运作,战略管理会流于空话。

2.提升财务技能

战略财务显然对财务人员更高的要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财务技能,首先,由于战略导向与手段的灵活性,使财务人员面临的不再是一种守着常规的对象,而需要的是培养一种持续不断和良好的学习能力,需要迅速掌握新技术并对其运用于成本与效益的评估。其次,树立新管理观念,对一些观念进行调整,工作开展以利润为导向调整为以价值、现金流和利润为导向;会计事务处理不仅是记录会计事项结果,同时也提供未来信息;会计处理不仅是由财务报告来驱动,也要时时接受计划指导;财务人员不仅要有本身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还要有良好沟通技巧;会计控制不仅限结果,而要同时面向过程和结果。最后,扩充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财务人员除了要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求具有定量分析、绩效衡量以信息管理等专长,综合分析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此外,财务人员要经常和其他部门业务人员、合作伙伴及各类用户接触,以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知识,合作方案,还要参加关于谈判技巧和交流技巧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训,能够运用各种技巧对各项业务进行成本和效益分析。

3.引入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存在已是不容置疑,它既是一种不确定性,更是一种机会。各个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全面风险的管理机制,首先,进行风险控制,对企业怕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分类和疏理,对于重大风险进行防范和转移。其次,进行风险分析,分析风险与公司战略的关联度,能否将风险转化战略的支撑,因为风险对于不同企业就意味着不同的内涵,对于企业来说,它是一种可能的损失,而对于另外企业则可能是潜在的收益。最后,实施机会管理,确认风险转化为有利机会和战备支持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旦转化为有利机会后,付诸实践争取新客户的时间有多快,维持这些客户的价值与成本有多少。

这种全面的风险管理是全面而且持续不断的、按风险与回报来评估机会、而且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参与,这需要必须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衡量和控制风险的流程,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协调管理,它由跨部门人员组成,以项目为工作内容。通过风险管理来增强管理者洞察未来结果的能力,加强公司处理类似情况的能力。

第三阶段: 建立财务评估控制体系,支撑战略型财务运作。

4.建立战略控制与评估体系

作为战略型财务,其工作内容主要是评估管理公司风险与机会、进行高附加值的业务经营分析、建立和完善公司的绩效管理框架,必须依赖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建立良好的财务控制体系。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要以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宗旨,建立全方位的、有层次的、多元的、灵活的财务控制体系,主要表现:(1)必须渗透到公司各部门各层次、各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当然这并是每个部门、每个层次都要设立财务人员,而是每个员工都具有财务控制意识;(2)财务监控不能只有某一方面的,既有事后的监控措施、更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和监控战略;既有财务上资金流量、存量预算指标的设定、会计报告反馈信息的跟踪,也有采用人事委派、内部利润考核、资金成本与效率考核等复合战略;(3)控制手段具有较大灵活性和选择余地,既有通过施以适当奖励和惩罚机制的后续监控,又有通过岗位设置来实现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还有通过财务、审计部门独立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全面实施监督、检查、调节,这样在手段、方式上决不局限于财务制度、财务计划、资金费用预算,它也需要创新,使各项财务控制方式更具有可操作性,并进一步完善。

第二,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估体系。所谓公司财务评估,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学、财务学、数理统计方法,对公司或部门等分支机构,甚至某个项目或某个战略方案在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业绩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在整个财务管理循环中,财务评估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财务战略活动执行过程中,通过财务评估信息的反馈及相应的调控,随时发现和纠正实际业绩与战略目标的偏差,从而实现对战略实施活或财务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估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作用,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实现对战略实施或经营活动的最终控制。而财务评估既是本次财务管理循环的总结,又是对下一次财务管理循环的开始。

由此可见财务评估的科学性决定了财务控制的实际效果,既要有综合评估又要有动态评估,即既要有在期末对于评估对象的完成结果进行的分析评估(其评估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主要涉及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及奖惩分配的问题),又要有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对有关部门或个人的工作业绩状况即时确认、处理,它属于事中控制。

在战略型财务中,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各种控制模式和评估方法决不是相互排斥的,企业可以以一种模式为主,其他为辅,也可以针对不同组织层次、不同战略特点选择多种模式,形成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财务控制评估体系,这是各种方式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应该充分体现下列原则要求:集权与分权体制的结合;财务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渗透;关注结果与监控过程的统一;激励与约束的相融;价值指标与实物指标的配套等。

5.进行战略的价值管理

实施战略的价值评估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决策依据,特别是一些重大业务决策,并对战略实施进行管理控制,促使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一,进行业务分析,收集价值管理的基础数据。财务系统将企业分散的经营活动转化为一组客观的数据,通过基本面的分析手法:比较、分析等方法来支持来了解战略的落地情况,但仅依赖财务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非财务数据、比如客户分群、客户变化等等。

第二,运用价值分析法进行战略评估。为抢占先机,在重大战略出台前的前评估尤为关键,需要对战略的启动成本、实施成本、实施后的维护控制成本、实施后的收益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但在决策实施过程中通常面临着庞杂的数据,而这些成本的确认和管理只能由财务来完成,因此基于业务的财务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在战略型财务的决策中,就好比一个金字塔:最底层是大量的数据,财务的功能是从数据分析出信息,并整合各种信息而得到知识,最后才由决策者将知识转化为决策的智慧。并且通过战略的评估,在方法论、数据收集上不断积累经验和资料。

第三,对战略实施进行考核控制。对于战略实践,必须实施考核控制,这是一种保障体系,使战略能够持续并前后一致地得以贯彻。通过有关战略实施情况与战略目标进行比较,预测实施结果,同时还需建立一套绩效考核机制,对战略的实施进行适当激励与约束,促使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绩效考核的建立和实施中,财务也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需要积极发挥财务“综合信息平台”的职能。

三、影响战略财务实施的关键因素

战略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管理手段,谁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谁就占据先机,谁在化战略为行为上具有力手段,谁就胜券在在握,可以说战略财务为未来财务发展描给一幅非常诱人的前景,但是实施起来必然有很多巨大的障碍。

第一,企业内部整体管理水平。战略财务毕竟是面向公司战略,以战略为工作核心的一种财务运用模式,那么领导的能力、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绩效评估等方面,是否支持财务作为公司的主导战略管理地位,如果没有这个主导地位,那么在战略制定、评估和推动上财务只能有很少的发言权,毕竟财务拥有最综合的数据和信息,这种信息优势得不到发挥,势必影响到战略管理,甚至导致失败。因此,企业要实施的战略财务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加强全方位的内部管理,将内部管理先提升到较高的水平,先练好“内功”。

第二,观念障碍的清除。对于传统的财务工作方式,还是注重结果、层层汇总报告制,财务人员要走出部门、深入业务,结果与过程并重,要从面向过去转移到面向未来,不仅要注重财务业务的处理而且要面向战略性的项目,无疑都是巨大的挑战。需要较长时间的“洗脑”,一旦观念上没有接受,实施战略财务也只会停留在领导的观念或者实施方案中,也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因此,实施前必须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让战略管理的意图深入人心。

第三,ERP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战略财务中,必须先要建立战略管理系统,对于财务系统,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财务结果数据,而且还需要处理大量的业务过程数据,并与财务数据能实时地进行对照分析,这种大数据量、快速传输模式要求,现有的一般财务系统根本无法满足。财务系统一方面通过接口,直接向各业务前端采集数据,而不需要人为介入;另一方面将业务数据翻译成财务信息,实施战略预测并反馈到战略目标管理系统中。企业为此可能需要先实施ERP系统,实施信息技术支持。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7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负债•收益•分配不同,战略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财务战略具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1.扩张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2.稳健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

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体现在:

(一)支持性。从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看,财务战略不仅表现为它从属于公司战略,更是公司战略的执行系统,全面支持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体表现在它从财务角度以价值形态对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出财务目标,如:稳定增长的收入、较大的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以此来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互逆性。财务战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与作用方式。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所有者总是期望公司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经营增长的收益提高,因此财务战略将随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变动而进行互逆性调整。

(三)动态性。财务战略必须保持动态的调整过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紧密关联,即财务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当环境出现较小变动时,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体现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经营战略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财务战略也随之调整。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一)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二)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作出恰当的安排。

(三)收益分配战略。

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

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四、财务战略成功实施应考虑的关键因素

(一)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从风险的观点看,财务战略所蕴含的财务风险应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经营风险相适应。因此,企业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在经济复苏阶段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融资,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增加劳动力。在经济繁荣阶段宜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繁荣初期继续扩充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继续建立存货,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增加劳动力。繁荣后期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阶段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停产不利于产品,停止长期采购,削减存货,减少雇员。在经济萧条阶段,特别在经济处于低谷时期,建立投资标准,保持市场份额,压缩管理费用,放弃次要的财务利益,削减存货,减少临时性雇员。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做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重点、经营风险都不同,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企业应当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在初创阶段,企业经营领域的不确定性较强,大量的资金需求应尽量通过权益资金满足,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非现金股利政策。在扩张期,虽然现金需求量也大,但它是以较低幅度增长的,有规则的风险仍然很高,股利政策一般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因此,在初创期和扩张期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稳定期现金需求量有所减少,一些企业可能有现金结余,有规则的财务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是现金股利政策。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衰退期现金需求量持续减少,最后经受亏损,有规则的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高现金股利政策,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三)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机制,则无法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如内部约束机制应包括领导者对财务战略实施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以及领导者、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确定等。此外公司还可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励员工,把奖励与对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联系起来,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乐于提出有利于战略发展的建议方案。

(四)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

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财务战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

五、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财务战略的制定程序。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二)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制定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2.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3.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4.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此外,财务战略实施完毕后,应对其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回头分析企业的预测、决策能力的很好途径,同时也为以后发展积累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步财务战略管理奠定基础。

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j].会计研究,2000,(9)

[2]卢斯•班德.公司财务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8

集团企业组织架构是集团企业的框架,框架的合理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集团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集团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内部环境,设计和调整组织结构。

(一)集团企业战略与组织架构关系战略决定架构,架构传承战略。组织架构是发展战略的支撑,战略决定了组织架构,为组织架构设计提供了依据。公司确定发展战略之后,就会有相应的业务及业务组合去实现这个战略,而这些业务和业务组合需要在一定的组织架构中实施。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业务活动完成,进而影响管理职务和部门的设计。而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工作的重点改变,从而导致职务与部门在集团企业中重要程度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各管理职务和部门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组织架构反映了集团企业内部的资源如何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将企业的整体战略划分为若干战略实施单元,这些单元实际上就构成了组织架构的基本框架,保证组织架构对战略的传承作用。

(二)集团企业组织架构设计集团企业组织架构的确立将清晰地指明集团总部与下属业务单元的功能定位,并进一步明确各级组织在不同功能中的角色。组织架构的形式有以下几种:直线型组织架构、职能型组织架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子公司制组织架构、矩阵型组织架构。

集团企业常采用事业部制、分公司制和子公司制兼有的混合型组织架构,因为就集团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来说,适当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因此各事业部、分公司和子公司经营相关但不同的业务对集团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集团企业组织架构图1所示。

此组织架构中,集团企业起领导和统筹作用,无生产和经营运作实体。集团企业对下属事业部、分公司和子公司在战略上统一部署,但在实际运营中实行集权和分权统一管理。事业部是为解决企业规模扩大和多样化经营对组织结构的制约而出现的组织设计,而分、子公司是大型集团企业实行多种经营、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必然选择,只不过子公司与其母公司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子公司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二、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实施架构

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是在现有对外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的基础上,以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内部管理要求的变化为指导,编制的一套完整的内部报告,以期更有效地为内部管理服务。

集团企业内部报告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实施手段,集团企业部门繁多、人员数量庞大,其战略实施往往并不局限在一个部门内,而是需要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人员来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需要了解战略目标执行信息,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纠错,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报告能够反映集团企业战略制定、实行、分析、控制等情况,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媒介。

从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的角度出发,参与内部报告编制、传递、分析、反馈工作的有6个工作主体。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的实施架构如图2所示:

(一)集团企业内部报告编制工作实体主要包括:

(1)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作为基层会计人员,负责所在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编制工作,确保内部报告及时、准确是其工作职责。基层会计人员负责日常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会计记录,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集团企业财务规范进行相关会计确认和计量,保证本运营实体的会计记录真实、可靠、及时。除日常工作外,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需以月为时间单位,下月月初定期将上一月的本运营实体内部报告传递给集团财务人员。

(2)集团财务人员。集团财务人员在每月初收到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上传的内部报告后,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集团企业财务规范将这些报告合并整理成集团内部报告,此集团内部报告要求数据完整、详实,抵销有据,格式清晰。依据集团内部报告和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内部报告,运用财务分析和差别报告等多种会计理论和方法,编制出一套“简化”的集团内部报告,此套“简化”内部报告包含集团总体和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状况,以简洁的报告形式突出主要的财务信息,避免信息庞杂不利于阅读,供集团董事层使用,使集团董事层获得其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二)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传递流程具体如下:

(1)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编制的内部报告要经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的审查和批准后方可传递给集团财务人员。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承诺对本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负责,有利于提高此内部报告的可信性。

(2)集团财务人员编制的集团内部报告上交给集团财务经理,集团财务经理对于集团内部报告这一事项权责并重――集团财务经理有权就集团内部报告提出问题,并且集团财务经理对其认可的集团内部报告的真实和可靠性负有责任。集团财务人员编制的“简化”内部报告要经集团财务经理的审查和批准后方可传递给集团管理层。

(三)集团企业内部报告分析层次具体如下:

(1)分部角度财务分析。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对本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进行分析,利用内部报告的可比性做本运营实体的纵向分析和同级运营实体的横向比较,形成书面报告,将得出的财务分析报告上交给本运营实体的财务经理。

(2)集团角度财务分析。集团财务人员对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的内部报告进行比较和分析,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得出各运营实体财务数据的相对数,分门类、分明细地将各运营实体的主要财务状况集中体现,为“简化”内部报告做数据支持。

(3)高级管理者角度财务分析。集团董事层和集团财务经理关注集团的长期问题并着重维系集团的生存、成长和总体有效性,他们的决策是否正确、职权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整个集团的兴衰成败。因此,集团财务经理依照集团财务人员进行的集团角度财务分析、集团董事层依据“简化”内部报告进行集团整体分析,是集团战略实施的一个关键过程,因为这一分析有可能导致集团战略的重大调整。集团董事层此时可向集团财务人员询问除“简化”内部报告数据之外的财务情况,以掌握集团整体财务状况,也可向集团财务经理寻求专业意见,

(四)集团企业内部报告反馈机制具体如下:

(1)集团董事层召开会议,集团财务经理、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管理层、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参加会议,会议通过内部报告和财务分析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上一阶段各运营实体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做一总结,公布总体绩效考评结果和工作调整,并部署下一阶段集团整体任务和各运营实体任务。

(2)集团财务经理召集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举行会议,会议就各运营实体的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讨论。集团财务经理站在集团角度提出财务改进措施,听取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提出的意见,对他们反映的内部财务问题进行记录,并尽快解决。

(3)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管理层和财务经理进行本运营实体工作的讨论,根据集团绩效考评审视本运营实体的经营情况,讨论前一阶段出现的成绩和问题,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4)集团财务经理对集团财务人员的工作方法等提出改进意见,使内部报告的编制更合理,更能为集团企业的整体运营服务。

三、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实施

为了使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应关注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及时的应对策略。

(一)实施战略问题集团总体战略决定着集团每个工作的方向和细节。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战略,内部报告体系将如一盘散沙: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之间内部报告的结构和形式不同,无法横向比较和纵向流通;集团财务人员无法按照接收的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不同形式的内部报告编制集团整体内部报告,集团财务状况不能及时体现;集团高层管理者得不到对集团整体财务状况和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的运营情况的说明,无法判断已有策略的正确性以及做出下一步的工作部署……缺乏战略指导的内部报告体系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集团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内部报告体系实施战略,将会使内部报告体系实施有据可依、有纪可遵。

(二)评价标准问题内部报告体系是集团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所以它应准确、真实、详尽和及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参与内部报告体系实施的工作人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

(1)作为编制工作实体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确保其所编制的本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负责评价其工作的完成情况,集团财务人员也可根据接收的各运营实体的内部报告提供评价意见;集团财务人员,应确保其所编制的集团内部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集团财务经理负责评价其工作的效率。

(2)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内部报告传递给集团财务人员需及时,本运营实体财务分析需客观、准确且进行充分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同编制评价标准相同,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经理负责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同时集团财务人员也可发表评价意见;集团财务人员传递集团内部报告和“简化”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和财务分析工作的效果,需由集团财务经理评价。

(3)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管理层和财务经理进行本运营实体工作的反馈讨论的有效性,将由集团高层管理者在下一期总结时做评价;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工作是否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新阶段需要,由集团财务经理负责评价;集团财务人员对集团财务经理提出改进意见的实施情况由集团财务经理负责评价。

(三)信息及时性与流畅性问题内部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是制约集团企业制定下一阶段目标和任务的关键,而及时性牵涉到集团企业内部报告体系实施的整个过程,要求编制、传递、分析和反馈均要在标准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步骤的拖延会导致下一个步骤无法正常进行,进而使整个体系的实施缺乏预计的效果和效力。制定一份适合集团企业运用的时间规范会保证内部财务信息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内部报告体系实施标准时间表如表1所示:

另外,为保证内部财务信息的流畅性,特别是分部角度分析时,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人员要借鉴同级运营实体的财务信息做比较分析,集团管理层也要关注不同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状况的比较以形成决策,所以信息的交互性和流畅性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一个实时、完整的财务系统将是内部报告体系得以建立和健全的重要保障,并且集团企业财务系统要设计录入、查询、监管等权限,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9

因此,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负责人在新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一种何等的地位,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怎样建立一个反应灵敏、分工明确、监控严密、规范高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系统,如何面对新世纪向企业发展战略提出的挑战等,都是亟待讨论的问题。鉴于这些问题的提出与世纪之交要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将所有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即怎样塑造面向新世纪的企业财务总监。

一、世界级的财务总监与财务管理

我们发现,不同的财务总监因其所处的公司各异,或国家、区域的不同,对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主要职责范围的认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认为,美国的财务总监在设计和实施公司战略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成本已经降低至最低,他们的压力主要集中于为公司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良机及其相应的财务问题上;不少欧洲国家的财务总监看上去更象是在扮演主计长((Controller)的角色,控制成本乃为首要任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却与欧美国家的情形有所不同:公司追求营业收入增长的本能,使得财务总监忙于基础性工作,多数扮演的是一个专业理财幕僚的角色。但是,就国际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而言,世界级的财务管理正在发生这样一种变革:财务总监将其关注的焦点由交易的过程和控制,转向提供决策支持和更深入地参与制定全球战略。普华国际会计公司的一项主题为“财务总监2000年展望”的调查显示,全球领先的前300家跨国公司的财务总监们均充分肯定了这一变革趋势;其中3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过去的三年里提供决策支持已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74%的人认为在未来的三年里提供决策支持将成为其工作中首选的任务②。

那么,财务总监如何为公司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呢?从国际上成功的案例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经验:

1、财务总监应该参与公司发展战略的设计,并力促公司发展战略与投资者的期望相致。

2、财务总监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技能:将不断增加股东财富的理财过程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3、财务总监应该把自己视为企业家队伍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战略设计和战略管理方面,应该比他人具有更强的高瞻远瞩和运筹帷幄的能力;在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监控能力。

4、财务总监在解决问题的指导方针上,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令人信服的、能为战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新的财务理念;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上,能够创建一个切实可行的、足以使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和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新的财务支持系统。

通过对当今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些跨国公司最新的财务理念和财务支持系统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越来越强调现金流量在公司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已有大量的证据显示,按财务报告披露的利润所分配的收益与股票价格变动之间缺乏联系,而一些国际大公司的股价与其现金流量之间却存在着显著的高度相关性③。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股价变动与每股收益的相关度为-0.01,而与资本现金回报率的相关度则是0.77。因此,欧美国家的投资者对公司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所报告的现金流量,而非盈利情况。这一趋势在日本也已出现④。有人甚至提出“现金流量至尊”之理念。许多跨国公司将其经营重心转向那些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回报超过其资本成本的投资组合⑤。可以看出,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已经成为与股东财富或公司价值密切相关的新概念,并已成为公司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的战略规划融合点。

随着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如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公司管理当局等)对公司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FCF)⑥的高度重视,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深深地感到,会计对现金流量的反映不能只是停留在编制现金流量表上,历史的发展趋势正在迫使会计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利用现金流量的概念改善会计计量⑦。

2、将资源有效配置的观念贯穿于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为了使公司的发展战略按照不断增加股东财富的目标去设计,并且将这一设计要求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有效配置资源的观念体现于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因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无疑是增加股东财富的源泉。近几年的跨国购并浪潮显示,企业购并动机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短期高额利润,而是站在战略高度,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实现技术和资本密集产业的升级,以求能够持续不断地为股东创造新财富。在成本管理方面,近10多年的经验表明,随着以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为基础的传统的制造成本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注重资源配置的、以作业基础管理技术为核心的成本控制系统,将成为跨世纪的成本管理之主流。成功的财务总监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将资源配置与每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紧密联系起来,毋庸置疑地为增加股东财富开辟了新的空间。

3、建立适应战略管理需要的财务支持系统。随着财务总监不断介入公司发展战略的设计过程,公司的财务管理也将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这主要表现在,由于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逐步向战略管理方面倾斜,因此必须建立适应战略管理需要的、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财务支持系统。这个财务支持系统不仅为企业建立了新的财务理念和财务运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那些有进取心的、有所作为的财务总监不断地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怎样通过建立一流的财务支持系统以适应公司的战略管理,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怎样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去制定宏伟的财务规划?怎样促使自己在制定财务战略、增加股东财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使这一作用的发挥通过投资管理和预算控制不断得到加强?怎样将被动的财务监控理念转变成为预先的积极干预与渗透?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财务支持系统,以协调、规范不同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流程,引导企业兼并或集团组建?

4、树立价值创造新理念。如前所述,确保公司内部每一个层面的决策过程都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原则相吻合,是一流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的技能。从成功的经验来看,当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公司追求的目标之后,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VBM)已经成为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的财务理念。因为VBM涉及对自由现金流量、风险和时间的调整与分析,可以促使公司的财务管理从短期的利润视角到长期的价值创造之观念更新;可以引导公司管理当局直接面向股东,从而对整个公司的财务支持系统之运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关键之处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即股东财富之价值=公司价值—负债,而公司价值=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贴现率;发现价值增减之动因;进行以价值为基础的决策。“财务总监2000年展望”的调查显示,近70%的公司认为它们在战略规划中运用了VBM。

可见,VBM把公司及其设计者—财务总监引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促使公司的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初步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财务管理模型:

(1)从增量评估转变到以价值为基础的战略评价;

(2)从追求单一的利润目标转变到与股东财富价值和公司价值有关的每一价值动因的目标;

(3)从对传统的职能结构进行管理转变为以价值为中心进行管理;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10

前不久,我应邀出席一个公司举办的内部财务战略五年规划座谈会。对于这种把财务与战略进行整合的规划我很感兴趣。特别欣慰的是,该公司的确提出了很多有创意和挑战性的财务战略目标,比如融资创新、目标资本结构、公司长期再投资能力(自由现金流量模型构建与运用)。然而,整个财务战略就是缺少“投资规划”(资本预算),对此我质询该公司财务总监,她的答复是:投资战略不属于财务战略范围,我们公司将其划归“战略投资部”负责,财务部门只是“参谋参谋”。这番答复使我陷入了财务、投资、战略的三者关系“辨析”的思考之中。

财务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资本预算、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三大模块,但是我们打开现有财务教材,不难发现资本预算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必要报酬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资本预算指标”、“投资组合”等方面。这些内容都是关于资本预算、长期投资的效益与风险评估的,侧重于资本预算分析的财务分析技术。而财务专业中“投资学”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金融市场的证券投资。众所周知,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投资与在商品市场上的实业投资,尽管都是以赢利为目的,都必须兼顾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原则,但是投资理论、决策条件、目标导向、过程控制方式等诸多方面两类投资行为的差异实在明显。第一,投资的条件不同。证券投资几乎只与“钱”有关,只要有钱就立即可以实施证券投资。而实业投资却是“没有钱是不行的,仅仅有钱又是不够的”。它需要技术、工艺、组织、营销、人力、品牌等多种条件。第二,投资对象的属性不同。证券投资的对象如股票、债券就是市场交易对象,其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实业投资的对象有的是交易对象,大部分不是交易对象,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它们属于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的流动性显然不是首要的投资决策标准。第三,投资的核心理念有别。证券投资应该特别关注投资组合,强调“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消除风险、平滑收益。实业投资特别强调核心竞争能力、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篮子死死盯住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理念,实施一元化投资策略。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奉行“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无关多元化实业投资的结局往往是低回报、高风险。第四,对风险的关注重点不同。由于非系统性风险能够用投资组合消除,所以证券投资只是特别关注以β系数为代表的系统性风险。实业投资既关注以固定成本为支点的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风险,也关注以利息为支点的财务杠杆系数或财务风险,并且对两类风险一视同仁。第五,对投资收益的内在要求有别。证券投资谋求的各种收益,既包括股利、利息,也包括一次性资本利得;实业投资谋求反映核心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主营业务利润或营业利润,强调应该扣除一次性、与持续经营能力无关的非经常性损溢。所以,对一个致力于谋求商品经营的主营业务利润,而不是从金融市场上获取资本利得等投资收益的企业,证券投资与实业投资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列示这些区别,不是说证券投资与实业投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实业投资与战略规划“水融”。相比而言,证券投资与战略规划的关联度很低。现行财务学科中投资学尤其是资本预算太缺乏公司战略成分,或者说投资学隔离了财务与战略的内在逻辑。难怪类似上述公司的CFO们认为:“投资战略不属于财务战略范围”。

什么是公司战略呢?简单说,战略就是公司未来的定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时间或以何种节奏做?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什么?而收入或盈利将是多少?从而形成了企业一整套关键的盈利模式和财务运行机理。看来,公司战略的核心问题是投资问题,战略方针的差异基本上体现在与商品经营相关联的投资方向、具体项目、投资对象、投资区域、投资性质、金额大小、时间节奏等方面。

这样一来,本文强调应该对现有财务投资学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战略化改造,为财务上的投资增添战略内涵。具体路径包括:(1)财务投资从证券市场向商品市场的转变。公司战略重点一定是在商品市场,证券市场充其量只能是财务投资的附属市场或商品市场的补充。其实,商品市场是企业经营的主要战场,实业盈利是公司内涵价值的根基;证券市场显示的是公司“市价”,而公司的市场价格决定于公司内涵价值。(2)财务投资的基本任务是形成长期、固化的公司格局与盈利模式。所谓企业盈利模式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目标市场在哪里?目标客户是谁?为满足目标客户需提供何种产品或服务?为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需投入什么、投入多少和承担哪些风险?企业独特的利润源(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利润的边界在哪(有所不为)?战略对赢利模式的描述要穷尽到价值链增值各环节,企业具体行事方式的权衡取舍,并通过财务结果上的检验(对价值驱动是否有正面影响)得出真正的关键成功因素(CSF)。对战略进行检验时所应用的“标准”盈利模式可以采用行业领袖公司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也可以采用本企业通过行业分析、市场预测而规划的盈利模式。财务投资实现对独特盈利模式的构建,就是着眼于培育与提升具有本企业个性优势且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3)聚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水平的预测分析。如前所述,公司战略主要与主营业务利润相联系。实业投资决策分析务必“精细化”投资项目后可能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因为它是投资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CDF),需“精细”到收入的销售规模、单品价格、品种结构、顾客结构、时间节奏、地域分布等,只有这样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立体、多维的评估与测算,才能刻画投资规划的战略价值。我对一份日本公司的“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印象深刻。整份报告达300多页,其中对“主营业务收入”这个数据的测算内容就超过120页。可以肯定这部分内容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超过整个报告的一半以上。(4)对投资额的分析,不仅要区别付现投资与非付现投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等,还需要细化和考虑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的规模与结构,因为其差异首先不是投资品的“流动性”,而是他们的组合决定着战略结构与赢利模式。(5)财务学中的资本预算分析有一个“投资与融资相分离”基础假设。资本预算中“忽视融资利息和融资现金流”是为了避免利息与资本成本的重复计算。在实际的投资分析中,如果忽视融资现金流,不顾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对公司的影响是现实的,隐含分析陷阱。(6)要放弃财务投资分析中线性假设、直线回归模型、单变量分析等思路,加大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供应链分析。我们希望通过上述六个方面,实现财务投资在战略上的转轨变型。

当然,财务投资要向战略靠拢,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点也是不可缺少的,即实业投资决策应该“导入”财务学上资本预算的一系列理念和工具,这些理念包括:(1)货币时间价值理念。(2)现金至尊理念,使用现金流而不是利润。(3)机会成本理念。(4)增量现金流量或边际收益等。(5)净现值大于零;或者内部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率等。离开了这些理念和工具实业投资分析就缺少归依。

总之,实现财务投资规划与公司战略的无缝连接是财务战略的重中之重。

(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11

自上世纪末以来,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机构投资者占据了主导地位,股东回报期望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个变化”迫使cfo转换角色,加强与股东的沟通,更多http://地参与战略管理。美国的cfo已经完成了战略转型,从传统的财务管理角色成功地演变成为ceo的战略伙伴。2002年11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将其英文名称改为“cfo”,并指出“总会计师涵盖财务主管、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及未设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的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人。”可见,我国对cfo的定位还很不清晰,制约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迫切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实现cfo角色的转换。

一、cfo制度发展的动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逐渐在资本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与个人投资者为同,机构投资者本身需要承诺向其投资者提供高额的投资回报(如私募资金)或者面临强烈的现金支付压力(如退休金),因此它们也希望上市公司能够向它们提供高额的投资回报(股票价格增长)或者现金回报,因此,它们参与上市公司管理的意愿特别强烈,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例如,美国的基金管理者奥本海默资本公司,只投资于那些对提高股东价值增长有明确承诺的公司,而且他们还会坚持如果公司管理层无法找到能获的目标回报率的投资机会时,公司应该支付现金股利。面对机构投资者的压力,cfo必须加强与股东沟通,并更多地参与战略管理,以期在战略规划中体现股东的意志。

(一)业绩管理。

作为公司财务的主要负责人,cfo必须认真对待股东的期望,保证公司的业绩管理目标与股东的预期一致,并将股东的预期精确地传递给公司高层管理者。为此,cfo必须帮助公司必须建立起一个高效财务数据分析系统或者框架,以便迅速地分析各指标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股东价值创造的影响。

(二)战略规划。

为了保证公司的业绩管理目标与股东预期的目标一致,cfo必须参与公司战略管理,通过战略规划,将股东价值转换为业绩指标,转化为企业可实施战略。安永的研究证实,大多数公司的cfo认为他们工作的重点是制定和和推广公司战略,并且在公司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三)与股东沟通。

cfo不仅要在内部推广股东价值理念,将与股东价值相关的业绩指标融入公司战略,并且还必须及时向股东报告其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果,为股东决策提供更加精确的财务依据。

二、中外cfo制度比较研究

由于我国财务总监制度尚不规范,本文把总会计师视为cfo,并与国外的cfo进行比较研究。

(一)在公司治理中的定位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总监一般是由公司董事长提名,由董事会聘任的。cfo的这一产生办法可以保证其顺利进入公司董事会,更好地代表股东履行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

而我国的cfo是由总经理聘任的,虽然也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但却不能进入董事会,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职能均比较薄弱。例如,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五十条规定“经理对董事会负责,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公司法”将cfo定位于公司副经理层次,限制了ceo与ceo结成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在财务管理中的定位不同。

西方的cfo行使的是出资者财务管理职能,其任务是将财务管理导向企业战略,为股东描述公司未来盈利状况和现金流量数据,目的是让股东满意。

我国的cfo行使的是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其工作特点是报告受托责任,其工作内容是提供事后的财务报告。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总会计师不需要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因为经营者财务管理并不需要这些数据。

(三)服务的对象不同。

根据国外实践,cfo以股东为服务对象,需要与股东直接沟通。为了满足股东的期望,cfo还需要在公司内部与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以期向其他管理人员传递股东期望的业务目标。cfo还要负责将股东期望的目标转化为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因此,战略管理是cfo的落脚点。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cfo由经理领导,并对经理负责。因此,我国cfo沟通的对象只限于经理,不需要参与公司战略规划和管理。因此,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总会计师的落脚点。

(四)职能作用不同。

作为董事会成员,cfo是ceo的决策伙伴,负责公司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战略决策,除非这些决策与股东价值创造过程不相关。cfo通常需要负责资本运作、战略投资、产品定价、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新品开发等战略规划和管理。

在我国,总会计师常常排除在公司董事会之外,总会计师只是在财务会计部门拥有有限的决策权,其工作内容主要侧重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执行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的重大财务方案和决议。

三、我国cfo制度存在的问题

国外cfo已经完成战略转型,并将财务管理同经营者财务管理提升到出资者财务管理的高度。与国外

转贴于 http://

相比,我国cfo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战略管理缺少认识。

西方cfo已经由关注交易的过程和控制,转向提供决策支持和更深入的参与制定整体战略。但是,我国cfo阶层对战略决策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战略参与还未提上日程。即使一些cfo参与公司战略,也主要偏重于财务战略。

(二)对管理控制参与度不深。

由于中国cfo在公司治理中地位较低,很多cfo还不属于董事会成员,无法进入企业决策层,很少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管理控制。甚至有不少cfo还不是企业财务最高负责人,其财务权利常常被总经理架空。

四、我国cfo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cfo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尽快实现cfo战略转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为cfo转型提供制度基础;二是要提高总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cfo转型提供人力资源。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升cfo地位。

国外cfo的主要职责侧重于战略层面的决策和管理,而国内的cfo侧重于公司的会计核算和内部财务管理。不同的功能定位,与cfo的地位不同直接相关。因此,当前最关键的是提高cfo的地位。

(二)完善法规,为cfo转型提供法律保障。

如前所述,我国“公司法”将cfo的定位于副经理的层次,决定了cfo不可能进入董事会,从而制约了cfo在企业战略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建议修改“公司法”中关于cfo的条款,将cfo的地位提升到公司治理层次,为其参与战略管理创造条件。

(三)提升cfo的职业素质,为转型提供人力资源基础。

知识、能力、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了人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作为企业高级管理者和财务负责人,cfo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很强的职能能力和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

1.知识。作为公司财务的最高负责人,cfo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会计、财务、审计、法律、税务知识等传统财务管理知识之外,还要具备金融市场和工具、风险管理、资本运作、绩效管理、战略管理等知识,以便为其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财务与公司战略范文12

【关键词】财务战略;公司战略;财务目标

当前,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游戏规则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方式由于这些变化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传统的管理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财务总监的战略管理职责应该向两个方面转变,即制定并实施与公司战略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努力实现传统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方面转变。本文仅就财务战略作如下简述。

一、财务战略的内涵

财务战略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司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从总体上作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地概括和描述。财务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运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与运转的高效性和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

二、财务战略的特征

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1.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

2.环境分析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难点;

3.财务战略管理包括战略方案的制订、实施与评价等环节

三、财务战略与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也应包括事业部层次和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的目标定位必须依托于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结构规划,但与其他职能战略相比较,财务战略具有明显的独立性。

四、财务战略的类型

企业财务战略是对企业传统财务管理的突破,其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扩张型财务战略。企业要实施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情况是需要在将企业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还要大量地进行对外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由于扩张型战略具有着“高负债、高效益、少分配”的特征,必将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稳健型财务战略。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时,往往会尽可能地把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对承担较重利息的负债经营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由此,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表现出“适度负债、适中收益、适度分配”的财务特征。

三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防御型财务危机。企业实施这种防御型财务战略时,一般会在尽可能把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通过采取精简机构、压缩中间管理层次以削减不必要的财务费用,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开支,以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提升企业的主导业务和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就成为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基本财务特征。

五、选择财务战略必须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选择财务战略类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运行带有一定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大体上经历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几个阶段的循环,这种循环称为经济周期。它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国经过若干次投资膨胀、生产高涨到控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到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给企业的财务环境带来很大的变化,企业的筹资、投资和资产运营活动都受到这种波动的影响。我们在制定和选择及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必须要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并要做到尽可能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当经济处在复苏阶段时,企业应采取增加厂房设备和劳动力、实行融资租赁、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的财务扩张型财务战略;当经济处在繁荣后期时,企业应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特别是低谷时期时,企业应采取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减少雇员、停止不利的产品生产、停止长期采购的防御型财务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