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

时间:2023-09-13 17:13:48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1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利益;弊端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1801

会计集中核算是依照《会计法》、《预算法》,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收支行为,指在不改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资金支配权、内部理财机制的情况下,改变现行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方式,切实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用活用好财政拨款,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结算。这是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是国库集中收付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杜绝现行财会制度下的诸多弊端。本文为此具体浅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利与弊。

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利

会计集中核算按照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方便单位,积极稳妥,分批实施的原则,单位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并设立会计核算结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集中资金结算。取消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各单位财政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各单位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其职责是提供统一格式的固定资产购置审批表,支票领用审批表,差旅费报销单、专用报销凭证;按照省财政厅核定的单位年度预算,协助单位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的控制与监督;办理各单位的工资发放、现金收付、往来款项的收付以及其他收付事项;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要求,确定单位帐套、设置会计帐户、进行会计核算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将大大优化财务人员结构,强化收支行为监管。对于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能力、提高财务工作质量、降低事业单位领导财务风险与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改革步伐的具体体现。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弊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既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的改革,又有利于部门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落实的时候,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核算不准确、会计基础工作差、绩效评价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甚至仍实行手工记账而不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缺乏分析和监管,无法进行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管理,造成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挤占、挪用相关专项经费,资金过渡使用与资金过多沉淀并存等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发生腐败案件。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既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的改革,又有利于部门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此核算中心根据《会计法》、《预算法》和有关法规制度,认真做好所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及时记录、计算和报告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实行统一预决算管理、统一账户管理、统一保障管理、统一收支管理、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档案管理、统一财务信息公开、统一信息化管理“八个统一”管理,构建了财务核算中心与行政事业单位联通的“财务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既节约了人力资源,又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还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3.2 健全预算监督体系

根据各核算单位工作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不改变各核算单位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集中核算,强化会计监督,妥善、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各项资金。定期向领导汇报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和各单位预算管理执行情况,按照财经法规的要求对各核算单位的一切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对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范围、财务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进行具体业务指导,各单位发生的重大财务事项,向单位分管领导和核算中心主任报告,待同意后方可进行处理。认真审查各项收支业务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对经审核符合报销规定的原始凭证签收,根据各项原始凭证处理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拒绝受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国有资产并使之保值增值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处置制度,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3.3 健全会计核算监督体系

严格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促进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保证所有收入及时、足额入库,防止隐瞒、截留、挪作他用,甚至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在源头上堵塞漏洞、预防腐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比如某某县全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各单位收支情况进行集中审核、统一记账、全程监管,有效防止了私设“小金库”、违规报销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今年以来,该县会计核算中心共审核资金支付申请3959笔,办理预算单位资金收支报账业务5190笔,没有发生一起违反财经纪律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科学发展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4 理顺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

对照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定期不定期对项目建设前期准备、项目建设进度、项目资金落实和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做到每个项目资金监管全过程记录,对进展缓慢的项目以函告方式,督促推进进度。严格按照项目实施单位申请-主管单位审核-项目申报单位会审-财政绩效管理部门问效核拨的顺序拨付项目资金,规范项目资金的拨付流程。通过不断优化完善会计核算的薄弱环节和工作流程,将对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重要作用。扎实推进财务专项检查“回头看”,开展会计基础、资金安全和预算执行情况财务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财务检查常态机制,提升规范化经营水平,也是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我们将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总之,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最终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本文首先概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利与弊,然后提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健全预算监督体系、健全会计核算监督体系和理顺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晓英.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析[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8):108109.

[2]李国栋.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2008,(7):109110.

[3]王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124126.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2

【关键词】 会计核算 收支制度 财务管理

Abstract : An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is to change the original financial receipts and score, explore the accounting system reform that thinks the accounting center as the main carrier center. It is not only the bold innovation for the curr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financing, and also an important link to realize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of the public finance.

1.会计集中核算的运作方式

现阶段全国各地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模式各具特色,有集中帐户、资金;集中审核、记账;分户记账、核算等多种形式。但其运作方式基本遵循;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明确职责、优质服务、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集中设置帐户、集中收支为主要特征。一是集中设置帐户,原有单位自行分设的帐户,改由核算中心集中统一开户,财政性资金都通过单一帐户进出管理,改变原来单位在银行多开户头,散乱无序的局面。二是集中会计核算。原由各单位分散办理的会计事项如资金往来核算、经费收支核算、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改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承担和办理。各预算单位在不改变预算管理体制、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会计主体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取消相应的银行基本帐户和会计核算岗位,设专兼职报账员协助做好会计核算,负责保管、使用“备用金”。

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势在必行

2.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会计分散核算和国库分散支付制度,这一传统制度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经过层层转拨,由各部门、单位分散收付和储存,一方面使总量很大的财政资金闲置沉淀,滞留在各个环节,无法发挥最佳效益;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资金调度紧张。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单位占有资金在本级财力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资金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机关经费不足,缓解了资金供需矛盾,但由于各单位资金分散管理,分散使用,捏不成拳头,明显削弱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把会计核算集中起来,将各单位不论是何渠道来的资金都统筹管理,进行合理运作利用,有利于政府充分发挥财政整体功能,集中财力办重点事业,以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2.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强化预算管理制度的需要。传统分散核算的理财方式重收入管理轻支出管理,重审批分配轻监督控制。这种模式,一是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缺少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事前监督和全面控制。预算资金拨给部门后就基本脱离了财政监督的范围,财政部门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挤占、截留、挪用等违纪行为,造成财政监督职能缺位严重。二是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反馈滞后,影响预算安排的科学合理性。资金的分散,使财政部门很难掌握整个财政资金的运作、使用情况,难以对财政状况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运用会计集中核算的形式实现财政提前介入,使理财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对资金拨付到使用全过程履行实时监控,能够有效的强化财政对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更清楚的了解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为合理制定各项开资标准或定额,细化、强化部门预算管理,最终使预算分配走向公平合理创造了条件。

2.3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在缺乏健全有效的法制和公众监督的背景下,一些部门和单位极易产生乱收懒支问题。如巧立名目乱收费、乱摊派;公款失存、私设“小金库”;擅自出借资金,搞体外循环,帐外循环,帐外设帐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干扰了正常的财政秩序,导致国家财政性资金大量流失,而且助长了不正之风,成为滋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财政性资金收支都尽会计中心的“笼子”,把所有单位的收支账目都一目了然的摆在明处,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资金的来龙去脉完全置于财政的监督管理下,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机制,这就能较好的解决过去分散核算制度下存在的看不到、管不住等弊端,从体制上削弱权利的随意性操作。这是从源头上制止不正之风,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

2.4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逐步实现公平分配的需要。由于依法理财的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支出管理、资金管理缺乏严密规范的制度,导致个人分配“暗箱”操作,随意性大。为了改善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不少单位的领导要想方设法动脑筋,找门路、搞创收筹集资金。少数单位甚至不顾财经纪律,挪用专项资金,随意将预算内资金当成单位福利金,给小团体发放奖金福利补贴,使单位之间出现明显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这种苦乐不均的状况,不仅造成攀比之风盛行,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正常轮岗交流,而且极易出现行政不公的现象,阻碍行政效能的提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取消基本帐户,所有奖励、福利发放必须进中心核算,大大提高了资金收支透明度。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3

依据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条件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不仅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1.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要求对传统的财政职能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对财政支出结构、执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财政应该在进一步突出保证国家政权运转的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财政的进入和退出领域,加大保障投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且,在保证国家机器和行政职能正常运行的同时,做到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和激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性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务机制,及时足额收缴财政收入,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财会集中核算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体制入手,对财政资金的组织、预算、分配、执行及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不仅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还为部门预算和公共财政改革打下了基础。

2.所有者财务理论。所有者财务是指所有者以其对资本或资金的所有权为基础,对其所委托的资本经营者进行监督和调控,以维护和获得自己利益的一种机制或措施。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所有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者就必须建立所有者财务,对经营者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调控。同时,由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所有者采取的监控措施应是非市场性质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存在差异。政府和经营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将财政资金交由各级政府使用和管理,同样也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调控。实施会计集中制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对财政资金的委托单位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也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应有的权利。

3.专业化分工理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利用技术成果,将原来分散在各单位的大体相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在一起,实行会计电算化,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4.成本最小化原理。地方政府的理财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应该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尽量少投入获得尽量多产出,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近几年来,随着预算外资金的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断完善,传统的地方政府“财务分管”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人力成本、财力成本高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把会计核算这一专业性强的工作从行政单位中分离出来,建立适合效益财政需要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和政府理财模式。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施,就可以用一个机构、十多个会计代替原有的几十个会计机构、几百个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减少了机构,精简了人员,还节约了开支和人员经费,其费用支出大大降低。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特点

1.集中性。会计集中核算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委托单位所有收支必须围绕一个主要的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相关的支出使用单位和收入征缴单位,通过信息管理使得每笔收支处理都处于核算中心的账务控制之下。通过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的集中控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可以了解本级政府究竟筹集和耗用了多少资金,及时发现政府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公共部门之间进行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改善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

2.独立性。会计核算中心是经省、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同级财政部门领导,代表同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统一集中办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并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与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是委托与、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会计人员与被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无任何直接利益关系,从而保证了会计人员与被管理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独立性。

3.综合性。会计集中核算制将政府对行政事业的会计监督和资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资金监督的基础上,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具有综合性。

4.效益性。财会集中核算制紧扣财政改革目标,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将集中和分散有机地结合。对预算单位核算的集中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是为了加强相互监督,提高单位理财水平。

5.全面性。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会计监督包括了收费、资金结算、办公用品采购、工资发放、零星支出等诸多方面,贯穿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监督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消除了财政监督的“死角”。

6.一致性。会计核算中心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对单位实施统一的会计监督,在监督的依据、标准、范围、尺度等方面做到一致,可以避免单位之间的不平衡性,有效防止单位搞特殊化。它主要是通过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参与单位收支预算编制、费用开支标准确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以及对单位日常费用支出审核等工作而实现的。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运作成效

1.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实行集中开户后,会计核算过程由“暗箱操作”变成“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试点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主动咨询有关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具体会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办理程序,把铺张浪费、胡支乱花等违纪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会计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业务审核,拒付不合理、不合法支出,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2.强化了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会计分散核算,存在的主要弊端是资金分散使用,容易使资金在各单位形成沉淀,一方面使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资金紧张、调度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资金都集中存放在会计核算中心和统一账户上,账户资金月平均余额明显增多,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以前实行用人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的体制下,各单位自行设置会计机构、任免会计人员,并对其进行日常管理,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财政部门仅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使会计人员的管理权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出现“两张皮”,造成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难以“依法理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直接先进的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4.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分散核算体制下,各单位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按会计、出纳等工作岗位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会计、出纳岗位,不仅精简了人员,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强中心业务人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热情服务,帮助集中核算单位理好财,为财政把好关。一是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提高中心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要做好对报账员的业务指导工作;二是加强同集中核算单位的联系、沟通,使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所分管单位的业务特点,为准确核算和强化财务监督及年终决算工作打好基础;三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学习外地关于集中核算工作的先进经验,完善集中核算工作。

2.经验,完善各项制度。核算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筹备和运行初期制定的,对核算中心业务开展起到了有章可循的作用。但随着集中核算工作进一步的深入,为进一步搞好集中核算工作,尚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随着部门预算的实施,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使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规范化、制度化。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4

【关键词】会计工作 财务集中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财务管理部门为了顺应时展要求制定了会计集中核算体制,该制度的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会计集中核算操作便捷简单,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还提升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有助于促进我国行政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过程中普遍存在报假账情况

在财务核算中心体制下,各行政事业单位撤销了单独做账机制,企业财会人员只需要向核算部门报账。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时,能够较好审核辨别财务凭证的真伪,可是对行政事业经营情况的真实性缺少较好的监督管理对策,面对这种现象,少数行政单位就编制出了虚假信息来报账,这种假账情况对财务集中核算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1]。比如,部分行政单位把公费出游、送礼等业务贴上交通、住宿等凭证来上报,会计核算部门难以识别这些业务的真伪。

(二)会计业务上报不精准

现阶段,出现了会计管理工作和财务集中核算向脱离的情况,因为会计核算中心是个独立的机构,所以无法全面了解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情况、资金用途、资金性质等多方面信息,特别是不能掌握各行政单位的资金流动与专项资金状况。另外,行政单位内部的报账人员综合素养较低,没有熟练掌握快速核算操作流程,上面两种原因对财务核算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行政单位的会计管理机构职能薄弱

财务集中核算体制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中心出现脱离现象,这样一来便大大打击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职能薄弱的状况[2]。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翻阅合同或是原始财务凭据都要求持有单位的相关证明,接着到档案室或是会计核算结机构进行查看,这些复杂的程序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对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处理财务集中核算中会计管理缺陷的有效对策

无论是政府机关或是事业单位,只有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并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本文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接下来就从财务核算岗位安排、预算监管、职责划分等方面总结出了提高财务集中核算效率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划分会计核算中财务责任

要想提升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必须明确划分财务核算中心的权责。简单来讲,财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财务集中核算和会计督促职能;预算费用的流通和支付职能;小额支付的职能;会计报表的制定与发放职能;定期培训和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职能;银行账户和各类印鉴监管智能。

(二)加强预算管理,权利监管会计预算

在单位预算过程中,要按照标准、科学的定额要求,拓展预算执行范围。制定健全合理的会计支出科目体制,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开支有归纳到对应的会计科目中实行预算,进行预算操作要保证及时和精细化[4]。国家会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以后的会计工作要严格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预算。

(三)制定健全的监督体系,岗位分配要科学

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会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标准合理分配岗位职责,通过会计人员岗位之间的相互约束来使财务集中核算任务能顺利结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时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各岗位财务人员在操作会计电算化时都要有密码授权,制定健全的上级操作管理机制,确保这个财务资料的透明化,便于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查看。

(四)财务集中核算要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对会计支出的督促管控

财务集中核算要在开展好监督工作时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作用与监督作用完美结合在一起。首先,财务集中核算要实施好会计监督工作,严格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和计算工作,禁止出现私自挪用、占有或是浪费国家财政费用的情况。财务集中控制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检验各类财务凭证,此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费用性质、审批程序以及开支标准等做好监督和控制工作[5]。在完善监督工作时,财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要提高服务意识,只要全面做好服务工作,才能有效提升会计管理效率,避免浪费国家财务资金。

三、结束语

财务集中核算体制以集中资金为前提,通过集中核算的手段,达到行政单位财政费用统筹管理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集中核算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时展方向所形成的新体制和新规则,是我国会计管理改进中不断探索出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制度。财务集中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的革新,结合财政费用流动与支出情况,要及时更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有很好处理了财务集中核算中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才能确保集中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晓红.浅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管理的重要性[J]. 财经界(学术版),2014(15):183-184.

[2]黄勋,成丽君.关于完善水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以岳阳市水务局为例[J].湖南水利水电,2014(05):50-52.

[3]齐岩.浅谈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与管理[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5(04):12-14.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5

(一)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中,乡镇财产虽然是应用于乡镇建设中,但却是由县市进行管理。县市级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部分只能根据相应的政策与乡镇工作的反馈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针对性,缺少具体的详细的处理措施。同时势必会造成会计核算程序上的繁杂,无法及时的进行核算。

(二)职权划分不明确

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原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互相的监督与协调,保证乡镇财政工作的有序进行。然而在基层乡镇中常常将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职责相混淆,甚至是由财政所同时完成这两项工作。职权划分不明确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会计核算工作也无法高效的进行。

(三)会计核算很难实现规范化

相比于县市级的财政部分,乡镇财政部门所需要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种类繁多,特别是基层的存进财务管理工作中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各农村之间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所选用的管理模式都不同,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工作规范,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彻底的统一,因此很难实现规范化的统一管理。

(四)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低

我国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特别是农村的会计人员大多是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工作,缺乏丰富的理论支持。例如会计报表编写、会计账簿的规范化编写等都需要专业化理论知识的指导。同时少数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低、缺乏法律意识,从而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出现的问题。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

在我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由于人员的短缺以及相关部门的忽视,导致监督系统名存实亡,并不能对乡镇财政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在实际的财政管理工作中“暗箱操作”、做假账的现象频出,直接危害了事业单位的权益。

二、如何做好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

(一)制定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规范

为改变现阶段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要针对乡镇的实践情况制定出一套规范性办法。同时,各地要在参照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考虑自身实际,将固有的会计核算规范进行合理的变通,从而在实现规范化与高效化的有机统一。优化乡镇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直接提高了财务管理能力,能够为基层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为财政预算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进而促进乡镇经济健康有效的发展。

(二)明确人员分工,加强资金管理

乡镇财政所要将财政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分类开来,明确的进行分工,设立专人进行相关工作,避免其混淆。聘请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核算工作,保证每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都能够真是准确的反映到会计账簿之中。同时还要将强对财务支出的审核,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规范财务支出,保证每一项支出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加强资金管理的目的。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乡镇财政所要改变相对落后的办公条件,增加配套硬件设施,在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紧跟信息化、网络化办公的时代步伐,引进无纸化会计电算化核算,提高核算质量。另一方面,乡镇财政所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还有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技能培训会等帮助工作人员提升技能,工作人员自身也要意识到提升工作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渠道学习。

(四)加强内外监督,保障合规运作

完善财政管理的内部监督体制机制,建立部门监管,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内外监督制度,要做到信息公开,及时公布数据,保证财务支出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并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以便于群众的监督。同时,配合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严厉打击滥用专项资金等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违法违规行为,计入档案,与最终的奖金,升职等挂钩,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起到激励作用。

三、结语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6

一、国库会计核算概述

(一)国库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 国库会计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运用银行会计的核算方法,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与完整,提高国库资金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保证和促进各级预算的顺利执行。国库会计是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基础和具体体现,是一种与预算会计密切联系的特殊的银行会计。按照会计的目标理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该系统提供的信息既要有助于解脱管理者对资源的经营责任,又要有助于外界信息相关者决策。作为一种特殊的银行会计,国库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财政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退付和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通过这种会计活动服务各级政府等有关部门,保障和促进各级政府预算的顺利执行。

(二)国库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国库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政府预算科目和银行会计科目、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方法,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划分、报解、入库和库款支拨、退付等业务;另一方面是对国库资金的收纳、划分、报解、入库、退库和支拨等进行监督。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预算收入的缴纳,即对缴入国库的预算收入按政府预算收入科目和有关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核算、汇总;(2)预算收入的划分和留解,即国库根据中央、省、地、县、乡等不同的预算级次和财政体制确定的收入留解比例,按规定的核算方法,对已缴纳的预算收入进行划分、留用和报解;(3)预算收入的退付,即根据规定和授权,将已入库的预算收入款项退还给申请单位或申请人;(4)库款支拨,即对已收纳入库的预算资金根据预算规定的用途和合法支付凭证,向预算单位供应预算资金;(5)国债发行和兑付,即根据国债发行和兑付计划,向发行和兑付银行清算资金;(6)预算外收支,即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收纳和再分配。

(三)国库会计核算的特点 国库会计核算具有相对独立性,既属于银行会计的范畴,又具有预算会计的特征。从银行会计的角度来看,国库会计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账户设置、账务平衡、记账方法等方面与银行会计有共同点,但在具体执行国家预算收入的收纳入库和库款拨付的核算、反映和监管上,又不同于一般的银行会计业务,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主体不同,国库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是国家金库,银行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是流通领域中从事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即银行。二是核算对象不同,国库会计核算的对象是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报解入库与库款的支拨所引起的国库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银行会计的核算对象是银行信用业务中存款的存入和支取、贷款的发放与收回、业务收入与支出等引起的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三是业务范围不同,国库会计涉及财政、税务、海关和银行结算业务,银行会计涉及的是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信用业务。从预算会计的角度来看,国库会计核算与总预算会计、税收会计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国库会计每天编制的收入日报表是总预算会计登记收入分类账的唯一合法凭证,是分析掌握预算拨款的可靠依据。因此,国库会计核算在凭证使用、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分类、国库报表编制等业务上与预算会计一致。

二、国库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国库会计核算作为国库业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工具,其工作好坏、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预算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及其分配使用,对国家预算执行乃至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国库会计核算在国家预算收支活动中,发挥着执行、反映、促进、监督以及决策支持作用。自1994年分税分级财政制度改革以来,国库管理制度、预算体制的变化对国库会计核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体现出国库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一)为分税制改革奠定基础 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关系,同时调整了政府间资金上划、下拨的约束关系,增强了各级政府当家理财、自收自支、自求平衡的动力。而国库会计核算为各财政部门开设账户,统一办理预算资金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对预算内资金和非税收入等进行管理,使各项收入能够直达国库和财政专户。由此可见,国库会计核算在分税制改革体系下不仅为深化收支管理、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和强化资金调控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同时弥补了预算约束软化,增强了财政财力,为强化财政职能、克服财政缺位,增强财政性资金的调控创造了条件。

(二)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搭建良好平台 一是国库会计核算通过使用财政账户的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实现了信息集中,完善了财政内部运作机制,简化了工作程序,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搭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二是国库会计核算在保证资金规范运作的同时,实现了对资金运动的全程监控,从而完善了政府资金的约束机制,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搭建了良好的控制平台;三是国库会计核算保证了各类资金收支项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保证了会计账目的客观真实性,为国库资金的使用和调度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平台。

(三)为国库现金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国库现金管理是在国库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对财政资金运动的准确预测和严格控制,对财政资金的存量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国库会计核算对财政预算资金的及时收入和支出,减少了大量资金的闲置,有利于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和债务增长;另一方面,国库会计核算实行收入划分、共享分成、总额分成、税收返还等处理,有利于优化资源有效配置,扩大国库现金管理运作,将财政资金纳入市场运作,促进金融市场创新深度和层次。

三、国库会计核算发展历程

(一)国库会计核算发展历程 自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和《国家金库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国库会计核算体系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随着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纵观近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国库会计核算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是我国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1985年以前,人民银行系统中没有独立的国库部门,国库工作处于会计、国库合署办公的状态。所有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均是由手工操作完成,无论是记账、算账、报账,还是计算、审核、对账、编制报表,都是在手工条件下由很多人共同完成的,会计人员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核算业务以外的工作,更别提进行会计分析、预测、统计和控制。通过几年的建设,国库会计组织体系基本建成,国库会计核算也从人民银行会计中分离出来,实行单独核算,结束了国库账务由银行会计部门代管的局面。

第二阶段是1991~2001年,经历了几次财税体制改革后,国库会计工作摆脱了手工记账的传统核算方式,基本实现了电算化。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规程》,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分设了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两套账务,2000年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这些规定的颁布实施使国库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同时,鉴于这一时期的国库会计电算化仍属于初级水平,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发推广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1.0版,结束了国库会计核算没有全国统一的应用程序的历史,规范了各地在核算操作中的不同做法,提高了国库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国库会计电算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是2002年~2008年,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基本实现信息化系统全覆盖。“十一五”期间,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铺开,为适应新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完善开发并推广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2.0至4.0版本,进一步提升了国库会计核算电子化水平。至2005年6月,所有地市级以上国库均全部直接参加现代化支付系统,成为国库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依托新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平台,先后建立了国库资金汇划报解新模式、财税库行之间的横向联网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等,实现了支付凭证的电子化,进一步加快了各级库款入库速度。从此,国库会计真正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结算渠道和结算方式,实现了国库资金的实时清算,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使用效率。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印发了《国库会计管理规定》、《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等制度文件,为统一国库会计核算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国库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近几年,国库会计核算已步入全新的信息化系统阶段,随着国家金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的全面推广和国库信息管理系统(TMIS)的建设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逐步实现了国库会计集中核算,国库会计核算内容和手段越来越丰富,表现出来的问题和风险也发生了改变和转移。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库会计核算网络化。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已从最初的单机运行、简单应用逐步发展为联网运行、多层次、多业务、多功能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目前,国库会计网络化实现了国库与财政税务、商业银行与国库、财政税务与商业银行的网络互通、无缝链接,国库会计通过与财、税、库、行的横向联网,实现网络的传输和信息共享,国库会计核算彻底摆脱了人工传递凭证、账单、报表等环节,所有凭证往来、信息传递都通过网络来实现,使得国库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征收部门、经收处延解、占压国库资金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至此,国库会计核算信息的集中度、共享度以及灵敏度大大增强,成为顺利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和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技术保障。

(2)国库会计核算便捷化。一是业务自动处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依据原始信息和预先设置的参数,对收入划分、共享分成、总额分成、税收返还以及账务处理进行自动业务处理;二是账务实时记载。国库会计核算账务及上下级国库账务能够实时记账,从而实现收入直达入库和调拨款项直接到账;三是信息按需生成。国库会计核算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自动生成,可在需要的时候输入筛选要求实时查询,随时打印。真正实现了数据电子化存储、数据共享等现代化管理目标。

(3)国库会计核算无纸化。无纸化即电子化,是将纸质税票计入系统,使之变为电子税票票据,再借助网络完成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金结算。利用电子票据相互传递进行数据、资金的交换,大大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国库会计地方横向联网系统主要就是依据这种方式实现了无纸化操作,取消了业务办理中的纸质凭证传递,以加密加签的电子信息为办理业务的依据,使用在了国库集中支付、国库资金实拨、非税收入缴库等业务环节。

四、国库会计核算发展改革路径

随着国库职能的拓展,国库会计核算方式不断更新,国库会计核算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延伸和拓展,信息化发展释放了部分人力资源,要求国库会计核算逐步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具体是“三项管理”。

(一)外部预算管理,突出国库会计核算的预算概念 一是完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引入预算管理理念。国库会计核算既能核算预算内,又能核算预算外;既有目前的总账、分户账核算体系,又有按照预算单位和预算科目的预算控制体系,使基层国库部门做到相对独立以便行使国库监督职能,发挥国库会计核算的主观能动性。二是预算内外资金合并,完善国库单一账户。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国库会计核算范围,取消商业银行为财政和预算单位设立的零余额账户,统一由国库部门从国库单一账户将财政资金直接核算支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使得每一笔资金支出流向明确。三是加快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步伐,提高资金收益。尽快出台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办法,适时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增值,减少改革阻力。四是逐步尝试债务管理。债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库会计核算,逐步也要把各级政府部门债务安排完整体现在国库会计核算中,便于统筹资金。

(二)内部监督管理,突出国库资金安全的风险理念 一是建立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在全面总结国库核算管理经验基础上,以提高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为重点,研究制定国库会计的管理标准化流程,推动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建设。二是加大对现有3T系统的升级改造,使之能在较大程度上符合各地的业务需要,并进一步推动3T系统在全国的推广使用。三是采取积极措施,突破现有桎梏,推动银行票据在国库会计核算领域的应用。

(三)会计信息管理,突出国库会计分析的增值服务 一是在思想上重视国库会计分析工作,认识到国库会计分析对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国库部门的自身优势,与财政、税务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建立对口的国库会计信息资料库,增强国库会计核算数据的采集能力和加工处理能力,为国库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二是提出核算分析服务理念,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规范化的会计管理,实现国库会计信息的实时处理和反馈,建立全方位会计信息分析服务理念,为财政、税务、海关等政府部门,甚至是商业银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丁雪晖:《扁平化管理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2期。

[2]王军波:《对我国国库会计理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11期。

[3]王雍君、 蔡燕青:《以国库会计为重心构造政府会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潘景荣:《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年第11期。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7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并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会计集中核算,对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监督和廉政建设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库集中支付对增加收入、提高理财水平、规范业务收支行为、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等方面,优越性明显,符合财政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一)积极作用

淮安区于2002年6月在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1.强化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使会计工作进一步规范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专职会计,运用会计电算化,严格遵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2.增强资金调控能力,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统一管理,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有利于政府的资金调控能力,为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打下基础。

3.加强会计监督力度,提高财政资金透明度,促进勤政廉政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对统管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要求相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4.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提高预算单位管理水平

对无预算或超预算的支付申请,会计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支出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中间环节,杜绝回扣等问题,加快资金周转,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问题剖析

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1.会计人员主观能动性差,会计责任无法落实到位。统管单位撤消会计机构后,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支出票据都由会计中心核算,一旦出现问题,单位报账员把所有责任一推了之。

2.会计核算不全面,单位会计资料不完整。会计核算中心监管重点应该是单位的财务收支,淮安区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核算支出,各单位的收入仍由原单位组织核算,形成支出账在中心、收入账在单位的状况,导致会计核算不全面,信息不完整。

3.会计监督局限于形式,会计监督难以真正实现。淮安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设立5个报账窗口,1个资金窗口,各窗口设2-3名会计,各窗口负责30多家单位的支出票据审核、记账、报表等工作,工作量大,工作重点放在财务处理上,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

二、两种制度的接轨,实现了两种制度的融合,优势互补

国库支付中心,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设,淮安区在2005年成立国库支付中心,完成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并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后,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多年来,坚持做到“无预算不列支,有预算不超支”。

1.账户设置改变,确保财政资金囤在国库,集中管理。原会计集中核算是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在银行设立单一账户,国库将各单位申报的财政资金拨到该账户,由核算中心根据国库拨款明细表分解到集中核算的各单位内部明细账户。造成部分财政性资金截留在核算中心单位一账户的现象,当地人民银行在进行银行账户管理时,多次表示异议。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由商业银行每日垫付各行政单位授权支付的相关款项,次日由财政局国库科审核后将款项直接划拨给商业银行。集中核算单位未使用的财政性资金,停留在国库,实行资金的有效管理,统筹使用,有序运作。

2.职工工资、重大采购、项目支出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财政全权监督管理。每月优先保证工资的正常发入,由财政负担的工资由财政直接支付,确保人员经费的正常支出,维持地方稳定。重大购买性支出、专项资金由国库统一办理,直接支付,克服了会计集中核算时仅对支出规范性审核、反映、监督,更加强了事前、事中监督与控制,监管力度加大,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

3.收入每月集中汇缴结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各行政事业单位将原在本单位台账上反应的收缴款项,统一到国库支付中心汇缴结报,如实反应单位的各项收款、往来款项,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拨款额度确认单位收入。克服原会计集中核算时,核算中心只反应单位支出,收缴见单位台账的情况,单位资料全面性、完整性得到了更好的保证,增强了财政资金收付过程的透明度。

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的几点思考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并轨是完全可行的。

1.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可以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国库集中支付并轨,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3.两种制度的操作主体一致,会计集中核算是按照会计委派制的要求,由各级财政负责牵头,纪检、监察部门参与考核监督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也是按照财政部和中纪委的要求,同样作为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同一部门组织实施的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人力、技术信息有效利用。淮安区借鉴相关市县的经验做法,将会计核算中心转型为国库支付中心,负责财政授权支付的工作,财政直接支付仍由财政局相关对口科室集中管理,国库科直接支付,国库中心根据直接支付通知书及相应票据及时做相关账务处理。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并轨,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建设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国库支付制度。工作实践证明,目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对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堵塞漏洞,杜绝不合理开支,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开拓思路,全面深化财政改革,科学规范地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工作,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荆晓利,古明文.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财政监督[J].中国财政,2003(5).

[2]徐林.浅谈财务集中核算与会计诚信[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12).

[3]蒋勋.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政监督[J].县乡财政,2003(1).

[4]周康甲扶,张雄.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监管的难点与对策[J].县乡财政,2003(11).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8

1引言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政府财政部门常常采用、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措施,能够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核算。而财政监管则是基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财政制度、财政计划、财政政策的要求来制裁、?z查、组织、审核财政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基于业务范围来看,财政监管可分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税收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基于管理手段来看,财政监管可分为业务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管理等。财政监管是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保障,本文就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进行探讨。

2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的意义及作用

(1)加强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能够切实提高乡镇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既有利于让乡镇会计信息变得更加规范,又有利于全面监督管理乡镇财务会计信息。

(2)加强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能够便于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支出跟踪制度,能够有效地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支出都符合相关的规章制度。

(3)加强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能够切实提高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水平,能够便于日后顺利开展乡镇财务工作。

(4)加强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能够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可最大限度确保资金能够落实到位、使用到位。

3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的相应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程度较高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乡镇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在乡镇中层领导干部办公会及全体职工大会上做出相应的动员部署,明确提出做好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工作的实施方案,并且成立由乡镇一把手任主任、乡镇财务工作部门牵头、各个相关单位参与的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委员会。

与此同时,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应适应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的要求,不断转变管理理念,强化意识,注重会计集中核算、财政监管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多种相关的制度与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并且结合乡镇的实际情况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制度,由乡镇全体干部职工共同负责、共同实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彼此联结。

32改革财会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

乡镇财务工作部门应该努力营造尊重财会知识、尊重财会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优秀财会人才脱颖而出,正确引导财会人才的健康成长,以便能够进一步加强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一是加大财会干部轮岗交流力度。严格执行财会干部轮岗的有关规定,在确保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不断推进财会干部轮岗交流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加大财会人才轮岗交流力度,拓宽财会人才的业务知识范围。二是营造环境,引进优秀的财会人才。随着市场竞争力度的日益加大,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的工作量明显加大,积极引进高层次财会人才,势在必行。乡镇财务工作部门务必要围绕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的工作特点来培养出一批财会人才,并且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吸引和聘用更多的优秀财会人员为乡镇财务工作部门服务,改善财会人员结构性短缺问题。

与此同时,运用激励机制还可引导财会人员端正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可同时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专业知识与思想素质,恪尽职守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便于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工作的真正落实。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有希望去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那么就需要有足够的动力,而激励机制恰好是动力的主要来源,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人需要来引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其关键就在于满足财会人员在情感、兴趣、心理、生理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以便使之潜力充分挖掘,使之充满工作的动力。

33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

(1)加强内审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乡镇财务工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的执行由乡镇财务工作部门指定专职的内审人员负责。内审人员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转向到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而不是事后审计;专注于绩效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最大限度地将财政资金流向机制予以理顺,并且还要严格审核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合规性和合法性。此外,乡镇财务工作部门还可以付费聘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来评价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工作,并且请这些专业机构找出问题和隐患,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2)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可定期考核、检查各个乡镇财务工作部门在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监管的工作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乡镇财务工作部门进行改进与修正。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抓好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大项目审计、专项项目工作审计等,这样有利于提高乡镇领导的责任心。

34做好预算管理

(1)预算编制。预算编制应该选择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首先,乡镇财务工作部门应该全面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为乡镇领导提供一份初步预测乡镇预算期经济形势与发展战略的报告;其次,乡镇财务工作部门提出乡镇总体成本预算目标和部门分目标;再次,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本单位预算方案;此外,由乡镇财务工作部门对各基层单位的预算草案进行审查、沟通、平衡,并且予以及时地财政监督,最终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预算方案;最后,乡镇内部再进行多次与预算方案有关的讨论和沟通,形成最终预算报批执行。

(2)预算内容。预算的重点内容是现金流、消耗、收入、费用、投资等,整个预算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会受到财政收入预算的较大影响,而投资预算的关系重大,关系到乡镇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要予以重视;现金流预算是乡镇实现所有业务科学、合理的有效保障;消耗预算、费用预算则会直接影响到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预算管理过程中,务必要秉承“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有条件的乡镇财务工作部门还应该要建立起健全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子系统,在收集方式、流程、制度上不断完善,提升各项预算数据的公开度与透明度。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9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优点 弊端 应对措施

郑州市二七区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按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于2004年12月积极稳妥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大力推进财政改革,为实现阳光财政、廉洁型政府做出了有益探索。从我中心运行4年多的情况来看,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促进会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

1.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融核算、管理、监督服务于一体,把住了单位账户源头、财务源头、制度源头,从源头上制止了财政资金的乱支滥用,将单位财务收支全过程置于财政监督之下,增加了单位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和自我约束力,杜绝了单位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以及贪污、截留、挪用等现象,对财经违纪行为具有威慑、预防、制约作用,有效地控制了滋生腐败的产生.

2.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使资金的使用和核算相分离,有利于控制财政资金的支出,使各单位一切支出均处于财政监控之下,保证财政资金支出的真实性,时刻掌握财政资金的运动和节余情况,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解决了资金拨付过程中的闲置浪费问题,有效防止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实现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

3.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核算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代管,使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原单位分离出来,改变了以往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工作受制于单位负责人的种种弊端,保障了会计人员能相对独立的依法行使《会计法》赋予的职责,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避免了假账真做,真账假做的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为政府决策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定量分析基础。

4.为部门预算奠定基础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可以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翔实的基础资料,从客观上也加大了财政部门推行部门预算的力度。要求单位正常经费按年度预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专项经费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会计核算中心直接将专项资金划拨给供应商。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

大部分核算单位报账员的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质量。会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大部分通过核算单位报账员来进行。经调查询问发现,在集中核算的核算单位中,将近有一半的人员无会计上岗证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有的核算单位甚至由临时工任报账员,报账员为纯粹的“跑腿员”。

其次,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由于核算中心人员对各核算单位情况了解较少,加之部分核算单位又不能及时与核算中心沟通,有的往来款项挂了一年又一年,年复日久变成了呆账死账,最终予以核销,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再次,会计核算中心对各核算单位的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理盘点,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会计核算中心只核算,而具体的财产清查则由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特别是固定资产,总帐和明细帐在核算中心,实物由原单位进行管理,出现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

最后,会计业务的真实性受到限制.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并且具体办公地点也不在核算单位,不了解核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核算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的“知情度”较低。有独立的监督条件却不知道业务的真实性而难以很好地实施监督。

三、应对措施

我认为集中核算将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财政资金的财政管理和会计监管,使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更加透明、合理,并能根据使用单位需要及时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政资金监管力度,提升行政单位决策水平,深化源头惩治腐败工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1.要加强支出监督、严把理财关口。核算中心坚持“为政府当好家,为单位理好财”的工作宗旨,建立核算单位与核算中心两道支出审核“门槛”,形成双层有效的监督机制,优化支出结构,节减财政支出,提高使用效益。

2.会计集中核算应与政府采购相结合,使会计的事后监督与会计的事前监督结合起来。管理当局应从实际出发,在招待费、交通费、通讯费、差旅费、津贴、补助、奖金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工作。

3.会计核算中心要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

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等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10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甘孜州自20__年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正逐渐得到了显现。

(一)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调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会计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单位开支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二、当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对所纳入的单位来讲,撤消会计机构后,会导致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受到影响;其次就会计核算中心而言,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核算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中心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了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再次财政部门由于长期重视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题未曾得到根本解决,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会计核算中心而导致财政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

(一)责任主体不清。

现行的《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各单位应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这在法律上就规定了各单位必须设置会计机构并要指定会计人员。同时,《会计法》还规定了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有进行管理与监督的职责,但没有直接单位会计业务的义务。现财政部门不仅在直接财会业务,而且还撤消了单位会计机构和岗位,故认为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明显缺乏法律基础。另外,每个单位都撤消了会计和出纳岗位,仅单设一个报账员岗位,表面上腾出了一至数个岗,好象为县上节约了一部份人员经费开支、为县上腾出了编制,实际上不尽然。按照省、州有关精神,中心的人员调动采取的是编随人走,但现实中人到了中心,编却仍留在原单位,原单位又来人补了空,而调入中心的人编制又该从何而来,凡正大家都在吃财政饭,相关问题怎么解决?

《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一方面突出了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对单位违法会计行为处罚的责任主体。会计集中核算执行以后,由于“中心”的会计,工作上对“中心”负责,如果出现会计财务处理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国家秘密泄露、财产物资流失、违法经济事项等问题,那么单位与“中心”,是谁负责、是一方责任还是双方责任?因此,在追究会计责任时,很难界定双方的责任归究及大小,势必形成单位与“中心”的推诿、扯皮。

(二)会计监督弱化。

财政部在贯彻《会计法》中,就如何加强会计监督专门下发了有关文件,明确了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能。财政部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初衷,就是为了对单位的收支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但事实上实行集中核算后,这种监管职责却是不大可能实现。一方面是“中心”对单位监督的不可能。首 !先是撤销单位会计岗位,设立单位报账员,无异于是把单位经济业务重要的“知情人”(单位会计)撇在一边;二是虽然明确了单位报账员的责任,但由于其经济利益与单位直接挂钩,二者很容易形成一致,来“蒙骗”中心;三是“中心”的一个窗口会计要负责数个单位的会计核算,整天要忙于报账、记账、对账的具体事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现实中,单位报账,做账的是中心会计,不可能清楚报账单位的费用开支是否真实、是否合法,只能从表面上看到报账单据的规范与否、金额计算正确与否、报销定额及标准准确与否、报销依据齐全及合格与否,不可能每笔业务都去了解、调查。另一方面是财政对“中心”监督的不现实。会计核算中心不仅要监督他人,同时也要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而“中心”与财政部门同是一家,如何实施有效管理,难度很大,这无形中造成了财政监督的“保护地带”。由此可见,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从本质上讲很难实现其宗旨。

(三)会计信息失真。

加强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从当前的“中心”运行模式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恐怕在所难免。

(1)收入不确定。由于各地区都实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原来各单位的会计对依法组织的收入与财政拨付的可用资金,可谓“了如指掌”,集中核算以后,单位的报账员由于不进行账务处理,根本不清楚单位收入的具体情况,报账员还得在单位领导、财政国库与“中心”之间奔波了解情况。单位撤消了会计岗位,留任的报账员的财务业务水平相对以前降低,中心处理账务的正确性与否不太明了,难免导致单位报有怀疑态度;

(2)支出不真实。由于中心在单据上的规范性要求,中心会计通过报账员报来的单位单据进行账务处理时,如发现单据不合法、不规范,则予以退回,这样势必造成一方面已支的不能及时入账,另一方面可能会迫使某些单位想方设法弄来规范票据代替白条或顶替不合理的开支。

(3)资产账实不符。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单位仍有资产处置权,如果单位领导与报账员法制观念淡薄,或因工作疏忽而不向“中心”提供真实情况,资产新增的不能及时入账、处置或报废的不能及时下账,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

(四)查账对象不清。

按会计集中核算有关规定和要求,会计档案在次年将完整退还给报账单位。退还前,发生对单位账务清查时,审计等有关部门必然扎驻中心,中心会计必然要培同审查,日常其他单位报账业务的正常进行必将受到影响,并对该单位的财务资料的完整性负完全责任;退还后,一旦发生查账,单位报账员由于业务水平低或人为推卸等因素,又需中心会计到场协助,势必影响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审核标准及定额不详。

中心在接受报账业务时,如果认为资金是单位的,只要其账上有钱,只要不过份,只要表面上合法、规范就行了,那么将失去建立中心、对财政性资金加强监管的意义;但控制过严,对所有报销的费用标准、定额进行严审,又将触犯到单位“三权不变”的利益,导致部门及单位对中心工作的不解和严历指责。说到审核标准及有关报销定额,又从何来,谁来拟定?如:单位不同层次人员的通讯费报销标准、各不同性质的单位及部门的招待费报销标准、不同情况的学习及出差的报销标准等,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口径。

(六)报账签章责任不清。

单位报账时,单位预留印鉴必须齐全,这是规定,也是报账单位必须遵循的准则;但中心除了窗口会计、复核、出纳按流程审核签章外,是否还需具备其他人员的签章或签出意见,这在全州18个县各理解不同、执行也不一。在中心报账,中心会计担当了做账的角色,其对单位所报费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根本无从知晓,如果有一天发生了经济事件,那么在这个岗位上将会承担多大责任?中心负责人及财政部门又会承担什么责任?这谁都会为此而担忧。

(七)认识上的错位。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为此,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都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及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八)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核算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他们监督的政策变化,跟踪重点无法知晓,这样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设想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会解决国库、会计核算中心以及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二)继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

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 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三)会计核算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中心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在发放奖金、补助(如电话补贴标准、学习培训标准、招待费开支比例等)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防止各单位各自为政,使会计核算中心在支出监督方面监督有标准,管理有依据,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还要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

(四)报账单位切实重视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财务职能,而且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更进一步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单位的报账会计应当持证上岗,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与会计核算中心核对,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领导审批前的审核及说明,向中心报账并说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等职责。因此要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而制定报账会计的道德规范,建立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报账会计总体素质的保证。财政部门及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五)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应及时出台符合县情的资产管理办法,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核算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固定资产台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政部门国资办要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全县各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六)健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明确财政监督对象和法律责任主体。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11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核算; 国外政府; 比较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不断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政府会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的会计核算是政府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对我国政府资金运动变化状况进行的客观反映。世界发达国家政府受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在21世纪伴随着IFAC、IMF、OECD等国际性组织的大力推动,政府会计核算已趋于成熟。因此,将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进行对比,探析我国会计核算的完善措施,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乃至“十”后推进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的对比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模式是对政府会计行为特征的全面表述与反映。我国政府的会计模式是建立在“预算会计”的基础上的,将“行政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采取按照不同的层级上报“预算计划”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方式,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在核算过程中,一切以预算为标准,很少进行成本核算。我国政府的会计核算模式优点是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复杂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缺点是使得政府会计核算与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相互割裂,机械的预算不能够适应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各行政分支单位过于注重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争取,忽视资金的实际使用。

与我国政府“单一会计主体模式”相比,国外政府采取“复合会计主体模式”,将不同来源的资金及专项经费设置为各类“基金”,将不同来源的资金都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自成一个核算系统,拥有一个独立的账户,将与“基金”使用过程中相关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科目进行有效的归集,从而为政府会计核算提供便利条件。例如:美国政府用于扶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基金”分为“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子基金,每个基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并形成一套自动平衡账户的会计主体。国外政府以“基金”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其优点是能够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缺点是由于基金种类繁多,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各基金间的转账也较为繁琐,不利于对各项基金的科学统筹。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规范是会计核算中所要遵循的所有法律、法规、准则的集合。我国会计准则体现出静态性、政府性与制度性的特征。我国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下属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条文组成。会计准则对必要性论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国外的会计规范体现出动态性、民间性、开放性的特征。例如:美国政府的会计规范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在每一项会计准则出台之前,先期广泛征求民意,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机构取得沟通,对政府各项基金的会计计量及报告问题进行调研,从而将FASB的会计准则作为政府的会计准则。通常由联邦政府制定《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由州政府对会计准则进行细化,出台相应的细则与释义,根据本地实际,州政府可以及时对细则进行调整。

(三)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基础是会计核算过程中收入与支出的确认标准。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指出“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采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为会计确认工作带来了便利,使得会计只需确定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而不用考虑责权关系。但同时也为非现金交易的确认带来了困难,对未来现金流的确认极为不便,容易导致会计信息不客观、不真实、不全面,无法有效衡量政府财务的受委托责任。国外政府核算基础的主要特征是“权责发生制”,将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建立在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前提下。例如:美国的《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对会计确认过程中采取“权责发生制”进行了硬性规定,即:“除政府基金与可支用信托基金可以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收支外,其余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均采用权责发生制。”

(四)我国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核算要素是会计报表通常要包括的各个项目,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组件。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国外的政府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余额、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五项内容,从表面上看两者间的差异不大,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也较为符合国际惯例。但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基金余额”与“净资产”上。其根源在于国外会计核算要素是采取“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要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展现,而我国的会计要素是基于“预算模式”,是对政府完成预算情况的阐述与说明,而忽视资金的使用。

二、国外政府会计核算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

我国实施的以预算完成情况为标准的“单一会计核算模式”,拥有较多的弊病,其注重资金的争取,轻视资金的利用,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政府这一会计主体的资金流向。国外以基金为主体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拥有“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繁冗的类别,也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因此应从“单一会计核算模式”与“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两者的优缺点出发,探索适合我国政府特色的“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一方面,根据资金的不同流向实施“双轨制”核算。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日常财务小额运转及经费开支过程中,保留以预算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模式,继续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对于中央划拨的大额专项资金,则采取以基金为主的复合型会计核算方式,细化基金分类,对每笔款项的利用进行核算稽查,记录基金的资产、负债、剩余权益及其变动。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为了刺激内需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将中央预算内资金下发到各级政府,作为某一领域的扶持资金。对于这种资金可采取以基金为主导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保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资金周期的长短来实施“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从政府的资金流量信息出发,抓住政府整体及政府单位的核心业务,对周期长的资金流实施“复合会计核算模式”,对周期短的资金流实施“单一会计核算模式”。

(二)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

首先,应在未来的新规范出台前,广泛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民间的意见,建立健全咨询系统。探索将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权力下放,在省级政府部门成立分支机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会计规范。其次,积极推进“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赋予注册会计师协会更大的自,去除会计规范的“行政化”,使之能够与会计行业的变化相适应。再次,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现有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规范进一步进行细化,明确具体做法,使会计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根据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对规范进行实时更新,使之能够满足新时期政府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

(三)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财政透明手册》中指出:“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我国政府应积极借鉴OECD与IMF的相关经验,逐步在我国政府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增强现金流确认的便捷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合理,提高政府财务运行和绩效考核效率。首先,政府会计确认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相关财务事件发生后,应从权责关系出发,对财务事件进行实时记录和计量。在对资金流进行核算的同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使会计确认与政府绩效相结合,为进行全面成本评估提供依据。其次,要在政府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过于注重资金预算完成情况,而忽视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必须将权责发生制与预算相结合,在会计产品和服务的确认中,将现金流成本划分到不同的收益期,在政府预算中引入“资产—负债”理念,借鉴企业的“利润”确认的相关方法,将资金利用效率作为考核政府会计工作的重要指标,使核算的盈亏更加准确,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例如:我国海南省政府2010年选取海南省农业厅作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试点,使政府会计核算更有利于掌控财务资源、资金,合理安排预算,防范风险。通过对固定资产采取分期折旧的方法进行确认,截至2012年7月,海南省农业厅实现结余3 000万元,比2009年的“收付实现制”原账套增加了45%的结余,实现了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海南省政府的做法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四)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

应借鉴国外的“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设置方面的经验,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会计核算要素进行设置。首先,政府会计核算中应增加“社会效益”科目,以预算资金运动为对象,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管理效益,使会计核算更加贴近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这一职能,使会计核算单纯从资金流的角度转变为“价值流”。其次,要增加财政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摒弃传统的只进行财政收支预算的做法,将固定资产折旧与负债纳入核算要素中,建立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能。拓展预算类账户,在传统的“一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预算支出”的基础上,增添“基金收入”。为政府支出设置“预留科目”,实现动态化的设计,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记录,以应对未来不断增加的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的需要。

总之,政府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国外政府在会计核算模式、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要素等方面都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只有积极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才能全面提高会计核算效能,更有效地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晓芝.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发展探讨——兼论国外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经验借鉴与应用[J].财会通讯,2011(1).

[2] 于国旺.国外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争论:综述与启示[J].财政监督,2011(14).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12

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局限性

(一)预算会计体系的构成与国际惯例不接轨

在1997年的预算会计改革中,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即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这种划分使构成非营利组织的民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等无从归属,不利于各国政府进行比较。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对预算会计的概念和外延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更科学的划分。

(二)缺乏统一完备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制度体系

从西方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一般都有政府会计准则、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和政府财务管理法规等相配套。其中,政府财务报告关注的是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能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1997年我国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虽然形成了覆盖几十万预算单位和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会计体系和层层汇总上报的会计报表制度,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标准体系,同时,会计报表设计不够科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包括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不应涉及收支类项目。

(三)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预算、决算形式提供给立法机关与公众的。由于政府预决算的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整个财务状况和工作绩效,特别是在诸如政府受托管理的资源、国有股权及受益权、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情况等核算和管理方面有明显不足。从政府内部管理来说,由于缺少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完整会计信息,难以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使财政政策的选择和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从政府外部来说,预算会计信息过于简单,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高,不利于立法机关和公众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四)无法体现政府的隐性债务,弱化了风险和责任意识

现行预算会计只核算当期实际收到现金的直接显性负债,未核算当期已经发生而尚未用现金偿付的直接隐性负债,以及可能引起财政支出增加的或有负债。大量的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仍游离于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之外。就目前来看,直接隐性负债主要包括到期应付而尚未支付的职工工资,按进度结算已明确应付未付的建筑工程款,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中尚未偿还的部分,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缺口等;或有负债主要包括政府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产生的偿债义务,政府将承担国有企业潜亏需财政补贴而发生的拨付,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一部分需财政核销冲账而形成的损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自借(统借)外债自身无力归还最终由财政兜底而形成的支付,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或有负债等。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夸大了政府真正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同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不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与之相关的债务被掩盖,政府偿付债务能力和承担负债风险的压力均被低估,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五)收付实现制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不利于推进绩效考核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绩效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提高预算分配效率和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也倍受重视。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必须以政府部门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为基础,否则便无从谈起。但是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与以投入控制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收付实现制基础的会计核算难以公正客观地核算成本和反映运营结果,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六)现行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反映政府资金活动的全过程

缺少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导致价值背离、资产虚增、成本不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通病。总预算会计制度未能体现对国有股份权和有价证券形态的政府资金进行会计确认和核算。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预算会计制度中,只是笼统地反映当年财政对基金的拨款支出,而不能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利于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二、预算会计体系重构的设想

(一)伴随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模式和方向发展

预算会计是核算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它可以是政府会计的一个分支,政府会计的外延要比预算会计的外延广一些。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编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改革将逐步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即编制一级政府的收支情况表。此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将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由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组成。非营利组织会计是能够涵盖排除企业会计后的所有的其他类型。不久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事业单位将撤出公共预算体系,逐步向非营利组织会计靠拢,届时公立、私立、外贸、混合制的事业单位将遵循统一的非营利组织标准,将有效的财务活动转化为优质的社会服务,以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而政府会计也需要遵循独立的会计标准,增强政府的持续管理能力。

(二)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结账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在政府会计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一般项目和某些特殊项目(如已确定的税收收入)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原则上实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三)研究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随着我国政府会计的建立,其会计规范必将从制度模式逐步向准则模式转变。因此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并制定出一套结构科学、内容完整、先后有序、概念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基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应融合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等的相关核算内容。同时,针对特殊事项,研究制定单项会计核算办法,逐步构建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制定政府会计准则采取由简到繁、逐步完善的方式,先结合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有关内容和改革的基本要求,制定一套基本准则,主要规范和界定政府会计主体、核算对象、核算范围、会计要素、记账基础、核算原则、财务报表种类及内容等重大事项。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完善政策性较强和技术性比较复杂的准则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政府资产减值、基础设施核算等。然后再研究拟定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编制主体、编报范围、编报程序,以及现行财政决算报告向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过渡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