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时间:2023-08-29 16:44:13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1

【关键词】民营企业 信用缺失 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力量,但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服务基础不够理想,长久以来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和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的宏观环境下,融资矛盾和困境更加凸显,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民营企业信用不足,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诸多方面的不适应。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使人们对信用风险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在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债务人跑路事件也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用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面对不利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信用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制度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1从社会层面分析,信用文化观念薄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集体,强调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做到言而有信,以最大限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但对基于法制基础的契约精神的培育则存在明显不足,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动力出现弱化态势,信用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同时,由于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对企业信用缺乏强有力的刚性约束,以至于有可能形成企业失信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市场信息渠道不畅且扭曲失真的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并日趋复杂化。

1.2从企业层面分析,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信用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尚不完善,业务流程亟需进一步规范化。现实中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是由销售和财务部门共同承担。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常常由于部门职责分工不清,销售和财务部门各行其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企业信用管理策略与经营管理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难以真正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有效监控机制,以至于拖欠账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明显滞后,一些企业对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而把全部工作的重点放在应收账款的催收追讨上,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讨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未能使应收账款得到合理控制,而且也给企业造成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1.3从技术层面分析,信用管理人才缺乏,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现阶段,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粗放,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些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在资信调查评估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客户自我介绍,或实地考察以及网站查询等方式了解其资信状况,而未能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信用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在销售业务管理上,客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的确定,往往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和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相互勾结留下了可乘之机。此外,部分民营企业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忽视了企业资信状况的多变性,过分相信大客户、老客户,错误地认为这些公司的信用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以至于盲目授信、放松监控。而一旦出现未能按期支付的警示信号,反映又往往过于谨慎保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妥善处理,结果会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2.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困境的内外环境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处不在。民营企业也无法逃脱“信用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只有主动适应信用经济时代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扩大信用交易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充分发挥“信用”在企业持续成长中的加速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规范化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1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企业产权基础相对薄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尊重私人产权基础上,由相互独立且拥有清晰产权的经济主体进行交易的一种机制。企业信用是以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产权与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制度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从表面上看,产权清晰似乎是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但背后却潜藏着创业元老、家族成员与技术管理骨干之间利益的纠结和冲突,加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自律机制,企业普遍存在“寻租”现象,从而导致生产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有可能被忽视或掩盖。

2.2信用服务体系不健全,法律保证措施明显缺位。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较快,对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担保机构常常片面提高门槛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资金的融通。同时,征信体系作为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用信息不充分且缺乏科学性,信用信息网络化和动态化建设明显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征信工作商业化运作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民营企业失信的成本依然处在较低水平。此外,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作为社会信用机制赖以维系的信用法制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许多试点性的制度设计也很不完善,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民营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代价大,致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

2.3 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信用关系维护面临挑战。社会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拓展了民营企业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但也给其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繁杂的运营与决策过程中,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加凸显。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的改善。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欠缺和相互间信用关系的混乱与失控,是造成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这其中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管理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加以妥善处理,就有可能损害与客户之间的正常业务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发挥机制灵活的市场竞争优势,确保各项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完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创新信用管理模式,优化信用市场环境,这对于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3.1增强信用风险意识,明确管理主体职责和工作要求。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它贯穿于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和信息等各个基础管理领域,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积极倡导信用观念和信用文化建设,及时弥补信用管理职能上的缺陷,明确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通过不断优化企业人、财、物等经济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销售与财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力求对企业信用活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消除不同部门在管理目标上的相互矛盾和利益冲突,逐步构建形成一个健全有效且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信用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3.2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业务工作流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各环节的基础工作,这是民营企业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重要制度保证。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交易之前,必须认真做好新老客户资信的调查与评估,并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剔除信用不良客户,努力把客户信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内部授信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管理政策和制度,主要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力求实现交易决策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企业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减少交易人员的主观盲目决策;三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跟踪与管理,定期核查账款的回收情况,对交易客户业务经营的异常变化要保持充分警惕,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账款回收的不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以避免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最大限度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3.3创新信用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如何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问题,但由于受自身管理经验和能力限制,完全依靠企业内设机构进行管理会面临许多困难,亟需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完善的信用管理咨询和服务指导。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信用风险管理的委托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服务外包方式,其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战略合作模式,即中介机构与民营企业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协助企业建立并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二是直接外包模式,即民营企业将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委托给信用管理咨询机构,由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的支撑和保证,能够为有需求的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高水平信用管理咨询服务。

3.4优化信用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眼前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政府应在借鉴世界各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积极扶持并逐步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以及失信惩戒管理和约束,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同时,要大力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信用市场及其发展环境的监督作用,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逐步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行动,从而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施琴.浅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J].现代商业. 2009(11)

[2]郭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2(04)

[3]马彩红.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探讨[J].企业研究.2012(04)

[4]武彦坤.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管理[J].科技信息.2009(35)

[5]姚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

李盼盼(1987—),女,汉族, 山东德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包丽馨(1965—),女, 辽宁朝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计财处主管会计,经济师;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2

关键词:民营企业 税务管理 探讨

1、我国民营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民营企业取得了长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英国《每日电讯》2009年8月24日对中国商业词汇中的“民营企业”解释如下:“中国民营企业占全国业务的90%,占专利的80%,提供75%的就业,占出口的60%,占GDP的50%”。但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经营理念、法律意识、内部管理等多种原因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企业管理者所持有的错误观念和所采取的片面纳税措施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也给企业自身发展造成了潜在或现实的风险,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

2、税务风险管理概念

要讨论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首先要讨论风险、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及税务风险管理的背景。有关风险的问题,在经济学上说,笔者认为风险就是未来的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的收益或损失是确定的,那就构不成风险,而是确定的收益或损失。税务风险,是风险的细分,指的是企业涉税事项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未来没有收益,处理不当只会造成损失。因为税收成本是企业一项纯支出的事项,不可能带来收益,这和税收的特性有关。税收具无偿性的特性。税务风险损失包括涉税事项被国家相关部门处罚经济的、行政的、刑事的损失以及名誉的损失。笔者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应当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细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或事项,均会从相应的会计科目上体现出来,而会计核算的资料又是企业税务核算和税收征管的基础。因此,税务风险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于税务方面的管理。

3、加强民营企业税务管理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360多万家,民营经济已占据我国GDP收入的半壁江山,吸纳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目前,我国大约有60%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82%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更应看到民营企业因为税务管理不到位而引发危机的例子也很多,这些涉税违法企业轻则照罚单补税,重则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极大地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税务管理,提高民营企业利用税收政策加快发展的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4、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框架结构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涉税事项是源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企业经营活动,也就没有了涉税事项。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可以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的框架。

4.1、税务风险管理环境。税务风险管理环境规定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是企业能否做好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这包括治理层、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是否遵守诚信经营、诚信纳税的经营哲学。

4.2、配备税务管理岗位。所有的工作到最后都要人去完成,要做好税务风险管理,企业应配备相应的税务管理岗位并配备合适的工作人员。

4.3、及时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是税收征的一个重环节,企业应及办理相关税务登记手续。依税法规定,企业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30天日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涉及变更的,也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4.4、及时组织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我国现时税法规定,由纳税人依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自主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主管税务机关组织纳税辅导和纳税检查。

4.5、正确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准确计算税款。会计核算资料是税收征管依赖的基础,税务风险管理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核算资料。因此,企业必须准确提供税务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准确计算税款。

4.6、严格发票管理。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政策及本单位的发票管理制度,对各种发票的领购、开具、保管等工作都不得违反税法。另外,增值税进项发票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

4.7、积极依法配合税务检查。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税务征管的重要手段,企业应依法配合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

4.8、依法保管纳税资料、档案。税法有明确规定纳税资料、档案的期限,企业不得违反。

5、民营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5.1、企业主及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不重视。这属于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层次,是观念、文化层面,是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基础性问题。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发展时间不长。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靠企业主个人的敢拼爱拼发展起来的。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企业的规模不大,不存在讲究细节化管理,企业主及其管理层也没有什么风险意识,所以,也不注重风险管理,当然就不会讲究税务风险管理了。这是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问题。

5.2、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依法诚信纳税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可以说个人失去诚信,就是失去立身之本;企业失去诚信,就是失去生存发展之道;社会失去诚信,就是失去和谐之根基。改革开放发展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所瞩目。但是,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一连串很不和谐的诚信危机问题。近年来,商业诚信问题、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诚信问题、司法公正问题、政府诚信问题等时有耳闻。企业依法纳税、政府依法治税还不完善,纳税人不诚信,主管税务机关为完成税务任务而收过头税在实务中也可能存在。另外,我国对失信的惩罚力度不够,失信成本过低也是我国诚信问题之一。

5.3、民营企业会计核算水平低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前面所述,会计信息是税收征管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税款计算的依据。应该说,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有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民营企业由于受到成本的制约,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税务等政策法规把撑不到位,会计核算水平低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5.4、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环节薄弱。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民营企业更是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等制约。新的发展时期,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现出来。由于历史等原因,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环节薄弱,制约着企业发展。

5.5、用人机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健全。民营企业的创立之初基本上是由家庭个人出资,最多也是几个人合伙开办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厂长(经理)、会计一人挑,公章随身带,没有建立正规的核算机构、没有正规的会计账目,没有配备相应岗位的管理人员。

5.6、税务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进行税务管理的前提。据有关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税务上的内部控制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根本就没有设置。一旦税务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想到这是财务账上出现的问题,是财务、税务核算员的责任,根本没考虑到税务管理应渗透到企业各个管理层面,是各部门相互作用的结果。

5.7、税务管理手段薄弱,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企业的主要部门或关键岗位都是所谓的亲信,其身份一般都名不符实。这些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对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不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及潜在的风险,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也能依法少纳税,更谈不上合理的税务筹划。

5.8、依法纳税观念淡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很多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人员的事,对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不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及潜在的风险,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也能依法少纳税。

6、加强民营企业税务管理的建议

6.1、企业主及管理层应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税务风险管理。企业主及管理层应与时俱进,从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层次、观念、文化层面,来解决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基础性问题。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发展起来,有其历史机遇问题。但进入新时期,原先的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先的条件不复存在,所以民营企业主应及时转变发展观念,不能单靠企业主个人的敢拼爱拼去发展。应讲究细节化管理,放弃粗放式发展。企业主及其管理层应树立风险意识,注重风险管理,讲究税务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6.2、构建完善和谐的社会诚信体系,让依法诚信纳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既然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那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构建完善和谐的社会诚信体系,让依法诚信纳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积极宣导诚信文化,让每个人遵守诚信,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让企业遵守诚信,以诚信求生存发展之道;让社会遵守诚信,以诚信维护和谐之根基。治理商业诚信问题、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诚信问题,推行司法公正、诚信政府。企业依法纳税、政府依法治税。另外,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加大失信成本。构建完善和谐的社会诚信体系,让依法诚信纳税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习惯,改善民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外部条件。

6.3、加强民营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是税收征管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税款计算的依据。所以说,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民营企业必须健全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高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民营企业应重视财务会计人员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作,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大对会计、税务等政策法规的培训力度。

6.4、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民营企业应从经营风险层面入手,对业务风险全面的分析。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对待风险控制态度应良好,培育积极向上的风险管理态度。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促进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6.5、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税务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纳税主体不明确,因而要在民营企业实施税务管理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6.6、转变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

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机构设置相对简单,但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对民营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企业应转变用人机制,在财务、税务人员的聘任中,一定舍弃任人唯亲的思想,用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

6.7、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员工各负其责,行为规范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制订就显得非常必要。合理的规章制度能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民营企业也应根据《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基本环节。

6.8、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宣传《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加强税收法制宣传,强化纳税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使税收教育渗透到各个阶层和领域,形成“依法纳税光荣,偷税逃税违法”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做到税法宣传制度化、经常化,不能只在“税法宣传月”造成势、搞活动;二是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采取集中辅导、定期税法信息、送法上门等方式向纳税人宣传税法;三是要做到主次分明,区别对待。对从业人员要重点介绍将纳什么税,纳多少税,怎样纳税,违规后应如何处理等内容;对企业管理者主要宣传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纳税,税收的作用等。通过宣传,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绿色”纳税氛围。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3

市场经济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竞争经济,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致使企业财务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在其发展中,财务风险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已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本文通过论述民营企业的特点和现状,来研究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从而针对成因来提出如何防范财务风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举债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类型可以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发迹于20世纪80年代的短缺经济时期,发展于90年代国有经济的调整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2016年底民营企业达1908.23万户,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五成。但是,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体制不协调,民营企业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不容乐观。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其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又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虽然1999年和2004年都进行了宪法修正,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但是却由于没有颁布《私营企业法》,也就不能有效的保护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和矛盾都出现了,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有制产权和非公有制产权的实际地位不完全相等。

2.国家信贷政策的失衡

从事间接融资的商业银行和进行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都更倾向于国营企业提供资金,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正规融资环境比较恶劣。现有融资环境无法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这也大大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张。

(二)内部原因

1.信用状况比较差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诚信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诚信缺失严重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对于民营企业的信用程度评价较低。企业经营者认为守信用的企业按经济类型排序如下:

从上表明显可以看出,民营企业信用状况比较糟糕。

2.企业治理结构失衡,财务决策失控

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是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基本前提,而我国多数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失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董事会权利的董事长化,监事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不独立。据统计,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由业主本人作出的为 81.2%,由总经理作出的为 5.1%,两者共同作出的为13.7%(见下表)

最终控制人由于受观念、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在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条件下必然造成财务控制失灵,财务风险膨胀。

四、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积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状况,为其融资提供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民营企业离不开法律服务,更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护。资本市场应放低准入规定,让民营企业有机会进入去融资;同时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二)企业要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增强信誉度

民营企业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用担保环境;要切实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资信度、诚信度;民营企业要自觉建立信用等级档案登记和公布制度。

(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内部环境

首先,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外部化,从而形成有效的财务制衡和财务决策机制。其次,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摆脱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独立董事的束缚,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发挥独立董事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作用,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环境。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增强办事效率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第二,提高业务技能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精湛的职业判断能力和R导寄埽还要会预测和分析,具有财务管理能力,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创新精神和知识学习能力,做一个真正适应符合企业的财务人才;第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要强化法制监督,要及时出台和修正相关法律,为企业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提供有效的保障。

五、总论

在现代动态竞争的环境中,财务风险是时刻存在的,民营企业一定要有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要时刻关注财务问题,从而发现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可以迅速而正确的加以应对,才不会由于财务问题而导致企业的崩溃。所以,民营企业特别要注意控制财务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曹惠明,张玉英,杨克泉.财务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49.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4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风险

 

1.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宏观环境

1.1.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最新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但是由于尚未颁布《私营企业法》,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有制产权和非公有制产权的实际地位不完全相等,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非公有制企业财产权的保护水平比较低,市场主体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以后,缺乏完善的民法规则支持,特别是缺乏对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

1.1.2不公平的国民待遇。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长久以来国人看重企业“出身”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喜欢把企业分等级来对待,在政治和理论上解决了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但由于政策和观念上的惯性,至今还有不少人歧视民营经济,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本应享受的“国民待遇”,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外资企业。免费论文。

1.1.3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

1.2民营企业自身

1.2.1筹资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筹资风险是指由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由于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其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回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一些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候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筹资风险的危害。免费论文。

1.2.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报表不统一,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不编制财务报表,财务上存在严重不实问题,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分明,经常听命于经理、老板的个人意志做账。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会计信息失真等等,这些状况加剧了信用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基础,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也使得银行不敢贷款给民营企业,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和贷款。

1.2.3人才机制不灵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他们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缺乏人才关怀,企业员工没有归属感,缺乏安全感、进取心和献身精神。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及其人格尊严,更没有考虑过这些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问题。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免费论文。民营企业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信息披露不规范、会计工作不完善等现象。由于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观念严重,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自己人”做才可靠,而这些“自己人”的财务知识欠缺,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意识不强,这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大原因。

2.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日常营运资金不足、缺少基础性的资金管理,对财务补偿的滞后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一没有资金计划、二无现金流量管理,平日里不能对进货与销售中的资金结算实施有效控制、对销售客户缺少信用管理,企业产品畅销亦不作其他投资时似乎一切太平,一旦经营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应收帐款风险、存货风险、收支平衡困难亦是时有发生。

2.2片面冒进的经营行为

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业主既是投资者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或成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企业家凭借其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扩张欲望、抓住机会不懈努力,在中国计划经济末期和市场经济创立初期的特殊年代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这给许多中小企业业主以鼓舞、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标向,这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喜欢选择走捷径快发展的经营方式,当看到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往往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的经营行为,忽视财务安全,试图实现与其财务能力不相符的经营目标。

2.3没有长期规划,缺乏有序的资金运作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约束与激励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企业难以集聚、沉淀科学合理理财文化氛围和财务运作。许多民营企业因处在竞争的弱势地位,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家属或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护,在企业之间资金结算中存在不规范或难以准确预期情况下,极易导致企业现金风险,影响企业连续经营。

3.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3.1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转变

家族式的管理最终决策权是在“家长”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使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应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建立新型民营企业,规范其经营行为,改善其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特别是要逐步开放财务,让社会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获得社会的信任,缓解或解决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风险问题。

3.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运作的规范化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健全财务监管体制,企业要建立内部财务监督管理体制, 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 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 加强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民营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 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加强职能分工,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中小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3.3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 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

3.4加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在当前的信用环境下,民营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自己的信用知名度,而提高自己的声誉,立自己的守信形象,这样更容易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因此,民营企业首先应该为自己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全体员工包括业主都要明确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以利于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使应收账款的管理专门化,减少应收账款的变现风险。其次,与顾客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争取做到按约行事,不要拖欠货款,按时交货,保证产品质量等等。

3.5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首先,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 使经营者能及早采取措施。其次, 建立长期财务预警指标系统。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的主要指标有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通过分析这一系列的指标, 企业管理者可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长期监控, 从而及时地防范财务风险。再次,在企业内部设立财务风险管理组织。包括由专家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财务部门人员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心, 其目的是集中处理和消除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财务风险。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风险不仅给企业形成了压力和威胁,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企业不应一味对风险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应该对财务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提高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以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鲁爱雪等.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08,(9).

[2]谢艳云.财务预警系统初探[J].黑龙江财会,2009,(4).

[3]企业经济.2005,(6).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5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风险,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筹资困难、管理水平低下、人才机制不灵活、设备科技含量低、决策盲目、风险经营等,使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以下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问题和防范对策进行浅显分析。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财务风险管理角度分析,目前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日常营运资金不足、缺少基础性的资金管理,对财务补偿的滞后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一没有资金计划、二无现金流量管理,平日里不能对进货与销售中的资金结算实施有效控制、对销售客户缺少信用管理,企业产品畅销亦不作其他投资时似乎一切太平,一旦经营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应收帐款风险、存货风险、收支平衡困难亦是时有发生。

(二)片面冒进的经营行为

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业主既是投资者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或成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企业家凭借其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扩张欲望、抓住机会不懈努力,在中国计划经济末期和市场经济创立初期的特殊年代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这给许多中小企业业主以鼓舞、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标向,这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喜欢选择走捷径快发展的经营方式,当看到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往往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的经营行为,忽视财务安全,试图实现与其财务能力不相符的经营目标。

(三)没有长期规划,缺乏有序的资金运作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约束与激励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企业难以集聚、沉淀科学合理理财文化氛围和财务运作。许多民营企业因处在竞争的弱势地位,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家属或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护,在企业之间资金结算中存在不规范或难以准确预期情况下,极易导致企业现金风险,影响企业连续经营。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一)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转变

家族式的管理最终决策权是在“家长”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使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应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建立新型民营企业,规范其经营行为,改善其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特别是要逐步开放财务,让社会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获得社会的信任,缓解或解决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风险问题。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运作的规范化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健全财务监管体制,企业要建立内部财务监督管理体制,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民营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加强职能分工,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中小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三)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

(四)加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在当前的信用环境下,民营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自己的信用知名度,而提高自己的声誉,立自己的守信形象,这样更容易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因此,民营企业首先应该为自己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全体员工包括业主都要明确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以利于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使应收账款的管理专门化,减少应收账款的变现风险。其次,与顾客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争取做到按约行事,不要拖欠货款,按时交货,保证产品质量等等。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6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原因;防范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从宏观环境来看

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但是由于尚未颁布《私营企业法》,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有制产权和非公有制产权的实际地位不完全相等,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非公有制企业财产权的保护水平比较低,市场主体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以后,缺乏完善的民法规则支持,特别是缺乏对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

2、不公平的国民待遇。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长久以来国人看重企业“出身”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喜欢把企业分等级来对待,在政治和理论上解决了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但由于政策和观念上的惯性,至今还有不少人歧视民营经济,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本应享受的“国民待遇”,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外资企业。

3、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

4、信用环境比较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缺失最为严重,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随意编造经营业绩,制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欺骗民众、失信赖账、逃避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短期信用套取银行巨额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故意违约、不交货、不付款、三角债层出不穷,这些又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

(二)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

1、筹资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筹资风险是指由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由于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其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回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一些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候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筹资风险的危害。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报表不统一,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不编制财务报表,财务上存在严重不实问题,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分明,经常听命于经理、老板的个人意志做账。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会计信息失真等等,这些状况加剧了信用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基础,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也使得银行不敢贷款给民营企业,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和贷款。

3、人才机制不灵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他们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缺乏人才关怀,企业员工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感、进取心和献身精神。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及其人格尊严,更没有考虑过这些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问题。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信息披露不规范、会计工作不完善等现象。由于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观念严重,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自己人”做才可靠,而这些“自己人”的财务知识欠缺,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意识不强,这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大原因。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宏观方面来说

1、法律上,要积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不仅要从法律上为民营企业提供合法的地位,建立公平的财产保护制度,还要完善司法环境,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犯民营企业财产的行为,逐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排除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率;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凡必不可少的收费项目都要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有序化、法制化,达到让民营企业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政策上,国家应平衡政策差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首先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凡是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也可以进入;其次要变革财税政策,规范各种费用的收取,民营企业筹资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负。

3、完善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首先商业银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受歧视到得到重视,都充分证明了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想在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必须扩大客户群,有针对性地与民营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其次商业银行要切实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平等对待,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和歧视,为民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后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4、改善信用环境。国家有关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保管档案,提高失信成本,使守信者受益无穷,失信者无利可图,甚至付出惨重代价。加强民营企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发挥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宏观指导、调控、监督的作用和职能,从严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将各种失信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失信违法者没有藏身之地,创建一个讲信用的大环境。同时也要加快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减少或消除企业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交易主体的信用程度。

(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理性融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许多民营企业忽视长远安排,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主动的事前资金管理少,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益资金成本低,考虑不同来源资金所占比重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低,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盈利空间。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以合理方式、适度数额筹措资金满足相应需求、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是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

2、及时认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有效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民营企业也要依法纳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更要进行税务筹划。

4、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班子,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共同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贡献。

5、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改善财务用人机制,财会人员的任用应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民营企业的老板要将财务职位放开,敢于引进专业人员,广纳贤才。同时应有目的地组织财务会计人员学习社会道德知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其正确认识会计这一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纠正其“国企财务须对政府和社会负责私企财务只需对老板负责”的错误思想。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机制的灵活性,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鼓励财务人员自己参加继续教育。另外,需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与考核。

6、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匹配。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做到合理组合。加强财产控制,民营企业向来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而忽视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参考文献:

1、鲁爱雪等.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2、谢艳云.财务预警系统初探[J].黑龙江财会,2003(4).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7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则是个老大难的事情。文章从企业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上分析了原因,主要从最普遍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入手,从民营企业内部到国家经济环境等方面得出融资难的原因。根据分析的原因文章提出企业自身应加强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工作,国家也应改善经济环境。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外部环境;对策

一、引言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努力塑造企业的健康形象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程度。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2、实现民企-银行信息共享。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领导者出于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等目的,随意编制不同的会计报表,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监督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就必须实现对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共享,即政府的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与共享机制。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政府有关部门间建立民营企业信息与共享平台,并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与共享,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而且可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

3、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工作,建立规范财务管理系统。努力转变为具有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充分吸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优势,而且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果敢地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走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二)改善外部环境,使民营企业切实得到应有的待遇

1、银行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样待遇。银行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2、国家以及地方应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

3、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商业银行一是要积极参与政府部门改善金融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加大操守诚信的宣传力度,努力重塑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对少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使逃债赖债者无立锥之地;二是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用标准,强化信用监督。积极推进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信息征集中心建设,完善公共信用登记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和接口,将客户生产经营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有价值信息及时登录系统,共同维护系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增强实用性;三是每年精选一批诚信度高、操守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融资客户的财务审计,增强数据的真实性;四是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银企关系。在经营过程中,双方都要既知法、依法、守法,又互相理解支持。

参考文献:

1、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01(3).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8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on increasing revenues, improving employment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but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s limited, the financing problem is the important bottleneck which restricts private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nancing status quo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paper innovates financing mod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aim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关键词: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信用共同体;金融创新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current financing state;credit community;financi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0-02

0 引言

随着中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融资状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尽管我国政府和人民银行扩大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增加信贷规模,陆续出台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的各项政策和实施意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然而,抵押物不足、信用信息不透明、信用记录不清楚等诸多因素,导致民营企业融通资金仍然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1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在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和聚拢一些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问题却成为了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自有的资金、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等渠道,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中小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有“急、频、小、险、高”的特点。由于负债较多、经营业绩恶化、信用急剧下降,使得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抵押物不足、信誉偏低,在借贷方面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面临着资金可获性难度大、资金需求弹性大和资金回笼慢的困难,民间资本利率高、风险大,也给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困难,往往形成“资金缺乏——业绩恶化——信用差——资金缺乏”的恶性循环。当前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加强信贷资金管理,进而加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往往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规模大、资产雄厚的企业中。

2 中小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因素 企业信用机制缺乏,导致融资渠道不畅。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上,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表现为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对守信者激励不够。使失信者的获益大于失信成本,造成对企业行为的不良诱导。甚至出现了违规操作,更有甚者通过转移企业资产,扰乱金融秩序,恶化了融资环境。由于企业信用制度缺少和滞后,导致信用危机频频发生,乃至银行惜贷,投资者惜贷。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破产、兼并等活动,导致大量的债务问题,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由于信用意识缺乏,很多即使有能力按期偿还债务,却不及时偿还,如故意拖、赖、逃,甚至贷款一到手,马上人间蒸发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2.2 银行方面因素 商业银行服务的重心为大企业对民营企业存在“惜贷”现象。我国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实施对象倾向于国有企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将贷款的75%-80%分配给了国有企业。银行将给大型企业贷款视为“批发”,风险小,效益高,成本低,规模效益明显;而将给民营企业贷款视为“零售”,认为风险大、成本高、效益低,且缺乏规模效益。

调查显示,民营企业信用识别是银行最为困惑的问题。按照现代金融理论,信用贷款是商业银行贷款的高级形式。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民营企业信用很难准确区分,只能采用担保贷款,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导致民营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数量非常有限。

2.3 信用担保服务不到位,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少、资金缺、风险大,仅有的也只是一些地方性信用担保机构。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滞后,现有征信机制权威性不足,以致双方互不信任,导致民营企业融资效率较低。中小商业银行机制灵活、能够提供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优质服务,也非常适合民营企业特点。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合民营企业融资的中小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3 基于信用体系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创新

近几年来,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我国产生了很多的金融创新,如基于信用共同体的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创新,有效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高风险特点和商业银行低风险偏好之间的风险收益匹配问题。这一金融创新将融资关系由原来“单一银行与单一企业”发展为“单一银行与一个由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组成的共同体”,即中小民营企业信用共同体融资,主要包括互助担保、互助联保、风险金信用共同体、网络联保、伞式/箱式信用共同体等。但从组织管理的复杂程度来看,信用共同体融资有两种最基本的模式,即互助联保(图1)和互助担保(图2)。其基本要素包括成员企业是否缴纳担保费、是否缴纳风险基金、是否存在管理机构和管理机构的组建形式、成员企业的规模实力、团体的抗风险能力、成员企业的违约责任分担方式、成员企业的数量构成、与银行的议价能力、如何设置反担保措施等。

实践表明,根据各利益相关方(银行、企业、行业协会或商会、政府部门等)所处的特定环境,围绕会员企业的互和非盈利性,通过对互助联保、互助担保提供的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创新出若干种信用共同体融资模式。一般来说,互助联保形式(图1)的共同体具有企业规模小、无固定的组织形式、团体内成员数量较少、团体运作费用低、与银行的谈判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较低等特点,主要适应于小型、微小型企业、聚集区的商户等。互助担保形式(图2)的信用共同体偏重于企业资金实力较强、抗风险能力较强、有固定的管理机构、团体内成员较多、与银行有较强的谈判能力能获得优惠利率、有一定的运作费用、可通过有效的反担保措施对违约成员施加惩罚等特点,主要适应于产业集群内的中小民营企业。

为实现中小民营企业信用共同体融资的高还款率,应在中小民营企业信用共同体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设置相应的条款,具体应包括为会员企业提供足够吸引力的融资条款、惩罚会员企业的能力和措施、会员企业如何实现横向监督的措施、搜集会员企业的私有信息、识别风险低和收益高的优质投资项目的专有技术和管理程序等。

4 中小民营企业信用共同体融资的政策建议

①中小民营企业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信誉积累,切实履行横向成员间的监督责任和缴纳风险金的义务,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盈利能力,按期归还银行借款,积极尝试信用共同体金融创新以缓解融资难问题,通过与相同类型或业务有关联的成员企业组成信用共同体,获得银行很多方面的优惠条件,同时,提高贷款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②中小民营企业信用共同体融资创新应根据相应的特定环境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争取得到利益相关者(银行、企业、行业协会或商会、政府)的高度关注。③商业银行应建立有针对性的独立风险管理、借款审批等良好的机制,积极开展中小民营企业信用共同体金融创新,扩大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并分担一定比例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④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要利用信用共同体融资的社会监督职能、低成本信息优势,充分发挥联系企业、银行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良好地运作和服务平台。⑤政府应该强有力地行使“支持之手”之职,让行业协会(商会)发挥更大的“媒介”或者“当事人”的作用。为提高信用共同体融资的抗风险能力,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专项扶持基金充当风险基金,为中小民营企业分担一定比例的的信贷风险,避免风险扩散。总之,积极开展基于信用体系建设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创新对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小民营企业信用共同体融资,一方面要具备识别风险低和收益高的质投资项目的专有技术,另一方面也要能利用这一组织形式本身具有获得会员企业各种信息成本较低的优势,增大借款企业的造假成本的能力、低成本横向监督的能力、惩罚借款企业的能力、为借款企业提供足够吸引力的融资条款的能力,这也正是信用共同体融资运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彭宏超.关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9).

[2]刘倩薇,杨惟舒.浅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相应对策[J].中国商贸,2011(05).

[3]邹高峰,熊熊,冯绪.试论以互助担保为基础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之重建[J].现代财经,2009,29(6).

[4]王蕊.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与制度环境构建[J].财经政法资讯,2010(04).

[5]杨鹏.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以及新型融资模式的分析[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9

[关键词]民营企业;并购;信息不对称;财务风险

一、民营企业并购国有困难企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众多民营企业抓住有利的政治和经济时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国有困难企业经营不善,长期无效占用大量资金,政府虽愿意给予支持,但苦于财力不足而力不从心。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正逢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至2003年,民营企业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已接近上市公司被收购总数50%,但成功的并购案例不到50%[1].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一些规模、效益、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有较大发展的民营企业希望充分利用体制和机制的转换“以投资换身份,以兼并拓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并购国有困难企业诱惑很多,民营企业并购国有困难企业一方面促进了国有困难企业扭亏脱困,盘活了国有存量资产,减轻了各级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急于做大企业规模,却受到资金、场地等方面限制的民营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学术界,有“靓女先嫁”、“丑女先嫁”、“适合就嫁”等多种理论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效益较好,资产质量不错的国有企业往往不会先“嫁”出去。国有困难企业因为职工心态不稳定,政府担心其经营风险转为财政风险,常常倾向于将其转让。这样,国有困难企业就历史性地成为民营企业扩张中的并购对象。由于目前民营企业对自身实力认识不清,我国兼并收购的法律规范还不健全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因此,科学分析并购国有困难企业中的财务风险因素,寻找合理的防范对策,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中的头等大事。

二、企业财务风险来源

(一)财力不足风险

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步伐。一些民营企业忽视了收益往往发生在远期,而成本发生在近期,对自身实力认识不清,高估自己的整合能力,在资金实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仅凭一时热情采取并购行为。这种超过自身财务能力进行并购“蛇吞象”式的并购行为,往往使民营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财务协同效应无法产生。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准确地获取目标企业真实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并购的成功率。目标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会在提供信息时使自己暴露无遗,并购方就不能顺利获得反映目标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完整信息资料,处于不利地位的民营企业承担着最终导致并购决策失败的风险。这种现象称为“信息不对称风险”,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表内风险

目标企业的各项财务报告是并购方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目标企业对财务报告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进行“粉饰包装”,所提供的不准确的财务报告数据直接造成民营企业对并购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估计不足,增加了并购的财务风险。

2.价格风险

如何确定企业并购交易的价格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并购前买卖双方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认定则是确定企业并购交易价格的基础[2].由于企业间协商议价的方式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又没有多余的选择,难以避免转让价格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目标企业通常在评估价值时高估自己的价值,以提高自己的并购价格。如果民营企业没有经过详细地分析调查,就得出盲目乐观、轻率的结论,将不能很好地保护己方的利益,甚至出现亏损企业卖高价的不合理现象。

3.表外风险

关于并购企业财务信息的匮乏导致民营企业对并购企业真实价值认识不清。实际上一些国有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代表其真实价值,存在很多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影响企业价值判断的各项因素尤其是隐性负债需要全面考虑。所谓隐性债务指改制企业对外担保而形成的或有债务。改制企业原有的隐性债务被卖方有意隐瞒,参与并购的民营企业很难了解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一旦企业并购协议签订,目标企业所有的经济责任就全部转移到民营企业身上,债主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不知情的民营企业承担担保责任,大量隐性债务浮出水面,一些看不见的黑洞逐逐渐暴露出来,巨额的债务官司使民营企业深陷债务纠纷泥潭,官司缠身,处于代人受过的不利局面。

(三)非理智财务决策风险

企业并购活动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主动选择的一种企业扩张的发展战略。然而,中国企业并购中一部分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行为。政府出于挽救亏损国有企业、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的考虑,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而有些民营企业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不从自身实力出发,明知不可为而硬着头皮并购,并购决策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风险,给将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

(四)系统风险

我国现阶段一些企业并购带有一定程度政府推动的特色,这种推动通常会以给并购方带来经济利益的“优惠政策”的形式出现。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对民营企业的一种补偿。政府从整个宏观经济、社会稳定出发,为了解决国有困难企业严重亏损的难题,会向民营企业承诺一些如资产定价、税收优惠、土地出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然而有些收购案例中优惠政策最终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1)一些政府官员当时为尽快促使并购完成,做出超越自身权限(如税收减免、土地出让等)的承诺。(2)某些部门上一届领导许下的承诺由于其调任,下一届领导不予兑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有效的社会信用机制,对此缺乏相应的约束治理办法。

三、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不但影响到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更影响到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整体布局。为了防范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以下几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要结合企业实际,选用适合自身发展的参与方式

民营企业要对自身实力有充分认识,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身财务能力而仅凭一时热情盲目并购。国有企业不同于民营企业,其目标多元化、体制复杂,必须在进入前充分了解,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忌超过自身财力盲目做大。比如个人养老金问题、国有职工身份转换问题、离退休职工医药费报销问题、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问题以及国有企业的隐性债务问题等,这些问题加重了民营企业并购中的负担。针对这一难题,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在并购时,只买资产,不买产权和人,不承担债务。这种并购模式称为资产并购,即由国有困难企业出资产,民营企业出现金,共同组成一个新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的优势,深挖国有企业的潜力,为民营企业所用,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其好处是负担轻,能顺利解决隐性债务和职工安置等问题。

(二)民营企业要多方收集信息,多方了解目标企业情况,化“信息不对称”为“信息对称”

首先,民营企业要努力消除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现象,通过多方大量收集信息改善并购方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利用其专业和经验优势,核查目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反映了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获利能力应予以深入核查,及时发现可疑之处。在并购决策时,选择风险较小或基本上没有风险的方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程度。

其次,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是确定并购交易价格的关键。企业并购工作的核心是资产评估,它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科学评价的同时也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实施并购的一方希望以适当的价格(能使并购方的投资获得满意的回报)对并购对象进行并购,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并不多。在资产评估上,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尽职调查,全面考虑影响企业价值判断的各项影响因素,对国有企业价值进行准确地评估。既不能让国有资产评估价值高于国有企业净资产的真实价值,使民营企业蒙受损失,也不能让国有资产评估价值低于真实价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国有企业的账面价值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企业价值有许多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3].民营企业可以与目标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相互责任,保证信息披露达到准确、完整和真实的标准。

(三)优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力量

政府应当大力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完善对民营企业重组国有企业有利的政策;另一方面,对于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政府有责任积极配合民营企业解决。同时,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应当借助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第三者能够提供公正、专业、中立的判断,确保民营企业的权益,降低民营企业并购国有困难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深化国企改革中达到双赢的结果[4].

(四)民营企业要妥善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机会,更要加强自身判断能力。重点是消除并购过程中的摩擦和阻力,强化政府有利角色,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重组国有困难企业的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民营企业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所承诺的优惠政策,应当根据国有企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只能将优惠政策作为或然条件,而不是并购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胥朝阳。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风险诱因与防控[j].审计月刊,2005,(1):50-51.

[2]李道国,高永如。企业购并策略和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10

一、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一)民营企业上市的意义 公开上市会对民营企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给未来的发展带来机遇。首先,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上市就意味着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公众公司就必须按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是实现管理规范化、防止经营风险、保证决策科学,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问题。其次,通过上市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发展资金,从事扩大生产规模、购买先进设备和研发新产品等经营活动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再次,上市可以提高民营企业的关注度和知名度,利于引进优秀人才。民营企业的公开上市可以提高企业家活动能力,有助于企业接近外部资源与把握市场机会。企业资源获取能力的提高和知名度的提升,使民营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加,将家族成员之间的命运与民营企业的命运分离开来,有利于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要性 目前在国家连续颁发的各项内部控制建设指引的情况下,以及在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内控制度建设空前的重视下,国内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表明了国家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要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民营企业要想进入资本市场必须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进行完善。除了基于完成上市目标的考虑之外,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民营企业成功上市之后可以扼杀诱发的不利因素、有效地规避风险、防止重大战略选择失误,成为保障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道屏障。

二、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不理想 主要包括:(1)民营企业股权缺乏多元化,大多集中于一个或极少数几个股东手中。由于这种股权集中模式,一个或几个大股东在民营企业权力很大,在缺少相应内部控制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这些能够控制企业的大股东,很难着眼于企业的制度、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建设,往往因为追求短期效益和眼前利润,出现侵犯小股东利益以及危害职工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行为,此外由于企业的战略决策权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往往造成决策失误,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股东直接参与管理,未实现两权分离。我国民营企业大股东通常参与企业的全面管理,董事长身兼总经理一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我国《公司法》并不禁止这两种身份集于一身,但这种行为违反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分离的前提。两权集于一身的做法,再加上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使得大股东在企业中的权力过高,企业组织架构相对简单,没有设立完善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而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对内部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因此董事会对管理层约束力较弱,起不到应有的制衡与风险防范的作用。(3)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是从业务出身,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内控的知识,对内控的概念从管理层面上了解的不多,不能够充分和完善的认识内控的作用,因此在民营企业中良好的内控文化难以形成,管理层易于忽视内部控制是一种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的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

(二)控制活动不完善 授权体系不完善、大股东集权管理的情况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要实现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和权力的制衡,需要有合理授权的体系保障。随着企业的发展与业务的增多,在集权管理的模式下,企业高层管理者难以应付和关注每一项经济业务,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此外,民营企业存在流程设计不合理,不相容职位没有分离的,控制系统不完善的的情况,缺乏预算控制或者预算控制没有严格执行,制定预算目标时,各部门没有积极参与,缺乏对各部门资金使用的有效考核,导致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引起资金浪费。

(三)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是指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是发现和分析那些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的过程,是确定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础。在我国民营企业没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关注于扩大销售和拓展业务,或者只偏向于关注于客户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风险的评判,没有建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可能遇到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都相应增加了企业的风险,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信息沟通不顺畅 民营企业很多信息交流主要依赖于口头沟通,没有留下必要的书面痕迹,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信息没有在相关的部门传递留档,主要体现在表单联次缺少,有些表单设计不规范,缺少关键的控制要素和信息,有些表单格式多样,造成使用者的混乱,同时还存在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由于部门间信息的联系不及时、业务监督不完善与责任不明确,一旦发生损失,会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

(五)监督不到位 监督是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评估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过程。企业重要的监督环节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往往重视业务的发展,而不愿意以内部监督来约束业务的扩张。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一个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部门来检查整个公司的运行情况,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定期和有效的评估,无法帮助企业管理层识别风险。

三、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措施

(一)优化控制环境 具体为:(1)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体系。实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就是使更多的股东参与到决策中来,有效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克服股权集中模式,可以通过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实现企业内部股份化和采用绩效配股等方式来改善,从而改变极少数股东控制企业的局面。(2)完善公司治理机构。民营企业可用过引进职业经理人,同时引入不同领域的专家董事和独立董事,加强对经理人的约束,从而实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为了更好的完成上市目标,民营企业要尽快科学地划分各个权力主体(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并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不仅是财务监督,还要对董事会、管理层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对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全面监控,逐步完善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3)树立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全体职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民营企业管理者应从自身提高内控意识,认同内部控制的制约机制,充分了解内控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前进。对于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内控支撑文件企业员工应该了解清楚,从基本业务层面上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进而实现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共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控文化。

(二)加强控制活动 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是内部控制的两种主要的方法,科学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批准可以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有效保证业务合法、合理、合规。民营企业应特别加强对关键点的控制,只有抓住了关键点,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在对关键点进行控制时,要建立完善的授权机制,一般的业务活动要有复合环节,重要的业务活动和重大的资金支出要经过总经理的审批甚至董事会的讨论。防止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单独处理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对不相容岗位与职务进行分离,防止单独作业的员工从事或隐藏不正常的业务行为。民营企业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的编制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同时企业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的情况,建立动态的预算体系,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明确的目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使预算更贴合实际,确保资金的合理支出,完善企业的控制活动。

(三)建立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 在上市的目标下,民营企业应树立全面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的预警和评估机制,改变民营企业家凭经验经营与投资的决策机制。民营企业在经营的各个方面都会有风险相伴,民营经理层要懂得规避各类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成长风险、道德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等),确保企业上市融资后的稳健发展。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辨别、分析、监测和管理风险的程序和方法来实现风险防范的作用,它应该立足着眼实际、顺应变化、抓住重点、体现区别的原则,结合业务流程、影响力水平、重要性因素等,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对企业的内外部风险开展定量和定性的风险评估,给企业建立有效的防御风险体系。

(四)完善公司的信息与沟通 信息的沟通与传递具有识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和执行企业全面预算的重要作用。良好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评估、经营决策、业绩考核的质量。在关键控制环节必须有书面的痕迹或表单记录,表单要设计规范合理,包含关键控制活动的要素与信息,并且联次要完整,应涉及到必要的联系部门,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相互监督。民营企业应注意信息与沟通的及时性,尤其关注对时效性要求较强的信息,企业应制定相关规定,保证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企业还应执行奖惩机制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经常不能及时或准确传递信息的相关人员进行批评和教育,并与绩效考核体系挂钩。

(五)发挥监督的作用 民营企业需要有监督部门对内控的设计与执行情况以及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监督。民营企业要完成上市目标及实现上市后的良好发展,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由3-5名独立董事构成的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将负责公司监督和审查治理结构的完整状况、经营与财务风险的安全情况、企业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等。同时应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内部审计部。它将广泛地开展风险审计、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与执行情况的审计等监督活动,并且其审计范围不受经营者约束,监督和评价企业以财务核算为基础的全面经营状况。内部审计部将审计对象相关的信息、评价和建议报告给管理层,帮助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及时发现风险、弥补漏洞、纠正错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上市的目标下,民营企业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改变,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指导,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对民营企业自身的内控制度进行检查,找出问题,循序渐进,逐步变革业务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供完善的经营理念和建立科学的保障制度,克服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推动民营企业的转型,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屋:《浅谈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外投资》2011年第17期。

[2]徐公芹、:《论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中国总会计师》2011年第6期。

[3]张喜龙:《关于拟上市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当代经济》2008年第6期。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11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 对策

伴随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情况,我国民营企业公司管理上面有许多不足之处,内控制度不完善,成本管理不健全,生产规模不够大,管理规范不科学等等。为了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尽快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当今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内部控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为加快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健全内部控制进行探讨。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效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五哥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的核心;风险评估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相关风险的控制程度;控制活动代表对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以及保证企业的政策和程序正常运行;信息与沟通则要求企业准确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进行传递,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畅通,并作出有效决策并且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且家族控股形式居多,这导致民营企业的管理大多倾向于人格化的管理,其企业内部的约束建立在道德和情亲信任关系上,而不是基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制度化管理,这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较为薄弱。

(一)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关键。而我国民营企业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就组织结构特点而言,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具有民营特色,主要体现在股东和控股权上面,股东以自然人为主,具有绝对控股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这封闭式的产权结构中,资金成为了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就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言,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创业者十分注重血缘关系,致使令行不止,这种情况势必导致员工的约束和监督形同虚设,没有内部控制意识,在执行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

在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由董事长任命,而企业缺乏规范的用人机制和人事制。

由此可见,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仍然令人担忧。

(二)我国民营企业风险评估缺失。随着市场环境的日星月异,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瞬息万变。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未足够的成熟,普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企业在变化莫测的经营风险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对于风险的管理更是一筹莫展。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缺陷。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必要行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控制活动的缺陷存在以下问题:岗位分工不够明确,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工,部分企业虽然有分工但可操作性较差;管理者对下级授权尺度缺乏科学的考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授权过窄或过度的问题;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详细的实物管理制度,忽略了物品的管理和报废环节。

(四)民营企业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我国民营企业中信息沟通系统混乱的现象较为严重。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会计信息系统由管理层操纵,没有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对市场信息缺乏应有的关注。

三、健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几点分析,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用。

(一)优化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1.提高董事会在民营企业治理层的地位。民营企业应当逐步加大独立董事比率,实现独立董事人员组成的多元化,切实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使得董事会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管理者的素质和观念与企业的前途紧密相连,企业应当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让他们的观念和思维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二)加强风险管控。企业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民营企业应当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建立风险识别、分析、管理和控制的相关机制以及时关注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以防范财务状况的渐进恶化而引发财务危机。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民营企业应当根据其经营活动的5大循环,即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存货和固定资产循环以及投资和筹资循环等分别设计其控制活动,确定各个关键控制点,根据确定的控制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流程。

(四)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企业应当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所需的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交流与共享,还应当包括企业与远离经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外部沟通,总之,应当确保将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

参考文献:

[1]宋永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6(1):35-36

[2]陈祥槐,戚永红.民营企业的制度与管理创新[J].管理现代化,2002(1):23-25

[3]马山水、李劲东.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闰培金,王成.企业内控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刘玫.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2):319-322

[6]李国、廖志高.从内部控制看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J].经营管理,2009(4):71-72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范文12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投资;筹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民营企业也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发展,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是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需要面对一个严酷的事实,那些靠机遇而爆发的民营企业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因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会面临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现金流风险等各类财务风险,而民营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管理制度,其管理制度不健全,自身实力薄弱,财务人员素质低能力有限,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河北省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财务人员在财务风险面前束手无策。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控制防范,让河北省民营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河北省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筹资风险形成的原因

虽然河北省对民营企业有一些鼓励措施,比如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第4条指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资金渠道”。但是目前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认为企业呆账坏账是信用问题。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贷款风险,不愿贷款给这些规模小的民营企业,使得银行贷款审批权限的规定对民营企业借贷条件比较苛刻,审核严格,更没有优惠政策,最终导致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2、投资风险形成的原因

民营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盲目的投资扩大规模,投资追求多元化经营,缺乏创新意识,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很少从长远目标考虑,跟风现象严重,投资不明确,企业的投资项目很可能会过于陈旧,河北省民营企业存在同样的问题。

3、现金流风险形成的原因

企业对资金的管理不严格

河北省一些民营企业使用资金没有计划,使用不合规定,好多民营企业用日常周转的流动资金购买变现能力差的固定资产,而且企业财务部门之间在资金使用方面关系混乱,擅自挪用资金,借出货币资金,使企业资金短缺,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最终企业陷入困境。再就是采用赊销的手段来促进销售,企业资产被债务人长期无偿占有,可能面临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风险,导致企业应收账款比重大,资金很难收回,坏账比率较高,使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缓慢,最终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最后产品供应大于需求或者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企业存货积压,企业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周转速度慢导致存货的流动性差,长期积压存货还可能会变质,浪费资金,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入。

4、管理上的问题形成的风险

河北省民营企业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财务人员的会计基础比较差,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少,企业为了节省资源,喜欢聘用一些能立即上任,经验丰富的员工,不注重后备人才的储备,对于没有经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被应聘上。财务人员做出的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存在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做出的,往往是经验决策,财务风险是不确定的。会计监督不完善,企业的领导者常常干预会计工作,集权现象比较严重,会计人员无法真正行使自己的职权。因此,会计监督能否步入良性循环,不仅取决于会计人员敢不敢监督,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对被监督的态度。

二、河北省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1、提高河北省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

河北省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原因是无法改变的,企业只能从自身出发,通过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来获得融资。为了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为了能够筹集到资金,企业应当与金融机构保持联系,让金融机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企业资金的流向;及时清理企业的债权和债务,优化财务状况;企业应当诚实守信,经营规范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按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以争取银行的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

2、合理投资

民营企业的投资主要是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对企业内部进行的投资,河北省民营企业企业投资之前应当进行周密的分析,认真的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避免盲目的投资,企业要保证负债总水平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投资,大部分投资资金都是企业通过举债获得的,要确保投资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而且投资本金要在预期内收回,否则偿债能力下降,进入恶性循环。

正确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合理安排资金的投放量。

3、严格保管企业的货币资金

若资金持有量过少,则不能满足企业的正常支出,持有量过多,由于货币资金的增值能力小,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河北省民营企业应当持有适量的资金,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且能够使闲置的货币资金增值。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在赊销产品时应当了解客户的信用标准,选择优质客户,对于那些身份模糊,负债比率过大的企业不给予赊销,以减少财务风险。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减少存货积压,企业的生产计划应当经销售部门,生产部门和会计部门审核。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货短缺,毁损的情况。

4、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河北省民营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后,还应当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员工在知识,道德方面有所改进,提高财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定期开展财务分析,发现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让财务人员能够正确认识财务风险,提高其应变能力。

5、完善河北省民营企业的会计监督

企业的领导者应当能够保证企业的会计资料真实,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会计职责,保证会计人员不受指使,依法办理会计事项,以保证企业的会计监督,使企业领导者不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随意让会计人员做违法的事情。

总的来说,为了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风险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河北省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要根据其形成的不同原因加以控制。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功能得到提升。合理的进行投资,安排企业资本结构,加强企业资金的保管来有效防范其财务风险。企业应加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减少财务风险的损失,总之,为了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研究是很重要的。(作者单位:河北省水利工程局)

参考文献

[1] 仲峡,崔大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浅析[J].山东教育学院院报,2007(5):23-26

[2] 董燕.财务风险的形成于防范[J].中国商界.2010(190):16

[3] 张金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及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