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

时间:2023-06-05 10:15:59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1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民营企业 文化特征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在经济学中又定义为经济利润,是由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管理咨询公司于 1989年首创的,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公司治理不完善,其企业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经济增加值”这一绩效评价方法可以在影响与改善民营企业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经济增加值”的作用

经济增加值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时,除了可以科学合理地考核企业各责任单位的经营绩效外,还具有如下普遍的作用。

1.促使企业克服盲目投资,树立权益资本不是“免费资本”的理念,节约使用权益资本,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从而有助于促进资本运作效率的提高。经营者会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权益资本不再被考虑为“免费资本”,他们不再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开始注重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加,以此来改善企业的EVA业绩和企业文化质量。

2.有助于提升与改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经济增加值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种绩效评价的指标,更是一种促进企业有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的手段。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它有两个优势:一是考虑了资金成本,把业绩与占用资源的成本联系起来,从产出与成本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决策的效果,扩大了绩效评价的范围,使部门与整体的利益一致,激励管理人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不断努力;二是对跨期费用项目进行适当调整,使长期和短期利益更好地协调起来,克服决策中的短期效应,符合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EVA被《财富》杂志称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1.民营企业文化是老板意志文化。这种文化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经历有关,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比如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或善于抓住市场的空隙,或技术创新能力强,或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或善于带动一群人打天下等等。这些独到的能力,使他们形成了掘金后无往而不胜的自信,同时又容易有心浮气躁的心态。民营企业产权归老板自己所有,虽设有许多管理部门,聘请了优秀人才,但老板常常越俎代庖,往往养成基层喜欢越级报告、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老板一人说了算的作风。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等,这种惟老板意志导致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导致 (投资)决策与行为的不科学性,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至于老板的意志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随即失去前进的方向。

2.民营企业文化是奋勇拼搏文化。民营企业大多是草根出生,因此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就是民营企业奋勇拼搏文化的体现。在浙江温州的民营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既能穿皮鞋,又能穿草鞋”。为了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他们不辞辛劳;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全力拚打。

3.民营企业文化是抢抓机遇文化。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就是通过抓住机遇,骤然发家的。老板疯狂的工作,能很快聚合资源,使企业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易于操作,员工形成吃苦耐劳、快干多干的作风,企业的原始积累迅速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确出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谁抓住了谁就能取胜。这时,广大民营企业利用自己的体制与机制的优势,一次次抓住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使企业站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列。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发展中,往往就表现为一有“好”项目就上,不管自己是否具备投资发展的能力与实力,不管是否进行了严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特别是财务可行性研究 )。

4.民营企业文化是重视感情文化。许多民营企业文化用亲情代替规则,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关系构成,这就违背了管理大师杜拉克所言的,家庭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庭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需要一位非家族成员。民营企业内注重乡亲、熟人、朋友,使管理具有非理性和落后性,阻碍经营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文化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就表现为以感情代替制度,以关系亲密与信任度代替指标考核,不能做到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这些特点,曾经在短时期内适应了市场环境,但却和变化越来越快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拉开了差距。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力量,更需要寻找有关途径尽快培育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三、“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对改善、提升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最新研究指出:“全球一场新的经济竞赛已经展开,未来会脱颖而出的赢家,将是能够抢先窥视并领悟新游戏规则的个人、企业或国家。”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有效应用“经济增加值”方法,可对民营企业文化的改善和提升产生如下影响:

1.有助于树立集约经营的意识,节约使用资本金。资本金是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并依股份金额对企业实施控制的重要经济资源。以往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将这些资本金无偿使用,头脑中根本没有资本成本的概念,因此,在有的民营企业中,出现了任意提高资本金数额的限度,或者一再追加股本金。大家知道,股本金也是资金,而资金这种资源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有限、稀缺的。用于投资的股本金来源于自有资本,也要考虑资本的机会成本,要使用“经济增加值(EVA)”的理念与方法。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是客观评价企业资本收益超过资本 (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成本后的差额大小的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运用。我们也要树立起这种观念并使用这种方法,不能认为自有资本投资是无本买卖,不需要任何代价。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2

【论文摘要】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公司治理不完善,其企业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经济增加值”这一绩效评价方法可以在影响与改善民营企业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研究民营企业文化特征入手,并根据经济增加值”的含义与作用,探索 ‘经 济增加值”对民营企业文化提升的有关设想。

一、“经济增加值”的含义与作用

1.“经济增加值”的含义。“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在经济学中又定义为经济利润,是由美 国斯特恩·斯图尔特(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于 1989年首创的,指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在扣减了为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成本(机会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 (即经济增加值 )。其结果 (差额 )若是正数,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数额越大,创造的价值(财富)越多;反之,则表示企业发生价值损失。若结果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EVA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一个企业要赚取经济学上所说的“租金”,即投资的超额回报,收入不仅要能够充分地补偿所有的经营成本费用,而且要能够充分地补偿所有的资本成本。

EVA本身衡量的就是公司获取的利润究竟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这种最低报酬指的就是 ‘资本成本”,这是企业为了使用投资者的资金而必须为投资者获取的最低量利益。超过这个最低量的所有收益称之为 ‘超额收益”。如果企业的资本收益超过了它的资本成本,flPEVA为正值,那么它就具有真实利润,企业的经营者就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同时也为股东创造 了真实的财富。反之,如果企业当年的EVA为负值,这说明公司发生经营亏损,企业的价值受到损害,同时股东的财富也受到侵蚀 。

2.“经济增加值”的作用。从上述含义中可以看出,经济增加值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时,除了可以科学合理地考核企业各责任单位的经营绩效外,还具有如下普遍的作用 :

(1)促使企业克服盲目投资,树立权益资本不是 ‘免费资本”的理念,节约使用权益资本,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从而有助于促进资本运作效率的提高。利润不是最为正确的业绩评价指标。盲目追求利润会诱导管理层为了取悦股东,不惜采取提高账面利润但却毁坏价值的行动。正确的目标是追求EVA的增加 ,因为EVA可以提供一种最可靠的尺度,来反映管理行为是否增加了股东财富,以及增加股东财富的数量。经营者会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权益资本不再被考虑为 ‘免费资本”,他们不再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开始注重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加,以此来改善企业的EVA业绩和企业文化质量。

(2)有助于提升与改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经济增加值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种绩效评价的指标,更是一种促进企业有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的手段。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它有两个优势,一是考虑了资金成本,把业绩与占用资源的成本联系起来,从产出与成本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决策的效果,扩大了绩效评价的范围,使部门与整体的利益一致,激励管理人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不断努力;二是对跨期费用项目进行适当调整,使长期和短期利益更好地协调起来 ,克服决策中的短期效应,符合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EVA被《财富》杂志称为 ‘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1.民营企业文化是老板意志文化。这种文化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经历有关,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比如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或善于抓住市场的空隙,或技术创新能力强,或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或有很强的人际关系能力,或有国外淘金的原始资本积累,或善于带动一群人打天下等等。这些独到的能力,使他们形成了掘金后无往而不胜的自信,同时又容易有心浮气躁的心态。民营企业产权归老板自己所有,虽设有许多管理部门,聘请了优秀人才,但老板常常越俎代庖,往往养成基层喜欢越级报告、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老板一人说了算的作风。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等,这种惟老板意志导致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导致 (投资)决策与行为的不科学性,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至于老板的意志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随即失去前进的方向。

2.民营企业文化是奋勇拼搏文化。民营企业大多是草根出生,因此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就是民营企业奋勇拼搏文化的体现。在浙江温州的民营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既能穿皮鞋,又能穿草鞋”。为了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他们不辞辛劳;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全力拚打。这种企业文化不仅从创业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在其家族人员身上、在广大员工身上也在时时发光。

3.民营企业文化是抢抓机遇文化。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就是通过抓住机遇,骤然发家的。老板疯狂的工作,能很快聚合资源,使企业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易于操作,员工形成吃苦耐劳、快干多干的作风,企业 的原始积累迅速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确出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谁抓住了谁就能取胜。这时,广大民营企业利用自己的体制与机制的优势,一次次抓住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使企业站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列。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发展中,往往就表现为一有‘好 ”项目就上,不管 自己是否具备投资发展的能力与实力 ,不管是否进行了严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特别是财务可行性研究 )。

4.民营企业文化是重视感情文化。许多民营企业文化用亲情代替规则,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关系构成,这就违背了管理大师杜拉克所言的,家庭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庭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需要一位非家族成员。民营企业老板认为,血浓于水,亲戚是自己人靠得住,他们参与管理效率高,因而看重血缘的理念占上风。企业内注重乡亲、熟人、朋友,这样在经营管理上,虽然降低了成本,但难以令行禁止,使管理具有非理性和落后性,阻碍经营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在有的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称谓往往用血缘称谓,人际关系看似亲密,实则使企业缺乏理性运行的真实基础,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血缘、地缘反而使员工有劲使不出,是非难分,企业被拖人了低效率状态。同时,经营者也转移了在经营管理上苦练内功的大方向,自身造血功能弱化,一旦内外关系‘反目”,企业就立刻陷入困境。这种文化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就表现为以感情代替制度,以关系亲密与信任度代替指标考核,不能做到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这些特点,曾经在短时期内适应了市场环境,但却和变化越来越快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拉开了差距。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力量,更需要寻找有关途径尽快培育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三、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对改善、提升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最新研究指出:“全球一场新的经济竞赛已经展开,未来会脱颖而出的赢家,将是能够抢先窥视并领悟新游戏规则的个人、企业或国家。”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民营企业要应用包括 ‘经济增加值”指标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方法和原理,充分认识和发挥其作用,塑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有效应用‘经济增加值”方法,可对民营企业文化的改善和提升产生如下影响:

1.有助于树立集约经营的意识,节约使用资本金。资本金是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并依股份金额对企业实施控制的重要经济资源。以往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将这些资本金无偿使用,头脑中根本没有资本成本的概念,因此,在有的民营企业中,出现了任意提高资本金数额的限度,或者一再追加股本金。大家知道,股本金也是资金,而资金这种资源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有限、稀缺的。用于投资的股本金来源于自有资本,也要考虑资本 的机会成本 ,要 使用 “经济增 加值(EVA)”的理念与方法。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是客观评价企业资本收益超过资本 (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成本后的差额大小的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运用。我们也要树立起这种观念并使用这种方法,不能认为自有资本投资是无本买卖,不需要任何代价。

2.有助于激励经营者不懈追求扣除资本成本后的“增加值”,认真履行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目前,企业的经营价值观念许多是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自发地、无意识形成的,带有经验色彩,单调零碎。有的企业虽提出了文字性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经营价值观等,但往往带有雷同化、模仿性,缺乏独特个性和适应性,很难实行。

3.有助于树立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尽心尽职地完成受托责任。在股份化的公司制企业中,经营者作为人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谋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合乎公司的宗旨和道德规范的。在现今社会状态下,大多数商品已供大于求,获取一定量的利润,很不容易。除非自己企业的产品处于垄断期,那就可以取得丰厚的垄断利润。但由于是市场经济,这种好景不会很长,很快就会有很多竞争者蜂拥而上,从而使得利润率趋于平均,成为平均利润,这时,你想获得较多的利润,或者是增加销售量,或者是降低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利用 ‘经济增加值”考核评价经营绩效,从而使得股东利益和其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最大化。

上述作用若能较好地得到发挥,必将在现有特征的基础上,大大促进民营企业进一步合理评价绩效、科学决策、奋勇拚搏、善抓机遇与和谐团结,使民营企业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①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编辑部.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中华书局,2003年.

②刘伟萍.中国民营企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3

[关键词] 石化产业;民营经济;“双赢”

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是国家规划新建的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涉及行业之间产品关联性产业。如何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因势利导,利用国有石化大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带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石化企业发展实力,促进国有石化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两者的“双赢”共同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经济问题。

一、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1.泉港石化工业已经成为福建泉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石化企业75家,2004年石化工业实现产值11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76.5%。其中,石化工业园区内已入驻企业16家,预计产值163亿元。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54亿元;拟建项目9个,总投资千亿元,泉港区石化工业规模巨大,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现已投产的石化企业有:福建炼化公司,年加工原油400万吨,年产聚丙烯10万吨,2004年产值达98亿元,占石化产值84%。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年产烧碱4万吨、环氧丙烷2万吨、聚醚5万吨,2004年产值3亿元。海洋聚苯树脂,公司年产聚苯乙烯60万吨,2004年产值8亿元,目前正在推进年产60万吨聚苯乙烯、120万吨重油催化裂解项目的前期工作。华星石化公司,低温液化气年储能力达50万吨,是中国进出口公司500强之一,其投建的低温冷冻液化气储存库,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低温液化气贮库,2004年产值达4.2亿元。目前,泉港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有:无铅汽油、聚丙烯、硫磺、石脑油、烧碱、聚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初步形成以福炼公司为龙头,以湄洲湾氯碱公司、海洋聚苯乙烯、华星石化等30多家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石化板块。泉港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福建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泉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0-2005年“泉州泉港石化工业五年年均增长40%,石化工业产值140亿元”。但从长远发展看,要持续迈向新台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2.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资金制约。石化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基础,只靠国家提供,有些力不从心,必须调动泉州的民营资本加以补充。因为泉州有各类民营企业12万户,如果能吸收一部分民营资本参与石化行业,就有利于解决石化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泉州民营企业仍步履维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企业极容易倒闭。2005年国家对金融市场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使得许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停止了新业务拓展。手中有一定资金的企业主,又因融资渠道单一,而不敢投资新项目。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又倾向保守,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优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或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的问题。

第二,技术制约。石化企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控制性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泉州民营资本大多投在房地产、服装鞋帽、石材等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技术、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但他们普遍有危机感。因此,对接石化行业,进行转业转产,是他们的期盼。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石化方面知识了解不多,造成他们不愿轻易冒险。除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公司外,全区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44人,中级职称的有144人,其中属石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及40%。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预期愿望。

第三,信息制约。国有石化企业对民营企业了解不多,同时民营企业外部经济信息及资源转换信息的收集也相当差。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泉州12万多家民营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所占比例不足10%,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3%左右,利用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11.3%,近9成的企业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电子商务。民营企业的信息来源更多靠企业主的经验判断和有限渠道的了解,对石化行业发展状况和前途的了解甚少。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要畅通信息渠道。为此,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引导民营企业的生产向石化附属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第四,竞争制约。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约定,2006年以后,我国将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一些国际石油巨头介入中国石油市场的规模将愈大、速度将愈快。如在油品流通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实力强的国际著名公司,在2002年与中石化成立成品油合资公司后,计划用5年时间,将分别在福建、广东、江苏及浙江经营2100座加油站。BP公司2001年在与中国广东合作经营3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最近又协议在福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经营800座加油站。“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加剧了当前以成品油贸易、批发和加油站零售为主要业务的福建泉州泉港石化企业压力。

第五,用地制约。福建泉州泉港区土地321平方公里,福厦路以西161平方公里大多为不可建设的山体。扣除不可建设的山体及已建设的炼油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实际可建设用地只剩40多平方公里。一些大项目如炼化一体化、南埔电厂、泰山码头、富源石化的相继落户,使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用地空间十分狭窄。此外,煤、电、运及政治、市场变化等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为实现“双赢”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为实现民营经济对接国有石化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1.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已明显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要求,缺口较大,石化产品自给率不到50%,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乙苯等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部分精细化工及合成树脂产品(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等)严重供不应求,进口依赖度相当大。预计未来10年,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泉州泉港石油化工、基本化工业的生产密集度相对较高,为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中央企业看,福建炼化公司是国家的骨干企业,现拥有4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7万吨聚丙烯生能力。扩建后,原油生产能力将达1200万吨/年,并新建相应规模以上的配套化工生产装置。从地方企业看,泉港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推进石化产业聚集,一大批重量级非公企业如华星石化、海洋聚苯树脂、泰山石化、新益鸿基沥青等企业陆续建成,初步形成以石油加工、基本化工原料、仓储及深加工相互衔接的石化工业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参与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条件。

3.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从海域看,泉州泉港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环球航线仅15海里,距台湾基隆港和高雄港不足200海里,距上海港和广州港500海里左右,居于菲律宾马尼拉港和日本东京港的中心点。从陆域看,泉港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带的中部,距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均在1个半小时车程之内。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泉港民营企业北接“长三角”、南进“珠三角”提供了便利。同时,规划中的福建省LNG管道和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全境,为泉港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

4.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近几年来,泉州泉港区投入20多亿元资金,大手笔、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厦、漳、泉铁路直达港区,324国道穿境而过。投资150亿元,总装机容量580万千瓦的福建南埔电厂一期工程已投产发电。目前,全区已具备供电能力150万千瓦/日,供水能力50万吨/日,铁路运输能力5000吨/日,港口吞吐能力3万吨/日,高速DDH数据网为全区数据通讯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一类口岸——泉港口岸运作顺畅,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联检机构配套齐全。全长33.2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日处理量5万吨的净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15吨的垃圾填埋场已全面开工,并将在近期内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2亿元的海巡基地、海上溢油反应基地和船舶管理系统也在加紧建设中。

5.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港口优势。作为全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肖厝港,被孙中山称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至10万吨码头的深水岸线长5.5公里。规划建设石化、集装箱、煤炭、粮食泊位30个,远期年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目前,全区已建成码头泊位7座,其中10万吨原油码头1座,5万吨码头1座,万吨散货码头2座,5000吨以内成品油码头3座。在建和将建的码头9座,总投资达25.5亿元。

6.我国新经济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政策支持。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从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其中关键性措施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提出“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石油、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对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为泉港民营企业借石化优势,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措施

1.改善决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条件。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关联性、高资金技术密集度、强周期性的行业。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投资环境,首先表现在政府必须在宏观决策上坚持科学性和保持延续性。因而,政府对石化发展的产业规划,一定要有定位的前瞻性、布局的科学性、结构的系统性、执行的坚定性。其中,执行的坚定性是后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地方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投资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环境竞争的关键是决策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政府决策程序公开透明,决策内容集思广益,决策执行持续有力,投资者对政府就有信心、就放心,就能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形成发展强势。

2.改善政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划的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民营企业联姻国有石化企业,走向创业新层面的重要前置条件。打造政策环境,要狠抓政策的科学、务实。制定政策要有的放矢,对不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修订或果断废止。创新政策要敢为人先,既要加强沟通联系,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又要放开领域、放宽政策大胆实践。既要搞活机制,灵活创新措施,又要鼓励放手大干。尤其要多制定一些民营企业对接石化大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各级部门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切实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国企、民营经济双方走上合作前台的政策环境。

3.改善服务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优势支持。服务环境体现一个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在服务环境的营造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泉州民营企业在融通资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的真心支持和帮助。要坚持“项目至上、客户至尊”和“行政零收费、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原则,结合服务型机关建设,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提速,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发展,切实做到:重引导不越位,把不该管理的事坚决放开,消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管理不错位,把应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放开中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抓服务不缺位,对所有投资者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提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

4.改善法制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保障。民营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接石化产业更是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扶持,特别需要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行政执法环境予以保障。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干部思想中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问题,摒弃“规随人意”、“土办法”、“潜规则”、“熟人好办事”的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要进一步解决好依法行政过程中简单化问题,坚决整治随意执法、野蛮执法和司法不公、枉法裁判等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清除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头收费、搭车收费、强行收费不法行为,释放软环境蕴涵的巨大生产力。努力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公平竞争、依法行事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4

这次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大会,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对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在发展我区民营经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动员和部署我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刚才,区长宣读了区委、区政府《关于表彰发展民营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民营企业、出口创汇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个体工商户的决定》。建筑工程公司等六家单位从不同侧面做了书面或口头发言。下面,根据区委区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就做好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讲以下三点:

一、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区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不断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使我区民营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缓慢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历程。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高服务业水平、参与改制重组、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年底,全区民营(非国有)企业已达到1361户,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8*2户。20*年,全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区GDP的64%,与20*年相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呈稳步健康发展态势,已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民营企业特别是今天受到表彰的企业,勇于拼搏,争先创优,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如:20*年实业有限公司被评选为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开创了我区民营企业入选省百强民营企业的先河。的产品荣获“河北省优质产品”荣誉称号,在我区争创名牌产品活动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等等。这些荣誉,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荣耀,而是全区共同的荣誉。希望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以优秀民营企业为榜样,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二是涉及领域逐步拓宽。近几年已有多家民营企业通过兼并、租赁、承包、竞价购买等形式参与企业改制工作,实现了民营企业发展与企业改制重组的有机结合。截止20*年底,全区共有32家民营企业参与了企业改制,盘活资产1.55亿元,既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实现了双赢。如医药贸易有限公司对所购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后,成为我市首家通过国家GSP认证的民营药品批发企业。去年,酒业饮品有限公司积极投身到国家放开准入的城建体制改革,参与了环卫作业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的公开招标,并竞标成功,成为河北省第一家介入城建体制改革工作的民营企业。前几天,该公司又成功的赢得了两个作业区的清扫保洁权,开创了我省由民营企业介入城市建设工作的先例。

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特别是当我们遇到突发灾情和暂时困难的时候,各民营企业展现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风貌,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主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积极参与助教、救灾、助残、扶贫等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责任感和大局观念。就在昨天,境内民营企业还为慈善捐助事业捐赠资金万元,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多年来支持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广大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先进县区相比,我们的民营经济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一般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缺乏科技、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一、二产业中科技型企业较少。从产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技术密集型产品少、终级产品少,名牌产品少。二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管理方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缺乏那种开拓进取、追求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个别企业遵

章守纪、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法制观念淡薄,政策观念差,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三是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上位不高,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上存在偏见,服务意识淡薄,为民营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环境不够宽松等。

今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深刻表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抓好“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新形势下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思想认识的飞跃,推动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加强领导,优化环境,进一步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省、市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具体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依据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从行业准入、融资、税收等方面制定了更为优惠的政策,并制定了对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的标准,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今年,我们更是要把优化环境做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抓好、抓实、抓出实效。

一是要高度重视,强化服务。各单位、各部门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不折不扣地抓好中央、省、市和我区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环境。要把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日程,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服务监督到位,推进我区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以促发展为己任,以服务发展为天职,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单位、各部门特别是涉及民营经济的相关部门,都要增强以民为本的意识,为民营企业多出实招、多办实事,多解决难题。这里,我强调一点,凡是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就要努力设法解决,促其健康发展。各乡、街要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职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本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用足用好政策,满腔热情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发展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依法管理,规范有序。要把强化服务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一方面提供各全方位的服务,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强化监督和管理,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建立自律机制和自我创业辅导体系,营造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确保我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客观分析形势,坚持“政治平等、决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坚决把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全面提升我区民营经济实力,力争使民营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66%以上。

一是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在多领域发展。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商贸市场建设、社区服务、城市建设经营管理等所有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以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增加财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和社区服务型的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生产出口创汇、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支持和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医疗、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便民服务业,推动民营经济向主体多元化、业务市场化、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是鼓励有市场、有潜力的优势民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联营,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民营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要积极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国家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投资领域,实现民企与国

企的在准入领域的平等竞争,通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资合作,以及兼并、收购等形式,学习国有企业中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强化民营企业“技术为先,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的意识,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企业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增强我区税收收入发展后劲,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5

【关键词】民营企业 SWOT分析 战略

过去十年间,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间投资已经占据投资总规模比重的62%,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较客观地就其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态势做出准确分析,促进民营企业这一最大的经济群体在今后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凭借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具有高度灵活的经营决策权、资产支配权、用人选择权、内部分配权,可以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灵活应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凭借其利润最大化的首选目标,使企业在市场压力与激励下产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渴望通过创新知识与技术来更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凭借其具有功能的互补性,使得企业可以与不同所有制经济相互协作,弥补自身规模较小、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的固有劣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可以说,经过多年发展,民营经济以其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动力、活力的充分激发,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齐头并进,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三支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力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劣势。首先,进入门槛高,民营企业处处受制。十多年来,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依然不尽人意,民营企业的登记范围仍然只限于在批发零售、工业制造、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一些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成为了民营经济进入困难的“玻璃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宽泛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上缺少公平竞争的政策待遇,与国有经济、外商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几乎所有收益稳定、高利润、处于产业上游的行业都被国有经济垄断控制,资源性、要素性的行业尚未对民营资本开放。同时,个别部门和地区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民营经济不仅发展空间逼仄,在项目管理上与经济主管部门的冲突往往会使其得不到项目,处处受制,加之民营投资的管卡多、手续杂、费时长,大大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

其次,创业起点低,民营经济自身先天不足。细数民营经济发展三十年,虽然数量、规模、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整体看,发展到目前,不少民营企业都未能以科学、现代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先天不足与弊病日益暴露。大多数民营企业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在创业初期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追求目标短期化使得民营企业仍从事劳动密集、附加值低、能耗高的行业,加之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内部结构治理模式不够完善,人才总量不足、素质普遍不高、研发人员较少,科技含量低、创新意识淡薄,模仿、跟风致使产业结构单一,这些都使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处于市场竞争中的脆弱环节,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再次,融资渠道不畅,信贷融资有待拓展。近年来,民营企业贷款难在相关部门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一遇经济调整,信贷收缩,民营企业将受到较大压力。从银行角度看,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没有专门制定对于中小型民营的信贷标准,且民企稳定性不强,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差,银行对民营企业经营情况、业主能力无精力足够了解,致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和成本太高,风险机制设计制约了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同时,大部分商业银行县级支行“边缘化”,撤并网点、上收权限、集中资金投向重点项目等,使得民营经济的集聚区县域信贷投放受阻。此外,办理抵押贷款环节的工本费、评估费、登记费等相关费用过高,担保机构少、社会信用环境落后,征信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等也是制约民营融资的重要因素。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机会。当前,十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34位民营企业家党员当选为代表,这使得广大民营企业看到了新希望,服了一颗倾心企业发展、做好长远规划、努力做强做大的定心丸;十报告不仅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破除发展障碍、扩展新的发展领域给予了政策支持,更为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性调整。同时还强调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无疑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压力与责任、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资本运作越来越活跃,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在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成本优势趋于弱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刚性约束越来越强的大环境下,民营经济在吸引外来投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方面,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此次金融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工业利润、税金下滑2~4成,其中民营下滑2~3成;房地产税收由高增长逐月下降至-1.75%;民营销售占比下降5~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的风险抵御能力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仍面临着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创业起点较低、融资渠道不畅、抵御能力有待考验等“老大难”问题,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破除发展障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把民营经济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和强大支撑,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创新战略格局。

打破政策限制壁垒,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活力。一方面,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政策限制与区域壁垒,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新格局,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活力,最根本的途径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改变目前的投资环境。加大国有、集体企业资本的有序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从而加大民营经济的广泛进入,拓宽民营企业发展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相关领域,特别是在电力、邮电通信、交通运输、石油等行业的垄断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拿出明确的年度开放计划,规范招投标行为,针对公共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与运营如供水、供气、供热、市政、交通、污水垃圾处理,根据项目盈利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特许经营、公私合营、参股控股、建设移交、项目融资等方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凡是国家法律法令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

另一方面,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民营企业管理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状况;认真构建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投资平台,全面清理限制、阻碍、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确保民间资本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贸易、财税扶持等方面待遇公平化;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降低收费标准,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乱收费、不乱罚款、不乱摊派,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使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各级各部门应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切实抓好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政策透明度,做到用市场经济手段促发展,重引导不越位,善管理不错位,抓服务不缺位,真正使民营企业感到“安全、实惠、可靠、方便”;积极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创业服务、投资咨询、管理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管理创新,加速企业现代化改造。民营企业中有很大比例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传统的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才能帮助中小型民营企业尽快突破瓶颈,协助家族企业成功转型,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首先,民营企业主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其次,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打破封闭的产权模式,形成制衡与效率相协调的治理模式;再次,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提高人才意识,自觉遵守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科学的人才战略,把人才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战略位置。用人性化的管理激励员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竞争、发展优势。

第二,环境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就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民营经济从数量型、分散化的扩张模式转向质量型、专业化、集群式发展模式。在民营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要突出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结合,创造配套的产业环境,确定“多与不如少取”的支持原则,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传统改造升级步伐,围绕主导产业,选择民营企业重点支持,重在做大、做强;围绕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选择民营企业重点支持,重在做新做优;围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环节、薄弱环节重点支持,重在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第三,技术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民营企业由资源粗放加工型向资本技术驱动型转变,是提高民营企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政府要积极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发挥其信息咨询、产品展示、网上交易等多种新商业文明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园、创业园、创业中心等载体建设,强化各类载体的孵化作用,发挥其集成信息、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多元组合服务功能,使民营企业发展创业更加便捷,推进民营企业滚动发展;依托产业集群等技术服务平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挥对民营企业嫁接改造、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等技术资源优势;有机整合各类协会、商会资源,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行业商务信息和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

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要解决企业自身问题,提高企业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加强与银行的沟通,用良好的信用文化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提高自身信誉度。

二是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态度,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一视同仁,改善信贷管理结构,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互动,扩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服务领域,扎实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时,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及信用档案,强化金融内部监管,确保资金投放合理。

三是广泛发展社区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银行服务,提高小型金融机构覆盖率。

四是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需要通过银企联手、吸引社会投资等手段,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性小型金融机构、地区式科技融资平台等多投资主体的民间金融。创新民营经济的金融扶持方式,针对成长期和扩张期的科技型、先进型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放宽贷款利率范围,创新收益方式,找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将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

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建立健全小型、微型企业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提供配套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中小板、创业板中的中小企业比重,采取“投贷联盟”模式,政府建立相应的风险资金补偿机制,引导民营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形成永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优胜劣汰是市场运作的自然规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更应考虑到如何规避企业扩张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坚持运用风险、效益兼顾的根本方法,以全球视野谋划自身发展战略。

首先,要树立百年企业观念,从追逐短期利润向做精、做优相结合的战略目标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树立废物循环利用理念,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形成崇尚科学、降低消耗、永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高度重视过硬优质产品的品牌价值,通过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出口+内销”的双向发展,并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进而提升发展规模和档次。

再次,民营企业覆盖越广、扎根越深,就越有利于区域经济抵御风雨侵蚀。因此,国家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选择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多方向引导优势企业把自身优势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增强民营企业的产业支撑力、规模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同时,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资本运营、联合兼并、利用外资等方式实施名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自身市场影响力,形成与大企业配套协作、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使企业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区域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6

关键词:民营经济;外部环境;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30年,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供就业、增加税收、拉动内需、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发展的快慢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外部环境和制度建设密切相关,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决定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运行轨迹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一、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

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既伴随着区域的制度变迁,也是内外部制度创新的过程。从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制度环境的变化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辽宁省民营经济拾遗补缺的自发性发展阶段。1979年,辽宁省批准注册了第一批个体工商户,1984年4月批准了全国第一家私营企业,但辽宁省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国有企业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而且是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税收和租金来源,所以这一时期,辽宁的工作重点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受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影响,使其政策导向上忽视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仅局限于经营国有、集体企业不愿经营或经营不过来,而人民生活又很需要的细小行业或品种,这一时期个体私营业主的素质较低,民营经济基本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

第二阶段辽宁省民营经济主要以租赁、承包、灵活的分配机制参与国有资产经营的发展阶段。在90年代中期之前,个体私营经济在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无论是在工业用地、工业设备、工业原材料的购买和劳动力雇佣方面,都存在颇多的限制,使得民营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交易成本非常之高。这一时期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带红帽子”、“租赁”、“承包”等等)将个体私营经济“包装”成符合一定意识形态标准的“公有制经济”或“集体经济”,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所诱发的政治风险,发展民营经济,所以这一时期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第三阶段辽宁省民营经济以资本经营的手段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迅速扩充资本和经营领域的发展阶段。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民营经济在效率上的优势会对国有企业产生压力,促使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并使政府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变革,所以随着辽宁省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纵深推进,国有中小企业陆续通过转制,进入到民营经济的行列,转制企业的加盟,对壮大辽宁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非公有制经济以其清晰的产权结构、灵活的经营机制,参与到国企改革中,促进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转变,并在税收、就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实现公司化改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国有经济在技术、资金、人力资本方面的“溢出效应”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有、民营经济的互补互助,推动了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彻底解除了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束缚,确定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政治地位。2003年中央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措施,为全省民营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这一时期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2003~2010年年底在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从759万人增加到1120万人,增加了361万人,已占全省从业人员的70%以上,民营企业已成为城乡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全省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从2004年的3505亿元到2010年已经超过了万亿元,在全省GDP所占比重从51%增加到60.5%,民营企业上交税金从2003年的221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250亿元,并已成为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①这一时期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已经由一些低技术含量的行业起步,开始涉足新兴产业,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民营企业除了在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继续发展外,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等也获得迅速发展。由于政府的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交易费用大幅下降,辽宁省民营企业开始获得迅速的发展。

从辽宁省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数量消长和发展快慢,与国家和地区制度和政策的变化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和政策导向对民营经济发展及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制约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近几年来虽然辽宁省民营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但辽宁地区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较重,意识形态偏好的转化存在严重滞后性,甚至出现意识形态偏好与效率的严重冲突,时至今日,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惯性,仍然在左右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发展环境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因素制约着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扶持与服务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

由于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扶持与服务,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来看,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仍然是“管”的意识为主导,扶持与服务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行政执收执罚部门,针对服务对象,仍然存在工作不透明、执行政策依据不足等问题,单纯地把行政处罚和收费作为首要目的,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最终达不到管理和处罚的目的,使同一问题重复发生,企业意见较多。另外,有些行政管理部门从向企业吃、拿、卡、要,变为利用在合法收费项目上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变换收费时限等变相向企业多收费。如企业在办理审批和年检时,要求企业必须出具的一些检测报告、评估报告、审计报告等等,有些可以简化和同用的却要求重复出具,而这些报告材料多由依附这些有关职能部门的中介机构来出具,出具每份报告的收费约为总投资额的3%o~5%,达到总投资额的3%左右。

二是一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差。有的地区反映,工业企业新上项目,审批时间要达到两年以上,企业无奈只好边施工边审批,结果就可能面对执法部门随时随地的处罚。还有个别地区以解决土地使用权为承诺,吸引了一批企业落户,但落户后却无法办理土地使用证,由此产生了企业既办不了贷款、又面临被处罚的后果。有些可以很快就办好的事项,由于有关部门人为的原因,企业却要跑很多次,拖延了时间,增加了企业负担。有的正常办理的事情,不给好处就拖着不办。一些税费减免等新政策落实难,执行起来缺乏连续性。企业反映,有关部门在调高税费标准时,工作十分积极,而在执行惠及企业的政策时态度消极,甚至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部门也以种种借口拖着不办。

(二)信息服务不足。

一是信息服务的时效性不强。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的效益与其所提供的时间快慢成正比,信息的时效是信息的第二生命。如果“事过境迁”,再科学、准确的信息也会失去价值。但目前针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服务常常会出现相对滞后现象,往往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商机,陷入被动境地。

二是信息服务内容有待更全面。尽管政府部门网站的数量已经不少,但一些网站的栏目形式单一,公开信息量很少,部分信息陈旧,更新缓慢;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往往只向公众公开正面的信息,而对于负面信息公开不力;浅层次信息服务居多,而包括调查研究、决策咨询、对比分析、战略研究的深层次信息开发明显不足。

三是信息服务缺乏互动性。政府始终是社会的管理者,掌握着社会的各种资源,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比传统的信息服务加强了许多,企业既是政府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反馈者、发送者和意见提供者。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政府网站主要是政府部门向公众或企业公布一般信息的一种渠道,缺少互动栏目的设置,没有真正实现信息的反馈和互动。

四是政府信息服务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因为信息公开的决定权在政府部门手中,没有统一的规定,该公开什么信息,何时公开、对什么人公开,往往取决于政府部门甚至个别官员的喜好;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往往片面地理解稳定和信息公开的关系,认为信息公开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从而以稳定为由拒绝公开信息;甚至一些部门把掌握的信息当作一种权力,利用这种权力来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在有形无形中造成了政府信息的垄断。

(三)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错位。

一是行业协会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政会不分。目前,大多数行业协会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发起的,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而设立,在人员、经费、职能等方面依赖政府主管部门,具有“准政府”色彩。行业协会的领导职务由政府部门领导兼任或由其控制领导人选。大多数行业协会也愿成为“准政府”,组织管理会员企业,但忽视了首先应代表企业利益的职责,把为企业服务看成对企业的监管。政会不分,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权,造成行业协会的官僚化倾向,无法真正代表行业的利益,导致许多行业协会难以作为。

二是职能定位不准确,重复设立,职能交叉,服务不到位。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各个行业协会之间的职能存在交叉、重叠问题,造成都不愿意干事的局面。有些行业协会忽视为会员企业服务的职能,对行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制定行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和规范,协调争端、开拓市场等功能的发挥严重不足。现有行业协会的大部分工作是编写简报,组织一些简单的培训、考察活动,不能为会员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许多民营企业不愿加入。

三是缺乏法律支持和规范。行业协会的专门立法是行业协会的地位、性质、职能最主要最直接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法律。政府把行业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混同管理,不利于行业协会的发展,使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处于窘境。

(四)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对不够完善,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特别是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辽宁省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民营企业面临高价采购的原材料价值缩水、购销价格倒挂、资产蒸发、货款拖欠增多、销售合同退单或不能按期出厂、库存增加、资金占用量加大、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抚顺市调查的60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中有41户缺少流动资金,占68.3%;锦州市调查的40户需要贷款的企业中只有9户得到银行贷款,且主要是大型民营企业;沈阳市的辽中泵阀产业园和新民灯饰灯具电光源、法库轻工家电、康平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园区)建设项目因资金缺口严重进展缓慢;丹东市141个再建项目总投资36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08亿元,目前贷款只落实了11亿元,项目进度受到影响。

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也比较高。银行无论贷款数额的大小,每笔贷款的信息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企业贷款量越大,银行的单位贷款成本也就相对较低。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有“短、小、频、急”等特点,给民营企业贷款成本明显偏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并不是很大,不能弥补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增加的成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银行往往不愿意向民营企业贷款。在金融危机影响期间,虽然央行建议各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但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更偏向于大型企业,这就意味着民营中小企业难以从正式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高成本资金。

三、沿海发达省份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差异。

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沿海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无论从总量和质量来看仍有一定距离。2009年广东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居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一位和第六位,浙江为第四位和第五位,江苏为第二位和第四位,辽宁则是第七位和第九位。广东、江苏、浙江、沈阳个体工商户分别为320.52万户、261万户、201万户、145.1万户,私营企业分别为81万户、91.16万户、52万户、21.9万户。江苏省私营企业户数连续9年排第一。2008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133.33亿元,是辽宁的2.04倍,江苏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也突破15000亿元,是辽宁省的2倍多。这也就是说,辽宁省与沿海省份在经济总量上差距的半数以上来自民营经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外部环境的差异。

第一,从民营经济初始的发展环境看,由于辽宁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确定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一直是计划经济成分比重大、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省份。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辽宁省一直都把发展经济的重点高度放到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基本上把掌控的有限资源投向了国有和集体企业方面,忽视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鼓励和扶植。从我国私营经济兴起的三条途径看:

市场竞争与乡镇企业改制——苏南模式的演化;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的演变——温州模式的演化;公有企业的民营化。①辽宁省的很多私营企业是靠第三条路径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许多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必然使其发展面临许多原有历史遗留问题,如,原有企业体制的顺利转型,转制后原有企业人员和债务负担的消化,以及资金的短缺等问题。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影响了其路径选择,使我们失去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初有利时机。而当辽宁省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时,整个社会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更加规范,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辽宁省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原材料工业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民营企业中资源采选及高耗能、粗加工产业比重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安全、环保政策的不断出台,辽宁省相关产业中小企业关停率较高,这主要集中在矿山、初级产品和“两高一低”产业。鞍山市因全省开展辽河流域治理活动将企业排污标准COD由原来的180调整到100,使该市37家印染企业大部分停产;铁岭市2009年将依法关停并转20万吨以下的水泥企业11家。辽阳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开展节能减排、安全、环保专项整顿,两年内累计关停了近500户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此外,还有一大批小矿山因达不到安全标准而被关停。②而沿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在改革开放后就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重点。以浙江省为例,改革开放后,浙江省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民营企业的起步和市场的发育较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领先一步,且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的扩张极为迅速,新的经济活动主体和新的经济运行方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浙江省凭借其率先改革带来的体制创新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浙江模式”,即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当国家整体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确立后,在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原先在计划经济体制外已成长到相当规模的民营经济部门在短时期内迅速地“反客为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量①。由于浙江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得较早,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民资比较富足,在目前经济的发展中已形成良性的循环。

第二,在现行的政策执行观念方面,南北方的差异也很明显。辽宁近年来对民营经济发展一直采取积极的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并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秉承的思想观念和心态不同,政策效果必然不同。据调查,辽宁省的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大部分行政执法人员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官本位”意识明显、管制思想突出、服务意识淡薄,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着较普遍的“管制”偏向,在政策贯彻执行环节上,必然会产生“截流”、“中梗阻”和“扭曲”现象,政策应有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尤其是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在贯彻执行中被或多或少地打了一些折扣,影响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在政策执行上,主要研究和考虑如何帮助企业整改,达到要求,观念也比较开放。

第三,在政策执行宽紧度和偏离度方面差异突出。政策执行宽紧度指的是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在依据政策处理相关政务,运用自由裁量权的宽紧程度上的把握。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政策观念的影响,辽宁省在执行环节上,基本选择的是从严、从紧的取向,特别是在政府职能部门收缴的税费方面,人们称为“杀鸡取卵”,政府及有关部门财政和经费一紧,就打个体私营企业的主意,千方百计地多收税、多收费、多罚款。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辽宁省迥然不同,它们都选择了放开、放活、从宽的取向,形成了“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的环境和氛围。例如辽宁某市企业反映,城镇土地使用税一等到五等地段分别为每平方米30元、21元、15元、9元和6元,而南方省份对这项税是实行减免的,有的规定每平方米仅1元。此外,辽宁省由税务部门代收的社保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40%左右,社保缴费比例过高、基数过大、执行过严等问题,导致企业税费负担过重,运营成本增加。同时,由于过重的权力意识也导致管理部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各自为政,综合能力很差,相互协调的能力和意识差。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政府部门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发展民营企业主要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扶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主要是解决税源问题”。他们认为:个体私营民营企业是大企业的种子,处于资本积累阶段,如果政策从紧,缴纳的税、费多,不利于资本积累,没有积累就难以做大。真正能够解决财政问题的不是那些小企业,而是那些大中型企业、公司、企业集团。放开小的、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税源持续增长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他们对个体户、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采取定额纳税方式。

“放水养鱼”是他们政策执行的基本理念。执行政策是从宽还是从紧,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五、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制度创新。

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路径选择密切相关。而地区之间的意识形态偏好不同,文化理念的差异,又使其不同地区在发展路径上出现分岔,但在其转变过程中,由于处于经济效率和生产力竞争的考虑,地区发展又会出现趋同,目前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正是处于这一转变时期。我们认为,单纯的观念趋同只会使辽宁省跟在这些先进地区的后面亦步亦趋,况且每个地区的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存在差异,辽宁省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辽宁省初始的路径选择决定了其制度环境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今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不仅对民营经济甚至对整个区域的发展都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民营经济的竞争力将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般来说任何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长、成熟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随着发展,区域经济对生产要素的依赖性的权重会下降,而创新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影响权重会越来越大。①我们认为,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民营经济主要是补缺型的发展,这主要指选择大企业认为利润不高而不愿做或不值得做的产品或大企业不重视的小规模顾客群的需求空缺。发现市场空缺,提供特色或有个性的产品或服务而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这部分企业可以在原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第二阶段应该走配套型和创新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比重较大,民营企业可以围绕这些大型企业形成“垂直型”企业分工体系。以产品为中心的向后垂直型,即由核心企业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而民营企业大都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等,参与分工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他小企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带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应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通过建立创新型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技术创新类型,包括自主研发创新、引进改造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目前,从总体上说,民营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改造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为突破口,增强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辽宁省民营经济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升辽宁省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兴办科技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大中型企业配套的企业、牵动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环保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鼓励民营企业配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辽宁省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为城市配套的加工业、传统工艺、特色加工业等,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化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我们应为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好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制定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对企业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哪个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好,民营企业发展就迅速。首先,政府要建立保护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确立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对不利于民营企业成长、不利于提升辽宁经济竞争力的制度尽快进行清理。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行为、市场行为和投资融资行为等方面的指导和约束,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要在强化政府依法管理作用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法治环境。如在执法领域,要克服歧视或不公正对待问题;在司法领域,民营企业案件应得到公平和公正处理;在司法实践领域,要依法严厉打击侵犯企业主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其次,提供法律政策维权服务。在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打击欺诈和恶性竞争方面,应加大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法的执行力度。第三,在税收、金融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创立和发展给予帮助和支持,如日本在税法上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措施,明确规定减少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率,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上的税率为37.5%,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分两部分征税,即总所得在800万日元以下的部分按28%的税率征税,超过800万El元的部分按37.5%的税率征税。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民营企业提供税收、融资方面的支持,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鼓励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我们应结合辽宁省民营经济创新型的路径选择,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创新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优先保证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建设用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示范园区,实施完成新技术、新成果及专利的推广应用。辽宁省各地区在这方面的政策实施情况不一。例如:沈阳市为支持重点产业发展,2009年设立了2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大连市财政安排10亿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创业基地建设、服务外包、节能环保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各地区政策不同使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出现不平衡。我们应鼓励各级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其次,对创新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及税收优惠。如实行低息和优先贷款,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政策。第三,继续推进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组织高等院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民营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及专利技术的扩散。辽宁省应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发挥我们自身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培育协作化、专业化、系列化生产的中小企业集群基地,增强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合作之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实施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

创新型民营企业不仅表现在技术和产品上的积极投入研发,也表现在民营企业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和理念的创新。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民营企业仍处于家族式经营的管理状态,制约企业的发展,要引导民营企业逐步由家族式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政府应建立一套各级政府分工负责的民营企业家培训机制,组织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作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讲座论坛、组织考察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努力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要发展民营经济首先要构筑起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的完整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金融财务服务体系、技术开发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等。目前辽宁省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普遍存在服务范围狭窄、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所以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建立和完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我们可以由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小企业基金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构成广泛的民营企业服务网络。如建立“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核心的、庞大的中小企业情报体系,这个体系收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信息,免费为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上信息、推荐和介绍产品,提供国家产业导向、行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最新科技成果和行业前沿技术、产权交易和其他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第二,加快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小企业从立项、开业到运营、管理、发展,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行有效的培训。小企业在其生长与发展过程中新旧更替频率快,呈现高产生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所以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第三,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继续加强现有咨询队伍的建设,联系和依托社会上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咨询、认证机构和知名专家,为民营企业开展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企业策划服务,针对市场中出现的以次充好,低质量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的现象,从政府的角度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向社会发送信号,解决企业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创立品牌来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们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变迁与其制度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好的制度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应通过提供好的制度环境,降低民营企业发展的交易成本,促进其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中小企业厅编:《辽宁省民营经济及乡镇企业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版。

2.  辽宁统计局编:《辽宁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3.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王志凯:《中国民营区域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李新春、储小平和朱沆:《民营企业成长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李维安:《民营经济制度创新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7

关键词:民营经济;外部环境;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30年,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供就业、增加税收、拉动内需、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发展的快慢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外部环境和制度建设密切相关,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决定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运行轨迹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一、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

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既伴随着区域的制度变迁,也是内外部制度创新的过程。从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制度环境的变化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辽宁省民营经济拾遗补缺的自发性发展阶段。1979年,辽宁省批准注册了第一批个体工商户,1984年4月批准了全国第一家私营企业,但辽宁省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国有企业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而且是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税收和租金来源,所以这一时期,辽宁的工作重点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受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影响,使其政策导向上忽视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仅局限于经营国有、集体企业不愿经营或经营不过来,而人民生活又很需要的细小行业或品种,这一时期个体私营业主的素质较低,民营经济基本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

第二阶段辽宁省民营经济主要以租赁、承包、灵活的分配机制参与国有资产经营的发展阶段。在90年代中期之前,个体私营经济在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无论是在工业用地、工业设备、工业原材料的购买和劳动力雇佣方面,都存在颇多的限制,使得民营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交易成本非常之高。这一时期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带红帽子”、“租赁”、“承包”等等)将个体私营经济“包装”成符合一定意识形态标准的“公有制经济”或“集体经济”,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所诱发的政治风险,发展民营经济,所以这一时期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第三阶段辽宁省民营经济以资本经营的手段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迅速扩充资本和经营领域的发展阶段。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民营经济在效率上的优势会对国有企业产生压力,促使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并使政府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变革,所以随着辽宁省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纵深推进,国有中小企业陆续通过转制,进入到民营经济的行列,转制企业的加盟,对壮大辽宁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非公有制经济以其清晰的产权结构、灵活的经营机制,参与到国企改革中,促进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转变,并在税收、就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实现公司化改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国有经济在技术、资金、人力资本方面的“溢出效应”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有、民营经济的互补互助,推动了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彻底解除了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束缚,确定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政治地位。2003年中央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措施,为全省民营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这一时期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2003~2010年年底在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从759万人增加到1120万人,增加了361万人,已占全省从业人员的70%以上,民营企业已成为城乡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全省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从2004年的3505亿元到2010年已经超过了万亿元,在全省GDP所占比重从51%增加到60.5%,民营企业上交税金从2003年的221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250亿元,并已成为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①这一时期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已经由一些低技术含量的行业起步,开始涉足新兴产业,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民营企业除了在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继续发展外,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等也获得迅速发展。由于政府的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交易费用大幅下降,辽宁省民营企业开始获得迅速的发展。

从辽宁省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数量消长和发展快慢,与国家和地区制度和政策的变化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和政策导向对民营经济发展及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制约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近几年来虽然辽宁省民营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但辽宁地区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较重,意识形态偏好的转化存在严重滞后性,甚至出现意识形态偏好与效率的严重冲突,时至今日,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惯性,仍然在左右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发展环境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因素制约着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扶持与服务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

由于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扶持与服务,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来看,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仍然是“管”的意识为主导,扶持与服务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行政执收执罚部门,针对服务对象,仍然存在工作不透明、执行政策依据不足等问题,单纯地把行政处罚和收费作为首要目的,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最终达不到管理和处罚的目的,使同一问题重复发生,企业意见较多。另外,有些行政管理部门从向企业吃、拿、卡、要,变为利用在合法收费项目上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变换收费时限等变相向企业多收费。如企业在办理审批和年检时,要求企业必须出具的一些检测报告、评估报告、审计报告等等,有些可以简化和同用的却要求重复出具,而这些报告材料多由依附这些有关职能部门的中介机构来出具,出具每份报告的收费约为总投资额的3%o~5%,达到总投资额的3%左右。

二是一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差。有的地区反映,工业企业新上项目,审批时间要达到两年以上,企业无奈只好边施工边审批,结果就可能面对执法部门随时随地的处罚。还有个别地区以解决土地使用权为承诺,吸引了一批企业落户,但落户后却无法办理土地使用证,由此产生了企业既办不了贷款、又面临被处罚的后果。有些可以很快就办好的事项,由于有关部门人为的原因,企业却要跑很多次,拖延了时间,增加了企业负担。有的正常办理的事情,不给好处就拖着不办。一些税费减免等新政策落实难,执行起来缺乏连续性。企业反映,有关部门在调高税费标准时,工作十分积极,而在执行惠及企业的政策时态度消极,甚至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部门也以种种借口拖着不办。

(二)信息服务不足。

一是信息服务的时效性不强。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的效益与其所提供的时间快慢成正比,信息的时效是信息的第二生命。如果“事过境迁”,再科学、准确的信息也会失去价值。但目前针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服务常常会出现相对滞后现象,往往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商机,陷入被动境地。

二是信息服务内容有待更全面。尽管政府部门网站的数量已经不少,但一些网站的栏目形式单一,公开信息量很少,部分信息陈旧,更新缓慢;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往往只向公众公开正面的信息,而对于负面信息公开不力;浅层次信息服务居多,而包括调查研究、决策咨询、对比分析、战略研究的深层次信息开发明显不足。

三是信息服务缺乏互动性。政府始终是社会的管理者,掌握着社会的各种资源,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比传统的信息服务加强了许多,企业既是政府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反馈者、发送者和意见提供者。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政府网站主要是政府部门向公众或企业公布一般信息的一种渠道,缺少互动栏目的设置,没有真正实现信息的反馈和互动。

四是政府信息服务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因为信息公开的决定权在政府部门手中,没有统一的规定,该公开什么信息,何时公开、对什么人公开,往往取决于政府部门甚至个别官员的喜好;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往往片面地理解稳定和信息公开的关系,认为信息公开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从而以稳定为由拒绝公开信息;甚至一些部门把掌握的信息当作一种权力,利用这种权力来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在有形无形中造成了政府信息的垄断。

(三)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错位。

一是行业协会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政会不分。目前,大多数行业协会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发起的,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而设立,在人员、经费、职能等方面依赖政府主管部门,具有“准政府”色彩。行业协会的领导职务由政府部门领导兼任或由其控制领导人选。大多数行业协会也愿成为“准政府”,组织管理会员企业,但忽视了首先应代表企业利益的职责,把为企业服务看成对企业的监管。政会不分,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权,造成行业协会的官僚化倾向,无法真正代表行业的利益,导致许多行业协会难以作为。

二是职能定位不准确,重复设立,职能交叉,服务不到位。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各个行业协会之间的职能存在交叉、重叠问题,造成都不愿意干事的局面。有些行业协会忽视为会员企业服务的职能,对行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制定行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和规范,协调争端、开拓市场等功能的发挥严重不足。现有行业协会的大部分工作是编写简报,组织一些简单的培训、考察活动,不能为会员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许多民营企业不愿加入。

三是缺乏法律支持和规范。行业协会的专门立法是行业协会的地位、性质、职能最主要最直接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法律。政府把行业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混同管理,不利于行业协会的发展,使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处于窘境。

(四)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对不够完善,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特别是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辽宁省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民营企业面临高价采购的原材料价值缩水、购销价格倒挂、资产蒸发、货款拖欠增多、销售合同退单或不能按期出厂、库存增加、资金占用量加大、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抚顺市调查的60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中有41户缺少流动资金,占68.3%;锦州市调查的40户需要贷款的企业中只有9户得到银行贷款,且主要是大型民营企业;沈阳市的辽中泵阀产业园和新民灯饰灯具电光源、法库轻工家电、康平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园区)建设项目因资金缺口严重进展缓慢;丹东市141个再建项目总投资36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08亿元,目前贷款只落实了11亿元,项目进度受到影响。

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也比较高。银行无论贷款数额的大小,每笔贷款的信息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企业贷款量越大,银行的单位贷款成本也就相对较低。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有“短、小、频、急”等特点,给民营企业贷款成本明显偏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并不是很大,不能弥补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增加的成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银行往往不愿意向民营企业贷款。在金融危机影响期间,虽然央行建议各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但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更偏向于大型企业,这就意味着民营中小企业难以从正式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高成本资金。

三、沿海发达省份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差异。

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沿海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无论从总量和质量来看仍有一定距离。2009年广东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居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一位和第六位,浙江为第四位和第五位,江苏为第二位和第四位,辽宁则是第七位和第九位。广东、江苏、浙江、沈阳个体工商户分别为320.52万户、261万户、201万户、145.1万户,私营企业分别为81万户、91.16万户、52万户、21.9万户。江苏省私营企业户数连续9年排第一。2008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133.33亿元,是辽宁的2.04倍,江苏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也突破15000亿元,是辽宁省的2倍多。这也就是说,辽宁省与沿海省份在经济总量上差距的半数以上来自民营经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外部环境的差异。

第一,从民营经济初始的发展环境看,由于辽宁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确定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一直是计划经济成分比重大、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省份。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辽宁省一直都把发展经济的重点高度放到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基本上把掌控的有限资源投向了国有和集体企业方面,忽视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鼓励和扶植。从我国私营经济兴起的三条途径看:

市场竞争与乡镇企业改制——苏南模式的演化;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的演变——温州模式的演化;公有企业的民营化。①辽宁省的很多私营企业是靠第三条路径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许多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必然使其发展面临许多原有历史遗留问题,如,原有企业体制的顺利转型,转制后原有企业人员和债务负担的消化,以及资金的短缺等问题。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影响了其路径选择,使我们失去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初有利时机。而当辽宁省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时,整个社会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更加规范,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辽宁省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原材料工业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民营企业中资源采选及高耗能、粗加工产业比重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安全、环保政策的不断出台,辽宁省相关产业中小企业关停率较高,这主要集中在矿山、初级产品和“两高一低”产业。鞍山市因全省开展辽河流域治理活动将企业排污标准COD由原来的180调整到100,使该市37家印染企业大部分停产;铁岭市2009年将依法关停并转20万吨以下的水泥企业11家。辽阳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开展节能减排、安全、环保专项整顿,两年内累计关停了近500户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此外,还有一大批小矿山因达不到安全标准而被关停。②而沿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在改革开放后就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重点。以浙江省为例,改革开放后,浙江省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民营企业的起步和市场的发育较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领先一步,且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的扩张极为迅速,新的经济活动主体和新的经济运行方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浙江省凭借其率先改革带来的体制创新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浙江模式”,即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当国家整体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确立后,在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原先在计划经济体制外已成长到相当规模的民营经济部门在短时期内迅速地“反客为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量①。由于浙江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得较早,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民资比较富足,在目前经济的发展中已形成良性的循环。

第二,在现行的政策执行观念方面,南北方的差异也很明显。辽宁近年来对民营经济发展一直采取积极的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并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秉承的思想观念和心态不同,政策效果必然不同。据调查,辽宁省的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大部分行政执法人员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官本位”意识明显、管制思想突出、服务意识淡薄,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着较普遍的“管制”偏向,在政策贯彻执行环节上,必然会产生“截流”、“中梗阻”和“扭曲”现象,政策应有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尤其是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在贯彻执行中被或多或少地打了一些折扣,影响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在政策执行上,主要研究和考虑如何帮助企业整改,达到要求,观念也比较开放。

第三,在政策执行宽紧度和偏离度方面差异突出。政策执行宽紧度指的是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在依据政策处理相关政务,运用自由裁量权的宽紧程度上的把握。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政策观念的影响,辽宁省在执行环节上,基本选择的是从严、从紧的取向,特别是在政府职能部门收缴的税费方面,人们称为“杀鸡取卵”,政府及有关部门财政和经费一紧,就打个体私营企业的主意,千方百计地多收税、多收费、多罚款。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辽宁省迥然不同,它们都选择了放开、放活、从宽的取向,形成了“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的环境和氛围。例如辽宁某市企业反映,城镇土地使用税一等到五等地段分别为每平方米30元、21元、15元、9元和6元,而南方省份对这项税是实行减免的,有的规定每平方米仅1元。此外,辽宁省由税务部门代收的社保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40%左右,社保缴费比例过高、基数过大、执行过严等问题,导致企业税费负担过重,运营成本增加。同时,由于过重的权力意识也导致管理部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各自为政,综合能力很差,相互协调的能力和意识差。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政府部门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发展民营企业主要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扶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主要是解决税源问题”。他们认为:个体私营民营企业是大企业的种子,处于资本积累阶段,如果政策从紧,缴纳的税、费多,不利于资本积累,没有积累就难以做大。真正能够解决财政问题的不是那些小企业,而是那些大中型企业、公司、企业集团。放开小的、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税源持续增长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他们对个体户、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采取定额纳税方式。

“放水养鱼”是他们政策执行的基本理念。执行政策是从宽还是从紧,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五、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制度创新。

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路径选择密切相关。而地区之间的意识形态偏好不同,文化理念的差异,又使其不同地区在发展路径上出现分岔,但在其转变过程中,由于处于经济效率和生产力竞争的考虑,地区发展又会出现趋同,目前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正是处于这一转变时期。我们认为,单纯的观念趋同只会使辽宁省跟在这些先进地区的后面亦步亦趋,况且每个地区的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存在差异,辽宁省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辽宁省初始的路径选择决定了其制度环境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今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不仅对民营经济甚至对整个区域的发展都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民营经济的竞争力将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般来说任何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长、成熟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随着发展,区域经济对生产要素的依赖性的权重会下降,而创新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影响权重会越来越大。①我们认为,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民营经济主要是补缺型的发展,这主要指选择大企业认为利润不高而不愿做或不值得做的产品或大企业不重视的小规模顾客群的需求空缺。发现市场空缺,提供特色或有个性的产品或服务而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这部分企业可以在原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第二阶段应该走配套型和创新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比重较大,民营企业可以围绕这些大型企业形成“垂直型”企业分工体系。以产品为中心的向后垂直型,即由核心企业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而民营企业大都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等,参与分工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他小企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带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应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通过建立创新型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技术创新类型,包括自主研发创新、引进改造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目前,从总体上说,民营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改造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为突破口,增强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辽宁省民营经济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升辽宁省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兴办科技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大中型企业配套的企业、牵动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环保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鼓励民营企业配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辽宁省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为城市配套的加工业、传统工艺、特色加工业等,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化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我们应为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好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制定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对企业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哪个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好,民营企业发展就迅速。首先,政府要建立保护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确立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对不利于民营企业成长、不利于提升辽宁经济竞争力的制度尽快进行清理。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行为、市场行为和投资融资行为等方面的指导和约束,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要在强化政府依法管理作用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法治环境。如在执法领域,要克服歧视或不公正对待问题;在司法领域,民营企业案件应得到公平和公正处理;在司法实践领域,要依法严厉打击侵犯企业主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其次,提供法律政策维权服务。在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打击欺诈和恶性竞争方面,应加大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法的执行力度。第三,在税收、金融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创立和发展给予帮助和支持,如日本在税法上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措施,明确规定减少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率,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上的税率为37.5%,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分两部分征税,即总所得在800万日元以下的部分按28%的税率征税,超过800万El元的部分按37.5%的税率征税。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民营企业提供税收、融资方面的支持,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鼓励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我们应结合辽宁省民营经济创新型的路径选择,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创新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优先保证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建设用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示范园区,实施完成新技术、新成果及专利的推广应用。辽宁省各地区在这方面的政策实施情况不一。例如:沈阳市为支持重点产业发展,2009年设立了2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大连市财政安排10亿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创业基地建设、服务外包、节能环保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各地区政策不同使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出现不平衡。我们应鼓励各级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其次,对创新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及税收优惠。如实行低息和优先贷款,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政策。第三,继续推进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组织高等院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民营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及专利技术的扩散。辽宁省应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发挥我们自身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培育协作化、专业化、系列化生产的中小企业集群基地,增强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合作之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实施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

创新型民营企业不仅表现在技术和产品上的积极投入研发,也表现在民营企业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和理念的创新。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民营企业仍处于家族式经营的管理状态,制约企业的发展,要引导民营企业逐步由家族式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政府应建立一套各级政府分工负责的民营企业家培训机制,组织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作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讲座论坛、组织考察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努力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要发展民营经济首先要构筑起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的完整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金融财务服务体系、技术开发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等。目前辽宁省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普遍存在服务范围狭窄、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所以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建立和完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我们可以由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小企业基金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构成广泛的民营企业服务网络。如建立“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核心的、庞大的中小企业情报体系,这个体系收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信息,免费为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上信息、推荐和介绍产品,提供国家产业导向、行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最新科技成果和行业前沿技术、产权交易和其他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第二,加快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小企业从立项、开业到运营、管理、发展,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行有效的培训。小企业在其生长与发展过程中新旧更替频率快,呈现高产生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所以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第三,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继续加强现有咨询队伍的建设,联系和依托社会上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咨询、认证机构和知名专家,为民营企业开展管理咨询、企业诊断、企业策划服务,针对市场中出现的以次充好,低质量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的现象,从政府的角度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向社会发送信号,解决企业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创立品牌来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们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变迁与其制度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好的制度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应通过提供好的制度环境,降低民营企业发展的交易成本,促进其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中小企业厅编:《辽宁省民营经济及乡镇企业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版。

2. 辽宁统计局编:《辽宁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3.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王志凯:《中国民营区域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李新春、储小平和朱沆:《民营企业成长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李维安:《民营经济制度创新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8

一、肯定成绩,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去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8.65万户、私营企业1.02万户,均居全省第8位。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增长最快、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主要力量。

在经济发展方面,民营经济是最现实的增长点。民营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8.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5.1%,所占的份额比*年和*年分别提高了22.4和54.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9%。民间投资完成135.4亿元,增长81.4%,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9.3%;上缴税收31.4亿元,占全市的63.5%;民营企业出口4.1亿美元,增长71.8%,占全部自营出口的40.5%。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6.7亿元,销售收入171亿元,出货值43.5亿元。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形成了国有、外资和民营经济三足鼎立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

在经济结构方面,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是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的主要创造者与参与者,对促进织里童装、南浔木业、安吉椅业等专业市场的发育,提高市场化程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市的商业流通零售网点、餐饮服务业、城乡集贸和专业市场,85%以上由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我市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已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在转制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解决经营人才、置换与注入资本、接纳职工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国企改革中“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的问题。

在致富百姓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形成了一大批块状经济和专业村,这些块状经济和专业村大多拥有一至几种主导产品,聚集了一批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市已有15个块状经济和441个专业村。这些块状经济不仅为当地政府创造了税收,而且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个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7.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8.9%,年均增长20.6%,而同期全社会就业增长率只有0.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从个体私营经济得到的人均收入为1941元,比*年增长11.8倍;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人均达到3789元,占比达到70.2%,比1978年增长了10.5倍。个私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劳动力流向的主渠道,群众致富的重要源泉。

二、正视差距,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是全面发展,中心是协调发展,根本是可持续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新飞跃,就是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在统筹中促进加快发展。当前,我市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对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定要形成这样的共识,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这个硬道理,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就是体现了“三个代表”,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找准发展的潜力。发展中的问题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发展中的差距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总量不大。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187亿元和241亿元,分别仅占全省的5.6%和6.7%。而邻近的嘉兴,个体工商户达到了11.6万户,私营企业近2.14万家,总产值1348.6亿元。二是规模偏小。全市个体工商户户均产值为21.5万元,私营企业户均产值为236.3万元,分别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6%和82%。尤其是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省工商局公布的2002年浙江非公企业百强名单中,我市仅有升华、金洲、久立三家企业。其中,最大的升华集团也只是位居39位,销售收入是榜首的万向集团的零头都不到。20*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的民营工业企业为1367家,我市只有34家,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全省有188家,我市则是空白。三是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协作程度较弱。一些企业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等基础管理制度,缺乏应有的企业规范和信贷资信,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特别是缺乏大的、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四是后劲不强。原始积累进程缓慢,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成长型、税源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五是活力不足。我们不少的企业,往往满足于眼前的成功,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做大做强、创新奋进、争创一流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准备,“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整个民营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明确发展的目标。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关键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找准发展的潜力,从总体上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一是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二是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三是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外向发展水平。四是从现有的块状经济、小规模经营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集群化、规模经营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群化和规模化水平。五是从粗放的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突出重点,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完成好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关键是要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力,把推动总量大发展、质量大提高、经济大开放和环境大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增强民营经济的竞争优势。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关键要抓好“五、四、三”三个环节,“五”就是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四”就是放开扶持、扩大开放、全面创新和改善环境四个工作重点;“三”就是管理信息化工程、企业家提升工程和品牌经营工程这三项工程。工作重点上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以放开扶持推进新飞跃。加快扩张速度,做大总量盘子,是实现大发展的首要标志,也是我们工作成效的首要体现。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总量上去了,抓质量提高也就有了更好的基础。抓总量扩张,最关键的是要集全民之智,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以“铺天盖地”之势,取推动全局之效。具体工作上要加大“两个力度”。一是“放”的力度要加大。“放”就是要在准入条件上放得更宽,经营的领域要放得更开,经营方式要放得更活,在思想行动上真正做到放心、放手、放胆。要始终坚持“先有后优”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激活民资,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兴业,不论初创阶段民营经济规模是否大、水平是否高、贡献是否多,都要满腔热情鼓励支持,一切先发展起来再说,真正做到先发展后规范,先创业再提高。要坚决清理一批限制性的规定,坚决降低一批准入的门槛,坚决减免一批收费项目,坚决打破一批行业垄断,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要通过培育主体、发展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引进人才、创业一批,块状特色、孵化一批等途径,力争我市民营经济在量上实现新飞跃。二是“扶”的力度要加大。要在抓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突出抓好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为全市经济培育出一批扩张能力、抗风浪能力较强的“旗舰”。经过前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要积极扶持和鼓励这批骨干民营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实行联合,并通过租赁、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低成本扩张,加速规模膨胀,使企业的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做优做特,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农民增收。对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要引导他们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和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对具备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快规范改制,积极争取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这次,我市在扶优扶强上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意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二)以扩大开放带动新飞跃。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重点是要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推行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努力扩大民营企业出口,把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与外向型经济的后发优势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强强联合,实现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比翼双飞”、“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的经济发展如虎添翼,基础更加扎实。要确立民营企业是发展开放型经济主体的意识。在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必须把“以民引外”作为工作重点,强化服务。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几乎所有领域都要向外资开放,民营企业将直接面临资金雄厚、管理先进、市场广阔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可以说,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生死搏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生存,出路在发展;不发展、小发展,都是死路一条。要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合作,以股权换资金、换技术、换品牌、换人才、换市场,实现企业规模、技术、管理、品牌、人才等的全面提升。要通过以民引外,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力军。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从发展趋势来看,民营企业只有立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才能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前,我市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很好,要加大对重点民营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乘势而上,扩大出口,参加境内外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利用自身优势,向省外、国外拓展发展领域和市场空间。

(三)以全面创新促进新飞跃。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是我市经济发展对民营经济的要求,也是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根本途径就是推进民营经济走创新之路。针对我市民营经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家族式经营和个人独资经营,是当前民营经济的一个特征。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中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弄得不好,就会出现“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歇业”的现象。破除家族经营观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但对家族制要理性选择,不可拨苗助长,家族制必须适应现代经济和开放社会,实现各类要素和资源的最大优化整合,提高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吸纳风险投资、社会资本等形式,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格局,实现企业股权的多元化、社会化。鼓励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引导企业把科技创新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科技进步,形成和发展核心技术,培育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要鼓励企业大力引进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要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要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要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家采用先进和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要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进一步增加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素质和修养,努力学习利用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国际化条件下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四)以改善环境实现新飞跃。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营造环境。要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宣传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工具和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营经济方针政策,宣传民营经济对实现湖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敢于创业,勇于致富,形成全民创业、致富光荣和宽容失败的浓厚发展氛围。要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是对民营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定有利于民众创业、有利于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充分激活民众自主创业的原动力。要营造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下大力气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要以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行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彻底地放活个人、放飞企业,真正让蕴藏在民间的能量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要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办好各类人才市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引人、用人、留人环境。

丁文贲副市长的讲话要点

一、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略)

二、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略)

三、进一步明确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要加快“五大建设”,提高“五大能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制度创新能力。民营经济只有创新制度,才能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保持不竭的发展动力。要继续推动优势民营企业深化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集聚生产要素、合股经营、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制形式。逐步放开股权,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管理技术入股、利用资本市场等方式,加快实现由封闭式的股权结构向开放式股权结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格局,逐步建立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要引导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有条件的应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资本所有者与资本经营者分离的有效途径,如广泛招贤纳士,聘请经营管理者、科技开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鼓励参股持股,转变管理组织和方式,加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降低决策经营风险。

要十分重视管理制度的创新。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真正使企业从铺摊子式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逐步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以管理信息化推动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要按照建设“信用湖州”的要求,把追求经济利益与遵循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结合起来,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与实现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诚实经营、公平竞争,走敬业、诚信、守法的发展道路。尤其要加强信用建设,认真履行社会信用,严格照章纳税,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誉度。

民营经济的发展要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处理好发展民营经济与保护好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决不能以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去损害长远的、全局的发展。要把实现民营经济的新飞跃与生态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升级能力。民营经济要实现新的飞跃,必须顺应趋势,加快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创新,实现新的规模扩张。

近几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比较优势的块状经济,但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整体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小且散”、产业链短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块状经济的调整、整合、提升,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改变现有块状经济布局分散、层次低、规模小的状况,形成若干个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区。要在现有区域块状经济的基础上,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从根本上做大做强具有湖州区域特色的民营经济板块。

要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型企业和优势特色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大企业、大集团不仅具有生产、流通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融资、技术研发等综合优势,它不仅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策源地,而且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头羊。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市民营企业缺少“航空母舰”,进入全省民营企业50强的只有升华、金洲2家。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把我市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重视对规模企业尤其是对全市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鼓励他们顺应发展趋势,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实施低成本扩张,使每个区域特色产业都有若干个旗舰型企业,形成组织结构更趋合理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群。要鼓励大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品牌整合、建立战略者同盟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建立更为广阔的分工协作体系,发展规模经济。对那些产品具有规模化、系列化优势,市场占有率较高、出口份额较大的企业和产业要进行重点扶持,促使一批企业从各个行业中脱颖而出,使更多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成为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要公平市场准入,放宽准入领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投资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与地方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配套政策,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十分良好,对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投资与就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要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社会商品零售、餐饮、农副产品供应和其他服务业。通过扩大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实现民营经济新的规模扩张。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市委、市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上市融资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鼓励企业上市的扶持政策。当前的资本市场也为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要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资本意识,增强上市的信心,按照市政府提出的“选择培育一批、改制完善一批、上市辅导一批、多渠道挂牌一批”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做好工作,通过进军资本市场,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已经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要咬定目标不放松,继续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实现一批企业成功上市。

3、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我市的民营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总体上看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科技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真正的科技型企业不多。现在全国各地的民营经济都出现了百舸争流、竟相发展的局势,一大批科技型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在民营企业大军中一路领先。我市的民营企业如果跟不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要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联合兴办各类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科技攻关,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实现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努力把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要加快建立公共的民营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好科技创业园,充分发挥好“孵化器”的作用,培育孵化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要达到3%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一般要达到20%以上,专利产品和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重视知识产权,引导企业由简单仿制向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转变,创立自主知识产权。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

运用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有着大幅度增加贸易机会,降低商务成本,提高营销效率等优势。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基础网络建设,推动企业上网,培训网络销售人员,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并以此为依托形成若干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4、加快出口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外向带动能力。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培育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营出口企业。湖州的外贸出口主要靠的是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我市外贸出口的希望也在于民营企业。要鼓励产品“走出去”带动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走出去”带动更多的产品“走出去”,提高我市产品的出口份额。有条件的企业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跨国生产体系,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带动出口贸易。要采取措施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组建外贸公司,增加进出口业务。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开拓国际市场中的问题,在外汇管理、出境审批、信息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国家进行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后,对我市外贸出口特别是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们要积极应对,切实把地方退税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要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到迪拜中国城设立窗口,让我市更多的产品走向世界。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接轨上海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上海积极扩大外贸出口,与上海的外贸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设外贸出口基地。引导民营企业抓住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积极承接上海产业的梯度转移。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让民营企业在产业接轨、交通接轨、市场接轨、要素接轨中尽显其能,在共同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组织好各类招商展示活动,鼓励我市更多的产品在上海设立销售窗口,进入上海市场。

5、加快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要把加强民营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都具有很强的创业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但是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企业家知识结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家必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充分了解世界发展潮流,掌握国内外同行发展状况,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企业的发展与全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实现个人价值和体现社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继续担当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先锋。民营企业家应该奋起直追,用新的思维、新的机制、新的气魄,大胆创新,努力开拓,开始新一轮的创业。

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成长的优良环境,通过人才优化达到管理优化,实现企业的发展。努力改善人居条件和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湖投资创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到民营企业工作。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民营企业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创造条件。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造就一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才能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在职培训,支持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事关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全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1、进一步突击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发展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民本”经济,植根于人民群众,受益于人民群众。抓民营经济,就是抓生产力发展,抓财政增收,就是抓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抓市场繁荣和富民强市,就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长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要立足现有基础,把握发展大局,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像这几年招商引资那样抓民营经济的发展,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努力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9

关键词:知识经济 民营企业 管理变革

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从过去的供不应求型市场向供过于求型市场方向转变,其生产领域亦产生了从传统大规模制造式生产模式向个性化定制式生产模式的转型诉求。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局的根源在于民营企业对知识经济这一崭新经济发展模式缺乏有效认知。知识经济是建构于知识信息的生产与应用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知识生成与信息扩散为基础,以知识资产和创造知识的知识型劳动者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我国民营企业有必要立足知识经济时代背景来反思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阻滞作用,并据此探索切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企业管理变革新路径。

知识经济背景下民营企业管理的变革诉求

(一)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对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其一,知识经济对传统企业的物本管理理念形成较强力度的挑战。传统经济时代的企业工作重心是以物资生产为核心,企业管理者较为重视有形资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的中心是物资资产,其营销管理的重心则是产品,企业运营目标则主要追求以较低的物质耗费来生产更多的物质产品,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优化目标。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的管理重心从传统的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向为对以人才和知识为重点的无形资产管理方向。这是由于知识经济赋予人才这一重要生产要素以新的内在价值,从而削弱了传统实物资产和实物产品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力度,由此给企业提出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新要求。其二,知识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封闭与保守管理理念形成较强力度的挑战。传统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强调组织的稳固性,重视建立团队精神式企业文化,强调对员工进行遵守组织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企业文化建设固然有提升组织凝聚力的功效,但同时亦削弱了员工的独立思维能力,导致员工缺乏创新能力,进而压缩了企业的创新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快速变化的企业生存环境下,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是企业的创新式生存与发展能力。知识以其持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及市场创新的方式来挑战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反向迫使其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新理念。

(二)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诸要素的内在特征及其价值实现路径发生显著变化。民营企业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发展先机,须清醒地认知到知识经济对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管理环境的冲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变革诉求。其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开放式经济环境,传统的适应于稳定性经营环境的企业组织结构难以满足复杂经济环境的管理新要求。其二,技术进步在推动知识经济深化的同时,亦给民营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主流民营企业在技术领域奉行模仿策略而摒弃自主研发策略,民营企业对山寨技术青睐有加而对自主创新型技术研发鲜有意向。

(三)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运营机制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所依存的宏观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冲击,民营企业需因势而动变革其经营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知识经济时代弱化了大规模生产所引致的民营企业规模效益优势,进而提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定制式生产经营新模式。大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经营将产品品质和成本放置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张颖,2013)。在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下,批量生产同类型产品则可以有效提升工人的操作熟练度,大幅提升产品的制造品质和生产效率,进而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批量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规模经济在给民营企业带来成本降低和效益增进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产品生产工序流程日益繁复,最终影响到企业决策者和各部门员工精准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动向。究其根源,在于此类民营企业固守传统的以生产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未能清醒的认知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导致了企业生产决策与终端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诉求相分离的格局,最终弱化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人才管理的变革诉求

其一,知识经济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提出变革诉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蕴含于其关键员工身上的素养、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部分民营企业决策者缺乏对企业生存环境特征的必要认识,依旧采取月薪加奖金和福利的传统薪酬制度来激励员工。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致胜需以合理配置企业有限资源来增进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值,而这都依靠知识型员工这一知识载体来实现。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忽视了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与制定面向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政策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所有权者则吝啬于同知识型员工分享企业收益。这严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发挥其创造力并奉献其所掌握知识的积极能动性(张建华,2013)。其二,民营企业缺乏对员工进行在职教育活动的必要重视。知识更迭速度加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既有人才与技术储备的折旧速率加快。这给民营企业提出了重视对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在职培养的要求,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与能力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节奏。但当前民营企业乐于引进熟练技术人员,缺乏由企业出资培养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意愿。鉴于员工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专用性特征,且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薪资水平普遍较低,故其亦缺乏主动垫资学习岗位所需技能的能动性。

知识经济驱动下民营企业管理变革的可行路径

(一)革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应当变革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以知识为主要驱动力的管理新理念。其一,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新文化。优秀企业人才是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的载体。民营企业应当将人才作为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并给予其以高度重视。虽然工业经济时代以梅奥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着较高的认知,但受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者认知水平的限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未能得到有力践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上升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知识资源富集型企业将获得高于同行企业的创新能力。

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柔性管理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柔性管理模式是适应变化性企业管理环境的管理策略创新,它要求管理者将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转变为非线性思维方式,从纷繁芜杂的混沌现象中挖掘出企业未来可能占据的市场空间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应对策略。柔性管理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确立以人性管理为指导理念,以重构相互尊重的平等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共享和虚拟整合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的竞争性合作和差异化资源的互补,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升华。

(二)健全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规范民营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秩序,提升组织运作效能的利器。民营企业应当在组织结构设计层面作出相应调整,以有效应对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新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当以知识经济为导向来健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多元化企业治理格局,以此强化民主监督,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杨臣,2010)。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知识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民营企业应当清醒的认知到企业内部知识精英们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心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促使企业内知识精英们在追逐其个人切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企业的利益最优化目标。民营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利用外部智库支持的方式来增强民营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产权结构不清晰和家族力量控制企业决策等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外力来健全企业组织结构,进而促使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决策机制正规化。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鼓励知识型员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化决策组织机制。民营企业应当重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通过遴选合格知识型员工进入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来鼓励关键知识型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以充分利用其聪明才智和一线工作经验来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三)创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出如下变革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建立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顾客响应机制(ECRM)。民营企业应当摒弃对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及由此衍生的规模效益优势的盲目追逐,转而建立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式经营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从传统的价格和产品质量等消费诉求重点转移为对产品使用特性的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以及对企业快速响应其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这要求民营企业应当应时而动,深入把握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个性化诉求,并通过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优化企业运营流程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高效顾客响应机制系指民营企业应当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提升整条供应链系统响应终端市场需求的速度和能力。通过实施高效顾客响应机制,民营企业可以有效增加其客户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进而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其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

(四)激活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人才管理

其一,民营企业应当完善对关键员工的长期激励措施,使其同当前短期激励措施相辅相成。民营企业可开发以股票期权激励为代表的长期激励手段,以增强企业利益与知识精英们个人利益的协同性。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内知识精英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力度,并通过恰当的期权式股份分配方案来有效激励企业内关键岗位的知识精英们全力奉献其聪明才智。此举有助于促使企业内知识精英们的个人收益水平与公司绩效改进水平保持一致性,从而有效克服传统雇佣制下的民营企业所有权人与控制权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其二,民营企业应当通过建立终生学习式企业的方法来稳步提升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水平(李林等,2012)。民营企业应当将终身教育排程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排程相整合,并从企业制度和物质激励等各层面给予参与终身制学习活动的员工以支持。具体而言,民营企业应当与中高职院校展开人才定向培养合作,从高校汲取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关的最新技术与管理知识,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效能;民营企业还应聘请相关领域专家驻厂指导企业生产实践,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民营企业还应自发组织员工开展各类科教文体活动,将知识学习与文娱活动相融合,以文娱活动来激发员工学习意趣,以有针对性的科教学习来提升员工业余文娱活动的品位,从而在丰富员工生活与工作内容的同时,建立一套内容丰富实用且格调高雅的民营企业自我学习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颖.知识经济驱动下企业管理变革思考[J].商业时代,2013 (25)

2.张建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 (2)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10

[论文摘要]民营经济正步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阶段。民营经济在新的"平台"上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要探求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山东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营企业数量、年增加数、从业人员、注册资本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由2002年的36.5%上升到2007年的53.7%,已经开始支撑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二是民营企业规模迅速膨胀,2007年山东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接近2万户,比2002年增加近1万户。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600多家,比2000年增加900余家。三是民营经济科技进步加快步伐。全省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到500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50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90家,部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6家,1700多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四是民营经济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近几年来,民营经济园区化、集群化步伐加快,在专业村、产业镇、特色园区的基础上,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大批企业不断集聚,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目前,山东省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120余处,从业人员380余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300多亿元,利税近340亿元。 

 

二、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浙江等民营经济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都在技术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日本企业的科技投入占科技总投入的80%以上,美国占70%,欧盟国家大约60%左右,而我国只占30%左右。山东省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一些民营名星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只占销售额的2%-3%;多的也只有5%左右。由于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缺少适应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机制,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山东省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和扩张的主要因素。 

(二)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家庭式管理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已日益成为民营企业扩张规模、上档次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最大障碍。当民营企业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家庭式管理模式就难以驾驭现代企业。与家族化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大多民营企业采用独裁型决策方式。民企老板有绝对的权威,说一不二,谁也无权干预。这种主要依靠狭隘的个人经验的专断决策,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民企老板受自身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思想观念存有偏见 

民营经济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之中。但在目前,社会上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无视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的事实,仍然把民营经济当作“补充”,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己力量,认为发展民营企业是国家为解燃眉之急、应一时之需的“权宜之计”,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近几年来还有一些人担心,民营企业发展过快、比重过大,会冲击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等。

(四)外部环境缺乏公平 

由于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见和误区,导致民营企业在政治上待遇不高,在政策法规上处于受歧视和限制的地位,缺乏公平规范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当民营经济权益受损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地法律保护。在行政管理中,民营、个体经济成为“唐僧肉”,行政管理部门以收费代管理,以种种借口和名义进行集资和摊派。与国有和“三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缺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民营经济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经济工作的三个重点之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保持全省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加财政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等等,都必须依靠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从思想上彻底摒弃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真正放手、放心、放胆让民营经济自我发展,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上来,把发展民营经济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工作日程。 

(二)进一步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提高民营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设备工艺和信息化水平入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要抓住重点,选择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使各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集中,实现裂变性增长,产业向纵深化发展,产品向名优化发展,经营向专业化发展,力争在全省尽快形成一批纳税过十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和产业集群。二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扶持有一定实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产业,尽快形成知名品牌。有关部门要根据山东省民营企业产业特点和产品优势,为企业创造品牌提供强力支持,尽快打造几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争创一批中国名牌产品。 

(三)切实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 

产品竞争、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决定企业素质优劣的关键因素。多数民营企业认为,之所以产品档次低,管理方式落后,知名品牌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人才。要提升企业素质,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二是重视对企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三是推进民营企业诚信建设。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11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反映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对2006-2014年民营经济总量、规模、进出口、民间投资等状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结合调查研究,反映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民营经济;发展分析;合理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最有前景的增长点。但是,我省民营经济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民营企业面临着用工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凸显。为此,今年我们随机抽取786户民营企业、422户个体经营户进行了重点调查,目的在于客观剖析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压力、存在的差距,提出民营企业转型发展路径和举措。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稳定增长。2006—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民营经济总量由2006年的2145.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416.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2.4倍,年均增长14.4%,高于全省GDP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9.3%,比2006年提高14.7个百分点,比重稳步提升。这九年间,全省民营经济增速经历了先加速后放缓的过程,但始终高于全省GDP增速。

2.民营经济规模日益壮大。一是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4年底,全省民营经济户数191.3万户,比2006年增长8.0%,其中民营企业21.6万户,增长38.5%;个体工商户169.7万户,增长5.0%。二是注册资本快速增加,2014年,全省私营企业实有注册资金总额5937.3亿元,比2006年增长4.8倍;个体户注册资金总额636.4亿元,增长2.2倍。

3.民营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2006—2014年,全省民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增速以年均26.4%快速增长,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高12.8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5748.3亿元,比2006年增长3.8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4%,比2006年提高21.2个百分点。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432.1亿元,比2006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27.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1.5%;利润总额301.0亿元,比2006年增长6.9倍,年均增长32.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30.6%。

4.民营经济社会贡献继续加大。一是缴税总额持续增长,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纳税总额达到862.5亿元,比2006年增长3.0倍,占全省税收比重为39.1%,比2006年提升13.6个百分点。二是拉动就业能力逐年提高,九年间,民营经济安置就业人员继续增加,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力量。截止2014年底,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723.3万人,比2006年增长34.2%,其中民营企业从业人员283.6万人,增长33.3%;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439.7万人,增长34.7%。

5.民营经济成为全省对外贸易主力军。从进出口总额上看,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进出口210.4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5倍,其中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210.3亿美元,增长1.5倍;个体进出口总额1086.0万美元,增长7.0倍。从比重上看,民营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比重为54.1%,比2006年下降12.0个百分点。

6.民间投资表现活跃。投资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省民间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攀升。2014年,全省民间投资完成额为6068.8亿元,比2006年增长7.9倍,年均增长36.6%,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10.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额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63.3%,比2006年提高32.7个百分点。

二、民营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民营经济总量偏少,增速慢,发展差距明显。我省民营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偏小,我省民营经济总量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广东等省份相比,差距明显。2014年,我省民营经济总量完成7416.4亿元,而河北、山东、广东、江苏、安徽等省的民营经济总量均超万亿元,分别为19894.4亿元、26935.8亿元、35070.6亿元、43869.0亿元和11946.0亿元。二是增速相对较低,2014年,我省民营经济同比增速6.1%,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差距,低于河北省民营经济增速为7.5%、山东省9.3%、广东省8.3%、江苏省9.2%、安徽省9.2%。

2.企业规模偏小,总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一是民营企业规模优势不突出,2014年,全省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30户大型企业、284户中型企业、2972户小微型企业,分别占全省民营企业户数的比重分别为0.9%、8.6%和90.5%,大型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11.3亿元、中型企业户均3.9亿元、小微型企业户均1.5亿元。目前企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的民营企业仅有9户。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全省民营企业缺少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产业集聚程度偏低,进而影响民营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从全国工商联的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看,我省只有4家跻身国内民营企业500强,排名分别为第123、170、356、397位,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浙江和江苏两省为民营企业500强主要集中地,浙江省入围企业为138户、江苏省91户;与辽宁、吉林两省份相比,位次居中,辽宁省入围企业为6户、吉林省1户。从宏观上看,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49.3%,与其他省份相比比重偏低,同一时期,吉林省、河北省、广东省、安徽省这一比重分别为51.1%、67.6%、51.7%和57.3%。

3.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取消和下放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从调查中发现,有62%的被调查民营企业期望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60%的被调查民营企业期望降低优惠政策门槛,加大扶持力度。从宣传角度看,知晓率低,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786家民营企业中,对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了解的仅占26%;部分了解的占58.7%;不了解的占15.3%。这一方面说明企业对相关政策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有关部门与民营企业之间互动不足。从政策实施角度看,企业仍有较大期望。被调查民营企业中,60%希望进一步增加扶持政策;33.6%希望进一步减少收费;37.5%希望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受益范围。

4.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全省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虽有一定缓解,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资金问题仍然是困扰民营企业的重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786户民营企业中仅有33户认为融资容易,仅占被调查企业的4.2%;724户被调查企业是自筹资金,比重为92.1%;244户企业从银行贷款,比重为31.0%,仅有14户企业获得财政补贴,比重为1.8%。被调查企业中认为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不足是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的企业分别为327户、202户,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41.6%、25.7%。

5.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链条短。全省民营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产品整体水平偏低、技术含量较低、精深加工产品少等问题,资源型产品、初级产品仍占主导地位。调查显示,786户被调查民营企业中,有124户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深加工产品,占被调查企业的15.8%,其中大型企业10户、中型企业19户、小微型企业95户。仅有40户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占被调查企业的5.1%,其中大型企业仅1户、中型企业仅8户。

6.人才资源匮乏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面临的管理竞争、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本质上是面临着人才的竞争。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用好人才更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调查显示,一是学历偏低,被调查的786户民营企业中,从业人员7.3万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0.3%,大学本科占7.3%,大学专科占15.5%,中专及以下占76.9%。二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缺乏,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需求高层次人才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经营管理人才,41.7%的被调查企业反映缺少经营管理人员,位居调查问卷榜首;另一类是专业技术人才,33.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缺少高级技工,位居调查问卷第二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对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稳定性不够,据问卷调查显示,62.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工资待遇低是人才引进难的主要原因;33.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企业发展前景不理想是人才引进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多数民营企业用人观念注重现实,愿意接受“招来即用”的有工作经验的实用人才,不愿招收新人培养。

7.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数起步于小作坊,从门槛较低的领域进入,技术含量低,靠自有资金发展,这是民营经济最初发展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能力,才能实现产业升级。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民营企业存在着大型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小微型企业基本无研发机构,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在被调查的786户民营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78户,仅占被调查企业的9.9%。其中大型民营6户,中型14户、小微型58户,分别占被调查大型、中型、小微型民营企业的33.3%、17.1%、8.5%。被调查的786户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5.3亿元,占被调查企业销售收入的1.2%。按国际通行标准,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占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其中大型企业3.7亿元,占被调查大型企业销售收入的1.9%、中型企业1.3亿元,占被调查中型企业销售收入的0.8%、小微型企业0.3亿元,占被调查小微型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0.1%。

8.资源型民营企业面临困难。资源型企业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产业,并形成了一条关联度高、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的产业链,当主导产业发展受阻,资源型企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是煤城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全省煤炭企业经营困难持续增加,煤炭价格低迷、能源结构调整、进出煤冲击、环保压力增大等诸多原因导致煤炭企业生产履步维艰。

三、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树立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改进工作作风。深化改革,积极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用地、财税、创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优化法制环境,对我省的地方性行政法规进行清理,切实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法律保护,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权、财务权和名誉权,营造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守法经营。优化社会环境,建设诚信社会,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契约精神,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的黑恶势力,形成尊重、支持、善待民营企业和依法规范管理的良好社会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自主研发能力强的重点民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产品配套和专业化协作,带动企业的集群和产业链条的延伸,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我省资源、科技和产业基础优势,引导相关民营企业进行产业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发展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绿色产品、矿产开发等优势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品结构从低端向高端和高附加值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着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打破企业融资困境。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投资热点、重点项目和重点扶持等领域的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帮助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实现银企双赢。

4.提升品牌培育意识,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根据我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运用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加快形成一批竞争能力较强,能带动行业跨越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民营企业与民营资本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和培育发展一批电子商务重点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为适应电子商务特点和网络消费方式,对产品设计、品牌推广、营销方式、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创新转变,加快重点行业生产数字化和生产智能化的进程。鼓励民营企业依托产业优势,打造质量过硬的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5.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完善产业创新链和技术供应链,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通过贷款贴息、投入补助等方式,对研发企业给予资助,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健全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化,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推进企业开展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12

一、从企业理论角度理解的民营经济

我首先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正式提出并被大家所认可,一定存在着一种与客观相对应的独特的经济物质形态,因此,它一定能够被理论所解释。民营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民营经济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一切前提都是以民营的经济为基础。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民营经济一定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即它完全是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这同国有企业有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非赢利性任务相区别;第二,民营经济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不管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是多元的还是单一的,其产权关系一定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种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理结构,基本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会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这同国有企业建立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基础上的政府化、家族化倾向的治理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也同一些纯私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以及家族化治理结构不竟相同;第三,民营经济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由于民营经济必须时刻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有持续不断地实现赢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营经济会在人员的使用和配置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拒绝冗员,并通过激励、监督等有效的控制手段挖掘其最大潜力。而国有企业的内部用人和激励机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仍然无法按照经济原则实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私营经济,也并不完全不包括公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它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与市场机制自然和谐,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会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外商独资企业;3.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4.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5.非国有控股企业;5.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经济形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营经济的某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营经济体系。不难看出,我所划分的民营经济其范围是比较广的,并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而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民营化了的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把这部分经济包括近来,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民营经济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动向。同时,如果将其统计在民营经济的范围内,就会使民营经济的实有规模大大增加,我想,至少应在现有数目的基础上扩大10个百分点左右。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00万家,年产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仅就私营企业而言,已达202.85万户,比2000年增长15.14%。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增长36.86%。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07.37万人,增长12.77%。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达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极具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0多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计入统计的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长期员工已达560万人,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这些指标近几年来的年增长幅度都超过30%。现在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21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187家,超过20亿元的76家,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截止2001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合同外资金额745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54.69亿元。2001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139家,比上年增长16.01%,合同外资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达到468.46亿美元。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又是何等曲折。即使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困难重重。概括地讲,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1.市场准入方面的非国民待遇。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的介绍,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即便是一些已经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广东东莞当地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商进入的有62各,占75%(外商也属民营经济),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不到50%。据悉,某些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曾在内部指示,要求所属企业不许同私营企业打交道。2.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保育钧指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金融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反映最低,虽然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仅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民营经济实现的产值已超过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创造价值的总和,但银行却对它们在贷款上施以种种歧视性限制。3.税赋和法律发面的非国民待遇。在税赋点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4.观念上的非国民待遇。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最根本的在于民营经济很难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等等。

第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有资料显示,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以私营企业为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二产业。

全国私营企业产业分布概况 单位:%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第三产业 28.2 29.7 34.7 44.4 45.8 48.5 50.8 53.5

第二产业 71.8 70.3 65.3 55.6 53.5 50.4 47.9 44.8

第一产业         0.7 1.1 1.3 1.7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的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民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等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毁坏了自身的信誉。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遇到的上述各种歧视和非国民待遇,多少同其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那么,民营经济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其声誉问题就不可回避。

第四,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理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事实证明,家族式治理不见得没有效率,两权分理式也不见得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些企业应当采取分离制衡的模式,而它却仍然是家族式的。不过民营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基本取向。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到137.99万户,比2000年底增长26.95%,净增加4个百分点;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8.03%,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无疑,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理论研究和决策者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缩短这个期限,并找出其有效的发展路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战略性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体制改革的早期,民营经济被定位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肯定了民营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体制框架内的合法地位。但是,现在看来,对民营经济的这种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然民营经济注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目前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虑民营经济的定位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基本依据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基本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我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制定上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也会得以纠正。再次,民营企业家也会安心、大胆地发展事业。果真如此,民营经济遇到的问题就会逐步化解,民营经济的更快增长就会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尽早完善起来。

第二,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民营经济生产与发展的历史。且不论民营经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的重新出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再生。后来外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民营经济的阵容。随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处境困难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现了民营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也迅速完成了民营化的改造,据调查,乡镇企业中有83%至86%已成为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江苏省到2000年底,已有93.2%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改制,其中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改制面也达92.5%。改制后全省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集体资本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51.6%上升到74.5%。这两股力量的加盟,使我国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民营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我想,以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以前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前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化了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发展原动力,它们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逐步强大起来。另外,在全球一体化和国有企业进一步从竞争性乃至一些垄断性行业退出的大背景下,更多外商在中国设立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鼓励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改造,以及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从而在增量上扩大民营经济的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的档次,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

第三,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那种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 g.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大致成正比。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依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的倾向。当然,私营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定。不过,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第四,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第五,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也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融资方面的好处。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政府应当在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消除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非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减持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六,重视发挥民营企业家、职业经理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我国民营经济过去的高速发展,与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及有效配置资源的人力资本分不开的。鼓励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当然应当重视民营企业家乃至职业经理的人力资本。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为发挥企业家潜能方面创造条件,比如在贷款、投资及用人等相关政策上给予优待。

第七,通过行业协会方式,强化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民营经济主导的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不存在部门管理,但不能没有行业管理。在施行行业管理上,也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只有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加以引导和自律。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表达政府的意图,行业协会通过对本行业内企业的督导、督察,规范其行为,促进其进步和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mansel g.blackford:"the rise modern business in great britain,the united states,and japan",the university of carolina press,1998.

2.杨叔进:《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