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5 17:25:03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 档案 档案信息化 标准化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档案工作领域中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和依据。在数字化条件下,由于电脑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的标准化问题,将更加尖锐和苛刻,也就更需要统一全面的档案信息化技术和规范。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在面临的标准化问题

1、统筹指导缺失,导致系统标准的制定滞后。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起步,并迅速普及到众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90年代以后,电子文件大量出现,电子档案管理日益成为广泛需要。然而,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直至90年代末才刚起步,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即便定标工作已经起步,但进展缓慢,已制定出台的相关标准寥寥无几,内容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对于实际工作需要杯水车薪i。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已经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因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而陷于盲区之中。

从现状看,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各类档案管理升级中,国家档案局对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档案馆普遍提出的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在客观上是一种国家推动力,但对工作深入发展的组织力度和后续措施显然不够,因而使工作较多地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2、各自为政,系统、数据不兼容。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尤其是国家综合性档案馆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已经有所突破。但是,由于各自为政,独立开发,首先是致使各机构的档案管理基础软件标准不一,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分散孤立,难以共享;其次是采集数据的内容、质量标准各异,良莠不齐,形成基础数据结构的鸿沟,造成信息资源整合上先天困难。

这种现状之下,必然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并拖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⑴由于各地区、各单位各行其是、互不沟通,技术研发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⑵由于盲目研发,各地区、各单位出现了大量非兼容的系统和数据库,档案信息化运行中的文件格式、数据内容、库结构的规定各不相同,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到档案信息的共享,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益,不仅因大量低水平技术重复研发使总成本拉高,更由于日后随着相关标准的实施,新系统研发、原数据库转换等,必然发生二次投入的现象。

3、现有档案管理标准与信息技术契合度低,导致高新科技利用水平低。

我国现行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基本是针对有形档案资料来制定的,缺乏专门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标准,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设备在档案工作中的利用水平。

二、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问题的对策

1、必须以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地组织对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技术,更是涵盖了纷繁复杂的法制、体制、机制问题,档案作为社会性极强的信息形式,连结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协调和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仅依靠社会组织、机构的低层努力,实在勉为其难,因而必须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入手。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紧密依托政策导向,加强统筹组织,明确工作走向,以求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档案工作相比,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加需要讲求统一的技术体系,更加需要讲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先天上更加需要统筹规划,以便最终达成高度的信息共享。加强标准化建设,有效规范档案信息化工作已十分紧迫,而此项工作应是政府的职责,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定实施国家战略。

2、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贯彻标准化先行的原则。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重具体技术研发、轻标准规范研制是重要的症结所在。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科研中,从课题的内容结构看,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单位个性化问题,仅仅针对和解决各个点上的局部需要,日益增多的课题研究反而加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信息孤岛现象。这表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应仅仅囿于个别和局部,解决具体的微观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面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把工作重点从解决具体、局部操作问题转向标准的制定、实施上来,有力提升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导力度iii。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各级档案部门都应通力合作,协力构建全国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而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使之能联结各个应用系统,从而为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基础条件。就必须做到所有入网的档案信息都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统一的逻辑数据库。因此只有提供关于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一系列完整的标准,并在资源的开发、产品化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加以遵循,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理想整合,所以应围绕标准化来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先行原则。

3、必须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的制定适当的标准体系。一方面由于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而应用研发与实际推广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往往形成技术应用与技术发展的代差,使得广大档案工作者一边羡慕和畅想着新技术的好处,一边抱怨着手中的软硬件设备生涩落后;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中容易形成希望硬件设备的配置应该是高档次先进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想法,好像不这样,不足以体现现代化和先进性。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IT产业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芯片的运算速度便增长一倍。盲目跟进的结果,将导致原有设备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就被新设备所淘汰的局面,损失可想而知。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在制定标准时对技术的发展作出适当预判;其次是设立标准研究的常设机构,形成标准跟随技术进步而衔接发展的常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标准体系制定时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使标准体系不形成对新技术应用的瓶颈,既可以使档案工作者切实应用到先进技术设备,又可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适当水准,不会造成因盲目建设而造成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 吴品才.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学术聚合门户网,2008.7.25

2 陈婷等.档案信息化建设能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江南时报网,2009.5.15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2

论文摘要:当代科技发展迅猛,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会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会计行业领域,各类结算软件和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标准比较缺乏。本文就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展开讨论,结合当前会计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财政部在2011年9月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该《纲要》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第八条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应该看到,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会计软件和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标准相对落后。

在国内,无论是会计审核准则、内部管理还是窗口对接,甚至在宏观经济决策方面也都倚重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基础。因此,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但是顺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会计行业对环境的适应力,也为我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协调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延伸和发展,无论是在技术手段、功能范围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完善。

随着会计业务处理的程序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标准化会计信息建设也被人们日益关注。

一、从企业管理看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

当前,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和内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内容逐步转向为以EPR为代表的资源管理。这是会计行业出现的新形势,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首先,使用多年的电算化规章不能很好的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企业在经营和市场发展中需要更高效的会计信息化指导;其次,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未来的会计工作将更加繁重,客观上需要财政主管部门采用信息化方式,以便全以更高的视野和全局角度,科学谋划会计改革与发展大计,全面提升会计管理工作效能和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标准化信息建设对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客观上说,多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具有高度不平衡性,会计信息化发挥的作用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和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与信息化手段的结合还有待加强,财务报告的标准化程度普遍较低,财务报告信息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亟需提高;同时,EPR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在会计制度框架不统一的情况下,内部和外部造成信息不对称,反而会适得其反。

标准化信息建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出现的各类会计事故中可以看到,由于缺乏统一数据标准,导致会计数据多头报送、口径不一,既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节约行政成本。财政部在十一五期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不断发现,部分企业的信贷报表和纳税报表不符,个别企业存在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转贴于

二、有利于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事业在不断进步。会计软件厂商、各类咨询机构和会计信息服务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因素在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初具规模,商品化会计软件买方市场越来越有庞大,随着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日益增多、日趋成熟,整个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将占据主导地位,功能也将越来越完善。如果不同的会计软件之间有统一的交换标准,那么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就能得以交换,系统可以互联,这样有利于用户数据的共享,也有利于会计行业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形成。这其中包括:包括软硬件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期服务团队。

财政部门需要的是简单经济、易于理解、方便使用的企业报告数据,方便为宏观经济管理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提供数据支持。当前经济活动中,各企事业单位使用的信息化产品纷杂不一,加上内部形态各有特点,因此无法实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也相当困难这样一来,既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节约行政成本;标准化建设能够解决不同会计软硬件之间的对接,易于各个不同平台的数据交流。

2004年,财政部制定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的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保障;2010年财政部了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规范框架内的国家标准,同年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为财务报告信息深度利用和实现会计信息的输出和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打响了标准化建设的第一枪。

同时,标准化信息建设在国家层面上产生重要影响。在“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已经着手XBRL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加入XBRL的国际组织外,在国际XBRL 领域具备了一定影响力、掌控了一些话语权。以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可以降低信息交换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减少不同格式间资料的重复输入,降低信息供给成本,和国内建设标准化会计信息的目的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万希宁.会计信息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3

一、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标准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性也是日益凸显。医学信息标准化一直落后于信息标准化的建设。这种现状也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医院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多个有关医疗卫生方面的信息标准化,如《医院基本数据集的标准》、《公共卫生数据集标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医院信息系统标准,目前,在中医院,大多都使用西医院的信息系统,缺乏中医模块,不能体现中医院自身的特点。另外,医疗保险信息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接口传输问题,由于相互之间的内容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化的认识。相当多的人和单位认识不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不了解中医药标准,认为中医不需要标准也无法进行标准化,这种认识就会导致他们不能去执行标准,更会影响标准化的进程。(二)标准本身的水平。本文由收集整理中医基础标准工作开展较晚,导致中医药其他标准的制定受其影响,使得中医药标准的整体开展比较缓慢,自身水平的不高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标准化的实施与开展。(三)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制定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广泛的协商,导致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困难重重。比如在已经实施的标准中,不同中医药标准之间的内容常有不统一的地方,有的甚至出现矛盾。(四)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标准化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保障机制缺乏,造成了中医药标准实施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才能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标准化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中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

为加强中医院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要从系统建立初始,进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包括信息编码、信息数据、信息表格、单据、文档资料的标准化。

(一)信息资源管理及其标准化。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数据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管理。数据资源管理注重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注重的是医院管理人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医院要实现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管理标准化两个方面做工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体现在信息的传输、存储和处理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组织技术。而这,也是往往被边缘化的,然而信息组织技术中的数据管理标准化和数据结构规范化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包含的理论与原理,是不会变化的,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违背信息组织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对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违背。当前,很多中医院具备一流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设施,但是在数据环境建设方面却相当落后,很多中医院数据库十分混乱,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会影响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不断提高中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水平。(二)数据环境。在中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数据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数据集成,一是中医院自身的数据集成,二是中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或者其它医疗单位的信息交换。关于中医院自身的信息数据集成,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方面,使得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集中体现在共享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上来。关于中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或者其他医疗单位的信息交换,使得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体现在数据交换的标准化上来。这两个方面的数据集中,是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三)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一些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比如数据元素、信息分类编码、用户视图、概念数据库、逻辑数据库都属于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这些元素的标准都属于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建立,表现在信息需求分析、数据建模和应用开发的全过程中。

对于数据元素,根据中医院的具体实际,进行数据元素的标示、命名等一致性管理。对于信息分类编码,要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要求,建立涵盖编码对象、规则、编码表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对于用户视图,包括其名称、标识和组成的管理。它是医院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改变过人工管理等诸多弊端,就必须进行用户视图的设计改造。对于概念数据库,主要包括其名称、标识和主关键字以及数据内容列表。它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要求。对于逻辑数据库,它是一组规范的基本表。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将上述概念数据库进行分解,转化成三范式的一组基本表。这有利于实现中医院的数据集成。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4

福建省档案局高度重视档案信息标准规范建设,将档案信息标准建设纳入档案事业发展的“十五”计划,组织力量、加强研究,以指导全省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2002年福建省第九届人大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档案条例》中规定:省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标准,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2002年11月,“福建省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项目建设正式立项启动,项目建设总体目标是:以省、设区市、县(市、区)94个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为对象,以分布式档案数据库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福建省分布式档案目录数据库”、“福建省分布式重要档案数据库”、“福建省馆藏多媒体档案数据库”三个全省性、规范化、可共享的基础数据库以及相配套的基础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实现全省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同时为接入全省政务信息网的各立档单位提供电子档案存放和调阅服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作为一个子项目纳入了整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中,提出要“通过制定各项标准,确保档案数据的通用、共享与交换,确保在软、硬件环境变化时档案数据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几年来,结合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1、档案数据库建设标准与规范。近几年,福建省档案局为保证档案数字化的工作规范和数据产品质量,先后制定并下发了有关档案数字化的标准与规范。

1998年,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启动建国后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制定了《福建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文件级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著录要求》和《福建省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前处理规范》,确保了档案目录数据库的质量。

2000年开始,省档案局组织实施对全省档案目录数据库的规范和检查,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文书档案目录数据交换格式与著录细则》和《福建省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操作规范》。

2002年3月,《文书档案目录数据交换格式与著录细则》(DB35/T161-2002)作为福建省地方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为馆室之间一体化档案信息数据移交、交换和共享打下了基础。

2003年,为配合“福建省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项目建设,制定了《照片档案扫描系统操作规范》与《照片档案扫描人员岗位职责及产品验收标准》与《缩微档案转换系统操作规范》、《缩微档案转换系统人员岗位职责及产品验收标准》《纸质档案扫描系统操作规范》与《纸质档案扫描系统人员岗位职责及产品验收标准》、《视音频档案转换系统操作规范与产品质量标准》等标准和规范,明确不同载体档案数据的采集要求,严格各种产品生产操作的程序。

2、档案信息管理标准与规范。电子档案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今后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明确电子文件形成与归档的要求以及规范电子档案的管理,是解决今后电子档案交换与共享的基础,也是实现馆室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2003年5月,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由省档案局起草的《福建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为配合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平台―――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省档案局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制定了《基于XML在线应用平台数据交换规范(试行)》和《档案数据管理安全要求(试行)》,为在WEB环境下电子档案数据交换传递提供了先进、规范的应用方式和强有力的数据安全保障。

建立和健全档案信息日常管理标准与规范是完善档案信息标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2年,福建省档案馆、局局域网相继建成使用,为确保档案局域网和档案网站的正常管理和维护,相继制定了《福建省档案局(馆)计算机局域网及信息系统管理规定(试行)》,《福建省档案局(馆)计算机局域网管理使用暂行规定》,明确了档案局域网管理和使用要求。

2001年10月出台了《福建省档案网站管理办法(试行)》,在管理办法中,规定了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内容范围,建立了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备案制度和年检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档案数据上网的审批程序。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还制定了“网站信息采集制度”、“档案信息制度”、“栏目内容责任制度”、“网页更新制度”、“电子邮件与留言及时回复制度”等,以加强网站的规范管理。

3、档案信息安全标准与规范。档案信息安全的保护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还需要通过更为规范严格的安全管理来弥补和解决。因此,通过制定档案信息安全标准和规范来加强档案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001年为了确保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下发了《福建省国家档案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要求》,要求各级综合档案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采取各项管理措施,确保系统环境、设备、档案载体等安全。

2002年,福建省档案局制定了《福建省档案局(馆)计算机局域网及信息管理系统安全规定》,按照这一规定要求,相应制定了《计算机设备维护管理办法》、《档案机房管理制度》、《档案安全备份管理办法》《档案数据库安全管理办法》、《系统管理员岗位职责》、《网络管理员岗位职责》、《网站管理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制度和岗位工作规范要求。

为了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防止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影响,保障档案网络与信息安全,福建省档案局还专门制定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应急处置预案》,一旦事件发生,立即启动预案的处置程序,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确保档案网络和数据库的安全。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ISO20000;服务管理体系;河北农信;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87-01

随着河北农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据大集中后,原来分散的系统运行风险、生产操作风险都集中到了河北农信信息科技中心,作为河北农信IT系统运维和技术保障的重要部门,系统、运行操作及维护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更突出,信息科技中心已成为全社运行风险集中度最高的部门。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银行安全运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监管部门对银行生产运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监管越来越严格,IT系统的运行管理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管理好这样一个全新的、庞大的数据中心,提升信息科技中心生产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的生产运行规范机制,已经成为信息科技中心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认真分析生产运行的实际状况和自身管理实际的基础上,信息科技中心深刻认识到,要管理好这样一个全新的、庞大的生产系统,解决“安全生产”要求与当前管理能力欠缺的矛盾、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实现技术运行精细化管理,仅凭旧经验、老办法是行不通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内部可控、科学合理的IT服务管理标准化新模式。

2011年10月,经多方调研、充分论证,信息科技中心提出了结合ITIL“最佳实践”来优化生产运行工作流程,通过导入ISO20000体系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IT服务管理体系及持续改进机制,最终实现生产运行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提升信息科技中心生产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建设目标。同时,信息科技中心采取了将咨询与工具实施一体化捆绑式的项目实施方法,以防止出现咨询方画出一个又大又圆的饼后离开了,而工具实施方却把这张饼做成了馒头,造成体系建设与实际应用出现“两层皮”,使体系流程不能在信息科技中心真正落地。

ISO20000是国际标准组织(ISO)于2005年12月颁布的全球第一部IT服务管理国际标准,且已被国际广泛接受。该标准从ITIL演变而来,是当前国际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经验的重要成果。它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从日常运维、服务交付等各个方面,定义了符合国际标准的IT服务规范和要求,提出了IT部门应达到的具体指标要求,为IT服务管理的实施设立了客观的框架结构,能够帮助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管理水平,并通过公认的“P-D-C-A”方法论,充分发挥IT服务持续改进的能力,最终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对于基础薄弱、缺乏相关经验的河北农信信息科技中心而言,ISO20000标准体系建设并非一个普通的IT项目,而是一个以管理为核心,涉及全员服务意识、业务流程优化、服务水平提升、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的重大项目。

在ISO20000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信息科技中心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信息科技中心人员经常要在晚上开展工作,但从来没人抱怨过。在河北农信领导层的大力推动下,信息科技中心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建立起了标准化的IT服务管理体系。

2012年5月4日,河北农信信息科技中心通过了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组织的IS020000体系建设的外部审核。标志着河北农信信息科技中心的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信息科技中心的IT服务管理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河北农信信息科技中心通过建立ISO20000流程体系并使其在信息科技中心内部成功落地。取得了如下成效:

首先,结合ISO20000体系的要求,信息科技中心内部操作风险控制得到全面加强,生产运行标准化、规范化程度稳步提升,生产运行质量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运维管理的大运维模式。

其次,组织编印了信息科技中心《IT服务管理手册》,为进一步规范生产运行流程操作与管理,为全体干部员工更好地学习和执行ISO20000体系要求创造了条件,《IT服务管理手册》汇集了ISO20000体系的纲领、二十个流程文件及相关细则,作为全体员工在生产运行日常工作中的基本指南。

第三,完成了符合信息科技中心管理目标的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在参考了国际最佳实践做法的同时也融合了河北农信的特色,形成了监、管、控一体化的运维模式,真正实现了“经验文档化,文档流程化,流程工具化,工具自动化”。

第四,通过ISO20000项目的实施,逐步提高了信息科技中心团队的IT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全员主动问题意识,这些意识是对信息科技中心企业文化的重要补充。通过建立标准的系统运维管理流程,实现对突发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需求管理、质量控制管理、作业计划管理、值班管理、知识库管理及文档库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管理;最终实现整个运维管理工作过程的可控制、可管理,确保运维管理高效、有序、闭环处理。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发,标准化

0 教育信息化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生活、生产、学习和发展方式。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增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支持知识建构与创新,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培养适合于在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教育系统性变革与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任务。实施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动力;是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和学习型社会构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是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各个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个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开发了一些信息系统,但存在开发过程难以控制、系统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上下级和平级间无统一接口、各系统成为信息孤岛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希望能有一种开发方法,使得整个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能够有序和有效。

1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

1.1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的建设应该顾及全局。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的开发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某方面的功能,应该着眼于某个区域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让该区域内的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系统都能互通互联,形成一个整体,共用一个平台,实现整个教育系统的数据、资源共享,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需求对各子系统、对整个平台不断的进行升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平台建设的目标。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的目标就应该是实现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及数据共享、稳定的运行并能不断的升级,促进和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2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的建设应避免低水平开发。以往各类教育信息系统通常都是一次性开发,所做的需求分析往往不够全面,许多教育信息系统往往在投入使用以后才发现功能不完善,用户体验差。在技术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信息系统很难根据新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升级,也很难与其他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在费用上,由于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都是需要政府预算投入,公开招标,今年能有预算进行系统开发,但是而后想再次申请费用进行系统升级就非常困难。

1.3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应避免随意性。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的建设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如系统的开发规模、系统功能、数据库、开发工具、界面问题、网络问题、安全问题、投资问题、开发队伍、开发过程控制、后期维护等。由于对教育教学、教育主管部门情况、学校管理状况的不了解,现在的软件开发企业在对教育教学信息系统的开发中随意性较强,对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的需求分析不够,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往往凭着其他系统开发的经验或者凭主观感觉进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开发出的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实际应用中问题很多,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脱节。这样使得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的建设浮于表面,不能向纵深发展。

2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的标准及其作用

2.1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的标准。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涉及了大量的标准,根据教育教学管理及教育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对各个业务数据项进行编码。例如,对于中职学校管理信息,教育部就专门了标准,编号为:JY/T 1005-2012,这一标准就确立了中职学校管理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数据元素的元数据结构。规定了中职学校的管理数据元素。适用于中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和使用。

2.2标准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作用:(1)标准体系是系统总体规划的前提和基础。(2)解决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3)标准化能够使信息系统开发少走弯路。

3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标准化的方法

3.1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标准体系建设需要专门的标准管理机构。标准化工作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标准本身,一个是由多个部门共同构成的标准管理机构。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中涉及的标准内容众多,而且关系复杂。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工作应该是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已有经验的合理化、科学化的过程,标准又是一种约定,需要所有人的认可和共同遵守。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与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密切相关的标注提出、制订、贯彻、和修订的机构,其中包含平台开发者、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基层学校领导、一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等,并使之能够协同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见,逐步形成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标准体系。

3.2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标准体系的建立。研究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标准化中的问题和对策,首先研究在标准提出、制订、执行和修订中有关机构运行需要改进的问题,使标准化管理机构能够正常运行并不断的丰富工作内容;其次,要对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系统标准体系进行研究,研究标准之间的协调关系,规划标准的制订次序。避免标准制定中出现盲目状态,避免标准之间出现不协调、不配套、组成不合理的问题。

3.3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个长期的过程。建立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标准体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寄希望于上级部门下发一套完备的标准体系或者直接下发一套系统是不现实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教育教学信息综合平台标准化工作,努力遵守已有标准,反馈执行中的问题,提出需要补充制订的标准等。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7

摘 要 当前经济形式比较复杂,工会做为企业的基层组织,在面对复杂形势时有其独特的优势,推行工会工作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工会工作效率,也是是检验工会工作效能的标杆,能更好的发挥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功能。而作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传统工会工作方式,对促进工会工作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工会标准化 信息化 建设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组织,连接起了企业党组织和普通职工,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因而如何强化工会组织执行力,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服务于普通职工群众,动员职工积极性更好的为企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是工会工作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实行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工会工作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工会工作效率,也是是检验工会工作效能的标杆,能更好的发挥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功能,也是新时期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可以更好的适应新形势。

二、实行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可能马上就实现工会工作的标准化,实行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需要一段时间。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基层工会在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依据考核细则的要求,按部就班开展工作,不仅收效甚微,原来取得的一些建设成果也难以巩固,甚至出现倒退。笔者认为,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要找准方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稳扎稳打、分步突破,才能取得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最后胜利。要实现工会工作标准化应首先努力做到“四化”、“四有”、“四统一”。“四化”即:组织建设网络化、品牌工作制度化、考核评比常态化、各项工作信息化。“四有”即:有组织机构、有组织印章、有办公地点、有活动场所。“四统一”即:统一形象、统一标准、统一编制、统一考核。

(一)努力做到“四化”

组织建设“网络化”,就是要做到工会组织的深组建、广覆盖,最大限度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尽量做到有职工的地方就有工会组织,有职工的地方就有工会会员。品牌工作“制度化”,就是对职工大病互助、金秋助学、送温暖工程、职工之家建设、劳动竞赛、评先选优等工会品牌工作要建立相关制度,进行规范操作。考核评比“常态化”,就是对标准化工会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比,按季度、年度进行星级评比考核,对满足条件的基层工会进行挂牌,对有进步的工会进行升级,对退步的工会进行降级或摘牌。各项工作“信息化”,一是要建立各级工会组织网页,二是要从企业层面上开发工会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分级设置管理权限,借助网络信息手段实现工会组织统一管理、沟通联系、资源共享、信息公开。

(二)努力做到“四有”

有组织机构,就是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参照企业工会专职干部编制,配齐相应的委员,成立工会小组。有组织印章,就是各基层工会要有组织印章,组织之间的公务来往、推先选优、会员管理、会费收缴等过程中,必须要加盖印章。有办公地点,各级工会组织要尽量配备相对独立的办公地点。有活动场所,就是每个工会组织要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为职工开辟一定的空间用作职工书屋、职工活动室等休闲娱乐场所。

(三)努力做到“四统一”

统一形象,就是要求每个工会办公地点、会员活动场所或者工会组织的活动要有统一的工会标志,工会网页、台账记录、宣传版面等要使用统一的模板。统一标准,就是工会标准化建设要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考核细则。统一编制,就是在工会组织部门编制、岗位设置上尽量做到统一。统一考核,就是在企业层面上定期组织全系统大评比、大考核,并及时通报评比结果,横向比较,避免发生闭门造车的现象。

要实现“四化”“四有”“四统一”,必须要勇于研究、破解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与工会组织自身资源和手段不足之间的矛盾和困难,主动打破常规、转变观念,为工会工作争取和创造新的资源和手段,主动提高工会组织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各级党政加强了对工会工作的支持力度,尽管当前各分工会工作水平和质量各不相同,存在差距,但总体反映出工会工作标准化水平与企业发展水平成正比关系,与工会组织自身的努力争取和作用发挥成正比关系。

三、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工会工作应主动顺应数字化时代潮流,借助现有的网络优势,以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推动工会工作标准化,用信息技术替代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

1.有利于职工掌握政策需求。构建信息交流平台,使职工了解与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工会干部相互交流学习。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使工会干部借助工会信息平台,拉近工会干部与普通职工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工会干部的思想和动态,工会干部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学习与交流,学习分享开展工会工作的经验,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以对开展好工会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利用网络信息研讨经济、时事形势,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工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通过网络对基层工会进行动态管理,弱化工会组织管理层级,减少管理层次,加强企业工会与基层工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及时了解各级工会人员变化、组织变化情况、工会活动情况;二是能及时了解职工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减少工会发展进程中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加快企业和谐进程;三是用网络传播技术替代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降低工会组织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成本。

4.有利于提高工会工作效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我们原有的工作方式,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会需要下达的文件、通知等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可以快捷地下发到下属工会,减少了重复劳动,也可以迅速地收集到各基层的反馈信息,及时针对工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第一时间在做出反应,提高工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5.有利于开展厂务公开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厂务公开工作最有效载体,现代企业的快节奏步伐促使企业职工要求更多、更快的知情权和可参与性,需要掌握大量企业信息的要求。原有的厂务公开、部务公开、班务公开等模式实施多年,有着层次多、速度慢和阶段性的弊端,很难适应这一信息快节奏的要求,而信息化平台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实时性强、操作便捷、互动性好等优点,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更有效地推进厂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6.有利于及时了解职工思想动态。网络可以设立交流平台,比如开设网络会议、网上等栏目,职工可以通过这一交流平台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工会组织可以收集这些意见和建议,反映到有关领导和部门,迅速地解决所反映的问题。

四、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推动工会信息化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建设,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根据工会工作形势、任务变化,逐步调整、设置功能模块,逐步满足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需要。

1.完善适合工会工作流程的管理软件和硬件,通过与开发商的磨合定位,设立工会工作有关内容的栏目和平台。

2.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将职代会精神、厂务公开内容以及工会的工作信息至网络,让职工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决策信息,便于职工在知情的基础上,行使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

3.建立工会信息资料库,快速准确查询工会文件资料。实行电子文档管理和快速调阅并打印,使职工及时学习和掌握有关政策法规。

4.建立互动窗口,让职工对企业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言献策,上下沟通形成互动,为职工行使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权利提供渠道。

5.引进先进的信息化人才,为推进工会标准化奠定基础。

总之,工会标准化建设是长期工程,要想使工程做实做牢,就要强化职能、稳步推进。而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标准化工作进程,相信打造好信息化建设平台,将会大力推动工会工作标准化进程,全面提高工会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天华.浅谈新时期工会信息化管理[J].北方经济,2012(1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8

关键字: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社区信息化标准对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做好标准化对社区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更好地开展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4月2日,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在北京联合召开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成立会。

社区信息化须大力加强合作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韩俊,以及部分省市民政部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社区信息化系统研发及生产的相关企业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就成立社区信息化标准起草小组、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工作规则、社区信息化标准制定工作的实施计划达成了一致,并对有关企业进行了标准化知识培训。

对于社区信息化标准制定工作,詹成付认为,社区信息化标准工作正当其时,非常紧迫,要把社区信息化的目标变为现实,并把信息化引入农村社区建设。起草社区信息化标准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各地民政部门要在财政上进行支持,同时要避免浪费。他还表示,要加强民政部与信息产业部的合作,共同建设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老百姓的社区信息化标准。

谈到确立社区信息化标准的紧迫性,陈伟认为,社区信息化标准的建立,是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意义十分重大。社区信息化标准有利于消除信息孤岛,打破条块分割和信息烟囱,实现资源共享。标准制定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重要抓手,而采用自主知识产权,就会在专利技术方面占据主导权。陈伟说,社区信息化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把标准的验证、试点统一结合,要建立标准维护和更新体系并与时俱进,同时要加强部部之间、司司之间以及部省之间的合作。

陈伟进一步强调,这次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的启动,一定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各地信息办要起到协调、组织的作用。要建立能够面向全国推广的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全盘的、综合性的推进计划。

信息化标准体系组成

会上首次公开了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杨建军介绍,本次出台的全国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在全国范围内对社区信息化状况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将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标准体系由六组标准组成,分别是基础标准、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其中,基础技术标准包括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工程、基础软硬件产品、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等领域的标准,以选用、裁减现有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业务集成标准重点在于梳理、重组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业务流程,用于指导系统的建设,采用较为成熟的建模方法。信息资源标准以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安全标准从网络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确保社区信息资源的安全和系统的安全。社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有效评估社区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情况,实现科学、合理、全面、客观、公正的评议和考核、制定。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9

【关键词】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以迅猛之势奔涌而来,发达国家军队逐步开始了各自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一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已经在近期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严峻的现实和“落后挨打”的切肤之痛,促使我军加紧推进新的军事变革,加快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建设发展。打仗就是打后勤,军队基层财务是军队财务工作的基础,是我军基层后勤工作的重要部分。为顺应新军事变革的潮流,我军必须积极调整战略,加强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军队基层财务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加强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大财力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军队财力资源是从价值角度确保军队适应新军事变革、实现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基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发展信息化建设上,在提高国力的同时,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增强信息实力。我军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因而更应当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进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在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对重点部队实施重点保障的同时,根据各部队的具体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力使用效率。条件较好的部队,可让其承担一定的投入,条件较差的则给予一定的财力倾斜。这有助于协调各部队基层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实现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建立适应军队基层财务需要的信息化网络及其平台

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网络及其平台,是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载体,它主要包括军队基层财务信息的“高速公路”,即传输信息的计算机网络与指挥通信网络,以及系统中一切与此相关的军队基层财务装备。军队基层财务信息网络建设是指在军队基层财务活动中,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认知与再生,以及执行等各种信息功能的军用网络的集合。与军队基层财务信息网络相联系的信息化平台,即相关的军队基层财务装备。它们是军队基层财务信息网络运行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是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要素。建立军队基层财务信息网络,应当依托各单位自动化指挥网络,建立以各单位财务部门信息网络中心为龙头,各基层单位信息站为基础的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局域网。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信息系统的更新、汇总、加工、传递,并建立病毒防火墙,各基层单位信息站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以促进信息间的联网共享,同时也便于为上级提供最基础的基层财务数据信息。

(三)建设军队基层财务数据标准体系

1.建设军队基层财务数据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一是统一性。建立军队基层财务数据标准要按照全军基层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尽量使用全军或总后已有的标准,对全军或总后已确定制定但尚未出台的标准保留接口,以保证军队基层财务通用信息与全军或总后的一致性。二是科学性。在建立军队基层财务数据标准时应符合军队基层财务管理法规的原则,在建立编码时,必须以军队有关部门的管理法规为依据,参照国家和军队标准制定的有关规定,力求概念准确、结构合理、内容完整。三是实用性。新建立的军队基层财务数据标准首先必须方便部队简单、快捷地使用,尽量将公用数据、通用数据纳入标准。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体系的整体功能,设计标准时,必须兼顾平衡各业务子系统业务处理的要求,统一覆盖面,方便对数据的查询、分析,实现全盘管理和综合维护。四是可扩充性。军队基层财务数据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军队基层财务业务的发展和调整,军队基层财务数据标准也要进行扩充,特别是在建立编码时要预留空间,保证以后数据标准扩充时不发生冲突,确保数据的连续性,为将来适应技术的发展提供扩充手段。

2.建设军队基层财务数据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概念和术语规范化。军队基层财务信息标准化首先是要统一军队基层财务数据涉及的概念和术语,只有对概念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有了一致的认识,才能使所有参与军队基层财务软件开发、使用、维护的人员对军队基层财务信息系统中涉及的管理对象形成共同的认识,才有可能实现数据的统一、规范管理,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之间的交流。二是通用数据字典标准化。将军队基层财务通用数据字典标准化,是规范数据编码格式,保证数据一致性,简化数据录入操作的有效措施,也可以为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处理提供公用信息的编码标准和规范。通用数据字典应包括字典表名称、数据结构、编码规则、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约定和规范。三是军队基层财务业务接口数据标准化。在财务业务处理过程中,各业务之间存在大量的数据交换,GJB2041―94为这些接口数据制定接口规程或有关的协议或约定,是建立军队基层财务数据共享机制的基础。接口数据标准化包括:接口名称和标识、源和目标、取值范围、计量单位、精度等。涉及的数据内容主要有:供应实力、供应标准、经费结算数据、报表数据等。四是军队基层财务数据元标准化。数据元是数据存储和交换的基本单元。定义数据元标准就是把军队基层财务软件中使用的数据元的名称、含义、表示、类型、取值范围等作统一的规范,这是实现军队基层财务数据共享的最基础工作。军队基层财务数据库设计时应遵照军用标准《军队后勤信息指标体系分类与代码》(GJB4299.X―2002),对国家和军队标准不完善的内容可提出修改意见,在国家和军队标准修订时进行修改完善。

(四)加强信息化军队基层财务保障理论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应坚持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军队基层财务快速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首先,要加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队基层财务保障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从近几年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使军队基层财务保障和手段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快速、准确、高效、全程保障等特点。应用新的思维研究探索其特点和规律,从根本上把握本质要求,科学指导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确保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其次,要加强信息化军队基层财务保障理论研究。积极借鉴外军和地方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认真研究信息化军队基层财务保障的基本内涵、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积极探索与信息化战争要求相适应的军队基层财务保障方式,明确基本模式和标准体系,构建全新的适应信息化作战要求的军队基层财务保障理论体系。最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用正确的先进理论指导实践,统一思想认识,搞好科学筹划,制定对策和措施,不断提高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加深对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当前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思想认识开始,提高对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是推行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的前提,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基层财务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进行学习和广泛宣传。一是取得党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是抓好基层部队后勤建设的重要一环。二是使军队基层财务网络的各个环节、单位充分发挥作用。三是统一广大基层财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形成自觉学习、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工作的良好氛围。

2.创新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根据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培养目标必须以信息化为坐标,立足当前信息化建设实际,着眼长远发展需要,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观念信息化、知识信息化和能力信息化,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有效进行信息采集、处理、使用和安全防护。为此,不能局限于目前已有的培养模式和方法,要广开思路,采取超常措施,实现"三个新的转变"。

(1)在人才教育训练观念上要实现新的转变。认真研究教育训练的新情况、新问题,树立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教育训练观念,创新教育训练理论、内容、技术和方法,不断推进教育训练的深入发展。(2)在教育训练渠道上要实现新的转变。教育训练要抬高起点,提高层次,普及和增加高学历教育,盘活教育训练资源,加强院校与部队之间交流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利用远程教学网络系统,开拓教育训练视野,拓宽教育训练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补、优势互补"。(3)在优化成才机制和环境上实现新的转变。完善和优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和保留的机制和环境,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选拔使用优秀人才要不拘一格,鼓励立足岗位成才。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和奖励措施,奖优罚劣,鼓励个人成才冒尖,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大力宣扬优秀人才典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气氛。

3.正确处理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关系比较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进程和质量。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确处理五个关系。(1)正确处理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制定建设规划。同时要结合部队现实需要,抓好当前建设特别是急需项目的落实,做到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统一。(2)正确处理局部跃升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总体上必须坚持整体发展,全面提高。但实际情况不允许样样都搞。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合力攻关,在局部取得突破、取得经验,以局部的跃升带动整体推进。(3)正确处理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学习借鉴军内外有益经验和成果,可以提高建设层次和起点,也是一条便捷途径。但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要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在关键技术和重要环节上突破,形成建设特色。(4)正确处理建设与应用的关系。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坚持建用结合,边建边用,以建带用,以用促建。在建、用互动良性循环中推动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化,提高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建设的水平和使用效益。(5)正确处理军队基层财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硬件和软件犹如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两个轮子,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中软件比硬件更为重要,但软件建设却容易被忽视。必须端正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既要积极加强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要注重军队基层财务信息化法规制度等软件建设,使其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家胜.加快推进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军事经济研究.2007(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10

引言

消防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对消防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挖掘,实现消防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高质量、高效益的共享与共用的过程,其实质是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在各项消防工作实践活动中对消防信息资源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开发利用,为防火、灭火等各项工作提供决策性地信息支持。在消防工作的实践中,随着消防标准化和法制化的长足发展,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我国消防标准及法律法规的信息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消防标准化和法制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数据库设计不合理、信息化平台不健全等方面。因此,为了有效解决消防部队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有力推动我国的消防标准化进程,促进法制化建设发展,亟需开展消防标准及法律法规信息化方面的深入研究。

1我国消防标准及法律法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部消防局根据《“金盾工程”总体方案设计》的要求,并结合消防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国公安消防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消防标准及法律法规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1推进消防标准化和法制化进程目前,我国形成以消防法为主干,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消防技术规范、标准为枝干,以地方性消防法规和政府规章为补充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消防工作已形成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局面,为推动消防行政执法工作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我国消防标准化工作中普遍存在标准和规范制修订工作不协调、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制修订周期长和采标不及时等问题,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信息化建设不健全。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难以将我国现状与国内外发展情况相结合,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安排,促进标准化的进程。同时,在消防法制化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对于消防执法人员和消防主体来说,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是公正公平执法的必要手段。在使用法律过程中,能够快捷高效地找到适合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标准规范,为监督执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和技术保障,将大大加快消防法制化的步伐。因此,消防信息化以其高效快捷的特点,必将为推进消防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2提高消防部队工作效率消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传递,以提高工作效率。近年来,我国已完成了消防信息网络的基本建设,各地相继实现了消防三级网联网,建立了网站主页,开发应用了一批消防信息管理软件,并实现了网上公文收发、网上执法、网上数据传输和网上消防宣传等电子政务体系。以消防信息局域网为基础的消防信息化建设,大大增强了消防部队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了消防行政决策水平、灭火指挥能力和消防监督管理效率。然而,消防标准和法律法规作为消防执法的基本法律依据和准则,是消防监督执法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实用性最强的法律标准依据。其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消防标准及法律法规的准确查阅和优先选用,将极大地提高消防部队工作效率。

2我国消防标准及法律法规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2.1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消防标准和法律法规是由不同的机关实施,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统一管理和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协调,无法形成合力,促使工作脱节。以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消标委”)为首的消防标准化组织成立了标准规范处,专门负责消防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宣贯、协调等工作。针对基层普遍反映消防标准规范资料查找不便、无法实时跟踪采标等问题,“消标委”及时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在公安网和互联网上开设网站,及时标准规范信息,为社会公众和消防部队提供标准规范制(修)订信息服务以及常用技术规范目录查询功能。然而,由于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消标委”开设的网站已经很少有信息更新,使公众对消防标准化的工作无从了解,特别是使消防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沿用传统印发、征稿等方式,落入繁琐低效的工作盲区。在我国,消防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主要包含制、修订标准的立项计划、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标准草案报批稿四个环节。在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完成以后,将由项目组所在单位相关专业专家审查讨论并修改后,印发到“消标委”相关的分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及通讯委员和相关的科研、生产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在制(修)订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分歧,对于该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绝大多数使用者来说,是不可见、不透明的,更无法有效参与到标准规范的制(修)订过程中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2标准法律数据库不规范我国现行消防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共40余部,涉及消防管理、监督职责等方面。消防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270余项,涉及消防术语、符号、基础实验方法、固定灭火系统、灭火剂、消防车泵、消防器具、个人防护装备、消防逃生救援器材、消防电子、阻燃防火材料、建筑构件耐火性能、火灾鉴定、消防管理、灭火救援工作等具体专业领域。公安部作为主编部门制定的消防规范共31部,主要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在消防安全布局、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建筑耐火等级、安全疏散、防火分区、防烟分区、消防给水、消防设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在共计410余部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中,涉及内容广泛,往往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次规定。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和《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汽车库规范》)为例。在《建规》第2.0.1条中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而《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3.0.2条将汽车库、修车库的耐火等级分为三级;《建规》第5.1.1条和第5.1.3条规定的建筑防火分区间每层允许的最大建筑面积与《汽车库防火》第5.1.1条存在明显差异。消防部队在监督执法中,查阅标准规范及法律法规时,资料匮乏,查阅难度大,一般只能依靠于消防部队配备的标准规范图书和下发的法规文件。在《消防技术标准目录光盘》中,附有类似的软件。该软件普及性不够,与用户交互性不强,只能作为一个标准规范的简单查询之用。中国消防在线的消防规范网,标准范围较宽,且使用过程中提供的查询条件较为单一,仍需注册用户方可使用,查询便利性不足。因此,消防工作人员在遇到相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进行准确查询和优先选用。

2.3消防标准及法律信息化平台不健全国外的消防信息化建设已经很完善。以美国最大的消防标准制修订机构美国消防协会(NFPA)为例。其信息化建设非常完善。我国的消防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往往分散地在各个消防网站上。在消防实际工作中,难以快速查阅和准确选用,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监督执法不便。近年来,“消标委”很少动态信息,更新速度较为缓慢,不能及时反映“消标委”的工作动态和消防标准规范的制修订信息。在“消标委”信息化系统中,包含国家标准化动态、消标委动态、已颁布标准目录、标准制修订计划、新颁布标准等11个模块,但其中近半数为灰色链接,不可用;其他亦可归结为标准化动态新闻和标准制修订进程两个方面。网站更新速度缓慢,数据库内容单薄,暂时没有提供与访客交流的互动平台。可以说,我国标准及法律法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3消防标准及法律法规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1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将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各地档案部门的共同努力,但这种努力必须是有序和协调的,要能形成合力。同时,在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 电子 政务的建设实践可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很好的参照。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几个突出的问题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划、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系统间无法互联互通导致形成的信息孤岛。相对于整个电子政务体系的建设,作为行业性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要相对简单得多,而且也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建设中已经形成的成果,如 网络 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相关管理制度等,但由于档案行业本身可支配的各类建设资源都比较匮乏,因此,目前对于档案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有效的统筹和资源共享与整合来推进全国的档案信息化工作,避免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而这必须依靠档案主管部门的强有力措施。从目前的档案信息化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建设资源共享与整合:

一、设立专业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专门机构

档案工作的发展已经走到了 历史 的十字路口,档案信息化工作对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各级档案机构都非常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并成立了各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如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或档案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等,这些机构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但笔者认为,仅靠这种非常设性的领导机构是无法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要求的。档案信息化应该成为整个档案业务工作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应该与业务指导、编研、档案法制等业务领域一样有相应的常设机构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笔者建议,在国家档案局层面设立常设的专门行政机构来加强对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这一机构更多承担的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职责而不是从事技术性工作;在地方各级档案局也应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来负责档案信息化工作,目前有些地方已经成立了信息化处、技术与信息化科等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通过成立专业的档案信息化常设行政机构,一方面可以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日常工作,强化对档案信息化工作具体实施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集聚专业人才,适应档案信息化工作乃至档案事业发展的长期要求。

二、强力推行全国统一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管理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和技术性标准规范三个方面。近年来国家档案局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陆续颁布实施了很多标准,与此同时,各省乃至基层档案部门也制订了大量地方标准,其中很多地方标准与国家档案局的标准都是重复的。一方面,各地大量制订地方标准会占用其本就有限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另一方面,多种标准的共存势必会架空国家标准,导致各地档案信息化体系上的不匹配,最终对形成全国性的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库造成障碍,即使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是协调的,这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对于统一的行业性系统建设,多层标准的存在不仅完全没有必要,甚至会对系统建设的统一推进产生阻碍,为此国家档案局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出台有关政策,统一安排各类信息化标准的制订工作,协调各地在标准制订上的各种探索和努力,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执行统一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凡是国家档案局已经正式颁布的标准,就不应允许地方档案部门另立标准,对于违反此原则的地方档案部门,国家档案局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和纠正。

同时,国家档案局要加强相关档案信息化标准的宣传和落实,对于新出台的信息化标准要加强在档案系统和机关企事业档案部门的推广,使相关标准能够切实指导档案信息化实践,避免在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减少物质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浪费,也让信息化实践能够充分利用前人和国际国内通行的规范,提升档案信息化的规范性和质量。

三、建立全国档案信息化项目协调与交流平台

项目重复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各地档案信息化所面临的任务具有同质性,另外,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新的领域还有待开拓,因此在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各地极易在同一新领域纷纷上马同类项目,在还没有探索 总结 出相对成熟的建设经验的情况下,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有限建设资源的浪费。为了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国家档案局和各省档案局应该及时掌握各地档案信息化项目的状况与进展,协调各地在新的信息化领域中的工作,避免各地在短时间内向同一新领域投入过多资源。为加强各地在信息化项目上的协调与交流,笔者建议:

(一)实行档案信息化项目备案制。国家档案局负责省级项目的备案,各省档案局负责本省项目的备案,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各地的档案信息化进展情况,为优化建设资源提供基本决策依据。除了备案制度的建立,这一备案体系还应该由网络平台来支撑运行,即备案通过网络进行,以此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二)建立全国性档案信息化交流的内部网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各地档案部门都可以及时了解其他地方档案信息化的状况,交流经验,共享技术资源,进行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合作,与传统的通过会议、发文、考察等进行交流的方式相比,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将更加及时、 经济 和有效。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项目的试点与推广工作。作为行业性信息化建设项目,各地档案信息化工作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可移植性。因此,国家档案局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之上充分总结并摸索出一套信息化建设的 规律 和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将这些经验和方案向全国推广,指导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避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无序和杂乱现象。通过国家档案局的统一指导和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将更加的有序和规范,从而结束。各地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局面。

四、充分利用原有档案信息化基础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

档案信息化工作并不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是推倒所有的一切重新开始,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的一项创新工作。除了利用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之外,档案信息化还应充分利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 计算 机在档案行业中的应用在90年代已经开始,从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到现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计算机的应用由浅入深,大大地改变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已有的成果,包括档案著录信息、已经扫描的档案、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等,避免重复性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相关单位在进行档案信息化时,要预先分析已有的档案信息化成果,在充分利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规划和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要利用有限的资源高效推进档案信息化,就必须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放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平台中来考虑。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并摸索出了一套经验,这些都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如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借鉴其他部门的经验和教训。为此,各地档案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当地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当地信息化工作或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入信息化规划建设决策层,通过为政府提供有效的文档服务来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争取更多的资源来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档案部门要深入了解本地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摸清可供利用的各类建设资源现状,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凡是可以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完成的工作就不要再进行重复投入。

五、市县级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

目前,我国各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从头开始自主建设,从 网络 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设备的购置、软件的开发与采购直到制度体系的建立,所有工作都依靠各综合档案馆的自身力量独立完成。但是,许多基层档案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人员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信息化建设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要建立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库就必须为基层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找到一条 经济 可行的非常规途径。

笔者认为,对于档案信息化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可以尝试进行市县级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即以市级综合档案馆为中心,重点支持市级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市级综合档案馆与其所辖区域的各县级综合档案馆之间实现高度的建设资源共享,这种建设资源共享应该是涉及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人力资源以及制度体系等的多方位共享。通过市县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资源的共享,拉动基层信息化建设。例如,高性能的扫描和存储设备价格昂贵,在这种情况下,县级综合档案馆就不必购置这类设备,可以共用市级综合档案馆的设备;再比如,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进行档案网站建设,但县级综合馆也不必都建立自己的网站,可以由市级综合档案馆统一建设,这样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建设成本,而且可以提高系统开发水平。

六、国家档案局集中优势资源,统一开发部分行业通用的软件系统

在软件系统的开发上,可以考虑借鉴垂直管理部门如国税系统的经验,由国家档案局集中优势资源开发部分行业通用的业务软件,统一下发给各地档案机构免费使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减少各地在软件开发上的重复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业务软件系统的开发水平,同时也为以后全国性的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库体系的形成减少障碍。

在具体实施上,还可以引入开源软件模式,即国家档案局不仅向各地档案部门提供可运行的软件,而且还可以公布软件源代码和详细的开发文档,以便各地档案部门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本地实际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各地的特殊工作需求。同时,各地的这些二次开发的成果也可以免费或有偿地提供给整个档案系统来使用。由此,在一些通用的行业系统软件方面将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开发资源平台,各地档案部门都可以通过此平台来形成合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对软件开发的投入、提升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当然,要管理好这样一个平台,国家档案局必须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技术力量的支持。

参考 文献 :

1 、 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02年11月。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12

【摘要】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对此本文探讨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EDI;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化是指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分析、控制物流信息和信息流来管理和控制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提高物流运作的自动化程度,达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有较快发,90年代进入普及及应用阶段,到目前为止发展迅速,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因此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美国、日本和欧盟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美国的物流企业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做法有:第一,条形码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被广泛应用,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第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实现订单录入、跟踪和结算等业务的无纸化处理;第三,广泛采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以提高运输和仓储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其竞争力。(2)日本。第一,物流领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日本的物流领域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第二,日本政府着手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升级。日本政府为了确保综合物流信息化政策得到实施,建立了一套政策推进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物流企业、货主都能合作实施信息化政策。日本政府推出的政策有:一是物流系统信息化:进出港口都采用EDI实现手续的无纸化;二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化:集装箱和托盘的信息化整合;三是改善其他信息技术开发惯例。第三,注重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日本实施物流标准化实现了企业间的无纸化沟通,避免了操作失误,有助于构建畅通高效的供应链。(3)欧盟。欧洲各国在物流信息技术方面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标准化,还实现了欧洲市场的标准化。欧盟各国采用了一些协调政策来推进共享化和通用化。具体做法有:第一,对物流设施和装备制定通用性标准,如车辆承载标准、安全标准、统一托盘标准等;第二,对环境和安全制定强制性标准,如综合环境责任法等;第三,承认行业协会制定的物流服务行业标准,如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物流用语标准等。

二、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美国和日本的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投入巨资,打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将EDI、条形码、GPS、GIS、无线射频技术等全面应用到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去。这样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使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大大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于有利位置。物流企业大都采用了面向客户的自主开发模式,不但降低成本还满足了客户需求。(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我国企业大都没有把物流信息化放在战略高度,往往以满足企业内部需要为出发点,忽视了客户服务的建设。我们必须围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完善物流信息化建设。(3)要将物流信息化应用到物流业务中去。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有效地将信息化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提高企业间信息沟通,降低信息化成本。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由于企业缺少可靠的标准化物流软件,不敢大力投入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就存在自主开发起点低和周期长的问题。创造物流信息化环境,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将物流信息化应用到物流业务中去。(4)标准化建设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物流活动涉及了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种运输模式,服务于电子、汽车、消费品等众多行业,因此在文件格式、编码、资料接口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才能消除不同企业间的沟通信息障碍。美国行业歇会在条形码、信息交换接口等方面建立比较实用的标准,物流软件也融入了格式、流程等行业标准,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信息基础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对接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加快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步伐必须首先推进统一的物流标准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银良.物流企业构建物流信息化系统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9(10):78~80

[2]宋垒加.美国物流信息化概况(上)[J].射频世界.2010(6):45~48

[3]王凌峰.日本物流信息化的启示[J].信息网络.2010(7):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