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时间:2023-08-07 17:30:43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1

关键词:经济危机;当代表现;启示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04-02

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危机,2008年之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历史上空前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堪称资本主义历史上爆发的危机中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危机。但从2008年这场起源于美国次级贷款问题的金融危机来看,这次危机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过去更为突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综合表现

(一)危机表现的综合性

当前这场危机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起源于美国金融领域的次级贷款,但是由于链条效应,危机先是从金融机构最初的数万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开始,紧接着是10万亿美元的房贷危机,然后又冲击到了60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市场,尤其是规模不断膨胀的金融衍生品,更是使这场危机的影响空前广泛。危机不仅出现在金融领域,也蔓延到了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既有虚拟经济,也有实体经济层面。如美国许多大银行、保险机构、企业的纷纷倒闭,失业率的不断攀升,消费需求的减少等。综合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甚至可能演变成为深刻的社会危机。

(二)危机范围的全球性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发生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区――美国,但从影响的范围来讲,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危机也迅速地向边缘国家和地区扩散。不仅包括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也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世界银行2009年年初时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大幅下滑,将新增5 500―9 000万赤贫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9年处于长期饥饿状态的人口将从危机前的8.5亿飙升到10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比例超过18%。事实上,当前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严重倒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华尔街风暴,从而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升级,全球主要央行采取联合降息行动,其中2008年10月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加拿大、瑞典和瑞士的央行将各自的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来减轻全球金融系统的压力。紧接着,中国央行也加入了减息行列,将基准存贷款利率下调27个基点。这一行动,充分证明了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四)危机处理的差异性

20世纪30年代危机爆发时,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危机爆发初期,迟迟未见各国政府有任何有力的干预措施来救市,直到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上台后美国实施一系列新政。而这次危机爆发后,不仅各国政府的干预救市措施比较快速有力,而且还呼吁全球各国共同联手应对。比如国际组织方面,欧盟15个成员国会议、G7集团会议、G20集团会议等,都号召大家尽力相互协调配合,共渡难关。尽管各个国家、集团的利益不同,矛盾重重,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也未必就能奏效,但政府面对现实积极干预的态度与20世纪30年代危机时的情况却是大不相同的。而其背后的原因,恐怕是处于国家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取得长足发展,离开国家的干预、全面的宏观调控是行不通的。

(五)危机持续的长期性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全球以来,全球经济学家们使用了许多英文字母来描述金融危机的走势。经常用的有四个英文字母,即V、U、L和W。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经济学家大多用V来形容金融危机的走势,认为经济虽出现了下滑,但不会很严重而且时间也不会太长,见底之后很快就会复苏。但将近两年过去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情况。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当代启示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苏联东欧模式的失败、解体,世界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仅在中国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英国《每日电讯报》都在头版头条宣称:“同志们,我们现在都成了社会主义者。”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提高了抵御大风大浪的能力,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如一些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信贷危机或信任危机的大国”。相比之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怀疑和否定资本主义的人却越来越多。《世界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华尔街金融崩溃,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柏林墙”已经倒塌,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历史的终结。

事实上,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虽然近年来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合理性表现却越来越多,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使得这些调整看起来并没有真正“医好”资本主义的“病症”。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大垄断资本集团,与资产阶级国家政府之间是相互扶持、相互配合的,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救助这些企业,其目的都既是为了这些垄断财团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如何才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私有制本质决定了经济危机的最终不可避免性,而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公有制制度相联系的经济,虽然也具有一般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但也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本质特性,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减小危机影响和规避并防范危机的。

如,我国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没有发生大的挫折,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9.6%,这是世界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以至被世人称为“中国模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可以把市场机制的活力和宏观调控结合得更好,而且还可以针对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十分重视政府在社会总资源配置中的引领和协调作用,从而较好地避免和防范危机。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提高监管水平

当代社会发展表明,金融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动脉,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加强管理,充分利用,金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领域改革,更要加强金融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虽然金融自由化可能会增强金融的活力,但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监管的放松。所以,长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思潮的盛行,是导致美国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比如,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多,但金融监管不到位,使得美国次级贷款创新出的金融衍生品过度膨胀,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才是导致本次危机爆发的根源。

总之,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监管。如果为了金融发展而放松监管甚至取消监管,不仅不可持续,还是危险的。尤其是金融发展如果只为了追求高利润,缺乏科学发展的意识,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最终只会造成自身发展与市场发展的失衡,从而影响整个经济领域的发展。事实上,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资本市场之所以影响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经济关系协调的产物,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它无论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还是对各国、各地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需要。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发展同世界有着重要的关系。”事实上,中国在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2

西方民主政府已经被金融资本、大众民主、金主所绑架,变成了金融寡头们豪赌获利的工具。而且,政治人物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无节制的兑现他们对选民高福利的承诺,当他们的实体经济的增长满足不了高福利的增长速度的时候,他们通过不断地发行债券维持难以持续的高福利政策,因此,债务年复一年的积累直接导致了债务危机的发生。

综上所述,西方民主政体已经没落、腐朽,从欧美的经济危机中,我们似乎将要看到西方民主政体的末日余晖了。

[关键词]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品 债务危机 金融危机 金融资本 金融寡头 大众民主 选举政治 民主政体 新自由市场主义

席卷整个世界的欧美经济危机,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4年了,危机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希腊几近国家破产,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也步了希腊的后尘,陷入了救援的行列,欧元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前景一片黑暗。始作俑者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著名的美国金融银行、房地产公司相继破产倒闭重创了美国经济。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始终保持在8%以上,构成这些国家中坚力量的相当部分中产阶级已经不复存在,进入了贫穷者的行列;社会不稳定局面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的美国梦已经化为泡影。面对将倾的资本主义大厦,人们不禁想起了150年前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深刻剖析以后所做的科学论断,被今天的欧美的经济危机做了深刻的例证。人们似乎从即将倾覆的资本主义大厦的瓦砾中,看到了资本主义暗淡的末来。

一、欧美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形态

欧美经济危机在形态上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1.欧洲的经济危机是由于欧洲的高福利政策导致政府的债务危机。欧洲的财政收入和税收已经远远不能维持那麽高的社会福利,欧洲的政治制度迫使政治人物采取过度发行债卷和高赤字的办法,来维持过高的社会福利,这种不可持续的社会福利,必然带来债务危机的结果,最终导致国家破产。

2.美国的经济危机应该被称作金融危机。由于里根-撒切尔时期美国实行新自由市场主义政策,金融行业完全摆脱了法律法规框架的束缚,他象一匹脱缰的野马疯狂地、无止境地进行金融“豪赌”,使金融市场的资本泡沫无限膨胀,当泡沫破灭以后,成百、上千亿的金融市值瞬间蒸发,此时银行变得负债累累、一贫如洗,一旦缺乏政府救助短期内即陷入了倒闭的结局。

欧美的经济危机归根结底是扭曲的选举政治和贪婪的金融资本对世界市场无情的掠夺和过度地透支结果,它绑架了其他经济体和无辜的纳税人为其买单,使国家经济增长陷入长期衰退,使人民失掉了住所和工作,造成了一大批中产阶级破产,它宣告了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和西方的民主政治进入了死胡同。

二、美国式的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死亡

1.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就像一对相依为命的孪生兄弟出现了,金融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借贷活动,为实体经济提供再生产的资金保证,实体经济作为回报从经营活动获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银行,彼此之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在资本主义200多年发展的历程中,金融资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他之前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还多。

2.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里根-撒切尔时代,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自由市场主义的经济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政府和法律部门不要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靠市场的调节机制来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这种新自由市场理论和私有化政策为现在的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尤其在金融领域这些政策导致金融活动违规行为变成了常态,这种失去约束的无政府状态的金融活动酿成了今天的金融危机。

3.进入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金融产业出现了急速的“突变”,金融活动彻底背离了金融产业的经营方向,它不是从实体经济中获利,而是从金融投机中谋利。欧美的金融家们利用各种算法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金融模型,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金融衍生品,经过过度的商业包装后卖给了各国银行和金融财团,这种新的金融商业模式在西方快速发展,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对冲基金,后来还制造出了风险更高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把各种风险分散、重新组合,改头换面以后投入金融市场,在交易过程中如果其内部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市场的崩盘,这种影响会立即波及各个相关领域,出现多米诺骨牌的连锁负面效应。2008年美国的诸多银行相继破产所导致的危机,对冲基金的崩盘就是始作俑者,银行的破产直接宣告了美国华尔街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死亡。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3

[关键词]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6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是人教版《历史Ⅱ》(必修)第六单元的内容,从结构看,前承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后启下节课《罗斯福新政》,讲的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学好本课是理解所属单元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自由放任”政策。通过对经济危机原因、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究式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民生、热爱生活的人生B度。

3.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初具历史思维能力,基本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可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学习。而本课理论性较强,如简单进行说教,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故教学中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

[步骤一]课前准备。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的图片、文字等,并提出问题。

[步骤二]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引出课题。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相关知识。指出进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分量越来越重。其次播放“柯立芝繁荣”的视频,要求学生思考:20世纪20年代美国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增强知识的衔接性。二是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引起学生对事件背景、进程、影响的探究愿望,以期使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步骤三]自主参与,探求新知,探究式解决问题。本部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有两个知识点,其中一个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此笔者以系列问题探究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

问题探究1:出现“柯立芝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三段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分析材料得出 “柯立芝繁荣”的原因,即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横财,为其繁荣提供物质基础;技术革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问题探究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表现、特点各是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知识结构图。其次创设情境,用视频再现当年危机,要求学生结合视频及课本完成排序练习,从而掌握危机的表现。最后以课件展示史料,学生依据材料得出经济危机的特点。

问题探究3:经济危机的影响是什么?

课件展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农群众、资本家、法西斯分子、政府及其代表,在遭受这场危机时,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和行动?”把学生分成四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教师予以点评、延伸,且将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有的学者认为“危机”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那么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哪些“机会”?从而引入第二个知识点――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设置情境。出示漫画,学生思考:漫画讽刺了当时的胡佛政府面对危机的政策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后进一步追问这种政策有何特点,结果怎样。

(2)教师解读“自由放任”政策,引领学生得出结论: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人民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试问:“美国人民的愿望能实现吗?如何实现呢?”为进入本单元第二课《罗斯福新政》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一是在知识体系构建上,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二是从学生喜爱的漫画入手,以问题牵引话题,分解细化目标,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真正体现新课改三贴近原则,达到历史教学价值取向目的。

[步骤四]课堂小结: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采用了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法,并有针对性地选择、设置问题让学生课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回顾,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理想社会主义不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分析论证了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素,并指出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其基本矛质和基本制度并无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经济危机,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经济危机的两种可能性:一种来自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买卖分裂可能中断.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流通后,买卖分离了。一个卖者卖了自己的产品却不一定要马上去买自己需要的其他卖者的产品,那么其他卖者就有可能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另一种来自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因支付环节可能中断。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后,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手段的作用,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在执行价值尺度时,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一旦有债务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支付不能实现,从而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由此造成经济危机。可见,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向现实转化。

马克思还揭示了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无限扩大资本积累,导致了资本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从而需要消费的穷人没有支付能力,而支付能力却掌握在缺乏消费倾向的富人手中。“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这就是说,资本的利润量与其投入量相联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此,资本家拼命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又千方百计提高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这就必然要出现生产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从而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源自其基本矛盾,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剩,是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危机的解决又使资本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恶性循环将再次发生。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这种周期性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容纳不了它所创造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尖锐,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理想社会主义不存在经济危机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并未直接论述过社会主义是无危机社会,但他们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分析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为社会主义不存在经济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经济危机的。

第一,理想社会主义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并不存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这一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是一致的,这就根除了私人资本追求价值增殖所出现的生产的盲目性、无序性,因此,也就不存在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第二,理想社会主义取消了商品经济和货币。在理想社会主义中,商品、货币消亡了,原来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中断而引起危机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

第三,理想社会主义实行按需分配。理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按照需求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产品按需分配,这种分配方式避免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大多数人因贫困而导致的需求萎缩,因此不存在社会范围内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从而排除了危机产生的内生性制度因素。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取消了商品经济和货币、社会产品实行按需分配,从根本上排除了危机产生的内生性制度因素,危机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就能克服产生经济危机的最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就能克服单个企业组织内部有计划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之间的矛盾,因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而克服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人民购买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也即是说,社会主义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生产,这是一种没有经济危机障碍的发展。

三、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中的社会主义不存在经济危机,然而,现实毕竟不同于理想,现实社会主义也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依然是商品货币经济,这是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不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然而现实社会主义并非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样诞生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之中,而是建立于生产力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中国、东欧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情况大不相同。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砸碎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及其相应的制度。但是,这些国家建立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经历比较充分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经济并没有也不可能取消商品货币经济。 而马克思论述了经济危机的两种可能性:一种来自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买卖分裂可能中断;另一种来自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因支付环节可能中断。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商品货币经济,就有可能存在经济危机。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当然,无论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存有根本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理论上,虽然它不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但也不能排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第二,现实社会主义的私有经济是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素。理想社会主义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根除了私人资本追求价值增殖所引起的生产的盲目性、无序性,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的制度性因素。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过我国的创新和发展,经济成分己不是单一的、纯而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将长期存在下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发展。因此,社会化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尽管不在全社会大范围存在,但毕竟在一些领域和部门小范围长期存在。在此条件下,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而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情况,比如房地产业即是如此。当然,在现实社会主义中,这样的危机并非全社会的、全面的危机,而只是局部的小范围的结构性危机。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这种结构性危机的危害是可以减小到最低限度的。

第三,国际经济因素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影响。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我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只要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国家也难以独善其身,也会受到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这是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世界经济的波动会直接作用于我国国内经济,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将本国产业结构纳人国际分工,这就难免使自己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受到国际市场状况的影响,从而也就难免要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美国是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重要伙伴国,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无疑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显性的影响表现在成品或半成品的出口急剧萎缩,引发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隐性的影响表现在与产品相关的下游产业萎缩、不景气、工人失业。

第四,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也可能引发经济危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引导,通过具体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财政政策、人口政策等的实行来实现。如果这些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就会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加剧各种固有矛盾,甚至阻碍经济发展。比如错误的产业政策及与此相关的对高速度、高产值的盲目追求不断加剧供求结构性矛盾,这种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危机就会出现。

当然还有一些因素可能引发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如特大自然灾害、战争及社会动荡、国际关系的一些意外因素(如6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等等。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5

关键词:自由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

一、引言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被誉为“联邦德国思想威力最强大的哲学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国际论坛都能看到哈贝马斯活跃的身影,为寻求理论与实践完美锲合而努力着。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一样,都认为哲学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对世界进行改造。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需要清楚世界哪里出现了问题,在哈贝马斯认知里,西方社会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是合法性的。自人类的社会正式现成到现在,一直以来就受到合法性一问题的困扰,任何一种政治统治形式都在为了合法性问题而努力着。合法性问题存在于一切命令―服从的统治关系中,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命令者来说,是一个统治的正当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对服从者来说,就是对于统治的认同问题。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统治的合法性。如果这两个方面中的一个出现了问题都会爆发合法性危机,尤其是对服从者来说对统治的认同问题这一方面。

二、合法化危机的形成

在哈贝马斯所阐述的危机中,合法化危机指的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危机。这种危机是一种全面性的危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所以我们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生活领域来讨论和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危机问题,而应该结合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经济系统无法解决经济的控制问题,使经济系统的整合危及到了社会系统的整合。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产过剩,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等等。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矛盾造成的。这种危机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现为危机――停滞――恢复――繁荣――危机的循环。

而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当中新的情况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态开始出现了转变,从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国家统治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由“看不见的手”指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变为国家政权强行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著名的例子来自于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凯恩斯主义之后已经对资本主义国际的同治构不成致命的威胁了。此后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威胁重心开始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和公共政策领域转移。其危机的构成已经从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但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二战的爆发也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已经不是国家的主要威胁,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和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社会危机。因为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干预,是的经济领域的经济危机出现变化。虽然haunted处于经济方面的领域,但是其状态已然变得“温和”了,对于大众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忠诚度依然影响着,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更加重要的是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干预和控制,从而直接造成了原有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原来用以维系资本主义国家合法统治的“公平竞争”的原则受到质疑,因而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产生了问题,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忠诚,对资本主义统治的信心大打折扣,而原有的一整套的社会文化制度,无法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必要和充分、可靠的实践依据,因此,资本四大重要的国家需要寻找新的法律依据来重新执政合法性。合法性的丧失和合法性的寻找,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危机”。说到底,危机其实是一场信心危机,身份危机或可以说是同一性危机。而这种危机的最终解决方式还得要到社会文化系统中去寻得,这也就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三、哈氏的“合法化危机”理论的理论意义

首先,对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来说,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其具有强大的毁灭性和巨大的冲击力。但是这对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来说就有些力量不足,缺乏彻底性。当代的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已看到问题的所在,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同。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出现的理论,他的理论与其他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相比,可以说是很另类的。对哈氏的“合法化危机”理论的研究和借鉴,一方面可以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补充说明,弥补他的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哈氏的该理论对于了解当代的资本主义危机具有新颖的视角和观点,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的很多方面。当这些国外的东西涌入中国的时候,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精华,也包含一些糟粕,面对输入型危机的存在,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为我们带来了应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良方。因为哈氏的危机理论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对危机的分析也相对比较全面点。

最后,哈贝马斯的危机理论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不仅仅是经济危机,而且还逐渐转移到政治、文化领域里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理论来找出我国应对危机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对于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1).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3]陈媛媛.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4]余波.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思想述评[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5]潘西华.商谈伦理:合法性危机解决之途――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6](加)约瑟夫・希斯.哈贝马斯后期著作中的“合法化危机”[J].张太星摘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9).

[7]陈振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合法化危机――评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J].岭南学刊,1996(3).

[8]阳海音.论哈贝马斯的玩起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理论[J].世纪桥,2011(1).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6

关键词:资产阶级 经济危机 马克思批判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始终关心社会舆论及社会上各种学说的发展,针对危机理论的研究也不例外,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兼容并蓄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马克思针对那些学说的辩证对待,以将自己理论明确表达出来,并突出了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马克思著作中,专门批判、批评的西方经济危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买卖分离――商品形态转化”解释危机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一些经济学家用简单的商品形态变化中所包含的危机可能性来说明危机,并不具备合理性。买和卖的分离只是危机的元素形式;用危机的元素形式说明危机,就是通过以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叙述危机存在的办法来说明危机的存在,就是用危机来说明危机。[1]

马克思在之后章节中又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等于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没有危机的内容丰富的起因;卖和买可能彼此脱离,也可能顺利地相互转化。但是,发生危机的原因并不包含在这个形式本身之中。[2]

马克思针对商品形态转化会造成危机观点的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和经济二重角度的深刻论证。

这种观点,存在循环论证缺陷――当用商品形态变化或者买卖分离来解释危机时,仅仅停留于形式之上,没有内容元素,用形式说明形式,用危机说明危机,解释的一方没有告诉任何有价值内容,形成循环论证的缺陷。

寻找经济危机原因的方向――经济危机的原因应该从形式之外的寻找,形式是无法说明危机的。马克思针对此观点的批判,说明了,不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是马克思主义,如果用此观点来解释危机,那么其解释是无法站得住脚的。

为什么马克思在其有关论述中提到了商品和货币发展时候,谈到可能性和现实行呢?

我们根据马克思的哲学思维观点,马克思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述,完全来自于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做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论述次序,体现了马克思采取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将相关范畴进行彻底剖析,以挖掘概念范畴内涵和外延,使得不同概念之间联系更加完整。

从事实上可以看出,商品和货币出现远在资本主义之前已经存在了,并且在中国的宋朝,经济发展十分繁荣。但是作为早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宋朝,并没有出现过周期性经济危机,这不恰好证明了马克思批判的正确性么?

二、针对“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造成危机”的观点的批判

在论述危机形成原因的过程中,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流通手段曾经在引发危机中起到作用,在现实中可以和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联系一起,因此一些论述将此作为形成危机的原因。

马克思相关著作中对此作了批判的。在没有信用的情况下,在没有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危机。但是,在没有买和卖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却不可能出现第二种可能性。但是,在第二种场合所以发生危机,是因为商品不能在一定期限内卖出去,以这一定商品在这一定期限内卖出为基础的一系列支付都不能实现。这就是本来意义上的货币危机形式。

此论述表明,马克思对货币危机形式的研究仍然属于抽象意义上的,主要指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两大职能,只不过二者抽象程度不同而已 。

但是假如将抽象危机形式来解释危机的原因,那么 这种认识又回到了马克思批判商品形态转化中的循环论证和虚无主义,本身仍然存在问题。因为本身违反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精神。所以马克思批评了这种解释危机的方向研究,也批评了一些经济学家用这样方式解释危机,过分关注货币职能,是多余的。

三、针对“比例论”观点的批判

马克思在批判李嘉图的积累理论中,针对经济危机必然发生的论证过程,也兼顾到针对一些错误性危机观点批判,这也包括了“比例论”。

马克思认为:他所研究的不是以生产比例失调为基础的危机,即不是以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领域之间的分配比例失调为基础的危机,因为这种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市场价值的提高或降低,造成资本从一个生产领域转入另一个生产领域,这种平衡本身已经包含着危机,但危机本身成为平衡的一种形式;这种危机连李嘉图等人都承认。[3]

马克思上述观点,说明了其研究经济危机与“比例论”观点危机区别,实际上他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调整引起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区别开了,两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然而,不幸的是,后来的资产阶级学者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同样在此或者在彼陷入了类似的逻辑推理陷阱。

在考察生产过程时,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生产特点:资本主义生产竭力追求的只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就是靠一定的资本物化尽可能多的占有直接劳动时间,其方法或是延长劳动时间,或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发展劳动生产力,采用协作、分工、机器等,总之,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

这段论述包含意义十分丰富。马克思首先他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同时也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在生产中必然发起剩余价值生产,而且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总是可以达到的。正象马克思认为的:生产对资本家根本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剩余价值能否实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是相对,即使某一领域存在生产过剩,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也会造成生产过剩,资本主义不可能再所有领域同时、均匀地发展,即使理想的社会也很难实现,真正满足需求的,必须要有过剩,但是后面过剩是相对需求而言,而不是相对购买力而言。[4]

该段论述,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论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相对生产过剩的危机,不是真正生产相对需求的绝对过剩;一般社会生产,是以满足需要为前提的。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违背了一般生产目的,它是满足资本家利润为前提的,因此实际上以相对购买力为前提,所以根本不是以满足需求为前提。这从侧面批判了不同形式的消费不足论,正面批判了“比例失调论”。

马克思论述到: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只能在某些领域无限制地自由发展;如果资本主义生产必须在一切领域同时地、均匀地发展,那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资本主义生产。因为在上述某些领域生产过剩绝对存在,所以在没有生产过剩的那些领域,也就相对地存在着生产过剩。总之,用一方面的生产不足来说明另一方面的生产过剩的观点是说:如果生产按比例进行,那就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供给彼此相符,也不会发生生产过剩。[5]

马克思对“比例论”的批判,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危机,体现为资本家总归加大对剩余劳动的生产和剥夺,本身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必然使得生产扩大超过消费的扩大,因为工人阶级群体的分配被限定了,而不是生产中比例的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会发生。

如果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比例失调,那么就会出来两种问题:社会上劳动者贫困现实是合理的了;资本主义在比调整比例下,生产力仍然可以大幅持续提高。针对后一种推论,事实并非如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持续存在,70年代后期资本经济停滞的态势已经得到了大范围验证,显然比例论观点不服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

比例论观点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否定,然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问题,在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假若资本主义生产能够按比例生产,按照社会实际购买力生产,那么资本主义就会很快进入停滞和衰退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创造的财富绝不是人类社会的最优生产方式。而现实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伴随着扩张殖民地、战争、争夺外部市场等手段,使得解决矛盾的途径超出其经济手段之外,这些恰恰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事实。如果用庸俗经济学的解释,与事实相比,后者就是狭隘的和罔顾事实的了。

那么,经济学者会提到一个基本问题:那么马克思针对李嘉图积累理论的批判中,所引用的两部类生产表式理论如何理解呢?显然这是一个好问题。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他所批判与继承的之前的政治经济学,本身已经包含了一些特殊经济规律和普遍性的经济规律。而两部类生产表式理论,恰恰是一个普遍性的生产规律理论。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比例论”批判可以看出:假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需求为目的的生产,以消费为目的生产,而且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那么在不存在剥削的情况,进行等价交换的两部类生产仍然要满足或者符合马克思所认识的条件,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两部类生产表式理论,是具有普遍性的经济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以消费为目的,并且资本家依靠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取得商品所有权并剥夺剩余价值,其首先受到了资本主义特殊规律的限制,在资本主义范畴内,必然造成的经济危机,迥然不同于两部类生产表式理论的描述的状况。

因此比例论观点,得到马克思的批判。而马克思批判李嘉图的两部门生产表式的理论,却是一个普遍性的经济规律,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特殊性,生产表式理论还没有成为资本主义制约的规律而起作用。

那么又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一段话呢?

马克思说:在交换中按供求正确比例进行“只有在生产资料有限、交换是在狭隘的范围内进行的时候,才可能存在。随着大工业的产生,这种正确比例必然消失;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6]

马克思对危机的论述有多种观点,如果我们不能按照一句话,或一段论述来理解马克思的观点,必须将之放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整体系统中考查。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命题。[7]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挖掘根源,从矛盾观点出发,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是生产关系,因为它已经成为制约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议,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

而马克思针对危机研究的着眼点,强调了要从资本主义自身特殊性去研究。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危机,与以往社会形态相比,以前的社会形态没有出现过,这表明了,资本化主义危机具有资本主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找到了危机原因,这些条件在之前社会形态存在,那么这肯定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有找到了资本主义自身条件,而且之前社会形态没有此类的条件,才能具备成为经济危机原因的可能性。[8]

四、马克思对“工资上涨引起利润率下降”观点的批判

马克思在研究中,针对工资提高影响利润下降的观点,进行了论述。

马克思认为,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和剩余价值率趋向提高、劳动剥削程度趋向提高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工资率的提高在例外的情况下偶然会促使利润率下降;但是用工资提高来说明利润率下降是最荒谬。因为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而且资本家可以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来弹性改变,使得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理解了形成利润率的各种关系,就可根据统计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工资率进行实际的分析。利润率下降,不是因为劳动生产效率降低,而是因为劳动的效率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和利润率降低只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特殊表现形式。

马克思分析了由于资本积累而引起的劳动价格的提高不外是下列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劳动价格提高不会妨碍积累的进展;另一种情况是积累由于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削弱。只要积累减少了,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就消失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使得劳动价格重新降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工资水平必须服务于资本增殖,因此工资水平的提高只能是暂时的。

工资增长的第一种情况下只能是资本的增长引起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的不足;第二种情况是资本的减少使可供剥削的劳动力过剩。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运动反映成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因而看起来好象是由后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用数学上的术语来说:积累量是自变量,工资量是因变量,而不是相反。[9]

上述马克思论述包含了几个重要观点:

(一)工资提高仅仅是暂时性的,绝不会影响到积累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构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

(二)即便暂时性的工资提高也是有天花板的,因为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比例已经为工资制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积累是自变量;工资是因变量,资本家占据统治地位,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由此决定了工资和劳动都掌握在资本家手中。

(四)认为工资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观点没有坚实的根据,将偶然的事件当成必然的事情。

五、对“信用膨胀和收缩作为危机原因”的批判

对信用膨胀和收缩作为危机原因的批判,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他讲到:“政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这种单纯的征兆,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原因。对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人口自然增长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劳动力数量是绝对不够的。为了能够自由地活动,它需要有一支不以这种自然限制为转移的产业后备军。以上我们假定,就业工人人数的增减正好同可变资本的增减相一致。”[10]

从马克思论述可以得出:信用的膨胀和收缩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征兆,它不是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微观层次为分配问题,宏观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起到微观作用的主体是企业,社会形态表现为资本主义法权;社会关系表现为契约掩盖下的不等价交换,并以传统形式继承下来;生产目的由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性转变为资本家个人目的。

正像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一样,他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主动力量,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特殊人口现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将其作为原因时,已经颠倒了因果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矛盾,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六、马克思批判的理论意义与价值意义

马克思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一些观点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意义。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观点的批判彰显了马克思理论系统与西方的截然不同。

(一)特殊性规律与普遍性规律区别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其他社会形态并没有发生过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经济危机;所以马克思强调,必须从资本主义自身的特殊性,来寻找经济危机的原因。如果从社会形态的一般性上去寻找,那么这种方法和观点本身就违背了特殊性规律和普遍性规律的关系。

将经济危机的观点归于某一普遍性因素,适用于几种社会形态,那么其他社会形态也必然发生这种危机。显然这条逻辑途径是存在问题的,与基本经验事实相矛盾。

商品买卖分离、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信用基本作用、比例关系在其他商品生产的社会形态也是起作用的规律,具有一般性,所以不可能作为经济危机原因。而工资作为流通领域的符号,不能改变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由此引发的流通领域的问题,也成为必然性的;同时资本家作为剩余价值生产和利润的追求着,其对生产组织,绝不会因为工资上涨影响自己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利润的追求,他们可以能动地调整工资和雇佣工人数量,来抵消工资上涨。

(二)资本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相比的特殊性

马克思通过研究,梳理资本主义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从而成为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的条件和基础:

1、资本原始积累下的暴力掠夺,造成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的社会化大生产。

2、资本主义生产以剩余价值生产为内在目的,外在表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二者转变为间接的关系,消费成为第二性,从而区别于以往社会形态中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关系。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注定了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工人仅仅得到维持生存的工资,而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利润实现,取得社会化剩余劳动的所有权,在社会上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从而演化出资本主义的特殊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出现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与政治现象。

以上是资本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重要区别,而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规定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发生的原因。其线索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由此衍生资本主义一系列的经济现象。

(三)针对资产阶级几种观点的评论

在西方几种主要经济理论观点:政府干预论的奥地利学派观点、熊彼特的“创新性破坏”学说、金融不稳定假说、流动性不足等观点。综合马克思的批判和资本主义特殊性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从流通领域、信用、货币、政府干预、市场不稳定性、金融不稳定性,去寻求经济危机原因的观点,存在以下严重缺陷:1,紧紧抓住了某一个环节来作为经济危机原因,但是该原因无法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建立起联系;2,从分工角度的“创新性破坏”假说,完全舍弃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特殊性及资本主义生产条件;3,政府干预的目的与动机没有稳定的规定,从而也无法与周期性危机建立联系;4、流动性不足没有反映剩余与不足的非对称性和错位,仅仅是抽象概述与局部关注。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观点,不但在哲学上存在矛盾,而且在解决问题上存在根本缺陷。

(四)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启发思考

加强经济增长中生产与消费的直接统一性,尊重劳动者产品所有者的原则,实现劳动者产品所有制下的经济组织创新,逐渐缩小和消灭资本雇佣劳动、商品的资本主义所有权,贯彻按劳分配的根本原则,将政府职能转变为创造和提供生产资料、消灭租金的监督管理机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尽可能创造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 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1-582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 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5-59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 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60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7

关键词: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

哈贝马斯把人类社会形态区分为四种:原始社会、传统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社会。他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是指后资本主义社会,即二战以来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指早期资本主义,即自由资本主义或市场资本主义。他认为晚期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称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或“由国家调节的资本主义”。他“把危机与一种客观力量的概念联系起来,这种客观力量剥夺了一个主体的某些正常控制能力”。

一、经济危机

哈贝马斯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危机是产出危机。产出危机的周期性反复,导致人们对合乎系统价值分配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其合理存在的地位。晚期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对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干预,但仍然存在经济危机,因为这些行为同样服从“自发的经济规律”,并“受制于经济危机的逻辑,这种经济危机表现为利润率不断下降。”但“由于危机倾向仍然是由价值规律,即由雇佣劳动和资本交换在结构上的必然不对称决定的,所以,国家的活动不可能弥补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得原先破坏性极大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转变为一种持续性的却是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生产停滞和财政赤字等危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矛盾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的核心部门中,成功地使阶级冲突处于潜伏状态,暂时地发展了经济上的繁荣局面,并且把周期性的资本贬值,变成了一种通货膨胀性质的、持续性的、带有轻微繁荣景象的危机。”在哈贝马斯看来,国家的干预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没有国家的积极干预,晚期资本主义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国家无法解决这一危机,只能通过调节来缓和危机。因此,经济危机趋势将会表现为社会危机并引发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使阶级对立再次公开化。

二、政治危机

哈贝马斯认为,政治系统也有其“投入”和“产出”。由于国家的干预职能增强且直接介入经济生产过程,使得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出现了新情况,即主要危机从经济系统转移到了政治系统,出现了政治系统(国家)的合理性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市场的职能出了日益严重的问题,而国家必须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国家理解为拥有合法权力的一种制度。国家的输出产生于最高行政当局的决定之中。因此,它需要的是群众对它的那种尽可能不那么特殊的诚心声音的输入。输出和输入都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危机。输出危机具有理性危机的形式:行政系统无法完成它从经济系统那里接受来的指导作用。于是,生活领域发生混乱。输入危机具有合法危机的形式:合法系统无法维持它要求群众表现的那种忠诚水平。”合理性危机是一种被转移了的系统危机,它像经济危机一样,反映为了特定利益的社会化生产与驾驭规则之间的矛盾;而合法性危机直接是一种认同危机,反映了政府活动对私人部门活动的干预导致的某些冲突,不带有使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的风险。合理性危机是政治系统的输出危机,是指政府不能制定出合理的决策,无法驾驭经济系统。合法性危机是政治系统的输入危机,是政府的行为不能获得(输入)群众的支持,丧失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同。在哈贝马斯看来,最严重的还是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三、意识形态危机

社会文化危机倾向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只有通过社会文化系统才能爆发出来,并可能转化为合法性的丧失。而社会文化系统发生的危机总是产出危机,因为社会文化系统受经济、政治系统的制约,不可能安排自己的“投入”,而是依赖于其他系统的产出。它只能从经济、政治系统那里获得“投入”,这种投入的表现形式是可供购买的及集体需求的商品与劳务、各种“合法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条例以及公众和社会的安全感等。如果这些产出具有“危机”形式,那么,在社会文化系统,则成为投入失调,并且转化为丧失合法性。“投入”失调的结果使社会文化系统只能提供僵化的令人生疑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规范体系,它一方面破坏了传统资本主义合法性赖于存在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却无法提供新的文化模式来满足国家及社会劳动系统的新合法性需求,这也就引起了所谓的“动因危机”。哈贝马斯指出,动因危机是社会文化系统惟一的危机形式,产生此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对文化的直接干预,是国家管理领域的扩张,把社会文化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简单地用垄断手段来掌管文化系统,使“思想”这个能源日益匮乏,文化价值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意识形态的规范已经失调,人们失去了追求新生活的动力,这种危机乃是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晚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家干预资本主义以后,不仅保障了经济成长过程的有序性,而且通过福利政策的实施,缩小不同阶级在分配和消费上的差别,满足民众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对娱乐和休闲的要求,使源自经济利益的阶级冲突得以缓解,以确保民众对制度的忠诚。但是,晚期资本主义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新发展而消灭危机,它不过使危机改变了形式,表现出了新的特征。综观哈贝马斯的危机理论,不难看出,哈贝马斯上述理论的矛盾,无论是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否定,还是他对所谓“合法性危机”的分析以及为消除这种危机所提出的方案,都与资本主义理论家的改良主义理论如出一辙。在现实面前,哈贝马斯的危机理论本身也面临着危机。

参考文献:

[1]尤尔根・哈贝马斯.郭官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8

庞瑞,女,(1986.6-),安徽省临泉县,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09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问题

摘 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体系造成重大冲击。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剖析此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通过分析这次金融危机来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给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规避和防范措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危机理论;再认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争论在国内外一直不断。认为,《资本论》对于马克思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承认马克思经济理论在历史上的地位。但认为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不再适用了,因为美国式的经济模式已经使资本主义跳出了周期性危机规律的支配。虽然2008年经济危机已经缓和了,但是我们仍有必要通过分析这次金融危机来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给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规避和防范措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对于经济危机生产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而应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因此,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关于资本的贪婪本性以及虚拟资本社会影响也做了深刻的分析,其主要论点如下:

1、资本家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值的本性,使资本具有向全球扩张的趋势。马克思指出:“总的说来,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2]资本的贪婪本性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2、虚拟化的信贷、金融证券过度膨胀,必然会造成货币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大银行不仅能创造虚拟资本,而且能牟取暴利。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但它能象现实资本一样获取利息和利润。虚拟化的金融证券过度膨胀,必然会造成货币危机。“流通的银行券的数量是按照交易的需要来调节的”[3],“流通的汇票的数量,和银行券的数量一样,完全是由交易上需要决定的”[4]。信用货币和现实中货币一样,完全是由现实的商品交易和流通需要所决定的,其根本就是要以实现社会生产为基础。

3、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创造出一种拿他人的、社会的财产进行冒险赚钱的欺诈制度。马克思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投机的批发商人是拿社会的财产,而不是拿自己的财产来冒险的。”[5]在信用的形式下,资本家不仅用自己的资本赚钱,而且拿他人的财产来冒险赚钱。于是,一帮冒险家和赌徒必然应运而生。“信用使这少数人越来越具有纯粹冒险家的性质。”[6]。正因为如此,现代金融家们敢把抵押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经过包装、再包装,最终变的面目全非,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包含什么内容,到底值多少钱,甚至蒙蔽了自己。

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1、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此次的金融危机起始于美国,因此对美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显著的表现是股票市场大跌,“道琼斯指数在23天之内整整连续跌20天,而且每一个跌幅都超过3位数的点数。从14000点,短短的一个多月跌到了8000多点”[7],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不仅美股大跌波及全球股市,金融风暴还引起房地产证券及衍生金融证券的崩溃,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多家金融机构遭受损失,金融机构净资产零值化,许多著名的金融机构濒临倒闭或已经倒闭。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不可避免的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一,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实体经济,外需急剧收缩,造成出口大幅度下滑据海关统计,“2008年外贸出口额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2009年第一季度外贸出口额24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7%1”[8]。第二,由于金融危机冲击了一系列金融系统,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迷状态同时也抑制了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股市,“2008年美国数家大银行因次贷产生巨亏甚至破产引发了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股市暴跌,引发港股及H股下跌,并通过A+H股的比价效应引起中国A股大盘下跌”[9],并且也严重影响了受投资者心理因素。第三,影响了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美国为了刺激其经济的增长,不断地降息,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的困难,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

2、对美国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是首先从实体经济危机开始的,然后通过虚拟经济危机再影响到实体经济危机,这是一个复杂联动的系统。我们有必要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1、无节制的信贷以及缺乏监督的信用监管体制导致了危机的爆发。美国居民超前享受理念促使无节制的消费和贷款,他们的消费能力远远超过其居民的收入现状。无还贷款的能力直接导致无钱还房贷,而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机构和华尔街的那些金融“精英”们无限制地衍生金融产品,无限制地投机,无限制地追逐高额利润和高收入,制造了虚拟经济泡沫。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品过多,而且,美国的金融监管全球范围而言可以说是比较规范和完善,但是相对于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而言则显得比较漏洞百出,正是政府监管的缺位使得这次金融危机没有在萌芽的时候被有效遏制,反而在全球越演越烈。

2、私有化、大市场、小政府、低税收的美式资本主义体制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所谓美式资本主义,是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定义的,在学术界普遍被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式资本主义”,主张实行平等、自由、便捷、节省的原则,设定有利于资本扩展的税种,减少税收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损害,以便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机会、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 3、美国的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发生,其本质上是基本制度层面的原因,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腐朽性问题。面对这场来势汹涌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揭露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尤其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对危机的成因、根源和实质的看法更值得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海清博士收集整理了欧美国家共产党人对这场危机的看法:美国共产党认为,金融化是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和治理模式的产物,它旨在恢复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及其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弱点和矛盾发展的结果,使美国和世界经济陷入新的断层。英国共产党认为,不能把当前经济和金融危机主要归结为“次贷”危机的结果,强调原因是因为根置于金融资本的控制之下。[10]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人都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不联系资本主义制度,不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不可克服的深刻矛盾,是不能真正揭示这场危机的根本成因的。

三、从金融危机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包括商业危机、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的问题上,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问题上,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问题上,马克思的剖析比任何经济学家都要深刻的多。《资本论》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1.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应。金融产品过剩,金融衍生品泛滥问题造成了新的虚假需求,这就使得生产过剩的危机更加严重。就是在这种虚假回流而可靠的繁荣时期下掩盖了实际的生产过剩。有必要对资本的本质再认识。资本掠夺的本性没变,只不过是方式改变。虚拟的资本掠夺仍然根植于实体经济资本掠夺中。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失业率高居不下,贫困差距继续扩大,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等;产生了新的矛盾,加速了社会分化。而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

四、启示:

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也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质,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并且信用抵押住房贷款在我国也很盛行,在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此次的金融危机引以为鉴。

1、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吃一堑,长一智”,从这场危机中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对于确保今后我国经济长期良性发展。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11]

2、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才能有效地剖析当今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经济能够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一年多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总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的破产,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危害;马克思的《资本论》却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巍然屹立。我们深信,马克思及其《资本论》将永远照耀着世界人民资本主义制度,奔向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社会。(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 吴渝璋.浅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和思考[J].教育经济研究2007, (3).

[8] 董哲宇,《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影响的原因及其对策浅析》,《现代商业》,2009.2

[9] 李海英.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J].硅谷,2008(13):174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9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

2008年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与历次经济危机相比具有不少共同点,但还是表现出新的特点。首先,这次危机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爆发的;其次,这次危机不仅有物质产品的过剩问题,还有虚拟金融产品的过剩即金融衍生品过度膨胀的问题;再次,传统的危机都是从实体经济开始的,而这次是从金融领域开始的;最后,以往的危机都是从发展中国家爆发,而这次是从美国爆发而后影响至全世界。因此,对于这次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不良竞争”或“借贷过度”。显然,这是停留于现象层面的一种解读,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一套说辞。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论透视这场金融危机的实质,我们会发现,这场危机不仅是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且是一场深度的思想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自 2008 年开始,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全球金融机构接二连三破产,股市纷纷暴跌,各类企业大量破产或倒闭,数亿工人失去工作岗位,全球贸易量急剧萎缩,各国实体经济先后陷入深度衰退或增速显著减缓,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十万亿美元。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资本和劳动对立的辩证性,即劳动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则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全球化、社会化与国际金融高度垄断于美国华尔街一小撮金融寡头手中形成高度私有化之间的矛盾。资本同劳动对立的辩证性表现为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且高度集中,财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这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在所难免了,只不过这种“过剩”,更多地是以虚拟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这场金融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破产的资本主义思想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自由市场体系声誉扫地,过去三十多年里在西方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受到各界质疑,与之相反,马克思对自由市场的批判却被这场危机证实是正确的。日本学者山口二郎撰文指出:“而今,市场、追求利润和竞争等一系列政策理念,已无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相反,它本身成了问题的根源”,“转变新自由主义的路线应该成为新时代的主流。”英国肯特大学哲学教授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在《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危机》一文中写道:“资本主义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自由市场是具有自身异化的属性,是不可控制的、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马克思生动地比喻它‘像一个魔术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已然受到严重质疑,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包括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理论在内的相关理论,使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思想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能够唤起人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危机。

如果说上世纪末的,使得社会主义陷入低潮,资产阶级政治家们由此得出“历史的终结”的结论,那么,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则使资本主义社会遭受重创,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在西方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著作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金融危机使《资本论》与《共产党宣言》成为热门读物。一些西方国家的政要、企业家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甚至于一些右翼人士,都开始关注并肯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以至于有西方媒体开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德国新电影之父阿历山大·克鲁格甚至准备将《资本论》拍成电影。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西方的左翼经济学家特别是各国共产党,则在他们举办的各类研讨会和控制的网站、报刊上,发出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 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日益走出低潮的趋向。2008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五次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深入分析了国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原因,并指出其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等,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

这场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

2008 年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全世界,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理论的真理性。从根本上说,这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激化的外部表现,是由其内在矛盾演变而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趋势的阶段性反映。只要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都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化解,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在所难免。“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理论还是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都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根源于资本的本性

(一)根本原因在于资本贪婪逐利的本性。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就是增值自身,获取剩余价值。“资本是死劳动,要尽可能多地吸吮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就像一个吸血鬼一样,只有吸吮活劳动才有生命,吸吮得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资本的内在本性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根本不顾生产与消费的界限而无限制地扩大生产。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资本的这种逐利贪婪本性已经暴露无遗。从原始积累到殖民剥夺,再到战争掠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在资本主义逐步走向信息化、自由化、私有化、网络化的过程中,资本通过变换各种花样来达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国际金融寡头手中;经济加速金融化,逐步完成由“圈地”向直接“圈钱”的演化;金融日益虚拟化、泡沫化,实体经济则极度空心化等。这一切导致美国经济从2001年起走向衰退,并持续深化发展,最终酿成2008年的国际金融风暴。

显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在于资本贪婪逐利的本性。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断扩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资本的贪欲使得资本尽可能地增值,然而,资本越发展,就越会成为生产与消费的界限,资本力图突破自身限制的尝试,反而使资本遭受更严重的崩溃。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

(二)直接原因在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泡沫。

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价值增值的过程。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扩大,资本愈发集中于少数资本巨头手中。结果就是,一方面资本主义通过扩大再生产,不断地进行着资本积累,资产阶级财富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却是广大的无产阶级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的丧失,即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社会鸿沟越来越大,资本和劳动对立的两极性暴露无遗。同时,资本和劳动对立又具有辩证性。劳动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反过来又加剧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量的次级贷款者的出现,就是资本贪婪逐利本性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现实写照。由于是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所以,形式上就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和虚拟经济泡沫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可以说,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在于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泡沫,根源依然在于资本贪婪逐利的本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少学者都看到了这一点。克里斯·哈曼在2009年的著作《僵尸资本主义》一书中,通过详实的事实资料分析过去90年间世界经济发展轨迹与兴衰变迁,得出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结论:“为缓解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而兴起的信贷消费流行,加上资本主义经济中金融和信用体系过度发展,把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成倍加以放大,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脱离。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存在。”

(三)重要原因在于当代资本增值方式的变化。

导致此次金融危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在于当代资本主义信贷、投资方式的变化。股份公司是当代资本主义随着生产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资本的组织形式,因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值资本、减少企业风险而被普遍采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现代金融业的兴起,股份公司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不断变换花样,采取越来越多样化的信贷、投资方式。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这些新的投资方式不无关系。第一,美国 “非银行金融系统”迅速崛起并不受监管地扩张。自上世纪末以来,美国的主要支柱型大企业纷纷放弃 “主业”或者“本业”,改行从事金融放贷业务。如通用电器 ( GE) 这家由爱迪生所创立的工业设备企业,2007 年,通用资本 ( GE Capital) 的利润额占到公司净收益的 45% ,通用工业 ( GE Industrial) 却仅占公司利润的5% ,而这一部分的利润主要还是在美国境外( 特别是由 “通用上海”) 实现的。第二,为了在技术上规避贷款的风险,金融化的大企业与大银行联手,以发行企业证券和股票的方式,在获得巨额高利贷利息的同时,却把贷款风险社会化了。第三,由总部设在纽约、资本匮乏、监管松散的11 家保险公司,为那些没有得到3A

评级的借贷企业提供担保。虽然这些新的措施在一定时期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的力量不断转化为资本的力量,“但劳动向资本的转化终有一天会被推向顶点,社会化大生产越发展,资本积累得愈多,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就愈加剧、愈扩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危机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资本主义所采取的这些新的信贷、投资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权宜之计。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贪婪逐利的本性不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根本上讲是无法克服的。

三、救助措施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瓦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缓解危机造成的对经济的破坏,希望通过政府救市,“规范”资本主义现行体制、机制,以达到解决危机、恢复繁荣的目的。美国改写了金融监管游戏规则,首次将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体系,扩大了美联储的监管权力,并出台了一系列以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为主的刺激经济方案;日本出台了包括向全国家庭发放补贴、通过政府担保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高速铁路建设工程、儿童和老人护理等福利措施在内的多项刺激经济计划;欧元区各国也采取多项财政刺激措施及产业政策;英国则主要采取以减税为特征的救助政策。

虽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这些救市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社会恐慌等,但由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没有改变,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没有改变,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因此,经济危机难以从根本上克服。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总是竭力克服它所固有的这些限制,但是它用来克服这些限制的手段,只是使这些限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出现在它的面前。”美刊《每月评论》2009年12月号刊登了萨米尔·阿明题为《抓住危机》的文章,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从局部的寡头统治走向全面的寡头统治。由于这些寡头一心只想把当前经济恢复到金融崩溃前的状态,而不是做根本性变革,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可能面临长期的危机、战争和革命等浪潮。

(二)“向马克思回归”的潮流不可阻挡。

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和各国经济复苏的缓慢进程,西方社会出现一股“向马克思回归”的潮流,各国左翼学者和共产党人纷纷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解读金融危机。

国际著名左翼学者罗伯特·布伦纳( Robert Brenner) 认为,当今的金融危机是一场马克思式的危机,“因为危机的根源在于利润率的长期下降并难以恢复,这是至今为止资本积累速度长期减缓的根本原因”。新马克思主义者萨米尔·阿明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除了社会主义别无选择”的判断。英国共产党总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斯( Robert Griffith)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不是垄断资本家、政客及其经济学家所认为的“信用危机”,而是一场体制性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危机,是被马克思称之为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美共经济委员会委员瓦迪·哈拉比( Wadi’h Halabi) 认为:“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危机,是又一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以及一场与之相对应的无法满足人类需要的危机。”“生产能力过剩( 或者比例失调),是人们从今天的全球性危机中所能感受到的巨大损失的根源。”古巴经济学家马丁内斯( Osvaldo Martínez) 认为,目前的金融危机毫无疑问是一场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非正常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的规律所在,甚至是必要因素”。

尽管这股“向马克思回归”思潮主要局限于知识界、左翼政党及少数青年人,而且也没有带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但却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共产主义取得胜利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复兴不会一帆风顺,但“回归”的潮流却是不可阻挡的,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是无法改变的。

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表现令世界刮目相看,也让西方国家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没有中国的参与,许多重大的国际事务将无法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

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两面性。既有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积极性、有效配置资源的积极性的一面,又有生产的盲目性和价值规律调节的滞后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浪费社会资源的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所孕育出来的资本也具有与生俱来的两面性,一方面,资本逐利性对调节市场、配置资源、调动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又会导致经济失衡,两极分化,造成严重的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破坏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10

关键词:《资本论》;金融危机;市场经济

1867年《资本论》第1卷问世后,作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但是,在以后,伴随着一些西方国家大力宣扬“共产主义已经灭亡”、“马克思主义已经破产”等言论,以及苏东的左翼学者对《资本论》的关切程度也远不如前的背景下,《资本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备受冷落。随着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不断地思索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危机的对策,这时大家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

1国外的共有产权制度

由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次贷危机自2007年3月爆发以来已持续了两年多,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危害也不断加深,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中标”,而且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如雷曼兄弟公司的倒下,以及大量银行的倒闭,使得许多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受次贷危机拖累,英国北石银行遭遇挤兑,瑞银蒙受巨额损失,各主要世界性银行的利润大幅下降,这些情况的出现固然增加了国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加大了国际协调处理次贷危机的难度。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由于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增速降低。从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来看,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大都严重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完全恢复需要一段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虽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还无法完全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虽然这些国家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受到次贷危机的太大影响,但是由于美国经济走弱势必会减少从新型经济体的进口,同样对这些新型经济体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人们反思金融危机的时候,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资本论》。《资本论》作为一部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在经历长时间的沉寂之后,重新受到人们的追捧。致力于学术著作出版的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许埃特伦普夫说,2008年年初以来,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已卖出1 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更是1990年的100倍。重读《资本论》的不仅有各国的学者,还有银行家、经理和政要人物。据报道,被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德国财长布吕克自称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法国总统萨科齐正在研读《资本论》,甚至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也发表评价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全球的热销,以至于有西方媒体开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德国新电影之父阿历山大·克鲁格甚至准备将《资本论》拍成电影。在西方国家,马克思和马克思著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

2我国共有产权的设定

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花费了40年心血从事《资本论》这部近300万字的科学巨著的写作,直到1883年3月14日逝世;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又花了12年时间,即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一共花了半个多世纪才完成这部辉煌巨著。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搜集了四千多种报刊杂志,阅读了两千多册有关政治经济学著作,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100多本。马克思阅读和研究了当时他能够找到的几乎全部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这也是《资本论》能够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出恰当的科学分析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还广泛搜集了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材料。由此可见,内容博大精深的《资本论》,是建立在详细地占有前人的思想材料和实际材料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增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不断扩张的驱动力。而金融资本作为资本的最高形式,其本性也是逐利的。资本主义世界决不会放弃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关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一论述可以说是对今日华尔街银行家的生动写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预言了一个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升级后,资本人格化自我膨胀的必然结果。它必然完全脱离实际生活的逻辑,脱离实际经济逻辑,从而反过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造成伤害,成为自己的敌人。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所推出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债券,归根到底,其最终目的就是“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在资本不断扩张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贪婪性和疯狂性。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另一个表现。以马克思的逻辑来看,无论在何种条件下,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并无不同,都是生产过剩危机。而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最终引发危机,股市崩溃。上个世纪以来,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是这一危机理论的最集中体现。而这次金融危机依然是对这一规律从另一个层面地反映。只是生产过剩不以“有效需求不足”而表现出来,而是表现出虚拟的“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而虚拟的需求泡沫一旦破灭,危机也随之俱来。不过,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危机的发端已从供给方转移到了需求方,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从当下推到了未来。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散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及《资本论》中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涉及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表现出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价值,揭示了人们的逐利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我们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由此可见,《资本论》之所以“重新走红”,不仅因为它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还在于创建了联系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研究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放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经济(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思路。

3经济适用住房收益分配分析

我国政府根据自身的国情,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掘出来以前是不会消亡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不过,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结合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11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06-02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资本论》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1]而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便是资本的本性,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及其理论是我们应对当代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一、《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阐述和分析

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直接诱因分析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了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那资本的本性是什么?正如我们所知,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够生产钱的工具。资本家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限的,也就意味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由此推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的,留在劳动者手里的资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劳动者的购买力会随之变弱,这样一来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运转,随之而来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这样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其次,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很快就超过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2]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却没有购买力,就是说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的一种绝对意义的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者的无支付能力的一种过剩。

2.《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根源说明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这对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是两个长期并存的规律,这两大规律作用的结果便是生产力的盲目提高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越来越高。它内在地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使得整个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有利于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关系。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尖锐的矛盾就产生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单个企业生产活动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单个企业的生产,在资本家或其人的统一指导下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而整个社会生产却基本上陷于无政府状态,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的失调,特别是生产与需要之间的比例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结果,也是引起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所有资本家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其结果是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从而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3.《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的分析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要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危机常爆发于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极其尖锐。危机首先会在某一环节或者部门出现,然后蔓延开来。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这一阶段矛盾有所缓解,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问题也有所减少,但社会购买能力还是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种停滞状态。这一阶段过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开始复苏,在复苏阶段,市场开始扩大,经济开始回升,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也会逐步加快,进入周期高涨阶段,这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短暂的,随着社会生产的扩大,各种矛盾会再次尖锐,下一周期的危机就会随时爆发。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二、对于《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现实意义的分析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于当今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同时对于当今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1.当今世界,生产过剩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而后席卷全球的这次经济危机破坏力极其强大,究其本质,仍然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较之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只不过是把问题从供给方转给了需求方,从表面上看表现为有效需求过于旺盛,但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看则是房地产业的生产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为了缓解房地产业出现的生产过剩,通过“透支”来刺激消费者以实现扩大需求的目的,使一些不具备还款能力或者信用低的人通过透支来满足自身的过度需求。这样一来,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张,消费也进一步膨胀,从而出现了不负责任的廉价信用所导致的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恶性循环。这也正是马克思经济危及理论对于时下这场经济危机的解释。

2.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每次危机都使生产倒退几年甚至几十年,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灾难,危机使社会财富遭到巨大破坏。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依然存在,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是随之而存在的。美国盛行借贷消费,这种消费实质上是社会大众的“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而导致的社会购买力的日趋萎缩,而资本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就会生产出远远超过大众购买能力的消费品,为了将这些“剩余产品”转化成利润,他们又会再生产出许多金融衍生品,以销售给那些购买力日渐萎缩的民众。这恰恰是《资本论》所强调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大众购买力萎缩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体现。可以这么讲,只要这种“透支消费”不停止,经济危机就随时可能会爆发。

3.当今的经济危机仍然会周期性的爆发,虽然政府会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包括对经济危机的某些调解和福利政策等使得危机爆发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动,危机爆发的周期性各个阶段也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但危机仍然是周期性爆发的。

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需要研究周期性的原因和周期长短的原因。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中去寻找。这一矛盾以波浪式的状态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产生了经济危机,然后再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强制地缓解了这一矛盾。一次危机过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步被激化起来,另一次危机便不可避免。至于周期长短的原因,二战前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没有占统治地位时主要是由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决定的,因为它的更新是周期的物质基础,这样必然会引起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大增,生产资料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和发展。由此一来就会增加就业以提高劳动者的购买能力和扩大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消费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需要的物质条件就由固定资本的更新为其做好了。同时,下一次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也会因为它引起新的一轮的生产过剩的贮备待续。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为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如何消除危机我们就有了一些建设性的主张,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我们要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而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按照社会需求有计划地调节社会各生产部门,统一地组织与管理全社会的生产,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对产品实行按劳分配。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以便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12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在物物交换时期,交易货币是一些贝壳、兽皮、布帛之类的实物。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与交换范围的扩大,货币的形态逐渐转变成了耐储存的金银等实物,它们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中独立出来及较为固化的充当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从历史上看,贝壳、羊、金银等都固定地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当人们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为金银的时候,一般价值形式就转化为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激化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并带来商品内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价值符号的最初出现是由于大量携带金属货币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银票之类的货币符号便顺势而生。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商品交换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货币符号使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其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使得商品和货币的对立更加尖锐,便孕育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尽管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没有见到过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市场和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但已深刻地预示到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货币危机的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在考察信用制度和货币流通关系时指出,信用货币成为货币的重要条件是其名义价值大小代表现实货币,当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为货币形式,进而表现为生产领域以外的东西,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货币危机。根据马克思的论断,商品生产的目的在于价值增值,不断增加货币或财富。在资本增值过程中,货币成为财富的创造起点和财富的最终载体,在货币转为资本的基本公式(G—W…P…W’—G’)中,G—W作为资本运动第一阶段,是指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即“买的最终目的是卖”;第二步是生产阶段,其公式为W…P…W’,这一阶段是生产资本向商品资本转化的过程,即“剩余价值产生过程”;第三步是销售阶段,其公式为W’—G’,这一阶段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货币作为资本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形态,往往成为了资本家最关注,甚至根本追求的财富形式。资本家进行生产投入的目的,不再是中间的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而是获得更多的货币,追逐更多的利润,这就有可能促使资本家不顾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实力,不顾一切地达到货币增值的目的。表现为纯粹的公式G—G’,即资本家更多地依靠信用促使货币增值。一旦资本主义信用发达起来,便有了一批疯狂投机的金融资本家,产生大量的信用泡沫,泡沫破灭,金融危机便会随之而来。马克思对金融资本家为狂热赚钱而不择手段的投机行为有过深刻揭露。他说到,“信用为资本家和被认为是资本家的人提供了一定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体现在支配他人的资本、财产以及劳动。批发商人进行投机的行为,就是拿其他人的财产冒险。”“信用导致一些投机者的冒险精神越来越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信用下,一大批具有狂热赚钱动机的冒险家和赌徒,不仅拿自己的钱运作升值,而且拿他人的财产来冒险赚钱。

马克思描述到,当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一旦完善起来,货币市场就诞生了,在伦敦就出现了这样的典型市场。这种货币市场也是证券交易的平台,在这个证券交易平台上,投机者吸纳和集聚了公众的货币资本进行投机。马克思从货币运动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他对可能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某些形式或类型也有深刻的预见和描述。马克思认为,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孕育了债务危机可能性。商品买卖的时空分离,意味着货币与商品之间的转化是不确定的。卖方存在货款不能同步的现象,例如,卖方可能先取得了物货交换中的货币,但是,商品的使用权的转让,可能出现了滞后,就导致了货币短时间内退出市场流通,但是,转让的商品却还在市场等待。在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中,商品买和卖的分离,孕育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即存在交易中断的可能性,可能会导致危机的发生。在信用制度产生与完善后,商品的买卖不一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出现了赊销的形式,当赊销达到一定程度,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情况时,债务危机就可能发生。在马克思的思想中,金融危机具体表现为单一的货币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同时发生的金融危机。他指出,商品市场上买与卖的分离孕育了危机的种子。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这种危机将会转化为货币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马克思指出,之所以发生单独的金融危机,主要源自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即金融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当金融产品买卖分离时,金融产品很可能与货币产生绝对对立。在马克思研究商品和货币之间的矛盾时,将上述“绝对对立”视为两类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

二、金融危机的现实可能:货币运动孕育的条件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所以成为现实,离不开两大条件:一是商品生产过剩,即商品的生产量,高于有购买能力的需求量。生产过剩,不是突然出现,而是逐渐累积的,借助于利润率下降、信用支持、资本转移等逐渐扩大。在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时,会出现商品与通货的绝对独立,从而导致经济或者金融危机的发生。马克思同时还指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两大表现形式,但是当现实的买卖量超过了社会需求的限度,社会大危机就会发生。二是资本主义信用的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是由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债务以及债权的延伸造成的。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过程中的货币危机只有在支付锁链和抵销支付制度充分发育的背景下才会发生,此时,货币由观念货币变成现实货币。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时,其内在的矛盾就会暴漏出来。上述两个条件具备后,利润一旦随着市场价格下降,最终降到一个不能接受的程度时,危机就有可能产生。马克思指出,当利润即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下降到某一点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生混乱与危机,资本的周期性贬值扰乱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甚至生产过程会陷入突然停滞,这种生产过程的停滞,破坏支付锁链与信用制度,引发突发性的巨大危机。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依靠高度发达的信用关系存在的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和迅速膨胀的信用经济势必造成虚拟经济的无序膨胀。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信用货币,其本质上还是商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真正的货币,就产生货币转化的问题。马克思描述到,在经济危机产生时将会产生独特的需求,一系列的有价债券以及众多的商品,会通过各种渠道迅速转换成货币,而货币又通过交换转换成黄金。马克思还说:“社会性质的劳动,最终一旦通过商品的货币表现出来,体现为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如上所述,金融危机的产生需要具备生产过剩和信用高度发展两个现实条件。在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迅速覆盖的今天,更使得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关系日益密切,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可能会诱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也可能因为虚拟资本的过度背离实体经济而爆发。其中,虚拟资本的过度背离实体经济,很可能导致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爆发。

三、案例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史,货币越来越背离商品,虚拟经济越来越背离实体经济,成为金融泡沫、金融危机乃至全面经济危机的内在成因。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以及信用支付链条的断裂,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近些年,自由主义鼓吹的过度金融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和虚假繁荣,由此金融资产愈加脱离其现实价值。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冰岛国家破产事件”和迪拜债务事件,都是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以及信用危机的典型。一方面,次级贷款使得原本没有购买能力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另一方面,借款人进行偿还,需要的是现实中的货币,即代表社会财富的货币,一旦信用货币量超过了现实交易的需要,或债务规模超过其支付能力,货币危机就可能发生。自由主义催生了发达的美国资本市场,危机爆发前,以自由主义为指导的美国拥有五大顶级投行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口碑信用好,支付信用链非常发达。但是伴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下跌,买房人或因还不起贷款或因不划算而不愿意偿还贷款,导致支付链断裂,引起信用危机,随着信用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冰岛除金融业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支柱产业。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冰岛的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冰岛国家破产埋下了隐患,当支付链条出现断裂,冰岛随之陷入危机。迪拜危机的爆发,同样归因于金融泡沫巨大和信用危机导致的支付链条断裂。

2.资本家对金钱的狂热追逐,将资本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催发了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

马克思分析货币资本循环时指出:“等质异量的G—G’,深刻阐释了资本家为更快更多的攫取利润,试图绕过生产过程的行为。”G—G’这一过程,充分说明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而绕开了生产过程,也就是说,虚拟经济背离了实体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为了10%的利润,资本就会被到处使用;为了20%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活跃;为了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1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正是资本的贪婪和人类的有限理性酿造了这次金融危机。资本市场生财具有快、多、高等特点,符合资本家贪婪和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因此,大量资本家绕过生产过程,而直接采取G—G’这一快速赚钱方式。以冰岛为例,冰岛能源工业、生物医药业、旅游业非常发达,但是广大资本家觉得做实业资本增值速度太慢,纷纷转向金融业,效仿其他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大量借入低利短债,投资高获利长期资产,如房地产、次贷按揭资产等,导致冰岛金融业负债过多,金融业外债已经超过1383亿美元,而冰岛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冰岛国家破产事件”是典型的资本家过度追逐利润和贪婪造成的恶果。

3.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是危机的根源所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注定了是为少数大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的利益服务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有人归咎于金融创新过度和政府的监管失位,而实际上金融资本家的过度逐利性是危机爆发的重要根源。

四、结论与启示

马克思关于货币运动孕育经济(金融)危机的观点,为金融危机及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危机防范,提供了重要启示。

1.无论是次贷危机、债务危机、信用危机还是经济危机

其可能性已经包含在货币与商品的分离,尤其是货币形式变化以及货币运动游离与商品运动之外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轨迹这样的历史进程中,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使得这种可能性经常变为现实。美国大危机的爆发、“冰岛国家破产”和迪拜债务危机本质上都是货币与商品背离、货币游离于商品之外的结果。

2.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是控制货币运动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不过度脱离实体经济。

货币与商品的背离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造成了过多的金融泡沫,最终引发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危机。无论是美国还是冰岛、迪拜,都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但金融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实体经济逐渐“空心化”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给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在经济繁荣时期,这些问题都被掩盖了,当经济危机爆发,对这种类型的国家的冲击远远大于对有扎实基础的实体经济国家的冲击。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经济发展应始终围绕实体经济而行。尤其在当前,在经济金融化步伐加快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维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适当比例。

3.要充分理解市场经济和资本的两面性特征,规避市场经济和资本的不利影响。

市场经济具有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特性,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经济激励,但同时也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生产过剩,从而导致危机。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社会生产的核心资源,但资本逐利的本性,容易引投机主义的不良行为,引发经济失衡,造成严重危机。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关的信用体制,从体制上加以防范。

4.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安排。

对待资本市场,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资本准入机制,对不符合手续的资金和来历不明资金,坚决不允进入资本市场。其次,应继续加强监管和规范,严查资本市场可能存在的一切不明来源资金。严厉打击资本市场投机行为,净化资本市场风气,消除资本市场赚钱快、易、多的错误观念。最后,在资本市场上建立并实施完善的制度惩戒措施。

5.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