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本市场培训

资本市场培训

时间:2023-12-27 14:37:05

资本市场培训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1

一、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一)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美国学者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1959年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的概念。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他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系统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理论。一般而言,人力资本指的是人的知识、技艺、能力和健康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智力与体力的总和。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是经济的动力源泉,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力资源,影响未来货币收入和精神收入的活动”。更准确地讲,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舒尔茨等人把人力资本投资归纳为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劳动力流动投资、卫生保健投资等形式。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企业、员工、政府)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与企业工作有关的人力资本投资客体的各种技能水平的一种投资活动,目的是提高企业雇员智能、技能、扩展其职业发展机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在有限的生产要素条件下创造更多的产品,提高企业利润。员工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

(二)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在职培训(On-the-jobtraining简称OJT)。培训是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员工对职业的满足程度,以组织、计划和实施的形式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的一种教育投资活动,是通过员工对培训内容转化为工作行动以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过程,包括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在职培训是指由雇主出资组织,或不管由个人还是雇主直接出资组织,作为晋升职务或其他前提与工作相关的培训。

企业培训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企业通过培训希望在提高员工知识、技能、观念等的同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员工也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以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只有这两方面的目的出现交集时才能达到企业的培训目的,而且交集越大,对企业的培训效果越明显。同时,通过培训可以增加被培训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增加其收入能力和提高收入水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经过培训的人要比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具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因而具有更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机会,在工作生命周期内获得更多的收入。

二、企业特征与员工特征对在职培训的影响

(一)企业特征影响在职培训投资

企业的特征变量,是决定企业培训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些特征包括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所属产业、企业效益等。

一般情况下,在职培训与企业规模之间有密切的正相关。大企业往往比同类小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美国学者Habber1998年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100人以上的大公司比同类小公司为员工提供正规培训的可能性多一倍以上。我国学者近年来开始对企业规模与在职培训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2001所著《企业规模与员工在职培训》中的数据显示,从平均数看,企业规模每增加10%,非正式同岗培训增长2.7%,正式的非脱产培训则上升3.7%。以深圳为调查对象的研究成果发现,小型企业提供的在职培训数量大大少于大型企业。

刘湘丽、姚先国、翁杰等人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处于第二产业的企业比第三产业的企业更注重员工培训,东部地区的企业比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更注重员工培训。国有企业大量投资于员工的一般培训,不注重企业专用培训,而外资企业则刚好相反,技术资本密集或者技术进步较快的企业比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注重员工培训。效益好的企业一般会更多地提供员工培训;效益差的企业虽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但却无力进行投资。

(二)员工特征影响在职培训投资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有满足人的需要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双重功能。企业员工的性别、年龄、职位等级、学历、任职期、所属部门等特征对培训机会的获取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提供的培训投资呈现了极不平衡的现象。

研究表明,技能水平和职位等级高的员工能获得大量的培训投资;处于企业生产和技术部门的一般员工获得的培训投资显著偏低。企业可能把一般培训作为一种对员工的奖励手段,用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表现好的员工获得一般培训,培训完成之后获得更高的职位和工资。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数量越多的人,越有可能接受更多的在职培训。很显然,对于同样内容的培训,接受能力强的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就掌握了,从而减少了成本支出时间并相应增加了雇主获益的时间,这对雇主当然是有利的。另一方面,有能力学得最快的人最终会选择高报酬的工作,这些工作又要求他们不断学习,从而把他们的能力进一步推向极大化。

在职培训投资与人的生命周期同样有一定的联系,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当一个人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其记忆力、精力和体力都会下降。因此,使人力资本生产的效率下降,或者说要生产同一单位数量的人力资本,必须要更多地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收入水平也会提高,收入水平越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因此,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人力资本投资就不再具有吸引力,或者说,就不再有人力资本投资需求。

三、劳动力市场分部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模式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urmarketsegmentation,LMS),也称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多林格尔(Doeringer)和皮奥雷(Pior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segmentation)是指,由于社会和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差异;不同人群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渠道的差别,导致不同人群在就业部门、职位以及收入模式上的明显差异,比较突出的如在种族、性别与移民之间的分层等。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以及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

(二)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对在职培训模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同层次劳动力市场的人们获得在职培训的机会不同,在职培训对人们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突出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征(如地区、行业、职业等分割)是决定人们收入和就业差异的主要因素。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中的工作岗位,它要求并发展稳定的工作习惯,工人们的就业稳定,在工作中能获得技能、工资高,工作条件好,有培训和晋升的机会;与主要劳动力市场不同,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公司中的工作岗位,它不需要也无法形成稳定的工作习惯,工人们的就业不稳定,工资较低、工作环境差,很少有培训和晋升的机会。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处于不同层次劳动力市场的员工参与在职培训的机会、培训的收益都不同。企业在职培训实践表明,处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人员更易于获取外部培训机会和一般性培训机会;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技能操作人员多参加内部培训,且以岗位专用的特殊培训为主。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对在职培训模式的影响

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内部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的培训,并通过延期支付的方法,使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企业有对员工提供在职培训的积极性,员工也愿意参加企业的技能培训;培训成本在员工和雇主之间分担,培训收益也在二者之间分配,这既降低了培训投资的风险,又保证了双方的培训收益,也能够有效地防范雇佣双方毁约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培训投资机制,这是雇主与雇员之间长期重复博弈的结果,有利于员工的培训和技能的增加,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四、社会资本理论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机会的非均衡影响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现在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中”。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来界定和研究社会资本。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把社会资本简单地定义为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资源的能力等。

(二)社会资本对在职培训机会的非均衡影响探析

在科尔曼看来,和其他资本形式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的目标。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社会资本是人们获得人力资本和职业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而影响收入水平。人们利用社会网络的力量获得职业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技能,改善职业岗位,增加工资和其他报酬。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2

一、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

1.中国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培训肇始于改革开放以来公办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后来的网络学院开展的各种学历课程培训。随着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急剧增长,催生了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百花齐放阶段;90年代的“野蛮生长”阶段;本世纪以来的国际化阶段[2]。上世纪80年代初,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短暂政策空间,使各种以职业技能短训为主的职业学校应运而生。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私立教育培训集团伴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兴起而纷纷设立。此间,一些港台和海外培训企业看到中国巨大的培训市场前景也纷纷登陆中国。特别是从2008年以后,国际培训产业资本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并推出新的培训品牌,催生并促进了中国高端培训的发展。但至目前为止,近80%的培训者参加的仍是中、低端的技能培训,并占据着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主流。

当前,教育培训服务的主要类型有学历教育(包括成人高考、自考、考研、考博等)培训;少儿培训、家教、特长培训;外语培训、留学移民培训;管理培训;IT培训;公职人员考录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等。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职业教育培训开始快速崛起。外语培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教育培训行业已经从“重学历,轻技能”的学历教育,转变为今天的“与就业挂钩,与传统教育对接”的态势,面临着从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培训、从知识传授培训向提升精神培训转型。

2.当前教育培训市场之乱象

当前,在培训市场快速扩大的同时,培训投诉飙升,即使是品牌培训机构的公信力也不断下滑。在培训市场虚假繁荣的背后是培训市场乱象丛生、动荡不定。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培训机构频遭倒闭门,学生学费无形蒸发,追讨无门。

2009年末,高端英语培训机构开始频现倒闭、破产门。从当年1月至10月底,有海外背景、号称“百年权威”的灵格风在香港、深圳、上海、武汉等地的培训中心多米诺骨牌式地倒闭。每一个培训机构的倒闭都伴随着破产、停课、卷款逃跑,每次都有数百学员上当受骗、百万学费不翼而飞。由于行业内监管不到位,名义上多部门管理但谁也不负最终监管责任,处理过程中各部门互相推诿,学生们无处申诉,维权困难重重,追查和处理过程旷日持久,退赔学费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第二,培训骗局猖獗,新骗术渐趋高明。

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是由社会对考试,对文凭、证书的持续需求来撬动的,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培训欺诈“毁人不倦”。目前存在的最普遍问题是“虚假宣传”,虚构或假冒培训资质或夸大其词。培训机构最常用的忽悠三招:一是高通过率,不过数据是自己虚构的。二是豪华专家组授课,实际上是让一般老师甚至让学生滥竽充数。三是号称一手包办,提供的却是假合格证书。培训骗局渐趋高明,并呈集团化的趋势。总体而言,这些欺骗的伎俩都是企图通过虚假宣传,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学生作出错误的培训选择,极大地败坏了培训行业的声誉。

第三,培训投诉飙升,培训全行业诚信度急速下降。

据2008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在当年受理的投诉增幅前十位中,教育培训投诉年增长率为63.5%,位居第三位[3]。这些投诉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类:一是承诺无法兑现。宣传时夸大师资和教学成效,连续参加培训缴纳高额学费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二是不履行合同,不按约定或协议开展培训。如不按时开课,耽误考生备考时间;学生要求退款时,培训机构又往往推卸责任如归结于不可抗拒的因素或强调是学生的过错而拖延甚至拒绝退款等,这是一些培训机构的惯用伎俩。总之,因为一些培训机构不诚信经营,培训行业投诉逐年增多,行业诚信度急剧下降,学生报班时顾虑重重。

第四,在职教师参与培训兼职,造成教师人力资源隐性流失。

在培训市场巨大的需求面前,在职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就成为教育机构和家长争相追逐的对象,教师在课外兼职供不应求。与学校内按部就班的工作和僵化的考核制度相比,一些老师或半推半就或主动亲为,都会“理性”地选择在课外兼职。课外兼职的高薪又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上“偷空减料”,补“小灶”荒废了本职工作,形成教师人力资源的隐性流失,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人为地制造了教育不公,败坏了教育风气,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

二、我国教育培训市场乱象丛生的原因

1.培训行业资格准入制度、行业标准缺乏,培训企业良莠不齐

培训市场虚假繁荣的背后,暴露的是培训法规建设的滞后和由此而来的培训过程监管的缺失。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培训行业的法律法规,没有制定一个规范的行业标准和被广泛认同的“行规”,培训机构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开一家咨询公司做培训业务。监管机制不健全,加速其不正当运营。行业自律机制还远未形成,众多培训公司各自为政、自生自灭,导致培训无序泛滥,整个市场呈现散、乱、弱的特点。

2.名义上多头管理,实际上无人负责

与传统行业都有清晰的主管部门相比,培训市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培训管理机构的缺失,恰恰相反,培训部门不是少了,而是过多过滥了。目前,对培训机构有管理权的部门众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能对培训机构进行管理,而且不同的培训机构一般都有不同的管理部门。为了能进入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几乎所有的行业协会都推出本行业的考证体系,如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从业资格、美容师资格考试等等,授权有关机构开展培训,导致对培训授权或审批机构多如牛毛。即使一些做得较规范的地方,也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但在工商行政部门审批的营业执照中也含有“文化培训”和“教育咨询”的类别[4]。培训市场审批主体过多,监管主体不明,审批标准和管理手段不统一,一旦培训发生纠纷,由谁来处理和监管就不甚明确,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难以对培训机构实行有效的管理,这实际上纵容了培训机构的违规办学行为。

3.培训市场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快速洗牌,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

随着竞争加剧,教育培训市场洗牌加速,培训机构短期投机行为加剧而无暇顾及机构的长远发展,扰乱培训市场秩序。究其原因,一是业内无序甚至恶性竞争。为了吸引学生,一些机构一方面胡乱承诺教学效果,片面夸大教学质量,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降低授课成本,不惜用普通教师冒充名师,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二是成本增大,利润空间缩小。近几年来,由于培训市场竞争激烈,使家长对培训学习硬件、软件特别是师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迫使培训机构选择交通便利的高档写字楼作为教学场所,聘用知名度高的专家教师授课,还要严把教学质量关,在教育服务水平上下足功夫。教育培训不得不进入“三高”时代,即培训机构的宣传费用高、教学硬件要求高、教师课酬和员工工资高。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5]。但高成本、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收益。高成本以及快速收回成本并盈利的压力,迫使一些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杀鸡取卵的短期投机行为,从而加剧了培训市场的混乱。

总之,由于没有行业准入规则,致使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由于培训市场缺乏制度保障和明确的监管部门,导致监管的缺失,加速了其不规范的运营和恶性竞争,导致培训市场的畸形繁荣和乱象丛生。

三、规范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对策

由于培训市场的管理部门不明确,监管的法律依据又处于缺失状态,培训资格审查、收费标准、办学场所、税费征收等均处于缺位状态。同时,还埋下种种安全隐患,如很多培训场地光线弱,消防通道防火设施不能达到要求,学生受骗事件频发,合法权益缺乏应有保障。因此,对培训市场进行规范和整治,迫在眉睫。

1.落实管理部门,明确监管责任

为避免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必须明确政府监管部门。首先,所有培训机构必须到工商部门注册,获得营业执照,落实企业身份;在税务部门登记,保证从事培训的企业和个人依法照章纳税,防止税款流失。培训机构既有了企业身份,一旦发生机构倒闭,法人卷款逃跑,就以商业欺诈罪论处。其次,考虑到教育培训的专业性,培训机构取得合法企业身份后,还必须接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资质审查和监督,取得办学资格证。教育部门按照培训企业“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对培训机构的场地、师资、课程等进行资格审查和年度审查,以审查其是否具备办学资质,合格者颁发办学许可证。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过程监管。

2.推行培训机构资质准入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资质

首先,要加快制定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其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本地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尽快出台教育培训机构资格标准,包括师资、场地、资金等都必须达到一定要求,以设定培训学校的办学门槛。再次,严格执行教育培训资格准入制度,符合标准的机构才能登记,才允许招生,否则,不予注册,擅自招生的要依法取缔,从根源上保证培训机构的资质,避免鱼龙混杂,使受教育者能享受到“物有所值”的教育服务。

3.实行培训机构资质年审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监管

为了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首先,实行培训机构办学资质年审制度。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辖区内的培训机构进行年审,年审不合格,取消办学许可证。其次,加强过程监管。进一步规范培训中的管理、营销、授课等行为,严厉查处“超范围培训”现象。每学期中,要对培训机构进行1~2次突击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要求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勒令停业。第三,设立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和评级,评估结果定期,以确保公众能选到规范的教育培训机构。第四,制定不同级别培训机构分级收费指导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以引导培训机构不断提档升级。第五,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建立培训信息平台,适时教育培训机构评价等信息,积极探索培训质量考核机制。及时信息预警,以避免一些不良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公众信息不明进行欺诈。最后,畅通举报和申诉渠道,及时受理家长和学生的投诉,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成立培训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由于培训市场过于庞大,管理成本巨大,要彻底根治培训市场乱象,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外,更多的还要靠加强培训行业自律。首先,要制定培训行业守则。制定行业内部公认且能自觉遵守的行业守则,这是行业自律的前提。其次,成立培训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行业自律的基础。其职能主要是对本行业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培训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再次,要建立行业内长效监督机制。当学生权益受损时,有一个行业内部的投诉平台;当一些机构出现不职业的行为,成为行业的害群之马时,行业协会要通过预警等手段将该机构逐出本地乃至中国培训市场;当某一家机构倒闭时,可以在协会内协调资源,让学生顺利转到其他机构继续学习。

5.推行培训机构保证金制度,维护学生权益

当下,多数教育培训机构租赁校舍场地经营,一旦机构倒闭,“跑了和尚没了庙”。特别是碰到挪用办学经费、恶意终止办学的培训机构,学生利益受损,往往只有自认“倒霉”的份儿。因此,为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培训市场秩序,应借鉴不少行业推行的缴纳进场保证金的做法,在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之初就实行培训机构保证金制度,以防患于未然。保证金主要用于民办培训机构终止时退还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并要根据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业务的收费标准,按比例提高培训机构准入保证金门槛和额度,以保证一旦发生培训质量问题、乃至培训机构关门破产,培训管理机构就要先行赔付受训者[6],以维护受训者的权益,降低培训风险,促进培训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6.推行培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培训师资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学生学有所获的根本保证。因此,政府部门要引导培训机构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师资质量、培训质量上。为此,首先,实行培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培训教师队伍正规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推出民办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并规定,一名教师只能拥有一种教师资格证。公办学校教师如愿意可将公办教师资格证换为民办教师资格证,可辞职担任全职培训教师。其次,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实现监管透明化。无证(民办教师资格证)执教与无证行医一样,必须受到相应惩处。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监管,严禁教师校外兼职,让学校内外的老师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得其所,各展其长[7],从制度上堵住教师课外兼职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5000亿教育金矿引爆投资潮.长江日报,2012-6-7.

[2] 宋亮.谁在推动教育培训市场.教育,2010(7).

[3] 张凯.培训投诉激增,市场期待诚信.石家庄日报,2009-3-12.

[4] 王平.用“规范”来结束培训市场的“野蛮生长”.教育,2010(22).

[5] 教育培训机构的危与机——后金融危机时期[EB/OL]/NewsPaper/InfoArticle/2010-1-29.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3

关键词:企业一般性培训;工资挤压;工资结构;工人风险厌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05-0081-07

一、引言与基本假设

Becker的研究为探讨企业培训问题奠定了基础,Becker严格区分了一般性人力资本和企业特殊人力资本,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能否适用于其他雇主,进而将企业培训分为一般性培训和企业特殊性培训,一般性培训成本由雇员个人承担,收益也属于其个人,而企业特殊性培训则由雇主和雇员共担成本共享收益。

Becker为企业培训问题提供了标准的分析基础,在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不仅对企业特殊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一般性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也是极为普遍的企业行为。Katz和Ziderman对企业的一般性培训投资进行过分析,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促使雇主对员工的一般性技能进行投资。Chiang,S.―H和Chiang,S.―C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企业和工人共同进行一般性培训投资的现象。B・Mak,Arvin在资本市场不完全、工人风险厌恶、一般性培训会影响工人流失的假设下,在工人效用最大化以及完全劳动力市场下培训剩余最大化条件下,细致地分析了一般性培训量对于工人培训前后工资、工人流失率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培训剩余的分割机制。Acemoglu和Pischke的研究则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在职业搜寻、信息不对称,效率工资、工会等因素的作用下存在摩擦,使得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结构发生扭曲或被挤压,从而使技术上的一般性人力资本变成为实质上的企业特殊性人力资本,企业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将增加其收益,因而具有进行一般性培训的积极性。Alison和Gylti的研究根据企业对一般性培训的投资程度,对企业的垄断力量进行分析,其结果反过来表明企业的垄断力量是影响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的重要因素。Loew-enstein和Spletzer在青年国内纵向调查(NLSY,NationalLonSitudinalSurveyofYouth)的数据基础上,对企业一般性培训的成本收益分割进行了经验研究。Balmaceda对企业和工人投资于一般性培训和特殊性培训的激励问题进行了分析,其研究表明即使一般性培训的收益完全由工人获得,企业依然有动力负担部分该项投资,企业进行延迟的一般性培训,能够激励工人接受企业特殊性培训。

从总体来看,以Becker的研究为起点,一般性培训理论对Becker的抽象假定进行了扩展,将信息不对称、风险、交易成本以及讨价还价(Bar-gaining)等因素引入分析当中,从而得出更为接近实际的结论。随着众多经济学家对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渐形成了以超越Becker初始模型,分析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的原因、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均衡状态,以及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激励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企业一般性培训理论的研究表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进行一般性培训投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工资挤压”。关于工资挤压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如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全,存在着压低工人工资的力量,使得培训后的工人工资率要低于其实际边际产品,从而使企业获得培训收益,当培训收益大于培训成本时,企业就有了进行一般性培训投资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工人在接受培训后不会“跳槽”,企业向工人支付的工资,不能低

本文将讨论一种工资挤压的具体情况,即企业在培训期给付工人工资,并有能力调整工人培训中和培训后的工资水平,通过企业内的“跨期支付”的工资安排,可以实现企业和工人效用的同时改进一工人在培训期间获得高于其实际边际产品的收入,企业则在培养技术工人的同时分享一般性培训剩余。

首先在三个方面做出接近劳动力市场现实假定:一是资本市场不完全,工人无论是在个人消费还是在教育培训上都面临着严重的信用约束,二是工人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厌恶,三是一般性培训的量会影响工人流失率,从而讨论工人培训期间工资、培训后工资、企业一般性培训量以及工人风险厌恶程度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这个模型,试图回答和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说明工人两时期工资水平与企业一般性培训之间的关系;(2)说明工人的风险厌恶是如何对工人两时期工资水平与企业一般性培训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的。

本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工人具有风险厌恶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相对于未来收入,工人更重视现在。在企业承担培训成本的情况下,工人在培训期间必然要接受低于其不接受培训的工资(机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培训期向工人提供某种形式的“贷款”,使工人的工资收入在培训期要高于其扣除培训成本后的实际边际产品,就能够实现工人与企业在整体效用上的改进。企业可以通过在后培训期向工人支付低于其当期边际产品的工资来回收这部分“贷款”。在不存在工人流失的情况下,这种形式无疑会实现双赢的结果,工人获得企业的“贷款”而增加了效用,企业也因为工人技能的增加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然而,工人和企业之间的这种借贷关系,并不具备资本市场中借贷关系的硬约束特征,工人在培训期结束后会面临各种诱惑力不同的外部机会。工人事前所获得“贷款”越高,其在原企业的后培训期工资就越低,工人离职的可能性和比率就越大,企业也会因“贷款”失败遭受损失,这样企业就会减少对工人的“贷款”。

本文的这个模型,试图回答和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说明工人两时期工资水平与企业一般性培训之间的关系;(2)说明工人的风险厌恶是如何对工人两时期工资水平与企业一般性培训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的。

模型的初始设定如下:在两时期的生产模式中,一组事先被确定为风险厌恶的工人与企业以长期(跨越两个时期)契约确立雇佣关系,企业具有风险中性特征。工人不接受培训时的生产率为z,w1为工人培训期工资,在培训期对于企业的生

产率为a・z,a表示工人在培训期参与生产活动所占的时间比例;工人在培训期会获得由企业承担成本的一般性培训T,T由生产率单位或者工资单位进行衡量,工人在后培训期的生产率是T的函数,本文为了讨论方便,直接将培训后工人的边际产品以T表示。工人不承担任何培训成本,w2为工人后培训期工资。在这个生产模式中,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产品产量与劳动力规模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并且不考虑贴现。假设资本市场不完全,在培训期工人除了签约企业外没有其他的借贷来源帮助其实现跨期消费或者为其支付培训成本。既然工人重视现在的消费效用,工人在后培训期有着较高的生产率,而且资本市场不完全,只有企业能够通过提供“贷款”的方式帮助工人实现。

在培训期结束后,工人离开原企业并不存在惩罚性措施,并且工人的离职决策只能由工人单方面做出。工人的外部工资与其外部边际产品相等,工人的外部边际产品部分决定于工人的一般性培训水平了,部分决定于随机变量θ。θ反映了工人对于外部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或者是工人对于外部企业的匹配水平。θ不能在培训期被原企业发现,而只能是工人在培训期后对θ产生主观的认识,这样就形成了工人和原签约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θ是(―∞,+∞)区间上的连续变量,其概率密度为q(θ),并且E(θ):0,Cov(T,θ)=0。假定θ*为某一个临界水平,当θ>θ*时,

训最优量的变化量,且同向变化。(2)企业给付工人的培训期工资与均衡一般性培训量和后培训期工资的变化方向相反,工人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后培训期工资的变化对均衡一般性培训量和工人培训期工资的影响程度就越大。(3)企业也可以调整一般性培训量,一般性培训量的增加会减少企业对工人的培训期工资,增加工人的后培训期工资,企业增加一般性培训量会使工人工资曲线的斜率更加陡峭。由于工人风险厌恶,企业调整一般性培训均衡量对培训期工资的影响会被削弱,而企业调整一般性培训均衡量对后培训期工资的影响会被加强。

2.非竞争性企业工资与一般性培训模型。在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的均衡量与最优量相等,培训期工资与一般性培训成反向变化关系,工人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培训期工资变化所引起的一般性培训均衡量与后培训期工资的变化就越大。

在理论上,本文的模型也是对工人工资斜率相关理论问题的深入分析。这里的工资斜率表示的是工人生命周期中的不同时段之间的工资变动特征。本文的模型分析了工人风险厌恶、企业对工人工资的跨期支付以及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解释和说明了工人的工资曲线斜率受到工人风险厌恶程度和企业一般性培训投资这两方面影响的机制。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4

[关键词]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现状;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1)12-043-04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自1994年开考以来,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报考人数逐次递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考生规模已超过千万人。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考生规模较之其他省份发展较快,报考人数呈现逐次逐年增长的趋势。伴随着这项考试的蓬勃发展,相应的培训市场也逐步兴盛起来。在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逐步膨胀的利益驱动下,在缺乏准入限制的“零关卡”待遇下,越来越多的主体进入培训领域。主体的多元化大大丰富了培训市场的内容,满足了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培训市场的充分竞争,优化了资源配置。但另一方面,“管理滞后”甚至“管理缺位”也加剧了市场恶性竞争,扰乱了培训市场秩序,使本就处于“管理真空”地带的培训市场雪上加霜。规范培训市场管理,实现培训管理科学化势在必行。

一、规范化管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行培训市场规范化管理是净化市场环境,稳定市场秩序的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各个市场主体在遵循市场基本规律的原则下,在遵守各行各业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在各自的领域内有限度地自由作为。一个总体市场环境的形成是若干个不同行业市场氛围的汇合与加总。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是各个市场主体应尽的职责,任何市场参与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为市场环境的改善积极作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一份子,各个培训机构既享受着市场经济带给其的丰富的利润回报,与此同时,也肩负着维持市场秩序,确保培训市场平稳发展的重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任何一个培训机构的自由行为都将会对整体的培训市场产生潜移默化或是直接的影响。如何统一各个培训机构的行为方式,如何让其在既定的轨道范围内自由发展而又不对整体的市场环境造成破坏,这就需要统一的、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来加以指导。施行规范化管理是摆脱管理的随意性,实现管理科学化的需要,是建立行业标准的需要,是净化市场环境,从根源上整治市场秩序的需要。

2.实行培训市场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是伴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考而逐步出现的,是计算机等级考试发展的产物,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存共荣。一方面,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快速发展能够为培训市场提供更多的考生资源,有助于培训市场的扩张和培训机构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培训市场的壮大也为考试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一项部级的考试,考试的严肃性和严密性不允许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疏漏,也不允许任何因素对考试公平公正性的破坏。任何有损于培训市场的行为都将对这项考试产生直接性的不良影响。规范培训市场的管理,营造文明健康的培训环境可以更好地为这项考试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将更有利于这项考试朝着平稳、健康、可持续的步伐前进。

二、湖北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市场现状

按照培训组织者的不同,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学校负责该项考试的部门(一般为教务处、教务部、考试中心等等)牵头的学校培训班,一般多见于学校设有考点的高等院校,另一种就是由社会人员自行开设的培训班。较之学校培训班,社会培训班的成分较复杂,其组织者不确定、培训场所不稳定,培训效果也不具备保障性。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市场呈现“多、杂、乱”的局面。

1.“多”,指培训机构多。目前我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培训班多如牛毛。培训班中既有以高校冠名的培训班,也有大量社会机构培训班。学校培训班的数量一般较稳定,短期内不会产生较大波动,而社会培训班的数量多,随着报考人数的递增呈现几何级数地增长。培训机构的扩充一方面迎合了考生个性化的需求,给考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最优抉择,另一方面也将竞争机制导入了培训市场。有序的市场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优化资源的配置组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相反,无序或过度的市场竞争只会加剧市场的不稳定,造成“一多则乱”的局面。

2.“杂”,指培训班的成分复杂。多如牛毛的培训班中,既有学校培训班,也有社会培训班,也有部分学校和社会联合办班的情况。众多的社会培训班中,既有资格较老,从事该项培训业务较长时间的“老牌军”,也有刚进入行业不久,在这个领域涉水未深的“新军”。各个培训班的师资队伍和考生资源也不尽相同。在师资队伍方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龄时间较长,长期从事该项考试培训的专业教师队伍,也有部分培训机构为了降低成本,而在每次开班前临时招聘的兼职培训讲师。在考生资源方面,有将宣传重点对准在校大学生,主要将考生资源锁定在校内的,也有针对社会人员的。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成分复杂的培训队伍,各种各样的培训形式导致了我省目前的培训市场较为错综复杂。

3.“乱”,指目前我省的培训市场管理较为混乱。目前我省缺乏一套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行为准则来引导培训行业的良性发展。当下,社会培训班的大量涌现极大扰乱了培训市场的秩序。在利益的驱使下,在没有受到任何约束就允许准入的情况下,他们的大规模涌现是必然的。即使对他们的进入设定了某些条条框框,但也因为监管不到位,致使这些条条框框形同虚设。某些不具备培训资质,在未办理任何手续获取培训资格的前提下就贸然招收考生资源的情况不在少数,见诸报端的有关培训上当受骗的新闻屡见不鲜。现在的社会培训班真假难辨,在考生缺乏辨识力的情况下容易陷入对培训机构的过度信赖。此外,部分培训机构为了追求所谓的“高通过率”而无所不用其极。有公然鼓励考生考试期间作弊的,有专门代考生寻找“”的,有贩卖考试答案接收设备的,诸如此类的行为在某些社会培训班中悄然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极大地扰乱了考试秩序和培训市场,也是对国家“公信力”的公然挑衅。

三、规范湖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市场的初步设想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不是一个新兴的考试,培训市场也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目前,我们将太多的注意力聚焦在考试本身,而对于考试所衍生出来的事物关注颇少,培训就属于典型的“考试衍生物”。跟考试本身的规范性比起来,培训的规范化管理远远滞后,但实现培训领域的规范管理却又迫在眉睫。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去实现市场秩序的净化,而必须依赖另外一只“看得见的手”去规范引导市场的行为。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是由若干条例、规范、准则、意见、办法等市场规矩所构成的“政府管制”。在培训市场植入“政府管制”,既是规范培训市场行为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该项考试平稳顺利发展的长远之计。规范我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市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严格市场准入机制。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准入是指在国际贸易方面两国政府间为了相互开放市场而对各种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措施。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市场准入机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各种领域。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不仅有利于从根源上控制市场紊乱的可能,而且对市场的现有主体提供直接性保护。目前我省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培训机构未设置相关限制条件,导致过量培训机构大规模涌入,极大扰乱了培训市场秩序。欲从根源上解决市场紊乱的现象必须严把培训“入口关”。“门槛”如何设立,关卡由谁来掌管,一种较为可行的设想如下:

从业资格的设立可考虑由其共同的主管部门湖北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和武汉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分别执掌。考试院的职责行驶范围限于武汉市外地所有地级市,招考办的权限仅限于武汉市内的所有相关培训机构。任何培训机构如若打算从事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业务,需经过四步骤:第一步:提出申请。书面申请由培训机构向自己的主管部门自行提出,书面申请中须阐明设立培训机构的目的、培训机构的组织架构、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培训机构的工作场所、培训项目的种类以及收费标准等等,明确培训双方的权责关系。第二步:资格审核。待培训机构提出申请后,由主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资质鉴定,资质的鉴定应遵循书面报告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培训机构实情。第三步:公示。在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进行全面考量后,主管部门将对培训机构是否可以展开培训业务形成初步意见,由主管部门将形成的初步意见进行社会公示,广泛听取民意,接受社会大众以及舆论的评价和监督。第四步:批复。公示期结束后,主管部门依据公示结果,并参照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条例对培训机构的申请作出许可批复或不许可批复,允许或是不允许其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业务。对于拒绝批复的培训机构,主管部门必须进行相关解释和说明。

2.规范日常管理行为。部分培训机构在获得主管部门的资质许可后,便可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业务活动。日常的业务活动主要涉及招生宣传、开展培训、代报名、组织考试等等。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培训资源的多少以及培训质量的好坏,影响培训机构的声誉。好的日常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文明宣传。宣传的好坏直接影响考生的多寡。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难免会出现部分培训机构利用某些不文明方式“抢夺”考生资源的情况,如随意张贴宣传海报,对考生进行不实承诺,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诋毁等等,如此宣传实不可取。(2)优质培训。好的培训质量不是建立在鼓励考生投机取巧的基础上,而是依托一支优良的培训师资队伍以及良好的培训环境。培训机构有责任为考生营造一个适合开展培训活动的环境,有义务为考生选聘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扎实专业功底的优秀培训师。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培训环境建设的做法实际上是对考生权益的极大伤害。(3)合理透明收费。收费一要合理,不能乱开价,乱要价,也不能许着“包过”的承诺就开高价。收费二要透明,不能暗箱操作。部分培训机构在招生时未将收费标准明示,导致部分培训机构差别收费或是变相收费,培训过程中进行多次收费,或是以代报名的名义进行随意收费等等,考生被培训机构牵着鼻子走只能任其宰割。收费公正、公平、公开是对一个好的培训机构的起码要求。(4)诚信教育。好的培训机构不是鼓励考生投机取巧,不是纵容考生作弊,不是协助考生违纪,更不是借着考试机会中饱私囊。部分培训机构不仅承担了考试培训业务,更承担起协助考生集体舞弊的重任,如此做法极大地破坏了考试秩序,在社会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极力制止并打压,杜绝此种大规模集体舞弊的事件再次发生。培训机构在日常的培训过程中应引导考生树立起正确的考试观,开展考试诚信教育,帮助考生逐步建立起诚信考试意识,让考生能够真正学有所获。

3.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单纯依靠培训机构的自觉自律很难保证培训市场的完美无缺,仅仅通过准入设限也很难确保日后的培训万无一失,日常开展的培训业务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敦促其效果实现。监督不是单向的,也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向的,多角度的,多维的。按照监督主体的不同,对培训机构的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管部门监督。主管部门的监督应该是全局性的,方向性的,不涉及培训机构的具体管理以及运营,其目的在于保证培训机构的总体运转良好、运行方向正确、市场培训秩序有条不紊。(2)行业监督。行业监督主要是指同行业的开展相同业务的机构相互之间的监督。开展相同业务的培训机构在业务上既是对手,但更应该成为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身处其中的同行更有可能发现问题,也更有可能帮助同行解决问题。双方之间应建立起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共同成长的友好关系。(3)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既有来自于民众舆论的监督,也有新闻媒体运用舆论工具的独特力量,来帮助公众了解事情真相。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些问题的解决上甚至超越法律的力量。社会培训机构服务于社会,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舆论大众和新闻媒体对其的全面监督,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规范完善我省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有问题得以解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管理规范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稳健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级主管部门拿出足够的魄力,需要各个培训机构拥有坚定的执行力,也需要社会大众给予长期的关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这项改革事业的成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姚.培训必须面向市场[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5

【关键词】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机制创新

一、基本思路

1、考虑相关利益者的行为特征和行为目标

失地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是通过一定的培训方式方法、经费运行程序与方式在政府、受训者、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个利益相连的有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相关利益者都有自己的行为特征和行为目标,因而,广州的失地农民培训机制的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他们的行为特征和行为目标的分析之上。在失地农民培训的相关利益者中,企业和受训者个人的行为和目标与政府实施失地农民培训的目的关系最大,影响也最深,因此,失地农民培训机制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协调企业和受训者个人的利益。

2、建立失地农民培训的社会伙伴合作制度

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证明,在职业培训领域里实行制度化的三方或多方社会伙伴协商与合作机制,是确保职业培训实现其各项预期办学目标和有力促进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建议在广州市、区建立职业培训工作委员会。成员可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财政、经贸、工商、教育、劳动等)、工会、行会和企业协会等方面的代表组成。该委员会应成为职业培训领域里的权威性的咨询和指导机构,应定期召集会议,对职业培训的重大问题,如培训管理、培训方向、专业设置、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方法、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成绩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培训后的就业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并提出指导性咨询意见,供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职业培训机构采用。

3、在广州失地农民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由社会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去承担。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内部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签订商业契约,并实行严格的付费制和会计结算,运用授权、委托、等方式,调动更多的公共机构参与公共服务与管理,不断探索实行公私合作的途径。为了优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干预,可通过采取民营化、放松管制、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尽可能地将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政府主导的失地农民培训运行模式,在目前失地农民培训中还是一种主要的模式,对这一状况进行改革,将供给功能与生产功能分开,或者更准确地说,将生产功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在广州失地农民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是发展失地农民培训的方向。将生产者由政府部门的单位扩展到其他各类组织,构建一定的公共培训市场的规则,形成一定的机制,开展公共培训生产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是失地农民培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允许多种模式并存

失地农民培训由于都是在摸索阶段。因此,基本上各个失地农民培训项目在运行模式上都未作单一的规定,给了各个地方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各地作了有价值的探索,对于促进我国失地农民培训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广州失地农民培训运行应允许多种模式并存,鼓励各种创新。

二、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运行机制的建立

以广州市为例,经过研究,课题组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运行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包括失地农民)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1、政府主导,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政府要建立职责明晰、运作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机构,明确目标责任。在广州市下属的各个区,尤其是失地农民较多的区,如番禺区、花都区和从化区可成立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将农村劳动力培训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实行一级目标管理。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农民就业培训专门机构,五年内要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免费轮训一遍。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失地农民培训事业,制定有效的农民培训激励政策。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监管。同时,还要发挥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失地农民培训,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资体系,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建议政府在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下成立农民培训与就业管理服务专门机构,由这个专门机构负责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实施统计调查和监测。应定期调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做好培训服务和就业指导,使农民尽快在新的领域和行业中实现就业或创业。同时,建立劳动力转移台账和失地农民档案式管理服务机制,形成包括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服务系统。在选择和考核培训机构时,要突出把培训教材的开发和修订、培训师资、培训学员、提供后续扶持、培训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等作为重点内容,对认证合格的培训机构实施激励政策,对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培训资格。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用工单位培训农民。要向农民公布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收费标准、政府补贴标准、就业去向等内容。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预付、培训机构减免费用等培训教育投入机制。

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失地农民培训的政策,努力争取农民和社会各界对失地农民培训的参与和支持。就业培训不仅仅包括职业技术培训,还应包括就业观念的疏导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农民作为参加培训的主体,其态度对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培训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认识不到提高技能对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因此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正确权衡取舍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

政府要统筹城乡就业,农民再就业培训经费可以从征地调节资金中列支,甚至可以考虑将是否参加培训同享受社会保险、获取安置补偿费相挂钩,促使他们学习新技术,至少掌握一种实用技术,以拓宽就业渠道。特别要注意对年轻农民的职业培训,促使其利用“年龄优势”,多学知识,多掌握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以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政府要正面宣传农民创业的例子,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在社会上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氛围,为农民就业培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要未雨绸缪,要加大对未来失地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尽快更早提高未来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准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以使更多的后备劳动力在义务教育中就接触到职业技能的培训。要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体系,可在初中开设就业与技能课,分模块上课,一次两到三节,可在初中二、三年级开设。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试点,不断总结经验,使学生能成为未来真正的科研或技术人才。

2、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模式

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体系中的学校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体系的职业培训两大块,失地农民培训属于职业培训这一块。要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区镇村三级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对于整个培训而言,职业院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习实训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些对于要取得良好培训效果是必不可少的。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培训解决了为农民办一次培训就要去找一次培训地方、请一次教师、临时准备培训教材等问题。可以与职业院校达成长期的协议,只要有培训需要,就可通知高职院校安排教师、场地,定期或是随时开班培训。另外很多职业院校都设有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让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可直接考取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证。

高职与中职院校有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渠道广,就业信息多,与企事业单位(包括厂商会)联系紧密,能获悉企业需求,具备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条件。培训可按照职业院校出师资、场地并帮助解决就业,政府埋单的模式。可按市场规则建立竞争机制,由众多职业院校(含民办培训机构)竞争农民生源(学校能得到较好的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们初步制定了一套模式与程序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简单流程如下:农民随时向专门机构提出培训要求,也可由专门机构根据需要定期招收失地农民,分类组织培训班。待达到开培训班人数时提前通知高职院校,确定开班的时间、内容、教材等,其他的诸如场地、师资可由高职院校自行安排。高职院校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高职院校安排其考取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可向专门机构或职业院校的就业办公室提出申请,请求进行职业指导;专门机构或职业院校的就业办公室经过联系,为提出职业指导申请的失地农民推荐工作。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也可自行联系用人单位,自己去找工作。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失地农民,可以再次向专门机构提出申请,要求进入下期培训班重新参加培训或参加其他种类的培训班。在这一过程中,专门机构可随时了解、检查高职院校的培训情况,听取失地农民的反馈意见,从而制定出最合理的培训模式。

培训院校与地方政府要协凋一致,统筹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与输出窗口,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模式,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衔接机制,努力将培训院校或机构建成集就业信息咨询、培训教育、职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为一体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圳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另外,要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户”的形式,并使之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培训方式。可尝试采取定单培训方式,使农民、企业双满意。不仅要有“企业出订单,学校出菜单”,还应当有“农民出订单,学校添菜单”,形成“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村联合”培训的模式。在培训中,各镇村要紧密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和企业、市场用工需求,大力开展灵活多样的定单培训、定向培训,突出特色,务求专业,农民终将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市场的吸纳。

3、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做好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训指导思想。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靠政府行政推动转向更多地靠市场推动。就业是农民接受培训的最直接的目的。农民接受培训是为了能从事某门职业或能胜任某一岗位工作,即“有事做”或“有一份更好的事做”。对农民的培训要以实现就业为目标,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要求培训单位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搞好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庇奥尔的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成第一市场和第二市场(即二元劳动力市场体系)。第一市场是技能劳动者市场,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求职者往往受过良好教育;第二市场往往是非技能劳动者市场,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求职者往往是穷人、年轻人、移民、妇女等。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也表现出明显的分割性,城市失地农民大多选择在第二市场就业,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必须考虑主体培训对象的这一素质特点。失地农民培训教材要切切实实降低理论难度,着重于技能培养,通俗易懂地将某一职业的基本技能介绍给农民 ,便于其理解和掌握。劳动者的文化基础决定了教育层次和目标,这就要求学员自身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技术水平和不同的接受能力,在学习中自主合理选择,初始水平较高的学员可以既学理论,又学操作,力求对所学该项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而那些初始水平较差的学员则突出操作性学习,即重点学习如何“动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当前的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维修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具体可有汽车修理、家政、保健按摩、厨师 、理发、 驾驶、 裁剪、保安、装修、焊工、电工、车工、钳工、电脑、文秘、财务、营销、管理等。也可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结合失地农民实际,对失地农民进行劳动者行为规范、礼仪礼节、职业道德、劳动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政策、就业指导、务工须知等知识、技能的培训。

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课程模式是一种“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意为“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MES课程模式提供了适于自学的学习材料,强调学员的自学,这样能使学员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为农民节省时间、节省费用。MES的课程内容的开发,按职业领域、工种范围、工种等级进行分析,根据每一个岗位具体的任务和技能要求,编制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培训材料。MES的这种任务导向性恰恰回应了失地农民培训的就业导向要求,使得经过MES课程培训后的农民具有适应某一特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能力。培训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依据失地农民劳动力市场需求迅速组合各种新的培训模块,采用“短、平、快”培训模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这是在短时间内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解决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问题的重要途径。

4、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之路

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在经济学的视角中,劳动力要找到工作,其决定因素是个体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说明人口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概念,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在就业观念上,失地农民缺少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比较保守,而且原有的农民这一职业的惯性,也妨碍了他们就业观念的变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就业。而城市社会最为显著的表现是它以工具与知识作为主要运行手段,因此有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专门化的知识就成为衡量农民是否具备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指标。很多农民很难找到工作,其人力资本的薄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失地农民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应然追求。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进行开发和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旨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力求人尽其才、才尽所能。失地农民培训的内容以职业技能开发与培养为重点,以引导性培训为辅,很显然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从开发途径上讲,人力资源的培育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是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的综合,失地农民培训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从调查结果发现,现在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比较少,并且方式很陈旧,主要靠人际关系解决,比如托亲戚、朋友、所在社区介绍、或通过自己想办法解决。政府发挥作用还比较微弱,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或职业中介机构也没有多大的作用空间,这与高层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有很大的差别。

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薄弱,严重影响就业信息的获取。在社会学视野中,决定一个劳动力是否找到工作的主要因素,除了他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外,社会资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上的。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开创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决定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的因素有:第一,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第二,网络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第三,个体与社会网络成员的关系强度。简言之,社会资本是个体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这就意味着,一个劳动力要找到一份工作,除了具有比较高的人力资本之外,就业信息对他来说也比较重要。而就业信息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与数量。对失地农民而言,他们中低学历的占了大多数。而学历越低,则意味着他能够从事的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就越低,工作的可替代性也就越强,竞争也就更为激烈,求职信息的复杂程度也就更高。在这种状况下,社会资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社会资本方面,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具备比较优势。失地农民与交往对象之间大多具有共同的背景,在职业类别与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不大,从关系网络中获取的信息也比较单一,因此他们的同质性比较强。实际上,这种关系对于他们找工作的帮助并不大,必须提高他们的社会资本。政府要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要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之路。

(注: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08A085、07B28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08Q10;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07JT133;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商务部子课题,编号:GJYSLX20072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专项)子课题,编号:GJA080009。)

【参考文献】

[1] Schultz:The Moral Condition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Development[M].Harve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 蔡: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7(4).

[3]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

[4] 赵锡斌、温兴琦、龙长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8).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6

一、建立培训市场的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培训定义为:为达到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要的熟练程度,而计划传授所需的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训练。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还是一种运行机制或调节手段,市场的本质体现了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在培训活动中是否存在交换关系,培训活动是否具有产业性质是能否形成培训市场的关键所在。

(一)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

一个市场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为是否存在着买方和卖方,买方和卖方之间是否存在着交换关系。

从培训活动的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活动,交换存在于这个活动当中。

首先,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培训领域交换的利益实体,是培训需求的一方,即买方。培训机构是办学实体,是提供培训的一方,即卖方。在培训活动中,受训者必须交纳一定数目的培训费,从而使资金流向培训机构,同时也使受训者获取了参加培训的权力。经过培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在社会竞争的能力,这是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一种交换关系。

其次,培训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现的。在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教师通过自己智能和体能的消耗,向学校和学生提供了服务,同时也获取了相应的报酬,实现了劳动价值的交换。

再次,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每年都提供大量的教育经费,通过设立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国家及地方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推行或举办大量带有公益性质的培训和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所开展的培训。国家通过教育投资,开发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综合国力。国家既是培训活动的投资者,也是培训利益的获得者。

可见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国家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关系。其中国家、社会、个人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教育资源的需求者;培训机构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产品的生产者。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供需交换和价值交换,为完成这种交换必然存在一个市场,通过市场,使社会、教育部门和个人之间实现价值交换和供需交换。

此外,教育交换与物质交换相比,教育交换更为复杂,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首先,教育培训活动与一般商品活动的目的不同,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还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为目的。第二,教育培训交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交换。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人才形成的过程中,虽然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人才并不是教育的独立产品,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训者不属于培训机构所有,培训部门也不能把受训者作为自己的产品拿到劳务市场去出卖。

总之,培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培训机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必然与社会其它系统发生交换关系,这种供需和价值交换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培训市场就是完成这种交换的场所。

(二)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

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是由它的资源消耗性,生产性和可经营性所决定的。

1资源的消耗性。

开展培训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师资和教育管理者、教育经费、时间与空间等,这些教育资源在培训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

2生产性和服务性。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受训者的素质。经过培训的人,会导致个人价值的增长,一旦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便会创造价值。在实际生活中经过培训的人比未受训的人就业机会更多。

3可经营性。

培训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绝大部分办学机构自负盈亏,自主办学。培训机构的生产和经营就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结合来创造价值,发展壮大自己。

承认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并不是把学校当企业办,并不是只强调经济规律,而不顾教育规律。它的实质在于明确教育部门与社会其它部门的交换关系,社会上的任何部门要想得到教育服务,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培训机构要想在社会上发展壮大,就必须接受社会的选择,培训机构要有经营意识,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与教育培训市场紧密联系,既然教育培训是产业,就得进入市场。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是要通过市场的调节,来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培训市场的概念界定

市场体系是一个大系统,是由许多专门市场组成的,培训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的大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和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的存在体现了市场的特征。只是由于我们没从本质上去认识它,因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交换关系的总和,也是一种运行机制,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对培训市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窄。目前很多问题正在争议之中,给培训市场下一个定义确实比较困难。从一般的表面概念上界定它,培训市场是以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提供和需要为交换内容的市场。从深层次界定它,是指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或运作形式,是围绕着培训所发生的交换关系的总合。

培训市场本身也是一个小系统,它是由培训信息市场、培训教材市场、培训生源市场、培训师资市场等构成。

培训市场既可以作为单独存在的市场,又可以作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三、培训市场的本质

揭示目前业已形成的培训市场的本质,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深化和具体化。具体地说,现阶段培训市场本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商品--市场"层面

精神商品与物质商品一样,都凝固着人们的一般劳动,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来看,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价值,增强竞争能力。从交换方式来看,知识与技能进入市场后,最简便易行的方式是以"货币"为手段进行交换。要想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得交费参加某一培训机构的学习,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表明了知识与技能等教育产品已具有"商品货币"性质了。

(二)"不完全"--"不成熟"层面

在一般市场中,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在培训市场,有时却不能执行,有些类型培训的学费并不反映教育成本,也不反映教育价值和效用大小,学费并不完全成为调节教育供需均衡的杠杆。

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动力源泉,是市场的最基本特征。然而在培训活动中,国家为了全社会共同利益对某些培训项目进行某种程度必要的垄断和干预;某些行业本身就具有垄断性,使培训市场中的竞争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程度内。

培训市场从萌芽、发育到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对培训市场的认识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事实证明,现阶段的培训市场不论从性质作用意义上,还是从程度范围上看,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培训市场的界定不明确,发育不平衡、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得力,一些培训机构收费不合理,个别学校教育质量低劣,甚至还有以学经商的现象存在。上述种种原因表明,目前培训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虽已初步形成,但是不成熟、不完善。

四、建立培训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结构的变革,市场体系的发育,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现实背景,是培训市场得以启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体制总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一旦经济体制发生变化,教育体制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深化。这一重大变化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也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理所应当地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成人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联系最紧的一种教育类型,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基本运作方式,同样适用于成人教育领域。其中建立成人教育科技市场、成人教育生源市场、成人教育人才市场、成人教育培训市场等一批成人教育市场,是成人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才能使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同时也使社会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校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得以增强,才能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这是培训市场得以形成的动力与源泉。

其二,劳动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为培训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是我国企业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一变化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往那种国家包分配,用工终身制等劳动用工制度必将被聘任制、合同制所代替。企业有权选择职工,职工也有权选择企业和工作岗位。需要学习,要求培训已成为职工获取新的工作,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资、职务晋升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这种培训是个人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觉自愿地参加,在经济学上称为"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当个人经过投资,而获得了收益成为可能,个人才会到培训市场寻找培训信息,参加培训。所以说,只有职工真正拥有了选择职业、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自时,职工培训市场才能形成。

其三,建立培训市场是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人教育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学校缺乏办学自、奉命办学、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和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来规划和设计成人教育,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行政管理职能,下放权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实体,建立以竞争为手段,以提高效益,优化结果为目的的运行机制(市场体制),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这种背景下,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必然,它的出现可以使成人教育按市场的需求办学,使市场调节成为管理成人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北京市培训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主客体

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84所,成人中专校142所,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136所,此外还有近3000所乡镇成人学校、村办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培训体系。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各类成人培训机构中接受培训。可见北京市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卖方市场和一个潜力很大的买方市场。对于这个客观现实,我们只有正视它,承认存在,研究规律,因势利导,促使其不断发育和完善。

(二)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专业设置

目前北京市成人教育培训市场所开设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即文化补习类、外语类、艺术类、职业技术类。

文化补习类的主要对象是准备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如高考补习班,成人高考补习班,自学考试辅导班等;外语类主要以英语、日语为主;艺术类主要包括书法美术绘画、器乐声乐、舞蹈体操健美;职业技术类主要以美容美发、烹饪、服装剪裁、装璜设计、计算机操作、家政、家电维修、财会和汽车驾驶等。

当前,北京市培训的市场化趋向明显加强,除文化补习仍保持相当的热度外,职业培训越来越面向劳动力市场需要,面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培训方向明显呈现以下特征:

(1)职业培训的专业多为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

(2)办班方式灵活多样、讲究速成,见效快。

六、关于促进北京市培训市场成熟与完善的几点设想

(一)做好建立培训市场的基础工作

1认真搞好办学体制改革,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前提。必须切实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政府对教育事业包揽过多的状况,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在政府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或由社会各方面和公民个人联合举办"的精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外友好人士来华合作办学或单独办学。

2落实培训机构的法人地位,保证培训机构的办学自,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内在基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为培训机构的发展创造一个较为适宜的外部环境,促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办学实体,使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办学。就目前而言,培训机构应享有招生自、设置专业自、制定收费标准的自、用人自和对外交流权。

(二)建立和完善培训市场体系

1加快筹建我市培训信息市场。目前北京市培训市场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其中培训信息市场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应加紧筹办,发挥其培训中介机构的作用。以市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为中介,建立全市成人教育培训信息网,把企事业用人单位、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普通教育培训机构纳入信息网,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咨询服务,使之逐步完善。

2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培训市场开放的范围,目前首先应开放政府计划调节之外的培训领域--即社会培训领域。其次是系统内、企业内部培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逐步使中小企业内部培训的任务由社会培训机构承担。

3在培训市场的组织方式上。组织与筹建培训市场时,要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以无形市场为主的原则。在交换过程中应由目前的相互依附关系转向契约关系,使在培训市场中各方的利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对培训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当转变职能,由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转为制定政策,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行的调控体制,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7

一、建立培训市场的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培训定义为:为达到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要的熟练程度,而计划传授所需的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训练。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还是一种运行机制或调节手段,市场的本质体现了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在培训活动中是否存在交换关系,培训活动是否具有产业性质是能否形成培训市场的关键所在。

(一)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

一个市场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为是否存在着买方和卖方,买方和卖方之间是否存在着交换关系。

从培训活动的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活动,交换存在于这个活动当中。

首先,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培训领域交换的利益实体,是培训需求的一方,即买方。培训机构是办学实体,是提供培训的一方,即卖方。在培训活动中,受训者必须交纳一定数目的培训费,从而使资金流向培训机构,同时也使受训者获取了参加培训的权力。经过培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在社会竞争的能力,这是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一种交换关系。

其次,培训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现的。在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教师通过自己智能和体能的消耗,向学校和学生提供了服务,同时也获取了相应的报酬,实现了劳动价值的交换。

再次,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每年都提供大量的教育经费,通过设立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国家及地方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推行或举办大量带有公益性质的培训和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所开展的培训。国家通过教育投资,开发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综合国力。国家既是培训活动的投资者,也是培训利益的获得者。

可见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国家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关系。其中国家、社会、个人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教育资源的需求者;培训机构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产品的生产者。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供需交换和价值交换,为完成这种交换必然存在一个市场,通过市场,使社会、教育部门和个人之间实现价值交换和供需交换。

此外,教育交换与物质交换相比,教育交换更为复杂,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首先,教育培训活动与一般商品活动的目的不同,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还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为目的。第二,教育培训交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交换。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人才形成的过程中,虽然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人才并不是教育的独立产品,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训者不属于培训机构所有,培训部门也不能把受训者作为自己的产品拿到劳务市场去出卖。

总之,培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培训机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必然与社会其它系统发生交换关系,这种供需和价值交换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培训市场就是完成这种交换的场所。

(二)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

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是由它的资源消耗性,生产性和可经营性所决定的。

1资源的消耗性。

开展培训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师资和教育管理者、教育经费、时间与空间等,这些教育资源在培训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

2生产性和服务性。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受训者的素质。经过培训的人,会导致个人价值的增长,一旦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便会创造价值。在实际生活中经过培训的人比未受训的人就业机会更多。

3可经营性。

培训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绝大部分办学机构自负盈亏,自主办学。培训机构的生产和经营就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结合来创造价值,发展壮大自己。

承认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并不是把学校当企业办,并不是只强调经济规律,而不顾教育规律。它的实质在于明确教育部门与社会其它部门的交换关系,社会上的任何部门要想得到教育服务,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培训机构要想在社会上发展壮大,就必须接受社会的选择,培训机构要有经营意识,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与教育培训市场紧密联系,既然教育培训是产业,就得进入市场。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是要通过市场的调节,来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培训市场的概念界定

市场体系是一个大系统,是由许多专门市场组成的,培训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的大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和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的存在体现了市场的特征。只是由于我们没从本质上去认识它,因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交换关系的总和,也是一种运行机制,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对培训市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窄。目前很多问题正在争议之中,给培训市场下一个定义确实比较困难。从一般的表面概念上界定它,培训市场是以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提供和需要为交换内容的市场。从深层次界定它,是指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或运作形式,是围绕着培训所发生的交换关系的总合。

培训市场本身也是一个小系统,它是由培训信息市场、培训教材市场、培训生源市场、培训师资市场等构成。

培训市场既可以作为单独存在的市场,又可以作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三、培训市场的本质

揭示目前业已形成的培训市场的本质,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深化和具体化。具体地说,现阶段培训市场本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商品--市场"层面

精神商品与物质商品一样,都凝固着人们的一般劳动,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来看,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价值,增强竞争能力。从交换方式来看,知识与技能进入市场后,最简便易行的方式是以"货币"为手段进行交换。要想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得交费参加某一培训机构的学习,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表明了知识与技能等教育产品已具有"商品货币"性质了。

(二)"不完全"--"不成熟"层面

在一般市场中,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在培训市场,有时却不能执行,有些类型培训的学费并不反映教育成本,也不反映教育价值和效用大小,学费并不完全成为调节教育供需均衡的杠杆。

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动力源泉,是市场的最基本特征。然而在培训活动中,国家为了全社会共同利益对某些培训项目进行某种程度必要的垄断和干预;某些行业本身就具有垄断性,使培训市场中的竞争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程度内。

培训市场从萌芽、发育到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对培训市场的认识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事实证明,现阶段的培训市场不论从性质作用意义上,还是从程度范围上看,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培训市场的界定不明确,发育不平衡、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得力,一些培训机构收费不合理,个别学校教育质量低劣,甚至还有以学经商的现象存在。上述种种原因表明,目前培训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虽已初步形成,但是不成熟、不完善。

四、建立培训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结构的变革,市场体系的发育,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现实背景,是培训市场得以启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体制总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一旦经济体制发生变化,教育体制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深化。这一重大变化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也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理所应当地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成人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联系最紧的一种教育类型,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基本运作方式,同样适用于成人教育领域。其中建立成人教育科技市场、成人教育生源市场、成人教育人才市场、成人教育培训市场等一批成人教育市场,是成人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才能使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同时也使社会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校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得以增强,才能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这是培训市场得以形成的动力与源泉。

其二,劳动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为培训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是我国企业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一变化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往那种国家包分配,用工终身制等劳动用工制度必将被聘任制、合同制所代替。企业有权选择职工,职工也有权选择企业和工作岗位。需要学习,要求培训已成为职工获取新的工作,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资、职务晋升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这种培训是个人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觉自愿地参加,在经济学上称为"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当个人经过投资,而获得了收益成为可能,个人才会到培训市场寻找培训信息,参加培训。所以说,只有职工真正拥有了选择职业、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自时,职工培训市场才能形成。

其三,建立培训市场是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人教育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学校缺乏办学自、奉命办学、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和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来规划和设计成人教育,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行政管理职能,下放权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实体,建立以竞争为手段,以提高效益,优化结果为目的的运行机制(市场体制),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这种背景下,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必然,它的出现可以使成人教育按市场的需求办学,使市场调节成为管理成人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北京市培训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主客体

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84所,成人中专校142所,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136所,此外还有近3000所乡镇成人学校、村办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培训体系。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各类成人培训机构中接受培训。可见北京市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卖方市场和一个潜力很大的买方市场。对于这个客观现实,我们只有正视它,承认存在,研究规律,因势利导,促使其不断发育和完善。

(二)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专业设置

目前北京市成人教育培训市场所开设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即文化补习类、外语类、艺术类、职业技术类。

文化补习类的主要对象是准备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如高考补习班,成人高考补习班,自学考试辅导班等;外语类主要以英语、日语为主;艺术类主要包括书法美术绘画、器乐声乐、舞蹈体操健美;职业技术类主要以美容美发、烹饪、服装剪裁、装璜设计、计算机操作、家政、家电维修、财会和汽车驾驶等。

当前,北京市培训的市场化趋向明显加强,除文化补习仍保持相当的热度外,职业培训越来越面向劳动力市场需要,面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培训方向明显呈现以下特征:

(1)职业培训的专业多为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

(2)办班方式灵活多样、讲究速成,见效快。

六、关于促进北京市培训市场成熟与完善的几点设想

(一)做好建立培训市场的基础工作

1认真搞好办学体制改革,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前提。必须切实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政府对教育事业包揽过多的状况,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在政府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或由社会各方面和公民个人联合举办"的精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外友好人士来华合作办学或单独办学。

2落实培训机构的法人地位,保证培训机构的办学自,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内在基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为培训机构的发展创造一个较为适宜的外部环境,促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办学实体,使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办学。就目前而言,培训机构应享有招生自、设置专业自、制定收费标准的自、用人自和对外交流权。

(二)建立和完善培训市场体系

1加快筹建我市培训信息市场。目前北京市培训市场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其中培训信息市场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应加紧筹办,发挥其培训中介机构的作用。以市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为中介,建立全市成人教育培训信息网,把企事业用人单位、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普通教育培训机构纳入信息网,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咨询服务,使之逐步完善。

2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培训市场开放的范围,目前首先应开放政府计划调节之外的培训领域--即社会培训领域。其次是系统内、企业内部培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逐步使中小企业内部培训的任务由社会培训机构承担。

3在培训市场的组织方式上。组织与筹建培训市场时,要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以无形市场为主的原则。在交换过程中应由目前的相互依附关系转向契约关系,使在培训市场中各方的利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对培训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当转变职能,由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转为制定政策,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行的调控体制,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8

关键词:省域副中心 文化建设 外语培训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15

省副城市一般是指一个省范围内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经济实力较周边县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跨出自身区域,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且未来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和中心城市形成互动的大城市。自湖北省社科院学者秦尊文在《关于宜昌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建议》(2001)一文中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1](以下简称省副城市)以来,全国明确提出按省副城市建设的已经有40多个城市。省副城市建设牵涉面甚广,在大城市的空白区,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大环境下,外语培训产业作为一个创新型绿色文化产业,理应是省副城市建设的内容之一。

1 省域副中心城市外语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不断重视外语教育的大背景下,2000 年开始的新课改革以及不断升温的出国求学热、旅游热和务工热,极大地刺激了省副城市外语培训业的发展。大批培训学校开始涌现,全国知名机构也开始在一线城市以外设立分部。

和普通中小城市不一样,这类城市往往拥有几所高校;外语教学水平在省域内一般都占据优势。但是由于地域和经济实力的限制,这类城市接受外语培训的多为中小学生。培训的内容主要为培养幼儿外语兴趣、中小学升学、英语过级和出国留学等。而对师资和课程要求较高的高层次培训目前开展的并不多。在省会城市小语种培训已经成规模的情况下,省副城市外语培训业中英语仍占据优势,但是小语种的培训也发展迅速。总体而言,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要想成为省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语培训业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

1.1 外语培训机构办学条件有限,培训内容档次偏低

以全国第一个省副城市宜昌市为例,根据2011年该市教育局公布的《民办教育机构年检结果》显示,仅有40所明确标明英语培训的机构年审通过,而依据各种媒体广告的显示,其从业机构远不止如此。此外,这类城市往往还有大量没有任何合法手续,没有公开办学地点,甚至连名称都没有的私人地下外语培训点。这些机构基本上栖身商务写字楼或居民楼,教学设备简陋,教材老旧,培训内容雷同,语种单一,课程研发能力不够,管理不到位是影响它们发展的通病。

1.2 从业人员参差不齐,师资有待提高

目前除少数知名机构有自己专职的外语教师外,由于办学规模小,发展前景不明朗,很多机构采取的是聘请大中学校教师或者高校学生兼职的方式。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都是远离省会的地级市,有资质使用外籍教师的机构十分有限,在突出外籍教师的大背景下,违规聘请留学生,甚至聘请非主流英语国家人员的情况时有发生。资本实力有限,激励与保障机制不足,多数从业人员以挣外快为主要目的,流动性很大。

1.3 培训机构规模小,市场运作不规范,缺乏长远品牌建设

相比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往往很难考核,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考核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培训机构和普通商业机构一样,往往偏重宣传,从师资条件,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理念等方面凸显自己的优势甚至虚假宣传,而实际的办学实力和教学效果缺乏保障。合法的社会英语培训机构的数量在各类民办教育机构中的比例过低。

全国省副城市外语培训虽然这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个别距离中心城市较近或者发达地区城市的外语培训业发展相对迅速,但就整体而言依然处于产业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规模产业,与省副城市定位也不太相符。

2 省副城市外语培训产业发展的对策

2.1 规范监管

教育行业应该有明确的监管和准入标准。针对外语培训机构的准入资格、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关键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严格审核。首先,强化办学场地的要求,打击游击式办学。一直以来,在办学环境方面国家对于民办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机构都有较高要求,这种要求也应该应用于外语培训业。其次,强化信誉考核,对有严重信誉欺诈的法人和主要管理层,永久取消其申请民办教育机构的权利,也不得参股教育机构。再次,保护教材的知识产权,鼓励从业机构自主研发特色教材。最后,统一监管部门,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后期监管。对各类培训机构实施资格证制度,其广告业务凭证方能,杜绝虚假宣传的现象。

2.2 政策扶持

外语培训业由于资本实力较小,比较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如不加以扶持,很难迅速形成规模。对于符合准入门槛的外训机构,政府应该和特区招商引资一样,在“扶上马”之后,再“送上一段”。在税收、办学用地审批、融资、教师社会保障、办学安全和环境等方面加以扶持。外语培训业虽然属于低资金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但是其回本缓慢,早期甚至无利可图。政府应该在一定年限内减免其税务负担和融资成本,简化各种手续。办学场地是这个行业较大的投入方面。和普通产业24小时运转相比,这个行业运营时间主要是晚上和周末,要求场地大,租金低。政府可以通过构建培训基地的模式,集中建设规范的教学设施,统一管理,既可以保证教学环境和安全,又可以减少政府管理成本。这些场地白天可以用作活动室,晚上和周末低价租给培训机构。以青少年培训为例,通常至少会有一名家长陪伴,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带来显著的就业机会。

2.3 提升师资

当前外语培训发展中师资贫乏的问题在省副城市尤为突出。一方面对已有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高级管理人才讲学,提升管理团队水平。另一方面,强化资格证书要求,借鉴正规学校的评教制度,从教法,专业能力,师德师风,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约束,促进从业人员水平的提高。规范劳资关系和完善资本激励机制,使专职教师能够享受向正规学校教师看齐的社会保障和待遇,建立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外语培训产业是个投入回报比相对较大的产业,而其主要投入即是师资” [2],因此师资应该在整个资本运作中获得相应的收益才符合产业特性。可以通过课酬加股本收益的方式,提高优质师资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资本的多元化和出资人的专业化。

2.4 开拓市场

省副城市的外语培训业应该积极开拓中高端培训,避免低质低价的竞争,突出自己的特色。外语培训产业的蛋糕是巨大的,仅“作为外语培训行业领头企业的新东方2009财年(2008年6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招收外语培训学生151. 95万人,外语培训业务实现收入2 66亿美元。” [3]积极发展中高层次的外语培训,走高附加值的道路才是出路,如发展考研,跨国劳务外语培训,出国考试培训和职业英语培训,同时依托高校的优势师资不断推进小语种培训。通过积极打造网络学习平台,让学习者利用新闻播报,外文影视,外文歌曲培养学习兴趣和外语使用的语境,解决低级别学习者的课后自学问题;解决优秀教师限于时间和规章制度,不能到堂参与的问题;解决政府监管渠道的问题。

2.5 科学经营

从省副城市外语培训机构 “资本运作完全依赖个人出资,发展缓慢,没有退出机制,很容易因为出资人的个人财务危机,兴趣乃至能力有限,触及发展顶板,进而威胁产业稳定发展”[4]。相比之下,国内一线城市的运作模式要先进得多。“VC/PE对外语培训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其中北京地区的外语培训机构吸引风险投资21笔,金额达到2.23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77.9%。[3]由于缺乏像大城市那样的有力注资,其出路在于:一方面可以依托本地优势机构鼓励强强联合,打造培训品牌;或与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经验的中心城市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另一方面,本地“大量中小型传统教育培训机构,他们不具备实施特色项目培训或一体化培训服务的能力,但可以采用加盟连锁经营形式,依托在大型教育培训集团周围,提供专业性、阶段性的教育培训服务。”[4]

2.6 高校参与

省副城市往往都拥有数所高校,它们无论在师资力量,教学实力,资本力量还是口碑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些都是现有外语培训业所缺乏的。但是也应看到因为担心对校内教学的冲击,高校对进入这个市场顾虑重重。部分高校进行的也基本上是在成教框架内,针对特定企业的订单式外语短期培训规模十分有限。这都导致本应高收入的外语教师收入偏低,进而使部分高校教师私自开办培训机构,反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以官方的正规经营取代个人非法经营,既提升学校收益,增加教师收入,又能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省副城市的外语培训业应该通过高校自身可控的管理方式,化解其对自身教学干扰的顾虑;通过政策和利益的激励,提升高校参与外语培训的热情;通过高校的品牌,提升整体产业的质量和影响力。

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产业,省副城市的外语培训产业由于其教育的本质属性,“不应该发展成风险教大的高资本运作水平的公司。外语培训业的资本运作,还是应该以稳健为主”[2]。一切还应以学生利益和教育口碑为重,否则将偏离其教育的本质,带来灾难性后果。

3 结语

在传统经济与交通的建设之外,省副城市建设还应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外语培训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型,用地节约型,绿色环保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省副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综合这类城市的发展状况,需要解决好内外两个问题:一是产业内容的拓展,促进师资的专职化;二是产业运作的升级,通过加强监管和扶持,鼓励高校参与,增强品牌意识。围绕自身优势在远离省会城市的空白区,发挥好自己“副班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zwgk/rdzt_v12/2012mhwzt/ zl/jjdt/ych/201207/t20120703_383069.shtml[DB/OL].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2-9-19.

[2]武端理,张焕珍.省域副中心城市外语培训产业发展的资本突破――以宜昌市为例[J].科技视界,2012,(11):13-19.

[3]清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外语培训业[J].资本市场,2009,(10):96-97.

[4]周凌云,王文科.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内涵与分类[J].成人教育,2011,(11):21.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9

关键词: 社会英语培训 问题 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培训可以说成为当前热门的培训课程之一。我们在大街小巷会看到很多社会英语培训中心和小的培训机构,培训项目适合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及不同起点的人。然而这么多良莠不齐的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教学水准和师资质量到底如何?培训机构的具体操作是否都符合相关的标准规范?目前鹰潭市社会英语培训师资管理的现状如何?本文拟对鹰潭市社会英语培训师资管理与学校英语教育的健康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措施,以推动鹰潭市的社会英语培训师资管理与学校英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促进鹰潭市英语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英语培训机构繁多而复杂

鹰潭市的英语培训市场,中小培训机构多。英语培训市场的主力军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培训机构。他们在培训理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管理机制上采用市场化运作,因而潜力大,发展快。如有青少年活动中心或总工会与个人合办的少儿英语培训班,有民办的外语培训中心,还有一些英语教师业余办的英语培训班。经过市场调查,目前鹰潭市有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机构近二十家,且名称叫法不一,规模大小不一,培训内容不一,有的是专业型英语培训机构,即专门对英语进行辅导和培训,比如华威剑桥英语辅导中心、昂立英语培训学校、小新星辅导中心;有的是混合型英语培训机构,即多门主要功课辅导中也夹带着对英语的辅导和培训,比如远洋辅导中心、新理念培训中心、天一辅导班、新起点辅导班、北大好孩子辅导班、英才辅导班、育杰辅导班、新立苑辅导班、黄笑辅导班、精英辅导班、一本王家教等;也有的完全是家庭型英语培训机构,即有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自家办的英语辅导培训班,主要的培训内容是小学英语培训。

2.英语师资短缺而不正规

师资是决定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师资队伍组成人员和水平参差不一。经过对鹰潭市英语培训机构的从事英语培训教师的学历情况、是否兼职、是否经过专业部门的培训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可将培训机构的教师分为以下几种:具有高学历、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具有培训资格认证的专职教师;兼职大中专学生等。虽大部分任课教师经过了岗前培训,但还是有一些培训学校仍聘用一些不合格的学生或教师,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由于兼职教师与学校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教师仅仅抱着赚外快的心态在校任课,教学难以全身心地投入。而在校大学生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学训练,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和评估。

3.英语培训内容层次不一

鹰潭市的英语培训市场的办学内容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有幼儿英语、中学生英语、大学生英语三级/四级/六级、职称英语、商务英语等各种层次,内容不一。鹰潭市大多英语培训机构开展的都是以低端的青少年为对象的初级培训项目,但面对高学历的托福、雅思、GRE的高端培训项目少,甚至缺乏,因此英语培训市场发展不够成熟。

三、思考与建议

1.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鹰潭市的英语培训市场有社会力量办学,也有很多家庭作坊式的英语培训机构。这表明,各类培训机构、培训班还没有较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英语培训市场准入的门槛还相当低。甚至还有不正规的甚至是非法的培训机构进入,鱼目混珠,造成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经调查,目前取得鹰潭市月湖区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英语培训机构只有华威剑桥英语辅导中心、昂立英语培训学校、小新星辅导中心三家,其他英语培训机构(班)皆未取得任何的办班资质。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英语培训机构的市场进入资格,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考察,从而全面提升英语培训机构总体的办学水平,从组织和硬件上保证培训机构办学的质量。

2.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

良好的行业自律,培养地方英语培训品牌是地方英语培训机构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地方品牌,首先,英语培训机构必须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各类课程。无固定的时间表,根据报名的情况可随时开班,灵活性较大。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水平、需要开设和制定教学任务,根据学习者日后工作所需的专业英语进行重点培训。其次,发展地方品牌,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英语培训机构通过锁定目标人群在主打课程、培训期限、价格和服务等方面办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再次,要发展地方品牌,质量必须有保证提高服务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是培训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培训质量应注重师资质量,师资的质量是外语培训业的生命线,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培训机构的经济利益和声誉。培训机构还应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专业的管理人才等其他过硬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最后,发展地方品牌,专兼职的教师队伍要合理搭配。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教师和大学生,而专职教师只占了一小部分甚至没有,这种搭配方式是不合理的。专职教师和培训学校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校建设中去。而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中去,能够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兼职教师的身份决定了自身的流动性比较大,与培训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部分兼职教师对教学并没有完全投入,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避免上述问题,培训学校是要建立起一支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可以给培训学校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有利于外语培训学校适应市场的需求。但培训学校对兼职教师要有所约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或直接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把他们培训的结果和收入挂钩,来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3.形成有力的监管机制

目前的培训机构仅仅依靠自身的经营理念来进行培训的教学管理,整个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只是在机构的成立审批方面发挥作用,而对成立之后的培训管理则是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工商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也只限于财务和税收方面,这样就形成了英语培训市场的监管盲区。在外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很多英语培训机构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英语培训机构缺乏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因此,很多英语培训机构在外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为实现英语培训产业化,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培训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对英语培训产业的监管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方法。其次,发挥行业协会能够相对全面真实掌握监管对象相关信息的优势,完善英语培训行业的自律监管制度,通过监管纠正市场缺陷,保证有效竞争。最后,监管组织应该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格、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复查并及时公布,对那些有严重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培训质量低劣的培训机构采取取消培训资格或限期整改等方法,促进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制度的完善,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向彦.达州市英语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6,(24).

[2]崔瑞国,焦丽芳.规范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8).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10

[关键词] 高校 体育培训 市场

目前,体育产业由于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的发展即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又对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作为体育产业中的一个主体产业――体育培训业正悄悄的兴起于各大中城市当中。

一、高校体育培训市场特征分析

高校作为一个非赢利机构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应该来说有很多其自身的特点:

1.高校体育培训有稳定的消费群体

体育消费对象的多少直接影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高校体育消费对象是人数众多的师生员工,构成一个庞大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高校师生业余时间多,有很多师生愿意在体育活动中度过余暇时间,再加上“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多数高校所在的大中城市,人口相对密集,若向社会开放,将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社区体育消费市场,为高校体育培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

2.高校体育培训市场信誉度比较高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并且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比其他一些私人的体育培训机构,有着无可比拟的高信誉度,往往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培训班,消费者不会对其业务资质产生疑虑。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消费者寻求培训机构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又拥有大量的体育设备和体育人才,信息来源也比较权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既满足了社会对体育培训的需求,也节省了高校资源,为高校创收,应该来说,高校培训是真正意义的三赢方式。

3.我国高校体育培训市场还不成熟

高校体育培训市场应是体育主体市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这一市场还未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社会各界大范围的进入以及管理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便显现出来,使这一市场存在着良莠不分、参差不齐的状况,因而亟需加强规范与管理。从长远看,随着人们对体育功能作用认识的逐步加深,锻炼兴趣的提高和运动项目职业化发展,参与某些项目体育技术培训活动的人会来越多,这一市场理应被纳入整个体育市场的范畴。

二、高校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的体育培训市场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体育知识培训;二是体育运动技术培训。其中体育知识培训,高校无疑是最重要培训场所。因为体育知识培训需要场所相对固定,有严格的教学内容要求,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和较高水平的师资,其性质相当于对社会所需的体育专业人员进行的岗前或上岗培训。而对于体育运动技术培训,该市场主要是以各运动项目技术为商品,为满足社会上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群体在学习运动技术或锻炼身体等方面的需求而形成的一种专门的服务行业。由于高校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必然也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所以开发高校体育培训市场显得非常具有必要性。

1.高校体育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乃至社会大众的健康意识很有作用

目前,社会上的许多相关市场属于个人行为,追求短期利益,没有长远计划,挫伤了大众的健身热情。因此,学校体育部门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积极引导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他们喜欢体育,爱好体育,使他们养成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加强对体育培训的规范和管理,让高校体育培训健康发展。

2.高校条件决定他将作为体育培训的主要战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我国高校改革中不断受到重视,在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经费投入中,学校在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和再投入时,应考虑成本问题,在保证体育教学和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的前提下,为满足部分师生和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以营利为目的,开设一些器材设备成本较高,但有市场的体育项目培训班,适当收取一定的培训费用,既是对学校资金投入的一种回报,又能使体育教学资源得到一定的补充,有利于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还满足了部分师生和社区居民的特殊需求,从而达到学校体育资源、社区居民、师生个体的“三赢”目的。所以体育培训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以此作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

3.体育培训市场的需求量特别是暑假学生的培训需求增大也特别需要高校积极参与其中

比如青少年体育夏令营是很受市场欢迎的品种,由于体育项目的特殊性,受师资力量和场所的限制,多年来这个市场供需一直失衡。每到夏天中小学生假期来临,并且由于体育培训市场的需求量增大,使得一些没有培训条件的机构也纷纷因利而上马。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潘绍伟副院长指出:体育培训应循序渐进,教学计划合理科学;尽管暑期培训是短期的,但对体育设施要求较高,须选择有正规体育设施的培训场所,例如今年首次面向社会暑期培训的扬大荷花池校区的体育馆属于国内一流设施;扬大体院的乒乓球培训班在空调房里采用发球机教学;扬大游泳池为国际标准池,采用了循环水,确保了水质。每个培训班应该控制合理学员数量,游泳班每班30 人左右,保证每人5平方米水面训练面积,羽毛球、乒乓球每个教练带20人为宜。

三、高校体育培训市场开发对策

针对高校体育培训市场的特点,我们提出一下开发对策:

1.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对高校体育培训机构来说,要赢得生源,拓宽培训市场,不仅要靠公共关系,还要靠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全体人员的素质及其所表现的服务意识、服务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的质量。高校体育不仅成为终身体育学习的示范者。还要理应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务必解放思想,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努力争取领导的认同,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将体育作为一个特殊领域,放宽政策,搞活市场。

2.高校体育培训市场予以正确的营销定位

高校体育市场作为我国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与其他主体体育产业相比,发展较为缓慢。这一方面说明高校体育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说明高校体育市场蕴含着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目标市场,就是我们投其所好、为之服务的消费者。据调查显示,每年我国各高校都有很多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健身俱乐部,可见其对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我们应采取集中性目标市场营销策略,选择以高校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以高教园区及周边居民为补充,以社会青少年为发展方向的体育爱好者为目标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3.健全体育培训市场价格机制

体育服务价格是体育服务市场中体育服务带来的非物质形态的特殊使用价值所表现的货币形式,它由成本、利润和税金三个要素构成。当前我国体育服务价格基本实行市场价格的具体构成也有所不同。体育培训市场价格=体育培训劳务费+师资层次附加费+培训物耗费+各种税费+利润。对体育培训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不同项目或内容教学难易程度;培训时间长短;培训目标和要求;培训班招生数;办学设施等。我国体育服务价格管理的主要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其它法规中有关体育服务价格管理的部分。健全我国体育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措施是:结合体育服务市场特点制定相应的体育服务价格政策;在物价、工商、体育、文化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发挥报纸、电视等传媒的作用,对体育服务价格进行社会监督,加大体育服务市场管理的透明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体育市场作为整个市场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充分发展,这就为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体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高校体育培训产业有着一般体育产业无法达到和难以替代的优势,只要它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开发高校体育内在和外在的一些有利因素和条件,完全有可能在体育培训产业中起到动力源泉和龙头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 斌:普通高校体育走向市场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4(6)

[2]柳伯力:有关体育市场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

[3]储亚娟:对开发高校体育市场途径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

[4]石赛佳:高校应成为终身体育的培训基地[J].唐都学刊,2000(2)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11

摘 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个人的各项能力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定期地进入培训类单位进行继续学习和接受再教育。本文所研究的培训类单位主要是指除学历教育以外的提供各项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包括民营、各类院校的培训学院、从事培训为主业的事业单位等。

关键词 培训 挑战 竞争 现状

一、培训类单位的相关特点

与传统的学校相比,培训类单位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市场需求设计相关课程和培训计划。市场的需求是培训类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市场上想要的,就是它们必须要做的。

(2)以提供相对短周期的课程和见效快的课程为主线,办学形式多种多样。它的培训目标不像高校那样通过三四年的学习达到质的飞跃,培训类单位希望通过几周或几个月的学习,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或超过培训学员所想要的效果。这也是培训学员们所想要的“速成班”的效果。

(3)培训项目和内容与市场同步或领先。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半年前的信息或方法就有可能是落后的了,培训单位紧抓住信息化这个特点,设计了前沿性的培训项目和内容,力求领先一步,以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培训类单位具有市场化的属性。培训类单位绝大多数是非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也就无法得到相关的财政性拨款,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自筹资金,以成本为财务管理的中心,以适当的利润为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具备高度的市场敏感性,抓住市场的一切机会,通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大鱼吃小鱼的市场规则,一步步地向前发展。就这个意义而言,它们在经营属性上更接近于“企业”性质。

(5)培训类单位同时也具有社会化公益性。培训类单位通过培训项目,招生学员,去掉相关成本后,得到或厚或薄的利润。这本是其市场化本质决定的,但与此同时,教育培训也是“授人以渔”,培训更多的人才,因此它也在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层次,实现了社会化的公益性。

培训类单位的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当前,全国拥有的政府部门下属的培训机构,职业资格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助学中心已逾十万人,在校的培训学员逾一千多万。培训类单位面对广大学员接受培训的热情,对培训的需求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学员们对培训的项目和培训单位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使得现在的培训市场处于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期,有发展扩大的机遇,更有可能是“死亡的陷阱”。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的广告虚假程度较高,许多带有欺骗成份。

(2)培训类市场同质化严重,以价格战为主战场,无序化竞争。

(3)教学质量有高有低。

(4)缺乏独具的特色:绝大部分培训类单位现学现卖,毫无创新,没有自身的特色,无法满足培训学员的差异化需求。

二、培训类单位的竞争情况

根据各个类型培训类单位的相关情况,笔者分别以相关类型的具体实例单位为样本,以此说明各培训类单位的相关竞争情况。

(1)社会力量办学类单位,以XX培训有限公司为实例,培训项目涵盖了培训市场几乎所有的培训项目。它们只要有一张执照,几张办公桌就能开展业务。场地和服务等都能通过“外包”形式来实现,“只要有学员,一切就皆有可能”。社会力量办学类单位,虽然它们所拥有的基础设施不如有政府背景的培训单位雄厚,但它们有政府培训机构和高校所没有的市场业务能力和活力。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船小好调头”,一旦发现某个培训项目没有前途,立刻放弃,立马上新的项目。而政府类培训机构和高校因政策等原因根本无法做到。因此,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也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

(2)高等院校下属的培训机构主要依托自身的师资和办学场地等条件,来开展管理类、外语类、专业职业资格类考前辅导和学历类考前辅导等培训班。江苏省XX大学为211重点大学,占地1500亩,在校学生约3万人,依托良好的教学师资和条件,在市中心的办事处内开展了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工程师的培训,因其师资专业,教学质量有口皆碑,所以培训班供不应求。但多年来,还只是从事这一块培训业务,发展不大。与其同步起家的另一家民营类培训机构已在苏锡常等地开起了八家连锁和加盟的分校。探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高校,培训不是其主要的工作,上级对其考核主要还是在学历教育这方面;另一方面,它所提供的培训产品创新不够,多年以来都是卖的“陈年老酒”。受体制影响,学校对培训人员的激励措施和民营机构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因此,与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相比,机制僵硬,市场意识不够,市场占有率也不如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3)国外的培训机构,主要以高端的培训为主,通过培训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传输到中国。但由于不熟悉中国的文化,一味的生搬硬套,造成来华的许多境外培训机构水土不服,死在了沙滩上。在其当中,也有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模式,成功进入中国培训业的高端市场。如金融业的CFP(国际金融理财师)、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培训和认证等。这些机构通过连锁或加盟形式,迅速占领国内高端培训市场,对国内的培训机构冲击和影响巨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的深入,作为培训类单位既承担着提升整体人才结构层次的公益性任务,同时又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和考验。而对培训类单位的现状研究,对其自身的逐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培训类单位竞争能力的提升,决定了其发展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资本市场培训范文12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体育体制也发生了改变。以往业余体校的培养模式已不能再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各种形式私人开办的体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本文对平顶山市少儿乒乓球培训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营销策略,为平顶山市乒乓球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少儿 乒乓球培训机构 现状 发展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平顶山市区少儿乒乓球培训机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访谈法

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与本研究有关的人员进行访谈。获取研究上的资料。

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的方法进行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少儿乒乓球培训机构类型

表1 平顶山市少儿乒乓球培训班一览表

类型 数量 百分比(%)

重点体校下属训练点 2 9.1

教育局下属学校培训班 5 22.7

市青少年宫 1 4.5

独立投资型 8 36.4

租用场地型 6 27.3

总计 22 100

(二)少儿乒乓球培训机构的盈利状况分析

经济效益是市场运作的驱动力。笔者对22个培训班的盈利状况调查如下:处于赢利状态的有15家,占62.8%;处于亏损状态1家,占4.5%。目前平顶山市乒乓球培训班大多处于赢利状态。

(三)少儿乒乓球培训机构规模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球台数量方面:有6―10 张球台的9家,排序第一;有5张以下和20张以上均为4家。场地面积方面:在200―500的培训班最多,12家;面积在100以下和500以上分别为2家和4家。很明显,平顶山市乒乓球培训机构已初具规模,但以中小型为主。

(四)教练员现状分析

1.文化程度

乒乓球教练的文化程度不仅反映出他的理论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他的实践经验。通过调查发现,本科以上学历为25.0%,专科以下占43.8%虽然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技能运动,但是理论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科学的训练理论能更加正确的引导学员进行科学、健康的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教资格

表2 教练员持有证书一览表

证书 数量(个) 百分比(%) 排序

教练员证 12 18.6 3

社会体育指导员证 9 14.1 4

体育教师资格证 19 29.7 1

运动员等级证 15 23.5 2

无证 9 14.1 4

三、建议与对策

(一)转变教练员的观念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在平顶山市目前的少儿乒乓球培训市场上,如何使教练员的观念尽快转变,就成为了这个市场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教练员一定要转变从前他们自己在业余体校训练时接受的教练员观念,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从前“教练员为主”的旧观念,培养开拓进取精神,树立服务的思想观念,用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并从事体育训练。教练员只有用服务行业的服务理念、职业道德来规范自我,本着服务的理念开展工作,才能把自己的培训水准提高,才能使培训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加强对少儿乒乓球培训服务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少儿业余乒乓球培训是属于服务性的产业,这就要求教练员也就是培训班的开办者要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的经济意识。培训班的经营者要有一定的组合策略,概括起来可分为:一、培训内容策略,包括乒乓球培训内容的发展课程计划、课程设计以及实际时间等;二、培训内容价格策略,主要解决如何看待和评价课程内容的价值,实现营销目标和利润目标;三、促销策略,主要是研究如何促使更多的孩子来参加乒乓球的培训,如何和更高一级的乒乓球俱乐部和专业队建立梯队建设框架,从而使自己的培训班在学员出路问题上有新的突破。

(三)规范和加强少儿乒乓球培训市场的管理

平顶山市的少儿乒乓球培训市场起步晚、规模小,行业组织尚未形成,这就要求各个培训班要加强相互交流,为自己培训班也为整个培训市场健康合理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以及政府层面的管理宣传力度的加大,但整体的宏观层面以及中观层面的管理、监督比较缺乏,因此,在微观层面就更需要各个培训班加强自身的管理。

四、结论

体育培训机构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机构。开展的越来越火热,少儿体育培训市场也引起了关注,人们对少儿体育培训机构的认识更加理性化,不再是走专业化的道路,而是促进少儿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少儿乒乓球培训机构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平顶山市区乒乓球培训机构的生存与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