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时间:2023-08-07 17:30:40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1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有效策略

一、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一)问题的设计要以“生”为本

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有计划地设置新颖独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以最高的热情来探究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提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率。教师既要把教材丰满起来,把教材生动起来,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以“本”为本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预测性整合的显性化材料,因此问题设计要植根课本,重视教材的基本作用;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所隐含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底蕴,将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体现数学本质。

(三)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梯度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就像摘苹果一样,只有跳起来摘到的苹果才最甜,但也要注意学生的现有能力,不能把问题设计的太难,对于用尽全力也摘不到的苹果,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问题的设计要提倡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不受现有答案的局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放宽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形成扩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权威,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新见解,进行思维的移植和重新组合。它具有创新思维的特有功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问题设计有效设计策略

(一)注重与其它学科间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融合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既以课本为本,又不局限于课本;既要注重知识的落实,又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既要系统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又要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

如《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堂教学。

出示问题:如图,水池中离岸1.5m 的点C 处,直立着一根芦苇AB,出水部分BC=0.5m,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恰好与点D重合,求水的深度AC.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列出相关方程,从而解决问题。但设计好后自己感觉这个问题略显单调,为了增加趣味性,与组内老师共同探讨并设计为“荷花问题”,再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使问题显得更加趣味、生动和直观。“荷花问题”: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渔人观看忙上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

我先让学生们齐声朗读整首诗,然后请语文课代表逐句“翻译”题意,根据课代表解释的意思,我用多媒体进行逐步演示。由一首古诗引发一个数学问题,增加了可读性。用诗歌的形式使课堂内容的形式更加丰富和生动,展示了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二)结合实物模型或多媒体,提高学生直观感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把一些教师比较难以解释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从而解决问题。如“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活动。有长、宽、高分别为6cm、4cm、11.5cm 的一盒牛奶直立在地上,插管口处在上面,一只蚂蚁刚好在插管口的顶点相对的顶点上,如果蚂蚁要能尽快地从插管口吃到牛奶,则蚂蚁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cm。(精确到1cm)

在上面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老师是先让学生通过思考,然后让学生来口答,并在黑板上画图来帮助学生进行解释。我一边听课,一边也在注意下面同学的反应,觉得好多同学没有弄懂,课堂气氛一下子也变得紧张起来,老师接连让几个学生来补充说明,问题终于解决。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太理想,因为这样处理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如何把曲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关于曲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本身是一个难点,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事先做一个能展开的长方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好),或做一个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三)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问题设计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深刻理解要领,深入思考问题,使用抽象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总结规律,并能迁移应用。如一堂几何练习课。

例: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学生们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得后,我没有就此打上句号,而是启发学生用面积法来证。因SPAB=AB・PD,SPAC=AC・PE,又SPAB=SPAC,易知PD=PE。用面积法证完后,然后激发学生思考,若改变P 点的位置或三角形的形状,又能得到哪些新的结论呢?于是学生们人人动手,积极思考,终于得到了一系列新的结论。

结论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二: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三:等边三角形内的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该三角形的高。

通过变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巩固并深化了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2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实践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1 化学新课程问题的来源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学生产生的化学问题都是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所发生的冲突,但化学问题的来源是不同的。

1.1 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化学问题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化学科学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是学生产生化学问题的重要源泉。

1.2 来自化学史中科学方法产生的化学问题

教师结合教科书分析、挖掘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既是“教师课程观”的体现,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路向,也是产生化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2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及基本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化学教学行为能够体现科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为何教”、“为何学”的问题,即学习者需求的分析;二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目标的问题;三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即教学策略问题;四是解决“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不同于通常的备课,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

3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首先,要有“全人”概念,教师目中有“人”,重视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关注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能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师生互动,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优质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因此,新课程优质化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优质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只有教师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与新课程背景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融会,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4 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实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催化灵感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巧妙设计,增加学生思维链的长度,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为更好的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高效化学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海娟;;“问题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11期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3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将影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问题,让有价值的问题串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计

一、对于问题设计的分析与思考

《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写到:“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引导与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看完这段话,我脑海中浮现了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如何进行引导和激发呢?其核心应该在于问题的设计。现在数学书的编写是高度简略的,没有将知识点具体铺开,没有写出知识产生过程,也没有细化研究方法,有些只是以卡通人物对的形式出现。而在研究这些内容时,学生不得不经历探索的过程,体会研究新知识的方法和。

刚参加工作时,在一次期中检测中,在一道上课已经讲过的题上学生的得分很低,只有少数人做对,这让我十分惊讶。我在想,在新课的时候我讲得十分详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做?我反思了许久,于是,我找了部分学生进行交流。有一位学生是这么讲的:“老师,您课上讲的我们都懂,但是在自己做题的时候就是一点都记不得了。”这位学生的回答触动了我,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方式。在课堂讲解时,学生当堂能听懂我所讲的内容,但在这样的“灌输式”教学中,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R,我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自己课后练习时,学生也就忘了怎么做了。接下来,在讲评这张试卷时,我通过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效果比上一次好很多。

二、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作为一节课的中心,并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设计的问题指向性要明确,条理要清晰,能让学生一听就懂,并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概念,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比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时,“求‘一共有多少个?’求的是一部分还是合起来?”“求合起来用什么方法来算?”这样的提问,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到了问题上,通过问题来帮助思考。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在解决这一类题目时思考更加有条理,只要先明确求的是什么,才能思考用什么方法来算,从而帮助学生再回到题目中来,用刚刚想到的方法进行计算。又或者像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一样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正方形和长方形是不一样的,同时也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正方形的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2.层次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所以一节课应该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不被复杂的问题一下难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才符合层次性原则呢?首先,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如“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等等。其次,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同时又有成功的可能。比如,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关减法”一课时,教师提问:“30+8等于多少呢?请你结合之前我们学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虽然这是本节课的新授,但是学生已经有了利用数的组成学习的经验,那么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跳一跳”来回答老师的这一问题。

3.发展性原则

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地思考。

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基于此,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不仅要抓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发散的思维去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通过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也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感受数学的本质;还能激发学生一些新思考,开启一片新的天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时,例题中算式6÷2=3在教学完这一环节后,教师可以提问“看着这个算式,你还能编一个其他的故事吗?”通过题目来列算式是学生常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在此时教师设计了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这个算式上来了,从算式的角度利用学习过的平均分的知识来编题目,此时的学生会觉得很新奇,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三、问题设计的一般性方法

1.留悬念,让问题设计有艺术性

一节课40分钟,让一个成人全程集中精神认真听讲都是比较难的,何况是小学生。数学比大多数学科更加抽象,如果整堂课都是一些机械式的问题,学生将缺乏思考的动力。学生没有了动力,不去深入的想,上课的节奏也就没有了,教师提问的时候,有时学生就会通过集体的“是”“对”这些词来回答教师,又何来课堂思维的训练呢?如上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上作如下设计:

[案例一]

(1)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

(2)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上述回顾旧知识的问题在设计时虽然基于建构主义的需要,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来个“温故”,但问题显得比较机械,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是不太能理解的。问题设计需要成为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求知欲之间的纽带,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如下例:

[案例二]

(1)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物体吗?

(2)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3)搭一搭这些物体,你又发现了什么?

上述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活动出发,学生能基于生活及经验进行探究。这样就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能使他们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的特点有更深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利用问题旁敲侧击,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空间,留有一定的悬念,实现了问题的艺术性。这样的问题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就是说艺术性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

2.找延伸,让问题设计有创造性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例如:

[案例三]

在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时,对于算法,学生能利用已有知识,通过教师的点拨而熟练掌握。而让学生根据这有层次的算式,再自己创造一组题组,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提升。针对此现象,可以设问:

(1)你能出一道表内除法口算来考考大家吗?

(2)你想怎么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也可以在图上圈圈。

(3)观察,在算这三道题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你也能写一组这样的题组吗?

通过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孜孜以求而出现“豁然开朗”的结局,最终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逐渐达到思维创新。

通过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停留在单一的传授现有知识、方法、技能上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上课前有计划、有目的地去精心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去观察、分析、探究,逐步对知识进行内化。所以,一节课离不开我们的问题设计。问题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引领学生最终找到光明。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4

【关键词】 问题设计;原则;方法

数学的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质疑、批判和探究的意识,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三探一测双分管理”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忌不能把问题设计的不着边际。

2、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努力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只有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3、科学性原则[2]。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规律,并且具有设计的问题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还要使设计的问题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开放求异性原则。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因此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那些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理解,在解答过程中,可以设置诸如“还有其它方式么?”等问题。

6、有序性原则。每课时学习环节、每块知识结构以及难点问题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顺序”。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常用的几种有效方式

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 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激情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4.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5.设计诊断型的问题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多少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每办法。”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由于 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6、设计类比型问题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是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特殊情形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其认识依据在于同类事物的各种特殊情形中蕴含的同一性和相似性。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7.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5

关键词:化学课堂 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58-01

设计问题是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在事物的现状和科学的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并使认识超出现有水平,从而达到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境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成为我们教师思考的主题。

一、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人类历史上,水蒸气冲开壶盖,司空见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把这当回事,可是瓦特就此激发求知欲发明了蒸汽机。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利用生活中较为奇特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到《铁和铁的化合物》一节时,可以设计问题“为什么苹果削皮后不久,颜色会变化呢”?如在学习甲烷时,学习一节优质课的设计法,可以以歌曲《天然气》引入,“别轻易,太靠近我小心你抵挡不住诱惑,无色无味又无害无影踪,偷偷钻进你的脑中,你没准备好就已经中了咒,想躲已不是时候,只要给我一点火苗,照亮全场热力在闪耀,天干物燥小心被我辣到,天然气笼罩……”可将此视频歌曲用于情境创设,甲烷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是否具有可燃性?激发学生探究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化学的主要内容有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的特点是知识点零碎,需要记忆的知识多,好多学生学习化学感觉很烦。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知识结构理清,使学生能够明白所学知识的整体性、从属关系以及相互联系,这样学起来就有条理而且很轻松。比如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笔者采用框图的形式把主要物质联系起来。通过框图,学生能把这些物质很好地识记,同时它们之间的联系及相互转化也能一目了然。

三、设计问题,拓展知识面

课堂教学中,应设计合适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像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讲到甲烷的可燃性时,采用辨证的思维给学生分析“对比煤炭和汽油,甲烷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甲烷分子中氢含量高,因此燃烧后CO2排放量低,又没有铅汞等重金属污染,因此现在好多汽车都加装‘油改气’装置,同时好多居民使用煤改气,据报道,煤改气后北京各项环境指标均大幅提升。但如果空气中甲烷含量达到5%~15%,点燃就会产生爆炸,许多矿难事故就是瓦斯爆炸的原因”。例如,在学习蒸馏和萃取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李继勇提炼玫瑰精油,带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玫瑰精油采用什么原理提炼?(2)生活中沏茶、煲汤运用的是什么原理?(3)“雷雨发庄稼”这句谚语流传已久,它有什么科学依据?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化学是和生活生产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从生活走入化学,又可从化学进入生活。

四、设计问题,培养实验设计与评价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好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做好学生实验还远远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实验过程、验证实验结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设计问题,培养类比思维

将定势思维形成的经验,有机地抽出一部分重新组合起来,通过类比、求同、求异,使已有的知识巩固,并能迁移发展,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完电解池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以惰性电极分别电解氯化铜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分别写出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以及电解池的总反应方程。学生积极性很高,每组学生选出代表,互相评价,统一答案。教师层层推进,继续提问,如果我们把阳极改为铁棒,那么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解池总反应方程又如何来写呢?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很快得出了结果。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该反应能不能自发进行,我们能否将其设计成原电池?学生回忆原电池理论,马上得出结论,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原电池装置。

设计问题有多种形式和做法,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的体会,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总之,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灵活运用,使学生会观察、会分析、勤思考、勤动手、敢质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6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不应该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软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多动点心思,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初中语文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有效牵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课,乐于动手,乐于探究。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探微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不应该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软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多动点心思,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初中语文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有效牵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课,乐于动手,乐于探究。

一、注重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以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个小问题,问题之间要有关联和主次,要特别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反复推敲、拿捏,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譬如苏教版八下《马说》这篇文章,通过反复揣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这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小问题。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3.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4.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表现在哪里?5.当今社会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通过核心问题和小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阅读课,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譬如苏教版九上《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走近文本;2.再读课文,疏通大意;3.三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反复的诵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巧妙。在问题设计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桃花源美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赏析。2.结合时代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3.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赏析,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代表发言(提示学生可从字词的推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反复的品味推敲语言,感受课文内在之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从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构连生活,新颖有变化

初中语文老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改变文言文课堂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考试大纲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吃透大纲,研究考点,根据学情,合理设计课堂提问,让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更有针对性、实战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中考。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和灵活多变,要构连生活,避免闭门造车,避免问题设计陈旧、生僻,与生活脱节,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实际,要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接地气的问题,让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譬如苏教版九下《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你对愚公移山这种做法赞不赞成?为什么?根据学生的探究,我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理由,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从这篇课文中得到的正面和反面的启示,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初中文言文课堂问题设计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课堂问题的引导,有效牵动整堂课的教学流程。课堂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教师要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在提问艺术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7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当前,高中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已经成了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化学教师应重视问题设计的质量,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只有注重实际性、层次性、延展性和开放性,才能避免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以问题为导引,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实际性――问题设计的源泉

化学学科相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化学问题也较少。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避免抽象化和书面化,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在生活经验的指引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由于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基本没有接触过这类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原理,教师就要采取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注重问题设计的质量。在讲解完基本原理、电流方向、电极反应等知识点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装置示意图,让学生自行判断它们是否为原电池,同时在认为正确的图中标出电池的正、负极。此时,学生对本节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便可以提出更为生活化的问题:铜器和铁器等物品处于阴暗潮湿处为什么比干燥环境下更容易生锈?在阴暗潮湿的情况下,为什么活泼金属受到非金属或不活泼金属的影响后会腐蚀更快?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作答。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一些素材来搭建装置,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来分析该装置的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知识从抽象的理论中剥离出来,转变成生活化的问题去解决。

二、层次性――问题设计的升华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由简到难,逐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在层次性问题设计过程中,问题设计的逻辑顺序至关重要,教师要把基础概念和规律运用到各知识点中理解,使知识内容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呈现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把知识点进行逐层拆分,由外及内,依序而问。

层次性问题可以由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四个方面构成。识记型问题着重于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这是问题层次中的最低层,如氨基酸、酶、分散系等概念问题的设计;理解型问题是在概念基础上,学生对知识加工后的表述,如学完“化学反应速率”一节内容后,就可以让学生重新阅读教材,并回答“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应用型问题属于情境型问题,学生必须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才能解释反应现象,如有关“化学平衡内容”和“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就可以设置应用型问题,教师可以给出反应物与生成物在某时刻的浓度数据,让学生判断正反应速率与反应速率的大小、某物质在一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等问题;分析型问题则要求学生深入掌握问题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学生在了解了“为什么铁器会腐蚀”的问题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到防止铁器腐蚀的办法,同时解释为什么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喷油漆、发蓝、电镀等覆盖保护层可以防锈。

通过层次性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突破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延展性――问题设计的技巧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除了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还应增强提问的延展性。增强问题设计的延展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设计的预设目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学习思维上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从而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判断,及时调节教学进度,避免盲目的、随意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内容时,有关“物质是否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其设置为引导延展问题的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两个次问题,即哪些物质能或不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过通常在教材中这两个次问题都没有涉及,教师可以在后面的知识点提升环节中再进行提问。关于饱和溶液的问题是具备一定延展性的:当饱和溶液无法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时,它能否继续溶解其他物质?饱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浓溶液呢?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有没有彼此转化的可能性,如果要转化该如何做?饱和溶液在增加溶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问题是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而设定的,其要解决的问题是了解溶质的概念、溶剂量和温度的相关规定等知识点。把这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设计成问题来提问,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接下来就要探讨这四个问题的延展问题,教师要设计具体的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如“当饱和溶液中已经无法再溶解氯化钠时,再加入高锰酸钾为什么会产生紫色,请说明理由。”上述的四个问题属于抽象性的概念问题,延展问题属于具象问题,使两者有机组合,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完成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

四、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精华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想象,而不拘泥于限定的答案,这是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开放性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教师必须在熟知教材内容后,根据学生的心智结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指引作用的深刻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中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其二,教师在编排问题时应避免过于简单,要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研究学情,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开放性问题。同时,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宜过多,而要根据课程学习情况而定。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就可设计开放性问题:“最近老师的一个朋友遇到一件烦心事,他原先的门牙掉了,镶了一颗金牙,后来又在金牙的旁边镶了一颗不锈钢牙,结果自己经常会感到失眠、心烦、头痛、乏力、提不起精神,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到原因?能不能结合原电池的相关内容做出分析?”这道问题设置了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问题也与教材知识相关。师生互相讨论后,学生们纷纷站起来作答。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分析:“人的唾液中有一种电解质,这种电解质和镶嵌的不锈钢牙、金牙构成了原电池,原电池产生的微弱电流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让人有失眠、心烦、头痛、乏力、提不起精神等不适应的感觉。如果从原电池的原理上分析,这位朋友可以用一种材质来制作假牙,而不是采用不锈钢牙和金牙的组合形式。”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中化学教学应如何设置问题,如何激活学生思维,已成为众多教师思考的问题。高中化学中的抽象理论知识通常是学生思考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技巧教学,设置实际性、层次性、延展性、开放性的问题,才能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中不断思索、得出答案,突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8

一、关注知识形成过程,设计开放的“大问题”

“大问题”的设计体现的是教师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教师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进行发现、猜测、验证、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顾及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师生互动的多元可能性,学生才有可能在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开放性“大问题”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关注“大问题”的思维含量。“大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有思考价值而且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设计“大问题”时,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么提,这个问题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完成。“大问题”的设计既要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要能有效地推进核心过程,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抽象概括等几方面切入,使问题具有更强的启发性和层次性。在“圆的周长”教学中,“大问题”可这样设计:猜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你能想办法证明吗?上述大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小组内想方设法证明与所猜想的一致。比如,有的小组用滚圆法,有的用绕圆法。这样的问题虽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第二,关注“大问题”的思维空间。由于“大问题”相对复杂且具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点一般较易做到。第三,关注“大问题”设计的对象。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潜能,提供每个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就算是小组合作,也不妨碍后进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和想法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这也能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和数学能力。

二、关注学生过程状态,灵活处理问题资源

在“大问题”放下去后,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研究过程如何,与教师的预设有多大的差异存在,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如何处理,怎样促使学生生成比较丰富的资源,怎样关注和捕捉学生生成的信息和资源等,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人手。

(一)启发学生思考,生成丰富资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大问题重心下放以后学生都能生成很多资源,且学生的思维特点大多以点状为主,也正因为如此,需要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类比思考,使学生生成的资源比较丰富,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首先,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多种方法。

如小学低年级的数运算教学为例,当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采用拆分法时,19+17=19+10+7=29+7=36,教师可启发这类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可否对第一位数进行转化呢?可不同时对两个数进行转化呢?同样对凑整法的学生也进行相应的类比启发。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有可能产生一类相同的“类方法”,他们也可能意识到各“类方法”间的思考差异。

(二)关注学生差异,捕捉不同资源

“大问题”放下去后,教师又注意了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学生的基础性状态表现出来了,生成的资源也会比较丰富。这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资源进行采集和回收。

1 防止资源呈现的随机性

由于课堂上学生发言的随机性,所以课堂上常常表现出:越好的学生越先发言。透过这样的表象,教学过程的交流并不是从低级到高级的递进过程,因此教师选择学生资源时不能随机,要取不同层次的学生。

2 提倡资源的聚类意识

教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集学生资源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典型“类”意识。基于对学生的差异,不同的层次学生的典型资源都要采集。正是有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不同的思维状态才有可能构成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才有可能形成学生思维的碰撞,形成生生和师生的有效互动。

3 进行及时的价值判断

在“大问题”放下去后,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要进行价值判断,就是要求教师思考和分析学生反映出来的状态和信息,哪些可作为下个环节的生生和师生互动的资源,哪些可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清晰和思维的提升。

4 注意资源的呈现利用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9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语文课堂上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但好的问题需要设计,并且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下面我就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经历谈谈几点认识。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我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初中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在上《背影》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父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是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父亲所做的事情,有的同学叙说得很动人。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朱自清文中的父亲是如何关爱儿子的,进而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浓浓父爱,奠定理解文章主题的感情基础。

二、控制数量,提高问题设计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细化,是教学目标的具体渗透。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因此,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堂课只需二、三个主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还以《背影》为例,课文语言浅显明白,对学生来说,在文意理解上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体会文章“父爱子”及“子爱父”的浓浓父子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三、掌握节奏,抓住提问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或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容易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间互动协作,达到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10

关键词:问题设计;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17

一、教学思想

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这是最新的有效教学理念。问题化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又有情感参与,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全面参与,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发展,教师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的问题化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分享经验,让学生产生快乐感、成就感,使师生产生互动。教师给予学生思考、活动、交往、实践的空间,教师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有深度、新意和大的思维空间,使问题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的好载体,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通过问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互动而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键、离子晶体的意义;理解离子键形成的条件、组成离子键的微粒,理解影响离子键强弱的因素以及定量衡量离子键强弱的方法。能利用图表来认识离子键的实质和结果。可与物理学中静电力的计算相结合,晶体的计算与数学的立体几何、物理学的密度计算相结合。

(2)过程和方法:在问题化情景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养成问题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据材料和图表的分析,提高数据、图表解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观察、动手能力。理解离子晶体的概念、构成及物理性质特征,掌握常见的离子晶体的类型及有关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键知识的生产、生活价值;认识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和科技价值;形成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循环经济的地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观念;体验化学理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析离子键的成键微粒和成键性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问题1:演示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描述金属钠与氯气发生反应的现象?

[设计意图]引入,从微观到宏观角度认识离子键的形成。

[学生观察]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黄光,有大量的白烟生成,集气瓶中黄绿色气体颜色消失,生成物为白色固体。

问题2:请解释为什么钠能与氯气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上述的白色固体构成的微粒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归纳]Na:1s22s22p63s1Na+:1s22s22p6

Cl:1s22s22p63s23p5Cl-:1s22s22p63s23p6

Na-e-Na+

Cl+e-Cl-

问题3:氯的电负性为3.0,钠的电负性为0.9,请从电负性的角度判断钠与氯气反应生成物是什么化学键?

[设计意图]从量的角度判断键的类型。

当元素的电负性差比较大,成键的两元素的电负性差用Δx表示,当Δx>1.7,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所以该反应生成物是离子键

问题4:什么叫离子键?怎样从能量和平衡的角度解释生成物离子键的形成?

[设计意图]从能量和平衡的角度研究离子键。

阴、阳离子之间形成稳定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体系的势能与核间距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横坐标:核间距r;纵坐标:体系的势能V。下面来考察Na+和Cl-彼此接近时,势能V的变化。

从图中可见:

r>r0,当r减小时,正负离子靠静电相互吸引,V减小,体系稳定。

r=r0时,V有极小值,此时体系最稳定.表明形成了离子键。

r

因此,离子相互吸引,保持一定距离时,体系最稳定,即当静电引力与静电斥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稳定的离子键,整个体系达到能量最低状态。

问题5:哪些物质中存在离子键?

[设计意图]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分类物质。

(1)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形成的化合物。

(2)活泼的金属元素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3)铵根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离子)形成的盐。

(4)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问题6:阴、阳离子是否只在某个方向才能产生静电作用?一个阳离子是否只能吸引一个阴离子?

[设计意图]认识离子键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阴、阳离子可以看成是球形对称的,其电荷分布也是球形对称的,在各个方向上都能与异性离子产生静电作用,只要空间条件允许,一个离子可以同时吸引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因此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特点:没有方向性,没有饱和性。

问题7:影响离子键强弱因素有哪些?怎样定量衡量离子键的强弱?

[设计意图]离子键强弱如何衡量。

(1)离子半径的影响;

(2)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F=Kq1q2/r2

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就越强。

离子键强弱衡量标准——晶格能。

意义: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

符号和单位:U;kJ·mol-1

例如:拆开1mol NaCl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钠离子和氯离子时,吸收的能量用U表示:

NaCl(s)Na+(g)+Cl-(g) U=786 kJ·mol-1

[讨论]晶格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和分析表格的能力。

问题8:如何表示离子键的形成?

[设计意图]理解离子键的含义和化学用语的书写。

请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MgCl2、Na2O2、NH4Cl、NaOH

问题9:离子化合物常温常压下大都是晶体,晶体和固体有何不同?晶体为什么有固定的几何外形?什么叫离子晶体?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什么?离子晶体的微粒间的作用是什么?离子晶体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归纳、表达能力。

晶体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由于内部离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离子晶体是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微粒间作用:离子键。性质:具有较高的熔沸点,硬而脆,不导电,熔融或溶于水后能导电。晶体还有高度对称性、最小内能、相对稳定等。

问题10:离子晶体形成时阴阳离子排列时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理解紧密堆积原理。

阴阳离子尽可能紧密地排列,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尽可能相互接触,且一种离子周围紧邻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尽可能多。这样体系能量低,形成的离子晶体稳定。

问题11:离子晶体有哪些晶体结构类型?观察模型,分析晶体微粒排布规律。

[设计意图] 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1)ZnS型 (2)NaCl型 (3)CsCl型 (4)CsF型

问题12:观察氯化钠型晶体模型,氯化钠型晶体的配位数是多少?每个晶胞中含有几个钠离子?几个氯离子?它们所围成的空间几何构型是什么形状?与一个Cl-相邻最近且距离相等的Cl-有几个?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分析和空间想象能力。

(1)立方晶系,面心立方晶胞;

(2)Na+和Cl-配位数都是6;

(3)Z=4

(4)Na+,Cl-,离子键。

问题13:观察氯化铯型晶体模型,氯化铯型晶体的配位数是多少?每个晶胞中含有几个铯离子?几个氯离子?离每个铯离子最近的铯离子有多少个?与一个C1-相邻最近且距离相等C1-的有几个?

(1)立方晶系,简单立方晶胞。

(2)Z=1。

(3)Cs+,Cl-,离子键。

(4)配位数8∶8。

问题14:氯化钠和氯化铯都是AB型离子化合物,两者的配位数却不同,你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氯化钠和氯化铯两者的配位数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离子半径的差异。Cs+半径要大于Na+,因而吸引更多的Cl-。离子晶体中离子配位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阴、阳离子的相对大小。

规律:阳离子、阴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的关系

r+/r- 配位数 实例

0.225~0414 4 ZnS

0.414~0.732 6 NaCl

0.732~1.0 8 CsCl

>1.0 12 CsF

四、教学感悟

1.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更好的落实有效教学新课程理念

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关注的是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课堂教学能否根据新课程要求重新塑造,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中有两个问题,一是预设,二是生成。预设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设计和斟酌,问题设置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生成是灵动的,有学生提出的,有教师根据学生疑问提出的,在解决问题中出现认知冲突,实现概念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通过问题的讨论,师生的互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文本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交会碰撞,创造火化。新的信息、新的需求和学习激情不断涌动产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辩论、争论、实验、类比,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就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生命本色。

3.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施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法,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明确的考察目标,体现基础性和典型性,是高考的热点和易错点。问题设计上可以是高考试题的改编和生产实际,为此,教师课前设计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学习新课标,反复揣摩问题如何设置合理。在互动课堂上,教师要有发现学生共性问题和典型错误的慧眼,共性问题和典型错误产生教师要追本求源,是思维方式、解题方法还是基础知识出现问题等。每节课都有优点,也肯定存在不足,通过对问题化和互动课堂教学的反思,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问题化设计和互动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问题化教学把教育理论、教学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度或结构,让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共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架起探究的桥梁和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新颖有力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熊新华.论化学学科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6-8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11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问题探究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39-01

1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一节高效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等情况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更需要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如果偏离教学目标这个靶子,尽管教师下了不少功夫,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对于通过教师讲解就能领会的问题,一般不要列入。比如,在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权利法案》的制定一目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三幅图和《权利法案》中的部分条文。三幅图分别是:英国议会大厦(附有说明文字)、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示意图,设计了如下问题,要求同学们思考:(1)图片中的议会大厦说明了英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传统?(2)图片中人物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何时完成的,其标志是什么?(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给胜利的掌权者提供了怎样的借鉴?(4)从《权利法案》的条文中可以看出,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扩大了议会的哪些权利?(5)从以上的思考中,你能总结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吗?(6)英国政体的这种政治设计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以上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权利法案》制定的背景、必要性、内容和作用来展开,注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思考,踊跃回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 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还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在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权利法案》的制定一目时,就可以引用一句典故“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来设问:国王为什么不能进(老百姓的屋子)?这体现了《权利法案》的什么特点?这个比喻很形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更能很好的使学生深刻理解《权利法案》王权受限、法律高于王权的特点。设置有趣味的问题的方法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

3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高中历史平时的训练或考试题中,我们往往所遇到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平平坦坦”的,而是有梯度、有层次的,大都是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再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最后还有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或综合。这样做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所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由弱到强地激活,使学生的思考渐入佳境,得出的结果会更接近正确答案,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效益。仍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权利法案》的制定为例,问题的设计顺序是:(1)图片中的议会大厦说明了英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传统?只要根据文字说明即可得出的正确答案;(2)图片中人物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何时完成的,其标志是什么?利用课本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回答问题;(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给胜利的掌权者提供了怎样的借鉴?需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才能解决问题;(4)从《权利法案》的条文中可以看出,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扩大了议会的哪些权利?必须归纳概括历史事物,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难度再加大;(5)从以上的思考中,你能总结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吗?考查对所学知识的高度综合能力;(6)英国政体的这种政治设计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答案应与现实相联系,并非固定。

4 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方便学生讨论探究,教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的构思,预设好探究的方案和结果,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学生在互动、合作交流、探讨过程中发现、获取新知识,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比如在学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教师提问:什么是福利制度?你怎么认识西方的福利制度?对于第一问实际上学生都知道,无需探讨。而第二问则比较笼统、空泛,不方便学生探讨。我们可以转化一下问题,通过阅读材料:对于一个德国公民来说,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这样,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福利制度,并能归纳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

5 问题设计要有联系性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范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65-0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高效课堂也要求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有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问内容,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反馈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怎样设计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设计问题要做到抓住重点,激发兴趣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此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则为讲明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

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另外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倘若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鲁迅的《故乡》一文,篇幅较长,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因此应重点引导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现闰土前后变化的语句,接着提这样的问题:闰土由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善于表达的少年变成一个木讷寡言,甚至有些麻木不仁的中年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勤劳、淳朴的闰土为何生活如此惨淡,兵、匪、官、绅统治下的社会才是根本原因。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小说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设计问题要做到难易适中,化深为浅

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站在成人的高度上,要从学生实际(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爱好、学生认知等方面)出发设计问题,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即把问题解决了,也更能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设计问题要做到管中窥豹,举一反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销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举一反三,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四、问题设计要做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印象,究其原因则是不会“生疑”。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我们提出问题不仅要学生解决,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

总之,在“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效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在准确把握二者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