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景观设计

城乡景观设计

时间:2023-08-06 11:40:13

城乡景观设计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1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乡土植物;应用措施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情况,并且根据其实际应用需求实施设计工作,保证可以发挥乡土植物的生态作用与观赏作用,不断提高城市园林设计质量,为城市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

1乡土植物概念

乡土植物又被称为本土植物,也就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物种演变与替代之后、符合当地种植条件与种植要求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凸显出当地植物发展情况,代表着当地的植物发展历史。同时,乡土植物还可以优化当地自然环境,具有绿色化与观赏功能,发挥着生态作用[1]。

2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作用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乡土植物具有较为良好的生态作用与观赏作用,可以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2.1乡土植物的生态作用

乡土植物是在经过长期的进化与演变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对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等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可以抵抗恶劣的条件。同时,乡土植物还可以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之下,与各类生物维持着一定的生态关系,即使感染了病虫害,也会通过生态系统的调节对其进行控制。对于一些条件较为特殊的城市,将乡土植物利用在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景观设计效率,还能保护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2]。

2.2乡土植物的观赏作用

乡土植物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具有地理差异特点,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与观赏特征,同时,在季节变化过程中,乡土植物会有着丰富的变化,呈现出季节性的景观,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乡土植物的视觉美。乡土植物在实际生长过程中,本身就具有视觉美感,乡土植物的叶子、果实与枝干等都可以塑造出较为优美的景致,可以刺激人的视觉,例如:龟背竹与鹤望兰等,都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白玉兰等在萌芽的时候都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其次,季相美。由于植物在不断生长,每个时期都会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因此,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或是季节美感被成为季相美。由此可见,乡土植物在四季变换的过程中,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季节交替的美感,例如:迎春花、山茶花可以代表春天;石榴花与紫薇花可以代表夏季;桂花与金钱松可以代表秋季;腊梅可以代表冬季。再次,芳香美。乡土植物在实际生长的过程中,芳香也可以为人们带来较为良好的感受,不同种类的植物都会散发出不同的香气,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空气,例如:桂花、荷花等[4]。最后,意趣美。乡土植物在实际生长期间,已经融入到了当地风俗习惯与民族文化传统中。在人们对乡土植物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与文化素养借景抒情,因此,很多乡土植物都被人们赋予了良好的意境,并且形成了特殊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乡土植物的文化内涵,并且反应出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发展情况,例如:竹子可以代表高风亮节的意境、莲花可以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等。由此可见,乡土植物具有一定的意境美感,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质量与效率。

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措施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保证可以制定完善的应用制度,并且创新设计方式,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应用作用。具体设计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3.1制定因地制宜的设计制度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制定因地制宜的设计制度,保证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乡土植物。对于不同体系的植物,还要对其进行分类处理,使得不同生态习性的植物都可以在相应的位置生长,避免出现植物之间竞争现象。同时,还要对乡土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与水分,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基础上,增强设计效果。

3.2满足城市绿地功能要求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利用乡土植物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保证可以达到绿色化设计效果,创造出符合城市时代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同时,在对乡土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分析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使得园林景观设计生态效益有所提升。

3.3重视历史文化特色

在应用乡土植物设计城市园林景观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历史文化特色的凸显,保证可以利用植物形态、颜色与香气等表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同时,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还要利用乡土植物的意境作用设计园林景观,保证可以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征。例如:在设计城市园林景观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利用古树等实施设计工作,并且重点关注古树树种的选择工作,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结语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期间,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保证可以制定完善的设计制度,并且利用先进技术实施设计工作,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质量,达到预期的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宇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地域乡土植物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1814.

[2]武勤.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2916.

[3]刘茜.浅析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用[J].装饰装修天地,2015(4):397-397.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2

关键词:乡土植物;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乡土植物,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景观绿化特征,有较为突出的观赏性,可与当地大气候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植物群体。乡土植物具有繁多的种类,不仅拥有抗病虫害、耐贫瘠、抗旱、抗寒及抗逆性的优点,还可进一步节约城市的绿化成本。乡土植物可表现故土情怀,对地方特色园林景观的营造,需要与当地环境特征相结合,并对当地自然景观充分了解,采用生态设计的手段,利用乡土植物,对地方特色文化予以表现,营造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结构群落,与当地的生长环境相适应。在园林景观中,将植物作为构成的基本要素,创作一个美好清新的园林环境,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能充分感受植物所营造的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

1 乡土植物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1.1 观赏价值极强

我国疆土辽阔,由于风格各异的地域特征,使在各地区分布的植物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植物由于各具形态、各有风貌,而带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随着季节的变化,各个地区的乡土植物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四季景观各异。乡土植物由于具有众多的观赏性,如观枝、观果、观叶和观花等,而形成了独具地方风韵、别具一格的景观。

1.2 促进地方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由生物群落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该整体既可自我调节,又可自我组织,通过天长日久的磨合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如果有新品种引进,可能会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不适应,或者是生长因子不受限制而肆意生长,对其它物种的安全造成威胁,导致地域生态失衡。作为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植物由于能够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相适应,有着相对旺盛的生长势,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若当地的土地和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则可凸显乡土植物种植的优势。乡土植物的平衡,可对当地的群落演替和植物生存起到一定的维系作用,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由于加大了应用力度,降低了生态景观被破坏的危险,同时还将本土生态环境遭到外来生物入侵的危险降到最低。

1.3 更能展现地方历史和文化风貌

植物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与其它门类文化相互融合、补充和影响,所形成的与植物有关的文化信息的总和,被称为是植物文化。它可对传统的文化心态、审美情趣、哲学意识、价值观念真实的体现。由于地方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特征,而使乡土植物所衍生的植物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园林景观的文化性,可通过造林手法来表现。而园林景观中,植物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并在地方文化上扎根和演变,其历史根基和群众基础非常牢固,所以由乡土植物所营造的城市园林景观也极具风韵和地方特色。

1.4 提升绿化效果,便于管理和养护

由于乡土植物有着较低的造价成本,其在当地繁育和栽培的基础良好,有着较为便利的取材和较为低廉的价格,所以可使运费节省,并使管理成本和栽培成本降低,节省了人力、物力开支。乡土植物还便于养护和管理,由于乡土植物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耐受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乡土植物,可有良好的生长发育态势,同时使苗木成活率增加,并使苗木养护管理的强度和难度降低,和外来植物相比,便于养护,既提升绿化效果,还使工作量降低。

2 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2.1 研究和选育方面

随着园林景观在城市建设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也开始逐渐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目前不断深入挖掘乡土植物资源,关于乡土植物繁殖技术和生态习性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并在市场上大力应用和推广。因为园林苗木具有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培养周期,所以很难满足与日俱增的苗木需求量。针对本土资源,必须加大调查力度,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大力保护和利用、开发本土资源,为了与当地的城市环境相适应,对合适的乡土苗木繁育基地进行选择,满足苗木需求量,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2.2 应用和设计方面

目前对于乡土植物的科普宣传还不到位,同时由于园林建设的设计方和出资方在审美情趣和知识层次的不一致,同时有着不同的园林项目建设利益出发点,没有充分认识乡土植物的重要性。一些施工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视了植物的生态习性,管理不到位,私自简化施工程序,没有科学地配置乡土植物,使质量和规格降低,造成了植物资源的浪费。无法充分发挥本土树种的作用和效果,绿化设计没有产生较高的观赏价值,缺乏一定的创作新意,使城市植物群落赖以存在的生物基础被动摇,面临着潜在的风险,生态系统时刻会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和破坏。所以我们应该从多方渠道宣传乡土植物的科普知识,让人们对乡土植物能够更深的了解和喜爱,通过在园林专业课程中增设讲座和相关的教学课程,帮助本专业的学生学会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乡土植物。

2.3 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手法

(1) 更新设计理念,让乡土植物唱主角。(2) 加强乡土植物的研究与保护。(3)加强乡土植物有选育工作,培育优良的乡土树种。(4)加强乡土植物应用,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园林景观。

3 利用乡土植物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途径

走本土特色道路,依据造景原则,摒弃标准化模式,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途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挖掘自然资源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应来源于当地的自然风景资源,而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植被资源、矿产资源、水文资源和地貌资源等等。原生植被在特定的地貌和地形中,通过岁月的冲刷和检验,可对其成长环境特点进行充分的展现。通过在园林场地中,对植物的原生环境进行改造、利用和模拟,在城市园林中建立稳固的结构群落。

3.2 改造植物群落

通过对原生植被群落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趋利避害,同时对植物彼此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合适的植物进行选择,并对原生植被群落进行改造和借鉴,形成独具魅力的本土特色。

3.3 构建特色植物景观

地方性植物具体是指那些具有较强观赏性的、经过驯化之后,生长态势良好的野生植物和被广泛使用的乡土植物。选用当地的植物品种,由于与当地的生长环境相适应,所以很容易创作出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物群落,不仅经济可靠,而且景观效果极佳。通过营造本土特色的群落结构,表现风格迥异的区域景观特征。

3.4 展示地方文化内涵

植物的象征性和自然特征,是园林植物所重点表现的。通过配置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来表现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植物景观的欣赏价值和艺术灵气,使景观形象焕发出蓬勃的活力和生机。

4 结语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对乡土植物的地域特色和生物学特征进行充分的挖掘,将现代精神融合传统的艺术手法。利用本土树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和地域风貌,进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具形态的、体现该地区特色的、与自然相贴近的植物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 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7)

2 郭建斌.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应用[J].中外建筑,2010(2)

3 杨建虎,魏琰.浅析乡土植物在西安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28)

4 付璐,沈守云.乡土植物在地域性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3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74

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有很大的区别,富饶的的物产资源、优秀的自然环境使人们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多了一丝灵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则显得非常冰冷与高傲,充满了贵族气息。为了改善这种现象,西方国家开始发展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1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研究

1.1 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乡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乡村的概念,而说到乡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田野,数不尽的油菜花,这种纯粹、质朴的情感正是乡村景观所要表达的。将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能够消除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奢靡气息,同时增添了一些可爱、俏皮的元素,给人们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当人们看到带着乡村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首先会感觉到眼前一亮,毕竟看多了城市的莺莺燕燕,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又不能将二者进行融合,那样只会影响城市与乡村双方的发展,所以,设计师将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进行表达,也算是满足了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的心愿[1]。

1.2 乡村景观使风景园林规划更加的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风景园林已经被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所同化了,已经失去了风景园林景观原本的艺术气息,而乡村景观就像是与城市景观站在了一个对立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时候,要参考乡村景观的设计形式,在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乡村元素,能够让城市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从而实现使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更加合理的目标[2]。

1.3 乡村景观的使用能够充分表达农业的特征

乡村景观是从农业景观中衍生而来的,其中很多元素都是借鉴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情况,因此,乡村景观也是传统的农业耕作现象的另一种表达。农业耕作是我国乡村的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色彩与特征,将乡村景观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不仅是为了改善其设计风格,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了解到传统的农业耕作过程,对历史文化的r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了解[3]。

1.4 乡村景观促进了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

缩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在积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都阻碍着人类融入自然当中,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想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乡村景观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通过对乡村景观的合理利用来塑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有助于城市布局与乡村布局的整体规划与调整。另外,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促进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外,还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谐的自然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自然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乡村景观在城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2 结论

乡村景观中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建设飞快的时代,乡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相比更具优势,时时刻刻都在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美,可以说是风景园林设计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设计师要不断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发掘能够代表乡村景观的元素,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呼苗.分析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北京农业,2015(23):75-76.

[2]成振瑜.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10):133-135,154.

[3]李威.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6(10):137.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4

1.1乡村景观的概念

景观一词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科之间有不同的解释。在地理学中,景观就是存在的一种景象,是一个地方的风景特征,是这个地方独一无二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又被分为特殊的3类: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城市景观。在纯自然景观中,顾名思义,就是纯天然,不经过人工雕琢。而乡村景观则是在乡村人为下进行轻微的雕琢,没有很大的建筑或者风景。而城市景观就是把乡村景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背景。

1.2乡村景观的特点

1.2.1自发性。

乡村景观的存在不是经过特殊雕琢,它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必然形成。在有农村形成以后必然有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的体现在农民辛勤劳作下无意中产生。它没有经过农民刻意的雕刻,也没有为了好看而特殊制造,乡村景观完全体现农民为生存对自然做的一些轻微改造。乡村景观的形成是人类与自然最初的相处,它是自然环境下的一处美丽风景线。乡村景观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自发性,是人类依赖自然的体现。

1.2.2生产性。

乡村景观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在农村中,人们为维持生活,只有对大自然的土地进行劳作,对土地进行耕种,这一切是为生存。而乡村景观也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形成。从乡村景观中可以看出村民们对自然的改造,可以看出村民是为生产生存对大自然的一种粗略开发利用。所以,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生产性。

1.2.3地域性。

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些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乡村景观也不同。不同地域,生产方式也不一样,在我国南方和北方明显可以看出在田地方面的差距,所以乡村景观在地域性方面非常明显。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下,乡村的文化也越来越进步,乡村景观也会随着地域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乡村景观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启示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在现在园林中也应用起来,体现园主的返璞归真不忘本。乡村景观对园林设计具有深远意义,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参考乡村景观的特征,加入园林设计中,让园林更有一番风味。

2.1乡村景观的艺术再现

目前,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都加入一些乡村景观。这也是乡村景观的一种艺术再现。我国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分析研究西方园林设计的目的,适当加入一些乡村景观。在城市景观中,乡村景观也是一道风景线。在公园设计中,可以直接加入乡村景观,体现我国美丽的田园风光。

2.2耕作景观的再现

美国风景园林师丹•克雷、埃克博和罗斯认为农民是“首席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农民的辛勤劳作,在劳作中体现的风景园林,是汗水的结晶,具有很大的意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当加入一些耕作景观,可以作为整个风景园林的特殊设计。中国土地中梯田就是美与使用相结合,对我们的视觉有一定的冲击力,使我们看到时产生不同的情感。

2.3把乡村带入城市

“把乡村带入城市”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最令人瞩目的贡献。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他认为把乡村景观引入城市公园,是城市对大自然回归的一种体现,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城市人的生活减少很大的环境压力。

2.4变化的风景

在过去园林中的设计,人们都希望看到的景观能够一沉不变。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不变不再适应。一些设计师认为,景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一些变化,这样更能适应现代的环境。乡村景观随时间的变化有不同的动态,反应季节变换,自然界的繁荣与萧瑟。所以,现代的设计师要抓住这一重点,进行新方向园林的设计研究,使园林更具活力。

2.5体现地域性的设计元素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5

关键词:景观文化;统筹营造;廊道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景观文化营造也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在空间、时间上的联系,但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相应地形成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文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缺乏对区域内城乡景观文化的整体研究,再加上经济效益的驱使,一些存在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村落空间连同其景观文化正在逐渐被城市“蚕食”。

在快速城镇化的推动下,尤其是在城乡统筹、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统筹考虑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成为城乡规划、景观设计以及相关部门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

2.景观与景观文化

2.1 景观文化

景观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关于研究景观文化的理论文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体系,景观文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并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与诠释。沈福煦先生在《中国景观文化论》中指出,景观文化除包含大量的艺术文化内容以外,还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属性,与社会伦理、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及价值观念等有关。中国的景观积淀着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1]。

2.2 人、景观与景观文化

人与景观文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从人类与自然发展的视角而言,人类在改造自然营造景观的同时创造了景观文化,反之,景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影响了人类营造景观的行为,两者在发展中相互制约,在制约中相互促进。

景观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在景观营造过程中的物化表现,集中体现在所获得的技能、景观以及在营建景观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同时,景观的受众受到景观所传达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受到熏陶的同时,逐渐被这种“景观文化”所同化。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与景观文化的互动包含两个基本过程,即景观的营建过程和景观的使用过程,但在两个过程中人类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景观文化营建过程中,人类不断的熟悉景观材料,掌握营造技艺,使之不断满足自身需求,完美呈现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也就是景观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一方面,在景观使用过程中,景观文化所体现的深刻内涵又反作用于受众,影响其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其社会观、价值观,使得景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 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

3.1 尊重自然,现代呈现---人文的关怀

景观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物质产物及精神载体,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直以它特有的朴实、宁静、和谐的意境存储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从人类与景观文化关系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与景观文化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是以“人”为核心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城乡景观文化的营造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要以人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应能被人感知、理解和接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是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最本质的要求。

特定的景观符号和设计手法是传统景观艺术的重要文化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定区域内独特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亦使得现代城乡景观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语汇。

3.2 追寻历史,发展内涵---文化的延续

景观是城乡空间独特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街道、山脉、丘陵、森林、农田等,在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下共同构筑了城乡空间的视觉主体。历史文化是城乡空间独特景观文化的源泉,在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规划中,积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料,不仅能促进景观文化的发展,创新景观设计的手法,丰富城乡景观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也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城乡空间景观特色的重要呈现。

但在现代城乡空间景观文化统筹规划中应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制约因素,这就意味着在城乡空间景观文化统筹构建中,不仅要追溯区域文化、传承历史,而且要在传统城乡空间景观文化中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与形式,使得城乡景观文化的历史记忆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延续。

3.3 多元共生,城乡统筹---廊道的营造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人类的活动亦使得自然景观分割开来,景观的流动功能受到严重阻碍,也使得不同区域景观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被隔离开来。因此,加强孤立景观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促进景观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成为当前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的重要课题。

国外关于廊道的理论研究经历了雏形、绿色廊道、遗产廊道三个阶段。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4]。遗产廊道在强调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还整合了遗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之成为集文化性、生态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景观文化的线性“综合体”。

4.结语

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是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将景观文化融于景观规划、设计、营建的全过程,烘托景观的文化氛围,在景观中体现传统的地域文化,让景观文化的受众感受到当时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景观作为城城乡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物质上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文化上的熏陶。因此,在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中,在加强、改善和优化景观空间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又要在梳理传统景观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时展新的活力,保持景观文化的人文关怀、历史文脉以及厚重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沈福煦.中国景观文化论[J].南方建筑,2001(1).

[2]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李伟,俞孔坚,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城市问题,2004(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景观文化共生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项目编号:HB12SH035)。

作者简介: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6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由于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持续深入,为了能够改善在乡村中的生活、生产需求,不断改造乡村的风光、建设自然的乡村景观,进而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风景园林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开始使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规划乡村的景观,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提升乡村的环境,进而让乡村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让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1 乡村景观的概念及构成

一般来说,乡村是代表不属于城市的地区,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较为独立、有着独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特点的区域。乡村和城市由于原始部落的发展不断产生,可以按照聚居的情况,对景观进行分类,有乡村景观、自然景观与都市景观。从景观的特点上来讲,乡村景观和都市景观相比,更加自然,受到人类的干扰程度较少;而和自然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人文的氛围。从地区的特点上来看,乡村景观指的是在都市之外,有着人类聚居的区域。乡村景观的特点就是依靠农业进行生产、具有田园文化,可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在乡村景观的构成中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乡村人文景观、一种是乡村自然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大都表现在农业为主要的生产和村庄的景观,表现着在这地区中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乡村自然资源是代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基本的条件,是代表乡村地区中低于特点的景观。

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景观及教育功能等多种作用,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原则:

2.1 规划与保护原则

在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保护乡村景观。比如农村耕地是乡村景观中的重点,也是国家的主要资源,因此,在其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损坏耕地。乡村景观中很多河流、山川等自然资源或者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受到了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所以,在规划和实际中要做到规划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2.2 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应该是社会共享的资源,应是被人们享受的资源。所以,要保证乡村景观的开放性,使其能够观赏、接近、享受,避免出现个人或者家庭式景观。

2.3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需要把乡村景观和人文、自然等因素相结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环境、生产、社会发展、旅游等相关因素,更深入地规划和设计放乡村景观,同时保证乡村景观的特点。

2.4 历史性的与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有着不同的历史性的和地域性。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的特点,保证地区中乡村的特色。

3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点看出:第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时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动态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丰富,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第四,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其中包括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的科学调节、乡村资源和景观环境的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绿色发展、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塑造品牌产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结论

随着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和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需求,乡村尽管已经开始成为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产生新的思路,促进规划和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 学,2006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7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原则树木营造空间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 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物质见证,是千年农业文明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景观环境,传承着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适应了当地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利用本地的建筑材料,采用简单易行的建筑方法,形成了与当地生活习俗休戚相关的建筑风格特色,记录了区域居民的历史记忆,实现了民族传承。

1 造景元素

1.1 统一性原则

(1)将各个部分连成整体 ,以统一为基础 ,统一并不意味简单、单调的重复,而是要富有节奏感。

(2)通过采用最少的景观设计元素 ,来提升人们对自然景观元素的感受,减少图案给人的零碎感。

(3)乡村自然景观本身具有很强的统一性 ,由于自然过程形成中人为因素少,而随意地引入人造景观会打破自然景观中固有的统一性。

(4)在现存的城市景观中 ,突出新设计要素的同时 ,需要照应自然的连续性和肌理,使之达到很好的平衡。

1.2 多样性原则

(1)视觉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在一个纯自然景观当中 ,这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譬如说,在海拔高度有变的地方,或者从水域过渡到陆地的地方,植物群落会改变并形成一种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格局。 这样反映出了生态多样性。 同时,我们还会觉得某些景观乡村河流区域或者山体密蔽区域等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其原因就是这种视觉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结合。

(2)除了乡间自然元素组成的静态景观 ,动物 、鸟类和人的存在,同样给乡村景观带来了活力和趣味。 如果场地中原来的生境存在着鸟、鱼、虫类等,但随着人为破坏,这类景观不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运用造景元素的组织恢复这样的生境,从而吸引这些动物的繁衍生存。

2 形式

农业、村落、气候、经济和文化都会影响地域性景观的形式和肌理。 许多地区具有明确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功能,人为的添加景观设计时,要考虑能否“匹配”或者强化以及促进这种地域,抛弃固有历史形式特征,胡乱模仿,都有可能会降低园林景观本身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美学功能。

在中国园林中,对乡村的审美情感表现倾向于人工化的自然。 既然形式来源于对现实形态的归纳和抽象,那么具有乡村审美意义的形态类型一定来自具有相同或相类似审美特征的现实形态,即它的原型。 原型一方面表现为集体无意识对人的想象、知觉、思维的先天性制约作用,成为人们把握客观现象的工具;另一方面,原型凝聚着祖先的感受、人事、情感,表达出了超个人的深层心理能量,它是人类普遍情感的反映。

正如麦克哈格的“现有的-将要的”(existence-will)的概念:设计者要从现有的场地中探索原有的基本要素,并在设计中强调这些元素,探讨如何处理材料和场地,至于景观的形式,它不应是设计者强加上去,而是场地演进过程中的一种特定阶段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 在形式上,局部可以表现成反映乡村的地形地貌、延续肌理等。

3 空间

3.1 乡土构筑物点缀空间

乡村景观构成的空间多宽敞、自由,一览无遗。 如果仅简单直白的模仿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这就需要点景物、构筑物,在局部重点区域点缀丰富空间层次。 利用乡土材料制作的构筑物,由于本身材料的质朴,能与自然很好的融合,不显人工的突兀感,更能与人亲近,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符合自然要求的前提下,能营造野趣自然、舒适的空间。

3.2 树木营造空间骨架

树的品种随土壤、海拔高度、方向和湿度而变,它们会显出不同等级的密度,形成不同疏密程度的群落空间。 利用树木的树干、冠幅等构成视觉强烈的空间结构,形成园林的实体空间。 树木、森林、树篱所组成的景观结构形成的围合效果使得乡村景观空间布局整体上的一致性。 绿化景观布局和植物材料上都要有野趣。

4 城市中延续乡村景观的动力和契机

4.1 土地利用形式的转变

随着大批农村人口的涌入,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周边的农业用地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农业用途,被高额转让,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性质的转变,使得承载这块土地的历史记载消失,农民的民族信仰缺失,而在城市环境中延续这种历史肌理的乡村景观,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发起人们的深思。

4.2 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城市中延续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在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来自城市中的游人大多欣赏乡村中的自然野趣, 希望能在自然中得到城市生活中所缺乏的亲切和温馨,如静谧、放松、孤独甚至安全的感受。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了众人追求的理想生活。 因此,城市中延续像沼泽地、湿地生境,菜田等类型的乡村景观,所具备的第一层意义,就在于它们代表着城市空间的异质性,是一种非城市化的空间。 在游人看来那就是自然空间,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未必能轻易得到的。

近几年来,在大批农村人涌进城市的同时,一股“下乡潮”也在城市中涌动,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乡村这片广阔的土地。 深知自然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期望改变目前城市的生活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于是选择到乡下去生活,营造独特的乡村生活氛围,以真正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自然。

4.3 发展经济与美化相结合

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对乡村景观保护开发给予引导和鼓励。 加拿大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这点与中国类似, 他们建设乡村是把社区的开发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石。我国现阶段乡村发展进入转型时期, 实现农村传统产业、就业方式与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由过去城乡的社会结构转向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统一,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国家法定休假日的调整,时间上的缩短,例如五一的七天长假变成了两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宏观政策上对城市周边旅游的促进。 这就需要在城市附近,多设置些景观节点,满足人们短期内的游憩观光。 城郊的区位特性,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要求“融于自然,融入城市”,提倡一种从人工环境到自然环境逐步过渡的过程。 风景游憩功能、和是乡村景观的发展方向。 在很多城市中对乡村景观的规划及开发利用已经显现成效。

5 结束语

乡村景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人们在各种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技术氛围、自然条件等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在土地上建造房屋、耕种土地,在那里生存繁衍,经营着所生活的土地而形成的。 五千年的农耕社会,在乡村大地上形成的烙印和历史过程,事实上也是一种“自然”演进的印记, 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结果,是土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显现的特有的特征。 它所形成的景观地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文化价值、感情积淀和态度的发展演变,凝聚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8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前瞻性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据报道,今年年初,《城乡规划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相对于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虽然只是字面上把“城市”改为“城乡”,但实质上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可见我们正在打破原有的城乡分割规划模式,进入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随着发展的需求,我们的规划系统正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逐步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所迈进,同时也越来越具有严谨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边缘地带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建筑及规划界,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将这一区域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的迫切性。

现存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处理往往是两种方法,一是把城乡结合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作为一种对于城市的被动式辅规划,所以往往是除了道路、市政管线有规划认可之外,并无其它设计内容;二是大而化之,作为大的区域规划中农村或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部分。这两种方法显然是缺乏针对性的,无法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同时也缺乏发展性,城市进一步扩张,这样的规划处理显然会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学者在借鉴了国外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后,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城乡结合部的专业理论,比如城乡一体化理论,再比如有研究者提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的花园城市》(GardenCities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出的“Garden Cities”,对于城乡结合部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一种以此为基础的新城乡结构形态,为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构想。譬如此类,不一而足。但现实中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依然存在混乱、肮脏、无序的状况。北京的南郊和北郊、上海市莘庄以西、南京市西郊和东郊,天津的西北郊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区域如不及早地规划,就会对未来的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实质上这些地带只能说是市区与乡的“接壤带”,绝对还称不上城乡“结合部”。这与很多相关理论依然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实施,甚至有些理论还没得到应用便已不适用于现今的现实背景有关。

2 解决思路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

(1)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城市郊区与乡村的结合部位,这一地区成为在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特殊的地域实体。

(2)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近郊范围内、城市建成区以外受城市物质建设活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的乡村地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是指集镇规模以下的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等。

(4)城乡结合部是指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地区,以及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

(5)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与乡交界处的一段地方。市区与乡之间的界限只是一条线而已,城市在发展,市区的建成区就会扩大,市区沿界线一带也会建设起来;而在乡的那一边也要发展,会依托市区的一边开发建设。这样,沿着边线一带就形成了城市型的建设。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基本特点: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模糊性、复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城市设计机制理论是运用于城市设计的一项专业理论,同济大学卢济威老师的《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一书中介绍,实践中的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①背景研究,理解作为设计重要依据的城市规划,对设计范围及周边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特别要寻找基地的环境资源;②确定城市设计目标,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行为、自然生态、技术条件和视觉艺术理论等建立城市形态:③依据经过论证确定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制定设计准则(或称导则),以指导下一层次的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交通设计。可见其特点是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设计手法具有前瞻性,我们不妨开拓一种新的思路,对其进行借鉴,将其前瞻性的特点运用到城乡结合部区域的设计。

2.1 背景研究

2.1.1 交通要素:因为城乡结合部的特殊位置,往往是车流量很大,很多地区标识不清,故易造成交通组织较混乱的问题。

2.1.2 配套系统要素:在现有的城乡结合部,政府及开发商通常是以集中建造住宅区为主,这种做法使得城乡结合部功能单一。小区挨着小区,缺少配套商业零售和餐饮娱乐设施的设置,正因为商业氛围明显不足、设施不全,使得城乡结合部仿佛就是一个巨型的小区,从而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街道生活,住宅都成为了孤岛,没有办公、没有商业,对于城乡结合部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

2.1.3 空间形态及景观要素:城乡结合部空间往往缺乏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地面过大没有空间的封闭感,景观粗糙缺乏细节。同时建筑之间在功能到交通都缺乏联系,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2.2 设计目标

正如1953年英国F・吉伯德在《市镇设

计》(Town Design)一书中所说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用以往的那种过度性、临时性的观点来对待它,其城市规划及设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地区,使其建筑空间、功能和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同时城乡结合部又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的一面,我们不能以普通城市空间的设计要求来做,必须要更多地联系建筑以外的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等等,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

2.3 设计准则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个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2.3.1 交通问题:关于交通的设计,单纯只有规划范围的界定、现状调查及研究、区域环境分析等内容作参照是不够的。因为现有关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设计,往往只是关注目前的交通需求,而忽视这样的设计将完全不适用于进一步发展,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就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如果不以可持续的眼光来设计,将是极大的浪费。

2.3.2 如何进一步提升商业服务功能及商业氛围: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分析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人口和劳动力的发展与布局、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设施的布局等内容,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的合理一体化。毕竟商业氛围的营造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活力与发展前景。

2.3.3 对于空间形态及景观的改善,在众多的设计内容(要素)中,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2.3.3.1 天际线设计:天际线是城市面貌的体现,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设计,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按照城市中的做法,从而缺乏针对性。比如如果我们不对城乡结合部的建筑高度做一个限制,认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建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对城市不会有太大影响,那就会严重影响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景观,即使不从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上来考虑,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我们也应该慎之又慎,应该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天际线的建筑都应仔细研究它与整体的关系。因为一旦缺乏控制,无论是从城市向外还是郊区向内,给人的感觉都会是一个“围城”,高高的城市边缘天际线将造就一个压抑的城市。

2.3.3.2 轴线设计:我们知道,在城市中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将主要景观联系在一起,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一些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设为视线焦点,在轴线上成为空间序列的高潮。作为城乡结合部,其空间之于城市中心较为简单,所以城乡结合部的轴线设计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景观的导向,而应该是交通的导向性作用。

2.3.3.3 边界设计:城乡结合部可以视为一个城市的入口,通俗点说就是“门面”,也就是我们专业所说的边界。设计中应以原有的环境景观为基准,即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因为城乡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重点。打造边界休闲观光带,不但可以作为城市休闲游乐区,对于其后续发展也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有了好的环境,我们就可以全面整合商业功能,让这一区域易于接近,提高其边界形象作用。

2.3.3.4 细节设计:“细节决定成败”,或许有些夸张,但一个出色的区域环境不单是由设计优秀的公园和建筑组成的,而应该是宏观至整体微观至细部的。因为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形象。上文已阐述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入口的重要性,所以优秀的细节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认为其所处的不是中心位置而忽视细节的设计。以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标志为例,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的效果,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所以城乡结合部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可识别度,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细腻的一面。

2.3.3.5 结合点设计:在各个要素的整合过程中,要素之间的结合点设计极为重要。结合点设计必须是三维的,结合点的选定可能是二层步行系统与建筑的结合点,也可能是地铁站枢纽综合体、自然景观与公共活动广场的结合点、作为地下与地上空间联系的下沉广场等。诚如《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中所说的:“要素应该是开放的、互相联系的,要素互相渗透已成为现代城市形态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城乡结合部一旦具有完备的结合点设计,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可以以此为依托,对于未来城市的拓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9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10

1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整体的规划不合理,格局混乱

虽然在目前的农村中,大部分的村庄已经开始了园林景观设计和规划,但整体水平还是偏低。一方面表现在规划没有特色,形式单一[2]。有的是完全按照城市的园林布局进行设计,缺乏乡村的自然特色;在建筑布局上都采用整片的排列,各家各户之间房屋齐整,造成整体的绿化效果和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板块分布混乱,道路系统和基础设施较差,造成在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统一规划,导致整体景观的破碎,影响了新农村整体的园林设计效果。

1.2园林景观的设计和生产需求相脱节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进行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必然要与城市的设计规划有所区别。农村的景观承担着放松休憩和打谷晒麦的双重职能,然而在目前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中,一味地追求与城市园林的同步,忽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造成园林景观设计和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发挥其作用。

1.3景观的时效性差

随着建设新农村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乡(镇)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取到了一定的效果,建成了一批整洁的、现代化的乡村景观。但是景观的时效性差导致难以保持较长的时间。一方面由于园林景观的后续维护和管理力度不够,加上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资金投入较少;另一方面是村民自觉意识较差,缺乏对景观的维护,导致景观难以保持和恢复,整体的园林景观效果不强[3]。

2新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对策

2.1要体现农村的自然特色

乡村园林景观的功能包括休闲功能和生产功能,农村的建筑布局不规范决定了农村的景观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农村的自然特色。另外,农村的自然环境给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例如田埂、小河、山坡等,都可以成为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最主要的是体现出农村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

2.2要考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农村在生活方式、吃穿住行等方面和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农村的生产活动中,例如打谷、晒麦子等农业活动都需要较大的场地,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农户在进行了一天的劳作之后,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休憩放松,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将这两点进行良好的配合,才能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4]。

2.3要考虑可持续性

由于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不足、村民的自觉意识不强导致景观的时效性差,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设计中。例如在设计中主要以绿化为主,减少水景、石雕的建设,既能节约资金投入,又能减免维护和修理的成本,做到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树木时,选择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或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果树,不仅能增加农村的绿化,而且能够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园林景观可以长效的发展。

3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3.1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低生活保障,转向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加强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满意度和舒适度。尤其是农村的园林景观承担着休闲和生产的双重职能,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要能够实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二者的良好配合,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高。

3.2有利于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的基数大,人口众多,在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存在差异。加快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差距,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同时园林建设是一项普遍的社会项目,加快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促进城乡园林景观和谐发展,对于实现园林的全方位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11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鄱阳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31-02

江西省面积的97%属于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农业发达,被称为“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镇。距今为止江西省有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浮梁县瑶里镇、青原区文陂乡陂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江湾镇汪口村、思口镇延村、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等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流域内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已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旅游研究的热点[1]。笔者试图对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统一,让农业发展方式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相协调,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2]。

一、研究区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意义

(一)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

鄱阳湖流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农耕文化与良风美俗交相辉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鱼俗文化、候鸟文化、陶瓷文化、药文化、酒文化、禅宗文化、傩舞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异彩纷呈[2]。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中国最美乡村游、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 “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等乡村旅游,对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

(二)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

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向往油然而生。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点及乡村旅游的卖点都是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通过旅游业的科学管理促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义古村群、进贤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库、婺源理坑、永修吴城、浮梁瑶里、新余昌坊、龙虎山上清、金溪竹桥、广昌驿前、龙南关西、贵溪樟坪、井冈山菖蒲、乐安流坑、铜鼓大等乡村环境无一不让行人和游客交口称赞[3]。

(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

乡村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倍增效能高等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动居民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和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4],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困境

(一)开发与保护相矛盾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经营者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资源与环境、破坏文化遗产,导致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矛盾。如,婺源鸳鸯湖由于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的快艇的影响和游客的进入,干扰了来湖栖息越冬的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的鸳鸯由开发旅游前每年大约4 000对锐减至每年2 000多对[5]。为了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景区商业气息过重、旅游商品泛滥,严重破坏乡村特质性景观,淡化了乡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乡村不少居民为了经营旅社、饭店和小买卖,拆旧房建新房,导致古建筑的破坏和文化遗产的丢失。

(二)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乡村景观是乡村与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系统与格局[4],不同的乡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往往因为眼前利益,头脑发热,照抄照搬他人挣钱的项目,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三)景观类型单一,景点分散

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类型单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观,如安义古村群与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研究区乡村旅游主要景观;二是农家乐和采摘园景观,如采梨、采橘、采莲、摘草莓等与品农家菜、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不仅类型单一,而且景点分散;不仅研究区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东线、北线、西线各景区景点也很松散,通达度不高。

三、研究区乡村旅游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一)生产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是中国水稻生产主区,在鄱阳湖沿岸鄱阳、余干、万年等乡村构建稻、鱼、鸭共栖农田景观;在郊区或城市周边的乡村构建轮作农田景观、间混套作农田景观;在丘陵地区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立体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如婺源篁岭丘底河谷滩地形成稻-鱼和藕-鱼特色水域区,丘上小于5°的缓坡地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种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顶形成水保林木区,布局上突出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体验的景观特色[2];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去构建“粮(饲)―猪(牛)―沼―稻(果、棉、茶、油、菜)”农田景观[6]。

(二)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为龙头的古村名镇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陶瓷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客家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道教文化的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以婺源为龙头的中国最美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三)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包括自然景观、生产景观、文化景观、体验景观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景观的动态性特征、景观的复合性特征及乡村景观资源的整合,并依据乡村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进行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景观旅游垂直开发规划设计(包括山底温泉度假享乐景观构建、山腰认知观赏与休闲疗养景观构建、山顶草甸体验休闲景观构建)[2]。

参考文献:

[1] 大江网.江西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1个数量列全国第4位[EB/OL].http://.cn/o/2013-02-26/175926365729.shtml,

2013-02-26.

[2] 金姝兰,姚宁萍,潘华华.鄱阳湖流域农业旅游垂直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5):931-935.

[3] 张香凤,杨光灶,金姝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312-316.

[4]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06-708.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12

1 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 乡村有园林吗? 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 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 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 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 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 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 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 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 故而, 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 , 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 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 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 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 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 其中, 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 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 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 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 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 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 它由“ 乡村” 和“景观园林” 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 乡村” 而没用“农村” 一词, 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 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 如今在农村, 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 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 因此, 用“农村” 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 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 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 建成区以外的地区, 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 景观园林” 的定义可以分解为“ 景观” 和“园林” 两个方面。对于“景观”, 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 笔者曾有阐述: 扼要地讲, 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 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 , 1996 , 1999) 。对于“园林”, 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 园林” 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 , 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 下了定义: “ 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 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 在有限的空间里, 创造出视觉无尽的, 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因此, 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 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 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 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 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 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 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 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 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 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 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 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 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 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 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 。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 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 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 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 年底, 全国有建制镇17015 个(不含县城关镇), 集镇29118 个, 村庄3557700 个, 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 个, 集镇减少1206 个, 村庄减少101635 个(1998 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 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 另一方面, 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 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 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 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 、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 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 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 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 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 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 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 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 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 , 陈志华1999) 。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程极悦1987 , 肖国清1988 , 殷永达1993 , 张浪1996) , 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 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 为代表, 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 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 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

4.3 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 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 , 1997) , 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 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 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 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 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 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 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 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 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 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 毛巧丽1998) 。

4.5 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 刘滨谊1999) , 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 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 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 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 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 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 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 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 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 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 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 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 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 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 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 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 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 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 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 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 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 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 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 因此, 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 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 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 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 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 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 从艺术追求而论, 如果说, 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那么, 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 宛自人开”, 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 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 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 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 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 因此, 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 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 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 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 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