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发展前景

新农村发展前景

时间:2023-07-19 17:31:01

新农村发展前景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1

1腾冲市少数民族村概况

腾冲市隶属云南省,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保山市西部,2015年8月4日,撤销腾冲县,设立县级腾冲市,云南省直属,保山市代管。

腾冲市共有11个镇,7个乡。分别是:腾越镇、界头镇、明光镇、曲石镇、固东镇、滇滩镇、和顺镇、中和镇、荷花镇、猴桥镇、芒棒镇、清水镇、五合乡、马站乡、北海乡、蒲川乡、新华乡、团田乡。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腾冲市已经有少数民族25个,特别是傣族、回族、傈僳族、佤族、白族、阿昌族为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2013年,在国家民委下发的《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腾冲滇滩镇联族村委会水城村、芒棒镇蔓乃村委会马家寨2家被正式挂牌;2017年,国家民委的《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中,云南共有113个村寨被予以挂牌,腾冲新添4个(腾冲荷花镇民团村坝派、清水乡三家村中寨、猴桥镇黑泥塘以及芒棒镇大水塘)。

为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村寨,同时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国家也积极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2014年开始,腾冲市政府对每个特色村寨都给予不低于400万元补助,鼓励少数民族村民大胆走出去,与汉族村落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此举对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民族特色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已颇见成效。

2滇滩镇棋盘石村情况分析

21滇滩镇棋盘石村地理位置及人口概况

滇滩镇棋盘石村位于滇滩镇最北边,靠近中缅边境的姊妹山通道,是边境线上的一个传统傈僳族村落,国境线长9公里,国土面积176平方公里,海拔1825米,平均气温125℃,共3个村民小组,现有143户70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7户。全村人民均为傈僳族。

棋盘石地如其名,村口及村中均有大石,上刻有棋盘。此源于19世纪初,英国人从缅甸深入到我国西南边境开采矿石,在棋盘石寨子对面的长槽开采银矿冶炼银子,管理人在寨子的大石上刻上了多个棋盘,用于下棋,“棋盘石”以此得名。村民中48%是基督徒,村中设有专用教堂,用于做礼拜。

棋盘石地理位置偏远,民风质朴传统,与汉族互通不够,但由于政府大力的帮助,近年来已有了改善,村中适龄儿童有学上,有书读,在村中小学读到4年级,剩余2年在滇滩镇上的完小就读,帮助其适应与汉族同胞的交流。

22滇滩镇棋盘石村经济来源分析

(1)传统经济来源。滇滩镇棋盘石村经济结构单一,他们的经济来源最初均为刀耕火种,村前大河两边均为缓坡和耕地以及牧草地,种植普通农作物,养鸡养猪养羊,有头脑的会采摘山茅野菜,到镇上销售,传统的经济发展形式收入较少。

(2)现代经济来源。近年来,村子经济来源有了较大发展。第一,村民与外界交流丰富,村中至今已有6名本科生,也获得了很多爱心人士的资助。村民大胆往外走,外出务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第二,村民除了从山上找寻山茅野菜、野生药材之外,也加强了种植农产品,形成产业化,农业也成为村民的又一经济来源。第三,除了农业和外出务工,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开展第三产业。第四,村民小组响应政府号召,建设干净卫生的示范村落,发展旅游业,其村有规定,牛羊不得从村子大门进村,须绕村而行,从侧门进,并且每家门口都必须放置竹子编制的竹筐,以便他人放置垃圾,定期号召村民清理村子卫生。村落中所有路面现均为水泥路面,为发展旅游业做好了准备。

(3)棋盘石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总体来看,棋盘石村的经济发展已经颇有成效,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村子距离城镇较远,交通极为不便,村民耕作生产要负重跋涉二十多里,田少山地多,土地贫瘠,人均年收入仅有500多元,贫困问题尚未得到改善。第二,村民知识文化程度不高,一些村民不会说汉话,与外界交流受阻,不敢走出村落。第三,农业知识少,多为老一辈经验,种植技能欠缺,不论是粮农还是药农,技术无法跟上是最大的问题。第四,旅游业的发展缺少整体合理的规划,仅靠村民,力量微薄,发展能力有限。

3滇滩镇棋盘石村发展前景及方向

31村民知识水平自我提升,大胆走出去

村民急需提高知识水平,无论是语言上,还是农业技能上,要保证与他人正常交流,敢于走出去,拓宽发展方向。村民小组可以开办学习会,鼓励村民到村公所或者棋盘石小学进行学习,召集村中有文化的人进行指导;定期组织村民到外学习参观,与其他少数民族村寨加强交流,互相学习。

3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产业链

棋盘石村一直养猪、养羊,且都是放养式饲养,这与养殖场不同,不用饲料,因此肉质鲜美,品质较高。基于以上情况,可以以集体的形式,对外提供高原生态猪羊肉,找到相应的销售商,特别是发达城市,商品需求量较大,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双方长期合作,独家供应。而村子内部,以户的形式供货,鼓励村民养殖产业化,稳定货源,甚至还可以与旁边村落合作,共同?l展。发展集体经济,主要是由于村民素质有限,资源有限,因此以集体的方式,可以提高村民的发展意识,有主心骨和信任感,更容易形成产业链。

3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棋盘石村地理位置特别,很有民族特色,目前已经有了发展旅游业的意识,但缺乏整体规划,村委会应积极与政府合作,进行更系统化的规划。村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景点有姊妹山自然风光、羊桥洞、吸风洞、羊厩岩子的险奇风光等,还有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淡酒沟明代银矿炼炉子,18世纪英国人的探矿遗址。合理地开发,有望将棋盘石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探险、民族边境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34政府加强扶持力度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2

摘要:文化产业对山西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山西农村文化产业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文化企业规

>>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新农村建设文化底蕴 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产业 增强新农村建设文化底蕴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制度、产业研究综述 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困境与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对体育文化发展影响研究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策略设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咸阳市农村篮球文化研究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推动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津市产业发展探析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探讨 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 发展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11—11

[2]中国台州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N].,2011—09—07

[5]汪振军.广东文化产业崛起的启示[J].新闻界,2012(4):37—40

〔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武耀星,1971年生,山西省祁县人,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规划探究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区人群自治问题亟待解决,社区建设理论随之诞生。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社区逐渐开始采取城镇化社区的模式建设农村。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重点问题,农村社区规划与农村生活方式转变息息相关。

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目标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很多人一起组成一个生活体,这个生活体就叫做社区。一般认为需六大要素才可以构成一个社区,这六大因素分别是固定区域、服务设备、管理机构、一定数量的居民、特定社区意识和文化。我国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为了推进农村发展,减小城乡差距。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和市民化。农村现代化要求集中社区区域的生产要素形成中介,为社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农村城镇化要求联合运用城镇管理手段管理农村社区。农村市民化要求先进优秀的农村社区人民带动培养市民精神。

2.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普遍存有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的进程。

2.1社区规划工作滞后

我国很晚才发展规划专业,导致群众规划意识薄弱,对社区进行建设前,没有社区规划的想法,很多地区进行新型农村建设时,没有考虑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仅仅根据领导者的意愿建设,忽略了建设后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前,对建设作出合理的规划,是农村社区建设中尤为重要的问题。没有好的规划,可能给实际建设带来很多隐患,影响社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从而使社区建设无法长久、壮大的发展,最终走向衰落。另外,社区规划工作滞后,在建设过程中,还可能造成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

2.2社区建设资金缺乏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全农村人口的大事,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时,对资金的需求大,但是资金来源窄,导致资金匮乏,解决资金问题。是建设好农村社区的前提。

2.3农民积极性低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开始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对当地社区有利的发展方式,由于发展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很少村庄可以坚持实行新农村建设。这些制约因素包括农民积极性低,基层领导不重视等等。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土地,很多基层领导认为集体出资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不愿组织建设,因为很多居民都不愿意为远期社区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村民自己很难实行自筹资金。大多数的农民都任务社区建设是政府的工作,与自身无关,他们希望政府可以帮自己将社区建设好,但是建设过程中,牵扯到了自身利益,又会苛求政府。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又无法预见社区发展的前景,是阻碍社区建设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3.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现代社会发育成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发育成熟,市场经济属于一种自主经济,市场经济用于配置资源要求社会可以根据市场规则,运用市场机制对自我进行有效的发展和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比较独立的社会发展空间,并为国家和社会进行了合理分界。现代社会的发育成熟为社区建设实践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3.2中国式移民社会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很多城市资源引入农村,导致了中国式移民社会的形成,这种社会建构,有利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建设。

3.3自然村落解体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自然村落逐渐走向解体,衰落的村庄释放了很多自主空间给村庄自治,使人性的个人意识逐渐复苏,为农村社区的重新发展和农村社会的重新构造起了推动作用。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发展规划

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社区建设至关重要。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另外,还要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村社区发展起推动作用。

4.1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建设农村社区的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每个农民都热情积极的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只有充分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4.2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

建立可以引导、促进农民发展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并建立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并完善、公开民主意识制度,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管理权。可以使农村社区建设拥有强大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4.3完善基础设施

农村发展速度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也是目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完善基础设施,是农民迫切的希望。投资完善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社区的环境,还可以减小农民的就业压力,为现代农村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只有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从各方面协调社区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新农村时代背景下,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成了我国重要的一项任务,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农村社区发展现阶段还存在了许多不足急需改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基础设施,将社区发展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本林;张竟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

[2]孟曰;彭光芒.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的特点和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4

“全域景区化”不仅是宝兴县立足资源优势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做出的有益探索与尝试,更是秉承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作为一种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形态,“全域景区化”无疑对进一步扩展产业支撑范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激发产业活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这一崭新形态也在为宝兴县域经济跨越提升提供持久强大动力时,成为了该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持续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和谐、幸福的美丽新宝兴提供着强有力的保证。

近日,喜讯再度传来。宝兴县空石林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顺利通过市级检查,有望成为宝兴县第六个国家4A级景区。届时宝兴将成为全省拥有该级别景区最多的县(区)。

资源禀赋:宝兴全域景区化的先决优势

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雅安市北部,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高原的咽喉、西部重要的民族走廊和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宝兴是大熊猫老家,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75%的县域面积划入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保护区。

宝兴是传奇世界,生态优势突出,境内99.7%为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72.04%,被誉为“世界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动植物王国”“全球重要生态区域”,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被列入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被纳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宝兴是旅游胜地,硗碛藏族乡是离成都最近的藏族乡,境内的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目前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5个,部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

突破路径:加大全域乡村旅游开发力度

近年来,宝兴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旅游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全域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以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全县有星级乡村酒店32家、宾馆、乡村酒店(农家乐)等各类涉旅接待经营户500余家,床位11000余张,从业人员6000余人。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达1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47%和138%。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解决咎落村库区移民的生计和后续发展问题,宝兴县委、县政府拿出200万元启动资金开发神木垒景区,鼓励场镇百姓开藏家乐,搞旅游接待。成功创建神木垒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硗碛藏寨・神木垒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咎落村等,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依托神木垒、夹金山等旅游景区,藏寨居民开办藏家乐,从事旅游食宿接待,硗碛藏寨人均纯收入成倍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硗碛藏寨逐步转化为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接待点。神木垒和硗碛藏寨的建设,既是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又是库区移民搬迁后续发展的典范,更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发展的模范。

在此基础上,宝兴进一步探索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过渡的新模式。“4・20”芦山强烈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宝兴依托景区资源优势,把农房重建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打造雪山新村、戴维新村。规划设计以全球招标的形式,定位为高端民宿,家庭度假公寓,采用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统一定价、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探索之道:兴全域景区化的经验启示

――精品战略: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依托重点旅游景区,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加快建设穆坪镇雪山村、蜂桶寨乡戴维新村、大溪乡曹家村等幸福美丽新村,突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依托周边景区发展旅游观光,旅游接待服务;重点打造藏乡精品旅游村寨,对硗碛藏寨、和平藏寨、泽根藏寨进行风貌改造、绿化、亮化,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新建景区景观、文化小品,着力打造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接待设施更加完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的美丽藏寨。

――功能配套,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道路建设,修建改造国道351线、省道210线、东拉山大峡谷景区的旅游公路、邓池沟景区公路、硗碛环湖路道路、邓和路、陇鹿路、大老路、宝康路、芦灵路等旅游主干线,新建、维修农村公路228公里,乡村旅游道路交通的整体通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完善农家乐住宿、餐饮、采摘园、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加大通讯通信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接待点移动网络全覆盖。实施景区断头路联通、星级旅游公厕改造工程,打造藏乡风情体验游、美丽新村休闲游、中药养生度假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培训提升,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水平。采取“走出去学,坐下来听,近距离教”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先后组织全县农家乐经营业主到都江堰虹口风景区高原河谷、邛崃市大梁酒庄、夹关镇、峨眉山好多熊猫酒店、雅安西康大酒店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经验和景区(点)经营管理理念。每年举办1―2期乡村旅游管理培训班,对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农家乐经营户等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组织专家深入现场指导乡村旅游工作,全力全速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在新城区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的设计。新城区的建设重点在于新农村的建设,所以注重新农村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工作的重点。

1 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农村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结合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打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为新农村建设增添色彩。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的设计就要注重一些特殊方法。1.1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时候,首先要对农村实地进行考察,记录农村实际情况,根据这些实地考察情况进行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就根据这些情况来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在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造当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对于园林景观的建设来说,农村有着一些基本的优势,农村有河流湖泊、绿地植物、以及特色的地形地貌。这些都为园林景观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根据农村这些特有的自然景观特征,很容易营造出和谐的园林景观。与次同时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特色建设。

1.2 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在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的时候,要以人为本,美化环境[2]。农村本身的环境条件就很优良,新城区建设的时候不能完全将农村城市化,要保持农村原有的一些特质,这也是新农村出现的必要性。在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中首先要符合农民的审美观,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要做到让农民满意。同时在景观注重美观时也要注意实用性,不能够光看不用,华而不实的景观是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例如说,在园林景观建造中,用一些假山石打造出可供人休息和放东西的地方,这样既能增加新农村的景观也可以带来很多的实用性。并且,要将庭院、花草、农舍有效的组合在一起,自然的营造出园林景观,为农民创造一个风景优美,实用方便的居住场所。

1.3 长远考虑园林景观的经济性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建设的持久性、和经济性[1]。所以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也需要考虑到这些,那么在建设当中要加大绿化的部分,而减少假山小品、游廊亭台的设置。在为农民创造优美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民的经济实力和以后景观的维护,尽量减少经济支出,打造一个长远经济的园林景观。毕竟园林景观的建造和新农村的建设不只是一次性的投入,要考虑到后期的整修和维护问题,要让新农村的园林景观长效稳定的发挥作用。

2 园林景观设计与新城区建设的关系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带来良好的环境和优美的风景,所以新城区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园林景观的修饰,园林景观可以为新农村增添活力,同时新城区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给园林景观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2.1 园林景观设计为新城区新农村带来的优势

首先,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优美的园林景观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并能够给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目前新城区和新农村的建设中,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造可以帮助新城区和新农村提升环境质量。一般来说,农村的自然景观都是没有进行管理的,会出现树木突然死亡或者杂草将道路掩盖的现象,这样的话,就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如果在农村实行园林景观的建造,定期要求管理人员管理树木花草,就不会出现这一类的情况。

其次,在新城区和新农村设置园林景观,可以减缓城市的压力,在周末假日的时候城市上班族可以到新城区新农村的园林中来休息,呼吸清新的空气。这样就能减缓大家平时的工作压力,而且这样一来也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农民可以在自己家进行农家乐,发展特色的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和建造也可以推动新城区和新农村的发展水平,从人文、环境、经济等方面推动新区的不断发展。丰富了新区的景观内容,充实了新农村的人文精神,为新区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气势。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为新城区新农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

2.2 新城区的建设推动了园林景观的发展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6

1发展旅游业对促进信阳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推动信阳老区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为“生产发展”创造条件和找到突破点。旅游业是指所有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和服务行业的总和,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旅游业不仅会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型的游览活动和休闲、度假、疗养活动的开展,还能创造一些新的生产部门,甚至新的产业。例如,游览观光用的缆车、游船、游乐场等用具、设施、设备的需求和维护,不仅为生产厂商提供了新的市场,也为大量农民提供了从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大大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信阳气候温暖,雨量充滞,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又兼具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涵盖“山”、“水”、“林”、“寺”、“泉”、“茶”、“红”等7个方面。既有鸡公山、南湾湖等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点,又有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罗山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许世友将军墓等革命纪念地,还有灵山寺等历史人文景观旅游景点,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此外,信阳区位优势明显。106、107、312国道,京珠高速,正在建设的西合高速、阿深高速,京广、京九、宁西铁路纵贯全境,京广、京九、西合3条通信光缆干线纵横交汇,交通、通信十分便利,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条件。虽然目前信阳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较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公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公民的旅游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国内旅游消费增长态势日益凸显,将为信阳老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1.2加快老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信阳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总人口达770万,其中660万的农业人口中,有350多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50万农民足已耕种全市800万亩耕地(1hm=15亩),剩下的300多万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因此,信阳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附劳动力能力强的特点,这对农业人口众多的信阳老区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估计,如果旅游业能够全面发展,全市可以增加1O万~15万个就业岗位,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其他行业就会相应增加5个就业人员。这将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大量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更好地实现就地转移,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成本。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只能部分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民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3有利于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建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基础上的较高要求。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及其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能使当地居民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地方的民俗、饮食、服饰文化、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文化艺术发展与交流,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管理机构必须定期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些旅游胜地,尤其是红色旅游胜地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基地,不仅对参观旅游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旅游从业人员也起着教育作用。因此,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红色旅游业是不断提高信阳老区“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不断提升信阳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充分条件。

2信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信阳老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宣传推介不够等,使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无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不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导致旅游业吸附的劳动力数量偏少,存在种种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

2.1产品知名度不高,形象不鲜明目前,信阳老区缺少精品景区和景点,缺乏带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由于大多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致使信阳旅游的客流结构简单,主要以本市、本省和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外省客流不大,国际客流稀少。

2.2旅游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观光游仍然为旅游的主流,休闲游、度假游、疗养游、商务游、会议游等发展滞后。由于长线游客的缺乏和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滞后,旅客来去匆匆,与旅游业相关联的商贸流通、饮食、宾馆、金融等其他行业都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后续行业发展严重不足。因而,当前信阳旅游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较短,旅游业主要效益来源是景区、景点门票,还处在原始效益阶段。

3措施建议

3.1采取有力措施,做大做强旅游业

3.1.1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没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更谈不上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据调查,信阳老区旅游景区(点)的配套交通设施,环保、卫生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安全保障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大多存在不完善的现象,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老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这是信阳老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往往和景区农村的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加强景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另外,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主要依靠当地农村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类投资还能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从而直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3.1.2实施精品战略。信阳旅游资源优质丰富,缺少的是建设和开发。鸡公山景色秀美,为四大避署胜地之一,又和千年古刹灵山寺、豫南明珠南湾湖和疗养胜地汤泉池等互为毗邻;大别山兽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些景区、景点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实施精品战略,主要是把鸡公山生态山水风光旅游景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条件较好的景点、景区建成享誉省内外,乃至海外旅游市场的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①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现有景区、景点设施,努力提高服务品位,建设国内一流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的旅游景区。②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有了好的产品,还要配合强有力的宣传,才能打开国内外市场。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在国内其他省份和国外旅游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影响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信阳旅游业要走出河南省,必须制订旅游促销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1.3创新旅游业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信阳旅游景区按照行政区划分属不同的县区,管理比较分散,难以发挥优质景区、景点的带动作用和形成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为了充分挖掘信阳旅游业的潜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其成为信阳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在加大政府监管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可选择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景区试点,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性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创新体系,加快市场化运营步伐,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和统一保护。以综合各区点的力量,形成信阳旅游业的整体效应;以增强全市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力争尽快建立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旅游管理体制。

3.1.4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目前,信阳旅游行业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若要大力发展,必须打破原有格局,将单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投资主体转变为复合型的投资主体。对国有旅游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旅游业的市场化水平。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对规划中的新景点(配套经营的商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坚决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1.5打破地域界限,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信阳市地处鄂、豫、皖3省交界处,和中心城市武汉市相毗邻,交通便捷,发展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明显。向西可以将大别山一桐柏山旅游区联系在一起,构建红色旅游长廊;向南可以利用与武汉市毗邻的优势,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休闲游、度假游、商务游、会议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向东可以和安徽省的部分景点联系在一起,充分协调,以求资源共享。

3.2将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一方面,利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的村容村貌,模糊景区边界,扩大景区范围。通过提高景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使其树立旅游意识。加强景区的民主法制建设,保持景区良好的社会治安,做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使游客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景区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出乡村游、农家饭、农家旅馆等涉农旅游产品,以适应由观光游向消费、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努力挖掘旅游业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老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狭隘地理解旅游业概念,单纯地为发展旅游而发展旅游业,不仅不能使旅游业蓬勃发展,而且也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相左。因此,必须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摈弃“门票经济”的陈旧思路,努力开拓旅游业的外延并挖掘其内涵,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在各行各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吸附更多的劳动力,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为信阳老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确立其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7

摘 要:农业旅游最早在欧洲出现,随后在亚洲及其他地区发展开来。其独特的景观类型及活动项目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传统旅游增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国内外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大多从概念辨析、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开发影响等角度进行,并且多注重零散的实证研究。本文借用城乡统筹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构建了新农村建设系统和农业旅游发展系统。

关键词:贵州省;农业旅游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前 言

论文选题的背景

(一)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旅游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二)贵州省的特殊省情

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三农”问题仍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效果还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三大经济区农村发展很不平衡。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使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思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肯定。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农业旅游的研究综述

唐克敏、舒伯阳(2007)从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模式出发,将乡村旅游分成城市带动型、景区带动型、古镇建设带动型、特色村落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魏小安(2008)则从大农业和大旅游结合的视角,将农业旅游分为“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古村落、农业的绝景和胜景.特区经济, 2008(3)182一 183.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8

要害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导、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造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触,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造。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非凡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2009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9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9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9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动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赖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9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治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2009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9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造、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动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辟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动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加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辟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惫”,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重“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挣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导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治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治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治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导。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浙江省已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调解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造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朴、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对此,浙江省旅游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十、百、千”工程。这是我国、也是浙江省首次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可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9(26).

2、孙俊秀.体验型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9(18).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9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景观建设;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内部经济的发展,还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周边环境的保护。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环境收益、生态收益,以环境为代价的农村建设是短暂的,是不科学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1 农村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方面农村房屋逐渐增加,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村落景观出现倒退。土地资源浪费,树木没有规划的大批砍伐,无计划的开垦和放牧导致水土流失,一味追求跟城市接轨导致农村的传统景观遭受破坏,很多地方别具特色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遭受冲击。环境污染、人口压力、自然气候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总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农村景观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暴露了农村景观规划的缺失的问题。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之间差距缩小,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在农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农民开始逐步修建较高品质的房屋,修筑水泥路,部分区域增加了公共娱乐场所,置办了娱乐设施,但是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开发不科学,导致某些地方旅游开发过度,生态失衡。许多农村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注重用地方性的行政手段控制乱搭乱建、破坏生态的行为。(见图1、图2)

2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不适应当地发展

到现在为止,很多农村的发展没有科学依据,住房大多由本地农民自己设计,基本上没有娱乐设施;有一些村庄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但原理非常简单,因为没有和县市的区域规划相互结合,不能够满足长期的发展目标。要想设计出更好的村庄,必须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还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然后进行统一的规划处理。

2.2 建筑形式无特色

新农村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一些致富的农民放弃了对家乡的认可以及崇敬,而是盲目效仿城市,不断地城市化改革村庄,所以现代农村变得凌乱,各种各样的设计要素都混合在一起。由于现代材料地不断使用、建筑染料地不断涂抹以及建筑形式的漏洞,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景观的发展。

2.3 农村景观设计城市化

农村是现今发展更新的主要目标,为了建设新农村,给农村居民带来城镇生活享受就开始了建设农村,但建设的方法出现问题造成农村建设的失误。现代农村的建设不但要改造硬件设施,还要改造环境,保留其原有使用价值,这样的改变才更具实用性和完美。

2.4 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

农村的景观以观赏为辅以实用为主,当地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会带来经济利益,还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但是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错误元素,把农村改造与城市建造相混淆,误认为把城市花园别墅小区的模式搬入农村变为农民新居就是实现城市化,家庭庭院的缺失使得农村家畜无处饲养,种菜地被改建为花园,只有观赏能力不具实用性,粮食丰收也无处储藏。只注重建设而没结合农村实际应用,这实际上不是对农村的改建而是更改,它使农村失去存在价值,对居民生活和农村经济造成影响。

3 结语

新农村景观建设把握规划、建筑和景观的互动态势,形成良性的互动设计机制;探讨地域性历史文化及革命传统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意义,及新农村景观与当地众多文化因素的结合方式;通过不断研究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的变化与发展,制定出与时俱进、与人俱进的农村规划蓝图。使当地的农村景观更加人性化,更具有创造性,更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1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对策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农村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农村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对农村经济、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城乡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形成了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会阻碍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会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制约[1]。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解决此项难题的重要方式。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尤其是生态景观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摧毁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也使乡村特色景观元素逐渐消失,甚至连乡村传统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也渐渐隐退[2]。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做好乡村景观保护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1乡村景观的现状与问题

1.1缺乏整体规划,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42.8%的乡已编制总体规划,36.8%的行政村已编制建设规划[3]。纵观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前所未有,然而,总体规划水平却不高。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景观建设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大多数村民没有景观概念,只是把种几棵树作为景观工程建设,而对如祠堂、戏台、古井这些所谓的“过时的”“无用的”建筑和景观小品则毫无保护意识,甚至不假思索推倒重建。在小农式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农村老百姓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观念非常淡薄。

1.2千村一面,特色景观逐渐消失

我国农村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即曾经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田园气息的乡村风貌正在逐渐消失。在一张张“令人兴奋”的规划建设图片中,我们很难分辨出它是南方的民居聚落,还是北方的平原乡村。村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千“村”一面[4]。特色危机在我国的农村建设中不断蔓延。道路截弯取直,住宅成行成列等这些城市建设的做法在各地农村纷纷上演(图1)。乡村原有的质朴亲切的生活氛围已慢慢退却,乡村特色景观正逐渐消失。

1.3生态景观严重破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在当前的乡村建设中,某些地区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建设指导,盲目的开山拓土砍伐植被,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柏油马路、一片片水泥硬质铺装广场(图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机动交通工具也在日益增多,尾气排放问题日益严重。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的建设对生态功能和文化传承、美学内涵方面考虑尚浅,这些都是导致乡村生态景观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这些突出的矛盾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乡村景观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1从相关政策、群众意识方面推进乡村景观保护

2.1.1制定相关保护政策目前,在我国推行的村镇规划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中关于乡村景观的内容相对较少。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法规控制、执行标准,乡村景观保护还处于盲目状态。我们应积极主动地推动乡村景观保护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促进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工作。2.1.2提高群众保护意识村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很多村民对乡村景观的社会、经济、美学和生态价值没有概念和意识,保护和利用更无从说起。在城乡一体化如火如荼的进程中,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普及,增强村民的资源危机意识和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让村民自主的对乡村景观进行保护与利用,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1.3完善监管制度乡村景观保护不仅需要完善的政策实施,同时也需要严格的监管制度来维护。当前对于乡村建设的监管还很欠缺,私搭乱建、村民自行拆旧房建新房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乡村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景观监管制度,明确景观监管职责,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对影响乡村景观风貌的违建行为加以处罚,保证乡村景观的良好发展。

2.2从规划设计、传承发展方面进行乡村景观保护

2.2.1基于整体规划,统一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的乡村景观保护,不能把某一村庄当成独立的片区来看待,应该把它和临近区域的周围环境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首先,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连接起来,中间有一个平稳过渡区域,两者和谐相融;其次,乡村景观保护应在一个较大尺度下进行,与周边各个村庄统筹规划,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营造统一协调的乡村景观风貌;最后,乡村景观中的各个景观要素也应互相协调统一风格,尊重历史传统,因地制宜,传承乡村传统风貌,保护整体景观。2.2.2保护乡村传统,传承历史文化无论是牌楼、祠堂、戏台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村民们世世代代在适应自然与自我提升的历史进程中沉淀积累并传承下来的,它们蕴含着村民的精神信仰,反映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的本质和灵魂所在。这些历史遗存是构成乡村景观的重要元素,只有对这些乡村传统的文化性景观进行保护传承,才能守得住乡村的灵魂。2.2.3保护生态景观,顺应自然规律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应以顺应自然规律为前提,两者的互利共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5]。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资源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保护自然生态景观要顺应自然规律。第一,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保护基本农田;第二,加强当地植被保护,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出合理的生态廊道,保证完整的生态体系;第三,注重当地水系保护,严格控制由于建设造成的破坏与污染;第四,在新农村建设时要尽量选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乡村景观生态体系的建设对城乡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4结合观光旅游,拓宽保护途径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可以把原有的乡村田园景观和现代化农业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从经济效益出发,提高农民的保护意识,增加乡村经济效益的同时让乡村景观保护得到更高的重视。与旅游业的结合还可以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也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生态旅游的发展是把自然景观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和保护。研究表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益于农民环保意识的形成和促进环保行为[6]。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人员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拓宽乡村景观保护和利用途径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3结束语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乡村已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场地,而是代表着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乡村景观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对乡村景观现状问题的总结,以及对保护对策的探讨研究,以期对未来乡村建设提供一点理论参考,实现保护好乡村景观、留住乡村灵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晗雪,赵兰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研究[J].中国外资,2013(7):212-214.

[2]朱玲.乡村景观感知真实性研究:以长沙市郊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46-47.

[3]建设部城乡规划司.2006村镇建设统计公报[Z].2007.

[4]陈飞平,李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福建林业科技,2009(1):227-229.

[5]谢花林,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3):39-41.

[6]盖晓媛.杭州市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0:3-4.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11

关键词:农田水利;乡村景观;融合

1、前言 农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乡村自然景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要在发展农田水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探索出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开展乡村景观规划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发展能力,美化村容村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构筑和谐村镇,为开展生态、民俗、观光旅游和农民通过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奠定基础,对全面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乡村景观和农田水利的分析 2.1 乡村景观的概念及表现

村落是大地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据景观学对景观含义的定义及描述,景观首先是一种格局。最主要的表现是反映现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使用,而历史的记录则成为了乡村景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内容。主要表现有: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以外的所有景观空间,包括了郊区、乡村、景观野生地域的范围。

乡村景观是由乡村形成聚落、聚落有经济活动、聚落的文化积淀以及自然环境构成的景观环境整体。

乡村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融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影响程度较低、自然景观的属性和特征保持的较强,在景观中占据主体位置,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定义上的景观来说,最关键的的不同在于乡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型经济下土地利用的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背景。其次,乡村景观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乡村的优势、摆脱乡村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一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2.2 农田水利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农田水利是以农业增产为目的,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治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农田水利任务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并结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土培肥,扩大土地利用,以达到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

2)特点

(1)需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简单明了的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表达了出来。有了完善的基本农田水利措施,其他耕作,施肥等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其效果。但是,这些最基本的农业措施由于前期投入比较大,收益慢,而且直接受益不明显,而如今很多地方对这些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非常的重视,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力度。

(2)具有很高的群众性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广发的遍布在全国每一个乡村,并与每一位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每年为了兴建水利设施,都要发动大量的劳动力来参与。由此可见,群众性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特点。

(3)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涉及面非常广,极有各种兴利功能(如农田灌溉、生活供水等),又包括各种除害减灾功能,另外,还包括各种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如花卉、养鱼等)。此外,还要承担大田作物灌排等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农田水利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我国城府的大力扶持。

3、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

3.1 工程景观融合

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机融合,既保证了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有效的防洪,也为农村居民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农村经济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环境也得到有效维护。工程景观的融合,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基础上与乡村景观进行融合,如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中,有效结合农村地形,并将乡村景观与堤坝建设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实现农村的工程景观融合。通过将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进行工程景观融合,不仅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还能在工程建设基础上有效维持乡村景观对农民的视觉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应对农民的乡村景观开发加以引导。由于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强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固性,因此,为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固,在农民开展对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3.2 文化景观融合

开展农田水利一乡村景观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工程的进一步美化,还能有效保障农村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景观融合的含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过程中,注重工程与农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工程融合中创新设计思路,使得农村文化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于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更为直接的反应农村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文化景观融合中,更加偏重于乡村景观建设。为有效实现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融合,应注重开展农田水利创新发展,有效结合农村建设中的美学设计,并以农村的文化背景为建设基础,开展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文化景观融合。

结束语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的融合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能够发挥出巨大作用,两者的有效结合,对于未来发展农村,为农村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和持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钊.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研究 [D].东北农业大学 ,2012.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1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意象;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过去,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规划从业人员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城市建设,而忽视了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正在逐年提高,乡村面貌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惊人的演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造农村落后面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建设和谐优美的新农村的同时注重乡村环境意象的打造和重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已越来越引起新农村建设者们的重视和思考。

乡村环境意象

乡村环境意象相对于“意象”“城市意象”而言,是很少提及的概念,武汉大学的熊凯,他相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的特点[1]。

乡村环境意象是人文、地理、景观等能充分反映当地乡村形象的特征在人们意识中的定位和延伸。乡村环境意象的形成不但来自于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感知,而且还来自于非当地居民的感知和认同,当地居民对乡村意象的认识拥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中国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认知过程中,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以天道知人事”、“以人事观天道”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的“共同的心理图像” ,它有着“世外桃源”般的诗意画境,它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它强调“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乡村整体氛围。

与乡村环境意象相协调的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乡村环境意象在景观与人文两方面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给予充分考虑,使整治、改造所得成果区别于城市环境而更加贴合乡村环境。

在农村环境整治中,首先,要认定乡村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挖掘其资源价值,明确乡村产业发展定位。从而,依据其特点,通过整治乡土建筑外观、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创造特色重点环境等手段和方法来体现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环境风貌。

乡村意象规划还强调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环境景观的可持续,更是人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的建立与重构。这就需要规划从业人员重塑乡村人文环境的人文氛围。

义乌市上新塘村整治规划设计之实例分析

3.1 明确农村产业发展定位

上新塘村位于浙江省义乌与兰溪、金华交界的上溪镇,纳入义乌十分钟经济圈。杭金衢高速公路( 在上溪设有二级互通口)、浙赣电气化铁路横贯其中;03省道杭金公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庄距镇中心约10公里,距义乌市第一大水库——岩口水库约4.5公里,西面不远是里东岩水库及以休闲农家游而闻名的贝家村;现有建设用地2.85公顷;现状村庄背山面水,呈“负阴抱阳”之势,乃风水宝地。

上新塘村处于两山之间,山谷幽静,地形地貌特点鲜明。村山地、荒山荒沟以全部栽植桃树,种桃树的历史悠久。

因此,规划将上新塘村定位为:尊重原有村落文脉与空间肌理,发展乡村旅游、提倡高效农业,建成“一轴、两心、两带、四片”,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村风村貌纯朴的省级现代化乡村旅游新农村示范点,发展成为以观光、赏花为主题的观光休闲乡村旅游胜地。

3.2 整治乡土建筑外观

上新塘村现在使用的宗庙祠堂,坐落于山脚,正如江南依水而建的徽派建筑、马头墙、白墙黑瓦,在某一层面上,正是乡土文化的最好反映。但村中现存的其它历史较久的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建造,到现在都破旧不堪,呈现出内部萧条的景象。新建民居沿马路向村口聚集,争相开办以农家饭为主的农家乐。虽沿小溪临水而居,但确因缺乏统一的规划或控制而存在明显的异构特征。为对其进行梳理和协调,规划通过统一风格来塑造和谐并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乡土建筑,使乡村中的建筑物如民居、宗祠建筑和其他建筑形式都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

规划采用三个途径进行整治。首先,对年老失修,尚无人居住的闲置民居进行拆除,用作公共活动空间。其次,对保留的原有民居进行“穿衣戴帽”整治工程,即在屋顶、挑檐等部位做成仿木的形式,加马头墙、勾线、甚至彩绘,刷白墙身,使之看上去具有中国江南民居古建筑的形式,总体上呈现黑瓦白墙的鲜明特点。(图1)再次,对新建建筑均采用江南民居形式进行建造。充分结合乡村山水环境,或依山傍水变化围合成院,或临水设置景观小品,或于山间建设赏花、采桃游步道,或依水打造儿童嬉戏水上乐园等方法,形成义乌精品桃花坞民居群落。(图2)

图1现有民居整治规划图

新建民居 新建村委会新建村委会南立面

图2 新建建筑风格

3.3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环境区别于城市环境主要表现在田园野趣和自然地貌。农村环境整治中必定要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尊重地形地貌,山体、水体、动植物等原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上新塘村可耕种的农田不多,却有大面积的山间桃林,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池塘。

规划在村南的池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既可减轻水患、改善生态,又能在塘基上种桃。在保护和保留大面积的桃林的同时,在山体桃林间就地取材,修筑赏花、采桃游步道、观光长廊等,在保留传统乡村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地处理了山与人、水与人的关系,增加了亲水性和可达性,让人们可以更好的融入自然,体现了乡村土地的基本肌理。

此外,在植物种植方面也作了详细规划。比如,种植常绿乔木的同时加进了彩色灌木以及那些既可赏叶又可观花的高档树种,而且村口的空闲地也被改造成了村口接待小广场,进村道路两侧种植观赏性极强的银杏,房前屋后或栽植观赏树木,或点缀以玫瑰、月季等花草等等。

3.4 创造特色重点景观

山体和水体的充分利用体现了乡土的基本肌理,加以重点景观的打造更能活跃乡村气氛。

首先,上新塘村的建筑主要沿中心道路两侧修建,为打造桃花坞乡村旅游设置了一条特色商业街。该商业街结合村中主要道路两侧民居而设,规划约250米,以农家手工制品(布鞋、布娃娃、绣品、竹艺商品、剪纸、桃花艺术品、桃核工艺品、扫帚等)、农家蔬菜瓜果(无公害蔬菜、溪鱼、桃子、桃浆等)买卖为主。让来上新塘旅游的人们能带回一些乡土气息的物品回家,回味乡村的宁静与安详,休闲与淳朴。店门前红红灯笼高高挂,呈现一派祥和而富有生气的新景象。另一方面,商业街的打造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其次,利用现有南北向溪流设置一桃花岛。溪流中段现有吊桥,可供游客及村民行走。但现状溪水较窄,为加强行人高空走索桥强烈的心理感受,深深体会“险”的游玩乐趣,规划将溪水拓宽至30米,并设计一观赏性小岛。该岛最宽处约10米,长30米。岛上种植桃树,布设水车供游人观赏。

3.5 重塑乡村人文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整体上可理解为一种乡村意象, 乡村意象的外观表现既为乡村景观。也有观点认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卖点[2]。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可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 乡村景观的改善又促进旅游的发展[3]。

上新塘村的规划不仅修复与再现当地的传统民居、特色风貌、风俗宗庙等历史文化痕迹;同时,还通过营建物质性景观,诸如景墙、壁画、灯具、植物造景等来反映当地的传统文化因素。此外,村中商业街的打造,对传统生产资料的保存和利用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且在新建的村委会综合大楼底楼设置农耕农具展示厅;修建了附有传统建筑色彩的山顶农家乐;以传统工艺建造土坯草舍,展示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树立代表地方风俗的雕塑;设立采桃节、滑草比赛、传统高跷节、传统民俗节,开展寻迹松风古道活动等。

结合上新塘村乡土文化特色,与农村经济挂钩,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游,规划设置三大乡村观光、农事体验等相关游线,打造乡土文化品牌。三大游线如下:

(1)寻迹松风古道觅幽一日游(寻松风古道遗迹,觅幽静松林) 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农家商业街观光—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农家院用中餐—过吊桥,至凉风洞—水之源—松风古道—纪念碑—寻访鲤鱼之眼—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2)采摘祈福一日游(采摘桃李瓜果,上香祈福)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凉风洞、水之源参观—农家院用中餐—遍地桃花观光(桃林采摘、农家瓜果采摘)—农家商业街观光—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3)幽静休闲一日游(溪涧嬉戏、山庄下棋、打牌等) 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农家商业街观光—凉风洞、水之源参观—农家山庄用中餐—溪涧嬉戏、下棋、打牌等—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结语

现今我国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实践已证明,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具有其独特性。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就必须有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优势。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内容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改变农村的居住环境,也利于就地改善农村民居的生产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

[2] 孟明浩, 顾晓艳, 蔡碧凡, 等. 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J] . 福建林业科技, 2006,33 ( 4) : 225- 229.

[3] 梅燕. 论现代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 . 农村经济, 2003, ( 10) :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