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促进会

新农村促进会

时间:2023-06-01 09:32:43

新农村促进会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1

【关键词】社会治理 农民 组织化 再组织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促进农民再组织化是解决众多农村问题的关节点,而从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更需要聚焦这一话题。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的治理程度与社会成员的组织化程度密切相关,当发达的社会组织把分散的个体成员“组织”起来,政府通过或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治理社会,不仅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更提高治理效率;相反,社会成员的组织化程度低,政府直接面对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化”的社会个体时,则会增加治理成本,降低治理效果。

从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历程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社会治理程度密切相关。计划经济时期,体制将分散的农民通过政治手段“组织”起来,创造了一个可控的社会秩序;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后,农民重又分散开来,以家庭为单位,各自为战,“农村因重大体制性转型而出现了某种不适、无序和紊乱”①,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在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秩序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超越传统上以政治手段来组织农民的历史不足,遵循现代社会发展规律,探寻当代农民“再组织化”的方式与途径,将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走向现代化的现实课题。

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组织化的方式与社会治理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旧中国农民一盘散沙的落后状态,实现社会秩序化,服务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将社会成员组织起来实行有效管理的社会建设思想,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城市推行单位制、在农村推行体制,完成了社会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也成功地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从一盘散沙到严密组织化,社会治理也取得显著成效。

农民组织化的基本方式。计划体制下,体制的推行完成了农民从一盘散沙到组织化的过程,三级组织成为农民的基本组织方式。从1952年到1958年,通过推行农村集体化改造,历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最后是(取代高级社、能有效统合农村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行政与生产管理双重功能、政社合一的乡村基层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从制度层面上建立了国家力量直达基层的网络体系,通过以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为核心的三级机构,将城市以外的几乎所有地区、行业和人等都纳入了5.4万个公社、71.8万个大队和600.4万个生产队的行政组织之中,农民的生存方式、联系方式被改变了,历来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农民被整合为具有高度共同意识和一致行动能力的整体,党和国家的意志几乎没有障碍地贯彻到全国各地基层的每一个组织中。”②

体制下社会的治理状态与成效。在制度下,农民被全部组织起来,社会治理也进入国家―组织―农民的有效治理模式与状态,并取得预想的治理目标。体制下,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每个农民以家庭为单位隶属于相应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不仅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同时也是基本的社会生活和管理单位,从生产劳动的安排,到劳动成果的分配,以至农民的社会教育、社会管理等都由组织负责,国家对农民的管理通过三级组织来实现,而不是直接面对作为社会个体的农民。也就是说,的三级组织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国家上情下达和广大农民下情上达都是通过三级组织有序进行。这种严密的组织化过程和社会控制手段,加上体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等,将农民控制在所属的三级组织内,有效实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以政治手段实现农民组织化的负面效应。政社合一的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不断显现。这种组织化是借用管理政治乃至经济和军事的方法来管理社会,以硬性的制度规定把农民固定在所属生产队,集体生产,既违背经济规律,导致经济生产中的大锅饭、经济活力受到严重限制;更违背社会规律,以限制农民的发展与自由流动为代价,依靠政治手段把农民绑缚在公社的土地上,导致社会管理体制的高度行政化、管理主体的单一化和社会结构的严重僵化,使社会缺少生机与活力,这也成为日后走向改革开放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去组织化”与社会治理困境

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农民的组织方式。农民重新进入分散自由的“无组织化”状态,学术界也称之为“去组织化”。这种“去组织化”在带来短暂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伴随改革进程却逐渐阻碍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持续改善,更给社会秩序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农村与农民的一盘散沙状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直接动摇和冲击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政社合一的恢复成农村基层政权机构―乡镇政府;原来集生产和生活职能于一身的生产队,被村民自治组织取代;土地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等集体资产重新被分割到户,“形成了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③。农村开始成为村民的松散联合体,虽然居住在一个村庄,但基本各家各户生产、生活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农民从严密的组织状态重新回到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重心不断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不断冲破户籍限制的农业流动人口更加剧了农民的分散状态。

农民的分散状态所带来的社会治理困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民生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其释放生产活力的优势逐步降低,呈现分散状态的农民不仅生产生活难以持续改善,更给社会治理带来突出的压力与困境。

首先,处于分散状态的农民,其生产生活难以持续提高,埋下了社会治理的隐患: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难以有效把握市场信息,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同时伴随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进行,被排除在现代社会保障体制外的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三农问题”逐步显现,农民除了土地之外,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社会保障,农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弱而贫的现象逐渐突显,甚至农民集体沦为社会弱势群体。“最弱的社会,一旦失去了生存权,就会暴力化。”④尤其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征占农民土地,生存压力不断加大的失地农民其利益诉求不断增多,并越来越成为的主体。

其次,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不断减弱降低,一方面农村集体资产空壳化、村委会影响弱化,导致一些地方农村出现严重的治理危机;另一方面,为缓解农民负担过重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农民几乎失去所有的“控制”手段,农民进入“绝对自由”的时代。

再次,政府直接面对分散的农民个体,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一是对农民的社会流动缺乏相应的管理,作为流出地的农村既没有农民流动信息的及时和完整登记,更缺乏对留守老人、妇女及儿童的相应服务,带来突出的社会治理隐患。二是对农民的教育疏导空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民教育问题异常突出,面对各种观念与社会思潮的变革,没有相应的组织与机构对农民进行有效引导,相对于人身的自由,农民的思想更加自由。特别是一些村级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及时有效引导社会风气,农村封建迷信思想、黄赌毒等不良风气沉渣泛起,影响深广。三是农民利益诉求不畅与表达无序并存,农民维权意识强,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淡化,当遇到利益诉求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代表机构,农民常常借助网络渠道或民间精英自发组织起来,通过集体上访、聚众封桥堵路、冲击乡镇机关、发动甚至闹访、缠访等方式表达诉求,无序维权,甚至走向极端无底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改变农民单打独斗的生存状态,促进农民再组织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与治理的一种现实要求。

实现农民“再组织化”的路径思考

进入新世纪,加强社会建设与治理的任务日益突出,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后,如何以尊重规律为前提,超越计划经济时期依靠政治手段实现农民组织化的历史不足,将分散化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实现农民的“再组织化”,不仅是改善农民生活状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需要,更是改变政府直接面对农民个体的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效果的现实要求。新时期农民的再组织化,应改变以往政府强制推行、农民被动服从的思路,而积极探寻“农民以独立的认知判断为基础,根据自身内在需求,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的去行动、去组织化,即‘自我组织’而不是‘被组织’”⑤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新时期实现农民的再组织化,需围绕以下思路与原则有序推进:

尊重农民意愿并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宗旨,有序推进农民的再组织化。新的历史起点下实现农民再组织化,将以促进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逐步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宗旨,这既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与治理的现实任务。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告别温饱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不断坚实,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社会要求亦不断显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遵循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发展为目的,以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自觉为基本原则,促进农民再组织化,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提高农民比较收益、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是农民再组织化的基本要求。

科学界定政府职责,增强农民再组织化的动力与保障机制。新时期农民再组织化的迫切性不断凸显,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民本身的自觉意识仍然不高,某种程度上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动力和保障机制;同时,也应科学界定政府职责,推动农民的组织化,而不是强行组织农民。这一思路虽然日益明确,“但乡村现实却是农民之外的政府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农民反而处在被组织和被合作境地,并带来了农民‘渴望合作’而又难以‘真正合作’的困境。”⑥扭转这种困境与惯性思维,需要清晰界定政府在农民再组织化中的角色与地位,科学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一是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农民再组织化,比如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组织免税政策、扶持帮助政策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兴办、创办农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包括明确农业农民组织的法人资格、法律地位,赋予相应的社会职能权限,为农民组织的合法权益和持久生命力提供法律保障,增强其权威性和内部约束力等,促进和引导农民组织依法设立、依法治理、依法开展活动。

积极探寻农民再组织化的有效形式与载体。围绕尊重农民、服务农民的宗旨与原则,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农民再组织化,应努力探寻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以各种方式呈现的农民组织方式与载体,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思想进步等不同角度的需求。概括起来,当前可发展三大类型的农民组织,引导和促进农民再组织化:

一是以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为基础发展经济性农民组织。以生产经营的组织化促进农民的组织化,是新时期农民再组织化的核心与根本。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这一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多种农民组织与合作方式,包括家庭农场、集体农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经营等各类方式,只要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方式都可以积极探讨、鼓励和扶持。以新的组织化方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有助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民收益,也有助提高农产品品牌及质量管理,为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奠定基础,促进食品安全,同时更有助于实现农民的适度组织化。

二是以构建基层民主秩序为核心,加强村委会建设。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在联接“政府”与“农民”关系、促进农民再组织化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如何更好服务农民,提高农村治理水平,需更好发挥村委会作用,包括改善农村环境、加强村容村貌建设、调节村民纠纷、集中村民利益诉求、引导村民观念、建立良好村风等各方面,村级组织仍然具有先天的优势。为此,着力提高村委会成员的能力素质、增强服务村民能力,促进村委会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和带领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是加强村委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是围绕服务农民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农民互、文化性、兴趣性及志愿组织。在促进农村农民组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结合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探寻多种形式的农民互、文化性、兴趣性组织以及农民志愿组织,以服务农村农民、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提供精神抚慰。如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增多,参照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可行办法,发动村民成立各类互助组织、志愿组织、帮扶机构,为“三留人员”提供适度生活及情感关照;通过挖掘本地民间传统和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组织、兴趣组织,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和思想境界,带动村风民风转变;通过发展和引入现代志愿组织,为村民提供相应的助学、助困、助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有效引导鼓励农民加入和成立自己的志愿组织等等。

把现代农民以现代方式组织起来,以农民为中心、以服务农民为目的促进农民再组织化,将是实现农民和农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与根本途径。

(作者为中共抚顺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注释】

①韩小凤:“从一元到多元:建国以来我国村级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3期,第54页。

②朱小玲:“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建设思想述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第113页。

③姜长云:“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人民论坛》,2014年1月上,第70页。

④郑永年:《保卫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2

关键词:村级会计管理 会计委托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70-02

一、村级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成绩与问题并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关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地方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摸索出“村账乡管”、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托等将农村财务管理与基层民主建设相结合的新路。

但是,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核算不准确、公开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村账乡管”、会计委派制在实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村级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村不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核算,账务处理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这些问题引起农民群众种种猜测和不满,成为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二、村级财务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主理财权利与“村账乡管”未能很好衔接;会计委派制存在会计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有的县、乡借“村账乡管”,越俎代庖,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

就村级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而言,现行会计制度设计未能完整反映村级管理及服务职能的相关会计信息;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财政管理规章制度,对于村集体财务会计管理规范缺失。

2.财务公开不到位,民主理财意识淡薄。虽然国家有关规定明确提出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是实际执行中,少数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视集体财产如家财,导致民主理财意识淡薄。

3.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财会队伍不稳定。目前,绝大部分的村会计人员,以及“村账乡管”机构的资金管理员、记账员及村报账员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加上乡镇机构多次调整、村选举换届等因素影响,更换较为频繁,给会计人员管理和培训带来困难。

4.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效果较差。农民群众的民主理财权利由于缺乏保障机制,往往得不到真正落实;由于受到相关部门对村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划分不清的影响,监督效果很差。

三、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的意义

2010年2月,中纪委、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指导意见》对于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会计委托服务是规范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在加快农村和谐稳定发展、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为加快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是村级经济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集体资产管理、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管理等工作的基础,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在维持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监督权不变的情况下,积极引入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通过村民会议、村民理财小组、村民委员会等组织方式,请村民广泛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预算审批、项目建设决策等村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财务决策民主化,财务状况公开化,财务监督制度化。

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消除了可能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化解了因农村财务信息不透明而引起的干群矛盾,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3.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为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其中,推行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引入社会中介机构为村级财务管理服务,是规范村级财务工作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防止村集体资金被贪污、挤占、挪用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4.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通过集中核算,精简人员,有效减少了乡村行政开支,减轻了农民负担,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通过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职能由征管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科学推进会计委托服务应做的各项工作

1.“摸清”家底,锁定“旧账”,采取自愿委托方式。由服务机构完成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切实做到积极稳妥,严密组织,科学推进。

2.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开展。依法理财是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必须符合《会计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的基础上,各服务机构依法与各村民委员会签订会计委托服务协议。实施服务后,维持村委会对各项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

3.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应实行村级财务与资金的“双委托”管理。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后,各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对村级财务与资金进行管理,各行政村不再设会计和出纳,只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出纳,其资金由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服务机构可对村级财务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

五、妥善解决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内容丰富,千头万绪,妥善解决好以下关键问题尤为重要。

1.加强服务制度建设。在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前期准备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部门应加强有关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积极探索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健全服务的各项日常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2.加强对涉农票据的管理。规范的票据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在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过程中应当规范涉农票据,加强对涉农票据的日常管理,规范票据的使用行为,力争彻底消除“白条”入账现象。

3.加强服务机构建设。合格的从业人员是做好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必须重视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建设工作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要加强对服务机构人员的管理。服务机构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熟悉农村财务工作,机构负责人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以及比较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其次,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服务机构应定期对村报账员、村民理财小组成员、会计、资金会计(出纳)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对新会计及报账员,应做好岗前培训,经培训合格再上岗。最后,要加快对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电算化知识的培训,加快推进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电算化建设进程。

六、正确处理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中的重要关系

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尊重农民意愿是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在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积极争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不能搞“一刀切”。

2.处理好与村干部的关系。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由村干部代表村民履行日常管理职责。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势必要削弱村干部的权力,增强对村干部的监督;而村干部又是推动、实施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骨干。所以,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必须做好村干部的说服、教育工作,使之从有利于集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正确处理好干群关系和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待问题。

3.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乡镇党委政府是管理和指导农村工作的桥头堡,是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努力开创党委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七、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应当遵循的程序及制度

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应切实加强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村集体资金采取备用金领取方式进行管理,各项较大开支需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加盖印鉴后,由村集体组织法定代表人审批签字;如遇重大开支和事项,还需先经过村民会议审议通过。

1.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以经村民会议审议通过后的财务预算作为村集体当年资金开支的依据,并在年度终了时由服务机构根据该年各行政村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编制决算报告,送各行政村村民会议审议。

2.实行村级财务定期报账制度,服务机构在受理村报账员报账时,应逐一核实有关凭证,凡符合村财务预算内容,手续、印信齐全,凭证合规的开支方可报销入账。

3.实行村财务定期公开制度,服务机构应定期向村民委员会提供详细、完整的村财务信息,并由村民委员会定期公布,接受村民的监督。

4.实行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服务机构应加强对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对各村的财务会计档案实行分柜管理,并妥善保管。

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通过健全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村集体资金、账务管理等,能够进一步规范银行账户、现金收支、债权债务结算、票据使用,以及会计档案管理。

八、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必须科学设置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分工和职责,实现权责一致、相互监督。

村级集体组织法定代表人是村级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对本村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村出纳员由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干部兼任或由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村民担任,主要负责村级收入、支出原始凭证的收集整理,村级备用金的领取、保管和定期向服务机构报账。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收入、支出情况逐项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服务机构负责发放备用金,审核报销票据,进行账务处理,汇总编制月报、季报、年报,并对各村的财务档案进行归集管理。

九、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管理

加强审计监督,让百姓放心是顺利实施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应坚持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服务机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档案管理、机构日常管理等的考核力度,除通过村务公开,接受群众广泛监督外,服务机构还应接受上级部门及有关单位实施的审计监督,并公开审计结果。应当加强以下重要方面的审计:

1.农业资金审计。加强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生产生活、关系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审计,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和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农业资金整合,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2.村民委员会换届,以及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人轮换时,有关部门应组织相应的离任审计,给村民一个清楚的交代,让干部交接得明明白白。

3.深入推进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结论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据,促使级干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其对村民的承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的指导意见.200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10

3..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求是,2008(10)

4.财政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2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 新农村 循环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表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之发达地区较为缓慢。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区,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在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农村市场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但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较之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更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必须不断强化农业是基础的意识,以防止对农业领导、农业投资及农业科技的弱化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轨变型,是农业内部产品结构、行业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实现途径是: (一)市场农业。外部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方向;内部要强化市场核算功能,淘汰在比较成本上的劣势产品和项目。(二)科技农业。科技农业的内涵是农业活动投入和产出逐步向科技倾斜,提高农业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增大农业科技成果中的科技含量。科技农业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和新技术、新方式的引进和推广。当前,发展科技农业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及其综合生产能力,是认识和确定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第一靠政策,解放生产力,使原有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靠投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问题,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收定购粮资金问题;第三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农业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留、要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 需要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要尽力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2、建设资金要保障:黑龙江省农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困难多。因此,要广泛筹措、集中使用、加强管理、跟踪问效。资金实行多渠道筹措: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二是农业重点工程资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贫困农村建设资金等给予倾斜;三是农业贴息贷款;四是各级政府和财政投入;五是主管部门和农民商户自身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为此,一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

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投资投劳。保持新林区建设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紧密结合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村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林区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和半公共性质项目,农民投资投劳主要用于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建设。五是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银行提供信贷、群众自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在农业经济的推广发展阶段, 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 应以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经济的技术引进及推广体系的建设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4

高度重视,上下联动,指导思想和目标明确

此次村支部书记培训是四川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国以来四川省开展的对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规模最大的一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规划好、组织好、实施好,务求取得实效。省委组织部负责全省村支部书记组织工作;各市县积极落实,指定专人带队负责;学校负责教学培训。

为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学校党委多次专题研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这条主线,开展村支书现代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以及村务组织管理等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村支书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提高村支书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本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培训计划和每期的培训方案。

加强力量,联系实际,培训农业人才

挖掘学校潜力,积极作好培训统筹安排

四川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省委提出全省村支书培训任务后,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表态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全省有5万余名村支书,省委要求2006年4月1日第一期开班。当时正值学期进行中,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富余空间不多。通过内部挖潜,反复测算,学校提出全省村支书培训分两个层面进行:两年在学校培训初中以上文化、50岁以下村支书1.2万名;余下近4万名在市(县)进行,学校进行教学指导,每期培训时间均为一周。此方案获得省上批准,并明确在学校的培训经费由省财政解决,在市(县)的由当地财政承担。2006年4~8月,学校已完成共9期6700余人培训任务(学期中每期300~400人,暑期中每期约1500人)。

注意差异性,突出针对性,满足村支书选学愿望

考虑到全省村支书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特点不同,村支书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会有很大差异等情况,培训坚持分类型办班、按需求设课,不搞“一刀切”和“一锅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汇集知识和成果,列出26个培训专业(菜单),如粮油产业、畜禽生产、水产、果蔬产业、中药生产、绿色食品、食用菌生产、茶叶产业、乡村旅游等以供各地村支书自主选择。这种菜单式选学受到村支书普遍欢迎。

2006年举办的9期共60个专业班,每班80~120人。每班培训课程设置既有公共课,如新农村建设基本知识、农村党的建设、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等;又有生态旅游、施肥技术、优粮加工、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果蔬防病、绿色茶叶、花卉选育、种草养畜等专业课程,尽可能满足村支书选班选课愿望。

选好配强授课教师,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保证办班质量

村支书到校培训最希望解决的是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保证培训质量,学校要求各个学院选择熟悉农业和农村生产实际,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回答或解决生产中问题的教师,经审核后担任任课教师。他们精心编制通俗易懂的讲义(教材)供学员使用,精心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最好的多媒体教室为村支书上课,授课易懂实用。一些课程还邀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7天培训时间集中授课40学时,参观和实践教学16学时,如参观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和种养殖场等,结合生产实际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深受村支书欢迎。动科学院王继文教授在讲授畜禽生产新技术时,把课堂搬到学校育成的优良品种天府肉鸭养殖场,讲解生动,实用性强,深受好评,学员们兴趣浓厚,不愿离去。

带着对“三农”深挚的感情,创造条件,作好服务与管理工作

绝大多数村支书从未踏进过大学校门,对大学既感到新鲜神秘而又陌生。学校动员了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充满感情地对每批村支书都做到热情接送和校内引导解说。培训期间,学校还调整出最好的学生公寓和专用食堂供村支书食宿。到图书馆、体育馆校内参观等与普通大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学校选配思想素质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随时听取村支书的意见和要求,与带队干部共同作好有关工作,帮助村支书适应大学的作息时间与管理以求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力大

学员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领

村支书对得到培训机会,选择到自己想学和实用的东西,都认为机会非常难得,表示要倍加珍惜。村支书们求知欲旺盛,上课认真,提问积极,与老师交流互动,都感到收效较大。一是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方向。到大学课堂接受专门培训,并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学员纷纷表示增长了见识,找到了发展方向。自贡市大坝村女支书缪宗英表示:“以前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把所有的土地都用来种植同一种作物,在我们那个村根本实现不了。听了专家的讲课后,对农业产业化才有了一个新的正确认识,关键是要面向市场经济对农户进行产业化组织,找到了建设新农村的方向。”

二是学到了本领,增强了信心。学员表示过去信息较少,调整产业结构比较盲目,参加培训与川农大的老师们建立了联系,在技术上有了依托,发展经济更有信心。南充市犀角村村支书龙云斌说 :“来培训前,感到压力大、办法不多,曾想不干,参加这次学习后,我对农村工作有了信心。”

三是结识了朋友,增进了交流。参训的学员既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欠发达地区的 ;既有担任村支书几十年的老同志,也有担任支书几个月的年轻人。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使大家感到相互取长补短十分必要,许多村支书都说这是他人生中很难得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是看到了差距,激发了动力。不少学员来之前感觉自己的村还不错,通过学习才发现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很大。资阳市先锋村村支书李建中说:“我们村的蔬菜虽然是无公害的A级蔬菜,通过学习后才发现要达到国家标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都还有明显的差距。通过这次学习,我增添了动力,增强了责任。”通过培训,村支书们一致表示,要以今后的工作成绩回报组织、学校和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亮点纷呈,受到社会各方关注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5

一、抓住“两个关健”─着力解决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两大瓶颈”

抓住有人办事关键环节。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思想观念转变的快慢,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引领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主战场的重任就是村级领导班子,在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中要广开纳贤之路,大力培养选拔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各类人才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注重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提高村党支部团结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本领。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从村级后备干部中提、从乡镇机关干部中派、从回乡的退转役军人中挑、从致富能人中选等多种途径建强村干部队伍。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抓班子、带队伍,创机制、建制度,定思路、谋发展,治环境、促稳定等方面工作。要优化村组干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选好配强自己的当家人,积极推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或兼任村民小组组长,使每个行政村固定干事的村干部达到3至4人。提高党员质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加大年轻有为、复转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和优秀妇女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及时吸收符合条件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加入党组织,注重在流动人员、非公有制企业和协会中发展党员,坚持党员发展公示、测评、预审和票决等制度,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好“入口”关。对农村党员进行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和严格监督,确保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性,逐步形成农村党员队伍自我纯洁的机制,坚持从严治党,把握标准,严格程序,认真搞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加大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畅通“出口”关。要牢固树立发展党员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观念,强化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让农村党员在政治上有自豪感、工作上有责任感、生活中有荣誉感,切实扩大党的影响力。进一步规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执行“”等制度,教育农村党员增强党性意识和党员意识,不断提高党员的基本素质。

抓住有钱办事关健环节。要用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谋划确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开发资源、盘活存量、发展中介组织和扶持个体工商户等办法,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巩固夯实农村基层组织执政兴业、服务生产、凝聚群众、兴办实事的物质基础。要因地制宜发展蚕桑、药材、大棚蔬菜、特色养殖、村办民营企业等,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机制,积极鼓励本地农民创业,对创业者在市场准入、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建立完善农民创业融资保障体系,缓解农民创业资金压力。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村办企业的指导和监管,积极组织创业者举办创业知识培训或种养殖实用技能培训,加强对村级企业经营管理等业务方面的指导,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对集体经济“空壳村”、年经营收益在1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组织专门力量,逐个进行调研论证,总结经验,帮助理清思路,制定发展规划,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确定壮大集体经济的具体项目。坚持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之路,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推进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建立科学的服务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惠农办法,实行强村大户带动战略,达到1-2项产业蓬勃发展,其它产业梯次推进的目的,为新农村建设找准经济增长点。

二、整合“三支力量”—充分调动“党员”、“干部”、“乡土人才”三支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党员、干部和乡土人才是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发动乡土人才引路“闯”。村支部要进一步履行好总揽全局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工作的组织协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农村乡土人才工作抓实、抓好、抓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制定乡土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政策,抓住乡土人才 的培养、使用关键环节,形成乡土人才工作的正确导向。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个个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要制定农村乡土人才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励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发展经济实体。

引导党员带头“干”。要发挥农村党员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活动载体,营造党员干事创业的宽松平台,在党员公开承诺时要有针对性,要把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纳入承诺范围,促使他们自觉地带头先富、带领群众共富。要积极探索支部加协会模式,把党组织建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和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并按照小型、分散、业余、有效的原则,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教育干部服务“促”。要教育村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能力和素质,真正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转变服务观念,拓展服务领域,想方设法解决资金、技术、政策、法律、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领农民走上致富路。要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加快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断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突出“四个重点”—力争实现“干部素质”、“照章理事”、“阵地建设”、“民主和谐”新突破

要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要着力提高村干部“四个能力”(即:提高适应市场经济、防范风险的能力,领导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能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思想基础、组织保证和人力支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组织观念、宗旨意识,使每个党员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整体形象,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树立新形象,建设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农村党员活动的载体,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点”、“党员示范户”、“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加强党员的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要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两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对年老体弱的党员、年满60周岁且任职时间满20年的村干部按月实行定期生活补助,确保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要足额预算村级运转经费,加大财政资金转移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干部基本报酬最低不低于当地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按照“县财政能够承受、村集体可以负担、个人缴得起”的原则,积极开展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养老保险和人身保险试点工作,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注重选拔优秀村干部书记到乡镇任职,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要规范村级决策机制。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办法,将考核内容确定为常规工作、重点工作、创新工作和附加工作四大部分,实行常规工作积分考核,重点工作专项考核,整体工作年终综合考核,不断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要建立基层干部实绩考评制度,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方面作为考核村级组织和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营造实干创业的环境。要创新村级干部管理机制,推行“三制”制度,即:年初承诺制,每年年初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两委”成员要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承诺全年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办的实事,把工作置于上级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年中督查制,年中乡镇党委成立督查组,根据各村年初公开承诺的事项,按照时间、任务“双过半”的要求,开展督促与检查,以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年底考评制,年底乡镇党委成立考评组对全年工作综合考核,考核时邀请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加,当场公布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与干部报筹挂钩。要建立村级干部监督机制,实行村干部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推进村级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增强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形成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干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对村集体的重要事项,尤其是村集体财务收支、重大项目等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农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加强村“两委”成员互相沟通的基础上,成立理事理财小组进行表决通过,并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科学决策、“阳光操作”,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全面推行“村财乡管村用乡监督”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办法,由乡镇农村财务管理中心对村级财务集中统一核算,实行开支限额审批制,加强村集体财务的管理,杜绝理财上的不正之风。

要加强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的领导,把村级组织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一并规划、研究、部署、实施和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大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投入力度,采取“上级财政拨一点,乡镇村组出一点,联村部门给一点,村民“一事一议”集一点等办法,多渠道、多途径筹措村级阵地建设资金。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到统一结构、统一式样、统一色调,使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和群众活动场所成为当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坚持建、管、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好阵地作用。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标准,对村党支部、村委会、党员活动室、群众科技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等,实行一室多用,综合办公。同时,加强对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的管理,保证村级组织办公和活动场所正常开展活动,使村 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村民议事、办事、学习、聚会中心。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6

同志们:

第一个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关于新农村建设,大家知道,这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十一五”期间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纲,更是我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从深层次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面貌的重大机遇。为此,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刚才讲到的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以及存在等待观望的思想是错误的,而且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有的还存在催一催,动一动的现象,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就是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所以说,我们要推进这项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首先必须要解决我们认识上的问题,通过我们的思想来支配行动。那么,就目前来讲,我们说提高认识应该增强三种意识。一是要增强机遇意识。应该说,“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在这点上,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起来,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以此来促进我市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要增强责任意识。无论是市级领导,还是乡级、村级干部,都肩负着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光荣责任。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尤其需要我们各级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干部的思想统一,信心足,这样才能增强农民群众的心劲;如果连我们的干部都缺乏信心,缺乏干劲,那么农民群众的心劲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讲增强责任意识,就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一个地方的发展和群众的富裕当作自己的职责,来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要增强效率意识。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12个乡镇、街道总体进展不平衡,有快有慢,有好有差,这里边我觉得除存在责任心、工作意识、工作的方法外,还存在效率上的差异问题,所以我们不要等,一定要加快我们的速度,加快我们的进程,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和要求不折不扣的做好各项工作。

第二个是资金筹措问题。建设新农村,既然是建设,那就意味着要花钱。从目前来看资金可以说是当前制约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瓶颈,尤其在当前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显得更为困难。但是从政府来讲,不论怎么困难,财政支持的4000万元,目前已全部到位。尤其在今年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对其它一些项目进行削减的同时,对新农村建设项目却全部予以保留,这也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关注“三农”、关注民生的坚强决心。另外,我们应该知道,中央明确规定,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也就是说政府要牵头组织,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里边农民也包括我们的村级组织。此外,在筹措资金问题上,我们*在去年就已经实行了“三帮一”措施,今年同样实行这一办法;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还是部门企业帮扶力度的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所以说:一方面我们广大农民尤其是村干部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不要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政府的事,人力、财力、物力都希望上级一包全管,不给钱就不干,单靠拨款,下任务,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这些村干部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一方面自己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义务工和集体积累资金等办法来筹措资金。另一方面是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尤其在资金方面,单靠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靠农民群众的微薄力量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帮扶。我想,实行领导包点、部门包联、企业帮建的“三帮一”措施目的也就在于此。今年尽管企业营运困难,但是我们企业家必须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驻地企业,都应该回报社会,这也就是中央讲的以工补农的具体要求。

第三个是长效管理问题。这次新农村建设是从建国以来全国上下重视程度最高,投入最大的一次。城市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我想,新农村建设也是这样。我们在建设的同时就要考虑到长远,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环境卫生方面,都要注意;还有我们的制度、规划,尤其是民风民俗等方面都应该规范起来,长抓不懈。那么,在长效管理的问题上,我们要注重两个结合:一是要注重软与硬的结合。各乡镇、街道、各村要在十分注重各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制度等软件建设,重点是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各种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制度,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等,切实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同时,要十分注重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特别是在硬件推进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农民培训,既要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致富的能力,还要培养农民具有的较高的法律意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惯,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逐步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形成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按章理事的长效机制。二是要注重管与养的结合。管理是巩固成果的重要手段,但在管理的同时必须注重各种设施的维修和养护。我们新农村投资建设不容易,各乡镇、街道尤其是各村一定要把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设施维修养护列入本村的正常支出当中,定期维修维护各种设施,确保各种设施正常运转,长期使用,切实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新农村的良好生活环境。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全市上下,特别是涉及到的乡镇、街道和村居,以及包联单位和帮扶企业一定要从全市的大局出发,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7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关键问题

一、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分布于农村的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农村村容村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就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乡村旅游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二、把握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村旅游与这20字方针的关系,就是乡村旅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1.发展乡村旅游,重在发展乡村生产力

发展乡村旅游,根本在于提高农村生产力,这既是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休闲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农业科普知识更加发达,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科学,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更高的情况下,农村才能建设成为城市人眼中的“亮点”和向往的地方,才能吸引城里人去享受城市享受不到的、学习城市学不到的东西,这样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全面确立乡村旅游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耦合点,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分工分业,延伸乡村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乡村旅游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2.发展乡村旅游,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缩小城乡差距。这个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素质、社会福利等方面,从而减少农民和市民的显著差距,减少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歧视,使城市人更加适应和热爱农村。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始终坚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宗旨,鼓励广大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素质提高、居住环境改善、社会保障等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3.发展乡村旅游,重在实现乡风文明

发展乡村旅游,重在实现乡风文明,主要体现在通过乡村旅游,挖掘和保护传统农村文化以及吸纳现代文明两方面。一是要深入挖掘和宣扬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让这些乡村传统文化为世人所知、为城市人所向往,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通过乡村旅游吸纳现代文明,提升乡村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村民具有直接影响,他们身上现代文明的气息会给当地人以很深的影响,带来了新的观念、生活习惯和信息,从而缩小农村文化、习惯与城市的差异,实现乡风文明。

4.发展乡村旅游,重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交通、通讯、饮用水等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村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极为不便。从2006年起,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了农村,旅游地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应以乡村旅游建设为载体,对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进行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居住等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乡村旅游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将乡村旅游与项目开发、创建农民新村相结合,通过对公共设施、农民新村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投入,增强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并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资格局。

5.发展乡村旅游,重在推进农村政治文明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农村建设工程,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多个方面,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还重在推进农村政治文明。这就需要强调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民的参与,农民为了改变自身的生活面貌也会对发展乡村旅游表现了极大的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乡村旅游的开展,从乡村旅游中尝到“甜头”的农民会不满足于开发初期的仅仅只是按照政府的文件来办事,会要求参与政府的决策或者至少要求政府主导部门在决策时考虑他们的想法和利益诉求,这样他们参与当地旅游决策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和思想准备都具备,农民就成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真正主体,从而提高了乡村地区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完善了乡村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管理民主的目标。

参考文献: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8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建设“双强”型村支书队伍的浓厚氛围

一是深入调研,明确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县委组织专门力量,成立课题调研组,对“能人治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县委明确提出,新时期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必须由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担任,打造“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的总揽。根据我县实际,确定了“在五年内,全县80的村党支部书记达到‘双强’标准,90的村党支部达到‘五好’要求”的工作目标。

二是广泛宣传,形成共识。县委把近年来全县涌现出的“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的典型事迹编印成册,免费发放到农村基层。精心挑选了15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组成先进事迹报告团,深入各乡镇进行巡回演讲,感召广大农村党支部书记争先创优。同时,在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群众中召开座谈会,使打造“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意识深入人心。

三是加强领导,大力推动。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双强”型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农村党支部书记管理办法》,把“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县委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建立了县委牵头抓总、县直部门协调配合、乡镇党委具体实施的三级责任体系,完善了督查、通报、评议、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

二、注重培养选拔,着力打造”双强”型村支书群体

一是由定向培养到引导培养。前些年,县委针对农村人才大量外流、村党支部书记职位对优秀人才缺少吸引力的实际,把工作重点放在提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素质和建设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上,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定向培养。通过把村党支部书记培养成经济能人,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等措施,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大批外出务工经济能人回乡创业,不少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在我县农村安家落户,建设新农村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县委因势利导,出台了引导培养政策。通过摸底建档、走访联系、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激发他们回报家乡、带领群众致富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村党支部书记职位的竞选。近两年来,全县有65名有产业、有企业的经济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二是由组织任命到群众直选。县委在深入调研中了解到,农村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是部分党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部分年老的村党支部书记不愿让位,部分乡镇党委拉不下面子、怕出乱子。近年来,县委制定了农村党支部书记退职补偿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大民主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力度,对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任用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实施了“两推一选”、“群众直推党员直选”。实践证明,自身致富能力不强、思想保守僵化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都会在民主选举中落选。全县355名“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都经受了民主选举的考验。为了消除民主选举工作受派性、家族势力的影响,防止选举中的非组织活动,县委督促各乡镇党委加强对民主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并对非组织活动进行了严肃查处,确保了党委意图和党员群众意愿的高度统一。

三是由行政集训到选学培训。为了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素质,县财政每年拿出80多万元资金培训村党支部书记。在县委党校举办主体培训班,确保村党支部书记三年培训一次;县委分期分批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短期培训考察,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近年来,县委针对村党支部书记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和不同需求的现状,实施了选学式培训。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和农村党支部书记电脑操作培训,便于农村党支部书记在网上学习知识;成立专家咨询机构和巡回讲师团,让农村党支部书记自选学习内容;根据经济能人缺乏党务知识和农村工作经验的实际,让他们与农村老党员、老支部书记结对互学,下派政治辅导员帮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双强”型村支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定期评议考核。县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村党支部书记考核办法,细化量化了考核标准。对村党支部书记考核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各乡镇党委组织实施,半年组织一次评议,全年进行一次综合评定。县委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责任目标管理制度、年度工作公开承诺制度、村党支部书记向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述职制度等,增强了考核工作的实效。依据评议考核结果,对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实施了县乡两级评选表彰。县委在各乡镇党委评选推荐的基础上,每年表彰10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并对其先进事迹汇编成册、拍摄电视专题片,广泛进行宣传。同时,对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一次性奖励1000元,对连续三年评选为全县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通过评选表彰,激发了“双强”型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创业热情,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在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形成了“比贡献、谋发展、争优秀”的喜人局面。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9

关键词:培养基层干部;促进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现状,加快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进程,增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总结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培养一批热爱农业、扎根农村,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基本情况

为增强准确性和全面性,发放问卷调查表,通过一看、二听、三走访、四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就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的情况等问题,在博乐6个乡镇(场)152村(队)开展详细的了解。同时,听取了乡镇(场)领导、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1.1 村干部学历结构情况

博乐152村(队)共有村(队)干部573名,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56人,占村(队)干部总数的10 %;中专学历的219人,占村(队)干部总数的38%;未取得中专学历的298人,占村(队)干部总数的52%。

45岁以下的村(队)干部共有481人,大专学历的56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12%;中专学历的157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33%;高中学历的93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19%;初中学历的175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36%。

1.2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博乐的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以下问题:村队干部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目前,基层换届选举为村委班子输送“新鲜血液”,同时也改变村干部学历结构,博乐152个村(队)中有50%的村(队)干部未达到中专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议加大村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高现有村(队)干部的整体素质。在职村(队)干部都有参加学历教育的愿望,提高自身的才干,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希望上级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需求。村(队)干部希望更多的在农闲季节组织参观、交流和实地培训的学习机会。

2 做好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体会

2.1 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

市、乡两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市委组织部的常抓不懈,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机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是基层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政策保障。

2.2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根本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培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是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 适应需求是动力

培训内容适应村干部的工作、生产和生活需要,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具有突出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激发村干部的学习动力。

2.4 取得成效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基层干部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管理能力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增长了才干,从而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和较高的威信,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通过学习,掌握了农业科学管理知识,带领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在村干部带领下,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协会,运用学习中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致富技术,促进了种植和养殖专业村发展。在农村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形成了树新风、奔小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 工作思路

3.1 发挥教育优势性

根据博乐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着“向两头延伸,重心下沉”的培训思路(一头向“继续教育”延伸,一头向各种短期新兴实用技术培训延伸),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提高村级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出贡献。

3.2 增强培训实用性

充分调动村(队)干部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3 完善教育系统性

努力探索新的培训渠道和方式,把基层村(队)干部培养成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10

1 网上预约报账模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较为重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首先,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传统的高校财务报账工作中,报账的主体就是校园、教师与学生,校园报账体系中包含着人员经费发放、材料购买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而教师与学生的报账占总报账体系的20%左右,具有分散性特征,金额较少,高校财务人员无法全面整理与审核财务数据信息,导致出现各类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网上预约报账模式利用的是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有效性,便于财务管理人员整理与处理资料,逐渐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有利于提升财务信息的对称性。主要因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利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转变传统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渐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

最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在实现网上预约报账的情况下,可以减少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问题,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网上预约报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查询与录入,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打破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增强其工作效果,保证可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另外,高校在财务管理的时候,利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处理工作效率,增强信息处理工作效果,提升其工作效率。

2 高校财务管理中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问题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

首先,参与网上预约报账的高校人员除了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之外,还有老师、学生等,参与人员人多、财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升财务信息录入操作规范性,难以优化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就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时候,某些参与网上预约报账的高校人员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重视,不能规范填写各类数据信息,难以提升其沟通效率与有效性。甚至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时候,网上预约报账系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用户操作,如此以来难以提升财务信息报账制度的完善性,难以提升其应用效率与质量,无法保证财务报账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也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的时候,不能全面分析高校财务管理需求,难以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特点等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无法保证高校财务管理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的应用质量,导致网上预约报账系统在实际应用期间出现各类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保证财务报账系统的应用质量。

3 高校财务管理中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措施

在高校财务管理期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发挥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作用,逐渐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可以培养信息技术相关人才,使其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效率。首先,财务管理部门需要科学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按照相关规范合理操作。其次,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为其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使其可以意识到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重要性,进而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减少各类工作问题,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其次,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规范报账填写工作,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财务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审计人员与核查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先进的工作技能。最后,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保证网上预约报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认真核对各类项目,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并且将其工作责任分配给每个财务管理人员,一旦发现其中存在各类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薪资的惩罚。

3.2 制定完善的平台报账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平台报账制度,根据网络平台的建设要求,规范网络平台中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行为,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与质量,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同时,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逐步提升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质量,及时发现报账填写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进而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另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重点关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的应用效率,利用各类制度约束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提升其工作质量。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11

1、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6、抢抓机遇 振奋精神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7、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9、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1、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

12、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3、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14、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15、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16、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7、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8、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9、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0、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21、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建设美好家园

22、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24、讲整洁 爱卫生 共建农村好环境

25、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6、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2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9、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30、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1、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3、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34、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35、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36、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 村传播

37、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3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9、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40、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41、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4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实施沼气工程 改善农村环境

4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5、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4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8、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9、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0、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1、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2、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3、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54、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5、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5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7、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58、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5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0、反对邪教,远离毒品

61、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62、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家庭和睦同心富 邻里相亲互相富

6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64、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5、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66、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6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8、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69、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70、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71、突出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72、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7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4、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75、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77、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8、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79、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80、牢记胡总书记嘱托 扎实推进新农村工作

新农村促进会范文12

我国作为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对此作出了重要部署。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近年来,浙江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浙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一大亮点。在浙江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了2/3。在全国综合百强县中,浙江省占了近1/3。

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为县域经济提供了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快、变化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坚持富民为先、富民为本,以县域为主战场,积极探索富民强县的新路子。20多年来,浙江鼓励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民就业市场化推动了县域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把小康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三农”上,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农村经济的崛起和农民的致富,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也就是说,浙江县域经济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以农村城镇化为依托、以农民为主力军发展壮大起来的。

发展特色块状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多年来,浙江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全省已形成了400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0%;农民就业创业和就地转移的渠道扩大,全省非农劳动力达到6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省每年都有近百万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城市化率达到53%。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改变农村社会事业这条“短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具体做法是: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与万里清水河道、万里绿色通道、千万亩标准农田、千万农民饮水、农村康庄道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方力量,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厨,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设施建设,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涵盖农民工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孤寡老人有人供养和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成为促进“两个趋向”转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近几年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来看,凡是县域经济实力强的地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就比较快,县域和中心镇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这充分表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是以工促农的主体力量,县城和中心镇是以城带乡的主要载体。

二、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发展“三农”,改造“三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也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推动县域经济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主要思路是:

围绕一条主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主线,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积极主动地推动“两个趋向”的转变,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

突出两大重点。一手抓建设新城镇,一手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创业就业的新平台,让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这样,既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倾向,又能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繁荣。新城镇建设,要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把县域和中心镇做大,把特色块状经济做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品位。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村庄整治和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农民培训教育为重点,推进农民素质建设。

构建三大关系。要调整城乡关系,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体制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平等公平的城乡关系;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构建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共富的城乡关系。

促进四个集中。要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实现功能分区,坚定不移地提升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建设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坚定不移地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促进人口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坚定不移地加快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农地经营向农业大户集中。

三、推进县域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配套实施,整体推进。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路子,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飞跃,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城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创新农作制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放宽领域、改进服务、加强管理,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特色化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坚持就地城镇化和就地就业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区域块状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县域与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门槛低的优势,把工业园区与城镇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块状经济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为重点,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居民劳动就业者能享有城镇居民劳动就业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深化城乡投资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以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按照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城镇农民建”的思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结合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园区的扩容,把城中村、园中村整理改造成为城镇新社区,引导城郊村、园边村的农民向城镇居住区集中。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撤除。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安排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