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时间:2022-10-04 15:14:45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1

1.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1.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

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1.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

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2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2.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

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

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2.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

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3结论

(1)构建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

(2)虽然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大力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其体育文化水平还不高,这种现象和当地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乡镇政府的管理和组织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苏木、嘎查来自蒙古语,苏木是指一种介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嘎查一般指村。在内蒙古自治区,镇是工业区,乡是农业区,而苏木和嘎查则是牧业区,行政性质接近,而生产方式不同。随着苏木、嘎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由于历史和区域原因,我区苏木、嘎查人民群众接触体育活动较少,体育文化活动十分匮乏。新的时期下,如何满足我区偏远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我区农牧区体育工作者一个研究的热点。

一、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体育运动的、其本身所包含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属性中的文明因素。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实践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自身需求的一种特殊反映。体育文化通过无形的社会属性相关的时代精神、观念、意志及有形的动作技能、运动器材、身体形态等反映出来,体现了其独特的存在方式。

农村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是指:以二元结构划分社会,将属于农村地理范围内的不同年龄段常住居民作为对象,以提高农村人口的体质水平和改善身心健康为目的,实施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与各类体育教育的总称。农村体育文化是由当地居民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所在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体育文化。所以,农村体育文化是指在农村区域生活的特定人群,在从事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区域、历史特色的体育基础设施,以及价值观、道德规范、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二)农村体育文化的特征

农村体育文化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即具有区域性、相对独立性、时代性、传承性和民族性外,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由于农村体育文化生长和形成的环境背景的特殊性,以及农民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等特点,其特点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体育文化。

1.传统性

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一些偏远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很早就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南方地区赛龙舟、荡秋千、舞狮,北方地区的赛马、摔跤、踢毽子、滑雪、斗陀螺等。这些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即可以参加集体项目,也可以参与个人项目。这些特色的体育活动伴随着当地农村的历史发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风俗习惯紧密联系,是不同地区的民族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2.季节性

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和城市体育文化相比,具有季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在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受农业生产很大影响,在农忙时除极少数人群在休息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外,大多数时间举办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较少;在农闲时或重大庆典时,举办体育活动次数才逐渐较多。而且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易受个体体育意识及观念、健身条件、生产活动等限制,因而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

3.封闭性

我国疆土辽阔,地形复杂。我国多数偏远地区农村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落后,加之河流、盆地、山川、丘陵分布广泛,农民普遍生产和生活都在村落范围内进行,这种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和当今社会缺少联系,形成自身的体育文化。尤其信息封闭和缺少对外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村民接受外部新鲜事物能力较差,对于外来体育文化有着本能的拒绝和排斥,其体育文化学习能力和吸收性较低。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虽然农村体育文化有所变化,但其固有的封闭性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4.不平衡性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由于环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比经济落后地区的体育文化发展较快。这种不平衡性还表现在体育文化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建设,多数致富的农村不注重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村民锻炼意识淡薄,日常建设习惯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多数体育活动处于无组织自发状态下进行,这种现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多数达不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有的则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

二、我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人口特征和地貌,使得我区经济中农村牧区经济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新时期,新农村体育文化在我区苏木嘎查的普及和发展,对促进我区农牧民精神文明生活和提高身心素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促进精神文明体系的建设

据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过了3000元至5000元大关,到2010年达到5530元,实现了连续五年农牧民收入在西部省区保持第一。随着农牧民收入的日渐丰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变化。而农村体育文化给农牧民带来的精神体验是独特的,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不论是体育观赏者还是参与者,都能从体育活动中得到乐趣,体验运动之美。我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甚至邪恶文化的侵袭(如和封建迷信活动等一些不健康文明现象),对促进我区偏远地区苏木、嘎查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增加人际交往和专业技能的交流

我区的一些偏远地区苏木、嘎查远离城市中心,农牧民日常生产和生活都在该地区范围内进行。有许多农牧民掌握了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拥有丰富的生产和销售经验,但他们缺乏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不能交流和展示,这样封闭的环境下,不利于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完善,也不利于农牧业科学知识的传播。

(三)推动农牧区经济新的增长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在消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区偏远地区的苏木、嘎查应合理利用自身的地理形态和气候多样性区域特点,发展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在我区既有呼伦贝尔的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又有锡林郭勒的自然草原和典型草原;既有乌兰察布的辉腾锡勒高原草原,又有鄂尔多斯的乌审召、准格尔、锡尼大漠原始草原,继续发展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开展如速度赛马、赛走马、赛牛等,有些还可伸缩规模,进行叼羊、滑草、赛驼等特色项目,促进我区农牧区经济的增长。

(四)促进民族的凝聚力

在内蒙古的苏木、嘎查地区,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大都能歌善舞,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天赋,这种优势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在我区的开展和普及起着推动作用。我区各苏木、嘎查地区应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掘优势的民族体育项目。通过在我区苏木、嘎查地区开展新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有利于:第一,通过体育活动这一媒介,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民族自豪感。第二,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同汉族相互了解和交流。第三,有利于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的了解,促进民族大融合。

三、对我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职能及完善政策法规

我区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推动我区农牧区群众文化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各相关管理部门应尽的义务。我区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围绕党的十提出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体育发展目标,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我区各地方体育局应对农牧区的体育活动负责人进行培训和指导,应经常深入农牧区的苏木、嘎查进行检查和督促工作;举办农牧区、苏木嘎查群众性的体育知识培训班和体育文化讲座,定期对农牧区文体专干进行培训。我区各级政府应不定期组织以苏木、嘎查为参赛单位的文体活动和文体比赛,为农牧区、苏木、嘎查间、企事业单位、学校之间进行友谊比赛和交流学习。

(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我区各苏木、嘎查要应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源源不息,伴随着蒙古族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每年一次的“那达慕”传统体育盛会更是家喻户晓。一、竞技类的体育项目。如“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和赛布鲁、赛骆驼。二、益智类体育项目。如蒙古象棋、鹿棋等。三、舞蹈类体育项目。综上所述,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其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并且趣味性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正符合我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的要求。

(三)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和规范体育文化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内蒙古各苏木、嘎查要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蒙古族群众居多的特点,应引进蒙古族的体育工作者,这样才能更容易和少数民族农牧民沟通和交流,并在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和管理上有所突破。其次,大力宣传体育科学知识和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引导群众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建议基层乡镇和行政村应当普遍设立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通过这一专门机构的指导,加强体育社团组坏和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在发展农村体育中的作用。

(四)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和培养农牧民的健康意识

内蒙古各农牧区要加强 “体育文化文化”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各农牧区要利用目前现有的条件,如宣传栏、乡村广播、专题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向农牧区讲授和普及一些体育运动的基本的知识,普及和完善农牧民对体育运动比赛和规则的认识水平,激发农牧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为其“终生体育”的思想打好基础。体育运动和比赛的组织要由专门的干部负责,体育活动的组织要面对大多数农牧民。内蒙古各农牧区每年举办的相关体育比赛,要扩大农牧民的参赛群体,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一个轻松、友好、和谐的氛围,这样既宣传了体育运动的价值,也提高了农牧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皮重干,李志清.加强农村基层体育文化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需要[J].体育科学,2005(2)

[3]俞爱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论证了农村体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第一,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农村体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体育有利于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因此,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具有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输送“能量”的特殊功能,是农村全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现代体育文化的培养、促进农村体育消费的增长、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明素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农村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就没有我国整个体育事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和外在的必然联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积极健康、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村体育将大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当前,我国九亿农民正在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奋进,新农村建设,必将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二、农村体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中提出要“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事实上,新农村与新农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农村是新农民活动的舞台和载体,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晶与归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因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关键,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身体素质是基础。有研究指出,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增强农民体质,使农民更好地投身生产活动,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第一位的,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人的健康素质的要求比其它产业要高得多。增强体质是体育的首要功能,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将大大增强农民的健康素质,使他们能更加精力充沛地投身到生产活动中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三、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纽带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体育事业起点低等现有国情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路途坎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等。然而,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最大的人口基础和重要战略地位,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其发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

社会是以文化为纽带的,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也联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发展农村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而且可以培育农民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农民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挫折问题的排除。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没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不能说是和谐的,同样,没有体育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亦不能说是全面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大力发展新农村体育,也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农村体育有利于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培育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拉动体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当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体育产业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城市,农村体育产业的贡献值微乎其微。其实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体育市场,如果把这个市场比作冰山的话,现在露出水面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还掩藏在水下,属于潜在的市场。能否把潜在市场激发成为现实的市场,不仅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在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体育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产品的消费过程,发展农村体育,使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将极大膨胀体育产品的消费群体,促进农村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搞好农村体育产业开发工作。体育产业是健康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建设体育强国,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推进农村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加快农村体育有形无形资产增值,促进当地农村体育事业的腾飞。

总之,我国农村的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人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说,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艳丽,王亚男. 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J].甘肃农业,2007(6):70-72.

[2] 吴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的体育思考——广东东莞发展农村体育的启示[J]. 贵州体育科技,2008(1):26-28.[3] 丁兆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内”“外”兼顾[J].理论前沿,2006(6):35-36.

[4]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群众体育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85-386.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村教育;理论建设;必要性;问题域;落脚点;

作者简介:杨兆山(1963-),男,黑龙江甘南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侯玺超(198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陈仁(1985-),男,广西北海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一、必要性:农村教育需要有“自己”的理论

农村教育研究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在农村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但“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研究的学理水平还很低,无论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需要对现有的研究加以学术反省。”[1]所以,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教育研究,使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教育实践的发展,有效提高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使广大农村青少年儿童享有和城市大体均等的受教育权利,使农村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快速迈向城镇化的新现实,是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那么,农村教育研究是否需要“理论”,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来说,关于农村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属于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农村教育研究都是有“理论”的。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内在地反映出研究者一定的立场、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等理论素养,农村教育研究成果也必然具有“理论性”。但具有“理论性”的农村教育研究成果并不必然是“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农村教育理论是农村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其一,它是对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的研究;其二,是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出一般性的问题,从而确立一定时期农村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进一步来明确农村教育研究的对象;其三,对“农村教育”这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特征、发展规律进行抽象归纳,明确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其四,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性理论假设,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由此,“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抽象与升华。

问题在于,农村教育是否应有属于“自己”的“理论”。目前的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将“农村教育”视为一个公共问题领域,将某一种具有相对普适性的“理论”应用到或移植到农村教育领域中来,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中的理论,正如将统计学引入到教育领域而成为教育统计学一样,从而生成农村教育的研究成果,农村教育研究要“综合应用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2],这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本文认为,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固然有助于农村教育研究的深入,但也应将农村教育视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研究对象,从探究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入手,构建农村教育的理论。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育是否特殊到足以需要一种有针对性的理论来对其进行解释。从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的角度来看,将其视为一个公共问题领域有其合理性;但我国的农村教育亦有其特殊性,从体制来看,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造成城乡间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教育结构,尽管在国家教育政策文本或经典教育学教科书中,我们很少见到有关于农村教育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的表达,但实际上,无论在观念层面或在实践层面,农村教育已成为一种区别于城市教育的教育”[3]。从文化上看,基于农业文明的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此外,人口分布情况、地理和民族差异等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并且这一特殊性无论合理与否,都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

更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发展均衡并非城乡教育发展“同质化”。所以,农村教育也需要属于自己的“理论”,为农村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作为农村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教育,必然有其异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研究需要立足于农村教育的现实。理论的生成不是由“一般到个别”,而是正相反。正如不是先“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再“创造”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农村教育实践发展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理论工作者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将其上升到理论认识,并探究农村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提升农村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在坚持科学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学科优势进行视阈融合,形成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方法论”[4],据此形成属于农村教育的“理论”,而这一理论也将起到丰富和完善整个教育学学科的作用。

对农村教育研究者来说,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是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不仅仅是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空间意义上的领域,研究者只是将某一理论应用在这一领域中,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者需要深入其中,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特征与规律,从而生成农村教育的理论。

首先,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文化传统对当前农村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自秦汉以降,管理地方越来越重视教化的作用,“到明中期地方乡绅、族长成为教化的主导力量,与此相适应,乡约、族谱便成为教化的主要形式。”[5]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十分迅速,城市人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日渐式微,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变化是巨大的。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更多地保留了农耕文化传统,其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和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无论这种差异本身是否合理,在短期内是很难消弭的,理论研究者不能无视这种差异。

其次,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在体制上强化了城乡本就具有的这种差别。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体制因素以及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的叠加影响,农村的社会与教育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总体上发展迅速,但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仍是巨大的。这也是理论研究者必须正视的现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6],“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7]。城乡一体化为农村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说明,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无视这一现实,一厢情愿地进行抽象的批判和理论构想,对改善农村教育的现实并无裨益,这种流于清议的学术研究在实践中反而往往是有害的。

农村教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由于文化传统、现实国情等原因,农村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场域,更主要的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简言之,农村教育有其特殊性。至于这种特殊性是什么,如何评价,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农村教育理论建设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明确农村教育的内涵。包括其本质、规律、价值取向等问题,这是建设农村教育理论的合理性前提。

二、问题域:“教育的农村问题”抑或“农村的教育问题”

顾名思义,农村教育理论的价值是为农村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由上文,建设农村教育理论首先要为农村教育方面的研究“立法”,即在内涵上明确农村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从而避免假借农村教育之名做泛性的一般化的研究。更进一步,农村教育理论的建构,也在外延上明确了农村教育研究的问题域。

如果对目前的农村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考察,其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一类是“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类是“教育的农村问题”。

所谓“农村的教育问题”,是指将农村教育问题视为整个农村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农村社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来审视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此类研究比较侧重于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探究农村教育问题背后的动因,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与其他农村问题之间的联系,试图从整体的视角来研究农村教育。关注此类问题的大多是具有政治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术背景的学者。其研究的合理性是注意到农村社会对农村教育的整体制约性,也关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理论视角比较开阔和丰富,其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学、经济学的方法,比较规范、严谨,其研究结论也具有说服力。其局限则是相对忽视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性,更多的是从外部而不是从教育自身出发来探讨农村教育问题,视教育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手段与途径,造成农村教育改革路向的偏差。

所谓“教育的农村问题”,是指基于教育自身的视角,从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此类研究更多的是将农村教育(农村学校)从农村大环境中剥离出来,做相对独立的剖析,关注相对微观的学校教育内部的问题,对农村学校教育现状的描述较为具体细致,有助于对农村学校教育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多具有教育学科背景。其研究的合理性是充分尊重了教育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对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架构等方面问题更为关注。其问题则是容易导致相对孤立地研究农村学校教育现象和问题:一方面,忽视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别。

两类研究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农村”与“教育”(学校)之间的分离。建构农村教育理论,需要将农村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农村,又有教育。既要立足于农村,把农村教育问题视为农村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又要立足于教育,凸显出农村教育之于农村社会和城市教育的特殊性。

农村教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必然就是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看,一种是由教育自身原因引发的教育问题,这是农村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领域。此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育领域内部矛盾发展变化使然,例如教师体罚学生,虽然问题也有社会背景,但主要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不必扯上什么社会原因,把责任推给社会。这类问题是教育矛盾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也必然是教育学要研究的问题。一种是由社会原因所引发的教育问题,这类问题表现为教育问题,实际是农村社会(以及整个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这一问题不仅在教育领域反映出来,也在社会其他领域中得以反映,所以,这类教育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这类问题不可能在农村教育的框架内单独解决,而需要在整个社会层面才能得到解决。对于农村教育研究者来说,这类问题并非不可以研究,但需要更加审慎,不能流于空洞的情绪化的议论。

农村教育理论需要在农村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来展开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教育理论也要深入研究农村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教育研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由于社会其他领域问题与教育问题发生切实的影响。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也影响了教育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需要把教育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问题的背景下去研究。教育理论之所以要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这些社会活动中的矛盾影响和制约了教育活动的矛盾运动发展,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教育研究的理论前提。

所以,需要将“教育的农村问题”与“农村的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教育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农村教育,那么农村教育就变成了一般教育理论的应用地,但是如果我们从城乡关系、社会转型等大的背景去思考问题时,就会发现农村教育有许多自己独特的‘问题型’”[],由此所生发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才是可以解决的有意义的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研究。

三、落脚点:如何建设农村教育理论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农村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为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许多新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加以应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在学前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教师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设想,农村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农村教育理论的建设的路径,应是在对当前农村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理清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矛盾和核心问题,探索农村新教育理论构建问题。其目的是通过理论研究,系统总结之前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今后农村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教育实践的深化与发展。

(一)在对已有研究的研究中确立学术生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研究,提高农村教育研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力,有必要对30年来农村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其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十六大以来的10年,改革逐步深化,社会继续发展。适时进行理论总结,探究30年来农村教育研究的理论发展线索,对农村教育研究做相对全面的理论梳理,以形成对此一时期的研究成果的全面概括。

其二,对30年以来农村教育研究所取得的经验与成绩进行总结。农村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与理论研究者的努力是不可分的。任何实践都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育实践的深化与发展的背后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此一时期教育理论研究的成功之处进行深入研究,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其三,对30年来农村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反思。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当前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是必须正视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农村教育研究的解释力与实践力的不足需要反省。所以,有必要对当前农村教育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原因所在,以求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

(二)基于农村教育现实,明确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与核心问题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都有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问题。构建农村新教育理论,离不开农村教育实践与理论中的现实问题。农村教育研究是研究农村教育中的问题的。所以,基于农村教育的问题意识,是农村教育研究的合理性前提。即只有研究的是农村教育的问题,才能称作是农村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找到农村教育研究中的基本矛盾与核心问题。找到了农村教育的特殊矛盾与问题,才能明确农村教育的特殊性,深入认识农村教育的本质和特征。也就能够确定农村教育研究的边界。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农村社会与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演进路径和城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一不同造成了农村教育问题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必然就是中国教育中的普遍性问题。当然,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但由于教育发展与研究价值取向中的城市本位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育研究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作为中国教育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教育在现实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从理论到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教育的“附庸”,这种局面,对于农村教育是不利的。农村教育中的问题是被“发现”出来的,而不是被“制造”出来的。本文力图通过文献梳理与调查研究,从理论上阐明农村教育的本质与特征,以确立农村教育研究的逻辑与现实起点。

(三)基于辩证法的方法论,构建农村新教育理论

从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入手,可以追本溯源,从而提高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的有效性。此外,农村教育理论的构建要基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教育理论研究不能构建农村教育的“乌托邦”。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村 体育文化 策略

1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 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 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 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 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 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 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 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 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 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4]任保国.张宝荣.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6-20.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体育建设

一、我国农村体育建设现状问题调查

根据我国目前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统计调查可以发现:在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比例明显低于城镇。伴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其差距也越来越大,并且在经济相对发达和不发达的农村地域中的农民所参与体育活动的比率还存在着大的差异化。目前在我国农村所进行的体育项目建设基本存在着一个特点,那便是简便易行,对于体育场地的要求普遍较低,也没有过量资金的建设投入。其参与的项目的积极度排列依次为:跑步慢走、羽毛球及乒乓球、足球来求和排球等系列体育强度不大的项目。农民的参与热情多依靠媒体宣传来影响,自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并且还存在受农活季节性的影响,在活动安排上存在着不定时性,在锻炼场地的安排上,多选择在自家庭院或自然的环境下进行。另外国家在农村体育建设的关注也存在薄弱性,近年来陆续投资建设的85万个体育场地,分布于农村的仅为8.18%,还是存在于乡镇而非行政村中,诸类的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村体育建设的进程缓慢。

二、发展建设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的体育建设在根本符合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及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农村的体育建设在很大意义上可以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对于剔除农村普遍存在的封建思想及愚昧文化,有着重要的实施意义。能够丰富农民在建设的同时,良好的汲取业余文化生活所带来的知识营养内涵,同时对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有着良性的提升作用,在根本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诸类良性因素对于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经济繁荣新农村具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再者如今是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建设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不仅仅包含了领导农民的物质生活走向小康水平,同时也要求了关注农民生活方式态度方面的积极健康发展。体育强身作为一项贴近农民服务农民,且不需要大的资金投入的建设项目,自然应良性的发挥其独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特征,与农村的文化事业进行结合,将其构建成新型农村精神文明体系的一部分。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因为农村自身存在的多元化制约因素及组织形式各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着的不同。因此根据农村的发展现状,来进行农村体育建设具有着必要的意义,只有从各方面因素进行完善的考虑解决,才能够使农村体育建设稳步推进。

(一)因地制宜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进行农村体育建设的方法探究,首先应当从农民不愿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进行着手才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改善,根据调查发现在农民中的体育建设不足的原因主要有:缺乏闲暇的时间、没有相应的体育设施、工作的压力而导致的身心疲劳,兴趣与经济能力的不足、缺乏锻炼方法的系统指导等,这些原因都在根本上限制着体育建设的发展。但是仔细的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在农村存在着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及做家务或进行娱乐的现象,因此没有时间进行锻炼的说法便被。从而可得出农村体育建设进程缓慢最主要的一点制约便是:农民自身的锻炼意识不强,因此这就要求了各级政府在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上必须进行加强,为广大农民普及体育锻炼的常识性问题及优异性。还可以从增设体育报刊栏的形式,进行相关体育知识的推广。

(二)普及体育锻炼方法,培养体育兴趣。在体育建设中为农民进行体育锻炼方法的普及,对调动起农民广泛的参与兴趣极为有效,这可以在根本解决农民所谓的不懂体育锻炼方法和没有兴趣参与的问题。其次农民在进行体育锻炼中,具有着选择性和偏好性的特征,因而有必要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体育项目知识的推广,比如选择离他们生活最近的退役军人或者中小学体育教师等人组成文体小组,来带头示范相关的体育项目,使农民在观看中产生想要投入锻炼的欲望,这样便能够良好的解决农民体育锻炼项目单一的问题。另外还能够以组织农民集体观赏相关体育赛事做好体育的锻炼方法宣传,比如在体育场地以电影的形式播放奥运赛事或者进行专门的体育项目光碟的播放等,来增强农民在体育锻炼上的求知需求,这是解决农村体育建设推广不足的重要手段。

(三)结合农村民俗文化,组合体育资源。体育项目的产生来源于各种类型的传统比赛,比如目前奥运会的皮划艇项目就与我国传统地域的赛龙舟比赛项目异曲同工,因此通过各地农村推崇的民俗文化和特有文化来进行与民族体育资源的结合,利于带动农村体育的建设发展。以此方式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在大体力农活的劳作后,无心参与体育运动而做的具体改善。尽管西方的经济项目娱乐性较强,但一者其参与要消耗较大体力,二者也存在着设施上的局限性,对于农民来说进行西方那些不熟知的体育项目远没有麻将等来得实在。所以通过发掘其农村地域存在的民间体育资源诸如,南方的划船游泳,北方的骑马、射箭、滑雪、摔跤等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比赛项目,来进行相关赛事的举办,可以良好的调动农民的参与。另外在活动的参与中还能够通过以农民自身来做裁判,运动员,评委等,将比赛真正的做成农民运动会,使农民感觉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并从中领悟到体育精神。这种贴近于农村实际的体育推广,对于新农村体育的建设更具实际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

[2]李海鹏;张恺论建设社会主叉新农村与农民体育的发展[期刊论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江西赣南新农村体育文化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决议,全面地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加大对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是当前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早期在农村,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很少有体育文化娱乐活动。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改进,农民的闲暇时间增多,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构建丰富的体育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可增强农民的体质差的问题,农民可更好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所以如何深入探讨促进赣南的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西省赣南共有18个县、区(包括县级市),以东部安远县凤山乡凤山村、西部上犹县梅水乡水陂村和黄埠镇南村、北部于都县罗坳镇庙前村、南部龙南县渡江镇莲塘村的110名农民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是在村内务农、经济收

入全部或主要来自于农业和家庭副业的农民,对他们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00多篇,在网上查找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 110份,收回问卷100份,回收率90.91%,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81.82%。

1.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定义

文化说的是人类创造社会文明的总和。因此,当我们说体育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时,体育文化就是指人们在进行体育、鉴赏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或者说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1]。

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重大,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新农村体育文化,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在结合新农村的具体特点综合分析提出来的,是一种“全民”、“健康”、“时尚”的体育文化。

2.2 赣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分析

2.2.1 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程度

从 1995年 6月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距今已近 15年,赣南广大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异。经调查,对体育文化的概念12.5%的农民了解,20.5%的农民比较了解,67%的农民不了解;而对体育活动69.5%的农民感兴趣,20.8%的农民一般,9.7%的农民没兴趣;75.3%的农民意识到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而认为不重要的仅占6.2%。

调查分析: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赣南农民的体育文化意识相对薄弱,但赣南农民对“体育运动有利身体健康”赞同度较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较高,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农民存在“整天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无病就为健康”等错误的体育文化意识。因而,要发展“新农村体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农民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工作,以此引发农民对体育健身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改变。

2.2.2 农民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地点与形式

50.3%的农民选择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40.8%的农民选择在学校,5.9%的农民选择在体育馆,还3%的农民选择在收费场所;体育活动内容选择最多的是跑步占49.2%,观看电视体育节目28.2%,较少的是球类占5.1%,占17.5%。

调查分析:赣南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欠缺,以至于农村体育运动难开展。要开展农村体育运动离不开相应的软硬件系统的支持。软件系统是指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体育管理体系和体育文化传播体系,硬件系统是指发展农村体育所需的体育场地、器材。赣南的体育硬件系统较薄弱,农村体育锻炼场地数量少,设施差,大部分的农村居民都认为自己居住地附近,特别是山区,根本没有锻炼场所,在家里和镇上的学校参与体育锻炼的占50.3%、40.8%,而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也只局限在跑步和观看电视体育节目两种。住在镇上附近的居民还有些简易的操场、球场等设施,但是这些设施绝大部分为学校或单位所有,而且设施简陋,甚至破旧不堪,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2.3 农村体育文化的体育组织机构

据调查,54.6%的乡镇没有体委、体协或体育指导站,有的村虽然设有体育组织,但机构不健全,以村委会代管的占63.5%;96.4%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

调查分析:赣南新农村体育文化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体育文化建设不仅基础设施薄弱,而且缺乏必要的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系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村、乡镇两级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必要的体育工作人员,即使有专门组织机构的也只集中在先富起来的农村里,占63.5%的农村是以村委会代管体育文化,体育工作人员也大多集中乡村学校里,96.4%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这样就造成新农村体育难以开展。乡村的干部大都出身在农村,体育文化意识本来差,即使是近些年毕业的大学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在校时也较少接受系统的体育知识熏陶,普遍缺乏体育素养,再加上县级体育部门人手不足,关注不够,造成农村体育骨干稀缺,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因此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推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组织系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2.4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时间

经常性、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少,且参加人数有限、项目单调。由表可知,农民自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占45.3%,而农民参与乡镇组织的体育活动仅为6.4%;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节假日,而空闲时间很少用来参与体育活动。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相对薄弱,原因有经济尚不富裕,闲暇时间少,造成农民对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

3.1.2 乡镇开展体育活动的体育场地欠缺,设施相对简陋[3],农民想要开展体育活动没有固定场地。

3.1.3 乡镇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及其管理者不明确,而那些以村委会代管体育活动的政府机构又无瑕顾及体育文化的开展,造成农村无法组织体育活动。

3.1.4 农民忙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除在节假日和庆典日等少之又少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外,空闲时间根本无法参与体育运动。

3.2 建议

3.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意识,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使全民健身活动落到实处。

3.2.2 新农村体育配套设施的开发的建设要落实到位,使农民有地方可开展体育运动。

3.2.3 健全新农村体育管理体制和专业的体育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新农村体育组织的建设。

3.2.4 在农民空闲时,政府要多组织有意义且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

3.2.5 新农村体育发展要与新农村学校体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维庆.试论体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建设[J].体育世界,2008,(4):6-8.

[2]万浩.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1,8,(2):20-22.

[3]王晓玲.我国农民体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03-33.

[4]俞爱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困境和出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8,(11):1482-1494.

[5]虞重干,李志清.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J].体育科学,2004,24,(10):64-68.

[6]孙庆郴.澄明体育含义走出概念混沌[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4-5.

[7]王京琼,何培森.论西部农村全民健身与先进文化的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5,31,(3):26-29.

[8]吕树庭,裴立新.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3):8-9.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

 

为了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实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从方式到内容全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性,进一步为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4月至2006年底,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山东、湖南和山西等12个省、自治区先后分两批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党员教育传播途径与传统的党员教育和学校教育形式迥然不同。

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即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由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教学《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并根据新形势任务的要求,以及农村党的建设需要和农村党员干部及广大农民学习的需求,适时制定阶段性主题学习计划。大纲是规划建设教学资源的依据;是制作开发计算机课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的依据;是建设中心资源库、省级资源库及辅助教学中心网站的依据;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大纲主要特点是贴近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国性大纲的内容比较宽泛,各省级、市级应依据全国大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地需要的教学计划。在用好全国中心资源库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编制出具有区域特点的乡土教学资源。大纲的适用对象是农村党员干部、农民及其他农村从业人员。

目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主要安排: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11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可划分为思想教育、知识普及、发展经济、文化娱乐四类。

1.1思想教育方面

安排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础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国基本法律制度,农村基本法律制度等内容。

1.2知识普及方面

主要有基本科学常识,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作物生产技术,林业生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生态,农林产品加工技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常见病预防,意外伤害与急救常识,营养与食品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生殖,保健宣传教育等内容。

1.3发展经济方面

主要安排有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市场基本知识、农产品知识等内容。

1.4文化娱乐方面

主要安排有文化体育知识普及、影视节目、戏曲节目等方面。

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节目设置上,又可分为知识技术讲座、先进典型事迹介绍、在线咨询、影片展播等类型。河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通过五个教学传输平台,安排教学内容,即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河北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市厅之窗、网站博览、电视频道。每个教育平台又下设不同子平台,其中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平台,共有政治理论、使用技术、课程回放等12个子平台;河北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共设中共党课、法规顾问、燕赵戏院等10个子平台;市厅之窗有石家庄、保定和省科技厅、农业厅等16个市、省直部门教学认输平台;网站博览设有图文网站6个,新闻资讯类有9个,其中专家答疑备有专家百宝箱、有问必答等12个拦目。电视频道也设有CCTV7,福建东南卫视等11个频道。。河北省注重加强了教学内容建设,已为网络充实、储存了教学资源课件5100多个,计7000多小时,包括政策法规、农村科技知识、先进致富典型、文化娱乐等丰富内容。人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学习和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的主要特点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党员教育相比,具有传播途径上的优势外,在传播内容也上表现不同的特点:全面性、政治性、先进性、适用性、可选择性。

2.1全面性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11个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具体行业教学资源:党校系统的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库包含了大量适合党员干部学习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课程;党委组织系统的各级电教中心拥有各类党员教育电视片4万多部;教育系统开发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农业部、中国科协等部门也开发和建立了农业适用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库;文化系统建立了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库群等等。

2.2政治性

政治性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最主要的特点和最鲜明的特征,这是党中央决定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要求之一,至在于通过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党性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思想觉悟,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3先进性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员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为此,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上要体现先进性,不管是政策法规普及、实用技术推广,还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必须是先进的、最新的。

2.4适用性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课件因不同地方、不同人群而制作不同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比如农村种植养殖技术,要因地决定收看节目内容。。

2.5可选择性

这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的又一大优势,也正式由于它所传播的内容面广、全,几乎无所不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大范围的学习选择机会。可以说,只要农民朋友登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你所学、所要的应有尽有。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9

论文摘 要: 新型农民的培育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文章主要阐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培育新型农民的必要性,从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出发试探性地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适应性改革的相关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支撑,农村基础教育则是培养这一特殊的农村劳动后备力量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明确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基础教育要服务于“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培育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一)成就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3]成就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需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新型农民的塑造直接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基础教育将奠定人的一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全部,这将决定其日后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能力。新型农民的培育应从娃娃抓起,我们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应有一套长远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机制,使农民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到科学的、面向现代化的、面向未来的全方位教育,为新型农民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二)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 

从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出发,农村基础教育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由于农村人才越来越匮乏,农村面貌难以根本改观,城乡差别也越拉越大。“三农”问题的凸显,农村基础教育难辞其咎,多少年来,农村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精英教育,为城市培养精英人才,在为城市建设作贡献。虽说从农村家长的期望出发,从孩子的期待出发,农村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升学率,否则学校难以为继,而高考成功,以及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学子们也与农村渐行渐远,但我们细想一下,这正是农村贫穷落后所致。如果农村基础教育能培养出建设农村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教育真正成为农村建设的基础性事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建设实现良性互动、水乳交融,那么城镇化步伐必会加速,城乡差距也会日渐缩小,“三农”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接受农村基础教育的学生多数都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任主要由他们来承担,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功能却严重萎缩。农村基础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其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之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使农民自身的素质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四)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是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的。”积极提高农村中人的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著名的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陆学艺教授描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画面之一就是“一个各阶层成员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淳厚的社会”[4]。提升农民人文法治素养必将有利于增强农民建设和谐农村的能力,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的适应性改革对策 

(一)党和政府要树立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的全局观念和紧迫意识。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严重的“离农”倾向,这有悖于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农村基础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党和政府要有全局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增强紧迫意识,切实使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国家、为农业和新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三农”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和农村基层干部要有一种真切的为农服务理念,将农村基础教育作为一项长久性任务来抓,要具备战略眼光、全局观念与紧迫意识,一定要把农村基础教育上升到振兴农村经济、改革农村面貌的根本措施的高度来认识。 

(二)相应改革农村基础教育,使之符合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 

1.明确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取向:培育新型农民。 

未来农民包括农民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他们当中多数依然会生活在农村。不论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是农村成人教育,目标都应牢牢锁定在当地城乡现代化建设这一大方向上,更好地为农村、农业服务。各级部门应该明确,农村教育主要是为当地培养现代化建设者,而不是培养各类应试者。农村基础教育需构建教科劳一体化的教育目标体系,使学生既能学到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具有多种出路和前途。要充分考虑农村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2.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内容多渗透道德情感和职业教育。 

(1)道德情感教育要贯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农村基础教育要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提供精神支持和道德指引,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重点,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和带动农村社会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朴素感情,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将远大的理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改变家乡面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伟大实践。 

(2)广泛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在保证农村学生达到基本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我们要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增补与当地关系密切的经济、生产、社会文化、历史地理及生活方面的知识,找到与职教的密切结合点,增强实用性,让走出基础教育学校的人也能掌握一技之长,掌握较为扎实的职业技术知识。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提供的繁杂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普通文化知识,不妨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5]可介绍现代农业知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商务等。通过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融合的体系,把农村学校办成当地农村的人才库,办成农业技术引用、推广和社会服务中心,真正成为推动新农村发展链条中具有发动机作用的一环。 

3.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方法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我们可带领学生走向田间地头或组织学生参观高新农业开发区,认知当地农业、农技常识。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包括教学仪器、生产工具等,并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与学校附近的工厂、企业、乡村等建立帮教关系,或与农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实验基地,使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实践和交流。此外,学生也可充分利用自己家的田园设备、劳动生产工具进行实习,教师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家视察,当场指导、施教。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会亲身感受家乡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发展,从中得到知识的启迪、感情的培养、心灵的抚慰。 

(三)整合农村基础教育内部和外部各种力量,为培育新型农民助力。 

在农村基础教育打造新型农民过程中,我们需协调农业农村管理、科技、教育等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相关部门要协调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使之成为既是开展基础文化知识教学的行家里手,又是掌握农村实用科技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和农业经营管理宣传员。通过行政手段和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关心农村基础教育,从人、财、物上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就业越来越困难的条件下,相当多的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借此,我们可依托教育、农业科技等培训机构,使其成为生产活动的精英人才,组织从事指导种植、养殖、加工等,或者作为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为培育新型农民助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a].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3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b/ol].新华网,2006-02-21.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与报告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4.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文章论证了农村体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第一,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农村体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体育有利于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因此,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具有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输送“能量”的特殊功能,是农村全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现代体育文化的培养、促进农村体育消费的增长、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明素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农村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就没有我国整个体育事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和外在的必然联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积极健康、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村体育将大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当前,我国九亿农民正在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奋进,新农村建设,必将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二、农村体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中提出要“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事实上,新农村与新农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农村是新农民活动的舞台和载体,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晶与归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因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关键,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身体素质是基础。有研究指出,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增强农民体质,使农民更好地投身生产活动,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第一位的,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人的健康素质的要求比其它产业要高得多。增强体质是体育的首要功能,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将大大增强农民的健康素质,使他们能更加精力充沛地投身到生产活动中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三、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纽带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体育事业起点低等现有国情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路途坎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等。然而,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最大的人口基础和重要战略地位,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其发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 

社会是以文化为纽带的,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也联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发展农村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而且可以培育农民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农民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挫折问题的排除。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没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不能说是和谐的,同样,没有体育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亦不能说是全面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大力发展新农村体育,也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农村体育有利于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培育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拉动体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当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体育产业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城市,农村体育产业的贡献值微乎其微。其实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体育市场,如果把这个市场比作冰山的话,现在露出水面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还掩藏在水下,属于潜在的市场。能否把潜在市场激发成为现实的市场,不仅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在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体育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产品的消费过程,发展农村体育,使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将极大膨胀体育产品的消费群体,促进农村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搞好农村体育产业开发工作。体育产业是健康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建设体育强国,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推进农村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加快农村体育有形无形资产增值,促进当地农村体育事业的腾飞。 

总之,我国农村的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人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说,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艳丽,王亚男. 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j].甘肃农业,2007(6):70-72. 

[2] 吴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的体育思考——广东东莞发展农村体育的启示[j]. 贵州体育科技,2008(1):26-28.[3] 丁兆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内”“外”兼顾[j].理论前沿,2006(6):35-36. 

[4]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群众体育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85-386.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宣传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紧迫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凝聚人心、塑造灵魂、引导舆论的重任,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看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以统一思想、凝聚力为目标,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活动

理论宣传要联系实际。只有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大局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理论宣传才能有作为,有生气。联系党和国家大局就是要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部署和重点工作。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执政理念。理论宣传理应深入地阐述,帮助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上来。

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就是要帮助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解疑释惑,使理论宣传适销对路,满足群众需要。要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改革开放中有许多问题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特别是那些涉及面广、影响程度深的问题。比如,三农问题、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社会风气问题,以及对私营企业主的高收入怎样看、如何看待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村阶层分化和困难群体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的关系等等。这既表现了群众关心自己的利益,也体现了群众关心改革开放、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觉悟。理论宣传有责任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引导。实践证明,理论武装了群众,我们党就赢得了群众。

二、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健康积极地文化生活对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需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阵地。农村文化阵地应达到“五个有”,有一个符合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有一个以成人学校、农民学校等为主体的理论教育培训阵地;有一个宣传长廊,包括政务公开栏、宣传栏等;有一个可供农民健身的体育活动场所,包括球场、健身路径等;有一个广播室,有条件的村要求办好村级简报。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取缔违法经营的娱乐场所,确保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其次,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挖掘各种门类的文体人才,发挥文艺骨干的民间艺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发挥各类民间文体组织的作用,经常性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活动的辐射面,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再次,要抓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内容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注重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结合,要把思想宣传、道德教育、知识普及、体育活动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农村文化的活动中。文化活动的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和运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三、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针对农村现实情况,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干部群众,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对“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讲到位,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步调一致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还必须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农村干部群众,引导农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团结互动、扶贫济困、平等友爱、遵纪守法、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是分层施教,增强层次性。在实施农民素质教育过程中,面对数量众多、年龄各异、素质参差的群众,必须针对不同的层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二是丰富内容,增强针对性。要开展城乡一体化教育,把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伟大进程中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开展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开展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积极的良好创建局面;三是丰富形式,增强有效性。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在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上动脑筋。针对群众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吸引群众自觉接受教育,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努力提高组织开展农村思想政治的工作水平,建设一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素质党员队伍

抓好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领导重视,关键在有一支高素质的宣传干部队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树立有为有位的观念,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树立社会化大宣传意识。建设一个高素质的政治工作队伍,我们还要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

首先,要巩固和发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党员处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牢固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大量事实说明,哪里的基层党组织坚强得力、基层干部作用发挥得好,哪里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搞得比较好,各项工作也做得比较有生气。

其次,要规划和建设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这个目标,把着力点放在培养人、教育人上,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四有”新农民。

再次,要抓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的建设。一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要把各级领导干部作为责任人,形成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二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突出量化硬性指标,组织定期检查,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作为衡量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标准,纳入考核之中。

五、切实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宗教,引领合法宗教在农村的发展,打击在农村的势力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行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合法宗教的健康发展,农村信教群众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农民的思想意识不强,对宗教认识不足,造成了许多不法宗教侵入农村,危害着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生活。据山东省委610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史遵衡介绍,由于城市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强,地下宗教和的活动近年来出现一个明显趋势:向农村转移。“门徒会”、“实际神”等势力派出传教者在农村走村串户“传福音”,隐蔽活动频繁,在农村的活动影响更是达到可怕的程度。有关官员认为,“现在地下宗教等力量不仅是在占领和争夺农村文化阵地,而且是在苦心经营,想把马列主义踢到背后去。”

地下宗教、、民间迷信等在农村抬头,反映出基层组织薄弱的“老问题”。要做好广大宗教信徒的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宗教信徒活动点的管理,发挥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领导力度。首先,要认识到做好宗教工作,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要提高对“宗教无小事”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要做好基层宗教工作的指导工作,经常与宗教场所沟通、交流,对信教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要给予及时处理和解决;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宣传党的有关宗教政策,使宗教场所都能在法律的保护和允许下开展宗教活动。乡镇党的组织,要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和能力,尽量使宗教方面的苗头性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健全各项制度。首先,领导责任制。要把维护宗教领域稳定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做到分管到人、责任到人,以承担起保持一方稳定的职责。其次,走访制度。分管宗教工作的党员领导要坚持走访制度,掌握动态,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化解矛盾;再次,联络员制度。对合法点指定专人联络,要明确责任负责及时与农村统战部门及派出所联系,及时解决信徒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宣传政策、科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占领思想阵地。宗教信徒的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弱化有关。因此,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信教群众政策、科学的宣传力度,是农村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大力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宣传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的正确人生观,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带动群众自娱自乐,更好地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全面达到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党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参考资料:

1、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J].社情民意,2007.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12

关键字:农村妇女;体育;综述

对于城市妇女而言,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严重滞后,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是空白,没有农村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称不上全民体育健身。因此,我们在加强宣传引导以城市、小康乡镇为重点的“一二一启动工程”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在此,笔者以全国各大期刊上的文献为依据,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各级体育部门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工作的管理,、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发展农村妇女体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进行有益的探索给与一定的帮助。

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

我国农村妇女素以勤劳、纯朴、拼搏而著称,她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同男子一道创造出繁荣的经济社会。由于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妇女一直处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今天虽然农村妇女的地位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群众体育参与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一直存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于农村妇女体育现状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共有文章五篇。

朱家新在《福建沿海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研究》一文中以经济发达的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妇女为调查对象,对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余暇生活内容、体育认知(包括体育价值观的认知、参与体育的目的)、体育行为(包括体育参与及体育人口、体育活动的空间选择、参与体育项目的选择、参与的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福建沿海农村妇女的健康现状较差, 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健康的人高达88.0%。(2)她们的余暇时间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只有 34.2%。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以快走、慢跑、羽毛球、健身操和韵律操为主。(3)参与体育活动以个人行为为主, 有组织的活动很少。

林朝晖、黄丽春在《农村妇女体育生活探析--以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为例》中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坂东镇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她们休闲活动情况;体育参与的总体状况、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的年龄特征、体育参与的文化特征、体育参与的职业特征、体育参与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方面的体育参与的结构特征;他们的体育认知现状(涉及到体育健康的认识、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体育参与的动机);以及体育活动的空间选择、体育参与的项目选择、体育消费、体育参与的形式等他们的体育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杨露、杨树盛《我国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以辽宁、内蒙调查为个案》中以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的901名农村妇女,专指以务农维持生计并且具有农村户口的成年已婚农村女性居民,不包括个体工商者和智力型劳动者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村妇女体育价值观、农村妇女的体育参与率及组织形式、农村妇女最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分析。

曹阳的《西苗族农村妇女对民族传统体育再传承的价值与对策》一文对湘西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种类、开展形式与时机以及主要的参与人群进行了调查,马德华、熊建设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法,对河南省农村中年妇女体育的发展现状和体质状况进行了研究。调查中发现:(1)农村中年妇女体育人口的比例与城镇中年妇女体育人口差距更大。(2)农民的体质情况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民的体质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男性的体质状况优于女性。(3)农村妇女的体育意识、体育设施等相对较好,农村中年妇女体育和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王俊奇在《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一文中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赣皖交界区域的徽州、休宁、婺源、景德镇、上饶等县市中抽取15个农村乡镇,从15个乡镇中抽取1 500名农村妇女作为调研对象,对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20.3%;年龄主要集中在45~55岁的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农村妇女人数集中在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 40.6%的人是为了增进健康,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休闲娱乐、增进社会交往、减肥健美、感受节日气氛。

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结论

(1)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我国农村体育、农民体育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农村妇女体育理论的研究却相对单调,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的紧迫性与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性间的矛盾。

(2)目前对于我国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仅限在福建、河南、赣皖交界区域、辽宁、内蒙等省份和地区,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研究却很鲜见。

(3)目前涉及农村妇女体育方面研究论述相对零散,普遍性差,针对性不强,尚需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全局性、系统性方面的研究不多,区域性、断层式的研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的本质和规律。

(二)未来展望

(1)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农村妇女体育带来了一定的机会,体育科研人员应充实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综合性研究,逐步构建我国农村妇女体育的理论体系。

(2)深化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使对于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得到总体全面的发展,对开展农村女性体育提供可行的方法、措施的研究,使得发展的对策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3)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国家、社会、农村妇女本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权益的保障,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信息的宣传服务,体育活动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福建沿海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04):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