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3-07-12 17:08:04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造就社会主义新式农民。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因此,首先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管各级政府有多好的政策和多大的人财物支持,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亿万农民。如果不着力于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激发蕴藏在亿万农民中巨大的潜能和无限创造力,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人财物支持,也只能起到暂时的“输血”功能。而依靠农民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的那样,“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只有现代化农民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化农村。

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较慢,而且发展很不平衡。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突出表现为“三低三缺”: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劳动技能低;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与之相比,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差甚远,我国有9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初中文化程度占48.1%,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1.6%,而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更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将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也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技能。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根据有关人员对劳动生产率的研究结果,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进行计算,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1.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2.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4。这说明,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目前农民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显然,这种状况是与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形势要求不相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势在必行。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对策

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长期不懈的大力支持。提高农民素质,既需要创造精神方面的条件,促进软件方面的建设,也需要创造物质方面的条件,加快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综合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才能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在农村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这几个方面的实现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注意:

1.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与城市相比普遍陈旧落后,亟需改善。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利用政府和地方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卫的宣传及教育,为农民学文化、懂文化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平台。如建立健全各种文化载体,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要针对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的实际状况,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农民进行科文卫宣传与教育,使农民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解放农民的思想,转变农民的观念,使农民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浪潮中。

2.大力发展学校、技校等培训机构教育。一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培育和塑造新型农民的主要渠道。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应该逐步普及高中教育,使未来的农民成为有知识、懂科学的新一代劳动者。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其具备较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在抓好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农民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要加强公益性教育基地建设。一方面按照“应教全教,就近入学”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农村中小学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增加投入,扩建校舍,增添设备,搞好硬件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扶持乡镇和有条件的村兴办公益性成人教育基地。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教育培训基地。一方面,降低门槛,鼓励民间兴办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和培训班;另一方面,放宽政策,支持现有的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进行市场化运作,兴办夜校、周末班、专题培训班等。此外还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展电化教育。

(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必须大力宣传科技兴农、教育兴农的思想,加强科技信息传播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工作,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的集体经营和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科技教育与推广,促使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1.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相称的。由于科研经费的不足和科技体制不合理等原因,农村有相当比例的农业科技人员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力量和推广队伍的培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的科技投资的使用中,重点要着眼于人才网络建设,建立农村人才库,为农村发展服务。要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村科技人员队伍。在基层单位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附加工资待遇,以稳定其工作。要发挥农村现有“乡土”技术人才的作用,有针对性的邀请农业科技人员或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为农民开办实用技术讲座,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积极引进新农业科技项目,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人才交流开发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和网络建设,鼓励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民间科技组织,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创造和选择,防止过多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建立农村良种繁育基地以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和渠道,通过科技的推广,让农民参与科技活动,开发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成果,以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以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三)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首先要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农村基层管理不力,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良莠不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的基础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组织机构和人员,强化农村基层管理,把农村的政治宣传与精神文明工作落到实处,把农民思想道德信仰教育纳入组织化的轨道。

1.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要努力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营造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宣传与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画廊、板报、民间故事、公德人物评选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加强家庭美德教育,要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培育和发展夫妻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家庭伦理道德。

2.教育方法要切合实际。在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采取书画、报纸、广播等被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同时要注意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如定期举行评先选优活动,对优秀个人或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来激发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遵守各种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成为农民潜在的意识,进而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文明乡风”水到渠成。

(四)提升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面临着从原来的小规模经营生产的个体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根据市场提供的供求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这就需要采纳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掌握市场动态,需要相应的分析市场、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能力。目前农民整体上的经营管理能力与这一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完善农村市场机制,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面对市场的信心至关重要。

(五)提升农民的政治民主素质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水稻;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治理意义

1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普遍[1]。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用量在400kg/hm2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t,除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2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优势产业带的主要区域,水稻种植面积233.33万hm2(2007年),约占东北水稻面积的60%左右,比北方14省市水稻面积的2/5还多,位居全国第九,总产量为1650万t,商品率高达952万t/a。鹤岗市下辖2县1区,区域内耕地面积47.2万hm2(包括绥滨县、萝北县及宝泉岭管局)。水稻种植面积15.67万hm2,其中宝泉岭管局11.67万hm2,县区4.00万hm2。水稻平均产量为7.0~7.5t/hm2,稻谷产量115万t,其中县区27.5万t。

从生态环境上看,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和森林覆盖率高等原因,该地区空气清洁,自然环境优越,稻田灌溉用水质量优良。全年冬季严寒漫长,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较轻,本田使用化学农药数量也少,尤其是对生产绿色稻米影响很大的生育后期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南方省市。

黑龙江省生产的粳稻深受国内外销费者的欢迎,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田有机肥施用少,耕地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从5%下降到2%。同时,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出现品质下降而出现卖难的现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促进耕地养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鹤岗市水稻生产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水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沟渠不畅,农药化肥的盲目大量使用,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3-4]。因此,通过加强水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稻生产条件,运用优质、高产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种稻水平,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于发展该区域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3参考文献

[1]刘京希.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J].江海学刊,2001(4):64-69.

[2]隋维钧,李惠芝,梁淑华,等.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79-80,86.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建议;浙江义乌

近几年来,义乌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农业部门更是积极履行政府赋予的农产品生产源头检测监管职能,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的有效探索。

1“五化”检测监管模式

1.1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网络化

2006年年初,开通“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简称“内网”);5月上旬,“义乌市农业安全监控网”(简称“外网”)又投入运行。使义乌市跨入了全国县级市中同时建设内外监控网的领先行列,在浙江省县级市中尚属首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中心系统由图片新闻、义乌本地农业安全信息、各地安全动态、热点新闻、农业安全信息、政策法规、近期检测结果、义乌市农业土壤信息系统(ASIS)、40个监控点检测信息、农残快速检测数据统计、专家论坛、农产品安全知识、农业图片、农业标准等模块组成。该系统能对各类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分类统计、分析和汇总,具有安全预警、数据分析和在线打印等功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情况,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

1.2农业基地产地监控点建设动态化

2005年5月,义乌市被列为浙江省首批3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控试点市之一,建立了10个省级无公害蔬菜产地监控点;2006年3月,将监控点规模扩大至30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果蔬农药残留监控点和10家无公害规模猪场“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产地监控点;2008年10月,对监控点进行了重新调整,使之布局更为合理和代表性,能准确地反映义乌市农产品安全的实际情况。2005年,义乌市率先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生猪宰前“瘦肉精”快速检测,仅2009年就达30 718个批次,合格率99.92%。根据各监控点的品种生产布局和上市情况,进行分批、分时段抽样检测。其检测结果实时上传,并分别建立电子档案,可在义乌市政府网“三农频道”、义乌市农业信息网和义乌农业安全监控网上直接查询,其检测结果还将作为无公害基地的年度考核依据。对不合格农产品,未上市前帮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每年还组织开展春茶、春马铃薯、杨梅、田藕、葡萄、梨、果蔗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行动。

1.3镇(街)农业检测室建设规范化

2006年初,义乌市开始启动建设镇(街)农业检测室项目,按照“高起点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镇(街)农业检测室均实行“一台电脑、一套检测设备、一个宽带网络、一名检测人员、一间专用检测室、一套管理制度”的“六个一”标准建设。开展定期例行检测和不定期抽检,确保辖区内及周边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13个镇(街)中已有11个镇(街)建立了农业检测室,另2个镇(街)也正在筹建之中。每年年初与镇(街)农业服务中心签订《镇(街)农业检测室工作责任书》,明确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是镇(街)农业检测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检测人员严格按照《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制度》《果蔬农残检测操作流程》的要求规范化检测,并按《镇(街)农业检测室检测记录本》的格式,做好各项记录,及时上报检测结果。经年终考核镇(街)农业检测室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全部达标,各镇(街)农业检测室均完成全年蔬菜水果500个批次以上、规模猪场瘦肉精不少于40个批次的检测任务。2006~2009年度考核合格率均达100%。这标志着义乌市基本形成了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成为全市农业工作的一大亮点。

1.4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经常化

经常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食品安全宣传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2006年11月17日,举行高层次的“义乌市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座谈会”,特邀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专题报告,市委、市人大、市府、市政协等有关领导到会。编印《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文件汇编》600册,发放到有关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手中。2007年11月1日,“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1周年纪念活动”在义乌市举行,金德水副省长出席会议。这是对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肯定,也是展示义乌的新形象、新风貌,提高义乌市美誉度的一个良好平台。2008年10月,为纪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2周年,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产品安全工作。策划组织“纪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两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征文活动收到稿件100多篇,投稿者有学者、机关干部、普通市民、农民、学生等,辽宁、湖南、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份均有人投稿,社会反应强烈,投稿踊跃。2008年7月18日,为确保奥运期间农产品安全,全面提升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稠江街道举行主题为“迎奥运·保安全·促和谐”的“2008义乌市农产品安全论坛”。10月31日,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纪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2周年,组织召开“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会议”。2009年,为配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先后牵头组织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整治活动推进会、农业安全检测工作座谈会和农产品安全大检查等活动。与此同时,编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宣传资料5 000多份。

1.5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化

适时向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检测等方面的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维护农产品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2005年以来,已编发《农业安全信息》66期,近10 000份;在发行纸质版的同时,发行PDF格式的电子版;并上传至《义乌市农业安全监控网》提供免费下载。

2建议

2.1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长效机制

随着义乌市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城镇人口集聚的加快,所产生的废弃物对周边农产品生产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个别地区出现“高氟、高铜、高镉”现象,Ⅳ、Ⅴ类水的比例居高不下,城郊结合部“污水浇灌”蔬菜现象依然存在,威胁着义乌市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能力,依法行政。实行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动态检测监管,引导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兽药等农用化学物质,提高使用效能和安全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证产品和“三品”农业生产基地建立与完善生产档案,推进产地包装和标志,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1,2]。

2.2提高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传统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生产者更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管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特别是城镇附近的蔬菜,多为外来人员种植,相对来说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又居无定所,难以开展有效的监管。调查中发现这些人大多自己不吃自己种的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制定农民群众看得懂、会使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教到农民群众手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生产出更安全农产品[3,4]。

2.3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启动“十一·五”期间农业部重点项目《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建设。排定计划,任务到人,落实检查,优化资源。收集承检范围内标准,组织检测人员开展技术练兵。组织编写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内审、质检相关法律法规、实验室计量认证等相关知识培训与考核。

3参考文献

[1] 殷琛,朱海平,陆剑飞.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8(5):513-514.

[2] 张玲,雷郑莉,尚德亮,等.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12):99-101.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建议;浙江义乌

近几年来,义乌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农业部门更是积极履行政府赋予的农产品生产源头检测监管职能,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的有效探索。

1“五化”检测监管模式

1.1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网络化

2006年年初,开通“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简称“内网”);5月上旬,“义乌市农业安全监控网”(简称“外网”)又投入运行。使义乌市跨入了全国县级市中同时建设内外监控网的领先行列,在浙江省县级市中尚属首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中心系统由图片新闻、义乌本地农业安全信息、各地安全动态、热点新闻、农业安全信息、政策法规、近期检测结果、义乌市农业土壤信息系统(asis)、40个监控点检测信息、农残快速检测数据统计、专家论坛、农产品安全知识、农业图片、农业标准等模块组成。该系统能对各类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分类统计、分析和汇总,具有安全预警、数据分析和在线打印等功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情况,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

1.2农业基地产地监控点建设动态化

2005年5月,义乌市被列为浙江省首批3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控试点市之一,建立了10个省级无公害蔬菜产地监控点;2006年3月,将监控点规模扩大至30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果蔬农药残留监控点和10家无公害规模猪场“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产地监控点;2008年10月,对监控点进行了重新调整,使之布局更为合理和代表性,能准确地反映义乌市农产品安全的实际情况。2005年,义乌市率先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生猪宰前“瘦肉精”快速检测,仅2009年就达30 718个批次,合格率99.92%。根据各监控点的品种生产布局和上市情况,进行分批、分时段抽样检测。其检测结果实时上传,并分别建立电子档案,可在义乌市政府网“三农频道”、义乌市农业信息网和义乌农业安全监控网上直接查询,其检测结果还将作为无公害基地的年度考核依据。对不合格农产品,未上市前帮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每年还组织开展春茶、春马铃薯、杨梅、田藕、葡萄、梨、果蔗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行动。

1.3镇(街)农业检测室建设规范化

2006年初,义乌市开始启动建设镇(街)农业检测室项目,按照“高起点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镇(街)农业检测室均实行“一台电脑、一套检测设备、一个宽带网络、一名检测人员、一间专用检测室、一套管理制度”的“六个一”标准建设。开展定期例行检测和不定期抽检,确保辖区内及周边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13个镇(街)中已有11个镇(街)建立了农业检测室,另2个镇(街)也正在筹建之中。每年年初与镇(街)农业服务中心签订《镇(街)农业检测室工作责任书》,明确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是镇(街)农业检测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检测人员严格按照《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制度》《果蔬农残检测操作流程》的要求规范化检测,并按《镇(街)农业检测室检测记录本》的格式,做好各项记录,及时上报检测结果。经年终考核镇(街)农业检测室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全部达标,各镇(街)农业检测室均完成全年蔬菜水果500个批次以上、规模猪场瘦肉精不少于40个批次的检测任务。2006~2009年度考核合格率均达100%。这标志着义乌市基本形成了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成为全市农业工作的一大亮点。

 

1.4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经常化

经常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食品安全宣传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2006年11月17日,举行高层次的“义乌市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座谈会”,特邀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专题报告,市委、市人大、市府、市政协等有关领导到会。编印《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文件汇编》600册,发放到有关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手中。2007年11月1日,“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1周年纪念活动”在义乌市举行,金德水副省长出席会议。这是对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肯定,也是展示义乌的新形象、新风貌,提高义乌市美誉度的一个良好平台。2008年10月,为纪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2周年,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产品安全工作。策划组织“纪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两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征文活动收到稿件100多篇,投稿者有学者、机关干部、普通市民、农民、学生等,辽宁、湖南、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份均有人投稿,社会反应强烈,投稿踊跃。2008年7月18日,为确保奥运期间农产品安全,全面提升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稠江街道举行主题为“迎奥运·保安全·促和谐”的“2008义乌市农产品安全论坛”。10月31日,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纪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2周年,组织召开“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会议”。2009年,为配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先后牵头组织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整治活动推进会、农业安全检测工作座谈会和农产品安全大检查等活动。与此同时,编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宣传资料5 000多份。

1.5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化

适时向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检测等方面的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维护农产品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2005年以来,已编发《农业安全信息》66期,近10 000份;在发行纸质版的同时,发行pdf格式的电子版;并上传至《义乌市农业安全监控网》提供免费下载。

2建议

2.1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长效机制

随着义乌市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城镇人口集聚的加快,所产生的废弃物对周边农产品生产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个别地区出现“高氟、高铜、高镉”现象,ⅳ、ⅴ类水的比例居高不下,城郊结合部“污水浇灌”蔬菜现象依然存在,威胁着义乌市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能力,依法行政。实行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动态检测监管,引导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兽药等农用化学物质,提高使用效能和安全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证产品和“三品”农业生产基地建立与完善生产档案,推进产地包装和标志,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1,2]。

2.2提高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传统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生产者更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管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特别是城镇附近的蔬菜,多为外来人员种植,相对来说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又居无定所,难以开展有效的监管。调查中发现这些人大多自己不吃自己种的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制定农民群众看得懂、会使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教到农民群众手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生产出更安全农产品[3,4]。

2.3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启动“十一·五”期间农业部重点项目《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建设。排定计划,任务到人,落实检查,优化资源。收集承检范围内标准,组织检测人员开展技术练兵。组织编写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内审、质检相关法律法规、实验室计量认证等相关知识培训与考核。

3参考文献

[1] 殷琛,朱海平,陆剑飞.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8(5):513-514.

[2] 张玲,雷郑莉,尚德亮,等.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12):99-101.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 就业能力 和谐

新农村建设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国党中央一直走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通过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力资源的概述

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即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程度不仅可以用数量来计量,而且要用质量来评价。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农村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巨大。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众多,但在质量上主要表现为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素质低、技能差。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80%左右,其中文盲占10%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左右。

今年的两会上,重点强调了农村人力资源的问题,并将采取就业政策和产业政策进一步结合、扩大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公共服务、加强创业引导等措施,使整个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2.1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既有“民工潮”,又有“民工荒”的问题。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的情况下,其技术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造成农村了劳动力技能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而大大限制了农民利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

2.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尽管第一产业仍是农村最主要的产业,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制度的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流向工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等第二、三产业,这就需要具备较高文化和技术水平的农民。

2.3农村劳动力经营管理能力较差

由于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以及文化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者的经营管理较差,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市场意识还比较淡薄,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

2.4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相关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更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与使命感。

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和个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低;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基层人员经营管理素质不高;农村人口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市场意识比较薄弱;法律意识淡薄。

3、有效配置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研究

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发,是指在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社会、国家等多种渠道,利用教育和培训等多种形式,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特别是在国家积极建设新农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阶段,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3.1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育

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技能素质普遍偏低,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所以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3.2加大投入,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育环境

通过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把紧缺岗位信息尽快提供给农民,并进行正确引导,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学习能力、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3.3农民应积极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民必须树立和加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主动投资于科技和教育,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走上知识致富的道路。

3.4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理念,也是国际社会坚守和提倡的信念。

人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力资源更是社会发展中宝贵的财富。我们只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效地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制度,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坚守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3.5鼓励农民家庭和个人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

在我国,农民有送子女读书的优良传统,教育经费投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民家庭和个人。要使农民转变观念,要鼓励农民加大力度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并不断认识到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4、总结

我国的小康社会的低水平、不全面和非均衡主要表现在农村,本质上表现为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低水平和不平衡。因此,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即从长期以来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转向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加大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着力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人力资源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万舟.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04)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6

一、农业经济发展是人口大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约有13.75亿人口,吃穿住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有13亿人口,再大的问题除以13亿都是小问题。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后,实现了农民向市民转变。没有了“农民”这个名词,这不意味着城市能容纳所有的流入人口。流入人口的急速增长,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教育资源压力。原本压力大的城市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城市的生活压力远比农村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远比农村快,城市的生活成本远比农村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不意味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征地后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了市民的待遇,同时需要承受市民的压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容易造成摩擦性或结构性失业。农村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生存环境使人堪忧。合理的人员流动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发展养活了约13.75亿人口,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最近受关注的经济作物备受人们青睐,经过检疫检验合格后的经济作物远销海内外。近几年开发的农家乐更是给市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项目。传统农业产品销售只能通过政府采购。脱贫致富之后,村里修建了出村的公路,架设了电网,搭建了电商平台,增设了技术支持站。在政府的帮扶下,农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市场实现了多种经济制共存。

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还能促进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农村人口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不稳定且经济收入不高。农村治安问题一直是受关注的问题。农村经济的繁荣可以解决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后农村土地的荒废,农村劳动力缺少的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惠农”项目。合理的人员流动促进社会稳定。近年国家实行惠农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农村发展支持,在技术方面给予了农民技术支持。农民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只有农民收入稳定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农村治安问题才得到妥善解决。

二、农业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农村教育资源不够、质量不高是农村教育工作者一直考虑的问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是一直困扰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能吸引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而且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古语云:“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农村教育工作者只有把好经济发展的脉,才能留的住人才。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和儿童健康成长。

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缓解城市压力,还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育基础差、底子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每年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提供实现个人理想的工作,而且能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引进来、走出去”项目。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实现更多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更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从教育上解决农村教育差、底子薄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

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还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农村经济条件差,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儿童的饮食环境和饮食条件。农业经济发展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饮食条件,改善农村饮食环境,实现更多的儿童吃上和城市儿童一样经过检疫检验合格的、营养的、卫生的、健康的一日三餐。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希望工程”项目,能够实现更多的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健康从娃娃抓起,从饮食上解决农村儿童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的问题,提高农村儿童体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农业经济发展是居民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吃的好不好,吃的健不健康等等,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中医强调“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食物中蕴含着各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居民在健康方面不注意,缺少营养均衡的意识,不能做到合理膳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而且能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合理膳食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农村人口大部分收入不?定且收入不高,每年的收入仅够维持生计,一日三餐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降低物价。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扶贫”项目,能够实现增加农民收入,能够实现农村人口每人都能保证一人三餐,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居民合理膳食。只有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合理膳食,才能做到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实现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的目标。

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居民营养均衡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居民营养均衡。大部分农村人口饮食结构不合理,没有做到荤素搭配,缺乏专业的营养师指导。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居民营养均衡,而且能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7

关键词:农业科技化;应用现状;重要意义;农作物种植

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17

毋庸置疑,中国农业发展由来已久,农业发展情况更是关乎国家与人民的福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的发展以不断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上的广泛运用,使得农作物在产量和品质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由此,带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就需要不断地把生物技术等科技的最新成果合理有效的运用于农业种植生产中。

1 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种植的实际意义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种植的发展进程,生物技术正不断地广泛应用于作物生产种植当中。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农作物的品质,满足市场供应需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当下的生物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合理的应用会导致环境破坏,不利于农业的科学发展道路。所以,如何做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与科学化是当下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兼顾现代科技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积极地学习借鉴西方的科技成果与实践经验,并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科学合理的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助力[1]。

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种植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提高产量、提升品质、预防病虫害3个方面。提高产量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在粮食供应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与人民切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技术在我国还未发展开来的时期,粮食问题一直以来就是阻碍我国全方面发展的巨大障碍,直到杂交水稻的发明,我国的粮食问题才有了巨大的突破,粮食产量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础性的保障。提升品质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开始重视产品自身的品质问题。尤其是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阶段,粮食的质量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预防病虫害方面,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一直以来是困扰农业生产的头号问题之一,然而,有效运用生物技术就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提升农作物的成活率,较好的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2 探究当下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路径

2.1 生物技术中在农业种植方面应用最广的便是转基因技术

当下转基因技术毫无疑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诸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取出优良的农作物基因,转移至缺乏此基因的农作物之中,这种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研究,有部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此技术产生质疑,认为这种技术从长远来说会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我国并未发现该技术的危害之处。面对这种质疑之声,应该进一步对这种生物技术进行研究,更好的完善转基因技术。

2.2 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于此同时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绿色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这方面,广泛开发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生物农药把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农药相结合,极大地减小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又能很好的做到预防病虫害[3]。但是,这种新兴的生物技术目前也有一定的问题,由于制作成本过高,影响了生物农药的广泛运用,所以,生物科学家们还需要不断研究,进一步把该技术完善成熟,最终将这些新型科研成果应用在农业发展中来。

3 结语

生物技术的运用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技术、杂交技术等实现了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在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中新问题也层出不穷,这需要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发展生物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陈继侠.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5(9):122-123.

[2]严昕辉.浅析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

2014(17):39-40.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8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特定的农村文化,同样对农村的经济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先进的农村文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能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农民精神境界的提高,必将缩小城乡差距,使二者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互通有无,协调发展。这一发展趋势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向未来美好的社会前进,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和活力。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它一旦形成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追求,它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到民族的观念之中,成为行动的指南。因此,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它会起到一种熏陶、影响和定向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促使农民群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形成安居乐业、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美好品质;可以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精神文明的热情和创造精神,从而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把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引导到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上来,这有助于农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封建残余落后思想意识的影响,自觉抵制黄、赌、毒等落后丑恶的东西,进而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缓解部分农民的相对被剥夺感和被边缘化感,促进社会生活的安定。同时,先进 文化也可对社会风气起到净化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阶段,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繁荣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作为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的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中,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增长,极为热切,这就要求文化的发展更要先行,更要加快步伐,更要兴起新的高潮,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观,必将深刻影响经济基础,必将要求全社会在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更多更好地关注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应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荟萃是我国社会的一大亮点,民间艺人创造的民间艺术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奇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精神文明,拉动经济效应。比如都江堰的放水节、蜀绣、苏绣、湘绣、皮影戏、秦腔等等通过表演或者交易使农民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通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以期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我国农村蕴藏着大量的劳动力,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使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逐渐转变为"人才资源"。

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文化主体的身心和谐。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9

Abstract: farme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w socialism rural construction, so raising farmers' quality and fostering new farmers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Chinese farm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it calls for us to choose the correct path and to cultivate and bring up new high-quality farmers urgently, only by these means can we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a near future.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民素质 意义 途径

Keyword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aising farmers' quality significance way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核心、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大批新型农民。

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总的说来,提高农民素质,可促其彻底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增强其市场竞争意识,使他们懂得按照价值规律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地方性优势产品,从而促进各类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而且还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进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针对农民个体来说,农民的收入和农民自身素质是成正比的。素质高的农民往往致富能力强,致富手段多,他们更善于把科技信息转化为科技成果,从而收入也更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确立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把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以农民“人”的现代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可以将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思维方式,由因循守旧转变为锐意进取,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也更懂得如何把农业科技成果这种潜在生产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之,农业现代化的时代需要要求我们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带动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会推动他们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头脑,自觉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具体来说,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帮助农民扫除封建思想,自觉摒弃不良陋习;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杜绝农村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了思想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也要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文盲率仍然很高的状况,党和各级政府必须立足长远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从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抓起,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人力投人和财力投入,逐步扩大农村初高中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这样就保证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还应在农村修建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房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大院,多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践证明,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尤其是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有裨益。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创新培训内容。既要培训农业生产、生物和环保等现代实用技术,也要传授市场营销方面的经商技能,并且,培训内容一定要跟当地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第二,加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和网络等传播媒体,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或者采取开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制作科技VCD光盘的现代化手段,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第三,抓好典型示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涌现出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先进典型,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闯出“一带多”的 “滚雪球”发展模式,从而营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星火燎原之势。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88-03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求全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其中,民生话题备受关注。特别是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指导思想,让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之情更为高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涵盖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的系统性工程,也是涉及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工程,要有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才能够高效快速的进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价值主体,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以人为本”思想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与特殊的国际环境下提出的治国理念和发展战略,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借鉴了西方社会“人本主义”思潮中某些有益的东西,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一、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人的生活世界包含三个层面,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它们都是人类实践和创造的结果[3]。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也是人的存在方式,它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使人们之间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是人的实践,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础,人也是实践的主体,没有现实中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而作为生命个体和生命需求而存在的人,就不会有人的实践。

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劳动力与劳动资料结合的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4]

从这些意义上来讲,“以人为本”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反映与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首肯和认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实践活动中,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广大的新型农民,这一主体地位既不能被取代也不能缺位。农民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新农村的兴衰,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如果忽略了农民这个主体,再完美的硬件条件,再优美的优良环境,也会使新农村建设失去最终意义。

二、实现新型农民自身价值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除了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反映与认识外,还要求对人的尊严和价值予以尊重,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决策与行事[3]。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应该把农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尊重农民的生命、情感、意志、本能的意义和价值。当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自身得到尊重、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才能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主体地位,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实现新型农民自身价值,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从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9年将一号文件落脚点锁定在“三农”领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对“三农”问题最长的关注周期[5]。可以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离不开新农村建设,其重点、难点仍在农村。即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而农村生产力是制约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对此,最根本的方法与措施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就要以农村体制改革为重点,消除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体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国家客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性转变。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支持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城乡两大单元在利益分配上机会均等。同时,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共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6]。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积极探索与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根据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以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着重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改善农村公路,基本实现农村主干道路硬化,彻底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方便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副产品销售的交通运输。改善住房条件,政府应对农民建新房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与环境,提高农民居住水平,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实施电网建设,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进行农村电网建设,让农户都用上电灯,使农村家电得到普及[7]。新兴能源建设方面,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为目的,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推广实施沼气、太阳灶等能源建设,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医疗卫生方面,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保障方面,完善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此外,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进行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软环境,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

(三)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度,保证农民的基本民利

同志在党的十政治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这段讲话强调了现阶段既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要不断发展人民民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需更加注重政治体制改革,要不断完善与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农民完整的民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积极鼓励农民广泛参与,提高农民代表在基层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其主体作用,依靠农民的广泛参与和亲自劳动来推进农村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强化村民自治组织,使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强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

真正实现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制度,及时调整完善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创新公开方式,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四)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报告再次提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要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努力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实现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的目标。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坚定不移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并通过生态移民、生态补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坚决杜绝在生态脆弱区进行开发经营性活动,绝不以牺牲现有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发展。此外,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帮助农民解决好人畜粪尿、乡镇企业生产环境污染等问题,处理好农村污水与生活垃圾[8],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注重新型农民全面发展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点

在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即每一个人的各个方面的本质(即人的潜能、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自由、人的道德等各个方面)都应不受阻碍的得到全面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就应该有健康的体魄、专业的技能、优良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新世纪的农民不再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而应该是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一)重视农村教育,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新时代要要重视农村教育,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增强农民技能,不断更新农民观念,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同时完成。

继续加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与义务教育法相匹配的其他法律制度建设,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杜绝新文盲、半文盲的产生。

大力发展技能教育,重视科技培训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搞好技能教育与科技培训,大力实施青年农民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农业生产技能。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宣传农村形势和改革成就,大力倡导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使农民树立科学观念,养成规范的道德行为,抛弃封建道德思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形成良好的新风尚。

(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农村的和谐稳定需要健康文化的领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增强农民精神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农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继续深化发展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使农民在满足物质生活后,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在休闲娱乐活动中获得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三)发展农村体育,塑造体魄健康的新型农民

如今,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不仅需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要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其中体育健身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农村体育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和主要载体,是新型农民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9]。广泛开展农民健身运动,通过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减少农村居民的发病率,减少医疗开支,减少因病致贫现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发展新农村体育,还可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转变农村落后的不健康生活观念,排斥黄、赌、毒等不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优化农村社会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认真领悟党的十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明确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通过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民自身价值、注重新型农民全面发展等措施,引导亿万农民投身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事业上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65.

〔3〕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5):11~1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

〔5〕张新华,杨静美.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J].求知,2011,(5):9.

〔6〕罗涛.从农村生产力的角度求索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之路[J].理论月刊,2008,(2):165.

〔7〕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50):6.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1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作者:张晶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范文12

关键词: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制度;对策建议。

  当前,我省的农村劳动力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以及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种状况决定了他们在日趋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是我省经济落后,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成因是我省农村教育落后,且发展缓慢。 

一、 江西农村教育现状 

  江西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文化大省,有过 “临川文化” 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流逝,江西在各个方面进步较慢,近几年来,经济更是落后了。江西教育与其他省份比较发展较慢,江西农村教育也就更加落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人的素质的核心是文化程度,而目前江西农民受教育情况是国民中最差的。据2001年全省农村住户调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62%,比上年同期下降1.1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87%,增加1.89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52%,下降0.7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近9成的农村劳动力仅受过初等以下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低素质的劳动力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0.78个百分点。 

2.受到的教育质量较差 

  目前,我省农村学龄儿童受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每年有大批农村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还有许多中小学辍学生。由此,江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受国民基础教育平均年限不足九年,绝大多数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他们中有较少部分完成了高中学习,参加过高考,但未能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基本上属于受国民基础教育中质量较差的部分。 

3.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 

  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几乎是空白,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加上由于学习费用高和应用方向不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参加正规的职业教育的人数极少,些微的职业教育大多是打工期间的在岗教育。就业后的继续教育更是空白。 

4.没有享受现代意义教育 

  江西农村的教育体系较为落后,与城市的教育体系相比,在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农村教育硬件不硬,软件缺乏,教师不齐,因此,基本属于传统教育,尚难完全归属于现代意义的教育。其结果,在江西农村,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和半文盲占40%以上,现代意义上的文盲可以说几乎接近100%。 

二、原因分析 

  江西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社会的,也有政府的;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众多,十分繁杂,其中主要的原因有: 

1. 农村教育体系不全

  江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未能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体系。在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耽忧;而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一些零星教育,根本未能形成体系。江西农民受教育程度受制于这样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半文盲率难以降低,而且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无法扫除,至今仍然在增加。其结果,江西农民的素质低下就是铁定的事实。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

2. 教育保障不力 

  据有关资料反映,前几年,江西各地均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但是,据分析,所拖欠部分的95%以上是属于农村教师的。这体现了农村教育的弱质性,对于农村教师的积极性打击较大,也说明了农村教育的地位低下。作为农村教育的中坚的教师队伍心理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许多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极为简陋几间破旧房,几块黑板,几张桌椅就是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城里人的偏好,国家的绝大多数教育投资投到城市教育之中。结果形成,农村教育硬件不硬,软件缺乏,半死不活的农村教育局面。 

3. 教育投入不足 

  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难以运转。按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体系来看,当地较为贫困的乡镇财政负担着农村绝大多数的教育经费。贫困的乡镇财政一般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独自进行公共产品投入。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极少,而且附加条件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规模来看,农村教育的质量是难以有保障的。 

4.教育收费相对较高 

  从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江西农村教育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从教育大众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有没有钱都应享受充分的教育,农民受教育的权利都不应该被剥夺。江西的九年教育不是义务的,仍然是在收费的。相对农民的低收入,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成本实在太高。因为上学的费用较高,让许多收入微薄,且多子女的农民家庭无力负担,结果造成儿童辍学或受教育不充分。没钱受教育是制约我省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5.各有关部门没通力合作 

  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形成是由多个部门通力合作来完成,农村基础教育和少量的较正规的职业教育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来管理,除此之外,劳动部门、农业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也承担了一定的农村职业教育任务。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大家都在忙城里的事,农村教育被遗忘了,更谈不上通力合作,共建优质的农村教育体系。 

  此外,农村教育的异化,出现了所谓的“蠢儿理论”、“经济与教育的反比原理”。也是江西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江西农村教育落后带来的影响 

  江西农村教育落后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约占江西人口总量72%的农民,整体素质低下,不但贻误了一代人力资源的优化,还可能形成代际传递。这也是江西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影响将十分深远。 

1. 难以融入现代社会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转移出去,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是否有较高的素质。在城市就业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初中以下的学历几乎没有实际意义,必须有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的学历,农村青年才有可能在城市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能上高中的农村孩子如此之少,这种局面造成农村年轻一代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素质低下,于是,便为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埋下了隐患,他们是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的。 

2. 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素质低下的江西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说毫无竞争力的。他们只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业主的青睐,只能从事较简单的,较受歧视的体力劳动,在打工生涯中,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备受欺辱和歧视,有的甚至被迫出卖人格,从事色情业。那么,江西农民的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就难以靠他们本身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而是要靠政府的“恩赐”了。 

3.无法加速消除江西农民的愚昧 

  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江西经济引向现代化,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消除愚昧,把农民变成现代有理性的人。江西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素质又无法得到较大的提高。而小农经济发达的江西农村仍然存有大量的愚昧的行为。愚昧的农民仍然死抱“两宝”(死宝——土地,活宝——儿子)不放。他们不明白愚昧与现代化的冲突所在,不理解现代化的真实含义。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加速消除江西农民的愚昧的行动,从而影响江西经济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4.无法加速江西经济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江西经济要“在中部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是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其关键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占江西劳动力近3/4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不能提高他们的素质,提高生产力也就是一句空话。低质量教育是不能对经济作出较大的贡献,难以达到教育对经济建设有较大贡献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加速发展江西经济。 

5.将对农村下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实践证明,近墨者黑,上一代对下一代有较大的决定性影响。江西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但造就了一代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其负面影响将沿续到下一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素质较低的江西农民对教育的认识肯定是较低浅的,他们以自己来衡量下一代需要的教育,决定下一代受教育的方式,从而影响下一代的素质。江西低素质农民对下一代的负面影响的结果不可低估。 

四、几点对策建议

  江西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是造成“就业低层次化,收入长期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彻底解决农民受教育的问题,农民的素质就永远不会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会继续受阻,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会遥遥无期。要大面积地提高农民的素质,除了让他们受到足够的教育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视农村教育 

  江西农村教育发展几乎停滞,要让她有个较快的发展,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上进行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正视农村教育。 

  江西农村教育落后,欠账较多,要解决起来困难不少。因此,我们必须克服畏难思想,作好打攻坚战的思想准备,积极寻找突破口,不贻误任何战机。 

  要树立教育大众化的思想,认清发展农村教育与江西经济发展的关系,江西农村教育不发展,农民不能顺利转移,江西的经济发展只能昙花一现,具有“眼球”效应而已。 

  要坚定大协作思想,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靠教育部门一家。劳动、农业等政府部门也重任在肩。只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 

  要从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无论是从普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以适应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要求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增强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角度考虑,都应把职业培训摆在重要位置。 

2.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优质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是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我们搞九年义务教育不要“挂羊头卖狗肉”,要脚踏实地,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送到农村,就应该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减下来,不要让全体适龄农村孩子因各种原因而失学。 

  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应该是优质的,与城市教育比较,农村基础教育的含金量极为逊色。配合农村人口的转移,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个体系的质量,其中包括大力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去。 

3.加强示范教育,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 

  极为残酷的就业现实,使江西农民将从正面或反面,吸收打工生涯中的教训。我们应该加强示范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江西农民内心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心底有个学习的企求,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全国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转好的前提下,江西农民将有一个参与职业教育,掌握实用生产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低、个人文明程度低的要求和奋发学习的过程。 

  通过基础教育,他们将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质;通过较为正规的职业教育,他们将掌握劳动力市场所必须的劳动力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素。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变自己的弱质地位,他们就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省内外的劳动力市场上,将站在较高的平台上,拓宽就业门路,受到雇主的欢迎、尊重和信任,享有较为平等的社会地位,提高收入。 

4.认真审视农村教育 

  针对我省农村教育,我们应该认真审视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不仅应该考虑如何使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等,紧贴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现实,更应该采取措施大幅度地降低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成本,让农民在受教育的问题上和城市人享受同等的待遇。 

  要认真考虑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加大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开放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教育。穷办教育,糠菜代,只能贻误农村教育,城乡教育的巨大反差必须逐渐消除,否则,将影响下一代农村孩子。 

5. 加强各类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劳动力市场中,人的素质、劳动力技能水平是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内在因素,较高的劳动力技能水平是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加强培训是促进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要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和职业培训,进一步整合面向农村的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加速形成一批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为一体的职业培训综合基地。 

  要加强就业前培训,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在我省的农村,要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实行1—3年的就业前培训,使新生劳动力普遍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全面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 

  要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控制,引导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使其能面向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6. 健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的教育法律立法基本完善,江西立法机构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土实际,完善配套,使我省教育的法律体系具有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 

  从江西农村教育实践来看,“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当务之急是加大执法力度,攻打“土围子”,确保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在农村切实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