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的教学方法

音乐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3-06-22 09:39:46

音乐的教学方法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1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论文联盟。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转贴于论文联盟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论文联盟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营造教学环境,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审美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诱导,《音体美报》曾报道,“100%的学生喜欢音乐,80%的学生并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三)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一些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人的音乐赏析,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学;儿童心理;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109-2

儿童的音乐教育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家长的积极态度推动了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是一方面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方式的认识不足,激励和教育方法有悖于儿童心理;另一方面许多教师用成人式的教育模式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使许多儿童产生了逆反心理。如何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儿童的音乐之路走得更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儿童的主要潜能

经过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长期的研究和探索,目前正开始揭示音乐和语言、数学以及其他智力活动间的联系和本质。一是音乐和语言相辅相成。音乐通过强调节奏、重复、字与字、话语之间的停顿来促进语言学习,例如小孩在还不能念出一个长句的情况下,就能唱出一长串歌词;二是提高时空里预测与把握形式的能力,数学和音乐的联系是因为两者都依赖于时空推理,每一位懂音乐的人都知道音乐是数学的,如果不作数学计算,你就无法读懂五线谱上的第一个符号;三是音乐可提高我们思考和推理的能力,音乐训练能提高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联系。

二、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杜威说过,兴趣是儿童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是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兴趣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儿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违背兴趣实际上就是违背儿童的发展规律。

(二)感性认知是儿童学习音乐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接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个性。

三、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鲁道夫・史代纳博士对音乐阐述过:乐曲的愉悦感比内容更重要,给幼童的音乐是要生动的音乐,能滋养耳朵的音乐。音乐要融入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在情感、意志和思考的各个层面滋养孩子。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地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音乐的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的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内在发展阶段的外在表现,抓住了兴趣就抓住了孩子目前的发展阶段。按照兴趣提供资源就是在他需要盖地基的时候你给他提供钢筋水泥。让儿童跟随着兴趣去选择钢筋就用钢筋,去选择水泥就用水泥。这些素材被他们自己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就完成了内在建构,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就是在不断获取“成功”的过程中产生的。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是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而是要让学生经常、不时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儿童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儿童体验、感受音乐

音乐老师要在儿童与音乐间建立美妙的连接,老师要成为孩子进入音乐世界的引领者。让儿童与其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相遇……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明确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儿童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孩子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孩子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孩子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了,孩子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孩子们体验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学在快乐之中,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但是要保持儿童对音乐的“欢喜心”也不是一件易事,强化儿童对音乐的体验,需要时时保持儿童对音乐体验的快乐,如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如果困难程度超出了孩子的兴趣能力,孩子兴趣减弱甚至丧失就很正常。或者反过来说,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各种兴趣下降的表现时,第一反应就应该是检测一下是否随着学习的进展难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到了让孩子力不从心的阶段。如果是,那么就要及时调整;如果不是,仅仅是枯燥的方式引起的兴趣下降,就要及时调整方式,增加更有兴趣的环节。国外的各种教学素材和方式之所以如此重视“fun”,原因也正在于此。

(三)突出教和学过程的和谐,让兴趣转变为儿童发掘自身价值的基石

1、教学内容要和谐,易于儿童产生共振

教学内容是使儿童与音乐发生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儿童获得发展的媒介。只有当音乐学习的所有内容的自身各要素之间、所有内容与儿童之间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才能使儿童在真正的审美气氛中,在感知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最有效的体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同时也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身心疲劳和情感损伤。比如儿童与歌曲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能够进入和谐状态,儿童的嗓音运动与全身的脏器运动,与全身的肢体大肌肉运动没有能够进入和谐状态;儿童的歌唱行动与儿童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没有能够进入和谐状态,缺乏理解,缺乏情感体验,缺乏情感体验带动儿童的歌唱的表达是缺乏生命活力和情绪感染力的,与特定情感表达紧密联系的歌唱技能也不容易获得。

2、教学方法与程序要和谐,易于儿童共享

从理论上的实践中看,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于整体和谐的条件,必须具有审美享受的特征,才更易吸引师生的积极投入,使师生自然地产生人人都乐此而不疲的效果。比如,传统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往往采用干巴巴地喊一二三四,反复机械地练习基本动作或基本动作组合,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舞蹈的基本结构,最后再将全部的舞蹈动作连贯起来配上音乐伴奏进行表演。在能够完整连贯地表演之前,儿童往往就已经不断地陷入厌烦、苦恼与疲惫的困境之中。而教师也往往很快地感到自己的身心疲惫而热情下降。而先进的教学法则是:从舞蹈的大轮廓开始,尽可能早地引入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和被象征的内容因素,尽可能早地配合完整的音乐,并随着儿童对前面出现过的要素的逐步掌握,逐步地累加新的要素,从而使舞蹈的形象逐步丰满细腻起来,儿童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3、精神环境要和谐,易于提高儿童的人际协调能力和投入音乐学习活动的热情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歌唱教学 识谱 听觉先于视觉 内心听觉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1现象的研究及观点的提出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都是“唱歌课”,广大音乐教师一般使用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先识谱后唱歌,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音准节奏等方面进行训练,并创造性地总结出各种有关解决视唱难点问题的方法如识谱教学顺序、采用绘图乐谱等方法来解决快速识谱问题,以至于大多数音乐课的教学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有不少教师会把一节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识谱,把本应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音乐课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从而大大降低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可见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唱方法并不很科学。

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从来没学过识谱的音乐爱好者,但是他们却能通过各种方式多听多模唱,随时哼几句就学会了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模仿的惟妙惟肖,有很多流行歌曲节奏比较复杂,从识谱上面看难度很大,但学生却能通过听觉的辨识来解决视觉识谱的带来的恐惧,进而准确生动的演绎歌曲。所以先唱歌后识谱可以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歌,进而对整首歌曲的艺术形象更好的理解诠释,最后再进行识谱教学就事半功倍了,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先唱歌后识谱”教学方式的特点及优点

(1)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目的上并不矛盾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和心理发育的特征方面看,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而是“先听觉后视觉”,丰富的音响材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便达到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歌曲从内容到形式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不管是先识谱后唱歌还是先唱歌后识谱,其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来完善他们的演唱水平,提高审美能力。

(2)先唱歌后识谱可以降低识谱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并使音乐更具线条感。

中小学音乐教唱歌应以听唱教学为主,过早的采用视唱法,将妨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如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中出现“#F、#C”等变化音以及弱起的三连音节奏型,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按传统的教唱法,先识谱后唱歌,就会出现节奏混乱及音准问题,让学生先学会唱歌,在反复的听唱、跟着录音机哼唱的基础上,并仔细观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三连音”符号、“#”号等,让学生理解节奏的变化和特点都是为表达歌曲和传递情感的,学生能够熟练演唱后再让他们识谱,他们很快就能唱准了。

先唱歌后识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把握住歌曲的内涵,学生识谱也就不再感到那么枯燥了。如《渴望春天》学生在多次听唱中已经完整的感受到了阳光般灿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学生边用手划旋律线,边随意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把歌曲表现的情感带到一个个音符上去,我们听到的也不再是枯燥的音符了,而是一串串流动的音符,识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表现自我、变现音乐的一种方式。

三、“先唱歌后识谱”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构想

(1)聆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如《渴望春天》听一遍就能清楚感知其音乐清晰、格调明朗。第二遍可以配之以律动等,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确立表现歌曲内容的情绪、速度。三遍听过之后,再通过模唱来促进内心对调式、速度、音阶、力度、曲式的感觉,为后面学习歌谱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听与欣赏。更进层次地听,更深入地听。在聆听中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进入歌曲情境。通过进一步的听,可以体会歌曲渴望春天具有维也纳圆舞曲性质,很具舞蹈性,可以配合舞蹈连续演唱。

(3)边听边唱。歌唱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如在歌唱中很明显感受该曲结构:a+a1+b+a2,明显的三拍子节奏,音乐轻快活泼。

(4)听与律动。先用拍手、捻指、跺脚等容易掌握的动作对单音、节奏型、乐句等进行模仿,将身体作为乐器。也可以用简易乐器如竖笛、口琴、葫芦丝、钢琴等演奏歌曲的主题乐句,设计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自己在乐器上探索音高音准,用动作做出对音乐的反应,不仅是学生对音高意识的反应,也是对音色、时间和结构意识的反应。

总之,这种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主动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识谱,自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内心听觉,使学生更有学会、学好的动力,我们的识谱教学才不会形同虚设才会事半功倍,并且识谱教学的成功必然会对其它音乐方面的教学起到催化的作用,这样,我们的美育会得到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也才会得到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4

一、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接受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唯一的学习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女孩,她的妈妈让她学钢琴,开始她觉得很新鲜,但是没过多久,她就不喜欢学了,妈妈还是逼着她学,后来她说什么也不练了,还说恨不得把手指剁下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乐队里她接触了大提琴,产生了兴趣。大提琴体积大,又不方便拿,家离学校又远,但她都不在乎,无论寒冬酷暑,一直坚持学习,还学得很好,小学毕业时还凭此特长考上了重点中学。这样的事例,在学乐器的儿童中非常普遍,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儿童接受音乐只是兴趣与好奇。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

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小提琴演奏时,是否会引起你的兴趣,想去学习它,将来自己也能演奏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当听到窗外马车的马蹄声响,小贝多芬就在琴键上笃笃地敲打几个音,还得意地对父亲说:“听!马车来了。”这看似幼稚的创作却使小贝多芬兴奋不已,而这最初创造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如,小学生看到一件乐器,感到新鲜、好奇、迫不及待地去敲敲打打,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接受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接受音乐的反应可以说是本能,据研究表明,六个月的婴儿就可以对音乐做出身体反应,他会转向发出音乐声音的地方,还可以随音乐晰呀歌唱,并露出高兴的表情;三岁时就可以随音乐的节奏晃动身体,随着年龄增长,对音乐的动作反应将变得越来越富有内涵。由此看来,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面不是理性的反应。

儿童音乐接受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1.歌唱的反应。当儿童听到他所喜欢的音乐时,就会跟着一起哼唱,即使唱不好也会投入很高的热情。这种感性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听唱法应是儿童学习歌曲的主要方法。从识谱入手学习歌曲的理性方法,往往会因为识谱的难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歌唱经验之后,再过渡到识谱歌唱,更符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

2.表情的反应。音乐是表情艺术,当人们听到音乐时的第一反应就是面部表情的变化。儿童虽然还不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但他会自然地对音乐作出最初的、最直接的表情反应,是发自内心的最感性的反应,不会掺杂任何理性的因素,当然这种表情的反应会随着对音乐的理性认识,不断从表面向内心深入发展。

3.动作的反应。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有趣的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我国的儿童喜欢头部左右摇晃,澳大利亚的儿童喜欢上下晃动。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小学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明显特征

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学会,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差异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明显特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都一样也是不现实的。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过分强调共性与统一是不符合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的。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性的形成同后天的培养有重要的关系。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虽然个性是多方面的,如性格、情感、意志、行为等,个性的形成也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不可否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等。

二、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活动

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注意、感觉、感知、记忆、情感、想象、理解、意志等,在整个活动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但同成人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音乐注意

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5~7岁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是10~15分钟,7~10岁的儿童是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儿童不可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件事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儿童的注意,才能使他们有效地学习,同时不断地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

(二)音乐感觉与知觉

音乐感觉是最基础的一种音乐心理活动,是对音乐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知觉是对音乐整体形象的反映,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儿童音乐接受主要是以音乐感觉为主,感受与体验是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过分地追求对音乐的知觉反应是不实际的。

(三)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音乐是听觉艺术

,离开了音乐记忆也就失去了音乐。儿童的记忆力是很发达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应多采用形象的记忆方法,如通过音乐活动、表演,在兴趣中进行音乐记忆。儿童记得快,但忘得也快,因此,要注意经常保持复习,重复记忆才能巩固。(四)音乐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情感是儿童音乐接受的重要心理活动。儿童的情感正在发展时期,而且多是自然的流露,因此要保护儿童的这种纯真,不能用成人的情感标准去衡量他们,应让他们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五)音乐想象

儿童的知识虽然还不丰富,但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因为想象力和知识并不是呈正比的,关键是养成想象的好习惯。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伟大的发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保护儿童的音乐想象,使他们感到通过音乐开展想象是一件有趣的事。

(六)音乐理解

音乐理解是一种复杂的音乐心理活动,是综合音乐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对音乐的理解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英国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谈到他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正说明了这个问题:(1)在青年时期悦耳的音乐;(2)青春期优美而典雅、不深刻的音乐;(3)成年时期优美而典雅的音乐,其中贯穿着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因此,不要强求儿童对音乐要有多深刻的理解,只要他们有初步的理解就可以了,随着他们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也会逐步深刻。

(七)意志

在儿童音乐接受的过程中,意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意志不是独立的,它同其他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儿童缺乏顽强的意志,遇到困难就会丧失信心和勇气。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一些任务、障碍,经过教师的辅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八)音乐思维

在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过程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儿童的音乐思维同他们的音乐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音乐实践越多,音乐思维越活跃。比如,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感知音乐的同时就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对音乐情绪的感受,或欢快或优美,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感受,随音乐产生的对音乐的想象,以及对音乐的初步理解都是通过音乐思维的活动完成的。与成人的音乐思维相比,儿童的音乐思维更多地表现为音乐直觉思维,随着音乐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音乐思维的能力也会提高。

以上的种种音乐接受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时某个方面强些,有时某个方面弱些。由此看来,儿童的音乐接受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

三、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一)音乐听力的发展

音乐听力是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听力是最重要的。有些儿童唱歌唱不准,许多人认为是唱的原因,是五音不全,其实这是听觉的问题。生理学研究证明,12岁以前的儿童的音乐听力都是可以培养的,12岁以后就困难了。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听力的重要时期。舒特·戴森、加布国佐尔的研究伽。证明了试点(见下表)。

年龄(岁)

音乐发展主要特征

0~1

对声音作出各种反应。1~2

自发地、本能地“创作”并唱歌。2~3

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3~4

能感知旋律轮廓。此时如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

能识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

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仿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

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音的堆砌好听。7~8

有鉴赏协和与不协和音的能力。8~9

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韵律感。能感知两声部旋律。10~11

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的感知和判断能力。12~17

欣赏、认知和感情反应能力均逐年提高。以上这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音乐听力的基础上,音乐听力越强,音乐能力就越强。

儿童音乐听觉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各种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音乐内心听觉能力。

1.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

音乐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培养儿童对这些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儿童最容易听辨的是音的长短、快慢和强弱,逐步过渡到音高和音色的听辨。儿童的音乐听党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不可操之过急,必须经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才能实现。

2.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

对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力,首先表现在对音乐的情绪把握和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其中也渗透了音乐审美的发展。这种能力是在对音乐要素听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越强,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力就越强。

第二是对音乐曲式结构的听辨。曲式是构成音乐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曲式的听辨力,就如同找到了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使听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音响,顿时成了有层次、有条理、有章节的音乐了。

第三是音乐体裁的听辨力。音乐体裁的种类很多,如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舞曲、船歌、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曲等。每一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准确地听群体裁特点,有助于对整体音乐形象的理解。

3.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内心音乐听觉也可称为内心听觉想象,是指在音响结束后,通过听觉想象仍能保留音乐的音响,或是在音响之前,通过识谱,把纸k的音符转化为实际的音响。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听觉经验,当欣赏完一段音乐之后,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久久地在耳边索绕,口中还能轻轻地哼唱。可是过不了多久,就记不住了,这就是内心音乐听觉的作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稍纵即逝,只有靠内心听觉的能力才能留住音乐,获得音乐的体验。

在儿童音乐听力的发展过程中,要遵循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不能使用纯概念式的方法,要以音乐的音响为基础,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音乐审美力的发展

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是随着音乐的感知与音乐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与音乐的环境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儿童的音乐审美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审美理解四个阶段,其中主要是音乐审美感知。

1.儿童的音乐审美基本上是处于音乐审美感知阶段,从声音的感性材料中直接获得美的感受。例如,儿童只是凭直觉来判断音乐美不美,他觉得好听就是美,他觉得不好听就是不美,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原因。教材中,我们认为是优秀的歌曲,但他们就是不喜欢,这里除了音乐本身的问题之外,主要是因为儿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还处于低级阶段,还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音乐。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儿童音乐的感知力,对音乐的感知越深,所获得的美感才能越深。

一般来说,儿童最先感知的是音的长短和强弱,然后是快慢,对音色的分辨和音高概念的形成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音乐的对比能力在音乐审美感知阶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到一段歌曲中乐句之间的对比,一首乐曲中乐段之间的对比;大到交响曲中乐章之间的对比。音乐是离不开对比的。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对比,就可以促进儿童审美力的发展。在儿童时期,音乐对比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是获得了初步的音乐对比能力,不能等同于成人。

2.音乐审美想象。由于儿童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阶段,因此,儿童的音乐审美想象主要是音乐再造想象。通过音乐形象性的表现,与生活中的事情产生联想。如听到吸呐模拟鸟的鸣叫,想象鸟的形象;听到奔马的节奏联想到马的形象等。对以表情性为主的音乐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儿童的音乐教育要以形象性的音乐

为主,培养儿童再造想象的能力,适当地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想象。3.音乐审美情感。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最容易获得的是欢快的情感。因此,他们喜欢动感的、欢快的音乐,而对较慢的,虽然是非常优美的音乐,也会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音乐审美情感的形成离不开对音乐的深入感知,离不开音乐思维的活动,而这两方面在儿童时期都不可能很深入。所以,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培养儿童欢快、雄壮、优美的审美情感,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

4.音乐审美理解。音乐审美理解是一种融感知、想象、情感为一体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对音乐本质的领悟,与客体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儿童阶段学生不可能对音乐有很深刻的理解,但可以积累音乐审美的经验,为他们今后的音乐审美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对音乐创造应有一个广义的认识,音乐创造不是简单的创造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等。由于音乐呈现非具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音乐教育十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儿童的音乐创造性思维主要以跳跃思维为主,跳跃思维和直线思维相结合。他们的创造完全凭自己的感觉,不会按照理性的轨迹,考虑应该怎么样,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跳跃性思维的能力正是创造力培养的条件,应该积极保护。但我们的传统教育却不是这样。有关部门做了一个调查,其中问到:

(1)是否喜欢说出与众不同的意见。(44%、37%、19%)

(2)是否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64%、18%、8%)

(3)是否想用多种方法来解题。(35%、28%、13%)

调查结果显示,低、中、高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差异,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越到高年级反而越不活跃。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反思我们过去的音乐教育,恰恰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共性代替了个性,用专业训练代替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儿童有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再具备一定的音乐创造知识,就可以进行音乐创作了。儿童没有框框的束服,他们的创作虽然是幼稚的,有时甚至是违反音乐规律的,但正是这种创作的萌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创造力发展首先是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就包含了创造的因素。例如,按例句的格式创作歌词或短的乐句;然后是即兴创作,如随口唱出一段旋律,按节奏创编旋律,旋律填空,旋律问答,“鱼咬尾” 等;最后进入音乐创作。以上这些音乐创造活动是为音乐创作打基础,重在过程,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不必太注重结果。即使是进入真正的创作阶段也不能过高地注重结果,儿童在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活跃的思维比掌握知识结果要重要得多。

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必须在音乐实践中培养,欣赏、表演、创作是音乐实践的主要内容,在音乐的实践中就包含了创造的因素。特别是音乐表演,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在唱歌和演奏中,必定要融入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这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四、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虽然有它正确的一面,但也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如枯燥的技能训练,师道尊严的影响,顽固的思维定势,缺乏创造性的教学等都不符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因此必须改革。

(一)改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理念,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主体性教育的特征。

(1)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宽松、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创设教学的民主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发展学生主体的主要方法,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原苏联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强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因此,怎样设计活动就成为发展学生主体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对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3)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必须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开放性教学有多种形式,如开放性的教材、开放性的教法、开放性的学习、开放性的课堂等。要提倡个体与集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主体性教育的目标。

(1)独立性。独立性包括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学自理等。应培养学生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心,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这在过去强调共性、统一的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要加大个体学习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2)主动性。主动性包括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等。应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有竞争意识,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表现的欲望,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能积极扩展学习领域。因此,要提倡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创造性。创造性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应培养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善于联想和想象,有创造的愿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根据这个目标,教学中应增加即兴创造的内容,还应增加乐器小制作等,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主体性教学的方法。

教学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根据主体性教育的理念,教师就可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1)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2)愉快教育法。这种方法我们已有许多经验,主要是创造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3)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法。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模式为:创设情境(初步参与)──引导自学(独立参与)──组织交往(合作参与)──精讲解疑(深入参与)──总结演练(拓展参与)。

(4)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激励竞争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一次革命,它根据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从兴趣和感性入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

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违背了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不利于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接受音乐的主要方式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因此,必须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通过创造性的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教育。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美国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日本提出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生存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韩国要求中小学的教育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移。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音乐教育如何进行创造性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什么是创造性教育呢?创造性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并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育也称为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

1.创造性教育的培养目标。

创造性教育是一种特殊能力的培养,它同智力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力高不等于创造力高,因此不能把创造性教育和知识教育等同起来。

(1)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内容,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环境,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把创造作为重要的内容标准之一,要求在教材中设计大量的创造性音乐活动,从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相结合的复杂思维过程,特别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等。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因此要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把“表现”列为重要的内容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中,包括积极的创造意识、一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个性与协调的合作能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大力提倡创造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音乐创造性教育的内容。

(1)探索音乐的构成。音乐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艺术,过去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现在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培养联想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音乐欣赏的作用,要不断改革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从专业化的欣赏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对音乐的感悟入手,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3)培养组织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不仅要学会搜集信息,而且还要学会根据需要组织信息,这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4)音乐创作。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广泛的创造意识,另一个就是音乐创作。用音乐的手段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表达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悟。

3.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呼唤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小组学习:可发挥特长,产生领袖人物,锻炼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

②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得出结论,重视过程。

③讨论:问题要有深度而不是浮在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④表演:这里的表演是指专门的表演会,需要课前组织、排练、设计、实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的问题、提供研究的资料、实验手段)、学生独立研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获得问题的结论(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靠内在的动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音乐教育绝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它有着很丰富、深刻的内涵,要让学生通过探究音乐获得综合素质的培养。

(3)参与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参与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现在的音乐教学,很多还是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师应把学生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全面参与。主动参与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全面参与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可以设计“欢度‘六一’儿童节” 的活动,有唱歌、跳舞、朗诵、写字、画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参与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听、说、动、唱、奏、写、画外,还要开拓新的领域。不仅要有动的参与,也要有静的参与,但内心的参与还需要用外显的方式来表现,否则,不利于对学生参与结果的检查。

(三)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审美力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地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比较枯燥、单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只重技能,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从音乐审美入手,通过音乐的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技能性的学习方法,只能使儿童望而生畏,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必须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1.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

(1)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特征。

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音响感知是音乐审美的最初阶段,也是小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因此,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音乐的感性认识。音乐审美是离不开想象的,但它必须建立在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最后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呈螺旋式的发展并不断深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思维的特征。

艺术的审美是通过艺术的思维来完成的,同样,音乐的审美是通过音乐思维来完成的。音乐思维是以乐音的运动形式进行的形象思维。它以独特的听觉思维方式,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基本要素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本质的领悟和情感体验。音乐思维具有时间性、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音乐审美的全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1)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特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不需要任何媒介就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产生情感体验。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这是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倾注了他们全部的情感,正如莫扎特所说:我的音乐是从我心中流出来的。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他们通过高超的演奏(唱)技巧表达着音乐的丰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审美体验,随着欣赏者本身的情感投入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这种情感体验会越来越深刻,而且永无止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始终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

2.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1)感受与鉴赏。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情绪、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

(2)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表演等。

(3)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音乐创造等。

(4)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等。

3.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

(1)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音乐的学习主要是对音响的感受,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就是感受、体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或体验也是不同的,为了能表达对音乐的内心感受,还要有外化的表现手段。

(2)通过音响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非听觉的手段都不能正确反映对音乐的审美。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放在首位,要通过音乐的音响进行音乐学习。

(1)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音乐的主要实践活动,音乐的美感也是通过这三项活动体现的,如作曲家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表现音乐美,音乐演奏(唱)是通过音色来表现音乐,欣赏者则是通过对音响的感受来体验音乐美,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绝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

(4)通过学科综合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5

一、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是将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原有的、陈旧的思想、技术和观念等抛弃,从而培养全新的思想、技术和体制、观念等。而教育领域中所涉及的教学创新则是指利用新型的教育方法、教学理念和教育体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提高其创造水平,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初中音乐教学创新,是从初中音乐教学的角度,将创新性教学的相关理论与现代化音乐教学新课标的具体内容相结合,以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断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并且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初中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方法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鉴赏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传统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

传统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足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初中生的课时量较大,学习科目较多,所以学校和教师并不重视初中生的音乐课,而将重点放在其基础学科上,而且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不是很高,课堂上教师只是带领学生以听录音的方式来模仿其中的音调从而进行歌唱,这种将音乐课教授成歌唱课的现象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数见不鲜。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使得音乐课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很少参与[1]。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并不能学到很多音乐知识,其音乐素养也不能得到提高。所以针对传统音乐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只有创新音乐教学教育方法,才能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兴趣,使其音乐素养不断提高。

三、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音乐是作者表达情感和心境的方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要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创作者的不同作品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只有在体会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本身,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鉴赏音乐的能力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现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方法的具体案例分析如下:在初中七年级音乐课本的第二单元中,有《青春舞曲》一课,教师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首先就要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教师要对《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进行介绍,这样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结合作曲家王洛宾先生的生平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创作经历来体会这首歌中的地域风俗和思想感情;其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教师要在营造氛围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从而对以这首《青春舞曲》为代表的新疆地区的民歌的特点有所了解;最后,通过欣赏并学唱这首《青春舞曲》让学生了解新疆音乐的特点,了解各民族民歌的不同特点,以使其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加强师生互动,融入多媒体技术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的角色定位可以学生自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从而更有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另外,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不开的,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在探索中学习知识,而不是教师一味的单向教授[2]。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来将歌曲分段演唱,并找学生对其演唱进行鉴赏打分,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又能够使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不断提高。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教授《茉莉花》这节课程内容时,教师播放《茉莉花》歌曲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并结合茉莉花的图片、视频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又感受到茉莉花清丽、纯洁的美,可以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受,使学生对乐曲《茉莉花》的印象更加深刻。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有关茉莉花的动画,以及知名歌唱家演唱歌曲《茉莉花》的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歌曲及其相关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其教学效果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效率也有显著提高。

四、结束语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6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有很多,并且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条件,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它就像一首歌曲,美声、民族等多种唱法都可以唱,但要看唱给谁听、用什么乐器伴奏、怎样伴舞等。不同的形式,其效果肯定会不同。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其特征、师生特点等,灵活运用。

一、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师生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小学音乐教师和小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它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并且都要以适应学生和教师为前提。所以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仅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影响着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每位小学音乐教师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个人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案例:小学四年级唱歌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三位教师分别用音乐情境法导入新课教学:

第一位教师对电脑很熟,制作了一部短小的音乐动画片。小鸟随音乐在有小溪和草地的树林里自由飞翔和歌唱。

第二位教师笛子吹得很好,于是他边在多媒体上播放小鸟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幻灯片,边吹了一段《小鸟请到这里来》。

第三位教师有舞蹈特长,随着《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她让几位同学带着小鸟的头饰跟着她跳了一段舞蹈。

三位教师都发挥了个人优势,采用音乐情境教学法,并以其他教学法为辅助,导入新课教学,效果非常好。第一位教师利用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欣赏,成功导入新课。第二位教师用优美的笛声,把学生带入了画面,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位教师用舞蹈的形式,让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模仿,爱参与活动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思维方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问“为什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灵活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过新年》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播放《春节序曲》的第一部分,把学生带入到欢乐喜庆的气氛中。

2.新授。

(1)感受音乐作品。

①放歌曲录音,并播放有关新年景象的课件,初步感受歌曲。(体验歌曲欢乐喜庆的气氛。)

②再放音乐,教师跟着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欣赏音乐、欣赏舞蹈。(进一步熟悉歌曲曲调,体验歌曲的美感。)

③听音乐,指导学生用最美的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④放音乐,教师带学生做简单动作。(加深学生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培养其审美能力。)

⑤让学生跟伴奏音乐小声唱歌曲旋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

⑥带领学生边做简单动作边唱歌词。

(2)师生互动,学习表现作品。

①指导学生跟琴以中弱的力度,缓慢的速度练唱歌曲。

②放合唱团小朋友演唱录音,提出歌唱方法:歌唱的嘴放在胸口;张开小嘴;有表情地演唱。(培养学生聆听、感受、分析音乐的能力。)

(3)用形体表现音乐作品。

①指导学生说出并表现过年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各小组汇报演出,演唱、表现歌曲。(探究与创作活动。)

3.提高升华

师生共同表演,演唱歌曲,跳舞。(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审美能力。)

4.结课 (略)

用丰富的音乐情境支持学生音乐体验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中抓住了过新年喜庆、热闹的特点。用《春节序曲》创设的音乐情境,结合节日的各种图片、过新年的道具、喜气洋洋的音乐,进行欣赏、学唱学跳,使学生感受到新年喜庆的氛围。本节课,教师采用先感受体验、后随感受学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善于表现和创新的目的。

二、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时间、空间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而教学活动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对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纵向而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随小学生的成长和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灵活运用。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应注重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高年级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采用挖掘学生想象空间的教学方法。第二,就横向来讲,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和音乐教学能够维持的有效时间,灵活运用。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抓住有利时机和掌握好有效时间段,才能灵活运用。第三,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空间条件灵活运用。这里所说的空间条件,主要是指教室、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教学空间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比如: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表现,要根据空间大小,确定参与人数,以便于每位参与同学的动作都能做开、做到位,互不影响,这样才会有效果。

案例:不同时期的教学对比。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我向党来唱支歌》片段:

1.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具有民歌风格的歌曲。教师小结:例举以前学过的民歌,介绍《我向党来唱支歌》这首歌曲。

2.学唱曲调。

告诉学生混合拍子,轻声哼唱曲调,注意四度、八度音程的音准和两种拍子的节奏与强弱规律,然后放声唱曲调。

3.学唱歌词。

首先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然后在学生熟练掌握歌词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演唱新歌。

4.巩固新歌。

采取集体唱、小组唱、领唱、齐唱等形式反复练习,巩固新歌。

5.小结:教师根据本课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现在的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长江我的家》片段:

1.导入。

(用多媒体小声播放《话说长江》片段。)

教师:什么是“母亲河”?(学生回答。)

教师:对,被称为母亲河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2.欣赏《长江之歌》。

教师:同学们对长江有多少了解呢?请说一说在你心中长江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教师: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

(播放媒体课件介绍长江。)

教师:《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后经填词,与曲调完全吻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教师:歌唱母亲河的歌曲有很多,今天再学唱一首,就是《长江我的家》。

……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19-02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文字,二是数字,三是音符。”由此可见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其艺术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进步。教师要寻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一、找准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的目标意识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准备充足,在备课中设计清晰而周密的教学环节。首先,教师要在深入理解乐曲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和欣赏乐曲的重点。其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设计具体而丰富的课堂活动。如《爱唱什么歌》是律动、情节表现和情绪体验的主题歌曲。要培养学生在歌曲中的模唱和表演能力,教师就要对动物模仿表演形式进行课前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唱、跳、弹等表演方式让学生领悟歌曲的主题思想。当然,教学方法不能每一节课都使用,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增加一些新鲜、有趣的情节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二、注重聆听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小学生善于模仿,想象力也很丰富。在音乐课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由模仿和想象而来的创造力,还要注重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歌曲中蕴涵的情感。比如欣赏《森吉德玛》的主题音乐时,要让学生体验音乐由于速度的改变而形成音乐性格的变化,教师可首先介绍“森吉德玛”的故事,为课堂营造欣赏音乐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然后通过课件播放音乐,可以反复播放《森吉德玛》的主题音乐,先慢速,再快速,让学生从听辨、体验音乐中感受音乐速度变化带来的美感。在多次倾听后,教师提问学生:“音乐的的旋律是不是相同的?”学生回答“不相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两段音乐中的不同形象,想象第一次慢速和第二次快速音乐中所描绘的画面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想象出第一幅描绘美丽辽阔大草原的景象;第二幅表现蒙古族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过着幸福美满生活的画面。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培养,教学顺利达成了预定目标。

三、游戏和教学相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小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由于小学生都比较贪玩,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游戏和教学相融合,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做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良好的歌唱习惯。比如在《折纸船》歌曲的教唱中,教师首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台湾在中国地图上的什么位置,与大陆的距离大概有多远,台湾著名的山水、地名有哪些。教师接着简单讲解我国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几十年来大陆与台湾人民的深厚同胞之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导入课题:“台湾人民非常想来祖国大陆看看,但两地被海水阻隔,就让我们折只小船去接他们!”教学通过语言过渡揭示了课题。教师再播放两遍《折纸船》音乐让学生聆听欣赏,熟悉歌曲。教师边用纸折纸船,边演唱歌曲,使学生领略歌曲热情、欢快地风格特点,体会歌曲饱含的深情。在接下来的游戏环节中,学生在《折纸船》的音乐中也用纸折小船,学生手拿着纸船,满怀着迎接台湾小朋友的愉快心情,随着音乐节奏律动,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绪。

在音乐和游戏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而非操控者。教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一开始播放音乐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教学主题中,达到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

四、动和说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喜欢动和说的特点,选择一些能够结合形体表现的音乐作品,例如《木偶的步态舞》《颂祖国》等歌曲让学生欣赏。学生随着音乐用手打拍子、用脚踏节奏,甚至通过一些自由的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情绪,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音乐主题也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音乐产生的情感,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心灵和音乐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采茶舞曲》时,教师让学生听着音乐看风景,想象歌曲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画面。学生根据音乐节拍拍手,体现了欢乐的情绪,以歌唱表达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所得,并用生动的语言把自己的形象思维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记忆。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既方便,又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很有帮助。比如在《茉莉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100多年前意大利歌剧之王普契尼所创作的歌剧《图兰多》的视频片段,再用多媒体播放用二胡演奏的《茉莉花》,出示歌词,再播放歌手演唱的《茉莉花》。经过多次播放,学生对《茉莉花》的旋律就比较熟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师教唱、学生跟唱的学习模式水到渠成。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要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很熟练,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紧凑,再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要适度,使用太频繁会让学生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多媒体的光、影、声、色上,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效有所偏差。总之,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将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到具体教学中,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善教学质量,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8

一、谈话法

谈话是以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感受音乐为前提,给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系统的欣赏常识,所以,谈话法应与儿童欣赏音乐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欣赏前谈话法和欣赏后谈话法的方法进行教学。

1.欣赏前谈话法

欣赏前谈话法的目的是能唤起学生听音乐的兴趣和愿望,并能保持安静,聚精会神地听音乐。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以谈话引导他们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启发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各自的想象和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在了解之后感悟歌曲表现的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2.欣赏后的谈话

欣赏后谈话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去分析他们自己所感受到的作品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回到作品当中,帮助他们去理解自己所得到的音乐形象,从而能较全面地认识所欣赏的作品,并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欣赏《牧童短笛》,可以提问:乐曲的情绪是不是一样的?哪个地方不同?引导他们说出第二段的活泼、跳跃,进而再引导他们找出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的相似关系,从而感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二、看、听、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与想象相结合的训练法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力,仅仅依靠听觉的感知是不够的。在欣赏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视觉、听觉、动觉与想象结合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感受音乐。

1.看与听的结合

音乐形象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把人们生活现象用声音表现出来,并借助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听觉感知,从而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除了这样做之外,还让他们边听音乐边看谱,利用谱例中的节奏型和旋律线条的视觉直观形象来加深他们对主旋律的记忆和理解。

2.听与动的结合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学生跟随音乐边听边动,通过动作的体验,能帮助听觉感知到音乐的时间性、力度和速度等。在欣赏乐曲时,我让儿童以自如的动作,包括拍手、跺脚等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力度、节拍、节奏等。学生由听觉来接受音乐,以自身的动作来表达感受,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听与想象的结合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9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小学生的情感,还会促使小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而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门表达情感的艺术学科,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教学效果明显,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法,很容易让小学生在音乐的情境中产生与之共鸣的情感,这种情感与作品息息相关,并且随着作品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德育的渗透,潜移默化让学生产生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情感,这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一)充分挖掘音乐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教材是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途径,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都是通过层层筛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因此音乐老师要善于利用音乐教材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例如,在《保卫黄河》这首音乐作品中,音乐老师不仅教会学生音乐的旋律,更要让学生掌握这部作品的思想和内容。将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一一给学生讲述,让学生知道《保卫黄河》背后的故事,更加懂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让学生知道,只有“少年强”,才能“中国强”,为了让中国强大起来。老师要充分挖掘作品,利用这些作品中的德育内容,将其渗透到小学生的意识当中,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以后的思想发展和行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理解水平较低,即使音乐老师对音乐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很多知识点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这时候,如果音乐老师利用现代技术进行音乐教学,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改善。例如《保卫黄河》这部音乐作品中,音乐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将中国当时民不聊生的情景再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中国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共同保卫黄河的团结气势。视频将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生动形象展现给了学生,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种震撼对学生的道德方面造成更深的影响,学生会更加发愤图强,为中国之强大而读书。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10

关键词 音乐特长生;分层教学模式;新课标

普通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其中提到“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为音乐学科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能够对不同类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音乐特长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 分层教学的具体模式

1.1 分层的依据和方法

根据学生音乐主科、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的掌握程度和歌曲演唱综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分成A、B、C三个层次。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中学习不同的声乐、器乐、乐理、视唱、听音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多方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学中笔者以一个班为单位,根据这个班30名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测试的结果,将他们分为A、B、C三个层次(表1)。

1.2 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音乐的综合水平,来指定综合目标:对于A层学生来说,应该进一步挖掘他们的音乐潜力,可以把他们再进行分层,加强培训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B层学生来说,应该尽力使他们达到A层学生的水平,对个别非常有潜力的学生可以再进行分层,等他们的进步比较明显时,可以升入A层;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音乐的综合水平上与A、B层学生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学习基础的知识和能力。

1.3 过程分层

在开展分层教学中,过程分层十分重要,对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声乐为主科,结合发声训练曲目演唱的过程进行分层,如表2所示。

2 分层教学中进行动态分层教学

在教学分层中可以采取的一个方法是分层“动态”,这种分层教学以学期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尊重学生的意愿,每一阶段都给学生一次新的选择,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在声乐分层教学实施中,即使是同层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仍然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速度、掌握程度上还存在差异,这就需要运用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重新对学生进行分层,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经过测试,在B层、C层中的某些学生完成了本层的教学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根据评价重新调整学习层次;而A层中的个别学生经过测试后没有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这样就把他们调整到B层,对他们实行动态分层教学。

3 分层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想法

1)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有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要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它要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是在过程检测的基础上对学生学期进行的结果检测和评价。其作用在于对教育活动做出总结性的结论,甄别优劣,鉴定分等。

在实际分层教学过程中,笔者尽量将以上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运用,对于每位音乐特长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较为客观和合理的评价,使得A层学生有自信感,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B层学生有追赶的目标,并有合理的公平竞争的学习机会;C层学生有极大的危机感,刺激他们向A、B层学生看齐,以期取得共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11

【关键词】数字技术 传统音乐 教学 探究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音乐的数字化势不可挡。互联网和手机已成为音乐储存和传播的主要途径,数字音乐逐渐成为音乐世界的主角。处在数字音乐时代语境下的传统音乐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何迎接挑战,创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数字音乐对传统音乐教育的挑战

(一)技术上的挑战

数字音乐是用数字格式存储的,可通过网络来传输的音乐。随着在线音乐下载平台的出现,数字音乐开始为音乐爱好者所熟悉。之后的便携式数码音乐播放器为消费者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数字音乐欣赏体验,获得了消费者和电子消费品生产商的追捧。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3G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将无线音乐推上了历史舞台并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无线音乐服务包括手机铃声、彩铃、手机音乐点播、音乐下载(包括WAP/MMS)和在线收听等音乐服务。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半数以上的音乐都是通过网络和无线进行下载和分享的。

(二)传播上的挑战

数字音乐的崛起颠覆了音乐产业原有的生产消费模式,传统音乐载体迅速被各式新潮的MP3播放器甚至手机所取代。借助影响力巨大的iPod播放器,苹果公司于2003年创立了iTunes在线音乐商店,这种将播放器和正版音乐“捆绑”销售的数字音乐销售模式(iPod+iTunes模式)充分保障了音乐版权所有者的利益,费用也在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之内。iPod+iTunes模式在商业上的迅速成功使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被全世界拷贝,数字音乐由此进入了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苹果音乐商店让人们体验到数字音乐的魅力和极大的便捷性。而后,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数字终端也相继成为音乐传播的新贵,成为年轻音乐爱好者必不可少的“伴侣”。

(三)教学对象的挑战

现在的大学生多属“90后”,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数字原住民”这一概念由耶鲁大学本科勒教授创造,用来特指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具有数字时代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一代人。如果说当代学生是“数字原住民”,那么当代教师则大多是“数字移民”。这就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教学关系。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80末”“90后”这一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对其音乐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大众传媒对流行音乐的偏爱使流行音乐占据了电影、电视、广告宣传等传媒中音乐的主要部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加上相对于传统音乐,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于传唱等特点,学生自然而然地更倾向于接受流行音乐。二是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网络是现在学生主要的音乐来源,而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音乐网站和音乐播放器为收听者提供了更多私人化、多元化的服务,用户可很快进入自己喜欢的音乐圈子,或发表见解或展示才华,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音乐审美品位。

(四)教学模式上的挑战

数字音乐的发展使音乐传播、音乐教学极大地社会化、便捷化。我们可把基于数字音乐以“分享互动”为核心理念的新型音乐教育模式称为数字化音乐教学模式: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数字音乐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多样性、海量性。其拥有最流行、最先锋、最经典、最传统的音乐,还拥有最齐全、最难寻觅的音乐作品、样式、资料等。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数字音乐欣赏方式便捷化、个性化。无论对音乐有多高的要求,在网上几乎都能找到所需要的东西。三是在音乐的学习研究上,具有极大的聚合性、可搜索性、链接性、自主性、互动性及可参与性。许多音乐网站、音乐社区的知识权威性、更新速度和互动讨论深度,都大大超过了课堂教学。并且,学生还可自由发挥和创造,上传自己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与此相比,传统音乐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显得单向、局限、落伍。

数字音乐的兴起使学生接受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作品、参与音乐创作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教师不再是音乐资源的垄断者,课堂也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前已经接受了大量音乐知识,有极其丰富的音乐试听体验,因此,教师在音乐知识和资源方面的权威地位也受到影响,多数音乐课程失去了吸引力。

二、数字音乐时代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方法

在数字音乐时代,传统音乐教育在面临各种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机遇。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要适应当代数字化音乐生活环境,更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积极探索新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

(一)传统音乐教育要体现时代性

当代的大学音乐教育应结合“学生音乐生活以流行音乐为主”这一实际情况,不能生硬地将传统经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割裂开。在教学中可顺势而为,找到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内在逻辑联系或外在的形式关联,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穿越法。教师在介绍古典音乐作品或作曲家的时候,从学生熟悉、喜爱的现代形式入手,有意识地把现代人重新演绎的版本与经典原作组合,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穿越,以达到消解学生与作品间距离感的效果。以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冬》一课为例,可先播放享誉世界乐坛的邦德女子乐队演奏的版本:4个靓丽少女拿着外观时尚的乐器,在电声乐队的伴奏下配有热烈奔放的舞蹈。整个表演活力四射,炫丽的视觉效果让大多数学生对这个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原作品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这是400多年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此时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2.渲染法。根据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利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诠释一部作品,调动其感官,增强其对作品的理解效果。如过去在介绍乐器时,通常是用一张乐器图片配上乐器音频,而现在则选用经典的动画片《幻想曲》来配合乐器的讲解,除了图片和音响,还具备了声音的形象性和色彩性。

3比较法。通过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比较,(转第页)

(接第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名曲《今夜无人入睡》时,可先播放年轻人中的热门歌曲《送你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再播放由帕瓦罗蒂、莎拉·布莱曼、刘欢、莫华伦等演唱的版本。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诠释方式的倾听,学生对作品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传统音乐教育要加强互动性

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信息量往往比教师多,且学生参与热情、表现欲望比较高,愿意彰显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多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其积累音乐的经验和创造力,体现参与性,强调主动性,关照多样性,适度娱乐性,以提升其学习兴趣。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交流了音乐欣赏体验,展示了音乐审美品位,扩大了音乐知识范围。教师也以此了解了学生情况,可适时地对其课外音乐生活做出正确引导。

(三)传统音乐教育要重视技术性

数字音乐的技术支撑在于数字网络。数字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音乐资料和自由的音乐交流空间。当下,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条件做到数字化教学,但音乐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应逐步规划建设数字化教室+数字音乐云+数字化终端+数字化教学模块的全新音乐教学模式。一是将现在的多媒体教室改造成数字化教室,用电子白板(最好是电子双板)代替传统黑板、录音机、投影仪,特别是采用电子双板技术可完美体现教学中的知识对比、记忆存留、主副印证、多样呈现等现代教学理念;二是用海量的网络音乐资源和便捷的搜索、链接来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要与A8音乐公司这一类正在建设“音乐云”的公司合作建设教学云端,使教师的教学空间借助网络无限拓展;三是用无线网络技术来关联教师的电子白板与学生的各种电子终端,如手机、iPad等,进行现场交互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数字化状态。

(四)传统音乐教育要贯穿引领性

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传统音乐知识缺失,而且对音乐作品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深度理解。所以,音乐教学不能过度娱乐化、休闲化,而是要紧紧围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这一目标,针对学生音乐生活中的种种误区和偏差,着力揭示优秀音乐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如在教学中,对流行音乐中的励志题材、爱情题材加以巧妙应用,把其与经典音乐作品中的同类题材进行深度比较,引导学生鉴别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追求崇高,远离庸俗。

在运用上述方法时,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也要注意。一是穿越法、渲染法等方法都借助于其他艺术作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挑选这类作品时,要把握好度,以免出现“娱乐过度”现象。二是应防止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导致只有形式上的丰富而缺乏深度的引导与讲解。三是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必然会和教学大纲中某些传统音乐教学内容有所冲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及教师共同努力,对现行音乐教学体系进行配套改革,使传统音乐教育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Marc Prensky.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J].On the Horizon,Vol.9 No.5,NCB University Press.

[2]方顺利,蒋兴荣.走进网络社会的学校音乐教育[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5).

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12

【关键词】音乐教学;发现法;情绪;目标;方法

音乐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我认为很有必要对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1.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音乐知识的传授,学生对音乐由不知到知,对识谱、唱歌、奏乐、欣赏,由不会到会,并逐步形成技能技巧,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优良的、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能正确地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音乐教师也能从中累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能力。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音乐教师同样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收获甚微,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发现,有些音乐教师歌唱得动听,琴也弹得入味,个人的音乐素质也很好,论音乐水平在一般音乐教师之上,但由于他不研究音乐教学方法,所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有些音乐教师个人的唱歌、弹奏技能、技巧可能不很突出,但他注重研究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活动充满着乐感,其教学质量一定是良好的。因此,掌握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它不仅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有利发展。

2.音乐教学方法是随着音乐教学活动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以便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而反对把人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学习的方法。布鲁纳倡导“发现法”,强调学生是个“发现者”,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不仅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而且还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创造音乐,这些都具有现代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3.音乐教学方法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时采取的手段。它即包括教师教音乐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音乐的方法。在现代音乐教学中,自始至终包括着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向交往活动。例如音乐教师应用演示法进行新歌范唱,而学生则要集中注意力聆听、感受。思考这首歌的情感、意境,获得对新教歌曲的整体印象,产生学唱的欲望。再如,教师指导作品欣赏,当学生熟悉了第一、二乐段主题旋律后,教师用谈话法,要求学生在听第三部分音乐时,找出这一部分与前两部分的关系。学生仔细地听完了作品的第三部分,发现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音乐的再现,从中懂得了ABA三段体曲式的特征,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这知识,即兴创作一首短小的三段体音乐,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双向交往这一特性,做到即协调、均衡,又层次分明,以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

4.要重视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现代教学方法强调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与情绪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积极的情绪对认识具有动力功能。大量的实验证明,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音乐属情感性艺术,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比其它学科更显得重要。不能想象没有情感如何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积极的情绪会产生兴奋感、自豪感,给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活力,使每个音符伴随着情感,而不是毫无情绪的音符堆砌,技能技巧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有情感的表现。每唱一首歌、奏一曲乐都充满着情感,音乐教学就取得了更大的效益,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技能技巧而忽视情绪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克服了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枯燥和厌烦。在这里还应加以说明的是:既然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关系,那么情绪的交往更要求是双向的交流。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情绪更为重要,只有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满激情,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换言之,要求学生投入角色,教师必须首先投入角色。不能想象一个情感冷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能唤起学生的情绪。我们从大量的优秀音乐课上可以发现,执教的教师都是精力充沛、全身心地、充满激情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也都集中注意力地与教师默契配合,课堂气氛活泼而富有乐感。这样的音乐课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所以,人们常说:音乐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音乐教学要按其自身教学规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这是科学。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知、情、意、行去引导,这就是艺术。

5.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发展起来的。音乐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这是由于音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是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而教学方法归根到底要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制约,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随之改进和发展。从教学对象来讲,不同时期的学生呈不同的特征,这样就要求音乐教学方法要因人制宜,具有多样性。从另一角度讲,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包罗万象、一统全盘,所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也说明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今天音乐教育界正在积极地探索音乐教育改革,各种反映时代特征的音乐教学方法将会应运而生并极大的丰富音乐教学方法。

总之,良好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上巨大的推动力。音乐教师要随时捕捉到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音乐教师。以上是我在音乐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总之,要想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走进学生的音乐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收获,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心理学》,赵宋光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