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

时间:2022-11-07 14:51:59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1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最具体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课程改革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思想和理念的新与旧、精神和素养的高与低、态度和行为的优与劣。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加强教师自我研修,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和迫切任务。

校本研修是校本研训的进一步升华和拓展,是基于学校,关注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其核心是立足于学校的教研、科研、进修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宗旨在于提高教师之品行,教师之素养,教师之技能和教学质量与效率。其目的是提高和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能力、工作效率,并关注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所谓研修,研即研究、钻研、探究,其内涵则是学习与思考,探索与积累,反思与总结。修乃是修己、修身、修炼。校本研修应该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发、自愿、自主的一种自觉行为,应该是以自我研修为主,同行互助为辅的形态出现的。而那种失去了以我为主的自主决策、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研修,是片面而不可取的。参与研训和自主研修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个体成长与成熟的需要,是探索与实践的需要,是进步与提升的需要。研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它是动态的、持续的、鲜活的、经验的、发展的,更是习惯与养成,历练与成长,实践与提高的艰辛历练过程。研修可归纳为:濡养品德,涵育人格,滋润智慧,荣发思想,凝聚力量,健康成长。

自主研修具体讲就是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科研活动,认真学习和汲取他人的经验与智慧,不断提高自身在教学中观察与发现问题,分析与思考问题、总结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研修中去思考,在实践中去研修,并在研修中不断地感悟、反思、提高、升华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并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之基础。校本研修对个人而言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和常态化。

一、研修目标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研究课改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自发自觉的结合学情与教学实际认真研读并深刻领悟课程标准,在课改实践中的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并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可通过一些课题的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哲人说:“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因此,作为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科研意识、”才能使自己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名师型的教师。古人云:“书到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可见,加强学习,认真读书、濡养品德、滋润智慧乃是研修之首要。

作为音乐教师的研修目标应由专业型向育人型转变;由专业知识与技能单一型向综合性转变;理念上由教书匠型向名师、学者、专家型转变;教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不断的研修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智慧、有作为、有业绩、有成就的名师。

二、研修内容

研修对一名教师来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续的、常态的、发展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应围绕音乐课标——教材——教法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有针对性的去研修。通过参加各种音乐学科的培训,聆听不同专家的报告和讲座,认真细心的去研读新课标和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在领悟新理念、钻研新教材、探究新教法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感悟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主动地去总结和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与不足,能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教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与叙事文章,以此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业务素养、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音乐学科研修具体讲就是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功

(2)备课基本功

(3)组织教学基本功

(4)运用教学语言基本功

(5)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基本功

(6)设计板书基本功

(7)专业理论与技能基本功

(8)熟练运用课程资源和学科的各种教学方法基本功

(9)教学评价基本功

专业基本功:指具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和较高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中能认真组织、科学训练学校的乐队或合唱队或舞蹈队等,使其具有持续性、达到常态化,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性。同时,音乐教师在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中当率先垂范,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吹拉弹唱、能编会创以展示自己的风采。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应力求在提高综合能力与素养方面下工夫,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使自己成为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专多能”、“通才型”的优秀教师。

三、研修的方式与途径

作为教师在自身业务成长、教学成熟、业绩成功、事业发展中要正确审视自我、提高丰富自我、勇于表现自我、修炼完善自我、认真塑造自我。具体而言即积极参与各级师资或学科培训,积极参与校内外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听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活动,平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撰写有关教育科研的论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课题研究、调研报告和参与一些省市级的论文评选活动等。在研修过程中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成长计划和发展目标,建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袋。同时,应结合学校、教学与自身的实际,着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研修、在专家指导中研修、在同行互助中研修、在自我专业发展中研修。让自己在专家引领指导中,在同行合作互助共勉中真正成为校本研修的主人,做到在自主决策中有效、自主探究中有获、自主管理中有序、自主反思中有悟。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音乐传播;定义;特点;综述

引言

自1993年初,以《中国音乐》杂志为阵地,修海林等一批学者相继发表了关于音乐传播学科建设、音乐传播与音乐教育、音乐传播学方式方法研究论文(详见薛良、宋莉莉、修海林等6人关于音乐传播学的论文,发表于《中国音乐》1993年第1、2期上)以来,音乐传播学研究在我国拉开了序幕。近二十年来,业内外人士就音乐传播学的研究各抒己见,给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近二十年以来关于音乐传播的定义和特点问题的论文研究加以概述,并介绍一些主要的观点。

当一个概念被提出的时候,概念的所指往往已经沉聚了丰富的经验,其内涵和外延在现实中都已存在,因此“音乐传播”的提出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召唤。中国传媒大学的曾田力教授曾这样指出过:“音乐的传播实际上有着几层含义:从音乐的起源看,没有人际间的关系和交流的需要,就不会有音乐,音乐从发生之日起就具有传播的动态属性;从音乐种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看,所有的音乐属性一直就是在不断的传播、传承中得到衍生和发展的。”①因此,他认为“音乐传播是音乐艺术得以产生和生存的一个基本属性,与音乐的方方面面不可分割”。音乐传播的提出,实际上针对的是当代信息社会对所有古老艺术的挑战。

修海林先生是较早开始从宏观理论层面思考音乐传播理论研究和学科属性的。修教授在他的《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一文中,就提到:音乐的文化传播“是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中建立起来,并发生影响与作用,音乐传播总离不开人的行为的参预。”②在音乐传播赖以存在的社会音乐生活中,音乐传播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存在并与社会不同层面发生广泛的联系。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系汪森老师日前正致力于音乐传播的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活动。他在《音乐传播学的一二三四五》一文中对音乐传播有过这样的描述:“音乐传播:学术业。音乐传播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活动,业术学是由实践到理论,学术业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笔者的构思中,音乐传播应有三个活动层次,即“学”(理论形态)“术”(技术、艺术)和“业”(业务、职业)。”③

中国传媒大学曾遂今教授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对音乐传播现象和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音乐传播含有两大层面: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就是我们的各种传播行为(自然传播和技术传播);理论层面就是音乐传播行为现象中带规律性、带本质性、带概括性、带真理性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暂时还没有被抽象、总结、学理性地概括出来。④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传播系青年教师姚杰对音乐传播的定义是:“音乐作为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流动。”⑤他认为“对音乐传播研究的展开必须要建立在对音乐传播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上,即把音乐当作信息”。因为音乐传播要研究的各种具体问题,都将围绕这个基点来展开,比如信息传播技术与音乐传播活动的关系、信息传播制度与音乐传播活动的关系、对信息的文化属性、经济属性、政治属性三者的认识以及这三者关系的认识等。其实,音乐传播作为信息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现象,既有传播的一般特点,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姚杰总结出以下6点音乐传播的特点:1.“音乐传播应该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由于传播,使得音乐从创作者到演奏者、从演奏者到传播者、从传播者到欣赏者、从自己到他人,从个人到多人,属于信息的共有化过程,具有交流、交换、扩散的性质。2.“音乐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传受双方或者创作、演奏、传播、接收几方都有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3.“音乐传播它必定是一种互动性的行为活动。”传播者虽然往往处于主动地位,但是接受者也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做出反馈也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4.“音乐传播要达到效果必须要双方都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关于这一点,中国传媒大学曾遂今教授曾经有过生动的描述:“音乐传播的本质,是传、受双方共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认可,并充分显示出人的创造性智慧和成功后共同获得的喜悦感。”⑥5.“音乐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它始终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6.“音乐传播有着信息上的文化性和载体上的经济性。”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音乐来代表自己特定的文化。而当音乐作为信息在现代进行社会传播时,它更多地要通过商业运作。

笔者认为对音乐传播研究的展开必须要建立在对音乐传播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上,包括对音乐传播含义以及特点的认识。上述是部分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音乐传播概念内涵的种种定义和思考。

综上所述,对音乐这种特殊信息的传播活动进行研究的音乐传播学,既是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又体现了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可谓应运而生。而要使得“音乐传播”成为现代学科意义上之 “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建设系统工程。绝非某个人、某个别单位和学校所能单独完成的,甚至可能需要耗时、耗资不菲。音笔者认为音乐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产生的文化互动现象,是人类共享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与接受的过程。现代化的音乐传播正在以日新月异之势向前发展。它已成为今天音乐传播重要的依赖。我们不得不正视这种依赖,我们也无法摆脱这种依赖。我们只有理智而冷静地驾驭它们、认识它们,才能使其体现出音乐传播的价值。

注释:

①曾田力.《迎接新世纪大众传媒的挑战》,《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②修海林.《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中国音乐》,1993年第1期。

③汪森.《音乐传播学的一二三四五》,《黄钟》,2002年第1期。

④根据曾遂今的《音乐传播和传播音乐――写在“第二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之后》一文概括叙述。

⑤姚杰.《关于音乐传播学的学科认识及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2辑)》,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版,第60页。

⑥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参考文献:

[1]修海林.《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中国音乐》,1993年第1期

[2]曾遂今.《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

(第2辑)》,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版

[3]姚杰.《关于音乐传播学的学科认识及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2辑)》,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版

[4]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汪森.《音乐传播学的一二三四五》,《黄钟》,2002年第1期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3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建设

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音乐学府。自1964年建院伊始,学院就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音乐学院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学院在本科课程体系和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据中国音乐学院办学定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了一批能够引领民族音乐发展方向、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特质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是对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是对现有学院总体课程体系的有益建构和补充。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音乐学院已经形成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思路

王光祈先生在《东方民族之音乐》一书中,将世界音乐体系划分为“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三大体系。各个体系有与之相应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借鉴自欧洲音乐教育体系。经过百余年的实践反思,如何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中国音乐教育实现体系创新的迫切任务。从课程性质来看,高等音乐学院课程大体包括理论类、技能类和实践类三种类型。从授课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和研讨课。

从专业设置角度看,目前国内高校音乐类设置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三个专业分别包括若干专业方向。如音乐学专业有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声学、乐器学、音乐艺术管理、录音与扩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有作曲、电子作曲、和声学、复调、配器、视唱练耳等。音乐表演有民族声乐演唱、歌剧演唱与表演、中国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钢琴、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等。与专业设置相应,各专业及方向都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的宏观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体系严格遵循逻辑性的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逻辑地组成一个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本顺序。从课程性质来看,中国音乐学院“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是包含特色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和特色实践课程。特色理论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中国乐理、五声调式和声、作曲等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包括民族声乐、民族乐器、工尺谱、民族管弦乐队排练、民族室内乐等演奏演唱技能。特色实践课程包括各类音乐会、专业演出等课程。其色理论类课程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特色技能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特色实践课程是要求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舞台演出、毕业设计(论文)、作品等,进一步巩固、提高和锻炼专业能力。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是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新建专业课程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创新为重点,以模块化课程为试验点,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建设一批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深度融合,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民族音乐教育特色,引领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增加特色课程模块,构建包含专业主干、特色课程、学科基础、人文社科自然、实践、讲座为内容的总体课程结构。一方面,推动和激励专业教师在将课程建设与民族音乐学术研究相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另一方面,不断积累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的经验和成果。分“搭建特色课程体系框架、完善特色课程结构、充实特色课程内容”三个阶段,加强引导、改革创新、扎实推进、逐步实施。

从操作层面来看,特色课程可以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维度予以划分。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是理论层面、操作层面或实践层面的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及权限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学院教师自主开发设计的与民族音乐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也可以是采纳校外的相对成熟的课程。从课程设计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既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自由发展,更要重点强调和考虑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从层次上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学院层面特色课程和系部层面特色课程。从类型上划分,可以划分为专业骨干类特色课程和学科基础类特色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类特色课程和实践类特色课程。从修读方式上划分,可以划分为必修特色课程和选修特色课程。设置必修特色课程的最低要求,鼓励开设大量选修特色课。以最低6学分为限,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2门,4学分。

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获得的成果

多年来,中国音乐学院特色理论、特色技能和特色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较大,音乐专业基本上是沿用和照搬西方经典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国音乐学院在建院近五十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引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与民族音乐表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领着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由民族声乐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目前,正在逐渐形成更具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已成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教学和学术基地,成为学院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专家学者荟萃,学术优势明显,科研成果累累。黎英海教授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张肖虎教授的“五声性调式和声手法”、李西安教授的“中国民族曲式”(与军驰合作)、樊祖荫教授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杜亚雄教授的“中国乐理”等均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奠基之作,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近年来学院新建的音乐教育、艺术管理、钢琴、管弦、指挥、音乐科技等专业也都在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优势与成果大部分已经成功纳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为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总结提炼、充分利用学院形成的传统优势和产生的研究成果,发挥专家学者汇集和科研学术成果众多的作用,不断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是未来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不断巩固课程体系中的传统优势课程,如中国乐器、五声性和声、民族配器、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这门课程含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内容,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部类,其中民间音乐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础课程针对全院各系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是传统音乐系列课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希望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对汉族民歌与歌舞、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种传统音乐门类的主要类别、主要艺术风格的介绍,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况。(2)通过对各类别经典曲目的模唱和听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格。(3)通过课堂教学示例,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分析方法。本课程有助于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形成,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修订,在各专业建立了以特色课程模块为载体的特色课程群。如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宗教音乐、工尺谱常识与演唱、数字音频技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民族管弦乐法、中国戏曲音乐模唱与模写、世界音乐、民族乐器;民族声乐专业方向的曲艺、豫剧、京剧、昆曲;美声方向的中国歌剧表演赏析导读;民族器乐方向的乐种学、民族乐器声学概论;管弦乐器演奏方向的新作品视奏、中国作品演奏;钢琴演奏方向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钢琴伴奏艺术、民族声乐钢琴伴奏;艺术管理方向的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学、音乐鉴赏与批评;音乐教育方向的中国音乐教学法、器乐组合演奏与教学、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与教学;音乐声学专业方向的音乐声学概论;乐器学方向的乐器学概论等。以工尺谱常识与演唱为例,这门课程的先修要求是具备初步的民间音乐基础和乐理视唱基础,采取集体授课方式。工尺谱是西方乐谱传入中国以前,流传使用最广、影响较大的汉族传统谱式,其所运用的符号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音无定高、拍无定值”,“大字”记录框架、“啊(e)口”彰显风格等文化特点,是西方谱式所不具备的。本课程以通行的工尺谱为主要对象,介绍工尺谱的谱字(音高)、板眼(节拍)、谱式、腔格(装饰音)、调门(调高)等主要内容,结合演唱和做题实践,一学期内达到视谱即唱的水准。

“实践出真知”,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实践和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理论教学协调融合的,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的,“全程化、层次化、全方位”的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艺术实践周”活动,发挥“艺术实践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考核方式,细化实践教学方案配套环节设计,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立院内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

一是立足探索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的规律和本质。在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践行创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并在课程中予以实践,进一步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基础性的探索与贡献。

二是立足凸显学院总体办学特色。特色立校,更要特色兴校。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中国音乐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确定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设置,并努力在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的基础上,办出特色,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三是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优秀成果。深入理解特色课程模块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避免保守、僵化的思想,力戒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故步自封、不求进取的观念,以开放、融通、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秉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原则,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广阔的胸襟与气魄,深入研究国内外音乐院校、综合艺术学院、综合大学艺术院系以及研究机构在民族音乐研究和探索中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一切优秀成果,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皆为我用”,将其吸收和充实到特色课程的体系中来,把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呈现到课堂上来,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即学会以国际视野和横纵比较的方法思考和看待问题。

四是积极引导、注重特色课程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课程需要配备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使之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上与特色课程的培育相呼应。特色课程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教育师资成长,积淀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在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招聘和留用能够讲授特色课程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师。(2)在学科科研建设与研究生计划中,主动招收和培养能够讲授特色课程的博士和博士后,以学科科研建设带动师资培养。(3)在现有专业教师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予以培训和扶持。

五是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教材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是系统庞大的工程。特色课程建设具有长远性、规划性与灵活性的特点,需要逐渐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搭建评价体系,逐渐规范过程管理,进而完成整个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以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招标制的方式,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学院层面规划的特色课程,同时,鼓励教师自我研究、自我开发和自我建设。另外,在新开课和开新课的资格审核中予以特别支持,使之能够优先开课,甚至可以采用边试边讲等激励措施。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和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特色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特色课程教材建设的自身特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教学相结合。

六是加大投入,加强特色课程的管理。从教学科研立项、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比例。成立特色课程建设的专门领导机构,加强特色课程过程的建设与管理,全面负责课程的建设、指导、实施、评价及资源的整合,切实理顺课程实施的流程,形成动态性、常态化的课程实施与过程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光祈. 东方民族之音乐[M]. 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15.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崔雅. 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设置特色课程的思考[J]. 陕西教育·高教,2012(12).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5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选修课 改革策略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成立专门的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研室,引进音乐教育师资,开设音乐选修课,将音乐教育课程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但仍有多数高校没能引起重视。普通高校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原因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过于薄弱。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音乐选修课成为一个普通高校所面临的不可逃避的问题,亟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研究与探讨。

一、开设音乐选修课的目的

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在各级师范学校、学院,普通高校普遍设艺术选修课,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打好基础。”普通高校以实施美育为目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设置音乐选修课面向非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这一途径,落实到具体的音乐教育形式。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强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美好、和谐、完美的心灵,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这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设置音乐选修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传播和推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能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奋进,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我国的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开展和传播先进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更能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坚守民族的优良作品,就是掌握立足于世界的武器。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的艺术集中和凝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精华,体现了创造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常常被人们誉为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艺术教育和智育、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各自有自己的特点。艺术教育在构建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又在陶冶人的性情,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整的个性,完善健康的人格,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二、开设音乐选修课的任务

(一)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音乐教育通过广泛的音乐活动,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摒弃消极腐化的情感,使情感、品格、情操都受到陶冶。通过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众所周知,大学生们从高中校园步入大学学堂,他们将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而音乐能将人和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情操,塑造人格。

(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编排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自感知和体验,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逐步由课内走向社会,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组织集体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激发参与学生的热情,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配合的精神,增强个性与特长发展以及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质,为其将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脑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可塑体,音乐教育的许多技巧注重左右手协调完成从而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另外音乐欣赏也是从右脑的想象、感知出发,从而与左脑协调,活化思维诱发灵感的一个过程。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生产技术和经济腾飞,由此社会的发展也向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众多事实证明,接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普遍体现出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特点。

三、音乐选修课中的实践问题

(一)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目前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重要理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学习摸索的过程是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认知提高的同时,困难也会伴随左右,这时认知的个体需要不断地适应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和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来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变化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结构将会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学生在新的知识学习摸索过程中,有些问题也许过于复杂烦琐,如果学习兴趣不浓厚,没有一定的主动性,可能就会放弃学习。因此,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主动地、坚定地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断摸索,才能顺应新的平衡过程,与新的知识环境相适应,自身的认识才会提高。一些学者强调:在教学中,教学课题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学习者认知过程也发挥着重要的推进、指引作用。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在当前教学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选修课的学习观

如何通过学习建构获得知识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自身积累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在摸索过程中,将不成熟的思考理论或问题,通过小组或其他方式协作交流,来深化确定新知识概念的理解,完成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以及新知识的建构。在不断丰富经验后,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用于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 转贴于

四、音乐选修课未来的发展战略

(一)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1 音乐理论知识渗透于作品中。音乐理论知识与具体作品之间的关系永远存在,音乐分析所要努力的也许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学习音乐知识并不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所得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音乐选修课的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解析、鉴赏逐步引导学生热爱音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音乐理论渗透在音乐作品中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掌握,教学效果也更加突出。

2 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3 多种音乐形式的学习。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利用音乐选修课这样一个平台向学生传授多种音乐形式的音乐知识。在传授学生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的多方合作能力。选修课中多种音乐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我们坚持中国风对高山流水心悦诚服,同时也对天鹅湖大加赞赏,因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是美的,因此学生们会在欢悦的音乐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的确,懂得音乐欣赏后,听音乐时就不会听听就算了,就会回味每个韵律和每首曲子背后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4 实用性学习。实用性学习主要指合唱指挥、作曲、现代舞、街舞、韵律操等课程的学习,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训练身体协调性,塑造良好的形体形象,使学生的整体音乐修养得到有效提高。而且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具备了更多的表演、表现形式,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存在以下特点: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1 演示法。教师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演示手段日益繁多。根据演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图片、照片、图画、图表、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录像、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等。

2 辅导鼓励法。辅导鼓励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鼓励为辅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辅导鼓励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辅导鼓励下的自练、自检能力。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教学目标去做练习,不依赖教师与他人督促。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找出存在的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6

一、声乐艺术指导教学本质

声乐艺术指导(Vocal Coach)主要是指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并进行音乐指导的表演方式。这种表演方式与所谓的“钢琴伴奏(Piano Accompaniment)”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表现在,两者的演奏乐器均为钢琴,并且都以和声乐演唱者合奏的形式进行表演。而这种表演艺术则必须建立在钢琴弹奏与声乐演唱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因此表演者要在表演前进行大量的排练、磨合。而声乐艺术指导则与所谓的钢琴伴奏有这本质的区别。“钢琴伴奏是一个操作层面的术语,它暗示出器乐独奏与钢琴伴奏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既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又要求钢琴伴奏者不可‘锋芒太露’,‘喧宾夺主’”。(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简而言之,钢琴伴奏是一个陪衬性角色的存在,它并不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而是为了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的手段。而声乐艺术指导则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它和声乐表演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并且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取决于声乐表演者的需要,而声乐艺术指导更要体现“艺术指导”的效果,它是整个声乐作品的指挥者与策划者。因此,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声乐艺术指导既是声乐表演的一部分,那么艺术指导就不能仅仅以伴奏的水准来要求,应当打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在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教学方向上,也应当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众所周知,专业名称的统一,不仅代表着一个专业的概念、一个专业的性质,还说明了学术界对其专业内容已经达成了共识,对未来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专业名称之所以要强调科学准确,甚至要求要与世界接轨,就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教育也必然走上国际化。为了同世界各国进行教育合作与交流,就必须规范专业名称,统一专业标准。”(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调查与设想[J].乐器,2010,(11).)而要完成与国际接轨,我们就应当借鉴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设置方式,寻找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规律。

二、国外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

国外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的课程设置方面,还体现在声乐艺术指导的专业教学方面。

国外音乐学院普遍将声乐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视为同等重要的两个专业。“在钢琴系中,钢琴艺术指导不仅是钢琴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即使是主修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必须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学习,一直到五年级毕业。如果要进研究生院继续深造,钢琴艺术指导也是入学考试重要的内容之一和将来必修的课程。由此看来,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表演既然视为同一地位,那么艺术指导就不再背负“伴奏”或者“衬托”的身份,而是成为表演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并且声乐艺术指导更是应当为声乐演唱者担当“艺术教练”,规划作品处理和完成方式,对整个表演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教学中,国外的音乐学院也颇为重视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者配合层面上的教学。“当开始学习一首新曲目时,钢琴艺术指导的教师在课上不但要教你如何弹奏,如何处理音乐,还要充当演员的角色,当你把伴奏弹奏得已游刃有余时,也就是大约一、二节课后,声乐老师或器乐老师开始进入课堂,与钢琴艺术指导教师一起帮助你处理歌曲(乐曲),这时在课上,实际是负责表演的教师在带动着你的弹奏,以此更好地培养你与演员的合作能力及其为此所必需的技巧。”(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声乐艺术指导不仅要指导声乐演唱者的艺术表现,更要参与其中,与演唱者形成某种形式上的默契,这样在实际表演当中才能使钢琴与声乐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会在任何一方有所偏袒。

国外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极其鲜明,即教导声乐艺术指导的学生如何以指挥者的形象指导声乐演唱者,在表演时如何再从指挥者的形象变为参与者,配合声乐演唱者完成声乐艺术作品。

三、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

在国内,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于近些年在部分音乐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他们对于此专业的名称理解也各不相同。如下仅列举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的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情况。

中央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三人,授课方式为单独小课。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钢琴发展史、钢琴艺术史、声乐发展史、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总谱读法、重唱、歌剧排练、传统唱法沿袭等。

中国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钢琴伴奏,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美声方向、民族方向各一人),授课方式为分配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声乐、总谱读法、即兴伴奏、歌剧排练、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教学法、钢琴文献、歌剧赏析、西方声乐史、音乐剧赏析、键盘艺术史等。

沈阳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钢琴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两年半(两年的课程学习及半年论文答辩),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五人,授课方式为自主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法语基础及声乐作品导读、声乐发展史、欧洲歌剧发展概论、爵士音乐史、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史论研究、歌剧排练、合唱、歌唱重唱、表演课、计算机制谱等。

武汉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艺术指导,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综合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授课方式为选拔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视唱练耳(高级)室内乐(三重奏/双钢琴)、总谱读法、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文献、声乐文献、歌剧排练、声乐表演、合唱、即兴伴奏、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见解。相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在钢琴系,在必修课程方面也主要以钢琴演奏水平和伴奏水平为主要出发点。不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对于专业名称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专业研究方向有不同的设置、师资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对此专业的重视程度等。

四、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改革方向

从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分析,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是需要进行改革的。只有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指导专业达成共识,此专业才有可能立足于长久发展。

首先在专业名称方面,各院校有不同的看法。声乐伴奏艺术、声乐钢琴伴奏、钢琴伴奏艺术等诸如此类的专业名称,将伴奏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应当明白的是,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在专业名称上应当进行适当地统一。从英文翻译角度来看,“Vocal Coach”一词的最好翻译应当是声乐艺术指导,因为该名称体现了声乐艺术指导的最本质属性和专业侧重点。

其次在专业所属系别方面,国内甚至国外音乐艺术院校均认为应当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属于钢琴系,因为该专业更侧重于钢琴演奏水平和钢琴伴奏水平。但也有人认为,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声乐艺术指导中的声乐修养也应当被重视。该专业也应当与声乐专业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避免故步自封,使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添上更多声乐人文色彩。

再者在专业教学课程方面,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课程被国内各院校赋予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以较高的课程地位。而这也会造成声乐艺术指导能力一边倒的现象:声乐艺术指导的钢琴技能高超,但声乐素养略低。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应当重视声乐素质的培养,加强与声乐演唱者合作的意识。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7

1.上学期:声乐与器乐中的形象世界(17课时)

专 题:

美妙的音乐形象世界、俄罗斯浪漫曲和歌曲中的形象、外国歌曲中的形象、俄罗斯民歌和宗教音乐中的形象、西欧宗教音乐中的形象、原创歌曲(古典与现代原创歌曲)、20世纪的爵士乐。音乐作品欣赏目录(略)。

学生的活动内容及目的:

区分简单的和复杂的声乐、器乐作品和场景音乐。

描述音乐作品(或片段)。

判断各种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的形象及内容;区分抒情型形象、史诗型形象和音乐剧中的形象。

跟踪各种音乐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分析各类音乐作品形象相互作用的方法。

掌握举办音乐活动的技能:演唱民歌、古典歌曲和现代歌曲,唱出自己熟悉的歌曲旋律和曲调。

演唱各民族的民歌。

参加集体音乐游戏和音乐剧演出活动。

参加音乐和文学集体创作活动。

改编歌曲、歌剧和戏剧片段。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创作,再现自己熟悉的文学形象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说出国内外最杰出的歌唱家、演奏家和音乐团体。

区分声乐作品中的形象,说出作品是否有乐器伴奏。

根据演唱形式,理解并判断各种不同形式的合唱团。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或完成创作性作业,掌握音乐形象内容。

分析同一部音乐作品的各种诠释方案,判断作曲家的创作构思。

在各门类艺术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揭示音乐作品的形象结构特点。

参与创作爵士乐舞曲和声乐作品。

用最简单的方法和电声乐器演奏器乐曲的旋律(或某些乐句)。

展示音乐对人(对学生本人)的作用力;举例说明音乐的感染力。

与同学们一起演唱或演奏古典和现代音乐作品(器乐、声乐、戏剧音乐)。

演奏音乐作品并表现作品的艺术思想。

对自己的音乐创作做出评价和调整。

演唱或演奏本共和国、本边疆区和本地区创作的音乐作品。

选择体裁适合的作品并进行简单伴奏。

演奏爵士乐作品,说出杰出的爵士乐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姓名。

参与组织和表演民间节日、游戏、礼仪等各项民俗活动。

关注国内外最重要的音乐盛事。

为学校和班级举办的娱乐活动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

撰写音乐会、音乐剧和戏剧观后感,完成音乐练习册上的作业。

2.下学期:室内乐与交响乐中的形象世界(18课时)

专 题:

永恒的艺术和生命主题、室内乐的形象、交响乐中的形象、交响乐形象的发展。音乐作品欣赏目录(略)。

学生的活动内容及目的:

将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的基本形象和情绪特点进行比较。

将民间音乐作品与专业音乐作品进行对比。

发现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共性渊源。

说出民间音乐作品与职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的典型特征。

通过亲自表演(歌唱、乐器演奏、舞蹈),再现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分析和总结音乐、文学与造型艺术之间的多种内在联系。

改编流行音乐剧和摇滚乐的片段。

说出俄罗斯和外国杰出作曲家的姓名,分别列举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

根据音乐作品的典型特征,判断每部作品分别属于哪一种体裁(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现代音乐)。

区分各种乐队和每个乐组的组合形式;研究艺术审美活动。

完成自己制定的创作计划,参加集体创作活动。

即兴演唱(或演奏)某一类现代流行音乐,并对自己的演唱(或演奏)做出评价。

对自己的音乐创作活动做出评价。

坚持自我修养(增长自我修养所需要的知识,提高自我修养的技能)。

运用信息和现代通讯技术完善自我修养。

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和完成作业的形式,牢固掌握音乐作品的形象及其内容。

(三)7年级音乐课教学计划(35课时)

1.上学期:戏剧音乐的特点(17课时)

专 题:

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音乐剧院(听歌剧)、宗教音乐的情节和形象、戏剧音乐。音乐作品欣赏目录(略)。

学生的活动内容及目的:

确认音乐在人生中的作用。

提高自己对音乐活动的“三统一”原则的认识。

理解和评价风格不同、体裁各异的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作品。

说明自己选择音乐作品的依据。

发现永恒的艺术与生活主题在风格不同、体裁各异的作品中的特点。

分别说明音乐语言、音乐剧和音乐表现手段的特点。

说出国内外杰出作曲家和演奏家(歌唱家)的姓名,列举他们创作和诠释的最知名的作品。

演唱民歌、现代歌曲以及所学古典音乐作品的旋律。

分析和总结音乐、文学与造型艺术之间的多种内在联系。

运用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和即兴演奏等方法,创造性地诠释音乐作品内容。

参加各种形式的个人演唱会、室内乐和集体音乐创作活动。

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创作任务。

参与音乐研究活动。

揭示音乐与其他艺术相互作用的特点。

分析世界音乐艺术作品的形象特征和语言特点。

通过网络和其他参考文献,获取适合所学专题的音乐教育知识和信息。

独立研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和演出团体的创作生平。

收藏古典音乐作品。

通过筹备和举办音乐比赛、班级和学校音乐艺术节等活动,体现自己的创作潜力。

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加强音乐修养。

与本小区的小学生、同学、家长和居民一道从事音乐启蒙教育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和完成创作任务等活动,牢固掌握音乐作品内容。

2.下学期:室内乐和交响乐的特点(17课时)

专 题:

音乐剧与音乐发展、室内乐、器乐套曲、交响乐、世界各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与摇滚乐。音乐作品欣赏目录(略)。

学生的活动内容及目的:

比较体裁各异、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发现不同的作品在曲调和音乐表现手段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班级和学校的音乐生活(音乐晚会、音乐招待会、为低年级学生举办的音乐会等)。

通过组织举办娱乐活动、建立家庭音像资料库等,提高自我修养的意识和技能。

说出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中心(歌剧舞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

分析某一部或某几部曲式和体裁不同的音乐作品形象相互作用和发展的方法。

分析和总结音乐作品的体裁与风格特点。

分析和思考现代音乐在体裁方面的变化。

关注并参与集体再现的各种艺术形象的音乐活动(合唱、器乐演奏等)。

独立研究某个最知名的演奏家、某个演出团体的创作经历。

与他人交流自己对当今国内外音乐大事件的印象。

即兴演奏某部现代音乐作品,并对自己的演奏做出评价。

认识爵士乐,说出杰出的爵士乐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名字。

独立研究流行音乐的风格特点。

判断国内外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表达自己在流行音乐方面的艺术价值观。

制定并落实音乐项目。

参与学校、城市和国家的音乐生活。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8

〔关键词〕音乐团体辅导;考试焦虑;自我效能感

一、研究背景

根据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与新课程所注重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并列的三维目标之一。从本质上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含一系列内隐而复杂的心理成分,难以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这些心理成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个体的人格素质。而培养健全人格正是新课程的理想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功能处于发展和完善中,迫切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激发内在积极品质,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和巩固分享、创造、自信、宽容、负责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功能。

众多调查表明,有30%~70%的中学生存在较高的心理压力;学习成绩、同伴交往和亲子沟通是我校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来源(郭俊彬,2008)。从积极的角度讲,适度的心理压力会引起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感,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但是,繁重学习任务和强大应试压力的持续作用,则会引起学生过度的情绪紧张、焦虑烦躁,降低学习效率及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帮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调整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学校领导、老师高度关注的问题。

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学、心理学和医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从干预机制上讲,音乐治疗通过调节情绪进而促使个体转变认知,达到身心功能的整合,较之传统心理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实践中,只要是系统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音乐作为手段从而达到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目的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活动,都应属于音乐治疗的范畴(陈菁菁,2004)。

综合以上因素,结合中学生身心功能均处于积极的发展变化中这一特点,我们尝试开设了“高中音乐团体辅导”选修课,运用音乐治疗的多种方法对普通高中生进行了系统干预,旨在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感受同伴的情感支持,拥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创造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和教师的指导语进行自我放松和自由联想,逐步达到缓解紧张和焦虑、增强行为控制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样本

为保证课程质量,我们选择了30名学生参加本选修课。在进行样本与总体数据的比较时,随机选择了样本所在年级总体的150名学生(全部来自普通班)。样本的整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实验样本的整体情况

(二)确定因变量及测量工具

由前期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的第一位来源就是学习和考试,缓解考试焦虑、增强自我效能感是高中生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考试焦虑”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两个因变量作为衡量辅导效果的指标,并选择了相应的测量工具。

1.考试焦虑量表(TestAnxietyScale,TAS)

TAS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共37个项目,涉及个体对于考试的态度、个体在考试前后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三个方面。各项目均采用“是、否”记分。评分“是”记1分,“否”记0分。TAS中文版在大学生中试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一周间隔重测信度为0.60,内部一致性系数中国整理(Cronbachα系数)为0.64。

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严谨性,本课程采用王才康1999年为大学生使用的版本,在正式测验之前对少数高中学生试测并对他们及其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根据原文(Sarason,1980)在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的指导下,对个别词句和语序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容易被中学生理解而不产生误解。修改后问卷折半信度为0.769,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07。TAS问卷的效度检验见表2:

表2TAS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表

根据AMOS拟和输出结果,本研究所采用的TAS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

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发现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7,重测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r=0.82(n=401,p<0.001)。本研究中GSES同样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α=0.85,重测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r=0.80(n=150,p<0.001)。GSES只有一个维度。记分方法为:“完全不符合”记1分,“较不符合”记2分,“比较符合”记3分,“完全符合”记4分。分数越高说明自信心越强。

在辅导课程开始前的最近一次考试前施测两份问卷,在课程结束时的最近一次考试前再次施测两份问卷。用SPSS11.5和AMOS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施系列主题活动

本课程属于音乐团体辅导选修课,平均每周进行一次,共12次。

1.音乐引导想象GIM

针对高中生学习压力大、紧张焦虑、情绪压抑、不够自信的现状,音乐辅导老师设计了以音乐引导联想(GuidedImageryandMusic,简称GIM)为主导、律动和歌曲讨论等其他形式为辅助的系列主题活动。GIM是一个“以音乐为中心对意识进行探索,用特定排列组合的音乐持续地刺激和保持内心体验的动力的一种方法”。在中学阶段,GIM主要在“音乐精神减压放松”的层次上进行。

“音乐精神减压放松”的目的是要达到身体和精神的深度放松,体验自我生命的美感和丰富内心世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选用了丰富多变的音乐组合主题,如高山、大海、小溪、阳光等,优美的音乐配合着亲切的指导语,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视觉想象,包括色彩感、形象感、运动感,让学生在自由联想中深刻体验大自然和自我生命的美感,产生心理上的“高峰体验”,激发内心的积极情感,最终获得更好的自我关注和自我评价。由于放松和注意力的集中对于个体进想状态非常必要,辅导老师耐心地教给学生肌肉渐进放松和调息放松这两种最常用的方法,并在每一次练习时温习使用,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放松和自由联想的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练习,能够调节和改善学生日常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经常地处于一种良好和积极的体验中,从而更乐于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和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每次音乐聆听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要花一点时间来回顾音乐联想的体验,并探讨这些联想体验是否有助于焦虑的缓解、自信的提升。教师并不对联想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而是鼓励学生找出联想材料所包含的意义以及与自己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帮助他(她)进行自我审视,获得独立感和自信心。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特点,教师并不强求每个人都报告自己的联想内容,而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如绘画、书面语言报告、即兴演奏或肢体运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其他辅助形式

教师还设计了一些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的音乐活动,希望通过团队影响促进学生自我宣泄、交流,从而达到放松、减压的目的。

(1)音乐与节奏律动:教师选择一些节奏感鲜明的音乐,鼓励学生用跳跃、摇摆、扭动、敲击等律动和着音乐抒感、宣泄情绪。每当此时,不管多么内向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随机小组中一起活动。

(2)歌曲讨论:歌曲讨论是音乐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多用于集体治疗。它是以讨论歌曲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进行相互的情感交流。讨论的歌曲可以是学生自己随意选择的,也可以由教师确定某一主题的歌曲,例如,学生时代主题的歌曲、与母亲有关的歌曲、与家庭有关的歌曲,也可以由教师直接选择某一首歌曲。首先是对歌曲进行聆听,在聆听之后对歌曲的音乐性、对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以及对歌词的讨论都是教师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关键。

(3)音乐联想与续写故事:可以给一段相同的音乐,请学生共同续写情节;也可以分组聆听不同的音乐,续写情节后在组内分享彼此的情绪和联想内容。这样的活动最容易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与别人观点的差异,逐步学会容忍差异和欣赏差异。

总之,以GIM和其他辅助形式共同构成的团体音乐治疗课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绪作用,在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善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结果

(一)选课学生考试焦虑水平趋于合理

从横向角度比较,开课前选课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与年级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t=-1.02,p=0.312)。经过一系列主题活动,选课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有所降低,并且显著低于年级平均值(见表3、表4)。

表3选课学生与年级总体考试焦虑的后测差异

(二)选课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增强

开课前,选课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年级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t=-0.256,p=0.799)。经过系列主题活动,选课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得分显著高于年级平均值。

表5选课学生与年级总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后测差异

数据显示,本课程辅导效果非常显著。经过系列主题活动,选课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明显趋于合理,虽然对考试的认知和态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但是个体在考试前后的种种害怕、担忧、紧张、恐惧、讨厌、烦躁等负面情绪以及多汗、肠胃不适、心跳加速、手发颤等身体症状明显减少,从而印证了音乐治疗“调节情绪先于转变认知”的内在作用机制。课程结束后,选课学生对考试的心理感受、生理反应及焦虑总分显著低于年级平均值(P<0.01或P<0.001)。数据还表明,尽管样本以普通班学生为主,一般效能感整体分数偏低,但是从纵向角度比较,系列活动显著增强了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P<0.05或P<0.01)。表明选课学生将音乐治疗课中激发出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迁移到了其他方面。这对于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与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结论、讨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音乐团体辅导能够降低学生对于考试的种种负面情绪以及身体症状,使其考试焦虑程度趋于合理,有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2.音乐团体辅导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能够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9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担。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随着国际上对于各国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的而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所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教育专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音乐教育专业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 、音乐教育专业具有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责任

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应当倡导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 。有关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师资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否在自身的教育体系当中反映了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并且能否承担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责任,还需要进行研究。基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专业中传承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责任,本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分析

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只有确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据此采取具体的措施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音乐教育专业从始创阶段就以“中学及师范音乐师资”的培养为目标。早在1952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对全国高等师范的办学方向做了统一规定,规定以培养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为主。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审订会”。会议对原有的22个基本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师音乐专业”改名为“音乐教育专业” 。这次会议使得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以首次确立,也对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一方向规定了它从课程设置到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都必须确保培养既掌握与时俱进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又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音乐学科教学法的毕业生。这是音乐教育专业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志。

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在该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总之,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的音乐教育师资。

2、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要求方面,要求: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其中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

就如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所表达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之外,突出的强调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可见教育部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 各校可参照《课程方案》中建议的科目开设选修课,也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见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说明)。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需要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参与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保护与传承是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参与,高等院校担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深信,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成背景及音乐构造特征的不同,也决定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有所不同。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本地区的师范院校,这些院校一般都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在研究本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他们培养本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使命。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调研;公共选修;艺术社团

本文作者作为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二组四名专家之一,参加了2017年6月26日至30日为期5天的广东省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高校包括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火炬职业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共22所高等院校。总体来说,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无论是艺术类院系的专业课程还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且起到了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作用。在本次调研中,很多高校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员都非常细致地阐述和介绍了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亮点。当然,在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各高校对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普遍问题和忧虑。下面将简单阐述在艺术教育开展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亮点,同时也将简单阐述各个高校在艺术教育开展中遇到的普遍困难。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的开展和亮点

本次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绝大多数没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中都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类似的艺术教育机构。这些艺术教育机构大都隶属学校团委或者是学校的通识教育中心,并且都配有艺术专业的相应师资。这些教师除了平常指导和组织文艺活动之外,还担任着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总体来说,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摄影类,等等。由于各个学校教师专业的不同和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的迥异,所开设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以外,各个高校都有多个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街舞团等学生艺术社团。这些学生社团大都依附于学校团委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没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的艺术生活的匮乏。在参与此次调研的众多高校中有几所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顺德本地流行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大力开展葫芦丝的教学、比赛和演出,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介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共有6000多名师生学习葫芦丝演奏,该校的千人葫芦丝表演一举创下了葫芦丝同时演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以葫芦丝为特色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之外,该校的团委为众多的学生艺术社团创造了优质的活动空间和奖励机制,在没有任何音乐艺术类院系的情况下,该校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50多间钢琴房、乐队排练厅、舞蹈排练教室、街舞教室等艺术活动的场地,为该校艺术教育的展开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校还设立了学分制换的制度,即学生在艺术类比赛中取得的奖项可以置换学校规定的相应课程的学分。这一体制的设立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艺术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广东工业大学为了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设立了艺术教育类的必修课程,并且聘请业内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成立了49个艺术社团,其中高水平的艺术社团5个,要求所有艺术社团的学生必须修满196个课时的相应艺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有专业艺术院系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艺术资源优势,开设了公共艺术部来开展面向全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其中一种以音乐专业术语“复调”命名的教学形式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并且教学效果卓越。例如,在教授法国印象派音乐的课程中,同时由相关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来共同授课。美术教师从美术的角度入手结合艺术作品讲述法国印象派的由来以及特点,并且同时由音乐教师进行相应的印象派音乐的演奏来展现印象派艺术对音乐的影响。这种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用生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专业音乐学院的高校,为了提高整个大学的艺术教育素养并且结合音乐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音乐学院派出音乐学生到大学的各个院系成立合唱团并且定期进行比赛和演出。这样在提高全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还锻炼了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此次调研,不难发现每个学校对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展开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展开的普遍困难和不足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实际开展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三个: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学分设定

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高校负责艺术教育的主管领导都认为教育厅应该对各高校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和教学下发指导性文件。是否可以考虑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可以像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类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体育课一样被指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具体应该开设什么种类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给予指导性的规定。例如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的高校本只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系,但是没有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院系,因此这样的高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和艺术设计相关缺乏音乐舞蹈类的公共选修课,从而造成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偏科。因此,教育厅制定和下达对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指导性文件将是未来各个高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的积极性与职称评定问题

此次调研中各个高校反应的另一个问题是艺术类教师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在没有艺术类院系的大学中,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大多在校团委或者学校的通识教育办公室工作。很多这类高校反应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无法提供这些教师评定职称所需的必要条件,甚至连职称评定所必需的课时数量的基本条件都无法保障。即使很多教师愿意开设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学校也不能提供与其他学校内专业老师相等的评定职称的条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没有艺术类院系高校的教师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教师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具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中,专业的艺术类教师也不是很情愿去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绝大多数艺术类教师更喜欢教授本专业的艺术生,因为教授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施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才华,并且所教授的学生也更容易在本专业内取得成绩。然而,教授公共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并且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大多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为目的的相对浅显的艺术类普及课程。相比于教授公共选修课的非艺术类学生,本专业的艺术学生在业内取得成绩会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有帮助。因此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在授课和专业提升方面很难和教授专业的艺术生所比较,从而教授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专业方面的成绩。再就是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经常安排在晚上授课,因此很多艺术专业教师在其本身的课时和工作量都已经足够的情况下就更不愿意去开设艺术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如果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有相对灵活的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于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热情,同时也会减少艺术类教师的流动性。

(三)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场地问题

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和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需要相应的硬件条件支持。在此次调研中,很多高校都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很多高校没有很好的专业活动场地来安排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如果教育厅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每个高校都应该有一个可以开展学生演出和外来文艺团体演出的音乐厅或者综合的活动中心的话,各个高校将会更方便和更好地开展校园艺术教育。因此,拥有合适的艺术展演场地和配套设施是各个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所必要的前提条件。

总结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11

一、公共欣赏课的理论来源

重要学科的建设是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实践检验来完成的。作为“公共音乐欣赏”的基础课程也是一样,有着漫长而又深刻的发展逻辑与脉络。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是在“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下进行的,而“艺术教育”正是“美育”方针的重要执行方式,是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的重要培养方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美育呢?

1、美育作为学科的直接来源——从康德到蔡元培

其实“美育”,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所谓“美育”就是“美的情感教育”,是由18世纪的德国教育家、思想家鲍姆嘉通提出来的,他继承了康德以来强调“认识论”为主的哲学特征,吸收了康德关于人的认识结构的“知”、“情”、“意”的三分系统,由于关于“知”是强调“真”的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正是关注这一点的研究;而“意”是强调对“善”的追求,伦理学、社会学正是研究有关人的“善”的存在方式与模式;唯独“情”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因为德国的理性主义,强调知识的有效与可行,情感是无法度量统计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此无从下手,同时,情感也是无法用伦理学的关系去研究探讨的,最后,它们将目光投向了艺术作品。他们发现艺术是人的情感的集中表现,艺术成为了研究人的情感的主要对象。所以艺术教育承担了“美育”的主要任务。

提到中国近代的教育必然要提到蔡元培先生,“1907年赴德国留学,次年进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学科。武昌起义后即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主持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社会教育。”后来再次留学西欧,接受了德国的教育理论,“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论理,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通过美育以引导受教育者达到最高精神境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G].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但是,20世纪的中国由于战争、运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蔡元培先生的美育理论并未得到全面开展,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这项工作才得以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国民素质,强调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朝不断健康发展。

2、来自古代的回响——柏拉图与孔子,东方与西方的交融

世界闻名的发展总是在历史的巧合中前行,在古代的中国与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与柏拉图齐名。他们经常被冠以“东方的柏拉图”或“西方的孔夫子”。

孔子强调对人的培养,“仁”是他哲学的核心内容。他强调一个完善的人是有“仁爱”思想的人,就是“仁者爱人”,而音乐正是对人的培养的重要手段,我们古代的知识分子分别强调“琴、棋、书、画”,这几项才能在今天看来似乎都是艺术的范畴,那么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是以“诗书礼乐”的方针来贯彻的,在音乐的认知功能上,它强调对“礼”的学习,和“乐”的学习。他看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通过对《诗经》的整理,他发现民歌含有重要的时政审查功能,民间的音乐可以看到人民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否满意,提出音乐可以“兴”、“观”、“群”、“怨”。在音乐的教育方面,他高度强调音乐对人格的培养,认为禽兽知“声”,人知“音”,唯有君子可以知“乐”。这三个层次的分析,其实正是反映了音乐作为“美育”的培养目标。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先哲,他的《理想国》《文艺对话集》为西方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在艺术的态度上,他高度肯定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古代雅典的城邦国度中,他只强调两种课程,一个是体育,他认为体育可以锻炼人的身体与意志;另一个是音乐,他强调音乐是灵魂的体操。指出,美好的音乐可以使人的人格更加完美。

所以,不论近代还是古代,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的先哲与当代的教育家都高度肯定音乐的“美感教育”,所以,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开展,我们是应高度重视的,当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我们要以科学的方式来分析它的功能与价值。

二、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育现状

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课基本上一直存在。“音乐欣赏课”一直作为重要的补充在综合类的大学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从“授业”的主体来看,它承担着学校强调综合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方针的重要工具,发挥了作为教授单位为学生的培育提供多元化、全面化的教育功能;从“接收”的客体来看,公共音乐欣赏是学生非专业训练的重要课业活动,同时也是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发展兴趣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公共欣赏课进行综合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要对“公共音乐欣赏课”的课程定位、一般现状(课程设置的现状、学生结构的现状、讲授形式的现状等)作为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1、课程定位

我们国家的艺术教育方针是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在“美育”的规划之下进行的,艺术课程的定位,基本上是以“人”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

2、一般现状

关于“一般现状”的描述,我们是以“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欣赏课为基本的讨论对象的。这包括课程设置的现状、学生结构的现状以及教授形式的现状几个方面。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以“选修课”的形式来执行贯彻的。“目前普遍开设的艺术选修课是‘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有的学校开设‘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书法’、‘摄影’、‘美学’等课程,开设器乐课、作曲课、绘画课的也不少。”(方堃,赵元修,穆礼弟。关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1987-12-10)当然,前面所述的情形是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教学情况、学生规模等多方面因素具体来决定的。一般的理工类大学基本上是以“音乐欣赏”课来执行的。

学生的结构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设置的关键因素,因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教学同时是“教”与“学”的互动模式,所以强调对学生生源的考察。这包括学生的知识背景、地域文化背景、家庭影响背景、个人趣味背景,这就要使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做一定的资料收集、统计、归纳、分类、整理,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一般都是在课程的进行当中分别给予适当的问卷调查,如:个人的资料备案、课程进行的掌握备案、结业后的知识性问卷考试统计。以综合大学为例,作为“艺术欣赏课”的课程设置,它所面对的都是一般的非音乐系的同学,他们在知识结构上都是以文理科为主,对于音乐欣赏的概念理解基本上停留在流行音乐、轻音乐的范畴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般都以为是“吹、拉、弹、唱”的吹鼓手印象;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又认为是相对高雅但过分压抑的。所以,学生的结构分析是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上是以“交响乐的名作欣赏”、“民族器乐的名作欣赏”为基本架构。首先通过知识性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交响乐的基本概念,乐队的分类与乐器的组合方式。其次,介绍古典音乐的历史生成背景,从古典主义的海顿、莫扎特到贝多芬再到浪漫主义的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再到民族乐派的柴可夫斯基等;在民族器乐方面,介绍传统器乐的分类,独奏与合奏形式,地域性的音乐文化特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等。

三、公共音乐欣赏课的功能与价值

通过前面的历史叙述,我们梳理了“音乐欣赏课”的历史渊源与现状,下面我们要对它的功能与价值作一次理性化的分析。

所谓“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而所为价值,是指“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所以,我们要讨论音乐欣赏课的功能与价值,正是要从这几方面梳理:一是,作为音乐欣赏课,是以感性的音响为基本对象的;二是,音响的流动与变迁在心里学的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成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与音乐的流动结构有着相似性,所以会产生“异质同构”的审美效应;三是,音响并不是单纯的声音,它凝结着时代的影响,作曲家的个人情怀,有音响铺展,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凝结着深刻的历史内涵,这方面的挖掘可以使我们的历史观得到生动而又直接的体验与升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层次的营养补充。

首先,音乐的欣赏是一种音响的具体展开。这种音响是一种有序的音乐结构组合,我们普通高校的欣赏课一般是以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如对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DVD的播放,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欣赏来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听众,主要是学生与这个乐曲有了相应的约定,走入书本,老师开始播放曲目,大家像电影一样去欣赏这个音乐的音响展开。音乐的展开与数学有着惊人的相似,它的逻辑结构,分为旋律、和声、复调、配器几个方面。所谓旋律,是音乐的横向发展;和声是音乐的纵向结构;复调是音乐发展的一种特殊方法,类似水中倒影与原样的重叠,高速公路两个路向的前进与逆行;配器则是根据乐器的发生特点来表现乐思的基本性格。所以面对音响的展开,我们的学生作为听众来直面这样的声音结构,其实是对数理逻辑做感性的接受。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审美修养;审美教育;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61-01

一、音乐艺术审美含义及重要性

音乐审美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及其自身内在规律,以音乐表演实践为依托,对音乐表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审美训练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包括审美观的训练、审美能力的训练和审美人格的训练,不仅是审美心理活动而且是一种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并且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征准备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授课方法,灌输学生积极正确的审美观念。

以往教学中常常忽视了审美教育,而侧重艺术能力和表演技巧方面的练习。而艺术追求的是向外传达个人情感体验,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更是表演艺术,因此审美教育成为音乐艺术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注重审美教育,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提升教师审美修养必要性和方法简析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并具备高雅审美观的学生,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极高的审美素养,教师审美修养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品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教育观念的积极转变,知识结构随着时代要求的不断调整,掌握前沿教育方法和教学技术,这些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

提升教师的音乐审美修养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发现和研究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分析和处理音乐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把握音乐教学的情感性、体验性、愉悦性和形象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富有感染力,语言表达丰富,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创造课堂轻松愉悦的积极氛围,是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普通教学,更是一场精彩的审美体验过程。

其次,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递者,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播音乐文化,更要以身作则塑造学生完美音乐人格。良好的音乐职业素养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审美心理的核心因素,同时,身处于具有表率特征的教师行业必须能对社会现状等做出理性积极正确的判断。

第三,艺术修养包括艺术感知、作品理解、分析鉴赏等审美心理特征,是个人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结合体,艺术修养是衡量审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音乐艺术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名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精通文学和美学知识。

三、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措施

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主要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着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第一,树立积极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将审美观念与多元化音乐意识相结合补充,使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念和积极审美情趣,鼓励在音乐事业中积极做贡献。

第二,通过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制造特定情境,是学生自觉联想,理解作品,以达到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有利的审美情境,使学生全情投入,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提高审美素质,发现并创造美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三,在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审美激情。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情境,再现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并加以运用展现。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生动形象、多样创新,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验式探究。通过学生获得自我体验学习探究的机会,可以迅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创造美的激情。

第四,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教师应擅长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

第五,拓展课外活动,拓宽美的视角。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组织各种艺术学习社团,让其自由参加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提高兴趣才能和欣赏力与创造力。

总之,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必须以提升教师审美修养为本,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德明.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2]刘成付.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J].现代传播,2005.

[3]刘承华.乐器神韵与历史氛围──对中国乐器的演进轨迹及其机制的考察[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