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音乐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时间:2022-10-17 04:19:15

音乐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第1篇

师专音乐专业教改试点工作总结

我校升格定位后,通过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实践运作过程,小教专科的音乐教学打破了以往中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学生的个人素质,结合我校的实际,走出一条适合于我校客观条件的师专音乐教学之路。现将教改后所取得的成绩归纳总结如下:

一、普通班音乐课堂教学得到了学生的任可,取得了成功。对于普通班的音乐课堂教学,我们采用了重广而不求深的教学理念。对于全班学生的集体琴法课,做到民加强琴法课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求过深要扎实,知识面拓宽,注重培养学生对琴法课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钢琴、电子琴的演奏的一般常识,掌握弹琴的正确演奏方法,做到能为一般简单的小学儿童歌曲伴奏;非音乐专业班的声乐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音高、节奏及情感把握,在歌曲的接处面上多下功夫,拓宽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视唱练耳课,做到了不求高深,五线谱与简谱共同学习,结合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我们对部分学生测重简谱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必备的音乐素质,有助于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应具备的音乐基本能力。

二、通过加大课外钢琴、电子琴小组、声乐小组的辅导工作,学生在音乐专业学习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钢琴、电子琴好的学生在参加全国业余钢琴、电子琴考级中,分别获得6~8级的国家级考级证书,声乐、器乐方面在参加市级音乐比赛中,也多次取得良好的成绩。掌握了一技之长。

三、通过实行音乐上小课,大大加强了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通过对学生的单独辅导而使其弹奏、演唱水平超出了集体授课时的水平。00级音乐专业班已有5名学生考入本科音乐院校。

四、音乐教师队伍,实行分专业授课后,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钢琴教师、声乐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专修自己的业务,乐理教师、视唱练耳教师、舞蹈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各自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出每位音乐教师的专长,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汇报。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学生能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我,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例如在学生中举行的全校钢琴比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琴热情;在梅河我校广场专场演出中,学生一台节目,质量高、节目精彩,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评价;舞蹈队、管乐队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

总之,通过我校专科音乐教学的改革,学生在音乐各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走上了音乐专业化的学习道路,适应了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对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但我们也知道,在这条改革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调整、去开拓和完善,我们相信在我校校领导的正确带领指导下,最终将会走出一条适合我校专科音乐教学之路。

第2篇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音乐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多。就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理论经验丰富,实践操作技能缺乏。因此,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将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化技能和文化素养,最终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学生毕业之后,将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建立起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与教师形成交流、互动和探讨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关系。只有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提升自我、丰富经验、实现价值的目的,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

第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提升。由于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立体化、系统化、综合性活动,在音乐活动策划、节目编排、设备使用、场景布置、环境塑造等环节,均需要实现专业化、高质量运作,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其演出成败[1]。因此,音乐专业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其专业化水平。地方高校通过建立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最终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音乐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四,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化。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以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演出、舞台表演等活动为主,这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能够让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得以升华,积累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更为宽阔的道路。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基本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主要针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活动内容,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判断、策划、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增强学生积极探索和主动创新潜力,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二)开放性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所坚持的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思维意识的开放化,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接受新鲜思想、信息,不能循规蹈矩、闭门造车,积极研究和探索新主题、新内容、新模式,根据当下社会发展新趋向,及时转化学习成果。同时,地方高校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先进做法,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取其精华、取其所长,将成果转化成为真正的经验和做法。

(三)多元化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多元化原则,传统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科建设、时展的基础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创建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性实践活动,多层次、多角度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对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更为了解,进而制定出专业、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仅注重课堂理论教育,而且需要通过创建实践活动载体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总结,对课堂理论知识做一系统化概述,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

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策略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从某种层面来讲,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必须依托于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高校音乐专业实际和特色。研究表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化、清晰化以及科学设置,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需要地方高校领导予以重视,从学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入手,夯实音乐课程理论知识,提升音乐课程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科学能力。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要坚持音乐专业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思维理念,逐步建立起音乐、人文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依托的综合性学科体系。音乐课程目标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加音乐教育、人文修养、艺术文化等内容占比,从而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载体和实践依据。

(二)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多元化

1.合理利用排练课,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对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来讲,排练课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音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音乐专业学生才能展示、舞台表演的先决条件。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不仅要培养其理论、实践技能,而且要提升其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3]。而排练课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对音乐专业课程的一种有力补充,也是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平台。

2.组织开展实习音乐会。实习音乐会是学生从课堂理论走向舞台实践的一种有效渠道,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实习音乐会的筹办,让学生通过实习音乐会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进行一次有效升华。与此同时,实习音乐会的举办,能够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丰富的舞台经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成果,将能够通过舞台予以展示,其舞台华丽的表演,是其日日夜夜的辛苦学习所转化而来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一场实习演出,不仅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总结,而且可以从表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方案。如此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技能的巩固和提升,有利于高校师生积极主动创新、竞争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4]。

3.丰富音乐专业实践活动形式。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将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关联和紧密结合起来,音乐专业实践活动开展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各种乐器表演、形体训练、声乐演唱、合唱指挥等,改变传统的平面化教学形式,逐步转型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大音乐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力度,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有力补充。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结合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音乐社团等相关校园艺术团,利用节假日等特殊节日等活动,开展一系列文化演出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性演出、艺术竞赛等活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的目的[5]。另外,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和参观等活动,让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地方高校的先进经验,对音乐艺术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最终为音乐艺术创作和表演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教师执教,并且参与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培养一批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研究发现,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理论经验相对丰富,缺乏实践教学和操作经验。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而且难以满足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基础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不断加大音乐专业实践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力度,切实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最终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别是各类音乐器材、辅助设备的投入,建立专业化、多媒体音乐教室及多元化、综合性、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与当地科研院所、教育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与农村基层文化社团建立订单培养关系,向合作单位输送音乐专业实习生,以此来增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通过投入基础设施,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6]。

(五)建立健全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及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学分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建立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大对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结果的动态化监督、控制、评估与指导力度,具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指导。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领导、教师的全程化参与,在统一指导模式下进行,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二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地方高校要专门设立音乐实践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监督、管理等工作,并且与音乐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考评标准;三是构建科学的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监督管理、规范教学环节,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最终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科学保障。

第3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 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体系 重新构建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关键的问题是课程改革

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从她出现、形成、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体系,这套体系在过去基本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在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迅速发展,在人才的规格方面给高等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过去的课程设置与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形成了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不适应;大学的课程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学生的学习时数和科学技术发展、知识更新和知识总量激增的矛盾;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和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脱节--即“学非所用”之间的矛盾等等,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过程中要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抓

综观高师音乐课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三、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所有课程的重新构建是难点

教育改革,难点在于课程的改革,对课程进行总体结构的重构,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新的创建,改变过去那种课程门类猛增,总课时膨胀弊端。众所周知,人类的各种音乐知识复杂、精微,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到今天已变得博大而精深,仅通过几年的高等音乐教育是不可能把人类全部的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甚至某一体系或流派的知识也是不可能在学习期间全部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我们应当在“优化”的原则下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中心,以建立"跨学科”和“跨领域”为主攻方向的专业核心体系,采用电子科学的"集成模块"方式来把音乐教育的课程划分成几大模块,突出主干课程。这就是要以音乐专门化的课程为主体,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两翼进行课程的重新组合。

四、以突出音乐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以摆正音乐技术训练与理论课程的关系为重点是进行课程改革行之有效的方案

有人认为“音乐表演技能越高,学生就越不安心音乐教育”,这实际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我们高等音乐教育在培养的水平方面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在技术技能的培养方面也不是高了,而是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我们培养的目标是以基础音乐教师为主,所以教师在把审美经验传授给学生的时候,除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外,要特别注意如何把音乐审美的“感性认识”交待给学生,同时也要注意音乐审美的“质量”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音乐的特点、规律,并能运用教育的手段去实施“音乐教育”。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所学习的专业也应该同其它的大学学生一样,所接受的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一定的专业教育,它既不是一种高深的学术研究教育,又不能用简单的技术训练来代替,因此,在改革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摆正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处理好学术与技术训练之间的关系。

五、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围绕着培养目标而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充实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被充实到普通中等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都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基本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普通高校所开设的音乐课仍属于“补课”性质,也应属于基础音乐教育的范畴。所以,应从培养目标出发,首先要在设置课程时注意解决对音乐艺术性质如何理解,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等体现出来。因此,要在“解放思想”和总结各种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考虑如何进行组织,使学生最终获得对音乐艺术本质经验的了解、掌握。这不仅要求参与课程设计人员要理解音乐艺术的性质,还要相当熟练地掌握和阐述支持这种音乐性质的教育的原理。

六、课程改革中要容入现代教学方法。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

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 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王晓平

[2]孟宪乐.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3]晨云. 教育理论文章要增强可读性[N]文汇报,2003.6.9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课堂;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43-01

一、“一专多能”的重要支撑

音乐教育专业在本科阶段涉及到的相关必修课与选修课里,有一项伴随四年的主专业,如声乐、钢琴、舞蹈等其中的一项。有多项专业必修课程副专业,如视唱练耳、乐理、计算机音乐、配器、合唱指挥等多项选择。

音教学生入学即有一门主修课程,笔者是声乐专业,还有钢琴、舞蹈、视唱练耳、乐理、中西方音乐史等多项专业必修课程,三、四年级有计算机音乐、合唱指挥、和声分析、曲式分析等多项专业选修课程。在学习这类课程时,学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独立完成相关理论课程作业,反复推敲,反复练习,将各科理论课程细化,打牢基础知识。例如《乐理》课程运用到实习课堂时,会关系到歌曲的曲式调性、谱曲视唱、节奏速度等知识;《中西方音乐史》课程在讲述贝多芬、柏辽兹、莫扎特的艺术人生时,需要大量的音乐史知识;《音乐教学论》课程会关系到教学教案的编写、教学过程的掌控、教学语言的流畅性、因材施教的各项能力的培养等。

一门主专业,多方位发展,学习基本课程及主要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重要积淀,是其走上音乐教学岗位的重要支撑。

二、“教学相长”的重要桥梁

在《音乐教学论》这门课程中,着重研究音乐课程“如何教”与“如何学”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中要遵循相关的原则:教育性、科学性、形象性、实践性、情感性、律动性、发展性,这些都是教学构思设计的重要桥梁,是教学相长过程的重要体现。

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有一种教化的能力,如何将德育、美育、智育与音乐课堂有机融合,是音乐教育师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一个好的音乐作品走进课堂,带给孩子的是什么?例如在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歌曲背后的故事,学生能学到的是什么?学生能反馈给课堂的又是什么?《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一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为传唱的爱国歌曲,旋律铿锵有力,充满爱国激情,如何将这种爱国热情传递给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教学反思”的重要把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各项技能的重要阶段,课堂反思、课后反思、自我阶段性反思等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钢琴即兴伴奏课上,教师在讲授内容及实际演练中,即兴伴奏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例如教师在教授《大海啊故乡》这首曲子时,有的同学能在保持主旋律的基础上不断变化,锦上添花,有的则在伴奏编配上进行着单一无变化的单旋律线条,区别在哪里?他人编配的锦上添花的旋律伴奏有何可取之处?好在哪里?这些都是在课堂及课后要反思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从而获得进步。

大四的教育实习,是音教师范生毕业前的必修课。有选择性地到当地的中小学完成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实习工作,完成教案的编写、开展课堂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当实习班主任等多项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又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反思呢?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方法、思维等对学生才是最有效的呢?这也是教学反思中的重要把控。

四、“推陈出新”的重要效果

作为音乐教育师范生,未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时,在n堂教学设计上,是单纯地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地讲授、教唱吗?是否可以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加入一些新鲜元素?例如引导学生根据歌词扮演某些角色,或者根据欢快的节奏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再或者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源,利用笔和水杯相互敲击、拍打,为歌曲伴奏呢?

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现代音乐课堂需要带给孩子们的新鲜养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到音乐,在学有所获的同时,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真正的乐趣,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与判断能力。

第5篇

关键词: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音乐教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时代在发展的同时,音乐教师师资人才要根据岗位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与现状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人单对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具有较大的需求;针对这种巨大的需求变化,高师音乐人才培训体系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整,满足不了岗位的需求;高师音乐传授课程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课程不能有效衔接,使得绝大多数课程和教育观念无法更新。积极依照中央和各级领导对教育工作的指示,将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积极需求改革方案,按照一定顺序开展课程改革工作。合理设置学科门类,调整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减少学科门类,丰富音乐专业内容,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术研究机构分析了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术研究讨论会指出,高等师范院校对人员音乐人才的培训体系并未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突出前瞻性,缺乏音乐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对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是没有为基础音乐教育,担负起前瞻性教育服务的理念和责任。其次,依然使用以往的音乐学院培养目标,并没有制定适应当前教学和岗位需求的岗位。再次,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就业市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落实到位对学生在基础音乐教育岗位上综合技能的培养。四是并没有重视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培养的师资队伍无法适应实际岗位的需求。

二、剖析问题原因

高等师范院校对音乐人才培养主多是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也即是“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培养目标上,多重视技巧的演示和表演。然而,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总结撰写论文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让音乐人才了解演出,然而并不擅长总结,不能有效进行系统性思维。依据“两个决定”的指示精神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改革调整中,凸显学生的个性,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使培养的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让他们有效施展自己的才能。依托基础音乐课标,定制专业培养方案;调整教学门类,满足岗位需求。在音乐课上,音乐教师最起码要具有一定的歌唱功底,让学生多欣赏经典性的片段,对演员的心理变化进行捕捉,同时掌握乐器伴奏技巧,强化艺术嗓音训练,结合歌唱技巧和理论实际,为后续音乐课的调整做准备。

三、改变音乐考试制度制定评价标准

改革工作务一定要根据学生教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修改。调整后,变化体现在三个层面:不应将“音乐技巧课”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考试内容中,将其它方面的音乐知识添加进去。打破原来的只重视核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还要纠错器乐演奏、声乐演唱和音乐鉴赏。将钢琴即兴弹唱划入考试的范畴。和基层学校挂钩,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磨练学生的教学能力。总之,要想让学生成为优秀的舞台表演者,强调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应善于总结理论经验。

四、改革措施

(一)创新教育观念

改变“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实现音乐教育改革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对旧教育观念的摒弃,构建新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满足时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创新理念的需要。高等音乐院校主要包括表演专业与理论作曲专业,专业知识结构和其他专业存在联系,音乐教育专业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参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专业教学观摩课等,以此来强化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当前,高等音乐院校设置的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向上,还停留在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上,围绕继承性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单项的专业教学模式,这就使得专业划分趋于精细,专业口径变得更为狭窄,无法拓宽人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人才便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适应社会将变得十分困难,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要制定新的目标,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师范性,教学和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教育事业,产生了厚重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较好地胜任学校的晋升工作,具备教学和指导其它中等专业学校音乐的能力。

(二)创新课程体系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21世纪,社会要想发展必须以人才为保障,所以,要使培养的人才有明确的理想,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使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这就对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课程体系的建构要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为了使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建立基础雄厚、相互支撑的“金字塔”型课程框架体系。金字塔最顶端是专业主科课程;接着是专业主干课程;第三层是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最底层是选修课程;两侧是实践教学。在“金字塔”型的课程体系中,教学要处理好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知识的传授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教学要重视实践,把学生的知识转变成他们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三)革新教学模式

高等音乐教育教学中原有的单一、僵化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改革,要结合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个性化,结合刚性和柔性制定教学计划,有效落实“学分制”,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音乐教育教学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其它教学门类相比自身具有特殊性,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和所学内容的实际,表现为下述特征:实践性与开放性。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教育应在做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学习不仅是单向知识传授的过程,更为主要的是教授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发散他们的思维,集互动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快乐学习,快乐探究,勤于操作,分享创新经验,调动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单一的教学,所以,活跃课堂气氛能保障教学具有较高的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展现学生的认知和探究心理,体验快乐,有助于音乐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等音乐院校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如多媒体教室、视听教室和录音棚等。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的配置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有利。由于音乐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促使音乐专业教学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先进的现代知识,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教学使用“Autorware”,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这些年多媒体教学来看,许多歌曲环节的展示,因为一些音乐作品网上都有下载,获取比较方便;此外,结合大量与音乐作品内容相关的图片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直观,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时间,多媒体教学就好像是营造一个氛围的工具。教学使用“Au-torware”软件制作两条反复标记性的符号和反复跳跃记号的旋律,随着旋律的变化,乐谱会有序的变换颜色,“Autorware”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这种符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使“易意会,难言传”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动静结合的形式变得更加理解。“Autorware”的应用使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快了教学节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音乐大师”软件,带动二声部训练,让学生大胆地进行音乐的创设,在往期的音乐授课中,二声部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生因音准的差异性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会表现出不同的困难。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有通过录音机进行声部带隅。有了“音乐大师”后,作品修改变得十分简单,修改前后作品的对比将音乐的审美较好地体现出来。“音乐大师”使音乐创作不仅生动而且形象,又直接及时。因为能得到反馈,修改也变得十分及时,学生提升了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敢于创作作品了。音乐网页的制作,延伸了校外音乐学习,让学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学校音乐教育并不局限于音乐课堂中。教学不能依靠每周两节音乐课,更需要在音乐课堂教学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需要逐渐提升自己相关素养,了解并积累多媒体教学信息,尝试使用新软件的教学,希望学校也能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成就。

(五)创新评价标准

在音乐作品审美品格和接受者的多重层次的基础上,音乐作品评价标准也是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而无论古今中外。美国现代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为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获取提供依据。多年实践发现,音乐教育专业要想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困难的,此外,一定要将培养的方向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轨道上来。依照国家比赛模式,设置五项全能,也就是钢琴、声乐、理论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每学期的期中添加一句有关班风和学风的评语,此外,还能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只看重成绩而忽视能力。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要求学生敢于实践,以创新为目标,应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着重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评价主体上,教师要明确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把学生互评作为辅助手段;在评价的手段上,主要使用笔测的方式,同时结合动手和动口的方式;在评价的依据上,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和成长记录等,将主观评价作为辅助手段,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的功能上,重在突出激励,消弱等级和分数。

五、结语

师范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配比,将切入点定位在教材选编与课程修订等,重视总结理论并探索实际,逐渐完善,汇集各种层面的知识信息,利用生源素质的优势,提升教学思维理念,实现21世纪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需求。基础音乐人才岗位发展的需求,面临工作挑战。今后的一段时间将是高校音乐教师,提升音乐人才教育改革,部署并研究课题。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为受限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还需有效开展起来,方能构成较好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张刚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蒋薇.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王雪峰.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创新教育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第6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 师范素质 适应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音乐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点,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由于高师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目的与要求,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不断调整高师音乐教育思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音乐教师,从而更好的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成为高师音乐专业院校的重中之重。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呼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推广和实施以来,今天的基础音乐教育和以往相比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观念的革新、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等等,这些都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生机和活力。而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了相应改革,但它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数量不断上升,但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为了能走“捷径”而考上大学,临时改“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考上大学后因不是真正喜爱音乐也不是真正喜爱教育而荒废学业者比比皆是。这些学生,有些毕业时面临着又一次改“专业”,有些则进入学校担任音乐教学工作。试问?这些毕业生,如何能胜任教学工作?

另外,从近几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及反馈意见看,刚毕业的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的寥寥无几,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似乎无用武之地。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的大专一,所以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现在,高师类院校大部分仍沿用入学时就分好专业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方位发展,结果形成知识体系纵向发达、横向萎缩的状态。这是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所以,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优秀基础音乐教育人才迫在眉睫。

二、基础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贯彻实施,基础音乐教育快速发展,这不仅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它的培养质量影响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的最初建构。然而反思我国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并未体现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改革高师课程的结构、内容等,使高师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并指导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能够胜任快速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形势。

(一)建立有利于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为目的,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为准则。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是专业好、能力强、多面手型的教师。一位毕业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组织合唱比赛,她负责给初二年级的学生排练合唱,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歌曲,还要担任指挥:当作品成形后,学生们要求往合唱中加上一些舞蹈动作,可见,在学生的眼中,音乐老师是全能的!所以,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应该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既要突出专业性,又要考虑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进行基础音乐教育所要掌握的最基本也是最终要的两门技能。可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两门最为基本的技能方面能力也是很差。会唱不会教、甚至连自己也不明白正确的声音概念:即兴伴奏能力差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偏科现象较为严重,自认为是声乐专业,对钢琴学习不重视。反之亦然。导致走进课堂手忙脚乱,更别提应付自如了。

基础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要掌握声乐演唱、钢琴演奏等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舞蹈、其他器乐演奏、合唱指挥等技能。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组织更加完善、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歌唱能力、键盘演奏能力、课堂及课外活动组织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加强教学投入,使学生达到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音乐学校的课程改革应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核心课程。有创新的进行课程改革;合理调配音乐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比例;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中理论与技能的比例;强化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

依据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重视学生师范素质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同时具有专业性和师范性两个特点,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技术上的追求,更要有教书育人的能力。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因此,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教学素质甚至比专业素质更为重要。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学情况看,对学生更多的着眼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培养,过分偏重技能训 练,没有突出师范特点。造成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差,教学组织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差,概括能力差等等。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视对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

“学”是知识的积累,“教”是知识的传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教的能力。所以,在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和如何传授知识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掌握怎样传授知识、技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视学生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教材的能力。

而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培养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要成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他必须热爱音乐,更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水平和一定的音乐理论修养,更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修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音乐教师,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三)建立更加规范的招生制度

首先,招生时应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一般而言,音乐师范类招生在专业考试时通常是以“声乐”或“钢琴”为主,加上“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两门音乐理论课的总成绩按比例确定最后的专业成绩。这种方式适应了对音乐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但是仍然不够全面,比如形体、朗诵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却没有考核。此外,还应该适当调整文化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更加重视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知识底蕴。

其次,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保证质量。近年来,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很多高师院校大幅度降低了“门槛”,导致学生质量下降。再加上因扩招造成的师生比例失调,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质量是生存的保障,所以,宁缺毋滥,保证招生质量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长期生存和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更加合理的教育实习制度和模式

第一,加强实践环节管理,完善实习体制。

在我国许多师范类院校,对教育实习环节不是很重视,很多学校采用学生自主实习,而学生往往采取“欺上瞒下”的方式,蒙混过关,而学校也通常对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采取“睁一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就使学生错过锻炼自己的机会。其实,教育实习对音乐专业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实习是学生认识基础音乐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其次,教育实习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给同学们做示范、课件制作和使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课外活动的组织等等,只有专业技能过硬,综合能力强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再次,教育实习也是学生自身查漏补缺的过程。这一点,但凡认真参加实习的学生都深有体会。所以,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教育实习是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高师院校要加强实习管理,使得学生能够认真的参与实习的每一个环节。使实习成为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调整实践时间,完善实习模式。

第7篇

 

音乐教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时代在发展的同时,音乐教师师资人才要根据岗位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与现状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人单对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具有较大的需求;针对这种巨大的需求变化,高师音乐人才培训体系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整,满足不了岗位的需求;高师音乐传授课程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课程不能有效衔接,使得绝大多数课程和教育观念无法更新。积极依照中央和各级领导对教育工作的指示,将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积极需求改革方案,按照一定顺序开展课程改革工作。合理设置学科门类,调整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减少学科门类,丰富音乐专业内容,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学术研究机构分析了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术研究讨论会指出,高等师范教学对人员音乐人才的培训体系并未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突出前瞻性,缺乏音乐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对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是没有为基础音乐教育,担负起前瞻性教育服务的理念和责任。其次,依然使用以往的音乐学院培养目标,并没有制定适应当前教学和岗位需求的岗位。再次,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就业市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落实到位对学生在基础音乐教育岗位上综合技能的培养。四是并没有重视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培养的师资队伍无法适应实际岗位的需求。

 

二、剖析问题原因

 

高等师范院校对音乐人才培养主多是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也即是“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培养目标上,多重视技巧的演示和表演。然而,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总结撰写论文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让音乐人才了解演出,然而并不擅长总结,不能有效进行系统性思维。依据“两个决定”的指示精神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改革调整中,凸显学生的个性,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使培养的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让他们有效施展自己的才能。

 

依托基础音乐课标,定制专业培养方案;调整教学门类,满足岗位需求。在音乐课上,音乐教师最起码要具有一定的歌唱功底,让学生多欣赏经典性的片段,对演员的心理变化进行捕捉,同时掌握乐器伴奏技巧,强化艺术嗓音训练,结合歌唱技巧和理论实际,为后续音乐课的调整做准备。

 

三、改变音乐考试制度制定评价标准

 

改革工作务一定要根据学生教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修改。调整后,变化体现在三个层面:不应将“音乐技巧课”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考试内容中,将其它方面的音乐知识添加进去。打破原来的只重视核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还要纠错器乐演奏、声乐演唱和音乐鉴赏。将钢琴即兴弹唱划入考试的范畴。和基层学校挂钩,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磨练学生的教学能力。总之,要想让学生成为优秀的舞台表演者,强调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应善于总结理论经验。

 

四、改革措施

 

(一)创新教育观念

 

改变“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实现音乐教育改革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对旧教育观念的摒弃,构建新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满足时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创新理念的需要。高等音乐院校主要包括表演专业与理论作曲专业,专业知识结构和其他专业存在联系,音乐教育专业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参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专业教学观摩课等,以此来强化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

 

当前,高等音乐院校设置的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向上,还停留在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上,围绕继承性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单项的专业教学模式,这就使得专业划分趋于精细,专业口径变得更为狭窄,无法拓宽人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人才便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适应社会将变得十分困难,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要制定新的目标,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师范性,教学和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教育事业,产生了厚重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较好地胜任学校的晋升工作,具备教学和指导其它中等专业学校音乐的能力。

 

(二)创新课程体系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21世纪,社会要想发展必须以人才为保障,所以,要使培养的人才有明确的理想,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使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这就对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课程体系的建构要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

 

为了使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建立基础雄厚、相互支撑的“金字塔”型课程框架体系。金字塔最顶端是专业主科课程;接着是专业主干课程;第三层是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最底层是选修课程;两侧是实践教学。在“金字塔”型的课程体系中,教学要处理好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知识的传授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教学要重视实践,把学生的知识转变成他们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三)革新教学模式

 

高等音乐教育教学中原有的单一、僵化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改革,要结合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个性化,结合刚性和柔性制定教学计划,有效落实“学分制”,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音乐教育教学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其它教学门类相比自身具有特殊性,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和所学内容的实际,表现为下述特征:实践性与开放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教育应在做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学习不仅是单向知识传授的过程,更为主要的是教授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发散他们的思维,集互动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快乐学习,快乐探究,勤于操作,分享创新经验,调动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单一的教学,所以,活跃课堂气氛能保障教学具有较高的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展现学生的认知和探究心理,体验快乐,有助于音乐创新人才的培养。(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等音乐院校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如多媒体教室、视听教室和录音棚等。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的配置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有利。由于音乐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促使音乐专业教学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先进的现代知识,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使用“Autorware”,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这些年多媒体教学来看,许多歌曲环节的展示,因为一些音乐作品网上都有下载,获取比较方便;此外,结合大量与音乐作品内容相关的图片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直观,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时间,多媒体教学就好像是营造一个氛围的工具。教学使用“Autorware”软件制作两条反复标记性的符号和反复跳跃记号的旋律,随着旋律的变化,乐谱会有序的变换颜色,“Autorware”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这种符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使“易意会,难言传”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动静结合的形式变得更加理解。“Autorware”的应用使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快了教学节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音乐大师”软件,带动二声部训练,让学生大胆地进行音乐的创设,在往期的音乐授课中,二声部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生因音准的差异性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会表现出不同的困难。

 

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有通过录音机进行声部带隅。有了“音乐大师”后,作品修改变得十分简单,修改前后作品的对比将音乐的审美较好地体现出来。“音乐大师”使音乐创作不仅生动而且形象,又直接及时。因为能得到反馈,修改也变得十分及时,学生提升了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敢于创作作品了。音乐网页的制作,延伸了校外音乐学习,让学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学校音乐教育并不局限于音乐课堂中。教学不能依靠每周两节音乐课,更需要在音乐课堂教学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需要逐渐提升自己相关素养,了解并积累多媒体教学信息,尝试使用新软件的教学,希望学校也能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成就。

 

(五)创新评价标准

 

在音乐作品审美品格和接受者的多重层次的基础上,音乐作品评价标准也是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而无论古今中外。美国现代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为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获取提供依据。多年实践发现,音乐教育专业要想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困难的,此外,一定要将培养的方向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轨道上来。依照国家比赛模式,设置五项全能,也就是钢琴、声乐、理论等。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每学期的期中添加一句有关班风和学风的评语,此外,还能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只看重成绩而忽视能力。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要求学生敢于实践,以创新为目标,应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

 

在评价内容上,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着重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评价主体上,教师要明确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把学生互评作为辅助手段;在评价的手段上,主要使用笔测的方式,同时结合动手和动口的方式;在评价的依据上,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和成长记录等,将主观评价作为辅助手段,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的功能上,重在突出激励,消弱等级和分数。

 

五、结语

 

师范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配比,将切入点定位在教材选编与课程修订等,重视总结理论并探索实际,逐渐完善,汇集各种层面的知识信息,利用生源素质的优势,提升教学思维理念,实现21世纪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需求。基础音乐人才岗位发展的需求,面临工作挑战。

 

今后的一段时间将是高校音乐教师,提升音乐人才教育改革,部署并研究课题。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为受限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还需有效开展起来,方能构成较好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音乐专业 实践教学 途径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18-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提上议事议程。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积极探寻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途径,将有利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明晰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功能定位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就音乐本科专业学生而言,采风、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参与社会音乐文化活动是最为实用的实践教学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采风是音乐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促进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形式。专业实习不仅是学生亲身体验未来职业活动的重要经历,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节点,是学生踏上就业岗位前的预备阶段。专业见习和参与社会音乐文化活动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灵活、开放的课堂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些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在目前地方高校音乐教学实际过程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一)学生对音乐实践教学形式、方法和目的认识不足。2013年上半年,笔者组织专项研究小组就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专门调查,对音乐专业学生参加采风、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不足,对实践教学目的认识很不到位。学生对音乐实践教学的认知主要源于专业教师在部分课程中的粗略讲授或者实践活动组织者的现场讲解,对音乐实践教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较低,大多数学生对相关知识仅是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了解,只有极少数学生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就实践教学目的而言,不到一半的学生认可实践教学是一种拓展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抱着出游猎奇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参加实践活动;就获取实践机会的方式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去寻找社会实践机会,只是被动地听从学校安排,这也说明了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

相对于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对采风、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很少有人为此专门准备。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采风、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进而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但是很少有学生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实施相关的准备工作,很少学生主动对实习实训基地或者职责岗位基本情况进行相关调查和了解,也很少有学生认识到自身专业技能的不足并主动充实提高。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的期望值、事前准备情况和实际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可以明确学生专业技能不足和实践经验匮乏仍然是制约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学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和过于随意的态度是导致音乐实践教学活动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之前不做任何专门准备的事实说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是被动地跟从学校的安排、消极应对。

(二)学校对音乐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不够科学合理。一般而言,“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基本规格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的创新能力,而其中的实践能力最为重要”。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为己任,理应创造更多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机会,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和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然而,诸如采风这样基础理论成熟、活动形式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都并未得到地方高校的重视,地方高校参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不够。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只参加过一次或两次采风活动,参与城乡社区音乐文化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很少。有的学校及采风活动组织者认为实践活动只是给学生出去长长见识,而难以取得什么实际效果。学校安排的相关教育经费少、实践教学基地少、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次数少等表明,地方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活动应有的教育价值。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不合理进一步反映出地方高校对音乐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安排上的不足。目前,地方高校主要以撰写心得体会、提交调研报告的形式评价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此种效果检验形式因为学生怠于反思和认真总结而流于形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及时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反思学习中的所获与不足,可以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提炼出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方法,必定是一笔让自己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而现实中的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或者指导教师的要求而总结,实际上并未认真反思实践教学得失,没有发挥出总结应有的积极作用。从被访对象谈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和“最遗憾的事情”来看,大部分学生认可自己通过社会实践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也为自己没有抓住机会获取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感到遗憾,这充分反映出实践教学对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应用型本科专业因社会需要而生,因此它必须为社会需要而服务。”地方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应用转型、特色发展,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教学要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努力打造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本文从事前规划和过程设计两方面出发,探寻提高地方高校音乐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和事前准备。科学规划和事前准备是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既然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则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形成为目标。”各地方高校应当明确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规划,着力建设和打造一批用得上、管得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实践机会供学生锻炼;音乐专业学生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艺术特长,积极参加城市社区、乡镇村寨的音乐活动,尽可能多地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此外,学生消极懒散的态度是导致地方高校音乐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为此,各地方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前的专项指导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人负责辅导答疑等方式方法切实转变学生消极懒散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做好实践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学生也应主动查漏补缺,充实相关专业理论和知识,积极准备、努力工作、认真反思,万不可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实践教学活动。

(二)精心设计和全程指导。精心设计和全程指导是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教育部专门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了指导性意见,各高校应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并精心设计好应用型音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学安排应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20%的规定,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统一实践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相结合、长期实践教学与短期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改革和创新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学生也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并主动联系基层单位或行业组织,不断拓宽社会实践的途径。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及实践教学活动具体组织者应加强对学生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包括课堂指导和过程指导。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应事先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教学目的和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明确每位同学的具体任务和分工协作要求;应用型音乐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具体组织形式等应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组织者及指导老师应认真负责地做到多层次、全方位、切合学生实际的悉心指导,学生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多向指导老师、民间艺人和同学请教,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成败得失。

总之,最好的教育是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教育。即使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但它仍然只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手段之一。要想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各地方高校除了开拓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训平台外,还应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音乐教育资源,完善应用型音乐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创新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着力培养“下的去、用得上”的公共服务型音乐专业人才;学生也要积极参与相关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蒋小燕.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以高师音乐教育键盘艺术为例[J].艺术评论,2012(5)

[2]翟安英,成建平.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3]成燕.新建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3(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218)

第9篇

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每个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本文通过高等师范类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学习理论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论述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及提出了一些建议。音乐理论课程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等,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多数学生是声乐和器乐专业,所以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松懈。但是,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自学能力。通过各学科理论课程的交叉学习,提高自身音乐休养。因此,平时处理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音乐理论知识的支撑,恐怕无法更好地处理和表达音乐。可见理论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课程设置

教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大多是按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分类设置的,例如声乐、钢琴、舞蹈、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些课程看似非常丰富,学生们应学的知识都包含在内,但是“这些独立设置的课程注重的是各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严谨的学科内部逻辑联系,但却忽略了专业和学科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及相互渗透,使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课程成为零散的学科与内容的拼盘,整体性的知识变得比较破碎。这在一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理论体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差、学术水平低,与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

教育部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求如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说注重学习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这表明当下教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还略有不足。在学术研究中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也就是学科“跨界”,声乐、器乐相互渗透,理论课程包含其中,从而达到知识的贯通和融合,使理论课程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些课程设置时间太短,比如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在大学期间基本上只开设一年,显然是不够的。就本人专业视唱练耳来说,其本身就具有理论性与技术性兼具的学科特点,其框架应在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平台上构成。“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涵盖视唱、练耳及音乐基本理论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基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和声学知识、对位学的知识、曲式学的知识以及音乐史、作品鉴赏的知识。视唱练耳的学习有助于音乐鉴赏力的良好形成,促使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音乐总和素质全面提高。”仅视唱练耳专业就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教授过程中,甚至有心理学知识介入,涵盖诸多方面。所以说专业独立性太强的课程设置方式不适合现今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探索。

二、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看法

关于学生们对于理论课程的看法,本人专门对所在学校音乐学院本科大一到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68%的学生喜欢学习理论课程;83%的学生认为视唱练耳是其最感兴趣的课程;96%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自己专业的提高;75%的学生希望老师运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3%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教授课程时进行延展。根据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喜欢理论课程,认为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自己的专业,对于自身的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有帮助。如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对于弦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助于音准方面的提高;和声曲式的学习对于音乐肢体的理解就会有进一步的看法,对作品的处理能达到更高的层面,结合自身对曲子的理解和曲子结构的分析进行演奏;音乐史的学习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作曲家所处环境,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调查中发现喜欢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学生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是由于笔者所调查的学校有老师进行了翻转课堂式教学,(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现学习成果,总结经验。)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家对视唱练耳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于理论课程中视唱练耳课程学习最感兴趣。这说明学生们比较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可以自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调查中发现学生们还希望老师在教授课程中能够进行课程的延展,通过延展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另外本人还针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学生们对于这些理论课程的困惑:17%的学生不清楚理论课程的用途;10%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无关紧要;42%的学生认为课程太难,听不懂;30%的学生认为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太少;37%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开设时间太短。通过此问题调查可以看出:不少同学存在听不懂,不清楚课程的用途,开设时间短等困惑。通过上述调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课程是有认知的,了解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希望把理论课程学好。但是真正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统一,意识到理论课程难懂,没有兴趣,进而不愿学习理论课程。一方面,老师在授课时应使学生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在上文中我提到的翻转课堂授课就是一个不错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们在学生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一些现代作品的完成也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不仅促进了他们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所以,翻转课堂授课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可以运用到其它理论课程中进行实践,进而帮助学生们学习理论课程。另一方面,学生们应该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较难的知识点应及时解决,课下查阅相关书籍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上方面是经过调查后,分析得出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建议。

综上所述,理论课程是我们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专业技术的基础,对于专业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升音乐综合能力。目前,一些课程的设置还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更加适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相关方法。经过不断努力,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学习兴趣高涨,进而推动学生的专业水平,切实提升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双慧.一项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的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J].艺术百家,2011(1).

第10篇

这方面的问题,在国内2004年有关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研讨和所递交的论文中,①被再次提出。其中有文章提到,在高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中,音乐教育学学科没有得到重视,教育类课程“课时比重非常微弱,仅占总课时量的5.4%―8%”,②又有文章介绍,日、德、美、英等发达国家一些学校所开设的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分别占总课程的20%、25%、33%、25%,并提出“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是音乐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③

2004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称《课程方案》),并在有关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课程方案》不仅提出“必修课程学科化”,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同时要求“各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它将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和课程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从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角度,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了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课”),并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专业“三课”的具体设置

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表演和创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音乐专业中,这三种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侧重。与此相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是在求得三种音乐能力的共同发展中,对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能力给以特别的重视。概括地讲,就是培养能教、能讲、能写,具有较为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

但是,在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并且只有36课时、2学分。不仅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专业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倾向,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而达到这一目标。

在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原来只设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36课时、2个学分)的状况,增设音乐教育学“三课”,并从2004年9月正式开课。

在新修订的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音乐教育学“三课”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来设置。由于这三门课程呈现的是音乐教育学学科三层面的基本框架,因而使课程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更加鲜明。

“三课”的开课学期和学时数、学分分别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为一学期、36学时、2学分;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两学期、72学时、4学分;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两学期、108学时、8学分。我们这样设置,既体现了对学生音乐教育学理论修养与音乐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强调了对学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院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与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时总量中已占20%,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同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改变了以往这个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非常微弱的状况。

“三课”的设置,反映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基本的、互有关联的三个不同层面。这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其中: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理论中结合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尤其与音乐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编创)和课程理论两个方面。这类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各种音乐教学设计、编创的理念和相关课程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充分关注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教学法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包括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构成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只有同时具备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才称得上具有完整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课”中的每一课,都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在总学时量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实践”和“训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有倾向性的。这方面,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际情况来安排。“三课”所呈现的,实际上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最基本的三层结构,因此,“三课”实际上具有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涉及到教材与讲授内容、师资培养和教学人员安排、教学组织活动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原有基础的薄弱,无论是在教材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原有的教材和师资素养,都较难很快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三课”的实施,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将“三课”实施下去,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方面广泛学习和利用近些年来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形成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学经验,同时采取边实践、边锻炼、边提高的方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与学生随着课程的展开而共同成长。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先行完成“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已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制订,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况且,要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并非没有基础。事买上,无论是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新教材,这方面可供借鉴、使用的学科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多的。

例如,就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所包括的有关中外古今各类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法规史料汇编,就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的讲授提供了很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有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国际上有代表性音乐教育体系等教学内容。该社出版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研制的《音乐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本以及各种相关的通识性新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甚至包括《音乐》新课程教材和《艺术》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案例设计,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授课学习内容来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的讲授内容与资料范围主要包括对音乐和艺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这门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对音乐教学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虽然这方面的学习也要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但所举的例子仅仅是说明性的,并非如音乐教学法课程那样主要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过程的实际演习和训练。

在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中,大量《音乐》甚至《艺术》新课程教材中以音乐为主的教学案例和评析,以及在基础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多种教学案例,都可以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演练以及观摩,并参与其中分析、评价等,掌握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这些具体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的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教师驾驭“三课”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准备通过一、两轮的教学,最后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

2.“三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与具体实施

在“三课”的实施中,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的讲授与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讲授时,注意概念的解释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对讲授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展开一定的讨论。

②某一项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了解,展开课堂讨论,形成一定的认识。

③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特点是,虽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这类课程的设计及其优点或不足进行分析、评价,甚至对其进行改进,提出有自己想法的、新的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将学习扩大到教学观摩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

④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主要用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可以分组、分地进行(甚至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上课的资料、材料作一定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一起分析、讨论、评价。也可以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在“三课”的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对学生编创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从某一教学案例甚至某一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相应的教材编创,直到教学内容的演练和实际呈现、教学评价这一过程的各种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初步了解并实践从教材的研制、编写到编课、做课的各种工作,从而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教研员、教材编写者乃至教育改革者所做的各种工作,从而形成初步的、系统的音乐教学和教材、教学案例的编创和研制能力。

为此,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结合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施,专门分设了讲解课、创编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

在讲解课中,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分别选择《音乐》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来讲解(还可插入一些《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套教材的讲解要求有系统性,重在分析,把握整体。讲解中要结合并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讲解中,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编创课是以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创编。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编创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编创模式和设计方法。

在编创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或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立意,利用各类工具书、专业书等查阅和搜集各种文字、音像资料,增长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在编创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上课。对这些设计,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在完成编创课和说课之后,学生进行做课和评课的教学活动。各小组以班上其他同学为教学对象,以自己编创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演练。可以自己做课件、展示图像资料,以及准备相关材料。每个组花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做课以及评课。若是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花两节课以上的时间来做,视需要而定。各小组在做课后,都要让其他各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主要从正面给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教学建议或指出某些不足。

三、“三课”的成效

我院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实施,目前已初获成效。这些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并在其他方面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良好教风、学风的建设等方面。

1.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我院,“三课”的实施已成为音乐专业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并且无形中还带动了其他专业学习的提高。老师们反映,上“三课”的师范班凝聚力增强了,其他班原来只重视音乐表演技能的同学也到院里来要求给他们开设“三课”;作曲课教师说,这个班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最强的,他们还专门开了原创作品音乐会;学院领导也说,这个学期,从学生的眼光中,从学生的招呼中,看到了学风的变化,看到了自信。

2.促进教师科研水准的提高

围绕“三课”的教改实践,我院组织了由六位教师组成的音乐教育学“三课”教学小组(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研室)组织和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和加强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师资的教学能力。最近我们又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所,参加“三课”教学的师资不仅有音乐师资,还有美术的师资。有两位教授不计报酬,完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这项教学改革的实践,既促进了教学,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我们在实施“三课”后不久,便连续成功申报了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及其他科研课题。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准及其成果也明显增加。我们的教师还承担了与新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部编艺术教材的撰写。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三课”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三课”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每一门任课教师都是一次新的锻炼。在音乐教育学“三课”实施的初始阶段,为了使每一位教师能对其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都得到锻炼,因此,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三课”中,都要在其中一门课担任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进入第二轮教学后,任课教师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长,形成个人的教学方向。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教学也越来越有序、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三课”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师资培训的效果。在“三课”中运用的一些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甚至被有的教师转用到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实施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同时,学院比过去更加强调了音乐技能的学习。我院音乐技能的基础课程,到三、四年级的限制性选修课,已做到一对一上课。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钢琴一系列教学音乐会,也随之举办。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学术规范的建立到质量的提高,在校内有目共睹。“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得到了体现。因此,“三课”是在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并显示其成效的。

①指2004年4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

②见会议《论文集》第16页。

③见会议《论文集》第161页。

第11篇

1.学校有一支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师队伍,镇江市级、扬中市级骨干教师各一人。各自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又具有一定的音乐教学经验,年纪轻,观念新,又各具特长,为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师资基础。2012年,在各级各类音乐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中,徐月红老师获扬中市、镇江市一等奖,江苏省二等奖,陈道军、张相春老师获扬中市一等奖,徐平老师获二等奖,何英老师获三等奖。

2.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文件,学习《行动纲领》中的重要部分。常常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重点地学,有目的地学,感悟后展开讨论交流。通过学习,教师们理念新了,思想通了,方向明了。

3.组织教师学习他人经验。订阅各种教育杂志,购买各种教育书籍;主动积极地外出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通过各种渠道,捕捉教学信息,开展交流学习。

4.紧抓业务学习。针对音乐学科特点,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积极参加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5.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网上浏览,网上学习,制作课件,互相学习与交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立足课堂,创出特色

素质教育走进音乐课堂,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音乐教育工作重要,人人皆知,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学生普遍有重语数英,轻其他学科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并不气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精心设计教案,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改变激励评价机制,吸引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感到上音乐课是轻松快乐的,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向往。

1.扎扎实实上好随堂课。教师们充分运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平时的随堂课做到有计划,有步骤,专课专用,专室专用。对随堂课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讨论,及时解决。在多次的调研听课中发现,教师们的课结构新了,形式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参与面广了。在教育局对我校进行的大规模随堂听课活动中,朱星梅、李静、马万红、祝玉桃、朱明亚等老师执教的随堂课获优秀课。

3.着力建设打造特色项目。越剧进课堂、器乐、舞蹈、合唱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作为课程进行开展。

5.学科整合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蓝本备课,教育现代信息化,全面提高音乐课程效益。

三、开展活动,活跃校园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专业;学生工作;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音乐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音乐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我们应如何开展学生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呢?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

音乐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身上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共性的特点,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又表现出诸多不同的特质。

1.思维比较活跃

音乐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自主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都比较强。他们追求新奇、追求浪漫,注重个性发展,喜欢无拘无束;他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生活充满激情,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特别是在一些公众场合,他们为了让自己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胆地彰显自己的个性;他们渴望获得成功,自我评价比较高,同时又非常关注社会评价,特别是领导和教师的评价。音乐专业学生思想上的自由、散漫虽然给学生工作带来了难度,但艺术需要激情,需要灵感,需要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生命力,才可持续发展,所以音乐专业学生活跃、无拘无束的特点也必将带给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灵感。在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创新教育形式,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更容易接纳;在学生的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体验到班级的温暖,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这样才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2.文化知识相对薄弱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由于他们在升学考试中,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客观上造成了自己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总体来看,音乐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同时,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学生对与艺术相关的文、史、哲以及艺术理论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学好了,在社会上就能得到“承认”,表现出重专业轻素质、重专业轻能力的倾向,甚至只学专业技能的现象。加之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专业轻理论、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技能技巧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了学生在知识上营养不良,认知结构不合理,其结果是专业技能虽然较强,但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却较差,这势必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舆论引导和日常教育中,要让学生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自己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综合素养以及本学科的理论知识。

3.日常行为有失规范

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自城市的比例较大,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又生活在父母身边,教师和家长看管得紧,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大学以后,随着学习压力的放松,远离父母的管教,他们就想追求所谓的“自由”和自认为的“个性”,表现出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自我约束不够,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由散漫,日常生活行为不检点,行为缺乏规范;注重个人仪表,宿舍却脏乱差;爱护个人物品,对公共财物却任意破坏;穿拖鞋、背心、短裤等进入教室;不遵守宿舍作息时间,不尊重管理人员的劳动,不服从管理;就餐不排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在台下交头结耳,在公共场所男女交往不得体;无故旷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满口脏话,贪图安逸,讲究实惠,厌恶劳动,胸无大志,法制观念淡薄等。

4.个性张扬表演欲强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表演、表现欲望,他们喜欢舞台,善于用自己的言行来诠释自己张扬的个性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充分表现自我,以求得到关注和认可;他们大都性格外向,会毫不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大都性格直爽,不会顾忌别人的感受,而将自己的喜好表达出来;他们言行夸张,有时让人显得尴尬,无法接受;他们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他们物质生活水平要求比较高,爱攀比、嫉妒心强;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种“艺术专业学生就该与众不同”的误区或偏见,在行动上表现出标新立异的个性特征,喜欢穿着奇装异服和追求特殊打扮,特别是男生把留披肩发或扎辫子、染红发黄发、戴项链耳环自认为“时髦”。同时,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他们大都会流露出做学生干部、参加社会艺术实践的欲望。

二、对音乐专业学生工作的思考

针对音乐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如何,影响到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性质和状况,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结合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加民族音乐教育的开课时间,引起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让他们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举办歌会的形式,歌唱祖国、颂赞教师、弘扬革命精神,把严肃的教育主题与活泼多样的形式相结合,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让学生得到实践和锻炼,又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通过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群体音乐活动,让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2.注重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

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指挥技能、舞蹈表演技能等。同时,作为师范类音乐专业学生,还必须具备音乐的教育教学技能。这些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在课余时间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专门设计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开展音乐专业技能大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培养艺术表现力,激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舞台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举办班级音乐会,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让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到表现、施展和提高,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团结、协作,增强团队精神;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比赛,使学生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调整学习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音乐专业学生自由、活泼的个性心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实践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琴房教学以追求理论性、技术性为重点的不足,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艺术实践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专业汇报演出”,让学生独立策划、组织、实施,从舞台设计、宣传海报、后勤工作到礼仪接待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在艺术水平、节目质量上进行把关;开展“班级音乐会”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让师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利用重大节假日或纪念日开展“文艺演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及学校所在地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以此接近社会,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加专业实习或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参与艺术培训、教学辅导或协助编排文艺节目等工作,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参加校内外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专业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专业素养。

4.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艺术领域专业过硬的人才,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自己的理性、意志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其音乐想象力、提高对音乐作品深刻的洞察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学科,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在课余活动中,鼓励学生多上图书馆,阅读各类书籍,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同时开展一些相应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

5.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需要的是遵纪守法的公民。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是何种专业,都应该具有一种规范意识,即具有基本的生活、行为规范。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应当成为全社会讲文明、讲礼貌的楷模。各个高校都制定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要求学生在校园、图书馆、会场、运动场、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为准则,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各方面,要体现出基本的道德修养。作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由于他们长期养成的自由散漫的特点,对他们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他们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的形式加强对规章制度学习,通过入学教育考试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开展遵纪守法教育活动,将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纳入学生品德量化考核,与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强常规管理,对学生每天早上早练功、课堂考勤、琴房纪律检查、晚就寝检查、寝室卫生纪律检查等加强监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