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影响论文

音乐影响论文

时间:2022-10-09 11:15:01

音乐影响论文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1

20世纪末诞生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多方面地渗透到传统的音乐教育学及音乐活动中,并且在教学和活动中表现出色。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学音乐教育,从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及课外开展的文艺活动(以演出为主)出发,阐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其带来“恩惠”。1、音乐教学中的直观性和音响化——文字、画面和音响的结合;2、音乐活动中音乐的质量有保障;3、缩短教师的预备工作的时间,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小学音乐教学课外活动

说起“电脑音乐制作”或“MIDI”,在当今社会上,对于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人来讲,已不是什么生疏的事。自20世纪末“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以来,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多方面地渗透到音乐艺术领域中,比如音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歌曲的MIDI伴奏,音乐教育中利用软件进行视唱教学……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其身影。它的业绩如何?实事求是的说,优点多于缺点。本文阐述就是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业绩——“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对小学音乐教学及活动的积极影响。

在进入主题前,首先让我简单介绍“电脑音乐”。电脑音乐是指利用多媒体电脑及和音乐相关的软件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来的音乐(如摘要: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们就知道“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生产“电脑音乐”的一种方法、手段。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包容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这两项是它的核心。在PC电脑没有介入音乐前,MIDI就是音乐制作的代名词。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出现和MIDI技术的融合,就形成了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对于这一系统的操作就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本文主要阐述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之后,它给音乐教育事业(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恩惠(至于具体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主要是文艺活动,特指演出)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和拓展。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假如此时您是为小学音乐教师,会使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和课堂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软件)进行视唱教学。我们可以预先把将要学习的视唱曲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上课时利用电脑音乐软件将其用各种乐器的音色播放它,这样既可以节约我们的备课时间,也可以使视唱教学变得稍微活跃些(演奏乐器音色的变化);另外,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和传统音乐教育手段相比,如摘要:课前或上课中抄谱……等)。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Encore制谱/音序软件)进行音乐知识(乐理)教学,可以使音乐理论和实际音响联系在一起,可使音乐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喜好。比如说,我们讲滑音。传统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因为钢琴无法演奏滑音);如今有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可不一样了。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预先在电脑中利用软件中Wheel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上课时将其播放,让学生对滑音这个概念有个从文字到音响的统一熟悉。

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序软件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培养更是体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除此而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还可应用在唱歌教学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总谱浏览、简单的曲式分析、熟悉乐器及其音色特征等等。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和课外活动

小学音乐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课外活动,通常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所涉及的课外活动大部分是文艺演出。说起文艺演出,音乐教师都不生疏,甚至是好手。但大家都知道演出少不了音乐,什么舞蹈音乐、歌曲联唱伴奏呀……等等。这些都需要去预备。为了避免重复或和别的单位相似,力求创新。这可就有事做了。怎么办?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2

关键词:音乐活动 企业文化 企业凝聚力

一、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以加强企业员工间的沟通、认识与理解

在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和竞争日益增大的今天,企业员工更有着沟通的需求,同时,感情也是从沟通中而来的,企业通过开展音乐活动可以为员工创造沟通的机会,从而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调查问卷中,有高达96% 的员工在第27题中认为:在音乐活动的进行过程中, 同事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有很大或一些增加。在调查问卷第33题中,有71%的人认为:参加公司音乐活动的目的是沟通同事间的关系。

二、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以减少企业员工生活与工作的疲劳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随着通信业转型期的到来,通信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员工的生理、心理很容易出现疲劳感、失衡和亚健康的状态,负面情绪将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状态,使其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积极投身于工作中去。而音乐是直通心灵的艺术,当心灵的听觉与音乐产生共鸣,心灵沐浴在乐河之中时,身心将达到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当前音乐受众的心理初步分为:宣泄型、愉悦型和感受型。宣泄型即:人们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将内心的压抑宣泄了出来;愉悦型即:人们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缓解了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在调查问卷第26题中,有94%的参与调查问卷的员工认为:通过参加本公司的音乐活动,对调节其身心、情绪有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在调查问卷第29题“你认为参加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能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吗” 中,有32%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有68%的参与调查者认为“有一些缓解”。这些数据表明:企业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使其员工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从而更有利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企业员工内在的潜能,提高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长期发展,必须降低劳动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长期发展。然而,企业获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使用价值的能力,所以员工的潜能能否正常或超长发挥,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拓展思维、激发创造性的过程,因为音乐语言本身极具有感染力,常常可以把人的内心从平静状态引向高度受激的状态,从而使思维活跃引起创造激情。而且音乐活动允许一定的夸大性,作曲家往往冲破了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从人们想不到的新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惊人的杰作。当企业员工在音乐活动的排练过程中,将音乐作品尽其所能进行表现时,便触发了员工的内在潜能和感情波澜。

从被调查问卷的周口移动分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对其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在音乐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他们注意选择朗朗上口、正能量、参与广泛、效果显著的音乐活动,例如:在历年的“元旦新年晚会”、年末“经销商答谢会”、每年的“十一唱红歌”、每季度的“文化广场”、每周的“周末一元剧场”等活动中,与音乐活动有关的独唱、合唱、戏曲和群体舞等内容从来都是浓墨重彩的重头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4月起,为解决群众文化生活单一贫乏的现状,周口市在公共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提出了“周末一元剧场”这个公益性音乐活动。得知开办的是公益性音乐活动,周口移动公司立即对其出资20万元签订了“周末一元剧场”的承办及冠名权。通过周口移动公司的出资支撑,使得周口市人民在每周五只需花一元钱就能走进有空调、有座位的剧院,欣赏一场高品位、高质量、精彩纷呈的音乐文化活动,把“周末一元剧场”打造成了一个低价位高享受的音乐文化品牌。借助“周末一元剧场”的平台,出资赞助冠名承办的周口移动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经营业务量节节攀升,通过赞助公益音乐文化活动,周口移动公司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公民的形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更深层来看,产品改变了仅仅依靠顾客走进实体店购买的被动单一的销售模式,而是通过音乐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树立了企业形象和宣传了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客户感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员工的思维被拓宽,使得销售手段更加灵活了,例如:周口移动公司在TD经营的种种招数中,从广告、终端、品牌打造、销售渠道、用户发展等方面来扩大TD的影响力,灵活多样的销售模式,显示了其越来越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创新思维。在调查问卷第43题“参与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过程中,您的心态是怎样的”中,有81%的参与调查问卷者选择了“一直很愉悦”。第37题“您参与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的排练后,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中,有90%的参与调查问卷者选择了“精神抖擞、心情很愉悦”。第38题“您参加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正式演出结束后的状态是怎样的 ”中,有84%的参与调查问卷者选择了“非常兴奋”。所以,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激发企业员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员工生产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的,从而使企业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

四、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以增强企业凝聚力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建立一种团结、拼搏、积极、进取和做一流员工、创一流产品、建一流企业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能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来联络和沟通员工的思想感情融合员工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员工的群体意识使员工对本职工作产生强烈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与整个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企业产生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而音乐活动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淋漓尽致的发挥,因为音乐是合作的艺术,企业在选择音乐作品题材和表演形式时,企业将会选择具有凝聚、感召作用的音乐内容和形式,比如:通过开展对唱、歌曲串烧、小型合唱、大型合唱、音乐游戏、集体舞等音乐活动,能够在共同的艺术氛围和目标下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向心力。这些都需要参与员工高度协作的进行歌唱或舞动,如果有一个参与者不协作,就会使整体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因而,员工多参与合作性的音乐活动,可以使其深切体会把个人作为音乐团体中的一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力量,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参与员工得到了交流、组织、协调、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等能力的锻炼。所以说,音乐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进而形成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企业凝聚力。同时,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展示,有利于加强企业员工的沟通、认识与理解;减少企业员工生活与工作的疲劳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激发企业员工内在的潜能,提高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有效载体。在调查问卷第32题 “ 在参与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中,您对公司的看法是 ”,有94%的参与调查者选择了“公司很人性化对,对员工文娱生活的丰富很重视 ”。所以说,通过生气勃勃的音乐文化活动,企业员工在工作上的思想和行动达到高度统一,自觉的把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提高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调查问卷中,经常参加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中,在回答“参加公司音乐活动是否增加了同事领导之间的情感交流”时,有97%的人认为参加公司音乐活动增加了同事领导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希望公司定期组织音乐活动的调查问卷参与者中,在回答 “ 在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中,您对公司的看法”时,有96%的人认为在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中,认为公司很人性化,对员工文娱生活的丰富很重视。在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基本能满足对音乐文化的需求的参与调查问卷者中,在回答 “您认为公司领导在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中,对积极表现的员工是怎样看待的 ”时,有96%的人认为公司领导在公司组织的音乐活动中,对积极表现的员工的态度是:比以前的肯定和鼓励更多。

据以上调查所得数据得知:大多数企业员工有着参与企业音乐活动的愿望,并且认为企业音乐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综上所述,只有发挥音乐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使音乐活动为企业服务,把音乐活动的艺术魅力转化为企业文化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长久地实现音乐活动为企业文化所带来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音乐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企业文化服务的同时,企业文化也反作用于音乐活动,使音乐活动的内容更丰富、受众更广泛,也为音乐活动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音乐活动是实现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音乐活动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有效载体,活动的发展提供着养分。所以说,音乐活动与企业文化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杨大经.音乐和表演艺术管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伊莲,厉以宁.谈如何搭建企业文化新平台[N].中国企业文化报,2008-19.

[3]廖夏林,闻慧莲.音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0).

[4]唐陶然.试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2).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杨勤.浅议音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011,(02).

[7]田青.音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19).

[8]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0]杨丽娟.浅析企业凝聚力[D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7.

作者简介: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3

摘要:文章描述汉唐之间民族音乐进入宫廷乐府的途径、形态、演变的情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并论述民族音乐在乐类的产生、曲调的演变、歌辞内容和体式诸方面对乐府诗史的影响,以此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乐府艺术、乐府诗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乐府;民族音乐;影响;乐类;曲调;曲辞

乐府诗是盛行于汉唐间的音乐文学形式,它与之所依附的音乐、舞蹈共同形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形态,音乐是乐府艺术的核心要素。乐府音乐的发展、变迁直接影响着乐府诗史的轨迹。考察乐府音乐史,我们会发现它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密切。本文以宋人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为主要文献,借助相关史料,论述汉唐问民族音乐进入宫廷乐府的途径、形态、演变以及民族音乐影响乐府诗史面貌形成的多方面表现。

早在先秦,民族音乐就已进入中原。《周礼》记载周王朝专门设有“辊糕氏”负责掌管“四夷之乐”。又据《礼记·明堂位》,鲁网祭祀周公所用音乐中包括东夷之乐《昧》和南蛮之乐《任》。此时的民族音乐主要是作为周王朝或诸侯罔祭祀乐的一部分,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汉初以来,民族音乐舞蹈逐渐活跃于宫廷中。《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刘邦初为汉王,为平定三秦,发动居住在阆中(按:故城在今四川阆中县西)渝水边的夷人参战,夷人不仅英勇善战,而且“俗喜歌舞”,刘邦多次观看,赞美日:“武王伐纣之歌。”命令宫中乐人学习,因夷人所居之地渝水而称之为《巴渝舞》,这支舞曲被看做是“古兵法舞乐”。在汉代宫廷中音乐地位较高,后来汉哀帝因不喜俗乐而裁撤乐府时,依然保留了“巴渝鼓员三十六人”。据《晋书·乐志》,汉时这一舞曲共有四篇歌辞,汉高帝作,文辞古奥,汉以后无人能解,歌辞不存。曹魏初期,王粲改做新辞完成后尝试合乐,并参考了巴渝帅李管、种玉的意见。王粲的四篇歌辞有“述魏德”的内容,颇有庙堂之音的味道,但主要还是用在朝廷举行的宴会上,所谓“武力既定,庶士咸绥。乐陈我广庭,式宴宾与师”。其中描写《巴渝舞》表演的情形:“材官选士,剑弩错陈。应桴蹈节,俯仰若神。”说是应着鼓点的节奏,舞者手执剑和弩,或俯仰,或交错而行,可以想见舞蹈充满热烈的气氛。至西晋,傅玄为《巴渝舞》又造新辞,并改乐名为《晋宣武舞歌》。从歌辞来看,西晋《巴渝舞》的表演同样手执戈矛剑弩,“进退疾鹰鹞,龙战而豹起。如乱不可乱,动作顺其理,离合有统纪。”舞者动作迅捷,极有力度,如鹰如豹,整齐而富于变化。本为夷人歌舞的《巴渝舞》后来雅化为仪式乐歌,用于祭祀,历代沿袭,仅改乐名,曹魏黄初年问为《昭武舞》,西晋为《宣武舞》,南齐时为《宣烈舞》。这些舞曲在《乐府诗集》中已被列人宗庙祭的l“雅舞”之列了。由“杂舞”而升至“雅舞”,虽然舞容相袭,但音乐地位提升,音乐性质改变,曲调上可能也有变化,我们看王粲和傅玄所作《巴渝》舞辞,杂言相间,体式变化灵活,而至雅舞曲辞几乎全为刻板整齐的四言,如果歌辞体式和曲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那么,后世进入“雅舞”系统的《巴渝》曲调也必然雅化了。

与《巴渝舞》被直接引进宫廷不同,乐府中源于北部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乐类——鼓吹曲是经由民间进入乐府的。《乐府诗集》引刘璩定军礼:“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闭《汉书·叙传》:“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方多以‘壹’为字者。”楼烦汉时属雁门郡,故地在今山西神池、五寨二县内。《汉书·匈奴传》记载晋文公时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汉兴后,在楼烦一地和匈奴有过多次交战,可见,匈奴居楼烦历史很久了,这一带自然流行着胡文化。班壹汉初在此地活动,经营财富,声势浩大,在他出行的队伍中出现了“鼓吹”。“鼓吹”所用乐器箫和笳并非中国传统的“八音”,从产生地域和使用乐器可断定它渊源于胡乐。今所存汉鼓吹曲《汉铙歌》中《上邪》《有所思》表现爱情真率热烈而朴素,还有《雉子班》这样的寓言诗,加之体式灵活,确有民歌特点,显然,鼓吹在进人宫廷前曾流传于民间。东汉时,鼓吹曲被列入“汉乐四品”之一,称为“黄门鼓吹”,用于帝王招待群臣的宴会上,这时的鼓吹依然还是娱乐音乐。但至三国时代,魏、吴各造新辞,称颂功德,语言典雅刻板,已然失去汉铙歌多变的形式和活泼的风格,形同庙堂之音,发展出了雅乐鼓吹的新体制。

汉武帝制作郊祀乐歌,扩充乐府,一般所讲的乐府艺术、乐府诗正式形成。此时出现了另一源于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乐类——横吹曲。《晋书·乐志》指出横吹有双角,属于胡乐,汉博望侯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一曲,宫廷音乐家李延年依据胡曲制作了新声二十八解,用作武乐,东汉时曾赐给边将。按郭茂倩的说法,横吹最初也叫鼓吹,横吹有鼓角和胡角,用于军中;鼓吹有箫和笳,用于朝会和道路,因此分开。回在李延年所造的新声中有《出塞》《人塞》二曲,据《西京杂记》,高祖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删那么,汉横吹中的部分曲调早在汉初就有了。善为新声俗乐的宫廷音乐家李延年在主要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民族曲调外,很可能同时借鉴了流入宫廷的其他胡乐。实际上,汉文帝时,宫廷中能够表演胡乐的乐人已不在少数,贾谊曾建议文帝优待、笼络归汉的匈奴人,“为其胡戏以相饭”,“莫时以为戎乐”,嘲因而李延年造横吹新声二十八解时,对胡乐不会陌生,所能接触的胡乐也绝非只有《摩诃兜勒》一曲。应该说,横吹曲是在汉初以来朝野间流行的胡乐基础上产生的。延年制作的横吹曲辞后世无存,但南朝文人根据汉横吹曲的曲题名创作了大量曲辞,表现了边地的苦寒和戍卒的艰辛,成为乐府诗史上的重要现象。

汉时西南、西北、北部少数民族音乐进入中原,不仅催生了重要的乐类和舞曲,而且,流行于汉代的民族乐器——胡笳,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在后世发展出了乐府新曲。“笳”传说是李伯阳入西戎所造,伯阳是周的柱下史,那么笳的起源很早了。从魏杜挚《笳赋》、晋孙楚《笳赋》、晋夏侯湛《夜听笳赋》等赋作中反复出现的狄人、北狄、胡马意象,可见“笳”确实是胡文化的产物,它具有高亢悲凉、富于变化的音色特点。汉时有《明君》一曲,据《唐书·乐志》,本为汉人哀怜王昭君远嫁匈奴而作,原辞不存。《乐府诗集》收录的“相和歌吟叹曲”《王明君》,是西晋的石崇根据汉曲为自己的爱妾绿珠新制的歌舞。但南朝刘宋时期谢希逸的《琴论》中除了提到平调、清调《明君》外,尚有胡笳《明君》三十六拍。《琴集》中又记载胡笳《明君别》五弄。阁相和所用乐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不见胡笳,所以,胡笳《明君》是相和旧曲《明君》在借用民族乐器、民族音乐元素后改编的新曲。胡笳很适合表现《明君》“出塞”的主题,可以想见塞外之荒寒,离别故国之哀伤,昭君千回百转、难以倾诉之复杂心态俱融入胡笳声中。此外,《乐府诗集》“琴曲歌辞”有题为“后汉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一曲。琴曲以蔡琰的口吻叙述她于汉末战乱中流落胡地的不幸遭际,第一拍末旬言:“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十八拍首旬言:“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琴本是中国古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4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着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音乐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38-02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戏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它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逐渐渗透到了音乐文化相关产业中,我们应该积极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少数民族戏剧加快发展。

一、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促进了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旧时的戏剧主要是指戏曲艺术,当代的戏剧则包含了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艺术形式。中国戏剧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种类丰富,各民族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多种,少数民族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戏剧主要有蒙古族二人台、阜新蒙古剧、朝鲜族歌舞剧、满族新城戏等。

从音乐方面来说,少数民族戏剧的曲调多是在本民族曲调上发展而来的。满族新城戏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代的满族戏剧剧种,因为扶余镇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为满族新城戏。它的唱腔是在“八角鼓”基础上,大量吸收满族民间音调、清代宫廷音乐以及宗教音乐形成的。常用板式有慢板、三眼、原板、弹颂板、行板、快四板等,曲牌以四句板、靠山调为主。朝鲜族的戏剧主要指的是歌剧,由韩国传到中国,它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盘索里主要以唱为主,曲调也是多来源于朝鲜族的民歌。

从伴奏乐器方面来说,一般都是采用本民族的乐器,例如蒙古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马头琴、四胡等,马头琴、四胡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乐器,已经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从戏剧题材来说,少数民族戏剧选用的题材都是在本民族有影响力的故事,例如满族新城戏的代表作《红罗女》就是选自于满族古代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少数民族戏剧题材最初关于宗教的内容比较多,随着社会发展,世俗化的内容越来越多,戏剧题材涉及比较广泛,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变化,这是戏剧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戏剧另外一个重要的表演元素就是舞蹈。许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种类繁多,能够表现不同的生活含义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这些舞蹈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演手段,还突出了戏剧的民族性。通过这些舞蹈语言,使观众突破语言障碍,更加深刻理解戏剧表达的含义。另外,少数民族戏剧中的唱腔、对白、服饰也都有各民族的特色。

二、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态势

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提升了音乐文化产业的层次和质量,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部分,其中很多剧种都被列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如满族新城戏被列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为吉林省新兴的三个地方剧种之一,成为吉林省重点扶持的地方剧种。

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民是它的主要受众,他们热爱自己的戏剧,并将这种热爱传承下去,因此也培养了许多剧作家、表演家,促进了本民族戏剧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他是蒙古族戏剧音乐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这是在他的引领下,蒙古族戏剧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使得蒙古族戏剧在北方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少数民族本土艺术家就是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动力。

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丰富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潮流激发了少数民族戏剧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家完善的法律、政策的扶持、振兴民族文化等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

三、对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建议

(一)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

纵观戏剧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甚至是文化繁荣阶段,都会出现大量经典的作品,正是有了这些经典作品,才促进了戏剧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求作品的“量”,更要求作品的“质”。“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创作中,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把“中国精神”当做“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一方面努力培养创作人才,给予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少数民族戏剧创作中。

(二)鼓励民间演出与交流

以前,文艺演出主要是由文艺团体承办,例如吉林省有吉剧团、朝鲜族歌舞剧团、松原满族艺术剧院等,他们肩负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戏剧表演发展的重要责任。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单纯的文艺团体演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戏剧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加大支持文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演出与交流。重视培养民间演艺“达人”以及民间演艺团体;扩大喜欢少数民族戏剧观众的数量;增强专业团体与业余团体的交流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让少数民族戏剧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而不是成为“高岭之花”。

(三)加强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发展

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戏剧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少量的文字记载外,大多数是靠口耳相传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往往增加了传承了难度,而且“流派”问题也增加了传承的复杂性。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或学到一些戏剧,但是关于少数民族戏剧的内容,尤其是不出名的戏剧或戏剧流派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我们应该多借助与现代媒体推广少数民族戏剧,让人们更加方便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来欣赏、了解,甚至学习它。

通过政府、民间举办演出、比赛等形式来推广提高少数民族戏剧水平,也是促进少数民族戏剧传承的重要手段。扶持少数民族剧团的创作和演出,努力挖掘优秀作品,促进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

(四)强调少数民族戏剧要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

文化元素多元化发展也要求戏剧发展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不同需求。现代文化发展、传媒力量的增强使观众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快速提高,广大观众在观赏能力方面往往是“见多识广”、“兴趣各异”的,要想吸引他们,就必须编排戏剧精品、编排各种各样适于不同人群的戏剧。从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状况来看,也要求少数民族戏剧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要编排历史剧,还要编排反映时代潮流、贴近民族生活的戏剧,不仅要吸引“老观众”,更要吸引“新观众”包括青少年,只有拥有了观众的支持,才能促进少数民族戏剧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4]王艳辉,曹阳.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典型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14(2).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国 音乐史学 近代转型

在中国近代,国内音乐史逐渐产生与发展,并在重要时期实现了近代转型。中国音乐史学主要是对音乐史本身的规律进行研究讨论,确定对音乐史全面认识的一门学科。中国音乐史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史实、史学、史料和史著等。在近展过程中中国音乐史经过转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音乐史学。

一、中国音乐史学对传统音乐的继承

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体系,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主要在其文化延续性上表现出来,因此,中国音乐就呈现出对另一种历史的继承。在晚清音乐史的影响下,国内近代音乐史的阶段性集成了晚清音乐的一些特点,呈现出一种音乐史学发展的延续性。晚清时期虽然在国内经济和政治方面比较落后,和外国列强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应全面了解认识这一阶段国内音乐学术研究获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影响国内近代音乐史的因素,这些都是国内近代音乐史学转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近代音乐史学继承晚清音乐主要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清代乐志、典制体等,从而在研究与阐述清代乐志过程中,让国内近代音乐史学得到延续性发展。《清史稿》是清代史学代表著作,其内容主要使用篇幅方式对乐理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做了相关记录,这不仅说明了清代重视乐志的发展与音乐史学的地位,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清代史学考据研究法在国内音乐史的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而典制体是国内史学著作方法的重要分支,主要以典章法制为主,以时间为脉络,对国内古代典章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详细论述。典制体在清代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史学发展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也进一步梳理总结了国内音乐发展的情况,并且越来越注重国内少数民族音乐带来的意义,详细记录了少数民族音乐的乐器种类、乐曲结构和表现方式,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音乐体制,为国内音乐史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国内近代音乐史以晚清音乐史为起源,继承晚清乐志和典制体,从而为完善历史和自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

(一)中国音乐史学――音乐史观的转型

在近代,随着近代史学思想与史学观不断发展,我国音乐史学的音乐史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并将近代史学思想与史学观协同转型的特点呈现出来。我国近代史学思潮与史学观主要有爱国主义思潮、辩证唯物史观以及新史学、现代新考据学等3大主流。在上述主流的影响下,音乐史观主要以显性或者是隐形转变的特点呈现出来。首先是在文化民族主义史观发展下音乐史观的转型。国内近代屈辱历史发展的事实,让文化发展以曲折前进的状态表现出来,文化民族史观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思潮。这个思潮主要体现在音乐界组成的战胜观念、模仿观念、反古观念和表情观念等音乐观念上,于是,给国内音乐史观带来了浓重文化民族史观色彩。其次,在进化论史观发展下音乐史观的转型。进化论史观给音乐史观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与音乐有关的史著中,近代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直接在音乐著作中融入进化论著,而且在语言表达以及音乐内容叙述上处处散发着进化论思想的信息。同时,在同一时代的一些音乐家也受到进化论史观的影响。最后,在辩证唯物史观发展下音乐史观的转型。在后,国内史学因为唯物史观带来的影响,音乐史学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近代音乐史观的转型过程中音乐史观起到关键作用。

(二)中国音乐史学――音乐史著书写范式

编写音乐史学的每个步骤与层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音乐史学家深刻认识史学工作的重要性。这一认识主要是指各个史学家在编写音乐史学过程中体现的历史文学、史料观点、编纂主张和历史研究方法等,是史学工作者认识音乐史学内容的外在形式,而音乐史著的体例和内容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体例取决于内容,体例也受内容体现的影响。近代音乐史著的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例如,传统音乐历史内容、作家综合音乐历史和西方音乐作品等。针对上述内容完美的体现,要求有相符合的体例形式。近代音乐家经过各种音乐体例形式实现编写音乐著作的目的,从客观上实现了音乐史著书写范式的转型,进而推动整个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这些音乐体例主要有:(1)具有主流性和显性的史著体例。表现为章节体通史著方式,根据西元纪年的形式对音乐史内容进行编排。这样编纂音乐史著的体例对新史学带来巨大影响,章节体推动了音乐进化论史观发展,具有优越性与进步性。(2)旁支次要和存在隐性的编纂体例,代表形式为编年和纪事本末体、指南和概论为代表方式等。由于在时代转型的影响下,编年与纪事本末体已经逐步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指南类和概论类的音乐史学著作却变成对近代音乐史学著书写范式转型进行研究的凭证。

(三)中国音乐史学――音乐史学研究方法转型

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还原历史事实、进行历史比较研究与分析、解释历史过程等3个层次上。但由于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受近代新史学思潮的影响和感染,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优化与创新,逐渐向时代前沿的史学研究方向发展。近代史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古史二重研究法、演绎研究法、历史演进研究法、碑志正史研究法和诗文正史研究法等,其特征表现为多样化和多元化。国内近代音乐史学的研究,通常情况下,以传统历史研究方法为主,传统文献和考证方法为辅。但是因为近代历史不断发展变化,推动了人们开眼看世界,并不断引进国外优秀文化元素,而音乐史学由于受其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近代新型研究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音乐史学研究方法。例如,在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王光祈在研究音乐史学过程中不断引进外国学术研究方法;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也引入了古史二重研究法;而郑师许、朱谦之的相关影月文献中主要利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手段。总之,受国内近代思潮的影响,国内音乐史研究方法的转型得到实现。

三、中国音乐史学近代转型的“通”和“变”

我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属于一个“长时段”的历史发展时期,而近代,只是一个“中时段”发展时期,在这个“中时段”中又出现了 “短时段”。从1895年、1919年、1937年和1949年这些具有历史标志的突发事件上进行分析,这些属于外在标志,可能会对一时的文化外在形态、文化选择态度与文化观念带来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在鸦片战争后传统学术转型成为近代学术,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选择继承与积极改造形成的结果,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转型的思想动力与内在基础。

对于中国音乐史学的1840年~1949年而言,由于受现代学术操作与西方进化论形式的影响,逐渐呈现出“近代性”的特点。在20、30年代音乐学术和史学背景完全契合,正如当代相关学者提出的:“刚开始大部分希望转型成创造“国民”社会,然后转型成创造“学术社会”,这些与文化类似的情况在30~40年代的中国音乐史论著与史家身上得到验证。例如,王国维“极其重视打通各种文学艺术门类的关系,比如,戏曲、美术、诗、舞蹈、词、音乐、曲和小说等,以开拓学术的眼界,让审视在历史文化网络中作为综合艺术戏曲形成、流变的主体。”

中国近代音乐史学作为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在确立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史学家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非常相似,一方面他们幼习举业,有传统国学基础;另一方面,受西方知识的熏陶,他们能够了解西方文化。同时,这些史学家大部分在执教,其学术视野、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明显与“古代”音乐史学存在差异,能够在“通”的基础上,完成短时段的“变”,进而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学术阶段,为中西文化交流格局建设中国音乐学科与塑造中国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中国音乐史学近代转型体现了“通”和“变”的特点。受近代思潮与西方进化论史观的影响,中国音乐史近代化的特点主要在“通”和“变”上发挥出来,即在认识传统的音乐史学上,与近代音乐史学的特点结合起来,让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实现转型,不断向音乐史学的巅峰前进。“通”是指知晓近代史学发展的潮流,“变”是指近代各种音乐史学转型的变化,例如,音乐史学研究方法、音乐史观和音乐史著写范式等,中国音乐史在通和变过程中逐渐实现近代转型的重大历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文君.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初探[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6):150-150

[2]刘茜.浅析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J].黄河之声,2014,(5):113

[3]韩中健、谈欣.”中国音乐史学国际高端论坛”专家讲座述评[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4):158-161

[4]王书亮.中国音乐史学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6,508(5):77-77,78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7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8

关键词 :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 母语环境 影响 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 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 社会根源 文化因素 大众需求

前言

流行音乐起源于欧洲。他包括所有民间音乐种类,发展风格也不受局限性,它是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从历史上可以看到,流行音乐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关于流行音乐的发展,它受到了很多发面的影响,同时它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思想。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已经逐步成为中国当代大众音乐生活中人气指数最高、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样式。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不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音乐的娱乐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并且还直接影响了对于时尚领域的各种审美价值要求,甚至还包括主流媒体中的所有传媒,不断加强营造了新的文化氛围。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商业文化的发达、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其独有的社会交流和对话方式,通过对“青春人群”的直接影响,改变乃至重塑了不用多久就会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社会群体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当代“青春人群”成长中抹不掉的心理烙印。

与此同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社会文化建设、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等社会问题相关并时有争执。而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也不断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乃至政策上的调控,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下,形成其多元文化特点,可谓时尚化、商业化、国际化与大众化、民族化,乃至综艺化、主旋律化等多种文化样式兼而有之,充分显示其特色性的多元文化特征。因此,要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必然不可能取单一的角度和方法,而首先要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以及与其存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以整体而全面的把握,这也是该博士论文应当具有的研究视野。因此,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该领域研究展开之初的论题,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最佳的切人点。

经过几个阶段的曲折发展,我国的流行音乐到如今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流行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呢?

一、流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而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很多地方都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发展的。若自身不发展的话,就不能跟上社会走。流行音乐的发展亦是如此。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和产生是东西方音乐文化综合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其良好的具备了吸收外来因素而演进的开放性。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手演唱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内地流行歌手的演唱或多或少地有着其他音乐样式的痕迹.从港台歌曲到外国流行音乐,甚至我们传统的民族音乐,都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影响.在对中国流行音乐的探索中,可以发现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以各个方面学习、模仿、借鉴着严肃音乐与民族音乐的某些因素使自己得到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当今的流行音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呈现出一面是现代派音乐与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共存;其次是现代音乐与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共处的复调式发展趋势,对此我们必须理智地加以辨析流行音乐作为种文化商品可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它的通俗性、娱乐性以及它以普通大众为接受对象的特点,确定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某种需要,并随着市场化的进程,逐步由原来的边缘地位趋于音乐消费中主流地位被越来越广泛的受众群所接受,。但另一方面,必须正视的是由它的复制性模式化的生产方式及其商业性市场性也不确定,使得音乐文化领域发生着空前的结构重组和理想置换。

二、流行音乐对于大众的需求

流行音乐及其追求时尚文化的消费群体以及流行音乐的商业化,除了要考虑它的传播渠道和生产之外,并且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它的受众对象。在我国,特别是大陆地区,公共群众欣赏音乐的心理动机绝不都是一样的。就每个层面的听众来说,基本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群体:一是都市的听众群体,二是农村和边远少数民族的听众群体。大部分的媒体传播渠道集中在都市,是因为都市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优势,让都市的居民较边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文化消费上能够更方便些。在都市听众群体中,中年阶层和青少年又占了主导地位。他们在这样的都市文化氛围中,自由地接受和选择影视、广播、歌舞演唱会、互联网以及各种音像制品所载的音乐讯息,并且对古今中外的丰富的音乐作品都各取所需。他们不仅追求时尚文化的消费,与此同时还参加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学习一定的音乐常识等,所以流行音乐从整体上更倾向于都市文化的感觉。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随着西北风兴起,抒情歌、新民歌的盛行,以及摇滚乐等西方现代音乐流行的样式不断涌入,流行音乐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了多样化的形式,加上各种传媒的多样化和不断拓展,客观上地让流行音乐的消费群体走向了多极化。这说明,舆论上的争议和讨论也是影响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代表着大众群体的意见和观念。

80年代,齐秦和苏芮远跨海而来,他们所占领中青年的市场。这场追风的原因除了明星崇拜外,还在于它们摆脱了早期港台流行乐的老套模式,从而更多吸收了欧美现代流行乐的因素,音乐风格制作细致化了,更是贴近了都市青少年的文化心态,所以当下像席慕容、琼瑶作品的风行一样,受到了年轻一代的欢迎。在这看来,大众也对于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直接影响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在民众中流行,原因不仅在于演唱选择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内容,而且演唱者的演唱魅力也对歌曲的广为传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现在流行的许多例如快女、青歌赛这样的K歌比赛,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老百姓们也能拥有自己的舞台。这种现象能说明,大众对于成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就如,湖南卫视王牌选秀节目“快乐女声”正式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准生证,预示着09年选秀风潮将卷土重来。“快女”的官方LOGO及宣传片也曝光,李宇春参与拍摄,同时宣布节目即将启动。经过2005年的经典大战之后,已经三年没有得到广电总局的批文认可了;两年后,《超级女声》再次回归,卷土重来,转身一变,成为了《快乐女声》。2009年,这个“疯狂”的选秀节目能够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呢?这一张“准生证”是否合格,结果又会“分娩”出怎样一位军呢?我们不得而知,现在只能抱着期待又紧张的心情去迎接这个新时代的到来。回想这个节目,之所以疯狂,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确确实实地让怀有梦想的年轻人通过自己声音与舞蹈以及努力的训练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星梦”,这一点,的确毋庸置疑。它同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全国各地才会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选秀风潮,原因与理由都非常充分。面对这样一个王牌节目,我的确不想批评或是抱有不满意的态度。尽管,节目再次得到批文;但从前几届的情况看来,在看到喜的同时,忧也同样让人揪心,这一点无可否认。2005年的经典大战,决出了一位“经典”的冠军赛—李宇春。歌唱实力以及舞蹈功底确实不用过于置疑,然而,从冠军头衔诞生一刻起,批评与讥讽的声音就一起伴随着她的发展。现在,更是落了个“北有小沈阳,南有李宇春”的“不男不女”称号。

且不说,李宇春的外貌是否“合格”,也不好指名道姓地批评。就整个社会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经过选秀节目出来的明星都会遭到这样或那样的批判,总是身陷这样或那样的丑闻当中而不可自拔,最终也就得放弃多年来的努力成果,重新回归平民的生活。面对这般的不好的名声与现实情况,究竟新一期的《超级女生》,第一次的《快乐女声》,能够在大家的面前眼前一亮吗?这个批文能够成为一个另广电总局满意的批文吗?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都已经在网络与社会舆论中热烈的展开了。它已不是一个单纯的K歌比赛,而大大地增加了促进大众需求和商业需求操作的因素在其中。

三、流行音乐中对于经济的导向作用

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为流行音乐这样的商品化音乐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社会上,商品经济已非常活跃。在经济上,文化界则出现了“文化热”、“寻根热”等浪潮,产生了消费热。大中城市已经成形了浓厚的都市文化,内地流行音乐兴起的条件兴起了。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音像制作行业也循序渐进地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从而摆脱了单一的国营计划的经济模式。

机制的转变带来了市场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模式下,出现了大地、魔岩、红星等海外的投资公司,新星座、正大等中外合资公司,以及星碟、银碟等诸多国内的私营企业。许多不具备发行权的专业制作单位,由其自筹资金,独立制作的出现,使得生产体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多家公司完成母带的制作后,再交由国营音像公司出版发行,联手制作出版,这样的行为成为音像行业中普遍的现象。

四、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文化因素

①本土文化环境:这里的文化环境是指狭义的文化环境。主要指由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及其文化土壤构成的文化环境。

②周边文化环境:这里主要指对大陆流行音乐产生影响的国际、港台流行音乐。

③商业环境:主要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行音乐商业运作机制以及相关的演出市场、音像出版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

④传媒环境:各种娱乐场所、各种环境中的流行音乐传播等构成的传媒环境。

⑤教育环境:主要指由各级各类音乐教育行为、以及音乐教育成果(例如对日后进入流行音乐领域的音乐人才的培养)对流行音乐活动形成的教育环境。

⑥社会文化心理环境:主要指在时尚倾向、生活方式的选择,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流行音乐活动及其参与者形成影响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

⑦社会群体参与环境:主要指由参与流行音乐的创作、表演以及制作、营销、宣传、评论的各种“音乐人”群体以及主要由亚文化群组成的流行音乐受众层共同构成的社会群体参与环境。

⑧政府调控影响下的文化环境:主要指由政府有关部门或团体在管理、调控、文化导向等方面对流行音乐的生产、传播以及相关的表现内容、活动方式、舆论导向等方面实施影响所形成的流行音乐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

⑨因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环境:主要指由某一时期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重大影响力的社会重大事件对流行音乐活动形成影响的文化环境。

事物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由于一事物的变革,必将会引起其它事物的发展。对于影响流行音乐发展的各个观点,也是相互影响制约着的。那么以下我将从流行音乐的商业性和大众审美需要为重点,浅谈一下流行音乐的社会普及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相伴出现的文化现象已以各种形式并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尤其在进入9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借助大众传媒的凌厉攻势迅速改变着中国社会音乐文化的格局。

结语

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被时代背景所决定,流行音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真实的时代背景。因此,这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相互影响的。生产力是音乐的决定性因素;面向我国最实际国情的发展,面对现实,流行音乐发展的最好方式是商业化运作得当。国际化、市场化是中国音乐文化走出世界的最佳运行方式,并且合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中国近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创作既有包容世界的胸襟,也有浓重的民族意识,这也为它进入世界文化做出的很大的可能性。虽然这条路上,目前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所拥有的潜力是毋庸质疑的。中国流行音乐来自大众,亦将为大众所拥有,相信经过进一步深入的磨合与探索,其前景必将辉煌。

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公众群体对流行音乐的鉴赏水平和热情程度日渐提高,这无疑是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无论是流行音乐的表演者、创作者、亦或是媒体传播者,期待引起社会公众的兴趣,求助于公众的认可和批评,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在公众的肯定和监督中实现价值无疑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公众被艺术家的作品所影响着,促使公众尊重它、注意它、证明它的价值所在;而反之,社会公众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实现着对作品的参与、合作和对话,以达到自身鉴赏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性情的陶冶和,并最终与艺术家一同实现流行音乐的文化表达。当然,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这条慢慢长路上,目前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一旦有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中国流行音乐将会加速度向世界水平跨进。它所拥有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来自大众,亦将为大众所拥有。

参考文献:

[1]曹钟强.人们为啥爱流行音乐[J].北方音乐,1990,(03).

[2]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

[3]让人欢喜让人忧——对电视选秀节目的看法和思考.荧屏内外,2006,(05).

[4]选秀节目对社会的影响,2010-11-03.

[5]李庆玲,王蕾,赵耀.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应注意的问题[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6]金白颖.也谈中国流行音乐特点及发展问题[J].黄河之声,2008,(10).

[7]张海英.流行音乐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5).

[8]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10

关 键 词:音乐环境 音乐学习心理

社会音乐环境,指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音乐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客观音乐世界。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环境是指对主体的音乐心理产生教育影响的各种外在因素,特指那些自发的、非计划的影响,以区别于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教育影响。“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音乐环境对其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逐渐增大。这种影响是广泛的、直接的,又是复杂的、深远的、不受时空限制,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音乐环境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环境因素是个体心理包括音乐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良好的音乐遗传素质仅为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性,而环境则不仅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且还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②

社会音乐环境是如何对个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呢?从音乐文化学视角来看,音乐文化环境是一个运动着的、开放性的、生成性的音乐文化整体结构,是由社会音乐意识、音乐形态和音乐行为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音乐意识是一种隐性的音乐教育环境,音乐行为和形态是一种显性的音乐教育环境。在此,我们主要从隐性和显性环境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究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隐性社会音乐环境

社会音乐意识是主体对音乐本体所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隐性的音乐环境。它“体现为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存在环境的感受意识”。③音乐意识的核心更多地体现为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价值、目标、信仰等共同信念,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主体的生命意识的积淀。在现实音乐环境中,各种存在于音乐文本中的音乐审美观念、音乐价值观念,主体的音乐审美态度、审美情趣,一定社会的音乐教育观念及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音乐家的音乐思想等,构成了音乐环境的意识层。

社会音乐意识对主体的音乐心理具有能动作用,其能动作用是间接的,又是广泛的、深远的,往往左右一定社会的音乐发展方向、速度和质量。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德育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儒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主张将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主体,把音乐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手段。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孟子说:“人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上心》)荀子认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乐论》)《乐记》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又曰:“大乐与天地同和”,“礼者别异,乐者合同”,“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儒家的这些关于音乐价值的观念,发展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体音乐意识。这种音乐意识激励着那些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去努力学习音乐。所以,从那以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莫不操琴弄乐,以之怡情养性。

一般来说,社会音乐意识是以观念的形式对主体的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推动主体的音乐实践活动。社会音乐意识体现在音乐教育方面,转化为音乐教育的政策、音乐教育理念。它需要政策的执行者去贯彻、实施,然后作用于个体,促进个体的音乐学习。例如,本世纪初,我国进行了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重新审视了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提出了新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④《新课标》认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并把“审美体验”确定为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促进了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也促进了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显性社会音乐环境

音乐形态和行为构成显性的社会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的形态层是指音乐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物化对象。由音乐符号、音乐文本、乐器、音像制品和音乐音响的时空运动等形式要素构成,是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方式。社会音乐行为层,是指社会音乐的实践活动,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直接表现。社会音乐活动有群体性、组织性的特点。如各种各样庆典活动的音乐演出、音乐比赛交流活动。社会音乐的形态层和行为层共同构成了现实的、显性的音乐环境,这种显性的音乐环境可分为音乐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

1.听觉环境

音乐听觉环境是音乐的音响运动环境,由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力度、和声等音乐的形式要素以及其所在的时空构成。音乐的存在形式要通过主体的音乐行为来展示,并以乐音运动的形式作用于主体,引起主体审美体验,并使主体产生音乐兴趣和音乐需要。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部分,以其强烈的力度、厚重而丰满的和声音响、富有生机的律动给人震撼,催人奋起;《苗林的早晨》由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优美婉转、轻快明丽,把人带进鸟语花香、芬芳四溢的大自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⑤黑格尔说:“音乐凭声音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运动的内在的发源地,所以音乐占领住意识,使意识不再和一种对象对立着,意识既然丧失了自由,就被卷到音乐的激流里,让它卷着走。”又说,“音乐艺术作品打动我们的方式和其他艺术作品的方式不同,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来自内心,渗透着丰富的灵魂和情感,可以在听众心里引起很广的反响。”⑥以上观点,说明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是对主体音乐心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吴跃跃教授认为,音乐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与人的审美心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旋律上行使人感到兴奋、情绪高涨、紧张;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静、情绪低落、松弛。旋律成波浪形运动,往往使人感到优美、抒情、惬意。节奏密集、速度较快的作品表现出激动、紧张或热烈、欢腾的气氛;节奏疏密相间、自由多变、中速的音乐营造出抒情、优美、柔和的情绪;节奏宽广、慢速的作品则适于表现田园、草原风光,或哀伤、悲痛、神秘、虔诚的情感。在表现强烈、激动、紧张的情绪时,一般采用强的力度;而弱的力度则适合于表现温和、平静、放松或忧郁、哀怨、沉思的情绪。”⑦吴跃跃教授从音乐要素与人的生命特征的对应关系,论述了音乐的音响运动对主体音乐心理的影响。

2.音乐视觉环境

音乐视觉环境是由乐器的形制,乐队的形态,演员的服饰,演出场所,舞台美术等要素形成的具有艺术氛围的视觉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音乐视觉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交响乐与多媒体的结合(谭盾的《地图》),音乐演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以黄河为背景演奏《黄河》),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的震撼。

优美的音乐视觉环境与听觉环境共同形成的音乐环境,带给人们视听的美感享受,更能激起主体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在现实音乐环境中,人们可能会被音乐厅神圣而高雅的艺术氛围所折服,并产生学习音乐,进入音乐殿堂的冲动;可能因听到小提琴迷人而高贵的音色而产生学习小提琴的欲望;也可能因听到一位歌手动人的歌唱而不自觉地随声和唱。“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说明良好的音乐环境对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作用多么强烈。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广播、音响设备等大众传媒成为音乐环境中新的流行因素。在当下,各种流行音乐、娱乐性音乐节目和商业广告音乐等内容成为新的音乐文化元素,充盈了现实的音乐环境。它借助现代传媒的巨大的能量,以一种饱和的状态,渗透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冲击着人们的视听。这样的音乐环境,对个体的音乐心理影响是巨大的。

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加强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推动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8月. 第67页.

②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第122页.

③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德音网.

④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⑤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第41页.

⑥黑格尔.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第342-357页.

⑦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 第48-49页.

参考文献: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影视音乐;音乐美学

没有一门艺术不是在规则中创造,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在法则中作出,没有一件美不是被限制的美。马克思说:“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又说:“最优美的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也不是对象。”

在当今人类文明、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人们生活影响巨大的是当代的高科技传媒手段,这里影视媒介将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在这种条件下听觉和视觉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大的作用。那么从音乐的角度来说,人们一种是对音乐的主观选择,即欣赏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从音乐厅、磁带、唱片、广播和电视中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一种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聆听,这种情况下不管聆听者喜欢不喜欢、厌恶不厌恶,都必须把这种音乐听下去而不能拒绝。例如在某些电影、电视放送的情况下,在街头巷尾传出的音响中,在场的人不论对音乐是否感兴趣,只有无条件地接收和聆听不能加以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后者是大量的、广泛的、多品种的和多层次的。在一定条件下音乐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可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增进人的审美观,加深人的感情深度、提高人的欣赏情趣、形成人的美感观念。

一、从影视音乐现象谈音乐美学思想的偏差

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艺术,综观一些影视音乐作品,还不同程度地显露出与音乐思想的偏离,下面就一些现实中的影视音乐现象来讨论以下与音乐美学思想的偏差:

1.一些作曲者热衷于为大量娱乐性影片配写浅薄的音乐内容,这一现象是当今社会中典型的“拜金主义”和“现代美学主义”的体现。

2.在某些影视作品中对音乐情感内涵和移情作用不够重视,不顾影视观众的接受心理,是否定一切的“他律论”,而醉心于什么也不表现的“自律论”,不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论”,同时对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和音乐形象造成了极大破坏,作者已掉进了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泥潭。

3.我们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同时音乐是国内外影视作品的通用语言,但是在我们的影视作品创作中往往只重视影视音乐的多样性,而把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富有民族神韵和华夏精神的音乐淡化了。一些影视作品极力追求音响或和声的“怪诞”、“杂乱”、“不谐和”等强刺激。再配以充满暴力、恐怖、凶杀等剧情,这样就更加大了这些影视作品对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危害性。在一般情况下,无目的、无秩序的音响结合在一起,并不能产生审美作用,也就不能成为艺术品,只有人们依照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美感经验,以及从此种经验的积累形成的美的原则创造出来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才是真正的音乐艺术。

4.在美学观方面,一些影视方面的评论者们也是厚西薄中,甚至捧西贬中,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没有美学”、“中国根本没有音乐美学”。如果他们要对《乐记》、《乐论》、《奚山琴说》等丰富的中国传统加以深入研究,前者的观点将会改变。

5.在有些影视片中明显带有“超现实主义美学”和“新潮电影美学”的影子,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强调无理性和无逻辑性。有些影视作品用大量的画面和音乐恣意渲染一些不健康的场面,这都是与美学思想相背离的。

二、评价影视音乐优劣的标准及其出路

艺术从某个侧面评价影视音乐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基本很难谈什么客观标准,所谓标准就是普遍的价值观。要是某个时期、某个阶段人们的普遍价值观支持一种美学,而这种美学又具体地支持一种音乐,这种音乐就是好的。比如教会时代,人们就认为宗教音乐是好的;时期,人们就认为样板戏是好的;而现在,很多人就认为美国大片的音乐是最好的。但是,自从艺术进入大生产的行列以后,我有个个人看法,即把艺术放到经济基础的范畴里来讨论,它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在这个观点之下,当然艺术或者说影视音乐,就有了另一种评判标准。我们可以通过票房和唱片的发行量来做评定,能大量赢得利润的,当然就是最好的。

笔者比较倾向市场化标准的,市场的需要也与实力的较量有关,几个世纪以来,涌现出无数理想主义者,总想让多元的声音并存,但这太难了。就说现在,美国电影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大有无力回天的态势。前几天,一个朋友让我看了几张罐头音乐的目录。罐头音乐,就是专门的音乐制造商请音乐家做的类型化音乐产品,价格比较低廉,可以买来为影视作品、广告作品配乐。这些目录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个时期、各个层面的所有音乐风格,可以说应有尽有。个人或一个落后的民族想在里面谋取一个种类,比登天还难。你总以为你自己有所发现,其实人家早比你成熟,甚至已经产业化,制造成本比你低几十倍;或你有幸忽然发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蓦然回首,却无奈自己囊空如洗!

我期望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们,越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越是不要走捷径。须知,在世界音乐的目录中占据一席之地,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古今中外一切能够流传后世、传播四方的优秀影视音乐作品,往往是由于他们透过稳定的共性把作曲家各自的情感、发展、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与束缚从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让不同时代的欣赏者也同样受到感动,这才是影视音乐真正的美。

[参考文献]

[1] 李伟.《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电影评介》.2006.23.

[2] 王海霞.《影视音乐艺术特征探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5.04.

[3] 杨锦.《影视音乐创造了独特的审美空间》,《记者摇篮》.2005.08.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众传媒;负面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84-02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发展历经印刷媒介(报纸、新闻)、电子媒体(电视机、收音机)到当今的大众传媒(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媒介的更新换代之快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而媒介所带给人类的影响更是始料不及。

一、大众传媒对音乐教育的正负面影响分析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一部分,自然毫不例外地要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其实就音乐本身来讲,音乐自产生开始,就离不开音乐的传播,而音乐的传播要依赖媒介,因此音乐和媒介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形影不离,音乐教育是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当今大众传媒的发展更是让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由专为权贵阶层享用的“奢侈品”变成为普通民众提供的“普通品”,音乐从本属于意识形态中的“上层建筑”而遥不可及降为“经济基础中的商品而可以任意购买,音乐教育的方式由口传心授到当今的“复制式获取”,传媒的发展使音乐教育的方式逐步丰富多样化,营造了全社会范围内的音乐氛围,普遍性地提高了民众的音乐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音乐信息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流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音乐界的一场震撼性的革命。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收益颇多,但它对音乐教育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小觑:“复制式获取”为主流的音乐传播方式使音乐教育成为“实验室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实际,音乐发展逐渐丧失了创新原动力;数字传媒技术导致音乐制作的量化式发展,音乐逐渐成为音符的堆砌,文化内涵缺失;音乐的产业化、商业化、娱乐化、媚俗化态势的形成导致音乐价值判断的迷失,隐藏在音乐虚假繁荣面纱下的却是经典音乐文化的没落和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断层日益明显;音乐制品的不可改变性、功利性的因素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使得音乐教育更侧重于技术性而或略了音乐作为艺术性的一面;各种体裁、风格、流派音乐的充斥导致本土化、民族性的音乐文化难以为继;由于对传播内容监管不力,音乐教育内容中低俗、不健康内容逐渐增多,参差不齐、好坏难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些现象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对大众传媒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

其实在大众传媒出现后不长时间内,就有许多专家学者就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呼吁全社会抵制大众传媒的强大攻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的国际媒介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引导人们正确使用媒介,但是由于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影响,该工作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无论大众传媒在技术上有多先进,但在信息传播的功能上与以前的所有媒介并无不同,且能否使其产生正面效应,完全取决于如何正确地使用和使用人,单纯地谴责传播媒介工作于事无补,而且大众传媒为人类带来的益处还是相当显著的,到不可因为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全面否定。例如:对于“复制式获取”的音乐传播方式不可一味谴责,因为从古至今音乐的传播以来的都是复制,只不过当今的复制方式过于精准,而失去了变化和创新的空间;对于流行音乐,首先流行音乐里也有积极、健康的因素存在,另外流行音乐也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正常的音乐需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流行音乐,只不过流传下来的极少。

因此,在对待大众传媒的态度上,要正视其存在,对其正面的影响予以肯定,同时要深入分析、探讨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和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其所产生的后果。

三、造成负面影响的根源分析

造成目前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音乐信息输入端监管不严是造成当前音乐教育内容杂乱无章的主要原因。正确的音乐教育应当在选择教育内容上严格审查、把关,将健康、积极的内容通过正确的传播媒介传达至正确的受众对象。而当前,有部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制作人出于盈利性目的,迎合部分细分市场人群的需求,将各种低俗的音乐制品投入各种教育渠道,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音乐价值判断的迷失降低了受众的音乐辨析能力。好的音乐应当能够反映时代前进的道德主旋律,应当容忍体裁、格式、风格的多样化,应当包含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应当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改善社会精神风貌,而当前流行音乐中的“快餐型”特征正是导致文化缺乏、内涵单一的重要原因。另外,好的音乐的价值很多情况下是超越时代的,不能简单地以唱片价格和发行量来衡量。

(三)音乐教育体制不完善是音乐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在教育方向上力求达到的是音乐演奏的准确性,而忽略了音乐的艺术属性,这违背了音乐自由化的特征,扼杀了自由发挥的潜力。另外,音乐教育单纯强调音乐专业教育而忽视了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的培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实验室教学”的教育方式使音乐创作的动力丧失。人类任何的活动都来自于实践,音乐活动也不例外。大众传媒的发展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将人的活动领域局限在一个个教学实验室中,导致音乐活动本身失去了外界新鲜因素的注入,创作停滞也就在所难免。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音乐传输渠道的监管力度。要对各种音像制品的的内容严格审查,认真鉴别,禁止并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进入教育流通领域;要在教育内容选材质量上做到严格把关,切实为受众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要密切关注各种音乐流通渠道(例如电视媒体、计算机网络传媒),屏蔽不利信息的干扰,真正地净化音乐传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