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时间:2023-06-22 09:38:48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1

[关键词]典型案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案例教学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霍姆斯有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鉴于法学的实践性特点,蕴含丰富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便是形成此类经验的重要源泉。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具有突出的“社会法”属性,教师应当结合其学科、教学特点,高度重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功能。诚如知名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各类法学技能,使其成为能胜任实际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1]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制度得以普遍采用,其是指法官依据一般习惯、司法实务之原理、同一法域之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先例[2],对下级法院判案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案例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国,将典型案例贯穿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法律适用技术和司法裁判质量,促进法学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

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一般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采用。正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应有的功能。

(一)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法学知识的讲述、传授,还应包含对该领域现行法律规则、制度的分析和阐述。后者只有结合典型案例,通过鲜活个案的讲解,才能够展示出具体法律规则、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教学上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中应贯穿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传统方法讲授有关劳动权、劳动关系等理论性内容,更要通过课堂研讨、专题报告、“诊所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组合,强调这些理论、规则和制度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三)教学目标上,强调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是法的固有特点[4],对于社会作用的强调,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倾斜保护,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它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本位的。[5]可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独特的社会作用,使得有行业、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功能。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典型案例的范围

典型案例因其独特的内容、作用和价值而获得了教学上的重要意义,成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训练、提升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实践技能的有效素材。教师如何从丰富大量的司法案例中,选取出符合“典型”特征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可以在以下三种案例范围内综合考虑。

(一)司法机关的各类典型、指导性案例

根据中国现行案例指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会不定期从各级人民法院的判例中,选取符合法治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某一部门法领域的指导性案例公开,作为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裁判类似案件的参考。其中包括实践中较为新颖或疑难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案例。

(二)具有法律解释、适用方面特殊功能的案例

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往往比较抽象,容易导致局限性,通过司法案例可以有效地解释法律原则、规则的内涵,统一法律适用方面的标准,从而不断赋予成文法新的活力。在中国,在法律解释、适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的案例因其上述功效,不仅应当得到高度重视,还应当通过教学,进一步充实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理论和规则。后文详细阐述的有关职工工伤认定的案例便属于此类。

(三)具有较高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案例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社会属性较强的部门法领域,一些司法案例在回应社会关注、化解社会纠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行业、社会影响力,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航空公司飞行员集体“跳槽”、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违约金等案例。此类案件的裁判通常经过了严格的斟酌和程序,为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预测和指引。

三、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在选取出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应结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知识点,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就结合有关典型案例来具体讨论。

(一)通过典型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中,公司许多知识点需要结合典型案例予以阐释,分析有关要点、要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内涵,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要点的理解。中国现行《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了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和劳动者的说明义务,包括“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但是,究竟劳动者的哪些基本情况属于该条款的范畴,尤其是“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这一要点的界定,在实践中往往有争议。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事一审受理的“北京某科技公司诉徐某劳动争议案”中,被告徐某在原告北京某科技公司从事产品推广工作。在入职时,被告隐瞒已婚事实,告知原告其未婚,并保证其提供的个人信息真实,否则同意离职。之后,被告怀孕住院,原告以被告未如实告知婚姻状况,构成欺诈为由,将其解雇。被告提起劳动仲裁,要求原告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之后,案件又被诉至法院。该案的争议焦点即为“被告的婚姻状况是否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被告没有如实告知用人单位其已婚的事实,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经审理,法院认为劳动者的婚姻状况与劳动合同并无直接关系,被告并无向用人单位如实说明其婚姻状况的义务,因而没有违反《劳动合同法》第8条的规定。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维护生产、劳动秩序,给予劳动者奖励和处罚的重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要求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修改或决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在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某工业公司诉王某案”中,王某与某工业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作为该公司的品质检验员,并约定了合同期限、试用期及工资等事项。其中,合同还约定:王某如有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公司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其他重大损害的,该公司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并无须支付经济补偿。2013年9月,王某在工作时触按机台操作按钮导致一同事手指被烫伤。之后,该公司向王某发出《违纪处罚通知书》,以王某违反安全规则越过防护隔离挡板进入员工操作机台区域,触动按钮以致机器运作产生损害为由,对王某给予警告处分并扣分。2014年3月,公司再次发出违纪处罚通知,以王某隐瞒、编造事实为由,对王某给予警告处分并扣分。根据该公司《奖励与惩罚规定》,员工违纪累计扣满10分,公司将与其解除合同,因而公司与王某解除了劳动合同并拒绝给予其经济赔偿。原告王某不服,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工业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工业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奖励与惩罚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应当履行《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的讨论、协商和公示程序,但被告未能就该规定的内容及其公示、告知程序等事实进行举证,因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二)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大学校园内外,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打工兼职、实习的情况越发普遍,有关在校学生劳动关系的认定也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的一个疑难问题。这些问题事关学生的切身权利,容易激发其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兴趣,以此为契机,通过典型案例阐述有关法律规则、制度的适用,足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受理的“李某诉某公司确认劳动关系案”中,对于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以就业为目的的实习、短期打工兼职而提供劳务的情形,作了法律上的认定。该法院认为,李某作为在校学生,在暑假期间向某公司提供相应的劳务,该行为并无在经济上依赖于某公司长期获得生活来源的意思,也未体现出向某公司提供较为长期、固定劳务的意思,双方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并无建立具有一定人身依附性劳动关系的合意。上述事实不符合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李某与该公司之间应按照劳务关系处理,故驳回原告李某的诉讼请求。实践中,如果应届毕业生以就业为目的进行实习或提供劳务,用人单位明知此种情况而实际用工的,二者之间应当成立劳动关系,可以签订劳动合同,而已经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有效的。

(三)通过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理解新修法律的能力

由于现实的需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的法律法规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中,教师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新近制定、修订的法律法规,提高其理解、适用它们的能力。新近修订的《刑法修正案八》新增“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这一罪名,作为刑法第276条之一。即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袁巧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浙江某工艺厂负责人,从2011年初开始拖欠工人工资,并于9月初突然逃匿,手机关机无法联系。9月9日,该地人事劳动保障局发出指令要求其支付工人工资,县法院对其机器设备进行财产保全。至9月21日,袁某仍未如期履行。经调查,该厂共计拖欠工人工资约29万元,案件被移送至县公安局,立为刑事案件。次年1月19日,袁某投案自首。经审理,法院认为,袁某以逃匿、改变联系方式的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29万余元,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袁某案发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系自首,依法可以从轻处罚。最终认定袁某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四)通过典型案例强调社会责任的法律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事关一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无不强调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凸显出该法律部门的社会属性。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晰认识到这一点,并引导他们从具体司法实践中归纳裁判要旨。2013年7月,某电气有限公司组织公司职工进行户外拓展训练。70名职工到达培训基地后,次日下午参训员工集体进入该训练基地周边的景区游览。游览过程中,职工潘某拍照时不慎落入水中,职工杨某等三人听到呼救后跳入水中营救,后潘某被成功救起,杨某和另一员工不幸溺水身亡。该案中,杨某的身亡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该案的争议焦点有:游览活动是否属于户外拓展训练的一部分?杨某跳水救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是否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伤情形?经审理,二审法院认为,户外拓展训练活动的费用由该单位统一支出,活动由其统一安排和组织,根据该活动计划,游览景区也属于户外拓展训练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职工杨某因救落水同事身亡,其行为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项规定的情形,即“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法院的上述终审判决,不仅充实了有关条款的具体适用,更从司法角度强调了对于社会责任的保障。此外,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第2项的规定,职工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应当视同工伤。杨某的救人行为应当属于为保护公共利益的见义勇为行为。肯定维护社会公德、保护社会公益的行为,落实社会责任,给予受害职工社会救济,使正义行为发扬光大,最终保障国家、公众的整体利益,也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法学,2013(4):40.

[2]王泽鉴.英美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利明.民法疑难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4]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2

一、管理任务总体要求

年我县管理教育乱收费任务要持续对峙以“三个代表”主要思维为指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心纪委第七次全会精力,进步看法,一致思维,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教育优先开展,促进教育公道”摆在凸起的地位。从构建社会主义调和社会和办人民称心教育的高度动身,认真处理群众反映激烈的教育热点问题。

二、管理任务目的

(一)监视反省乡村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变革各项办法的落实。本年管理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要果断做到“四个决不答应”,即决不答应平调调用教育经费、决不答应削减当地当局的原有投入、决不冬许用专项资发放教员津补助和归还学校欠债、决不答应“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

(二)具体贯彻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重点表现义务教育公益性、公平性。鼎力推进义务教育平衡开展,加大单薄学校革新力度,有用促进区域平衡和校际平衡。严厉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规则,严查以办重点班为由的乱收费行为。

(三)增强教育经费治理。严厉执行“进出两条线”规则,切实管好用好教育收费和其他教育资,积极推进树立和完美学校经费进出运用状况公示准则、常常性审计及审计布告准则,增强教育内部审计监视,谨防挤占、调用、截留教育经费,进步资运用通明度,确保资平安。

(四)进一步标准学校收费行为

1、树立阳光收费运转机制。进一步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准则,每期开学前必需在学校分明的地位吊挂教育收费“三公开”的公示牌,向社会和家长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规范,公建国家的收费政策,公开县上的中小学收费监视告发德律风。

2、增强学校效劳性收费和教辅材料的治理,学校后勤效劳要遵照学生自愿和非盈利性准则,执行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变革后的学校,要将蒸饭、泊车、饮水等效劳的合理本归入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局限;对伙食费、住宿费规范执行“上限”节制,学生伙食费要按月收取、按月结算,不得强迫学生在学校合伙。认真执行《四川省标准教育收费八条规则》,制止贸易效劳机构进校进行任何方式的针对学生的推销和运营;严禁中小学校一致征订和运用教辅资料,不答应任何部分、小我向学校和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和进修器具;对学生参与保险可积极指导,但不克不及强迫,严禁学校代收保险费、体检费;严禁中小学校在岗教员组织本校学生进行有偿补课运动。

3、公办通俗高中招收“择校生”严厉执行“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的政策。公办高中“择校生”比例必需严厉节制在本校招生方案的30%以内,登科分数线下调幅度不得超越该校方案内招生最低登科分数的15%,收费严厉依照规范执行。

(五)积极展开创立标准教育收费示范校(园)运动。为树立正面典型,发扬进步前辈示范效果,优化教育收费情况,各校要依照我局《关于展开创立标准教育收费示范校(园)运动的意见》(教发[]39号)的精力,积极展开创立标准教育收费示范校(园)运动。

三、首要任务办法

(一)强化责任,加强执行力。严厉落实管理教育乱收费目的责任制,健全联席会议准则,完美指导牵头,纠风、财务、物价、审计、新闻出书等部分齐抓共管、综合管理的任务体系体例和任务机制。依照“谁主管,谁担任”的准则,持续稳固一把手负总责,分担指导详细担任,局指导包片,科室包校的层层担任任,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的责任制和责任追查制。

(二)狠抓泉源整治,树立和完美管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对峙“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进一步施行好新机制,强化资治理,进步经费运用效益。积极推进树立和完美学校经费进出运用状况按期公示和审计公示准则,增强教育内部审计监视,谨防挤占、调用、截留教育经费。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3

关键词:劳动法课堂教学案例互动教学法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在积极进行教改项目的实施,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和实践中,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便能让学生更快地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但是大部分大学和高职院校教师课堂中的教师们更多地还是采用传统口授的方式,却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中,丰富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学习劳动法的目的是为了其具备充分的理论体系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所以这教学缺陷显得更为明显。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课程教学改革更多地应该在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提高上,更应当加大案件互动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

案例互动教学法普遍应用于法学专业各课程教学,但对劳动法课程而言显得尤其重要,劳动法律法规理论与劳动案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意识地维护自身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然,在案例互动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往往是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既现实又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1.互动讨论式教学课堂模式。教学课堂互动讨论模式,学生应当在案例互动前先行掌握相关的劳动法的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将收集好的案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学生表演的形式展示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理论联系案例,进而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或者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最后授课教师对学生和小组的意见并给予点评和总结,特别是对于学生观点中出现的问题和疏漏细节予以纠正,学生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学习,教师也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加以提醒,解决提高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诊断式教学课堂模式。诊断式教学课堂模式类似于医院医生的临床实践模式,学生们为主体,是建立在对案件的真实背景的基础上,所有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是案件的负责人,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和细节的理解与实际案件的处理,授课教师先行安排学生小组收集身边的亲戚朋友的真实的劳动法案例,并甄选其中有典型的劳动法纠纷案件,由学生分组参与演绎,让其他组学生通坐诊法律诊所,遇到困难和纠纷学生小组向诊所的学生小组求助,并请求诊所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法律诊所学生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然后打开相应的处方,对症下药。这不仅帮助学生们解决了实际困惑问题,提供了法律援助,更是让学生在实务中学习相关的法律技能,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和综合能力。

3.模拟法庭教学课堂模式。模拟法庭教学课堂模式即教师和学生分工通过劳动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与真实法庭情形无异。一般而言,模拟法庭教学课堂模式,安排时间在劳动法课程教学后半期进行较为合适,可以考察学生掌握的劳动法理论知识程度,综合运用各种法律知识和资源,制定有效的法庭辩论。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合适的案例中,由学生进行分组担任不同角色和学习不同的身份要求,包括劳动诉讼案例中的法官、原告、被告、雙方律师,陪审员、法警以及双方的家属等重要角色,使学生了解法庭中不同角色的特殊要求,并且要求现场完全按照法庭的正常一审或二审的程序进行。在模拟法庭结束时,通过授课教师的法庭全过程回顾,归纳和总结,例如各小组在案件审理是否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正确、法律知识运用恰当、审判公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劳动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互动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法课程的积极性。案例互动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劳动争议案件迷惑相比,结合典型案例,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的讲解,更全面地归纳具体法律规则、制度,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教学上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法律术语和思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够认真主动进案例分析与讨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立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的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互动启发式经验,教学方法,课程活动沉闷的气氛球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案例互动教学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一起工作、学习的凝聚力,不再只是讲台上的老师或者台下的学生而已,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案例互动讨论、“诊所式”“模拟法庭”等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和学生分享经验,彼此个对方的学习和提升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后需要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的学习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劳动法,也奠定了学生和同事,领导之间未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合作与交流。

3.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积累。劳动法课程案例互动教学各种模式中,相比纯理论教学而已,授课教师更希望让学生单独或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思考、讨论和总结学习内容,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劳动法是社会法的内容,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其根本目的是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实现社会劳动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学生积累了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课程中用到的讨论辩论的方式极大地锻炼了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自身有了这样的逻辑思维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三、结语

总之,案例互动教学法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不仅在劳动法的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使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内容理解和学习,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能加强学生对劳动法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案例互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提前进入到真实的社会工作情境中,学会如何解决自身或者用人单位所遇到的劳动纠纷问题。同时对于授课教师自身而已,不仅是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教学业务水平,更促进了学院劳动法课程教学的成效性。

参考文献: 

[1]罗超.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功能.大学教育[J].2017(07). 

[2]王素芬、蒋佳伯.论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多重维度.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2015(11). 

[3]段凯.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法制与社会[J]2017(1)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07-03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近几年来受到了包括法学在内的不同学科的高度重视。法学界已经对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达成了共识,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各个法律院校首选的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2015年5月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界定案例教学的基本含义,并将案例教学视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因而,精心遴选和编写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案例工作是实施真正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教学案例遴选与编写的意义

(一)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基本前提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合适的教学案例,没有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就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没有多大的区别。在这种教学中讲授是主要方式,案例是辅助性的,实际上是举例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讲授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案例,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因而,遴选适当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合理的编写,对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真正取得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沟通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法学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

互动式案例教学中,教师仍处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无论是案例的遴选和编写还是案例教学的组织,都要由法学教师付诸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法学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分析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是提高法学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反思相关法学理论是否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相关领域的法律规定是否健全、完善,从而有助于提高法学教师对实践问题的洞察能力和解决能力,这与教育部在《教育部中央政治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强调的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地位以及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

(三)有助于建设法学教学案例库

目前不少法律院校都开始重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和完善。法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有利于法学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切实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库有别于案例数据库。教学案例库收录的案例必须是经过法学教师精心编写的,涉及全部教学环节的典型案例。因此,组织法学教师参加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将对法律院校建设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库,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案例遴选与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法律院校对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对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也开设了案例教学的专门课程。如延边大学法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设置了“民法案例讨论”、“刑法案例讨论”、“行政法案例讨论”、“经济法案例讨论”等专门的案例教学课程。从上述课程的学时分配来讲,总学时32学时均为实训学时,但是在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环节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案例来源有限

实践中不缺少典型的案例,“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更新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劳动,还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持”[1]。而一些教师选择案例的方式比较随意和简单,往往是上网收集或者运用已经出版的案例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很少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地人民法院审判过的案件、未进入司法程序的事件或者非诉执行案件等。

(二)案例未经编写直接运用

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应当是经过教师精心遴选和编写的,即在事先拟定好教学目的、教学计划、通过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效果等的基础上付诸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而不少教师选择未经编写的案例直接适用于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达不到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所应具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案例编写不规范

“就目前的法学教材而言,以实际案件为素材编写的案例分析书籍虽然也不在少数,但专为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而编写的‘教学案例’则极为罕见,值得反思。”[2]目前,将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有机和科学地融入相关课程的案例教材较少,一般教学案例的编写主要包括主要案情及争议焦点问题分析,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案例教材采用了这种撰写方式。这种编写方式未能完整再现案件事实,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因而仍适合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不适合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因为教师事先已经提出了案件争议的焦点,忽视了实际案件的处理中事实的认定和寻找法律依据等问题,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案例遴选和编写的构想

上述教学案例的遴选和编写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因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教学案例的遴选和编写工作。

(一)扩大教学案例的来源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编写优秀案例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会使案例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学界认为,教学案例可以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地方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媒体追踪报道的案例中选择。遴选的案例应仅限于中国本土发生的案例,

需要引起法学教师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裁剪,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3]。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其他类型的案件同样如此,直接影响教学案例的编写,因此,在遴选这些案例时应慎重。笔者认为法学院校应与当地的法律实务部门建立相互合作的互动机制,从法律实务部门直接收集发生在当地的典型案例。这种收集方式既有利于降低编写案例的成本,也有利于收集完整的案例素材。因为案件发生在当地,编写人员可以详细地调查和了解案件发生的背景。

此外,案例的遴选中既要重视经人民法院裁判的案件,也要重视未进入司法审查程序的事件和非诉执行案件。如《行政法案例讨论》课程也可以选择“深圳驱逐治安高危人群事件”、“杜宝良事件”、“拖欠劳动报酬案件”等未进入司法程序或者虽进入司法程序但未经人民法院裁判的事件和非诉执行案件作为教学案例。

(二)遴选教学案例的原则

1.真实性。劳伦斯则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能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必须要把这一复杂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实复原以使人们能够理解它”[4]。依据真实性原则教学案例应选择实践中已经发生的真实的案例或事件,不能随意杜撰。如美国法学院校因为“生活化的真实案例具有可信性和借鉴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对现实生活纠纷的预防和解决上”。课堂上的案例均来自法院公开记录的判决。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中国本土经常发生的案件,了解我国立法、执法及司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时代性。时代性指的是案件发生的时间不能太久远,应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法律问题选择案例。案例越是新颖,越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为说明法律发展过程,选择旧法下的典型案例也是必要的。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收录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第4期。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25日又将此案例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38号”予以。可见,此案例虽然发生时间久远,但其判决内容对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3.典型性。典型性指的是应选择实践中经常发生

的,通过现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难以有效解决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案件。如最高人民法院的政府信息公开十大典型案例等。典型案例对于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和法律专业技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学理论研究现状及不足,剖析案例中所反映出来的制度层面上的深层原因,进而思考解决对策。

4.关联性。关联性指的是教学案例所包含的法律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所学过的相关法学课程的理论和法律法规紧密相连,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参加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同时案例的难易度也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主要法学理论及法律问题。

5.争议性。争议性指的是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争议

性,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只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美国的一位大法官曾经说过: “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 相反, 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 是因为我们享有终审权。”[5]因而遴选的案例法律关系应较为复杂,涉及的法律和理论问题较多。这有助于为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进行对抗式的辩论和讨论留下空间。因为案例并未预设标准答案,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在针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增加了确信,这是成为法律人的一个基本方面”[6]。

(三)教学案例编写的内容

在遴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学案例的编写应紧密围绕着如何在案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问题展开。具体来讲,教学案例的编写应规范化,具体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案例名称与案例正文。应结合案例中出现的突出事件,以简短的语言概括案例名称,以便在教学案例库中检索。案例正文应包括案件发生的背景、案件起因、主要内容及相关证据材料等。案件发生的背景应概括说明案件发生的有关背景,说明案件发生的特定原因和社会环境等条件。编写案例应以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为基础,从最开始的法律关系入手,对于案件事实给予充分的说明。应以时间和案件事实相互交融的方式叙述,内容应详略得当。案例的编写应客观,忠实于案件事实。教师要保持中立,不能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不利于发挥学生分析案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编写案例的语言应准确、规范、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弄清案件事实。

2.教学指导手册。教学指导手册是为指导教师组织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案例的使用说明。教学指导手册应包括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预期效果、思考题和实践题及参考文献等。

教学目标是互动式案例教学实施的方向,是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应明确使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学计划是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总体规划,是结合教学时间设计的每节课的讨论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应包括完整的课前、课中及课后计划。教学时间一般应安排2—4学时。教学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应事先把案例讨论涉及的具体问题梳理清楚。预期效果是指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的预先判断。对预期效果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案例教学结束后在教师反思的环节,教师只有将预期效果和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相比较,才能对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予以总结和评估。

围绕案例涉及的争议焦点问题,应列出若干思考题和实践题。思考题和实践题的设计不能太直接、简单,应带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在于虽然是案件分析,但不能简单依据法律法规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应结合相关的法学理论及法学家的不同观点,使学生深入了解规范和学理的前沿动态,并积极思考现存问题的解决路径。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5

(一)开放性

在地球的表面,陆地是相对固定、独立的,而海洋则是相互交融、没有阻断。任何一个临海国家都要通过海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来提升自身的实力,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都以相通的海洋作为共同合作的舞台,相互协作、互利共赢。于是海洋的广博开放带来了海洋经济的开放性特点。海洋的公海部分是世界各国共享的财富;各濒海国家和地区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也不像陆地上的土地那样完全归私人占有,生活在其沿岸的居民,均可享渔盐舟楫之利;正是因为海洋这种开放性,倘若一国欲行不轨,也更容易造成对他国的侵犯。海洋经济的特性,要求培养劳动者具备两种素质,一是铸就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善于接纳异域文化的容人气量和品德,俭朴谦恭的品行操守,二是固守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最大原则,坚决捍卫祖国的,遇到挑衅决不让步。

(二)流动性

海水本身是流动的,因此存于海水中的某些资源也常随海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着位置,任何一种海洋开发、生产活动都会带给周围或造成环境资源影响,即一个区域内一些人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无论是海洋运输、还是海洋旅游,海洋捕捞),都会快速地传输到周围的资源环境、人、企业和国家,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较大范围的巨大损失。目前全球形成的警示案例很多。被认为数是十年来最大的环境灾难的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只因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就拿养殖来说,近乎毁灭美国南海岸整个渔业;2012年4月,因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导致康菲和中海油遭百名养殖户的而被要求巨额赔款。海洋经济的流动性要求从事海洋经济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必须改变“短期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保持辩证思维的能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高筑诚信、勤劳、负责、高效的廉洁意识,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对各种因素做好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具有放眼四海的综合判断能力,做出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及时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少不应对后人和他人的利益带来不良影响。

(三)风险性

一是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风险性。目前人类的海洋活动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着海洋自然条件的限制,狂风恶浪、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很大威胁,如油气资源的海底开采,要达到水下几十乃至上千米,其成本高、时间跨度长。二是海上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海洋族群背井离乡,以船为家,四海漂泊,远离陆地,工作空间狭小,没有新鲜蔬菜,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更没有电视文娱活动,生活供给保障条件有限,甚至会遇到海盗、抢劫等人为灾难。长期的“海洋生存”方式,造就了海洋族群有别于陆地居民的禀赋品性。一方面具有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果敢应对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具备舍家离乡的忘我情操,吃苦耐劳的禀性品德,舍己为家的奉献情怀。如何有效地整合海洋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二、契合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一)挖掘海洋经济典型案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海洋及海洋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典故、案例、形势和政策等内容,让大学生明确海洋及海洋经济的现状和地位,利用典型案例,增强他们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例如,关于科学发展观内容的讲解,可列举青岛大禹集团是怎样成为“青岛市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青岛市诚信企业”的,从而加深“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可以选取上海市“走出去”企业领头羊光荣称号的上海水产集团所形成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及其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穿国先进的海洋经济企业在面对台风或其他恶劣天气时是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或者把各种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的。这些小插曲的应用,一方面加大学生对海洋经济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将潜移默化地将工作效率、廉洁、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在领土的讲解中,可借助中日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回顾历史,充分展示中华儿女抵御侵略,誓死捍卫民族权益的伟大壮举,促使大学生增强“海殇则国衰,海强则国兴”的感触,加深对海洋国情的了解,善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角度审视需要保护的海上利益,促使他们担负起利用海洋发展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摆脱落后,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短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和“实训锻炼”是一条长期推行的非常有效的经验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高校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协议对接,借助海洋经济的大好发展态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阔的空间。例如组织大学生去港口物流、现代渔业、现代保税物流等特色产业群实习、实训或者岗前培训,现实会告诉他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中磨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大学生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调研,通过现场的观看、思考认识海洋生态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感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利用节假日,鼓励大学生从事海洋旅游服务活动,与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交流、协作,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宽阔的胸怀。大学生从事以上丰富多彩的“海洋工作”,均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6

五一国际劳动节

教职员工同志们、同学们: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了,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教师和员工、向全校同学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节日快乐!合家幸福美满!

今年以来,全校师生员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切实抓好"十五""211工程"项目建设,迎接"本科教学优秀评估"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温江新校区建设进度。最近,我们正抓紧制订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即将交教代会审议,报教育部批准后实施。我相信,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不懈的努力,财大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实现学校"第三创业"的奋斗目标。

同志们、同学们:

当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袭来。"非典型肺炎"这一传染性强的呼吸道疾病,先后在全国多数地区蔓延,威胁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受到了影响。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沉着应对,周密部署,严格防范,尊重科学,依靠群众集体的力量,动员和组织了全校师生员工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防治"非典"的艰巨斗争中。

学校一直高度关心爱护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尽力截断"非典"的传播途径,阻击"非典"于校门之外。这包括:1、学校成立了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校内快速反应的预案和工作机制;2、向全校师生员工广泛宣传防范"非典"知识,同时实施全面消毒,重点是教学、生活公共场所、学生寝室和教工宿舍;3、为师生及家属熬制和免费提供中药;4、为师生员工发放体温计;5、严格校门出入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相对封闭校园;6、要求在外实习未返校的学生不要擅自返校;7、调整教学方式,暂停大型室内活动,开展室外小型、分散的文体活动;8、校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病室;9、校园网开设"非典型肺炎防治"专栏,以校园网和校园电视等形式,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校内外防治"非典"的实情;10、调整"五一"放假时间,等等。学校希望全体师生员工高度重视"非典"病毒的危害,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休息,合理搭配膳食,确保身体健康,维护校园安定、安全,爱护秩序井然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

尽管学校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但对"非典"防治工作仍然要保持高度警惕。为了截断"非典"传播途径,维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稳定情绪,凝聚人心,学校设立了条件较好的隔离和集中观察点,密切关注从外地返校师生的身体状况。广大师生员工充分理解学校防患于未然的措施,积极支持、密切配合了防治"非典"的各项工作。版权所有

我们欣喜的看到,财大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们,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员工和绝大多数学生临危不乱,积极地投入了与"非典"斗争的第一线,经受住了防治"非典"斗争的初步考验。广大教师、员工忠于职守,以身作则,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范;全体同学(包括目前正在集中观察以及未返校的同学)不断加深了对防治"非典"重要性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平和健康的心态,抓紧时间,坚持学习,不出校门,切实做到了"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的要求。

我们要深刻认识与"非典"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与反复性,立足于做好"防大疫、打硬仗"的准备。在事关师生员工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紧要关头,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怀着我们高等院校的师生员工,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在期待着我们。财经大学的师生员工历来有朝气蓬勃、团结拼搏的顽强斗志,历来有高度关切祖国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版权所有

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及省市的领导下,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指挥下,全校师生员工一定会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知难而上,全力以赴,打赢学校反"非典"斗争的硬仗,为最终战胜这场严重的灾害作出我们财经大学人应有的贡献。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7

关键词:劳动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日

目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逐年增加。劳动法课程也成为多个高校专业的专业课程,比如法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等。可以说,劳动法课程的教学遇到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挑战也是并存的。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劳动法课程为例,就面临着教学课时较少、学术成果积累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劳动法教学的变革成为关键,这也使得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突破口。部分一线教师也进行了探索,主要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方案: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是法学教育比较主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多种价值: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等能力;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再按部就班地传授庞杂的知识体系,而是直接指向实践,强调按法学的应用性施教,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深奥的法学概念和理论,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转变到追求理论的功能实现上来,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也为职业素质的提升开辟道路。

(二)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劳动法教学中,设定情景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参与劳动执法演练、模拟仲裁或模拟审判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法律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开展社会调查。它是以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通过参观、实习、法庭旁听等方式学习法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如安排学生到大型工矿企业、劳动执法机构参观实习;二是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或组织法庭审判进校园,使学生法律适用具体程序,切身体会法律的尊严;三是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如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律师和资深法官来学校讲授部分实务课程。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仍不理想,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法中。1、案例质量较差。当前,高校教师所选取案例的来源非常复杂,很多来自于报纸、杂志、各种教学辅导参考书,也有以自己的案件现身说法,有的干脆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教学过程不合理。很多老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在课堂上引入几个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授课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因此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教学模式;3、案例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案例质量较差,案例教学的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参与到案例的讨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二)情景教学法中。一是情景设定不易把握,一个具体的情景涉及发生时间、难度、法律知识跨度等问题,各个方面均需兼顾,又要适合教学需要,现实难免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二是参与人受限制。从情景设定的情况来看,除非重大复杂的案件,一个真实的案件所涉及的参与人往往不过数十人,太复杂的案件将导致不可预期的因素增加,因而影响情景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时间长度受限制。一场情景教学从筹划、准备到开始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课时限制,任课教师在一门课程中也不可能多次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四是授课成本过高。为使学生充分体验真正开庭的感受,增强模拟法庭的预期效果,在场景条件上,就要考虑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硬件配备;行政执法演练或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为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可以邀请劳动执法人员、法官或律师对情景教学进行点评。这就需要学校与相关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一定的配套经费作保证,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教学法能否得以进行及其实施效果。

(三)社会教学法中。一是学校教学安排和调查单位接收参观、实习的时间不能一致的冲突时时存在;二是教学成本过高,不管是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还是要请合作单位座谈、授课都需要交通费、餐饮费、讲课费等一系列的配套经费作保证,对于现在经费上捉襟见肘的中小高校是很难保证的。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进行改革的途径就是要改进老办法,寻找新方法,并能够找到它们的优势,并在劳动法课程的教学中正确、充分地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是用传统方法还是用新方法,而是要按照学生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综合使用。

(一)改进传统讲授教学法。很多人给他贴上了“填鸭式”的标签,颇受质疑和诟病。事实上,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讲授法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其并不等同于机械灌输。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在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上述改革都是在原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的新的辅的教学手段。几种方法都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也都离不开课堂讲授法。应当说,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非该方法本身所固有的,而往往是由于人们应用不当或由于材料本身问题造成的。为了发挥课堂讲授法的优势,避免其消极的作用,要求我们在劳动法教学中科学地穿插上述提到的改革方式,提高讲授效果。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8

关键词: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 案例教学 方法改进 限制条件克服措施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迅速被推广到法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随之渐高。劳动关系管理实践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劳动法知识的应用。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效果也突出反映在案例教学方面。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同时,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内容涉及的很多是劳动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其适用要求具备精准、唯一且具有底限性的特征,因而凸显了案例教学在巩固课程知识方面的重要性。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首创并应用于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并非一门专业的法学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劳动法学,而应该将管理学元素与法学元素结合起来应用到案例教学中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表是笔者教授的三个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章节测验成绩统计结果,学生关于劳动合同管理的章节内容的平均成绩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劳动合同的内容教师应用的案例教学内容是最丰富的,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确实是迅速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备注:1.教学方法分理论教学(L)和实践教学(S)两种,案例教学包含在实践教学中;2.教学手段分传统教学(C)和多媒体教学(D)两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是连接实践和理论的桥梁。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1.对案例的应用模拟可以实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过于抽象,辅助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2.对案例的排比分析有助于梳理理论知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与关联性。教师通过对关联案例的比较、综合案例的分析,建立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论知识体系,快速地提升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3.对案例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关注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应用效果。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源于理论、用于理论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对案例的价值导向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学习导向并非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案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应用,能够使学生感知到本课程的应用价值。借鉴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精髓,当一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能迅速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案例教学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案例选取要有典型性。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1.针对劳动纠纷的多发点选取案例。比如对工资制度的案例教学应该结合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展开。除此之外,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可以重点分析的现实问题还有:劳动合同管理中关于劳动合同形式、试用期、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期限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要深入企业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研,梳理出问题多发点,选择性地摘取案例分析点,最终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展开针对性分析。

2.结合学生的就业实践选取案例。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问题,在如今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选取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比较可取的办法是与学生保持网络联系或通讯联系、与学生就业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3.学会从社会热点话题中选取案例。这一类问题比较容易截取,比如针对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华为解雇风波,河南农民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还有当下热门的“萝卜招”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选取案例的依据。此类问题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研讨式和辩论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用度很高。

4.注重点面结合地选取案例。对于单元学习而言,选取一些足以说明对应的知识点的小型案例实施教学进度控制。此外,教师要适时地选取一些综合性案例展开分析,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综合性案例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宜采用研讨式、情境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9

大学生就业近两年依旧面临压力和严峻形势,根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3%)高于本科毕业生(1.2%)。”在就业率不高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学生宁可将就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是还没有找到工作,但是也没有迈开创业的步伐,是有很多原因的。笔者将重点从课程教学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度方面来进行探讨,以经济法课程为例。

二、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业意识比较薄弱,观念落后。虽然我们身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认为读大学的目的就是求得一个安稳的好工作。加之学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是偏向于将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指导环节,停留在政策形势大环境分析和技巧培训上,而没有在实质性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上面下工夫。有一些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也是停留在网上开个网店或者微信销售上面,没有真正涉及到实质性的创业精神领域。

2、缺乏创业教育的配套设施和氛围。大部分学校的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为职业规划这样一门课程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创业条件和配套设施,使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行动方面缺少引导,从而影响了学生进行创业的积极性。相关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以教授理论知识为目的,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缺乏创业的激情和梦想。

3、欠缺经济法律意识,诚信度不够。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而很多大学生本身对于法律也是很陌生的,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在创业的过程中,对于经济法中的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知道、不重视、不遵守,很难在市场中把控和抵御风险。在诚信度方面,作为处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本身就是没有知名度的弱势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让人接受新人、接纳新产品是需要过程的,诚信度的建设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三、如何通过经济法这门课程进行创业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

1、精选课程内容,突出企业法和合同法的主体地位,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经济法作为一门直接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本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会计审计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繁杂,包括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市场管理法、知识产权法、票据法等等,所涉内容非常广泛。本课程立足于职业岗位对经济法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以经济类岗位群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法律事务为依托,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地将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的理论知识设计成一个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转化成了一个实际中遇到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处理和解决。因此,本课程一开始讲述企业法的时候,让学生带着自创企业的工作目标进行学习。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团队在理论的指导下,必须组建自己的企业,形式不限。紧接着,我们开始上合同法的内容,同样,在审慎选择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工作环境,要求在已经成立的企业中相互签订合同,根据各自的企业性质,进行借款合同、原材料成品交易合同、租赁合同等工作内容。他们之间也会产生“经济纠纷”“劳资纠纷”“侵权”等“实际问题”,但是有些内容还没有学习,因此,有的同学开始自己在网上查找资料自学,有的开始求救老师,有的开始在书本上预习……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新的知识,迫切渴望解决新问题。当我们学习到相关章节,就把同学们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的方式排除安全隐患、处理产品质量纠纷、正确签发票据、解决劳资纠纷等等。

2、案例化教学贯穿始终,注重运用典型案例培养法律意识。案例分析法在实践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作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一种积极生动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纯教授法更能吸引学生。另外,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能让学生加入进来探讨,增强教学效果。经济法这门课程含有十几部基本法,因此每一章都是一个典型的法律问题。在讲述每一部法律之初,教师都是用一个真实的典型案例进行课程导入,可以是口述也可以是视频,通过案例展现典型性法律问题,用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蕴含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原则。有些问题不能即时解决,进行标记,待整个法律体系学完后,再请同学回过头来进行解决。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的实战机会,并且引入一种理性的法律思维模式。

3、创业团队化教学,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在布置作业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精力,以及契合我们开展公司等经营团体的实际需要,始终贯穿团队创业意识和团队作业。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就遵循自愿的原则,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以后的“工作”都将围绕小组展开。每一个团队都将组建自己的经营实体(公司或合作等),每个人在企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担当。创业团队的组建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项目团队出来的作品和成果代表着团队的整体成绩,由教师进行打分。比如,我们拟定章程,按照设立公司的正规程序由团队准备好完整的工商注册材料,根据创队提交的材料,由教师扮演工商局的职能进行审核,有问题的提出异议进行修改。在我们的模拟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争端纠纷,让学生在团队的力量下,用法律思维和方式解决纠纷,处理问题。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10

关键词: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载体

学习情境构建的核心任务是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选择合适载体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条件和环境要求。

一、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确定

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指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实现的最终行为。学习目标不应简单的理解为是一个技能目标,应包含知识、技能和素质等三个维度,在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性目标之间找到结合点。学习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环境、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方向。以高速动车组检修专业《动车组电机电器检修与维护》课程为例,其课程学习目标定义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或借助动车组检修规程等资料,制定动车组电机电器的检修与维护作业计划;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计划完成检修与维护工作;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使用工装设备材料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检修和评价反馈。学习完本课程以后,学生应当能够进行动车组电机电器的维护、诊断和修理作业,包括:①动车组低压电器检查、维护、诊断与故障处理;②动车组高压电器检查、维护、诊断与故障处理;③动车组高低压转换电器检查、维护、诊断与故障处理;④动车组电能与机械能转换电器检查、维护、诊断与故障处理。”

学习任务又可称为“学习性任务”,是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表现。学习任务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现场的工作任务,它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环境下,通过若干学习情境学习,学生习得相关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方法、标准、规程等,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劳动协同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任务应具有典型性,能反映真实的工作情境,明确任务实施的环境、参与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标准、劳动组织方式等。以高速动车组检修专业《动车组牵引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课程为例,其学习任务为:“根据运用标准对牵引与控制系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维护,在各特定的检修工作条件下依据四级修程标准或依据维修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经济的方式完成动车组牵引与控制系统的维修与调试。地勤机械师以小组合作或独立工作的形式,使用通用工具、牵引与控制系统专用维修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按照技术规范对牵引与控制系统的故障进行诊断和修复。随车机械师在动车组运行过程中随时和司机保持紧密的工作联系,一旦出现故障,配合司机进行应急故障处理。工作完成后,记录已完成的工作,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循各级修程的作业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构建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构建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要素特性设计的。这些工作过程要素主要包括:工作对象或产品、工作环境及要求、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具材料、技术标准或流程等。例如在构建酒店、旅游、客运等服务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时,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群体或人)的不同,结合工作环境、服务内容的复杂程度来构建教学内容;对于生产性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根据生产的产品的类型为出发点,然后根据使用的工具、技术标准或流程分别构建;对于医疗和维修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根据故障或病症的类型来构建;对于企业一线管理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根据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环境来构建;对于操作控制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根据设备来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与不同专业的不同岗位的特征有很大关系,下面将列举几种典型的教学内容选取与构建的方式,供大家参考。

1.以设备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

以《铁路区间信号设备维护》为例,作为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为培养学生具备铁路信号工的职业岗位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在构建该门课程内容时,针对信号工平时工作主要以信号机的操作和维护为主,因此选取以操作和控制的设备类型不同为出发点,来选取和构建教学内容。这里的类型不是指简单的厂家和型号的区别,而是指技术标准和操作模式的不同,从而避免对相同技术设备因外观或者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重复性学习,而忽视了对实现该种功能的不同时期不同技术标准的设备的系统性了解。

通过广泛调研以及和现场电务专家商讨研究,考虑铁路广泛使用和大力发展的因素,并考虑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情况。总结出目前铁路区间信号设备主要以微机连锁技术为主,而且预测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主流发展方向,同时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主要是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设备,因此选择以该型设备为核心,构建教学内容。考虑到目前在中小信号站,还存在着部分以单片机控制技术和继电器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信号控制设备仍在运行,因此加入这两种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UM71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设备和64D型半自动闭塞设备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考虑到随着信号控制技术发展和设备集成度越来越高,设备的内部结构大都被模块化和封闭化,无助于学生清晰了了解设备的内部构造,系统了分析掌握设备的演进,为下一步技术革新提供思路。因此我们对于64D型这种“露”式和UM71型以单片机技术为核心的“半”式信号控制设备的学习,对于辅助了解ZPW-2000A型“模块化”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设备的构成和基本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对信号控制设备具备系统性的认识和模块设备解构的能力,为较快的适应未来的设备更新和对设备提出创新改进提供了基础。

2.以工作对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

以《一般条件下铁路货运组织》为例,作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培养学生具备铁路货运员的职业岗位能力提供重要支撑。货运组织的对象是“货物”,货物外形、性质的不同决定其适用不同包装,货物包装不同对货运组织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货物保管、装卸车组织、车辆选用等方面对知识技能水平的需求也有一定区别,并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本课程根据货物这一工作对象按照“由粗到细”,按货物运输组织复杂程度由简到繁,技能水平由低到高,构建出散装货物运输组织、裸装货物运输组织、包装货物运输组织、集装货物运输组织等4个递进式的学习情境,这四个情境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能力发展方面都各有侧重,以期将处于简单技能发展阶段的学生逐步带入综合技能发展阶段。

3.以工具和劳动规程为载体构建教学情境

以《动车组电机电器检修与维护》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动车组电机电器装置的检修、故障诊断与处理等核心职业能力。课程内容选取与构建主要根据高速动车组电机电器四级检修规程、使用的工具、劳动组织方式的不同,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4个学习情境,包含12项工作任务。学习情境1动车组低压电器检修属于动车组一级检修,也就是动车组的日检,每天都要进行的检修,要求学生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掌握一级检修规程的相关标准及工艺;学习情境2动车组高压电器检修属于动车组二级检修,也就是动车组的月检,每月一次,要求学生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掌握二级检修规程的相关标准及工艺;学习情境3动车组高低压转换电器检修属于动车组三级检修,这已经达到动车组的高层次检修了,动车组已经连续运行了45万公里,需要对动车组的关键部件比如走行部、变压器等进行解体下车检修,对这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天车、变压器容量检测仪的使用,掌握三级检修规程的相关标准及工艺;学习情境4动车组电能与机械能转换电器检修属于动车组四级检修,也就是动车组连续运行90万公里以后全部解体检修,武汉动车组检修基地配属的动车组四级检修一般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因此学习情境4中学习任务12安排在小学期完成,也就是暑假期间,完成这个学习情境需要学生掌握转速表、动平衡实验台等机电设备的使用,掌握四级检修规程的相关标准及工艺。

这12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劳动组织方式上从独立完成任务到组建真实的工班共同完成任务;在检修层次方面从一级检修到四级检修;在检测工具的使用方面从普通电工工具到综合检测实验设备;整个过程遵循由易至难认知规律。

三、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环境设计

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环境应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按照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原则,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企业理念、文化氛围,按照企业的生产环境布置理实一体化教室,使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按照生产工序流程布置设备,使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实施现场化运作充分体现“学做合一”。从而达到工作场所与学习场所合一,工作设备与学习设备合一,工人身份与学生身份合一,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合一,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合一的功能。

1.教学环境建设要采取理实一体,合理对各功能区进行布局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环境从空间上应是开放式、多样化的,教室已经不能与传统意义的一间房对应,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可能需要使用到多个不同功能分区的教室。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区、小组讨论区、资料查询区、实验区、实操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现场环境、设备大小、学生数、工位数等,合理的对教室进行布局。

2.教学环境建设应采取“虚实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降低教学成本

工学集合课程教室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虚实结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采用真实设备和仿真设备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大型工程施工机械的维护类课程,一方面学校需要购置或跟企业联合建设少量实物,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按比例缩放的模具或现场视频,解决现实教学中设备不易拆解搬移,同时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减少占地。例如医学领域解剖类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直接参与对人体进行解剖,一方面学校可以联合医院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另一方面与医院合作,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录制医院相关手术过程,在进行专业教室建设时可以配合视频教学设备,学生通过认真观看整个过程,对实际操作有清楚的认知。然后借助与人体结构相近的动物活体或人体结构模具进行实物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11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基本形式;一般步骤

法学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宣讲解释某一法律制度理论时,结合较为典型的法律实务案例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学生对该法律制度理论认识与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改善了“满堂灌”式教学的一些缺陷,使课堂趣味性增强、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各方面能力。其优势特点有:适合高校职业教育、密切师生关系、加速知识内化、提高教学情绪。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应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作为承担法学教学任务的高职教师,如何深化法学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对法学的兴趣,提高法学教学效果,把案例教学有效应用于高职教育法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笔者有实际律师执业经历,对案例实务操作上也有些心得,加上多年教学实践,特对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形式、一般步骤、实施条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法学案例教学法可以根据具体讲授法学理论的需要,选择采用下列具体教学形式:

1、列举案例法

这是举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法律制度理论、某一法律条款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比如,为了说明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可以列举案例对比。列举的案例既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既可以整个案件全部呈现,也可以只讲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部分关键性内容。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2、讲评案例法

这是点评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民法中第一审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教师可以用“王XX诉X×买卖合同纠纷案”使学生明确民法第一审程序的、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评议判决等各个阶段。当然,也可以进行电化教学,播放审判(模拟庭审或实际庭审)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3、讨论案例法

这是讨论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讨论案例法是对某一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既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4、旁听案例法

这是观摩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当地法院将就正在审理的案件转移到校园里进行现场审理,或者邀请法官团到学校就已经审结的案件进行模拟审判。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5、实习案例法

这是实践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实习案例法就是借助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模拟审判或模拟仲裁教学。当学生在学习了实体法及相关程序法后,教师就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搞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讨论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讨论案例教学是较为复杂、也较为常用的一种案例教学法,其具体作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确定讨论主题

教师可自行设计讨论主题,但题目的设置必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挑选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为防止对号入座,当事人均使用化名,统一打印,分发给学员;也可以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呈现案例;也可老师叙述案例,由学生表演模拟,之后老师提出问题。

2、思考、分析案例

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指出的看法和问题,并做好解惑答疑的准备。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独立思考阅读,可以上网学习、搜集、打印相关资料,深入调查研究,作好案例讨论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拟写发言提纲或者演讲稿。

3、分组交流、讨论

按人数分组交流,学生分工协作,互相交流补充,多方探讨,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一阶段可在课后分配小组长组织进行,也可在课堂上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定观点。小组讨论后,各组推选优秀代表,综合不同意见,准备讲演稿。

4、小组代表发言

在老师的主持引导下,让各小组代表逐个上台发言。台下也应有移动话筒,可及时提出异议。此时,教师需避免偏离讨论题目,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要怕讲错,多表扬敢于发言的学生,调节讨论气氛,控制课堂纪律,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5、总结、深化案例

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范文12

一、加强劳动教养场所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坚持“注重实际、把握要害、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实用精炼”的原则,科学选择和确立适合劳教人员特点的教育矫治形式、内容,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思想,极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强化教育效果,有效实现对他们的教育、熏陶教化和矫正,从而切实教育矫治质量。

(一)以课堂教育为主,提升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一是确立课堂化教育的主导地位。课堂化教育是适合劳教人员特点、固定教室和时间、由教师集中授课,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有效的主导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规范和落实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矫治质量。二是夯实教育矫治基础工作,落实好实施课堂化教育所需的设施、经费、场地、时间和人员。加强教育矫治基础工作,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统一规划、编写实用的新教材和教学大纲,建立多媒体教学体系,构建心理矫治工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设置各级教育专项基金、健全教育专项基金管理、使用机制,确保开展课堂化教学的专门教室、设施、设备满足教学需要。三是根据劳教人员的罪错成分、恶性程度、年龄结构、民族特点、文化基础、学习需求灵活设置教学科目,确立教育矫治内容,并进行合理编班。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立基础必修课科目、分类教育科目和若干选修科目,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教学班人数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探索符合管理工作模式改革的教学方式。四是课堂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劳教人员实际情况,掌握程度分为了解、识记、运用和理解四个层次,将基础必修课科目、分类教育科目和若干选修科目的内容设置。

(二)在教育中加强思想行为渗透式教育。

在目前劳教经费紧张、场所安全压力突出、生产模式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为了使生产、管理、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开展课堂化教育的同时,以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直观的活动内容为教育载体,将系统的教育目标体系和抽象的教育内容分解、转化成具体的项目分类、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直观的活动内容,实现教育工作的活动化和活动具体化。譬如,通过主题教育、影视教育、案例教育等将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宗教政策、风俗习惯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通俗理论与经典实例与汉族和少数民族各自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和经典史例教育有机糅合,强化对劳教学员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教育;通过读书看报、写日记周记、文化辅导、知识竞赛等具体活动,加强对劳教学员的文化知识教育。从而加强对劳教学员潜移默化的思想行为的渗透式教育,使之与课堂化教育、习艺劳动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易于文化基础、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各异的劳教学员的普遍接受和理解,更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和提高教育矫治质量。

(三)创新帮教,全面提升教育矫治质量。

一是突出个案矫治。各劳教场所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个别教育的谈话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个案分析制度、集体会诊制度、挂牌攻坚制度、重点顽危确定转化制度、交流评比制度等相关制度,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奖罚办法,将个别教育向个案矫治深化,进一步提高个别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和规律性。尤其,加强个案分析,其主要对象为危顽、难改造人员、“三类”等典型的重点人员和其他行为表现异常突出的典型学员。二是强化分类矫治。根据各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尤其社会治安形势、违法犯罪特点和各类劳教人员违法原因、矫治方向、行为特征、思想实际、改造特点、群体和个体典型案例、管理策略、矫正方式、教育内容、转化方法、分类矫治规律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突出分类教育主题,建立攻关课题,深挖教育转化规律,从不足或失败中总结成功经验等具体措施,强化吸毒、三类、、多进宫、外省籍、难改造等重点人员的分类教育矫治,全面提升教育矫治质量。三是切实加强延伸性的社会帮教。目前,许多劳教场所社会帮教,仅限于帮教的社会有关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志愿者的捐赠、讲座、参观、联欢等活动,以及亲属的会见、谈心、通信等形式的帮教,劳教人员改造中出现的一些诸如家庭破裂、家庭困难、子女就学就业、照顾老人、劳教人员解教后安置就业、进行操守保持综合监督治理等深层次问题都没有有效解决。四是以地域和民族特点分类,突出和创新地方少数民族劳教学员的分类管理分类教育的特色。由于西北、西南等省份的少数民族较多,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他们各自都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习俗和民族心理。对少数民族的劳教人员,在遵守国家的劳教政策、法规和基本执行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他们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习俗、民族心理和劳教场所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措施,强化、创新具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分类管理教育工作,从而更好的体现人性化特点,并进一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

二、加强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创新

(一)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治”的创新。

劳动教养场所收容的劳动教养人员较90年代相比,日趋复杂,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法纪观念、行为方式等均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有的已经在心理上表现为“病态”,如“恋物癖”的劳动教养学员,他们见了什么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对这样的劳动教养学员,如果不对其进行心理矫治,他们有可能发展为所内作案,继续违法犯罪。应该说,每个劳动教养场所都有患有心理疾病的学员,这些人心理表现为畸形发展,有一些已表现为变态,不单对场所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也给场所的教育改造秩序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对这部分人要进行“个别教育”和开展“心理矫治”的创新。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开展心理矫治之前,要对所有劳动教养人员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判断他们是否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做到公平,也便于后期工作的保密性。目前这方面的测试方案也有很多,常见的有SCL—90,WM2000等心理测试软件。测试完以后,可以将“有问题”的测试结果与被测人员过去的档案及现实表现结合起来,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然后再制定严密的矫治方案,在进行心理矫治时,可以改变以往由大队干警包干的做法,改为心理专家或由有一定相关知识专业的社会热心人士,社会团体等来所进行心理咨询,便于对有心理疾病的劳动教养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开展心理矫治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劳动教养人员中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减轻压力,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等等。使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一些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授人以“渔”而非“鱼”的做法,不但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对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效率。

三、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入所严管封闭专队。对新入所劳教人员,组织为期一个月的入所教育训练。期间,开展适应性教育矫治,进行服教生活指导,进行劳教法规、劳教人员守则、内务队列、所规所纪、安全生产、心理健康、禁毒知识等内容的入所教育,帮助劳教人员分析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后果以及被决定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使其认识所犯罪错,明确矫治目标和努力方向。二是落实“6361”制度。坚持每周一下午全所集中上课教育,另半天由大队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凡全所性的教育,劳教人员必须参加,大队不得随便安排生产劳动。三是对临解教人员,每季度举办集中出所教育学习班,对劳教人员进行巩固性思想教育、前途政策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帮助劳教人员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四是针对劳教人员不同罪错性质特点,开展各种分类教育活动,如针对吸毒人员,进行吸毒型教育矫治,积极从生理和心理多方面入手开展禁毒教育;对普通劳教人员进行财产型教育矫治,通过改变认知、行为矫治等方法,矫正导致其违法犯罪的不良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建立教育矫治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劳教人员教育矫治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目的性、重点性、整体性、客观性、科学性的原则,从法制观念、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就业能力、文化素质五个方面,分阶段地对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情况进行分析,并据此开展教育矫治工作。

(三)建立一支较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是配齐配强师资力量,打造一流民警教师队伍。二是形成“教育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层层落实的课堂化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教研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教员工作职责》、《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使课堂化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形成劳教民警专业化管理教育格局,将管理、教育、生产、生活卫生专业民警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专兼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专司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四)建立检查、考评机制。

坚持了月检查、季考评制度,制定了劳教人员教育工作考评规则和月检查、季考评内容。坚持每月一次的教育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季度检查大队民警个别谈话记录,写出评语;按照考评内容,每季度组织教育工作考评,考评情况作为年度教育工作考核内容并及时通报。通过月检查和季度考评,有效促进了教育制度的落实和教育基础资料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