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

时间:2023-06-22 09:38:47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1

关键词:电力系统 信息共享 信息系统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也日益提高,相继出现了能量管理系统(EMS)、配电管理系统(DM S)、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PSMIS)、故障信息采集、负荷控制等系统。这些信息系统成为现代电力企业运行的技术基础,在电力生产、运行、维护、营销等各个环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整个电网运行管理而言,这些信息系统分别是在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分别建设的独立系统,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1 现有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系统间相互独立,信息不能共享,导致信息孤岛林立,缺乏整体性,集成度差。

1.2 业务流程固化,无法适应电力改革带来的不断变化的工作流程。

1.3 无法完成不同系统间的业务互联,无法完成需要多个系统协同完成的综合业务。

1.4 由于信息分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管理和决策中所需要的各类数据,成为进一步信息提取的障碍,不能发现隐藏在数据后面的经营规律。

1.5 信息可靠性、综合性和智能性不高,数据利用率低。

1.6 不能够对业务进行及时准确地监控和预测。

2 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优势

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系统遵循“信息决策指导”的模式,依靠计算机网络系统采集配网系统、用户用电系统等的生产运行实时数据以及用电数据,实现数据统一采集和系统集中监控。同一平台支持已有业务系统的灵活接入,解决电力信息孤岛所引发的问题,并能够充分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从而为更深入地进行决策分析和数据挖掘奠定技术和数据基础。

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主要由数据采集与存储功能模块组成。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由终端设备、数据采集软件、数据上传服务、实时历史数据库等部分组成,实现各新建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原有系统数据整合、数据上传、数据存储及实时数据监测等功能。

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主要对用户用电信息和智能配电台区以及用户已有实时系统的实时数据进行统一采集与管理,保证数据模型的标准化、数据唯一性和准确性,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消除应用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具有以下优势。

2.1 建立基于实时数据库的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用统一的平台对不同自动化系统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并按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向电网管理层各应用子系统提供生产现场的各种基础数据。

2.2 能够将已有的和新建的实时/准实时监测系统的数据用统一的平台进行采集、存储和交互,为其他具体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2.3 基于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能够方便地实施配电网高级应用,无需与诸多数据库建立接口,从数据层面消除信息“孤岛”。

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的建立解决传统的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远程抄表等系统多为面向部门的独立建设,缺少总体设计和统一规划的问题,通过统一的接口规范和接口技术使各个系统间信息、数据共享,并对数据进行存储、整理、分析最终形成报表,供用户查询和使用。

3 信息系统一体化总体构架

3.1 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主要由数据采集与存储功能模块组成,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由终端设备、数据采集软件、数据传输服务、实时历史数据库等部分组成,实现各新建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原有系统数据整合,数据存储以及实时数据监测等功能。

3.2 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采用县供电企业集中方式部署,在县供电企业机房部署采集前置机、服务器、转发服务器和工作站。县供电企业、供电所以及各级终端用户可通过C/S、B/S两种模式实现操作和浏览等功能。

3.3 管理模块发起下行控制任务到通信接口服务,由通信接口服务分发给各系统对应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的采集前置机中,部署在前置机的数据采集软件解析该控制命令后,对相应终端进行控制。

控制命令有效性确认:根据国网企标Q/GDW376.1-2009协议,主站发送下行控制数据包至终端设备时,终端设备返回确认字段,确认下行控制命令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的建设使用,使现有配电自动化各子系统有了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和监控平台,实现了各子系统的资源整合,规避了传统配电自动化建设中具有新功能便要建设相应的子系统的建设模式,避免重复投资,节省系统运行维护费用。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2

【关键词】负荷管理系统;配变监测系统;低压集抄系统;数据采集统一平台;系统整合

0.前言

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营销现代化“十一五”规划》和《国家电网公司营销支持系统的功能规范》这两个文件中对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系统的建设将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规划发展,系统在当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已经存在的各类采集系统、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系统整合,实现购、供、售层面的数据统一采集,为营销信息化提供更好的服务。系统的平台化、终端设备的标准化、技术的先进化、管理的科学化趋势将越来越突出。

1.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当时称为负荷监控系统。主要任务是削峰填谷,缓解用电紧张。随着电力紧张形式的缓解,系统的功能也从控制功能为主转到以管理功能为主,系统的名称也由负荷监控系统改为负荷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对专变用户进行用电情况监测,目前又扩展了许多功能,例如:电能质量监测、预购电、反窃电、电能计量设备监测等。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供电公司基本都建立了负荷管理系统,为营销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国网公司在这么多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规约,例如96版和05版的《电力负荷管理终端技术条件》和《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给负荷管理系统主站建设和终端技术要求提供了很好的规范,促进了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和发展。与配变监测、低压集抄系统相比,负荷管理系统是技术要求最高的采集系统,在具有丰富的数据采集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灵活的控制功能,对需求侧管理和预购电提供很好的服务,负荷管理系统具有兼容230M、GPRS、CDMA、光纤、PSTN等各种通信通道的特点。而且负荷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熟悉业务、专业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可以说在电能信息采集方面,负荷管理系统是技术成熟、管理科学的系统。目前很多地区都是在保护已有投资的前提下以负荷管理系统为基础进行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建设。

配变监测系统是在负荷管理系统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监视变压器的运行,同时扩展了配变台区考核总表的计量功能,台区电压考核和电能质量监测功能,无功补偿控制以及谐波测量功能。配变监测主要以测量和监视公用配电变压器低压端电压、电流等电气量信号来计算变压器的负载率,以此推测变压器的运行状况,同时辅以温度等信号量的检测来监视变压器的运行状态。由于公用配变的用户负载特性,使得配变监测更关注各个相别的电气量和参数指标,过负荷、过压、过流,电压三相不平衡、电流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过低等。配变低压侧同时作为配变台区电能考核计量关口,配变监测系统可以采集配变台区总表或者在终端具备交流模拟量接入时,可以具备该总表的功能,不再另行安装考核用电能表。系统除了上述功能,个别地区根据需要扩展了无功补偿控制功能和谐波测量功能。配变监测系统只是在个别地区小范围的使用,不如负荷管理系统使用的广泛。

低压集抄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对低压侧的数据进行采集。系统在90年代开始建设,由于低压侧都是居民,用户数量多、分布广、环境比较复杂,下行信道的通讯是难点,下行信道的通讯以电力线载波通讯方式为主,电力线受本身的脉冲干扰、对载波信号造成高消减等因素的影响,通讯效果不好。系统的数据采集成功率不高,只是在县级单位供电公司的部分台区试点运行,在全国没有大规模实际推广应用。近几年,在载波通讯芯片技术的成熟、试点的经验取得、营销现代化需要的基础上,各地开始大规模建设低压集抄系统。系统的重点是对公变台区的考核总表和居民用户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项比较少,电能质量监测、预购电、反窃电、电能计量设备监测等功能应用的也较少,由于居民用户比较多,基本是按抄表日进行数据采集。

2.SG186工程对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影响

国网公司SG186工程对公司内的8大业务模块进行了规范,其中包括营销技术支持系统。《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对营销部门的8个专业进行定位和功能设计,又先后出台了营销各个专业的业务模型说明书和需求规格说明书,其中包括电能信息采集分册。这些文件的出台,理顺了各个业务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它业务类、“SG186”工程中其它应用、企业外部应用之间的关系。提出:(1)对售电侧各类采集系统进行整合,包括负荷管理系统、配变监测系统、低压集抄系统等;(2)在售电侧整合的基础上,利用调度、配电等相关系统的采集信息,将购电侧、供电侧、销售侧三个环节的实时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购、供、售三个环节实时信息的统一监控;(3)在一个统一采集平台基础上形成数据共享,为其它业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4)理顺电能信息采集业务在其它各个业务之间的业务关系,特别是营销业务应用,把电能信息采集业务纳入营销业务流程。

3.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在已经存在的各类采集系统、国网公司SG186工程的实施、国网公司各种规范制定等环境下,面临新的发展方向:(1)整合已有的各类采集系统,进行业务流程、系统功能、数据存储、运行管理整合,形成一体化采集平台。各地可以根据自己地区情况,可以在比较成熟的系统上整合其它系统,也可以在保护已有硬件投资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软件技术对系统重新整合;(2)系统会基于国网公司和各省公司规范,统一规划、设计、开发,势必会和其它业务系统融合的更好;(3)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进行数据统一采集后,可以给营销管理、市场和需求侧管理、计量管理、客户服务、辅助决策等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4)系统功能重点有所变化,随着电力紧张形式的缓解,系统控制功能减弱,对各种数据采集更加全面,更加合理、方便制定采集任务,但预购电、催费等功能的需要,控制功能不可缺少;(5)系统扩展功能更加丰富,综合分析、线损分析、上下网电量分析等高级分析功能更完善;(6)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营销一致的J2EE架构、面向服务的思想、完善的接口平台,与其它系统开发思想一致,进行无缝对接;(7)采集终端越来越规范,专变采集终端、公变采集终端、低压集抄终端采用统一技术条件和通讯规约,方便运行维护管理;(8)通讯技术越来越成熟,在负荷管理系统广泛使用的230M专网、在低压集抄系统广泛使用的GPRS、CDMA公网、在变电站数据采集广泛使用的光纤、PSTN等。在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中,这么多通讯技术将在一个平台下兼容使用。

【参考文献】

[1]DL/T698.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

[2]国家电网公司.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典型设计.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3

随着档案收集的信息化时代来临,从手工纸质收集到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目前档案管理也同样面临着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表等,那么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由对纸介质的手工收集、整理开始向电子信息化的方式转变,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充分认识档案收集工作的重要意义

各市、县档案收集就指接受和征集档案,档案收集工作就是按照规定,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的征集方法,把分散在各机关、部门、个人手中和散失在社会上的档案,集中到机关档案室进行科学管理的一项业务环节。

档案的收集与管理,重心环节与体现,聚焦在收集关,把不严、做不好,会使产的利用价值打折扣。可见,档案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档案管理的流程从收集、鉴定、整理、审核、归档、验收,归后到利用,其中收集是根源,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石,档案资料收集质量的好与坏、数量的多与少都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二、档案资料收集存在的问题

1.一人兼多职,档案管理员不专职

为了减少资金的开支,又想工作全面到位,很多的单位实行一人多职,缺乏专职的档案人员,于是就出现了档案人员兼职其他工作或者说其他工作人员兼职档案管理工作,他们不仅要负责文件的收发,文字的综合、信息的宣传以外,还要对档案文件的管理工作负责,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去,出现了范围不明确、收集工作不及时、材料不充沛等问题

2.档案管理员工作能力有限,不利于电子档案的收集与管理

当前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年纪较大,对电脑的应用不熟练,不善于使用电子档案,对收集与管理存在一些滞后管理。一些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不重视、不细心,导致的资料散失、不完整、错乱等现象。就使很多的单位文书档案存在很大的漏洞。

3.档案的收集没有统一要求,自成一体

由于事业单位没有对档案的收集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也没有给出固定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从数量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变迁,原有的制度中的条款没有增删,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档案的工作了,因此,自成一体,百花齐放是现代档案资料存在的现状。

三、加强档案收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关注信息来源、做好甄别工作

征集流散在各机关、各部门、个人与国外的有价值的各种历史档案和相关资料,是档案部门收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补充手段,分为非强制性的和强制性的两种。一般采取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复制、交换、捐赠、有偿转让等方式,将档案集中到档案部门。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挑细选,不能将有价值的信息删除掉,也不能将杂乱信息干扰正常的档案信息判断与管理。

2.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及时收集,做好信息“保鲜”,发挥时效性

将传统纸介质档案转录为电子档案,既要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完整、有效性,又要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的存储调阅优势,将档案做到保管再利用,发挥档案时效、资源性。

对于二次文献档案,应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收录工作的效用,减少由于手工采集操作的误差大、采集时间长的缺点,为了缩断信息加工的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从而适应现代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工作的现状,使档案的采集工作也面临着变化,必须有一个精细化的过程。

3.收集信息、合理归档

为了各项管理工作完整、准确、可靠、齐全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体现出档案采集工作的重要。加强管理,有序分类。将档案按类别、年限、级次有序分类整理、归档、保管,这自然涉及到如何采集、用什么方式采集的一些细节性问题。

目前各市、县的档案部门已由纸介质档案逐步向电子档案时代过渡,在双重档案交集是收集资料的关键点,传统模式上重要资料必须用纸介质档案保存,且分私密等级、保管年限不等,由这些传统习惯保管方式转变到目前纸介质与电子采集形式二者兼容,采集量会增大,所面临工作量较大。

3.1常规性档案,按期限采集、整理、归档;

3.2特殊资料的收集与保管,将采取不定期采集、整理、归档;

3.3临时性重点资料档案,有针对性的采集与整理,充分发挥重要资料的时效性。

档案的采集需要通过纸质与电子化采集相结合的方式,使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有价值性充分发挥出来。

4.做好收集信息的交接及保管工作

定期将事业单位的案送交档案管理部门收集、保管,保持原有全宗的完整性及相关全宗的联系性,进行纸介质立卷,电子档案做好储备。电子档案整理、保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要保持存储介质的防磁、防潮。

4.2整理、录入电脑的安全性,做好用机的杀毒工作;

4.3防止档案的病毒侵害,资料防篡改、毁损;

4.4防止电子档案的信息外泄,做好保密工作。

5.做好档案信息收集人员的素质、能力、责任感的培养

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档案收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信息收集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对电子档案的管理了解甚少。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那么档案采集与保管则需要配备责任心强、素质高,熟练掌握档案采集技巧,具有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实践工作经验。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4

关键词:非银行信用信息;征信法;征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0-0018-03

一、国际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的模式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信用信息制度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中央银行主导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协会主导型模式。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中央银行建立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主体信贷以及其他信用信息的汇总、分析,及时监测单个主体及个别行业的信用风险。美国是世界信用产品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个人和企业征信业已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模式。美国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体系主要包括:

一是采集和管理。美国个人消费者和企业的信用信息采集与评估是同步进行、互为一体的。二是评估与利用。信用评估公司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进行个人信用等级评定。三是法律保障。美国个人隐私权受到高度重视,因为个人隐私权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而征信也是将大量处理过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公开和加以传播,涉及到敏感的个人隐私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有法律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的合法征信数据加以区分,既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不受侵犯,又使征信部门采集数据有法可依。美国《公平信用报告》,规定了消费者个人有了解资信报告的权利,同时规范了消费者资信调查机构对于资信调查报告的传播范围。

二、我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总体统筹规划,进展不平衡

在人民银行明确履行征信业管理职责之前,部分省市已开始做这项工作,但在总体规划方面缺乏科学统筹,以致出现诸多问题。一是地区间进展不平衡,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总体看,大城市发展快,中小城市发展慢;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慢。发展快的地区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二是人民银行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划段与非银行部门管理模式不相适应,增大了采集成本和难度。如,国税、地税部门实行全国垂直管理模式,信用信息采集机制也应与此相适应,由人民银行总行与税务总局进行采集,这样做既全面又节约成本。而现实状况是人民银行基层行分头进行采集,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三是分散式的单兵作战不适合我国国情。人民银行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如此艰难,其主要原因是思路单一,全面统筹不够,不能找准采集工作重心切入点,形成了单兵作战,忽视大兵团协作,以致效率低下的工作局面。

(二)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有些机构只有提供信息的义务,却没有共享信息的权利。如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没有明确共享信息的权利,只是人民银行为采集信息的需要,自下而上的探索性提出住房公积金中心具有商业银行查询信息的同样权利。但事实上,各地执行不一,有些地区为履行承诺,允许查询,多数地区因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允许查询。另外,由于各地信用信息采集进展不平衡,采集的信息无法利用。如个人住房公积金缴纳信息,进展快的地区一个省也仅有一、两个地区上报采集信息,进展慢的地区还没有采集信息,而上报的信息仅仅是资料而已,没有被利用也无法利用。

(三)缺乏法律支持,数据采集困难重重

一方面,目前有关征信业法规仅出台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属于部门规章,权威性不强。另外,该办法中涉及到基本的民事权利,规章对此无法律效力。基于此,基层央行在采集数据协调中困难重重,对一些不愿提供数据的部门往往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相应法规不健全,提供数据的部门和单位担心将引发法律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公民隐私权和企业商业秘密,很难把握。

(四)行业规定限制信息提供,数据采集要素不全,参考使用价值不高

一些单位、部门提供数据受行业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管制,许多数据不予提供,致使数据采集要素不全,难以满足上级行要求。

(五)非银行部门信息系统不一,采集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基层人行无力解决

非银行信用信息特点是点多面广,内容庞杂,被采集部门的信息网络建设和软件系统五花八门。软件系统的不统一,给信息的有效采集带来了极大的技术困难,而要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作保证,这样非银行信用信息部门才能配合人民银行进行接口开发,网络建设及今后的网络维护等技术工作。但目前,这块资金需求无明确出处,技术人才非常匮乏,使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停留在大干快上口头上的层面。相应的资金、技术保障措施未能跟上,这是制约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非银行信用信息约束机制滞后

在非银行信用信息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整套标准和机制,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难以实施相应的处罚,约束机制显得非常滞后。

(七)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估进展不同步,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就全国而言,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进展快于资信评估,资信评估虽有阶段性进展,但停顿时间比发展时间要长。而非银行信用信息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了突破性进展,个人住房公积金、税务部门纳税人纳税等信用信息采集初具规模。就地方和行业而言,一些地区和行业资信评估工作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估体系。目前,我国出台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个人信用信息只是采集原始数据,没有做任何评估。另外,非银行信用信息“先采集,后共享”原则,在宣传上不明确,造成社会大众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解,给基层人民银行有效开展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推进我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发展路径

(一)建立“政府主导,央行推动”运作模式

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必须坚持 “政府主导,央行推动”的原则,以使工作有效开展。这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求所必须的。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引导和调节社会资源力度,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采集组织机制。从我国历史经验看,政府行政推动是办好一切重大工程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必须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中央银行推动,工商、司法、税务、社保等部门参与的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领导机制,按照总行的统一规划和要求,制定地区信用信息采集制度和方法,并将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列入政府业绩考核之中,使之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人民银行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由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单兵作战向推动地方信用环境建设,促进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多层次、大兵团协调作战方向转变。要站在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高度,从搭建地方信用平台入手来推进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从而寻求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以及非银行部门互惠互利协作的切入点,使人民银行牵头开展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既能成为全国银行业防范风险的平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的平台。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1.统筹规划。人民银行总行要尽快制订《全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规划》,并向社会公布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要素,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信息采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服务标准等行业标准。省会中心支行要按照总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辖区《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实施方案》,特别是对一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省、市,人民银行在制定信用信息采集方案时,要统筹考虑,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将地方信用信息与人民银行采集方案相协调,以发挥整体效应。

2.分层采集。要针对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部门多,信息庞杂,集中程度不一的实际,人民银行总行应出台《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目录》,根据非银行部门管理模式,确定采集层次提高,采集效率。同时,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银行部门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集中程度确定采集的顺序。

3.分步实施。第一步,建立省、市级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分中心,基于非银行部门多数实行省、市垂直管理模式,信用信息采取省、市集中采集省力、省人、省物。第二步,全国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三)加快征信法制建设,完善征信法律保障

一是尽快出台关于征信数据保密范围和规范使用的法律法规,如《信用管理条例》、《隐私权保护条例》,使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个人有义务依法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对信息欺诈及破坏信用管理秩序,违法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做出明确规定,待条件成熟修改《刑法》。二是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对《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民法通则》等有关信用方面的条款做出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四)建立协作机制,确保资金和技术支持

目前,解决资金和技术方面问题的途径:一是落实资金问题。省、市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分中心建设资金问题,可采取中央财政补一块,省、市财政拿一块的办法解决,主要用于网络建设,设备购置,程序开发。全国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心建设资金问题,由中央财政负担。主要用于网络建设和维护。二是解决技术问题。全国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省、市信用信息数据库分中心网络接口、软件接口、系统维护等技术问题,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设置,省、市分中心自行开发。关于后续征信业建设问题,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借鉴美国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逐步向政府、央行与市场相结合模式转变,形成政府主导、央行辅助,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征信运行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和运行机制,形成行业管理独立的商业运行体系。

(五)积极开展信用评估工作

建立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估体系是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要缩短“先采集,后使用、评估”的时间差,全面推进我国信用评估建设快速发展。一是制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础素质分析、外部环境支持分析、发展潜力分析、企业守信记录等,最后确定企业信用等级。二是制定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其内容主要有收入水平、资产状况、纳税、偿还债务能力、参加社会保险、个人社会信用、受教育程度等,参照国外对个人资信评价采取打分制。只有信用评估工作跟上了,才能使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实质效应发挥出来,整体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披露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六)积极推动信用文化建设

要将信用文化建设列入道德文化建设范畴之中,通过各商业银行在门户网站刊登征信知识,在借款人办理信贷业务时向其散发宣传材料和问答,通过报刊、电台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征信知识等方式弘扬、培养“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课题组组长:于明春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5

关键词:电能量;营销管理;数据采集;两率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063

随着电力企业电网的发展,用技术手段统计电量负荷从而保证整个企业电网安全运行是必然发展趋势,电网电量的监测首先能准确计量各级电量值,并配合配变监测及时完成电网各时段电量平衡及网络段的电量损失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电网中计量错误信息以便及时处理;电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从计量采集到电量的最终结算、分析贯穿整个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为电网运行的管理、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条件;该系统可以有机的与其他网络系统结合,将我们的业务管理工作数据化、自动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做好前期是建立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基础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运行对于基础工作的要求非常高,现场设备状况必须和数据库中的数据高度对应才能实现封闭遥抄。在工程开工前,必须组织人员对所管辖的所有配电设施进行全面的调查,对所有线路变压器和台区分卡情况逐一的进行梳理,认真核对现场计量装置的准确信息,把每一个计量箱,每一块电表和数据都标记在案,掌握各项技术参数。并根据现场调查回来的各项数据参数审核整理后进行处理,以保证SG186系统中的数据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并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调整解决发展的问题。

2 加强组织领导是建立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关键

安装载波表是整个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工程的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和十分关键的环节。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要设立局党政班子任项目总指挥,负责工程的具体协调指挥,下设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营业局长亲自主抓整个电能信息采集c管理系统工程的实施,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要求。对管理人员根据工程需要进行职责分工。集中全局的施工力量,领导带头,施工现场的人员需要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严格按照进度进行载波表的安装。同时严格规范管理流程,确保工程质量。要本着“干就干好,决不返工”的朴素工作理念,对于工程质量的认识和要求除了按照省公司的规定完善制度之外,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工程的方方面面都严细管理,把握重点环节,将安全、高效、规范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为了保证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工程的工程质量,必须建立规范的施工管理流程,确保整个施工忙而不乱,有序推进,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3 数据精准是建立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保障

施工改造是实现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工程安装的先期工作,之后的完善资料和数据核对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减少系统调试时间,保证集中器数据上线后的数据一致性,要组织人力按照台区进行营销数据的彻底核实。内容包括:微机内该台区的户数与现场实际换表数量是否相符。该台区所有换表用户登记书是否运行。微机内未换表的用户现场是否换表。核实是否有一个台区内的用户表号处理错误,造成串表。核对的具体方式包括:按台区打印用户明细。把换表工事票按台区装订,按照台区用户明细的顺序排好。由专人逐户核对台区明细上的用户号、表号和工事票上的表号、户号是否相符等等。经过细致的数据核对工作,要数据定义一致率已达到100%。为将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工程打造成样板工程,按照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引进监理工作机制,由监理中心承担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工程的监理工作,并且对每个供电局的施工作业现场都派出监理员,对供电局的集抄系统工程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4 精心调试是建立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各种处理方法的相互比较,编制《调试操作指南》,指导调试工作。《调试操作指南》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能量信息采集系统中术语解释;(2)集中器配置方法;(3)集中器故障判断与解决办法;(4)台区考核表数据异常原因分析;(5)核对定义一致性;(6)集中器客户端测试软件;(7)电能量采集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8)电能量采集系统中安装使用多功能表相关知识介绍。《调试操作指南》的编制,为进行数据调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工程日抄表成功率提供有力的保证。

5 建立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效益分析

(1)彻底改变了传统线损管理只有等营业核算发行完毕后,才能对营销数据进行线损分析的被动管理模式,实现供电量、售电量的同步抄表,克服由于抄表例日不同对线损分析的影响,使线损管理和分析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找到影响线损问题的症结开辟出一条新途径。

(2)实现营业管理从抄表、核算发行数据的全部封闭管理,做到现场数据与微机数据百分之百的一致,营业管理达到无管理损失的新高度,突出表现窃电能够及时发现、零字卡得到彻底清除、三项不平衡调整等问题能有方向的加以解决,细化了营业管理。

(3)实现抄表信息、用户基础信息的真实可信,有利于电价政策执行的准确,有利于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更有利于今后延伸管理、延伸服务工作的开展,对社会效益的提升具有长远的意义。

6 结束语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建设是我省营销管理“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作,这项工作的终极目标能够使所有运行表计达到电能量信息实时采集并实时在线监测,极大的提高营销计量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对于营销管理工作水平具有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念华.一体化电能及负荷采集系统的规划设计[D].贵州大学 ,2007.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6

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的高发区。为进一步预防和严惩腐败行为,200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其中,加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建设背景

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政府投资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力度,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的办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运行后,规划、环评、建设条件、质监、安监及施工许可等一系列项目前期审批基本纳入市行政审批大厅,实现“一站式”办理和跨部门联合办理,驻大厅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审批网上监察系统对办理过程实时监察和在线预警;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运行后,建设、水利、交通、市政项目的招投标行为全部纳入大厅统一管理,所有投标过程信息实时进入全市综合电子监察数据库,为监管部门提供真实数据参考。为进一步规范流程,实现全过程监管,2010年12月,青岛市启动了全市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全流程网上业务系统,整合和规范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所有业务环节,全面、及时掌握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同时实现对关键环节和重大事项的有效监控,以达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效果。中央、国家《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下发后,为贯彻落实好相关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青岛市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工作,我们将该项工作与全市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监管平台统筹规划,确定了“集中共建、数据统一”的建设原则,并进行了积极实践。

建设目标

(一)依托青岛市政府门户网站,整合相关部门项目信息,建设统一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集中公开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实现不良行为信息公开全覆盖,改变以往建设工程领域信息不规范、不透明和信用缺失问题。

(二)实现全市范围内不同行业间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优化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环境,建立全市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行业主管部门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

建设内容

(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依托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梳理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情况,确定信息交换模式,确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并完成接口开发,实现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的实时数据交换,同时根据《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要求通过该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建设工程信用信息共享服务。

(二)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数据库

建设全市统一的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将从各部门采集的项目信息整合、入库,建立涵盖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的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完整记录一个项目建设周期的所有业务信息。

(三)信息公开共享专栏

将市和区市政府门户网站确定为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第一平台,依托全市政府网站群系统,结合《规范》要求,建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网站,建设内容包括审批管理信息、建设管理信息、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土地出让、采矿权、探矿权审批和出让等6大类项目信息公开栏目和从业单位、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共享栏目。信息内容和表现格式也要符合《规范》要求。市政府信息公开共享专栏链接省政府、各区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共享专栏。

(四)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综合检索服务平台

基于公开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提供面向社会的信息检索、查询等服务。依托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一站式”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综合检索服务。

(五)统一项目编码

根据确定的统一编码规则,开发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立项阶段的统一编码系统,将项目编码作为项目的唯一识别码贯穿项目的建设过程,并实现基于统一编码的项目全过程信息查询服务。各相关业务系统根据统一编码要求进行系统改造,实现项目信息与编码的同步录入,并将该编码与其他项目信息一并公开。

建设模式

《规范》提出,“专栏”建设可以采取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两种模式。青岛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项目采取集中建设模式,以现有电子政务共享平台为基础,建设全市统一的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网站群、公开共享数据库和网上数据采集系统。网站群系统部署在互联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专栏都可以通过网站群系统统一建设;公开共享数据库部署在政务专网,实现与部门业务系统的实时数据交换和共享;统一的网上数据采集系统在内外网同步部署,实现对各业务主管部门相关信息的采集、管理。统一建设的网站、数据库和采集系统,形成了“三组鼎立、互为支撑”的系统框架,通过采集系统从相关部门采集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入库、归类后,通过数据摆渡方式为网站群各个网站和专栏提供数据服务和保障。

(一)统一平台,统筹管理

建设工程领域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该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也是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同时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也离不开企业基本信息库和人口数据库的有效支撑,因此,在对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库进行规划时充分考虑到与其他相关联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建成后的青岛市工程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系统将与现有的政务公开、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通用业务系统以及企业、人口、地理信息和诚信基础数据库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有效利用,为下一步可能实现的建设工程项目多部门协同办公和联合监管打下良好的基础。市级平台通过授权共享的方式为市直各部门提供信息查询和应用服务,各区市也可以通过分级部署方式共用该平台系统,按照授权共享相应的信息,不需要重复建设。

(二)多头采集,集中共享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有效公开、充分共享的基础是项目数据库的完整和准确。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涵盖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包含几百项信息,分散在20多个部门,如何有效采集和整合各类信息,并建立数据更新长效机制是核心问题。青岛市工程项目信息采集和整合工作遵循“以项目为中心,以流程为主线”和“谁主管、谁”的信息公开原则,循序渐进地开展。有业务系统的部门通过系统数据交换的方式进行;没有业务系统或系统运行不善的部门,使用统一的填报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待业务系统成熟后再采用数据交换方式,最终实现建设工程项目全流程信息的实时采集。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整合本着为应用服务的原则,采用数据接口分别与公安、工商、建设、金融等各行业现有信用评价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推进行业间信用等级信息的互认共享。

通过各种渠道从相关部门采集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由电政信息办统一整合、入库,并遵循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使用有关规定,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

(三)统一标准,同步更新

一是统一编码标准。根据《规范》要求,结合青岛市实际,建立全市统一的项目编码系统,由项目立项审批部门在项目启动之初进行统一编码,各相关部门也要依据该编码录入和管理各类项目过程信息;二是统一数据交换接口标准、项目信息数据库标准和网站建设标准,各相关业务系统将按照这些标准统一进行系统改造,以确保数据同步更新、业务实时协同;三是内容同步更新。所有向社会公开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根据“谁主管、谁”、“谁、谁负责”的原则,由各部门各自把好内容审核关,确保上下级或不同行政机关之间信息内容的相互衔接和相同内容的统一表述。

建设现状及优势分析

目前,青岛市市级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已取得初步成果,完成市级项目信息数据库、网上信息采集系统和市政府门户网站及市直部门网站公开共享专栏建设,项目信息13856条、信用信息19088条。下一步将在继续完善市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区县级专栏建设和项目信息采集、整合和工作。通过前一阶段的建设实践,我们发现与江苏等地的分散建设模式相比较,青岛市的集中建设模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集中建设模式下,各行业和部门的相关信息汇集到市政府门户网站上统一和检索,这样做有利于形成数据公开和共享的长效机制,实现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动态管理和综合应用,也为更深层次的数据共享应用提供了可能。集中统一的公开共享数据库,为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提供数据服务的同时,也将作为全市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监管数据库的一部分,为行业监管和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二)集中建设模式下,根据《规范》要求,统一建设各级政府和部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这样做既能够确保专栏建设的规范化,也可以节约建设和维护成本、减轻部门负担。由于建设工程领域涉及广,牵扯部门较多,根据中央和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要建设专栏,如果各自建设的话,预计要新建或完善30多套网站系统,建设部署和日常运维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和技术力量都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解决,给部门增加很多烦恼。集中建设后,区、县级政府和部门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内容的整理和审核上,把好数据质量关,向社会提供及时、准确、规范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另外,集中建设模式下,统一数据来源,也无需担心出现统一数据内容不同专栏信息不一致的问题。

(三)集中建设模式下,基于统一数据库和信息采集系统,开发项目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对各级各部门信息公开共享工作情况进行实时汇总统计,这样做既可以使牵头部门了解该项工作的整体进展情况,也方便监管部门随时随地监控各级各部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系统自动在线预警,有利于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开展,有利于实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建设目标。

建设工程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对于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具有战略意义,但也不可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防腐的同时,必须加强配套的制度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的长效机制,明确相关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确保项目和信用信息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具体性和公开共享的及时性,避免将其建成“表面工程”和“政绩工程”。

(作者单位:青岛市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7

关键词:油气管道工程;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 油气管道工程技术数据采集概述

根据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管理油气管道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技术数据,与管道科研、勘察、设计及投产试运数据一起构成建设阶段的管道完整性数据库,通过此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现以下两大目标:为管道运营维护和完整性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辅助工程建设过程管理。

1.1 为管道运营维护和完整性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

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寻找管线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等级,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减少和降低事故。记录线路、穿跨越、伴行路等管道自身的位置坐标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位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编制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抢修提供重要的支持。发生事故、故障后,便于追溯查询,分析原因,追查责任,制定相应措施。为建设单位今后建设复线、支线或者运营单位进行管道大修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1.2 辅助工程建设过程管理

通过各项采集数据的校验和检查等技术手段,监控工程质量;辅助建立质量终身责任制体系,便于追溯责任;辅助编制竣工资料,提高竣工资料的准确度,减少编制竣工资料的工作量;在建设阶段就采集了精确的线位、焊口、各种桩点、穿跨越、伴行路及阀室的坐标和精确位置,保证了管线相关属性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管道竣工后管道设施的实际位置与所掌握的资料位置不一致而进行管线复测的现象发生;数据系统还可监控施工进度。

2 油气管道工程数据采集用户范围及职责

2.1 用户范围

1)数据填报单位:包括施工单位、检测单位、设计单位等,主要对数据进行填报、修改。

2)数据审查单位:包括标段监理、区段监理等,主要对数据维护单位填报的数据进行抽检、审查。

3)数据查看单位:包括业主单位、EPC单位等,主要对数据进行查询、检索、查看、统计分析。

图1数据采集流程图

2.2 职责划分

1)设计单位:负责采集在设计阶段所产生的数据,对所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2)施工承包商:负责采集在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数据,对所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

3)监理单位:负责对各个施工承包商所采集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查,检查数据录入质量,监督施工单位按照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和整改。

4)PCM项目组:负责技术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维护、制定与调整,组织各责任单位进行培训,在数据采集实施过程中对各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协助对入库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3 油气管道工程数据信息划分

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中需采集的数据信息包括:线路工程数据;阴保工程数据;通信工程数据;外电工程数据;伴行路工程数据;无损检测数据;设备物资数据。

1.1 线路工程数据

线路工程数据包括:线路测量数据;一般线路数据;穿跨越数据;隧道工程数据;阀室工程数据;水工保护数据。

其中一般线路数据又包括:测量放线、管沟开挖、管道焊接、防腐补口、防腐补伤、线路竣工点、管沟回填、标志及测试桩、管道清管、管道试压、管段吹扫信息、管道干燥信息、钢管置换、地下障碍物信息。

1.2 阴保工程数据

阴保工程数据包括:阴保电缆数据;牺牲阳极数据;阴保电源数据;排流设备装置数据。

1.3 通信工程数据

通信工程数据包括:光缆单盘测试信息;光缆敷设记录;光缆接头及测试记录;光缆人(手)孔记录。

1.4 外电工程数据

外电工程数据包括:外电线路工程环境信息;外电线路工程搭杆信息。

1.5 伴行路工程数据

伴行路工程数据包括:伴行路技术参数;伴行路涵洞工程数据;伴行路桥梁工程数据;伴行路消防工程数据。

1.6 无损检测数据

无损检测数据包括:射线检测数据;全自动超声波检测数据。

1.7 设备物资数据

设备物资数据包括:弯管信息;钢管信息;开孔信息;套管信息;线路附属物信息。

4 数据采集及系统应用

图2数据采集流程图

4.1 数据采集要求

数据采集人员、检查监督人员要具备相应的资质。保证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并根据不同数据分类的具体要求及时填报、上报。数据要加强安全保密意识,防止信息外泄。

4.2 数据填报

数据填报功能的主要用户为施工单位、检测单位、设计单位等,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填报和修改。由现场机组人员根据固定格式的数据采集表格进行现场采集,必须完全按照要求进行采集。现场采集的数据提交给本单位技术数据录入人员,由其负责数据整理和录入。系统数据填报方式主要提供在线逐条录入和表格批量导入两种填报方式,同时也提供了其他功能操作,如数据修改和数据删除。数据系统主要的操作有:在线录入;批量导入;数据修改;数据删除;数据查看。

整理导入文件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Excel的所有单元格格式应该设置为“文本”。日期类的数据应该采取yyyy-mm-dd的格式进行录入(如2009-02-06)。有下拉列表选择的单元格在填报数据时应从列表中选择。

图3管道焊接数据信息

对于数据修改、删除的限制,只有未上报和未通过的数据可以修改。已经上报、审查通过的数据可删除。系统对各个单位有权限限制,一个单位不可删除其他单位的数据。

数据审查的目的是对数据填报方所录入的数据进行审核或查询,保证入库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所涉及的相关操作有:数据上报,数据抽检,数据退回,抽检记录的查看。

4.3 数据查询

系统除了提供常规的、按流程进行的数据抽检功能外,还提供了一些辅助功能,用于对数据进行检查,主要是从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即及时性检查、完整性检查、准确性检查。

5 结论与认识

1)数据采集系统是石油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有力工具,为油气管道生产运营及维护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8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安全

智能用电服务体系顺应发展要求,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目标下,电力用户用电信息在采集、处理、传输、使用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信息安全风险,要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中引入可信计算技术,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设计要求和工作特性,构建可信的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提升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安全性。

1可信计算及相关技术

终端是存储数据和执行具体功能的重要区域,要关注和提高终端的安全性,从终端的底层入手,进行基本芯片、引导程序、系统启动扇区、磁盘目录的安全分析。可信计算是一种信息系统安全新技术,涵盖可信软/硬件、可信网络和可信计算应用等内容,突出可预测性和主动性防御,侧重于主动发现问题和直接禁止危险操作,通过嵌入式安全模块确保终端的安全性。当前的信息安全防护方法有多种,如:设备外壳包装、芯片封装保护、敏感操作、密钥算法、SSL协议等,然而这些信息安全防护浮于表象,缺乏深层次的防护,没有针对终端的信息安全根本性防护,对此可以在电力信息系统中应用可信计算,通过可信平台模块构建电力信息系统的可信终端,采用硬件和数据加密、签名认证、安全传输协议等方式,提高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完整性检测部署

2.1采集终端本地完整性检测过程分析

可以采用可信计算相关技术,进行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本地完整性检测,以嵌入式可信平台模块ETPM作为可信根,对TCG软件栈进行适当移植和改写,上层应用借由TCG软件栈调用TPM。在采集终端启动时,ETPM要先进行自我验证,再度量Bootloader的完整性,通过TPM的调度实现底层组件间的控制权移交,直至上层应用程序,其各组件的完整性值依照度量顺序扩展至PCR中,TPM通过对比判断当前阶段的可信性,呈现出一种静态的信任度量方法。在可信采集系统终端运行的过程中,因TPM的操控主动性不强,为此要采用处理器调度的方式,由采集终端中的度量进程完成信任度量工作,经由TSS进行度量进程的扩展操作。通过采集终端中存储度量事件的度量存储日志SML,负责存储平台的启动配置和相关进程。对于已经结束的进程或删除的组件,可以将其度量值重新扩展至PCR之中,并在SML中删除该对象,使当前的PCR值实时反映采集终端的状态,并与度量日志相匹配[1]。

2.2采集终端的可信网络连接设计

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网络安全、通信安全、隐私保护的需求,可以进行采集终端的可信网络连接设计,终端主要包括有主站、信道、采集终端、智能电能表等,采集对象涵盖专用变压器用户、中小型专用变压器用户、单相一般工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公用配电变压器计量点等,并采集关口计量、分布式电源接入、充放电及储能接入等信息,采集终端的可信网络连接设计主要由主站层、通信信道层和采集设备层构成,在可信计算平台的主板上嵌入可信平台模块TPM,内部封装搭建一个可信计算平台所需的安全存储、密码应用、证书机制、安全检测等安全功能,在计算机系统中添加了一个具有防攻击、防篡改、防探测的可信第三方,由其实现对终端内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组件的度量,支持主站、数据采集层和采集终端间的可信连接,为采集系统建立了通信模型,验证终端的可信度,实现终端网络接入和远程证明。

2.3可信网络连接技术部署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信网络连接设计之中,采集终端与AV相对应,信道管理设备与PEP相对应,主站与PDP相对应,并引入VPN等接入技术进行可信网络连接部署。具体的网络连接步骤包括有:一是采集终端在完成本地的检测后启动并运行,主站与终端对应的完整性验证平台实现初始化操作。二是采集终端经由底层现有的接入认证方式,对通信信道设备发起接入请求[2]。三是通信信道设备向主站网络访问层的授权模块转发请求,依照设定的用户身份认证、平台身份认证和完整性检查顺序进行操作。四是当网络访问层模块和采集终端完成用户身份认证成功,即可向网络接入控制模块发送连接请求的信息。五是采集终端的TNCC进程与主站网络接入控制模块的TNCS实现同层间的通信,完成平台身份的认证。然后,采集终端和主站分别完成平台完整性提交和检测工作。六是采集终端的TNCC将可信平台模块存储的完整性信息发送至主站网络接入控制模块,通过IMV的完整性判断之后再与TNCC进行通信。最后将完整性检查结果由网络接入层执行。

3结语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9

关键词: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研究

前言: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企业核心资源的今天,企业决策者却面临“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窘境,得不到充分的决策支持信息。本文构建的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是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并行的一个辅助决策系统,是一个整合的信息资源库,不仅包括基于价值链上的企业内外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全面会计信息资源,并利用商务智能、数据挖掘和实时数据集成等技术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处理应用的整合,还依托搜技术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快速检索,使公司财务成为企业的谷歌库,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更好地为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一、会计信息资源整合内涵

(一)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

信息是在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样会计信息是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处理而产生的。会计数据是指采用“单、证、帐、表”等基本形式记录会计事项处理所需的各种未加工的数字、字母与特殊符号的集合,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都是会计业务中的实体,它们的属性和属性值都是会计数据;会计信息是指在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分析工作中需要的各项会计数据,包括资产、负债信息、生产费用和成本信息以及有关利润实现和分配的信息等,它们都是对会计数据进一步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对会计管理和决策分析有价值的信息。

(二)整合的会计信息资源内涵界定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二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传递;三是使用户得到真正所需要的信息(王明明,2007)。这三个问题与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活动一致,本文研究会计信息资源整合也对应从信息源、信息加工、信息输出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源是会计信息活动的源头,如果信息源头的信息就不完整、不可靠、不及时,那么应用再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都只是徒劳,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构建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更是无从谈起。

二、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的职能和特点

(一)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的职能

1.2.信息采集整合

会计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基于价值链采集企业内外的财务业务相关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拓展信息源,并按照信息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存储、加工和检索,以便通过智能化手段进行分析、整合成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整合是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职能之一。

2.决策支持

对会计相关信息进行全面采集整理后,结合数据挖掘、商务智能、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使用者的经验、推理和分析判断,基于具体信息需求,快速准确找出决策相关信息,辅助做出明智决策是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

3.价值创造管理

如上,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的有效信息,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和增值是其根本目标,是企业价值管理的主要领域和有效形式。而会计传统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仅仅是企业价值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非全部。全面的价值管理要求企业所有的职能部门均为实现企业价值的保值增值进行统一协调的经营活动,会计信息资源整合正可以成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的枢纽,它在形式上集成企业的信息网络系统,在内容上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财务业务相关信息,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进行价值创造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目标。

(二)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的特点

1.全员参与

如果要进行会计信息资源整合,那么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企业内所有相关人员动员起来,在一切可能的时间,可能的地点,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收集信息,使信息源最大化。上文中的“相关人员”也可以认为是企业的全部人员,因为他们都会与企业的日常经营发生联系,都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做到这一点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企业掌握的信息越多,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越低,能够创造的价值就越多。

2.丰富多样

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的丰富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信息处理手段丰富多样。实现会计信息资源整合这一过程是以前沿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只有当企业拥有了丰富多样的资源收集、筛选、加工、处理手段,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的职能。第二,信息输出形式丰富多样。当企业收集到的信息资源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之后,便会采用丰富多样的输出形式,例如图片、视频、声音、报表等,传达给信息使用者,而具体采取何种输出形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综合系统

根据会计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我们了解到进行会计信息资源整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相关的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再根据这些需要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这便要求会计信息资源整合这一过程必须做到具备系统性和整体性,尤其是要对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和市场环境有一个综合、整体的认识。企业的正常经营运作需要依赖各职能部门的紧密合作,以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思想共同实现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计信息资源整合就充当了各部门的连接纽带作用,把各部门的会计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总结: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会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是目前传统会计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会计发展新的理论还在探索时期,笔者认为会计范式革命时期还未成熟,会计界也许还并不需要真正进行范式革命,而需要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目前会计系统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第三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10

建设背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责。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出:以信用建设为重点,强化对市场经营主体行为的全程监控,进一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称之为金信工程。

国家工商总局企业信用分类联网应用系统功能结构图

金信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到2007年底,构成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总局―省―地―县―所五级网络系统,建成涵盖全国市场主体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建设全系统统一的企业信用监管系统,建立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系统,基本完成与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经营行为、退出行为的全程动态监管,提高执法效能,促进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金信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完善两个网络系统、建立两级数据中心、构造两个支撑环境及开展两类业务应用。两个网络系统是指联通总局―省―地―县―所五级的业务专网和总局公共服务网;两级数据中心是指总局与省局数据管理、交换、调度和企业信用监管数据应用中心;两个支撑环境是指支持数据整合与内容整合的应用支撑环境和保障互联互通、安全应用的安全支撑环境;两类业务应用是指以经济户口数据库为基础,以企业准入、存续、消亡为主线的企业信用监管系统和以信息交换、共享、查询、披露和业务受理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服务系统。

企业信用联网应用项目建设是金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作为金信工程的第一个建设项目予以立项。

技术路线

企业信用联网应用系统使用J2EE架构,Web Services和XML技术,实现不同技术平台应用系统间的信用信息协作。该系统具有数据采集、转换、信息管理功能,并且提供数据下载、数据推送、Web Services数据服务接口和Web方式查询等多种信用信息联网应用的方式,同时企业信用联网应用系统能够与工商总局安全支撑平台建成的PKI体系相结合,在技术层面为政府部门间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换及协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系统在成熟的开放式的体系框架下进行开发建设,采用了当前主流的先进技术,预计在未来5年内都能够适用。

该系统的4个核心层次采用下列技术实现:

信息资源层:采用数据联邦技术、数据复制转换等技术实现关系型数据的整合。后阶段可采用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关系型、非关系型数据的统一管理。

应用支撑层:采用支持J2EE的应用服务中间件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6.0,支撑其他应用服务系统及应用系统的运行。采用面向服务(SOA)的体系结构,结合Web Service技术、XML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实现各应用系统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的集成。

应用层:采用J2EE技术开发组件化的业务应用系统,需要对外提供的服务进行Web Service的封装,应用系统的开发,系统间的关联和整合与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和门户层多方结合实现。

门户层:采用Portal技术,将多方面的数据资源综合起来形成复杂页面,以易于用户接收的表单形式返回给用户,可以把各种应用服务采用Portlets技术进行封装,用户按角色规定的权限获得个性化的应用。

逻辑架构

企业信用联网应用项目涉及到的网络由工商行政管理网、总局基本业务局域网和公众服务网组成。其中,工商行政管理网又划分为总局共享区及副省级以上节点共享区。

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是实现数据联通传输的核心组件。数据采集系统部署在工商行政管理网总局共享区和副省以上节点共享区内。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信用数据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平台,实现各级工商管理部门企业信用数据的汇总,以及工商总局对下级单位数据采集的控制和管理。数据采集系统具备独立于业务系统,不受业务增加和改编的影响,安全快速传输的特点。

本次项目设计的数据采集系统以总局共享区为主,同时也分布在工商行政管理网各节点的数据采集服务器上(各节点数据采集服务器为现有设备),从各自的业务、信息系统中抽取数据,汇总到本地中间数据库,然后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增量上传总局企业信用数据库。

数据采集系统基于数据整合及应用集成服务系统构建。通过应用集成服务器提供的可信应用传输和可信信息交换功能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利用应用适配器连接各类业务系统。通过远程管理系统,实现工商总局对省局数据中心应用系统的集中管理和监控。

数据采集系统包括应用接口层、核心交换层、传输层、应用层和数据采集管理等5部分,介于系统平台(操作系统层、网络层)和业务应用系统之间。接口层的主要任务是为数据在业务系统和采集系统之间传递提供各种形式的接口,作用是使业务系统和数据系统隔离,屏蔽数据管理系统异构性和业务系统与交换相关的细节,双方系统只要按照规则使用接口层提供的接口即可完成对数据的发送、接受,即业务系统的数据通过接口层提供的接口进入采集系统,接口层通过配置开发数据采集适配器具体实现。

核心交换层负责依据抽取采集策略通过接口层获取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检查,并根据本地采集系统的配置转换异构信息,依据特定方法分离增量数据,将增量信息进行调度、控制,最终交给消息传输层进行传输。总局核心交换层还将负责对上传增量信息的汇集、校验和多点数据整合。数据格式转换规则可以使用转换工具生成,由总局系统管理员远程配置。地方业务数据结构发生变化时也可以由本地系统管理员部署、配置。

传输层主要任务是提供可靠、稳定、安全、准确的信息传输功能,可以采用成熟、稳定的异步通讯消息传输系统构成。

应用层主要是为总局管理用户提供一个数据采集管理、配置情况和查询统计的Web应用,使数据采集过程比较直观易用。

数据采集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交换系统的其他各层进行配置、监控等管理。数据采集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采集数据接口设计和采集数据整合两大部分,数据接口部分负责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连接和转换,数据整合部分负责对

数据的整理了装入。

解决问题

这本项目采用J2EE技术架构,结合数据转换工具,开发数据采集应用程序,协助完成数据采集工作,该系统主要解决了下列几个问题:

数据增量的分离 在部分节点无法连接生产机的条件下,可由数据采集程序自动分离数据增量。

数据的转换 工商业务数据集中,数据转换,特别是大量编码的转换是数据采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次数据采集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发了便于用户直接配置使用的编码转换功能模块。

数据增量的合并整合 应用分离的增量数据通过传输集中到总局之后还需要采用的一定的规则整合到统一的全国企业信用数据库,并做好数据校验,保证合并后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数据采集情况可视化管理 为总局信息中心提供一个各节点数据采集情况的可视化管理功能,便于配合行政手段,全面推进信用数据集中工作。

数据服务 提供Web Service方式的数据服务接口,推进数据服务的应用。具体实现包括服务接口开发、服务注册与等。

方案评价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11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集团全面实施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企业集团能够实时采集不同区域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数据并自动转换成会计数据。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报表数据的真实可靠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因此,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完整性审计逐步受到业界的极大关注。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完整一致性审计涉及到数据输入、处理、输出以及应用控制的整个过程,要求是“穿透计算机”的审计,即除了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数据是否被安全、可靠、完整地保存,会计报表数据是否公正、全面、正确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外,还要对其生成会计报表的会计数据库、会计处理软件的正确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这对审计人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二、影响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完整一致性的因素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不同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它是用事先编好的计算机程序来替代会计人员自动完成会计数据处理、传递和输出工作,并由程序自动控制数据处理、传递和输出过程中的错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一致性。也就是说,如果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是安全的,会计软件处理是正确的,会计数据库没有被破坏或篡改,则人工操作的环节对会计数据完整一致性影响较大。

1、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结构对会计数据完整一致性的影响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结构与单机会计信息系统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对会计数据的完整一致性影响也有所不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结构对会计数据完整一致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据采集与输入环节。另外,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数据处理、传递和输出的正确与否也是影响会计数据完整一致性的主要因素。

从主观来讲,如果有意做假账,则影响会计数据源的因素主要是人,与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无关。从客观来讲,影响会计数据完整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会计数据采集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另一类是会计数据被输入到系统的过程中发生错误。由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原始凭证输入系统,然后系统根据预先设置的规则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如果自动生成凭证的程序没有被破坏,则影响因素肯定发生在会计凭证生成规则、数据的维护以及业务单据输入等方面。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数据处理、传递和输出已程序化,自动化程度相当高,人为干预很少。也就是说,如果程序是正确的并且没有被病毒篡改和破坏过,那它对会计数据的完整一致性影响非常小。但是,对会计数据处理时采取何种会计方法或会计政策进行,以及采用什么样的规则编制会计报表等等,都是需要会计人员通过系统初始设置模块输入的。因此,系统初始设置时,规则有误或被篡改就会对会计数据的完整一致性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对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业务与会计的规则设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规则设置融为一体,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因此,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初始设置工作相当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会计数据处理、传递和输出的整个过程。

2、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对会计数据完整一致性的影响

运行环境是指支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维护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平台的规章制度等。运行环境是否安全可靠是决定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是否安全可靠的决定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传送、输出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会计业务处理的持续性,从而影响会计数据的完整一致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包括信息系统运行的计算机、网络通讯设施等)应满足整个系统运行的要求,具备应对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如果这些硬件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在受到外部不可抗拒因素影响的时候,整个会计数据就有丢失的危险。

(2)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尖具有防止黑客、病毒感染以及具有特权职员的各种破坏行为等外来攻击的能力。如果软件环境没有采取防病毒、防外来恶意攻击的措施,那么会计信息系统在处理、传输、输出数据的过程中将时刻面临着被病毒等攻击的可能性,一旦被攻击就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数据损失和经济损失。

(3)对会计信息系统维护人员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障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维护人员与会计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直接接触,而且他们掌握着会计信息系统技术,如果他们有意作案或无意误操作都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尤其对于自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保证健全才行。

三、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完整一致性审计的技术与方法

分析影响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完整一致性的因素,目的就是要掌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及其必须采取的控制措施。因为通过制定完善的内控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关工作人员在操作和接触系统过程中进行舞弊和破坏,而这些正是审计人员进行符合性测试的重点,同时也是信息系统审计师要审计的内容。

1、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技术与方法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是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数据的正确可靠、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能被贯彻执行的一道重要防线。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查与评价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第一步。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除了对被审计集团单位采用简单的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和现场访问调查外,还要重点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过程与执行情况进行审查。

(1)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对操作授权的特点及执行情况的审查。操作授权是一项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手工环境下是通过规章制度或授权文件记录的,权限的执行过程有可视的审计线索。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操作授权是在系统初始设置阶段完成的,即系统管理员对操作人员进行权限分工,分配给不同操作员不同的操作权限。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启用后,程序自动控制授权的执行。也就是说,在这种授权环境下,系统管理员有最高的权限,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对他们进行约束。

(2)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的职责分离审查。对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有两个方面的职责分离控制是审计的重点。一是经济业务的批准与执行应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记录输入相分离,而且数据输入员必须是通过系统管理员给予授权的。对这种职责分离制度的执行情况的审查,要根据被审计企业集团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不同分别进行测试。二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应与其业务操作相分离,即系统管理员与维护人员不能操作业务功能模块,同样,业务人员也不能操作系统管理模块,尤其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程序和数据库的维护及升级等应有完善的互相牵制措施。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系统开发文档或系统初始设置、系统运行维护的记录,以及业务流程图等文档的审查了解这类职责分离制度的执行情况。

2、对被审计企业集团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和网络会计数据库进行审计的技术与方法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的自动加工部件,网络会计数据库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源的核心部件,这两个部件的安全、可靠、有效运行是保证会计数据完整一致性的前提。对这两个部件的审计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尤其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是否有效,必须采用实时的并行审计技术才能作出公正的评价。

(1)对企业集团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其开发过程和开发文档的审计;二是对其运行的安全可靠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后者往往是在其运行过程中进行的审计取证。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及时完成审计任务,另一方面又不能妨碍和干扰被审计集团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这给审计证据的采集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并行审计技术主要有:分析其运行程序的快照技术、映射技术、追踪与标识技术;测试其运行程序控制功能的测试数据技术、综合测试技术、并行模拟技术;监控数据处理业务的嵌入式审计技术、连续在线审计技术等。审计人员用哪种审计技术必须与被审计企业集团配合,同时需要熟悉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也要求审计人员有较深的计算机知识。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可以采用一些不必了解程序结构的并行审计技术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如测试数据法。该方法是按照工作处理的步骤,使用有限的数据,确定每一个控制是否都按照制度规定有效地执行。它通过把模拟某些业务数据输入到被审计集团企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来检查实际业务处理过程当中对会计数据处理的有效性。

(2)对网络会计数据库进行审计的技术及方法。对网络会计数据库进行审计的技术包括审计接口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数据转换技术、数据分类复核技术等。对网络会计数据库进行审计,即通常所说的用相应的审计技术审查被审计集团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电子账,包括对网络会计数据库的安全可靠、有效运行的审查;网络会计数据完整一致性审查;网络会计数据库的防灾能力审查;会计数据档案保管的审查。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12

(1)适应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铁路运输业务的发展,各级运输部门对运输信息的规范化、集成化和透明化要求越来越高,对运输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和决策支持需求日益旺盛。因此,需要将分布在各个信息系统中的业务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全面、完整、真实的铁路运输信息链,以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为运输组织、调度指挥、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大力推进铁路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直以来,铁路信息系统采用垂直模式分散进行开发和建设,造成了信息重复定义、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只有转变铁路信息化建设方式和应用开发模式,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建立信息集成平台,整合现有各系统信息,形成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统一的接口标准,大力开展基于平台化的新应用开发,逐步整合既有系统,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资源由无序、被动、孤立管理和浅层次利用,向有序、主动、共享管理和深层次利用方向发展,才能全面提高铁路信息化建设、开发和应用水平,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进而提升铁路企业运作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

(3)新阶段铁路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信息化正在向平台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而信息资源整合是实现信息化集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通过建立集成化的信息平台,整合各业务系统需要共享的信息,集中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扩充,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相关应用,能够建立覆盖整个服务领域的数据管理基础和相应规范,灵活地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是铁路信息化建设进入集中建设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2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目标和原则

2.1建设目标

建立铁路总公司、铁路局两级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实现数据集中与信息共享,形成开放式的信息共享架构和信息共享管理机制,支撑各应用系统间的集成,促进基于平台化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应用开发,推动运输组织流程优化再造,实现运输组织的精确化管理。

2.2建设原则

(1)一体化原则

一体化设计:运输信息集成平台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方案,降低整合技术复杂性和整合成本,防止集成平台异构化、分散化,导致出现二次整合问题。一体化建设:总公司、铁路局两级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同步实施,确保尽快发挥整合效益。一体化管理:建立两级平动管理机制,保证日常维护管理的准确与及时。

(2)数据集中与架构开放原则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是运输信息共享平台和共享数据服务提供平台。集成平台建设以总公司、铁路局两级运输信息数据集中为基础,建立综合数据支撑环境。平台要基于柔性思想设计,建立开放性的平台架构,支持内容的可扩展性。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持续改进原则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是一项面向整个运输领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受各种技术、管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要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急用先行,不断完善平台架构,丰富平台信息内容,实现整体目标。

3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技术架构设计

3.1总体架构

数据资源整合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的目标,也是铁路信息系统整合的基础。建立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必须实现对分散、异构多数据源的统一访问,从不同的应用和数据结构提取数据,完成在线转换,建立完整数据库。运输信息集成平台遵循面向服务架构(SOA),采用具有松散耦合和可互操作特征的企业服务总线(ESB)方式构建。

3.2共享信息范围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是铁路运输组织全过程信息的共享平台,共享信息范围涵盖客运、货运、运输等各业务领域,信息内容包含从业务受理、装卸作业、在途运输、到达交付等环节有关的列车、机车、车辆、货物、人员等各类关联信息,并应随业务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充。

3.3信息采集方式

采用3种信息采集方式:

(1)采用报文方式,由信息提供者形成标准格式报文,通过MQ传输方式交换到集成平台,数据在集成平台建库,主要面向既有信息系统使用。

(2)直接通过基于集成平台的应用获取数据,原始数据库直接部署在集成平台,适用于集中式现车等新开发应用。

(3)通过数据库级共享获取信息,主要面向数据量大的相关应用,如货票等。

(4)通过业务系统提供的服务调用获取数据,如客票、动车信息等。

3.4数据组织模型

数据组织模型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以“列车”、“车辆”、“机车”、“货物”等为基本元素,每个元素相关应用数据唯一存储,列车、车辆、货物及乘客信息与实际运行情况一一对应,形成对运输组织全生命周期有关动作、状态、位置、去向等要素信息真实、唯一、完整的描述,包括元素的各项“属性”、“活动”及“相互关联”,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现实运输生产真实作业过程。

3.5标准服务

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为业务应用提供2种信息服务方式:数据库级服务和应用级服务。

(1)数据库级服务

指业务信息系统可在授权情况下,直接读取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共享数据库信息。该服务方式适合于大批量、与事务控制逻辑无关、纯数据库级的数据提取和发送。

(2)应用级服务

从应用层面为业务信息系统提供高频度、与事务控制逻辑相关的服务共享。应用级服务可分为通用服务接口和专用接换2类方式,包括3项主要功能。共享数据加工功能:即把业务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的访问、加工处理等封装成服务,以服务的方式实现不同业务信息之间的数据加工服务共享。共享业务处理功能:即把业务信息系统对外提供的功能模块调用封装为服务,提供不同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功能共享。共享流程处理功能:提供比共享业务处理粒度更粗的服务,将业务信息系统内部及跨系统间的业务流程封装为服务,满足跨业务、跨系统业务流程处理的共享需求。

4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维护和管理体系

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信息范围的可扩充性和平台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可行、适用的维护管理体系,以促进平台的良性发展。其中,重点要建立4个机制。

(1)建立服务目录机制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必须建立起共享信息和标准服务查询目录,以便用户了解掌握集成平台的最新服务内容和服务获取方式及流程。目录应及时更新和,并允许用户遵循安全访问控制机制进行访问和查询。

(2)建立技术规范更新机制规范化和标准

化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础。要根据业务需要和技术发展,定期补充、优化、扩展和修订集成平台技术规范,确定信息内容、格式、结构,完善各应用系统信息提供和接口标准,明确集成平台运行保障技术条件和设计、建设、应用各项技术要求。

(3)建立平台运维和运用管理机制

a.建立集成平台运用管理机制,规范集成平台信息运用规则,不断丰富和扩展平台内容。b.建立集成平台运行维护机制,成立实施和维护团队,保障实施和维护经费,确保集成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4)建立信息采集和使用考核机制

为确保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运输相关信息的实时掌握和共享,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和鼓励机制。a.对数据采集制定考核要求,从覆盖率、及时率、合规率、完整率等方面确立考核指标、基准,明确奖罚机制。b.鼓励通过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减少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提高铁路信息资源共享水平。c.推进基于集成平台的应用开发,打破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方式和应用开发模式,将面向应用功能组织数据转变为面向业务信息基本要素组织数据。以数据管理为中心,积极开展基于平台化的业务应用开发和既有系统功能升级和整合。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