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与计算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时间:2022-08-01 08:58:44

信息与计算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1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37-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一个新专业,教育部调整了数学学科专业的数量与名称,将原来的七个专业合并为两个专业,即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涵盖或涉及了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学和控制论四个主干学科。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立时间短,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专业课程设置中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是依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培养计划包括学生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等内容。目前有很多人认同这样的观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计算机知识、数学知识和网络知识三者相融合的一个专业,所以该专业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数学专业应有一些本质的区别,而不是简单的“一部分数学课”+“一部分计算机课”+“一部分管理科”+“其他部分课程”的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满足企业和社会用人的实际需要,并且要体现计算机网络和数学等知识的特征。

根据2003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试行稿)的说明》要求培养出的信计专业学生:(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具备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2]。而计算机正是利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工具,因此做好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对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定位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是有区别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应突出现代计算工具和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国家教育部规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开设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但具体开设哪门高级语言没有规定,所以各大高校都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C++等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通过C语言结构化编程思想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法知识,理解系统内部的细节,更有利于比较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不同,为学习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打下基础,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分别开设了VC++和Java这两门目前在广泛应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使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开设了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两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面,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在课程的安排要有效衔接。例如,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主要是研究基于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必不可少的先行课程。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连续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计算机类专业课,我院开设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操作系统、图像处理。

二、计算机课程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教师的项目经验,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只讲教材中的内容和基本理论,而对产生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领域知之甚少,导致了理论和实际脱钩,学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也不知道怎么样应用,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讲授理论课程的时候,把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例如讲授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项目经验,用目前流行的软件作为辅助平台,向学生讲授曾经开发过的项目。例如,利用VC++和SQLServer数据库,给学生讲解酒店管理系统,通过实际案例的演示,逐步启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类课程的兴趣。

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际项目经验,这就需要有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支持和鼓励计算机类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更多的素材,积累经验;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让有经验的教师以老带新。

三、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许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师只是强调该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而忽略了该专业学生的工科特点,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编程技术,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十分重要。但目前来看,实践环节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重视实践教学,有些课程没有单独开设课程设计,验证实验偏多,创新实验较少,实验效果不理想,实践环节与实际问题脱节[4]。鉴于计算机类课程实践环节的种种问题,急需对实践教学予以加强。

首先,要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保证实践课程的学时,而且上机的课题不应该全是验证实验,还应该包含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另外,指导教师的数量和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数量之比应该在1∶15左右,不应该太小,最小也应该大于1∶20。其次,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依照课程的实际情况,多个同学组成一个开发小组,例如,进行Java集中周的时候,根据国家软件开发规范的要求,让学生去上机实践,开发课题可由教师精选,尽量贴近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开发项目,在集中周期间,指导教师要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出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做到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通过实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就业增加砝码。再次,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培训机构的联系。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课程的理论和技术,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体现。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所选题目尽可能的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每届题目的更新率要达到80%。过去,一般都是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的自由度不是很大,应该进一步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的改革,鼓励和允许学生进行自己拟定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选择老师对其进行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才有动力,学生自己选做自己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一定会促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也能促进指导教师的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指导毕业设计的竞争性。最后,答辩委员会对每一个学生单独答辩,且答辩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综上所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设置要符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中,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实际项目经验的优势,强化计算机实践教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改革,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吉波,王晓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基础课程设置研究[J].林区教学,2013,(5):85-86.

[2]邢远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育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144-145.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2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practic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to applied talents characterist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of modular teaching of different training direction based on the perfec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and serious thoughts on reform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young teachers, the teaching level and quality.

Keywords: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practice teach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该专业是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交叉渗透的一门理科专业,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较多,但大多是第一次开设数学类专业,除了少数院校办学经验比较成熟,已办出特色外,大多数院校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对信息科学专业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重大问题进行认真负责的研讨和改革,以期办出特色,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原则

基于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以及对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对比与本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结合信计专业办学实践,我们提炼得到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1开创性:虽然1998年信计专业诞生至今已逾10年,但对大多数办学点来说仍然是新专业,处于办学初期的定位与建设阶段。实践教学由于认识、经济、精力和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尚未进入重点建设阶段。缺乏适用的教学资料,对实践内容的组织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总体来讲还处于初创期。

1.2多样性:这里所指的多样性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信计专业自身的综合性,它涵盖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学和控制论四个主干学科。其二是信计专业办学点背景的多样性,这里将其分为四类,具备多年数学专业办学经验的数学科学学院、有计算机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经验的计算机或信息学院、有统计学专业办学经验的管理学院或财经或金融学院,以及没有任何相关专业办学背景的理工科学校的基础教学部等。不同办学条件的办学点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内容、模式、时间安排等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1.3重要性:无论从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任务,还是从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来,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靠单纯的理论教学或仅附属于某一门理论课的实验课,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自发地达到融会贯通,具备本专业所要求的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信息技术等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乃至于具备知识更新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不切实际的。综合性、集中安排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的实践教学,是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而且愈来愈重要的环节。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2.1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首先从突出应用型人才特色出发,改革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理论和最新技术,更好地运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提高应用软件和数值软件研发能力。为此,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的三个模块:数学建模能力模块、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和科学计算能力模块。

2.1.1数学建模能力模块。传统的数学授课模式主要是传授数学理论,而在实践教学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能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来理解和领会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该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及模型求解能力,以进一步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实际体会数学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的课程设计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班,带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工作,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工程与管理中。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在上海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7次的好成绩。

2.1.2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信息与科学专业除了要学生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实践体系的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具备了很高的竞争力。

2.1.3科学计算能力。通过开设的“数值分析及MATLAB应用”、“数据分析”、“数学实验”等课程和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代数与几何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数学软件求解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培养高层次的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2.2.1为了能更好地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设置时注意和理论课程的衔接,比如计算机应用训练、程序设计训练、数据分析、数值计算、数据库应用训练等课程设计分别有对应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既是对理论课程的一种论证和应用,又是理论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过程中每年都会结合企业需求、社会需要及热点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办出特色。

2.2.2在师资上以课程组形式进行运作,理论课程教师和实践课程老师在同一个课程组,或者有些实践课就是由理论课程教师担任,这样既能在每个方向上聚集足够的师资,凝练研究方向,又能通过课程组教师集体研究确定课程设计的内容、提出设计任务和要求,并在开学之初就公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之前就明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有目的地去学习相关的课程,为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同时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过程的指导和控制,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启发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比如程序设计训练整个实习课程共40学时,只安排了8学时进行理论讲授,其余32学时要求学生集中上机完成自己的作品,教师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和指导。考核方式也重视实践过程,考核包含平时成绩、学生报告、学生作品和答辩四部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钻研教材或有关资料,同伴协作、教师帮助完成课题。这种教学形式适合应用性、趣味性强,难度适当的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3.结束语

本专业培养的目标为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数学和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培养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以及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真正实现教学质量过程控制,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祥云,胡林,李渭清. 探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思路[J]. 大学数学,2008(4):5-9.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3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模块课程 实践教学 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02-0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1999年设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来,至今已有9届本科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努力,该专业已于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在十几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培养计划经过多次修改,课程群结构也经历数次调整。以下是我们对课程群建设过程中的一点感想,供大家参考。

一 跟踪毕业生流向与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专业特色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数学学科下属的一个专业,在数学学科传统精英教育与理科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目前数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上偏重于理论教学,数学专业理论课程师资配备与计算机技术指导师资力量强弱对比大的现状下,造成学生在计算技术训练上的不足和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培养欠缺。这一问题也许是目前全国许多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全国高校逐年扩招,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675万人,考虑到高考录取率已超过70%的现状下,大学生就业面临就业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高校制订培养计划时,要充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今后的长远发展,并切实加强市场机制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从近几年的就业市场情况来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目前应该考虑开发某些专属技能的培养。这种专属技能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做好课程模块与实践环节设置以及课程大纲修订、直至具体的教材选取等系列具体工作。

1.专业课程设置要有明确方向

培养计划制定者应对自己的毕业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有一个目标,专业课程设置要有明确方向。受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学校在数学理论课程的取舍上小心翼翼,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长,造成毕业生对就职方向的困惑,这是目前许多普通高校数学专业在就业问题上的困境所在。专业课程的方向性选择既要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实力,也要跟踪社会需求的变化,必要时有侧重地引进专业紧需师资,扩充专业队伍的有生力量。

2.模块课程的精细研磨

我们在1999年招收第一批信计专业学生时,专业模块共有两个:一个偏重信息处理方向,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是特色方向;另一个偏重运筹与控制方向,优化算法设计与控制理论是特色方向。通过回访早些年毕业的学生,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职业发展上总体情况较好,我们的专业模块方向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从1999年至今,我们逐步将优化算法设计理论这一部分内容渗透到信息处理模块中,使信息处理模块算法理论与算法技术实现更紧密地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算法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跟踪调研以及已经毕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调查,我们一直努力培育我们的应用数理统计方向教学团队力量,增加应用统计课程,2010年我们对专业培养计划做出重要调整,运筹与控制模块与信息处理模块合并,新增统计分析模块。十年间我们不断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在课程群设置和课时安排、实验内容上精细研磨,努力实现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使信息处理模块已具备一定的实力,统计分析模块师资队伍也初具规模。

3.专业特色建设

普通高校做实做强专业特色建设很重要。我们的毕业生中超过50%是要直接输送到社会的各个行业,而当前的就业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专业定位必须考虑用人市场的需求变化。规范化专业设置不妨碍特色办学,反之,固定模式的批量化教育一定会造成教育产品的市场供求失衡,使自己的毕业生失去市场竞争力。培育一个特色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学科调研和市场调研、全国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分析、有计划的师资培训和人才引进等。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长期以来依靠一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肯吃苦、协作精神特别强的教师团队,坚持在课程建设中走创新道路,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际应用案例,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本科生科研活动、攀峰工作室软件设计指导等,各种课外指导和培训内容丰富,特别是数学建模培训规模大,虽然我们对学校各个分院的参加培训学生名额有一定限制,但信计专业的学生基本可以自由地参加。由于我校在历年全国数模竞赛和国际数模竞赛中获得的奖项多,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学生参与度高,在浙江省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有一个攀峰工作室,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该工作室的每一个指导老师带若干名学生,对他们进行长达两三年的课外指导。攀峰工作室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教师忙不过来时就采用师兄带师弟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软件设计方面的系统指导。攀峰工作室的学生成员在就业过程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要归功于我们的教师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无私奉献。

特色建设的难处是要创建专业品牌,必须走一条开拓性的道路,教材需要整合,师资很紧缺。总之,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一步一步挖掘潜力,坚持十年乃至几十年,一定会有成果。福州大学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坚持小班教育,学生可选修的专业课程方向很多,由于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在同一个学院,师资共享,为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基地或合作平台。像美国West Chester大学的数学专业与当地制药厂的科研与教学合作平台使学生的数理统计实践应用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同时使专业方向富有特色。

二 课程群的衔接与磨合

1.专业知识之间的衔接与磨合

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切入点。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相互独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离散化现象。如概率统计课程是必修基础课,如果能在后续运筹学课程中增加一些随机性问题的数学规划介绍,可以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如果计算方法中介绍一类随机搜索算法、增加随机搜索算法平均性能分析和机会分析,对研究算法和软件设计很有好处。目前已涌现出很多这一类型的新教材,我们应在课程建设中及时发现、更新我们的教材,同时也迫使我们的教师拓广视野,重视综合理论知识的运用。

2.计算方法与专业理论的磨合

困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缺少具有综合型专业背景的教师。我们有一些课程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教学基本采用传统方法,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考试合格者拿到相应的学分。而配套的实践课往往是独立的,在实验室完成。我们的师资队伍或属于数学学科的某一分支,或属于计算机专业,很少有人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专业背景训练。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在短学期实践课程中的训练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复习上,在实践环节的课余投入得较少,也造成了数学理论知识与计算技术基本功一高一低,既不利于就业市场的竞争,也不利于读研的后续发展。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应用领域,计算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具有很大张力,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占领的地盘。培养计划的制订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怎样把理论课程与相应的实践环节捆绑起来,必要内容让老师在一起备课,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这种教师间的充分交流,若干年后,可以使教师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整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

三 重视能力培养,在开发学生实践能力中充分挖掘潜力

1.实践课程的课外延伸

专业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专业建设重点,事实上,有部分学生对实践课不太重视。学生从小被考试分数评定等级,中考、高考、考研,分数是衡量学生同时也是评定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可是当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信计专业的毕业生有什么专长?可以在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胜任何种类型的工作?多数用人单位不知道数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有什么意义,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展示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只有毕业生能够在动手能力上证明自己,信计专业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我们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数学实验、C语言课程设计、数学建模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2010级开始开设了应用统计分析课程设计。学校的常规实践课程通常安排在六月下旬到七月初的短学期完成,或安排在九月初的短学期完成,时间上局限性较大。我们的数学建模除了课程和常规的课程设计,还延伸到数学建模校内竞赛和全国竞赛赛前集训。学生经过查找参考文献、建立数学模型、算法设计与编程等过程的指导,学会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搜集各种可以利用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团队合作。除了竞赛,理学院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生科研活动,学生可以自由报名参加。

2.课外实验室与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时传统的课堂教育或实验室指导课程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有一个攀峰实验室主要承担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指导,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实行师徒制和长期的实践能力指导。攀峰实验室对学生个性化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师生规模不断扩大,历届实验室学生成员受到就业市场的普遍欢迎。这种形式的课外实践能力开发对充分挖掘学生实践应用潜在能力是卓有成效的,其背后是教学团队付出的巨大努力。近几年实验室采用分层的师徒制进行传帮带,使学生受益面得到扩大。

参考文献

[1]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8):34~35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4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65-02

一、引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希望培养的部分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为了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必须开设相关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我校开设的是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钻研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证明,保证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牢[1]。如果想要学生更好地掌握C++的语法规则以及在应用程序开发能力上有所提高,C++程序设计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实验教学上。同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其他的非计算机专业,因而该专业的C++语言实验教学也应该有它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如何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现状

通过对当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实验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校信计专业学生普遍对c++程序设计课程不够重视,主要是学生对该专业的学科因果关系不是很了解,没有深刻感到C++语言课程对他们专业与学习与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是有部分学生本身对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不感兴趣,没有认真学习的动力;同时,当程序出现错误时,又不能根据习惯思维很快找出错误原因修改程序。因此,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不高。

2.实验内容没有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高校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不断扩大趋势,但是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像我校这类特点比较鲜明的普通院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实验任务往往只照顾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从而导致尖子生因在实验课上都得不到满足的现象而缺乏兴趣,后进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失去学习信心。

3.只注重个人表现,忽略团队合作。在现有教学环境下,C++实验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于编程经验与心得交流比较少,学生能学会自己解决编程的相关问题,但是没有学会怎样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给学生就业和工作带来严重不利。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科技成果都是团队合作完成。

4.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我院信计专业C++程序设计理论教学的进度相对比较慢,而且实验内容是以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为主,因此,实验教学时就会存在该实验内容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还没有讲授的情况,或者实验教学需掌握的知识点,理论教学早在几周前已经讲授完毕。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

5.实验成绩评价制度评价单一。我院在对C++程序设计进行考试时,按照“6+2+2”的模式,即期末笔试考试成绩6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20%,导致大多数同学只注重最终考试的卷面成绩[2]。

三、改进C++语言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C++程序设计的积极性。要使学生主动学好C++程序设计,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首先是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性,并利用师兄师姐在IT行业的就业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学好C++程序设计有好的就业前景,因而让学生明白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对于信计专业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编程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对编程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好的计算能力[3]。其次,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设置一些与实际相联系的趣味性题目,如在讲解分支与循环结构时,可以将有趣的"百鸡问题"、"水仙花数"等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当讲解数组的时,可以将“猴子选大王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编程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编程的快乐。最后就是可以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课程中通过编程解决本专业已学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知道C++这门课程不是孤立的与无用的。

2.分层设置实验内容,合理分配实验任务。(1)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层设置实验内容。实验教学应该根据每一次实验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侧重、有计划、由浅入深地准备实验内容。但是由于每个学生学习C++语言的能力和应用C++语言编程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开始学习利用C语言编程,有一定的编程能力,但大部分学生才开始接触编程语言,有的学生善于学习理论知识,有的学生又强于实践,因而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适宜的实验任务。对于基础较差、应用能力弱的学生,分配较容易的基础题,可以稍低于实验大纲要求的实验任务,以后才去完成较难内容;对于大多数中间层次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好、应用能力较强,可以分配难度适中的实验内容,可以与实验大纲要求相当或稍高于实验大纲的要求;对于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且实际编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实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增强实验内容的难度和广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再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应用C++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因而促进了全体学生C++语言编程能力的提高,又能挖掘出小部分编程能力强的学生。(2)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设置实验内容。根据毕业生就业后是否应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进行分类,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去向主要分为三类:IT、读计算数学相关专业研究生与工作、其他。对于第三类学生,只要他们能够完成相当于实验大纲要求的实验任务就可以。对于有志于计算数学的学生来说,数值计算的算法设计与实现是他们需要培养的能力,因而可以适当地在实验内容中加入与数值计算相关的实验内容,如在学习运用选择与循环结构进行编程时,可以将线性代数中矩阵的运算、逆矩阵的计算、一组向量的正交单位化过程等作为实验内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运用C++编程解决数值计算方面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用C++解决比较困难问题的喜悦。对于有志于从事IT行业的学生,要求更高,不但要有数值计算算法设计与实现的能力,更需要有非数值计算算法设计与实现的能力,因而在实验内容中既要有数值计算的相关内容,还应当有更多的非为数值计算算法实现的内容,可以设置一些难度相对比较大的实验任务,完成此类实验也就要多个学生相互协作完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用C++语言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分工协作完成任务。(3)强化C++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管理。实验前的准备。要每次实验结束前,将下次实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要求学生课后认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可以给出一些参考案例,督促学生自学这些案例。通过学生实验前的充分准备,既能提高实验的效率与效能,又能提高学生完成实验的信心。

实验中的交流。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对实验现场进行张弛有度的控制,对不认真做实验的学生进行督促,学生相互讨论实验中问题与解决的方案要予以鼓励并积极参与。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普遍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并统一讲解,在实验中出现的不一样的算法思想、编程方法也要及时记录,并作为学生最终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实验结束前的总结。根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情况,对普遍出现的问题要与好的算法与编程思维做统一讲解,并对实验能力有提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要求每位学生将本次实验过程的相关材料保存与记录,为课后撰写实验报告做好充分准备。

4.建立多方位实验成绩的评价体系。按照C++程序设计的教学大纲要求,该门课程是必须考试(笔试),实验可以进行上机考试也可以根据学生上实验课的情况与实验报告给出实验分数。如何科学地考核学生实验成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实验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是为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采取多样化手段考核学生实验成绩。(1)将整个实验过程纳入实验考核过程。(2)期末上机考试题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等设置基础题与发挥题两部分,其中基础试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发挥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做。成绩评定标准为做完基础题的实验考核分数70分左右,老师再根据发挥部分的完成情况给予学生在70分的基础上加分。(3)分组实验课程设计考核办法。学生3人一组自由组合,根据老师给出的实验课程设计题目进行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设计情况给出实验成绩分数。

四、结论

C++实验教学在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在C++语言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更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具体的实际应用为教学导向[3,4],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包贵鑫,向红波.C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J].大众科技,2006,(6):117.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案例教学

1.引言

人类进入21世纪,Internet为人类交换信息、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生产、发展,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无缝连接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自由进入Internet,当然其中有善者也有恶者。恶者采取各种攻击手段,窃取重要情报,散播破坏性信息,倾泻垃圾消息,进行网络欺诈、释放病毒等行动,这些行为对个人、单位和国家的信息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当今密码学和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加密、认证、安全协议、访问控制、防火墙、抗病毒、数字货币等方面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都与《密码与信息安全》课程相关。

2.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现状

《密码与信息安全》是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宽广深厚的理论基础,涉及广泛的数学知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主要包含密码学基础、古典密码学、密码学数学基础、对称密码学、公钥密码学、数字签名、身份认证、密钥管理、密码学应用、网络安全协议等。知识跨度大、应用背景多、实践性强的特点确定了该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习难度。然而我校的《密码与信息安全》课程开设的时间短,积累的经验少,与其他课程比较,还有许多教学上的问题有待研究、实践并加以解决,并且该课程只有理论课时,没有实践课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或不知道如何利用该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方面

密码学中有三个部分:经典密码体制、对称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均涉及到大量数论、群论、有限域理论、计算复杂性理论等数学知识。包括向量、矩阵、模运算,大整数分解,离散对数、椭圆曲线等。对数学基础知识理解不够深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而教师授课时,在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充裕的情况下,只能忽视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产生一些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

2.3 教学方法方面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是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该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不能烘托起整个课堂气氛。且该课程的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完全领会所学的知识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学生在学习中不知道学为何用,因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教学模式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围绕理论学习,忽略了实验教学。而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DES、AES、RSA、ECC、MD5等算法时,不仅只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算法的实际应用,而应用的掌握必须在实践中完成。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需要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共同打造师资团队。

3.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3.1 教学内容改革

教师在授课时,应合理安排课时,补上相应的数学知识,完善密码学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应数学知识实例,加快学生的理解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开发新颖、实用、趣味的教学软件,使教学直观、形象,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讲解具体算法时,可以通过flas来演示算法的,学生可以根据动画的演示清晰地理解算法的执行过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设计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时,应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在讲解密码算法和密码协议的同时,应讲解该算法或协议实际应用的例子,在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演示给学生看,同时要求学生通过编程实践等手段实现相应的密码算法。这样,既符合该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也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对学生未来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2 教学方法改革

应该建立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用于相关课程的实践。如现有条件尚无法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可利用现有网络实验室,采用虚拟机软件和自主编程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课程实践。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C、Java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一些典型的密码算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编写程序可以促进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并且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交流,造就拔尖人才;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本地知名公司、企业的资深专家和其他高校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成就较高的教师为兼职教师,补充教师的知识结构。

3.3 教学模式改革

增加实践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密码”是什么,理解各种算法的加解密过程,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实验内容包括验证实验、算法设计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实践教学主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先通过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将所涉及的知识点贯穿于制作案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所学新知识的吸收。

参考文献

[1]杨波编著.现代密码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6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实践教学;新思路探讨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类大专业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不仅要突出数学的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与现代的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相互联系在一起,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加的不容忽视。如果能够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并从中得到有益的经验,那么就可以使之推广,这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一、实践教学现状与课程

1、实践教学现状

做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好的数学理论基础,才能够通过这些数学理论,去解决信息科学领域中,出现的实际任务或问题。这就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学好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掌握数学理论基础,并且也要注重数学建模、软件应用、计算机的编程、信息系统等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如果实践教学能够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那么就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所以说在实践中教学是关键的教学手段之一。

实践教学这一方面,在目前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的学科来说,很大一部分都偏重于传统验证性实验,但是在对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的内容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和研究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在学习的工程中也没有激情和活力,这样下去,就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并且让学生缺乏动手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信息与计算科学这门专业中,不能仅仅注重理论,这样是达不到效果的,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实践教学的环节加强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创新的能力,这是实践教学思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目前基础的课程实验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新思路中,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把老旧的观念转变为新的方式思路,才能实现教学新思路。实践教学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践。在基础的课程实验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理论教学单一的以书面或口头的教学是达不到效果的,所以要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真正的进行理解,才能加深或者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他们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

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VB程序设计实验等,要通过对教学新思路的不断探索,在这些专业课注重理论的同时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编程知识同时还能将实践良好的运用,从而解决复杂的程序问题。但是就目前的基础课程,还暂且达不到实验教学最好的效果,所以改革与新思路是不可或缺的。

3、目前专业的课程实验

专业课程实验就是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开设出独立的实验课程,构建出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课程,强调综合能力发培养。其包括了数学模型课程实验、信息理论课程实验等等。这些课程由教师进行教学,结合理论知识来制定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探究后得出结论并解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使他们敢于去实验,并且同时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还不能全面完善实践教学最终目的,所以还要进一步的改革创建新思路。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新思路

1、构建体系创建平台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在拓展新思路中,应该把实践教学作为重点对象,同时保证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成果,优化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该构建一个合理的基础实验模块,使它们深入实践教学的体系中去,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运用实践能力。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所学到的成果,所以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新思路中有效的方式之一。

实践教学的保证就是实践教学的平台,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有独立的实验室,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环境和保障,对实践教学的平台进行积极的构建,也有利于教学的完善,使学生也能够更快的融入实践教学中,为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普及建设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标准,只要具有合理性、能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就可以,数学建模的工过程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以数学思想来包容问题的精髓,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要求符合数学理论,符合数学习惯,清晰准确。然后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最后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对所建模的思路进行阐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在数学建模中,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技巧、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要将数学建模在新的改革与思路中,加强建设,优化发展,并且进行大程度的普及,就能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新思路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水平更加提高。

3、分层面教学、高水平师资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新思路中,应当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面的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特点,产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还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提供助力,所以分层面进行教学是值得提倡的。在改革与新思路中,如果能够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也大有帮助,可以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并得到更好的运用。所以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要引进新的、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才能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更好发展,实践教学更好发展,学生们的能力更加的提高。

结语

通过本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思路的创新与改革,得知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新型复合专业,培养专人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的环节。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进行新思路的创建,才能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出更优秀、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新思路的探索中,不断的深化改革,就能够培养出数量更多、专业性更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这门专业发展的更加有声有色,学生也能在实践教学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谢祥云,胡林,李渭清等.探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思路[J].大学数学,2008,24(4):5-9.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7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可持续发展;数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76-01

0 引言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为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面对信息时代的新专业,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改革和应对社会挑战的数学人才,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技能,成为能够解决实际信息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设立是为了培养新型的人才,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信息科学、计算科学,以及计算机应用,它属于数学学科的范围,同时也不局限于数学学科。它是1998年开始设立的专业,在传统数学专业的基础上,根据时展的需要,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1]。在课程设计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建模思维和数学思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专业的一个理科分支,研究的内容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此之上,学习科学与工程问题的高速计算,并研究解决的方法。它与其他相关专业不同,更加重视通过先进的计算方法、现代化技术,对工程或者数学问题进行计算。

(二)专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明确。不少用人单位并不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或者只有浅层的认识,不能准确把握该专业的内容和目的,因此出现了专业的就业情况不理想等问题。其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并没有准确理解该专业,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大部分高校的基础培养方向是计算数学和应用软件,专业的特色不明显,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2]。最后,缺乏实践课程。学生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学的主要是理论上的内容,涉及的实践不多,很难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考虑,在发展中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要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通过培养的人才,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面对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实现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路径

1.明确培养目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两方面的能力,第一是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第二是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设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数学基础理论的能力,并且要给予同样的重视。除此之外,可以培养学生成为研究型的人才,促进该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实践课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重视实践课程。要建立专门的计算机课程,设立本专业的实验室,并增加实验课的课时。要布置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锻炼和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增加数学建模和计算机软件开发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学生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进行对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学习,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它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高素质水平的教师,对于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资源,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攻读更高的学位,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相关专业教师的交流合作,建立学习型组织,保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要促进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专业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专业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雷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4(12):1-5.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8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就业趋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28

Discussion on Cultivat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Young Talent Specialized in the Majority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CHEN Huazhou, SONG Qiqing, TANG Guoqiang, FENG Quanxi

(College of Scienc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application-oriented specialized young talent training, for the majority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science, we discussed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n several aspects of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rge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professional skill strengthenization, practical skill teaching, and foresight of graduate employment. We exposed some problems for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d some constructive measures of cultivat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s certain references.

Keywords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application-oriented young tal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employment trend

0 引言

在当今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一个集信息整合处理和计算科学与计算机软件为一体的交叉型本科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有软件项目研发、信息整合和处理能力的毕业生,①同时良好的数学素养和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而持续发展,并结合地方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1 明确培养目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同时接受计算机应用的强化训练,可以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领域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设计开发有关软件,②从事科学研究。桂林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根据地方特色和已有基础设施制定了特色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基本的算法分析能力与较强的编程能力,可以在某些科研或生产领域中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安全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要求毕业生具备网络设计、配置和网站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2 课程体系的合理化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强调数学基础,开设的课程是与专业方向设置一致,最能体现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③④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教学计划,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群,该专业学生毕业形成专业素养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群来培养和训练。所有的课程可以划分为数学理论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综合课程。

数学理论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初级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相关的数学理论和信息处理的算法基础。初级课程可以部署为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解析几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数值分析、运筹与优化、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

计算机技术课程在初级课程的基础上展开,主要涉及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基础和技能训练,可以部署为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结构导论、数据库系统等。

综合课程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设置。数据处理方向部署课程为算法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挖掘实验、模拟仿真实验。软件开发方向部署课程为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及其应用。网页设计与安全方向部署课程为互联网技术、信息安全导论、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及其应用。其中有一部分综合课程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培养方向里面。

3 专业技术与强化核心技能

专业核心技能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对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技能的确定与教学计划、专业的方向定位和毕业生就业规划等都相关,从目前及未来几年的就业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这些技能的培训同时对该专业的前景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⑤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于对专业技术与核心技能的需求,毕业生所具备的核心技术需要超前于当前的就业市场,而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滞后于就业市场,因为从技能训练到毕业就业需要2~3年的时间。同时,技能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要符合自身发展且根据现有的和预期可达到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领域等来制定。

4 加强“应用型”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本院系的地方特点,部署一些立足于某些课程理论的课程设计。例如,数据分析算法方面,数值分析、运筹与优化、数学建模等课程安排实践环节,部署实践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不同领域的案例进行出题,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技术方面,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等课程,引入一些综合性编程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的训练熟悉并掌握一些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对应的操作平台。

毕业实习是学生迈出院系与企业结合的第一步,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对于验证所学专业知识、了解和接触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

高等教育要求毕业生独立完成一份毕业设计(论文),这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各方面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来总结,对自己也是一种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也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⑥

5 毕业生的就业预见性

内陆有些大学院校和沿海城市大学院校来比较,信息相对较为闭塞,学生就业会受部分影响。许多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对就业还缺少一些能力、观念和相关支撑材料等方面的准备。为此,应对学生加强就业教育,尽早进行前景规划,强化就业意识。让学生时刻对自己将来就业存在一种危机感,促使大家努力学习,增强实践经验。

本院系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趋向考虑三个培养模式:(1)信息产业人才,即培养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等工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学建模能力,此类人才可以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2)计算机软件研发人才,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学生可以进一步攻读运筹与控制、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也可直接到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进而蜕变成软件研发型的科研人员。(3)数据信息整合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金融保险、生物化学、医学信息等行业,结合行业背景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整合等方面的工作。

6 结束语

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趋向于交叉学科的方向,也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社会要求计算机人才具备丰富的算法分析知识,同时要求数学理论研究者具有应用和产业化的能力,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从近几年来看,大学院校的大规模扩招让该专业的发展存在机遇,同时存在一定的压力。这需要对该专业进行更加科学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完善、实践教学的强化等,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强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要不断探索,通过实践证实。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A 055,2014JGB153,2015GJB252),桂林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B05)

注释

① 冯建中,孙玉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3):147-148.

② 陈将宏.一般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科技论坛,2007(10):178-179.

③ 王光辉,赵艳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4(15):19-20.

④ 郑继明,胡学刚,陈六新,虞继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2009(34):191&193.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9

【关键词】经管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专业建设与发展

0 引言

当今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在高速增长,由此给全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适应并满足这种社会变革和挑战对人才的要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在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增的数学类本科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化为大众化,该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曾经一度成为热门专业。然而在该专业创办的十几年里,除了一些自身实力雄厚、生源素质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多数普通本科院校都还在努力探寻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尤其是在开办该专业前几乎还没有数学本科专业办学经历的诸多经管类院校。这些院校在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直接关系到了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经管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及学生就业等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背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加深对该专业的一些问题的认识,推动该专业的发展。

1 专业特色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其范畴与研究内容而言,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广泛渗透与交叉,远超出数学学科的范围.原有的三个专业各有其特色,已形成各自的社会认同度,但三个专业融合后,并未达到1+1+1>1的效果,相反各自的专业内涵和特色还都有所削弱。作为一个仅有十几年办学历史的新增理科专业,既要兼顾三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又要办出特色,需要开设课程的种类和门类之多不难想象,由此也造成课程体系设计的困难。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我们认为,我校应侧重于信息与计算科学在物流流通领域的应用来组织教学较为适宜。这样既使得相关理论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又可以解决这些领域或行业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2 人才培养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于经管类院校,培养专门的数学专业研究人才非其主要目标,报读该类学校的主要是对经管类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因此,应用型数学人才的培养才是经管类院校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要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数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又能从数学角度去考察和解决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设在信息学院计算科学与统计系。在专业设立之初,由于对专业的理解较肤浅,专业特色不清,学生就业行业不明,尤其是多数教师都是传统数学专业出身,致使专业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经过几年的摸索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现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数学和信息科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计算、数学建模的方法及信息处理技术,熟悉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了解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工具,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在国防、经济、金融、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部门从事开发研究、实际应用和管理工作的人才。

3 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课程是教学之根本,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而人才培养方向也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规格是: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按照这一要求,经过几年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建设实践,根据教育部的专业规范和我们既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与目标,结合自身的专业应用背景,我们构建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课程”这样一种课程设置模式,由此构建出完整的课程体系:

1)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

在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中,我们设定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方法、统计学导论、常微分方程、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到数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适合不同学生的选修模块

为考察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各校都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我校本专业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以外,为学生设置了四个选修模块,分别是运筹与优化模块、计算科学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以及专业软件应用模块,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修。

4 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该专业的毕业生逐步走出校门,隐藏在热门招生景象背后的就业危机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该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与传统的数学专业相比,他们学得数学不够多;与计算机专业相比,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实际动手能力也显得力不从心;与经管类专业相比,他们的理论功底也明显不足,所以毕业生在人才就业市场上的处境非常艰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很多对数学不甚感兴趣的学生因为服从专业调剂或其他原因进入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习,他们本身数学基础差,缺乏相应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这种现实情况也造成一些毕业生的质量低下。就业率不佳直接影响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低年级学生常因不清楚专业前景而感到茫然,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转专业现象十分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近两年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专业负责人向学生讲解该专业的内涵、定位、专业前景等,详细解读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其他大学该专业的教授在本科生中进行专题讲座,重点介绍该专业的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发展前景、应用领域、学习方法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 结束语

我们应该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尤其显得重要,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19(01):01-05.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10

【关键词】考核方式改革 人才培养 动手能力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计算机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信息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同学们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当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

期末笔试的成绩比重很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末的成绩占到80%,期末决定了学生是否及格。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临近考试采用突击学习的方式,考试虽然及格了,可是考试后没多长时间基本都忘了。为了平时成绩得高分,同学之间抄袭作业的情况很常见,破环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目前考核体系对于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对现行考核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调整的原则是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改革的目的是要正确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考试改革的方法

重视学习过程,增加期中考试。采用过程化考核思想,避免学生突击学习,增加期中考试。用8周左右的时间学习完数组之后进行一次期中考试。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30%。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避免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数据结构中的树和图连同查找和排序内容是期末考试的重点。为了避免遗忘线性结构的内容,期末考试也要涉及期中的相应知识点。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上机实践考核。上机实践采用阶段式的考核方式。为了避免学生的抄袭,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上机考核的内容不做统一规定。学生至少完成两个题目,一个是线性结构插入h除等操作;另一个是非线性结构和排序中选出一个题目。两个题目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之前考核完毕,考核的重点是看学生对程序的理解、上机熟练操作的程度以及答辩情况。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后续课程的延伸,对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色,勇于创新的学生给予加分的奖励。实践题目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3%,奖励加分占2%。

降低平时成绩。现行的考核体系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偏高。平时成绩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学生理论课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从课堂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出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

三、考核的结果分析

考核结果的分析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横向是指不同年级的同一门课程(10级和11级对比);纵向是指同年级学生的两门课程(11级的计算机方向专业课程只开设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与算法》)。横向对比的结果表明同一门课程不同年级学生的掌握情况,纵向对比的结果显示出来的是学生的基础和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本次考核的主要对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系11级学生共78人,《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成绩分布如下:

单独的成绩很难说明问题,下面从横、纵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11级和10级学生成绩分析如下表:

纵向对比:从信息11级《数据结与算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两门课程成绩分析可以看出11级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掌握情况不好,从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以及最低分中都能体现出来,先行课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后续课程。

横向对比:从数据表中可以看出11级的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要比10级好,两个年级及格率的差距很小。11级的不及格率是10级的1倍,平均分差了9分,得出的结论是11级学生的基础差很多。

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不难看出,11级学生学习先行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情况不好。11级《数据结构与算法》不及格率比10级低0.74%,平均分低0.71,但优秀率高3.43%,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由80分缩小到62分。就11级学生《数据结构与算法》和先行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成绩对比来说,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由92分缩小到62分,及格率提高23.65%,平均分提高16.49分,优秀率提高3.95%。从成绩上可以看出11级的学生整体成绩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明本次的课程考核改革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四、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11

关键词:专业人才 职业发展 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33-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且这几年硕士生人数也急剧增加,2012年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大概为51万人,致使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尤其是社会认可度低的新兴学科、模糊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就是其中之一。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来,很多高校围绕“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都在积极探索办学模式,从而也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取得一些成绩。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专业特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该专业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1)培养目标不明确。如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中提到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太宽泛,让学生搞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能具体从事什么行业;对于企业而言也不知道此专业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什么?表面看起来就业面很广,但实际上都只是沾了一些边,对具体的技能还不是很精,很到位。(2)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与培养模式不对应,应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但实际上该专业是由过去的计算数学或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因而课程的设置存在照搬旧专业培养模式的现象,不能突显信息与计算科学这门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并且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部分院校或院系也没有师资或基础开展一些课程。即便是开设的有些课程,在教学上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有的教材内容宽泛,涉及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复杂,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有的教材内容简单,但难易程度却又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影响了课程的设置。(3)实践教学课时少,教学条件差、形式单一,共建的实习基地较少,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由于课程设置的陈旧性,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乏味,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去锻炼。但是由于本地经济条件落后,适合学生的企业单位较少,去外地实习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一些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且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非常少,一般仅有毕业实习、毕业见习,稍微多一点的只是增加了1-2门偏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上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习走过场,实习效果不好,这样很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本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希望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学生就业面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而言,培养目标不光决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基本的教学实施,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景。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内容太泛的状况,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重点、有侧重的于几个方向来培养学生[3]。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在教育、服务、贸易、金融、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就业,可从事基础型或者应用型的工作[2]。毕业生可以考取应用数学、金融、管理、计算机、通信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其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着注重学生的就业,形成重应用、强技能的特色。要保证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好的竞争力,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再次,从目前一些师范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中调查发现[4]: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进入了各级中学、 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担任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师。如果该类学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一般本科院校完全一样的话, 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师范技能就得不到培养, 会缺乏基本的师范素质, 也就无法站好三尺讲台。因此,地方高师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厚基础、重应用、兼顾师范。所以,地方高师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不仅要体现专业特色而且还要体现师范特色。

二、注重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就课程的设置来说,开设的专业课的种类和数量,对本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形成专业特色的关键,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就尤为重要。一方面,这是本专业区别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这也是本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主要“卖点”之一。就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而言,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设置了几乎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完全相同的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但是本专业所学课程过于枯燥,整天反复于冗长的数学公式与乏味的定理证明,长此以往,致使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进而影响到学院的学风建设和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虽然进入大三、大四年级后,《最优化》、《 信息论基础与应用》《数学建模》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实用型课程逐渐开设,但从时间上来讲似乎晚了一些,而且有些课程突显不出专业的特色。许多学生就是在大一大二期间不愿反复学习枯燥的数学基础课程而萌生转专业甚至弃学的思想。本文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竟不是纯理论的数学专业, 尤其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必须在确保为低年级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有必要早一些让他们接触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应用型知识, 哪怕只是了解, 这样做既有利于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同时也能够早日激发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意识。除此,还应该开设一些具备师范技能的课程,方便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行业就业。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综合性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这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但是由于经济能力,学校定位、学科力量薄弱等实际情况,目前依然有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即便开设,绝大部分也只设置了毕业实习的实践环节,并没有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完成课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很多学生毕业实习也只是走过场,没有实际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质量。所以如何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充足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使实践教学不走过场,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是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有“3+1”培养模式和“2+1+1”培养模式[3]。“3+1”培养模式一般是前3年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1年到企业实训或实习。这种模式的缺陷是学生在实习或实训前,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没有重点,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存在脱节,实训效果有待实践检验。而“2+1+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前2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3年通过认识实习,了解了行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优秀专业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按专业方向学习专业课程并进行课程实训,第4年再到相应的企业或培训机构接受实训和毕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尽早选择专业方向并进行实习或实训,提高学习兴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学习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而忽略了一般主动性弱,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多样,没有相应的师资、教师队伍供其选择。再者,由于授课时间短,有的专业理论课程未必能在2年之内上完,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必备的理论知识的话,也就无法去胜任企业的工作,接受相应的实训。所以鉴于此,我们还是应该加强实习基地的联系和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联系所在地市的电信公司、软件开发公司,保险公司等成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习基地,同时针对高师院校的特点,还应发展了职业技术学院,中学作为师范类信息专业实习基地。学校还应和企业合作,对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制定严格的管理方案,让学生实实在在的锻炼自己,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同时信息技术也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出现,为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也担负着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 能够迅速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更加科学地定位这一年轻的专业,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需要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人员共同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晓晶,于晓秋,张宏礼.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42-243.

[2]李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J].科技资讯,2009,32:153-154.

[3]谭义红,彭向阳,李学勇,胡 赛.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24-126.

[4]周勇,阳志峰,高正晖.地方高师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6):161-163.

[5]隆广庆,庞博.西部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问题与措施[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2).

信息与计算科学范文12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竞争力;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尔曾说过:“大学是高文化、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大工厂,生产线上的主要产品是人”。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特殊产品”,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的发展总是靠一批批品学兼优的高校毕业生来推动的。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质量的集中体现。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即: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与创新能力。

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创新能力四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四种能力协调发展,就业竞争力才能显著增强。工作能力是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创新能力的强弱对工作能力的发挥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影响这四种能力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从自身、学校、家庭三方面来分析。

一、从学生自身角度看

作为信息人才,就工作能力而言,主要体现在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综合业务能力主要指职业技能。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经对信息人才的标准作过概括:在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商业类、文学类,甚至是游戏类的基本知识。这个目标很高,但很有代表性。职业素养主要指“软技能”,这对一个优秀的信息人才同样重要。软技能包括团队精神、好学精神、奉献精神、沟通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取得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如:学习天赋、教育质量、家庭背景等等。

二、从学校角度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对就业工作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

首先,学校在某一领域内学术研究水平集中体现了该领域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在本领域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譬如:广东轻工大学的服装、纺织这两个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专业积淀、广泛的校企联合。因而,这些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学科,最长的历史也不过8年,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成果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科的知名度不高、课程设计与安排不成熟、专业定位不明确、就业目标不明朗等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择业的困惑,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其次,就业指导质量高低同样也影响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成效等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就业指导人员坚持“就业指导四年一贯制”的原则,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准确定位,有效规划,就能使学生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亦然。

三、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终是就业市场兴旺发达的生命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会对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学生会陷入无目标的迷茫状态。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普通认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把“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各类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对专业需求的数据来看,指定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微乎其微。甚至报考国家公务员几乎通不过专业审查。这些社会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学习;越是不好好学习,工作越是找不到。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低,但是如何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根据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对症下药,只有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出相对应的合理途径才能使之有效,才能充分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I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