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

时间:2023-06-22 09:38:47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1

关键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研究进展;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6-0081-07

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课题。我国最早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学术论文出现在2001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也不断凸显。本文在对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今后一段时间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开始的,即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傅荣(2001)较早的认为网络心理教育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1]。魏荣等指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及相关功能,以多种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的过程。”[2]从这些界定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或网络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网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体。

李强从理解互联网出发,认为网络本身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3]。这就开始从问题意识的角度界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网络社会的悄然而至,网络生活方式也必然会深入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尤其是心理发展。由于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4],以预防和矫正网络心理问题。[5]

毫无疑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采用了信息网络技术,网络心理教育也不仅仅是关注、预防与矫正和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必然要反映到网络心理健康的本质中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构成的教育工作。[6]同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的本质也必然会反映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中来。网络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开放的联系。正如李普纳克和斯坦普斯在《网络的形成》一书中所写道的:“网络就是连接我们共同活动、希望和理想的连环;网络形成是形成人们相互联系的过程。”[7]

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除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容量大、虚拟性等技术特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外,更以其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创新。作为对时代的回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换。崔景贵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网络心理教育应是主体发展性的心理教育,网络心理教育应是互动对话式的心理教育,网络心理教育应是人本人性化的心理教育。[8]所以,所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其内涵: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工具;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环境,是开展心理教育的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资源,网络心理教育就是对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 促进网民心理潜能的发掘; 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与对象,关注、预防与矫正和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问题, 如网络焦虑、“网络成瘾”;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系统。[9]

二、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研究

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虚拟社会给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带来了种种机遇:第一,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拓展了人们的理论研究空间,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沃土。第二,社会存在的非实体性,为主体的个性释放营造了较为理想的氛围。第三,主体个性自由空间的扩展所带来的社会行为的非人性化趋势,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个案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现实参照;对网络行为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充分把握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发掘现实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10]

同时,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带来了挑战,网络导致受教育者产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增加了教育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11]65因此,虚拟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发展的外在推力。

首先,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当数字化信息遍布大学校园各个角落时,大学生的整个生存状态,从学习研究到休闲娱乐,从认知行为到情感心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他们来说,网络所具有的魅力和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尤其是网络的困惑和现实的心理困扰交织在一起时)都是不可阻挡的。上网已成为大学生从事科研、获取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现状下,如果只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将大大落伍于社会发展,脱节于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开拓创新,对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探索,开辟心理教育工作的新途径。[12]90

其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需要。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有待规范,网络导致受教育者产生复杂的心理问题。丁玉祥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情商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角色错位,人际交往萎缩为“人-机”交往的偏执关系;二是人性异化,表现为人格结构失衡,形成“数字化”的人格障碍 ;三是自我迷失与冲突;四是道德失范:道德自律的弱化导致“隐形人”的虚拟行为;五是技术崇拜:网络资源的泛滥促成“信息人”的上网成瘾[13]。田益民指出,网络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认知失衡、交往障碍、畸型性心理、自我角色混淆、网络综合症甚至网络成瘾症。[11]66因此,应当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矫正网络心理问题。

最后,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网络教育是近十年才兴起的、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14]在网络时代,教育主体出现了“非主体化”趋势。教育主体不再是灌输思想的权威,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主体,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引导者的双重身份,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平等的,传统的“教”与“被教”关系己不再明显。不过大多数研究者从积极的角度认为这种教育关系和工作氛围更具人情味,更有亲和力,更易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5]。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必要进行整体性的教育理念转换,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三、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界目前提出的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黄玉莉指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在网上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统,开设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定期举办网上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举办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针对学生进行学业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就业心理指导、人格辅导等[12]91。二是将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郭加书等指出,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和过度迷恋网络,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着诸如信息焦虑、情感冷漠和自我认同混乱等心理疾病和障碍。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人际交往教育、网恋心理教育等以预防和矫正网络心理问题[16]。

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目前学界提出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档案;[17]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包括利用在线、BBS、Email、聊天室等进得心理咨询;[18]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其可以设计的内容包括心理书屋和心理百科、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介绍、优秀心理影片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服务有关网络介绍等[19]。

网络心理咨询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网络心理咨询主要使用文字的形式进行沟通,文字书写本身就具有情绪抒发的功能,也是一种整理思想、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Day与Schneider首次将认知行为疗法运用于网络心理咨询,李书艺证实了焦点解决疗法在网络心理咨询中的可行性[20]。还有,王沂钊提出将多重模式理论应用到网络心理咨询中[21];Wright提出将写作治疗(writing therapy)运用于网络心理咨询中[22];王智弘与杨淳斐提出的一次单元咨询模式[23]等。网络心理咨询的技术有:情绪深化的技巧、关系增进的技巧、文本呈现的技巧[24]。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全新的咨询理念,具有现实心理咨询不可比拟的优势,这点已得到广泛认同[25],但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如不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巩固;不利于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与诊断等[26]。可见,网络心理咨询自身的局限[27]也决定了它并不能替代现实心理咨询[28],只有实现两者的互补结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29]。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开始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运作模式的探索。廖桂芳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助人自助,互助成长”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环境建设为基础,构建“六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模式[30]。宋凤宁等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教师-学生-家长”有机结合与开发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1]。

四、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原则

一些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思辨阶段,而应建立科学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于是很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在分析网络心理教育时可以借鉴相关思路,从三个层次上去认识把握网络心理教育[32]:首先,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网络教育思想,就是在网络教育的根本观念上要有明确的心理教育意识,可视为一种大网络心理教育观;其次,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网络教育原则,就整体网络教育而言,心理教育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贯彻于网络教育之中,由此实现网络心理教育向网络教育的渗透;再次,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大致包括准备性网络心理教育、过程性网络心理教育和补救性网络心理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

从心理学的视野去分析, 网络心理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资源集约化, 信息生动性, 环境虚拟性, 活动自主性, 人机交互性和沟通间接性;网络心理教育中的心理学指导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33]还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让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惠及每个学生;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促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的发展观,实现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循环。[34]

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张忠等指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彰显自身的个性,实现与非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互补,就应遵循防治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交互性和主体间性相结合、“助人自助”与“互助共进”相结合以及互补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五大原则。[35]

五、从工具视角到体系建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趋势展望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问题是关系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和程度的根本问题,准确把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对加强和改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发、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出发,不难看出,强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运作体系,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趋势。

首先,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只注重提供一些有关心理学概念、心理现象或心理疾病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忽视了访问者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得这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建网站――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照搬到互联网上。这样做,一方面使一些访问者面对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感到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使许多访问者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之所以如此,是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密切相关的。一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尤其是主干理论研究薄弱。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它的对象是人。而要做好人的思想心理工作,提高教育效果,就必须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有全面的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其客观规律。而目前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研究得也还不够深入。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实践操作层面研究薄弱。在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客体和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要相应改变。而目前不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和研究者,从探求新的工作思路、寻找新的教育载体等角度,对计算机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前景给予了理论上的充分肯定,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样多是集中在理论探讨层面,对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践工作等问题则很少触及,特别是没有从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中形成的心理问题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寻找课题,分门别类地进行细化研究。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的不足势必影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其次,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加强理论与系统性研究代表了一种趋势。近十年来,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研究大体经过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工具意识和问题意识阶段。在这一阶段,网络被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延伸;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相应地,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内容上,体现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的延伸等。第二阶段,开始认识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理念;它不仅指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指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即要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快捷便利, 去形成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体现为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体现为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运作模式研究。虽然这两方面的研究目前非常薄弱,但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

因此,随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

第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网络世代”的重新定位。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它的对象是人。而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学术界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研究,形成主体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这是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而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生长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是“既现实又虚拟的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网络时代的人是“社会化”和“虚拟化”的统一。网络时代的人是具有生命感性的现实的存在,即是现实社会中有生命感性的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生命现实的人。同时,也是生活在虚拟社会的人。其次,网络时代的人生活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环境。网络时代的人的状况既取决于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也取决于他们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虚拟实践活动的条件和环境。最后,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具有特定的联系和关系,这个特定的联系和关系既包括了现实社会联系和关系,也包括了虚拟社会的联系和关系。[36]

因此,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不仅是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且也成为了网络社会关系中的网络人。他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不断通过网络与外界(包括与人)进行接触,交流感情,交换思想,进行沟通。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受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双重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行为发展变化规律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从网络和网民的现实出发,研究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网民的影响,除了将网民作为直接对象外,还需要将相关内容纳入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如网络社会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网络世代”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网络世代”的心理健康标准、“网络世代”的心理障碍问题等。

第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基础化与系统化。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基础性理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教育自诞生之日就存在“理论主干脆弱、学科枝叶茂盛”的发展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专家倾向于主张从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整合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心理教育这一复杂现象,努力用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统整的方法论来综合建构自己的理论范式。在目前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也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对那些事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理论重视不够。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的研究,形成现代的、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一是要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等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指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网络哲学、网络心理学、网络教育学、网络社会学、网络伦理学、网络文化学等新兴边缘学科,可以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借鉴。

二是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要认真研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矛盾和本质,施行的方针、原则、方法和载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以及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只有从理性上、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我国网络心理教育实践与探索提供科学指导,从而最终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要优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将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创新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并尝试模型法、系统科学方法等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的研究:从沿用到整合。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的不断整合。在网络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目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沿用了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为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今后应当加强对现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整合,在沿用的基础上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运作模式。

因而要从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中形成的心理问题的实际出发,分门别类地进行细化研究,创造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同时,还需要我们加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的研究。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受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双重影响,其现实心理问题与网络心理问题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心理问题,求助于网络或通过网络发泄,可能导致网络成瘾。因此,在网络时代,现实心理问题与网络心理问题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网上和网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网下”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能为大学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发展给予心理支持。

总之,在新的发展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深入剖析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大力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立体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傅荣.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75-77.

[2]魏荣,魏婧.高校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4(4):25-26.

[3]李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健康心理培养探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221-224.

[4]孙丽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何小兵.论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教学与管理,2007(33):38-39.

[6]张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定位及实践走向[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3-44.

[7]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构建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7):41-44.

[9]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22-24.

[10]杨建民.虚拟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刍议[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

[11]田益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07(12).

[12]黄玉莉.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4):89-92.

[13]丁玉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3(1):13-16.

[14]潘燕桃.因特网与教育―论因特网对教育之利弊[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5):130-134.

[15]王献敏,梁淑英.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4(4): 81-82.

[16]郭加书,王鑫.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5-59.

[17]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5):53-55.

[18]陈育新,江立成.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4-97.

[19]章巧眉.关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97-101.

[20]李书艺.以网络实时通为媒介之焦点解决取向:网络实时谘商研究[D].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1]王沂钊.辅导教师如何介入学生之网络沉迷行为[J].学生辅导,2001,74:58-67.

[22]Wright. Online counselling: learning from writing therapy[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002, 30(3):285-298.

[23]王智弘,杨淳斐.一次单元谘商模式的概念与应用[J].辅导季刊,2006(1):1-11.

[24]王智弘,杨淳斐.网络心理咨询中可行的应用理论与实务技巧[J].辅导季刊,2001(4): 20-27.

[25]纪国和,张振华.对高校网上心理咨询的理论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8): 51-68.

[26]曾晓青,陈美荣,刘建平.浅析当前网络心理咨询的缺陷与不足[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4):98-100.

[27]Castelnuovo G, Gaggioli A , Mantovani F , et al.New and old tools in psychotherapy: the use of technolog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linical treatments[J]. Psychotherapy: Theory、Research、Practice、Training,2003,40(1/2):33-44.

[28]杨晶,余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140-145.

[29]张永红.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原则性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86-89.

[30]廖桂芳.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模式建构研究[J].理论界,2008(11):161-162.

[31]宋凤宁,黄勇荣,赖意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学术论坛,2005(3):171-174.

[32]陶来恒.关于学校心理教育三个层次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增刊):11-14.

[33]李皓.网络教育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2(11): 58-60.

[34]徐露凝,孙丽艳.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2

(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认识不足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如网上购物、娱乐、交友、学习等,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成熟,部分大学生甚至为了逃避学习压力整天沉迷于网络,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影响着不少大学生的思维判断及行为。而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生活化认识得不够全面,没有深刻意识到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为思政网络教育即简单地提供一个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或上传一些课本资料即可;或是认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即传统思政教育在网络上的重复实施。这是目前思政教育类网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没有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学生实际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网络思政教育者对学生的学校生活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生活对他的影响,对学生实际生活缺乏必要的引导。此外,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浏览不健康网页,一直以来虽有部分思政教育者很关注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但仅提出一些口头建议,没有从网络游戏本身的危害对其进行引导,故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工作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教育者缺乏网络生活化教育经验

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化给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是专职老师,他们大多忙于日常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很少有时间去体验网络生活,部分教育者虽然有自己的网络生活,但也局限于自己的生活所需,很难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此外,部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者对网络教育技术不熟悉,不能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不能及时洞察到,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引导。

(四)教育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当今课堂上仍占主导地位,不少教育网站只是将原有资料上传网上,内容陈旧,形式单调,这与强调个性的空间、微博、朋友圈时代相去甚远。此外,风靡网络学习平台的网络新课程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对学生影响很大,如翻转课堂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视频短小精炼,其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此课堂还有教学手段先进、教学信息明确、学生小组化学习、老师角色导师化、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的特点。而纵观目前大学教育,并没有利用慕课、翻转等网络学习平台的特色来教学,以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主动地、有效率地学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三观”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的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全能人才,必须结合网络与学生的生活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故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掌握知识,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进行理解运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此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高校扩招,高文化水平人员增多,社会对人才要求具有更高标准,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等也成为社会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虽具有较成熟的思想意识,但涉世不深、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这就需要学校结合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心理和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从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解决问题,从而适应社会需要。所以,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思想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为学生所接纳,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及时平等的思想交流才能实现,没有思想交流,思想政治工作就变得单向化了。思想交流能够拉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针对当今的大学教育现状,只有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交流中来,进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想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通过网络生活化教育解决问题。

(三)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通过在网络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引入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如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由与选择的权利。网络全面、多角度的宣传方式,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理解网络的权利与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中有充分的话语自由权,能针对某方面的问题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意见,这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最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微博、空间、朋友圈等虚拟网络发展迅猛,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仍存在缺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如正确选择和利用网络信息。网络的健康安全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证实施,更需要人们的自我约束。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网络空间健康向上发展,而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周而复始,整个网络社会将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价值也得到体现。

(五)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深入发展,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使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并为其所用,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注重教育内容和方式,将教育渗透到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对不同兴趣的大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和现实生活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可行性

方法要实现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高校首先要认识到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新载体和模式,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专业队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网络及生活世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和生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生活品质,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高校应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并建立完善的生活化思政教育制度,从基本的建设、管理出发,做好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各方面的监督管理,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作为教育者,应具有强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意识,利用网络的影响,结合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所以树立意识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育者的动力,才能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受到学生长期关注和喜爱。

(二)将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与学生网络生活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跟上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发展节奏,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生活协调发展。高校应打造适合于大学生思政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新模式,通过网络将教育贴近生活,以满足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需求。思政教育者应关注学生常用的网络软件,如各种影音软件及聊天工具,设置影音评论,根据学生评论把握其思想动态,并进行相关引导和教育。还应注意娱乐、游戏、消费等网站,充分发挥这些网站的潜在优势,如将这些网站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站建立链接,间接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此外,思政教育者可以与游戏软件研发者合作,开发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性的游戏软件,让学生在玩游戏时受到思政教育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教育者应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渗透到学生网络生活中去,才能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

(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利用新的网络教学平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说教为主,内容空洞抽象,教学方式封闭守旧,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今天已不再受学生关注和推崇,甚至遭到排斥。所以,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水平,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有助于人生的发展。另外,教育者要结合当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将教育渗透到网络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此外,随着网络课堂如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的发展,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其特点,将思政教育与此类网络课堂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四)以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媒体的大肆宣传以及人们的热情参与,现实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快就会在网上引发舆论高潮,每个热点话题后有成千上万的网民评论。这些评论是网民在特定时期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思想和利益在网上的集中反映,这些反映对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影响。如发生的昆明砍杀事件、新疆暴力事件、公交车纵火事件等对学生的精神冲击很大,此时教育者应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此外,网络媒体在宣传报道、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故教育者可与相关网络媒体合作,利用网络媒体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最终使广大网民能够正确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当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责任,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帮助,依靠共同的努力完成。

四、总结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3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网络教育 网络化 思政工作 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30

1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行为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大学生自身对其网络行为缺少自我约束

相比于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来说,大学生仍旧属于“学生”中的一员,而这也就使得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同时,虽然相比于未接受教育的人来说,大学生的总体道德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网络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这就导致当学生在网络上遇见不良信息时,往往不是选择自我约束而是放任自己对“刺激”的渴望,从而主动寻找某些暴力、低俗、色情甚至是反动的相关信息,更有部分大学生因为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助长这些歪风邪气而沾沾自得,却不知自身的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了违规、违法甚至是犯罪,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息息相关。

1.2 大学生对网络过于依赖且对网络信息过于信任

由于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所以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但有的却可能将大学生引入无尽的深渊。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多数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存在对网络信息过于信任的问},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伴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而成长的,他们对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这就极容易导致他们对网络上的相关信息缺少较好的警觉能力,从这一能力的缺失就极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浏览相关信息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成为了“谣言”的散布者与传播者,从而产生一些网络行为失范等问题。P

除此之外,作为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远远超出了上一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尽管,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确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国内外的优质学习资源,从而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我提升的机会,但是,根据大量的调查可以得知,我国多数大学生的大部分上网时间并不是用于学习而是用于娱乐,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过于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而这也从某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难度。

1.3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缺乏约束性

众所周知,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并且目前我国对网络环境缺少较好的管理与约束,因此,相比于传统环境来说,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约束能力较为薄弱。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特点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规范往往无法对网络行为产生较好的约束作用,而在网络道德规范尚未成熟的条件下,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约束能力又进一步减弱,甚至可以等同为“零”,而这同时也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难以实行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Q

2 高校思政工作网络化建设中的若干弊端

2.1 思政工作网络化教育团队尚未完善

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中,除了大学生与网络自身特点的影响之外,高校思政工作建设中的弊端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高校思政工作网络化教育团队尚未完善就是高校思政工作建设的主要弊端之一。

随着思政工作网络化的不断推进,部分高校忽视了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团队的建设工作,认为线下的传统道德教育能够适用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甚至有部分老师认为没有必要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进行教育,也没有必要因此组建专门的团队来推动该项工作。因此,在我国多数高校中,思政工作网络化教育团队建设工作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必然会给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还会给部分大学生造成“网络道德教育不重要”的错觉。R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搭建相对滞后

相比于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平台,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的搭建是相对滞后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网络上缺少相对成熟的校园红色网站,当然,目前我国也有部分由高校或是团委组建的红色教育网站,但由于宣传推广、更新滞后、内容单一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红色教育网站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无法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其次,我国多数高校对校园红色网站建设工作所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这就导致部分高校所建设的红色教育网站大多徒有其表,并且无法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而部分高校由于校园红色网站点击率较低以及网站建设资金的制约,其红色教育网站在开设一段时间之后往往无法持续运营下去,从而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的搭建工作失败。

2.3 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式思政教育之间存在冲突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得知,我国多数高校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套用传统的线下思政教育的方法,然而,我国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大多与线上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存在较大的出入,其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全文等三个方面。在教育方法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大多数是面对面对的个人或班级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思政教育老师获得学生个人的第一手信息,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思政工作的效率。在教育过程与教育权威方面,传统道德教育大多是采用较为生硬、专业的语言进行教育,这样的语言往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道德教育的权威,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教育语言又拉大了学生与思政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对于新式网络思政教育来说,如果网络资源与网络环境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那么这些传统思政教育上的弊端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避免,且传统思政教育上的优点则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因此,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上,解决传统思政教育与形势思政教育之间的冲突是非常重要的。S

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改进策略与提高对策

3.1 努力搭建并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努力搭建并充分利用网络道德教育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想要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平台能够实现这一教育期望,高校与政府应该增加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的资金投入,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能够得到搭建并且得到充实。当然,为了使得更多大学生能够了解到这类网站,学校与政府还应该加强对该类网站的推广与互动,从而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教育的积极教育氛围。

3.2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强度

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来说,线下教育是向上教育的基础,线上教育是线下教育的发展与推广。因此,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学校应该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相关工作。学校可以在线下工作中获取学生心理与道德的第一状态,从而将其反映到其他线上或线下思政工作中,还可以利用线上道德教育ο呦陆逃进行补充与拓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多各方面得到较好的网络道德教育。

3.3 转变思政教育思想,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

为了能够是思政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学校应该尽快转变思政教育思想,并采用多种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说,学校可以组织网络志愿者的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切实的参与到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来,让他们在参与中明白网络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对自身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交流平台,如QQ、微博、微信等等,通过在这些公用社交平台传播正面网络行为与网络规范的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明白网络道德其实就在每个人的身边,而自己只要做出小小的改变,就能够让整个网络环境发生变化,而如果自己有网络失范行为,那么也会给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T

3.4 提升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与工作能力

当然,为了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为了使得高校思政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进展,学校还应该积极组建优良的思政教育团队,并且努力提高思政教育团队中老师的个人素质与工作能力。这是因为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来说,老师的个人素质会给学生个人道德的养成产生一定的榜样作用,而老师的工作能力则能够决定学生对思政工作的接受程度。因此,提升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个人素质与工作能力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4 结语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尽快发现高校当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改进,从而使得思政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实效性,从而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获得更好的进展。

注释

① 戴毅斌,祁锋.浅析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思政教育路径选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1:21-22,64.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电大;网络教育;软实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软实力实际上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讲的,网络教育的硬实力往往指组成网络的硬件设施、拓朴结构、设备性能配置等,这个在组网的时候都已经考虑得很多,硬件平台如何搭建和完善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讲述。而网络教育软实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的存在并非是一个实物,而是由很多非物质性力量构成,比如网络教育的文化力、网络教育的影响力、网络教育的服务力、网络教育的影响力等等。我们电大是国内较早参加网上教育的大学之一,我们的校园网的构建也相对成熟,整个全国电大系统内的网上教学也逐步开展。我们在参与网络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觉得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在软实力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注意改进与完善的地方,从以上原因出发,我们希望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初探。

一、电大系统网络教育软实力的构成

网络教育的软实力是由很多非物质性力量构成,经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文化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文化力是整个软实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教育的核心。电大在以前曾实施过广播电视网络及卫星传播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方式的教育是非双向的,只有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没有学生反馈;教育也是非实时的,学生和教师不同步参加;教育是非交互的,教师和学生不能交流与讨论。网络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文化力,不同之处首先是教学方式的不同,网络教育采取的是多种媒体为媒介进行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方式;其次是个性化教育明显,因材施教;再次是网络教育的文化不是灌输式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文化的自主性强。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和培训方式,已受到教育界、科技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欢迎,成为当前internet教育应用的一大热点。

(二)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影响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影响力主要是指受影响的面越来越广,受影响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县级地区,在各成人高校中,对成人教育影响最大的就是电大系统及系统内的网络教育。有很多一部分人选择电大就读,就是因为电大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得较好,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这些人的宣传介绍,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又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网络教育满足了人们求学的愿望。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往往是社会阶层的分水岭。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个人发展将受到相当的限制。然而,即使是发达国家,既有的高校也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求学的愿望。对于中国来说,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人们求学的需求问题非常突出。每年大批高考落榜的考生,入学无门,又渴望上学。国家要振兴经济,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限制,普通高校要扩大办学规模困难很多。因此,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市场很大。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社会需要高层次人才,这都为电大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服务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服务力包括网络设备的服务能力与管理者的服务能力。电大系统内的网络设备必须是容量大、稳定性好、24小时无间断通讯的设备。管理者的服务力包括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的服务力、管理者与学生实时互动的交互力、管理者对网络资源的管理能力。为了电大网络教育的需要,现在从中央电大到下面各县级电大,基本上每个学校都配有十台以上服务器,用于平时的网上教学和网络考试。每个学校都建立了信息中心部门,派专人来维护这些网络设备,以保证设备正常长期地运行。电大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丰富,有各种多媒体课件资源,教师及时地进行管理更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答疑、研讨形式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实时互动的功能。电大网络教育的服务力是以前传统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教育的服务更加彻底,个性化教学更加明显。

(四)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竞争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竞争力包括网络内容的竞争力、网络服务的竞争力、学习用户收费的竞争力。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如何在众多的成人教育高校中脱颖而出,就要看我们的学校是否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否具有先进的网络支持服务。而这两项,都离不开整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后盾。电大系统平时注意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同时加强本系统内原有教师师资水平的提升,整个教师队伍在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方面已大大提高,使得电大能在众多的成人教育高校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对网上学习的用户进行收费方面,电大一直坚持将所有的学习资源免费提供给学生学习使用,不仅包括所有教师的教学课件,还包括很多期末考试的试题库,这种做法更加人性化,更加满足了学习者的需要。

二、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软实力如何提升

(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这也是网络教育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化、个性化内涵,触及到了网络教育的深层理念。它在现代网络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要“以学习者为本”,努力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而不论他们的空间和时间条件。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突破了地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要用户联入internet网络,就可以使用上面的各种教学资源。其二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学习产品,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其三要“以学习者的个性学习为本”,强化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为每一位有着不同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的学习者,提供适合而多样化的学习支持,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自主发展。

(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电大系统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在不断的丰富之中,如本科、专科专业中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直播课堂、音像制品等,都放在网上,供学生点击学习;还有很多老师和同学的教学论坛讨论内容也放在网上,供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参考之用。现在电大网站上还放了电子文献数据库,里面不仅包括了电大历届期末考试的试题库,还链接了国内知名刊物里的很多著作,供学生参考学习。不过随着近几年新专业的开设,网上的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网上测试这一块的科目开设得也不多,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后很多课程的考核都应该直接通过网络来进行,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新专业新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建设和网上考核科目数量的逐步增加。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网络教育的发展,新型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有新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不能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计算机网络在教育中的运用,要求教师们必须学习运用网络的技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简单地知识灌输。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掌握网络教育的技术,还要注意自己教师角色的变化。网络教育中的教师必须在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创造时给予帮助。从中央电大到下面的各省市级电大,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人数不是很多,而且很多县级电大的教师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数也很少,在学历进修上还有待加强。在使用先进技术制作媒体课件的水平上,还不能令人满意。电大系统内经常开设教学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更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

(四)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活动的开展

我们要经常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远程教学是开放的系统,充分考虑到传统教学中有提问反馈和交流的双向教学环境,既保留了传统电教的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又有相互访问、直接双向交流的特点,而且教学内容既可适应在校学生,也同样满足社会上需要再教育的各类人员的需要。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定时开展交互活动,并且把这项工作列入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当中。

(五)关注学生对教学资源使用的方便程度

我们网络上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形式很多,学生可以用学号或者用户名进行登录。但这一过程还可以再统一一下,希望所有的登录名和密码都能一致,而不是现在在这个电大网站用9位学号,那个网站用14位学号,有些还要注册用户名。学生看课件时所要安装的软件,也可以放在一个统一醒目的地方,集中起来,供学生一次性下载。

(六)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制度建设

网络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来约束。比如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对领导机构的管理制度等等。对教师的管理如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定时更新网络课件,放上期末复习指导等指导学生学习和考试,对学生提问内容的及时回复等;对学生的管理比如做好学生的上网学习记录,学生提问语句的正常管理等;对领导机构的管理比如领导应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对教师和学生的网上教学过程作出合理的考核和评价。

(七)加强对网络设备的维护

网络设备的维护是电大网络教育顺利开展的最重要的技术支持。没有网络设备,一切网络教育都无从开展;而如果没有专人维护,一旦出现网络故障,所有的网络教育也必须停止,甚至引起整个电大网络系统的瘫痪。电大系统内的服务器在不断增加,网络运行也日趋繁忙。各学校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正在努力维护网络系统,尽量使网络不中断。网络运行速度、安全性、可靠性这将是系统内未来需要关注的最主要的问题。

1、在网络的安全性方面,比如操作安全、病毒防治、数据库备份等。

2、在网络技术方面,如操作故障的排除、文件整理、组织网管软件开发、网络系统分析等等。

3、对区域内网络运行管理。

4、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等等。

总之,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软实力的提升要从以上七个方面去实施,应注意结合学校本身的专业和教学特点,加强品牌效应,注重过程管理,定能在众多的网络教育学校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杨宗凯 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01

[2]《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美国)艾碧编、丁兴富等译 ,轻工业出版社

[3]《网络教育初探》,顾曰国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杨宗凯 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01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权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权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走在了社会的前端。然而,网络信息复杂多样、思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言语产生巨大冲击。针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潮流而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含义是:“一定的群体或个人基于网络或网络背景,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切统治,归根结底是语言的统治”,“话语实际上是统治的根本,语言和话语本身亦即权力”。这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概括的关于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话语权既是话语权利,又是话语权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生活环境等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教育者根据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大学生遵守网络话语规范,从而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调控,最终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现状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与学生的话语互动

在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网络话语进行监控和调节,同时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选择―认同―接受―整合―内化,最后实际践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间的认知协同,使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自律的网上虚拟实践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学生网络话语特点和发展情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向适时调整。

事物都是从浅到深、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期,大学生对网络话语权意识淡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混乱、失范的情况,重点主要放在应对策略上,进行的仅仅是对大学生网络不良话语预防、堵截。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时期,教育者主要通过建立校园主题网、在学校网站开辟思政主题页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育者一方面将书本知识和先进事迹通过网页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通过上传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这种方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前期,有一定的作用和吸引力,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教育者思维的局限、当时网络技术的限制,以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绝对从属角色的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互动效果并不显著。这样没有参与感和主动权的说教网站,很难满足以及长久地吸引渴望表现自我、个性张扬的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虚拟空间交往形式的多元化,例如博客、微博、SNS(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Bookmarks、BBS等网络交互平台的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沐春风。据统计,在校学生中将近99%的人曾经或者正在使用上述平台进行联系和互动。同时这些互动平台的受益群体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获得更多的在网络上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机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在各大网络平台与学生直接对话,通过页面、留言、日志、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分享文章、转发评论等一些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消息,一旦有新鲜有趣的事情发生,消息便很快地传播开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网络流行话语和热点话题,例如国庆期间,在互动平台分享阅兵仪式的视频和爱国日志,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易使得爱国主义深入大学生心里,将爱国主义的观念自然内化成为其人生信念,这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好途径。

2.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

互联网言论自由刺激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被束缚和被压抑的情感,话语通过网络得到极致的释放。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个体话语权一旦与不特定群体达到一定共识,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就会形成舆论合力,使得大学生个体话语权所产生影响力快速放大,很快集合成一个网络话语群体。这使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大学生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中面临着潜在风险。

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交流群体是虚拟的甚至是心怀叵测的对象。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资金优势雇佣的“网络水军”,在网络上大量虚假言论,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由于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较差,他们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这导致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话语随意、粗俗。例如,捏造新闻、虚假消息等肆意性网络言论实际上是网络暴力的一种,其目的性强、煽动力大,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极大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其网络道德责任感的迷失、自我言语约束力的降低,在自由意识泛滥的环境中话语容易失控,严重的会导致网络犯罪行为。

随着大学生话语权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网络话语权能为自己带来切实的话语权力。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认知能力有高有低,他们在网络中想要得到的话语权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因而在想要争取话语权时往往掺杂着不理性不合理的需求,将现实生活中被约束的欲望和言论想通过网络得以实现。当大学生在网络话语权得不到满足时,话语权感膨胀,权力意识强烈且容易受到扭曲。在网络上盲目申讨自己的话语权,对他人进行无端谩骂,在自我消极情感宣泄的同时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网络健康发展。

大学生对自己网络话语权责任意识虚化,法律意识淡薄。由于互联网缺少了现实生活中那样的规范和监督,我国法律对网络言论尺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在网络中的自由意识得到了急剧膨胀,忽略了身为一名网络公民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3.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忽视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当着先锋队,在网络发展初期学生网民数量非常庞大,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网络话语的发展速度。

教育者处于转型阶段,不管从行动或者思想上都处于从权威型到平等型的教育者的过渡时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往往是一种群体性活动,例如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征文活动之类。它是以一种高姿态的说教模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只是将教室换成了网络,忽视了与大学生在共同环境下的交流,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依旧存在着话语差异和矛盾。教育者并没有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没有真切地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去观察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三、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的相关对策

大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不仅仅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渴望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实紧密联系,通过言论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话语的权力化。在不合理的话语权力得不到满足时,教育者应以正面疏导为前提,不能简单地压制和限制他们的网络话语权,应适度地允许大学生将不同的思想表达出来,避免因言语冲突造成网络混乱,增强“他律道德”意识的话语状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一种为大学生提供话语表达和获取权利的渠道。

1.正面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话语权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要,结合网络话语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话语形成正确的认知。网络话语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性,针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不能强行压制和盲目隔离。应科学地制定网络话语规范读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中设置讨论区和留言板,发动大学生讨论修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竞赛和个人主页评比,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的活动,提高网络话语规范性和网络话语素养,科学地使用网络话语权。

2.为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空间的逐步扩大,它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考验。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以知识的权威性为中心和出发点,使得拥有知识的教育者无形中成为了拥有权威的人,这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边倒”的局面。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引导的同时,要注重提供一个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话语权平等,权力均衡,打破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对话模式。在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思想和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善于表达自我,有勇气与教育者深入对话。以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既然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那么教育者就应因势利导,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大学生所需所想,再将信息整合,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3.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

影响力包含了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概念。权力性影响力是基于法律和武力等对人的影响,是带有强迫性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非强迫性质的,是源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依靠权力性影响力,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它是一项有效措施,仅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我们可以依靠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桥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话语进行提炼和整合,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化、通俗化,网络话语更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基础教育出版社,1999.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民众.试论网络教育中的互动性[J].教育学研究,2006(10).

[5]曾庆亮.略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6

现在大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是上网的主要群体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已基本实现对大学生的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一、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背景及含义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背景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也有了巨大的?化。这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显著的体现。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思想活跃的群体,乐于接受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思维表达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校园中,除了学习,大学生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网络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满足购物需求,进行听音乐等娱乐活动,更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同时 “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2],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而沉迷于网络娱乐活动,又极易使人上瘾,一些“反动”的个人、组织和团体也会利用网络引诱利导大学生,向大学生传输不良价值观,这给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缺乏合理互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没有摆脱传统单向线性的教育传播模式,没有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互动,尤其缺乏来自受教育者的反馈。”[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在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相互理解,才能增加信息传达、沟通的有效性与可接受性,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两人以上或多人间的交流行为,其交流内容包括思想、知识、经验、情感。“网络沟通是一种通过虚拟的方式和单人或多人进行的沟通方式。具体地说,它是通过基于信息技术(IT)的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是信息和情报相互交换的过程。”

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是指辅导员在面对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深入影响的客观情况下,主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深入学习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根据沟通理论,提升“媒介素养”[4],积极主动与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辅导员通过网络沟通,弘扬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途径。辅导员面对网络的弊端与复杂性,不应有畏惧的心理,应主动学习网络的科学原理、运行机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意识,更加有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特点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主体平等性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络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交流上趋于平等,身份上趋向模糊,如果严格使用传统教育的方法,用“师道尊严”去说服教育学生,往往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然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帮助人、引导人的,但长期以来重‘堵’轻‘疏’的教育方式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很大程度的反弹,由此激励、引导、暗示等手段的无形管理成为必要。”[5]因为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当一段网络沟通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辅导员在网络沟通上的方法不当,学生拒绝继续进行沟通,往往使问题无法获得解决。“网络育人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方式,与现实育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网络育人若不能摆脱独白式教育的不平等,单向、非对称的关系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就不能直达教育者的心灵。”[6]

在沟通效果上,辅导员要使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被网络沟通对象接受,需要善于准确运用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与沟通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真实、直接的情感交流,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因而,这要求辅导员必须了解网络沟通的特性,明白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人格的主体,拥有平等交流的机会,才会取得预期的沟通及教育效果。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式便捷性

学生的课业比较多,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也比较重,有时候要找一个学生了解问题,可能需要约好几次,有的学生可能对去找辅导员老师具有排斥心理,以各种理由推脱去辅导员办公室。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网功能的普及,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也迅速发展,拓展了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途径。“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7]

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可以克服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具有便捷性。同时,网络沟通也可以使一部分相对内向的学生,更加自由地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的技巧上,辅导员通过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和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使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也可以灵活运用网站、论坛、博客等方式开展沟通,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活泼性、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3.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内容隐私性

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过程中,可能是个人对个人的双向沟通,可能是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多向沟通。网络沟通,无论是文字还是语音等方式,都可能留下痕迹,而沟通的内容往往涉及隐私。隐私权不受侵犯是每个人的权利。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务必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在没有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不能以任何原因公开沟通内容。

强调辅导员保护学生隐私权的时候,无法保证学生也具有同样的法律与道德意识,一旦说了不妥当的话,就有可能被学生传播出去,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因而,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要正确定位自己在网络沟通中的角色,务必谨慎地使用语言,符合辅导员身份的沟通信息,考虑沟通对象的接收能力与水平,注意说话的场合与表达艺术,以免引起歧义,主动把好网络言论观。

三、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法

1.积极建立网络沟通的关系、联系

网络时代人们的行为习惯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与人联系的媒介变得丰富而多样。前几年还非常火爆的人人网、开心网,现在也已逐渐没落。目前大学生使用较多的沟通联系媒介主要是qq、微信、易信、微博、电子邮件等,这些新媒介具有多?N现实生活的功能,比如电话、交友、购物等,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辅导员应掌握这一特点,紧跟流行趋势,积极建立自己的qq、微信等账号,并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好友,建立关系和联系,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动态状态,及时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并与大学生进行坦诚、和谐、正能量的互动与交流。辅导员与学生建立网络联系,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沟通,“它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如何把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形成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并最终外化为实际道德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须进行良性的有效的沟通并最终达成共识,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8]

2.主动创造网络沟通交流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围绕校园生活而展开,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除了突发事件、通过网络以及其他媒介了解的社会热点事件外,他们关注的主要信息和动态还都是和校园生活相关的。所以,校园管理、教学等与学生利益有紧密联系的部门,作为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主体,更加应该具有紧迫感与责任意识,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桥梁和沟通纽带。网络上的意见表达具有自由性、主观性与随意性,如果辅导员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问题,那么学生往往可能在更大的社交平台上进行表达与“发泄”,容易被“传谣”,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事件,这会增加处置的成本与难度,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与声誉上的减损。辅导员通过建立qq群、校园bbs、论坛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及时转达给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网络育人环境下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对于学生表达的合理诉求,最快时间释疑解惑、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满意,从而及早吸收和化解大学生对于学校管理、教育服务上的问题和意见,化解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3.网络沟通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辅导员与学生的网络沟通应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学校的思想教育沟通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时候,还是应该以直接面对面的方式处理比较稳妥。”[9]在日常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以及通过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年级大会等形式中,辅导员通过正面与侧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网络的优点和弊端,养成文明上网的网络行为习惯,遵守网络行为道德,了解网络法律、法规制度,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上的自由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限度,注意在网络上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仔细甄别虚假信息,以免成为网络上不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推动者。通过日常的教育引导,展现辅导员老师亲和力的一面,也会使大学生消除与辅导员进行网络沟通上的防备心理,使辅导员客观了解大学生的状态。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7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高校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以教师为主体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高校教师必须在网络当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坚持主导地位、发挥关键作用。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网络化出现的一种有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强调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根据“趋利避害”的精神和“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这个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各地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在总体规划、经费投人、网络建设、网上监控和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载体,搭建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2高校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教师处于教育工作的最前线,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仅是现实中而且在网络中也是对学生有着特殊影响的重要力量。他们对生活与理想的选择和理解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高校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是校园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文化群体。教师的人格、学术、社会文化观念、道德价值观念等都对大学生有着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在高校中,教师是校园中最稳定的构成部分。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是高校教师的天职。因为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者、发展者、守护者和传播者。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参与者。

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形成广大教师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激励广大教师网络育人,以自己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形成宽松和谐的网络育人环境。

3当前高校在教师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的误区

首先,有些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在一些高校,一提起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好像只是党委、团委和宣传部门及其他教育行政机构组织实施就行了。买几台电脑,做个学校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站或网页,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照搬到网上,开设栏目内容的立足点大都在于为学校做宣传,为自身的工作做宣传。上面放上一些学校和中央的理论文件,再挂上几部红,以为这样就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好了。有意无意地把一线教师抛在一边,即使他们想参与进去也是无从着手。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学校党委和专职网络维护人员的事,而广大教师成了旁观者。既没有制度保障,又没有队伍保证,更没有收到效果。这实际上是做表面文章,完全不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要求。

第二、高校一线教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意识有待加强。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压力比较大。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比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教学与科研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经济利益,能带来实际效果,把很多精力投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学校的肯定,更产生不了实际效果。有人认为当今学生难伺候,思想太活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人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由党委和政工管理部门负责。有些教师不仅不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在网络上散布一些不实信息、发牢骚,专门夸大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并在课堂上进行歪曲宣传,在学生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们必须看到,高校一线教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意识和积极参与行为,是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实效的基石,更是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保证。

第三、高校教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作为合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网络虽然是无疆界、超国家、超民族的空间,但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斗争阵地。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总是借助互联网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这对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形成严峻的挑战。一些政治觉悟比较低的人往往容易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盲目崇拜;另一方面,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大大削减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面对互联网领域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价值观冲突的严峻形势与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辨清是非,弘扬真理。

4以教师为主体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首先,高校要重视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的实施,要靠教师;实施的过程,也是要靠教师来参与;实施的效果如何,还是要靠教师。在高校,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任何形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都将是形式主义的闹剧。在大学校园里,教师是最稳定的一批人。他们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主体。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他们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8

论文摘要:在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首先揭示了高校网络德育的理论内涵,扼要阐述了开展高校网络德育的必要性,在阐明高校网络德育的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和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继互联网的技术更新、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等社会关注的热点之后,网上人际交往及行为规范的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人们日益关注的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网络建设与应用走在社会前列的高校而言,网络的发展及其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阶段,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所凸现的网络道德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网络德育的涵义

网络德育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出现的一个新词,它不但在内容_上包含思想观念、政治信念、道德品质、道德行为,而且还包含“网络上的德育”“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两个层面。所谓网络上的德育,就是对互联网络使用者(参与者)的思想观念、政治信念、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的外延更广,其对象包括了网络使用者和受网络环境影响的所有人。相对而言网络德育的内涵更偏重于“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从这个角度引申,我们可以给高校网络德育作如下界定:网络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青年的思想观念、政治信念、道德品质、道德行为,依托教育机构、宣传媒介和网络平台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高校网络德育。

二、网络德育的特征

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现行学校德育相比,它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网络德育是一种真正的开放式德育。未来的学校将趋于无形,没有明显的校园界线。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通家庭、社会各个角落。

2、交互性:人们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可以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更容易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

3、趣味性: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学生可通过德育课件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网络德育也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

4、预见性:网络仿真实验可以预报其结果,德育仿真实验可以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而设计的模拟现实的一种德育活动。由德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受教育者进入社区活动,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这样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5、能动性: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受什么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的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弱化

网络中存在着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并存的全息景观,不但有学术信息、经济信息、娱乐信息,还有色情、暴力信息混杂其中。根据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与色情有关的占47%n。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大学生往往处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在网_L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世界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其合法的身份在美国进入网络,大学生找到网址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的心理。由一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性,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显然,网络传播的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道德偏离。

(二)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

在网络时代,频繁的人机接触取代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尽管网络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现实,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它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在网上人与人之间很少见到有真实的情感交流,人们无法体验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愉悦,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因而,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有的青少年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和消极;有的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行为。

(三)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异化

网络伴生的“网络沉溺”引发了部分大学生的人格障碍,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人格缺陷。网络沉溺是指因淹制在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及行动失调问题。网络空间到处充斥着新鲜的事物,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青少年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的虚拟环境,不仅耗费时间、浪费精力、荒废学业、误入歧途,而且会使其人格社会化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青少年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而是隐名匿姓在BBS上交友论道,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长期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有可能导致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心理,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人格畸变而诱发犯罪。

(四)网络带来大学生道德标准上的冲突和迷失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特殊的道德标准,进而形成不同的道德体系。由于网络信息内容所产生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矛后,导致民族国家间道德标准发生冲突事件,出现了传统社会所不常见的外来道德体系与本民族道德体系之问的冲突。上网者的国家、民族、地区不同,其接受的传统道德标准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其对同一事情的道德评价也会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加速化的趋势,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和道德价值观念的相互传播,自然会引发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生活在当代的所有个体和整体,包括国家,往往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冲突面前感到徘徊、困惑,这种复杂的道德冲突成为高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网络德育教育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形态应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第二,因为网络的超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可选择性。第三,应该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信息相交融。

网络道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虽然我们说网络上没有地域限制,可以说它是一种“国际性社会”,但“大学生网民”有国籍,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本国的人民,尊重国家的主权和制度,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2、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选择、批判能力。这是“大学生网民”在网络社会在中最为重要的能力。面对网络中的众多信息,教会“大学生网民”道德判断、选择、批判的能力,可以使他们获得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自身与社会的进步。3、奉献知识,造福人类。这是一种崇尚和神圣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动力。有这样的道德感,就可以想到更好地利用网络为祖国和人类工作、服务和创造,努力造福人类,不利用网络去伤害他人、危害社会。4、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当前,网络社会泄露他人隐私乃至国家机密的事常有发生。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这一点很有针对性,也是“大学生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德之一。5、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网络社会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方便,同时,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著作权法通常鞭长莫及,而通过对“大学生网民”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就会大大地减少网络社会的知识侵权行为。 五、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网络环境下,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方法和途径。一般而言,德育途径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路径。

(一)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网络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世纪选择,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国家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教育部门、信息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领导,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二)加强各层次的网络道德教育培训

从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来看,无论是高校德育指导思想的摸索、制定、贯彻,还是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和改善,他们都离不开一支既有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有具备较高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网络知识、网络道德教育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展好网络道德教育,一是,思想政治教育_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及时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_二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并运用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体,使其成为他们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工具;三是,加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是网络道德教育者,有是信息收集、传播和网络管理者;四是,要吸收思想政治素质好同时有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才到德育专兼职队伍中来,共同研究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论,加快高校德育工作现代化的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了解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同时,采取生动、活泼、形象的方法进行教育,避免使用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方法。

(三)高校进行德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校都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结合网络道德教育,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在政治理论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两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注重课堂上的正面灌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方面,网络道德多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将网络信息引进两课教学中,对其进行辨证分析和科学说明,这样既丰富了两课课堂,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网络环境下,德育途径要有新形式。德育软件作为抢占网络制高点,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熏陶的新型教育方式,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四)通过典论宣传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部署。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广播、电视、报刊等舆论的宜传,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导向作用,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氛围。这种宣传往往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和引导作用。在从事舆论宣传时可以机动灵活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结合与网络社会相关的新闻报道,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道德教育

互联网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各网站在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同时,必须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网上咨询站,进行有关政策、心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咨询。通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或者邀请事业有成的师友和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以实际感召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网络的优缺点,建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网络实时与非实时交流,一方面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发泄情绪提供了一个管道,同时也为思想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说,它有利有弊,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比较而言,它的利大于弊。

(六)结合家庭教育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代替的。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截要途径。不少家长自己就是“网民”,可以在与子女共同上网的过程当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让子女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七)利用有合作关系的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9

网络是一把多刃剑,在给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际等方面带来诸多的方便和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网络心理问题作为这些问题之一,给大学生本身和学校学风建设等带来很多的危害,引起了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如何解决网络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一致的共识。因此,研讨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拟在简述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分析网络心理问题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多维路径与具体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与成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多样化,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网络学习、网络聊天等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性。[2]其中,网络语言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的心态变迁,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滋长。这些心理问题已经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学习和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生活等带来了很多的危害。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社会各界思考和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危害

当代大学生目前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反映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诸多的网络心理问题,其中比较严重和典型的是不负责任的心态、网络沉迷、网络依恋、网络厌学、网络孤独症、网络自卑、自我认同碎片化等。这些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网络心理问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诸多的危害,妨碍了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撕裂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发展现状与健康心理的标准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也提醒了高校还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3]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网络环境本身建设和监管不到位的外在原因,也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方面教育缺位的原因,还与大学生本人自控力、自调力不强有关。其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很多非法、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极大地污染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世界。而学校教育包括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科专业教育,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不够重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学生本身具有个性强的特点,喜欢自由的网络环境,不主动和积极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网络语言和网络生活,这样难免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给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给当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挑战,比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方式、教育内容等,其实这也为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升级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教育理念层面的挑战与机遇。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构建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

第二,教师主导性地位的挑战与机遇。网络的出现,导致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这给高校教师的主导地位带来挑战。高校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主动调整自己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机遇。

第三,教育内容层面的挑战与机遇。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问题,对现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成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将网络心理问题一并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也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体系。

三、破解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多维路径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应该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课题。引发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牵涉的层面也很多,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具体说来,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家庭层面和学生层面应该积极采取以下针对性对策,努力构建起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推动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成长。

(一)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是加强网络社区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这就要求各大高校从技术到法治上,推动学校网络和其他网络的净化、美化和绿化建设,确保网络信息健康有益;同时,积极建设各种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网站,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网络世界。

二是加强网络教育,将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网络化教育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网络平台和课堂平台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

三是加强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科学干预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将大学生中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及时纳入心理辅导的视域,开展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网络心理辅导工作。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校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的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二)家庭层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家长应从自身言行的规范、家庭和谐环境的营造、家庭聚会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建设家庭,让大学生尽量远离网络,多与家人相聚相处,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10

关键词:成人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以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应用为主体的教育改革正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过程中,这对成人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成人教育,不仅要结合专业成人教育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要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网络化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切实贴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成人教育质量提高和教学效果优化方面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成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人教育教学的理念比较落后

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相比,发展进步的十分缓慢,首先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成人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成人教育逐渐被忽略,有很多电大、函授学校都片面的认为成人教育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在教育层面成人教育的地位岌岌可危。其次,社会上对成人教育学历的认可度不够高,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普通高等教育已经获得巨大发展,加上职业院校教育、专科院校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呈现出蓬勃前进的状态,在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甚至是研究生学历群体都在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学历在社会上被认可的优势在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教育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革方面进步十分缓慢。另外,由于没有对成人教育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认识,在成人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相应的降低,很多成人教育的设施设备十分的陈旧和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成人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二)成人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成人教育的生源群体在大幅度的减少,很多学校也相应的减少了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配备,现有的成人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院校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缺乏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年轻教师,并且由于成人教育的薪资比较低、生源比较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跳槽现象十分常见。另外,很多高校为了弥补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和质量的缺陷,选择从外部聘请兼职教师,这就导致很多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碎片化现象十分严重,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的、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学质量不高。

二、网络化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网络化教学模式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

成人教育是给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提供再教育、再培训的教育教学机会,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成年人的专业知识,增长成人的工作能力,满足成年人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使得很多成年人的学习时间被压缩,并且具有明显的碎片化倾向,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如电大模式、函授模式等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成年人的学习要求。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对教学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教学,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更好地适应现代成年人教育培训的需求。

(二)网络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成人由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应用在社会工作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的请教老师,老师也无法及时的收到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和意见。互联网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另外,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成人教育的受众数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无形中扩大了成人教育的受众数量,为我国全民教育学习和终身教育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成人教育教学中应用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和对策

(一)开发成人网络教学课程体系

网络化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首要步骤就是要结合教学实际,开发和研制成人网络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函授、电大等成人教育教学方法虽然已经不太能够适应于现代成人教育的要求,但是长时间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是网络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立的重要参考。除了做好以往教育教学模式经验和方式总结的基础上,还应当结合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开发针对性强、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首先,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要符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是结合成人教育的要求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次,研制的教学课件要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形象的知识讲解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确保网络课程授课的质量。另外,要建立丰富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要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设置相关的学习指南、考试大纲和模拟考试、参考文献等学习参考资料,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最后,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配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微课视频等等,丰富网络成人教育课程资源。

(二)建设网络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网络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是网络化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应用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健全的教学平台能够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网络平台的搭建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辅助学习的支持功能,例如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点播教学录像、浏览相应的课程辅导资料、在线测试以及讨论交流区域等等,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提供良好的区域和平台。其次,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还要为教师提供网上教学的支持功能,如教学信息的、教学课程安排设计、网上答疑以及在线批阅等功能,方便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创新成人网络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为了提高学校和学员对成人网络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除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平台搭建等相关工作以外,还要构建新型的成人教育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首先,要将成人教育模式与现代网络教育模式进行有效结合,结合网络教学开展实际,构建“函授+现代远程教育+自考”相结合的新型函授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考核方式。在这种考核模式下,成人教育学员能够多种渠道和方式参与到成人教育活动当中。首先,成人教育学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视频点播、课程网页浏览以及在线练习等方式对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自学掌握,在这个自学过程中,学员可以参考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考试计划,充分利用自身的时间进行自主安排学习。其次,充分利用学员的业余时间,集中的开展面授教育教学活动,由专职的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解决学员在自学活动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结合教师的讲解和学员的自身学习效果,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学员进行远程的沟通交流学习,巩固教学课程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推动成人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四)优化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充分的结合现代网络教学手段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提升现代成人教育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网络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设网络教学课程,为成人教育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基于网络教学,构建专业化的兼职队伍建设,由于成人教育生源的减少,成人教育教师兼职队伍的建设成为发展的必然,为了克服兼职队伍带来的碎片化影响,在兼职队伍建设方面,需要通过网络手段构建长期的兼职教师队伍,让兼职教师负责某一个区域或者是某一个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解决兼职教师碎片化问题。另外,教师之间也要进行沟通交流,对共同提高网络教学手段和水平进行研究和讨论。

四、结束语

网络化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既能够克服当前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提出要求的重要做法。成人教育实现网络化教育是由成人教育活动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克服时间和地点的制约,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开发符合网络教学实际的课程体系,搭建成人教育教学活动网络平台,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人教育考核方式,提高新时期成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振湖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文艳,潘清,杜菁,等.网络化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6(2):117-119.

[2]张敏.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10(9):24-25.

[3]迟遇.成人教育教学中网络化模式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0(24):56-58.

[4]黄坚,刘翠华.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3):131-132.

[5]游亚新,陈仲.成人教育实验课程的网络化教学管理模式分析[J].门窗,2014(4):445.

[6]郭鹏飞.网络数字化下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15-216.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11

一、树立先进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虽然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必然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理念。高校德育教师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平等自主、开放包容等先进德育理念,促使道德教育与学生人格完善、素质提升同步进行。

1“.以人为本”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在当今政治经济以及网络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大学生越来越渴望实现个性化发展,传统的“一刀切”、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效果。以人为本,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应有之意。以人为本应用到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就是高校德育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高,要动员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还是教育指导都要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人为本在教育的效果上应该力求达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2.平等自主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在网络虚拟世界,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都具隐蔽性,使传统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处于服从地位的状况已发生改变。首先,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机会上,双方都是平等的。其次,网络道德教育的交互性使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教师提供的各种教育信息中,学生有选择性接受信息的权力,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有信息,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加强。由此,高校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平等自主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切忌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减弱教育的实效性。

3.开放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网络世界是开放的虚拟世界,因此网络道德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高校德育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在坚定自己立场的同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要善于利用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开放包容理念,就是要正确对待开放的网络环境,灵活变换教育方式方法去适应开放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也要对网络道德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自由性具有足够的开放和包容。

二、德育教师注重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高校德育教师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其自身网络道德素质、网络技术的高低,都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息息相关。

1.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高校德育教师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若自身无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其教学内容必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不易于学生接受,无意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要培养高校教师的网络道德意识,强化道德观念的作用,提高其道德自觉性。高校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要有维护整体利益的、平等互利以及道德自律意识,在网络世界中,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抵御有害思想的侵袭和腐蚀,不参与任何违反网络道德的活动,要自觉遵守维护网络道德规范,帮助净化网络环境。

2.提高网络应用技术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除了要了解网络的特点外,更要熟络网络技术。高校德育教师要在知晓网络道德教育理念、特点的情况下,不断改进自己的网络技术。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网络技术制作道德教育课件、创建网络道德教育论坛、创办网络道德教育期刊。在制作网络道德教育课件时,要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设备,切忌局限于单调的文档、PPT演示文稿。在创建网络道德教育论坛时,要抓住学生心理,结合当今的时事热点展开讨论,切忌陈词滥调,内容空洞。在创办网络道德教育期刊时,要认真务实,理论与实际结合,要学会创新,切忌纸上谈兵。

三、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是在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继承。但是由于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在教育环境上、技术支撑上不一样,所以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上要有所创新。高校德育教师应该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探求长久有效的网络道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舆论引导法,主体交互法,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法。

1.网络舆论引导法

网络舆论引导,是指基于网络平台,通过舆论手段,逐步给网络主体以正确的道德引导,以疏代教,实现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由于大学生群体互联网使用率很高,因而进行网络道德的引导,能优化教育效率,普及教育接受面。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不仅要加强网络舆论信息的监督,更要对网络舆论信息加以筛选,还要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使大学生接受积极的道德标准,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运用网络舆论引导法时,要坚持舆论的正确性,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坚决和不良的舆论信息做斗争,让大学生在正确网络舆论的引导下,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2.网络道德教育主体交互法

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交互法,是指“教育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交互的特性,与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沟通、交流”,从而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互联网的特性使得网络主体的社会交往互动范围不断扩大,且交互对象更加广泛,能顺利实现与多人的同时交流。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网上与他人交流互动,通过论坛、微信、微博、QQ、电子邮件等交互工具开展讨论,交流各自观点与看法,并集思广益,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在主体交互法的运用中,不仅学生与学生要交流互动,老师更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地位和学生交流互动,要形成学生之间乐于交流,师生之间渴望交流的良好局面。

3.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任重道远,除了进行虚拟世界的道德教育,必须进行网下现实世界的继续道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由于网络上的教育主体和客体的隐蔽性,使得教育者能够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但是网络上的虚拟教育也有其局限性,不能时刻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是随时随地变化的,网上网下思想有差异,这就要求在对教育者进行网上道德教育以后,还必须了解其网下现实世界的思想道德状况,对于不良的道德思想,要进行继续引导,继续教育,提高其对网络道德的认识,用以巩固网上道德教育的有效成果。

四、借鉴传统道德思想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是引导大学生道德践行、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性,决定了网络道德建设离不开现实传统道德的支撑。

1.重视道德责任教育

中国古代学者和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道德责任的教育和践履,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定为当时的德育目标。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责任在本质上体现了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没有意志的自由,也就不能保证道德主体的自由选择,当然也就不存在对选择结果负道德责任。根据这些理论,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度的道德自律性和责任感,才能适应网络社会交往和生存的需要,也才有利于维护网络社会的运行秩序。高校教师要通过开展道德规范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同时,教师也要在与大学生的互动中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并自觉履行道德责任。并且,还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介绍古今道德责任模范去感化大学生,使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形成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2.注重儒家“慎独”思想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12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道德教育;教育解析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如信息泛滥,垃圾污染,网络上瘾,黑客行为,乃至网络犯罪等,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网络不仅影响着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也为以信息数据为平台的道德失范行为乃至高科技犯罪创造了条件,给高等院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德育正处于一个以开放、多元、多变为重要特征的新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及德育方法仍然主导着现有高校的德育工作。但现实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需要教育者重视的问题。

第一,教育内容脱离网络生活,缺乏针对性。网络强大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全面,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通俗化走向科技化。但网络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脱离网络生活,教育内容在组织和编排上,都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取出来,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将网络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物,使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同自身的生活成长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各样的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第二,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网络宣传地域的全球化,宣传功能的多样化,为德育教育途径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不少高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渠道。但已创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站的影响力小,相对于其它娱乐新闻等网站的点击率要少得多,根本谈不上影响力;从事网络行为管理的人员少,对网络违规人员置之不理或管理不过来:网站的整体数量少,带有道德教育字样的专栏寥寥无几,只有个别的校园网络中有这样的专栏。教育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还持有各种疑问的心理,学生被网络的自由性、匿名性和交互性吸引,由于青少年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一种拒绝情绪。

第三,教育方法落后。网络集多媒体的优势于一体,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跃、轻松和愉悦的受教育方式;网络技术本身的开放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有利于新教育方法的产生。但是,目前高校德育仍然沿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尽管某些高校德育改革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电化教学、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但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忽视启发和个别教育,比较强调外部管理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这种灌输教育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忽视从网络生活中收集德育材料,忽视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道德教育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作为正式的道德内容写入教材:以往的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得到加强;网络日常行为教育热衷网络道德知识的竞赛;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文明公约和网络道德规范抱有过高的、不合理的期望;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等。总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在教育途径方面,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困境的教育解析

网络道德教育因网络而诞生和发展,同时网络发展的迅速和多变也对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高等院校是“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但网络道德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这种信息网络普及化与网络道德建设的滞后性,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网络道德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育者缺乏对网络道德客观性的认识

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的高新技术已经全面介入了现有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们的行为范围和行为的自由性提高,行为的自主性空前地得到了发展。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伦理道德的挑战,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为网络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对于“网络社会”的到来。反映最强烈的是青少年。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善于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网络社会”,如何对青少年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教育者如果缺乏对网络道德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就无法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更谈不上教育任务的充分实现。

“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但是它和现实社会又不是对立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分化出来的。虚拟行为和虚拟空间的出现,并不代表网络是独立存在的,事实上网络必须与国家制度、文化、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网络伦理道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有些人并没有真正地认识网络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个不同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从而造成一种行动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其中一种表现为“网络上瘾”,另一种表现为“网络孤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教育者的深层思考。

2.教育者缺乏共识的道德观念

在“网络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人士缺乏共识的道德认识,对网络行为缺乏共识的道德评价,导致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无法规范化和课程化。网络既是德育的手段,又是德育的内容。尽管网络本身并无德性,但人应当是有良知的,而人的道德理念和修养上通过教育获得的,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

第一,彻底摒弃强制式和灌输式的传统德育方法,培养新型的道德自主选择式的人格。网络环境的出现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道德的“他律”机制被破坏,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大大削弱。同时,网络的自由开放性与互动性又给个体提供了宽泛的自主选择空间,道德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强制灌输式德育方法彻底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网络社会”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以培养自律的、具有自主道德选择能力和“慎独”境界的人作为最终目标。

第二,注重社会人文精神的重建,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长期以来,工具主义和科学至上主义的大行其道,严重地削弱了人文科学在构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没有良好的、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社会道德环境,社会范围内的道德失范与困境将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此,更新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观念必须重新唤起社会范围内对人文科学的关注,加大人文科学在道德教育内容中的比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科学水平。否则就无从谈起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与价值教育,更谈不上自律的道德人格与“慎独”境界的培养。

第三,重新审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建立虚拟世界的实践干预策略。在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中,要把虚拟社区的管理与现实社区的管理结合起来,把网络内部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网络外部社会实践的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使大学生获得直接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尤其是通过网上体验和现实生活的对照,可以使他们更清醒、更理智地看待虚拟世界里的网络生活。

3.教育者缺乏对网络道德特点的研究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网络道德不可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第一,网络道德是一种自主自律型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间接的匿名性、面具化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道德自律就愈发显得重要。是否遵守道德规范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道德抉择,也就是说网络主体自身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对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网络主体能够分析和把握自由的边界问题。“网络社会”的走向要求个人逐渐抛弃他律型的道德选择方式向自律型道德选择方式过渡。

第二,网络道德是一种多元开放型的道德。自由、开放是“网络社会”的一大显著特点。网络化交往方式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冲破了国家、地区、民族的界限,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方便地进入“网络社会”交流与分享信息,不同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不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可以在这里交汇,产生冲突、碰撞和融合,从而使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异彩纷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