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

时间:2023-06-16 16:10:04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1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145

一、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是主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正性评价,它是激励该主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它也是主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看法,包括从事该职业能达到的目标、该职业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社会舆论对该职业的认可程度所带来的正性或负性情感状态等。结合各学者对此概念的剖析,职业认同更应该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动态包含了主体从自身职业经历中不断发展,确定和修正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静态包含了主体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可和不断对当前职业现状进行的反思,而这也是职业认同最大的优势即通过不断反思,促进主体职业发展。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而我国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成人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

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其群体的特殊性,他们中有已经有过教学经验或其他工作经验的个体,也有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或肄业生;学习形式也相对灵活。因此该群体在知识基础、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职业情感、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自我职业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比其他全日制统招学前教育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危机。而他们却是目前普惠性学前教育中重要的师资力量。该群体的职业认同感高低关系到他们是否热爱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认同感就成为成人教育中的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题。研究以职业认同为切入点,探究成人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将有利于该群体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提高该群体的职业认同感,促进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师资质量;同时可以完善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为将来的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自编《学前教育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首先,该问卷在查阅和参考大量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感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构想,建立了现有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维度指标;其次,通过对5名在职幼儿教师和随机抽取的50名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学生的访谈,修改和确定了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维度指标,并编制问卷。此种编制问卷的过程保证了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共33个题目,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8个题目。主要涉及年级、生源类型、报考意愿、毕业后的打算等。第二部分是职业认同感调查,也是此次调查的核心,包括25个题目。主要涉及专业认同(9个题目)、职业认知(6个题目)、职业情感(4个题目)和自我职业效能感(6个题目)四大维度。

问卷计分方式分为两种。问卷第一部分采用百分数和质性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问卷第二部分25个题目全部为正向选择题,采用李克特式5点计分法,采用EXCEL和SPSS19.0相结合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经过预测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32,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符合测量学的标准,可以作为调查的可靠工具。受客观现实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研究的范围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中专科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研究中所使用的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是指职前培养,主要指在校学习的培养方式,不包括函授、自考和在职进修的培养方式。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学前教育专业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成教学生共356人进行现场测试,实际发放问卷352份,收回有效问卷329份,剔除未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多选、漏选、波浪形作答、同一性作答等无效问卷23份,有效回收率为93.4%。

三、研究结果

1.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第一部分基本情况的分析结果如下。生源类型中,高中起点学生人数为235人,占总人数71.53%;中职起点学生人数为83人,占总人数25.23%,其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61人,占总人数18.54%,其他专业(包含汽修、计算机、舞蹈、旅游管理、护理、电子电器和会计等专业)学生22人,占总人数6.67%;工作后来就读的学生11人,占总人数3.34%,他们的职业包括幼儿教师、前台、文员、公司业务员等。一年级学生282人,占总人数85.71%,二年级学生47人,占总人数14.29%。对自己专业和就业出路的分析中,307人占总人数93.31%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出于将来做幼儿教师的考虑;310人占总人数94.22%打算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186人占总人数56.53%打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为了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75人占总人数22.79%是为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打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93人占总人数89.06%的学生打算毕业后到公立幼儿园或私立幼儿园就职。

2.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特征

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较好,但学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在每个维度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中,最大的分值差在专业认同维度上达到了18分,而职业认知和自我职业效能感维度上的分值差也分别达到了17分和16分。不同年级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情况不同,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职业认同四个维度的分数都有所提高;二是,专业认同和自我职业效能感两个维度的分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增长相对较快。不同生源类型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同,其中较突出的是在自我职业效能感维度上。该维度上高中起点(平均分20.11)和工作起点(平均分21.76)的学生得分远低于中职起点(平均分28.24)的学生。对于将来就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在职业认同四个维度上的差异不同。四个维度中职业情感和自我职业效能感的差异较显著,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分数分别高于毕业后不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2.14和2.02,而在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两者的差异不大。

四、分析与讨论

1.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特点

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是较好的。与王艳玲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相比,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更加积极和正面,在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上也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应该是源于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的抉择有关。本科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就读学前教育专业是非第一志愿录取,有的甚至是被调剂后录取的,因此部分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对学前教育了解不多,专业学习很被动。甚至有学生不认可该专业的情况,他们认为本科生教幼儿园是大材小用,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范围较广,通常是结合家人、朋友和自身的特点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他们在专业选择上有了更多主动的思考。调查结果显示93.31%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出于将来做幼儿教师的考虑,94.22%的学生打算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这显示出成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知更加明晰。

2.辨清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和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因年级、生源类型和对将来职业选择上的不同对自身职业认同感所带来的不同效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体现出职业认同感的稳步增加,且专业认同和自我职业效能增长较快的趋势。这与王杰等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受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越来越多,越来越明确,同时各个专业课老师的引导和专业学习的氛围融入,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做了很大贡献。但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的提高程度有限,这提示我们尽管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专业更加熟悉和认可,对自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把控有了更多自信,但是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自己职业未来发展的期望并未提高。这对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议题,既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期望。

在不同生源类型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状况也出现其独有的特征。即是中职起点的学生在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上远高于高中起点和工作后就学的学生,在其他维度上三者的差异不大。这与宋妍萍的研究结果有共通之处,她指出:不同生源类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差异。分析中职起点的学生成分发现中职起点的学生中(共83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居多(共61人),这足以可见个中缘由。中职就读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参加成人教育前就早已接触学前教育多年,也进行过多种学前教育技能的训练。因此他们在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巧、组织一日活动和琴棋书画等方面优于其他两个群体。

对将来职业的选择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出现差异。毕业后打算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在职业认同感得分上高于毕业后不从事幼儿教师的学生。其中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两者的差异不大,在职业情感和自我职业效能感上的差异更大。这应该归因于毕业后不打算从事幼儿教师的学生对专业的理性抉择,在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这部分学生通常认为,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太喜欢小朋友,但是学这个专业比较容易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在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是认可学前教育专业的,但是对职业的兴趣和喜爱,以及对职业的自我效能感则较差一些。

本研究显示出年级、生源类型以及将来职业选择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教育职业的认同是将来作为幼儿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部分幼教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因此,根据此次研究的结果,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匹配等从各方面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困境与消解[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

[3]宋妍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B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48-02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素养的提升相较于专业素养的培养更值得人们重视。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将要为人师表的他们,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素养,才能够真正做到为自己的学生负责。如果道德素养不达标,在今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很容易影响学生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建立,对于学生的一生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想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形成,就要提前意识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道德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都达标的优秀学前教师。

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

1 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养培养履行了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学前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教师做到践行所有职业人员都必须践行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迈入学前教师职业的第一门坎。其次,学前教师从属于教育行业,学前教师还应该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学前教师的基本资格。

2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及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是每一位中国教师都必须达到的职业道德标准。爱岗敬业要求学前教师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关爱学生是学前教育老师必须达到的一项基本素养,因为学前幼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否友好将直接成为影响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教书育人与终身学习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责和自我修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性,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求学前教育老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榜样,因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之前尚未接受过其他教育,在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时,他们的最基本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老师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这也要求老师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要严格按照一个合格学前教师的标准执行,这也为其今后步入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助于其提前适应学前教师的教师角色,学前教师的道德素养形成自己的习惯,在步入职位后有利于学生在最快时间内进入学前教师角色并具有良好表现。其次,对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幼童而言,由于拥有了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学前教师,幼童会更容易具备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这对于幼童之后的人生路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就业观错误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自己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一门职业。而他们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喜爱,而是基于一种扭曲的就业观,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后,所面临的学生都是3~6岁的学前儿童,不需要对其进行太过专业的教育,也不用对他们费心管教,工作比较清闲。在这种就业观的指引下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生时期并不会过多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也较为散漫。持有如此就业观的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随处可见,这也让我们为之后学前教师的整体素养抱有一定的怀疑。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有关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较少,并且课程设置不具备延续性。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到有关学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部内容,而课程设置没有延续性,则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只是基于课程学习期间,在结束课程后,有关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也难以形成优秀道德习惯,更别提习惯的保持。

3 先进教育理念匮乏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虽然学历较高并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由于这些教师多为师范类学校毕业,并没有实际进行学前教育的体验。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道德素养培养,都是基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因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并不能够满足其之后的学前教师岗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若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实际需要,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也很难达到学前教师标准。

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对策

1 转变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负责教学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养,使其教育理念能够与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相契合。比如,为了解决学前教育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一些学前教育学校展开教育合作,每年派发自己学校的教师到学前教育学校担任见习学前教师,了解学前教师的教学氛围,只有真正有过学前教师的教学经历,才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产生相应的教学启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才能够更加贴合学前教师的职业标准,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真正专业化的教学。

2 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成效低是各个专业课堂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形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都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无聊与呆板,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不集中,玩手机与睡觉也成为了课堂常态。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后所从事的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若长时间无法在课堂集中,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生来说也是极其不负责的。因此,老师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讲述道德素养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见习学前教师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学前课堂,与学前幼童朝夕相处,以此来体会到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3 拓展教育内容

不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层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些学前教育的专业书籍并不适用于全部学校,学校若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使其在上任学前教师时能够得心应手,就应该通过撰写校本课程的方式,楸拘Q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状况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将本校从事学前教师工作的毕业生的学习心得以及从业经验编撰为教学案例,供学弟学妹参考学习,让当前学生能够得到一些有关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素养培养的经验,为本校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提供最专业、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应该让职业规划课程真正发挥其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引入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各项素质与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的差距,然后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素养培养。

4 完善培养评价体系

在学前教育专业,针对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以及道德素养两个方面,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生们的道德素养评分基本是一致的,将学生拉开差距的仍是学习成绩的高低。这也就说明,虽然在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也设置了道德素养评判标准,但是素养培养评价体系较为单一,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道德素养评判。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学校应该通过完善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来督促学生们注意自我道德素养的提升。比如,学校可以以学前教师道德标准为参考增添道德素养评判的种类;还可以将道德素养评判主体划分为自身、老师以及同学三个层次,这样才能够展现出一位学生道德素养的真实状态。完善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前教师必备道德素养,提升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学生质量。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是对本专业学生负责的一种行为,更是对学前幼童负责的一种行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的确存在较大的缺失,这不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也包含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对于学生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各个领域都参与其中,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师予以崇高尊敬,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到自己所选择职业的重要价值,以此激励其进行自觉的个人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D].鲁东大学,2014.

[2]王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3]王崇丽.试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1).

[4]郁雯.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

[5]李槐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J].文史博览(理论),2010(03).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是指在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下,培养面向幼儿园的一线教师的职业教育,这便要求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注意职业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区别于其他职业性教育的基本准则,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技法等,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整体性原则。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达到有机的整合,从而成为教学一体化、知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整体性,在逐年的学习中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另一方面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便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在充分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教学比重,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的开展更具成效。

(三)目标性原则。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既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学前教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新型幼儿教师。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该人才培养目标,在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学前教育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

(四)多样性原则。根据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性原则,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固有弊端,使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更具多样性,如增加职业见习实习机会、亲身参与亲子活动或参加儿童读物出版、玩具制造等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又如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构建原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媒介,以培养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整体系统。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明确。随着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学科的发展,其理论课程系统的建立已较为成熟,但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与国外师范类专业多达72周的实际环境教学相比,虽然我国很多学校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依然存在实践时间短、实践形式单一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检验与补充的结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前教育专业是新兴的应用型专业,但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专业的发展需要,这种情况使一些高校为了满足专业发展需要不得不从相关的院系部门或社会单位抽调教师,但这些教师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培训,不仅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发展情况也不够了解,从而使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明显提高。

(四)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学前教育作为新兴专业,历史经验相对薄弱,校内外的实习基地达不到统一的水平。一方面,许多学校只重视校外实习,而忽视了校内实习,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与实践实训室,使学生的校内外实习脱节,缺乏统一平衡性,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在与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合作时缺乏对其资质能力的评定与考察,使校外实习的形式化现象愈发严重。

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途径

(一)实施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课程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课程,以训练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开设与实践内容紧密相关的理论课程、评析具有代表性的学前教育机构范例、根据不同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为学前教育机构设计活动、情景模拟演练等应用型实践教学课程。

(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引导者,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师的数量与素质远远达不到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各高校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聘用具有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吸收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或对学校内部的教师进行再教育,使教师充分了解社会对专业教育的需求。

(三)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只能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检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这便要求学校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展示、实践应用能力、情景模拟演练等创新型考核评价体系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结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可以营造实际工作情况中的职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校内专业培训与社会工作需求的有机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燕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3,(2):11-15.

[2]官瑞娜,贾玉霞.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探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2):9-13.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4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更加注重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未来幼儿教师的摇篮,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笔者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相结合进行探究,力求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学;幼儿教师

幼儿期是孩子的认知和心理都善未成熟的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师承担着幼儿期学龄前儿童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由于幼儿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求更高。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幼儿教师的专业,这种职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幼儿教师只有在专业技能学习和锻炼的阶段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职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到有效避免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要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未来的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主要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美术专业技能的幼儿美术教师,把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顺应学前教育中各种关联要素的需要。第一、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幼儿教室里的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用未来教师的标准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更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所以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相结合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的需要。第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社会的需要。对于幼儿教育人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幼儿的家长们都更喜欢专业技能高,工作适应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顺利成长为用人单位和家长的需求,满足社会的总体需求。第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实现中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幼儿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技能强的学前教育人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稳定地发展。

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途径

学前教育要想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进行有效结合,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成长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幼儿。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

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成长为明天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未来的教师进行培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教师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学生除了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之外,还应该掌握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美术技能交给学生的能力。所以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责任重大,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未来的工作性质结合于教学中。如:教给学生一些幼儿小朋友要学习和掌握的简单的作画方式和作画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教学中得以应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教师素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良好的额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

(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如果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美术技能的掌握大多处于理论理解的程度,学生见习和实习的过程却是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到只是转化为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培养学生实际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一些在给幼儿进行美术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做成课件,在班上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应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中职美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是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用于教学当中,才能让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新意。因为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幼儿接受到新型的教学,还能让幼儿在具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指引下成长成为有创新精神的儿童。中职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教育是把创新精神进行传承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精神能够让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充满新意,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幼儿教师能够享受到教学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树立自己教学的信心。

总之,在中职学前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教学和学生的岗位需要结合起来,把学生当作未来教师来培养。中职学前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中职学前教育美术的学习让学生成长成为幼儿教师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在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成长成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陈怡 单位:宁波外事学校

参考文献: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 学前专业学生 职业情感 教育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化发展进程缓慢。面对这样的现实,在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中,加强职业情感的培养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职业情感的内涵及培养学前学生职业情感的意义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只有具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才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因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并善于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表现出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并能以极大的精力付诸于行动。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加大职业情感的培养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还应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这样才能将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就业相衔接,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培养学前学生职业情感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师职业情感可以从专业教育、课程实施及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影响学生职业理念的形成,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加强专业意识渗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角色

学前专业新生对学前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经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学前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努力程度不够。因而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入学教育阶段,学校就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且要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明白自己即将要担负的责任,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入学教育中,首先,要纠正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偏见,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就是看孩子的,不学都会;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女孩子的职业,是吃青春饭的等。一入学就让学生认识到幼儿教师是高素质高技术专门人才,职业生涯会随着专业能力的提高不断发展。其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的重要意义与光荣使命: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之基础。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启蒙教育,其一言一行及其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小学、中学及大学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再次,让学生了解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对于学前专业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唱歌、跳舞、弹琴等技能才能胜任幼教工作。最后,让学生认识幼儿教师的具体职责,明确努力的方向是“幼儿生活的照顾者;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活动的准备者、组织者、指导者、观察者、记录者;幼儿心理的协调者;幼儿父母的人;幼儿教育的研究者等等。”

2.丰富教学形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形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现场教学法等,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学前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学前专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学前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要鼓励学生利用选修课、课外活动、课余时间加强各种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的学习。因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教师对成长中的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3.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观念

职业价值观和信念的养成绝不是仅靠一些特定科目的学习就能够实现的,榜样的影响力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以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观念,通过课堂内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指导;学前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教学任务完成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幼儿教育工作情感的理解和关注。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学前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前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学前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学前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另外,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与相关的技能比赛,到幼教一线实践,来提高学生对有幼儿教师职业情感。还有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优秀幼儿教师、校友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跟学生交流,以榜样的作用促进这些未来幼儿教师职业观念的形成。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形成深厚的专业情感,极大地提高学前专业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舒亚玲.谈教师职业情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26).

[2]闫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教育研究,2009,(04).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较落后

(1)课程内容较为单调。相当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依然使用传统的、较为老旧的课程教育内容,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边界不清、内容交叉重复、课程单一无味。

(2)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或者教育资金不足,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依然存在偏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内容重理论性知识,缺乏实践性的课程体系、课程学习和技能学习,难以上升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使得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泛泛的专业理论理解能力,而不具备熟练的学前教育能力。

(3)拓展性课程较少。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这方面做得不足:课程设置中缺乏拓展性的课程训练;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考虑不周;没有根据其个性提供专业课程选择的机会;没有为其提供掌握英语口语、音乐教学等专业技能的途径和课程。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压力的增加和就业难度的加大[1]。

2.课时设置安排不够合理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都存在课时设置过少、课时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如总课时设置过少,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时一个学期不会超过20个课时;该专业重要的课程(幼儿游戏指导、活动设计与指导教程等)设置课时过少、开设过于笼统;教学方法课程(奥尔夫教学法、蒙氏教学法等)得不到重视,设置的课时非常短;拓展性、实践性课程(视唱练耳教学、简笔画等)的课时也设计得很少,等等。学生难以获得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的能力,更难以真正得到学前教育能力的提升。

3.对师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在大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育能力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相当高的学前教育能力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但是自身素质低下,难以为人师表。近年来,社会上学前教育机构出现的教师素质低下、对孩子施虐、诱导孩子行贿等问题越来越多,如果学校不重视对学生师德的教育,很容易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扩张。这对孩子成长、对学前教育从业者的个人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优化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化

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逐渐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与模式更加多样、课程体系日益科学完善;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基于学生就业需要的,为提高学前教育能力、个人技能以及道德素质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模式。

2.课程内容设置的实用化

高等职业院校逐渐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转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和幼教事业的理念,提高学生学前教育中幼教活动的计划与组织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帮助其培养和熟练掌握某种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等等。在增强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需要,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2]。

3.丰富课程的内容

将学生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按照不同的领域划分为语言、健康、艺术、科学、社会等不同的方面,并进行分科教学,在每一方面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丰富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4.增强课程实践性

结合学生今后的就业导向和就业要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专业技能、更符合学前教育行业需求的学生。学校不仅要根据学前教育行业的基本活动,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服务技能、保教技能,还要根据不同地区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与期待,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5.加强师德教育

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其逐渐养成愿意投身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觉性、具备认真从事学前教育的观念;对其进行适当的法律知识的培训与普及,严格要求自己,保证自己的行为合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品格,使其具备高尚的师德。

参考文献:

[1]王晓成,张佩萍,明廷华.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 2013(8):155-158.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7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

1 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养培养履行了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学前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教师做到践行所有职业人员都必须践行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迈入学前教师职业的第一门坎。其次,学前教师从属于教育行业,学前教师还应该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学前教师的基本资格。

2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及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是每一位中国教师都必须达到的职业道德标准。爱岗敬业要求学前教师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关爱学生是学前教育老师必须达到的一项基本素养,因为学前幼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否友好将直接成为影响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教书育人与终身学习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责和自我修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性,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求学前教育老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榜样,因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之前尚未接受过其他教育,在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时,他们的最基本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老师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这也要求老师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要严格按照一个合格学前教师的标准执行,这也为其今后步入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助于其提前适应学前教师的教师角色,学前教师的道德素养形成自己的习惯,在步入职位后有利于学生在最快时间内进入学前教师角色并具有良好表现。其次,对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幼童而言,由于拥有了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学前教师,幼童会更容易具备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这对于幼童之后的人生路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就业观错误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自己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一门职业。而他们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喜爱,而是基于一种扭曲的就业观,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后,所面临的学生都是3~6 岁的学前儿童,不需要对其进行太过专业的教育,也不用对他们费心管教,工作比较清闲。在这种就业观的指引下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生时期并不会过多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也较为散漫。持有如此就业观的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随处可见,这也让我们为之后学前教师的整体素养抱有一定的怀疑。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有关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较少,并且课程设置不具备延续性。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到有关学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部内容,而课程设置没有延续性,则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只是基于课程学习期间,在结束课程后,有关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也难以形成优秀道德习惯,更别提习惯的保持。

3 先进教育理念匮乏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虽然学历较高并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由于这些教师多为师范类学校毕业,并没有实际进行学前教育的体验。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道德素养培养,都是基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因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并不能够满足其之后的学前教师岗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若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实际需要,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也很难达到学前教师标准。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对策

1 转变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负责教学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养,使其教育理念能够与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相契合。比如,为了解决学前教育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一些学前教育学校展开教育合作,每年派发自己学校的教师到学前教育学校担任见习学前教师,了解学前教师的教学氛围,只有真正有过学前教师的教学经历,才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产生相应的教学启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才能够更加贴合学前教师的职业标准,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真正专业化的教学。

2 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成效低是各个专业课堂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形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都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无聊与呆板,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不集中,玩手机与睡觉也成为了课堂常态。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后所从事的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若长时间无法在课堂集中,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生来说也是极其不负责的。因此,老师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讲述道德素养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见习学前教师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学前课堂,与学前幼童朝夕相处,以此来体会到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3 拓展教育内容

不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层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些学前教育的专业书籍并不适用于全部学校,学校若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使其在上任学前教师时能够得心应手,就应该通过撰写校本课程的方式,为本校学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状况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将本校从事学前教师工作的毕业生的学习心得以及从业经验编撰为教学案例,供学弟学妹参考学习,让当前学生能够得到一些有关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素养培养的经验,为本校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提供最专业、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应该让职业规划课程真正发挥其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引入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各项素质与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的差距,然后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素养培养。

4 完善培养评价体系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8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一般地,教师的教育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反映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的基本看法,具体体现在教师劳动中。教师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性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和专业性等特点。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较全而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学前教师也应具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

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和结合。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学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身处特定的教育情境,而对变化而生动的教育对象,要用心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运用《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幼儿加以积极引导,从而将学前教师的知识能力积累,积极转化为实践智慧和情景性知识。教育智慧还表现在对教育过程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

人文素养。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较高,提高学前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做好学前教育的前提基础。学前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关怀、接纳、尊重的心态,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幼儿,并平等、融洽地与他们相处,使每一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每天都充满欢乐,进而健康发展。学前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文行为。

合作和反思能力。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合作和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前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拥有较强的合作能力,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受教主体幼儿和施教主体教师开展合作,而且还要能够与家长以及社会其他教育机构合作,以便争取到更多更好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提高教学质量。学前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拥有良好的反思氛围和较多的反思实践机会。学前教师要善于反思、总结,发现个人或集体的优缺点,不断学习,完善自我,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转化。学前教师的反思能力,主导着学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师资分布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相比较,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学前教育师资相对匮乏《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学前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了明确规定。学前教师应是师范学校毕业生,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应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任教。从贵州地区的调研来看,大多数幼儿教师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但学历偏低,以中师和大专为主,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大专学历还是通过成人自学考试获得的。此外,专业不对口,大部分教师是转岗教师,以前从事小学各学科教学,获得的是小教职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前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欠发达地区幼儿园多为民办教育性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幼儿园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例如有的师范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占的比重较大,超过三分之二,而实践课占的比重较小,不足三分之一。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相对滞后,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基地,在某些地方即便有,也只是由师范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获得职后培训的次数少,培训的级别较低,多为省级以下的培训,而且培训的机会不均等,参加培训的多为幼儿园园长、骨干幼儿教师,年轻教师相对较少。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缺少专门的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幼儿园设施简陋,硬件、软件建设,达不到国家对幼儿园的相关规定标准,幼儿园教师的数量、质量均与国家相关标准相距甚远。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幼儿教育呈现出小学化的倾向,办学理念落后。单靠幼儿园的力量,显然不足以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的认知相对简单,概念模糊,有进一步培训提高的迫切需要。在这些幼儿教师中,有的通常仅把语文、数学等知识性学习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偏离了幼儿阶段教育内容应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教育方向;有的教师把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仅仅看成是对幼儿园的装饰,对其综合功效认识不够,缺乏环境布置会影响幼儿的形象思维发展以及幼儿安全保障的认识;有的教师只把保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看孩子有的教师则仅把教学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忽视幼儿保育。

由于受欠发达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而的影响,以及学生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家长普遍对学前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理解上存在误区,观念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而: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有人照管孩子,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小学,才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上幼儿园算不上正规教育,上不上幼儿园无关紧要,于是将子女放养在家中。由于大多数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就由爷爷、奶奶等老人在家中抚养。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前教师数量少,师资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幼儿教师缺口约为80万。在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师资更显短缺,学前教师供需矛盾问题更显突出。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张速度,学前教育师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不合格教师比缺乏教师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为此必须严格实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国务院于2012年9月10日颁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全而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育部于2013年8月15日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在全国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国历来以师范教育培养师资,极大地保证了学前教师的专业训练。在欠发达地区,应积极申请国家绿色通道政策,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合格毕业生直接申请资格认证制度。对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直接通过资格认证,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对师范院校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则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其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以获取幼儿教师资格。

随着幼儿教师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加大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对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可加大技能训练,强调基本功;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开出40-60门专业课程,提供专业实验室、手工室、玩具体验室、音体关专用教室,保证学生的理论化、实践化。如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其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有8个专业方向、120门专业课程,拥有100余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在重视职前培养的同时,应加大在职和职后培训。努力加大国培力度,扩大农村幼儿教师进修培训覆盖而,使更多的农村幼儿教师获得进一步的进修培训,全而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

一、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近年来,幼儿教师虐童案频频发生。激起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虐童案的震惊和愤怒。搜索近年的幼师虐童事件,发现煽耳光、当场辱骂、胶带封嘴、用手掐、用脚踢等行为时常出现。本该是温柔善良有爱心的幼师,却变成了骇人听闻的虐童分子。幼儿园教师是要带给幼儿良好的保育和教育来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高教师素养,道德素养。

《专业标准》为师资培养提供依据。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时期,我们千万不能只注重幼儿老师的数量,而应该加大力度关注专业幼儿师资的培养。为了提升幼教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教育部于2012年2月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细致提出了幼儿园教师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的规范化。

二、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1.国内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相关研究

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国幼教界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部分研究内容如下:

王艳提出了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幼儿游戏指导与设计的技能;能够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较好地进行幼儿教学活动设计;要具有环境创设能力;具备开展多样化活动所必需的艺术能力素养。

吴洁认为幼师首先应具备从事学前教学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其次需有分析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实际问题的本领。要想掌握这些能力,必须牢固掌握学前教育学原理、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科学教育等理论知识。

张建波则提出可以把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划分为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复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一般教育技能是指幼儿园教师指导学前儿童活动所必备的说、写、画、唱弹、舞、做、用等方面的能力。基本教育技能是幼儿教育活动实施阶段幼儿园教师行为的基本要素。复合教育技能是指幼儿园教师设计教育、组织教育活动、艺术创编、评价教育效果、家园沟通、幼教科研技能等。

王立敏归纳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内容:专业能力,即从事本职业必需的基本素养。非专业能力,主要指作为职场人应有的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等。

对比这些研究者的理念可以发现,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素养能力,还应具备专业理论文化知识和其他全方位的复合教育技能。

2.国外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相关研究

(1)美国在幼教领域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包括职前准幼儿教师标准、初入职幼儿教育标准和优秀幼儿教育标准。标准一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标准二是构建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关系;标准三通是过观察、记录与评估来支持幼儿及其家庭;标准四是具有教与学的知识和能力;标准五是成为一名专业人士。所制定的标准分为专业倾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大维度。

(2)德国在幼教领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体现在《关于幼儿教师培训和考试的框架协议》文件中,要求幼儿教师尊重幼儿;了解幼儿;掌握教育教学计划、有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拥有崇高的教学伦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和个人能力、行为策略与团队精神;具备工作所需要的交流能力等。

(3)日本在幼教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包括:善于传授知识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热爱教育工作,具有教育者的使命感;理解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理论以及学科专门知识,富有教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拥有道德个性教育问题的能力。

可以发现国外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划分的比较细致,看重人格、能力、品质等,对于技能方面没有特别具体要求会弹、唱、写、画、舞、讲等。

三、启示述评

首先,研究者们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都共同的认为应包括两大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除此此外,研究者也纷纷提出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观念行为、职业理想、专业精神、科学研究等等。这些维度也包括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之中。

其次,研究者们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幼儿教师职前的专业技能,也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一方面就是研究幼儿教师在职的基本专业素养。

最后,前人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不多,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在技能训练等课程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和提升,我们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饶淑园.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⑷

[2]田景正.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世纪回顾与前瞻[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3]孙慧霞.浅谈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5)

[4]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5]王杰才.我国幼儿师范教育回顾与瞻望[J].现代幼教,2007(3).

[6]王剑兰.构建大专层次应用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J].教育导刊,2002(8-9).

[7]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11(11).

[8]王葬埃丁邦平.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特点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9]徐利智,严婧,郭园园,姜勇,美国幼儿园准教婶积新教师专业标准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2(6).

[10]叶好琴,当前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12).

[11]袁爱玲.对未来社会幼儿教师素质与能力的透视[J].教育导刊幼教版,1997(1).

[12]邹慧霞.虐童案引发的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2)下半月.

作者简介: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10

1 关于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的调整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各院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本专业的就业面向是:中小学、企事业、群众团体的美术教师或管理工作。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简化版本,没有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目前,我国开办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有专门的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有部属师范大学、有省属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还有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等)。这么多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其办学层次、专业侧重、办学能力都不尽相同,各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几乎相同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同类型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而有所差别才对。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如果不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方向,盲目地向本科层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靠拢,是不切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出路的。伴随着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也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学前和初等教育的师资。从近几年麦可思研究院编制的就业蓝皮书中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在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中列第9位。在报告中也同时指出,高职高专专业中的学前教育类和中小学教育类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后行业转换率较低,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紧紧把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向,把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为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美术教师以及社会美术活动人才。

2 关于人才质量观念的更新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走有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更新质量观念,根据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树立恰当的人才质量观。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经历了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并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改变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多地被熟知和接受,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属于边缘的范畴,学生选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不是情愿。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喜欢美术和有从事美术教育这一职业,更多的原因是文化课程成绩低而不得已选择了美术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的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等)成为一些低分考生的“收容站”。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实施立足于学科本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生怕学不足;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本位、素质本位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生怕学不宽;这都直接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度职业适应性,这就需要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下足功夫,高等职业教育更要考虑的应该是学不学的专的问题。文化课成绩偏低、美术技能基础弱,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状况。这种情况造成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保障。我们也看到,文化课程偏低的学生普遍的表现出对技术技能类项目的一种爱好,对技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热情超过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换个说法:这些学生“爱玩”。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特征,依据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3 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是针对社会对某种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的,其课程体系也必须根据特定某一类社会职业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整体要求而设计。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也应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及初等教育的美术教师这一职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普通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主要有: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素描、色彩写生、色彩构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社会调查、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掌握美术绘画的技能技艺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技术能力。”这与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仍在强调美术专业技能(尤其是绘画技能)的训练,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脱节,造成专业能力与培养目标脱节、与社会需求脱节。学前教育阶段的保教工作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初等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凸显视觉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活动是倾向于精神愉悦性和情感体验性的人文实践行为,这就要求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把握这一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要进一步强化“大美术”的观念,紧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拓展教学内容,将绘画、雕塑、手工、设计等有机融合,合理加大美术实践类课程和教育技能课程的比重;对同类学科和相邻学科进行适度整合,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扩展学生的新视野,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在美术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能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学前教育以及初等教育教学实践的衔接。以培养胜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为宗旨,以专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为导向,通过不断革新教育观念,持续优化课程结构,真正实现专业与职业的结合,使高等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夏其磊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11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男教师 专业成长 困境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

从党的十七大上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开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论述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发展路径,再到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重视学前教育,可以看出,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幼儿园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求男若渴”。虽然男幼师数量每年都在递增,但对幼儿园来说却是杯水车薪。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在100万左右,真正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只有几千人,这1%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幼师的比例。从全球来看,男幼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都不大,美国10%,日本7%。在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经有6138名男幼师,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本研究以进入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男生及在幼儿园中从事幼教活动的男幼师为调查对象,就其在专业生涯中,习得幼儿教学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内化幼师专业规范、形成幼教专业精神、表现专业自主性并实现专业责任的历程①进行访谈,从而揭示出男幼师的“数量少、分布失衡、流失率高”的现状及原因,为解决学前教育男教师专业成长困境问题提供相关建议。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了杭州市六城区23名在职男幼师及杭州某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12名在校男学生为研究对象。鉴于研究范围内的男教师数量有限,分布较分散,样本选择较困难,本项目组遵循自愿参与调查的原则。

2.2 研究方法

(1)问卷。对幼儿园园长、女幼师及社会大众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园长教师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17份。对男幼师基本情况、态度、男幼师优劣势的解读、男幼师流失现象的看法、对男幼师相关政策等问题进行调查。

(2)访谈提纲。分两部分,一是针对在男职教师,二是针对在校男学生。提问涉及是否自愿选择本专业、选择该职业的原因、对工作(学习)影响较大的人和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否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是否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入职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

(1)高校的某些培养方案和学习内容不适合男幼师专业发展。学前专业男生认为高校的培养方案普遍不适合男生,因为幼儿教师要求会边弹边唱、边跳边唱,体现基本素养,但培养方案中对于男生却没有舞蹈要求,即使有也都偏于女性化。同时,高校学前专业也没有设置一些符合男生的选修课程,有些课只适合女生,男生上起来很别扭,比如育婴类课程。目前两种类型男幼师最受幼儿园欢迎: 一类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扎实,能够胜任常规的幼儿教育教学。另一类是具有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某种特长,比如具有球类、武术等体育特长,或者擅长课件和音视频的制作、摄影、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但上述这些专业特长的发展在男幼师的职前教育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缺乏专门的课程设置,或在课程的学习中强调不够。②

(2)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乏不利于男幼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大多数男生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前并不了解该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前景,83.3%男生表示从未接受所在学校对其专门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调查也发现,真正特别排斥幼教这一职业的男生并不多,大三和大四的男生在回答“毕业后打算做什么?”时,表示“坚决不当幼儿老师”的没有一人。

(3)“女性化”的教育环境与心理氛围不利于男幼师性别特质的培养。有些男幼师生说“身边的同学都是女生,专业课的老师也是女教师,专业教材的编著者几乎都是女专家,到了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和周围的同事们又都是女性”。男生认为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老师“从来没有”对他们进行男女有别的指导占75.0% ,认为“偶尔会有”占25.0%。

3.2 入职后的男幼师

(1)男幼师安全需要的缺失。幼儿园偏低的薪资待遇难以满足男教师自身的生活需要,也影响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很多男幼师说,当幼师养家庭不容易,很没安全感,最需要的帮助就是提高待遇和福利。

(2)男幼师交往需要的缺失。男教师在幼儿园缺乏同,在幼儿园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同时,幼儿园男教师娶妻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针对社会大众问卷“如果你是女性,你会选择男幼师作为伴侣吗?”79.8%的人不会选择其作为自己的伴侣,这就使得幼儿园男教师在人际关系和感情方面遭受双重尴尬。

(3)男幼师自尊需要的缺失。51.6%的家长对有男幼师的幼儿园动过心,可62.5%的大众又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做男幼师。“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队伍男女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的背后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很多幼儿家长希望班里有男教师任教,另一方面大多数父母却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到幼儿园当老师。”究其根本,还是整个社会传统观念对男性从事幼教行业存有偏见。而这种偏见背后,是因高付出、低收入、琐碎而细致的保育工作,以及女性为主的工作环境而导致的男幼师职业吸引力的沦丧。③

(4)男幼师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幼儿园对男教师的工作潜力发掘比较有限,不能很好地使其达到价值激励的目的,从而不能体会从事幼教工作的成就感与快乐感。

3.3 共同的困境――学前教育男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

3.3.1 入职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

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在女性化学习环境中通常会感到压抑,甚至觉得自己闯进了属于女性的职业领域。虽然也有被访谈者表示“学前教育专业”是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并从未想过要退出这个专业,但总体看,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很少,有的是被调配的,有的则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动选择的。兴趣不足,动力不足,致使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极容易产生厌学、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由于他们对自己将来是否从事学前教育教师这个职业徘徊不定,致使他们更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逃避困难。面临挑战畏畏缩缩,降低自己的抱负水平,不能坚持,缺乏忍耐力,甚至放弃,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影响自己的专业成长。

3.3.2 入职后的男幼儿教师

一般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在心理上接受女性从事抚育幼儿方面的工作。而男性则相反,他们被社会评价系统定位为不会照顾孩子,缺乏耐心等,使幼儿男教师遭遇到人们观念上另类性别的不公平待遇。因此,男性选择幼教工作不仅要说服自己和亲人,而且还要取得公众在职业选择性别观念上的普遍认可。

在被采访者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位成功坚守在岗位八年并取得良好发展的男幼师。现将访谈记录部分摘录如下:

问:您是一直学这个专业的还是从别的专业转行加入学前教育男教师的行列的?什么原因让您选择学前教育男教师作为你的职业?曾经想过从事别的行业吗?您身边的人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您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

答:我是一直学本专业,并且一直从事本专业的男幼儿园教师,最开始的原因其实还是学校老师的推荐(从个人的性格方面)选择了本专业。刚开始工作的前3年是最不稳定的3年,时常想离开本专业。身边的人觉得我还是很适合干幼儿园老师这个职业的,并且也比较支持我做这件事情。

问:您觉得其他幼儿园男教师在幼儿园里待不下去,无法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最终离开幼儿园的一般原因是什么?

答:我觉得其它幼儿园男教师在幼儿园里待不下去或者无法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最终离开幼儿园的一般原因应该就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吧,社会中作为家长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由男教师带,但是作为自己的家人、朋友自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前程,不希望自己在工资微薄的幼儿园,并且和众多的女教师们一起工作。

被采访的这位老师在杭州市某知名幼儿园任教研组长一职。该男教师在选择从事这个行业时,得到了身边人们的支持,这无疑加强了他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其次,西湖区幼儿教师待遇较好,该教师已有编制,经济压力与其他幼儿男教师比相对较小。因此,该男教师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上。

4 结论与建议

4.1 优化男幼师职前的专业培养模式

(1)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正面宣传。如果人们对幼儿男教师持积极、赞赏的态度将会加深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职业情感,坚定其职业志向。

(2)学校大力开展职业认同教育。在新生入学后,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认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可以介绍国内、外学前教育前辈们,还可通过表彰和宣传在幼教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男教师,提升男幼师的职业形象,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3)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学校应突破传统的幼师职前教育模式来培养男幼师这一社会急需的特殊专门人才。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男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男生们的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学校做好专业引领与心理疏导。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大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被动选择了该专业,普遍存在性别压力,自信心差、自卑、焦虑、女性化和厌倦等心理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因此,要安排导师做好他们的专业引领和心理疏导工作。

(5)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相关单位可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生既可以去公立、私立幼儿园应聘,又完全可以独自创办幼儿园。另一方面,要拓宽专业口径,让学生就业立足于本专业,又不局限于本专业。比如,鼓励学前专业男生开办幼儿园、托老所等。

(6)提高男幼儿教师的待遇。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才能吸引更多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才能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安于自己无悔的选择,乐于将自己奉献给学前教育事业。④

4.2 优化幼儿园男教师的发展性环境

(1)积极营造充满人文关怀和成长激励的园所氛围。在观念层面,让男教师在理想的感召下形成奉献幼教事业的使命感,让自觉追求、不断进取的品质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主导价值观。⑤(2)幼儿园积极优化组织结构。在制度层面,幼儿园应该优化组织结构,为男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具活力的生命空间。(3)幼儿园积极倡导自然合作文化。在行为层面,幼儿园应倡导自然合作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男教师更能勇敢地 公开接受别人的观察与指导,打破内心的封闭,参与到“教学这种充满智慧而有意义的活动”中去。

总之,高校及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男教师的困境,使其看到学前教育的光明前景,在学校能够“安于本专业”,毕业后能够“乐于本职业”,从而使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 王杰.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② 曹丽.男幼师职前教育中问题及特色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教育现状调查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③ 柯进.现状调查:如何找准幼儿师资队伍性别平衡点[ol].http:///BigClass.asptypeid=22&BigClassid=68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12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依托,其目标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需求。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多样化格局的形成,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主动、更有效地优化本专业设置,使本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无疑也是教育技术学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及分布特点

1.本科专业招生数目变化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外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上是闻所未闻的。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短短的十几年内,已形成了专科到博士后流动站5个培养层次,形成了多个培养方向,专业性质有师范性、非师范性和半师范性3种,开设院校已从开始的师范院校发展到目前综合性、理工科、农业、民族学院等不同性质的院校。

根据1994年的统计,我国共有30所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2所为非师范学校。至2000年,开设高校又增加24所,2000年后更是高速度发展,如表1所示。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还在筹建、申报之中。

2007年开设学校已达220所,是2000年的4.07倍,其中,师范类院校85所,综合类院校76所,理工类及其他59所。

2.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不断地改进,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杨改学教授在2006年将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总结如下:

在专业建设初期,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4种人:电教课的教师、电教技术人员、电教研究人员和电教管理人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培养3种人:教学设计人员、教学软件编制人员和电教课程教师。

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发展提出了新的3种人培养目标,即: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相关部门与行业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

目前又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新媒体的开发与研究人员、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4个培养目标。

可以看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适应范围由学校走向企业等各种行业。

那么各类高校的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有无个性差异?我们通过选取江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及上海外国语大学8所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为代表,对比分析了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对比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学的培养方向主要有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工程,培养目标大都一致,比较宽泛,主干课程以教育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课程为主。而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较有特色,它们分别结合本学校专业特色,增加了很多体育或外语的课程内容。

二、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分析

根据培养目标,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师、专业技术(教育软件开发与制作等)、教育服务管理等岗位,主要从事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或培训、现代教育媒体的制作与应用、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等工作。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已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中于高、中等学校和事业单位的教育技术中心拓展到了各类教育部门,尤其是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为其提供了许多发展的空间。目前,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地渗透到各类企业,如教育、IT、影视制作等多个部门。

根据穆桂斌和王坤对2006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如图1),大多数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去学校就业。但当前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人员需求有限且更新周期相对较长,这无疑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同样,在武利成和古忠民对湖北省71家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需求情况调查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他们发现,“中小学和大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15家高校仅需4名毕业生,而34所中小学仅需13名毕业生;仅5家教育类企业就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11人;在所有的单位中共需求博士毕业生14.7%,硕士38.2%,本科生47.1%。”可见,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在学校类单位的需求量逐步减少,在企业中的需求量增加,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学历的要求正逐步趋向高学历。

在就业人数上,各个学校的就业率有相当大的差距。本科生就业较为困难。从高考网上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率就可见一斑(见表2)。

那么,社会对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究竟有哪些要求呢?从表3可以看出,主要集中于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媒体开发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挥是基于管理能力、构造维护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之上的,因其交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与其他专业的人员紧密配合,相互协作(见表3)。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经常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计算机知识又与他们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科学研究兴趣不高,所以对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不能进行很好的整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有眼高手低的毛病,特别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

因此,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调整建议

由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及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专业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与外部需求环境相脱节。

学校所需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是进行真正意义(不是简单的资源组合)的媒体资源开发人员,主要是在讲台下为教学服务。以教学设计为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不符合学校的真正需要,而且仅掌握简单的媒体资源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工作,往往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当前培养的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对学校并不重要。

在企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应用主要是绩效管理,然而,在教育技术的课程设置中,绩效管理类的课程是以教育学的角度呈现,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公司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足,与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竞争尚缺乏竞争力。

从事影视制作及广播电视新闻方面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普遍感到自己的文科功底不强,大多只是做一些摄影、摄像等方面的工作,比较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又有一定的差距,在影视影像的制作上深切感到在校期间动手能力培养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能力差等状况。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方面,我们建议:

1.拓宽就业领域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已经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教育技术学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开辟新的就业市场,针对新领域培养学生。企业,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教育技术学进一步开拓的新领地。当前在教育软件行业、企业培训领域,都急需懂得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的培训人才。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很多去了工业、商业、咨询业供职,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而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毕业生鲜有涉足这些领域者。

2.合理调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布局,办出各类学校自己的特色

2000年后的几年间,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猛,区域布点不合理,层次性不强,横向已延伸至农、林、医、师、工等各类学校。因此,首先,要从宏观上考虑区域内专业布局的均衡性、形成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其次,要想与众不同,富有竞争力,需找准学校特色,结合其特点形成本学校专业发展优势,如理工类高校由于自身具有理科和工科的性质,它们应采取“应用研究型+技术应用型”的联合培养类型,并取其技术含量高的就业领域来着重培养本科生,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该专业的竞争力。

3.改善办学条件

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220所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但是,抛开人力资源、学科建设等“软环境”,其中又有多少所学校真正具备了本专业办学要求的硬环境呢?本专业的开设必须依托相当规模的硬件资源,网络实验室、媒体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课件开发室等配套设施必不可少。没有这些资源,如何保证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特色性?如何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勇气和能力走向企业?因此,办学者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势在必行。同时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也应该有宁缺毋滥的精神,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不再允许继续招生。

4.优化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多个春秋。自从由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由于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从主干课程来看,都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到传播学,从普通物理到电路设计,从电视教材制作到网络课程开发,从电教美术、电教音乐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设置求大求全、形聚神散。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所学“广度有余,深度不足”,成了“万斤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在就业过程中的尴尬境地。所以,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课程教育的同时,重点突出该专业在本校优势领域的拓展,在求专求深上下功夫,以增强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沙景荣.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2]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2006,7:8~11

[3]穆桂斌,王坤.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走向企业的路还有多远[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4]武利成,古忠民.从需求出发看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未来的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5

[5]周晓春,涂道伟.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164

[6]王洋,付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7]孙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核心能力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