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

时间:2023-06-16 16:10:05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1

【摘要】通过了解慢班学生前科学概念、学生知识基础、学生认知风格等因素,结合《原子的结构》教材分析,设计了三维目标要求和课堂活动内容、教学效果评价。

【关键词】慢班;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

前言

笔者实习的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管理,将初三学生划分为快班、普通班和慢班。笔者担任慢班初三(二)班化学教师,在“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适合慢班学习的教学设计。

1.前端分析

1.1 学生情况

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习起点是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时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个体特点以及群体特征[1]。一般而言,可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兴趣和需要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起点。“原子的结构”属于化学理论知识,应重点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知识基础才有利于教师预设出最合适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方案。

1.1.1 学生前科学概念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概念系统开始学习的。学生前科学概念系统的层次与结构对后续概念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围绕“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通过以往作业情况和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方式诊断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初始认识。对课题1作业答题中,大部分学生能答对“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的相关问题。对“你认为原子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原子是一个小球”、“原子像一个很小的乒乓球,里面是空的”、“原子像很小的玻璃珠,实心透明”等等。诊断得知,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是一种微粒,并凭着对教材上的形象图画的印象把原子的外形和结构描述出来,认为原子是实心小球、空心小球。他们思维并未完全走进微观的世界。因此刻考虑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前科学概念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启发引导形成新概念。

1.1.2 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是学生化学学习起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分子和原子》课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等知识,这为进入第二课题《原子的结构》做好铺垫,但是原子的构成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较难想象出原子构成。在能力方面,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容呈现不能太深奥。

1.1.3 学生的认知风格和非智力因素

若以经典的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划分,大部分学生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少部分学生属于场独立型。在兴趣上,学生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化学的探究兴趣,平时课堂气氛活跃,喜欢和老师沟通交流。有研究表明,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场独立型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场依存型学生[2]。此节课为理论知识,对于课堂氛围活跃的二班,既要给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PPT画面,同时在呈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让他们少受周围暗示和影响,更好发展个体认知能力。

1.2 教材分析

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审定的201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原子的结构》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内容。第一个课时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两部分内容,有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关系和运动情况、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等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学习电子核外排布知识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元素知识、化合价、化学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此部分是九年级化学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2]认识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在认知冲突和设疑解答中逐渐认识原子的真正构成。

[2]借助教材图片表格、PPT素材引发思考,认识和应用观察、归纳、比较等信息加工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产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根据学生的起点诊断、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原则和新课标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以“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等认识原子结构的化学史为主线设计如表1。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结合、黑板板书等,在呈现顺序上也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相适应,以便学生得到有效的建构,学生活动有感受情境、随堂发言等。

表1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课 问:1.分子是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最小的粒子。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讲: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 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听 引课,承上启下

引导学生走入本节课的主题。

演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图片 图片讲解: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目的和现象 学生被吸引,注意力集中

化学史引出原子的构成,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情境设疑、认知冲突 怎么解释上述的现象?

回答:α粒子被撞飞等。 吸引注意力、激发思考,引起认知冲突。

教师解答 讲授推理:原子不是实心的,原子里有带正电的微粒……此为卢瑟福核式结构的由来。 认真听,带着求解心沿教师思路走。 学生对原子的构成的错误前概念产生冲突并获得新认识。

卢瑟福发现质子和查威克发现中子图片 讲述质子、中子发现过程。 原子的构成模型逐渐形成。 引出原子的构成。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演示完整的原子构成的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回答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

板书: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边听边跟着回答原子的构成 承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原子的结构,对原子完整的结构有了认识。

演示原子核、原子的直径数据图片 要求:观察数字,比较两者的大小

教师类比讲解大小关系。 听跟着回答 直径对比比较原子核与整个原子大小关系

演示氦原子的原子简易模型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教师讲解得出核电荷数的概念、质子中子、电子带电情况 边看边思考 引出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归纳总结环节:PPT总结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中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跟着PPT演示要求学生填空

教师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电子数

学生踊跃回答。跟着PPT指示填空。记笔记。 归纳总结原子的构成。

总结和巩固。

课本表3-1 要求学生:分析从表中得到什么信息?

总结: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是不同的;一个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同种原子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激发思考,培养对比,观察、归纳等能力。总结不同原子中不同粒子之间的关系。

演示原子中各种微粒质量数据 教师问题: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 思考举手回答 比较数据,得出得出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

课堂练习环节 PPT演示题目(详见4.1) 集体回答 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演示碳原子的质量数据 教师引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方便吗?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呢? 回答:不方便 举例引导原子真实质量不方便计算等

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讲解符号的表示,分子分母的含义等 集体朗读定义 重视定义

演示氢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方法 以氧原子和氢原子举例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听,跟着步骤回答 举例指导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演示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数据 要求观察并提问:原子的质量只要集中在哪里?板书推导出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集体验证 思考和计算 推导公式,培养推理能力

课堂练习 演示题目(详见4.1) 计算 学了就用

布置作业 54页,2、4、5、6题 课后作业 巩固知识

4.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4.1 学生知识考查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题目的考查目标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达到总结巩固,学以致用的目的,难度不高的题目让初学者有学习信心,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动机。

(1)原子结构中,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①中子数=质子数②核电荷数=电子数③质子数=电子数④核电荷数=中子数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原子结构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质子、中子D、中子、电子

(3)填空题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H 1

Mg 12

Fe 26

(4)一个铁原子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不带电,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

(5)一个铝原子:4.482×10-26kg、一个氟原子:3.156×10-26kg,计算铝、氟的相对原子质量。

4.2 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评价

通过教师课堂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在认知冲突环节和一系列设疑中,对学生观察、思考、归纳能力的体现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恰当激励和肯定。

通过课堂观察可知学生是否已经对微观世界和化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学生交流“你是否敬佩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给予回复和肯定。

参考文献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2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答案: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质子 中子 电子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原子核质子 中子(1)电性和电量(2) 相对质量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答案:(1)负电 一个单位负电荷 正电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2)1/1 836 1 1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 1碳 6 6 6 12氧 8 8 8 16钠 11 12 11 23铁 26 30 26 56铀 92 146 92 238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 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 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___。思路解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答案:61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A.原子 B.分子 C.质子 D.中子思路解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其微观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A3.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为akg,则实际质量为b 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b/a kgB.12b/aC.12a/bD.12a/b kg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此题中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为a kg×1/12,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kg/(a kg×1/12)=12b/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答案:B4.2N表示( )A.两个氮元素 B.两个氮原子C.两个氮分子 D.氮气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基本意义。N可表示氮元素,也可以表示氮原子。答案:B5.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又知碳原子的质量为N g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与1个?C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得到的。答案:A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氡。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 B.86 C.136 D.222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粒子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答案:B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3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叙述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冰融化成水 B. 石蜡熔化  C. 酒精燃烧 D. 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 常规题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解答: 解:在解题时准确把握选项中物质的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的形成.A、冰融化成水,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即由固态冰变成液态水,物质本身并未改变,属于物理变化;B、石蜡熔化,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物质本身并未改变,属于物理变化;C、酒精燃烧,在燃烧时,乙醇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即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固态,物质本身并未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 化学变化判断关键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即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2分)石油是一种没有固定沸点的油状物,经过汽化、冷凝分离后可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由此可以判定石油属于()  A. 混合物 B. 纯净物 C. 化合物 D. 单质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解答: 解:石油经过汽化、冷凝分离后可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所以石油石油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选A.点评: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关键看组成的物质种类. 3.(2分)早期化学家为了认识空气的本质,将一些物质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每次都有约的空气不知去向,当时化学家把这的空气称为“有用空气”,这种“有用空气”是指()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稀有气体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所占的体积分数解答解答: 解:空气中含有78%的氮气,21%的氧气,0.94%的稀有气体,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它气体和杂质.所以这1/5的有用空气是指氧气.故选:B点评: 记住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4.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液体的倾倒 B. 液体的量取 C. 点燃酒精灯 D. 滴加液体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分析: A、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B、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C、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解答: 解:A、图中取用液体时的操作正确,故A正确;B、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量取液体时,①俯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②仰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操作正确,故B正确;C、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操作正确,故C正确;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会造成药品的污染.操作错误,故D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注意开窗了胶头滴管、量筒、酒精灯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掌握取用液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2分)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科学家研制了“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约占70%,氧气占20%以上,此外,还有二氧化碳等气体,非常接近空气的比例,飞船能根据仪器实时监测各种气体含量,并自动调节各种气体成分,同时将有毒的气体过滤掉,始终保证飞船内的空气适合航天员呼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中的氮气对人类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中可以没有这种气体  B. 在航天飞机上,应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下氧气,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C. 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不变的,不随地域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小,但是在自然界中是必不可少的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A、由空气中氮气的作用分析; B、纯净的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C、由空气的成分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作用考虑.解答: 解:A、由于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主要用来调节氧气含量,纯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故A说法错误;B、人体吸入氧气后,在体内进行缓慢氧化,放出能量供给体内各个器官的需要.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度过快,放出的热量过多,正常的生理机制发生紊乱,使体温升高,出现疾病.故B说法错误;C、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季节空气的成分也有所不同,故C说法错误;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少,但是自然界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所以D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氮气的作用、纯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的原因、二氧化碳的作用等是解题的关键. 6. “三鹿”等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C3N6H6),造成部分婴幼儿肾结石.下列有关三聚氰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B. 每个分子中含有15个原子  C. 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D. 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8.6%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的计算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解答: 解:A、三聚氰胺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A正确;B、三聚氰胺的每个分子是由15个原子构成的,B正确;C、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3+14×6+1×6126,C正确;D、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D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都是化学的基础知识,应加强学习. 7.(2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 该元素原子的核内有20个质子 B. 该元素原子的核外有20个电子  C.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 该元素原子的质量为40.08g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20,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0,故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钙,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单位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8.(2分)交警用于检验司机是否驾车的检测仪中含有一种成分是重铬酸钾(K2Cr2O7),其中铬(Cr)元素的化合价是()  A. +3 B. +4 C. +5 D. +6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重铬酸钾(K2Cr2O7)的化学式进行解答.解答: 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2分)燃放烟花爆竹能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该气体由两种元素组成,其质量比为1:1,这种气体是()  A. H2S B. SO2 C. NO2 D. CO考点: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计算出各选项中物质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解:A、H2S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2≠1:1,故选项错误;B、SO2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16×2)=1:1,故选项正确;C、NO2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2)≠1:1,故选项错误;D、CO没有气味,且CO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1,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数据见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质量 田 乙 丙 丁 反应前 25g x 5g 5g 反应后 8g 23g 5g 8g  A. x=9g  B.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 该反应中,丙物质一定做催化剂  D. 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丙、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1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专题: 压轴实验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分析: 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求出X的数值.然后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确定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进而判断出该反应的类型.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者是没有参加反应,故对丙来说更无需谈化学计量数了.解答: 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知25+X+5+5=8+23+5+8,X=9克故A正确. B、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知甲为反应物,乙、丁为生成物,故该反应为:甲乙+丁 故B不正确 C、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该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C不正确. D、该题不能确定 丙、丁的化学计量数比因为丙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D不正确. 故选A.点评: 该题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灵活的加以运用,还要求学生具有会从图表中挖掘出有效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 11.如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 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C.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 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的一些性质考点: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分析: 保证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要冷却到室温再读数.本实验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等.解答: 解:A、红磷要足量,故选项正确;B、本实验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选项正确;C、冒出大量的白烟,不是白雾,应使装置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并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故选项错误;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等.故选项正确;故选C.点评: 本考点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 12.(2分)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不易溶于水 B. 能用于动植物的呼吸  C. 具有可燃性 D. 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考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用途..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全面把握氧气.物理性质方面: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等;化学性质方面: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能氧化很多物质等;用途方面: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纯氧作为医疗急救用品,氧气还可以支持燃烧,及用于气焊,火箭推动剂等.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与其他物质反应放出热量这一性质.解答: 解:A、不易溶于水是氧气的物理性质,故A正确;B、动植物和人的呼吸就是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B正确;C、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不是具有可燃性,故C错误;D、氧化性是氧气的重要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但难度不大. 13.(2分)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这说明()  A. 分子是运动的 B. 分子的大小可改变  C. 分子本身可改变 D. 分子之间有间隔考点: 物质的微粒性..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结合题目信息分析解答.解答: 解: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25m3的石油气加压液化以后,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故选D点评: 本题很简单,考查分子的性质的应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4.(2分)(2010•武威)如图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解答: 解:A、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B、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C、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正确;D、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故选C.点评: 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别:是否有一种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有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否则属于混合物. 15.(2分)臭氧(O3)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A. 稀有气体 B. 氧气 C. 单质 D. 化合物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利用单质、氧化物、混合物以及化合物的概念来判断臭氧的类别,抓住臭氧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解答: 解:A、臭氧不属于稀有气体.故A错误;B、臭氧和氧气的分子构成不同,臭氧不属于氧气.故B错误;C、臭氧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C正确;D、臭氧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 应抓住概念的要点来判断物质的类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 16.(2分)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O2 B. H2O C. NaOH D. H2SO4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解:A、氧气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B、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C、氢氧化钠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D、硫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B.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氧化物的问题,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以及氧化物的概念进行. 17.(2分)(2002•宣武区)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考点: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非常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时,容易失去电子;多于4个少于8个时,容易获得电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时,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稳定.解答: 解:A、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质子无关,故此项错误.B、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无关,此项错误.C、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无关,此项错误.D、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此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 元素的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核外电子的得失趋向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8.(2分)一定条件下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A. 氧气 B. 氧分子 C. 氧元素 D. 氧化物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元素组成..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 根据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由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中元素守恒可知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解答: 解:A、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是纯净物,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气这种物质,故A错误;B、纯净物中只有一种构成微粒,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分子,故B错误;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故C正确;D、物质的组成是用元素来描述的,而氧化物是一种物质的类别,高锰酸钾、氯酸钾都属于盐,故D错误;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及氧气的制取,学生应熟悉常见物质的组成及实验室制氧气,能从元素及元素守恒的角度来分析解答. 19.(2分)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B. 电解水能生成H2和O2,二者体积比为2:1  C.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 婴幼儿、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不利于身体健康考点: 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A、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B、电解水能生成H2和O2,二者体积比为2:1;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婴幼儿、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不利于身体健康.解答: 解:A、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故错误;B、电解水能生成H2和O2,二者体积比为2:1,正确;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D、婴幼儿、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不利于身体健康,正确.故选A.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水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 20.(2分)以下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A.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 B. 两个氮分子:2N2  C. 三个氢原子:H3 D. 四个镁离子:4Mg2+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解答: 解:A、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A正确;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2N2表示两个氮分子;B正确;C、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氢原子,可表示为 3H,故C错误;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在离子符号前面加数字,故4Mg2+表示4个镁离子.故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9分)21.(6分)写出化学符号:氮元素: N 3个氮原子 3N 2个氢分子 2H2 锌离子 Zn2+ 2个氢氧根离子 2OH﹣ +2价的钙元素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根据用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进行分析;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进行分析;根据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进行分析.解答: 解:用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所以氮元素表示为:N;由原子的表示方法可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氮原子表示为:3N;由分子的表示方法可知: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分子表示为:2H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可知: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所以锌离子表示为:Zn2+,2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2OH﹣;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可知,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所以+2价的钙元素表示为: .故答案为:N,3N,2H2,Zn2+,2OH﹣,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22.(7分)现有下列物质:氢气、二氧化硫、汞、水、高锰酸钾、白磷、二氧化碳、氧化铜、空气(除混合物之外均写化学式)(1)属于单质的是 H2、Hg、P (2)属于化合物的是 SO2、H2O、KMnO4、CO2、CuO (3)属于氧化物的是 SO2、H2O、CO2、CuO (3)属于混合物的是 空气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依据所含的成分是否为一种可以判断出上述物质中的混合物和纯净物.依据纯净物所含的元素是否为一种可以判断出上述纯净物中的单质和化合物.依据化合物是否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否为氧元素可以判断出上述化合物中的氧化物.再依据各种化学符号的意义、化学符号的书写方法,就能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解答: 解:(1)由于氢气、汞、白磷分别由氢、汞、磷元素组成,都只含一种元素,且只含一种成分,因此它们都属于单质.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氢气的化学式表示为H2.汞是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的化学式用组成元素的元素符号表示,因此汞的化学式用汞的元素符号Hg表示.白磷是固体非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式常用组成它们的元素符号表示,因此白磷的化学式用磷的元素符号P表示.(2)二氧化硫、水、高锰酸钾、二氧化碳、氧化铜都由两种不同的元素组成,且都只含一种成分,因此它们都是化合物.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二氧化硫的化学式表示为SO2.水由水分子构成,1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水的化学式表示为H2O.高锰酸钾由高锰酸钾分子构成,1个高锰酸钾分子含有1个钾原子、1个锰原子和4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高锰酸钾的化学式表示为KMnO4.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二氧化碳的化学式表示为CO2.氧化铜由氧化铜分子构成,1个氧化铜分子含有1个铜原子和1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氧化铜的化学式表示为CuO.(3)上述(2)中的二氧化硫、水、二氧化碳、氧化铜都只由两种不同的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且都只含一种成分,因此它们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它们的化学式分别是SO2、H2O、CO2、CuO.(4)所提供的物质中只有空气含有多种成分,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因此空气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1)H2、Hg、P.(2)SO2、H2O、KMnO4、CO2、CuO.(3)SO2、H2O、CO2、CuO.(4)空气.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的组成、化学式的书写,难度稍大. 23.(3分)某元素A的+3价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M= 13 ,元素B的原子与A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比A原子多4个,则B元素的原子易得到 1个 电子形成 B﹣ 离子(填B离子符号)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某元素A的+3价离子是A的原子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B的原子与A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比A原子多4个,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解:元素A的+3价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是A的原子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M=2+8+3=13.元素B的原子与A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比A原子多4个,则B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4=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B﹣.故答案为:13;1个;B﹣.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4.(4分)(2002•上海)科学家在合成超导材料时,偶然制得了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的紫色化学合成物质BaCuSi2O6,它由 4 种元素组成,其中Si呈 +4 价.写出相同价态硅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SiO2 .考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通过观察此物质的化学式可知,该物质由4中元素组成,再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以计算出Si的化合价,再根据硅氧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即可写出硅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解答: 解:(1)通过观察此物质的化学式可知,该物质分别由Ba、Cu、Si、O共4中元素组成,(2)设Si 的化合价为x则:(+2)×1+(+2)×1+2x+(﹣2)×6=0所以x=+4,即Si化合价为+4;(3)硅原子个数==1,氧原子个数==2所以该化学式为:SiO2故答案为:4+4、SiO2.点评: 书写氧化物化学式的规则:氧元素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写在左方,再根据化合价最小公倍数法求出两种元素的个数,分别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方. 25.(8分)遵守客观事实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学习化学中十分重要.某同学看到化学方程式:H2+Cl2 2HCl,即想到以下两点,你能想到更多吗?(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都是氢元素和氯元素;(c) 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要求或事实,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1)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 C+O2 CO2 .(2)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 2H2O2 2H2O+O2 .(3)在催化剂作用下,汽车尾气中含有的CO与NO有毒气体,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 2CO+2NO N2+2CO2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类型及特点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解答: 解:由H2+Cl2 2HCl,可知(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都是氢元素和氯元素;(c)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答案为: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1)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 CO2;故填:C+O2 CO2;(2)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的反应,生成物中必须有氧气,所以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的反应满足要求,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故答案是:2H2O2 2H2O+O2;(3)CO与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两种气体,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气),另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N2+2CO2.故答案是:2CO+2NO N2+2CO2.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26.(3分)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水的净化处理,请填答以下与水处理有关的问题:(1)某水样经静置过滤,若再要检验处理后的水是否属于硬水,可用的试剂是 肥皂水 .(2)使用硬水会给我们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 加热煮沸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3)除去水中的异味,可以用下面选项中的 D (填序号)A.漂白粉 B.明矾 C.高锰酸钾 D.活性炭.考点: 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根据已有的净水的知识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 解:(1)鉴别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肥皂水与硬水混合产生浮渣,与软水混合产生泡沫,故填:肥皂水;(2)加热能使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形成不溶性钙镁矿物质,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填:加热煮沸;(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D.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的净化的有关知识我,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7.(12分)根据下列图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 酒精灯 ,b 试管 ,c 铁架台 ,d 集气瓶 .(2)实验室欲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装置 A (填装置编号)写出此反应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MnO2+O2 .(3)如果选用的收集装置需要检验氧气是否已经收集满,则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4)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其先后顺序是 ④⑤①⑥③② ①加热药品;②停止加热;③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将药品装入试管中并把装置安装好;⑥收集气体(5)试验中:若发生下列情况,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①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 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 ;②实验完毕,发现试管中进入水,试管炸裂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导管 ;③收集的氧气不纯 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刻收集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根据已有的气体制取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图即可知道有关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据此解答,解答: 解:(1)据图可以知道,a是酒精灯,b是试管,c是铁架台,d是集气瓶,故填:酒精灯,试管,铁架台,集气瓶.(2)实验室欲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应选用装置A来制取加热高锰酸钾能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填:A,2KMnO4 K2MnO4+MnO2+O2.(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已经收集满,则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填: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药品装入试管中并把装置安装好、加热药品、收集气体、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停止加热,其先后顺序是④⑤①⑥③②,故填:④⑤①⑥③②.(5)①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是因为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故填: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②实验完毕,发现试管中进入水,试管炸裂是因为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导管,故填: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导管;③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是因为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刻收集,故填: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刻收集.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8.(6分)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请你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获得的化学信息.(不少于3个方面) (1) 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 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4) 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5)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6)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 根据示意图,宏观上,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微观上,水在通电条件下,1个水分子首先分解为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再结合为1个氢分子;同样2个氧原子结合为1个氧分子.解答: 解:宏观上,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通电后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微观上,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而原子种类不变(其它合理答案均可).故答案为:(1)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4)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5)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6)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8)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合理答案均可);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水的组成和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问题,可以依据化学式的意义和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1分)29.(5分)在公共场所有如图广告,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化肥中所含主要物质的化学式是 NH4HCO3 ;(2)纯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7.7% ,该化肥的纯度(即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因故缺损了,请你补上: 96.0% (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1)由标签所示信息可知,该化肥中所含主要物质是碳酸氢铵.写出其化学式即可;(2)①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②根据质量分数公式,化肥中的含氮量÷纯碳酸氢铵的含氮量=该化肥的纯度.解答: 解:(1)由标签所示信息可知,该化肥中所含主要物质是碳酸氢铵,其化学式为NH4HCO3;(2)①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100%≈17.7%;②17%÷17.7%≈96.0%.故答案为:(1)NH4HCO3;(2)17.7%;96.0%.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30.(6分)工业上用电解氯化钠方法生产金属钠:2NaCl 2Na+Cl2.现电解585kg氯化钠最多能生产多少千克单质钠?同时能得到多少千克氯气?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 根据参加反应的氯化钠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金属钠、氯气的质量即可.解答: 解:设至多能生产金属钠的质量为x,同时能得到氯气的质量为y.2NaCl 2Na+Cl2117 46 71585kg x y x=230Kgy=355Kg答案:最多能生230千克单质钠,同时能得到355千克氯气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计算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4

现精选了2012年化学高考题作为例题解析,在2013年高考即将来临之际,以求对我们的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元素守恒法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宏观上阐述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领域阐述则是:“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物质的量)、原子质量前后没有变化,因此,质量守恒”。在一些多步复杂的化学过程中,虽然发生的化学反应多,但某些元素的物质的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整个过程中元素守恒。

例题 (2012・四川理综化学卷13)向27。2 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 5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 mol/L 的NaOH溶液1。0 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 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二、电子守恒法

电子守恒,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跟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必须相等,表现在化合价上就有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的价数必定跟被还原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价数相等。

例题 (2012・海南化学卷6)将0。195 g锌粉加入到200 mL的0。100 mol・L-1 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巧解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1 mol CH4~8 mol e-~4 mol Cl2,故若每个电池甲烷通入量为1 L(标准状况),生成4 L Cl2;电解池通过的电量为1 L 22。4 L/mol×8×9。65×104C・mol-1=3。45×104C(题 中虽然有两个燃料电池,但电子的传递量只能用一个池的甲烷量计算)。

三、电荷守恒法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5

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每年各地中考试题的热点。通过对2008年中考试题的分析得知,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例1 (2008・广东省)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 物质的总质量B. 元素种类C. 原子数目D. 分子数目

答案:D

二、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正确理解其内涵及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例2 (2008・江苏南充)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 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① 写出这两个实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小刘的实验______;小李的实验______。② 实验结论: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③ 你认为______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④ 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原因:______。⑤ 使用上述实验装置,请你选择另外两种药品进行实验达到实验目的,这两种药品可以是______和______(填化学式,以上四种药品均不能再用)。

答案:① BaCl2+Na2SO4=BaSO4+2NaCl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 小刘 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④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⑤ NaCl AgNO3

三、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3 (2008・山西太原)将100 g含CaCO3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含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中含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1%,则生成CaO的质量约为()。

A. 28.0 g B. 44.8 g C. 56.0 g D. 78.0 g

石灰石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应等于其高温煅烧后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设生成CO2的质量为x,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100 g×80%×40%=(100 g-x)×41%,解得x=22 g。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求出CaO质量为28.0 g。答案为A。

例4 (2008・山东青岛)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中燃料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xH8+5O23CO2+4H2O,则x的数值是()。

A. 1B. 2C. 3D. 4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解题。答案选C。

思考一下: 1. (2008・江苏南京)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2.6 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 gD。则在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之比为()。

A. 4∶9B. 8∶11C. 10∶11D. 31∶44

2. (2008・湖北黄冈)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右表。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9

C. 乙、丁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0∶9 D. 甲反应后质量为8 g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6

一、考查原子的结构

例1 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答案:D

二、考查分子的概念

例2 下列图示中能表示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 )

答案:D

三、考查物质的分类

例3 图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方框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答案:C

四、考查化学反应类型

例4 下图所示微观变化的化学反应类型,与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一致的是( )

A.2CO+O2点燃2CO2

B.Fe2O3+6HCl2FeCl3+3H2O

C.2HBr+Cl22HCl+Br2

D.CaCO3加热CaO+CO2

答案:C

五、利用微观粒子模型,考查化学式的含义和计算

例5 下图为某有机物(C9H10O3) 的分子模型,该有机物是一种高效食品防腐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由3种元素组成

B.该有机物能减缓食品变质

C.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1

D.该有机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D

六、考查物质的变化

例6 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C

七、考查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质量守恒定律

例7 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这是一个化合反应

B.水分解时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D.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

答案:A

八、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例8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是让农民饮用清洁的自来水。ClO2 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我国成功研制出制取ClO2 的新方法,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如下:

新课程倡导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倡导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试回答:

(1)ClO2 叫做,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2)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7

关键词:守恒思想;高中化学;计算题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年高考命题考查的范围之一。而守恒法又是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

1.化学知识与数学计算有机结合。化学计算的基础是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而运算能力在化学计算中尤其重要,很多学生数学基础差,所以化学计算能力非常薄弱。

2.基础性强,对化学基本原理要求较高。要合理地运用守恒法,要求对化学原理掌握得比较透彻,根据相应的化学原理列出相应的式子或者方程、不等式等。

3.有一定的技巧性。化学计算题往往涉及一些巧算,而这些技巧性的计算运用最多的还是守恒,有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等,更多的时候则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种题型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整体性,所以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一、原子守恒-关系式法

这种方法往往应用于比较复杂的多步反应或者多步计算,关键是把握好初始物质和最后的物质中间的量的关系。例:某化肥厂用NH3制备NH4NO3。已知NH3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HNO3与NH3反应生成NH4NO3。问制HNO3所用去NH3的质量占总耗NH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生产上的其他损耗)

分析:根据N原子守恒,制HNO3所消耗的N原子数和与HNO3反应的NH3的N原子数相等。设100gNH3,其中被氧化NH3的质量为x克,则有:(x÷17)·96%·92%=(100-x)/17,解得x=53.1,所以质量分数为53.1%。

二、原子守恒-差量法

差量法要求把握反应的本质,弄清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差,具体体现在体积差、质量差等。而如果将化学中的守恒思想运用在差量法的计算中,一般学生就比较难掌握了。例:将卤素互化合物BrCln4.66g溶于水,再通入过量的SO2,发生如下反应:BrCln+(n+1)H2O+(n+1)/2SO2=HBr+nHCl+(n+2)/2H2SO4,然后将所得溶液调至中性,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除去生成的沉淀后,所得溶液用过量的AgNO3溶液处理,可得到15.46g沉淀,试确定卤素互化物BrCln的n值。

分析:根据题意,卤素互化物的水溶液与SO2反应,可生成HCl、HBr和H2SO4。反应后溶液中加入Ba(NO3)2,目的是将产物中SO42-全部转化为BaSO4沉淀,同时避免引入可能与Ag+形成沉淀的阴离子;再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显然是把产物中的Cl-和Br-全部转化为AgCl和AgBr沉淀。所以15.46g沉淀是AgCl和AgBr沉淀的总和。因AgBr和AgCln中的Br-和Cl-均来自BrCln,则Ag+的质量=15.46g-4.66g=10.8(g),根据题中已知反应,可得关系式

BrCln————(n+1)Ag+

4.66g10.8g

80+35.5n(n+1)×108

10.8×(80+35.5n)=4.66×(n+1)×108得n=3

三、原子守恒-电子守恒法

例1:一定量的Cu、Fe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只有NO且为0.1mol,反应后溶液在常温下pH=1,求反应后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

分析: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铁与硝酸反应,无论是生成二价的铁盐,还是三价的铁盐,特征都是生成的盐中NO3-的物质的量与金属转移电子的量相等,而金属转移电子的量与硝酸做氧化剂所转移的电子的量又相等,所以后来形成的盐中NO3-的物质的量应该等于硝酸转移的电子,当然是0.3mol,而溶液pH=1,说明溶液中多余的硝酸是0.1mol,所以后来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是0.4mol。

例2:FeS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3,S,NO和H2O。若反应中有0.3mol的电子转移,求反应中没有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解:依题意,写出反应:(设参加反应的FeS为xmol,同时考虑铁和硫的原子守恒,初步写出系数)xFeS+HNO3xFe(NO3)3+xS+0.1NO。NO是还原产物,转移电子为0.3mol,而化合价上升的有铁和硫两种元素,所以有:2x+x=0.3。解得x=0.1。所以没有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即Fe(NO3)3的物质的量)为0.3mol。

四、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法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8

物理、化学综合考查考生中等学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

物理部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知识内容,其中力学和电磁学是重点。考虑到成人学习的实际情况,本大纲仅规定了几个必做的实验。

化学部分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等内容。

本大纲对知识内容考试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A、B、C。较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要求,三个层次的含义分别是:

A-了解:应能说出所列知识的要点、大意,并能在有关现象中识别或直接应用它们;

B-理解,应领会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用它对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c-综台应用:能用掌握的知识对提供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推理和计算,解决简单的综合性问题。

概念和规律十分重要。要正确理解它们的古义和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达,井能正确解释和说明有关现象和问题。

要学会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解释现象,分析过程,把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综台运用等,要在运用知识。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 单

元 知识内容

要求

说明

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原子、分子、离

子、元素概念

(2)常见元素符号

(3)化合价

(4)纯净物和混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

(5)酸、碱、盐、氧

化物 B

A

B

A

B

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混

合物和纯净物。

2.化学中常用的量

(1)相对原于质量和

相对分子质量

(2)物质的量的单位

~一摩尔

(3)摩尔质量

(4)气体摩尔体积

(5)阿伏加德罗常数

B

B

B

B

A   3.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B

C

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元 知识内容

要求

说明

及 

(3)化学反应的四种

基本类型(化合

反应,分解反

应、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4)金属活动性顺序

(5)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和还原、氧

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

荆、氧化还原反

应中电子转移的

方向和数目

(6)配平氧化还原反

应方程式

(7)离子反应和离子

反应方程式

(8)反应热

B

C

B

B

B

A

能配平不超过两种元素

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氧化

还原反应方程式。

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

应,燃烧热和中和热。 1.原子结构

(1)原于核、原子序

数、同位索

(2)1~l8号元素的原

子核外电子层排布 A

B

能画出l~18号元素的

原于结构示意图。

元 知识内容

要求

说明

2.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元素周斯律

(2)元素周期表

(3)原于序数、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与

元素性质的递变

关系

(4)元素的原子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

的位置与元索性

质的相互联系

B

B

B

c

只限于1~18号元素。

3.化学键

(1)化学键

(2)离子键,共价键

(3)电子式

A

A

B

.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舍

物。 化

1.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化学反应速事的因素

B

不要求计算。

2.可逆反应 A   3.化学平衡、影响化学

平衡的因素 B

不要求计算。

元 知识内容

要求

说明

1.溶液的组成 A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 A

3.结晶、结晶水合物

A

4.溶解度概念,温度、

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

影响 A

5.溶质的质量分数 B   6.物质的量浓度 ·B

液  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A   2.弱电解质的电离

B

了解酸酸、氨水、水的

电离。

3.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

pH

B

掌握氢离子旅度和溶液

pH的简单换算。

4.盐类的水解

B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9

一、从陌生的新情境中考查学生学科素养

例1 (2013年上海化学)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氧化物比还原物多1.75 mo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生成40.0 L N2(标准状况)

(B) 有0.250 mol KNO3被氧化

(C)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 mol

(D) 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75 mol

答案:(C)(D)

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当生成16 mol N2,则氧化物比还原物多14 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 mol,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0 mol,有2 mol KNO3被还原,现氧化物比还原物多1.75 mol,则生成2 mol N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 mol,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75 mol,因此,(C)(D)正确.

复习点拨:在陌生的情境面前,只要涉及的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则可应用其基础知识与之相联系.针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要点,我们首先要理解概念和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而解题和应用时我们要会熟练应用其特征(化合价的升降),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关系来推理相关的概念,如化合价升高者为还原剂,被氧化,化合价的变化值即为电子转移的数目等等.

二、从相关的化学反应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

例2 (2013年四川理综)1.52 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 mL密度为1.40 g・mL-1、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1 120 m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 mol・L-1NaOH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2.54 g沉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1

(B) 该浓硝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4.0 mol・L-1

(C)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是80%

(D) 得到2.54 g沉淀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600 mL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10

关键词:物质分类;离子反应;考点;例析

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是每年高考的热点,为此,笔者将其常见的考点分类例析于下,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考点一、物质的分类

考点点击:物质的分类贯穿于化学的始终,主要考查中学阶段常见的物质分类标准,其中,氧化物的分类和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该部分内容的难点及易错点.

例1(2014年四川高考题)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B. 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C. 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D. 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物质分类的有关知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漂白粉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组成的混合物,石英是二氧化硅,属于纯净物,B错误;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是强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存在电离平衡的是弱电解质,氯化铵是强电解质,次氯酸是弱电解质,C不正确;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而葡萄糖是单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不正确.

答案:A.

考点二、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考点点击:胶体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胶体的性质有:布朗运动、丁达尔效应、电泳、胶体的聚沉等,高考重点考查利用丁达尔现象这种胶体特有的性质来区别胶体与溶液.

例2(巴彦淖尔模拟试题)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微粒一定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滤纸

D.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亮的光带

解析胶体本身是不带电,只是因为胶粒的表面积较大,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而带了电荷,故A项错;溶液中的溶质,要看能否电离,若是非电解质,则不带电,B项错;溶液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均可穿过滤纸,C项错;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

答案:D

考c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考点点击:电解质(包括酸、碱、盐、水等)和非电解质(包括非金属氧化物、NH3、大多数有机物等)和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少数盐、水等).判断化合物所属的类型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例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都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OOHB.Cl2C.NH4HCO3D.SO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非电解质的含义和判断,由于氯气为单质,所以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答案:B.

例4下列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和离子

B.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性强于弱电解质的水溶液

C.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D.强电解质易溶于水,弱电解质难溶于水

解析强电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不存在溶质分子,而弱电解质溶于水后,只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水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和离子,故A正确.溶液的导电性是由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所决定的,若强电解质溶液是稀溶液,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导电性就很弱,故B不正确.强电解质部分是离子化合物,部分是共价化合物,如H2SO4是强酸,也是强电解质,但属于共价化合物,故C不正确.强电解质与溶解性大小无关,如BaSO4难溶于水,但属于强电解质,而NH3・H2O易溶于水,但属于弱电解质.

答案:A

例5(2016年上海高考题)能证明乙酸是弱酸的实验事实是()

A.CH3COOH溶液与Zn反应放出H2

B.0.1 mol/L CH3COONa溶液的pH大于7

C.CH3COOH溶液与NaCO3反应生成CO2

D.0.1 mol/L CH3COOH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判断.解题时依据弱电解质的概念进行判断即可.A选项只能证明乙酸具有酸性,不能证明其酸性强弱,故A错误;该盐水溶液显碱性,是由于阴离子的水解.故可以证明乙酸是弱酸,即B正确;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但是不能证明其酸性强弱,故C错误;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性,但是不能证明其酸性强弱,故D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酸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法,关键是原理的理解,难度不大.

考点四、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考点点击:对于复分解反应,若生成难溶物质、难电离或易挥发的物质中的一种,均可发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通常遵循“强制弱”的规律,即强氧化剂可以制取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可以制取弱还原剂.

例6(2014年闵行区二模)下列变化能够实现的是 ( )

①弱酸与盐溶液反应生成强酸 ②两种氧化物发生反应有气体生成 ③两种酸的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呈中性④复分解反应中既没有生成水,也没有生成沉淀和气体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弱酸与盐溶液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以生成强酸,如氢硫酸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与硫酸,故①正确;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故②正确;氢硫酸与亚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呈中性,故③正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和易挥发性物质;醋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醋酸和氯化钠,既没有生成水,也没有生成沉淀和气体,故④正确.

答案:D

例7下列变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Cr2O2-7CrO2-4

B.HNO3 NO2

C.SiO2Si

D.CH3CH2OHCH3CHO

解析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这说明该微粒是还原剂,失去电子,有关元素的化合价要升高.在转化Cr2O2-7CrO2-4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在转化HNO3 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B错误;在转化SiO2 Si中硅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C错误;在转化CH3CH2OHCH3CH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需要加入氧化剂,D正确.

答案:D

考点五、离子反应的书写与正误判断

考点点击:离子反应的实质是离子的重新组合,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的实质.一般情况下会在选择题中考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在填空题中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书写与判断时要注意两个守恒、物质是否可拆、物质的用量、是否漏掉某种离子等方面考虑.

例8(2016年高考江苏高考题)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将铜插入稀硝酸中:

Cu+4H++2NO -3Cu2++2NO2+H2O

B.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

Fe3++Fe2Fe2+

C.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NH3・H2OAl(OH)3+3NH+4

D.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Na2SiO3+2H+H2SiO3+3N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由题给离子方程式可知,将铜插入稀硝酸中生成的是NO,而不是NO2,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 -33Cu2++2NO+4H2O,即A错误;B选项中电荷不守恒,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应为:2Fe3++Fe3Fe2+,故B也不正确;由于氨水是弱碱,不能溶解氢氧化铝,则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C正确;硅酸钠为可溶性盐,不应该用化学式表示,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离子方程式为: SiO2-3+2H+H2SiO3,D错误.

答案:C

评注掌握相关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原理是解答的关键,判断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角度分析:(1)检查反应能否发生,例如铜和稀硫酸等.(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例如选项A.(3)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例如选项D.(4)检查是否符合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例如选项B.(5)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

例9(2015年山东高考题)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稀HNO3中滴加Na2SO3溶液:

SO2-3+2H+SO2+H2O

B.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SO2:

SiO2-3+ SO2+ H2OH2SiO3+SO2-3

C.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H3・H2O:Al3++4NH3・H2OAl(OH)-4+4NH+4

D.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2O2:2Na2O2+2Cu2++2H2O4Na++2Cu(OH)2+O2

解析稀硝酸与Na2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2-4、NO和H2O,A错误;过量的SO2与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HSO-3,B错误; Al(OH)3不与弱碱反应,所以Al2(SO4)3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Al(OH)3,C错误; Na2O2与H2O反应生成NaOH和O2,NaOH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和Na2SO4,两个方程式加和可得离子方程式,D正确.

答案:D

考c六、离子共存

考点点击:离子共存知识是高考的热点、重点,该部分考查的内容包括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电离与水解、溶液酸碱性的计算、电极反应式的正误判断、离子的推断等.解此类题时要注意:看清题干中的要求和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0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H+4 、Ba2+、Br-、CO2-3

B.Cl-、SO2-3、Fe2+、H+

C.K+、Na+、SO2-4、MnO-4

D.Na+、H+、NO-3、HCO-3

解析Ba2+和CO2-3反应生成BaCO3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SO2-3和H+反应生成SO2,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C中四种离子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C正确;H+和HCO-3会反应生成CO2、H2O,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答案:C

例11制备(NH4)2・Fe(SO4)2・6H2O的实验中,需对过滤出产品的母液(pH

A.通入过量Cl2:Fe2+、H+、NH+4、Cl-、SO24

B.加入过量NaClO溶液:NH+4、Fe2+、H+、SO24、ClO-

C.加入过量NaOH溶液:Na+、Fe2+、NH+4、SO24、OH-

D.加入过量NaClO溶液和NaOH的混合溶液:Na+、SO24、Cl-、ClO-、OH-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解题时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弱电解质,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离子才能大量共存,并结合母液中含有(NH4)2・Fe(SO4)2・6H2O晶体中的离子,利用离子共存的观点分析解答即可.由于氯气与还原性离子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存在二价铁离子,即A错误;Fe2+有强还原性,酸性条件ClO-离子具有强氧化性,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故B错误;C中Fe2+、OH-结合生成沉淀,铵根离子与碱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不能共存,故C错误;D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共存,加入过量NaClO溶液和NaOH的混合溶液,离子之间也不反应,能共存,故D正确.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11

[高考题回放]

【例1】(2013·海南化学)重水(D2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氘(D)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

解析:氘(D)是氢元素形成的一种核素,含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核外有1个电子,A项对;1H与D是氢元素形成的两种不同核素,二者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互为答案:C

A.Th元素的质量数是232

B.Th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1

解析:质量数是对具体原子而言,元素无质量数,232Th的质量数为232,Th元素是宏观概念,A项错;只知道Th的两种核素的质量数,不清楚二者在自然界中两核素的原子个数答案:D

【例3】(2013·大纲全国理综)下列关于同温同压下的两种气体12C18O和14N2的判断正确的是()

A.体积相等时密度相等

B.原子数相等时具有的中子数相等

C.体积相等时具有的电子数相等

D.质量相等时具有的质子数相等

解析: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两种气体,其物质的量必然相同,但是二者的摩尔质量不同,其质量不相同,密度也不相同,A项错;12C18O和14N2都属于双原子分子,原子数相同时,其分子数必然相同,但是这两种分子中所含的中子数不相同,B项错;体积相同时,气体的分子数相同,且每个分子含有的电子数也相同(都为考情分析:近几年,高考考查原子构成的试题较多,而单独考查化学键的题目较少,大多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相联系,命题点集中在:①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②原子的构成;③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④化学键的定义;⑤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等。题目的难度较小,侧重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新题速递]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3.太平洋岛国瑙鲁盛产一种高品位的磷矿石——鸟粪石,其化学式为MgNH4PO4,下列关于该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鸟粪石属于离子化合物,既属于镁盐又属于磷酸盐

B.鸟粪石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C.鸟粪石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二、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高考题回放]

【例1】(2011·山东理综)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解析: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O、F除外),A项错误;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B项错误;非金属性:P

答案:C

【例2】(2013·福建理综)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解析:由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可知,Y、Z处于第二周期,M、X处于第三周期,又知“只有M为金属元素”,则M为Al元素,从而可知X、Y、Z分别为Si、N、O元素。Al原子半径大于O原子,A项对;N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Si元素,则HNO3的酸性强于H2SiO3,B项错;O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Si元素,则H2O的热稳定性强于SiH4,C项对;O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第VIA族,D项对。

答案:B

考情分析: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是高考测试的热点,试题重现率几乎为100%,大多结合题目所给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信息,推断出具体的元素,再结合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命题的热点集中在:①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③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等。此类试题的综合性较强,知识覆盖面广,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新题速递]

1.因周期表中过渡金属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不明显,可将其省略从而得到一张新的周期表。现有前三周期元素A、B、C,它们在该新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电子层数少1,则C的一种氧化物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B.若A的单质能与无水乙醇反应,则B的氧化物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C.若A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则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D.若A的氧化物可以与强酸、强碱反应,则氢化物的熔沸点C比B高

2.X、Y、Z、W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Z元素原子核外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

B.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X

C.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Z比W更剧烈

D.X的氧化物不能与Z单质反应

3.某同学在研究前18号元素时发现,可以将它们排成如右图所示的蜗牛形状,图中每个点代表一种元素,其中O点代表氢元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离O点越远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

B.虚线相连的元素处于同一族

C.B、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相互反应

D.A、B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三、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换

[高考题回放]

考情分析:近几年,高考对化学能与热能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的计算(根据盖斯定律或键能与反应热的关系)等问题,尤其是盖斯定律的应用考查更为频繁;二是以填空题形式考查能源、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等问题。题目的难度中等,侧重考查考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及迁移应用能力。

[新题速递]

四、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高考题回放]

D.如果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内发生的总化学反应不变

【例3】(2012·山东理综)下列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腐蚀越严重

B.图b中,开关由M改置于N时,Cu-Zn合金的腐蚀速率减小

C.图c中,接通开关时Zn腐蚀速率增大,Zn上放出气体的速率也增大

D.图d中,Zn-MnO2干电池自放电腐蚀主要是由MnO2的氧化作用引起的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12

一、给高考定位:近三年高考题考查的内容

1. 更加注重化学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

化学STS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体现化学与社会联系以及化学的应用价值。例如,2014年全国Ⅰ卷T8涉及去污、漂白粉变质、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使用、氯化铁溶液腐蚀铜质线路板等,这些均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涉及盐类水解、酯水解反应、次氯酸钙性质以及铁盐应用等。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7涉及活性炭吸附性、高锰酸钾和乙烯、硅胶和铁粉等用途。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T7涉及侯氏制碱法、输送氨气管道漏气、碘与健康、黑火药成分等,包含碳、钠、氮、氯、碘、硫等元素。2013年全国课标卷T7考查生物柴油制备和地沟油的综合利用原理。2012年全国课标卷T8涉及医用酒精、硅与太阳能电池、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与淀粉、纤维素以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上述知识点均来自教材,且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体现高考命题与时俱进。

例1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8)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答案 C

点拨 (1)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说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弱;二氧化碳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因为碳酸钙与盐酸不能大量共存。如果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则反应为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2)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则发生反应为Ca(ClO)2+SO2+H2O=CaSO3+2HClO,CaSO3+HClO=CaSO4+HCl;通入过量二氧化硫,则发生反应为Ca(ClO)2+2SO2+2H2O=Ca(HSO3)2+2HClO,Ca(HSO3)2+2HClO=Ca(HSO4)2+2HCl。

2. 更加注重对考生阅读信息、分析利用信息能力的考查

高考能力立意之一就是考查获取、加工、处理信息能力。近几年高考加大了考查信息处理能力。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11考查溴化银溶解度曲线图,将九年义年教育教材中“溶解度曲线”与高中溶度积、反应热、混合物分离提纯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联系起来,起点低,落点较高。再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28以新型图象形式考查乙烯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26考查NO2与N2O4变化平衡图象,涉及读取数据信息;T27考查二氧化铅失重与温度图象,涉及读取数据信息;T36涉及流程图和数据表。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T28(4)考查H2和CO合成二甲醚平衡图象,探究温度对CO转化率、二甲醚产率的影响规律。

例2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11)溴酸银(AgBr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溴酸银的溶解时放热过程

B.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

C.60℃时溴酸银的Ksp约等于6×10-4

D.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

答案 A

点拨 以图象形式给予信息,将初中溶解度曲线图与高考电解质溶液、溶度积以及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整合。还考查了一些基本概念:(1)根据溶解度定义,将溶解度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时可以近似认为溶液的密度与水的相同,因为溴酸银溶液很稀。(2)重结晶有两种方法:例如,硝酸钾样品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析出硝酸钾;氯化钠样品混有少量硝酸钾,采用蒸发溶剂结晶,析出氯化钠,少量硝酸钾残留在母液中。

3. 更加注重对实验能力考查且实验设计由有机实验转向无机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特色之一,“实验能力”是化学四种能力之一。高考实验试题主要两类:基本实验操作和综合实验设计。从高考命题看,加重了实验能力考查力度。每套试题中10道必考题中有2道实验题。例如,2014年全国Ⅰ卷T13(实验设计类选择题)、T26题(酯类制备),2014年全国Ⅱ卷T10(实验基本操作)、T28(无机定量测定实验)。

三年综合设计实验统计如下:

从高考综合实验命题看,实验设计由有机制备向无机定量实验过渡的趋势。如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28涉及制气、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溶度积原理等综合运用。

4. 更加关注课本知识的挖掘、迁移、灵活运用

教材知识和原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能力立意”强调“根”在课本内,树在课本外。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13题验证氯化银溶解度大于硫化银、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与溴水反应、硝酸与碳酸钠产生CO2、CO2与硅酸钠水溶液反应等都来自教材,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整合、加工、拓展等。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9题涉及氢气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铝与氧化铁的铝热反应、锌与硝酸铜反应与固体质量增重联系,T27运用氧化还原反应、放电顺序及电极反应式,解决新情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均来自教材,T28涉及NH3制备、酸碱中和滴定操作中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来自教材原理迁移。

5. 更加注重选材创新和命题角度创新并加大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考查

高考命题创新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新材料;二是拓展新考查视角。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27回避常考元素Na、Mg、Al、Fe、Cu、C、H、O、Si、Cl、S、N等,选择磷的化合物命题;同时也回避了无机化工流程图形式,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理论整合,从选择和命题角度方面创新。再如,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T27回避熟悉元素,选择铅及其化合物考查原子结构与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电化学理论以及有关图象类计算固体组成等,打破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经典模式,掺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

例3 (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27)铅及其化合物可用于蓄电池,耐酸设备及X射线防护材料等。回答下列问题:

(1)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铅在周期表的位置为 周期,第 族: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 (填“强”或“弱”)。

(2)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PbO2可由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制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PbO2也可以通过石墨为电极,Pb(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电解制取。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阴极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电解液中不加入Cu(NO3)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这样做的主要缺点是 。

(4)PbO2在加热过程发生分解的失重曲线如下图所示,已知失重曲线上的a点为样品失重4.0%([样品起始质量-a点固体质量样品起始质量]×100%)的残留固体,若a点固体表示为PbO2或mPbO2・nPbO2,列式计算x值和m∶n值 。

[300 400 500 600][温度/℃][固体失重质量分数/%][PbO][4.0%][a][PbO2]

答案 (1)六 ⅣA 弱

(2)PbO2+4HCl(浓)[]PbCl2+Cl2+2H2O

(3)PbO+ClO-=PbO2+Cl-,Pb2++2H2O-2e-=PbO2+4H+ 石墨上包上铜镀层 Pb2++2e-=Pb 不能有效利用Pb2+

(4)根据PbO2[高温]PbOx+[2-x2]O2,有[2-x2]×32=239×4.0%,x=2-[239×4.0%16]≈1.4.

根据mPbO2・nPbO,[2m+nm+n]=1.4,[mn=0.40.6=23]。

6. 加大有机化学考查力度并淡化有机和无机界限

有机物考查分值增大,命制有机和无机复合型试题,体现高考对有机必考内容的重视。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7、T26考查涉及有机化学知识;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T8、13、26考查有机化学;全国课标Ⅱ卷T7、8、26考查有机化学。有机物和无机物组合型命题,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T8涉及油脂水解;T13涉及蔗糖组成与脱水;T28以制备乙醇为载体考查有机反应式书写、盖斯定律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即用有机物为载体考查化学反应原理;T37用乙醛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涉及杂化轨道和共价键数目);全国课标Ⅱ卷T10涉及酯化反应实验等。近几年考查同分异构体情况如表所示:

二、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根据上述近三年全国高考课标卷分析,结合其他省市高考化学试题新信息,2015年高考重点关注下列表格考点。

1. 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

(1)盐类分类,如酸式盐、碱式盐和正盐;复盐、混盐、络盐等(新信息);(2)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应用;(3)有机物和无机物整合分类,选择切入点联系有机与无机(如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

2. 物质的量和NA

(1)特别物质,如过氧化钠、双氧水、铁、氯气等在不同条件下转移电子数;(2)联系盐类水解、分子结构、共价键等计数,区别粒子的物质的量和粒子数目;(3)确定各种类型晶体组成;(4)重视化学计算方法。

3.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1)书写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或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顺序与图象;(3)特别离子与分子的大量共存,如ClO-,S2O32-,HC2O4-,MnO4-,Cr2O72-,CH3CH2OH,CH3CHO,CH2=CH2,C6H12O6(葡萄糖);(4)Mg2+、Fe2+、Cu2+与CO32-、S2-生成沉淀问题。

4.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必修2)

(1)关注锂、铍、硼、硅、磷、氟、氦元素相关信息;(2)熟悉族首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在同族元素性质的特殊性;(3)熟悉普遍规律中的特殊性;(4)元素推断与物质组成、性质、实验现象以及用途联系。

5.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对照实验设计与电化学腐蚀、气体实验联系;(2)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数据表及图象破解;(3)有关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浓度和平衡常数计算,用分压推算气体反应的转化率和平衡常数;(4)补图和绘图。

6. 电解质溶液理论

(1)关注盐类水解在生活中应用;(2)浓度浓度大小与图象关系;(3)溶度积常数与沉淀转化、沉淀滴定实验联系。

7. 电化学基础

(1)关注新型电源中的原电池原理;联系陌生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原理;(2)隔膜在电化学中的定性应用和定量考查;(3)利用电化学原理制备一些特殊物质,如高铁酸钾、碘酸钾、纳米氧化铜等;(4)关注电化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如处理含有机物的废水;(5)补充残图和画图示。

8.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1)关注盖斯定律在化工生产中应用;(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图象与化工生产实际联系;(3)书写新信息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4)画图示。

9. 实验设计

(1)证明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相对大小;(2)定量实验探究,如沉淀法、测气法、滴定法(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络合沉淀等);(3)探究物质性质或物质组成;(4)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实验;(5)注重对照易混仪器、防倒吸、安全装置、简单仪器创新使用等;(6)补充和绘制部分装置。

10. 金属元素

(1)金属元素价态与还原性、氧化性;(2)关注铬、锰、锌、钛等化合物与中学化学联系;(3)关注铝、铁、铜、镁、钠的单质及化合物转化。

11. 非金属元素

(1)关注硫、氮、氯的化合物多样性;(2)关注氟、硅、硒、碘、溴、砷等元素及其化合物与中学常见物质联系与延伸;(3)熟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稳定性与条件;(4)非金属相关实验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

12. 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

(1)关注碳碳双键、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迁移与衍生;(2)以有机物反应或有机物为载体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关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结合点,如铜可以将铜的化合物与乙醇联系起来,氢氧化钠可以将钠的化合物与羧酸、酯联系起来,溴、高锰酸钾能将无机还原性与烯烃、乙醇等联系起来;(4)以能源为切入点,将有机反应与电化学、热化学和平衡图象联系起来;(5)关注6个碳及以下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

三、应该这样备考

针对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新动向、考点以及答卷失分点,提出如下备考建议:

1. 研究高考真题,熟悉考点及考查方式。了解全国各地高考新动态、新特色,重点研究全国新课标Ⅰ卷和Ⅱ卷,高考命题会相互借鉴。每年命题都会汲收上一年度高考卷中精华,包括全国课标卷以外的其他省市试卷中化学试题。体现高考命题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

2. 抓课本,重基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提高综合能力。教材内容和考纲考点都是综合与创新的基础,对于教材一些物质、反应式要下功夫熟记并灵活运用。例如,许多考生不熟悉教材中碱性锌锰电池还原产物MnOOH。抓住课本中两条线:一条线是元素化合价与物质转化;另一条线是物质转化条件及可能的副产物,首先熟记课本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反应条件等。

3. 降难度,重综合。从近几年命题看,试题涉及模块知识难度有所下降,但是试题将各模块知识综合起来考查,需要在平时训练时采用穿插式、循环式复习方法,有意将多模块知识联系起来分析、解决新问题,提高思维切换速率和知识提取速度。

4. 用方法,重推算。从考试情况看,大多数考生惧怕计算题,选择放弃。在平时训练要强化计算,重点是用化学思维方法分析计算问题,优化计算过程,降低计算难度。从高考命题看,计算一般渗透在无机化工题、制备实验题中,使计算更能体现化学性。

5. 抓延伸,重原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能力立意的含义是“理在课本内,料在课本外”。根据内容和教学实际,适当拓展教材知识是必要的,要用新材料,深化和理解化学原理。如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书写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用复分解反应原理书写复杂的复分解反应方程式。选择一些无机化工材料,巩固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择一些特殊物质巩固基本概念,如2014年全国Ⅰ卷T27判断NaH2PO2是不是酸式盐。

6. 抓书写,重表达。考生普遍存在会做题不能得分或不能得满分的现象,即一看就会、一写就错,回答问题对而不全等问题。在平时备考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