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时间:2023-06-08 11:18:05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负迁移;声调语调;音段音位

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学习者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课题、新任务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完成的,既有对比又有抽象的特点。而新旧事物之间既不能完全雷同,也不至于绝对相异。因而,迁移有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的划分。汉语语音正迁移是指在学习或体验英语发音规则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汉语发音方式的影响而借用汉语的发音方法,刚好这种发音方式与英语中的某些发音方式是符合的,可以套用。而负迁移则刚好相反,借用的汉语发音方法不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而不被英语本族人所认同。这种不自觉地借用汉语发音方法的惯性思维干扰了英语标准语音的生成,所以造成了不同于英语本族人发音的奇怪的英语语音发音形式。在这篇文章里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浅谈汉语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一、汉语声调语调的负迁移;二、音段音位对语音的影响。

一、汉语声调语调的负迁移

语调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语调是指句子中的音高变化,而广义的语调是指句子中的一切语音特征,包括音高、音长、音强等。

英语被称为“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美语音学家一直强调英语语调的重要性,他们形象地把元音辅音比作英语的身体,把语调比作英语的灵魂。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被称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在汉语中,每个字或音节除了声母韵母两部分外,还有一个绝对固定的声调(又称为字调)。它与声母韵母一样,有着区别词义的重要作用。汉语中也有语调,可以表示语法作用。但汉语语调只是以四种单字调为基本单元建立起来的语调,语调本身升降变化不大,只带有略高或略低的趋势。汉语对语调的要求不如英语对语调的要求那么明显。

1.声调

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区别意义的声调类型以及轻声。例如,“妈mā”“麻mᔓ马mǎ”“骂mà”这四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完全一样,但是声调不同,就成了四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汉语的声调语调是一种叠加关系。声调会因语调的抑扬而稍有抑扬,但是语调不可能改变声调,因为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有区别字义的作用。

2. 重音

何善芬[1]对英语和汉语的轻重音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英语的重音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功能,是语调和话语节奏结构的基础。汉语的重音在词语中无辨义作用,而汉语的轻音与语义、语法有关,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音表达手段。语音学中的重音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两种。根据何善芬的研究,英语与汉语的词重音主要有以下不同:其一,从二至四音节词的轻重音模式上考虑,英语的词重音模式比汉语的词重音模式要复杂得多。其二,英语的多音节词有主重音、次重音和轻音,并且每个英语单词的重音位置是固定的,有区别词语意义的作用。例如:'overall(罩衣,名词),over'all(全部的,形容词;大体上,副词)。汉语中各音节的轻重音差别不明显,重音的位置也不如英语的严格。除了少数用于区别词义的带轻音的上音节词外,如大意(主要意思)、大·意(疏忽,形容词)。

3.语调

虽然汉语既有声调又有语调,但汉语的语调模式与英语的语调模式不同。汉语语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声调,语调一般是在句的字调基础上稍作调整,字的声调只根据说话人的语调稍加抑扬。赵元任指出:“(汉语的)任一词可用任一语调来说而不会丧失其词义,语调只表达情感、语气、用途等等。”[2] 汉语的语调通常体现在句末的音节上,升调是在句末词语字调的基础上稍扬,句末有语气词或轻音节词时,升调放在倒数第二或第三个音节上,但是由于受末尾汉字声调的影响,语调上扬幅度只有26%;而英语单词没有声调,词的音调受整个句子语调的制约,“在英语音高变化及基频模式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调,其次是重音”。因而英语单词的音调升降起伏比较自由,升调的幅度最大可达80%。中国学生受汉语声调语调负迁移的影响,讲英语时语调升降起伏较小,没有体现梯级下降的英语语调。英语中的升调通常在最后一个重读音节(调核)上。后面若有非重读音节,则语调继续上升,但是非重读音节的响度不能超过调核音节。中国学生受母语语调影响,总是直到最后一个音节才开始将语调上升,不管它是调核音节还是非重读音节,结果把英语的非重读音节当做调核使用。

二、音段音位对语音的影响

音段音位包括元音,辅音,元音辅音之间的相互组合(这个概念对英汉两种语言均适用)。当人们把听到的语音分解成最小的单位时,这些单位从语音学角度就叫做音素;音节是一个言语单位,最少由一个元音组成,最多由一个辅音或辅音簇加一个元音,再加一个辅音或辅音簇组成。

1. 音素

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英语的音素就是我们在语言交流中所听到或发出的声音。比如当我们听到单词glass时,可以例举的音素有[g] [l] [a:] [s]。汉语的音素就是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英语中有许多因素的发音与汉语的发音是相似的,有些是汉语中根本没有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并没有两个发音完全相同的音素。比如,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而长短音在汉语中并不存在,汉语拼音i 的音长介于[i:]和[i]之间,同时,发音部位也有细微差别;英语中的双元音由一个音向另一个音滑动而形成,滑动较慢,发音比较圆润。而汉语复韵母中这种滑动并不明显,舌位滑动过程较快,两成分听起来浑然一体,类似于一个音。

1.2 音节

英语中多为多音节单词,因此在读音方面大多是音素组合成节,音节构成单词(单音节单词除外,如I,其音素为双音节[ai],单词含义是“我”)。汉语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两种语言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英语以开音节结尾的单词和以闭音节结尾的单词在数量上几乎相等,而汉字的音节结构是以开音节占多数,闭音节较少,只有以n,ang 等结尾的少数几种。所以中国学生发辅音时习惯在辅音后加上一个元音,如把please[pli﹕z]念成[p?li﹕z]。此外,由于英语音节结构的复杂性,在两个单词作为短语出现时有时可以连读,如get up;汉语与之相反,每一个音节(汉字)都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内部的各音素具有强烈的凝聚性,而音节外的语素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语音是语言的外壳,任何一种有声语言都离不开语音。打好坚实的语音基础,是拥有优美地道口语的先决条件。在了解了汉语语音在以上方面对英语口语的影响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后,可以针对性地纠正一些不地道的英语发音,多加练习,不断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赵元任.英语语调(附美语变体)与汉语对应语调初探[c]ll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19.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2

近年来,汉语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字母词。英语字母词,即由拉丁字母或拉丁字母加汉字构成的词语,如WTO、NBA、CD等。在汉语社区中交流时,使用一些汉语文化社区的人知晓的国际社会所共有的事物、观念的英语名称,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与其他形式的英语外来词相比,字母词具有简约的形式,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的求简心理,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大多习惯使用英语中的专用名词缩略语或术语缩略语。如果把英语中的缩略语翻译成汉语,就需要较多汉字。例如: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NBA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APEC(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亚太经合组织

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研究生入学考试

CD(compact disc)――只读性多媒体光盘

把英语缩略语翻译成汉语再进行使用不符合人们使用语言的简洁习惯,因此,汉语使用者直接把这些英语缩略语移用到汉语语句中,例如:“加入WTO”,“报考GRE”,“观看NBA”等。很多字母词已经有了固定的使用群体,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效应。即使没学过英语,甚至对英语字母不熟悉的人,在日常交际中也会使用字母词,例如“买张CD”,而不说成“买张只读性多媒体光盘”。这些没有汉字的说法的概念,从侧面说明了它们在汉语中存在的必要性。

一.英语字母词的类型

汉语中的英语字母词主要分为两类:英语外来字母词,例如“UFO”;非英语外来词的字母词,或者称为英文字母词,例如“V字领”。

下面就从四个角度,对英语进入汉语的字母词进行分类:

1.字母数量

从数量上来看,英语字母词可以分为单字母词素和多字母词素,例如“X光”和“SOS儿童村”。单字母词素和多字母词素的字母数量虽然不同,但都被看成一个单纯词。这说明不管字母组合的英文意义如何,一旦进入了汉语词汇系统,一律被看做一个单纯词。

2.语言功能

英语字母词可以分为可成词字母语素和不可成词字母语素:

(1)可成词外来语素是指既可单独成词,又可独立成为一个语素的语素。这种外来语素在孤立状态时,语素与词的身份合一,在参与新的造词时,以词素身份出现。例如KTV本身是个词,而在“KTV包房”中做语素。

(2)不可成词字母词素一般和其他词素组合成词后,才能独立使用,例如“B超”中的B,“AC米兰”中的AC.

3.词素类型和组合位置

汉字词素和字母词素构成的字母词分为三种:字母词素在汉字词素前面(例如“T恤”“IC卡”);汉字词素在字母词素前面(例如“维生素A);字母词素在中间、汉字词素在前后(例如“三K党”)。就目前使用的范围来看,纯字母词和汉字词素在字母词素前面这两种类型的数量比较多。

4.表意情况

根据汉语中英语字母词的表意情况,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字母为英语外语词的开头字母,意义与英语原词相同。例如“CD”(只读性多媒体光盘)。

(2)表示顺序位次或代号,没有实际意义。例如“维生素A”

(3)表示字母形体义,例如“T恤”、“V字领”

(4)表示字母形体义的引申义,例如“T型人才”、“X型人才”。

二.英语字母词的汉化

根据外来词的汉化程度的轻重,外来词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语音上的汉化但保留其被借方书面形式、演变为类似汉语语素的语素并保留其被借方书面形式、音译且使用汉语的书面形式、谐译、意译。英语字母词的汉化只涉及到前两个层次。

(一)对英语字母词的改造

进入汉语的英语字母词,很多经过了一定的加工和改造。这种加工改造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改造英语外语词进行音译、意译、借形的系统,例如“BP机”、“B超”等。这些字母词在保留部分字母的同时,还具有音译、意译等汉字成分,其“汉化”部分明显。另一种是完全借英语外来词的形,是纯字母词,例如“CT”“KTV”等,貌似没有任何“汉化”现象,其实不然。

1.语音方面

外来纯字母词和其他借词方式相比,最接近英语原词,但是由于不同于语言间语音系统有别,外来纯字母词的语音还是发生了变化。还有个别字母词与英语词在音节数目上不同,例如UFO在汉语中读成四个音节,而在英语中是两个音节。

2.语言方面

外来纯字母词和英语原词的语义系统不同,所以词义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例如“ABC”在英语中是多义词,有三个义项:字母表;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火车时刻表。而在汉语中则是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

3.语法方面

受到汉语语法体系的约束,外来纯字母词一般都不再具有英语原词的各种形态特点,例如“ABC”在英文中有所有格和复数形式,在汉语中却没有这类语法现象。

纯字母词和英语原词在语音、语义、语法上的这些区别,是汉语使用者对其进行改造的必然结果,是字母词在汉语中存在的必经之路。

(二)外来单音节语素的形成

外来单音节语素的出现是汉语语素演变的结果。汉语语素一直是以单音节为主的。单音节语素在汉语语素的总数中占绝对优势,同时又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多音节语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表示的语素,这类语素主要是外来语素。多音节语素在使用中会简化并蜕变为语言结构中的单音语素。

人们最初在语言实践中造词的时候,词一产生就在理论上具有了语素的资格,并不是先造出一个语素。但英语外来词的创制与最初造词的情况不同。英语外来词不是凭空创制的,而是用汉语的语言材料或借用英语字母书写形式对已经存在的英语词进行二次改造的结果,即更换英语词的语音形式,并在意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英语外语词经过“汉化”,直接以语素身份参与造词或逐渐脱离原来的造词环境,参与新的造词活动,就成了汉语中的外来语素。

三.结论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3

记得我在北京上学时,一个学习汉语的德国留学生有一次很认真、很佩服地对我说:“你们中国人真的很聪明。”

“为什么这么说啊?”我问他。

“因为你们在说汉语的时候,语速那么快,但都能来得及反应每个汉字读第几声。”

你还别笑!要有意识地、努力地、费劲地辨别自己要说的每个汉字读第几声,这是每个学习汉语的老外都有过的痛苦经历。事实上,听完他的这句话,我开始极为震惊,继而狂笑不已。因为在说汉语的时候,中国人从来不需要努力去想每个汉字读第几声。即使说梦话的时候,大家的声调也是正确的,就像赵丽蓉说过的:“我说梦话都是这个唐山味儿。”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示:一个人学母语与学外语的过程和方法有着根本的不同。这种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学母语是潜意识的、感性的;而学外语是有意识的、理性的。

上面这个例子虽然是关于汉语读音方面的,但与我们学习英语语法的道理是相通的。在学习英语时,我们也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地学习英语语法。如果我们不懂语法,我们根本就不会造句,也不知道所造的句子对不对。

现在我就让大家体验一下潜意识在母语中的作用和威力。你刚才读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时,是否意识到其中的几个“不”字的读音是不同的?“不懂”“不知道”和“不能”中的“不”读成第四声(bù);而“不会”“不对”中的“不”读成第二声(bú)。这种音变现象你刚才意识到了吗?反正我是没有。这种音变规律你知道吗?反正我是不知道。于是我向外国朋友请教有关“不”的读音规则,答案为:“不”后接的字若是第四声,则“不”的读音不是常规的第四声(bù),而是第二声(bú);而“不”读成第四声(bù)时,其后边的字可以是第一声、第二声或第三声。

所以,对于汉字“不”,我们一般会读成第四声,因为这是它的常规读音。可是,在实际说话时又会产生音变现象。而这些音变现象我们只是无意识地在用、在说,从来不需要有意识地、费劲地去记音变规则,然后按照音变规则来说话。这就是我们对汉字声调和读音的潜意识!

我们再来看潜意识在我们使用汉语语法中的威力。我身边有很多外国朋友都在学中文,要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有一次,一个韩国帅哥过来问我下面这道语法选择题。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的汉语水平已经有 很大提高。

A. 过 B. 的 C. 着 D. 了

我相信,你根本不用看选项就把“了”填进了空格。这就是我们拥有汉语母语潜意识的威力!而老外在使用汉语时没有这样的潜意识,他们必须理性地分析“有过”“有的”“有着”和“有了”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尤其是“了”的用法,让老外非常犯难。他们常向我抱怨,他们的中文老师都讲不清楚。如果要详细解释“了”的用法,估计能出一本书。可是这样的书对我们来说完全不需要,因为我们大脑已经潜意识地掌握了所有“了”的用法知识。同理,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能不学语法。

构成人类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为: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为了说话用的,词汇是为了书写用的,但是,怎么说或怎么写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语言规律就是语法。所以,语法是一门语言的核心,它指挥着人们的大脑进行遣词造句和传情达意。然而,我们对语法学习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学英语不需要学语法

有人认为不需要学语法即能学好英语,理由是老外自己也不学语法。这样的错误认知在一些中国英语老师和家长中广泛存在。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有些荒谬。正如我上面所提到的,学外语和学母语的过程和方法完全不同,学习母语可以在语法学习方面有所放松,然而学习外语却非得学语法不可。

误区二:用语感代替语法

这个误区与上一个误区紧密相连。既然不学语法了,那么造句时怎么办呢?一些英语学习者说,可以像老外那样用语感代替语法。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那样有那么好的语感吗?对此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在剑桥大学上学期间,隔壁住着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小伙,叫Brian。他的女朋友是一位三岁就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姑娘。她来剑桥看他时,我们三人一起交流很多。她的汉语相当不利索,而她说英语时则完全听不出中国口音,完全是一口地地道道的美国英语。由于她三岁就移民到了美国,按理说有着这样英语背景的她英语应该是100%的纯正了吧。但是,Brian后来向我透露的一条消息着实让我吃惊不小。他说,他女朋友很累的时候跟他讲英语,他就有点听不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累了,她说话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说话不准确。这就说明,她的英语并没有达到100%的母语思维水平。想想看:我们在说汉语时,会因为很累而导致自己说的汉语不地道、别人听不懂吗?我的经验告诉我是不会的。因此,在中国环境中的英语学习者不要认为可以用语感代替语法,即使有些语感,那也就如同段誉的六脉神剑那样时灵时不灵的。真正的语感只能来自于自己的母语。使用外语时只能以逻辑思维代替语感。

误区三:中国学生英语语法学得很好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4

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往往离不开超音段手段来表达。超音段手段是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等物理属性的表现,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音高手段,也是最为复杂的。声带振动的基本频率是改变音高的物质表现形式。音高表现在语言的语音系统中其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声调和语调

2.轻音和重音

3.节奏和音渡

本文将对这几个方面在英汉语言系统中的异同进行考察。

二、声调和语调

(一)概念的区分

英语语言系统中没有“字”的概念,因而没有“字调”。句调在词典中因见字名义而未收录,我们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句子的语调。从表1可以看出,声调是基于音节、单词或词的,而语调是基于句子这一级语法单位的。

语言学科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义如下:

声带振动的基本频率是改变音高的物质表现形式。这种变化在语言中的表现叫作旋律(melody)。旋律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现方式不同。如果以音节或词作为旋律的基本载体,这种旋律被称作“声调”(tone) 。具有这种性质的语言被称为“声调语言”。如果以短语或小句作为旋律的基本载体,这种旋律被称作“语调”(intonation) 。具有这种性质的语言被称为“语调语言”(韩波,2004)。声调和语调都属于超音段范畴。两者在音高上都表现为高低升降变化但从旋律涉及的语音范围来说,声调以重读音节或词作为基本载体单位;语调以短语或小句为基本载体单位(陆颖,2004)。很明显,汉语是声调语言,汉语的旋律主要表现为声调,以字为单位;英语是语调语言,英语中的旋律主要表现为语调,以短语、句子为单位。但这并不代表汉语就没有语调,这是矛盾的主次问题。确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归属问题以后,我们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了。

(二)汉英声调语调对比分析

1.调型及调值

汉语的声调有四种调型: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就音高特征来说 ,它们是平调、升调、曲折调和降调。英语的语调有五种基本调型:降调、升调、升降调、降升调、平调,也有学者认为有七种调型,即把降调和升调细分为低降、高降、低升、高升。无论那种分法,汉英声调和语调都有平调、升调、降调和曲折调这四种基本的类型。不同的是具体调值不一样。下面是赵元任(1980)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调值的详细比较,可以显示其差异。

2.表达功能

1)汉语声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语言功能:

A.辨义功能。汉语中不分声调的音节共432个。但分声调音节迅速增加到1376个(刘泽先,1957:459) 。如:妈、嘛、马、骂。声调不同,词义截然不同。

B.构形功能。声调在汉语中具有区别语法意义的作用。如:钉钉子。“钉”原是名词,用阴平。词组中第一个“钉”变成动词后,读去声。

C.分界功能。如果从一种声调变为另一种声调,必然是从一个音节变为另一种音节。

D.修辞功能。这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体现最为明显。

2)汉语语调的语言功能:

A.语法功能。主要是区分句类的功能。如疑问句和陈述句的区分。

B.突出强调。如:他在看书,不是在看电视。“书”和“电视”会在原有声调的基础上语调轻微上扬,以突出对比。

3)英语的语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语言功能:

A.表义功能。如:The dog doesn’t bite anybody.如果这个句子用降调,意思是“这只狗任何人都不要咬”。如果用降升调,意思是“这只狗只咬某些人”。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的语调的辨义和表义功能是在句子层面上,而汉语的是在词汇层面上。

B.语法功能。英语语调也区分疑问句可陈述句,除此之外还能区分句末呼应语与同位语。如:This is my brother, John. 这个句子如果在“brother”处用降调,“John”没有再用降调强调,表明“John”是呼语。意思是:约翰,这是我弟弟。如果“brother”“John”都用降调,表示它们是同位语。意思是:这是我的弟弟约翰。

C.突出强调。这一点和汉语相类似。但英语的语调变化更加丰富一些。如:

I live in the city.这句话,

I()live in the city.(隐含着在场的其他人不住在城里)

I live()in the city.(表示只是“住在”城里,隐含的意思是“我不在城里工作”或其他意思)

I live in()the city.(表示“住在城里边,其隐含意为‘不是在城外头’”)

D.表明态度。英语语调在表明说话人的感情态度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和突出。同样一句话如果语调不同,即使是很细微的差别也会体现出说话人的感情、情绪和态度倾向。如英语的一个“yes”回答,就可以有50多种语调来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语气。

三、轻音和重音

(一)轻重音在汉英语言中的分布

另一个主要由音高变化引起的语音特征就是声音的轻重,即轻音和重音。“无论说哪种语言的人说话或念读多音节词语时,各音节的响亮程度并不一样,有的响亮,有的微弱,响亮的称为重音,微弱的称为轻音。”(何善芬)重音有“词重音”(word stress)和“句重音”(sentence stress)之分。前者指同一个词中总有一个音节发音特别响亮、清晰;后者指句子在口头表达时为达到具体的语言目的,一些语义较重要的或信息较新的词在音高、音长上比其他词突出。

英语被列为重音语言。英语的重音不仅是语音结构的一部分,在一部分由相同音位构成的词语中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功能,而且还是语调和话语节奏结构的基础,是语音表达的主要手段之一。汉语是非重音语言,虽然在实际表达中各音节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别,但重音区别语义的作用不大。事实上,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声调语言,由于其文字形态和音韵体系不同,每个字音节除有声韵母外,还有一个声调辨明意义,因此汉语的轻声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比重音大得多,与语义、语法有着不少联系,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音表达手段。汉语中轻声字的读音长度缩短,声调幅度压缩,从声学特点分析,这些常称为“轻声”的音节可以看成是轻重音中的“轻音”。确定了汉英语的轻重音构成,下面我们来具体比较一下轻重音在汉英两种语言系统中语言功能的异同。

(二)汉英语轻重音对比分析

1.汉语轻音的语言功能

1)区分词义和词性。汉语的少数双音节词中第二音节读轻音代表不同的词义、词性。如:大意(主要意思,名词)、大意(疏忽,形容词)

地道(地下的通道,名词)、地道(很正宗,形容词)

2)区别词与非词。汉语中有些字是否读轻音也可以改变词素的组合性质,区别短语和复合词。如:管家(管理家务,短语)、管家(地位较高的仆人,词)。

2.汉语句重音的语言功能

1)改变句义

(1)那个工厂半年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2)那个工厂半年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例(1)中的“就”读重音,意在批评该工厂的产量低。例(2)中“五”读重音,意在称赞其产量多,句重音的改变,使两句内容相同的话表达的态度截然相反。

2)改变句法结构

(3)我想起来了。

(4)我想起来了。

例(3)中的“想”重读,“起来”作补语,表示趋向,意思是:记起来了。例(4)中“起来”重读,作宾语,表示动作,意思是:不想躺着了。

3.英语的词重音的语言功能

1)区分同形、同类词的词义

(5)′desert(沙漠,名词) de′sert(功过,名词)

(6)′undertaker(殡仪员,名词) under′taker(承办人,名词)

2)区别复合词与短语

(7)tall′boy(高个子男孩)′tallboy(高脚柜)

(8)short′hand(钟标的时针)′shorthand(速记)

4.英语的句重音的语言功能

1)改变句义

(9)Among those present were the Mayor and - miss Martin.

(10)Among those present were the Mayor and miss -Martin.

例(9)意为“出席的有马丁市长及其夫人”,重读位置移到“miss”,使之成为信息焦点,借以引起听者的注意――还有他的夫人。例(10)意为“出席的有市长和马丁夫人”,调核在“Martin”,说者通过这个信息焦点提醒听者注意――这是姓氏不同的另一位夫人。

2)改变句法结构

(11)You know it is important.

(12)You - know it is important.

例(11)的调核在“is”上,“you know”是插入语,强调“它很重要”;例(12)的调核在“know”上,“You know”是主句,强调“你知道”。

3)语篇衔接

说英语是重音语言,并不是说其没有轻音。“英语的轻音是一种纯粹的语音弱化现象,与语法和句法没有关系。其作用有三:一是作为重音的反衬,使重音词的意义得以突出;二是使发音省力,话语流畅;三是形成句子的轻重音节交替出现的节奏模式。”(徐袖珍,2007)

由于轻重音的问题引起的英语节奏问题,也是音高的间接语音特征,但由于节奏问题不仅仅是音高不同所致,更重要的是音长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里暂不作为论述对象进行比较。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商务印书馆,2005.

参考文献:

[1]张萍.英汉语调比较及英语语调的语义语用功能[J].外语研究,2000,(4).

[2]何善芬.英汉语轻重音对比研究[A].杨白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韩波.汉英超音段结构系统的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陆颖.英语降升调的汉语语音语调对应[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6).

[5]王陆.试论英汉语言的声调和语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43).

[6]徐袖珍.轻重音在英汉歧义现象中的辨义功能[J].怀化学院学报,2007,(5).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正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55-02

学习迁移(transfer)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干扰、阻碍。由于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而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两种语言的差异远大于共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在大多数时候都起着负迁移的作用,在农村初中情况尤其明显,笔者长期在农村初中任教,教育相对不够发达,小学英语教育起步晚,发展慢,基本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导致学生基础低,初中英语教学设施缺乏,缺少语言环境,无法实现用直接法来进行教学,更多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两种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对照教学与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能尽量减少汉语的负迁移影响,充分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关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造成的负迁移,前人多有论述,本文仅从英汉语音、文字、语法及文化背景四个方面来挖掘两种语言的某些共同点,探究汉语正迁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拼音/语音

汉语拼音分为声母和韵母,英语音标则分元音和辅音,辅音相对于声母,元音则与韵母相似,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声母,但是不能没有韵母,同样英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是不能没有元音。汉语声母b、p、m、f、d、t、n、l、g、k、h、s、z、w与英语辅音/b/、/p/、/m/、/f/、/d/、/t/、/n/、/l/、/g/、/k/、/h/、/s/、/z/、/w/发音是很相似的,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导致初学者在学习这些辅音时在其后多加了一个尾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把这些尾音去掉。此外有三个辅音/?/、/ ? /、/ ? /在汉语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对应的音,所以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很难读好的几个音,但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学生平时更多的还是使用本地方言(闽东方言区)进行交流,笔者发现,本地方言中“我”的发音中就以/ ? /开头,“是”的发音就以/?/或/ ? /开头,把当地方言融入课堂中,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也很容易学会这些音标。元音方面, /i:/、/i/,/u:/、/u/, /a:/、/a /与汉语i, u, a发音类似,学起来基本没什么困难。总的来说,英语和汉语在语音方面还是能找到很多相似之处。

二、文字/单词

汉字是一种表意和表形文字,汉字中的“上”、“下”、“刃”、“本”等是表意文字,“日”、“水”、“山”、“人”、“马”等则表示事物的形状,而英语单词则是表音文字,无法从单词本身看出单词所蕴含的意义,所以导致背单词就让我们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从这种层面上说,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汉字六书即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事实上会意字很类似于英语的合成词,如汉字“日”和“月”构成“明”字,有日又有月自然明亮,英语中如“text”+“book”=“textbook”(教科书),也是我们很容易猜测出词义的。此外,汉字不是表音的文字,但形声字中的声旁,也可以被认为是个表音的部分,而英语单词中也有一些可称为象形文字,如“bed”很像一个床架,“eye”就像是双眼在鼻梁上,“U-turn”中的字母U,就是一个形状的直接表述。另外英汉中许多拟声词发音都差不多,还有两种语言互相借用的外来词,这些都能很容易的被学生记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偶合的情形,如give(给)和cut down(砍倒),它们的汉语和英语读法竟然基本一致。

此外可以用汉语迁移来纠正学生学习单词时的一些错误行为,在记忆单词时,初学者经常采用拼读记单词,这种方法不利于背记大量单词,如同我们小学认字时,也不是一笔一画地记。还有的学生在写作业时,某个单词其中一个字母写错,他/她就会把这个字母而不是整个单词划掉,在它上方或下方改过来,这也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整个单词划掉重写,如同一个汉字中某个笔画写错,我们也不是孤立地把这个笔画改掉,而是整个字改过来。

三、语法

汉语和英语属不同语系,语法方面也是大相径庭,如汉语中词形没有变化,而英语中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动词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汉语中有许多没有谓语的句子,而英语中谓语是必不可少的,诸如此类差别就形成了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主要障碍。

然而,虽然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我们还是能总结出一些相似处:

1、汉语和英语在词的分类上有着相似的分类,英语和汉语一样,虚词数量比实词来的少,但出现频率比实词高。

2、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谓”,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一致的。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在汉语中都有类似的体现,如英语S+V+O+O句型中,把表人的宾语称为间接宾语,表物的宾语称为直接宾语,在汉语中,我们根据离动词的远近分别称为远宾和近宾,实际上也是一个道理。如下例:

―I give him a book.

直接宾语 间接宾语

-我给 他 一本书

近宾 远宾

3、英语中常把时间和地点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总是放在前面,如:

―I saw him at the train station yesterday.

―昨天在火车站我看到他了。

上述例子中我们看到英汉状语位置完全不同,但是我们却能轻易地从汉语文言文中找到状语后置的大量例子,如“郑伯克段于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等这些句子中的地点状语放在“于”(类似英语表示地点的介词at和in)后面,在课堂中引进这些例子让学生对英语状语后置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他们学科互通也有很好的帮助,激发学生兴趣。

四、文化背景

每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它们的语言环境,同样,中国与西方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我们也能够找到一些类似的情形:

1、姓名

汉语和英语在姓名构成方面,中国人姓名由姓+名构成,英语由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构成,大多时候省去中间名(middle name)或只加一个字母,区别只在于它们的位置。而姓的来源却十分相似:

⑴表示颜色的白、蓝、朱、黄、乌都是中国人常见的姓,而英语中表颜色white,black,green,brown也随处可见。

⑵表示职业的,汉语中的司马、屠、陶、贾、乐等,英语中有Smith, Cook, Fisher, Miller等等。

2、委婉语

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现代中国人对数字4的忌讳犹如英语文化中对数字13的忌讳一样,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中国人说升天、归天、去世、走了、不在了等等,英语中说gone, pass away, go west, be in Heaven等,简直是如出一辙。有关排泄的委婉语英语中wash one′s hand和汉语的洗手也是完全相同。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对本族语的干扰加以抑制,同时尽量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点,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 勉 语言的正负迁移和外语教学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 第2期 第128-129页

[2] 史莹娟 英汉语音正迁移探究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 第3期 第62-64页

[3] 徐璐璐 吴瑾 英汉文字构成对比浅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 第10期 第117-119页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6

摘要:通过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的某些异同的对比,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音迁移现象及减少负迁移对策,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 语音 现状 迁移 异同 对策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语言迁移理论证明,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的语相似引起正迁移,这两种语言相异引起负迁移(We i n ne ich, 1953)。我们学生容易将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去从而产生正、负迁移现象。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所期望的是“正迁移”,即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的促进影响,可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同时防止或减少“负迁移”,尽可能避免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一、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贾冠杰先生在《外语教育心理学》中写到:如果把一种外语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语音就相当这座大厦的地基,语法就像是工程师设计好的图纸,词汇就像建筑材料,三者缺一都无法建成这座大厦。

英语的词汇教学首先得使学生过好语音关,他们只有学好语音才有利于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成绩,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便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语音是学英语的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语音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从非英语专业学生现状看语音教学更显得重要。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生源及其现状

丽水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有部分来自东北西南的边缘地区,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与其它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虽已学了六年的英语,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好英语基础知识。如我给他们上第一节英语课要求他们默写二十六字母及其字母名称音,全对的几乎没有,至于完整地用三、五句英语作自我介绍就更难了。因此,为了使他们学好英语能通过等级考试,我们必须首先得给他们补上语音基础知识,做好初级与大学英语的知识衔接。

三、语音迁移分析及对策

语音迁移在语言学习中是最明显的现象。就英语与汉语而言,其语音体系差别很大,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语音负迁移,这不仅使学生会出现发音不准,而且还会出现节奏不强、停顿错误及语调不地道等问题。为了避免和减少语音负迁移,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好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异同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两者的区别,还要让学生多听英语,让他们明白声音表示的意义,注意其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从而提高语音学习效果。

学习汉语往往先以学拼音入手,掌握语言有声的方面。学英语也同样从语音着手。如:

1.音素不同

英语中,音素是区分意义的最小单位。但汉语里词素是最小的单位,且部分词素有其固定音调。汉语和英语都有各自特定的音素。英语中的[i][u][ ][i:] [u:][a:][r]汉语中是没有的。此外英语的清、浊辅音对词义产生重要影响,如[p]、[b]意义完全不同,但汉语中绝大多数辅音都是清辅音,我们的学生不容易区分清、浊辅音,容易出现发音时口腔部位和方法的不准确。习惯把辅音[t][d][g][k]等发成[t ][d ][g ][k ],如把work[w :k]念成worker[w :k ],wr ite [rait]wr iter[rait ],blow[blu]below[b l u]等等,原因是汉语没有[p][t][k][g]结尾的,也没有[bl]、[gr]等辅音群,汉语拼音字母的声母呼读音b、p、k、g等的读音已包含韵母o或e的成分,这样我们学生就容易增加音节,还有的学生会把[v]念成汉语的[w]等等。

2.节奏、重音不同

汉语的节奏是以传达意义的音节为基础,而英语中句子的含义取决于重读音节,我们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朗读英语时往往清晰地重读句子中的每一个单词,忽略了英语连续的特点。

3.声调和语调的异同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读音相同,但声调不同的词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它的四声赋予同一音素不同含义,如fāng(方)、fáng(房)、fǎng(访)、fàng(放)等。英语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相同音素不论取什么声都表达相同的意思,而不同的语调(升、降调)能反映不同含义。用升调读一般表示疑问,用降调表示简单的陈述。如He isa teacher in our school。(他是我校教师。)汉语也可用升调表示疑问,用降调表示简单的陈述。

为学生除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指导外,我还分别从国际音标、字母名称音、音节、五个元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句子重音、意群、语调等方面进行语音“集中”复习的教学。具体如下:第一,让学生巧妙地记忆48个国际音标。

第二,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二十六个字母名称音。

第三,归纳各种发音规则,如5个元音字母在重读、非重读音节中的发音;5个元音字母之间组成的字母组合的发音;“r音节”的发音;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某些字母与字母组合的特殊发音;某些词尾的发音;同音异义词等。

第四,要求学生掌握语调方面知识内容,如重音、停顿、节奏、连续、不完全爆破以及句子语调等。

在这个语音集中学习过程中,从听入手,以练为主,听、读、说三者结合,坚持语音教学原则即单音与拼读相结合,拼读与拼写相结合,传授语音知识与培养语音技能相结合,为学生设计各种题型和方式的语音训练。

综上所述,上文的语音“集中复习”可以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之前进行,然后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音训练,比如大学体验英语有语音、语调的练习内容。教学时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训练、巩固,或增加类似的口头、笔头补充练习,在每单元的词汇教学时,强调学生必须根据音标记单词,逐步掌握基本语音知识即元音字母在重读和非重读音节的读音,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事实上,语音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与词汇和语法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语音学习要通过大量的词汇学习进行并巩固,而语法学习也同样要通过由词汇组成的句子来进行,而且三方面内容的学习、复习和巩固都离不开语篇学习和复习。

参考文献

[1]张国扬,朱亚夫著.胡春洞,王才仁主编.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2]贾冠杰著.胡春洞,王才仁主编.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7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深感兴趣并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公元前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直至今天,仍未定论。概括起来,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第一,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只能在语言基础上进行;第二,语言对思维有较大影响,对思维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第三,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在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第四,思维即语言;第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间的作用既非单向的。也非直接的。

语言和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之思维。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影响了思维。语言符号当然更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对人类思维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规范的作用。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必然影响思维方式。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系统,作为视角符号系统一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两种语言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所属的两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诸方面而不同,他们用各自的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有民族色彩的语言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造就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不同其结果是语言方式不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思维方式。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字是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从文字体系的不同开始的。

下面笔者从中西文字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文字的差异

中西文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形、义、语法四个层面。

在语音层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汉字是单音节,同时汉字每字都有声调,而且严格地分一、二、三、四声,是规定的,也很规则,而且它的声音很响。而印欧语既有单音节,又有多音节,无声调之区别,但有轻重音之分。

在字形层面,汉字是惟一现存的象形文字。汉字的结构是一种方块形、建筑型的结构,是立体的。它的笔划是上下左右都可以通,各种笔画几乎多和某种实物有联系,所以有很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字,以希腊字母为例,它借助于菲尼基字母,它是完全符号化的,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在字义的层面,汉字的立体结构导致汉字的总字量的有限性,不能随时根据语音造出新的字(词),也正因为如此,汉字常常采用一字多义的办法弥补。一字多用,字义就容易宽泛、笼统。而西方语言的造词功能很强,有很多种构词方式如:派生、合成、拼缀、缩略、逆构词法等。这样,西方文字的多义词相对少得多,新造词能满足西方人表达比较确切概念的需要,而且很精确,但相对而言,词的分类要多一些。

在语法层面,汉语文字在词法方面没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等,这使得汉字的定位功能相对灵活,也造成汉字具有很高的创造性。而印欧语系有严格的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谓宾定补状,词的定位灵活性差,词的位置限制性很大。因此汉语的词法和语法都不发达;而西方语言的词法,语法系统比较发达完备。

总而言之,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的思维特点。英语是声音语言,汉语是形象语言。英语强调刚性定位、固化指谓,汉语强调意义的积聚性。英语多为形合句,汉语多为意合句。英语是线性因果推理,汉语是因果相生推理。英语是原子论语言结构,注重单词、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汉语注重整体定位法,强调位置的重要性。英语求衔接而多推理,靠逻辑而非灵感,重论证而轻直觉:汉语求简捷而少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

三、文字与大脑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也可称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也可以称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文字有三个方面:字形、字音、字义。研究发现,字音作为语音,主要由左脑语言中枢处理。字义则由右脑处理。拼音文字字形由左脑处理,汉字字形由右脑处理。文字作为字形、字音、字义的综合符号系统,左、右脑都参与了处理。现代的计算机核磁扫描,也证明也这一点。但是使用表音不强、有序不强汉字的人,则偏重使用右脑。研究也表明如果由左脑处理汉字则比右脑慢得多,如果由右脑处理拼音文字则比左脑慢得多。

研究还表明,不管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进入大脑的,一般人的左半脑处理的是有序性信息,而右半脑处理的是各种继续性即混沌信息。生理研究也表明,大脑左半球的神经元的分布排列整齐有序:大脑右半球相应位置的神经元的分布排列,不如前者有序。

拼音文字具有很强的序列性,所以由左半球处理,而汉字类似象形文字,有序性不强,由右半球处理。汉字与拼音文字它们的词意都是由右半脑处理,看拼音文字字符和理解词意必须左右脑并用,看汉字则主要用右脑,它的表音功能不强。拼音文字利于大脑的均衡发展,左右脑不同功能的并用才是科学的用脑方法。

因此,文字的差异可以对大脑不同区域产生刺激。中西方人长期接受这种不同的刺激,使大脑的某些局部区域发达,从而为中西方思维差异奠定了生理基础。

四、文字差异与思维

关于思维方式差异的分类很多,笔者在这里只探讨几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一)文字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中国人侧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侧重抽象思维。导致这种思维差异的主要根源是:西方语言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的特点;汉语是形象语言,英语是声音语言。

汉语以形象为主导,汉字是象形文字,“六书”就以象形或取象为主,都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一符号显示自然关系、模拟自然关系。会意则是对事态的复杂关系的显示,不是单纯的象形。这基本上决定了汉字的形象性。转注、假借则是语义的延伸,是把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延伸出去。语义的延伸也代表了形象的延伸。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抽象思维的习惯,使之抽象思维特别发达。

(二)文字与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中国人重综合思维,西方人重分析思维。综合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方面联系并综合起来。分析思维则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将其属性、特征等各方面分开考虑。

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的意义单元,并表现为字的形象。因 此,形象语言则以字的形象决定字义。汉语中一音多词现象很普遍,形象语言中的声音独自看来是模糊多义的,必须整体上把握。汉语很注重整体性,个别现象反而变得很模糊,导致意义的多样性。汉语采用相对定位原则,用相对定位来规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此汉语是整体定位法,强调位置的重要性。汉语的条理是隐性的。整体决定部分,对整体了解越多,对个体了解也就越多。整体与个体之间互相决定。

英语把元音和辅音组合为音节,然后形成意义单元。因此,声音语言是以声音组合来决定字义。英语中,一个形象(即一个意思或意义)可有多个声音与之相应,声音语言中的意义独自看来是模糊多义的。声音必须要有意义,要掌握声音的意义,必须产生概念,人们依赖这些约定俗成的概念进行定义和推理。英语强调固定不变的指谓,每个意义必须加以固定而不能积聚,于是能够产生多元的概念系统和理论系统。英语则必须用明显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现象,强调词的形态。汉英语言这方面特征的差异可以使中国人长于综合性思维,而英国人长于分析性思维。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8

关键词: 中西称谓语 文化 差异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民俗语言学家曲彦斌则认为,“称谓”是“习俗礼制与语言的结合体,是关于人际之间用作叫法、称呼的语言习俗”。称谓是完整的语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表达说者对听者的感情,而且可以起到在他们之间建立特定社会关系的作用。称谓可以分为两种: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每一种语言的称谓因为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制约,都有其复杂的系统和规则。因此,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并使用称谓语。

一、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英语的亲属称谓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汉语亲属称谓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既丰富又复杂且繁复多样。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姨母和伯母、姨父;区分父系母系,如姑妈、堂兄和姨妈、表兄等。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就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grandparent,brother,sister,uncle,aunt,尤其是cousin一词身兼数职,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没有血亲姻亲的区分,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全部用这一个词表达。

此外,在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无论是街坊邻居、朋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人们均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奶奶、大叔、大娘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亲密和尊敬,即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以表达亲近之意,因而在选择称谓时根据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亲属称谓系统中关系最亲近的称谓语。这也符合汉民族注重血亲的伦理观念和“天下一家亲”的宗族社会的影响,而这一现象在英语民族中是极为罕见的。英语民族血统观念淡薄,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和强调个人独立性的民族特性相悖的。

二、社会称谓

社会称谓是指作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或一定的社会组织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按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所使用的一切称呼方略和规则。社会称谓系统具有开放性和隐蔽性,其选择机制较为灵活。一方面,被称谓者的社会地位是公开的,在一个人身上有时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社会称谓;另一方面,这些社会称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包括地位规范和结合规范两个方面。前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和权势关系,后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和远近。我们生活在各自民族的国度里,生活在各自独立的社会中,它有异于其他民族和社会,但又与其他民族和社会保持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导致了中西社会称谓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但总的说来,异远大于同。这种区别的大小与语言文化差异的大小相一致。中西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的区别也愈大;中西社会结构的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的差异也愈大。

(一)姓名称谓

汉语中姓名称谓多用于同辈人之间或上对下的关系中,如李明、王正等;亲朋间称呼用昵称,如小明、阿正等;除恋人或至亲外不会用单字,如明、正等。而且交际双方称呼对方姓名常与其他称谓形式叠加使用。称呼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在英语中,姓名称谓用得最普遍的是用名字称呼,是彼此熟悉关系密切的表示。英语的姓名称谓是整个称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名相称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年龄相近的人以名相称,孩子也可称年长的人的名字,甚至人们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在大学里,学生直呼教师或教授的名字,也不会让人觉得不礼貌。但是在某些特别正式的场合,要避免以名相称,如对州长、外交官等。英语国家的教名还有多种昵称或爱称形式。用昵称表明双方一种更亲密的关系,多用于父母对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亲朋好友之间,如称教名为James的男孩为Jim,称名字叫Elizabeth的女孩为Bess。在某些场合人们称呼对方的姓氏或姓名全名,如上司对下级、军官对士兵、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等。英语中没有“称谓词+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不可。

(二)职业称谓

职业称谓指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对他们进行称呼。在汉语中,警察、护士、医生、服务员、老师等都可用作称谓,如称呼别人为警察叔叔、护士同志、服务员等。汉语中最常用的职业称谓有师傅、大夫和老师,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的含义已经超出了原本的职业含义,成为一种普遍的尊称。英语也有职业称谓,常见的有大夫或医生、教师等,但称呼时要加上姓氏或姓名,如Dr.King。

(三)泛称称谓

泛称指通用于社会上各界人士,不分职业、职务甚至不分年龄的一种称呼,在社交中起着重要作用。先生、小姐、太太、夫人、女士、同志是汉语中常见的通称。英语中也有不少泛称,Sir和Madam是一组对应的通称,带有敬意,它们一般不与姓氏连用。Sir是男性通称,可用来称呼上级、长辈、警察、老师等。Madam是对陌生女性的称呼,商店店员常对女顾客这样称呼。Mr.和Mrs.是另一组相对应的带有敬意的通称,称呼时一般在其后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全称。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语气较正式,通常称呼时后面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M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女性通称,由Mrs.和Miss合成而来,可以称呼已婚及未婚的女性。使用时后面要加上妇女本人的姓氏或姓名。

(四)人称称谓

人称称谓语中主要使用第二人称。汉语第二人称单数有“你”和“您”之分。“你”是普通称呼,多用于平辈之间、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您”是敬称,用于对对方表示尊敬或礼貌,可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服务人员对顾客等。汉语第二人称的复数是“你们”,但不能说“您们”,而说“您几位”。英语中,第二人称是“you”,既可用作单数,也可用作复数。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称谓语存在这很大的不同,前者简单而笼统,后者却丰富、复杂而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两者不存在对等性。称谓语常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彼此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称谓都能在两种语言中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英汉称谓的差异,不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的互相冲突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我们回避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以自我民族文化传统为中心,就会造成交际的障碍或失败。当然,不同的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学会文化适应,以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王丽.从“亲属称谓语及其外化”看中西文化.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7.

[3]李万敬.从称谓语看中西文化差异.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4.

[4]梁真惠.汉英称谓的差异及其翻译.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9

语际干扰(interlingual interference)或母语干扰是语言学习者在一种语境中学会的东西对在另一语境中进行的学习的干扰,是学习外语时已有的母语知识和经验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也称为负迁移。由语际干扰引起的错误称为语际错误(interlingual error),语际干扰和语际错误会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文化等各个层次上。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所学外语语言体系差距越大,在学习中产生的语际干扰就越明显,从而造成更多的障碍。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文化有着巨大差异:英语文字是字母文字,汉字是表义文字;英语的词汇系统相对来讲数量不固定,而汉字的数量较为固定;语法上,英语是一种综合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汉语接近于孤立语,没有形态变化和形态标志。这些差异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形成语际干扰,阻碍他们习得地道的英语,中国式英语就是语际干扰的结果。如“看电视”“看书”中的“看”,即便是一些已经学习英语多年的学生仍会时不时用“see”;很多学生会常常用错人称代词“she”和“he”。根据Ellis的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所犯错误的51% 来自母语的干扰;而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只有3%来自母语的干扰。究其原因就在于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差异比较大。

作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获得较为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是很多英语学习者的目标,也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语音是交际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语音,就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会造成误解,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沟通;语音也是学习其他语言知识技能的基础,尤其是听说能力,对读和写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语音学习的水平会对外语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产生很大影响。但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的英语语音习得效果并不好,而且不知道原因何在。事实上,语际干扰是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语音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他们会将汉语中的一些发音习惯带到英语学习中,导致不准确的英语发音。

二、中国学生英语语音习得中的语际错误

中国学生在英语语音习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主要是受到语际干扰而产生的。

1.音素方面

英语中有些音素在汉语中不存在,学生不清楚应该怎样发这些音,或用汉语中的某些音来代替。如/l/在词尾或元音后时,例如apple,people,很多同学要么把/l/省去不发,要么将它发成汉语拼音中/ou/的音,或者发成卷舌音;/r/在汉语中也没有相似的发音,学生往往会将它与/?廾/混淆。有的音素在汉语中有相似的音但发音并不完全相同,学生经常完全用汉语的发音来代替英语的发音。如/t?蘩/,很多同学都把这个音读成汉语中“吃”的声母。此外,由于英语中的元音划分更细,学生往往会出现音位的不完全分化――用母语的一个音位代替二语中有区别性的两个音位,结果失去了音位上的差别。如/i/和/i:/,学生会认为这些音素只有长短上的区别,因而把它们全部发成汉语拼音中的“衣”,而只是前者稍短,后者稍长,完全忽略了其他的特征。受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还常常在一些辅音后任意地加上元音,如把food读成/fu:d/,或者发音不到位;将seen,ring这些单词中的最后的鼻辅音按照汉语拼音中的/en/和/eng/来发。

2.重音、节奏、语调方面

英语语音学习中能否正确使用重音、节奏和语调对英语口语整体性和交际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的难点。

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英语单词中很多是多音节的,英语中词的重音很重要,但也是一些学生语音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即便知道重音在哪个音节,也无法正确读出,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突出重音。在句子重音的问题上,他们把重音随意放在他们想放的地方,而不能使用正确恰当的重音,或是根本没有重音。

正确地使用语调十分重要,如果语调使用错误,很可能就无法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引起误解。学生们虽然对于一些基本的,例如一般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应该用什么语调有所了解,但付诸实践时却显得生硬,相当一部分学生几乎所有的词一律使用降调。而对于母语为英语的人来说,语调上的错误也是难以接受的。

节奏是学生掌握最不好的一个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节奏极不平稳,或者听起来没有任何节奏,没有轻重快慢之分,也不知哪里该停顿;吞音现象比较多,有些词发得过于含糊,甚至有时被完全省掉。由于节奏掌握不好,在读较长的句子时,常常出现一口气读完,结果喘不上气来的情况。

以上错误基本上都是源于汉语和英语语音差异造成的语际干扰产生的语际错误。

三、英汉语音体系的对比

文瑞克强调要对语言干扰进行分析,就必须先详尽描述语言间在各层面的异同,帮助人们认识语言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语言间的迁移,预见学习中的难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外语学习和教学。语言学家弗赖伊斯和雷多提出对比分析假说,认为“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是由两种语言的差异引起的,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并克服这种差异”,因此应当“将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解释或预测外语学习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的困难与错误,并以此来指导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因此,在英语语音教学和学习中很有必要认真对比分析英汉的语音体系。

1.音素方面

英语中有48个音素,汉语中有44个音素,都包含元音和辅音,发音器官也基本相同。辅音方面,就发音部位而言,两种语言都有双唇音、唇齿音、硬腭齿龈音和软腭音。两种语言中有些音素相似,但没有任何两个音完全相同,它们在舌位、唇形等方面会有差异。

英语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汉语的元音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汉语里只有6个单韵母;英语里有12个单元音,而且分为前、中、后元音,其中有些单元音在普通话中找不到近似的音,而普通话中能找到的近似的音。其发音的舌位也有所不同。普通话的复韵母和英语的双元音虽都以强元音为主,向弱元音方向滑动。但是,普通话滑动较快,而且并没有达到弱元音的位置,念起来两音浑然一体;英语的双元音滑动较明显,两者相对独立。而且在发音的部位和口形上都存在差异。英语的辅音多数是清浊成对的,如/p、b/,/t、d/,/k、g/等;而普通话的辅音多分为送气和不送气的清辅音,如/p、b、t、d、k、g/等,浊辅音只有/r、m、n、l、g/5个。汉语中没有明显的爆破音。汉语拼音中的b,p,d,t,g,k与英语中的/p/,/b/,/d/,/t/,/g/,/k/是不同的,汉语中这些音结尾处都加入一个元音,使其真正发音成为/bo/,/po/,/d/,/t/,/g/,/k/,从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爆破。

在汉语中,除了鼻韵母在字尾的情况外,在音节末尾是没有辅音的,而英语的辅音几乎可能出现在音节的任何位置。在英语中,出现在词尾的辅音无论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其发音都很轻,但是,这个辅音仍然应该有它相应的时间占位,而不能够把它省略掉或是在后面加元音使其听起来更加清楚。英语发音中还有辅音连缀现象(consonant cluster),指两个(或以上)辅音连在一起,发音时快速地从前一个向后一个滑动,中间不能插入任何其他的音的现象。汉语中是没有这种现象的,所以中国学生会在紧接在一起的辅音连缀之间夹进一个元音或者把两个辅音缓慢地单独发出来。

2.音渡方面

连读现象在英语中非常普遍。一般说来,在同一个意群中,凡是以元音开始的音节,它都可以与其前一音节的最后一个音素发生连读。而在汉语中也有少量的同化现象,如:“天啊!”“好啊!”中的“啊”分别读成“哪”,“哇”。“好漂亮啊!”中的“啊”也会受“亮”中/ang/音的影响。只是汉语的连读不像英语中那么普遍,而且大多数字以韵母结尾,使连读受到很大限制。当前面一个音节以辅音(即“韵母”)结尾、而后一个音节以元音(即“声母”)开头时,往往在两音之间加上一个“喉塞音(Glottal stop)”来把两个音隔开,这样,就不可能发生连读。例如,棉袄mián ǎo,就不至于被读成miánǎo(棉脑)。同化现象在英语中也很常见,即相邻两个音素由于互相影响而使其中的一个或同时使这两个音素在清浊方面,或在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方面发生变化,变成相同或相似的音。例如,/vk:s/(of course),浊辅音/v/由于受到清辅音/p/的影响而读成/fk:s/。在汉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如:棉袍mian-paomiam-pao难民nan-minnam-min这里的“棉”和“难”都以/n/结尾,但因为受后面双唇音/p/和/m/的影响,“棉”、“难”后面的/n/音就同化为双唇音/m/了。只是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不像在英语中那么常见,而且大多数人都忽略它的存在。

虽然在汉语中有类似的连读和同化现象,但是由于非常少见,所以还是成为中国学生语音学习中很难掌握的一个发音技巧。

3.语流方面

英语语流中具有特有的节奏模式(rhythmic pattern),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之间,在音的轻重、快慢上有着鲜明的对比。英语是重音节拍语言,一个句子中的重读音节有规律地出现,每个重读音节不论其后面是否跟有非重读音节,也不论其后面所跟的非重读音节多少,从一个重读音节到另一个重读音节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而且英语中的停顿是以意群或节奏群来划分的。汉语则属音节节拍语言,各个音节的轻重、长短没有明显的区别,除了极个别的弱读音节外,句子重音几乎是一个紧挨着一个。无论说话速度的快慢,句子中的每个音节所占的时间大体上相等。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单词的音调不改变它的词义。语调是属于整个句子的,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语气等,这种语调的核心一般放在语句的末尾。汉语则属于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声调关系到词的含义。因此,中国学生应当看到这一区别,不能只注重一句话中某个词的声调变化。

其实在语流方面,汉语与英语也存在共同之处,都是以语意为单位进行断句,都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去重读需要强调的部分。如:

A:Turn slightly towards me.Your head slightly towards me.

B:Right?

A:No,only slightly towards me.

A:往我这边转一点。你的头往我这边转点。

B:可以吗?

A:不,往我这边转一点。

汉语与英语在用语调表达不同的语气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如表示肯定和陈述是降调,表示疑问和怀疑用升调。

1.甲:你们打算明天走?(表示疑问)

乙:是的,明天。(表示肯定)

A: You will leave tomorrow?(表示疑问)

B: Yes,tomorrow.(表示肯定)

2.甲:我们打算明天走。(表示肯定)

乙: 明天?(表示疑问)

A: We will leave tomorrow. (表示肯定)

B: Tomorrow?(表示疑问)

汉语和英语在发音特征和规则、音位的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中国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造成语际干扰。中国学生如果能认识到这些差异,就能在学习中避免和克服汉语的干扰,更有效地学习英语语音。但是也不能忽略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这些相似点可以促进英语语音习得。因此,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英汉语音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做出有意义的概括,培养其英汉语音系统差异的敏感性,使其深刻理解两种语言在发音方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帮助他们克服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熊锟.再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1-4).

[3] Brown, A. Teach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4] Cook,Vivian,Newson,Mark.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10

【关 键 词】 教学;对外汉语;语音

我们知道,不同语言之间或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之间所存在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语音系统不同,所以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或方言都必须学习其语音系统。最能代表汉语语音系统特点的是音节和音素,下面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辅音、单元音和声调这三方面谈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相关技巧。

一、辅音教学

学习辅音最重要的是掌握每一个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汉语教学中,辅音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

因为送气与不送气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特别留心把它们区分清楚。许多学生不会发p、t、k、c、ch、q这六个送气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言里没有这样的送气音。英语中有送气音,但是与这几个辅音相对应的英文字母有时送气,有时不送气,即使送气,气流也比较弱,而且多半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汉语中送气不送气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指点送气发音方法,即让气流从堵塞处冲出来,列举例子给他们听,也可以拿英语的class 与glass 比较,让他们体会。

(二)清音和浊音的区别

汉语普通话的辅音只有m、n、ng、l、r是浊音,其余都是清音。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把汉语的b、d、g、zh、ch、sh等都发成浊音,因为跟这几个字母相对应的英文字母发浊音,他们看到这几个汉语拼音字母,就很自然地用英语发音的方法来发音。

(三)h的发音

汉语的 h发音时舌根要抬起与软腭发生摩擦,英语的h发音时气流在口腔里受不到任何阻碍。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常常把汉语的h发成英语的h,听起来好像在嗓子里, 教这个音时,对舌根与软腭的摩擦要适当夸张。

二、单元音教学

a: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的三个音位变体,以tan贪、ta她、tang汤这三个音节中的a为例,试比较发音,可以感受到这三个音节中的a的开口度依次由小变大,舌位由前到后。

o:汉语o的发音比英语中o的开口度要小一些,舌位要前一些,汉语的o只能跟b、p、m、f四个辅音相拼,o和辅音之间实际上有一个u音。教学时可让学生先发bu、pu、mu、fu,在发音过程中把嘴张开一点,就成了bo、po、mo、fo。

e: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听到单独作韵母的e时,很容易联想到英语的bird、girl等词中间的那个元音,因此就用元音来代替汉语的e。其实bird和girl中的那个音舌位居中,而汉语的e舌位靠后,跟发o时的舌位差不多。可以用o来引导,让学生先发o,舌位保持不变,然后嘴唇由圆变扁。

i:这个音有三个音位变体。单独成音节和在j、q、x后面是一种变体,在z、c、s后面是一种变体,在zh、ch、sh、r后面又是一种变体。单独成音节和在一个音节开头,多数学生发音不困难。在辅音后面作韵母时,可以跟辅音一起,作为声韵组合或音节整体教,不必单独教。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把辅音后面的i念成英语the中的那个元音,要加以纠正。

u:教这个元音时,可说明这个元音相当于英语food中的那个元音,而不同于英语book中间的那个元音。

ü:英语中没有这个音,所以大多数(下转64页)(上接62页)学生发不好这个音,基本上都用u代替。教学时可以用i或u来引导发音,用i引导,就是让学生先发i,舌头不动,然后圆唇,用u引导,就是让学生先发u,嘴唇不动,然后舌头由后向前移。

er:这是一个卷舌音。学生发这个音不困难,就是听起来有点生硬,原因是卷舌太早。因此在教这个音时,要通过夸张拉长前一部分,告诉学生舌头要慢慢卷起。

三、声调教学

外国人学汉语,声调是语音学习中最难的,他们说汉语多半洋腔洋调,主要原因是声调不对。说英语的学生主要是第二声上不去,第三声不会拐弯,第四声下降不到位。

先教第一声和第四声。对多数学生来说,学会第一声不难。学会了第一声可以起到定调的作用,其他声调的高低都是跟第一声相比较而言的。学习第四声的主要困难是下降不到位,英语中的降调接近汉语的第四声,但是要夸张才能到位。

学会了第四声后,用第四声带第二声。学习第二声的困难主要是上不去,上不去又往往是起调太高,用第四声带第二声,就可以避免起调太高。可以用第四声加第二声的词或词组进行练习。

对于第三声,先教半三声,再教全三声。普通话中很少说全三声,半三声是主要的,因此主张不专门教全三声。半三声的调值是211,先教211要容易一些,由211到214只需要稍微夸张一下,适当抬高点声调就可以了。

以上是笔者在汉语学习中总结的跟语音教学有关的一点经验,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课题。作为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我们有义务铲除汉语通向世界的障碍,为那些对中华文明有浓厚兴趣的人建立学习通道。

【参考文献】

[1] 朱博. 浅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11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负迁移

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之间的关系,在pica(1994)列出的外语教学工作者们最关注的十大问题中,“母语怎样影响二语习得”列为第一。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现象(language transfer)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真正研究。所谓的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就是指,在外语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之后,其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及语义知识的影响。语言迁移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果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与所使用的母语相近,外语规则与母语规则相同时,就产生正迁移;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而如果学习者所学的外语与自己的母语很不相同,外语规则与母语规则出现差异时,尤其是表面相似但实际不同时,往往会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会造成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从而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阻碍作用。母语负迁移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要努力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一、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与母语负迁移的关系

尽管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系统具有许多共性,但是由于世界上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交际观念及思维模式,其语言系统在许多方面也不尽相同。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人类语言,是各类信息的载体和用于交际的工具。它们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等层面上存在着某些类似规律。这些相似性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促进作用,其结果往往出现正迁移。但它们有着不同的交际模式和话语结构,在更多的方面迥然相异。这样,英语学习者很容易就把汉语母语中已经内化的规律负迁移到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上,从而导致语言错误和语用交际失误。

英语是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有词形的变化;词序也比较灵活;注重句子形式;结构相对完整;而且句子或语篇里常常采用诸如连接词、关系词、介词等多种连接手法。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称不上有词形变化;词序也相对固定;更加注意内在意念却不受形式的约束。如果英语学习者不能深入了解这两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层面的这些差异,很容易就把汉语思维定势套用在对英语语言系统的理解和使用上。从而导致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英汉两种语言系统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语篇层面和语用层面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迁移现象主要表现在这些层面上。以下就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系统在这些层面上的对比分析,找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负迁移在其中的表现。

(一)母语在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

由于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英语和汉语各自拥有不同的语音发音规律。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是不完全一样的。英语中有四十个元音和辅音音位。很多音位都不可能在汉语的标准话中找到相同的音。例如,英语中的元音[i],[u],[A]和两个摩擦辅音[?],[0]等,在汉语中就无法找到与其近似的音。另三个辅音[b],[d]和[g]在英语中是不吐气的浊辅音,而b,t,g在汉语拼音字母中则是吐气的清辅音。再如,汉语中的字除了少数以鼻辅音/n/,/η/结尾的外,大部分都是以元音结尾。而英语中既有元音结尾的开音节的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的词。所以操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读除了/n/,/η/以外其他辅音结尾的英语词时,总爱在后面添加一个元音。另外,汉语中的“斯”,“资”的声母“s”,“z”和英语中[θ],[?]听起来似乎有点相似,许多英语学习者便不自觉地用“s”代替英语中的[e],用“z”代替[?]。把汉语中的发音搬到英语中去,从而造成语音上的负迁移。这些也正是为什么中国英语学习者把think读成sink,把thought读成sort,把thing读成sing,把it读成eat,把speak读成speaker,把work读成worker,把blow读成below的原因所在。

英语和汉语语音系统的另外一个主要区别是,英语是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意的“语调语言”;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英语中的单词无论被念成平调、升调或升降调都无法改变其词义;而汉语的每一个字除了由元音辅音组成之外,还有一个附在上面的能区别或改变字义的声调,例如“qian”(牵)、“qian”(钱)、“qian”(潜)、“qian”(歉),这四个字尽管音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声调完全不同(分别为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也就形成了四个不同的汉语字体。

(二)母语在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英语词汇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搭配能力等方面与汉语词汇差别很大,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别,用母语的思维规律去套用必然会导致母语负迁移。首先,语言的独立性决定了一种语言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一对一的对应词,例如,faculty与汉字“能力”貌似对应,而faculty还有“全体教员”“系”“科”等意思,但是汉语中的“能力”是不可能有这些意思的。至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实际上文化对词汇的影响是最大、最明显的。各个民族往往对某些词汇所赋的内涵意义大相径庭。例如,“龙”在汉语中是“英雄才俊,蓬勃向上”的象征,故而有“望子成龙”“龙风呈样”之说。而“龙”在英语中的对应词dragon则指一种能喷水的怪兽,是“凶残、恐怖、贪婪”的象征。因此在汉译英中“望子成龙”常被译作“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have a brightfuture”,同样“亚洲四小龙”就被译作“four Asian tigers”,而绝不是“four Asian dragons”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搭配习惯、搭配范围由于受到各自语言特征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或影响,亦各不相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习惯表达方式。例如汉语中的“看”可以和“电视、电影、书刊、黑板”等搭配。而英语中却分别要用动词watch,see,read,look at;汉语中的“浓茶”“浓烟”在英语中的表达式分别为strong

tea和dense smoke,strong和dense都表示“浓”。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就常把汉语词与词的搭配习惯错误的迁移到英语短语的搭配上。例如,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他们就常会说出诸如“see newspaper”(看报纸),“open one’s eyes”(开阔眼界),“learn knowledge”(学习知识)之类的不合适的话语。

(三)母语在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汉文化知觉的领悟性的思维方式酿成了汉语“尚意合,以意驭形”的语法特征,这与“重形合,以形统意”的曲折型英语语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首先英语的语序多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而汉语的语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子的意义,主语与谓语的次序相对灵活,状语常放在主语之后。如英语句子:

Jack finished his homework last night,

可以在汉语中用几种不同的语序来表达:

(1)杰克昨天晚上就把作业完成了。

(2)杰克昨天晚上做完了作业。

(3)那些作业,杰克昨天晚上就做完了。

但某些频度副词在汉语中常位于动词前面,位置比较固定,在英语中却要取决于谓语动词类型。诸如“总是”(always),“经常”(often),“通常”(usually)这些副词经常被误用。像这样一个句子:Tom often was the first to answer questions,(汤姆经常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就是由于汉语的恩维定势而引起负迁移的表现。

再就是,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句子中连词的使用要比汉语使用的多得多,例如下面的两个英语句子就分别使用了常见的连词because和if

(1)Just because I don’t complain,people think I’m satisfied,(我没发牢骚,人们就认为我心满意足了)。

(2)If you would care to leave your name,we’ll get in touch as soon as possible,(请留下你的名字,我们尽快和你联系。)

汉语句子中的连词通常是成双成对的出现,而英语中的句子却不存在这种连词并用的情况。例如,汉语中常见这样的连词并用:“虽然……但是……”“既然……那么”“因为……所以……”。因此,中国学生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常写出这样的错误句子:BecausePhilip had something wrong with his leg so he walkedslowly,Though they lack official support but they continue their struggle,这主要因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句法结构掌握得不够熟练,在表达意义时他们往往依靠已掌握的汉语句法知识,不自觉地套用了母语的语言规律,从而导致了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四)母语在语篇层面上的负迁移

东西方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经常按照逻辑思维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具有跳动迂回式的思维习惯。在语篇的组织结构上也体现了这种差异。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语篇组织模式经常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说明自己的观点或写作意图,并且明朗自己的态度,这也就呈现出亚里士多德的线条式(Aristotelianliner):提出论点后语篇直线向前推进,出现一个合乎严密逻辑过程。通常语篇开头和结尾相呼应,文章有条有理、脉络清晰。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语篇模式通常是迂回曲折式的(circular)。语篇开头往往是从相关联的事件人手,用委婉曲折的手法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论证过程遵循一个“转”的模式,整个语篇是“S”型发展。另外,西方人强调主客体的分离、注重客体的形式逻辑,而汉语民族注重主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主客体融合。因此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占很大比重,诸如:“It is supposed that…”,“It can beargued that…”之类的被动句型结构在一些论说文和科技文章中经常出现。汉语则常常把人称用做主语,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常写出“英语形式+汉语思维模式”的文章,汉语母语语调就夹杂在其中的句法结构和语篇组织方式中。

(五)母语在语用层面上的负迁移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交际原则、交际模式、礼貌准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汉语言文化中,同事、朋友、亲戚之间往往是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会彼此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职业、婚姻等状况。而英美人士则强调其个性的独立。非常注重个人的privacy或private affairs。与他们接触时,年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回避,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干涉别人的私事。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毫无顾忌地问起操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所忌讳的问题,很容易就引起语用方面的失误,从而导致交际失败。例如,在中国,相识的人见面打招呼时,人们常常根据具体情况这样问候别人:“吃饭了吗?”“上哪儿去?”“你去做什么?”;而西方会用“Hi!”“Hello!”或谈论天气状况之类的用语来打招呼。若把汉语中打招呼的方式运用到和西方人士的交际中。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可理解的尴尬和误会。再如,当西方人受到别人的赞扬时,为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通常回答“Thank you!”来表示礼貌;但是中国人一般为避免盛气凌人常常以谦虚的方式来表示礼貌,就会使用“过奖了”“一般一般”“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语,而中国人使用的这些谦语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颇感费解。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不太了解这些差异又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无意识的套用汉语的语用规则,而无法使自己的语言让操英语为母语的人听起来地道又得体,甚至会引起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例如,当中国学生在路上遇到外籍教师时,有时这样询问:“Where are you going?”、“What do you want to do?”实际上这让那些外教听起来颇难理解:我去哪、去做什么和你有什么关系?还有当外教向中国学生表达感谢时,中国学生的答语往往是It’s my duty to do so,当然,这在汉语语言环境下是十分恰当的言语行为,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答礼。可是根据英语背景知识被期待的回答应该是“You are welcome,”或者是“It’s my pleasure,”这类的话语。这些类似的语用错误主要是由于母语在语用层面的负迁移导致的。

三、克服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对策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方

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用母语的思维定式和规律去套用,在二语习得中必然会导致母语的负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比。吕叔湘先生曾强调“我相信,对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体会。”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中国学生会集中精力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更清楚地看到英语的本质特征。从而慢慢克服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进行英汉两种语育系统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层面上的对比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对英汉的音位、词法、语义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教师应讲清与汉语发音相似但有区别的英语音位的发音特点、发音部位,点明易出错误之处,同时设计有针对性的辨音练习、辅音连缀练习。教授词汇和语法时都要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适当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逐渐形成与母语不同的语言概念体系。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12

关键词:泊车,方言,词义扩大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成了随处可见的生活必需品,城市私家车数量急速大幅增加,停车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主干道众多人行道、绿化带都被汽车“占领”,变成了临时停车场,为了维护城市的整体秩序,许多公共用地摆放出“禁止停车”标志,而近一两年来,在广东,湖南一带地区的“禁止停车”纷纷变成了“禁止泊车”。甚至在为数不少的学术论文中,也频频出现“泊车”一次,如《经济问题》2005年第11期刊登的《城市泊车问题与对策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第26卷5-1期刊登的《自动泊车超声传感器系统设计》和《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刊登的《基于视觉感知系统和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车辆辅助泊车设计》中都用“泊车”一词来取代“停车”。

一、“泊车”的出现

分析“泊车”的词义有必要先从“泊”字的词义开始。

“泊”字最初的意思是 “浅水貌”。《说文解字》只有“ā弊郑隶书才有“泊”。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认为“ā薄“泊”其实是一个字,它们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后来词义引申,“潜水易停,故泊又为停泊。”如此,“泊”字具备了动词的意义。同时,“泊作薄,故泊亦为厚薄字,以为怕也。”所谓“怕”。也就是“澹泊”或“淡泊”;“泊”字又有了形容词的意义。

《康熙字典》记载:

“泊”。《V》傍各切《集》《》白各切,音薄。止也。舟附岸曰泊。《杜甫》漾舟千山龋日入泊枉渚。

又水貌。《前h郊祀歌》泊如四海之池。又澹泊,恬oo貌。《老子道德》泊乎其未兆。

又泊,w走\多之貌。《衡西京x》霍[泊。

又漂泊,流寓也。《庾信哀江南x》下亭漂泊,高蛄b旅。

又c薄同。《王充衡率性篇》庥泻癫矗故性有善骸

又《集》匹陌切,音拍。F,竹密貌。或作漠泊。《王褒洞x》密漠泊以k。又小波也。《木A海x》泊柏以~^。《]》泊,匹帛切。

《汉语大字典》里“泊”字有三个不同的音:

1.根据《六书故》“白各切”读如pō,作名词解。例如“湖泊”、“梁山泊”。

2.根据《广韵》“傍各切”读为bó,做“停留”解。“泊”最重要的义项是指“船”的停留,例如“门泊东吴万里船”。《玉篇》说:“泊,止舟也。”“泊”字也指其他事物的停留,例如“羁旅漂泊”。

3.根据《集韵》“匹陌切”注为pò,是解作“潜水貌”时的读音。

由此可见,过去“泊”字三个义项的区别是非常清楚的,三个不同的读音也是十分明晰的,并且都没有“车的停留”这个义项。“泊车”不仅在《辞源》、《辞海》这些大型辞书里找不到,在号称收词最多的《汉语大辞典》里也找不到;《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在“泊”字条下新增了一个义项,指它是一个方言词:“(方)停放(车辆):泊车”。至此,“泊”字终于和“车”有了联系。

二、“泊车”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中“泊车”的“泊”标为bó,似乎是由“泊船”的“泊”引申而来,读音也相对沿用,然而的确如此吗?

“泊车”一词最早见于香港,早在1995年,《华东公路》刊登的《香港的道路交通运输》一文中已经出现“禁止泊车道路”、“收费泊车道路”等词,随着香港回归,和广东省深化改革开放,全国各地求职者纷纷涌入珠三角一带,许多粤语方言词也随之进入普通话。在粤语方言中,“泊”字有两个读音:bog(与“雹”同音)和bag(与“百”同音)。这两个读音有一个相同的“又读”pag,而在香港、澳门地区“泊”只有一个读音pag,与英语中的“park”(停车)读音非常接近。

众所周知,香港历经百年殖民历史,英语曾经被强制作为香港的官方语言,所有道路标志全部使用英语,“禁止停车”(No Parking)被广泛使用。由于粤语中泊(pag)本身已经有(船的)停留这个义项,而读音又与park如此接近,久而久之“泊”在粤语中也可以用在“泊车”上。香港人多地少,地价高昂,私家车数量又十分惊人,“泊车”问题相当严峻,可以说是香港人日常生活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使用频率相当高。在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中,“泊车”一次也渐渐进入了普通话,尤其在与广东接壤的湖南省,“泊”字在湘方言区的大多数地区也读成pag,自然接受了粤语中的“泊”而增加了新义项。

既然如此,“泊车”的“泊”也应读成“pag”,但是普通话原本并没有这个读音,在《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中“泊车”标注为“bó ch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著《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在解释“泊位”一词的第二个义项“停车位”时特别标注:注意“泊”不读pā。可见普通话中虽然吸收了新词义,却不愿接受它的方言读音,而是想将它纳入普通话原本的字音体系中而尽量减少英语影响它的痕迹。但目前的情况是,在方言中“泊”没有pā 读音的地区,“泊车”一词没有被广泛使用,而湘方言区粤方言区等地,人们仍然习惯性将它读成pā,这种“注意”意义并不大。

三、“泊车”与“停车”

“泊车”一词已经在粤方言区和湘方言区广泛使用,“停车”几乎难以见到,这种取代是否意味着“泊车”比“停车”更好,恐怕并不见得。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泊车”与“停车”其实是有区别的。在英语中,停车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作为临时停车,如公交车到站的停车等,这种停车时间很短.另一种停车是长时间的停车,如开车去商店,要把车停在一个地方,通常得一个小时以上.因此,英语把前一种短时的停车叫做Stop,把后一种长时间的停车叫做Park。而汉语的词汇中无论车辆停留多长时间,都可称为“停车”,不需再进行区分。在实际的运用中,人们也早已习惯“停车”。

非粤、湘方言的使用者在初次见到“泊车”时难以立刻理解它的意义,即使在粤、湘方言区没有英语学习背景的人也难以立刻明白,而“停车”却意义相当明确,基本不会产生歧义。原本的“停车”之所以被放弃,无非是因为香港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泊”字增加“车的停留”这个义项也可以看作对“泊”的丰富和发展,究竟将来是用“停车”还是“泊车”还有待时间的考验,毕竟约定俗成才是衡量语言发展的规律所在。

四、英语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赫尔曼保罗在《语言史原理》中提出将词义演变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种类型。

所谓词义的扩大是指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减少,外延扩大,即旧意义相当于种概念,而新意义则相当于属概念。也就是说变化后的词义的指称范围大于并包含原先的词义指称范围。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 有的词有两个或多个义项。几个 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义项一般是由此义项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新义项的出现,或使单义词变成多义词,或使多义词变成义项更多的多义词。

“泊车”的出现无疑是使“泊”的词义进一步扩大,而新义项的出现又与英语单词park有莫大的联系。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借鉴其实并不罕见,英语本身也是在借鉴和吸收欧洲多种语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发现大量来自英语的词汇,如沙发(sofa)、打(dozen)、拷贝(copy)等,某些英语借词已经在汉语中稳固发展,甚至演变为词根,衍生出更多汉语新词。如:由bar音译过来的“吧”字,最初只用在“酒吧”,后来又出现“网吧”、“茶吧”、“桌游吧”等新词。又如由show音译而来的“秀”已经被汉语使用者普遍接受,尤其前两年“选秀”节目大行其道,“做秀”等词使用频率也相当高。

与“泊车”类似的例子还有“粉丝”一词的新义项出现。“粉丝”原本的意思是“某些淀粉制成的长丝状干食品,用温水浸泡后再烹制成需要的食品花样”,而受与其读音有些接近的英语单词“fans”的影响,粉丝新增义项用来表达“某人的崇拜者、仰慕者”,尤其在年轻人的语言习惯中,“粉丝几乎只用来表达后一种意思。甚至“粉”和“丝”再进一步发展,其中单独一个字就可以用来表达“仰慕者、崇拜者”的意义。如张靓颖的“粉丝”称为“凉粉”,郭德纲的“粉丝”称为“钢丝”,现在网络上和日常生活中“潘俊币淮我卜缤氛劲。“潘俊蓖ǔ1荒猩用作自嘲矮、穷、丑(与“高富帅”相对)和没有女朋友,“丝”俨然也演变为汉语的成词语素,常用来描述某一种有共同特点或爱好的人群。

从英语中吸收新的成分来丰富发展汉语的词义究竟是好是坏,现在还无法定论,符合汉语内在规律的词自然会慢慢沉淀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而某些生硬的词也自然会在使用中逐渐被淘汰。“泊车”最终能否取代“停车”最终都要看使用中哪一个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结语:

“泊车”在湖广一带取代“停车”是“泊”字受到英语词汇“park”的影响而出现新的义项,这种现象可被视为英语词汇影响汉语词汇使其词汇扩大的一个例证,但这种影响是否积极,目前尚无法定论。

参考文献:

[1]宋彩霞.汉语词义演变中扩大缩小转移的模式.集宁师专学报.2001(3)

[2]杨惠芳.英语对汉语文本的影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