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时间:2023-07-07 17:23:38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1

摘要:文字是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中西文字差异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本文仅浅析一下中西文字鲜明的不同特点,以及在这些特点之下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传承的不同方式。汉语和英语都有动词,但是它们对不同文化的时态构成是不一样的,这也体现出它们在传承文化中的不同作用。

关键词:文字;汉字字形;拼音文字;文化传承;动词;时态;时间传递;空间传递;差异

文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对语言的交际作用起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和发展,有声语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社会为了更好地彼此交流和文化传承,在劳动的催化作用下,人类自身进化的强烈需要,依附于语言的文字产生了。语言的声音信息转瞬即逝,很难保存下去。可是,如果将其转化为视觉信息的话,文字就克服了这一缺陷。这也是文字能够成为传承文化主要载体的重要原因。但是,中西文字有很大的差异,这在许多方面都表现了出来。汉字是表意文字,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这是大家公认的二者最明显的区别之一。表意文字的汉字是由不同的笔画在一定的平面上通过横向和纵向同时展开组合而成的,汉字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式。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内外结构,半包围结构。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汉字笔画的组合顺序一起构成了汉字的结构形式美,富有变化但又不失有规律可循。拼音文字是通过拼音字母的线性排列而成的,组合顺序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显得单调,不如汉字那么丰富。这是表意的汉字和拼音文字在外观上呈现出来的不同。但是,不管是汉字还是西方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显著的标志。自从有了文字,人类语言就把转瞬即逝、难以储存和捕捉的声音信息转化成了可延时、可储存、可看见的视觉信息,并且被记录下来,这样语言和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文化就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可以迅速穿越时空进行传播,使人类社会的交际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人类文化得以积累和保存,同时也得以很好的传承。汉字和西方的拼音文字外观上的差异并没有抹杀它们传承人类文化的巨大作用。

汉字本身也记载自身字体的演变过程,这是一个由繁到简的缓慢而渐进的变化过程,也是自身字体的传承过程。它不是一下由一种字体跨越到另一种字体,也没有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断裂现象。新旧字体的磨合与并存,特殊场合不同字体的同时出现也是客观的需要。虽然现代汉字中有些字体已经基本不用了,但是这些字体所承载的文化通过新的字体传承了下来,而且有些从正式场合消失的字体虽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但是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从而加以保存。作为拼音文字应该没有这么明显的字体演变过程。因此关于笔文化和字体的演变文化就没有汉字丰富。当然,语音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一种书写符号。不管是汉字还是西方的拼音文字,这种书写符号均可以看做是起源于图形的。不同的是,当图形还没有与声音符号建立直接的联系时,它的语音形式没有与一个个确定的书写符号对应起来,而仅仅和图形所表示的概念直接联系。处于这个阶段的文字和生活中的言语依然是两套独立的代表概念的符号系统。汉字就属于这种情况。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其书写符号和相应的词的声音是对应的,这样的文字就是属于表音系统了。由于这种鲜明的差异,长久以来,不仅西方人认为拼音文字优于汉字,就连中国人自己也认为汉字在文化传承中不如拼音文字方便和优越,想抛弃汉字表意的特点而主张实行汉字拼音化。拼音文字见形知音,听音知行,这种特点非常利于学习,而汉字就不同了。同样的语音形式,有许多不同的汉字书写形式,没准就会写错;同样的书写形式,有不同的语音形式。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境加以辨别,从而降低汉字的这种特点带来的不利因素,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文字特点确实会加剧学习的难度,使许多人特别是外国人望而却步。读书学习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学习的巨大难度加剧了文化传承的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交流以及其它方面的交流。当然,如果我们只是站在西方拼音文字的角度来和汉字比较和审视,也许觉得汉字阻碍了文化传承,或者不利于文化传承。但是换一个角度,情况就不一样了。

从传统的观点认为,汉字字形和语言中词和语素有比较直接的联系。看到字形就能够启发人们去理解字义,而且大部分汉字也可以凭借字形推断读音。同时,相当一部分汉字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示字义类属的形旁,我们可以从相同形旁推知这一类字的意义类属,以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每个汉字的意义。表音成分中的声旁与整个汉字的读音联系密切,这使得汉字产生出巨大的生命力。同音词可以从字的形体上表现出它们的区别,形近词可以从读音上表现出它们的区别。这些情况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对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一特点恰恰也说明汉字有利于学习的方面。这也说明汉字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起到的重大作用。第二,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同音字多,字音简单,常用字九千多,单音位二百五十多。而拼音文字以英语为例,近期工具书上就有十多万字。这种数据上的巨大差异也说明了汉字其实比西方文字易于学习的特点。第三,拼音文字呈线性排列,汉字是平面型文字,组合形式丰富多彩的汉字字形,书写优美。而且有许多不朽的书法艺术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第四,汉字字形和语音形式还呈现出对偶和对仗方面的美丽特点。这些都是汉字利于文化传承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的诗歌艺术才能有许多不朽的佳作流传至今。从现代通讯、文化交流等方面来看,汉字简单优美,通信传递性优于英语等拼音文字,便于复制和传递,有较多的辨别符号等等。所以,汉字不会阻碍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相反,它能很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在促进中华文化不断走向发达方面是非常给力的。近年来不断兴起的汉语学习热潮也从一定的角度说明了这一问题。

汉字和西方的拼音文字中的“字”在汉文和拼音文如英文中是不一样的。英语文字中的“字”有刻画和挈刻的意思;和汉语中的“字”本义指高等动物人及其它动物的生殖繁衍,引申义是指把文字作为中介,使其担当传承文化的作用,以及传统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对人的塑造以及培养和传承文化于后代。汉字的“字”义可谓丰富多彩。《说文解字》中有“字者,言慈乳而寝多也。”《说文解字序》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汉字本身就有文化传承的意思。拼音文字注重对语言的时态及语法关系的严谨而细致的分析,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拼音文字的词根去推敲整个词的一部分基本意义,但这种联系概率是比较小的;汉字的高度发展是以字形和字义来体现的。拼音文字虽能准确地知其读音,却不一定能了解它的意义;而汉字虽不能知其准确的读音,却能大体了解它的意义。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2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字;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8 — 02

中华民族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伟大一员。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是由至少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融合壮大,创造了一体多元,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民族不断的融合中,构建了和谐社会,发展了力量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字产生于人类成长的幼年,并步入早期的萌芽文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史前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有代表语言的“符号”。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字一直传承至今,文化没有间断,贯亘古今,源远流长。

普通话,是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是民族认同的纽带56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一、语言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广袤,少数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普遍存在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客观现象。在非信息时代的历史长河中,又是如何交流,如何统一意志,共同缔造一个伟大统一富强的国家呢?是一个不解之谜。秦始皇同六国交往,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间也不能一句话也不说,光动干戈。孔子应该是山东人,又周游列国,都能听懂山东话?还听信他的儒家学说,并言之“半部论语治天下”。

屈原是楚国人,还有李白、杜甫都不可能会讲今天的普通话。那二千多年、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楚辞”、“唐诗”,今天怎么还能朗朗上口,字正腔圆呢。古代也应该有通用汉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然而历史上却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秦始皇的功劳。秦始皇统一了车輙、度量衡、货币、文字。就统一文字而言,应当是两个方面;一是统一写法,二是统一念法。同是一个字,念法不一样是不行的。日本人就没有学好;例如“信”字,我们意思是“信件”,日本人却搞成了“手纸”,这是不行的。屈原、李白、杜甫不能用方言,得使用统一了的文字和发音来写诗,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不仅合辙压韵,而且好听,况且诗词格律是很严格的,现代诗人也得亲遵守,按规矩办事。语言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焚书”也无法阻隔历史,仍然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国的文化影响了世界,造就了西方的汉学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外国人,也用汉字、毛笔、宣纸写书法,尊之为“书道”。世界各国的汉语热经久不衰,许多国家还设立了孔子学院,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

二、汉字的久远历史和勃勃生机

语言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并且要用文字的方式来记录它,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都要靠文字的记载,来表达文化的传承。

包括文字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人们只能靠结绳来记事。汉字是世界上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世界上曾有几种表意的文字体系,如古埃及的文字等,都湮没在人类发展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刻碑铸石,已失去了表达语言形意的信息,而成为失去生命,并与历史隔断的死亡了的文字,失去了属于文字功能的所有意义。

世界上只有汉字川流不息,永不间断,血脉相连,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是人类一枝独秀唯一传承下来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仓颉造字,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秦时的李斯所编的字书,首句也是“仓颉作书”。古人曾称文字为“书”,作书即是造字。但到了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并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切实的依据和佐证。第二种说法是伏羲作八卦,圣人易之以为书契。后来“书契”,用作“文字”的同义词。文字产生以前,结绳和八卦确实曾经起过类似文字的作用。

考古发现证实,汉字形成完整的体系,应始于夏商之际的铭文和甲骨文。原始文字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统治者为完善社会的统治,促进和加速了文字的发展,开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汉代人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正是为统浩集团或是部落的首领服务的史官、巫师们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的传承。

汉字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字音、字意的本质,除个别现象并无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形体和字的结构上,古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形体的演变,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结果。

汉字的造字法及其规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成过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基本的造字原则。转注、假借,是在文字运用过程中的再创造。汉字之初始,应是从简笔图演变而来,象形文字与图画最为近似,多为名词。象形字,是汉字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甲骨文中尤为突出。岩画中的日、月、山、水等,同甲骨文中的字十分相近。汉字的发展,由繁到简,是基本的规则。文字虽然与写实渐行渐远。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仍万变不离其宗,保留着象形、会意的内在因素。古代称非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为“夷”, 说的是一人一弓。门字是由左右两扇构成,门内的变化又很多,有开、关等指事。“牢”字,是牛关在房子里。“狱”字,左右为犬,中间不敢言语。这样的例子很普遍,所以汉字好认、好记,其中不乏艺术性和故事性、趣味无穷。汉字的结构是形体艺术,会意又包含着人类的智慧。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篆、隶、草、楷书等基本字体的结构变化,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的宝库。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都是从图画开始的,但多数变成了用字母来记音,成为语言符号的符号,失去了形意的功能。惟有汉字以形示意,并且以这种文化形态,发展传承为蕴涵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书面语言符号。在新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汉字也在发展与完善其象形表意的功能。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汉字无限旺盛的生命力。

三、文化构建了统一融合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融合统一的历史。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一统天下。汉文化在中国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遏止的核心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语言是在人们交往的需要中产生的。汉族和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即一个作为征服者的民族共同体,在与中原生产力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交往中,他们不仅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必须采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例如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汉语技能,并接受了包括教育和风俗,学会了汉文化,就连少数民族的皇帝也文采出众。汉族语言文字成为通用的,国家语言文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很快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洪流中来。

在这个融合中,不乏连民族也被融化进来。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很活跃的匈奴、鲜卑、勃海、契丹等少数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洪炉中,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族,而再不见于经史的记载。

汉族文化,也大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满族人流传下来的“旗袍”,是享誉世界中国人最美的服装经典。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满族建立的清朝,将“龙”的崇拜发挥得更加极至和神圣。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民族融合中不断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四、汉语语言的统一和神韵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除少数民族外,汉语方言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客观现象。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几大类别。但汉藏语言系统,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在汉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秦汉以前,南北差异很大,基本不能相通。我们现在说建立友好关系,常说“永结秦晋之好”,其实秦晋的方言并不相通。汉语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上,北方人不断南进的过程。汉语语言,是不同历史时期,北方话与南方土著语言的交融产生的结果。汉语语言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方言分布大体上与现代已无太多的差别。方言的形成取决于历史的因素。方言的状态,主要是语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等存在的语言差异,这是历史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积淀,是文化的表面现象,主体语言是一致的。

汉语还讲究神韵,这是在汉字形意、会形、会神的基础上,造就了神韵。汉语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形是外表的体现,神是汉语语言的精髓。汉语讲究语法和修辞,又形成十分严格的音律。汉语的内涵是“神而明之”,自古以来汉语强调“文化意为主”,书道苛求“意在笔先”。古代汉语在语韵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形成了语言艺术。汉语语言的神韵,音韵是构成神韵的基本要素。语言在意韵中的流动,追求韵律的清亮和意境的清亮、优美、空灵。汉语是一种十分优美和谐的语言。朗诵是汉语的十分完美的语言艺术,如诗、如画、如歌詠。汉语语言文化虽历经千载仍一脉相承,汉语传承下来的诗词歌赋,仍为千古绝唱。世界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说汉语,汉语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问没有止境。现代社会,国学热,方兴未艾。语言的传承永续,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文化是民族之魂。汉语语言的神韵,是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

普通话构建中国和谐社会

普通话,是中文的标准语言。中国人口众多,语言庞杂,为了加强信息沟通和加快发展速度,语言统一事关民族之大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广泛推行,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用北京话来标音。北方话主要指的是东北话,其中的核心是黑龙江和吉林的地方语言。东北话是由历史的熔铸和白山黑水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话的形成首先受满族语言文化的影响。满族视黑龙江为“龙兴之地”,在满汉文化的融合中,产生了汉语东北话。

在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大业中,清代又一次确立了中国地大物博的领土版图。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用统一的汉族语言经略了,幅员广阔的大中国。东北话成为官方和民间往来通用的标准语言。在这个语言统一的进程中,满语变成了濒临消失的语种,只在普通话中保留了部分满族方言。满族在中国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代普通话,经过近六十年的不断推广,已经炉火纯青。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成为富国强民的纽带。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仅语言相同,而且同宗、同族,同为炎黄子孙。两岸的认同不断加强,除宽松的政策外,“乡音”连结了两岸中国人的心。

联合国大厦响彻着一个共同的中国声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之魂。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3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困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媒体。进入网络时代,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新媒体形态,强烈的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中华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积累、沉淀的同时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发扬。而进入全媒体时代,电视、电脑、手机、尤其是网络的出现,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原有的传播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广大受众的需求,单一的传播途径大大的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与今的关系上处境尴尬,在中与外的抗衡中发育不足。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依靠海外孔子学院走向世界,但是和美国的好莱坞影片相比,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还不及其十分之一,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必须丰富其传播载体,尤其应该借助网络这种突破时空的传播媒介,实现传统文化的世界化、大众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

进入全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对新媒体、尤其是对互联网的依赖与日俱增,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单一,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缓慢而低效;其次,集娱乐与刺激于一体、主张自由平等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三是新媒体、互联网的不良作用使得人们的伦理观、价值观日益颓废,出现诸如汉字书写现实堪忧、实体书店遇冷、报业市场大规模萎缩、期刊杂志发行剧烈下滑、戏曲传承后继无人、传统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等种种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

2.1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同质化危机

文化传播实力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相关,受我国经济实力的影响,我国目前文化传播呈现出“西强我弱”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经济大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优势,在文化传播中充当了主导者,“文化霸权”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在互联网上,英美一些以英语为主语的国家,依靠其语言优势,“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肆意地渗透和入侵到其他民族文化当中,不考虑其他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中断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使整个世界的文化同质化,使全球文化朝着单一的向度发展”。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极大的冲击,许多“洋节日”取代了中国传统节日;好莱坞电影只要一上映便座无虚席,而我国经典传统剧目(京剧、豫剧等)票房收入却屈指可数。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霸权”浪潮的冲击下面临同质化危机,奄奄一息。

2.2文字弱化、语言滥用,中国传统文化被网络文化逆袭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有效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历经几千年而依然蓬勃发展,和手写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手写汉字已经逐渐被键盘文字所代替,越来越多的人群享受着这种简单、快速的书写方式带来的便利,而与此同时,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正在下降,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13年电视节目《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使许多人发现,熟悉的字常常写不出,经常在用的词语一旦书写就会出现错误,至于手写汉字的美感则更是无从谈起。我们进入了“键盘时代的汉字危机”。除了文字弱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语言也被网络语言所颠覆。诸如“土豪、吐槽、屌丝、hold住”等此类词汇,不仅在网络空间内被热捧追逐,甚至在主流媒体的舆论传播中也占据一定位置,2010年,大蒜、生姜价格一路暴涨,央视新闻栏目“朝闻天下”就曾用了“蒜你狠”、“姜你军”等网络新词报道了此消息。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4

一、模式的主体建构

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面向的人群是全日制公立学校k~12年级(幼儿园至高三)固定参加汉语学习的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初中和高中生。该模式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几方面进行设计和构建。

(一)课程目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http://在1999年公布了一个面向21世纪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外语教学标准,提出外语学习必须涵盖五大目标:沟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贯连(connection)、比较(comparing)和社区(communities)。这一标准将课程中的文化提升到崭新的高度,并赋予它极大的重要性[1]。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的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的课程目标也体现了5c标准的原则。其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中文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中文自学能力;能较为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并较快适应国内外的中国人社区;能比较和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特性,并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它们;能吸收和应用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其中,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这一点,是以往诸多教学目标或标准甚少提及的。这也是该模式的独到之处。

(二)课程内容:一般来说,第一节课为简介课,主要介绍中国国情、中国语言文字等基本情况。接下来,用两三次课来教授拼音和汉字基本笔画和偏旁,让学生对汉语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以英语教学为主,然后正式开始学习课本,教材为香港大华风采有限公司出版的《奇妙中文》。每节课前十分钟教学生背诵二到四句《弟子规》或其他经典词句,并对内容进行简单解释。之后学习词汇、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同一目的的练习至少要进行五到六次,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句型和课文学习结束后再进行汉字学习。每篇课文都有一个重点生字,先播放该生字配套的动画片,老师再讲解这个生字的文化意义。之后是书写示范,学生跟老师一起写两到三遍,再自己练习,一个生字至少写十遍。最后再用不同方式进行巩固和复习。课本新内容学习结束后进行复习、练习。下一次上课时对上一次的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和抽查。

每周最后一天安排经典文化课,主要是以中国传统经典为依托,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文化课本为中英拼音版《弟子规》(一年级)、《太上感应篇》(二年级)和《十善业道经》(三年级)。这是常规的经典文化课教学。另外,根据中国重要的节日,在相应的时间向学生介绍节日风俗及其文化意义,并组织与此相关的活动。还有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设的文化专题讲座。除此之外,还设有电影文化课,让学生在看电影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并巩固所学的知识。针对参加现场教学的学生,还提供中国书法教学。可以说,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文化课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内容上也颇有深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文化课以经典文化课为主,节日文化课、专题讲座、电影文化课为辅,不同的文化课穿插进行,形成了一张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传承网,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

(三)教学组织: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是小班教学,一个班原则上不超过20人。每学期约18周,学期中和学期末各有一次大考。学生平时每学完一课后要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以及网上提供的配套练习。每单元学习结束后(学完一单元大约需要四周时间)进行单元测验,单元测验内容也包括文化课内容。语言课采用综合课的形式,其中包含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一个班由一名老师主讲,但也可以请其他老师进行客串或辅助练习。语言课与文化课分开,每周安排一次文化课。在平时的语言课中也会渗透中国文化的内容。

二、模式的主要特点

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中所说的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并非仅仅停留在语言课带入中国文化、开设单独的中国文化课这样的形式上,而是所有的教学都是以中国文化传承作为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而展开的。从课程目标来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汉语沟通和学习能力,还要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学会用另一种视野来看世界,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来引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课程设置来看,不仅有专门的中国文化课,还有经典文化课、节日文化课、专题讲座、电影文化课等多种形式。尽管文化课与语言课的比例为1:4,文化课的课时不如语言课多,但是传承中国文化成为整个教学中的核心。从具体教学来看,我们将中国传统语文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比如强调朗读和背诵、不断重复、在汉字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等,都是受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启发。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呈现以下特点:

转贴于 http://

其一,既尊重汉字的教学规律,又注重发掘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有学者认为,方块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缩微系统。汉字本身有深刻的文化性,当先民在创造汉字时,就使汉字嵌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汉字教学无论是对于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意义都十分重大。在正式教授汉字之前,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树立汉字的基本概念。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态、发音和意义之间的基本关系。此外,开始的几节课也要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汉字的基本印象。如让学生了解并熟记汉字的基本笔画、基本结构、书写规则等,并让学生尝试学习几个简单的汉字。在此基础上,学生今后学习汉字就不会手足无措。当学生步入正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可以做一些关于偏旁部首的小总结。如:带“亻”和“氵”的字有哪些?这些偏旁代表了什么意思?再往后,可以加入形声字的概念。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汉字教学中贯穿文化的主线。讲汉字不局限于讲这个字的发展演变、基本字义,还可以进行延伸,讲讲它所反映的文化意义。如讲“仁”字,孔子在《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仁”是二人相处相接的关系,“仁”之“二”字,即二人,“二”字上面一短横,代表自己,下面一长横,代表别人。把自己看得小一些,把别人看得大一些。把自己看得很小居上位,把自己看得很大居下位[2]。“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者爱人”,就是心中装着别人。学生听到这里,每每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样讲汉字,不仅讲了汉字的字形、字义,还讲了这个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启发。学生不仅学会了汉字,更吸收到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

其二,既重视人伦日用的反复练习,又强化传统经典的朗读背诵。《中庸》第二十章提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说的就是重复的力量。语言教学中,一定的重复量是必须的,否则,学生很容易“狗熊掰棒子”,学得快忘得也快。但是,过多的简单的重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花心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重复练习的效果。以教学生“你喜欢吃什么?”“我喜欢吃苹果”这样一个短对话来说,老师以慢速带读一次,快速带读一次,学生全体读一次,男生问女生答一次,女生问男生答一次,这样就已经有五次同样的对话。之后让学生做替换练习。老师抽查几个学生进行问答,然后再让每个学生做一个表格,调查五个同学喜欢吃的东西,再把答案记下来,向全班同学做一个报告。这样,一次对话又有了好几次重复,而且并非简单重复,因为学生在报告时必须做一下人称转换。这是比较基本的做法。实际上,每堂课所做的重复远远不止这些http://,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况下进行了大量的重复。这样即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汉语,学生脑海中依然会有比较深的印象。除了日用语言的反复练习,还有中国传统经典的背诵。在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中,每节课的前十分钟为朗读和背诵《弟子规》(二年级背诵《太上感应篇》)时间,文化课的前十分钟也不例外。其目的有三个:一是帮助学生静下心来,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帮助学生在背诵中进一步加深对文化课所讲内容的理解;三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开始背诵一两个月之后,他们的汉语发音,尤其是音调的准确性会明显提高。

其三,既重视经典的学习,又重视经典的力行教育。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中的文化课主要是以中国传统经典作为教材,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其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经典文化课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课或中国古代文学课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目的不是通过概论式的介绍,让学生在脑海里对中国哲学或是文学产生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框架,而是让学生通过接触第一手的传统经典,直接转贴于 http://

吸取其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品质。为什么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经典中选出《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作为经典文化课教材呢?这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三本经典,就是让学生接受中国古圣先贤关于做人的教诲,并将这些教诲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比如有位学生在学习《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之后写了这样一段话:“学习《弟子规》对于处理兄弟姐妹的关系的确很有益处。我试着让自己的兄弟姐妹先挑最好的东西吃,我最后再拿,即使不是感恩节我也是这么做的!”学生们在背诵经典之后,能够把所学的内容举一反三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人不得不赞叹经典的力量。

三、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教学实践中,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融入了不少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我国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颇具启发。

其一,要加强背诵。目前在我们的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背诵量不足的问题。很多学生一年下来学了几大本教材,句型不可谓不全面,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老师的讲解不可谓不细致,可是学习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而且经常出现张口忘句、提笔忘字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学生背诵功夫的训练。只有随着背诵输入量的增加,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语言的熟练程度才会显著提高。如果学习语言只注重理解而不注重背诵,所学知识就无法得到有效巩固。而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十分注重背诵。它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中的重要句子,还要求学生背诵中国传统经典。实践证明,在加大背诵的力度之后,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都能在短期内得到显著的提升。正因为背诵在汉语教学中能够起到如此积极的作用,我们不妨将它带进对外汉语课堂,让学生在背诵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其二,要强化汉字教学。汉字教学一直以来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国内一般采用的是语文并进、随文识字的方法。由于外国学生,尤其是很多非汉字圈的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汉字,他们对于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书写规则等没有相应的概念。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语文并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而且,学生由于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汉字教育,也很难通过汉字的内在规律和理据的帮助来记忆汉字,只能学一个记一个,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的相关经验,在正式上课前开设短期的汉字学习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结构和书写规则。当学生能够较快地分解汉字的基本部件,并能准确摹写下来时,这一学习便告一段落。另外,当学生掌握的汉字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汉字教学中去。比如讲“化”这个字,它像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我们常说的“文化”,“文”是花纹,代表一种符号。古人通过“文”来记载、提炼对人类、社会、自然的认识和经验,最终形成了一种几千年来不断沉淀的力量,把“文”的内涵进行转化和改变、融会贯通,形成“文化”。因此,“文化”也具有改变、教育人的功效。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汉字所蕴含的智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大有益处。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5

关键词:象形汉字新媒体艺术设计应用方法

象形汉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成熟的造字系统和美丽的笔画结构,被视为艺术性和使用性兼备的文字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象形汉字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相关设计作品数量不多、传播不广、应用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体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设计中需要融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元素,以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文化审美内涵。象形汉字蕴含的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纯朴的视觉语言、神秘的故事都能为新媒体领域提供优秀的设计灵感和素材。

一、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古汉字,即指距今两千年至三千年前我国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等处于源头的汉字。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甲骨文和金文是象形汉字中最具文化审美特征的古文字,其中所具有的符号性意义与审美价值能大大地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质量。

1.提升新媒体设计的艺术内涵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归纳总结出了六种造字方式,虽然纯象形字的比例并不是最多的,但诸多研究都称象形是造字之本,文化之源。在汉字的造字方法上,象形的造字是更具有意向性,在笔画和构成上都呈现出线条化和图案化的表现①。这种对形态的概括和归纳,形成的既便于记忆的文字,也是具有魅力的符号。象形汉字是东方记录历史、文化的起源,它扎根于三千年前,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它原本在龟甲、兽骨上、在青铜器上被记录。如今进入数字时代,它的呈现媒介更加多样,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元素可以在新媒体设计中应用,它的艺术表现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在新媒体创意设计中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象形汉字是目前为数不多可以识别、使用的古文字。利用新的形式,象形汉字能够迸发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目前,象形文字的研究集中在识别和勘误,象形文字被发现了四千字左右,可识别的一千四百个左右②,这些字多数是多意字,但有关象形汉字的设计研究不多,象形汉字的使用没有与时俱进,不能随着时空变幻下的审美趋向、社会意识形态而变化③,造成了了解象形汉字人群的断层。在新媒体中的运用有利于象形汉字的传播,进入年轻人的群体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传播=记录=传承,这种“传播”是把过去用甲骨、用竹简、用纸记录的象形汉字,设计在屏幕上、投影中、三维空间等新媒体艺术作品中,使其延绵不息的传承下去。

二、象形汉字在新媒体中的设计原则

1.识别性原则新媒体设计要传达信息,即设计的可识别。多数以汉字为主题的新媒体设计都会涉及到识别性,无论是应用象形汉字的字义、字形还是笔画,都要确定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识别。对于观看者来说,象形汉字还是比较抽象的,让观众能够明确地识别出象形汉字元素,才能够帮助建立联想,了解具象的汉字,明确设计的意图,最后引申出观众的思考,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受象形汉字字库的限制,有些字比较相近,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取舍。象形汉字中的月、夕和肉,就只有线条曲折的区别,使用这种能指区别不太明显的字体,就要用笔画取舍以达到准确使用的效果。如在汉仪陈体甲骨文中这三个字的设计(图1),月字选取的是甲骨文中“月”字的写法,夕字是在甲骨文“月”字的基础上去掉一笔,因在甲骨文造字中“夕”代表不全的“月”,所以选取了金文中“月”字的结构,“肉”字则选取了篆文中的结构作为字形,形态上更像隶书中的“肉”字。在甲骨文书法中,已经在字形的处理上达成了共识,在不违反字体的基本结构和造字规律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借用和删减,对不太能区别的字型进行适当地变形,在符合造字规律的前提下增强艺术效果④。

2.交互性原则在可识别的基础上,如果想要受众对象形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去设计交互行为,多交互的设计趣味性强,观看者能够直观体验和感受,会调动起来他们的参与感。交互设计里包括沉浸感的体验,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感知一个创造者构建的环境中,增加观赏者的体验感和观赏乐趣。如徐冰的设计作品《地书》把参与者输入的汉字变为图形符号,利用计算机的整合把字变成图形,增加了作品的交互性。新媒体注重对接受信息的反馈,这种反馈就把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变为信息的互动传播,在象形汉字的设计运用中利用这种“交互”的联系,可以引导受众持续的参与互动。

3.审美性原则象形汉字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其字体结构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在运用中要传承下去。但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中运用并不是拿来主义,照抄照搬,而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做到把具有审美意蕴的象形汉字和现代化的形式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是为了使用而使用,造成元素的堆积,这样会使受众审美疲劳。在设计时要考虑作品的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从外形、结构、质地、色彩等多元的视觉要素来考虑其艺术性,从而带来观者审美的愉悦。

三、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1.象形汉字字义的应用字义,即把象形汉字作为字体使用,可取字的原意和引申义。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中,象形汉字包括单字使用和编排使用。就可识别性来说,作为单个汉字使用比组合更易识别,因为作为一种符号,它的意向比较丰富,一个能指符号的所指范围比较广。如汉仪陈体甲骨文的宣传H5《甲骨也嘻哈》作品,就是以字义为主,“汉仪字库”、“可口可乐”等霓虹灯牌,使用的就是甲骨文字体,创新的基础上有民族传统特色。总之,准确了解字的本意和引申含义,取本义和引申含义是合适的,但只取形态上相似的字却不了解其自身含义的生搬硬套就失去的传达信息的意义。

2.象形汉字字形的应用象形汉字的字形具有鲜明艺术特点,字形在设计中多作为图案使用,可对字形进行重构、组合。因象形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和结构,会使设计通俗易懂,简洁明确。选取象形汉字的字形作元素的设计可对字义进行模糊使用,重视图案化的表达。陈楠设计师团队的《生肖甲骨文》表情包设计作品,充分运用了象形汉字的字形(图2),如“牛气冲冲”的设计就是把象形汉字中牛字的结构图案化变成一只“牛气冲冲”的牛头,强化了组合字的图形化和文字图形象征。另外,象形汉字因其载体的不同,字体的形态也有区别,甲骨文的笔画较细,多是生硬的直线,金文却有流畅的线条和笔触⑤。这种字形上的差异,在应用时具有创意空间。如北京奥运的系列标识设计就是以篆文为基本结构,兼具金文字体特征,通过现代图形的设计简化,使标识容易记忆、方便使用,通过特有形态达到形意统一。

3.象形汉字笔画的应用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是笔画,在设计中的应用也很多样,笔画多数是作为零件来组合使用,可以和其它字体相结合使用,进行变形和套用。如日本设计师井口浩太动态汉字的设计中,“布”字中间的笔画就变成了日本象征性的门帘,镜头推进一个个门帘后面。除了对笔画的变形外,还可以进行笔画的组合。如《我执》的字体设计动态海报,通过钢琴键的弹奏,掉落下一个个书法笔画,利用汉字的笔画和无声的钢琴键的演奏,创造出画面的节奏动感。象形汉字笔画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太过浅显的使用会造成“貌合神离”,忽略对象形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属性的设计,就像是无本之木,缺乏文化深度。

4.象形汉字载体的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大致分为两种:龟甲、兽骨记录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记录的金文,这两种文字的载体,也是象形汉字中所包含的元素,它们很具有标志性,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该载体的文化寓意。如顾鹏的甲骨文海报设计,运用了甲骨的载体作为主体,此应用方法也出现在标志和会徽设计中,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把中国传统印章作为主设计元素,利用历史沉淀下来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数字媒体设计可以借鉴这些优秀案例,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进行创意。象形汉字的载体除了甲骨和器皿,甲骨的刻法和金文的铭文排列方式也都适用于新媒体艺术设计中。

5.象形汉字故事的应用象形汉字因其久远的历史感和神秘感,具有一些传播已久的故事,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开始萌芽,天地神鬼为之震动。以及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甲骨文被王懿荣在中药铺的药材里发现时,文化之火的重新复燃⑥。这些故事在新媒体设计中的应用较少。开发中国传说故事用作交互绘本或者游戏的背景,可以引出庞大的故事体系,如在传说中仓颉有四目,造字时引发奇观,故事保留下来的是寥寥数字,所以尚有许多未知可以创作。故事的应用能够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力。如何运用中国已有的故事进行创作和延伸才是输出文化的主要手段,如在妇好鼎上歌颂的女性形象“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统帅和女性政治家,她的故事正是象形汉字记录下来的。许多动人的故事在甲骨卜辞上,在青铜铸成的鼎器上被永远保存了下来,但是却在现代人的记忆中遗失。通过把传统的故事和新媒体艺术进行结合,能使这些动人的故事呈现给观者,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新媒体艺术设计才会更具丰厚地文化内涵。

四、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象形汉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设计中,提升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扩大了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科技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新媒体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体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从传统媒体静态的传递信息逐渐到注重动态化、交互化的体验,因此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也需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进行设计。当代文化产业异常繁荣,当代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找符合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象形汉字本身除了形式美以外,也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意境,与新媒体的结合使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蕴含了象形汉字元素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使设计的水平提高,更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其次,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单一媒体的设计作品已经没法满足现代社会审美转变的趋势,象形汉字通过利用新的形式,能够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用传统文化讲中国特色的故事,能够打破地域局限,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受众,提高中国传统艺术传播的影响力⑦。利用新媒体艺术的多种形式可以扩大象形汉字的传播范围,象形汉字被遗忘了太久,以新媒体艺术作为载体,不仅仅是记录象形汉字,象形汉字也随着被记录能够持续的传播,有记录有传播就能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结语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6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历经三千多年苍桑总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表现出永保青春的强大的生命力。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科学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发展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三千年历史长河,书法明珠荟翠,有承仓吉启秦篆、金钿落地,芝草云团的石鼓文。有骨气风匀,方圆妙绝的秦小篆,有无妙不臻,诸法齐备的汉隶,有承前启后美妙简捷的钟鹞楷书,有王羲之贵越群品的行书和张芝、怀素、孙过庭腾芳飞彩,超妙入神的草书,有满目珠玑、险峻峭拔、魅力千古的魏碑,有法度谨严,筋骨齐备的颜、柳、欧、赵等楷书,有风樯阵马意态昂扬的苏、黄、米、蔡、……。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书法的每一个创新都记载着中华文明进步的脚步声。

有的书家惊叹“书法的危机”,这是对书法艺术发展前景迷茫的呼声。实际上书法艺术的发展必须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中去寻找归宿。书法艺术是个大概念(不应局限于毛笔、钢笔为工具的狭隘范围),书法艺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大课题,在改革开放,世界流行中文热的今天,书法艺术更加前景无量,继承与发展书法艺术,需要千百万书家努力探索。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7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历经三千多年苍桑总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表现出永保青春的强大的生命力。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科学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发展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超级秘书网

三千年历史长河,书法明珠荟翠,有承仓吉启秦篆、金钿落地,芝草云团的石鼓文。有骨气风匀,方圆妙绝的秦小篆,有无妙不臻,诸法齐备的汉隶,有承前启后美妙简捷的钟鹞楷书,有王羲之贵越群品的行书和张芝、怀素、孙过庭腾芳飞彩,超妙入神的草书,有满目珠玑、险峻峭拔、魅力千古的魏碑,有法度谨严,筋骨齐备的颜、柳、欧、赵等楷书,有风樯阵马意态昂扬的苏、黄、米、蔡、……。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书法的每一个创新都记载着中华文明进步的脚步声。

有的书家惊叹“书法的危机”,这是对书法艺术发展前景迷茫的呼声。实际上书法艺术的发展必须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中去寻找归宿。书法艺术是个大概念(不应局限于毛笔、钢笔为工具的狭隘范围),书法艺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大课题,在改革开放,世界流行中文热的今天,书法艺术更加前景无量,继承与发展书法艺术,需要千百万书家努力探索。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8

关键词:书法艺术;民族文化;经济时代;创新;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15-02

当我们一谈起书法,就会想到源远流长这个词语,但是它有着冗长的历史,却不能保证一定会流传下去,这些发展过程中充斥着变数,并且深刻地影响到我国书法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想要对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创新,就要认清楚现在的情况,认识到我国书法艺术的生存困境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能够在新兴文化中保持传统书法艺术的特质,并且在传承基础上创新,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对书法艺术发展与特征概述,并对当前生存困境进行分析,对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深入研究。

一、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概述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而真正到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在东汉末年才开始发展起来,但是当时的书法艺术只是产生在汉字的萌芽期。而被我国书法界所公认的关于古汉字的资料,是到了商朝末年,约公元前14到11世纪的甲骨文与金文的形式。而我们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早期出现的汉字就已经具有了传统书法艺术的众多审美因素,例如线条美感、汉字的对称美以及自身的特征美等。

而到了商朝之后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我国汉字演变的趋势就开始从繁琐到简化,而这些变化能够在字体的形状中看到。到了西周的晚期,金文开始逐渐趋向线条化,而到了战国时期的隶书也开始从民间草篆到传统古隶的方向发展,这样会极度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但是我国书法艺术自身的艺术性特征会因为书体的变化而逐渐丰富起来。

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导致自身的字体差异较大,所以成为了秦始皇发展经济文化的主要障碍,而秦始皇开始兼并天下,大臣主张让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让百姓们能够运用统一的字体,可以说这是我国民族文化历程中的重要功绩。

在秦朝统一之后的字体称为了秦篆,也被称作小篆,是从繁琐的金文中缩减称为简单的篆体。《说文解字序》中曾经记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这些基本上概括了秦朝字体的样子,而秦朝的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革命,为我国书法历史中记下浓重的一笔。

到了汉代,汉字的发展开始分化,从隶书分开成为章草、真书、行书等类别,而到了汉代末期,我国的汉字形式基本发展纯熟,并且具有多元化的风格。当隶书成熟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字体开始发展,这为后面晋代草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另一方面,金文与篆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缩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在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挖掘出的《马王堆帛书》,这部作品的出土解决了一直以来西汉有没有隶书的纷争。这部书法作品具有浓重严肃的感觉,呈现出圆厚的气场,并且具有当时的书写特征----强烈的跳跃感,这也能够反映出篆体到隶书发展的书法阶段。

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候的书法艺术起到了承接的作用,传统篆体与隶书都发展完善,可以说这时候的汉隶字体奠定了现代汉字方形的基础形态。而在隶书产生的那刻起,就开始孕育了楷书,而草书可以说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逐渐发展起来,在魏晋南北朝期间的两百余年中,真书、行书与草书都在这时候定型,也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一个承接的阶段,并且出现了书法大家王羲之等人。而到了后期,书法开始承接了东晋的风气,封建阶层的贵人与百姓都喜爱书法,因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到了唐朝,这一时期的文化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因为人们称之为“书至初唐而极盛。”统治者唐太宗也是喜好书法的大家,还有诗人李白等人,都值得被称赞。这一时期的行书、楷书等都发展到新的境界,并且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点,产生的影响也撼动了整个时代。

在五代十国阶段,战争混乱,虽然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也有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整体上是衰败的趋势。但是我们不能忘却杨凝式,他的创作在书法逐渐衰败的五代时期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到了宋朝,书法已经开始发展的十分缓慢,曾经宋太宗赵光义推崇书法,并且将古代帝王的书法购置到国库,成为了流传下来的《淳化阁帖》。在宋朝的书法,基本都是按照《淳化阁帖》模仿,而随着一传一的模式,会与原来的笔迹相差甚远 。在宋朝推崇的书法家有闻名至今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

到了元朝,由于初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书法艺术整体上是崇尚古代,而很少出现创新。由于元文宗十分喜欢古代名画书法,所以在其在位期间书法艺术呈现出兴盛的短暂局面,并且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主张书画融合,但是在整体上是继承了唐朝的特点,并没有树立自己的风格。

而在明朝的三个世纪中,每个皇很喜欢书法艺术。在明成祖到了北京之后,就开始广纳善书法的人才,让朝廷充满文气。而其他帝王也十分推崇书法,所以许多朝臣都会在空余时间创作几笔,并且整个明朝书法艺术以行楷居多,而其他笔体几乎绝迹。虽然在明朝的近三百年间出现了一些著名书法家,例如祝枝山、唐伯虎等,但是依然难以有明显的突破与创新。

二、当代书法是传统书法的承接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9

毋庸置疑,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辉煌的成就,东方文化所蕴含的包容、浑厚、意境幽远的韵味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并曾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成为世界文明源流中最富生命力和延续性的一脉。中国的有识之士,在通过各种努力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当很多企业说到文化还停留在开晚会、请明星唱歌、请名人画画这一层面时,国内已经出现一批企业,它们通过自主创新,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企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共同语言在汉王科技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汉王手写笔----寻回“陌生”的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国人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电脑键盘广泛使用的今天,在人们的意识里,汉字的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恢复和延续传统文化的活力与价值,汉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利用自身核心技术,生产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产品,同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汉王恪守的企业理念。

汉王手写笔系列的推出,以及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电脑键盘“垄断”文字输入的现状。当代人已经习惯甚至是局限在键盘输入方式的格局中,当电脑发生故障,必须靠手写完成一个文案时,很多人都会觉得困难重重,错别字层出不穷,这就是现代高科技带给我们整个社会的危机:传统文化与时展出现了裂痕。

而汉王的手写笔产品改变了人们对书写的传统观念,开阔了一个新的视野,让陌生的汉字以鲜活的姿态重新步入我们的生活。汉王手写笔的推广,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平台,为书法艺术的延续提供了可能,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尘封,而是以新的光芒展现着非凡的魅力。

汉王科技作为中国IT界的佼佼者,以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依托,用著名的“汉王”品牌向人们证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价值。同时汉王科技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为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奠定了基础。汉王科技作为汉字手写输入的开创者,技术上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正因为这汉王手写笔一系列产品在市场的推广,为我们的汉字找到新的生命力。

汉王绘画板―民族文化的腾飞之翼

“汉王专注着自己的核心技术,从手写识别、OCR、车牌识别,到以脸谱识别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不断地创新。”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一直在反复强调,人少的地方风景好。“我们喜欢做一些别人不做的,所以我把汉王引到比较边缘的地方。但是汉王总是要长大的。我们要想办法在主流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于是,今年汉王又接二连三的推出新产品,以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绘画板对中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对国家的软实力输出事业鼎力支撑。

早在60多年前日本就出现了动漫产业的原型,由于当时技术上的落后,动画只能靠手工绘制,尽管如此,日本的动画也已广为世界熟悉,成为日本文化输出的优势产品,在CG出现后,动漫产业出现了新的飞跃,成为日本经济的“先进生产力”。如今动漫产业的年收益额已经占日本GDP的十几个百分点,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眼睁睁看着日本的“肆无忌惮”,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CG的核心产品,负责数码图像创作和输入的硬件设施――电脑绘画板,一直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国外垄断的电脑绘画板无疑还是一件高价的奢侈品,而电脑绘画板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又是一件“必需品”,高昂的定价、产品的垄断销售使他们倍感无奈和困扰,成为束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刘迎建曾说过:“通过团队的努力,从而能够带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链的腾飞,带动一个国家在一个领域里的地位的提高,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敢于面对创新、责任的挑战,正是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我们个人生活和工作进步的动力和根源。” 刘迎建带着汉王这支精英队伍,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打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垄断,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的电脑绘画板,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

汉王绘画板的高质低价,让以前用不起国外产品的动漫专业人士可以用上价格更加便宜、品质更加高端的国产产品,这为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新的竞争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借助汉王绘画板迎来腾飞的历史机遇。

汉王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96-01

2010年11月,在天津师范大学国培班里参加培训时,有幸听到高恒利教授的《重视传承,固源兴流》的专题讲座,我感触颇深。高教授站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阐述了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领着大家回顾了百年小学语文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课程改革汹涌澎湃的浪潮冲击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正确看待传统语文教学,做好传承与发展,给我的教益最深。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传统语文教学,不要忘记根本,要以传统的语文教学为根基,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发展语文教学,做一个有根的人。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1.以汉字为根基,发展语文教学

中华文化之根在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文信息研究会的秘书长萧启宏先生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汉字具有表意功能,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魅力。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继承着中国文化的命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特点和构字原理,运用字理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或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示汉字的构字来历和汉字的演变过程,充分挖掘汉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激发孩子对我国汉字的向往与兴趣,产生对汉字的探究意识,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汉字最易组成韵语形式,节奏感、音乐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最适合朗读和背诵。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汉字、汉文所具有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发展语文教学。

2.抓住语文教学的灵魂,培植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母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有色彩的。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蕴含着浓厚的精神生活,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在教学中,抓住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培植学生的人文素养。

俄罗斯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他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也是人学。“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而感情是不能被系统地评价和运用的,人的价值也远远超出科学的范畴”(吉尔伯特 海特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语言文字承载的丰富内涵发展学生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训练中,发展思维,开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关键是老师要独具慧眼,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语感点、生长点等,在内容和语言的共振点上找到学点,进行训练,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扎根传统,厚实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师的素质面临着严峻挑战。课程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需要教师到课堂教学层面上去操作、去贯彻落实。所以,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对于准确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至关重要。作为传承文化和文明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在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语文教学方面,要下大功夫。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要多读书,多背多积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如我国古典和现代的韵文、散文,唐诗宋词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吸收精髓,扎实语文教学的根,使语文教学成长为参天大树。

4.注重教学实践的高效性

教学实践如果没有效果,过程再好,也是徒劳。但我们不仅要效果,更应该讲究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要做到语文阅读教学注重高效性,必须反对以下几种做法。

4.1随意标签式、空洞或繁琐的目标,简单、低效、繁复的训练。阅读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老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随意的说个目标,然后不加选择地找两个阅读材料给学生去练习。

4.2不注重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形式。课内、外相结合,利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去指导课外阅读,是教学中最常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我们不少老师课内的阅读猛讲,课外的阅读却严重忽略了,当然最终的后果可想而知。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11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 传统文化 传承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6(8)

[2]韩振.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张世超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1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统文化中提倡大道至简、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大爱无疆、天道酬勤。弘扬传统文化应当从娃娃抓起,让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好的传承下去,滋润当下,文明社会,浸润心灵,造福世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渗透。如文字:汉字沉积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韵味,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赵州桥》《藏戏》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及文艺艺术的多样性。民俗节日: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十二生肖》等涉及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文章可让学生铭记这些来自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避免了传统文化的流失。虽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一直在进行着,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学形式单一,例如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背诵理解之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体现。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纪增大,人的记忆力不断下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而传统文化学习需要熟记背诵,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能较快的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汉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汉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和精神,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播及学习途经。儿童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必要途经。古人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宝贵的文化对人性的陶冶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知礼仪、知廉耻、知善恶、知是非,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下一代。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对于纯粹的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鼓励学生仿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非常明显。古人的智慧及学习、生活、处事思想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古人的氛围,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教学,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将古诗词作为故事来讲解,让学生身心放松,感受古人创作时的意境。在剧情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课堂讲授模式之外,教师还可将古诗文中的故事排练成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及故事的精髓,在表演后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不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汉语文学习与未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断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作者:高国华 单位: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