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04 17:09:35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1

日语中有一个汉字叫做“?”,读作“Ma”,广义是指空间或时间的间隔。虽然这个汉字在汉语里也有,我们简化为简体字“间”,但是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之完全相匹配的词汇解释和翻译它。“?”可以是一段距离、一个空间、一段空白、一个休止,也可以是一种余韵、一种美感,是一个无法计量的单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它根植于日本人的内心,影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传统艺术,是日本文化中具有日本特色的一个特性。本文主要探究空间意义上的“?”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的体现。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的一大特征,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一体化建筑物,且对非直接居住空间非常重视。比如“玄?”、“??”、“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是日本传统住宅的特色,也是西洋建筑物所没有的空间。通过对这三大特殊空间的考察,探讨日本传统住宅中具有神秘色彩的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玄?(玄关)

“玄?”一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秒之门”,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必须首先突破此关口。在日本文化中,玄关是镰仓时代禅宗所使用的佛教用语。“玄”是深悟境地之意,“关”是入口的意思,玄关也就是通往深奥佛教之道入口之意。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台阶板,位于前厅入口处铺设的低于房间地板的木板部分)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在玄关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客人首先在玄关外止步,告知来意,然后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主人和客人在此平地的小空间里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脱鞋,换上室内的拖鞋,或者就光着脚进入屋内。在日语中“请进”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お入りください”(请进),二是“お上がりください”(请上)。为何进入屋内要用“上”这一动词呢?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玄关处有个设置被称为“式台”,就是比平地高一台阶的板地,客人脱鞋之后上一层台阶,方才算是进入屋内。

在玄关,最大的特点是客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入屋内。在玄关处脱鞋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洁之意或气候之因,笔者认为和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也有很大关联。脱鞋,是区别屋内和屋外的象征性的行为,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屋内,称为“内”部的一分子。而类似于普通的推销人员,是彻底的“外”部人员,主人仅仅在玄关处寒暄接待,此类客人并不脱鞋,而是站在“三和土”这一平地上将来意说明清楚后随即离开。因此玄关这一特殊的空间,它既不是“内”,更不是“外”,而是连接内外的一个空间。不同于欧美文化,区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和外的,并不是“门”,而是“玄关”这一空间。笔者认为玄关这一特殊的“?”,是调和屋内和屋外这两大空间的特殊场所。

三、??(外廊)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空间还有“??”。所谓“??”,是日本传统住宅中,作为走廊或者进出口,在房间外周铺设狭长木板的部分。它的特殊在于,从屋内往外看,感觉和屋外的庭院连成一体,像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从屋外往内看,因为和房屋本身是一体的,因此认为又是内部空间。在传统日本住宅中,下雨的时候,将“障子”(拉门)关闭即可免去风雨的干扰;天气好的时候光脚坐在屋内,将?(隔扇)障子(拉门)全部打开,“??”就将房屋内部和庭院连成一体,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和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自己打个盹,俨然一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日本建筑学学者上田?指出:“如此既不是外部空间亦不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家称之为‘连接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区别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场所。”①

??和玄关一样,也是非直接的居住空间,是主客交流的重要场所。日本著名学者?持武彦曾指出:“如果将玄关作为正式寒暄的进行场所,那么外廊就是轻松谈笑的场所。明确显示人与人之间身份的高低、亲疏的关系的日语敬语这一语法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间’。”②这里的“?”是指空间上的一种距离。因为玄关是正式寒暄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人们经常使用敬语。笔者认为敬语除了对身份地位高的人表达敬意之外,也是一种显示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下、内外,还是亲疏的关系,通过使用敬语在和对方之间设置了距离。与此相反,不使用敬语的话,也就没有这样的距离,和对方的谈话就更为轻松愉快、没有隔阂。因此,我们经常在日本电视剧里看到爷爷奶奶和孙辈们在“??”开心地吃着西瓜聊着天,朋友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敬语,是轻松惬意的场所。

四、床の?(壁龛)

“床の?”(壁龛)是设置在和室靠墙约一?(181.8cm×90.9cm)或半?大小的空间,装饰着有挂轴和插花,是日本传统住宅中很重要的神圣空间。即使是现代日本建筑,有的家庭也会设置这样的空间,保留自古以来的习惯。自奈良时代以来,“床”是指人们就座的地方,或者床铺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上段の?”(比其他房间约高出一个台阶的空间,主要用作主君会见家臣的场所)被称作「床。现在的“床の?”的地面均高出客厅地面,上面铺榻榻米或者地板。

“床の?”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古代的结婚仪式,都是在“床の?”供奉的神灵面前举行,这一习惯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转移到神社。在日本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的时候,人们在“床の?”和佛坛面前摆设迎接神灵的祭坛。年轻人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和服从神社参拜回来之后,也习惯在这里拍照合影。

“床の?”是每家每户的神圣空间,不能随意进入。它并非纯粹的装饰空间,而是神圣的空间,是人与神灵精神交流的空间。因此在带有“床の?”的房屋里,靠近“床の?”的地方是上座,靠近房间门口的地方是下座。上下尊卑的思想得以体现。

五、结语

以上对日本的传统住宅,主要是“玄?”、“??”和“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进行了考察分析。“玄?”的设置不仅是居住生活的需要,而且反映出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而“??”的设置则反映出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自然观。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同为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特殊空间,在“玄?”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最后作为日本传统住宅中最神圣的空间“床の?”,也非纯粹的装饰空间,随四季变化的插花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希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同时由于它的神圣性,在此上下尊卑的思想也得到体现。通过对日本传统住宅中非直接住宅空间的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理解日本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注释: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识字教学 音 形 义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4-01

识字,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内容。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文字符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它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演变,历史悠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被寄予了超越其自身的更多含义。

当今,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中国各地的诵经班,传统的私塾不断涌现。海外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要有向幼儿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笔者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做法,在此提供给大方之家斧正。

一 用汉字的形体演变展示汉字的历史文化

汉字是历史悠久的文字。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儿童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要让幼儿学习生字,就要把这个字的形体演变的历史过程展示出来,如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可以使幼儿有鲜明的形象记忆,从而对汉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自豪感。

二 从汉字外形上感悟灿烂的传统文化

最早的汉字来自图画,象形汉字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外部特征,例如:山、水、日、月;指事字根据标志显示特殊意义,例如:上、下、刃、旦;会意字取两字或三字合义,例如:休、明、尖、森。汉字能目击字形直接获取意义,大脑对汉字字形有直接的把握和感受。这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不能具备的特征。

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笔画虽多,结构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它是由基本字、结构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组合而成的。常用的汉字虽然为数不多,只有几千个字,但汉字构词能力特别强,认识一个字,可以拼出许多的新词来。一个“白”字,即能造词“白天”“白菜”“”“白兰地”“白璧无瑕”等163个不同的词条。所以,依靠不多的汉字就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空般宽广的文章。

三 从汉字的声韵上感悟汉字的韵味

汉字有阴阳上去四声,高低交错平仄相配成就了汉语语言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传统的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汉字韵调的绝佳组合。例如:《语文园地》中的“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合手拿、分手掰”尽情显示了汉字音形义的和谐搭配所表现出来的趣味。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在过去的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党员教导群众就编了许多的顺口溜,“土字头,田字腰,共产党,扛大刀”,使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贫下中农不仅仅认识了汉字,而且宣扬了革命道理,激发贫穷的农民参加革命。汉字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 识字教学需要有文化内涵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音形义,更要从音形义中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看图识字“人”的图画,可以用一个人的四肢展示“人”字形状的图画。有的教材展示的是一个穿着古代服装的人,双手作揖行礼,这正是体现了汉字的文化特点,四肢健全的人只是展示了人的生物特征,双手行礼的人却展示了人的社会特征,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因为人能衣食住行,而且是因为人能够知书达理,这样就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示了出来。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3

摘 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全部汉字中,形声字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形声字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积累、演变,记录和反映了汉族先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以传统语言文字学为视角,以汉字为本位,研究形声字系统的文化蕴涵和文化影响及对现代文字学、文化学和词汇学发展积极意义。

关键词:形声字;汉民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96-03

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独一无二的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其形体结构与语素所固有的音与义结合,生动形象的造字心理机制,传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然而,先秦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只是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理性意义,并未对汉字字形所反映的汉民族传统文化有太多关照。本文以传统语言文字学为视角,以汉字为本位,研究形声字系统的文化蕴涵和文化影响及对现代文字学、文化学和词汇学发展积极意义。

一、形声字字形与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

汉字作为唯一流传、使用至今的古老的表意的自源文字体系,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汉民族用汉字记录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战争等方面的认知,用汉字字形向我们展示、传递着富有汉民族鲜明特色的思S和认知方式,尤其是汉字中占相当比重的形声字所承载的汉民族的思维和认知特征。

通过对于形声字字形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汉民族生动的历史故事、文化心理,其形体的综合功能由此可见一斑。而形声字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功能,是源于汉民族以大观小、以简驭繁地把握世间万物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原始先民在制字之初就已将系统的思维和认知方法融入了形声字字形,并在形声字的繁衍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使形声字的综合能力日益增强。从构形来看,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拼合在一起来表义,而用来表示形声字义类的形符和表示命名理据的声符便丧失了其原始字形象形、指事、会意等用其具象所表示的意义。形声字就将音义两个符号的象形、指事、会意的表义方式潜藏在形声的框架之下,从而取得优良、便捷的整体效果。早在先秦时形声字大量派生的阶段,学者们就已经看到形声字声符的重要性,在为简化汉字表意需要而分化已有汉字所承担的表意方面的繁重职能时,在表意汉字基础上加注相同义类的声符构造新的形声字,就使汉字表意更加严密精确。北宋时,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认为形声字不仅形符表义,声符也能表义,同声符的形声字意义有某种共同之处,因此,形声字便可以声符的意义建立起与形符所表“义类”相互补充的新的“义类”系统,从而加深了对形声字的系统性的把握。如从“戋”得声的形声字都有“小”的意思,如浅为水之小者、钱为金之小者、残为歹之小者等,形成了“小”义统率下的一个义类系统。又如“娄”本义为“空”,引申为“堆起”、“重叠”,而以“娄”为声旁的一组字便在汉民族系统思维的熏陶下使我们得到系统性的认知:“楼”有“重叠”之意、“蝼”为挖“空”泥土的昆虫、“髅”是“中空”的骨架等。因汉民族系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造字用字过程中将孤立的形声字串联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义类系统。

形声字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为构件,在表意构件基础上添加声符来创造新字,使汉字形成声符和形符对立互补的有机整体,这是在汉民族辩证思维影响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并使其在汉字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如:《说文解字・卷四》:“受,相付也。从 ,舟省声。”许慎认为“受”字是形声字中的省声字,即把“受”的声符“舟”省去了一部分。许慎当时并没能看到比古文、小篆字形等更能表示汉字笔意的甲骨文字形,因此对汉字构形不可避免的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解。从近代以来发掘的甲骨文字形看,“受”字当为会意字,像两手中间有一只舟,是一个人把舟传递给另一个人,表示传递东西。这个字形同时表示了接受和授予两个动作,“受”字最初承担着接受和授予两个意义。段玉裁注:“ 者自此言,受者自彼言,其相付一也。”同一个汉字字形,在汉民族辩证思维的影响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便产生了两个与字形相契合的意义。并且,随着汉字的不断孳乳和派生,又以“受”字为声符加注形符“扌”,造“授”字来记录“授予”之意,初文“受”记录“接受、承受”之意。将一个“受”字系统记录的两个相反相关的动作行为辩证地分化为用本字“受”和在本字基础上加注形旁造形声字“授”来分别记录,这正反映了在汉民族先民们在辩证思维影响下创制新的形声字的过程。

二、形声字字形与汉民族传统生活生产方式

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符号系统,是在汉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对社会生产、生活习惯的心理感受与认知制成文字,因此,汉语中大量的形声字便以自己的形体贮存、承载、展现着汉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民俗习惯。声符为本字的形声字字形,在表达新的概念、记录新的事物时,为了分化本字的职能,在本字的基础上加注形符来记录本义或引申义,而在本字基础上所加注的意符往往是与字的本义或引申义所反映的新旧事物相关的。因此,这个新产生的形声字字形便不可避免地反映着汉民族先民制字时融入与形声字中的文化传统。如记录古代婚礼风俗的形声字“婚”,《说文解字・女部》:“婚,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婚”是以“昏”为声符的,《说文》:“昏,日冥也。”“昏”的本义即黄昏时候。因为根据古代阴阳八卦说,女子是属阴的,夜晚也是属阴,所以娶亲定在黄昏,嫁娶都是在黄昏时行礼,因此又引申为“成婚”,造“婚”字来记录,“昏”即是意符也是声符。“婚”因黄昏成礼而得名,声符“昏”正是对先民在黄昏夜晚抢婚习俗的证明。而其所加注的形符“女”则表明远古先民强抢女子为妻的远古遗风。

展示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形声字“壤”,《说文解字・衣部》:“襄,汉令:解衣耕谓之襄。”襄是古代一种耕作方法,“解衣耕”就是耕地时铲除耕地表层干硬之土,将种子种在下面较湿润的土壤,再将表层的干土覆盖上去,以保持土地的墒情。“壤”正是以“襄”作为声符的,《说文解字》:“壤,柔土也。从土襄声。”段注:“齐鲁之闲谓凿地出土,鼠作穴出土皆曰壤。”声符“襄”字所记录的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正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时先进的耕种方式。而形符“土”则表明了“襄”所要去除的对象,使我们对于“壤”字所蕴含的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4

“十二五”规划,建设文化强国,都迫切要求创建新一代汉字输入法,迎接全民应用电脑的新时代。当前,影响电脑进一步普及应用的瓶颈,就是汉字输入法还不规范。很多人不会背五笔字根,不会拼音,影响电脑的普及应用!所以,“十二五”规划,呼唤新一代汉字输入法。这是当前进一步普及电脑,建设文化强国的当务之急!

网络化时代我国汉字输入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脑的应用,是信息化的基础,是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上百种输入法问世,各有特点,但都还没有达到规范的统一汉字输入法的要求。目前,最主流的还是五笔和各种拼音输入法。

我们新开发的《中文规范输入法》(华夏版),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符合中国人的写字习惯和《国家语言文字法》,而且还可作为汉字学习平台,有利于全民普及电脑和弘扬中华文化,能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能使七万多个简、繁体方块汉字方便地输入电脑,进入网络,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优势。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是全世界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也是最优秀的语言文字。在当今世界处于信息化时代,我国的方块汉字,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又如何发展,以适应全球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掌握汉字输入法是掌握电脑的基础,而且还是信息化时代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在我国大陆,大多数中老年人不会用拼音,不会打五笔;台湾和港、澳地区、国外的华侨,大多应用繁体字,不熟悉拼音和五笔。如何研制出一种规范化的全国通用的汉字输入法,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关切。在前几年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有不少委员就呼吁重点研究解决全国统一的规范的汉字输入法问题,得到多数网民的支持。

现在的教育系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直到大学毕业,甚至读到博士后,几乎全部应用拼音输入,已经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 错别字频出,汉字危机。

我国传统的汉字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种严重现象,我们再也不能忽视下去,所以,输入法问题,影响到我国十二五规划“转型升级”,也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影响到我国的汉字文化能否走向世界,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项科技成果,基本符合“规范、易学、通用、高效和汉字国际化”的要求,能实现:规范、易学、通用、高效、电脑键盘中国化、智能化、输入模式多样化、多功能化等十项功能特点,可用于全国各行各业及港、澳、台地区和全世界的汉语用户,使汉语跨上现代化的新台阶。这项成果已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版权证书,拥有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

中文规范输入法(华夏版)新的功能特点

规范化:严格遵循我国制定的有关语言文字规范 GB2312、GB18030-2000、GB18030-2005、中日韩CJK大字符集规范、国家语委颁布实施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字库量达七万多个简、繁体汉字。

大众化:不背字根、不用拼音、不用写字板,不用背口诀,做到“会写字就会打字” ,无需培训,一看就会。做到高度人性化,方便用户。

通用化:能打简体和繁体字,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能通用,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都能通用,男女老少都能通用,教育系统和社会通用;适用于所有Windows简体中文操作系统,包括Vista和Windows 7。

高效化:效率较高,可以满足各方用户需要。熟练以后,每分钟可以打170个字以上,也可以满足专业用户快速打字的需要。

电脑键盘中国化:精选26个汉字基本笔画和部件(偏旁),确定为汉字的26个输入符号。利用国际通用电脑键盘,实现了“电脑键盘中国化”,为电脑在我国的大普及,为汉字走向世界,铺平道路。

可视化:用户每输入一个笔画,电脑都可逐笔跟踪显示笔画和字形,首次实现了世界标准的可视化输入方式,和写字创作的思维相协调。

独创智能化:可原汁原味地用汉字笔画直接输入,打字如写字,而且能实现打简出繁,简繁对照,词句联想,个性化造词等智能化功能。

输入模式多样化:可用笔画输入、笔画+部件、大键盘五笔画、小键盘五笔画和拼音输入等五种输入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多功能化:能输入7万多个简、繁体汉字,可以查看2万多汉字的字典解释、笔顺演示和同音字查询,常用字的普通话发音,可以查看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供国内外用户用作学习汉语知识和中华文化的“学习平台” 。还可以输出机械、农业、计算机等二十四个行业的专业词汇约一百万条,以方便专业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革命化: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正版软件。它的推广普及,必将引发我国信息处理领域的重大改革,为汉字跨入现代信息社会铺平道路。对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学校开展汉语基础教育改革,在全社会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速城乡信息化建设,加速实现海峡两岸“书同文”和汉字国际化,加速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威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文规范输入法》(华夏版)的推广意义

1.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本软件的推广,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加速电脑的推广应用,实现工作的高效化和管理现代化,能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2.本项科技成果,是我国信息化时代的“现代活字排版”;能使七万多个方块汉字方便地输入电脑,实现汉字网络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优势。

3. 加速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汉

字是文化的基础,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本软件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外同胞更好学国的汉字文化,更好传承和弘扬华夏文明,弘扬国学,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 加速破解海峡两岸汉字“书同文”的难题。目前海峡两岸存在着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争议。我们认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汉字,从客观现实出发,两种文体兼顾并存,是可行的。本软件可以输入简体和繁体字,还能实现打简出繁、简繁对照等功能,有利于破解汉字“书同文”的难题,有利两岸文化交流,也有利汉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5.可以发展汉字教育和文化产业链。例如编写中小学汉字教学课件、孔子学院辅助教材以及其他的文化教育教学课件,发展汉字文化学习和电脑应用服务业的新领域。

6.发展科技扶贫和文化扶贫,大搞公益事业。配合“绿色电脑扶贫行动”,在农村及贫困地区普及电脑的应用。做到“会写字就会打字”,而且为普及汉字文化提供最新一代的扶贫软件--《中文规范输入法》(华夏版)。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字;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8 — 02

中华民族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伟大一员。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是由至少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融合壮大,创造了一体多元,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民族不断的融合中,构建了和谐社会,发展了力量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字产生于人类成长的幼年,并步入早期的萌芽文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史前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有代表语言的“符号”。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字一直传承至今,文化没有间断,贯亘古今,源远流长。

普通话,是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是民族认同的纽带56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一、语言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广袤,少数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普遍存在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客观现象。在非信息时代的历史长河中,又是如何交流,如何统一意志,共同缔造一个伟大统一富强的国家呢?是一个不解之谜。秦始皇同六国交往,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间也不能一句话也不说,光动干戈。孔子应该是山东人,又周游列国,都能听懂山东话?还听信他的儒家学说,并言之“半部论语治天下”。

屈原是楚国人,还有李白、杜甫都不可能会讲今天的普通话。那二千多年、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楚辞”、“唐诗”,今天怎么还能朗朗上口,字正腔圆呢。古代也应该有通用汉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然而历史上却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秦始皇的功劳。秦始皇统一了车輙、度量衡、货币、文字。就统一文字而言,应当是两个方面;一是统一写法,二是统一念法。同是一个字,念法不一样是不行的。日本人就没有学好;例如“信”字,我们意思是“信件”,日本人却搞成了“手纸”,这是不行的。屈原、李白、杜甫不能用方言,得使用统一了的文字和发音来写诗,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不仅合辙压韵,而且好听,况且诗词格律是很严格的,现代诗人也得亲遵守,按规矩办事。语言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焚书”也无法阻隔历史,仍然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国的文化影响了世界,造就了西方的汉学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外国人,也用汉字、毛笔、宣纸写书法,尊之为“书道”。世界各国的汉语热经久不衰,许多国家还设立了孔子学院,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

二、汉字的久远历史和勃勃生机

语言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并且要用文字的方式来记录它,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都要靠文字的记载,来表达文化的传承。

包括文字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人们只能靠结绳来记事。汉字是世界上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世界上曾有几种表意的文字体系,如古埃及的文字等,都湮没在人类发展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刻碑铸石,已失去了表达语言形意的信息,而成为失去生命,并与历史隔断的死亡了的文字,失去了属于文字功能的所有意义。

世界上只有汉字川流不息,永不间断,血脉相连,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是人类一枝独秀唯一传承下来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仓颉造字,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秦时的李斯所编的字书,首句也是“仓颉作书”。古人曾称文字为“书”,作书即是造字。但到了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并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切实的依据和佐证。第二种说法是伏羲作八卦,圣人易之以为书契。后来“书契”,用作“文字”的同义词。文字产生以前,结绳和八卦确实曾经起过类似文字的作用。

考古发现证实,汉字形成完整的体系,应始于夏商之际的铭文和甲骨文。原始文字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统治者为完善社会的统治,促进和加速了文字的发展,开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汉代人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正是为统浩集团或是部落的首领服务的史官、巫师们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的传承。

汉字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字音、字意的本质,除个别现象并无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形体和字的结构上,古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形体的演变,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结果。

汉字的造字法及其规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成过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基本的造字原则。转注、假借,是在文字运用过程中的再创造。汉字之初始,应是从简笔图演变而来,象形文字与图画最为近似,多为名词。象形字,是汉字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甲骨文中尤为突出。岩画中的日、月、山、水等,同甲骨文中的字十分相近。汉字的发展,由繁到简,是基本的规则。文字虽然与写实渐行渐远。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仍万变不离其宗,保留着象形、会意的内在因素。古代称非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为“夷”, 说的是一人一弓。门字是由左右两扇构成,门内的变化又很多,有开、关等指事。“牢”字,是牛关在房子里。“狱”字,左右为犬,中间不敢言语。这样的例子很普遍,所以汉字好认、好记,其中不乏艺术性和故事性、趣味无穷。汉字的结构是形体艺术,会意又包含着人类的智慧。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篆、隶、草、楷书等基本字体的结构变化,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的宝库。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都是从图画开始的,但多数变成了用字母来记音,成为语言符号的符号,失去了形意的功能。惟有汉字以形示意,并且以这种文化形态,发展传承为蕴涵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书面语言符号。在新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汉字也在发展与完善其象形表意的功能。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汉字无限旺盛的生命力。

三、文化构建了统一融合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融合统一的历史。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一统天下。汉文化在中国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遏止的核心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语言是在人们交往的需要中产生的。汉族和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即一个作为征服者的民族共同体,在与中原生产力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交往中,他们不仅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必须采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例如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汉语技能,并接受了包括教育和风俗,学会了汉文化,就连少数民族的皇帝也文采出众。汉族语言文字成为通用的,国家语言文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很快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洪流中来。

在这个融合中,不乏连民族也被融化进来。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很活跃的匈奴、鲜卑、勃海、契丹等少数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洪炉中,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族,而再不见于经史的记载。

汉族文化,也大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满族人流传下来的“旗袍”,是享誉世界中国人最美的服装经典。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满族建立的清朝,将“龙”的崇拜发挥得更加极至和神圣。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民族融合中不断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四、汉语语言的统一和神韵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除少数民族外,汉语方言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客观现象。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几大类别。但汉藏语言系统,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在汉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秦汉以前,南北差异很大,基本不能相通。我们现在说建立友好关系,常说“永结秦晋之好”,其实秦晋的方言并不相通。汉语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上,北方人不断南进的过程。汉语语言,是不同历史时期,北方话与南方土著语言的交融产生的结果。汉语语言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方言分布大体上与现代已无太多的差别。方言的形成取决于历史的因素。方言的状态,主要是语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等存在的语言差异,这是历史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积淀,是文化的表面现象,主体语言是一致的。

汉语还讲究神韵,这是在汉字形意、会形、会神的基础上,造就了神韵。汉语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形是外表的体现,神是汉语语言的精髓。汉语讲究语法和修辞,又形成十分严格的音律。汉语的内涵是“神而明之”,自古以来汉语强调“文化意为主”,书道苛求“意在笔先”。古代汉语在语韵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形成了语言艺术。汉语语言的神韵,音韵是构成神韵的基本要素。语言在意韵中的流动,追求韵律的清亮和意境的清亮、优美、空灵。汉语是一种十分优美和谐的语言。朗诵是汉语的十分完美的语言艺术,如诗、如画、如歌詠。汉语语言文化虽历经千载仍一脉相承,汉语传承下来的诗词歌赋,仍为千古绝唱。世界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说汉语,汉语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问没有止境。现代社会,国学热,方兴未艾。语言的传承永续,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文化是民族之魂。汉语语言的神韵,是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

普通话构建中国和谐社会

普通话,是中文的标准语言。中国人口众多,语言庞杂,为了加强信息沟通和加快发展速度,语言统一事关民族之大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广泛推行,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用北京话来标音。北方话主要指的是东北话,其中的核心是黑龙江和吉林的地方语言。东北话是由历史的熔铸和白山黑水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话的形成首先受满族语言文化的影响。满族视黑龙江为“龙兴之地”,在满汉文化的融合中,产生了汉语东北话。

在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大业中,清代又一次确立了中国地大物博的领土版图。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用统一的汉族语言经略了,幅员广阔的大中国。东北话成为官方和民间往来通用的标准语言。在这个语言统一的进程中,满语变成了濒临消失的语种,只在普通话中保留了部分满族方言。满族在中国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代普通话,经过近六十年的不断推广,已经炉火纯青。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成为富国强民的纽带。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仅语言相同,而且同宗、同族,同为炎黄子孙。两岸的认同不断加强,除宽松的政策外,“乡音”连结了两岸中国人的心。

联合国大厦响彻着一个共同的中国声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之魂。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 对外汉语传播;物质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符号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分析

在传播学的定义中,“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1]符号一般指人们共同约定俗成的,以任何形式来显示意义的标志物,即再这种标志物中可以感觉和体现指代的对象的意义。比如一提到“长城”,首先能感受到中国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对于国家,民族这种巨大的事物,符号本身就是一种公认的结果。符号不同于一般的记号,对于一个国家,它是首先被想到、记忆最清楚的,也是最响亮和夺目的。能够代表中国的符号不仅能让中国人唤起民族自信,而且可以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在留学生在心中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笔者将能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符号和非物质文化符号讨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的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敦煌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府、孔庙、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明清皇家陵寝、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龙门石窟、都江堰―青城山、云冈石窟、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荔波小七孔。”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格萨尔、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妈祖信俗、呼麦音、热贡艺术、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藏戏?、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粤剧、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麦西热甫、中国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 [2]

这些文化遗产仅是众多的中国符号中比较突出的代表,从某一方面或者整个方面象征了中国,但是中国符号远不仅限于此。中国的文化符号可以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文化是语言表达和传播的内容,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现在来到中国的外国学生已不再只为学习语言,许多学生来华前就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甚至汉语水平很高,感受、体验中国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成为很多留学生和社会学者踏上中国高校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也最终决定留学生是否最终掌握了这门语言。

留学生在拥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时,即可进入对留学生进行中国的文化感受环节。中国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态和系统,涉及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借鉴冯骥才的《符号中国》,本文将能支撑起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分为语言文化氛围,物质文化氛围,非物质文化氛围。

二、汉字承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汉字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每一个汉字的构成。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表意体系的汉字于表音体系的文字不同,他不是直接表示音素或音节的字母,而是用不同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字的单音节语素,从而代表语素的声音。唐汉在《图书文字》里将汉字分解为不同的部件,从而得出这个汉字的起源和意义,有助于大家理解和记忆这个汉字。如“母”字是象形字,甲古文中的“母”字是一个朝左跪立的女人形象,中间加了两个点突出女人和母亲的形象。“牢”字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的“牢”是一个小房子里有一头牛,门被锁起来了,发展成为“监牢”、“囚禁”的意思。唐汉认为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可以分解开来得出这个汉字的来源。王祥之在《图解汉字起源》里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源于物形。经考古发现,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图画,虽然今天的简体字有很多已经看不到当年图画的痕迹,但是对留学生掌握最初的字根,掌握象形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肯定的是,最初原始的文字数量不会太多,到后来庞大的汉字系统是如何创造的呢?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就著有《说文解字》,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法和用字法,“文”“字”不是同一个概念,反应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文”指汉字的图画符号阶段,主要针对象形文字和指事字,“字”指汉字的表音符号阶段。古代文学称独体的字为“文”,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结构需要说明这个字的来源,故叫“说文”,合体的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组成,故需要解剖,再来分析,即“解字”。这本书介绍了中国汉字的构字法,分析了当时每一个汉字的来源,反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不但有助于我们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了解当时的社会形势。

中国的语言文学中,文字固然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朱俊声曾说“读书贵先识字,识字然后能通经,通经然后能致用”。而诗歌则是汉字所承载中国文化底蕴的精华。中国古代称能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就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从唐朝开始,诗赋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诗赋不仅是世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也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有才”的标准,更是上流社会、官场应酬场合的必需品。诗赋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普遍风气,认为“才子佳人”是最完美的婚姻。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了中国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可以说诗歌史记录的也是当时的历史,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承载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的内涵,而诗歌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唐诗宋词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展示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中国的历史遗迹和实物展示属于物质文化符号的范围,即“有形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人类文化遗址。这些是人类在历史反战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并且是具体的物质的遗存。它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往。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物有的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有的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历史遗迹和文物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的见证,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的物质文化遗产有二十七处,部级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胜数。历史遗迹给留学生以第一手资料,真实的感受和还原当时的历史氛围。”以故宫为例,北京故宫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顾名思义,故宫以为过去的皇宫,为15世纪初年明朝皇帝所建,用30万民工,历时14年建成,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宫室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被称作“殿宇之海”。故宫的修建集中国的建筑、天象、风水、绘画、雕刻等为一体,依照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地所居,中国历代君王自命天子,天子宫殿如同天帝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皇宫严格按照“前朝后寝”的标准建造,一根中轴线贯通整个宫城南北,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御花园依序位于这条中轴线上。中轴线宫殿两旁又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皇宫殿宇可分为前半部分外朝、后半部分内廷,外朝是皇帝朝政场所,以三大殿为中心。内廷“后寝”以三宫为中心,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通过研究和感受故宫,留学生可以对中国历史上的宫殿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中国的皇帝办公的地方,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气魄和皇家威严,留学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有助于留学生掌握中国的历史文化。

再如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长城是人类的奇迹。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其成为中国冷兵器时代直到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规模最大、最坚固完美的筑城体系,是世界著名的军事工程。“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4]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长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以长城作为依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让留学生在游乐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有直观的了解和震撼。

中国的物质文化符号太多,数不胜数,中国的名山华山、峨眉山、泰山、青城山、武当山等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道家、儒家文化,对留学生的教学可以以此为依托而展开;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大理古城、西夏古城等可以支撑起中国古文化遗址的教学,大足石刻、莫高窟、敦煌石刻等记录了中国的佛教本土化艺术。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物在对外汉语教学上都相互映照,奠定了留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中国现有社会传统习俗氛围渲染了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传统习俗形成的文化氛围,如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以及带有民族印记特殊活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已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祖先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氛围已经形成他的独特魅力,经久不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2]截止2010年底,中国已有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中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超过100是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这些符号从不同的侧面显现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特点,或感情、或审美、或个性。反过来,他又是留学生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凭籍。应该强调,社会传统习俗不是认为刻意制造出来的,是靠历史沉淀和选择出来的。它是中国的精华,是最深刻的内容最鲜明的外在化表示。越是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它的符号也就越多、越丰富和灿烂。符号的灿烂是文明的灿烂之使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留学生能够地道掌握汉语的核心要素。熟悉和感受中国的传统习俗,是留学生从“局外人”向“局内人”过渡的重要环节。中国的传统文化颇多,以“茶艺”为例,自丝绸之路开通起,“茶”就成为了中国的象征。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茶艺”顾名思义,就是沏茶、品茶、喝茶的艺术。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讲究氛围,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宫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学习和了解中国的茶艺,有助于留学生对中国茶艺精神有深层次的了解,从以前空泛的茶印象有一个提升过程。除了茶叶,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以及习俗,如压岁钱、古典舞表演、花轿、护身符、灯笼、春联、针灸、书法、京剧等,每一个符号都可以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让留学生从整体上构成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由此可见传统的中国文化无论是从语言文字方面,还是物质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方面,都能够形成自身完善的系统,这三方面在一起,完整的支撑起了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5.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0.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7

作为世界存世最长、一脉传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汉字,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象形文字之一。汉字从它的起源开始,便与图形紧密联系,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字体形态和笔画上都具有十分高的审美价值,自然而然,以汉字元素为图形创意设计的灵感来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代各种设计门类之中,成为重要的设计语言之一。

将汉字图形化,进行图形意义上的延伸,以此创作出的图形成为了语言符号和图形形象的双重载体。对汉字图形的再认识,充分挖掘汉字在现代设计之中的价值,进而成为各类设计产品的创意元素,可以直接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去,如标志、招贴、插图、广告设计等;它还可以转化为服装服饰的面料图案以及首饰设计的形态元素等;并且对于解决这些专业创意设计思维的训练可以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汉字作为图形创意设计思维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挖掘汉字的形态美感与图形化创意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将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图形创意设计之中,同时把传统文化元素与图形创意设计相结合,并为图形创意设计提供一种视角,并且,以汉字为元素所做的图形创意设计还会自然而然的就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具有时代气息、特质的现代设计作品之中了,其创意设计的意义和价值便凸显出来。

二、汉字在图形创意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图形创意设计的思维形式是设计师以准确有效的传递信息为目的,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以联想和想象为双翼,对其进行高度概括、提炼、萃取,最终创造出新图形的过程。虽然,图形创意的设计手法是多样的,如联想、解构、重构、夸大、缩小、截取局部、材质异化、形象叠加、仿形图形、仿影图形等多种手法,但以汉字作为图形创意设计元素的创意表现手法常用的为如下几种:

(一)解构汉字

解构汉字是将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字形形态等的拆解重构,创造出新的图形的一种设计手法。

1.解构汉字的笔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是点、横、坚、撇、捺、提、折、勾,即“永”字八法。在汉字的图形创意设计过程中,基本笔画、偏旁部首是创意的基本素材和灵感源泉,将其视为如同点、线、面一样的基本设计元素,按照美学规律与图形空间分布的需要进行全新的创意,打破人们对汉字的视觉审美习惯,创造组合成具有新的视觉含义和美感的汉字图形,形成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设计师张曼华的作品《苏州印象》(图1)是汉字解构十分成功的案例,作品以宋体字的基本笔画为创意设计的元素,通过笔画横竖粗细、断连的变化营造了苏州白墙黑瓦的整体形象,同时以笔画粗细、长短、大小、疏密的变化,给人一种近大远小的小桥流水的视觉形象,画面营造出江南水乡的韵味,成功的将汉字笔画转化为图形。当然靳埭强的作品《永字八法》同样是十分优秀的解构汉字的作品,在此不再赘述。对汉字笔画的解构是汉字图形设计的一种创意手法,其目的是根据视觉审美的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探寻新颖、多样的表现方式,以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汉字图形,并承载、传递传统文化的基因,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获得全新的生命与活力。

2.解构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指以笔画、偏旁、部首之间的构成规律形成的汉字组合规范、方式及构造字的理据,它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解构汉字的结构是汉字图形创意的另一种创意手法。对设计师而言,要深入研究汉字的字体、字形,灵活应用其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视角审美的改变,在创意过程之中,多绘制草图,寻找不同的创意设计方案。

(二)重构汉字的笔画、结构、字体

汉字的重构是在解构的基础上,对已有笔画、结构、字体进行打散重组,创作出新的文字图形形象。汉字笔画、结构、字体的设计,是根据汉字图形创意视觉审美的需要,打破原有字体结体规范,将汉字基本笔画突破原有结构的构成规律,以全新的方式编排,创造出新的图形。

2011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者刘小康,凭借汉字笔画解构之后,以中国传统家具为形态骨骼进行重构的《椅子书法》系列海报(图2《秦隶椅》、《唐楷椅》及《宋瘦金椅》)荣获此次大奖。汉字笔画与椅子形态巧妙的结合,明式椅子与书法优美流畅的线条融合起来,彰显两者共有的优雅美感。

(三)形象叠加

形象叠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或图形叠加而形成,它可以采用抽象的线形来改变某个汉字的局部笔画;也可以采用简洁的喻义形象转借某个汉字偏旁部首的笔画;还可以采用个性化形象衬叠某一笔画;亦可以图形与汉字形态构成共生图形,这些手法都可以用来创造形象叠加的汉字图形。不同的汉字或图形在重叠时,下面的汉字或图形依然清晰可见,这样就给汉字图形创意设计增加了表现的空间和层次。它包括字与字、字与图形的叠加。

以70后设计师钱骞的作品《Shadow Play is Fun! 皮影.好玩儿!》为例(图3),设计师将传统的皮影图形结合文字进行创意设计,既有文字的前后重叠,皮影图形又适形于文字之中,“好玩”这两个文字采用镂空的手法与实体的“皮影”文字形成虚实对比,反向的文字正是传统皮影的观看方式,设计师在诸多细节当中都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是一件汉字形象叠加十分成功的案例,将中国元素巧妙而不生硬的暗含在设计之中,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三、结论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历经几千年传承有序的象形文字,每一个字的形态、轮廓、结构都具有 “图形”味道。作为一种蕴涵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以此进行的图形创意设计它必将自然而然的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此为起点设计出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走向世界都将起到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汉字的图形创意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汉字自身的构成规律、审美特征、字形特点以及汉字字义,从象形文字造字方法中寻找灵感,发挥汉字图形的本质特征,为设计所用,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字图形创意设计。

参考文献

[1]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常宁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

[2]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3] 陈珈,戴秀珍.图形创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7).

[4] 李佳.图形意象设计与视觉解码之探讨[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6).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8

[关键词]汉语思维;中国现代文学;内在影响

近年来,在我国的文学界中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汉语关系的研究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并且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显著。在这一过程中,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却一直受到忽视,研究的成果甚微。对此现象,要大力的开展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能够理解汉语是否具有独特性的问题,并且汉语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也需要阐释。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要深刻的探究汉语思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并且要分析在外来文化对汉语思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汉语思维具有独特性

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不同国家或者地区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的语言具有差异和独特的性质。历史中各样的现象都能够表明汉语和西方语言的差别所在,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汉语无论是历史发展时期的古文还是现代的文字,它的独特性是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在世界历史上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次还有巴比伦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以及埃及使用的图画文字。这个时候汉语的独特性就得到了凸显,在大部分的民族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都处于拼音文字时期,汉字却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表达方式,注音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历史的发展时期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实现了保存。中国的文字相对与西方国家来说,在视觉体验上就具有优势,它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方块字。正因如此汉字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汉字独特性和汉语思维的关系

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在表现方式上中国语言属于形象语言,而西方的语言就是展现声音的语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表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具象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巩固了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地位。

汉语思维主要是指思维的具体方式和思维产生的具体影响两个方面,思维方式和思维影响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汉语思维注重整体的观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思维方式,在认识和理解的方面具有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当中,语言思维并不是决定一切基础,但是其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印度和中国具有整体上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汉语思维形式的不同,印度形成了以拼音文字为基础的宗教,而中国由于象形文字的方式出现了诗歌中简化的佛教思想。

近年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汉语思维依然保存自身的独特性,从根本上没有受到影响。从传统的意义来说,对于外来的西方文化来说,汉语思维即使表面上发生了改变其本质也不会改变。汉语思维的方式一致是传统和现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M行创新的同时是给予了传统新的意义,而不是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汉语思维和西语思维的碰撞,是中国文化本质和西方变相的联系。汉语思维对人类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或许深刻或许浅薄,但是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依然是基础的地位。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汉语思维的方式会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基本的形式不会改变。

3 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

首先汉语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和思维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要关注传统的汉语思维的研究,避免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现代作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在西方思维中会进行汉语思维的渗透。在进行西方渗透意识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当汉语思维、文化与西方所传播的自由、解放等思想相遇时,中国现代作家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比如在描写女性解放的过程中,女主角的思想和性格的解放路程都困难重重,这就是汉语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在面对西方意识的渗透时,会得到与历史思维方式相互碰撞的表达方式。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时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渲染时,其自身的传统没有被改变。

4 总结

综上所诉,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持之以恒的活力源泉,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时做出适合的判断和选择。中国现代文学在历史的发展阶段,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面对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汉语思维能够将西语思维实现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发展。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9

关键词:汉字图形化;创新设计;新媒体技术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汉字图形化是指通过解构、整合或与其他元素相结合,把汉字由文本转化为图形,从而提升设计效果和传播效果。梳理汉字的发展历程可知,汉字的字形结构是其图形化的土壤。

一、汉字图形化的发展历程

文史资料中关于汉字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作为一种象形文字,甲骨文是汉字图形化的鼻祖,如“日、月、山、河、马、鱼”等字都是对自然事物的形象刻画,这一时期“画就是字,字也是画”。金文弱化了甲骨文时期汉字的图像性,在视觉上更加厚重庄严,但仍然保留了象形的特征。自金文起,汉字的笔画结构开始变得完备规整,并逐步简化。如商朝时期司母戊方鼎上铸造的“司母戊”三字(图1),具有庄严的形式美感,可视为早期的汉字图形化案例。金文后出现的大篆、小篆统称为篆书,篆书的笔画粗细均匀、结构严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演化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汉字由甲骨文时期具象的图形文字转变为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汉字在演变过程中,还发展出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篆刻艺术,这是汉字图形化的精髓,现代设计师也多从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中汲取设计灵感。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标志采用篆刻的“京”(图2),将京字笔画转化为动感的线条,形象地体现了“舞动的北京”这一主题。我国有书画同源之说,现代汉字仍然具有意象构成的特征,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是汉字图形化具备的天然优势。近年来,随着对民族文化的创新热潮,汉字图形化在平面设计领域一度成为热点话题,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海报作品。比如,中国设计师靳埭强的汉字系列海报,采用水墨元素充分展现了汉字的象形特点,将“山、水、云、风”四字的形与意巧妙结合,韵味无穷[1]。在国际上,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也积极使用汉字作为设计的主体。比如,日本平面设计师高桥善丸以“花鸟风月”为题的系列海报设计,分别对篆体“花、鸟、风、月”四字进行图形化创新,吸取中国画留白的处理手法,表现了空灵寂静的意境美。中外设计师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二、汉字图形化的特点和功能

汉字图形化是基于汉字的造字逻辑对其笔画、结构进行加工再创造,使之图形化的艺术形式,是书法、美术、设计三种艺术形式的交融。汉字是美的载体,汉字图形化是对美的加工和再创造。图形化语言的使用让文字符号化、情境化、视觉化,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能有效提升传播效率,在设计中具有升华主题、加深记忆、拉近距离的作用。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以汉字“中”为设计元素,形式仿造古代使用的钱币——圆形方孔铜钱,将文本符号化、视觉化,让人瞬间联想到该标志和银行的联系,是成功的汉字图形化案例[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标志借鉴了篆刻的形式,将汉字“艺”进行变体设计,形似一个植树的园丁,展示了清华美院教书育人的氛围,体现了汉字图形化设计的情境化特征。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由基本的记录、传播功能逐步生成了“中正平和”“刚柔并济”的文化语意,这使得汉字图形化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汉字图形化在平面设计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图形化语言可以有效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具体来说,汉字图形化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一)丰富作品内涵

汉字是语言的视觉呈现形式,可以表现丰富的情感。汉字图形化能将汉字与图形的特点相结合,强化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充分传达设计者的主观情感。同时,能够平衡设计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内容阐释上字和图互为补充,丰富作品的设计层次。

(二)加强传播效果

文字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这也是设计的最终目的。可读性是汉字图形化的首要功能[3],图形化的文字能够更直观地传达信息。比如,在街头招牌广告中广泛使用文字元素进行设计,使潜在消费者在短暂的停留时间内锁定目标,形成对店铺的第一印象。在平面设计中,图形化语言有助于拉近受众的心理距离,提升传播效率,增强营销效果。

(三)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汉字是中国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群体中具备独特且强大的认同性。在国际上,汉字是最具辨识度的中国元素之一。利用汉字图形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语言文字的隔阂,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为例,将“北大”二字上下排列并转化为三个人形图案,“北”字像两个背靠背的学生,“大”字像一个托起他们的老师,由此体现北大“以人为本”的理念。整体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风格,是汉字图形化设计的经典案例。

三、汉字图形化的创新探索

汉字图形化的创新基于汉字的字形字义,通过想象加工把汉字转化为艺术图形,从而在平面设计中体现均衡统一的视觉美。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单字变形和多字组合。

(一)单字变形

1.形意统一这种设计手法基于汉字的造字逻辑,对单个汉字进行想象加工或意象创新,强化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图3靳埭强《岁寒三友——松竹梅》海报设计汉字讲究形与意的统一,形是设计的基础和图形化的起点,意是图形化的归宿,是在形的基础上的衍生表达,形意结合可以使人更顺畅地读懂设计[4]。例如,靳埭强的系列海报作品《岁寒三友——松竹梅》,将汉字与国画艺术巧妙结合(图3),绘画的笔触与字的笔画部分重叠,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了形与意的统一。2.结构变形汉字有着独特的间架结构,用图形部分或整体替换汉字的笔画、偏旁、部首,或以联想、夸张、异化等平面设计手法进行重构,可以打造出全新的图形化汉字。3.书法书写汉字图形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借鉴传统书法艺术,用书法书写的特质对汉字进行创新设计。书法是中国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一幅好的书法本身就是优秀的设计作品。在传统书画中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墨色的变化能产生丰富的层次。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助软件模拟书法的笔触、线条、墨色变化,将其应用于汉字图形化创新设计中。例如,中国设计师李佛君的《风花雪月》系列海报(图4),利用书法的书写形式,对汉字笔画进行图形化加工,具有浓厚的水墨神韵。

(二)多字组合

1.编排重组多字的图形化表现形式可以以多个汉字为基础设计元素,用严谨的排列表达严肃主题,也可以适当打乱顺序,呈现出意料之外的效果。总体文字的排列要做到张弛有度、松紧结合,满足观者的审美需求。2.异化重构将单字笔画或多字整体进行替换、共用或变异,通过夸大、缩小、扭曲、旋转、放射等手法进行多字图形化设计,这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汉字图形化形式[5]。例如,中国设计师汪泓为“2013年亚洲绿色设计活动周”设计的系列海报,通过重构将汉字文本转化为图形,让笔画之间产生连接,整体富有韵律美和流动感。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汉字图形化设计

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悄然发生变化,从文本阅读时代步入了读图时代。汉字图形化在当代的运用从纸媒拓展到新媒体,数字化屏幕成为了展示汉字图形化设计成果的新阵地。

(一)新媒体技术对汉字图形化设计的影响

1.丰富创作手段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设计软件的革新给汉字图形化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综合性特征,多种创作手法的使用打造了声、光、电相结合的新空间,为设计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完善了汉字图形化设计作品的架构体系。比如,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全方位进行展现的动态广告,从字幕、背景、音效等多角度诠释和传递信息。在互联网平台投放的“咿呀识字”广告(图5),利用动态视频加音效的形式展示了汉字图形化的趣味性。2.拓展表现形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平面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动态表现形式,较多运用在网页设计、电子杂志设计、H5设计中,设计师将静止的二维画面转化为三维动态。在新媒体终端展示的汉字图形化海报要符合屏幕的美学标准,做到用色标准化、风格标准化,把控各个渠道、平台的传播规范。此外,由于智能手机等屏幕相比纸张有着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因此,海报设计要考虑观者的阅读习惯,适当降低对比度,避免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6]。3.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当前,多种前沿技术在设计中融合运用,如VR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架构虚拟与现实的交互空间。当代设计师必须从用户的心理需求出发,充分调动观者的听觉、视觉、触觉,实现造字逻辑和时代美学的有机结合。比如,日本设计师井口皓太将文字到图形的变化过程做成动态海报(图6),让观者清晰地看到汉字图形化的设计过程,极具视觉创意效果。

(二)新媒体背景下汉字图形化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平面设计的二维限制,产生了动态海报、H5等动态应用形式,从传统纸媒到电子屏幕的应用不断拓展着平面设计的边界。新媒体技术丰富了设计的展现和传播形式,设计师借助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对汉字进行图形化设计,并且在新媒体平台和传播,实现实时的用户反馈和用户交流。在新媒体时代,设计师和用户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化,比如“囧”“犇”等非高频使用的汉字经网友的想象加工后,产生了图形化的新含义,通过表情包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调动用户的参与感、增加用户停留时长成为设计师需要思考的新课题。通过新媒体的创新方式可以让观者参与到设计、使用、传播的过程中,汉字图形化设计朝着动态化、情境化、交互化方向发展,打造出无边界的设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结语

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且信息含量最高的文字,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取向,设计中的汉字图形化是汉字和图形语言的碰撞重组。在新媒体背景下,设计师可以利用现代设计手段和多媒体的传播形式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设计师要立足本土文化,探索出一条民族化的设计之路,让汉字文化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崔龙范.汉字图形设计语言在海报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9(1).

[2]陈秀珍.符号学视角下视觉传达中汉字“图形化”探究[J].美与时代(上),2019(10).

[3]李旭龙.汉字图形化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评论,2015(9).

[4]胡群义.汉字图形化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20(3).

[5]王秀杰.视觉传达设计中汉字图形化设计的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0(9).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10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备,网络语言随之迅速崛起,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受到了网民们的喜爱,网络语言摆脱传统汉语的一般格式,以错别字与谐音方式大行其道,这也是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弱化的关键原因之一。2013年热播的《汉字听写大会》则将现代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现实展露无遗,节目热播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反思,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将使我们的文化无法溯源到历史的根基。随着文化水平的弱化也牵引出了文化氛围浮躁、文化建设不健全继而导致国民素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弱化的问题亟待解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如何立足文化根基,提升语言水平,巩固传统文化将成为我们在历史潮流中需要应对的新问题。

一.汉语言不断弱化的表现

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弱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引起了有关学者的警惕。从一份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80.8%的人确认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足见高校教育中汉语言边缘化的问题,国内的教育环境对母语的热情可见一斑,根据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和对问题深入的分析,将汉语言文化弱化的表现概括为:网络语言成为流行趋势、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文学作品偏向市场发展。

(一)网络语言成为流行趋势

信息化高速化的发展与网络交流工具的更新换代,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是汉字书写水平弱化的一种表现。经济时代个人主义盛行,追求个人的独立风格成为趋势。在不知不觉中,网络上形成了一种近似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并且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使用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是从传统的语言文化的观点来看,网络流行语打破了传统汉字习惯,充斥着许多错别字,但却深受网民喜爱,这种错位式语言风格,甚至使许多网民趋之若鹜,并以此为时尚。网络上的飞速发展逐渐影响社会心理的演变,网络流行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用语,用于表达在现代社会中形成的某种表达诉求,因而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由于网络自由的环境,使得网民在创造新语言时背离了传统的语言习惯,形成一种无厘头式的语言风格,而这种语言风格淡化了人们对于汉语言的重视。

(二)汉字书写能力退化

汉字危机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已经显得不足为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放弃了汉字书写能力的锻炼,转而用电脑等电子设备代替书写,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大降低了青少年的汉字文化意识,使得更多的青少年对于祖国汉字文化一无所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浮躁的生活状态下,很多人不愿将精力放在汉字文化的研究上,人们对于汉字的书写非常草率,甚至出现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前一段时间网上曝光的打油诗作协主席,竟然连“砸:字都忘记了怎么写,最后被世人所嘲笑,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汉字书写意识的淡漠。当网上工具成为了人们写作的代替品时,人们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前几年,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在上海考试,举办方一共出了130多道考题,但是最终的考试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在所有的参赛选手中,竟然没有一个汉字书写全部正确,之后,汉字弱化的问题就得到了公开的报道,而这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汉字弱化的一个铁证。

(三)文学作品偏向市场发展

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文学作品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大量网络小说的兴起使人们的注意力被网上的电子文字所吸引,而许多主流文学作品却处在不尴不尬的地位,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再也创作不出一部能够传世的经典作品了,很多老一辈作家创作的作品与年轻人的思想不相符合,最终导致现实出版文学更加无人问津。于是很多青年作家选择放弃自己原来的创作梦想,转而向市场化发展,作品的创作为了能够得到青少年的喜爱,不惜在情节中加入大量的垃圾段子,这些作品的出现不单单是作者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是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导致汉字文化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二.现代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原因

在国际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语言与社会共变的一种必然趋势,汉语言文化的弱化是其衍生特征,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了猛烈冲击,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巨变,传统的汉语言都是孕育我国瑰丽文化的根基,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另外汉语言在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汉语言文化也是我们学习知识、辅助思维的工具,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思辨能力,是我们表达个人思想的媒介,可以说一个人的汉语言水平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思想水平,而良好的汉语言文化水平使人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缤纷多彩世界,同时我们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根据笔者研究,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全民英语热”的盛行、国民的浮躁心态。

(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传统文化是我国非常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却没有给传统文化足够的发展空间,许多教育者对于传统文化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我们了解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们的语文教育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及汉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相当漠视,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语文课时控制的非常严,学生即使有自己的课余时间,也被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所占有,根本谈不上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加强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开展了许多活动表示对国学文化的重视,但是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是形式主义,我们从中也看到了汉语言文化弱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教育体制的畸形,没有立足于本国的民族文化之上,仅仅采用拔苗助长的形式主义来取得成绩上的提高和升学率的提升,这种不正常的教育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化的弱化。

(二)“全民英语热”的盛行

自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全民英语热就在我国盛行起来了,其实追根溯源,我们也可以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全民英语热的一个起点,自从我国改革开放,采取积极的态度入世之后,英语在我国的地位水涨船高,小到小学生的英语课,大到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这些形形的英语考试使得国人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但是又不得不学好这门技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无法脱离英语,在社会各种考试中,我们同样也需要深厚的英语基础作为保障,从此英语便作为了一门时尚的舶来品成为了国人趋之若鹜的名利敲门砖,相反,汉语言文化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汉语言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之根,我们只有将我们的母语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倾向却本末倒置,将英语放在首位,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倾向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国民的浮躁心态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利益至上的生活理念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虽然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人们对于新的物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腾飞使国内国民的心态逐渐的浮躁起来,社会进入了文化快餐式的发展轨道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网上电子文化产品的热销和现实中主流文学的门可罗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浅层次,尤其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深处名利场之中,对于精神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已经成为了奢望,而我国传统文化也在此社会背景中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学习也被人们所漠视。

三.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影响

汉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化弱化了之后,必然产生种种不良的后续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出现了“内冷外热”的奇怪现象,在国外掀起了“汉语热”运动,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的汉语人文素质却是普遍降低,国人对于传统汉文化的漠视使得我国悠久灿烂的汉文化力量逐渐减弱,我们在标榜“走向世界”的同时失掉了自我的传统文化意识,又在张扬“全球性”的外壳下,离我们的根源文化越来越远。汉语言文化的弱化不仅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所侵蚀,而且会使当前这种浮躁的文化氛围继续延伸传播,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会进一步阻碍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另外,汉语言文化的弱化也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丧失,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的母语文化都已经丧失,那么还谈什么文化传播呢,这对于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来说绝非是耸人听闻,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做好准备,大力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汉语言文化,防止外来文化的侵蚀。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汉语言文化危机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威胁,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青年一代有责任肩负起振兴汉语言文化的使命。

四.结语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11

传统汉字学着眼于汉字的字体变化,把汉字的历史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但是,把3400多年的汉字历史只分为2个阶段,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因此有学者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不同形体为标准将汉字划分为四个阶段。

1、大篆:从广义上讲,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都属于大篆。商周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且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该时期的文字具有很强烈的图画性,线条自然,随体诘屈,字形多变。

西周时期,出于实用和审美的需要,人们常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此被称为钟鼎文,又叫金文。其内容是关于当时祭典、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与甲骨文相比,金文仍具有图画色彩,且异体字较多、字形讹变严重。

战国时代,汉字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几乎丧失殆尽,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此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

2、小篆:许慎《说文?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采纳李斯等人的意见,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据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所讲,小篆并不是由籀文省改制定出一套文字,而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但李斯等人的确为小篆的形成做出很大贡献。小篆的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规范汉字结构和汉字笔画、统一了汉字书写风格。无论是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还是小篆,都还具有图画色彩,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刘又辛先生这一阶段为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

3、隶书:在秦系文字的俗体里,用方折的笔画改变正规篆文的圆转笔画的风气颇为流行,有些字具有了浓厚的隶书意味。隶书到了汉代成了正规的字体,就是所谓今隶,也叫汉隶。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最为重要的一次变革。隶书解散篆体,改曲为直。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变为平直的笔画。隶书笔画带有波势挑法,形成了一套由点、横、竖、撇、捺构成的笔画系统。汉隶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4、楷书:隶书之后,汉字形体虽出现了由古隶草化而来的草书、行书和复归端庄的楷书,这只是汉字不断简化和符号化的结果,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刘又辛先生认为这一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汉字经历了由图画性表意文字到符号性意音文字的演变。汉字形体的发展历程,简化是总的趋势。

二、历史中重要的汉字规范行动

汉字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虽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但文字靠自身却不能形成内部的系统性,历史中两次重大的汉字改革对汉字发展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秦朝的“书同文”运动:秦朝整理规范文字,以期在文化领域内适应政治上的大一统。秦朝的“书同文”运动,显示了当时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重大举措。首先,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都有秦朝严酷的法律作保障。其次,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将这一系列字书作为社会用字的规范。再次,秦始皇巡行天下在各处刻石记功,把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铸刻在权量上颁行全国各地。这些文字成为当时文字使用的样板。

“书同文”运动结束了战国时期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虽然秦朝统治者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客观上确实起到了规范文字、促进文字健康发展的作用。同时对其后历代的文字规范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不过由于秦朝二世而亡统治时间不长,秦朝疆域又空前辽阔,加之又没有学校教育加以推广普及,所以“书同文”运动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2、建国初的汉字简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对汉字评价的主流思想仍然是承袭前人的“汉字革命论”的传统,认为汉字繁难,不易学会、掌握,妨碍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汉字改革综合了前30年的经验,落实了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行简化汉字的三大政策。制订出了《汉字简化总表》,积极推行简化字。简化汉字是汉字自汉代隶书、楷书正式定型后约两千年来最为重大的一次改进。这种改进的前提是不改变汉字整体形态风格,对结构繁难和笔画过多的汉字进行简化,目的是使汉字在书写使用时更为便捷,更易掌握。

三、汉字演变应遵循汉字的自身演变与人为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1、应约定俗成 深得民心:文化的发展变化受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制约,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因此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汉字结构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变化,当秦丞相李斯奉命整理统一文字,这是一次人为促进汉字演变的行为,短时期内小篆被推广,六国文字退出历史舞台,但后来小篆并没有长久坐在汉字王国的宝座,而是像创造它的人们一样,消逝在历史之中,相反,由人民大众创造的隶书迅速赢得民心,成为汉字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汉字改革依托于用字群体,更服务于用字群体,没有群众的支持和传承,何谈改革?汉字改革应当考虑它的实用性和人们大众的可接受程度。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12

一、目标与思路

精神家园之根,为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传统之源,首推汉字文化。因此,我校创设汉字教育校本课程,其目标不仅在于落实我校“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引领学生登上巨人的肩膀”的教育理念,营造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育人环境,也在于培养现代语文教学之灵气、语文教师国学素养之底气、学生汉语言文字之文气,更在于用中华文化之魂铸造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品格,为社会培养精神充盈、具有高尚灵魂的公民,以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以“汉字研究”为抓手,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改革,把两纲教育有机、有序、有效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我校的教育特色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中,拓展类课程有:汉字文化选修课;兴趣类课程有:语文组的汉字研究校内师训项目、学生汉字研究小组;实践类课程有:“翰墨沙龙”书写汉字活动、教工书法展活动、学生硬笔书法比赛等。这些都是我校汉字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在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语文组教师是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的课程实施也对语文组老师在专业水平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写好汉字、研究好汉字、讲解好汉字,成为我校语文教师在专业化水平上的最基本要求,以此推动、提高语文老师专业化水平,为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积蓄活水与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校以文化选修课为点,编写汉字教育校本教材,带动基础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革新;以语文教师为点,带动全校各科教师规范地读、说、写、教;以学生汉字研究社为点,带动全校学生研习汉字的热潮;以展示的五个舞台为点,带动全体师生研习汉字的热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市北中学形成良好的汉字研究与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

1.制定课程计划与纲要,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为实现汉字研究的校本化、课程化,我校成立了以师资处、学生处、语文组老师为班底的“汉字教育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充分征求广大教师建议的基础上,讨论研究并制定出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规划、实施纲要,与我校文化选修相结合,成为学生选修课的课程之一。我们在“汉字拾趣”的大课题下,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开设“汉字与六书”“汉字的魅力”“汉字的发展历程”“书法艺术及欣赏”“民间绝妙对联欣赏”“汉字的规范要求”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领略汉字魅力,增强其对汉字的情感认同。

为确保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制定了一套评价体系:(1)文化选修课的学生评价细则;(2)师训课程作业评价细则;(3)汉字研究文章评价细则;(4)每月一展作品评价细则;(5)活动参与态度及效果评价细则。

2.把汉字研究纳入师训内容,编写汉字研究校本教材

我校语文组把3000个常用汉字作为研究对象,每人每月至少研究1个汉字并撰写文章。研究分为三阶段:

(1)回归本源。时间为2009―2010年。主要任务是分析汉字的音、形、义,尤其字形的古今演变。

(2)体验人生。时间为2011―2012年。主要任务是“从汉字体验人生”,每个老师选出二、三个能够概括或揭示自己教学人生特点的汉字,上升到教育学高度来自我评价与反思。

(3)艺术鉴赏。时间为2013―2014年。主要任务是以“诗眼鉴赏”为切入点,再将“诗眼”转为“教眼”,从教的角度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路径与程序。

学校将语文教师汉字研究三个阶段的成果编成三本校本教材:《汉字研究》《从汉字体验人生》《诗眼与教眼》。

3.成立学生汉字研究小组,开辟“每周一字”交流平台

2010年9月,在陈军校长的倡议下,我校成立学生汉字研究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汉字研究活动。学生不仅继承《说文解字》的遗风,从汉字的音、形、基本含义、衍生含义等角度展开讨论和研究,更关注汉字运用的生活性、时代性与个性化;不仅注重汉字的独立性,更关注它们的关联性;不仅关注汉字的过去、现在,更关注其未来发展。校报《溯光》开设“说文解字”板块,每期推出一字,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学生研究汉字的成果。每周升旗仪式上也增设“每周一字”演讲环节,分享学生最新的汉字研究心得。

4.开展各类汉字文化活动,展示师生汉字研究成果

学校定期开展各类汉字文化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如,举办“翰墨沙龙”活动,倡导全校教师写好“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锻炼教学基本功。又如,学校工会利用“东方讲坛”和“午间文化茶座”栏目,为全体教师开设“书法艺术欣赏”“常用汉字规范书写系列讲座”等活动,得到老师们好评。

此外,搭设五个舞台,及时展示师生汉字学习与研究的成果:(1)每周升旗仪式展示一个汉字研究成果;(2)每月一次师生书法展;(3)每年举办一期校园“汉字节”,以“汉字”为主题,开展猜灯谜、接对联、演讲比赛、硬笔毛笔书法比赛、作文竞赛、汉字纠错等一系列活动;(4)编辑刊物,学校为语文教师编辑印刷了三本汉字研究专著,为学生出了5期汉字研究专刊;(5)组织以汉字教育为主题的对外交流、参观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校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在闸北区乃至上海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成效与展望

立根守正,养气铸魂。汉字研究,促使师生形成汉字读、说、写规范化与书法练习常态化的新潮与良好习惯;促进师生对汉字的重视与认知,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同与自觉传承;形成了我校富有特色的汉字教育读本与汉字教育课程;有效夯实了全校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促进了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推进了语文学科的建设。

近年来,语文组3位教师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语文教师发表文章近20万字;在各项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区级以上奖励达100多人次。

2012年和2013年,我校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年会上获得先进集体奖,语文教师的汉字研究集《汉字研究》在校本教材评优中获二等奖,学生的汉字研究集《甘棠》在校本教材评优中获二等奖。王志斌老师的《市北中学语文组的文化修炼》、程夕琦老师的《高中学段传统经典背诵的实践探究》在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顾光宇老师的《中国书法的份量》在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顾光宇老师的《寻根・传承・铸魂》、舒适老师的《论上海市市北中学拓展型课〈文史哲经典文例学习〉的意义》在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在总课题结题会上,我校交流了“汉字研究”校本课程实施经验,相关论文荣获一等奖。

汉字研究虽然成效显著,但我们仍在思考:在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下,如何保持汉字研究的热情与理智?如何让师生的汉字研究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汉字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如何进一步优化?

基于此,我们将在新一轮汉字研究中尝试新的做法:

第一,创新研究管理机制。创建市北中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负责汉字研究的研究、管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