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

时间:2023-07-04 17:09:35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1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六年级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结如下:

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我校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劳动课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组织劳动课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大纲和教材,理清劳动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思想观念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努力探索劳动课教学新路子。积极探讨课程删减整和,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课教材,以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兴趣是小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继续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广阔的舞台,金色的童年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1、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以点带面,拓宽教育范围。

2、有劳动基地,各班主任要继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3、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爸妈的小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一块开心农场,各班有一块种植地,开展劳动竞赛。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本学期学生的纸工作品有二幅被选为大运会纪念作品。

(2)、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班级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们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如每天包干区清洁和保洁进行被评比。

(3)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2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在劳动技能课堂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动手操作、编织等劳动技能。如何才能把劳动课这门课程教好,使学生爱学、会学。 我采用灵活的教法,学生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变机械地学习为有目的地学习。从创新、合作和成效三方面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创新

在劳动技能课实践、动手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 低年级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的本领,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体会劳动课中的乐趣刷牙、打扫卫生、叠衣服、系红领巾等习惯的养成。

例如:

1、刷牙

在刷牙课上,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杯子和一个小牙刷。我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每次上课前,我总是要问每天刷牙时间,为什么要刷牙?让每个学生轮流表演,还运用儿歌让每个学生牢固掌握刷牙的方法,略差的学生,我手把手的指导,,教育学生养成早晚刷牙、漱口的卫生好习惯。

2、系红领巾

课堂上,我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每天来到学校要戴红领巾,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爱护红领巾,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步骤练习系红领巾,采用一帮一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带红领巾和洗红领巾、叠红领巾的正确方法,不会的,我在课外进行辅导,耐心的教育,收到了成效

二、合作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技能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例如:

1、穿、系鞋带

能充分发展学生手指协调活动能力,养成独立完成事情的好习惯。我采取穿好的鞋,让大家轮流欣赏老师的作品,引出今天的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的鞋带是自己系的吗?谁来帮助老师完成系鞋带全过程,只有两名同学能独立完成,其余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才能勉强的完成。通过今天学习,希望同学们以后自己独立完成,不要在让父母为你们操心了。

接着,我讲鞋带系好的好处和不系好的坏处。然后利用自己穿带鞋带的鞋子,进行分布练习,教师辅导,纠正不足。最后,分组练习,组长负责把每个学生都教会。老师并利用游戏比赛的方法,比比那一组的学生以最快完、系的最好完成任务,及时颁发奖品。

2、炒酸辣白菜

记得学生炒酸辣白菜的时候,我就亲自示范切炒,并讲述方法,逐个辅导学生刀法。手把手的教,个别不够熟练的,丝切的不均匀的,就耐心的讲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让每个学生把菜切完,进行评讲,哪个地方不到位,哪个地方做的好都给与很好的评价。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炒菜要领和方法,才能做好一顿可口的饭菜。对示范中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严厉批评教育,课下个别谈心。老师完整的示范后,优秀的练习,充分发挥的小组长的聪明才智,由组长负责完成本组的任务,老师巡视每个学生操作的过程,及时找不足,改正。

三、成效

我在劳动技能课教学中,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课堂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我总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并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使他终生受益。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观察实践的力度,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研究、去体味,才能使学生学好劳动技术,掌握劳动技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劳动教学,三年级的学生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对本学期的劳动教学小结如下:

一、在本学期的劳动教学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劳动活动,积发了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本班进行劳动实践时,我的教育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但是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劳动角色,并经常进行互换,让学生时时对劳动都充满了期待。

二、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学期我让本班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将他们所有有限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也十分的乐于运用与相互教导,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乐观、创新的意识。这对他们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在劳动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懂得了自我检查以及帮助他人。

在自己做完了本部分的劳动任务后,学生都知道要先把自己的劳动任务检查一下,看能否通过自己的检查,如果通过了,他们就会对我说,让我去评分。在得到优分后,他们会相互帮助,直到任务完成,接受学校的检查。

四、在热烈的劳动氛围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其中,但是个别学生会钻点小空子,不愿参与。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一、重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课程的选择中,要密切重视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之间实现互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合理融入生活化、劳动的元素。劳动技术课程,要将教学部门所规定的项目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结合起来,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制订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加快发展。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融入教学中去。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合理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兴趣。

另外,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在学生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和培养,这样,更能够体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重视在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德育

在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总是充满着许多问题。这显得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变得非常重要。学生德育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加强德育,能够让学生重视劳动课程,培养动手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及培养为国奉献的精神。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室中讲劳动技术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的手工制作,融合爱国的道德情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道德熏陶。

三、加强创新,将鼓励运用到劳动技术课程中

1.从授知识到授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书本中显而易见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也是仅仅接受固有的知识,不去更进一步地思考和创新。这明显与我们的素质教育不符。因此,我们在教学思想上,首先要改变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继而以教授新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学中,学生势必会亲自动手进行制作,这在实践中,需要我们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技巧来应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防止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素养和能力。

3.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是进行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鼓励学生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

四、教学方式实际化,加强实践教学

任何事情离不开实践。当然,在学习中也不例外。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深入到课程教学之外,亲身体验劳动的难易,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收获知识的真谛。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将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心灵深处进行深化,最后改造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修的内容。在教学中引入劳动技术课程可以让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4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气,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魏书生认为:“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习惯,就像冲破种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英国教育家洛克把培养习惯当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特别是劳动习惯,它是人们创造财富和幸福的重要因素。1998年4月1日起实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七条明确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紧密结合”,可见德育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习惯,那么要想改过来不容易,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备受宠爱。如果不从中小学阶段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目的之一,这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四、学生劳动成绩由教师单独评价的办法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办法。

及时对学生每一次的作品、每一个阶段的劳动技能及综合素质都给予客观评价,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欣赏、开发智力、探求创新,可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共同进步。把学生的劳动表现写进操行评语,劳技课成绩记入学生素质评估手册,这是目前各校的普遍做法。对学生的劳动表现,特别是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若只凭教师的观察、判断,则很难给予准确的评价,要改革评价学生劳动习惯的办法――把对学生个体的评价置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和个体学生所在群体中。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铺床、叠被等,这些内容在本年级段应该考核。到了中年级,大纲规定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除了对洗餐具、茶具进行考核外,对低年级学过的铺床、叠被等也应予以考核,防止出现学一样做一样,做过了就算,到头来只做最后那一样的被动局面,促使学生对有关最基本的家务劳动从始至终坚持,养成习惯。由谁评价?仅由教师对学生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很可能是不全面的。如果把学生个体放在群体之中,由学生互评,就有利于互相学习,去伪存真,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激励性。学生在家庭的劳动情况由家长评,按照学校发给的家务劳动考核表逐项填写,分出等次,反馈给老师。这样,教师可以掌握视线不及的校内外(家庭)学生劳动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价,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克服有些学生在校劳动积极、在家什么事都不干的弊端。

总之,我们要站在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劳技课,不断探索劳技教学方法,为实现劳技教学的总体目标而不懈努力。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劳技课堂 创新思维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22-01

劳技是一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从简单而常识性的案例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提升大脑思考能力,明确事物发展的万象变化规律,树立正确的大脑思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修养,这门课程在目前被教育部门逐步重视,希望可以在教师的正确辅导下,获取较大的成功。在新课改下,劳技课程该如何教学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教材大纲要求,在浙教版教材中,设计性学习一直都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技)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所以在教学课程中,设计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教师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针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是的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在设计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思路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学习劳技课程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兴趣有:(1)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尊心强、注意力不够持久,而且喜欢被鼓励等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风筝制作教学中,将学生分成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制作的外观美、工艺精细等表扬奖励好的,鼓励差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在渴望中激发了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制作中。(2)设置疑难问题,激发求知创新兴趣。在劳技课堂中,教师的设疑可以在原来知识上或者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设疑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带领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乐园。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燃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和勤学好问的习惯。(3)享受成功倍增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当风筝做好后,教师带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品尝到自己成功后的辛勤劳动的果实,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进而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以及特长,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方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兴趣会使教师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有助于与学生之间增进师生关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适当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更精美,更富有创意。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制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具有新意的作品。

1.2 基于创新思维发展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就拿中国建国初期与当今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了中华儿女多少的创造力,然而劳动课程可以让学生开启心智,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兴趣,从而爱动脑筋、会动脑筋,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树立了创新意识。

例如,煤气瓶煤气储量显示器的设计。

煤气的使用在大城市中已经基本管道化,在多数城镇、广大农村煤气还是用钢瓶装气,而现在煤气瓶上还未加装储气量显示器,往往煤气快使用完还不知瓶内有多少气,错过加气时间,很费事。据此存在实际问题,课外创造制作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在煤气瓶加装气压表,以显示瓶内储气多少。这里用的是“移植法”,把电表、水表的方法移植过来;另一方案是瓶底加装重量显示器―― 台秤。(为防止台秤长时间负重损坏,另加装一钢瓶升降装置)。这里用的是“等效法”,把储气的多少转化为钢瓶重量的变化。这些方案都反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2 开设相关课堂,结合课外活动,切实发展劳技教育

劳技课堂意识得到了培养,动手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实际的操作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除了教程以内的实验课程之外,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技能扩展课堂,可以亲近自然结合日常生活,使得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应注意活动过程的层次性、现象的针对性,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并总结出现规律。

开设劳技专业课堂,不能单单是课程中设计的案例这么简单了,教师应该更加实际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最好是校园中发生且是学生有目共睹的事件,教师巧妙的设计来是的学生动手来完成一项项操作,不仅可以使得有良好的积极性,而且会比课堂乏味的文字教学效果明显的多。总之,劳技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使得生活题材融入科学教育中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劳技课堂教育发展思想道德培养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中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浙江省中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出,它是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劳动,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为此,我认为,不能把劳技课简单地看作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学科。而应看作以德育为主导,以劳技教学为主要内容,融入智能的培养,动手能力训练和美的熏陶等综合方面内容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注重捕捉,挖掘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技教学中去。学生在学会制作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并形成很强的内化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劳技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能够主动、自主的进行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向雅.如何教好中学劳技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237.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6

我校作为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教育资源丰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等。教育辐射面广,每年接待学生前来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数保持在7-8万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劳动热情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本课题旨在立足于学校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根据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目前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不断渗透、深化“三爱”教育。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根据实操过程中的经验提出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以及6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农各课程的感想与收获、“三爱”教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学农对“三爱”教育促进程度以及对学农基地开展“三爱”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调查对象是前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州市中学生,为了兼顾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选取了市直属学校、越秀区学校、天河区学校、荔湾区学校、白云区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学生进行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真正听说过,很熟悉“三爱”教育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6.5%,只听过,具体不清楚“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6.4%,而没听过的占调查总数的47.1%。这一调查说明在普通中小学校“三爱”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做得并不是非常好。

在学生了解“三爱”教育的途径方面的调查显示,通过本学校和教师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3.2%,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6.9%,通过电视报刊,家人和朋友交流,以及网络新媒体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各占调查总数的7%左右。约7成的学生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我校的育人环境和各种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生基地与自己学校开展的“三爱”教育的区别方面,63.1%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上的区别,33.5%的学生认为是内容上的区别,3.6%的学生认为是效果上的区别。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在上课的形式上、内容上与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在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渗透方面,学农基地有一些独到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调查问卷哪里的“三爱”教育对学生触动更大、感受更深、效果更好的调查中:70.8%的学生选择了学农基地,1.2%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学校,而28%的学生认为两者的效果差不多。这说明学生更喜欢在学农基地的优美环境中,在各项生动有趣,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去接受,深化“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有三个方面,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祖国”是否有帮助方面,76.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有很大帮助,23.6%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有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祖国”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祖国”的课程主要有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学习”是否有帮助方面,79.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20.2%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学习”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现代农业、消防安全教育、树林生态教育等。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劳动”是否有帮助方面,90.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劳动”的认知方面是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劳动”的课程主要有锄地(草)劳动、施肥劳动、砍柴劳动、野炊劳动。

三、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三爱”教育属于德育工作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开展“三爱”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德育工作也已经处于新常态时期,这要求我们开展“三爱”教育,要与时俱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多途径、多策略,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切入点,丰富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反思、总结,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学习、劳动和祖国的认识,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

(二)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当代中国,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青少年一代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当代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可以说是物欲横行,价值失调,教育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三爱”教育的宣传并营造相应的氛围。在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比如接饮用水处、饭堂、宿舍等地张贴海报和宣传标语,号召人人争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有为青年。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新建设的风雨走廊,向学校提出建设爱国主义长廊的建议,经过学校的研究决定后开工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长廊采用图文并茂的灯箱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保护区,通过深厚文化以及大好河山的美好呈现,大大提升学生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中草药种植园地入口处设李时珍的半身像和个人简介,园地命名“百草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中草药的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学习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让“三爱”教育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

(三)少说多做,量变引起质变

学农综合实践活动杜绝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简单空洞的说教,而应对学生上课、学生生活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反馈,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动手去实操,去感受,去体会。在小组讨论中碰撞、生发,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思考,在探索劳动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反思劳动感悟的过程中,收获对自我成长的肯定、对劳动意义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引起改变发生,能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带来变革的能量,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正是“三爱”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四)兴趣引导,树立责任意识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7

关键词: 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 技能训练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则用一个“和”字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中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一、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美育。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二、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李岚清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三、加强劳动技术课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素质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技术课。教师对于劳动技术课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②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方法。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学生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蒋志峰.从人脑功能发展看劳动技术教育.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1999,3.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8

劳动是人类的特性,劳动专属于人类。人类的自由自在、自觉自为的劳动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劳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自然界和人自身。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科技空前弘扬,人类逐步陷入身体退化和精神迷失的状态。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越来越明显,只见知识不见了人的本质存在。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教育人。劳动是教育的本源,学会劳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由于各种原因,劳动与教育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消解了教育发展人的功能与价值。

劳动未能与教育很好地结合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知识化,常常组织学生集体参观一些劳动教育基地,听听讲解,少有技术操作和模仿。二是片面化,认为智育第一,劳动不是教育的目的。三是形式化,劳动就是在学校扫扫地清洁一下卫生,或者是在家里帮家人洗洗碗,打打鸡蛋。四是边缘化,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就是培养道德品质,而不是要学会劳动,劳技课常常被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挤占。五是狭隘化,认为劳动就是种田,劳动就是惩罚,甚至将劳动教育赋予思想政治改造功能。六是功利化,认为劳动无用,劳动者工作强度大、工资福利低、晋升机会少、职业前景差等。劳动未能与教育很好地结合造成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区分不了韭菜与麦苗,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以劳动为荣,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脱离生活和劳动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劳动未能与教育很好地结合,劳动教育被弱化被淡化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因素,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二是文化因素,如学而优则仕,君子谋道不谋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三是制度因素,如应试教育是以训练获得高分的考试选拔制度。四是社会因素,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家长的过度期待,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蔓延等。五是教育因素,如手脑分离、知行脱节,未真正实行素质教育等。劳动并不等同于劳动教育,劳动与教育结合,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爱惜劳动的真正的劳动者,关键是要赋劳动以教育意义,发挥劳动本质的价值。

劳动曾经让我们的教育很灵动。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的生活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他立下宏愿要“征集100万个同志,创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他写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语言朴素,形象生动。他首次把垦荒、施肥、修路等劳动列为考试科目。教育部曾于1958年规定开设生产劳动课,初中开设手工劳动和农业基础知识,高中开设农业实习和机械实习,还规定学生每年要参加14至28天的体力劳动。把生产劳动教育制度化、课程化的做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劳动是立国富国之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问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德国总理默克尔回答:“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可见劳动是德国经济领跑欧盟的秘诀。劳动让我们国家繁荣富强。劳动创造财富使中国工厂变成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正迈入全球最大市场。劳动孕育创新使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智造,正迈上赶超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和美国制造之路。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5万亿元,2014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超过万亿元。

列宁说体力劳动是社会解毒素,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要贯彻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最新精神,坚持思想引领、有机融入、实际体验和适当适度的原则,丰富资源,统筹资源,构建多样模式,结合现代创新平台,借助我国完整而发达的手工生产体系,如烧冶铸锻、织染缝绣、编结扎饰、笔砚纸墨、木工雕琢、装潢印刷、烹饪酿制等数不胜数的专门技艺技巧,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弘扬中华民族创造智慧和中华文明独持品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让孩子学会劳动,就是要引导孩子学会一门手艺伴随终身,让劳动变成孩子真实地生活生存的基础和方式;让劳动奠基孩子的发展,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劳动使孩子成为一个能动的人、创造的人、自由的人。孩子应以劳取酬,过一种有情趣的生活,一种雅致的生活,一种幸福的生活,做一个受人尊重的劳动者。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9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劳动礼仪值周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围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探讨改革时,我校探索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提出了劳动礼仪值周的计划,并加以实施。

一、劳动礼仪值周的提出

劳动礼仪值周的落脚点在五年制高职的“高素质”培养要求上,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素养基础。

(一)理论背景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生产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有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把“会烧饭菜”、“会种园”、“会修理”等列入了十六常能之中。①而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就采取了“学生参加生产和经济工作”、“经济与教育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了要在普通学校里加强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活动的基础教育。

礼仪作为一种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礼仪的优良传统,早在我国周代就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自爱课”,韩国设立“道德课”,英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美国则把礼仪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认为理想的楷模就是英国的绅士。

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劳动礼仪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二)社会背景

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抱负。”目前,无锡地区产业升级转型催生人才结构变革,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为“一座城市的渴求”,这为本地区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从学生就业推荐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有些学生的基本素质不高”。

很多事实表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三)学生背景

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其中考成绩往往在当地属“中尾部”。据省联合总院对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2.24%的学生上高职是因为没有考上普高的无奈选择,他们当中在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②以上数据都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存在着缺乏自信、自我要求不高等心理特征。同时,信息社会的纷繁芜杂、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也随之带来一系列高职学校学生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培养的人才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现状,寻找突破口,以重建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劳动礼仪值周的实施

2009年9月起我校开始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实施劳动礼仪值周课程,时间跨度一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2010年3月起将参与学生扩展到三年级全体学生。在一年多的摸索探求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实施过程,初步形成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

(一)怎么上课

仍旧采用班级授课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值周,指定班级停止一周理论课程的学习,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和服务性工作。每周排定两个班级承担值周工作,主要是清洁校园卫生和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劳动课程学生在指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礼仪课程每天上午下午各一节,并且在早晨进行礼仪立岗。

(二)怎么管理

1.明确工作规范,树立学生良好形象。

要求学生按规定统一身着劳动礼仪服装,在左胸前佩带好工号牌;站立姿势端正,精神饱满;语言文明,礼貌待人,率先垂范;清整卫生做到“一清、二扫、三拖、四擦、五检查”;严禁擅离岗位或对工作不负责任,劳动中要勇于吃苦,工作中要任劳任怨;工作时动作要轻,不要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遇到特殊情况或大事要及时向管理老师或班主任汇报。

2.明确二级管理,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学校遵循着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由学工处负责总体安排,两位劳动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指导与考察学生劳动情况,两位礼仪指导老师负责训练学生礼仪知识并进行礼仪站岗指导。各系具体安排班级值周运转计划,具体负责班级考核评比。班主任在保证自己课务的同时协助指导教师管理,值班班长、小组长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担负着协调沟通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三)怎么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

首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统一组织学习《劳动礼仪值周工作实施细则》,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礼仪值周的重要性。其次,根据任务和班内实际,认真制定《班级劳动礼仪值周计划安排》,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

2.实施阶段。

各班根据一周的任务分区设岗,定岗到人,明确职责任务,提出要求。严格按时间上岗,并按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值周管理,做到各岗区分工明确,逐级负责,劳动礼仪管理人员、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巡回检查,做好值周日记,及时总结讲评。

3.总结阶段。

班主任和班干部要每天汇总和讲评值周情况,值周结束后,要召开总结会,按总人数20%的比例评出值周明星,将名单连同值周总结一并交学工处。

(四)怎么放大教育作用

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定期对值周明星和值周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全体学校领导给获奖学生颁发劳动礼仪之星奖牌,并与每位明星合影留念,作为成长的见证。每周制作劳动礼仪之星墙,布置于学校橱窗内,发挥榜样的作用,放大劳动礼仪的教育作用。

三、劳动礼仪值周的原则

我校劳动礼仪值周课程的开设紧扣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坚持“课程开发―瞄准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紧贴学生就业;课程服务―适应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中我们还要坚持下列原则:

(一)知行合一的实践性原则

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劳动礼仪值周就是遵循了这一实践性原则,从清洁打扫到礼仪问候,在实践中引导使学生把劳动礼仪意识转化为劳动礼仪态度。

(二)显隐合一的综合性原则

劳动礼仪值周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融合,以具体的活动承载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目前我校一至三年级开设了劳动礼仪课程,四年级学生走进实训车间开始“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五年级学生走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学习,形成了一个有梯度的综合体系。

(三)身心合一的量力性原则

劳动礼仪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劳动内容和礼仪项目,既要确保必要的训练时间,又要严格控制强度。礼仪立岗我们一般控制在早晨半小时左右,送水、打扫厕所等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不作为劳动的任务,仍旧采用后勤服务外包形式。

(四)校企合一的对接性原则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劳动礼仪值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主动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引进学校,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实现对接。

注释:

①引自《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882-883.

②以上数据引自马能和著.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32.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2010.

[2]陈茂旺.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的战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10

作为劳技老师一年不到的时间,我参加了许多次的教研活动,并在其他学校有过很多次的劳技听课经历。每每听完公开课,都会有一个说课的过程,大家以锐利的眼光和专业的知识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评价,无论是何种观点都让我感到自己对于劳技教学的经验不足,也一直在促使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每当我反思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之时,我放下了教案,首先会观察学生是否在这节课之中快乐的学习了,人性的呵护更应该重于知识的传授。每当我们反思当今教育的得失之时,却少了对最基础课堂的关注,更应该适时地走出第一步。

一、减少学习压力,调动学习兴趣

举个例子:一般情况下,我会认为中国结的编织最实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和指导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和最有效果的传授中国结的编织方法。在这样的想法下,我也通过一定的实践,形成了“看图试做――观看演示――实践练习――评价总结”的模式。但反观这样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多大限度的动脑进行思考呢,这可能是老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不是对学生来说是最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呢?在一节课中,我占用了大多数的时间,去讲解一个中国结的制作过程和制作的要点,却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忽视了培养他们对于劳技的探究兴趣,其实说的不好听的话,也就变成了知识的一种灌输。

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于劳技课的初始兴趣是我们开展劳技教学的优势。首先,在现今的课程安排下,我们的劳技课成为了学生不但能动脑,也可以动手的课堂。在这里,学生找到了语数外的压力下,找到了能够放松身心的地方。二,劳技课程结合了学生年龄的特点,安排了适合他们锻炼能力,提高技术的课程,也使得他们对每一章新课充满了期待。两者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喜欢我们的劳技课,兴趣是成功的起点,爱迪生、乔布斯等等的例子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但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依旧采用知识的灌输,在劳技课堂上指令式的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缺少人性化和人情味,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必定让学生迅速失去对于我们学习的兴趣,再准备充分的课程,再优秀的教学环节安排都无处施展,无益于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联系生活新热点,找到新的突破口

如今的二期课改,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作为一门技术课程的劳技课,也融入到课改之中,不仅没有给劳技课程增加约束,反而更能够体现劳技这一实用课程的诸多优势。六年级编织成型中的“救护结”,它可以联系到消防安全教育和灾难发生时的生命教育;“鞭炮结”也可以联系到燃放鞭炮时的安全教育,以及引起的环境问题。劳技课的课程源于生活,也势必更加贴近于生活,如果善加运用,不但能很好的满足目前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我们劳技课的学习之中,一举转变原有的老师唱主调的场面。

三、创设兴趣小组,这是简单而又可行的劳技课堂教学的补充

当我们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为每个教学环节和细节进行反复磨练之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后的时间利用。在一次参与评选活动中,我看到马陆育才联合中学里,竹刻兴趣小组的一件件精美作品、一次次完整的活动记录的时候,一个简单的想法,也随之产生,为什么我不能设立一个中国结编织的兴趣小组。以兴趣促使兴趣,设立这个小组的用意在于探索劳技课的课外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以兴趣为向导,自主的摸索与探究,不仅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也聚集起一群能够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的“特长生”。事实也很好的证明了,在一次课堂《云雀结》的学习之后,学生立即对劳技课本第113页的各种中国结组合挂饰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间,兴趣小组同学跑到我这来,探讨挂饰中可以运用到的各种结型,以及各种结型的组合方式,并且产生了一种会比较谁的挂饰更加美观的竞争意识。当我把小组学生的作品通过课堂,通过多媒体展示台向学生展现的时候,非小组同学之间,立即产生了对于中国结编织的更加浓厚的兴趣。小组同学也有了这份荣誉感和成就感,良好的学习氛围慢慢产生。课外的学习兴趣,更促进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的氛围,可谓是一举多得。

劳技教学需要老师的智慧,这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学生在我们的劳技课上,应该是充满着兴趣,满怀着喜悦,来完成每一堂的学习,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保护学生的这份心,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劳技。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11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在此视域下提出课下素质培养的概念,强调课下素质培养和课上培养在育人过程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探索制定课下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以培养学生的课下素质,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课上素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实习实训一体化、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一体化,通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课下素质;评价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养成。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3]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高校该如何全面落实和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呢?

1课下、课上素质培养的概念

课上培养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过课堂理论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的专业素质培养,这一方式侧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等。课下培养指的是课堂之外的教育实践活动环节,侧重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培养。笔者认为课下培养和课上培养在育人过程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通过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实习实训一体化、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一体化,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下培养和课上培养都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主战场。课下素质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了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因此,课下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

2课下素质培养评价机制:课下素质培养目标

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课下素质培养要立足专业实际,结合社会经济需求和行业发展特点,对标国际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标准,对比课上素质培养目标形成课下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扎实的专业工程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结合CDIO工程教育思想(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CDIO)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而制定的,已有了4年的实践基础。在此理念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技能提升,而是应更加强调学生人文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个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作用,发挥着教育引导功能,实现了对学生成长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3课下素质培养评价机制:课下素质培养方案

根据育人理念和课下素质培养目标,把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制定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主线的大学生课下素质培养方案及测评细则,研发一套系统,构建CDIO大学生课下素质育人综合体系,实现大学生课下素质培养、学生成长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第一,CDIO大学生课下素质育人综合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鼓励学生争取优秀、发展特长、开拓创新,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各方面协调发展。按照新时代大学生培养和教育评价改革要求,课下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分为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素养、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4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细化了12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根据培养目标我们明确了大学生课下培养的毕业要求,即经过4年的学习到毕业时需要达到的条件和标准: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三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较好的读、说、写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一定的公益实践经历等9项指标。方案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在大学4年对应两级指标综合设计了27大类的课下教育实践活动,囊括了思想教育、党团活动、日常管理、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困难资助、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这些既是对现有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梳理和归类,又有根据方案和培养目标谋划设计的新形式的探索。第二,CDIO大学生课下素质育人综合体系将CDIO工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理念贯穿始终。构思(Conceive):根据大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标准和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学生实际分解为9项毕业要求;设计(Design):根据毕业要求倒推培养标准,将培养标准分解为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实现(Implement):把大学4年每一项课下教育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标准和毕业要求之间建立映射关系,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白,毕业时课下素质要达到的标准以及大学4年所开展的每一项课下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有明确规划和要求的;运作(Operate):对每个学生课下实践教育活动进行量化评分,以百分制计入学分,实现一生一档,通过配套线上系统运行,实现过程评价。第三,立足实际,根据课下素质培养方案编写了《CDIO大学生课下素质测评细则》共6章24条。这是方案实现、运作的具体过程,也是对方案设计理念的具体化。课下素质测评成绩以百分制计算,课下素质测评结果是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应修学分很重要的一部分,与课上学分同时修满方能毕业,体现了评价结果的目标导向激励作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都有其对应的细化标准和基本达成度。思想道德素质基本要求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无违法违纪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清晰的学习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能遵守职业规范要求,守住底线。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人文社科素质基本要求是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每学期阅读社科类书籍并写读书笔记,完善知识结构;具备较流利、严谨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主动维护集体和团队的荣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身心素质基本要求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积极参加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体质测试成绩合格;积极掌握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挫折耐受力、情绪控制力和社会适应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基本要求是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毕业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动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志愿服务的经历,具备回馈社会、投身公益的精神;具有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和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的经历。课下素质培养实施细则中的具体要求通过课下素质测评来实现,这是对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之外各方面表现的测定和评价。设定的测评指标既是评价学生的基本依据,又是学生成长的导向目标。评价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定量测评和定性测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记实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切实反映学生的课下素质状况。具体实施由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学工办主任、分团委书记和政治辅导员协调,班主任具体指导,以同年级同类别同专业为单位,学生评议小组具体实施。每学期测评一次并公示(第一次公示为纠错,如果有错误经查属实,改正后再进行一次公示作为最终结果)。每学期(年)经学生自评,经班级评议小组核查后,汇总报学院党委审定,由学生工作办公室报学生处备案。第四,在《CDIO大学生课下素质培养方案》和《CDIO大学生课下素质测评细则》的框架下,配套自主开发了《CDIO课下素质测评管理系统》,通过学院官方网站的主页上线供全体师生使用,经过近4年的实际运行,师生反映操作简单易行,界面简洁明了,能够很清晰看到自己在各个指标体系中的得分情况,对自己课下素质培养情况一目了然,较好发挥了激励鞭策和导向作用。该体系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基本依据,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导向目标,与课上教学实践改革相呼应,形成一套课下素质与课上素质一体化、课下教育与课上教育一体化,同向同行、双轨并行的综合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4结论

综上所述,CDIO大学生课下素质育人综合体系是一线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生培养的切实需要,对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和工程专业认证标准,配合课上教学实践改革组织实施的一套课下素质培养测评育人体系,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和创新性。该体系立足学校特点和办学实际,发挥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并且效果显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经过实践运行,《CDIO课下素质管理系统》通过对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对学生课下素质的多元化评价,帮助指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通过大数据实现数据的关联分析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预测功能、辅助决策等功能等,促进了智慧化校园建设,提高了师生信息化素养。经过整个体系的实践,学生课下素质明显提升,在参军入伍、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大学生课下素质培养评价机制。

劳动教育课活动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劳动教育 思想教育 创造因素 积极主动性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3—6年级安排了劳动课程,每周各年级一节,并根据大纲对各年级的不同要求,按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下面谈谈我在劳动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

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积极捕捉上述内容因素,尤其思想教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动课的教学中。例如,在教“剪喜字”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剪字?你见到最多的剪字是什么字?“喜”多用于什么场合?因为有了上述讨论,所以学生们在剪字时极为认真、小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劳动课要选择一些尽可能做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能亲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例如:五年级学到《种蕃茄》一课时,老师感到城市学生没见过怎样种蕃茄,并且老师也不熟识这方面的知识,讲起来抽象,有难度。于是老师们经过讨,这节课选择种大蒜的教学内容。老师们找来几个花盆,装上土,提来一桶水,准备一把蒜瓣放在讲坛上。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松软的土壤里动手种蒜瓣,并告诉学生怎样施肥,怎样浇水,保持怎样的密度。接着让学生口述种大蒜的要领,最后让学生分组轮流动手种大蒜,又布置作业,回家在阳台上的花盆里,门前的花园中,菜哇上种大蒜。这样动手动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到简单的劳动知识,也没有照搬课本的内容,而是结合本地实际,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了劳动课的教学任务。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对学生来讲,新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工具、材料、任务和要求都摆在学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要比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创新的答案,决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比如,加固扫帚,圆形扫帚和扁形扫帚的捆绑,不能采用同一方法。

上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发散性思维,尽量多地提出扫帚的捆绑方法。学生们积极思索,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的方法虽然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思维的成果,他们很兴奋。然后,我再引导学生筛选经济、简单、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捆绑,用实践来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最后,验收和评比,哪个捆得结实?方法是什么?此时学生发言踊跃。这节课,就加固方法而言,已大大超过教材规定的内容。

四、重视学生劳动成果,提高学生劳动兴趣和认真态度

以往,学生们认为劳动课是副课,应付一下,教师给个成绩就行了。因此,部分学生上劳动课很不认真,劳动成果也很不像样,更谈不上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生们把劳动课当作一种练习课,其劳动成果也自然是练习品,没什么价值。改变这种现状,关键要让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发挥作用。我在课后,总想法把学生的劳动成果利用起来。比如,用学生做的纸花纸链布置教室,用学生加固的扫帚打扫教室等等。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有了正式的作用,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也注意了劳动成果的质量。

五、课内外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堂教学有其时空上的局限性,对有些内容,课上只能进行理论讲授,不能当堂实践,而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综合的自然的灵活的实际活动。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进行实践训练,可以弥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纯技术技能传授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拣菜、淘米等教学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操作过程的讲解、传授方法,具体的实践可以在家里进行。我和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通过家长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操作、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有的学生竟从此养成了好习惯,成了家长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