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

时间:2023-06-04 10:46:38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国有企业;制度成本;制度创新

一、交易成本、生产成本与制度成本

长期以来,大部分经济学研究都是在“零交易成本”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认为交易过程不存在交易费用,因此在总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交易成本往往被忽视,这与现实的经济运行不符。新制度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1937年最早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认为“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这些工作常常是花费成本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他通过交易成本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以及企业规模的边界问题,并指出各种组织的出现都可以视为在交易成本约束下的选择结果。交易成本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所发生的成本,是投入生产要素以外的成本,如生产前为了寻找交易对象以及最低价格生产资料的搜集、传达和交换信息的成本;生产过程中为了使生产要素能够被有效利用的组织管理成本;生产后为了销售产品获得利润而付出的合同谈判、签订合同以及履行的成本等等。而生产成本是指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耗费,包括劳动力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其他的直接消耗。

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是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统一。一方面,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统一于企业的管理目标。企业要在一定条件下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就必须尽可能地降低成本,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以使生产成本降到最低程度;而通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使交易成本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统一于企业的产出。交易成本的增大会带来信息不对称状况的改善,使产出在原有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增加;而在交易成本不变的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降低会使产出在同样条件下有所增加,从而统一决定企业的总产出。

社会进步是人类对经济增长追求的必然结果,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总是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失去约束条件,情况就会截然不同。“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前提下,个体寻求在任何与所有的边际上实现最大化”(诺斯,1994)。如果不存在任何制度的约束,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就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出现经济资源的无限制滥用和浪费,最终将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崩溃。因此,制度的产生具有必要性。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法律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秩序和约束,使人们的行为能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兼顾了成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要求。诺斯认为,制度包括“正规约束”和“非正规约束”以及这些约束的“实施特征”,即制度主要是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它们的实施方式构成。其中,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包括法律、政治规则等;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并构成历代相传的文化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制度的本质是人类合作过程中不可没有的共同信息,因此,为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这一共同信息所必要的费用以及在合作中这一信息不足所造成的损失就是制度成本。

从静态角度来看,交易成本是一个大于或等于制度成本的概念。在没有形成制度以前,交易也是存在的,但它是非连续的,这时候只存在纯粹的交易成本。当针对某种类型交易的制度产生时,交易成本就在这种制度的范围内转化成了制度成本,不过这是一个符合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假设状态,在现实中交易成本往往是大于制度成本的。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如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等。

二、我国国有企业低效以及制度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国有企业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速度。生产成本和制度成本是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运用新工艺,并逐步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同时,由于国有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已不相上下,甚至是略胜一筹。而在制度成本方面,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成本过高,导致总成本过高,从而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效率。国有企业制度成本过高的原因在于:

第一,产权模糊。根据西方现代企业理论,企业产生于对交易费用节约的需要,产权和产权制度对企业具有特殊意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互相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及经济和社会关系。产权的意义和最大作用就在于为经济活动提供成本约束,相当于对经济主体本身的约束,也是一种内在的硬约束。所谓产权制度,就是划分、确定、界定、约束、保护产权和权利行使以及产权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制、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产权制度对企业而言是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对国有企业的制度成本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模糊而导致企业的制度成本过高,国家在国有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手段而造成国有企业低效率,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产权模糊导致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当产权的归属不明确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权利界区,谁都可以来分享这种权利,导致“搭便车”等行为盛行,从而增大了国有企业的制度成本。另一方面,产权模糊导致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内部成本是指成本使用者为获得一定收益必须承担的成本,是包括在总收益之内的;而外部成本则是收益获得者本身不必承担的、可以逃避和推脱责任的成本,这个成本由社会的其他利益集团和经济利益主体来承担。无论对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来说,都存在“内部成本外部化”这一情况。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任务,还承担着社会和政府职能,所以对国有企业来说有“外部成本的内化”过程。企业办社会履行政府职能的支出消耗了企业大量的利润和积累,而这些内化外部成本往往构成企业的制度成本,且被国家颁布的一些政策、法规所支持,成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承担如此重负的企业在与国际上同类公司竞争时由于无法摆脱这种制度成本而往往

败下阵来。

第二,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其一,国有企业除了以利润最大化等纯经济变量为目标外,还以许多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非经济变量作为目标,甚至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往往低于不承担非经济变量时的

正常水平。同时,国有企业常常受到国家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影响,从而抑制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缺乏信息收集方面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将计划经济变为统制经济,政府为了能维护并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准则的要求往往比较严格,对经济主体的自主行为在总体上持否定态度,从而再一次抑制了人的积极性。由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被现有机制严重打击,便使其产生了怠工的消极态度,导致企业各方面出现松懈,管理成本、运营成本等一系列制度成本也会因为经营者的放松管制而不断增加,进而影响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其二,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可能受到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又由于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权都由政府掌握,且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通常采取政府委派而不是从经理市场择优选聘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无需独自承担决策失误的终极责任,致使经营损失不确定。所谓经营损失,是指由于人有意或无意的经营决策失误和其它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造成的剩余损失或资产损失。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尽管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是清晰的,但由于成本使用权限制不明确,导致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资金使用权限模糊,从而加大了管理成本,腐败现象也会因为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善而大量出现,过高的制度成本进一步加重了国有企业的负担。第三,过高的成本。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直接效用是产生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行为,行为必然产生成本,从而影响制度成本的大小。所谓成本是指由于人的偷懒、不负责任和以各种手段从公司攫取财富的行为所带来的损失,以及为抑制这种行为所支出的费用。成本过高是导致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重要原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越大,成本越大,即制度成本越大。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为一体时成本为零,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形式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典型形式。成本产生于行为主体的利己主义动机和国有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关系中,委托人和人同为怀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人,其行为目标都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人不可能无条件地将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两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减少自己的要素投入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为自己最大限度地增进效用时,做出损害他人利益、降低组织效率的行为。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委托人不具备识别潜在人禀赋信息时,越是劣质的人越容易成为现实的人,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后果。尽管成本是公司制企业的内生现象,是一种难以完全避免的制度成本,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影响却不容忽视。

第四,国有企业承担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成本及社会保障职能。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使其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工具,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出台,见效最快、影响最深的就是国有企业。国家每一个宏观政策的实施都是以国有企业的经营利益为代价的,这就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制度成本。稳定社会经济的任务导致国有企业不能把降低企业制度成本放在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要协助政府承担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职能。“企业办社会”现象的出现,无疑使国有企业协助政府的部分全部转化为了制度成本,进而影响到国有企业产品的总成本,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制度创新:降低国有企业制度成本的基3-策略

为了使我国国有企业能够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国有企业效率低、制度成本高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制度创新势在必行。主要的对策在于:

第一,实行新时期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提倡放权让利,通过提高奖金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激励,强调政企分开,企业要有相对独立的自。但由于国家所有的产权制度使得国有企业的财产约束不像非国有企业那么强,导致政企难以彻底分开,难以做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1997年,许多国有企业都采用了股份合作制的方式,人人入股,且入股量差距很小,导致股东结构不合理,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如公有变为共有、“铁饭碗”现象严重、产权过分细化等。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探索。为了降低由产权制度而导致的过高制度成本,建议如下:一是优化股权结构设置。在股权结构设置方面,决不能人为地操纵,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通过编制募股说明书对企业内公开募售股份,并以在期限内交来的认购款为准形成股权结构。除增加国有企业现有的中层以上管理者的持股比例外,还要动员技术、生产方面的骨干增加持股比例。但主要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不要过高,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持10%~15%达到相对控股程度为佳。二是完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过程不能只简单地进行产权改革,而是要以此改变企业的文化,去除过去用行政方式管理国有企业的弊端,把行政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制度成本过高的病根。三是注重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建立。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在做好资本运作的同时,国有企业要加大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聘请各咨询公司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企业战略的发展做好咨询和规划,逐步建立起学习型企业,以此降低由于国有企业封闭落后而需增加的制度成本付出。

第二,建立竞争的经理人市场。经理市场除了对经理的人力资本起到估价作用外,还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起到约束经理人员的作用。建立竞争的经理人市场要改变国有企业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地位,将经理人员同政府行政人员区分开,使经理人员职业化和自由流动。竞争的市场是惟一最具同一性、公平性、公开性、客观性的衡量经理人员才能的场所,也是最低成本的选择。因为它将两权分离产生的企业内部委托——矛盾外部化,减少委托人——人解决问题时一对一协商中因信息不对称和暗箱操作造成的成本,提高了透明度,降低了委托人同人契约中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成本降低了,制度成本自然会下降,企业效率便会大幅上升。竞争市场会使经理人员重视市场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会促使经理人员提高经营绩效和有效监督经理人员。这种对经理人员的优胜劣汰制度能够大大调动经理人员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由于经理人员的消极态度而引起国有企业效率较低的状况。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然经过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在某些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财务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重使用价值实物管理,轻价值综合管理;(2)重资金总量筹集,轻筹资结构安排;(3)重生产成本管理,轻资金成本控制;(4)重当期收益,轻远期风险控制;(5)重事后总结,轻事前预防;(6)重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轻财务形象管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企业财务管理重点的战略转移,开拓企业财务管理的新领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管理体制。

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工作的重点

1、重视价值综合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即由一般企业以商品生产为主转为以商品生产和资产经营并重,特别是企业资产处于总量失衡,营运效率低的情况下,通过改组、合并、兼并等方式,实现企业资本的有效流动,达到资本的保值、增值。企业财会工作正面临着由只注重对经营活动的记录、整理、核算、分析、检查的会计管理向以综合管理为基础,注重企业资产合理配置、资本有效运用的财务管理新模式转换。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上提高对新形式下财会工作的再认识,树立资产经营的观念,构筑财务管理框架,规范管理行为,注重对新时期企业财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与管理,增强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综合管理作用。

2、合理安排资金结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资金及其结构由国家财政和银行统一规定,企业没有条件也无需研究筹资结构问题。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有:如何调整企业的资金储存量、流量,强化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优化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有效地权衡其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安排筹资结构,权衡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有目的地掌握资金的运用和来源之间的结构,权衡其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研究和掌握资金结构问题既有外部环境、外界压力,又有内在动力。因此,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应当成为企业目前财务工作的重点。

3、强化事前预算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采用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财务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必须克服过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要根据多变的市场状况,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事前认真按资金需求动态编制资金预算,避免因事先无资金预算,急需用资金时匆忙筹资,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导致企业资金管理的恶性循环状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也给财务管理工作创造了广阔的前景。因此,一方面要注意适时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要有步骤地开拓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提高企业资金营运的经济效益,最终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

1、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及企业本身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人们对未来认识与控制的局限性,理财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风险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便越加重大。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对如何加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如何控制风险,还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认真研究风险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新课题。企业应当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特别应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通过制定应付风险的方案和措施,以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我国加入WTO后,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制定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建立信息网络,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的风险预防和控制创造条件。

2、开展货币经营活动。

货币经营活动是指以货币经营本身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独立货币商品经营活动。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健全,不存在使用货币本身进行让渡的场所,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乃至目前的企业尚不能开展货币经营活动。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发育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自身独立运用资金的机制逐步形成,这就给现代企业财务部门从事货币商品经营活动带来了契机,它将成为我国企业财务活动的又一新领域。随着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发达,货币商品经营活动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讲,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将货币作为商品来经营,要求企业财务部门必须独立的组织货币商品的运动,形成一个独立的货币商品经营活动,积极参与证券、票据和外汇的买卖。它将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构成企业财务部门的一项独立的财务运作业务。

3、树立企业财务形象。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 新常态 国有企业 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国有制企业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如何以国有制企业发展为基础,不断的对国有制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企业的建设速度,大力创新和改革管理制度,积极发挥国有企业的活力,这是当今国有制企业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

一、加强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调整

具有合法的法人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因此,在我国国有制企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法人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经营。国有制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强化企业管理制度,对管理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确保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坚守自己的岗位,确保人员的最大化利用,避免出现管理空白和职责不清的现象。除此之外,国有制企业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对监事会的职能进行强化,并且建立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对公司的人员、财务、工作流程等环节进行监督,杜绝违法现象的出现,降低不合法经营的概率。最后,国有制企业需要建立风险控制制度,随着市场不断的复杂化,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预测,因此,企业需要对现有的风险决策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方式来辅助决策,大大增强风险的管理,提高决策的质量,确保企业的效益。

二、创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国有制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人员基数大,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重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国有制企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国有制企业需要将管理机制和激励制度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从上到下的管理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工作中去,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效率。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建立业绩考核制度和员工激励制度,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积极鼓励员工发掘自身的潜能,创造更高的价值,为企业奉献更大的力量。

三、清理存量调整国有资本优化布局

国有制企业需要采用供给侧改革方案,对现有的资金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对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多的企业进行清理,关闭产能较低和亏损的企业;关闭缺乏盈利模式和长期亏损的企业,最大限度的使用资源;让高成本、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进行停产或者整顿,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减产产能过剩的企业数量;大企业合并小企业,最大限度的使用资源;此外,对国有资本企业需要对进退两全的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积极的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对具有保障性的国有企业进行大力的扶持和帮助,增加国有制企业资本的实力;对国有制企业的工作效率、经营方式和战略目标进行规划,明确国有制企业的主体功能。在激烈的市场中,对缺乏竞争力、严重亏损和产能过程的企业需要让位出部分空间,积极的引进民间资本,从而有效的发挥国有制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功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研发水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想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国有制企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重视创新和创造能力,增加创新资金的投入,加强自主研发力度,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国有制企业缺乏创新和创造能力,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设备也比较落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国有制企业的发展,无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国有制企业需要不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新能力,推出自主研发的产品,积极的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国有制企业需要向新型产业和新技术行业靠拢,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以市场为基础,积极的向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企业进行学习,向国内外先进的企业学习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员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平台,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结束语

国有制企业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确保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国有制企业发展时间较长,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国有制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国有制企业需要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对管理结构进行完善,加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培训等,为国有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贵.国有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19):104.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

一、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1、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相当比例的无制度或者制度落后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除了产品周期、技术因素等外,还有一个普遍制约的因素,那就是规章制度建设的缺失或者落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发展中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板(木桶原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一套适用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全可以让企业管理事半而功倍,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企业快速发展,预防和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2、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整

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即时修改完善增加,而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存在这种制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更有甚者是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去指导和解决,其次表现在制度内容有漏洞,会造成企业“法律”空白,最后表现在制度的体系缺失,有企业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监督和考核制度。

3、中小企业有管理制度无执行

首先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需要根据领导的态度来决定执行与否。这类制度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人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假定领导的好恶,并且用实践去小心求证。结果发现这样的制度执行到后来,大家办事都不依制度而依“惯例”。制度执行缺乏原动力,如无根之草,没有生命力。

其次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执行按一定的规律。这种制度基本上也没什么质量问题,主要是执行人的问题,谁被制度制裁了的叫做“撞枪眼上了”。这种制度在执行时常常表现出时间上分布的规律性,比如一段时间抓考勤、一段时间抓企业文化等等。这种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既有领导的问题,也有员工的问题。这类制度同样没有生命力。

最后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人们视而不见,并不一定按制度办事。这种制度存在以下可能性,一是人们知晓制度的内容,但是制度的规定不如经验更有效。二是制度的规定显然比经验有效,但就是过于理论,执行起来难度过大。三是制度再常见不过,制度编写目的看似清楚,但到了关键流程环节总是模糊化,比如关键时刻出现“据有关规定办理”等简单的词句。

4、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低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制定的制度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制度虽然是以一个个文件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管理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可以划分为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其中,管理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所以,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一切违背《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内容都是无效的。此外,违背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法律的内容,也都是无效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实行奖惩制度,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对违反纪律的职工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也要贯彻“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坚持实用和民主的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否则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要让员工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发动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使得制度的产生于执行具有民主性,这有利于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员工对制度的自觉遵守。

3、符合前瞻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现阶段的需要也要考虑企业的未来,不能目光短浅,还要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出台或调整,对于国家新出台或调整了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及时对照学习,发现本企业管理制度有与之不相适应的条款,要及时修订。同时,企业在修改管理制度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切合企业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4、满足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根据企业的现状,管理制度要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部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下要分为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三个分支,三者要紧密联系,互相制约,要避免顾此失彼,各种体系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制衡性,进而保证企业稳步平衡向前发展;管理制度要符合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让制度有根可循。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1、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这些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现在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挑战。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般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建立初期:“救火”,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发展中:“规范化”,完善与管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并培训实施;发展高阶:“理性化”,企业已能按照既有制度及流程自行运作;发展成熟阶段:“文化化”,企业形成自有的企业文化并根植每位员工的心中,并为公司的长期战略共同努力;发展自由阶段:“人性化”,企业超越理性的约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为自己的企业科学地构建一个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可以帮企业在方方面面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让企业良好运作。规章制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规章制度的管理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可以由外部环境、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等是规章制度的外部大环境;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控制模式和组织职能则构成了规章制度的外部小环境。

企业制度建设是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公司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而规划工作则要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

职能部门在规章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各种关联的规章制度集合。这些部门需要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因此,在中观管理层面,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申请立项、需求分析、起草、审核、颁布、实施、监督、评估、修订完善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

3、完善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管理体系与内容体系相对应同样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各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相匹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必然会体现在不一样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的规章制度里面。例如对于战略管理型的管理控制模式,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必须要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全套制度,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若干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树。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树体系,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二是从内容上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形式可以从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文字准确等方面进行优化;内容可以从权责明确、内容完整、流程合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朝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 吴联生.J.佩帕德:业务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

[3] 迈克尔·哈默:企业行动纲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 叶国灿: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趋势[J].管理世界,2003(2).

[5] 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 刘益平:内部控制与现代审计的关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3).

[7] 孙瑛、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 PORTA LR,SILANESLD,SHLEIFER F,eta.l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J]. 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9,15(I1).

[10] NORTH D C.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The American Economist,1992.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5

 

关健词:外在薪酬 内在薪酬 绩效

一、问题的提出

    薪酬在我国通常被称作工资,用以强调劳动力的价值。从工资制度的形式来看,我国目前的工资制度可以分为职务工资制、职能工资制和结构工资制三种。大多数企业采用结构工资制,其主要由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及津贴、福利和奖金等项目组成。从企业向员工提供的报酬形式上来看,我国企业薪酬又可以分为物质薪酬(外在薪酬)和精神薪酬(内在薪酬),物质薪酬是以货币形式提供,而精神薪酬是以非货币形式来表现,主要包括精神满足、奖励和各种机会。目前,这两方面的薪酬制度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等于跋着脚走路,不利于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企业文化建设。

    现阶段,薪酬制度满意状况在各类企业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根据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资料显示,集体企业的满意度最高,员工对企业薪酬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为82.1%,高出总体水平9.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的薪酬满意度较低,它们回答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是28,9%,28.5%。外资、港澳台资企业薪酬的满意度与其他性质企业差别不明显,回答基本满意、很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为73,9%,比总体水平仅高出1,3个百分点。对技术人员采取最多的薪酬形式是岗位工资(70% )、奖金(55.3% )、各种津贴(48% )和职务工资(44.7% ),采取长期激励和佣金的比例较低,分别为8%和巧5%。可见,我国薪酬制度设计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只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期激励机制,不利于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及企业与员工的融合度,制约了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薪酬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企业团队合作精神,使员工能够自主地、不遗余力地为企业目标奋斗,提高企业效益,而且能在人力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留住一支高素质、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研究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闯企业薪刻管理制度的缺陷介析

〔一)忽视薪酬体系中的“内在薪酬”。

    常见的关于人的需要满足与激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人的诸多需求中,金钱只能满足某些需求而不是全部需求,成就、权利或者自我实现属于员工的精神需求,他们对激励人的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通过物质刺激得到满足。对此,现代薪酬管中注意将培养雇员的忠诚和赋权作为重要手段之一,让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拥有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关心企业的效益与发展。许多新的薪酬管理方式的出现,如间接薪酬和非货币工资份额增加、工资等级宽波段化、工资度量中突出技能和业绩贡献,以及让员工参与工作评估和定价过程,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然而,在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设计中,大多数企业忽略或未注意到内在薪酬的存在及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内在薪酬是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满足,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可小忽视。大多数企业内在薪酬较低,主要表现在:①员工的工作大都不具有挑战性,公司中除了部分掌握核心技术的战略员工外,其他员工一般从事较为机械性的工作,往往很乏味;②员工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公司在人力资本上的投人(主要是培训等)很少,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③员工发展的渠道不畅,导致有些员工对前途信心不足;④公司在尊重员工、服务员工上做得不够,突出表现在企业对员工的日常生活、休假安排等方面考虑甚少。

    由于上述原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性较差,缺乏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很难避免员工流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目标。

    (二)对资本认识不足,未将薪酬管理提高到“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高度。

    21世纪,知识已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因,作为知识主体的人力资源其地位和作用已逐渐超过物质资源、金融资源而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但是,企业关注的主要对象往往是少数中高级管理者,而忽视了大多数员工。根据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多数企业人均月收入在800一15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70.8%,这些低收入者连维持日常生活都很困难,如何让这些员工有心思关注企业发展?企业的经营绩效也与其自身利益关联度不大,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低级化阶段。

    由于很多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没有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原则,导致高素质员工为了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就不间断地“跳槽”,从而制约了企业长远发展,人力资本补偿和激励不足已成为企业用人失败的普遍性问题。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应通过人力资本产权的个人自主性,来解决企业的激励机制问题。企业应将员工作为企业的参与者和共同投资者,将薪酬管理纳人人力资本运营的高度,问题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就其人力资本产权收益来说,其包含了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职权和晋升权等。员工如果享有剩余索取权,就能更有效地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警觉,使之尽可能地发现和创造企业的获利机会,也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监督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可以通过年薪制和期权制两种人力资本定价机制来体现。

    真正意义上的年薪制是提高人力资本开发与使用的经济效率有效的途径,它使人力资本具有参与分配的特权,它能满足人力资本的报酬要求,实行充分的激励,这种年薪制与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企业财务会计 财务管理 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成果的进一步推广,企业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显著。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水平的得到了不断地提高。近几年,大量企业实现了向高技术企业的转变。目前,高技术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灵活机制,创造出了可喜的业绩,它将成为我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工作在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强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问题日益突出。现在,在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账目造假和违法违规行为严重。

因企业财务会计实力薄弱,企业内部没有健全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而企业外部又没有有效的监督,这就导致了企业财会出现严重的违法、违规现象。这些人忽视国家的法律法规而肆意操纵企业的成本及其利润,主要具体表现有:非法投资和非法筹资、胡乱分摊成本费用、弄虚作假、偷税漏税,这种行为严重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更加严重的是这样违法违规的行为越来越多,并且没有办法禁止。这种情况干扰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并且造成会计管理的严重混乱,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财会管理的人才出现缺乏,财会力量薄弱,工作质量不高。

现在从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人才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并且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一些岗位空闲缺员,不能实现企业内部的牵制;一些在岗的财会人员基本素质很低、能力不高,不能胜任这一工作;一些财会人员是企业低薪聘用来的兼职人员,他们主要是完成记账和报账的任务,来应付税检部门的。这样就很难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并且也不能做到对财务活动实现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检查以及分析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管理监督。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在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当中缺乏制约力和既定目标。现在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和健全能够有效制约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机制,然而仅是采用个别人员进行记账和算账,从而满足对外面报账的需要。

二、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

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严重缺乏财务会计管理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不清楚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的业务。为了确保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增强其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加强,主要建议如下: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会计法》、《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且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企业作为一个纳税人,是必须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设定必要的财务账簿,编制相应的会计记录,并且能够定期编制企业的财务报表。不管企业经营的业务种类和性质怎样,会计制度必须准确和全面地体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准确地记录企业自身的资产存量、现金流量等情况,为金融公司、银行和其它债权人提交相关的资信等级、财务状况、融资能力等报告,并需要迅速向政府的相关部门和税务机构提供纳税申报资料和各类报表。

(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为了维护企业正常的经济秩序和自身各方面的正当利益,需要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主要是指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在资金的筹集、耗费、使用、分配和收回以及其相关经济业务处理的整个过程当中,严格遵守相关准则。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需要严格实行本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监督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事项的合法性以及企业会计人员的廉洁性。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必须符合:第一,记帐和企业经济中的业务事项、会计事项过程的审批人员、事项经办人员、财物管理人员的职权应当明确,并能够实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第二,是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第三,对财产的清查期限、范围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指出;第四,对会计资料需要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并且这样的办法和程序必须明确。会计的监督和反腐倡廉应当结合,监督企业人员的腐化、贪污和铺张浪费的行为。在企业会计监督过程中,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等进行监督,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做假账、违反财经纪律、营私舞弊、挥霍浪费等行为。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建立内部审计。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实施内部监督,依照法律会计账目和相关资产进行监督。监督企业财政收支和其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会计工作还需要接受企业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的监督。

(三)规范建立会计核算制度。

针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出合适的会计核算制度。企业会计核算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所制定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可以因为企业规模不大、数量较多、分布比较广、经营非常复杂、人员素质不高等多种情况而没有相应的规范。会计核算制度是针对从事会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而制定的。它具有统一性、标准性和一致性。会计核算制度在特殊的条件下

会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可以使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修改,进而可以使其更加符合国家的要求。

(四)建立实用、简化的会计核算程序。

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相应的使用和简化的核算程序。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的业务填制或获取对应的原始凭证,并审核该凭证,从而办理相应的会计手续;需要根据所得到的原始凭证对记账凭证进行编制;需要根根据法律设置相应的会计账簿,并且这些会计账簿必须包括总账簿、明细账簿以及其它辅的账簿;使用审核过后的记账凭证来登记会计账簿;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将会计账簿上的记录和款项、实物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核对,从而确保账款相符、账实相符、账帐相符、账证相符;需要将审核后的会计账簿中的记录以及相关资料进行编制,并总结财务会计报告,根据规定向各个会计提供。

(五)设置相对合理的会计岗位。

每个企业在设定会计岗位的时候,必须根据本身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量等多个方面的特点,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精干务实的原则。在企业中,会计岗位的设置, 不仅需要在确保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合理地配备会计人员,从而可以防止人浮于事的现象。而且企业应当使会计工作程序高效、简洁。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会计方法和核算手段,在精确无误的基础上实现会计工作简明易行,从而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2)内部控制的原则。内部控制的制度是指,在企业内部因工作不相同从而产生的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采用这种制度,需要会计机构的内部人员分工必须明确,并且会计的所有工作必须合理地进行划分,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会计工作有制约作用。

三、结语

在我国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状况下,企业会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只有提高对企业会计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企业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走越远,因此,各个企业需要对财务会计管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且能够积极地进行相应的革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新疆城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沈培育.论财务会计的管理.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9期.

[2]王艳辉.关于当前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与改进的思考.中国市场.2011年第14期.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7

关键词: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薪酬制度

随着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家们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核心工作,它与人力资源各个工作模块紧密相连对于人才的吸引,保留和激励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更是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管理手段。企业薪酬的有效管理对内关系到整个企业人力成本的合理控制,员工整体满意度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公平性等一系列问题;对外则关系到企业提高在市场上的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如果薪酬设计不合理,操作不当,不仅会阻碍薪酬杠杆作用的发挥,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薪酬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企业薪酬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领域对工资(薪酬)问题的研究已相当系统。无疑,对这些薪酬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领会其演变的逻辑过程,对企业薪酬管理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的说来,传统薪酬管理的变迁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早期工厂制度阶段:把工资水平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观点;科学管理阶段:围绕工作标准和成本节约展开的薪酬政策;行为科学阶段:适应员工心理需求的薪酬制度。传统的薪酬理论知识对直接经济的报酬,特别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管理实践的前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内外经营环境日趋变化和挑战性,薪酬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战略条件。

目前企业没计完整的薪酬体系步骤一般包括:薪酬调查(确定发多少):岗位评估(内部公平问题);调查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企业薪酬总额:设计奖金模式、津贴模式和长期激励模式:形成薪酬制度、奖金制度、福利制度和长期激励政策文件。但是,随着近年来企业的发展加上管理者在实践上的积极探索,薪酬制度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果企业不进行薪酬管理制度的创新,必然会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公司的发展。

二、中国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企业通常存在薪酬理论落后,薪酬体系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薪酬结构不合理、注重个人、不注重团队的问题。

(一)薪酬理论落后

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于薪酬的含义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这无疑会妨碍薪酬管理的有效实施.鉴于我国许多企业在薪酬管理以及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方面的基础非常薄弱,如将薪酬看作工资福利加奖金,或高工资等于高的员工满意度,一味追求物质报酬;有些企业甚至连规范的职位说明书都没有,更是从来没有做过工作岗位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薪酬管理会有一定困难。

(二)薪酬体系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

为了刺激员工的当前贡献,通过短期激励的方法就可以强化员工的行为。典型的做法是以成败论英雄,使得每个员工都关注眼前结果。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忽视有些重要的、但不易很快见到效果的工作,如新市场的开拓、新技术的开发、经营创新与管理变革等,这些工作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工作成果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

(三)薪酬结构不合理,注重个人不注重团队

为了强化激励,企业往往过分强调员工个人评价与激励,但如果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必将会影响员工之间的协作精神,从而影响组织整体的运作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链条的断裂。

三、中国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分析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企业提高总体发展效率,本文从中国企业的现状出发,从以下方面来做出解决:

(一)引用宽带薪酬,创新薪酬理念

宽带薪酬设计,是指在组织内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代替原有数量较多的工资级别的跨度范围,将原来较多的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同时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这种工资等级越来越少的宽带化薪酬管理模式目前正盛行于一些欧美国家,并逐渐为国内企业所认识和实践。

通常情况下技术型、创新型的企业更适合宽带薪酬管理模式,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不宜引用这套管理模式。实行宽带化薪酬模式也必须具备三大条件:首先是管理上有迫切的需要每种管理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企业不要盲目跟风。如果企业的员工对目前的薪酬政策的满意较高、人工成本也没有比同行明显偏高的情况下,为追求时髦进行薪酬改革是没有必要的;其次是组织机构是否与人员发展相配合。薪酬宽带化,首先需要一个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简化汇报流程。如果组织级别森严,在大家转变观念前实行宽带化薪酬办法也将是困难重重的;再次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宽带化薪酬管理办法对人力资源从业者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很高的挑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员支撑,宽带化薪酬管理办法是很难准确、有效的贯彻执行的。

为了使能力与职位更好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并使之能作为一种可以引导员工提升任职能力的可操作性强的企业管理方法与制度,深圳市益华时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开发了《职业化标准体系的设计方法》,并推广实践。职业化标准体系的大致思想是:根据业务性质确定企业中主要的职位簇;将各职位簇分为不同等级,并为各等级的知识、专业技能、行为等设计不同的标准;通过对员工职业化等级的认证引导员工不断提升岗位能力。职业化标准体系是独立于企业岗位体系之外的对员工任职能力的评估和任职制度。

薪酬宽带不是解决所有薪酬管理问题的万用灵药,运用这种薪酬结构设计的企业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并且薪酬管理人员对薪酬宽带的意见也是不同的,有的管理者认为薪酬宽带管理起来可能比较容易,因为在调整职位之间的薪酬差异方面所花的时间减少了。但有的管理人员却认为,花在对职位进行评价上的时问少了,但是花在对人进行评价上的时问却增加了。最后,薪酬宽带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它在那种新型的“无边界”组织以及强调低专业化程度、多职能工作、跨部门流程、技能工种的团队型组织中非常有用。因为这种组织所要强调的并非只是一种行为或者价值观,它们不仅要适应变革,而且要保持生产率并且通过变革来保持高度的竞争力,因此它们希望通过一种更具有综合性的方法,将薪酬与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更为宽泛角色的承担以及最终的绩效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多种职业轨道的开发而薪酬宽带的设计思路恰恰与这种组织的上述需求相吻合。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8

关键词:风险管理;金融企业运作;风控理论

一、背景介绍

风险管理指的是在一个存在风险的环境中,通过合理的手段(包括合理的管理架构流程,科学的计算方法等)将可能的风险降到最低。众所周知金融运作是充满了风险,这种风险包括来自大环境的系统性风险(例如利率变动、汇率变动、政策变动)、来自管理者的操作风险(例如交易黑天鹅等)、来自于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等。操作风险的把控方法包括分散权限:在投资交易中如果赋予单个交易者或者部门过大的权限就会有较大的可能带来交易黑天鹅,相关例子包括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等。针对信用风险国内有诸多信用评级公司对相关实体进行评级进而发到公开其信用信息,降低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例子包括诸多P2P平台跑路事件、债券违约事件等。系统风险是三大风险中较难处理的问题,因为宏观经济变量的未来走向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总之,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金融企业运作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成熟的风险管理架构及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

(一)风险管理架构

一个完整的风险架构体系应该包含如下部分:

1.风险管理委员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多由公司董事会成员组成。该委员会具有决定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权限,其权利包括制定公司的风险管理纲要,制定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任命公司的风控总监。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委员会需要保持独立。

2.风控总监

由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任命,为公司风险执行层面的最高领导,领导公司风险管理部。

3.风险管理部

风险管理部属于公司的一级部门。该部门的职责在于根据风险管理纲要,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的具体事务。包括具体的风险准则的制定、风险流程的审批等。例如对于券商、基金等金融类企业,风险管理部有职责对投资部门的投资决策进行风险评估和项目审批,提供相应的评估意见,并有权对高风险行为进行否决。

进过多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的金融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建立完善风控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国由于各方面因素,在很多金融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沦为鸡肋。由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存在着惨烈的竞争,不少金融企业为了维持企业利润不得不去触碰风险的红线。另一方面,国内的金融企业中,投资决策委员会多由公司高管组成,该委员会在公司具有绝对的强势地位。这种“你管你的,我的”的现象在金融企业中已经成为了主流。

(二)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

1.风险点的识别

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骤为风险点的识别,也就是说找出可能带来风险的病灶。以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为例,一个显著的风险点就是:程序化交易的安全隐患。程序化交易速来以其科学性与纪律性诸城,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机器是不具有人的主观应变能力的。我们命令交易系统下单100手,它就下单100手。但是如果由于人工操作的失误在下单数量上多加一个“0”呢?如果由于病毒的公司使得交易系统产生了错误的指令呢?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2.对风险点进行评估

风险点的评估可以包括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以投资类公司为例,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首先对投资标的的种类进行定性的识别,例如期货类风险大于股票类风险,股票类风险大于债券类风险;蓝筹股风险大于中小板风险,中小板风险大于新三板风险。在完成对风险的定性评估之后,风险量化团队需要对投资标的进行定量评估进而确定风险等级。风险量化团队多数由具有数学、统计学背景的员工组成。他们基于投资标的历史数据计算出相关的风险指标,例如VaR等。

3.对投资决策进行肯定或者否决

风险管理部门在完成投资标的风险点的识别与评估之后,需要针对评估结果对投资决策进行肯定或者否决。如果某项投资决策超过公司的风险底线,风险管理部门有权限执行其权利对该投资决策进行否决,并出具相关的指导意见。

三、风险管理的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化,如何防范风险成了各大监管机构和金融企业考虑的重要问题。2015年后半年中国股票市场20年不遇的龙王事件使得监管层将风险控制提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具体措施包括对配资的限制、对私募基金牌照的限制、对市场参与者交易行为的限制等。股灾事件同时给众多市场参与者上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虽然1%概率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大,但是一旦发生了那便是灭顶之灾,因此任何的市场参与者不能抱侥幸心理。P2P跑路事件、债券违约事件等,都说明了风险管理是必须要在中国发展的。

随着风险管理在越来越受到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企业的重视,风险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追捧。现在各大高校已经把金融风险管理作为金融经济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可能,旨在加强学生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培养金融风险管理的意识。FRM(风险管理师)考试报考热度越来越大,甚至有赶超CFA等传统证书之势。总之,这些现象是中国金融市场走向健康走向科学的重要信号,未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将会在一个更加市场化,更加科学化的框架中运行。

参考文献: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9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问题;建议

当前,在社会新形态的影响下,国有企业旧有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创造更大的价值,就必须要加大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国有企业只有更加注重管理制度与执行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长足发展。

一、确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管理混乱问题,多头管理、管理职能出现相互重叠等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执行力,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权利,直接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只有确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以企业的实际业务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基准,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国有企业的有序发展。合理的管理模式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一个环节中,能够让企业员工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并形成积极的工作观念,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二、合理制定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宣贯和内审

当前,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其总以老大自居,与员工的交流单一的通过考核等手段,认为员工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否则就按照考核要求严格办理,而最多的惩处手段就是扣工资,至于管理制度在制定颁布后是否宣贯到位,是否有实用性,是否能够让员工心甘情愿的遵守并执行却并无体现。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合理制定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宣贯和内审。对于制度的制定部门来说,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每年要根据《制度内审表》对现有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并对过去一年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及时修正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以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同时,企业还要加大对管理制度的宣贯,组织员工深入学习制度条款,让员工对每一个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内容有充分了解,员工只有对管理制度有足够的熟悉度之后,才能减少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

三、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加强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度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差往往归咎于基层执行者对制度的执行不严,事实上,问题的源头通常都是在管理者身上首先出现,领导干部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领导常常会因其职位较高而搞特殊,认为制度就是管理基层员工,甚至会绕开制度做工作,而普通职工又往往会对领导的行为格外关注,看到领导中存在对管理制度软执行的情况,自然而然也就会含糊执行了。所以,国有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及时纠正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度,为普通员工做好榜样。

四、推动观念转变,促进制度建设与执行力提升

一个人的观念对于其行为的影响力非常巨大,而要想促进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就必须推进观念的科学转变,树立正确的管理与执行意识。但是当前很多国有企业未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再加上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导致员工对制度建设的理解滞后,执行力疲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推动员工观念的转变,加大培训力度,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展开分类分阶段的培训,加强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将培训次数与培训质量纳入到员工的业绩考核中,促进员工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

五、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执行力

企业在经过长期的管理运营后,逐步形成的能够被全体员工认可,可以在无形中约束企业员工不当行为,确保企业正常发展的一种文化氛围即为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得到企业文化的保障,员工如果能够对企业文化产生共同认可感,同时企业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那么就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从下到上整顿执行力疲软问题,真正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地执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所以,国有企业一定要注重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每一位员工都具备一定的执行才能,并将“赢在执行”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员工心里,实现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健康发展。

总之,市场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国有企业要想立于不败,就一定要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执行力,以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只有认识到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制度建设和执行力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志武.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24):58-59.

[2]文治理.浅析国有企业中如何有效提升管理执行力[J].经营管理者,2014(07):25.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10

一、制定《办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从1998年开始,军队、武警、政法系统、中央党政机关先后与所办的企业和直属的各类企业脱钩,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明确其资产与财务由财政部管理。这一重大改革,改变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管理体制和行业管理格局,对财政部门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2000年财政部内设机构职能进行了调整,专设了管理企业资产与财务的司局,对企业资产与财务实行统一管理。为了适应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内设机构职能调整的需要,财政部明确提出了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这个目标,以建立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重点,以国有资本管理为突破口,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统一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框架体系。按照上述思路,本着“制度先行”的原则,财政部企业司着手起草拟定《办法》。《办法》从起草到修改,直至定稿,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先后在全国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并召集部分中央直管企业、地方财政部门进行多次座谈讨论,数易其稿,基本吸收了各方面提出的积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办法》的印发,是财政部门与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制定《办法》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立足于资产与财务的统一,实现资产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十多年来,我国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一直处于分割状态,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资产与财务,从其本质上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资产运行结果的反映,即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状况又反映着企业资产运行的质量。因此,资产与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一致的,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具有税收调整、规范会计核算、资本金管理等各种功能,但随着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财务管理中的国有资本管理职能越来越突出,资产与财务管理以政府作为出资人身份对企业营运国有资本进行财务管理的共同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按照资产与财务统管的原则,我们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于《办法》之中,构建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新型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二)立足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资源的整体效益。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当前整个经济工作的主线,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是其主要任务之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兼并、出售转让等经济行为十分频繁,而且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机制。为了体现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服务于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精神,《办法》对企业公司制改建、兼并、出售乃至破产等相关的资产与财务管理行为进行了规范,既要防止资本权益受损,维护国有资本的权益,又要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经济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整体效益。 

(三)立足于政企分开,划清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权限。企业与主管部门脱钩,其资产与财务关系交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是企业管理体制、也是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并不是把原主管部门的职责简单移交给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必须按照企业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的要求,改进管理方式、方法,重新界定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弄清楚哪些是财政部门管的事,哪些是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的事。如果财政部门包揽企业太多的事务,既不符合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又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实际上,资产与财务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政府部门管理过多,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因此,《办法》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根据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划分了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权限,使政府和企业各自的权责清晰、权责对称。 

(四)立足于促进企业机制的转换,建立起规范的激励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完成,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任务还很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如果企业机制不转换,企业财务状况的好转就不能持久。因此,《办法》按照促进企业机制转换的原则,一方面规范了企业资本营运、工资分配等激励政策,为企业转换机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明确了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办法及法律责任,力求逐步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从政府出资人的角度,根据财政职责,构建了以资本为纽带,以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考评、责任为主线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框架体系。全文共分为8章49条: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为管理职责与权限,第三章为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第四章为国有资本营运的管理,第五章为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第六章为财务考核与评价,第七章为法律责任,第八章为附则。《办法》内容相当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划清了主管财政机关与母公司对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职责与权限。在第二章“管理职责与权限”中,一方面明确了主管财政机关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管制度,即制定国家统一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管资本,即监管企业持有的国有资本,负责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及纠纷调处等基础管理工作;三是管分配,即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制度,监缴国有资本收益;四是管监督,即组织国有资本营运效绩评价,监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五是提供指导服务,包括指导财产评估业务,以及指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规定了母公司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对国家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统一向主管财政机关申报有关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事项;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的权利,管理子公司持有的国有资本;对内履行依法经营、严格内部管理,包括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内部管理体制、管理重大资产与财务事项、组织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等。同时规定,主管财政机关可以将部分职能委托给母公司,企业对于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应当严格按照内部议事规范进行决策。 

(二)规范了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的全过程管理。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出资人最关心的是资本的安全与回报。《办法》从出资人的角度,围绕国有资本的运动过程规范了资产和财务管理行为。其中,第三章“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主要规范了国有资本在清产核资和产权变动时的价值确认依据、资本保全原则、不同组织形式企业转增资本的监管要求、国有资本转移实行有偿转让以及产权登记要求等。第四章“国有资本营运的管理”主要明确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企业基础管理、工资分配管理、企业借款管理、企业对外担保管理、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企业合并与分立、产权转让及公司制改建等管理以及资产评估管理等内容。第五章“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主要明确了国有资本收益的构成、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亏损弥补规定、资产损失的处置以及产权转让收益和企业清算收益的处理等内容。 

(三)明确了对企业实施财务考核与评价。开展企业的考核与评价,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行做法,而且是规范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建立间接管理国有资本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之一。在第六章“财务考核与评价”中,明确了考评的内容、形式、作用、基础和结果公开等内容。考评的内容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为基础来进行,要求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能力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考评的形式分为内部考评和外部考评,内部考评就是要求企业按国家制定的标准自我测试、自我诊断,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外部考评由主管财政机关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考评的作用主要是将考评报告提交给政府及有关人事管理部门参考,作为对企业领导人员奖惩任免的依据,同时进一步与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激励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评的基础数据必须是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主管财政机关对企业考核与评价的结果,可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接受社会监督。 

(四)规定了资产财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在第七章“法律责任”中,主要明确了主管财政机关的监督处罚权,企业造成资产流失或者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事项的法律责任,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法律责任,以及主管财政机关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对企业的处罚方式,包括责令限期纠正、追回损失或者没收非法所得、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处罚方式,主管财政机关可建议人事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则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办法》涉及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实施范围问题。《办法》以“持有国有资本的非金融企业”为规范对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金融企业业务与一般企业具有较大的区别,在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上有其固有的特点,因此,其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另行制定;(2)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企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纯国有企业越来越少,但无论企业组织形式如何变化,不会改变出资者对各自拥有资本的所有权,国有资本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权的代表,管理方式应由管理国有企业转为管理国有资本。从理论上讲,国家对国有资本的管理,应当是国有资本投到哪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但占有国有资本的企业如公司制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执行,政府部门只有通过持有国有资本的企业进行管理。《办法》将适用范围界定为“持有国有资本的非金融企业”,既符合国家从对国有企业管理转向国有资本管理的要求,也利于与《公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衔接。 

(二)关于审批监管问题。《办法》遵循“少审批、多规范”的原则,除影响国有资本变动的事项需要审批外,一般采用以下办法来约束企业行为:一是建立财政备案制和登记制,监控企业财务风险,如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重大事项的备案;二是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如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向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内部议事规则、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制度以及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建立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如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报表审计和考评结果的社会公告等;四是建立主管财政机关处罚权制度,规定了主管财政机关有权对企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并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 

(三)关于产权变动的管理权限问题。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出售方面,县属国有小型企业由地市级人民政府审批,地级市属国有小型企业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在公司制改组方面,国有股权设置由财政部门审批;在合并、分立方案中涉及的产权变动方面,由财政部门审批。为了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办法》比照现行国有小企业出售审批权限的规定,将企业国有产权变动的审批权限确定为:母公司为中央管理企业报请国务院审批,地方管理企业报请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子公司除企业集团内部结构调整以外,由主管财政机关审批;企业集团内部结构调整以及子公司以下企业由母公司审批。其中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权设置一律由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四)关于国有资本收益分配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的规定,国有企业要“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或税后利润上交的分配制度”。任何投资者,投资于企业均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从权益上讲,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归投资者所有,应当依法向投资者分配。财政部、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办法》[(94)财工字第295号),把国有企业应上交的利润纳入了国有资产收益范围。为了支持国有企业增强资本积累,作为过渡措施,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暂缓收缴。因此,《办法》从建立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制度的角度,规定“母公司应当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但同时明确“具体办法由财政部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制定”。 

(五)关于法律责任问题。在《企业财务通则》等过去的有关财务规章中,对违反规章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比较原则,影响执行效果。现代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制经济。建立有效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体制,必须强化法律责任,特别是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在产权登记、财务会计报告管理方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和《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分别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与《办法》的规定不符合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如果不予处罚,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办法》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区分不同情况,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 

(六)关于《办法》与《税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的关系问题。《税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都是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立场出发来规范所有企业行为的,其中:《税法》围绕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着眼于维护国家税基;《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核算、反映等必须遵循的准绳;《企业财务通则》是企业必须遵循的财务行为规范,旨在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财务环境。而《办法》则从政府作为出资人的立场出发,围绕国有资本的运动过程对资本与财务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着眼于维护国有资本权益,旨在解决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办法》作为政府出资人财务制度的雏形,既是各级财政机关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管理国有资本的基本规章,又为将来国家制定政府出资人制度奠定基础,因而是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所不可替代的。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11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政治;企业民主管理

在企业中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当前,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国有企业不断改制的背景下,职工民主管理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坚持在国有企业中大力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努力研究和解决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创新工作机制,使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有新的发展,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民主管理的要素构成及主要载体

(一)企业民主管理要素构成

企业民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六大要素:

第一,企业民主管理的主体是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员工。

第二,企业民主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言行。

第三,企业民主管理的职能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围绕促使实现正确的集中而展开的一系列民主活动的过程,如对党风廉政建设进行监督、对企业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评议、组织开展技术协作攻关、征集合理化建议等等。

第四,企业民主管理的形式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如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党政工联席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等,其中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业民主管理最科学最有效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第五,民主管理虽然是以多数人的意志对权力行使的一种监督、制约和完善,但它作为先进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国家的法规政策还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也都赋予其一定的强制性手段,如职工代表大会的五项职权(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推荐选举权)、厂务公开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第六,企业民主管理能否健康地开展,除了国家法规、上级政策和本企业规章制度这些基本条件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主客观环境条件,如适宜的社会氛围、企业上下的一致认同、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正常的经营状况等等。

(二)企业民主管理主要载体

就国有企业而言,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或载体是职工代表大会,其它形式的民主管理基本上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拓展和深化。“对社会主义企业来说,无论是从管理的自然属性角度还是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上,民主的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功能,又是除了职工代表大会以外任何其他组织形式都不能承担或替代的。”作为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的工会,工会民主管理工作与企业民主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具有同一性特征,职工代表大会的五项职权就是企业民主管理的核心内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当今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亮点,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二、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深化,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这是一个具有法律法规性质的重要文件,确定了工会组织在民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此我国职工民主管理走上了依法推行的道路。1992年以后,我国在经济体制领域先后进行了劳动用工、劳动报酬、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制等。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重要阶段。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企业民主管理发展是不平衡的,与社会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矛盾出现的新变化还不完全适应,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律素质不高,民主意识不强

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自己拥有经营者管理的指挥权,不必听取职工意见。把工会当“对手”的多,当“帮手”的少,认为组建工会就是与企业主“对着干”,组建工会就得上缴“工会经费”,就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从广大职工来看,民主意识和素质普遍不高,存在“无所谓”思想,有相当多的职工则认为多挣些钱才是根本,企业管理是领导的事,缺乏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对工会组织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不强。

(二)企业厂务公开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

首先,在实施厂务公开工作中普遍存在随意性、零散性、形式化和报喜不报忧等问题。其次,自上而下的启动模式使得现今的厂务公开缺乏足够的动力。一些企业的厂务公开是在上级尤其是纪委、监察部门的压力下才勉为其难,从而带有应付性、被动性。第三,对厂务公开的监督力度不够。有些厂务公开的领导组长往往由“第一把手”担任,而监督小组往往由党组织、纪检、工会等部门人员,以及职工代表、离退休人员代表等组成。由于现实地位的差距,监督小组的成员自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监督乏力难以避免。

(三)职代会职权难以真正有效地落实到位,会议质量不高

落实职代会五项职权是职工真正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体现,是促进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的体现,也是促进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积极性的强大动力。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代会职权打了不少折扣。职代会重在听取和审议厂长(经理)工作报告,但有的企业却留给代表们审议的时间很短,甚至流于形式,使审议失去实效。企业工资调整讨论、资金分配方案、评议领导干部等,须经职代会审议。有的企业却不提交职代会,搞暗箱操作,代表们有权难以行使,失去审议的意义。

(四)有关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有关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规范性文件有关企业民主管理的条款也大都比较原则、抽象,特别是操作性条款不明确,处理和制裁性要求不具体。“首先,目前我国《刑法》、《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中还没有关于保护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可操作性条款,《劳动法》、《工会法》也仅仅把对企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权利的保障,界定在职工、工会举报,人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调查处理、批评教育和自觉改正上。因此,对企业民主管理中的违法行为,难以做到违法必纠。企业中是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如何进行民主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意愿,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民主意识和经营管理意识,而缺乏法律上的制约,因此影响了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进程。

三、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对策

做好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是对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工会组织要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好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稳定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继续深入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工作方针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努力实现新形势下工会组织的目标和任务,针对职工最关注、最现实、最直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的客观要求。

(一)加强职代会建设,切实保障职工的民利

职代会制度是我国法律规定的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是厂务公开的主要载体。经过长期改革实践检验,职代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符合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要加快在各类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工会组织步伐,积极为党组织、工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为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要认真贯彻《公司法》,坚持把职代会作为维护职工民利和经济利益的重要制度来抓,为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搭建平台,为职工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畅通渠道,为企业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维权工作提供程序保障,使之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企业改革过程中,要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在企业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把规范完善职代会制度、建立健全落实职代会各项职权的制度体系,增强民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作为加强职代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为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搭建平台,为职工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畅通渠道,并在深化改革中,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体系,畅通民主管理渠道

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职工关注程度高,工作难度大,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体系,保证工作正常顺利的开展至关重要。针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并根据工作需要研究制定新的制度,逐步形成了以落实党的依靠方针为目标,以职代会制度为核心,以落实职工各项民利为重点,以约束企业领导行为为特征,以规范工作程序为保证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职工意愿,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职工民主管理工作,针对职工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可以采取恳谈会、民主咨询、民主对话、工会主席接待日、职工代表巡视、公示监督、网上意见箱等工程民主管理形式,丰富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内容,畅通职工民主管理渠道,强化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增强对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

要围绕职工民主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对职工民主管理工作预见性、前瞻性的研究。通过调研,掌握职工民主管理新情况,总结基层创造的新经验,研究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对策意见,指导和推动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要着重抓好健全民主程序、提升职代会质量的政策指导,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引导和组织广大职工当好企业改革的参与者、支持者和推动者,深入到矛盾多、困难多、问题多的职工中去,准确、及时地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反映职工的合理要求;要主动向上级和企业党政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问题和建议,定期向党委汇报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情况,畅通职工民主管理源头参与渠道。

(四)扩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利”。厂务公开作为公开办事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组织职工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其实质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和落实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拓展和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健全完善。“要在建立健全有利于深化厂务公开制度运行和保障体系,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厂务公开责任制、责任考核制、责任追究制’和‘厂务公开重大事项建议书、重要问题整改通知书、整改结果报告书、责任追究书’;逐步完善公开前预审、公开中监督、公开后评议、失真后追究的岗位责任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探索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提升厂务公开的运行质量,让广大职工把握厂务公开的重点是公开,实质是监督,关键是真实,推动厂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五)提升工会民主管理干部的工作创新能力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范文12

关键词:国有企业 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

0 引言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企业的中心。无论是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领导工作,还是销售工作,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充分激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处于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

1 激励制度对国有企业的作用

1.1 激励是开发个人潜能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是受到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而人的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受到激发后可以达到另外一个层次。可见人的潜能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挖掘人的潜力,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1.2 激励是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动力

只有提高了员工的素质、特别是员工的创新意志和能力,才能使企业的产品保持市场竞争力。而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勤奋学习、努力研究和创新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以后,技术研发更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的发展发展动力则更加充足,使企业进入一个快递的发展进程中去。

1.3 激励是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力资源已经实现了自由的流动,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有效的激励制度则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企业都应该非常重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及不断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企业有重大贡献的员工应给予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认可公司,同时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到企业来。

2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烈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2.1 激励方式

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制度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但是在展开激励措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选择好正确的激励方式,那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于不同的员工,国有企业必须实施不同的激励,比如说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他们所需要的是更多的肯定以及赏识,如果给与的是物质激励,就难以实现预期的激励目的;对于国有企业的一般员工来说,需要的则是物质方面的激励,虽然获得肯定、认可也同样会起到激励的作用,但其效果远远没有实质的物质激励来得透彻。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说,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激励制度过于统一,激励的方式也过于笼统,从而无法体现出激励的具体性,直接的影响到激励的效果。

2.2 激励目标

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说,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属于比较粗放的管理,对于相关的激励目标,实行的是统一目标管理,从而直接的抑制人才的发展,可以说这种激励目标的设计、制定都非常的不科学。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所不同的,而只有不同的、切实的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激励目标才能够确保每一个人都获得发展。激励目标过于统一,就会使得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负面的改变,是不利于国有企业发展的改变。

2.3 激励艺术

激励不仅仅只是一种严格的制度,更是一门艺术,比如说激励的时机、激励的语气以及激励的方式,只有艺术的激励才能够引起人才的共鸣,才能够促进人才的发展。比如说对国有企业的一般员工来说,需要的是企业的重视,是企业切实的物质奖赏,更是企业领导者的关心,所以在面对国有企业一般员工的时候,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多关心员工的生活、多理解员工的思想、多尊重员工的意愿,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是被企业需要的,从而实现预期的激励目的。

3 做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制度的措施

3.1 开展多途径的岗位培训

国有企业对人才展开的激励方式,可以是语言,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切实的行动,而岗位培训则是激励行动的重要体现。通过岗位培训,不仅仅能够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还能够反作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可以说既激励了人才,又提高了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个培训,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深化,而是要具有有针对性的对国有企业每一个级别员工实施的分类性的培训,并且重点是要提高员工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且提倡员工应该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正确理念,鼓励每一个员工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人才外出工作,除了是想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获得薪酬,因为薪酬是人才生活的根本需要,而国有企业制定合理的、适合的薪酬系统对于自身的员工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既能够体现出员工在国有企业中的价值,又能够促进员工的不断提高。而国有企业所制定的薪酬制度,必须符合以下三个要求:第一,就是要将员工的实际薪酬与企业的绩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二,就是要合理的、适当的拉开薪酬的层次,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3.3 准确把握激励的时机

激励的确可以在任何时候展开,但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到,不同的实际所展开的激励行为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国有企业的员工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完成了任务,那么他就会非常希望能够获得企业及时的肯定以及认可,而对于员工来说,企业给与的激励越及时,那么所获得的满足感就会越强烈,从而就会更好的、更积极的投入工作当中。正是因为这样,国有企业能不能够把握好激励的时机并且展开适当的、合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

3.4 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工作的环境,是国有企业员工每天都无法避免的,而环境这个因素会直接的影响到员工工作的情绪。正是因为这样,国有企业必须积极的为员工打造良好的、舒适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需求,使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使员工在企业中体现自我价值、加强相互交往,从而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

4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加入到wto以后,我国的市场竞争就越加的激烈了,甚至可以说是更加的残酷了,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也不例外。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要想促进自身员工的提高,就必须及时的实施激励制度,以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结构,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红卫.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