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制造业发展分析

制造业发展分析

时间:2023-05-31 09:42:10

制造业发展分析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1

关键词:生产业 制造业 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有着惊人的涨幅,从1990年的6096.7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69826.7亿元,同期增长了44.3倍。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了生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之路,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运用产业关联性分析和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阐明江苏省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影响关系,最后针对江苏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研究

对于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性问题,Rowthorn(1999)认为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O’Faeeell & Hitchen (1990)则认为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互动论认为生产业和制造业呈现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协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 J. F. 1990、Diaz Fuentes D. 1998)。生产业的发展也依靠制造业增加中间投入部分。原毅军等(2007)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研发博弈出发,阐明了二者技术研发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纪春礼等(2010)利用1978――2007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

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观,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对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与互动程度进行理论的探讨和现实的考量。

三、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的角度看不同的生产业与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则假设以下公式:

(公式1)

上式,表示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系数,

表示第i制造业对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

表示第j服务业对各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的总和;

从服务业各行业向制造业各行业提供的中间投入与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率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归纳得出以下公式:

(公式2)

上式,表示第i服务业与第j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系数,

表示第i服务业向第j制造业提供的中间投入;

表示第j制造业获得各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的总和。

以上两式表明,的值越大,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关联越紧密,第j服务业越依赖第i制造业;反之,则两者独立性较强,关联性较弱。同理,的值越大,证明第i服务业对第j制造业有更强的促进推动作用。

根据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中提供的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我们选取制造业中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这6个行业和生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这3个行业,从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两个角度来研究他们之间的产业关联状况。

以2007年江苏省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关联为例,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为66049万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各个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之和为11684678万元,因此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比率为5.6%。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和制造业各行业对生产业的中间投入所占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重两个指标,来看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江苏省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 )

由表1可知,我省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邮电业中间需求系数较高,分别为10.1%和8.4%。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中间需求系数为10.3%。交通运输邮电业与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的关联性较高,中间投入系数都为3.1%。金融保险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联性较小。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各行业的关联程度较低,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则有较强的需求关联。由此可见,江苏省新兴生产业结构的低度化程度十分明显。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选取1989-2009江苏省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工业总产值,选取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总产值等数据作为分析的指标,用Eview5.0软件来建立模型,并且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来分析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两者间的影响。

以制造业(ZZYE)每一年的工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 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 每一年的总产值,且这三个变量相互独立,建立如下回归模型:ZZYE=α+β*JRBX+γ*KXYJ+ε*YSYD,在模型中,α为常数虚拟变量,表示外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β、γ、ε为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主要数据,如表2:

表2 回归分析

注:金融保险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回归结果分析: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和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对江苏制造业的系数分别为2.27,63.36和-5.88,表明此三个行业对制造业存在显著的影响。T检验值的绝对值都大于2,即都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

江苏的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系数为2.27,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金融保险能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金融保险业能够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促进制造业的投入。江苏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非常大,影响程度系数为63.36。显超其他行业,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知识资本的投入,而作为江苏新兴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呈现不断扩大,快速的趋势,有利于我省制造业的发展。

江苏的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制造业影响呈抑制作用,程度系数为-5.88。近年来,由于江苏省公路、铁路和长江大桥的建设,我省的海、陆、空运输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江苏的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有待提高,而浙江、上海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抑制了江苏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以生产业(SCXFWY)每一年的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制造业(ZZYE)每年的工业总产值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SCXFWY=δ+ζ*ZZYE,在模型中,δ为常数虚拟变量,ζ为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结果,如表3:

表3 回归分析

注: 制造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依此回归分析,制造业对生产业有一定的影响,程度系数是0.22,制造业的T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2,即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由此可见,很多服务业依靠制造业才能发展起来,没有制造业,社会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就会很少。所以说,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分析和相互影响分析可知,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如化学工业对新兴生产业如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的需求较大,而新兴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结构却比较低,而且江苏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总体的影响程度很大,所以,江苏应该积极发展新兴的生产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明确制造业在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2)促进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推动,加快生产业发展。(3)明确生产业发展的优势行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4)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5)贯彻人才强省计划,为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2]张惠萍.基于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产业融合探析[A].学者论坛,2008;3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 Cohen ,S1,Zysman,Manufacturing matters : the myth of the post-industrial economy [M],Basic Books ,New York,1987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2

内容摘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河北唐山市为例,在分析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状况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思路,以期为加快两业联动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 物流业 联动发展

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同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入规划中九大重点工程之一,鼓励制造业与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从而释放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在我国,一个制造企业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各种物流时间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利润的90%。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一方面,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围绕自身客户的需求展开,而站在物流业的立场上,制造业就是当前物流业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物流业重要的目标客户,制造业的发展释放了物流需求,是物流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另一方面,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化的生产必须辅之以现代化的流通,制造业的发达需要物流业给予强大的支持,离开了现代物流业,制造业的货物采购、供应和销售就会不畅,生产就会中断,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唇齿相依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没有制造业的物流业是无本之木,没有物流业的制造业是无轮之车,所以,在金融风暴下,为制造业和物流业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推进协调联动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唐山市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状况

(一)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过低

唐山作为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在制造业中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问题,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目前,除了唐钢、开滦等少数企业与物流企业有着“战略合作”之外,其他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情况还不多见。据统计,唐山市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的比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低于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平均水平18%,而欧洲的这一比例为76%,美国和日本约为70%。目前,唐山市制造业的物流服务仍以自营物流为主,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司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制造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构建自己的物流体系,而不能全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不仅降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还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自营物流阻碍了制造业对物流外包需求的释放,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物流活动难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趋向。

(二)制造业对物流外包认识不到位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81%的制造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模糊,大多把货物运输、仓储或货代等同于现代物流。虽然物流从上世纪末引入我国后,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迅速发展,但是大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仓储,而第三方物流和物流外包对许多企业来说还很陌生。它们片面认为物流就是简单的仓储、运输,谁都可以做,使得制造业认为物流无需外包。即使有部分制造企业决策层认同物流外包这一方式,但是由于两业之间缺乏沟通,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更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它们担心自己物流外包后会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失去对整体供应链的控制,因此,制造企业在物流外包上犹豫不决,从而制约了物流外包在制造业的发展,致使制造业和物流业难以真诚合作,严重阻碍了二者的协调联动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缺位严重

唐山市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数量过少,规模较小、具有全程、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没有,第三方物流市场还不成熟。另外,唐山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普遍不强,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偏低。许多物流企业设施陈旧、功能简单,服务价值含量低,制造型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物流服务得不到满足,且多数企业在提供外包服务时,不以服务为导向,而是以降低自己成本、承接更多客户、获得更大利润为目标,致使物流市场恶性竞争,第三方物流企业微利甚至亏损,从而丧失为制造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如此一来,一方面物流业不能对制造业起到良好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本来有物流外包需求的制造企业对物流业望而却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举步维艰。

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思路

唐山虽然是重工业城市,制造业是唐山经济的支柱,但是却很少有制造巨头独步全国。笔者认为,唐山制造企业之所以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做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有机融合,随着制造业生产组织和工序流程的高度分解,物流已成为制造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仅靠制造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如果没有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业作支撑,制造业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要想加快唐山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发展物流业,为制造业形成高效运作的物流支撑体系,从而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提升唐山制造业的竞争力。

(一)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唐山市物流基础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物流市场初步形成,但整体而言还存在许多不足。原因之一是唐山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改造而来,其组织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但可喜的是,唐山政府已经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唐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唐山市全年投资97.67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未来3-5年内,唐山将继续全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入建设资金约600亿元。当然唐山政府正在实施的旨在加强物流产业服务水平的措施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成效,但由此可以看出唐山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唐山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交通运输和仓储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在既有设施无法满足现代物流运作要求的前提下,要坚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促进两业联动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且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物流外包

制造业物流自营造成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是制约两业联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统计,世界500强中,400多家在华有投资企业的90%左右选择了物流外包,而中国的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不超过20%。为此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减免税收、信用贷款优先、政府奖励、投资优惠、安置富余人员等措施,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变物流自营为物流外包,扩大物流的社会化需求,为唐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保障。

(三)搭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平台

缺乏公共信息平台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各自的信息系统成为孤岛,物流业不了解制造业的真实需求,制造业也不放心物流业的服务能力,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严重制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因此唐山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沟通合作搭建平台,比如,进一步酝酿出台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帮助企业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组织专家帮助有联动需求的企业分离物流业务,实施流程再造;举办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引导两行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中心和诚信体系,对企业的资质、信誉度有一个权威评价,让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在选择合作时有一个比照标准;加快唐山市物流业集群的形成,提升物流服务的供应能力;借鉴在发达国家已得到成功应用的“工业超市”经验,搭建企业无力建造只有政府投入才能形成的综合物流平台,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联动发展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

1.张燕.江苏省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

2.彭永华.中国仍需提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水平[J].市场周刊,2008(2)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3

1.1低碳经济

在能源和环境的约束下,实现经济的最大化利益,这就是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大国,制造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经济结构当中的主体,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需要对中国制造业主导产业做出新的选择。这些新的主导产业不仅需要满足传统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包括较高的技术含量、较大的市场潜力、较强的区域竞争力、较好的经济效益、较强的产业带动力等,同时也应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1.2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现状

装备制造业企业是黑龙江省的传统企业,曾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先驱和龙头,但也曾一度没落,究其根本原因是未与时展相契合,落后于经济形势的更新。当今时代背景下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应当考虑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用破坏指数尽可能低的手段去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维护这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关系中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使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传统行为特点是:高碳排放;能源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废品处理不及时等。影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无非包括市场、技术、制度,这些主要属于社会环境,而结合低碳经济的背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必然涵纳自然环境这一核心而不可或缺的部分。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虽不是高耗能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比起有些产业来要小得多,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装备制造业是向各产业部门提供装备的产业,装备的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节能降耗水平。装备制造业自身的生产过程同样要实现节能降耗,因此,必须发展绿色技术、绿色工艺。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着眼,从设计、加工到包装、回收的各个制造环节都实现绿色化呼应低碳经济的要求。

2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演化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演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另一方面是企业生产技术和制度安排相互作用过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企业与环境间依照“刺激—投资—反馈—学习—调整”的机制发生作用。通过响应刺激、调整策略,装备制造业企业不断对外在的刺激进行响应,使企业和其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断升级,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过程产生分化,并在上述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不断适应过程中,形成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演化规律。首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针对环境的刺激做出调整策略,调整自身在产品选择、制造工艺、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的实际操作又与环境有着重要的交互影响,装备制造业企业对于产品选择、制造工艺、市场定位上的调整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装备制造业企业是否在低碳经济的轨道上行进。第二,结合环境刺激带来的信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适时做出投资的选择。第三,在做出投资决策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关注投资过程的实施,与环境相联系,做出反馈。第四,通过反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针对反馈过程进行的后续程序进行学习。第五,通过反馈与学习,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做出调整。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正是沿着这样一条“刺激—投资—反馈—学习—调整”的机制不断适应外部环境,进而演化与成长。

3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分析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受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政府的政策、市场环境、公众的态度将会产生巨大变化,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策略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此背景约束下与外部环境间的新的作用机理。

3.1改良能源结构

装备制造业企业是黑龙江省能源消耗的主体,但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下,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不断推进、持续发展,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这也决定了能源消耗量持续高涨。一方面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实现高速增长,同时引起的就是能源消耗总量的上升和另一个无可回避的附加问题———碳排放总量迅猛增加。由于我国尤其东北地区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相对有限,能源结构效应对碳排放基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在能源方面要改良能源结构、大力提高能源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首先,短期目标着眼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切实实现节能减排。鉴于在中短期内无法改变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在无法大规模实现替代能源的现状下,提高现有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成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第二,长期目标要对能源结构进行有效合理的改良。鉴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以及我国现实的能源安全状况,要实现我国到2020年减少煤炭所占的能源比例,将无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7%~8%提高到15%的目标,就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投入来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走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清洁能源之路。要实现这一目标,装备制造业的能源改良意义重大。改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能源结构应当注重几个环节。第一,源头,在源头上要注意控制。改善能源结构应尽可能地在生产环节之初考虑使用碳密集度低的能源,发挥能源结构效应的正能量。实践中可以从政策、税收优惠、价格机制等方面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消费天然气等碳密集度低的能源。第二,中间环节,在中间环节控制碳排放量。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技术改造与革新,改革传统产业,逐渐淘汰高碳排放量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同时不断开发新技术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大量减排,缓解能源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局面。第三,末尾环节控制。末尾环节控制要求装备制造业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合理处理。这主要涉及技术和政策两大问题。技术上可采用碳捕捉和碳封存收集转化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政策上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来规范工业部门碳排放标准,制定强制性碳减排政策,运用碳税,价格补偿等政策措施引导工业企业进行碳捕捉和碳封存。

3.2构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绿色供应链

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无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物,包括能源废弃物、原料废弃物、报废产品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往往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于是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得装备制造业成为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清晰地表明包括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工业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时反映出装备制造业需要走低碳路线,需要绿色化。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由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旨在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发展问题。所谓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能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的全过程。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内核是基于环保方面的考虑,即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考虑供应链的发展。把环保低碳贯穿于供应链的始末,也就是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就进行跟踪、控制,使产品从设计研发阶段就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从而减少产品在使用期和回收期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在最初探索和使用绿色供应链时,大体只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方面是节约能源,另一方面是环境保护,也就是用最绿色的材料和最少的能源制造出最环保的产品。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也应当实践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提出之前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遵循着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种对环境带来显著影响和危害的模式显然与当前我们倡导的低碳经济背景格格不入,因此应当从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入手,使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传统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显示出它对于当前低碳环保经济要求的适应性,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切实满足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从供应链的环节考量,实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当注重各个环节的低碳与环保性。第一,计划环节。计划环节是供应链的起点,是决定着供应链能否有效和高效的关键,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二,采购环节。这是生产的前置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为生产做准备,包括原材料、设备、相关资源的采购。采购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尽量采购对环境和生态无危害或危害小的产品或服务,选择碳排放量和其他有害物质排放量低的原材料;另外,使用替代品来减少废物产生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也非常重要。第三,生产环节。这对于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讲也是实现绿色供应链,实现低碳环保的一个关键环节。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生产中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合理使用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要创造出符合本地特色的绿色供应链,必须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实现制造流程标准化、研发高效化、运作和谐化、管理科学化,并使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促进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健康快速发展。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当分析企业及所处供应链的特性,打造适合制造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分阶段、分步骤科学有序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3.3建立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第12条所确立的,这一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相当的考虑,为其在环保方面的参与提供契机的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该机制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要求。发达国家需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在发展中国家境内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较发展中国家强大,因此可以通过购买这些指标来抵销其国内超额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该机制为发展中国家获取投资,学习新的环保技术,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完成任务的新出路。CDM项目在我国的发展也相当迅速,比如浙江省就城市化改造过程中CDM项目的应用已做出了研究。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煤(包括煤炭和煤层气)、水、风等资源尤其丰富,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拥有着巨大的潜力。要实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低碳化,寻找清洁的可替代能源是一个关键的路径。作为CDM中风险最小的投资项目,风电场的建设应予以充分考虑和扶植。水电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发电方式,既可以更加充分科学地利用黑龙江省的水力资源,也可作为CDM项目促进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支持。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具有极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因此,在实现清洁发展机制的相关技术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指导,即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参与可替代能源的开发项目,进行指导和技术支持;另一个是技术培训,即对于现有的开发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选择,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的专业技术更加娴熟,对于研究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能够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

3.4收集转化二氧化碳

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中,没有纯粹的废料与垃圾,从这一角度出发,如果二氧化碳可以被回收并且再利用,那么将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以及因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以陕西省某家民营企业为例,他们凭着对低碳经济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在低碳经济尚未叫响时就着手调研论证用二氧化碳做原料生产碳酸二甲醋的可行性和市场前景。碳酸二甲醋是一种无毒、环保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新型环保绿色化工原料,在医药、农药、合成材料、染料、油添加剂、食品增香剂、电子化学品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该民营企业经过3年多的考察论证,决定采用以甲醇和二氧化碳为主要原料生产碳酸二甲醋的新工艺。据计算,碳酸二甲醋在生产过程中每利用1吨二氧化碳,可节约2.55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8万吨,减少废水排放7.84万吨。该企业生产线一期设计能力为年产5万吨碳酸二甲脂,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直接消化14万吨二氧化碳,可节约89250万吨标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9万吨,减少废水排放39.2万吨,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20l0年4月初,这一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也应当借鉴陕西省二氧化碳收集与转化的成功经验,以现有的转化手段为基础,探索适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身的转化方法,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一方面解决了高碳排放的问题,实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又在将二氧化碳合理处理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经济价值。

3.5政策支持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4

2006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产品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投资规模较大幅度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呈现发展比较快、效益比较好、后劲比较强的良好势头。

(一)生产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9649亿元,同比增长18.7%,高于GDP增速8个百分点。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速居全行业之首。全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8%,增速高于其他高技术制造业1.9个百分点以上。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制造业分别增长20.9%和12.0%,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速分别为14.0%和14.3%,下降了6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

二是中部崛起成为区域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新亮点。在中央中部崛起政策的推动下,2006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实现产值2454亿元,同比增长25.8%,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江西实现产值同比增长39.6%,排在全国首位,湖北、河南、吉林、安徽、湖南、内蒙古等省区的增速也都在20%以上。

三是高技术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同类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最值得注意的是彩电行业,在平板显示技术的驱动下,2006年CRT彩电产量比上年降低了10.3个百分点;而液晶电视全年共生产1100万台,增长101%。从不同类主要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情况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如光通信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量分别增长36.5%和30.6%;部分传统的高技术产品(如打印机、激光视盘机等)出现了负增长。

四是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速呈现回落态势。从月度看,尽管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由年初的641亿元逐月上升到年底的1008亿元,但同比增速却由年初的29.2%下滑至年末的12.4%。1―4季度同比增速逐步回落,分别为24.0%、21.9%、18.4%和14.6%,值得引起关注。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继续推动全国外贸结构优化

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进一步优化了外贸结构,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2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占全国商品外贸的比重达到了30%;二是单月出口首次迈上300亿美元台阶,全年出口达到2815亿美元;三是全年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突破29%,比2005年又增长0.4个百分点,创历年新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高技术产品贸易仍然集中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2006年,信息通信技术类产品占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达94.5%。

高技术产品进口继续以电子技术类产品为主,全年共进口1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占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额的52.6%。其中,集成电路(含智能卡)进口达到1057亿美元,增长30.1%,占电子技术类产品进口额的81.2%,占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额的42.7%,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7和1.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品出口以计算机产品为主,全年出口达到1260亿美元,增长20.2%,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44.8%。航空航天类产品出口增幅居各类高技术产品之首,全年出口同比增长72.8%。光电技术类和生物技术类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4%和-4.4%。

二是三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全年三资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2479亿美元,占比达到88.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增加到1932亿美元,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68.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由加工组装向制造延伸的趋势。2006年,一般贸易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由上年的8.1%提高到9.8%,加工贸易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9.2%下降到87.3%。但我们也要看到,显示器、手机等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依然很高,分别达到99.1%和96.1%。

(三)高技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在技术水平提高和生产设备不断改善的情况下,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6.7万元/人,比上年又提高了近5万元/人,比工业高出12.9万元/人。高技术制造业在技术含量、经营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经济效益情况总体回升,完成销售收入41393亿元,增长20.6%;实现利润总额1737亿元,增长20.3%;累计税金总额739亿元,增长15.7%。销售利润率止住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势头。

(四)新增就业岗位稳步增长,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吸纳了越来越多社会就业人员。2006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达到742万人,同比增长9.8%,比工业高4.6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就业人数78万人,占工业新增就业的1/4。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有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高技术制造业开始扭转近年来投资增长缓慢的局面。初步统计,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6亿元,不考虑物价因素同比增长31.8%,占制造业的比重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回升,提高到10.95%,为未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从投资结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方投资增长快于中央,2006年地方完成高技术制造业投资2744亿元,同比增长31.2%,中央完成高技术制造业投资82亿元,同比增长1.1%。二是新建项目投资增长较快,达到35.3%,而改、扩建项目投资分别仅增长19.4%和11.1%。三是民营经济投资增长强劲,个体经营和私营投资增长分别达到224.3%和48.2%。我国民营经济在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后,逐步开始向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四是在全球经济趋好,我国实际FDI保持较大规模的前提下,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商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外商投资(含港澳台商)增长30.5%,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五是全年东中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快,分别达到31.6%和33.1%,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缓慢,仅为14.5%。

总体上看,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向做强做大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十一五”开了好局,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高技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严重,仅靠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的发展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大力增强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二、影响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2007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也是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一年。展望2007年,总体形势有利于高技术制造业继续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扩大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

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全球化特征十分明显的产业,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为高技术制造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4.9%,将继续保持4年来4%以上的增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外部需求仍然较强。同时随着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还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国内自主创新政策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显现

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纯IPv6主干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规模网络技术试验获得成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颁布,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音视频编码压缩标准AVS以及数字家庭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已经出台。这些政策的作用将在2007年进一步释放出来,一方面将促进高技术制造业自身创新活动的进一步活跃,另一方面也为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三)人民币升值对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6年,越来越多出口型高技术企业开始感觉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去年年内和汇改以来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累积升幅分别达到了0.76%和4.65%。而今年2月份仅仅5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就4次创出新高,接连突破了7.77、7.76、7.75三道关口。人民币的升值将推动高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快技术进步和打造品牌,更加关注自主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四)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将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2007年,3G、数字电视等新兴产品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及节能技术的应用将更为广泛。一大批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将在近年内迅速进入产业化阶段,为高技术制造业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市场空间,提供新的产业增长点。与空客合作组装A320飞机的顺利推进,与印度的软件合作,与德国、古巴的生物合作不断深化,将进一步加快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的步伐,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

三、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生物产业规划、信息产业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自主创新、着力应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总体思路,完善政策环境、发展重点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

一是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产业技术研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试点。抓紧出台生物产业政策和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出台并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继续研究制定激励高技术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进一步完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向创新效益型转变,实现生物产业发展新突破,推动航空航天产业上新台阶,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关键领域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实施新一代网络、数字电视、民用飞机等若干高技术产业专项工程,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基础性核心产业,培育新一代移动通信、应用卫星、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TFT―LCD、新型电子元器件、生物育种、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新型船舶等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推进重要技术标准制定,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标准和产品。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5

装备制造业在山西省属于三大产业之一,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有效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在实际发展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如何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为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成为了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应立足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际,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重点分析装备制造产业的融资能力,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及存在问题

从产业分布来看,重型机械、铁路装备、煤机成套、主锻造等一批传统优势装备产业进一步改造提升,在全省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分别为12.7%、17.8%、3.7%、20.1%;汽车、新能源装备、新型电子装备、LED等一批新兴潜力装备产业起步迅猛,发展迅速,其中汽车、纺机、液压元器件、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分别占到10.3%、3.8%、1.4%、3.8%、12%。此外,不锈钢、钕铁硼磁材等一批加工制造装备产业已具规模,在国内行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整体装备制造产品上,重型机械的比重所有提升,轻型机械产品的比重在下降,特别是附加值较低的科技含量较低的机械产品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减。

虽然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较大,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行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品质提高较慢

从山西省目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来看,现有的产品结构相对固定,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品质提高较慢,新产品数量和种类较少,不利于市场竞争。

(2)产业技术升级进度缓慢,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基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对产业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从目前的产业技术升级现状来看,产业技术升级相对缓慢,并且在资金支持上存在一定问题。

(3)企业融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装备制造企业在资金需求面前,只有不断提升资金供给量,才能解决企业发展瓶颈,但是从山西省装备制造企业目前的融资能力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融资能力。

3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3.1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基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对山西省经济的突出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装备制造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在产业规模上也将进一步扩大。同时,考虑到装备制造业在吸纳就业和提升产业经济发展质量上的优势,未来山西省会更加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在政策、资金等多种渠道上给予装备制造业全面的支持。

3.2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布局将更加合理

虽然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着技术升级难题以及产品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但是随着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升级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多,以及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布局将更加合理,将会在产品布局上发力,通过优化产品线和产品布局,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满足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推动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

3.3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更高

在渡过目前的危机之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上将会获得更多支持和政策扶持,在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将会更高,其整体发展水平也将会达到新的高度。所以,只有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资金需求等问题之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才能得到显著提升,才能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

4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融资能力分析

对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而言,良好的融资能力不但可以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完善的资金保障,同时也能解决装备制造企业的资金问题,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结合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融资现状,装备制造业的融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急需拓展

从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融资渠道来看,从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银行贷款限制较多,并且贷款成本相对较高,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同时,随着银行信贷政策的不断变化,对融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2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应不断拓展融资渠道

基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以及山西省现有的扶持政策,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应根据企业现状,除了向银行申请扶持贷款之外,应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增加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保证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募集到所需资金。

4.3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应创新融资方式

基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融资现状,只有不断改变融资方式,并强化融资能力,才能达到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目的。具体应加强与国外资本集团的合作,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邀请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入股企业,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制造业集群;物流外包;专用性知识

近年来,研究企业业务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文献不断出现。Bruce R.Lyons利用威廉姆森的实用模型,剖析了企业业务外包政策的制定问题,并运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调查数据,对资产专用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外包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储春银利用博弈论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契约安排。刘彦平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边界理论研究物流外包的边界问题,认为内部物流量增加会使企业选择自营的可能性变大。于江分析了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关键因素、企业与外包物流的合作问题。刘联辉、朱世平等人则研究物流外包的风险及其规避等问题。

大多数关于物流外包的研究都集中于对物流外包决策、边界、外包合同以及风险等的研究,而对于外部物流需求市场的变化对企业实施物流外包决策的影响以及高层次物流服务发展趋势的研究则很少看到。物流外包服务的需求方主要是制造业和商贸企业,随着制造业集群在各地兴起并获得迅猛发展,同类制造企业在区域内大量集聚必然会对地区物流服务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外部市场的变化将影响外包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合作内容。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制造业集群对物流外包市场和服务内容的影响。

物流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放弃内部化的物流经营,将相关业务交给外部组织承担的战略决策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降低成本,强化核心能力。

科斯最早对企业业务外包行为进行分析,他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相互替代的手段。企业将业务交由市场完成还是自营,是由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均衡点决定的。在科斯的基础上,Williamson深化了交易成本的分析,他把决定市场交易成本的因素归纳为人的因素(包括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交易费用的因素(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潜在交易方的数量及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等)。其中,资产专用性是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存在这个因素,通过外部供应商统一处理定单,不仅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采购成本。

产业集群是指同类或相关企业在某个区域内集中,彼此相互联系形成整体。二战以来,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都显示出空间上集群的定位模式。马姆伯格的研究表明,北欧国家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工业部门占到了3/4强。克鲁格曼分析发现,美国106种工业的空间分布在州水平上高度集中。而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都形成了密集的制造业集群,在区域内集中了多家同种性质或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制造企业,如长三角的苏州地区集中了全球2/3的IT制造企业;浙江温州的柳市有1000多家低压电器生产厂商在此设厂;广东顺德是著名的家电企业集中地,等等。制造业的集聚一方面促进了本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当地物流外包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降低外包服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扩大物流服务市场

(一)降低物流服务成本

威廉姆森利用实用模型说明企业外包边界的确定。在产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影响净收益的因素包括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令C为自营与外包的生产成本之差,G为企业自营时的组织成本与外包时的交易成本之差。k代表资产专用性程度,则企业自营总成本和外包总成本之差G+C与资产专用性k的关系如图1所示:

模型显示,当资产专用性较低时,即k< k时,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获得供给的总成本低于自营的总成本,企业应选择业务外包。而当资产专用性较强时,即k >k时,企业则倾向于通过内部自营实现供给,以降低总成本。

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企业是其重要服务对象。制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一方面会扩大物流服务的市场规模,使得物流需求集中;另一方面由于集聚的制造企业性质相关或雷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物流外包的服务成本。根据实用模型,C为自营与外包生产成本之差,外包成本降低带来C曲线的上移,导致G+C曲线右移,曲线与x轴的交点由k移至k′。曲线的变化表明,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资产专用性对企业外包的影响减弱。也就是说,同等程度资产专用性的物流业务,在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制造企业更倾向于将其外包给物流企业,因而在产业集聚后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更大的市场。而且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在保持盈亏平衡的状态下,如果外部市场扩大,投入的专用性资产就可以尽快回收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二)降低物流外包交易成本,提高外包企业收益

抵押模型用以进一步说明在需要专用性资产时交易双方如何才能达成合同,k和v分别表示用途不可变和用途可变的投资。假定外包方的总价值额均匀分布在0到1的各阶段内,且每个价格上的需求量不变。

在由承包方投资建设专用性资产的情况下,承包方首先需投资k用于专用建设,若外包方确认定单,则承包方将收到付款p,如果定单取消,则外包方需付给承包方抵押品h。 对于该合同,只要确认定单的损失小于取消定单的损失,即所实现的需求价格超过p-h,外包方就会确认定单。

令m=p-h,

则此时外包方的净收益为:B=(1-m)(m+-p)-mh

其中:1-m为确认定单的概率;m+(1-m)/2为已发出定单的预计价格,p为定单确认后外包方向承包方支付的价格,m为定单取消的概率,h为取消定单时付出的抵押品价值。根据抵押模型,在需要专用性资产的物流外包合同中,为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需要物流外包方的抵押品价值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用性投资价值相等,即h=k。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专用性资产只能为一家制造企业服务,则该企业需要承担所有专用性投资,一旦交易失败,企业损失很大。而当制造业在某个地区形成集聚后,区域市场上可能有n家同类企业都需要该专用性资产,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只要这些需要专用性物流服务的企业所提供的抵押品总额与专用性投资相等,即nh=k,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可以进行专用性投资,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则此时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

从下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同类企业数目的增加,在资产专用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物流外包企业的外包收益显著增加。而每家企业付出的抵押价值h=k/n会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制造企业收益的增加,得益于多家性质相同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分担了专用性投资,使相关资产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集群能够降低物流外包的服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外包企业的外包收益,扩大物流服务市场。此外,产业集群刺激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专用资产投资,促进物流专业化的发展。这与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的原因之一在于集聚能促进专业化投入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也支持了仇保兴的观点:当足够数量的特质交易集中在一起,就会演变成非特质交易。因而,产业集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专业化分工导致的资产专用性风险。

二、发挥专用性知识的特点,提高服务层次

国外学者从物流需求和供应等角度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所应提供的服务项目、今后需求的发展方向等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物流需求者越来越需要一体化的、高质量的、一揽子物流服务,即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报关于一体的服务。而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制造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生产企业物流外包主要集中于干线运输和市内配送,这两者占到了82%,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等附加值高的业务比例还很低。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会发现:物流外包中的专用性资产与一般产品外包的专用性资产有所不同。

(一)物流业务中的专用性知识及其特点

威廉姆森将资产专用性定义为投资于支持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如果不牺牲该项资产的一些生产率或增加使该资产适用于新交易的费用,专用性资产就不可能被用于另一交易中。

他将交易中的资产专用性分为四类,包括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才以及其他特定用途的投入。

物流业务中的专用性资产与物流业务的类型有关。物流业务外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物流操作,包括单个环节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等传统服务;另一类是物流系统的分析、规划和设计。对于第一类业务来说,物流服务的专用性资产包括专用地点,如专用的仓库和场地等;专用实物资产,如专用物流设备、特定规格的托盘等;专用人力资产,如物流企业雇佣的专业人才以及其他特定用途的资产。而对于第二类业务来说,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多地考虑客户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将物流各环节进行集成和整合,为企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因而与第一类业务相比,这类业务需要在客户需求分析、专业知识积累以及个性化创造上进行更大投入。

而由于外包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生产的产品也各不相同。此外,企业的经营目标、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所处区域的物流条件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同,都会对物流整体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物流系统方案设计属于量身定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用性。物流服务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为客户提供集成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需要充分考虑客户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在集成方案规划上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而如果合作失败或者方案没有执行,则将该方案直接用于其他企业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设计的物流集成方案,包括物流运作流程、制度、各环节之间的接口标准等是专用性知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特点,属于专用性资产。

专用性知识是影响物流企业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关键因素。与其他专用性资产相比,专用性知识有以下特点:

1.专用性知识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投资,不能以租赁的形式获得。专用性知识具有根植性,在获取的过程中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和一定的创新环境,而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个专业人才,也无法从一家企业直接向另一家企业转移。因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投入人力、物力获得。

2.专用性知识属于隐性资产,其价值的大小一般为私人信息,且不易衡量。专用性知识的价值与物流企业进行第二类服务的能力密切相关,但制造企业在与物流企业合作之前对其掌握的专用性知识价值无从得知。

3.专用性知识具有外部性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物流企业在为一家企业进行服务时所积累的专用性知识,对于其他性质类似的企业具有外部性。同时,物流企业在为多家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其专用性知识能够不断积累,从而逐步得到完善。

(二)产业集群促进物流外包业务升级

由于物流系统设计及物流方案集成需要更多的专用性知识投资,根据抵押模型,需要的专用性投资越多,交易成本就越高,服务外包企业需要提供的“抵押”价值就越大,则买卖双方的风险也越高。而专用性知识的特点决定了物流系统设计等附加值高的业务比其他业务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因而外包企业更愿意将此类业务交由企业内部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层次则只能在低端徘徊。

当同类制造企业形成空间集聚后,由于集聚企业在产品类型、特点等方面类似,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其周围的区域物流条件也基本相同,因而在物流业务流程上有很多相似性。第三方企业积累的专用性知识可以为多家企业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充分发挥专用性知识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提高知识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而对于外包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集聚后企业需要承担的抵押价值被多家企业分担,降低了高层次物流服务的风险;另一方面,采用业务外包还可以从专用知识的外部性中获得收益,提高物流业务水平。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外包,可以促进物流业务的整合。在集聚区域促使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专业投资,发展高层次、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业务,从而促进物流业务的升级。

三、形成竞争性服务市场,降低机会主义倾向

日本在2000年底对全国制造业和批发业的调查表明:将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外包的企业占1/3 ,将物流管理业务全部或者物流系统构筑业务外包的企业只占4%-6%。并且,外包的业务多集中在作业层面。而影响企业将管理业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物流外包业务的集成性越强,需要的专用性投资就越大,对外包企业来说,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也越困难。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般都是私人信息,行使机会主义的风险则更高。

Bennett等的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企业的设址区位与其他企业紧密相关,服务业会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地带高度集中。制造业的集聚为物流企业形成了密集的市场,吸引物流企业在该地区集中,从而促进物流服务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为外包企业降低寻找和转换成本。而且,集聚后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以及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诚信度低、实力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被淘汰,从而降低物流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和物流外包的合作风险,促进物流外包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实用模型和抵押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对物流外包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外包成本,扩大外包市场。而且,由于物流外包中的专用性知识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同类制造企业的集聚有利于高附加值、集成性强的物流业务的发展,从而整合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服务层次。此外,集群区可以吸引多家物流企业形成竞争性市场,降低机会主义风险,促进物流外包服务的健康发展。

对我国目前制造业集群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看出,随着同类或相关联的制造企业在某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该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也获得快速发展,而且针对集聚行业特点的物流业务细分也开始出现。如南京的江北地区集中了多家石化企业,形成化工工业园。同时,在该地区也产生了专门服务于化工企业、功能定位于化工原料及产品的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的化工物流园。苏州地区集中了全球2/3的IT企业,专门针对电子行业特点的物流服务需求旺盛,在该地区也形成了多个专业IT物流园区。而且,为满足电子行业对物流速度的要求,该地区还建设了虚拟空港,确保72小时内将产品送到世界各地。物流业务的细分意味着服务的专业化和集成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产业集群带来需求市场的扩大和集中为物流服务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Bruce R. Lyons. Specific Investment,Economies of Scale,and the Make-or -Buy Decision: A Test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5,(26):431-443.

[2]Malmberg,A. Industrial geography: agglomeration and local milieu.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392-403.

[3]Marilyn A. StoneEuropean Expansion of UK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2001,(1):97-110.

[4]Michael A. Knemeyer,Thomas M. Corsi,Paul R. Mur-phy.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Customer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3,(1):77-100.

[5]Bennett,R. J.,D. J. Grahamt and W. Bratton. The loc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businesses in Britain: business clusters,business services,market coverag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S,1999,(24):393-420.

[6]储春银.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契约安排[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7]刘彦平.物流外包边界问题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5,(8).

[8]于江.企业外包物流的选择与合作[J].财经问题研究,2003,(5).

[9]刘联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4).

[10]朱世平.供应链环境下物流外包的风险和效益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

[11]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15-03

一、包头市制造业发展的优势

2013年包头市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503亿元,占呼鄂城市群国民生产总值的35%。这其中,包头市的制造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矿产资源丰富

包头的白云鄂博大型铁矿是世界罕见的以铁、稀土、铌为主的多金属共生矿,该矿山的稀土储量位居世界首位,而钐、铕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很丰富。截止到2013年年末,包头市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94亿吨,铁矿石储量为17亿吨,铌氧化矿储量273万吨,石墨储量232万吨。

(二)优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制造业发展时间较长

包头市人口多,2013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这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作为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它盟市的劳动力大量涌进,进一步丰富了包头市劳动力的供应。包头市不仅有内蒙古科技大学等科技型院校,还是稀土以及金属材料研究所的所在地,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聚集于该地区,与此同时,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也提高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包头市工业起步早,制造业发展时间长,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高且管理体制健全。

(三)政策优厚且制造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在支持制造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包头市政府也完善了包头市的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以来,政府接连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以及《包头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主要强调了税收金融政策、财政支持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以及市场推广政策等政策的完善。这些政策必将有利于包头市制造业的发展。

二、包头市制造业发展的劣势

自2009年以来,包头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产值贡献率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2009年,包头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产值为189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5%。2013年,包头市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3372亿元,但制造业产值占比却下降为76%。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带动趋弱的原因在于其制造业发展的短板。

(一)科技创新力不足

2013年,包头市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从业人员共有363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593人,占比16%。2013年包头市专利申请数为100个,而呼和浩特的这一指标在2012年就已经达到400多个。这些指标都反映出包头市知识投入与产出能力以及技术转化与应用能力的不足。

(二)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

自2011年以来,包头市制造业增加值持续呈下降趋势,2013年制造业增加值仅为28亿元,相比2011年52亿元的制造业增加值,很明显可以看出包头制造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下降。2013年,包头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就业人数已经占到工业就业总人数的80%,而制造业产值占比却逐年下降,可以反映出制造业生产的低效率以及制造业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下降。此外,包头制造业的高能耗也反映出制造业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下降。

(三)制造业集聚水平不高

通过对包头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产业的区位商进行测算,区位商低于1.9的制造业产业占绝大多数,包头市制造业聚集水平较低且聚集效益低下,相应的制造业竞争力低下。这表明,包头市的制造业产业集聚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产业聚集规模实力不强,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造业产业链并不完整,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较低的产业集聚效应不利于包头市制造业的整体发展。

三、包头市制造业发展的机遇

“新常态”作为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战略性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而与此同时,包头制造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一)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呼包鄂城市群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以及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黄金三角”,而包头是城市群最大的城市和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文件来促进呼包鄂城市群内部经济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制造业升级。2014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从资金、政策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制造业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规划,这为包头制造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区内环境。

(二)国内制造业高端化的发展方向

高端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高级化形式既可以满足国际和国内市场不断更新的需求,也可以作为地区新经济增长点来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制造业中高端化发展是目前国内制造业发展的整体走向。东部沿海地区在制造业高端化方面先行一步,这也为包头制造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一带一路”的战略也是包头制造业发展的突破口

“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中俄蒙实现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与蒙古国和俄罗斯交界的省份拥有众多的对外口岸。包头制造业发展完全可以在巩固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满洲里和二连浩特等口岸扩宽国际市场,进而实现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包头市制造业发展的威胁

产业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往往也面临着威胁。包头制造业的升级进程缓慢也表明其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诸如制造业同质化、制造业升级负面影响以及制造业升级障碍等威胁。

(一)制造业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呼包鄂城市群内部本身就存在着制造业产业同质化问题。包头和鄂尔多斯的制造业主要是依靠各种能源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发展起来。并且由于制造业长期处于低端化水平,制造业产业产值主要集中于金属相关制造业,产业同质化程度高。此外,包头制造业与国内其他煤炭型资源区域,如山西大同等地区制造业同质化程度亦高。产业的高同质化现象使得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由此,包头制造业产业面临着来自区内区外的双重竞争。

(二)制造业升级负面效应明显

包头现在占主要地位的低端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服务业发展之前过分强调制造业的中高端将会解放一部分制造业劳动力,这将加重失业问题。包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制造业的发展可能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这将不利于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也将阻碍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进步。

(三)制造业升级阻力较大

包头市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方向既要求经济效益高也要求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生态型制造业的发展更是要求制造业本身的生态性。制造业企业在进行生产升级时将面临着更大的升级成本,包括生产设备的更新、产品研发的投入以及产后污染处理和生态恢复,这些都会挫伤企业的企业升级的积极性,进而阻碍包头制造业升级。

五、包头市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包头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的分析,可以看出,包头制造业发展总体上是优势大于劣势。包头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发展劣势,抓住有利的区内区外机遇,积极应对威胁来发展制造业。

(一)重视“产-学-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将会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力量。政府可以出资办好地区高等教育以及引进外部人才。包头市也可以重申“产-学-研”的耦合,积极促进制造业、学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府可以牵头某项课题的组建以及技术的研发,让企业出资,学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人员和设备,并将成果实现多向共享。

(二)制造业中高端化,弱化资源性依赖

制造业发展要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遵照制造业发展的“低端-中端-高端”路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提高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是实现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方向发展的现实途径。中高端制造业弱化了对资源的过度性依赖,不仅能减轻制造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能提高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政策引导产业布局,避免过度同质化

包头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以呼包鄂城市群整体的产业布局为背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可以从总体上对产业布局进行引导。包头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中心可以优先考虑制造业的布局,而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治文化中心可以优先发展服务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群内部的经济互动,一方面可以利用呼和浩特发达的服务业为包头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包头制造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呼和浩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宏观角度的产业布局规划也将有利于避免制造业产业同质化,进而减轻了包头制造业发展的威胁。

参考文献:

[1]PaulMilgrom,JohnRoberts.Complementaritiesandfitstrategy,structure,andorganizationalchangeinmanufactur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5(03).

[2]郑四华,龚志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J].企业经济,2013(03).

[3]赵丽,孙林岩,刘杰.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05).

[4]李平,王钦,贺俊,吴滨龚.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目标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10(05).

[5]郑志来.欧美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影响与应对[J].经济纵横,2015(04).

[6]郝晓燕,齐培潇.内蒙古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13(03).

[7]成小平.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内蒙古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作者简介:余冰(1991-),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8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23-02

一、问题的提出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类制造业的总称。它处在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中游,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更是普通制造业生产“工作母机”和整个制造业的龙头,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重要指标。浙江是我国继广东、上海、江苏之后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省份,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仅在带动经济增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浙江省实现工业创新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要点。虽然近年来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成绩斐然,但其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低端化、产品层次较低、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生产经营效率低、企业平均规模偏小等问题。同时又面临资源匮乏、土地利用制约、人力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飙升等问题,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浙江制造业又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制造业的基础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浙处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总产值

2006-2011年浙江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各行业总产值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尽管处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所有行业仍处于扩张势态。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产值居于装备制造业前三甲的位置上,增幅最为突出。除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有小幅度的萎缩外,其他四个行业均处于扩张期。在2008-2009年间,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下降了4.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了12.3%,金属制品业下降了2%。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升最为明显,上升了9.8%,其他三个产业增长较少,反映出金融危机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一定冲击。

(二)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变动情况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2007年的10469个增加到2011年的13652个,年平均增长率为6.08%。数量总体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最快,说明了这两制造业行业的繁荣,这一阶段是突破性阶段;自2008-2010年各制造业保持着向上的趋势,但总体来说比较平稳,表明此时装备制造业正在不断地成熟,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三年可以说是成熟繁荣阶段;而2010-2011年企业数量却约下降了50%。

(三)就业情况

在2007-2011年五年期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就业人数由2007年的140.04万人次逐步增加到195.06万人次。2008-2011年的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61%,8.60%,10.01%,6.36%。虽然增长率略有下降,但就业人数还是逐年增长的。即使受到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并没有因此停滞或后退,这说明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还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四)科技情况

2006-2008年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从4316家增加到6379家,分别占当年单位数的83%与27%,虽然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量有所增加但其占总单位数的比例却是逐年递减的,这说明在2006-2008年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新增的企业多为无力支持科技研发的中小企业。在2010年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为198890件,其中有效专利数为113074件,占总专利申请数的56.8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多的科研活动都是粗制滥造的,也许只是为了通过科研活动来获得政府的支持。

三、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水平偏低,产业加工深度不够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品以中低档次为主,总体质量、性能不高,加工精度、可靠性和自动化、成套化方面的问题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先进制造产业的比重不高。即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产业,如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多数产品没有进入主流市场,而是作为修理备件和供给小型组装车厂商。根本的是技术瓶颈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依赖较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的模仿创新模式,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目前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重是1∶0.2,与工业化中期日本、韩国1∶5至1∶8相比差距很大。

(二)管理经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销售利润率和人均销售额来看,虽然浙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劳动效率和盈利能力在逐年提高,但是在全国层面上依然处于下游。如2011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人均销售额为61.22万元,低于全国83.21万元的平均水平。销售利润率为19%,略高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但是浙江省占全国的9%就业人数的装备制造业只完成了占全国6.9%的主营业务收入,6.4%的利润总额。销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效率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由此可见,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经营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三)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不成熟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刺激企业的创新与求存。浙江省加工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如绍兴的纺织业的产业集群,以及金华义乌的小商品生产集群,永康的五金产业集群,温州的制鞋业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都有相当的规模,尤其是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可惜的是在这些强劲的加工制造业发展的背后没有当地的相应的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设备主要依赖于从上海、广州、国外等地引进,这是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缺口,并且在此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 建议

(一)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根据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可建立起一支由带头人才、高级人才、高级技师、普通工人、职校学生所组成的专业团队。按照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要求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加大对相关行业技能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行业学科带头人,利用科教优势支持浙大、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在与企业联合设立培训重心,对于有潜力的学生或科研人员将其重点培养装备研发和系统设计的本地化带头人才。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引进必要的技术和关键的设备,逐渐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使技术引进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而不是对技术空白的填补。政府要加大对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研发活动,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浙江省现有的经济基础优势,为企业搭建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切实提高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提升产品层次。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

目前,信息化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具有应用现代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特点。装备制造业在经营服务环节的信息化是国际发展的趋势。目前最为广泛运用的信息技术就是电子商务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智能快捷、准确高效的生产与管理。这不仅能够解决目前浙江省面临的装备制造业管理经营效率低的问题,还能促使我们重视和依靠信息化在装备制造业中所起的催化作用。装备制造业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销售出去就结束使命,而是可以建立起整个的销售网络,与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这对于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创新以及销售服务的提升都有重大的意义。

(三)培养浙江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

浙江省加工制造业所需设备大量依赖于省外和国外,其中大部分是从上海、广州、国外等地购买的。这其实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空间,然而虽然市场巨大但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却不能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利润。倘若在加工制造业集群地同时发展相应的装备制造业集群,那么将会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效应。首先,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产业整体的生产效率、节约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其次,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会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反过来会促进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这些不仅会提升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对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如在生产五金的永康当地,同时发展五金生产设备的产业集群,那么五金的发展将会迎来曙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难也会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 李刚、黄亮、王钢.日本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对浙江的启示[J]. 产业,2011,(14).

[2] 王立军.浙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当代科研视野,2011,(7-8):69-73.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9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s,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degree of gray incidenc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Hebei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s, analyzed that the high-tech R&D have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this conclusion, advanced three suggestions about retaining and attracting talented person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Hebei Province.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人才资源;灰色关联度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human resources;the degree of gray incidence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86-02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原本以自然资源和原始劳动为主的竞争,逐步演变成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日益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主要的资源。随着近些年来社会老龄化加剧,生物技术的空前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疗效的新产品、特效产品必将拥有广大的市场空间。新产品的开发必将投入更多资源,而人才资源是其中的主体。

1研究背景

河北省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制造大省,地处京津冀商业圈之中,特别是省会石家庄既拥有华药,石药,神威,以岭等著名企业,又拥有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作为依托。2005年石家庄市又被评为了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可以说河北省医药制造业既具有一定的雄厚基础,又具有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赵长林,刘霞在《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竟争力的比较分析》中,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spss统计方法,统计了我国各个省市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情况。计算结果显示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只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江苏,山东等医药制造大省。本文借以上研究结果,只从人力资源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找出河北省与医药大省江苏省之间存在的差距,并依此提出改进建议。

2医药制造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的选取

医药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通过分析,本文选取能够总体反映医药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医药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以及在人力资源方面能够反映企业科研能力的人才资源: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三个指标作为人力资源评价的主要指标。利润是指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选取利润作为衡量医药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

3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1 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利用系统内已知信息来确定系统的未知信息,其具有建模过程简单、模型表达式简洁、便于求解、预测、精度高、适用性强并且对数据的要求不高等优点。

本文采用绝对关联度的量化方法,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制定出参考数列,参考数列常记为x0,一般表示为:

x=x(1),x(2),…,x(n)

关联分析中被比较数列常记为xi,一般表示为:

xi=x(1),x(2),…,x(n),i=1,2,…m

其次,对原始数列进行无量纲处理。无量纲处理常采用初值化方法和均值化方法。

再次,对于参考数列x0,比较数列为xi,用下述公式表示各比较曲线与参考曲线在各点的差:

(k)=

最后,将计算出的关联系数求平均值,即绝对关联度,表达式为:r=(k)。

3.2 医药制造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河北省和江苏省的比较运用灰色绝对关联度公式,分别对河北省和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的人力资源指标与经济指标利润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两省均以2002年-2008年医药制造业年利润数作为参考数列x0,将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作为比较数列x1,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作为比较数列x2,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作为比较数列x3,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比较数列x4。河北省与江苏省2002年-2008年医药制造业年利润与人力资源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计算结果如表3、表4所示。

3.3 结论上述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河北省医药制造业中四个HR指标与医药制造业利润之间的关联度分别为:0.74,0.75,0.75,

0.75,各个人力资源指标对利润的关联程度的大体持平。江苏省医药制造业中四个HR指标与医药制造业利润之间的关联度分别为:0.70,0.86,0.77,0.82,研发人员,科技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对利润的关联程度均大于企业从业人员数对利润的关联程度。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河北省在人力资源方面与江苏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研发和科技创新人员与企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强,医药制造业知识密集性的行业特点不突出。

4建议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可宝贵的资源,从以上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才资源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支具有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团队,才能快速推动医药制造业企业未来的发展。

高科技研发人员位于人力资源金字塔的顶端,既会有高高在上的骄傲情绪,又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体会。所以经过一些学者的分析,高科技研发人员往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拥有高水平的知识和研究能力,但个性比较突出,喜欢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生活方式;具有强大的精神追求,往往比常人更有高远的理想,事业心重,进取心强;不安于现有的环境,喜欢突破和新鲜的事物,具有创新性思维,这也是高科技研发人员流动比率大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结合人力资源激励原则,以留住现有的高科技研发人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为出发点,对如何提高河北省医药制造业人才资源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和奖励措施。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是留住,吸引高科技研发人员的重要基础保障。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可以使高技术研发人员感觉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及时对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可以提高高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工作热情。

4.2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对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高技术研发人员具有无限的能力与潜力,营造宽松舒适的企业文化环境,提供良好精神慰藉,更能使其发挥已有才能,增强努力工作的热情。

4.3 制定科学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高科技研发人员一般具有高学历,对自我的要求也比较高,除物质生活外,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为其制定科学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可以加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人才流失率。

参考文献:

[1]高楠.大中型企业R&D投入与创新绩效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河北省和全国的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10,(6),1-2.

[2]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10

关键词:清洁生产;风力发电机;技术

引言

我国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正在不断的增加,并保持全球第一。风电机组的运行环境是自然开放环境,受不同地区条件的影响,其受力情况也是十分复杂的。因为风电机组属于大型化的机组设备,所以零部件结构较大,一旦发生主要部件设计制造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机组的整体运行质量。主轴属于风力发电机组当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积、质量都比较大。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其安全性与可靠性,必须要先保证主轴的强度、刚度以及疲劳寿命,提升生产方创新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结合清洁生产理念,让主轴的生产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

1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时展的产物,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清洁材料以及各种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先进生产理念,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所带来的负面能量,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的污染物排放,让生产与自然更为和谐,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主轴的制造,也会产生一些废弃物、污水,所以可以通过清洁生产工作理念来对污染情况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主轴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分析废弃物的解决方式,寻找更加高效的资源,遏制废物产生,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方式处理污染来源以及废物,分析废物以及污染来源产生的原因,尽量选择一些其余的替代物来减少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审核主要对象是企业,先审核企业条件是否满足清洁生产要求,还要根据审核结果来解决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清洁生产。

2 制造流程

2.1 主轴制造原材料要求

风电机组主轴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满足机械性能要求,保证材料强度以及韧性都能满足基本生产需求,通过该方式来提升适应能力以及抗冲击荷载能力。常规环境温度下,可以选择合金钢为主要材料,对合金钢进行锻造,并调质。整个锻造过程中,所使用的钢锭冶炼工艺为电炉冶炼-LF精炼-VD处理以及真空浇筑等这四个环节。LF精炼炉可以为炼钢提供十分理想的工作环境,产出高质量的钢。整个冶炼工艺流程必须保证钢液化学成分满足基本生产需求,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钢液纯净度,减少气体以及非金属夹杂物含量。

通过电炉冶炼的方式来制造粗炼钢液,去掉其中的磷等物质,并控制各种有害微量元素,全面提升钢液的温度。炉外精炼工作最重点的就是如何脱氧、如何脱硫以及如何去除掉存在的金属夹杂物物质。真空浇筑可以有效控制其中氢的含量,控制二次氧化。大型的钢锭内部常见的缺陷包含了夹杂物、气体以及缩孔等问题。缺陷的形成原因和冶炼、浇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一些环节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却可以控制缺陷的程度,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缺陷,可能会使锻件报废。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钢锭内部缺陷性质、内部缺陷特征以及内部缺陷的分布规律,在后期锻造的时候选择最适合的钢锭,制定一些比较符合钢锭情况的锻造工艺,提升其品质。

2.2 锻造

大型锻件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自动化锻造设备来制造的,之所以进行铸造,主要原因就是通过铸造的方式来解决材料内部的质量问题。钢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造之后,其制造组织会被打破,各种非金属夹杂物以及相质点都会分散,内部的缺陷会出现锻合的情况,提升致密性。金属纤维会流向锻件的截面,提升金属力学性能。当钢材进炉之后,对其进行加热,保证温度在850°,之后对已经成型的材料进行再次处理,完成锻造。当锻件通过空冷的方式冷却以后,对材料进行回火热处理。常见的锻件缺陷包含氧化、过热以及裂纹等,可以将缺陷分为原材料因素缺陷以及锻造缺陷这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残余缩孔以及钢中夹杂物缺陷,而后者主要表现为加热方式不当、变形冷却不当以及热处理等问题。应当及时的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掌握正确、规范的处理方式。

2.3 主轴调质处理

在对锻件进行处理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粗加工,等到见光之后,再对锻件进行无损探伤检测,当检测结果满足要求后再对其进行调质热处理。大型的锻件必然会存在一些非金属夹杂以及纤维空隙等问题。而且因为截面的面积比较大,所以在对其进行加热、对其进行冷却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处理工艺质量。大型合金钢锻件的加热方式可以通过阶梯升温的方式来处理,尤其在低温冲击韧性处理中,如果按照常规的处理方法,很有可能无法满足当前生产工艺。当主轴经过热处理之后,可以对其机械性能进行试验。主轴的小直径端可以沿着轴向的位置进行取样试验以及机械性能试验等。拉伸试验都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的,主轴在经历了正常锻造之后,可以在深孔钻床以及落地床上施工。

2.4 无损检测

当机加工全面完成之后,要对其进行无损检测,保证主轴不存在任何超标缺陷。目前比较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包含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等。超声波探伤主要是对工件的内部以及表面上存在的缺陷进行检测,而磁粉探伤更加适用于铁磁性材料以及近表面缺陷检测。主轴超声波的检查方法一般都是适用直探头径来检测斜探头周围位置。可以用直探头来检测圆周径,主要目标是要检测出和轴线相互平行的周向缺陷,比如分层、斜探头置于轴身外圆作周向扫查等。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发现外壁、内壁径向存在的缺陷,因为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径向缺陷都是裂纹缺陷,危害性比较高。主轴通常可以通过脉冲反射的方式来完成检测,控制检测的频率。

2.5 表面处理

在处理主轴表面的时候,要保证主轴表面的喷砂清理等级,保证粗糙度可以满足基本工作需求。在喷砂之后,要清洁表面,保证表面是干燥且没有油脂的。始终保持这种粗糙度以及清洁度,直到第一层喷涂完成为止。在表面处理完成之后,还要适当对其进行喷涂,若表面刚才出现了反绣或者是表面变湿、表面被污染,则要对表面进行二次处理,保证清洁等级满足基本工作需求。

3 结束语

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各地区风电机组运行情况不难发现,主轴断裂是导致主轴不能正常工作的主要原因。所以上文从多个角度出发,论述了如何提升生产质量以及如何实行清洁生产,希望可以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提升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惠卿,付丽雪,汤涛.风力发电中的液压技术及其对液压油的性能要求[J].石油商技,2014,1:34-39.

[2]徐进,张伟,林洪芹.纺织复合材料在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中的应用[J].棉纺织技术,2010,5:22-24.

[3]胡瑞华,李红霞,王永伟,等.一种新型小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叶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J].可再生能源,2013,12:73-76.

[4]邵潇,鞠美庭,邵超峰.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我国风力发电机环境负荷分析[J].生态经济,2012,11:145-148.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11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智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0-03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支撑着各类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决定着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优势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但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在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出现增速放缓、效益回落的情况,处于增长动力重构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仍然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辽宁是我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业区域,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1.7%、31.9%、47.9%。辽宁装备制造业以重型装备为主,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多个子行业。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推动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成果渐显。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等,逐渐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化转型,初步实现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1.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沈鼓、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研制一批世界级装备制造产品,逐步改变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制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已经可以提供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钻井船等海工设备。沈阳机床围绕机床产品全生命周期向集金融工具、加工解决方案、新机销售、机床租赁、机床再制造等于一身的工业服务商转型。已启动建设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的重要载体――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服务等。

2.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成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结构的一个新的动力。辽宁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输变电成套装备、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船舶等十大具备走出去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开拓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充分释放辽宁先进装备的产能。如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2014年签订出口南非机车合同近10亿美元,实现从单纯整车出口,向产品配件、运营服务、属地化维修、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等领域拓展。2015年,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出货值5.2亿元,同比上升777%。2015年6月,特变电工沈变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为印度网公司建设的220KV变电站实现全站带电运行。

3.辽宁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通过多层次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和优化产业供应链,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2015年以来,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牵头的输变电产业联盟、沈鼓集团牵头的核电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机床牵头的数控机床产业联盟、华晨汽车集团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将有利于提高重点产业链相关企业竞争力,促进装备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如辽宁核电装备产业联盟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核电泵业有限公司联合沈阳远大科技电工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20余家核电装备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组建,着力打造核电装备全产业链,形成一系列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趋缓、创新投入不足、产业层次不高、中低端装备产品占比较大等问题。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较为迫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

1.工业增加值增幅放缓,行业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低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出现了由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的转折性变化,对全省工业整体运行影响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重点产品产销明显下降,如金属切削机床产量98 582台,同比下降14.5%。市场因素对装备制造业影响较大,装备制造业中工程机械、机床及冶金、煤炭、石化等专用设备领域受市场订单不足影响均较为明显。2015年,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大连机床、瓦轴集团等重点企业累计订单金额同比降幅均在15%以上。

2.行业盈利水平下降,部分骨干企业亏损严重。订单不足、产品价格走低,加上劳动力等各类成本上升,挤压企业市场利润,直接导致装备制造业效益水平降低。2015年,辽宁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8.9%、-28.3%、-33.2%,处于历史低位。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较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主要子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降幅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4 95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742户,占全行业比重15%,亏损面比上年同期增加5.2个百分点。

3.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系统集成能力较低。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装备制造业面临产业链纵向发展不均衡和横向资源不共享问题,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子行业产业链现状是:拥有一批龙头主机企业,其中不乏百亿、千亿级企业,有的甚至具有世界级品牌地位和话语权。但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底部,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缺乏自我升级能力,难以支撑产业向高端突破。造成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部件需要外购或进口。同时,专业化服务企业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4.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装备制造业存在产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最终装配环节,总体处于装备产品加工基地阶段,而非装备产品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单项技术世界领先,成套装备却处于中低端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材料、机械、电气、液压等都属于行业基础共性技术,但因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工,缺乏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附加值较高为主机配套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多数要从欧美企业采购,成为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的瓶颈。核心元器件、材料及制造工艺、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缺乏,最终导致装备制造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的不足。

三、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

先进装备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五至十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依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条件,推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等加快发展。加强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切实增强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1.以集成化和增量优质为突破口,构建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都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网络是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应围绕“补链、强链”,进一步理清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上下游配套、延伸和协作的产业链条。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针对装备软件、创新设计等产业链短板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强链。支持和引导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集工程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检测、售后服务等总承包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从制造商转型为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探索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和集成开发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服务等,支持整机集成制造企业联合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协同制造模式。

2.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重视“互联网+”营销的各种实现方式,找准需求和强化营销。注重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装备需求升级结合,对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产品提供就近便捷服务。注重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具潜力的新的装备需求结合,如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度,推动轨道交通、重型机械和数控机床等骨干企业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谋求发展。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并购境外科技企业、投资建厂、建立境外研发平台和营销体系等,打造跨国企业集团。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与对方市场空间和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彰显装备产品性价比好的优势。

3.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整合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推进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逐步具备国际水准产品与技术研发能力。统筹政府资源,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产业链关键点上精准发力。构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测平台,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企业或自主,或通过牵头协会、联盟等形式,组织提供一般装备制造所必需的全方位生产。加强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在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专项攻关,力争突破智能控制、关键零部件、何服系统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重点培育一批精、专、特型中小企业,逐步解决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完善装备制造业研究成果共享的政策机制设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从横向打通产业链。

4.扶持智能装备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制造装备的发展方向是低能耗、精密和高速的装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装备的创新研发中,推进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转型。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发展工业软件,应用到装备制造业行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循环再造等技术手段对存量装备制造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产品、工艺、流程等设计和开发水平,在整个装备制造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降低能耗物耗。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 李昂,刘翰泽.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11.

[3] 郭航.中国制造2025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崛起[N].中国产经新闻,2015-08-25.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12

摘要:1997-2013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迅猛,从199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23.8亿元、利润-4.2亿元分别增长到2013年的2292.1亿元、34.4亿元,增长95倍和8倍。但是,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收入差异性高于利润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

关键词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利润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和方差、标准差、差异百分比等公式。

1、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态势

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13年的17年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6340.83亿元、突破6千亿,从1997年的23.857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292.1435亿元,2013年是1997年的96倍,增长了95倍,每年平均保持了5倍的增长,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波浪式发展,2001年、2008年、2011年是3个最高点。1997-2003年期间,收入总量总体上呈现波动性不稳定的发展,不同年间有涨有落,进入本世纪后,2004-2011年呈现平稳、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2013年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但收入总量却有了质的发展。

2、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态势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13年的17年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收入合计达到1285874.3万元,突破120亿,从1997年的-42041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34.4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9倍,增长了8倍,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1997年到2006年呈现出波动式增长,不同年间有涨有落,波动性较大,1997年出现亏损,利润为-42041万元,这种亏损的情况持续了1998年、1999年、2000年共四年,2001年开始,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扭亏为盈,2001年利润95418.4万元,比刚开始出现亏损的1997年增长了137459.4万元,2004年到2008年发展相对缓慢,2009年到2013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3、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利润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97年到2013年的17年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收入差异性高于利润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有些年份,收入为正,利润却为负。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 工信部运行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10、2011、2012、201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