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制造业

制造业

时间:2023-01-30 17:34:15

制造业

制造业范文1

沿着产业升级的主线寻找优势企业

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寻找优势企业。首先,中国经济处在转型攻坚期,产业升级将是长期投资主题;其次,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应先行升级;最后,借鉴日本、韩国的发展经验,中国装备制造业将伴随产业升级长期处在高景气周期。

在产业升级方向上,我们认为,产品升级和价值链升级是符合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两条主要主线。我们2011年机械行业整体的投资策略和思路就是沿着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两条主线寻找优势企业。

主线一:产品升级;关注传统产品高端化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大部分传统机械产品市场,低端产品供给已严重过剩,而高精度、大型化和重型化装备等高端产品市场则供不应求,主要依靠进口。在未来,谁取得高端市场的制高点,谁就能获取超额收益。因此,在传统机械行业市场,我们关注产品结构不断高端化的公司,推荐东力传动,巨轮股份和郑煤机。

在新兴产业市场,核电、高铁等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们将在长期上决定着中国装备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关注国内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政府主导的未来业绩增长明确的板块,如核电,铁路和海洋工程设备。

主线二:价值链升级:看好轻资产、服务型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组装制造、营销、服务和回收再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对于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而言,他们都处在组装制造这一低附加值环节,在人工,原材料成本和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企业利润逐渐被压缩。因此,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是中国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主线之一,注重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的轻资产,服务型制造企业将优先胜出。

在价值链升级这条主线下,我们看好在微笑曲线两端利润高点有明显竞争优势以及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公司。

工程机械:全球崛起,升级先行。2011年工程机械行业增速预计在20%-25%左右。龙头企业在市场份额提升、产品多元化、出口拓展和营销上具有绝对优势,估计仍可获得净利润30%左右的同比增长。

长期来看,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增长后,在技术创新、多元化、高端化,规模化和全球化发展以及融资租赁服务上都具备了全球崛起的坚实基础,三重工、、徐工机械和柳工等龙头企业有望成为中国的卡特彼勒、日立建立。

发展与调控,空间与节奏之辩

高端装备制造业受益于经济结构转型,将跑赢指数,行业发展与政策调控是空间与节奏之辩。在城镇化、新经济和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和能源采掘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长期看好。不过,短期收紧流动性机械行业增速将回落。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原材料价格将小幅上涨,机械行业的盈利水平将在明年出现小幅回落,类似2010年的超高增长不可能持续。

机械行业投资策略:踏准政策节奏,把握行业周期。短期在政策调控的基调下,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回落,行情以震荡为主;铁路设备大蓝筹启动的催化剂是铁道部的招标:能源装备是个大范畴,包括石油采掘装备、核电装备和煤炭采掘设备,全球经济复苏与能源价格上涨是行情的前瞻性指标。

我们重点推出新兴战略和能源装备组合。

石油钻采设备行业――明年景气度将回升。在目前的高油价以及上行预期影响下,钻机活动数量很可能会持续在历史高位下运行。半潜式钻井平台日租金费用前几个月虽有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平台利用率处在一个上升趋势中。海洋工程“十二五”规划投资翻倍,看好深海勘探海洋工程设备。

煤炭机械――受益行业整合和机械化率提升。受“十二五”初期煤炭投资增长和设备更新改造需求爆发双重拉动,煤机行业将保持较快发展。成套化和服务升级将是下一步发展重点,有实力和资源的行业整合强者将胜出。

轨道交通设备――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高速铁路是国家战略,毋庸置疑。现有动车组订单将于2011年交付完毕,预计2011年将启动新轮动车组招标,由于国产化率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毛利率仍有望维持。

转型中期,追踪制造升级

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升级是必由之路,政策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是“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其直接的催化剂一是城镇化需求拉动:交通网(高铁,城铁,地铁)、信息网(三网融合、物联网),能源网(核电、海洋油气开发,特高压电网)建设提速,带动装备制造业加速增长。二是供给转向内需市场的撬动进口替代、出口转内销加速,带动装备制造、医药,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的龙头公司加速成长。

就企业的特质而言,我们看好“传统+新兴”的结合体,既拥有传统产业的较低估值,又享受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当然,如果其所处的市场格局属于寡头垄断则更佳,这样可以顺利传导原材料价格压力。

市场趋势:从防御到进攻

经济进,政策退:2011年一季度之前,紧缩风险显著。目前中国经济环比回升态势良好。但通胀压力极为明显,关系民生的产品价格正在大幅上涨,储户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和容忍度降低,2011年一季度通胀可能再创新高,房价环比仍在上涨,政策紧缩的迫切性提高。

调控对股指的压力正在积累,并将在未来一个季度择机释放。特别是行政化的调控手段(价格干预信贷控制),往往会对股指构成明显的压力。房地产调控终将削弱开发商的购地热情,对地方财政和投资产生压力,进而影响股市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期。

经济退,政策进:2011年二季度以后,有望进入政策观察期。如果调控措施是及时而且持续的,那么预计到二季度以后,通胀压力和房价压力都将有所减小,进步出台紧缩政策的必要性会下降。在经历了密集的紧缩调控后,对经济增长的担忧情绪可能升温,在物价和房价得到

定控制的前提下,对政策放松的期待会开始萌动,这将有助于股市的企稳回升。

业绩增长:整体平稳,结构差异显著。预计沪深300公司2010年业绩增长30%,2011年增长20%,但中小市值公司完成2010年业绩预测的难度较高。

估值水平整体合理。融资压力和大小限减持压力不可忽视,净减持金额和家数创历史新高。预计2011年上证综指核心波动区间(2600,3800),先防御,后进攻。区间下限对应上证综指2010年PE15倍或2011年PE12.5倍,上限对应2011年PE18倍或2012年PE15.5倍。

在2011年初的政策紧缩风险释放后,业绩增长将驱动股指逐级抬升。

配置节奏

制造业范文2

活动现场,传化集团宣布,“传化股份”拟更名为“传化智联”,重点发展传化物流业务。首次公布的传化物流最新战略规划显示,传化物流正在构建中国智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服务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化集团还宣布,捐出总价值30亿的现金和有价证券,成立传化慈善基金会。

当前各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力量,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如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英国制造2050、新工业法国、印度制造战略等,我国也适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入这个世界转型的大潮,才能实现突破和新生。

作为中国民营化工巨头,传化早早地迈出了转型的步伐,并在而立之年实现华丽转身。传化集团30年前从一口大缸里搅动的液体肥皂起家,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涵盖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金融投资等五大事业领域,横跨一、二、三产业,拥有传化股份、新安股份两家A股上市公司和 1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环特生物,业务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企业集团。创业30年,传化不仅自己实现了转型发展的突破,还致力于服务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面对下一个30年,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吹响了传化重新出发的号角,他提出:“再干一个30年,以物流为引领,将旗下五大产业打造成开放、共享、共生、连接的服务平台。”

从制造型到平台型,多元化产业生态奠定升级基础

30年来传化为什么能不断地成长壮大?在徐冠巨看来,首先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30年前,52岁的徐传化为摆脱家庭困境,筹款2 000元和儿子徐冠巨开始创业。传化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成为浙江萧山第一个注册为“私营”的企业,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私营企业。

随着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却成为了包括传化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的瓶颈。“16年前,面对我国物流业‘低、小、散’的问题,我们创造性地运用平台思维,首创了‘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这一全新模式,为物流行业转型发展服务。”徐冠巨回忆到。

从功能化学品领域的全球顶尖专家的定位,到“中国智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的构建;从新农业旗舰平台的探索,到产城融合新型城市板块的打造……立足多元化产业逐渐形成的产业生态,三十而立的传化正在从一家制造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展开全面转型升级。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在给传化的贺信中表示,传化的成长壮大,是杭州企业顺应时代潮流,秉持务实精神,追求卓越品质的精彩缩影。

从“互联”到“智联”,智慧物流引领生产业发展

“制造业是经济的‘脊梁’,生产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物流是生产业的基础。”徐冠巨感慨道,“传化30年来一直在经营着制造业企业,对生产制造的痛点有着切身的理解。”

传化在自己转型发展之际,将如何服务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化物流首次对外公布了物流战略,并推出连接全行业生态资源、全业务场景、全网智慧协作,整合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完整兼容生态系统平台 ―― 传化网。

传化网是智慧的连接平台、数字化的操作平台、智能化的实现平台,彰显出传化物流有着远超物流本身的大格局:不仅为中国公路网装操作系统,为中国170个枢纽建设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打造中国智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发展物流大数据,形成中国物流大脑;同时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手段,贯穿供应链全链条,缔造中国物流行业新生态,成为引领和提升中国物流行业的平台型企业,推动制造业升级,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发展。

基于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考虑,新30年之际传化集团同时宣布,“传化股份”拟更名为“传化智联”,并提出从“万物互联”进化到“万物智联”的新主张,将智慧物流作为未来传化股份重点发展方向。

徐冠巨满怀信心地表示,未来将以物流为引领,把化工、农业、科技城和金融投资也同样打造成为开放、共享、共生、连接的服务平台。

从责任到感恩,成立“传化慈善基金会”回馈社会

在传化集团取得商业上成功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徐冠巨很早就有一个观点:“企业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载体。”这也是一个随着时代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最朴实的社会责任观。

30年间,从出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到与30多个村“联乡结村”帮扶;从扶贫济困到捐资助学;从“春风行动”到“帮扶基金”;从突发事件到自然灾害,传化累计捐助社会公益事业1.8亿元。近年来随着对公益事业的实践和探索,传化意识到,慈善事业需要一个更长远、更高效的系统规划和架构,以更好地回馈社会。

传化集团宣布,捐出总价值30亿的现金和有价证券,成立“传化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主要用于精准扶贫、医疗与健康、教育与科技、绿色与生态、农业与农村以及员工发展与保障工作,以更好地回报社会和企业员工。

制造业范文3

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转变为品牌竞争格局,随着我国在WTO框架下的不断开放,我国制造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直接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强势品牌的竞争,而且在本土也面临着强劲的竞争。如何在这场品牌大战中赢得未来,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形象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难课题。

本文以品牌为核心,以我国制造业如何实施品牌营销为主线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制造业树立优势品牌提供思路,支持我国民族品牌发展壮大,创立自己的世界品牌。

关键字:制造业,品牌,市场营销

一、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营销的意义

我国制造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国的经济至关重要。当前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实施品牌营销对我国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制造业的特点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带有比较明显的粗放性和后恢复性发展的色彩,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发展速度惊人,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制造业产值居工业的主导地位

我国的制造业在国家的工业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GDP快速的增长,跟我国的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无关联,如今我国的制造已经占据了我国工业产值的绝大部分。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05年制造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八成以上、利润占七成以上,在我国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制造业132.9万个,占91.6%。

2.OEM比重较高,缺乏自己的品牌

由于我国制造业低廉的人工和成本,各种资本不断涌入制造业,使得制造业空前繁荣,但我国的制造业的繁荣是以丧失自己品牌,为国外公司贴牌加工产品为代价的。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我国的制造企业只摇荡在中低端。据统计我国外贸200强中企业出口值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而与此同时,在全球的制造企业500强中,我国制造业没有一家上榜。我国有识之士不无忧虑的告诫说我国制造八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大部分企业国际营销投入不足,121家自主品牌出口企业平均境外广告投入不足300万元。

3.制造企业品牌创业时间短

西方强势品牌大都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这些品牌在长期的市场运作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品牌运作之路,它们的强势与其时间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大多创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存在着品牌时间比较短。品牌时间短,可以让品牌更好的迎合现展的需要,但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我国家电制造企业海尔品牌创建时间仅仅24年,作为后起的制造品牌,可以灵活的赋予品牌以新的形象,但也存在着品牌文化底蕴的不足等弱点。据统计,我国制造品牌大多数创业时间在20年到50年之间。时间是检验品牌的最大的试金石,我国的制造品牌仍需要时间的考验。

(二)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营销的必要性和意义

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无形的竞争手段,是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顾客建立起来的、同时需要企业维护和开发的一种关系。品牌具有控制效应、增值效应、优化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品牌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维护和品牌创新,此外它还涉及到质量的控制,广告,公共关系,售后服务,跨文化营销等等一系列的运作。实施品牌营销可以有效的整合我国制造业的各种要素,促使其提高素养,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市场正由产品营销转向品牌营销。

传统的产品营销在现代市场格局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多少与强弱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来说,生产一种产品所能创造的价值也许是有限的,但创造一种品牌,对于资本的增值往往是惊人的。正因为如此,在市场经济中真正竞争的最后归宿,就是品牌的竞争。

可口可乐人有一句名言:即使我们的工厂一夜之间全部烧光,我们也能够很快恢复生产。这就是品牌的威力。拥有一个好的品牌可以抢占市场份额,可以赢取最大的利润,还可以迅速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制造业目前仍处于产品营销的阶段,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以及和境外强势品牌的不断碰撞,我国制造业走向品牌营销将是大势所趋。

2.制造大国需要成为品牌强国

我国是个制造大国,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三的位置,但在世界的100个最强品牌中却没有我国品牌的身影,并且我国品牌与国际品牌存在巨大的差距。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商业周刊》与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品牌咨询公司联合的2006世界最新品牌价值排行榜(表1)中,可口可乐以670亿美元位居榜首。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的2006年我国最有价值品牌榜(表2),海尔(Haier)以639.89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保持第一。

此外,我国制造业出口到国外市场的产品大多以低品牌,低附加值的方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中低档的市场。还有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是通过贴牌的方式,而我国制造业只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走品牌营销之路将是拉近我国制造业品牌与国际强势品牌距离的必要途径。

3.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实施品牌营销能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形象。品牌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好的品牌能让受众更好的接受,也能得到更好的美誉度。来自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将安全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厌其烦的向客户灌输它的安全的理念,并收集车祸后驾乘人员安全脱险的各种生动故事加以传播,现在沃尔沃公司已经成为了值得信赖的安全汽车生产商;而我国的民族汽车制造厂商如奇瑞、吉利汽车公司仍处于低廉、低档的品牌形象。

实施品牌营销能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制造企业不断的上演着价格大战的硝烟,如彩电大战、影碟机大战,甚至在国外市场上,我国制造业不仅要同东盟、越南的企业大打价格仗,而且中国企业之间也在相互的压价,这导致企业的利润的直线下降。通过品牌营销,企业可以找准市场空间,通过品牌定位的差异化来赢得利润。

实施品牌营销可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品牌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质量的控制,品牌的定位,品牌的维护,品牌的延伸,广告,公共关系,售后服务等等一系列的运作,实施品牌营销可以整合这些资源,使之相互协调配合,从而从整体上来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实力。

4.品牌能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品牌能反映消费者的生活理念。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全部体验。它不仅仅包括物质的体验,更包括精神的体验。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消费某种产品时,被赋予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最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及生活观念。产品是冰冷的,而品牌是有血有肉的,有灵魂有情感的,它能和消费者进行互动的交流。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相差无几,唯有品牌能给人以心理安慰与精神寄托,能够展现消费者的个性和身份。同样是牛仔,穿万宝路牛仔,表示你是个有男子汉气概的人;而穿利维斯牛仔,则表示你是个自由、反叛、有个性的人。

品牌能节省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品牌的功能在于减少消费者选择产品时所需要的分析商品的心力,选择知名的品牌无疑是一种省时、可靠而又不冒险的决定。在产品制造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同类产品多达数十上百甚至上千种,消费者不可能逐一去了解,只有凭借过去的经验或别人的经验加以选择合适的品牌。如此而言,品牌是一种经验。因为消费者相信,如果在一棵果树上摘下的一颗果子是甜的,那么在这棵树上的其余的果子也是甜的。这就是品牌的“果子效应”,它能大大减少消费者购买商品耗费的心力。

品牌能降低购买风险。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商业世界充斥着信任危机感。对于陌生的事物,消费者不会轻易去冒险,对于品牌和非品牌的产品,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的是有品牌的产品,这时,品牌会使人产生信任与安全感,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怎么样,而是消费者认为你怎么样,就是为了留住顾客的心,也要加強品牌建设。

二、我国制造业在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市场的磨练中逐渐开始重视品牌营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制造企业的规模不大,实力有限,对品牌营销存在误区,因此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营销总体程度仍旧不高,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程度低,产品品牌单一粗糙

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程度底,尤其在国际市场上。2005年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7600亿美元,但自主品牌出口只占到10%,其他90%都是OEM,我国制造企业只获得了产品价值链中8%的加工利润,而剩下90%的利润被品牌商和经销商获得。品牌是商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自己的牌子的商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其竞争力也远不如别人,很难登堂入室。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46.5万个制造企业加上服务业,到1995年底,在国内注册的商标仅为53.87万个,在国外注册商标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不少制造企业,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得不依附于“洋品牌”,赚下很少的原料费和加工费,为他人做嫁衣裳。

产品品牌单一粗糙,没有考虑到国际商标的问题。我国制造业的产品的品牌大多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字母组合,缺少动感和内涵。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如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的品牌就是简单的汉语拼音,这在国内市场尚无可厚非,但是进入国际市场就很难让人认同。有部分企业花费巨资设计了漂亮的品牌,但没有考虑到该品牌在国外已经被注册了商标的问题,致使品牌在国外的推广遇到了巨大的障碍。我国的电脑制造企业联想集团,在国内已经做到了最大,但是进入国际市场时,发现联想的英文商标LEGEND早就被国外广泛注册,不得不将商标换成了LENOVO。

(二)我国制造业不重视对自有品牌的保护。

企业的注册商标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标志,企业品牌商标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商标一旦被抢注,企业要么面临丧失市场份额的危险退出该国市场,要么更换商标进入该国市场。2006年3月,中国知名制造商标不断爆出境外被抢注的消息,委内瑞拉商标局近日连续收到众多注册中国知名制造商标的申请,包括“TCL”、“HISENSE”(海信)、“CHANGHONG”(长虹)等在内的知名商标。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遭遇抢注的尴尬。

在国内,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老牌制造品牌则不断的被国外强势企业收购,然后束之高阁。如曾经风光一时的扬子冰箱被国外收购后就销声匿迹了。1996年,娃哈哈集团与法国达能合资成立公司,2006年双方因为“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娃哈哈创办人宗庆后总结说“由于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2007年,我国轴承制造品牌洛阳轴承不断传出被国际品牌收购的消息,亦令人担忧。

(三)我国制造业的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国际化程度不高

品牌的附加价值是指那些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国外的调查显示,抽“万宝路”香烟的人,平均每盒香烟要从口袋里掏出来30次,其中有1/3是为了欣赏和向别人显示这个品牌。可见“万宝路”给消费者提供了较高的品牌附加价值。而在消费市场上,我国制造品的品牌多是低价格,低档次。以我国重要的服装制造大省浙江省为例,浙江省2005年服装出口总额为13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3%,但平均每件卖价仅有3.2美元,与国际名牌服装的售价有天壤之别。

国际化品牌的海外收入占据企业总收入的百分比是用来衡量一个品牌国际化的程度。一直以来,国际品牌的出口能力很强。日本的本田汽车,有42%的收入来自美国。可口可乐70%的收入来自海外。相反,我国制造品牌在国外的营收比重较低,在国外的知名度不高。近几年我国电器制造品牌“海尔”、“联想”、“TCL”等企业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不能改变我国制造业品牌的国际化程度低的现状。

(四)我国制造业品牌缺乏跨文化营销的意识

品牌文化的营销是营销的最高境界。我国制造业往往忽视文化的因素,单纯的为营销而营销,尤其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很好的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企业,尤其是跨文化流动性很强的制造企业,如果要进行跨区域、跨文化的营销传播,就需要考虑怎样才能穿越地域和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赢得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喜爱。我国的制造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开始尝试一种文化的营销,但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则令人忧虑。怎样既体现中国文化,又能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将是摆在我国制造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另外,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设计没有考虑目标市场国的风俗习惯和人文俚语。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习惯制度迥异,我国制造业的一些品牌的设计仍旧沿用国内的设计,导致进入目标市场时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抵触。

三、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营销的对策

品牌是一个企业长期的战略资产,被认为是获取竞争优势和财务回报的一个重要来源。不管在什么市场,针对何种产品,不管是对公司绩效还是对股东回报,品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品牌消费观已经深入人心,品牌作为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日益主导着市场的购买需求与动向。我国制造业企业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企业利润被大幅压缩,实施品牌营销,走制造业的品牌之路势在必行。

实施品牌营销,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基础,还需要准确地营销和传播,品牌的跨文化营销,品牌的结构管理,和品牌的维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等等系统的工程。

(一)需要提高质量、技术和服务水平

产品质量改进、技术水平提升及服务的水平都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企业品牌的形象与地位,它们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的基本前提与保障。

1.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产品的核心与生命,也是品牌赖以形成的基础。产品没有稳定可靠的质量,再好的品牌策略和宣传也是无法建立优势品牌的。制造企业尤其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我国的制造企业生产的大多是生活消费类产品,与消费者接触密切,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在内部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检的水平和力度,其次积极实施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外部的认证来强化产品的质量。

2.提升技术水平

产品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体现在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我国制造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技术核心大多掌握在国外先进国家。我国制造企业要建立国际品牌,就必要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我国制造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其一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我国制造企业大多经历了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引进提高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其二与科研机构合作,我国内地拥有众多的高校、研究所,企业出资与科研机构合作,双方互补,能很快的将技术应用在产品上;其三,行业内企业技术交流和共享,例如电视制造类企业,可以建立类似于研究所的机构,在内部共同探讨,并实现技术的共享。

3.提高服务的水平

企业品牌美誉度是指一个品牌获得公众信任、支持和赞许的程度。在企业品牌营销进程中,服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品牌的美誉度。建立一套完整的从售前到售后的服务体系,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我国制造业提高服务的水平,首先要真正改变客户服务的职能,将客户服务从“道歉”部门变成真正的解决问题的部门;其次可以考虑建立呼叫中心,实现服务的快速响应,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客服人员的责任心和耐心。

我国制造业企业尤其需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服务水平,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市场的服务要尽量的本土化,使用当地的客服人员,这对于解决纠纷,提高亲近感具有很好的作用;要提高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包括售前到售后的一整套流程,以提高客户对企业品牌的认同感。

(二)加强品牌的营销与传播

1.实施准确的品牌市场定位

由于消费者的年龄、性格、偏好、文化、教育、经济水平等的差异以及竞争者的存在,一种产品不能满足市场上所有的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实施品牌营销市场定位显得很重要。我国制造企业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市场细分,对产品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与竞争者相区别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产品的市场定位需要分析目标消费群体的不同喜好、不同消费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推出相应的产品。

2.取合适的品牌名称

产品进入市场进行销售,都会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往往成为品牌名称的一部分或全部。我国制造业企业要树立强势品牌,合适的品牌名称不可忽视。我国最大的电脑生产商联想集团将英文名称由LEGEND变为LENOV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名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带有很好地寓意。又如娃哈哈集团,娃哈哈的品牌特点很好地体现了儿童的特性,因此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合适的品牌名称既要带有该行业的特点,也能够体现企业的文化风格,好的品牌名称能让消费者过目不忘。

3.加强品牌的推广

企业品牌的推广是企业品牌营销的出发点,需要企业的营销活动来支持,需要企业坚持统一的品牌形象,进行品牌的全球传播与推广。我国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进行品牌的营销与推广:通过赞助某些国际上的大型比赛或运动会以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为我国制造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借助某些有利时机开展有积极影响力的公关活动以提升品牌。如,“健力宝”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巧借美国总统搞了一次影响巨大的公关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健力宝”在美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在相关国家或地区寻找品牌总,借助品牌总提升品牌在该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与总建立利益同盟关系,使总能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品牌推广与宣传。选择分销商,对即将进入的国际市场选择一定数量的经销商,并在当地建立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品牌在当地的销售、推广及维护,并对经销商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给予一定的帮助。

4.加强品牌的维护和创新

企业产品的品牌需要不时地维护。我国制造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不断的对品牌进行投资,以保证品牌始终赢得消费者的眼球。此外还要及时地、有效的处理品牌危机。

品牌的创新是品牌发展的关键。由于消费者的喜新厌旧,时尚的变化,品牌需要时时跟上时代的变化,原地踏步的品牌是致命的。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的创新可以通过赋予品牌新的内涵来实现,包括创立主品牌下的附属品牌,或者是赋予新的时尚理念。

三)正确实施企业品牌的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目标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近几年,我国制造企业不断的走出国门,我国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集团在国外设立了制造厂,我国的电脑品牌联想集团甚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我国制造品牌在对外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跨文化冲突,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的影响我国制造品牌的声誉,甚至不得不退回国内。

进行品牌的跨文化管理主要有如下策略:

1.本土化策略。

通常国内制造品牌进入国外,对当地的文化、习俗均不是很了解,或者国外市场对我国品牌存在疑虑,这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我国制造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推广品牌。

2.文化相容策略

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文化与当地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却并不排斥,反而互为补充,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例如我国制造业品牌可以将自己的品牌特点融入对方的节日,用来自于中国的品牌文化为目标国的节日增加喜庆。

3.文化创新策略

文化创新就是我国制造品牌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我国文化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品牌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我国的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

(四)优化企业品牌结构的管理

在我国制造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无论是运用原品牌还是引入全新品牌,最终的结果都导致企业的品牌数量增多,受托品牌和亚品牌的广泛使用,使品牌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容易变的混乱,管理品牌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1.品牌结构的设计

品牌关系是品牌结构的基石。品牌间的关系按照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多品牌组合体、主品牌和亚品牌、品牌化组合体。

多品牌组合体包含了各种独立的、彼此间没有联系的品牌,每个品牌都在某个市场施展自己最大的影响力,每个品牌都通过明确的定位或价值取向直接与目标顾客联系起来,各品牌代表不同的产品和市场领域。如我国制造企业可以分别使用三种不同定位的品牌,分别形成高中低档的品牌结构,而如果共用一个品牌,就会使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定位混乱。因此,运用多品牌组合策略可以突出个品牌间的差别,使品牌定位更清晰。

主品牌和亚品牌的关系比较密切。主品牌是基本参照点,亚品牌可以为其增加联想物、品牌个性甚至活力,来改变主品牌的形象,从而使主品牌获得扩展。如拉尔夫劳伦品牌和该品牌延伸到高级女装时使用了拉尔夫劳伦Collection品牌间的关系表明,拉尔夫劳伦Collection品牌向顾客承诺最新的时尚以及拉尔夫劳伦特有的格调,此时两者之间共同起作用。

品牌化组合体以主品牌带动具有相同识别或不同识别的品牌。品牌化组合体能加强清晰度和品牌间的协调性。如联想集团旗下的电脑就分别建立了若干品牌,如联想天逸、联想昭阳等等。

2.品牌结构的规划和优化

我国制造业企业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大,品牌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这就需要将这些品牌进行归类,将有共同特征的品牌按照逻辑归集起来,根据这些特征归集的产品品牌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所理解。

品牌结构需要不断的优化。由于每个品牌创建都需要占用资源,如果品牌过多,就不足以支持所有的品牌,就需要修剪品牌组合。修剪品牌首先要辨别出担任驱动作用的主品牌或亚品牌,当主品牌起到基本的驱动作用是,我国制造企业就不要在亚品牌中投入更多的资源,此外必要时还要删掉由于过度扩展而削弱主品牌的部分品牌以及市场中重合的品牌。

(五)注重品牌的维护和知识产权保护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产品在海外申请注册商标中约有15%遇到已被抢注的尴尬局面。2002年公布的123个中国名牌产品的品牌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香港地区的调查中,竟有近50%的制造企业没有在美国、加拿大注册,近60%的制造企业没有在香港地区注册。可见,我国制造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给企业带来了不少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品牌的营销。

品牌营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制造企业在创建强势品牌时,要细致地做好品牌管理与维护工作。建立健全知名品牌保护制度,注册国际商标,实施全方位注册,申请原产地保护。坚持创牌与保牌并举,我国制造企业可以成立商标、商号和名牌保护自律组织,形成企业自我保护的保护体系,并与政府、社会形成品牌保护合力。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以及同行业之间的企业要在市场上建立互相监督反馈机制,实时反馈市场动向,保护自己及其它合法企业的利益,防止假冒及盗版商标等侵权行为的出现。

及时处理有可能对我国制造品牌造成危害的事件和危机。例如我国的温州曾经以制造鞋而闻名,但市场鱼目混珠,恶性的竞争导致温州的鞋假货成堆,使温州一度成为了假冒伪劣的集中地,在西班牙更是出现了集中焚毁温州鞋的事件,给温州鞋企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及时处理恶性事件就是要提高市场警惕性,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在恶性事件没有激化之前就要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完满化解;在恶性事件出现之后,企业要本着负责、诚恳地态度化解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一般采取道歉、处理内部当事人等措施,以赢得公众的谅解。

四、结束语

今天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了品牌的竞争,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制造强势品牌、知名品牌是经济水平发展与否的标志,是综合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

市场的变化需要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使“中国制造”摆脱积弱的市场形象,创建属于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名牌。

参考文献

1.郭洪:《品牌营销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

2.张锐,张燚:《品牌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

3.陈洪涌:《企业品牌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

4.王永龙:《中国品牌运营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李光斗:《品牌竞争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张世贤:《现代品牌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

7.[美]泰伯特,[美]卡尔金斯,刘凤瑜译:《凯洛格品牌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1

8.贺爱忠:《商业品牌竞争与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9

9.张智翔,向洪,师帅:《品牌之殇:中国品牌战略的误区与批判》,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10.牟小山:《品牌资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1.于希.《谁动了我们的品牌?》./14404/2007/09/07/401@1751719_6.htm2008年5月30日访问

12.景玮:《创新的宁波工业》,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1

制造业范文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席卷了世界各国。美国的这场危机无疑在世界金融界发生了一场海啸,这场金融海啸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更加的不确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全球金融海啸扑面而至的眼下,面临“寒冬”,制造业需要大无畏的勇气,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并从中找到生存之道。

一、金融风暴下我国制造业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制造业敏感度较小,风险防范能力差。“危机不可怕,但企业没有准备就真的很可怕”,我国企业敏感度较小,对次贷危机产生影响的认知度低,一旦面对危机,由于对经济的认知和了解以及防范不足,无法承受的企业只有“死掉”。例如,合俊玩具厂的倒闭在东莞、珠三角乃至全国都激起波澜。据报道,玩具行业是东莞支柱产业之一,广东又是世界最主要的玩具生产基地,而东莞的产量更占了广东的一半以上——合俊这个玩具制造巨人的轰然倒塌,无疑加剧了其他企业的担忧。

(二)原材料、劳动力及物流成本上升,资金占用比例扩大。2007年以来,制造业已经迈入高成本时代,各项成本明显抬高。能源和原材料、土地价格、人工等直接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地方的地价和房价涨幅过快。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涨价,对制造型企业资金的占用很大。我国制造业一直采用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靠低成本和低价格在经济出口中占有优势。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无疑使处在经济风暴中的制造业的生存更加困难。

(三)美元下跌,人民币升值,对制造业的出口造成影响。从2007年开始,美元持续走软,与之相对的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手工制造业,如家具业和玩具业,成本不断增加,利润却在不断地减少,企业的生存面临危机。

(四)市场需求减少,销量下降。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国外的购买力在不断地下降,市场需求在不断地减少,同时国内市场并没有打开。销量持续减少,但相对成本在增加,使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维持企业的运行,有些资本额比较小的企业面对的只能是破产。

(五)国内相关经济环境的不利。次贷危机中的我国制造业刚好处在一个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期和整体产业的自我转型期。在这期间,能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的企业首先受到冲击,次贷危机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存活在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型中小企业而言是雪上加霜。

二、我国制造业应对危机的有效选择

在金融危机中,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在机会和困难面前,我国制造业所要做的是:

(一)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大量的国际制造业进入我国,考虑的第一重要原因,是低成本因素。而我国制造业成本的提高,势必会使这些企业未来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如从中国沿海地区转向内地,从中国转向越南等。但是,这一策略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转移本身需要高额的成本,还涉及到低成本地区的法规、人力资源等诸多问题,而且转移会最终导致低成本地区制造业成本的提高。

(二)从低成本走向自主创新。作为长期高度依赖国外技术、贴牌代工的沿海外向型制造业,在看似轻松地获得国际分工报酬的同时,自我创新能力、自有品牌开创能力却发育不良或日益退化。在国际市场逐步萎缩、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之际,转型也好、升级也罢,都将带来刻骨铭心的阵痛。但阵痛好过死亡,珠三角制造业必须直面这场挑战,向创新要效益,以科技创新获得发展新动力、以管理体制创新降低市场成本、以品牌创新赢得新的市场空间。

(三)深度挖掘国内市场的价值。内贸市场曾经因为诚信不足、账期长等原因让很多企业投身见效更快的外贸市场。不少企业在盯着国外市场的同时,几乎遗忘了我们这个本身有13亿人的庞大市场。随着外贸市场经营日益艰难,不少有先见之明的企业选择回流国内市场。在全球市场上,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已基本瓜分了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在新兴市场中,中国市场已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不过,中国市场特殊的二元化结构与早期准入限制,使庞大的中国市场还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在这方面,深谙中国市场竞争游戏规则的本土企业还有着一定先发优势。

(四)提升产品品质,树立品牌意识。树立全面的品牌与营销共同发展意识,通过颠覆性的品牌营销,打破市场上原有的竞争秩序,突破后来者面临的营销困境,用品牌拓展大市场,快速超越竞争对手,进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关于质量核定标准,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薄弱,而工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已经在各个行业设定了标准。要想持续向这些市场出口产品,向他们的要求靠近是企业必须迈出的一步。

(五)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规避金融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快,企业应逐步增强运用避险工具锁定汇率升值风险、规避汇兑损失的意识,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如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等,主动规避风险,减小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六)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可以真正帮助企业在理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实现生产制造和物流供应过程的可视化和可追溯、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及时反馈,有效监控产品质量、设备,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将数据有效化、有序化、合理化,并充分利用,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最低成本的投资和最具显效性的投资。

三、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的机会与启示

(一)金融危机中我国制造业的机会。随着次贷风暴的渐次深化,次贷风暴衍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影响。次贷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门行业产能面临调整;另一方面促使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这务必推进中国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由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与西方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将遭受战后以来最惨重的打击。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景气,有助于我国“世界工厂”的形成,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目前,尽管我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程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利润率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制造业大国的水平。因此,在次贷危机的产业格局调整中,我国将强化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在近期内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我国制造业所要做的是在这次格局调整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机会,努力把制造业做大做强。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的启示

制造业范文5

之所以如此关注亚洲制造业的突围路径,源于亚洲制造业正在面临的转折难题。

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债务危机,增加就业,正在出台政策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以价格获取竞争优势的亚洲制造业企业,已面临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润缩水的困局。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1世纪前十年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亚洲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期,然而这一进程是否会发生逆转?未来十年是否会成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夺回制造业的十年?面对压力,亚洲制造业企业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已成为亚洲制造业领袖们共同思考的方向。

为了对上述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博鳌论坛开始前,我们预先邀请了4位参加亚洲制造业领袖圆桌会嘉宾,就这些话题展开了讨论,请他们为亚洲制造业的下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观察和智慧。

创新+创意

《财经国家周刊》:亚洲制造业正面临出口下降、成本上升等问题,发达经济体也在积极重振制造业。亚洲制造业的升级路径在哪里?

林左鸣:亚洲制造业面临的出口下降、成本上升等问题,与全球经济低迷、贸易壁垒增加有关,也与亚洲经济整体发展进程密切相关。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从欠发达迈向发达的过程中,整体经济水平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亚洲制造业需要朝两方面努力,一是不断创新技术,通过持续提高生产效率来控制成本的不断攀升,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有新的产品创意。现在大量的产品在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方面,越来越大同小异。新产品要想抓住市场,需要有新的创意,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创意的制造业才会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在如何尽可能降低成本和提升制造业的效率方面,可挖的潜力有限,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意,要大力发展创意型制造业,赋予产品更多艺术性、文化性的创意,使产品能够抓住人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亚洲制造业的竞争力。

西方国家要赢得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也必须在创意方面下功夫。苹果公司做了好的典范。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公司,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创意和艺术内涵,更多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客户对苹果的产品趋之若鹜。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要回归制造业并非易事。如果西方国家连衬衣、袜子等都要自己做,意味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将面临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民众将失去了享受优质低价产品的机会。

梁稳根:我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中国企业必须强化履约能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必须具有灵敏的应变能力和主动的求变能力,使企业的业务模式适应客户的需求,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进而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要面向国际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三是要创新服务文化,以满足客户需求和保证客户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所有海外合作者重信义,严格履约,风险共担,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制造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和末梢,赚了吆喝但没有赚到钱。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升级换代,能够真正与世界制造业强国抗衡,向服务转型至关重要。

董明珠:要想成为一家成功的企业,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这也是整个制造业升级的先决条件,中国乃至亚洲的制造业,如果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不能自主研发,就会变成一个纯粹的加工厂。格力正是因为有自己的技术,才使得品牌得到了提升。

另一个条件是专注,目前外部环境老实说不太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因为做实业很辛苦,利润很低。但如果大家都奔着利润去,都去搞投资,那谁来做实业?所以企业家应该有担当,要经得起诱惑,不对快钱动心,才能把实业做好。

在这些方面,政府应发挥更多引导作用,要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鼓励企业自发地进行转型,比如对能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企业进行奖励。

施正荣:以光伏产业为例,欧洲多个国家都已经削减了光伏进口补贴额度,美国也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了“双反”调查,2012年世界光伏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这也意味着,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中国光伏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和整合。

内需将会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重要拉动力之一。国家非常重视这一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光伏应用。去年8月初,国家发改委出台了1元/kwh的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打开了国内市场需求。

培育创新环境

《财经国家周刊》:谈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大家都强调要创新,要拿出新的创意,那么您认为中国企业乃至亚洲企业的创新环境该如何培养?

董明珠:一个品牌要走出去,一定要有好的技术做支撑。拥有核心技术能提升品牌形象。要实现创新,企业要敢于投入,要培养人才。没有对实验室、设备的大量投入,不可能实现技术创新。如果没有自身人才的培养、人才梯队的建设,而仅仅是从外部挖人,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说,企业的创新是长期的过程,是一次自我挑战,必须杜绝短期行为,做好长线的技术研发规划和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没有长期的投入和规划,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只有形成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培育出企业的创新环境。

梁稳根:很多中国企业有“技术恐惧症”和“路径依赖”。“技术恐惧症”是指,总认为外国人搞科技创新厉害,中国人不行。“路径依赖”则是指,总希望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轨迹往前走,不愿突破。

三一集团不存在以上问题,三一集团将每年销售额的5%作为研发创新经费,鼓励自主研发。

林左鸣:航空工业要始终处在非常有活力的状态,才能良性发展。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好的创新机制,使企业能够不断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商业成果。

好的创新机制首先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创新机制的最大问题,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一方面要调动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中航工业集团分别建立了针对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激励机制。比如,让管理者的收入能够始终跟技术进步和效益挂钩,让其从科技创新中获得报酬。

对科技人员的创新激励机制,体现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多元的激励政策方面。比如,我们提倡弘扬技术民主,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形成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营造科技人员放飞思想、自由创造、成就事业的良好环境。我们还采用了技术与产品销售挂钩的方式,来鼓励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比如,搞技术设计的科技人员,在所设计的产品进入市场后,可从该产品中获得一定比例的销售提成。对那些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和预研工作的科技人员则给予特别奖励,形成正确的科研工作导向。

另外,作为一家大型多元化跨国企业,中航还会通过并购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美国,我们并购了全世界第二大通用飞机公司西锐公司。在国内,我们也在并购有技术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例如,地处成都,原电子工业部下属的一家企业,还有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

为了探讨亚洲制造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大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战略突破路径。我们邀请了4位即将参加亚洲制造业领袖圆桌会的嘉宾,就这些话题展开了讨论

林左鸣(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董明珠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

制造业范文6

关键词:日本制造业质量至上竞争对手

在日本北部一个高高的山坡上,一群工程师正在开会,他们有的说汉语,有的说日语,还有的说泰语。他们的议题是如何改进美蓓亚(Minebea)株式会社在亚洲的诸多工厂所采用的自动化机械设备。美蓓亚株式会社是全球最大的小型工业轴承生产商。

发生在美蓓亚株式会社的轻井泽(Karuizawa)工厂中的这一幕,反映了全球制造业正发生着一些关键性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引领的质量至上和及时生产的理念曾经给全球制造业带来一场变革,而现在,日本又一次站在了前沿。

在制造领域,日本目前正努力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把更多的工厂转移到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

咨询顾问杰·格瑞高里(GeneGregory)在越南工作。过去的40年里,他一直关注日本工业的发展。他认为,就日本目前采取的战略而言,日本又一次走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前面,当然,这也许是因为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距离较近,有地理优势。

他认为,办公室设备生产商理光(Ricoh)公司,以及精工(Seiko),夏普(Sharp),和三洋电子(Sanyoelectronics)是日本制造业的杰出代表。

位于匹兹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的经济史学家戴维·胡赛(DavidHounsel)认为,日本经济在过去10年中的糟糕表现,让旁观者忽视了日本制造企业所取得的进步。“认为日本已一无是处是不对的”。

日本的制造业产值占该国总产值的比例为19.5%。虽然这一比例仅仅比经合组织(Organisationof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30个成员国的平均水平略高一点,但是一半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产值来源于高端的或者中等水平的科技产品。这个比例比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此类产品包括仪器仪表、电子设备、汽车和药品。

根据经合组织本周的数据,在相关行业,从日本的研究人员数量与其他员工数量的比例来看,日本研究力度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1990年,日本在这一比例的排名上还非常靠后,但目前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在日本诸多制造企业中,日本三大汽车生产商丰田(Toyota)、日产(Nissan)和本田(Honda)的表现尤其突出。

这几家企业运营利润占销售额的比例均超过10%,远远高于大多数生产企业,而且这几家企业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

照相器材和半导体产品生产商佳能公司(Canon)的净收入1994年以来已增长了6倍,但仍在不断把资金投入技术研发领域。

与其他日本制造企业一样,这些公司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去年,亚洲其他地区吸引了25%的日本直接投资,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7%。在此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从9.37亿美元上升到26亿美元。

美蓓亚株式会社就是一家迅速向高科技产品生产转型的公司,它在亚洲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强。该公司的产品目前已经能够精确到0.05微米,可用于从视频播放机到飞机的许多设备中。

在该公司每年生产的20亿个轴承中,只有1%产自轻井泽的工厂。这个工厂现在充当了技术研发中心的角色,其研发成果将被送至泰国、新加坡和中国,由设在那里的工厂复制生产。

在日本专业制造领域,阿尔派公司(Alps)是一个出色例子。该公司为汽车、照相机和其他工业设备生产配套的微型电子设备。

该公司总裁沓泽虔太郎(MasatakaKataoka)表示,阿尔派擅长做微型设备,合作的客户都是大公司,这就是公司最基本的竞争力。“我们95%的产品都是为某家公司定制的”。

制造业范文7

第一条根据《印发市经贸局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04〕67号)要求,我市重点扶持20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特制定《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第二条市装备制造业20家重点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科技局、外经贸局、统计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第三条市装备制造业20家重点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相结合,整机与系统成套优先,兼顾行业现实与潜力、共性与个性、内源与外源统筹考虑”三个大原则,目标是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夯实我市制造业基础,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名城。

第二章认定范围

第四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全部产品或主导产品应属装备制造业产品,且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东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意见》以及我市《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

第五条我市装备制造业的范围为:

(一)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三)专用设备制造业(含医疗设备);

(四)通用设备制造业;

(五)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七)金属制品业。

第六条申请认定的企业除应具备企业法人条件外,还应符合以下必要条件:

(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登记设立3年以上,企业总部或研发机构设在东莞市行政区域内;

(二)有合法的企业营业执照,有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制度,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

(三)从事本认定办法第五条规定中列举的一种或多种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四)拥有自主品牌或独有的专利技术,工艺技术成熟,产业化能力强;

(五)拥有企业研发技术机构和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用于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方面的经费应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2%以上;

(六)申报前一年企业总资产规模1亿元及以上,主导产品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及以上,年创税利200万元及以上。

第七条承担或配套我市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重点项目的装备制造业本土企业,经市经贸局审核同意,申报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三章认定程序

第八条企业申请。企业按其隶属关系由所在镇区经贸办加具初审意见后提出书面申请,市属企业可通过主管部门向市经贸局提出书面申请,市经贸局重点联系企业或我市工业龙头企业可直接向市经贸局提出书面申请。

第九条企业提交申请材料应包括:

(一)申请报告(内容大纲详见附件1);

(二)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申报表(详见附件2);

(三)企业近3年会计报表;

(四)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及有效纳税证明;

(五)开户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

(六)企业申请资料真实性的承诺书;

第十条组织专家评审。市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组对申报企业进行认定评审,按照《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评估指标体系》(详见附件3-1、3-2)进行评审打分,并提出专家评审意见。

第十一条复审。由市经贸局根据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导向以及相关认定标准和专家评审意见,兼顾行业重点,综合平衡,择优确定20家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候选企业名单在我市经贸网和《东莞日报》上公示五天。

第十二条报市政府认定。候选企业名单经公示无异义后上报市政府审批,经批准后由市经贸局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资格有效期三年,由市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每三年认定审核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四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实行年审建档制度,市经贸局每年将对我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进行动态跟踪,建立企业信息档案,并根据变化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第十五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依法变更经营范围,合并、分立、迁移、转业、变更法人代表、办公地址等,要在30天内报市经贸局备案。

第十六条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要于每年的3月底前,将企业上年度经营和发展情况及需要市经贸局协调的问题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市经贸局,并填报企业年审表(详见附件4)。

第十七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取消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资格,并由市经贸局收回企业相关证书和书面知会相关职能部门,企业被除名后不再享受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一)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二)申报认定时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手段骗取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资格,事后经查证核定的;

(三)不按规定填报有关报表和提交年度报告的;

(四)不再符合本办法第五、第六条或第七条规定条件的。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市经贸局制订并负责解释和修改完善,具体实施细则由市经贸局制订和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企业申请报告内容大纲

2.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申报表

3-1.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原则考评指标

3-2.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综合评价指标

4.东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年度审查表

附件1:

企业申请报告内容大纲

一、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名称、所有制性质、资本构成、隶属关系、企业在行业内的经营发展情况等。

2、企业地址及员工队伍构成情况。

3、企业财务状况,包括企业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自有资金和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增长率等指标,以及企业的银行信用等级、近3年的贷款融资情况。

4、企业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状况。

5、企业环保、消防、安全、节能、卫生状况及社会效益。

二、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情况

1、生产能力和销售状况,包括企业设计生产能力、产品品种结构和产量、主要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

2、工艺技术及装备状况,包括企业产品工艺技术、装备现状及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照等。

3、企业名牌产品及驰名、著名商标或自主注册商标情况。

三、企业技术进步能力

1、企业研发能力,包括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及研发机构情况,现有的研发队伍构成及研发技术项目情况,以及企业自主拥有的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情况。

2、企业技改能力,现有技改或拟实施技改项目情况以及投入的技改研发费用如何。

3、企业是否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民营科技企业等。

四、产品市场需求及企业发展战略。

制造业范文8

告别长达18个月的普遍衰退后,美国各经济领域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9月6日公布的ISM制造业指数和成屋待完成销售数据显示制造业活动大幅上升,住房市场也似有所改善: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其他部分则继续衰退。除了美国,欧洲制造业也表现出强劲势头。欧元区PMI指数从7月的46.3%上升至8月的48.2%,尽管仍处收缩区,但已经创下近14个月以来的新高。

基于世界工业发展情况,各界开始热议经济复苏之势,大有世界经济枯木逢春之感。难道仅仅在一年之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真的已扭转乾坤?

迹象之由

“全球制造业复苏之说尚为时过早。”近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开门见山地指出。

其逻辑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尚不清晰,所谓“复苏”迹象,即是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从而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出现回暖上升的现象。但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发展的技术路线的方向问题,到底何种产业会成为制造业的引擎,有没有能力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尚不明朗。

“尽管发达国家也有这样的想法,在政策上有一些动向,但关键是要找到新型制造业的方向。这相对要难得多,真的是要做新能源、环保技术吗?它们是不是能把世界经济带到一个正常的轨道,这还有待于观察。从世界范围来看,复苏没那么简单。”金碚如是说。

再回头看国内制造业的情况,据金融时报9月1日报道,中国官方公布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中国制造业连续第六个月出现扩张,在8月份创下近16个月来新高,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 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贝哲民认为,中国制造业仍处于扩张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汽车、钢铁以及大宗商品等重工业部门强有力的推动。

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中国各项工程施工正全面展开,带动了各种工业品的需求,国内需求得到显著提升,产出和新订单指数都有了明显改善。不过,目前经济转好仍是政府大幅投资在支撑,工业生产回暖也主要是国有部门为主的重化工业回暖为主。 事实上,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往往能耗高、污染重,其波动性也更大;而目前民营企业的生产回暖可能很有限,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外需的依赖太大。未来随着企业逐渐转向内需市场、民营企业家信心的逐渐恢复,民营工业生产有望出现明显好转迹象。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的《2009年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认为,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工业整体运行向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此项报告调研的主要组织领导者,金碚在评价当前的工业和经济形势时说,中国工业经济还没有恢复到正常增长的状况,按照我们保8%的目标,工业经济增长至少要在11%-12%。况且,影响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的所面临的问题诸多,现状堪忧。

金碚强调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运行态势还不平稳,民间投资跟进滞后,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

首先,世界经济复苏漫长曲折,外需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4月份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一些先行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反弹,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有所恢复。但各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复苏主要靠政府投入和政策刺激,美国、日本、德国等国政府都投入了巨量资金“救市”,政策的持续效果还有待观察;由于经济基本面未有根本性改观,就业形势仍在恶化,产能利用率低下。总体来看,随着各国政府应对危机措施到位,其效果逐步显现,从二季度开始全球金融市场趋稳,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幅度也有所放缓,一些经济指标也显示世界经济正在触底,但短期内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不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份最新预计,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1.4%。

其次,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内需较快增长难以弥补外需萎缩形成的缺口。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年以来,投资增长主要靠政府投入和银行信贷资金较快增长的支撑,民间投资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的作用下,国内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消费类产品生产企稳回升,但由于外需缺口较大,短期内难以依靠内需弥补。另外,我国多数出口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只是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或“车间”,由于缺乏产业链的支撑和内销网络的对接,也难以实现外销转内销。

再者,产能过剩问题凸现,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目前我国多数工业产品已在国际市场中占有较高份额,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产能严重过剩表现得更为突出。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在建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此外,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也都存在较为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期,在国内需求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在恢复生产。

复苏中的调整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码要比发达国家要乐观,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发展的空间大,能够有比较明显的反弹和复苏。”金碚强调说。他指出,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努力实现“保增长”的过程中,要把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全面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稳步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

金碚认为,中国制造业近期将面临四个阶段,要着力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

第一阶段,金融危机导致制造业下滑,国家主要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政策,起到了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这一阶段基本上见效。

第二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受经济危机冲击以后完成自身行为的调整过程,适应变化的环境,恢复和提升竞争力,逐步进入良性经营状态。例如外销企业,现在要调整到内销,这对企业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的企业在转型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究其原因,金碚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受到市场经济锻炼最大的就是工业领域,30年改革的主要力量也是工业领域,其它改革如

服务业、文化产业都相对滞后。“工业是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领域,因而工业企业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相对是最强的,对此我们有信心。”

第三阶段,开始出现部分产业增长回升态势,并且趋向稳定,相关经济部门逐渐恢复常态,或者是出现新的比较明显的产业增长引擎。在此方面,中国经济要比美国经济空间乐观,因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中期,当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之后,许多产业都可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中国必须形成一批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引擎。但有学者指出,中国制造业仍处于扩张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汽车、钢铁以及大宗商品等重工业部门强有力的推动。那么,到底哪些行业充当了复苏的先行军?到底哪些产业可以从上游带动下游企业的增长?

对此问题,金碚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之应对经济危机期间,政府超额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再加上一些城市化、民生工程的投资,必然会带动重工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间,自然会表现出运输机械、房地产等基础产业升温,尔后,一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亦会有一轮发展机会,但其发展的路径究竟是怎样,现在很难评价。比如新能源行业,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世界规则在发生变化,美国假使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一个方向,必然会把竞争规则和贸易规则改变。

中国的制造业,一般是沿着先进入制造段,然后进入开发段,最后进入设计段的过程。因而在高新技术的领域,中国亦会有巨大的发展机会。

“我有一个观点,即中国现阶段没有什么夕阳产业,亦没有什么产业可以放弃。每一个产业都有它自身发展的升级空间,即使是最传统的纺织服装业,也可以升级作设计和品牌,而且可以从个人消费品进入工业的领域。因此,宣扬抛弃传统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替换高新技术的产业,全部转变是不现实的。”金碚如是说。

他同时指出,产业升级脱离不了人的因素,本质是人的素质的升级,即固有的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分配,才是根本性的问题。所以,中国调结构的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力实现就业的问题。

第四阶段,应该高度重视中国实体经济领域中间的经营环境的改善。金碚指出,中国经营环境落后有制度、政策、结构上的原因,比如银行贷款偏爱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表现出特别强的实力,某种程度上对民营企业产生一定的压力,相信国家肯定会出面平衡此项问题。

“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固然是好事,但是不能仅仅站在一个层面来看问题,比如中国移动做到行业第一,并不能说是成功的表现,因为是垄断的结果。如果在一个行业内,国企一枝独秀,挤掉了其余企业的生存空间,从国家的立场看来,就不是一个良好的状态。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不是一家独有,因而,要把行业的竞争能力作为评价国有企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金碚说。

他指出,国有企业经过多年改制之后,逐渐甩掉了亏损和就业的包袱,成了赚钱的机器。此时,国家应考虑进一步的改革,即要求国企带动整个行业的活力,要给民企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国企有责任让整个行业更健康地发展。因为垄断导致竞争力不足,很快效率降低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所以,国有企业负有责任去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构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让整体行业优良发展。

突破瓶颈

正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的中国,从长远看,正面临着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人们开始关注,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工业产业在其制度上还面临哪些发展的瓶颈呢?

金碚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机制出现了明显障碍:首先,创新机制出现创新不足与创新失度并存现象,其基本原因是创新外溢和创新风险导致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因为创新者可以转嫁失败风险,又导致一些领域创新失度。

其次,由于体制机制趋向于缺乏弹性,企业特别是巨型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衰减,赢利能力高度依赖于金融虚拟经济及其支撑的“资本运作”,如兼并、收购、剥离、重组、证券化等,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整个经济机体就可能发生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再者,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市场渗透能力都呈现缺乏适应性和扩张力的疲态,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结构和社会、居民财富结构巨大变化的现实,表现为销售乏力,因而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于信贷扩张。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并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金碚表示,发达国家可能由此要完善改革金融体制、加快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和环保技术、定位高技术产业的方向。而中国企业的挑战就在于,迎接发达国家的经济战略调整,跟踪业已改变的经济规则,形成一套有利于实现经济调整目标的体制机制。

对工业发展来说,中国企业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形成节能和节约资源的技术创新机制,其别要形成高度外溢性的技术创新机制,解决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从根本上来讲是要解决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问题。金融危机之前和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竞争的规则和国际贸易的规则,会发生很重要的变化。在很多领域当中,创新不足,企业没有动力或者没有条件去通过创新来解决我们当代要解决的一些重大的问题。企业在这方面的创新动力不足,条件也不足,要加大创新的动力。”金碚如是说。

他同时指出,目前中小企业要通过创新的努力,解决创新应变、成本的控制能力、企业市场的渗透能力等问题。

其次是要建立产业升级的创新机制。在现阶段,中国应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升级的意义不仅仅是产业间升级,更重要、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产业内升级,即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产品质量升级,以形成“精致制造”的工业素质。

金碚强调,工业文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长远来看,中国工业必须要解决精致制造的问题。危机之前,大家都比较浮躁,有暴富心态,期望通过所谓“资本运营”就获得很大发展,而扎扎实实做好产品的观念不强。而此次金融危机,恰恰真正受冲击的亦是那些经营理念浮躁的企业,而精致制造、财务稳健的企业则受冲击相对较轻。

因此,明确产业升级的方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正确选择产业升级的可行路径。我国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低端一高端”替代过程,而是要沿着竞争力优选路径推进。

三是要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结合。应形成有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的制度环境。例如,光伏、新能源、环保等产业发展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因为,工业创新只有以商业投资信心为基础,才能成为可持续和高效率的活动,成为推动工业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因。

金碚举例说,产能过剩并不是供求问题,而是机制问题。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供大于求,只有供大于求才会有竞争和效率,一个市场经济的常态问题而已,而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导致的“过度”的产能过剩。

在中国,投资项目的过程是一个衔接着诸多复杂问题的审批过程。“比如时间概念,有的项目一年才能批下来,然后就变成一个错过发展良机的项目;再比如,审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配置了许多行政资源。申请一个项目,其经济学的含义不仅仅是允许生产,还包含了一定的融资权利,可以得到贷款,甚至可以得到土地。而相关部门决策者和自身的责任极不对等,甚至可以不承担或减少承担失败的责任,从而在经济上转移问题,一些项目明明需要10亩地,却申请30亩地,然后再投资其他行业,以此来转移化解投资失误的代价。”金碚感概说,类似的潜规则不免让人痛心疾首。

制造业范文9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1月14日表示,2012年外贸增长目标初定10%左右,而2011年的这一数字是22.5%,预期增速不到去年的一半。

“考虑到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升值两大因素对2011年数据的放大作用,2012的预期目标何止是‘严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显然认为情况更严重。

2011年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12月增速放缓达到峰值,进出口双双创下两年来新低,该趋势令去年外贸顺差进一步缩窄为1551.4亿美元。这已是中国贸易顺差连续三年下降,顺差额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值,而根据多家研究机构预测,2012年贸易顺差将继续下降。

美银美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1月13日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2012年的出口与相关税收政策的关系较大,进口则与国内投资相关,这两项目前都难有定论。

而在微观的企业或行业层面,以加工制造业为核心的出口行业下行趋势早已确立,并将进入“自救”的第二个阶段。东莞市玩具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祥佑1月14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到现在,外部需求不振,内需远在天边,怎样自救,前路茫茫。”

劳密产业喘息初定

东莞素有“世界玩具之城”之称,玩具是其支柱产业之一。来自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资料显示,中国生产了全球75%的玩具,广东生产了中国70%的玩具,东莞又生产了广东60%的玩具。

而2008年起,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东莞玩具厂商大批倒闭。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在册的外资玩具企业仅有不到500家。而陈祥佑认为目前东莞年产值过亿元的成规模玩具企业(包括内外资)总数应不超过350家。

“不过,到2011年年中玩具企业倒闭已少有听闻。”陈祥佑说,表明至欧债危机爆发,东莞玩具企业已通过关闭工厂等内部调整方式熬了过来,尽管结局悲惨,但硕果犹存,在国内市场的霸主地位和在欧美市场的销售能力“仍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

现在,对于玩具、礼品、鞋帽、箱包等东莞的加工制造业企业,订单下降很大,但还能维持开工和利润。只是,长期订单锐减,“一些玩具领头企业的订单数只有2007年底时的不足一半”;短期订单则常常“来得晚、去得快”。一些玩具企业因以短期订单为主,2010年以来的四季度基本是减员停产状态。

有意思的是,在东莞的厚街、虎门等玩具主力镇,2011年年中开始,有很多新的玩具厂注册开张。《财经国家周刊》深入采访后发现,这些新设立的玩具厂常常以数十个老乡或以前玩具厂同事为骨干组成,租用或购买少数设备即开工生产。因其规模更小,故乐于接受短期订单,一片红火的局面。

对此,东莞市经信局副局长梁经昌认为,这种现象在礼品、鞋帽、箱包乃至小型机电设备等行业中早已出现,因解决了就业,且对地方财税有所贡献,政府也乐见其成。至于其未来发展空间暂难判断,“他们现在接单都是通过大厂而不是直接面对欧美客户,能走多远是个问题。”

按照陆挺的分析,这种大而化小的产业集群现象,还是在向中国加工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劳动力低成本寻找空间,可持续性的确不乐观。

多重压力

对于这些以外贸为唯一导向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工人工资目前尚有缓冲余地。汇率和利率的成本压力则在2012年变得更加切实。

“近来人民币连续贬值或对出口有短期支撑效果,但长远看政策上还需组合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人民币汇率及相伴随的贸易保护的问题,料将比2011年更加严峻,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更综合来考虑。

在东莞,大部分出口型加工制造业以美元和港币结算,工资、房租、水电等成本开支花的却是人民币。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1%,再加上通胀的放大,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被极大削弱。

东莞市鹏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热转印机械的大型公司,堪称东莞行业标杆。其总经理助理陈仁丽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公司主要生产原料需从日本进口,2011年因美元结算导致这一块的成本支出上涨了23%;同时因欧洲市场不振,这部分成本无法向外转移。

同属机电设备出口的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国际贸易处处长王东明表示,与日韩等机电设备出口竞争对手相比,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价格受到汇率的极大影响。“韩国为了加强出口主动让韩元贬值,产品价格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建议中央政府在和美国进行汇率谈判时要争一争、扛一扛。”

与汇率相伴的各项国内政策也对这类出口企业形成了制约。以大型机电设备为例,其合同周期一般长达3-4年,无法现汇结算,必须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来规避汇率风险。“但国内银行在现行货币政策下这方面的手段、服务能力都很有限。”王东明表示。

陈仁丽则表示,2008年以来他们进行的主要是现汇结算,但国内一直是要求外汇强制结售汇,央行下拨到东莞的额度又有限,企业在外汇结算环节的磕磕绊绊,直接导致了无法小视的损失。

“现在最迫切的是银行能放钱出来。”陈祥佑和陈仁丽认为,这一点对于加工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在陈祥佑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企业而言一直呈现恶化趋势的,并不是外部市场,而是贸易融资。“先是欧美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不再为出口企业开具保函或信用证,接着是国内银行也不再对出口企业进行贸易融资,到2011年,针对加工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不管你既往的信用记录如何,生产信贷几乎全面停止了。”

产业政策何为

摆在梁经昌案头、来自企业或行业协会的此类申诉,已经无法计数。概括起来,还涉及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等。梁经昌向本刊记者表示,“这些政策的调整,决定权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能尽力、反复向上反映,作为空间有限。”

但在王东明和陈仁丽看来,地方政府的作为空间很大,集中在产业政策的调整方面,特别是东莞这样已经掌握了某些行业全球话语权的地区。

东莞有出口加工型的机电设备制造商超1500家。这些企业目前的市场已经从欧美转向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在这些市场,他们遇到的对手不仅有日本、韩国企业,甚至还有来自东莞本地的同行企业。

“在竞标中,如果我们输给了日本、韩国企业,我们基本上心服口服,因为人家的产品质量加软件服务,有时确实优于我们。但问题是,我们常常输给了东莞或珠三角企业,对手的杀手锏就是背后掺沙子,在价格上搞恶性竞争。”陈仁丽对此很不解。

王东明在专业锅炉出口市场上也碰到类似情况。“在招标阶段有些同行就进入了,但他不报价、只观战。等同行已经完成报价快要签订合同了,他背后捅你一刀,折价5%和你竞争,结果可想而知。”“如此恶性竞争,产品或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其结果往往是毁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和名誉。”

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作为的空间是,王东明建议“对走出去的外贸企业通过国内法或行业协会章程有所约束,而不是对这种恶性竞争不闻不问。”陈祥佑则告诉本刊记者,东莞市玩具协会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事实上已经通过行业协会章程对这种恶性竞争局面有所规制,“不是不可为”。

不过,有关部门似乎并没意识到这样的产业政策调整空间。王军分析认为,去年中国24.9%的进口增长,主要用于扩大本已热络的投资,比如装备制造业、机电制造业。“这种状况导致的产能过剩将非常明显,过剩的产能难免恶性竞争。”

制造业范文10

【关键词】 科技革命 制造业 柔性制造

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但改变了物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给制造业实体和理念上双重性的深远影响。科技革命带了变革的速度持续加快,从根本上加强了世界的互联性,增加了多样性,使得多元化成为常态,并加剧了不稳定性,从而使商业环境更加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由此,产品的革新速度和多样性空前加快,特别是全球竞争与国际贸易深入发展,企业想在全球供应链和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不被淘汰,就必须适应由科技突变而带来的环境快速变化的趋势。柔性制造策略是制造业面临信息时代挑战的重要策略,也是适应外部商业环境快速变化和客户需要动态要求的重要策略。因此,建立柔性制造系统对于我国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柔性制造概述

1、柔性制造的内涵。柔性制造技术是1967年英国莫林斯(molins)提出来的用于机械制造行业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此后这一理念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成为现代制造的一种科学“哲理”,倍受推崇。柔性制造技术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是对不同品种实现柔性制造的各种技术的总和。凡是侧重于快速转换的柔性要求、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加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的范畴,如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线、柔性制造工厂等。

2、柔性制造的影响因素。企业柔性制造的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综合灵活适应能力的体现。但具体而言,影响柔性制造技术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设备柔性:即设备满足工艺变化的程度,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变化时,设备转换生产一系列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2)工艺柔性:工艺柔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工艺流程不变化时,其自身适应产品和原材料变化的能力;二是为适应产品和原材料变化而改变原有工艺的难易程度。(3)产品柔性:一是产品更新或完全转型后,系统能够非常经济和迅速地生产出新产品的能力;二是产品更新后,对老产品有用的特性的继承能力和兼容能力。(4)生产能力柔性:当生产量、品种变化时,系统也能经济地运行的能力。(5)维护柔性:持续高效地查询、处理故障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能力。(6)扩展柔性:当生产需要时,扩展系统结构,增加模块,构成一个更大系统的能力。(7)服务柔性:一是在顾客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用新部件维修旧产品的能力;二是一些产品还需要可升级的能力。

3、柔性制造的指标体系。整体而言,柔性制造中“柔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系统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第二方面是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能力。具体而言,衡量一个制造系统柔性高低程度主要有三个衡量指标:数量的柔性,允许各种因素(如产量)自由变化的幅度;时间的柔性,能够实现变量(如销售量)自由变化的幅度所需对应的时间;成本的柔性,在订单波动、产量波动的情况下,各项费用尤其是人工变动费用如何随之变化,其费用的变动,尤其是人工成本随产量波动而相应变动的逼近程度反映了柔性管理的水平高低。如图1所示。

二、柔性制造系统的优势

1、灵活的适应能力。柔性制造技术的“柔性”是相对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刚性”而言的,它是相对的,动态的,也是不断改进的技术,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工业化带来需求的规模化,传统生产线主要实现的是单品种的持续性的大批量生产,优点是生产效率高,次品率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低,能同时满足大量客户的需求,适合标准化占领市场。但随着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它改变了商业环境和现代市场的需求方式,客户需求快速变化,并表现为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传统的制造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市场要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和快速化的生产需求,更缺乏现代市场所要求的灵活适应性能力。基于现代市场环境的变化,制造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很短的开发周期内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能否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因而,柔性生产对于制造业变得越来越重要。

2、较高的客户价值。由于柔性制造的思想和方法非常适合小批量、多品种、及时交货的现代市场需求趋势,在适合市场变化和客户要求方面具有极大的快速灵活适应能力。企业通过创造柔性优势,一方面,可以满足了客户的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需求,适应了制造业市场快速多变的需求;另一方面,柔性制造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柔性优势采取design in 的销售模式,主动为客户提升产品个性化价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客户的满足度,为品牌赢得声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design in即“设计介入”,是指销售人员要在客户进行产品设计的前端介入。企业在实施design in 的销售模式中,要推广“顾问式销售,专家式服务”的销售文化:要求每位销售人员要成为客户产品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专家,不仅仅推销自己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帮助客户实现产品的优化设计,提升产品的个性化,为客户带来较高的附加价值。同时,将客户的个性化方案与企业的技术优势、柔性优势相结合,实现利润模式上的双赢。在客户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企业也将获得大量订单及个性化的溢价。

三、构建完善的柔性制造系统

1、提高设备柔性。(1)增加灵活性设备。为适应柔性制造的要求,企业在设备设计方面,必须针对柔性的要求进行全面和重大的调整。如在设备的调整方面,可以逐渐放弃单一用途的设备,增加多功能用途的设备;可以放弃难以转换的设备,增加转换能力较强的设备;可以减少设备整机的配备,增加多用途零部件组装型设备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设备的转换能力,而且能够减少设备成本,在最佳经济条件下提高企业的柔性制造能力。(2)统一设备类型。不同型号转换时,由于要求不同,每次转换都会要求进行设备参数的重新调整等许多环节的重复无效率的工作,既影响工效又影响质量。为此,企业应该在生产许可和技术条件可行的情况下,统一零部件生产要求,或产品生产要求,并通过优化设计,将多种型号材料和零部件减少类型,或统一化,同时增加它们的灵活适应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减少浪费,缩减成本,提高柔性制造能力。

2、柔性生产系统的设计。企业在构建适合自身的柔性制造系统时,必须进行生产系统的柔性设计,这里所提高的柔性生产系统主要是“以单元化作业+人工辅助的生产模式”的生产模式。这种方式和完全的人工和自动化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单元中自动化设备保证了质量水平;通过人工连接,降低了投资与运行成本,而又不影响质量;在一些简单操作工序,采取人工操作,但通过工装夹具来预防和控制人工生产的质量波动。此外,这种模式还具有较好的柔性,对批量的要求大大降低。这一点在中国的许多制造业企业中具有典型的体现,中国之所在在全球供应链中成为重要的零配件生产、加工,以及产品的组装基地,和中国半自动化和人工化的灵活性有一定联系。不过,我国企业未来构建柔性制造系统的重点应该加强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单元自动化作业和人工辅助的双重建设,并在设备转换,工艺变化,生产能力的维护、扩展和服务方面更加柔性化,提高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要求。 

     3、建立完全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在快速变化面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库存的风险。这种风险体现在: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带来产品的通用性差,多余的成品就变成了废品,导致企业的成本急剧增加;技术的快速进步引起新生产的产品性能的阶段性提升,导致原来库存的产品自然降级,失去市场流通的利润价值,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有些产品随着库存时间的延长,产品会性能变差,产品有可能损坏而不能出售,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基于快速变化带来的库存性风险,我国制造也企业应该开发或先进的erp系统,提升了信息化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优化了企业的流程,强化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观念,对库存产品实行“专用型号订单化管理,通用型号流量化管理”,并按生产批号对库存产品的质量实行全寿命周期的追踪管理,使库存得到有效管理,及时预防和控制因库存而产生的质量问题,使因库存质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小化。

4、建设多能工队伍。由于现代制造业都是按订单生产,而订单的波动性又相当大,由此便导致了产量的剧烈波动。在订单多时,繁忙的季节,员工都能够全员工作,取得可观的收入;但当订单下降时,原来数量的员工就会变得多余,如要保持员工数量的不减少,就会使员工的工作时间大幅缩减,从而使一线工人收入大幅下降,最终将导致员工队伍的稳定。为此,企业应该采用了柔性化的绩效管理机制。将核心骨干和关键岗位的员工发展为多能工,用高工资保证这部分员工队伍的稳定,在较低的订单下,能够一人多能,保持80%的工作饱和度;当订单突然增大时,能够在关键岗位保证产品质量,并带动新人快速适应简单岗位的工作。这样,实现了短期内从较低的产能过渡到较高的产能的快速变换能力。从而使变动成本与实际产量实现基本的同步波动,提高成本的柔性水平。

四、结束语

现代商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和质量的竞争变成快速适应能力的竞争。在现代全球竞争和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只要跟不上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的速度,质量再好的产品也会被淘汰。柔性制造是现代制造业企业适应现代商业竞争环境的重要策略,对于提高企业的灵活适应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国制造业企业具有开阔的视野,在借鉴国外先进柔性制造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企业的柔性制造系统。特别是,我国制造业企业要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并把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缺点转变为转换能力强的优势,因势利导地构建适合现代国际制造业竞争需求和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要求,实现我国制造业柔性制造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新、刘铁军、王毅:企业质量管理中精确检测手段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3).

[2] 肖智军、党新民、刘胜军:精益生产方式[m].海天出版社,2005.

[3] 张晓玲、史金飞、洪著财等:敏捷制造企业的分布式质量控制系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制造业范文11

介绍目前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基本原理,分析我国农机研发的特点,阐述光固化成型技术、选区激光烧结技术、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熔融沉积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采用熔融沉积技术制备全新外槽轮排肥器,搭建基于电子施肥控制器控制的施肥试验平台。试验数据表明,基于熔融沉积的外槽轮排肥器的变异系数低于传统排肥器。增材制造技术将改变传统农业机械设计的流程和思路,提高农业机械的可靠性和服役时间,促进农业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增材制造;3D打印;农业机械;应用

增材制造是以三维数据为基础,由CAD模型驱动的一种制造方法,其特点是采用“加法”成型,通过先离散后叠加的思想成型零件[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采用增材制造方法成型零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增材制造技术生产柔性大,加工响应时间短,单件小批量生产中无需开模,设计制造一体化集成度高,可直接成型零件,成型中不受传统加工方法中夹持、切削方式的约束,可加工高脆性、高熔点、高硬度的材料,《经济学人》杂志认为,该技术将引起第3次工业革命。目前,增材制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建筑等行业[3-4]。

1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

美国于2012年启动并投资10亿美元资助包括增材制造在内的振兴美国制造计划,建立了ASTMF2792-12a[5]、ASTMF2915-12[6]、ASTMF2912-11[7]、ASTMF2924-12a[8]等一系列增材制造技术标准。英国于2011年开始增加增材制造研发经费的投入,并在拉夫堡大学、诺丁汉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埃克塞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相继建立了增材制造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于2012年2月启动了“微型发动机增材制造技术”项目,该项目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航空微型发动机零部件,对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的应用起到推动作用。日本通过优惠政策和大量资金鼓励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增材制造技术在日本的发展[4]。我国于2012年成立了3D打印技术联盟(增材制造),于2015年成立了中国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分会,参与的主要科研机构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D打印产业联盟和增材制造分会的成立有利于尽快建立行业标准,加强行业与行业、行业与政府以及国际间的广泛交流[4]。

2增材制造的基本原理

增材制造是将三维零件先离散后堆积的一种加工方法,其成型过程主要是通过被加工材料受到外界不同环境的影响(如受热、受光)而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来实现的[9-11],制造过程如下:

(1)设计(三维制图软件)或通过逆向工程(三维扫描)等获得所要加工产品的计算机三维模型。

(2)根据工艺要求,将所建立的模型按一定规律在计算机中离散化,该过程也叫切片或分层,将原来的三维数据转换为平面数据。

(3)将离散后的平面数据按一定规律进行累加成型,获得实体零件。其原理见图1.

3农业机械研发的特点

3.1农业机械特点由于农用机械受作物生长条件的约束,所有农业机械均须进行田间试验验证。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均受到田间试验季节的影响,每年的试验时间是固定的,错过试验时间只能等待下一年,因此农业机械的研究周期较长。农业机械还受到作业过程中因素差异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每个省的农作物和农艺均有明显差别,同一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农艺也不完全相同,使得农业机械研发具有种类繁多、通用性差、研发面广、研发成本高等特点[12]。

3.2农作物特点与工业相比,农业作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农业作物的研究对象多为生物,种类繁多、个体差异明显、性能差异大、物料规律性不强,多数生物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不同降水量、施肥量可使同一作物在不同收获年表现出差异。以柑橘为例,古语有“南橘北枳”的说法。

3.3农业机械市场特点中国农业机械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机械行业的热点市场,农业已成为高回报率产业。从欧美、日韩等农业发达国家引进的农机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农业的需要,这些差异导致农机研制具有复杂性和周期性[13]。目前,农业、农机的投资一直是资本市场中投资的热点,但国内的农机企业高端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国际农机巨头相继在中国设厂,争相占领中国市场,导致我国农机市场的高端领域被国外农机行业占领;中低端领域,尤其是低端领域的小农机企业较多,恶性竞争严重,一味追求价格低廉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农机使用服役时间短、市场认可度低。尽快提高农机的使用稳定性和服役时间、尽快争夺高端农机市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4-15]。

4典型增材制造技术在农机制造中的应用

4.1光固化成型技术光固化成型是由CharlesW.Hull于1984年获得的美国专利,1998年美国3DSystem公司推出SLA-250商品产品,是目前最成熟的增材制造技术之一。光固化成型技术可获得形状复杂、表面质量较好的零件[16-18]。光固化成型工艺的原理见图2,在紫外激光束控制单元的驱动下,将零件的各分层信息在光敏树脂表面加工,被扫描区域的光敏树脂材料因紫外光照射发生聚合反应而固化,形成零件的1个切片层;一层固化后,工作台向下移动1个层厚的距离,新一层的液态树脂填充加工表面,采用刮板将液面刮平,进行下一层的扫描加工,如此反复直到整个零件制造完成[18]。由于SLA设备昂贵,光敏树脂价格较高,国产价格约为1000元/kg,导致SLA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不广泛,仅少数科研单位采用SLA技术设计、制造全新农业机械部件并进行相关田间试验,如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采用SLA技术成型播种机中的排种器和水田激光平地机中的控制盒等。

4.2选区激光烧结技术选区激光烧结技术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CarlDeckard于1989年申请专利,并于1992年由DTM公司开发了首款商业设备[19-20]。SLS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成型金属零件,成型材料采用的是外表包裹聚合物的金属粉末。SLS原理见图3,粉末首先被均匀置于成型平台上,激光通过扫描振镜按照切片层数据将加工区域内的粉末加热,粉末因聚合物受热而粘结在一起;单层加工完成后,成型台下降1个层厚,铺粉机构将新的粉末重新预置于加工区域之上,激光再次开始加工,重复以上过程直至零件加工完成。成型后的零件须置于高温保温炉中进行保温,将聚合物黏合剂熔化。目前该技术在模具行业应用广泛,选用型砂进行激光烧结,完成砂型铸造,制备模具。选区激光烧结在农机方面有较多应用,如滤水器中的过滤器。过滤器由5层丝网组成,分别是保护层、过滤控制层、分散层、支撑骨架层、骨架层,每层均由多个尺寸较小的孔洞组成。由于受到加工路径和刀具尺寸的约束,采用传统成型方法很难成型,而采用SLS技术可十分方便地成型多孔滤网。

4.3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由RPI和德国EOS公司的GmbH于1994年共同研发,是首个商业化的直接生产金属零件的成型方法[21]。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的原理见图4,与SLS十分相似,DMLS多采用两缸结构。与SLS相比,DMLS选用的金属粉末尺寸更小(一般直径为20μm),粉末无需黏结剂或助熔剂,无需后续加热和渗透处理,铺粉厚度更薄,成型零件形状更加复杂,获得成型零件的致密度更高(一般致密度高于95%)。目前可成型材料主要有合金钢、不锈钢、工具钢、铝、青铜、钴铬、钛等,主要应用领域有快速模具、医疗植入物、高温应用、航空航天零部件[19]。目前,DMLS在农业上主要应用于形状复杂、曲面较多的零件,如旋耕刀、水泵叶轮机、送料螺旋等。随着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增加,农业航空中无人机的关键部件对于轻量化的极限需求与日俱增,这将为DMLS在农业航空提供新的研究领域。

4.4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熔融沉积成型是由美国Stratasys公司开发的继光固化成型工艺后另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成型方法[22-23]。其原理见图5,将丝状的热熔性材料加热熔化,通过微细喷嘴将熔融丝挤出,喷嘴按照控制单元指令相对工作台沿水平方向移动,熔融丝挤出温度略高于固化温度,以保证热熔材料的黏结性,与前一层熔结在一起。一层成型后,工作台按设定值下降1个层厚,继续熔喷沉积,直至整个实体完成。目前,新的熔融沉积采用双喷头或多喷头,双喷头是将支撑与实体分开成型,可分别控制支撑和实体的成型参数。熔融沉积是目前成本最低廉、应用最广泛的增材制造方法,主要用于办公用品、模具开发、医学植入体、医疗器械、建筑等三维实体制造[24]。华南农业大学杨洲团队采用熔融沉积设计并制造了全新外槽轮排肥器的排肥轮(图6)。图6中红色部分为采用熔融沉积成型的外槽轮排肥器的外槽轮及其联轴器,米白色部分为目前市场上通用的外槽轮。杨洲团队通过步进电机控制每个外槽轮,并对2种外槽轮的排肥量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选用华南农业大学自行搭建的排肥检测平台(图7),采用电子施肥控制器控制直流电机转速,采用HX-T型电子天平测量排肥质量,以外槽轮旋转10圈为1个指标,连续测量5次,试验数据见表1。数据表明,采用增材制造的外槽轮排肥器变异系数更小,设备更加稳定可靠。

5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农机机械制造的前景发展

制造业范文12

海信抢镜欧洲杯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家电品牌新一轮海外扩张的前哨战。它们试图通过更有效的营销手段,在海外市场带来更大的知名度以及更广的销售渠道。

事实上,在国内家电市场下滑、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家电巨头在国际市场上的成败,将关系到整个中国家电产业未来发展空间的大小。因此,海尔、美的、海信三大巨头频频发力国际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开疆辟土。

海尔对美国通用电气家电公司的收购正式完成交割、美的集团对机器人巨头德国库卡股权收购遭遇阻力、海信自主品牌高调亮相欧洲市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家电业的国际化已经进入深水期。

不只是家电业,包括机械、纺织、汽车、通信、3C在内的中国制造,也纷纷选择“借船出海”。这既是“中国制造2025”催化下的“战略意图”,也是国内市场过度竞争、企业成长空间受到限制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从建立海外销售渠道到海外建厂,再到国际并购,浪潮之下,中国制造一直在努力学会“游泳”。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过去长期横亘在中国制造国际化道路上的“三重门”―渠道、技术、品牌,正在逐渐被打破。

显然,在“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中国企业正试图用技术、创新和品牌的力量,在全球市场上打开一扇朝向大海的门。

海尔加速度

2016年6月7日,海尔与美国通用电气家电公司正式结成一家―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这桩创下了中国家电海外并购新纪录的项目,让海尔付出了55.8亿美元的代价。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笔收购似乎有点贵。但是对于一直想在全球化市场经营过程中有所建树的海尔而言,显然是一笔划算的交易。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美国标志性企业,用户认可度非常高。拿下通用电气就意味拿下了它的研发、渠道、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通用电气拥有大量中高端市场的用户,这对于极力拓展国际化的海尔而言,尤为重要。

在欧美,通用电气、惠而浦、博世等家电品牌长期霸占中高端市场,中国家电企业很难攻下。因此,通过收购来打开欧美中高端市场,对海尔而言,显然是有效的捷径。

除了通用电气家电公司,海尔的全球化并购对象,还包括日本三洋的白电业务,以及新西兰斐雪派克的厨电业务。这些并购,不仅能加速海尔的国际化进程,也能将中国家电制造的全球化经营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过去的布局、渠道、经营,转向国际高端市场的品牌竞争。

不只是并购,海尔的国际化战术非常丰富。比如,中国市场产品接轨国际标准、与国际组织联合推广环保项目也成为新的手段。这看上去是一种更为讨巧的国际化,但却赢得了国际市场对品牌的信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尔已是中国家电产业全球化经营程度最高的企业。目前,海尔在海外的工厂布局已覆盖4大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海尔分别在德国、美国、日本、新西兰建立四大本土化研发中心,并在全球建立了24个营销中心,37 000多个销售网点,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比亚迪的新能源征途

比亚迪的海外征途,之所以风生水起,凭借的是手中的一张王牌―新能源汽车。

2016年初,比亚迪拿下了印度尼西亚150台电动大巴订单,并计划从2016年12月开始分批交付,在2017年内完成所有车辆交付和充电站的建设与调试。

事实上,在推进全球公共交通零排放的事业上,比亚迪一直走在前列,其电动大巴是目前世界上推广运用最广泛和数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从伦敦到洛杉矶,从悉尼到巴西利亚,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遍布全球6大洲的190多个城市,为有效减少尾气排放污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中国制造长期低质低价的形象,使得中国车企走出去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品牌问题。比亚迪的做法是,摒弃传统燃油车领域低价走量的方式,利用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汽车,解决环保、能源等海外市场关注的大问题。

在美国,保护环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为电动车的推广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正好迎合环保和低排放的理念,一举打开了北美市场,并进而在其他国家顺利推广。

如今,比亚迪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还很小,但这种站在技术制高点的惯性,将有望打破旧有的格局。

比亚迪的启示在于,一个企业想要在更大的市场站稳脚跟,一定是利用技术创新去服务于消费升级,解决全球性大问题。毕竟,企业最终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去赢得市场的尊重,而不是低价走量。

一加3,国际范儿

2016年6月15日,无论是巴黎潮店Colette还是纽约的Magnum Soho,这些全球知名的时尚名店门前被人群团团围住,队伍延长至多个街区。而在印度孟买Pop-up活动现场,排队场面同样火爆。

让这些全球用户为之疯狂的产品,并不是国际大牌,而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一加,他们竞相购买的是一加刚刚的新品OnePlus 3。

事实上,一加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并不抢眼,其手机整体销量的60%来自海外。和其他大多数手机厂商先做国内市场再做东南亚市场不一样,一加成立之初就将眼光聚集在海外市场,而且一开始瞄准的就是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均价2 000元人民币的一加手机已经成功打入全球30多个国家,其销量最高的是德国、美国、印度三个国家。

这还只是一加在硬件市场上的国际化布局。在软件上,一加考虑到国内外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使用习惯,曾推出了国内氢OS和海外氧OS的双系统策略。而海外的氧OS基本接近于原生系统,与国内的氢OS有一定差别。2016年4月,一加宣布不再区分国内外不同系统,在氢OS2.0上实现氢氧合并。

氢氧合并,全球同步,这显然是一加国际化战略的一步好棋。一旦其系统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一加便可以顺理成章依靠“硬件+软件”实现全球布局,拥有更多获取用户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