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族娃娃

民族娃娃

时间:2023-05-30 10:56:24

民族娃娃

民族娃娃范文1

民族特色原汁原味

展会营销让娃娃蹿红

昆明憨夯(han hang)民间手工艺品公司的会议室里摆满了“民族娃娃”,色彩鲜艳、服饰精美、做工精致。这是最新一代的产品,“头大身子小,眼睛很大,用了卡通的造型。”总经理任立华介绍,民族文化和民族色彩很抽象,参照了外国的元素,更受现在年轻人的欢迎。

“民族娃娃” 设计和制作方案都是经过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得来,服饰、头饰、色彩搭配,甚至神韵都要体现民族特色。娃娃的木坯身子用的是云南最光滑细腻的白杨木,衣服用来自丽江纯手工纺织的民族土布,身上的珠珠和挂饰都是来自各民族地区的原生态产物。“我学的是装潢设计专业,1991年毕业,分到工企,负责设计工作,做了几年以后觉得各方面都不太适合。”处处被约束的设计灵感让任立华始终不太满意自己的工作,1998年,她发现云南旅游业很有潜力,从事特色旅游产品的想法萌生出来,她毅然辞职,开始从事旅游商品开发。

起初,任立华做的是体现云南风情的重彩画土陶制品、树皮彩绘挂件等工艺品。但由于产品特色不足,品种单一,营销手段上也有偏差,生意一直没有起色。

恰逢1999年昆明世博会,世博园周边很多小店都在卖民族工艺品,市场上到处都是粗糙杂乱而且档次很低的打着“民族娃娃”旗号的产品。做的人多,说明这种产品有市场,任立华对“民族娃娃”动了心思。任立华还了解到,国内外游客对民族娃娃很感兴趣,但希望看到真正带有民族气息、民族文化的娃娃。联想到国外的芭比娃娃,只是一个玩偶,附加上各种版本的童话故事,居然风靡全世界。“民族娃娃”最大的特色就是“民族性”,这背后的文化是历经千年的,如果做得好,一定会更有魅力。

任立华瞄准了云南26个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白天跑图书馆、找专家咨询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样式;晚上挑灯苦思设计,力求每一件产品都能原汁原味反映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26个“民族娃娃”一上市,立即在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中脱颖而出。任立华看到了希望。资金有限,任立华把房子抵押去贷款,同时向亲朋好友筹借,小批量生产,等卖出去回笼资金再做投入。

从昆明世博会起步,任立华又参加了上海的华交会。让她感到震撼的是,华交会上,她的展位前挤满了客商,有东南亚的、香港的、日本的和德国的……这些客商第一次看见那么漂亮的产品,而且那么精美,当即下单。任立华马上加班加点生产。

前期的学习和辛苦让成功显得水到渠成,华交会再到广交会,任立华的民族娃娃到哪都是人满为患。2008年5月15日,云南省商务厅向昆明憨夯民间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授予了云南名品、名牌的“YC”标志;2009年,国家外交部正式将昆明工艺美术奇葩“民族娃娃”定为外交国礼。“2010年8月,我们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云南省文产厅把我们的26个‘民族娃娃’做成两米多高,放在云南馆内。同时,我们企业设了一个柜台销售我们的娃娃。8月份刚好是暑期,孩子们跟着父母在柜台上看到我们的‘民族娃娃’,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喜欢。很多小孩抱着不放一定要买,有些父母不买,孩子就哭了。”

细节苛求完美

员工敬业客户忠诚

娃娃个头小,又是手工制作,因此要求工人要无比耐心和细心。精雕、串珠、编织、缝制、打磨、检验……从做身子、做头发、做衣服、做装饰、再到做饰品等等,全手工的主要工艺环节有20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一个作品可能就废了,因此,这需要员工格外的专注、细心。公司的200多名职工中,残疾人占20%、下岗女工占30%、农民工占50%。他们算得上这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的工人也一跟我就是十多年,我按时发工资,为他解决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许多德国的、香港的、日本的和东南亚国家的客商和我们一合作就是十几年,为什么?”任立华在自问自答,“首先,我们能保质保量完成产品;其次,他们拿着这个产品确实能卖出去,能赚到钱;再次,我们恪守信用。曾经有一个客户因为银行出错,给我们连续打了三次款,200多万,当时,我们赶快给对方写信告知情况并且把钱给他退回去,对方非常感谢我们。另一个客户是由于自己出错,连续给我们打款两次,我们告知情况,问是否退回去,对方说不用退了,等再次订单,把这个钱减下就是了。”对客人来说,只要有质量问题,就全部撤回来。如果有一个是坏的,宁愿把它废掉,也不卖出去。

积极申请专利

知识产权打败仿冒者

任立华的娃娃有上百个系列,同时还有民族服饰画、布艺工艺花等工艺美术产品,申请外观专利100多项。

随着“民族娃娃”的成功,市场出现了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产品。有些假冒卡通娃只有局部细微地方和专利产品有区别,大多客商一眼分不清真伪。任立华为此打了一场当地有名的官司,将昆明西山区春城民族玩具厂告上法庭,索赔5个少数民族卡通娃形象被侵权的损失共计100万元,还将昆明和贵州一家玩具生产商、一家销售高仿少数民族卡通娃的销售商一并告上法庭。

民族娃娃范文2

关键词:达能;娃哈哈;民族品牌;启示

近来,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这场因达能欲强行并购娃哈哈引发的“达娃之争”可谓沸沸扬扬,引起国内外媒体与公众的普遍关注。“保护民族品牌”、“阴阳合同”、“竞业禁止”、“反垄断”等字眼成为“达娃之争”的焦点。“达娃之争”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尤其是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在选择跨国公司或大型外企作为合作伙伴时,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得到警示,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达娃之争”的来龙去脉。

1 达能与娃哈哈的合作背景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占51%的股权,娃哈哈占49%的股权,其中,娃哈哈集团以“娃哈哈”商标作价1亿元人民币,其中的5000万元作为合资公司的资本金出资,另外5000万元作为增资投入合资公司。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但遭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拒绝,因此后来双方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其中的条款是:“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10年来,娃哈哈相继又与达能合资建立了39家合资公司,占目前娃哈哈集团公司下属公司总数的39%。然而合资以后,双方的合作并不愉快。就在此时,达能收购了当时娃哈哈最大的竞争对手乐百氏。1999年,宗庆后和中方决策班子商量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杭州娃哈哈集团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为引进外资,加快企业发展的需要,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合资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娃哈哈与达能公司各持股49%,百富勤持股2%。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1996年2月,达能与娃哈哈签订的《“娃哈哈”商标权转让合同》未得到商标局核准,便又签订两份内容不一致的“阴阳”《商标许可使用合同》,一份向国家商标局备案,一份未备案。备案的“阳合同”是一份简式合同,没有对商标的许可使用规定过多的限制。未备案“阴合同”是一份详细的合同,规定了对商标使用的限制。

2 达能与娃哈哈互有违约行为

在合作的过程中,达能收购了乐百氏、正广和,并参股光明、蒙牛、汇源等与娃哈哈有竞争关系的企业。而娃哈哈集团则建立了39家与达能没有产权关系的非合资企业,生产标有“娃哈哈”商标的产品,这些产品均通过合资公司对外销售。

3 “达娃之争”开战

2007年4月8日,娃哈哈与达能之间的纠纷终于爆发。2007年4月11日,达能集团在上海举行新闻会,声称娃哈哈品牌属于合资公司。2007年5月9日,达能启动相关程序,要求宗庆后代表合资公司起诉非合资公司,并设定了30天的期限。2007年5月10日,娃哈哈发表声明将积极应诉奉陪到底,2007年6月8日,宗庆后辞去合资公司董事长职务。2007年7月2日,宗庆后在与海内外200多家媒体的400多名记者的见面会上,给大家呈现了保护民族品牌的爱国姿态。而达能接受媒体专访时把娃哈哈私有化构想和宗庆后之女宗馥莉的离岸公司作为核心问题提出来,对达能收购乐百氏、蒙牛等与娃哈哈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却只字不提。

这场相互揭短的“达娃之争”会给达能与娃哈哈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从纷争骤起到现在不过数月,达能的股市价值跌幅达10%,这表示欧洲投资者已经开始对达能投反对票了。而长此以往,娃哈哈在消费者心目中几百亿的品牌价值也难免会“身价大跌”。不论这场纷争最后的结果如何,达能与娃哈哈都不是赢家。

那么,作为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得出一些启示,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争取品牌发展、中外合作愉快的双赢结果。

(1)本土企业与外资的合作应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宗庆后事后感慨达能与娃哈哈正是没有恪守以上原则,才导致事态愈发严重。媒体将宗庆后与达能的反目戏称为“中国式离婚”,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的合资期间,各自有过“背叛”对方的行为。现在走到了“离婚”的地步,不禁让人疑惑双方的“感情基础”,即建立合作关系的最初,二者是否相互尊重,相敬如宾,还是仅仅为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关系漠然,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与对方争夺利益。

(2)签订合同前应三思而为,一旦双方订立合同就应遵守游戏规则,秉持“合约精神”。宗庆后承认这次事件的最大教训之一就是自己在签订合同前没有仔细研读所有条款,没想到其中的一句话引发了如此大的纠纷。合同订立的游戏规则是缔约双方必须遵守的,除非双方协商一致修改合同、改变游戏规则,否则合同的效力不容置疑,双方必须守约而为。因而在签订合同前一定要做好功课,聘请律师团对各项条款逐一研究,发现问题后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在合同上签字盖章前要慎之又慎,签字生效后就要尊重合同的效力,守约办事,否则要付出违约代价。宗庆后现在想要以显失公平为由推翻合同,恐怕理由牵强且面临超过诉讼时效的风险。许多人认为国人合约精神的缺乏是中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最大障碍,这次的“达娃之争”又给本土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不遵守游戏规则者将难逃出局的命运。而一味煽动民族大义的情绪,搞群众运动显然不是国际商业规则,宗庆后的声援者再多,也还是要依法办事,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3)对并购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某著名的国际律师曾说过,国际上并购完全成功的只占到并购总量的30%左右。本土企业在不熟悉国际商业规则的情况下,面对已做好长远谋略的强大的外资,难免面临并购失败的风险。例如,娃哈哈最初是与百富勤、达能两家公司合资的,在股权分配上,娃哈哈持股49%,百富勤、达能公司持股51%,娃哈哈是实际意义上的第一大股东,拥有相对控股权。然而,在合作之初,达能在控股权上就是留有后招的:百富勤公司与达能公司是联系很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合资公司中可以彼此通气合作。果然,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百富勤将娃哈哈的股份转让给了达能,而娃哈哈却是在合资公司中百富勤的董事改由达能方派出的董事替代时才知道江山已经易主。正是在资本运作上的“短腿”,才使得娃哈哈陷入了如今的窘境。因而在并购前,本土企业应做好防范风险的各项准备。如请专业人员事先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并在起草法律文件和参与谈判中有效进行法律风险控制等。应对并购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规避风险,可以通过保证承诺、先决条件、赔偿责任等合同条款设计将合作失败的损失最小化。 转贴于

(4)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机制。从这次“达娃之争”事件,可以看到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危”是危险,“机”蕴藏着机遇。因为企业的危机会使其成为公众的焦点,如果危机处理得当,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如何将危险转化成机遇,依赖于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运用之道。达能在这次企业危机中损失较为惨重,股指下跌,在国内外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而娃哈哈高举保护民族品牌的爱国旗帜,各地的声援不断,一度争取了一边倒的舆论支持,宗庆后显示了其“事件营销”的能力。然而,达能与娃哈哈之间的“口水战”并不能真正解决企业的危机,冷静下来的国内公众已经不会仅凭朴素的民族情感一味袒护本土企业娃哈哈,而把达能等外资看作可憎的“豺狼虎豹”。公众已经看到了达能与娃哈哈互有违约、互有过错的情况,娃哈哈的品牌形象会因此事件受到正面还是负面影响到现在为止还是未知数。但若这两家名企都建立了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危机发生后,立刻启动纠纷应急机制,形成有组织、有规划、有步骤地商战方案,那么无疑会在这场纠纷中争得几分胜算,将危机转化为企业更好发展的契机。

(5)民族品牌的保护不应过于依靠本土企业的呐喊或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应仰仗法律的立法完善与有力执行。“达娃之争”引发保护民族品牌的呼声一片,尤其是达能并购乐百氏的失败案例,使公众担心娃哈哈倘若落入达能之手,也会像乐百氏一样销声匿迹。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民族品牌,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据悉,许多欧美国家都有一系列的并购风险防范措施。如德国的法律规定,禁止导致收购方产生或强化市场垄断地位的并购行为;在加拿大,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并购协议必须经过政府批准后方可生效。我们的联想集团在美国被冠以“危及国家安全”之名而拒之门外,印度也以经济安全的名义阻止华为集团在其国土设厂。民族品牌需要保护,但保护措施应该规范化、法制化,仅仅在品牌遭遇并购危机时,企业向公众呐喊赢得声援是于事无补的,而政府向民族品牌一边倒进行干预也是不合时宜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达能收购娃哈哈一事表达了商务部的中立态度,表示中国已出台了有关外资并购的规定,商务部将严格按照规定行事,既要增强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的信心,同时也会按照规定保护中国企业的权利。在《反垄断法》尚未出台的背景下,我国应依照现行法律法规判断达能的行为是否已经形成了市场垄断,破坏了公平竞争,危及了产业安全甚至国家经济安全,依法对“达娃之争”进行评判,确认娃哈哈品牌的归属。

“达娃之争”事件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许多启示,当这样的本土企业在选择外资合作时,应该慎之又慎,注意控制并购风险,更加要遵守商业规则,秉持“合约精神”,出现争议后,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及时诉诸法律。宗庆后从一开始打着“情感牌”、“民族牌”,最后还是要回归法律解决问题的轨道。达能与娃哈哈的“中国式离婚”还没有落幕,不论结局如何,“离婚成本”一定会损伤双方的元气。本土企业要引以为戒,依法办事,努力构建和谐的股东关系、合作关系,争取民族品牌发展、中外股东盈利的美满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育琨.娃哈哈的创伤将长出合约精神[N].广州日报,2007-04-24.

民族娃娃范文3

【关键词】社会活动;爱祖国;艺术美

整个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由最初对祖国的模糊认知,过渡到现在已累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知道祖国很大,有灿烂的文化,萌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了解相关中国的知识,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幼儿自主创设环境,萌发做中国娃的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玩具娃娃、中国地图、画纸、蜡笔、记号笔、彩色纸、剪刀、双面胶等。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家长帮忙收集自己去祖国各地旅游的照片以及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和特色文化的照片;请家长为孩子介绍自己所带的照片,帮孩子丰富相关的知识。

3.环境准备:讲收集的照片、图片、各种民族特色的物品等布置在教室四周,孩子随着主题的开展,已积累了相关的经验。

三、重点、难点

幼儿把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做中国娃的自豪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活动过程

1.各种玩具娃娃布置成一个“玩具娃娃乐园”。

师:今天玩具娃娃乐园开张了,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娃娃乐园参观吧。

:哇,这么多的娃娃,小朋友们快去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娃娃做个朋友吧。

2.幼儿介绍自己的娃娃。

⑴师:你们的娃娃朋友一样吗?谁来介绍下自己的娃娃朋友?

幼儿介绍娃娃。只要能说到“中国娃娃”“外国娃娃”就可以了。

⑵中国娃娃长得怎么样呢?

小结:中国娃娃有黑黑的头发,黑黑的眼睛和黄皮肤。我们小朋友和中国娃娃长得一样,我们就是中国娃。

⑶启发幼儿将中国小朋友与其他国家小朋友进行比较,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处。

3.幼儿介绍中国,激发自己是中国娃的自豪感。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一样。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是聪明的中国人,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下你知道的中国?

幼儿1:我知道中国的国旗,她叫五星红旗,上面有五颗金星,一颗大一颗小。

师:我们学过了一首有关国旗的歌曲,大家一起来演唱吧。

幼儿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国旗国旗我爱你》,激发幼儿喜欢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

幼儿2:我知道中国的地图,我最喜欢拼中国地图了。

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⑴中国地图像什么?

⑵我们的首都在哪?

⑶我们住在哪儿?我国比较大的省份有哪些?比较小的省份有哪些?台湾省在哪?你还知道地图上的哪个地方?

小结:我们的中国地图就像一只大公鸡。我们56个民族都住在这个大公鸡上。

幼儿3:我们中国有许多风景漂亮的地方:有万里长城、有桂林山水、有兵马俑……

幼儿4……

4.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心中对中国的热爱之情。

师:我们是中国娃,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彩纸、剪刀、画笔,你可以和平板的好朋友一起商量、讨论一下,说一说,你最喜欢中国的什么,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完成后自己布置到主题墙上。

幼儿自由选择制作国旗、中国地图、画中国娃等。

5.幼儿自主创设环境,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布置到主题墙上,并为同伴作介绍。

6.活动延伸:

画和平鸽,进一步激发孩子爱祖国、爱和平的情感。

活动反思:每一个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幼儿能与主题环境进行“对话”。因此我们努力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题环境,让幼儿成为名副其实的主题环境的创设者。

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他们三三两两分别讨论着,有的说:“我要做面国旗,我喜欢我们的国旗,上面还有五颗金星呢!”有的说:“我是中国娃娃,我要画我们的中国娃娃。”有人马上附和:“我也要画,我还要画其他民族的娃娃。”有的孩子说:“我要做中国地图,谁要和我一起做的?”……他们互相讨论着、商量着,最后,他们自由组合在一起,有的做国旗,有的做地图,有的画中国娃。

他们非常认真、专注,贝贝、凝凝、佳佳、晨晨他们合作完成了一面国旗,看着完成的国旗,他们开心地笑了,佳佳还向着国旗敬礼,其他人看了,也马上向国旗敬礼!

几个制作中国地图的孩子,站在电视机前,看着地图,仔细地观察着,一个个撕出了自己喜欢的省份,范黄辰说:“我爷爷在沈阳,我撕的是沈阳。”余睿涵说:“我去过北京,看这是我撕的北京。”龚御钦说:“我去海南旅游的,那儿的风景很漂亮,我撕的是海南。”……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知道的地方一个个撕了出来,一幅美丽的中国地图完成了。

民族娃娃范文4

一个“唐娃娃”;一间“唐人坊”;一所“非遗学院”。从小就喜欢布娃娃的唐燕,把自己的梦想与事业结合起来,从此与贵州结下不解之缘。

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唐燕与贵州结缘,投身贵州:创办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以下简称“非遗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全额资助,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创立文化公司,为“非遗学院”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

“一见钟情”成就“唐娃娃”

唐燕是地道的北京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多才多艺,受他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工艺美术。”唐燕回忆说。

高考时,唐燕因两分之差跟自己心仪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失之交臂。她选择了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就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航天部信息中心担任电脑软件程序员,一干就是八年。后来,她辞掉工作与朋友一起创立电脑公司,成为中关村第一批创业者。

从事电脑行业,给唐燕带来不菲收入,但她内心觉得空落落。她常常问自己:“我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1998年的一天,唐燕路过某购物中心时,第一次看到了“北京绢人”。“那一刻,我知道我喜欢什么了。”

“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品,以丝绢为主制成人形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历史。从小就喜欢布娃娃的唐燕,对北京绢人“一见钟情”。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娃娃,美国有芭比,俄罗斯有套娃,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中国娃娃?”唐燕决定要打造有中国传统、北京特色的娃娃。

将电脑公司委托给丈夫打理后,唐燕投身到她从小就热爱的工艺美术行业,投身于绢人的保护与传承之中。通过拜师学艺,唐燕学会了绢人制作技艺。不久,她创立了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绢人制作工艺进行改良,设计研发出了“唐娃娃”。

经过多年发展,“唐娃娃”成为知名品牌,拥有10多个系列、500多个品种。

2011年,因公益来到贵州的唐燕,发现了两个现象:一是贵州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传承堪忧;二是贵州贫困山区的女孩初中毕业就早早出嫁,缺乏一技之L,生活艰难。

贵州之行,给了唐燕很大的触动:“我能为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和贫困学子做点什么?”

“非遗学院”培养传承人

2011年6月,唐燕与位于贵州惠水县的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联合创办了“非遗学院”,开设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

为何要到贵州创办“非遗学院”?“在贵州,我看到很多灿烂的民族手工艺的同时,也发现贵州的女孩儿心灵手巧。可因为家庭贫困,她们的天赋被埋没了。”唐燕告诉记者,由于家庭贫困,不少女孩子年纪轻轻就出嫁了,由于缺少文化,导致下一代也没能接受良好教育,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非遗学院”专门选拔心灵手巧的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女孩到学院读书,“一方面,让她们把自己的天赋运用到民族工艺的学习之中,培养她们成为传承人;另一方面,让她们习得一技之长,能够到企业工作,帮助家庭脱贫。”唐燕说。

从2012年开始,唐燕亲临招生第一线,精准招生,以惠水贫困乡村初中毕业的少数民族女生为主,至今共招收了180名学生。

唐燕用自己多年收集购置得来的贵州民族民间服饰,在非遗学院建立了一个“民族服饰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收藏贵州民族服饰100多套,还有背扇、蜡染幡旗、剪纸、手工纸等。

唐燕说,非遗学院“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既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还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到唐燕在北京的唐人坊上班。

后来,唐燕意识到,很多学生到北京工作后没有办法照顾家庭。“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面临着婚嫁问题。我们希望她们毕业和结婚生子后,仍旧能够自立自强,也希望她们的下一代不要成为留守儿童。”为此,2015年8月,唐燕又投资500万元在惠水县注册成立“贵州唐人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Q版“唐娃娃”走出国门

非遗学院学生融合中国历史典故、中国戏曲和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等元素研发的Q版唐娃娃,颇受青睐。2015年5月21日,国家主席夫人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斯科奇-欧克伯恩学校师生,亲手将这些Q版唐娃娃送给了澳大利亚小客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非遗学院的学生们受到极大鼓舞。

唐燕又结合自己研发“唐娃娃”的经验,根据黔南布依族、水族的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出贵州少数民族人偶系列、蜡染、苗绣制品等产品。

2015年,贵州唐人坊先后承担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大型活动及赛事的纪念品研发制作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学生通过在非遗学院的学习,改变了命运。惠水县摆金镇扪摆村的韦梅就是其中一位。韦梅家庭贫困,“如果不是得到非遗学院资助读书,我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过两年就结婚生子了。”韦梅说,非遗学院为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非遗学院学了一年半之后,韦梅到北京唐人坊开始一年半的顶岗实习。现在她担任了唐娃娃手工DIY课程老师,进入北京的中小学授课。

民族娃娃范文5

幼儿园庆祝国庆活动策划(一)

活动目标:

1、知道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理解国庆节的含义。

2、大胆表述有关国庆节的经验和见闻。

3、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国庆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活动准备:

1、向周围的人了解国庆节的意义。收集报纸、电视或杂志上的有关国庆节的新闻。

2、制作国旗的材料或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理解国庆节的意义。

教师:你们知道我国的国庆节是哪一天吗?国庆节是什么样的节日?

幼儿交流关于国庆节的知识。

教师小结:10月1日是国庆节,是我们的祖国妈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所以全中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庆祝这个节日。

2、幼儿制作国旗、装饰班级环境。

启发幼儿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

幼儿制作国旗,并布置在班级环境中。

幼儿园庆祝国庆活动策划(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谈话,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简单了解国庆节的含义。

2、培养幼儿喜欢讲述的习惯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3、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4、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活动准备:

收集国庆外出游玩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围坐成圆圈进行谈话活动。

1、谈谈自己国庆节假日的生活。

师:小朋友们好几天没来幼儿园了,老师真想你们啊,这几天,你们玩得开心吗?(开心)

2、你们知道哪一天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十月一日),对了这一天就是国庆节。

3、谁能来说说这个国庆节你是怎样度过的?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讲讲自己的国庆假期生活)

4、教师可以先谈谈自己在国庆里是怎样度过的,看到了些什么和发生了什么事。

师:分别请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假期的活动。

5、重点对卡壳的幼儿进行启发,如你去哪里啦?妈妈是否带你去好玩的地方,吃好吃的东西?

6、引导幼儿和同伴互相讲述在节日中兴的一件事。

7、用流利清晰的语言来说说自己在国庆期间去过那个地方,做过什么有趣的事?

二、结合有关国庆的视频画面,拓展幼儿对国庆节的了解。

师:你们知道我国人民怎样庆祝我们国家的生日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收看国庆阅兵的视频

三、帮助幼儿复习对国庆节的认识。如时间、节日特点等。

四、结束部分

玩《击鼓传球》的游戏。当花在某一个幼儿手幼儿念一首上时,让儿歌或歌曲。

幼儿园庆祝国庆活动策划(三)

内容与要求:

1、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全中国人民的节日。

2、体验庆祝国庆的欢乐情绪。

活动具体内容:

活动提示:欢腾的国庆节,我爱中国

国庆前夕:

去附近街道观看节日布置,了解和感受人们迎国庆的欢乐情绪。讨论怎样布置活动室迎接国庆,并一起分工制作和布置活动室,准备和排练迎国庆的节目。

了不起的中国人:

师生共同收集材料,在区域中安排如奥运会国旗、国歌京剧脸谱中国功夫等内容。了解我国许多有名的人和事,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五星红旗我爱你:

了解国旗的外形特征及简单意义,提供美工材料,在看看做做中增进热爱中国、热爱国旗的情感。大胆画出升国旗的场景,初步掌握抬头背面人的绘画技巧。

国庆真热闹:挂灯笼

通过挂灯笼庆国庆活动,比较灯笼的不同特征,从而学习5的加法,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试着按照画面上的式题,在大门和墙上挂上灯笼,说出理由。

愉快的国庆节:

1、知道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回忆国庆节的热闹情景,感受国庆节的欢乐气氛。

2、观察讨论画有国庆情景的窗口,并在空白窗口内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欢庆的情景,把各自的窗口贴在活动室内的高楼上互相观赏讨论,进一步体验节日的热闹。

节日的夜晚:

提供焰火影象资料及各种美工材料如火柴、胶水、彩纸等,描述国庆礼花的品种、颜色、燃放过程,交谈观看礼花的感受。用各种材料表现礼花,学习用火柴粘贴礼花和楼房的方法。

超级问答赛:

通过问答赛的形式,以轮换问答的方式进行比赛,问答的问题须与国庆有关,在游戏氛围中展开。使幼儿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国庆节以及祖国的一些常识。

幼儿园庆祝国庆活动策划(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各少数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及服饰特色。

2.幼儿能欣赏中国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造型装扮,感受各民族服饰的装饰美,懂得尊重服装文化的多元性。

3.在活动中,幼儿能够综合运用搓、揉、捏等泥塑方法,表现民族人物的形象特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大班幼儿已经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各自的服饰特征;大班幼儿已有泥塑的经验。

2.材料准备:民族娃娃的示范作品2~3件,面泥或超轻土、泥工工具、牙签。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民族娃娃示范作品,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感受常见民族服饰的色彩和造型装扮、观察民族娃娃的整体结构。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民族娃娃的制作方法,探索制作民族娃娃的泥塑技巧,鼓励幼儿创作自己喜欢的民族娃娃。

3.在幼儿自由创作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表现出各民族服饰的装饰特点。

4.教师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民族娃娃,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及制作方法,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结合美工区材料继续装饰民族服饰,还可以收集扣子、毛线、碎布料等材料,制作不一样的民族娃娃。

2.引导幼儿将活动中自制的民族娃娃投放至表演区当作表演道具,进行表演游戏。

3.请幼儿在家里以绘画的方式表现民族娃娃。

幼儿园庆祝国庆活动策划(五)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国庆节的来历,能说出我国的标志国旗、国徽,知道国歌的旋律。

2.幼儿能说出几种庆祝十一的活动形式,让幼儿体验国庆的欢乐气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国庆节外出游玩的经历。

2.材料准备:国庆节热闹场景的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请幼儿说说对国庆节的认识。

2.情景体验。教师可播放国庆相关视频,出示国庆节热闹场景的相关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人们庆祝十一的方式。

3.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庆祝十一的哪种形式和原因。

活动延伸

民族娃娃范文6

[关键词]莫里森;成长;祖先;社区

《所罗门之歌》为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力作。目前为止,已有很多评论家就文章的民族身份等主题,形象丰富的人物、民间故事p歌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有关小说鲜明民族意蕴成长模式的专门论述尚不多见。因此,本文以莫里森特殊的文化立场为基点探讨奶娃崭新的成长模式,以期揭示这种成长模式的现实意义和莫里森的美学价值。

美国文学史上不乏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如《哈克贝利・芬》、《白鲸》和《麦田的守望者》。有评论家认为《所罗门之歌》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恩迪里・奥雷理在专著中指出:“《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传统的成长小说。”虽然,该小说采用美国传统文学中的成长原型,主人公奶娃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自私、迷惘和不负责任的纨绔子弟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的成年人。但莫里森并没有原封不动地沿袭美国传统成长模式,而是融合黑人文化,赋予成长独呢的黑人民族文化意义。

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主义”至上,个人都不断追求自由和自我,竭力表现自我与众不同。“自主和社会化这对张力在美国成长小说中没有得到化解,仍然存在。”主人公拒绝被社会化,弗洛伊德式的“自我”崩塌了,要么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要么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因此“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无法和现实达成妥协,更不用说融入社会了。”

在《所罗门之歌》中,作者将黑人文化中祖先和社区的概念融入了奶娃的成长经验中,由此塑造了有别于美国成长小说中主人公追求个人主义却拒绝社会化而惘然、失望的模式。奶娃只有从与黑人社区的接触中习得祖先的文化遗产并获得人生智慧,认识到与过去的联系中自己合适的位置,才能抛弃其自私自利的习性,改过自新,成为一个有爱心且勇敢面对现实,乐观追求人生真谛的成人,“当他把家族和个人的历史融入对现在的认识,修复了其分裂的精神状态,平生第一次感到生活是协调的。”

祖先是非洲文化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概念,与西方传统文化中直线的时间观念不同,黑人所持的是一种循环的概念:即使人的躯体没了,灵魂还留在人间,继续陪伴影响后人。“祖先是人类与神或上帝之间的桥梁,因为他们既是人又是神或上帝……祖先帮助人如何生存,提醒人要对他人、对上帝负责。”

“上路”是成长小说中基本的结构要素之一。在小说中,奶娃也踏上了成长的旅途,作者为奶娃设计的是走向南方的成长之旅。南方,对黑人来说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南方,虽然与奴隶制的历史相勾连,但却是黑人祖先的生息繁衍之地,传统文化的摇篮。历史学家威尔莫指出:“南方教会了黑人放弃极端的个人主义,选择与群体团结一致,与自然保持休戚相关的联系,同时引导他们尊敬自己的祖先和在世的人。”奶娃成长之旅的终点是偏僻的小村庄――沙理玛。莫里森认为:“给人以忠告和保护,仁爱而充满智慧的祖先活于农村而不是大城市里。”沙理玛保存着与非洲极其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风情。村里妇女的模样和举止都酷似极具黑人特色的派拉特,出门时也没有拿皮包之类的习惯。这些都进一步拉近了奶娃与祖先的距离并把他引向祖先的栖息之地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摇篮。

在“上路”之前,奶娃是个对祖先毫无所知的“无根”青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完全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他想通过“远离那个家”,“离开这个城市”,摆脱与过去、与他人的一切关联来获取自由。但在南方,通过聆听祖先的故事并亲身感知黑人社区对祖先的认识,奶娃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日渐变化,改过自新,积极面对现实生活。“这个故事他以前不知听过多少遍了,每次总是半信半疑的,今天听这人再次讲起这个故事,他却备觉兴奋,也可能是由于身处当年故事的发生地”,“老人们坐在厨房里…… 谈论着他的祖父。奶娃也跟着思念起祖父来”,此时奶娃不再躲避过去,祖先的种种激发了他对过去的兴趣,也打开了他那颗从未开启的心扉。随着对祖父的了解越多,“他也就越感到他的生活中缺少了些什么”。有关祖先的一切使其心灵受到触动,使他对瑟丝的遭遇产生一股怜悯之情。从苏珊家出来后,奶娃对祖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承认“自从丹维尔以来,他对他的亲人(不仅仅是他遇到的)的兴趣在与日俱增”,他心里有一大堆关于祖先的疑问,这些疑问促使奶娃去寻找家族历史。当他把关于祖先的经历原原本本地连贯起来,得知曾祖父能飞时,奶娃为能生在这样的家庭而兴奋,纵情高喊,用拳头击打着水,然后又跳起来,似乎他也能飞。关于其祖先的故事给他空虚的头脑里注入了沉甸甸的历史养分,意识到世上万物都是紧密相联的,“感到和他们有着联系,似乎有某种和他们共有的密码、脉搏或信息。当初在家时他可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他从来没觉得自己属于哪块地方或某个人”;同时,祖先对其身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和责任,思维方式也彻底改变了,整个人脱胎换骨,“他想派拉特,想他的家,想他一意孤行要离开的亲人”。文章最后,奶娃像曾祖父一样在所罗门跳台的一跃,表明他悟出了人生真谛并积极去追求:“解放和超越――飞行的原义或是引申义,随着自我的寻得呈现出来。”

社区体现着民族文化记忆,是黑人个人生存与发展之本,力量之源。莫里森在评价《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时指出:“这比她犯的任何错都要难以原谅,因为这表明她缺乏群体感,那些认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评论家认为她是一个获救者,但在黑人社区中,她是一个失落者”。其一语道破了她对黑人社区重大作用的肯定与强调,对美国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否定。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把奶娃的自我身份建立在民间传说上,目的是要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题:个人身份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文中莫里森刻画了平凡而又引人深思的黑人社区――保存着非洲古朴的风范,继续发挥其包容、教导和感化个体的作用。“坐在苏珊・勃德的起居室里,同‘甜美’躺在一起,在渥涅尔的餐桌上和那些男从一起吃饭,每逢这种时候他都不必去备受煎熬,去煞费苦心地装模作样。”

在踏上南行之旅前,奶娃是一个毫无责任感、毫无爱心的青年,“生活没有内容,没有目标”。有次打了父亲之后在街上,所有的行人都挤在马路的一边迎面朝他走来,这一举动暗示奶娃是不合群的。他和自己的家人及亲人也形同陌路,对两个姐姐和母亲从没真正关心过,只是指使和利用,对于哈格尔更甚,玩弄了她12年后,他竟然以一张冷漠的卡片来结束他们之间的关系。“上路”后,奶娃通过接触黑人社区,并从社区中得到帮助和引导,寻得家族历史并习得黑人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刻体会到黑人社区的无穷感染力和“疗救”受创心灵的医治作用,心灵受到震撼,意识到自己的自私,整个人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并积极面对人生的成年人。

身处黑人社区的文化氛围中,奶娃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净化。初到丹维尔,见到库柏牧师夫妻时,他觉得“来到一个人地两生的地方,居然找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认识你的亲友,这当然让人喜出望外”。以前奶娃对种族问题毫无兴趣,当吉他一伙人讨论一个黑人小伙子被白人支解身死时,他只是站在旁边听,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而当丹维尔人给他讲述白人杀害他祖先并对其他黑人干的一些勾当时,他对没人把干坏事的人绳之以法而勃然大怒,“奶娃对他自己的怒气也莫名其妙。他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时没有感到愤慨。可是现在为什么会大动肝火了呢?”与社区的初次接触使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莫名其妙的认同感并感到他的生活中缺少了些什么。与瑟丝促膝谈心时,“随着她的想法触动了他的心”,奶娃居然做了一件令其最贴心的朋友吉他都不相信的善事:主动帮一个陌生人抬板条箱。与社区成员接触后,奶娃心灵受到触动,深感支配黑人生活和模塑人们性格的文化与自己以往所接受的白人传统文化完全不同,老瑟丝对奶娃说:“你不听人讲话……你的看法不过是放屁”,那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以往的思维模式受到冲击,情感慢慢地向黑人社区靠近。

与丹维尔人的接触使奶娃思想上有了转变,但还没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其成长之路还很漫长,仍需要社区的帮助和引导。沙理玛的男人见奶娃不可一世的架势,皮肤和他们一般黝黑,却长着一颗白人的心,便建议他一块去打猎。打猎故事的情节模式源于远古的成年礼仪式,前苏联学者托卡列夫在谈到原始民族的成年仪式时说:“在此期间,必须接受系统的训练,主要为狩猎技能的传授”。正是他们这一用心良苦意在让他能步上成熟之路的“要求”使奶娃踏出了成长的关键一步:精神上的成熟。奶娃在加尔文等具备民族文化传统社区成员的带领下进林打猎,被授予黑人文化传统和做人的教诲,并经过林中种种肉体和心灵的磨砺和考验后,奶娃经历了一次“死亡”,“再生”后脱掉了原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外衣,认识到人与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个以黑人民族文化为指导且精神上富足的成年人。“他有生以来还从来没这么迫切和幸福”。

综上所述,莫里森并没有完全拘囿于美国传统成长模式,而是融合黑人文化,赋予成长独特的民族文化意义,凸显祖先及社区对于在种族歧视和价值观被扭曲的逆境下的黑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作家提出这种模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不仅给予警示,因为她感到太多在美国定居的“非洲人忘记了交流的必要性,摆脱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自私的个人主义在他们心中萌芽”。同时给予启示:黑人只要能保持黑人文化,就可以挺直腰杆生活在属于他们的国土上且积极向上地谋生活,创文明。

借此以上对具有鲜明黑人民族意蕴成长模式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莫里森痛惜批评家把她的作品放入一个已经确定的文学传统里,因为莫里森渴望的是那种能把她放在她所说的“黑人风格”里的美学分析,这种话语风格就是她所说的“忠实地反映美国黑人文化的美学传统”。

[参考文献]

[1] Andrea O’ Reilly. Toni Morrison and motherhood: a politics of the heart [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4, 94.

[2] Valerie Smith. Toni Morrison’s Song of Solomon: a casebook[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33.

[3] Graham Russell Hodges. Studies in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M]. Colg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Wilmore, Garyraud s. Black Religion and Black Radicalism[M], New York: Orbis Books. 1973.

[5] Susan L. Blake. “Folklore and Community in song of Solomon”, MELUS:7:3 (Fall 1980).

[6] Morrison, Toni. “Memory, Creation, Writing.” Thought 59(1984):385-90.

[7] 孙胜忠.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5).

[8] 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读解[A]. 虞建华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书[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 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桓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民族娃娃范文7

一、事件回顾

2009年9月30日持续3年的“达娃”之争,最终以达能接受娃哈哈3亿欧元和解费同意出售在39家合资公司里的51%的股权落幕。这一持续3年的“达娃”之争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呢?

1. 背 景:法国达能集团是总部设在巴黎的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产品遍及100多个国家。在九十年代初开始进军中国,曾拥有乐百氏92%股权、梅林正广和50%股权、光明20.1%股权、汇源22.18%股权。杭州娃哈哈集团是创建于1987年的一家校办企业,二十世纪中期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并且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

2. 缘 起:1996年,娃哈哈由于在国内上市失败,急于寻觅资金,最终与达能及百富勤合资成立五家合资公司,娃哈哈集团以现有厂房、设备、土地出资占49%的股份,香港百富勤与达能以现金出资占51%,后因百富勤破产,达能成为合资公司的最大控股方。合资公司成立之时双方在合作协议中约定,娃哈哈集团同意向合资公司转让价值为1亿元的商标。其中5000万作投资,另外5000万则向娃哈哈购买商标。但是,这个商标转让协议不符合中国的有关法律,未能通过政府审核,后来双方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规定:“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接下来的几年中,娃哈哈集团先后建立了十几家与达能集团没有合资关系的非合资企业,主要生产饮料和食品,并以“娃哈哈”为商标。

3. 经 过:2006年,达能以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收购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成立并且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2007年更是抛出以40亿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当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收购一旦实现,中方将丧失对娃哈哈的绝对控制权。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表示出强烈不满,认为《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商标转让合同,作为商标所有权人有权使用商标,被许可人无权干涉。而达能也对娃哈哈给予了强烈指责,认为 达能与娃哈哈是在公平、合法基础上签订的合同,娃哈哈合资企业享有独家生产、经营、销售娃哈哈品牌食品和饮料的权利。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组建非合资企业,未经合资公司同意使用娃哈哈商标,违背了合作协议。自此,达娃之争爆发,一场民族品牌与境外资本的较量、并购与反并购的战争彻底拉开了序幕。双方矛盾日益激化,纠纷不断升级,由商业规则到民族产业,由外资并购到国家经济安全,由开始的相互指责演变为双方互相的法律战。直至09年才落下帷幕,回顾这一段历史不由得引发一些思考,中国企业在中外企业合资中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二、“达娃”之争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合资前要考虑好合作目的

1996年,娃哈哈由于在国内上市失败,急于寻觅资金,最终与达能合作,达能首期注入资金4500万美元,随后不断追加投资,到2006年已经向娃哈哈累计注资7000万美元。合资之后,娃哈哈资金充足,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中, 更是标出了9350万元人民币。从“达娃”合作的目的来看,出身于校办企业的娃哈哈,由于融资渠道狭窄等原因,希望以市场作为筹码吸引到外部资金或者技术,并且借助这些外部资金、技术的帮助,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宗庆后认为,引进达能除了需要资金,更需要技术,而达能带给娃哈哈的技术却很少。同娃哈哈一样,中国企业在和外资合作中普遍抱有用市场换资金、技术的美好愿望。但改革开放近三十多年,在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从“达娃”合作中我们看到,中国企业不仅没有换来高端技术,还丢掉了大部分市场甚至有丧失品牌的危险。

那么民族企业与外资合作之前需要首先考虑哪些因素呢?第一,合作目的。企业合资是需要资金,还是要树立品牌,如果为了套现,不妨出让股权,将企业的命运寄托于外方;如果是想树立品牌,利用外资包括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等,发展壮大自己,则应该牢牢控制住51%以上比例的股权。第二,考虑好与合作目的相匹配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者时要注意产业投资者与财务投资者的有所不同。产业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消灭竞争对手,控制所投资企业的经营,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达到扩张的目的,如达能就是典型的产业投资者。而作为财务投资者则以投资收益为最终目标,只是帮助公司融资,而不愿介入公司运作,如鼎晖、华平等。中国企业一定要考虑好初衷,要挣钱还是要树立品牌,如果只考虑挣钱的话,可以选择作为产业投资者依附于国外大品牌。但如果想做自主品牌利用外资包括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等,发展壮大自己,则应选择财务投资者。

(二)合资前要进行全面而深入地调研

娃哈哈在与达能合资中,最关键的失误是在合资前缺乏深入的调研,疏忽了对条约细节的研究。首先,在“达娃”合资前期,娃哈哈没有仔细调查达能以往的合资行为,更没有注意到达能掌控百富勤70%的控股权,导致它在对待合资公司股权转让时束后无策,进而造成控股权丧失。倘若娃哈哈在最初与达能和百富勤合资时进行仔细调查,就可以在公司章程中限制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避免控制权落入达能手中。其次,由于急于合作,娃哈哈在签订合同时,并未对品牌使用协议的言外之意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给日后的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条款 “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可以看出,娃哈哈要使用自己的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公司同意或与其合资,未经合资公司董事会同意,娃哈哈集团不得将商标许可给其他公司使用,而只能由合资公司单独使用。在达能看来,娃哈哈把合资品牌应用在其他非合资公司是不正当的商业行为。

一个适合联盟的战略伙伴应该是能够带来本企业所渴望的资本、技术、知识、风险分担和进入新市场的机会,以及在文化上相容、相似的企业。因此,在资本合作战略的决策过程中,企业应全面、深入地做好调研工作,了解合作对象所处的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更要了解对方以往的行为方式,掌握对方未来发展战略、产品和市场、经营能力等基本信息,评析自己所掌控的核心战略资源,合理选择资本合作方案。

(三)合资中要注意保护民族自有品牌

娃哈哈1996年已经达到1.8亿的利税,8.8亿的营业额,包括商标、渠道等无形资产在内的企业整体价值,无论怎么算,至少都应在30亿元以上,达能方如果想要占有51%的比例,至少需要15亿元以上,而不是区区的4500万美元。面对纷繁复杂的商标纠纷,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中国企业与外资合作,一定要有资本经营意识,要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尤其在无形资产的估价上充分实现商标权益,而不仅仅是资产负债表里的净资产部分。企业最有价值的是品牌、渠道、技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一定要参照同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水平评估企业的真正价值,避免企业品牌价值被低评。

“达娃”之争的关键点同样也是集中在商标使用权的归属问题上,令人欣慰的是娃哈哈始终把民族品牌放在首位,坚决维护民族品牌的利益,在非常可乐推出之时,娃哈哈打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口号。直到“达娃”之争爆发之时娃哈哈集团的全体职工代表发表声明,“坚决捍卫娃哈哈,壮大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不让乐百氏悲剧重演”。

品牌不仅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企业在运用外资的同时,必须坚持这一发展轨迹才能使中国企业在合资中真正受益。

在中外合资中要应坚持把握对自有品牌的控制,即使不能实际控制,在协议中也要有相应的保护条款,谨防外资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蚕食中国自有品牌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1)对中方商标继续注册但不使用,并将品牌“雪藏”起来;2)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淡出中方原有的商标,逐步将原中方的名牌淘汰出市场;3)将合资期间新产生的品牌归为己有。

三、“达娃”之争应吸取的教训

宗庆后作为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典型代表,管理企业过程中倾向于凭个人经历经验、直觉去把握市场,采用集权式的家族管理方式,将决策权掌握在个人手中,并凭其过硬的业务素质、勤奋拼搏的创业精神,在企业中树立起很高的权威。这种管理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任何一个组织,仅靠权威管理、情感管理还不够。没有企业法制的基础,企业无法建立正常的秩序,所谓企业法制,就是通过设计、完善企业内各环节、各部门的制度,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使其与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相辅相成,协调运作。

职业经理人是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管理者,拥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经验。但是职业经理人在短、长、局部、整体利益之间做出取舍往往容易出现偏差。范易谋发难娃哈哈,看到的是非合资公司10亿元利润的短期利益,如果他能够进一步推理:娃哈哈方的强烈反抗,达能在中国的长期发展等未来的事态演变,或许就不会鲁莽行事。同时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思维反而限制了综合能力的发展。范易谋财务出身,从财务数据中发现了问题。如果他多一些换位思维,战略思考,多了解数据背后的本质原因,多了解娃哈哈达能合资过程中的前因后果,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多一些整体战略谋划能力,或许他就不会冒然发起对娃哈哈的低价强行收购。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家族企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问题。企业家扮演着制片人的角色,进行前期投资及事业开拓,承担经营的风险。而职业经理人则充当主演的角色,拥有专业知识进行后期经营。如果一个企业家缺乏职业经理人的素质,缺乏对制度、对规范的有效认可,缺乏对员工和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和激励,缺乏对问题的科学预见性,那么企业将难以发展壮大。同样如果一个职业经理人缺乏企业家的眼光,不能以一个企业掌舵人的高度和使命感去审视和纵览全局,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也就难以做出好的业绩,最终将被后来者所取代。简言之,职业经理人也要象企业家那样思考和决断,企业家也要象职业经理人那样规范和职业。

中国企业家应该吸取宗庆后的教训,要有严谨的清晰的法律意识。无论做生意还是做人,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或者聘请法律顾问,严把法律关。在同国际跨国公司打交道中必须制定尽可能完备的规则,在商业合同制定、商标和品牌转让等方面做出明确界定,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完备的约定,避免口头契约,规避可能的法律风险。

民族娃娃范文8

2010年10月9日上午10点,北京居庸关长城北烽火台。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云南女孩康辰晨的身上,因为作为“圣女”的她要为广州亚运会采集火种。

当康辰晨顺利点燃火种的时候,许多人的思绪被拉到了20年前,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中国第一位亚运“圣女”――达娃央宗,这个藏族女孩的名字,曾经伴随着北京亚运圣火传遍亚洲。

那么,这个20年前在雪域高原,高高举起了北京亚运会圣火火炬的14岁女孩,如今身在何方?她和亚运是否渐行渐远?

糊里糊涂去试镜

1990年夏天的一个傍晚,14岁的达娃央宗和往常一样回到艺术学校,她在这里学习民族舞。因为是住校,她每周星期六回家,星期天晚上回学校。而这一天她遇到了一群特殊的人。

“你叫什么名字,学什么的?”

“我叫达央,学民族舞的!”

“这是关于亚运会的,你愿意来试镜吗?”

“不知道,你去找我们班主任吧,他同意了我才能去。”

这一群特殊的人就是北京亚组委的工作人员,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挑选北京亚运会的“圣女”,达娃央宗那张纯洁而又清澈的脸庞将他们深深吸引。而达娃央宗的回答更是显现出少女的单纯和可爱。

不要以为达娃央宗是装出来的,14岁的她就是那么天真,那么简单。当时的她几乎不知道什么是亚运会,更不懂什么是试镜头。而出学校大门是要向班主任请假的,所以她就让这群人去找班主任。当亚组委的工作人员将这件事告诉她的班主任后,老师拉着达娃央宗就跑到了试镜地点――离学校不远的饭店。

在那里,达娃央宗遇到了“体操王子”李宁。当工作人员问她:认识他吗?达娃央宗吓得不敢说,后来看李宁长得挺结实的,就猜着说,“是不是举重运动员?”所有人都大笑起来,说,“哎呀,这个孩子连李宁都不认识!”

“那个试镜特别简单,就是在饭店的草坪上走路,当时来了很多记者,有扛摄像机的,有拿照相机的,到处都在闪光,我也不知道哪个镜头是对准我的,所以一点也不紧张,更不害怕。”达娃央宗笑着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试镜。

奇迹的是,试镜之后,所有工作人员一致认定达娃央宗是最适合的采火“圣女”。随即将达娃央宗和她的班主任留住在了宾馆,以便第二天一早赶往唐古拉山。

康辰晨历时两个多月参加“亚运圣女”的选拔,即使在取火种的前两天,她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会成为最后的“圣女”,而达娃央宗仅仅用了五个小时,就确定了这一结果。而更为不同的就是取火前的那一夜,康辰晨是激动万分,带着微笑进入梦乡。达娃央宗却是百般无奈,吵着要回学校,最后班主任老师将这一次点火称为“政治任务”,她才在惶恐中睡去。

十几秒取到火种

1990年8月17日凌晨五点,还在睡梦中的达娃央宗就被大人们叫醒,前往念青唐古拉山主峰进行火种采集仪式。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下的一大块草地上,没有佩戴任何饰品,没有化妆,身穿一身白色藏族服饰的达娃央宗在太阳能灶上点燃了北京亚运会的第一缕火焰。“那一天阳光好,风很大,特别冷。九点多钟,采集正式开始,因为我们平时做饭就用太阳能灶点火,所以那天我把火把放到太阳灶中间,十几秒钟就点着了,非常顺利。当时有很多镜头对着我,我也不知道该看哪个,索性哪个也不看了。火炬点燃以后,我转身将火种交给了体操王子李宁。”

圣火采集仪式结束之后,达娃央宗还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多么神圣的事情,只是听旁边的大人议论说天气好,风景也好,一切也很顺利!直到晚上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了自己点圣火的镜头,她才开始激动,因为在年少的她心里,只有了不起的人才可以上《新闻联播》,隐隐约约之中,达娃央宗感觉自己做了一件挺大的事情。

其实她还不知道,通过电视转播画面,她那美丽、纯洁、庄严的形象,已经印入了全国亿万观众的脑海。一个手举亚运圣火,面带迷人微笑,身穿藏式长裙的少女形象,成了国人永恒的亚运记忆。许多人都说,那是中国体育史上最美的形象之一。而这之后,在念青唐古拉山的这一取火位置,竖立起了一座达央手举火炬的雕塑,定格了这一经典镜头。

而这个第一次,也让她交到了一位终身的朋友,就是“体操王子”李宁。这个最初连李宁是谁都不知道的藏族女孩,在这之后一直和李宁保持联系,李宁到旅游的时候会去达娃央宗家里做客,达娃央宗到北京的时候也会去看望李宁。逢年过节,他们都会通电话,互送礼品。2008年8月8日晚上,达娃央宗跟所有的志愿者们一起在北京大学体育馆里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当她看到李宁飞跃而起点燃了主火炬的时候,高兴地给李宁发短信说:“你太帅了!”

在北京看亚运会开幕式

亚组委的人回北京了,达娃央宗也回学校了,一切似乎回到了从前,对她来说,生活从来没有改变,她也不奢望有什么变化。

一个月后,北京亚运会即将开幕,北京亚运会组委会的领导居然亲自打来了电话:“北京人民非常想见你,我们邀请你来北京参加亚运会开幕式。”

这一次,达娃央宗激动了,因为她要和代表团一起去首都北京了,这是她从未想过的。当在天安门广场,她向总书记献上哈达的时候;在亚运会开幕式的大屏幕中,看到自己点燃圣火的回放的时候;在羽毛球馆,第一次有人追着她签名的时候;达娃央宗才越发感觉到自己做了一件如此有意义的事,正是因为自己成了第一位亚运“圣女”,才会有这么的人喜欢她、爱护她、包容她。

达娃央宗成为了国人瞩目的圣火女孩。陆续开始有导演找她拍戏,她也开始关注国内和国际上的体育赛事。圣火采集为她敞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之外的世界,她有机会多次来到内地,并拍摄了好几部影视剧,像《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与三毛》、《向往拉萨》、《风云》、《弹起我的扎年琴》等等。

但最终因为生活习惯、天气和对家乡的思念,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雪域高原。达娃央宗感慨地说:“我离不开的空气和家人,也适应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我们藏族人不是特别看重名气啊,地位啊什么的,心里没有那种欲望。”

“圣女”回到人间,走的仍是寻常路。达央17岁毕业留校任教,在学校教民族舞。2000年,雪山少女嫁作他人妇,与在民航局工作的男朋友结婚。同年,艺术学院和大学合并,达央被调到学校团委工作,后来担任了团委的外联部长。后来她又履新职,任学校团委副书记。

如果你认为达娃央宗就此和“圣火”、“体育”越走越远的话,你就错了,因为达娃央宗

民族娃娃范文9

[关键词]《芦笙恋歌》;拉祜族;民族电影;叙事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2014年课题“拉祜族民族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校级课题“拉祜族文学艺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影片《芦笙恋歌》是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之一。本文以叙事模式为切入点,对电影《芦笙恋歌》进行解读。电影叙事,就是艺术的故事、想象的故事、虚构的故事,是一套基于社会共同习俗惯例所建构起来的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现代社会化的叙事。[1]《芦笙恋歌》的叙事模式包括政治叙事、民族叙事、歌舞叙事、情感叙事及民俗叙事等。

一、政治叙事:民族政策的有效渗透

《芦笙恋歌》是“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中的一部集政治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为一体的经典作品。作品将新时期党的民族意识和政治观念进行电影化的艺术处理,将故事情节与清匪、民族合作、经济建设、忠贞爱情等多重主题策略融为一体,既阐释了国家在民族地区的方针政策,又呈现给各族观众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芦笙恋歌》坚持政治叙事的主线,将剧情发生的起因处理为残余势力对拉祜族同胞的欺压盘剥激起拉祜同胞的奋起反击,巧妙地将国家意志转化为内在的叙事策略和抒情原则。主人翁扎妥是在反抗匪军队伍中惟一幸存的一位,但他被匪军追赶到深山老林中逐渐变成了“野人”。新中国成立后,及地质工作者来到拉祜地区,由扎七大爹作向导在深山老林中寻找矿石,途中遇到了苦苦寻找扎妥的娜娃并最终找到了知道矿苗的老林“野人”扎妥,扎妥与娜娃重逢,各民族共庆胜利。影片主要以倒叙的方式,由扎七大爹讲述拉祜族与匪军斗争的血泪史,情节的起伏跌宕,命运的悲欢离合,时时紧扣反抗阶级压迫的社会观念。可以说,《芦笙恋歌》把电影在将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转换成叙事情节和主题策略方面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影片教育和启迪各少数民族人民认识到在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上,是阶级的差异。[2]

二、民族叙事:民族认同的成功构筑

电影《芦笙恋歌》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成功宣传了当时的民族政策,在构筑民族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富于视觉审美的民族服饰和歌舞乐器成为少数民族界定自我身份的重要标志。影片中拉祜族姑娘黑色的民族服装上缀满的银铃和银泡、头上的包头、斜挎的布袋、银质耳环和手镯、背挎象脚鼓,携手跳着芦笙舞;拉祜男子的黑色服装、头上的头巾、拉祜大背袋、银柄花木鞘腰刀,左耳上的银耳环,吹奏着葫芦笙,这些无不彰显着拉祜族的民族特色。影片还借助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构筑起一个指认性的身份场景。当拉祜族穿着民族节日盛装,男吹葫芦笙,女敲象脚鼓,在极具边缘空间色彩的密林边欢跳芦笙舞,给拉祜族同胞营造一个自我指认的明确景观,产生强烈的族群归属感和认同感,他族观众也可借助这些族群文化符号来指认异域空间和物象。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未满足于追求民族身份认同,而是将其升华为阶级认同。作为国家政权代表的,必须构建在民族认同基础上新的阶级认同,才能突破拉祜族原有的自我和他者的界限。影片中以男主人翁扎妥为首的拉祜男子为了反抗老黄狗的阶级压迫,被迫与村寨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分离,深入老林与匪军激战。最终扎妥一行几乎全部牺牲,幸存下来的扎妥在老林中成了“野人”。后来帮助拉祜族打败了匪军,阿七大爹领着地质工作组寻矿石,并偶遇寻找扎妥的娜娃。找到扎妥后,大家共庆胜利。重生的拉祜族成为投入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人民大众的成员,这时以血缘和文化维系的族群认同因为战乱分离和阶级压迫而被象征性地悬置,最终被各民族间的阶级认同而替代。

三、歌舞叙事:民族艺术的充分展示

无论是生活中的物态符号、具象符号还是影视中的艺术符号、意象符号,都会把观众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郑君里在《中国电影史略》中指出,“本土电影的生长契机存在于电影的思维性的形象(艺术性)与民族文化之间不可分的关系。”[3]

《芦笙恋歌》将拉祜族芦笙舞、风景绮丽的边地风光与民族乐曲结合起来拓展故事情节,并同主体社会价值的文本政治形成一种张力。影片中脍炙人口的插曲《婚誓》是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拉祜族男女对唱民歌,它的歌词大多来自拉祜族语言的自然比喻,反映了拉祜族的民族个性、审美追求和艺术情趣。这首歌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其他文化元素不可代替的作用,并最终点题《芦笙恋歌》。《婚誓》在影片中共出现几次,扎妥与娜娃定亲后,他们依偎在瀑布旁的岩石上,扎妥吹着芦笙,娜娃和扎妥对唱起《婚誓》;在蓝天下和风中,荡着秋千对唱《婚誓》;在山茶花丛中继续对唱《婚誓》。扎妥成为“野人”后,在月圆之夜,想起心爱的娜娃,他又吹起了当年定情时的《婚誓》。最后当阿七大爹及娜娃一行确认“野人”就是扎妥而“野人”不肯相信他们时,情急中娜娃拿起芦笙吹起他们定情时的《婚誓》,就是动情的爱情咏唱和久违的唯美旋律,让扎妥产生了情感认同并实现自我角色的回归。终于,这对患难与共、历经苦难的恋人得以团聚。影片中除了反复咏唱的插曲《婚誓》,娜娃在月圆之夜漫步林间还唱了一些思念扎妥的凄婉情歌。这些民歌既突出了影片的民族特色,又渲染了娜娃思念的悲苦情怀。

总之,影片通过打歌场上的歌舞狂欢、月影下的悠悠芦笙、山涧瀑布边的绵绵情歌,荡秋千时的深情对唱,为这对恩爱的拉祜男女营造了唯美的自然人文景观,画面自然而清新,构成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视听语言。

四、情感叙事:人性审美的巧妙升华

情感叙事贯穿《芦笙恋歌》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始终,其中突出的有扎妥与娜娃之间的爱情、拉祜同胞及工作组对匪军的憎恨、扎妥与小黑熊之间的友情等。爱情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影片以拉祜族男女自然纯朴的情爱为切入点来讴歌人性的美好。打歌场上的抢包头游戏拉开了男女主角美好爱情的序幕。月光下,树林中,两人真情相拥;瀑布边,山坡上,两人幸福约会。但是,匪军打破了村寨祥和宁静的生活,也拆散了这对幸福的恋人。娜娃机智勇敢地摆脱匪兵排长屡次纠缠和利诱,独自一人穿梭于老林寻找扎妥,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令观众刻骨铭心。“野人”扎妥得知娜娃等乡亲可能遇害时,这位敢打虎豹、不畏匪军的铮铮汉子意欲殉情,可谓侠胆柔情。当年由扎妥亲手刻有娜娃头像的芦笙成为娜娃一行确认“野人”扎妥真实身份的标志性物件,而当年定情时的《婚誓》又为这对苦难的有情人得以团聚埋下伏笔。期间,匪军的欺压扰民、干扰勘察矿苗的工作队,企图破坏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影片最后以阿七大爹一行找到知道矿苗地点的扎妥这一极具大团圆喜剧色彩的精彩收尾,巧妙地升华了新中国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经济建设的深厚情感。除此之外,“野人”扎妥与小黑熊之间的深厚友谊也涌动着温情。敢打金钱豹的扎妥在意欲殉情之际,是弱小的小黑熊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小黑熊被带走后,“野人”不顾一切舍身营救。人熊情深这一环节既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又突出了拉祜族是猎虎民族的主题。影片通过多种情感的穿插描述,再现了生活的美好与真实,也充盈和净化了观众的内心。

五、民俗叙事:民族物象的完美渲染

影视是以图像传达信息,用直观、鲜活的视觉艺术展示人物的生存状况、经济文化、、婚丧礼俗、节日庆典、服饰建筑等彰显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芦笙恋歌》通过民居、服饰、狩猎、婚恋、歌舞、祭酒等物象成为此部电影的标志性民俗向观众传递着拉祜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信息,并以民俗所承载的象征意蕴勾连起观众对传统习俗的认同感和怀旧感。影片以拉祜山寨为背景,奔流不息的澜沧江、郁郁葱葱的原始丛林、风光绮丽的民族风情,加之主人翁的忠贞爱情,让观众在丰富的视觉体验中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悟真、善、美。

影片处处都散发出浓郁的民俗气息,民俗在镜头的推拉摇移中尽情绽放其无穷魅力。影片的故事追溯到1948年的八月十五,这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小伙子们向山坡上的一匹白色石马走去,姑娘们向石马身上洒鲜花,还给石马脖子上挂上红丝巾,一位拉祜老人正拿着一大竹筒花酒向石马身上泼去。在桑荫街的歌舞场上,俊朗的拉祜男子吹奏芦笙,漂亮的拉祜姑娘肩挎象脚鼓,欢快地跳着芦笙舞。包头是拉祜族姑娘的定情物,歌舞场上演的抢包头环节是拉祜族标志性的婚俗。小伙子看上了哪个姑娘,就会设法抢到这个姑娘的包头,姑娘若是同意就会半推半就任由小伙子抢走,若不同意就会死死地护住包头。男主人翁扎妥在顺利抢到娜娃绣有象征忠贞爱情的马缨花包头后跑进了树林,娜娃心领神会地追了过来跟他约会。月影斑驳的密林中,扎妥悠扬甜美的芦笙如同天籁之音,给娜娃指明了爱情的方向,她幸福地依偎在扎妥的怀抱中。林中不时传来阵阵虫鸣,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扎妥不知如何能博得岳母好感时,娜娃一句“我阿爹活着的时候,可是个很好的猎手。”给扎妥指点迷津。在拉祜族的传统观念中,拉祜男儿人人要打猎,出色的猎手一定是机智多谋、勤劳勇敢的男子汉,也是姑娘们爱慕的对象。后来,扎妥成功猎到一只金钱豹,老猎手阿七大爹主动出面说媒。提亲过程中影片始终在努力传达着民族习俗,竹笆墙的茅草房、干栏式木掌楼是拉祜族特有的传统建筑习俗;扎妥猎到金钱豹的过程反映了拉祜族的狩猎习俗;阿七大爹的酒葫芦、水烟锅展示民族饮食习俗;娜娃妈同意后,阿七大爹说“来,喝了这碗花酒,这就算定了。”强调了拉祜族的婚俗,现在俗称吃火笼酒;男女主人翁的名字体现了拉祜族传统的命名习俗。依托传统民俗的独特渲染来拓展故事情节既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可观赏性,又提高了其艺术层次及娱乐功能。因此,民俗文化的展示,对于营造民族奇观、烘托异域物象,强化视觉冲击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叙事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05).

[2] 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视点与主题[J].电影创作,1997(01).

民族娃娃范文10

一、套娃简介

套娃一般由多个具有同样图案的木制空心娃娃嵌套组成,最多可达十多个,通常为圆柱形,底部平坦。俄罗斯套娃最早就是为了取悦孩子而做成的木头娃娃,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童话故事,于是大人们便将故事里的著名人物、动物都被做成了娃娃。随着其发展,套娃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大小不一的娃娃一个套着一个,让人感觉十分有趣味。套娃最早起源于14世纪位于莫斯科以南约70公里的俄国古镇Zagorsk,由于世世代代的工匠们精湛的雕刻和绘画技艺以及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渐渐地,套娃的素材也越来越丰富了,除童话人物,历史人物、权贵政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成为创作的对象。按照肚子里含有的娃娃个数的不同,套娃可以分为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

俄罗斯套娃也在1900年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获得了铜奖,很快,俄罗斯各地就都开始制造这种娃娃,其工艺水平、花色品种、木质漆质的档次也不断提高,有平涂彩绘的、烫金的、磨砂的、烤漆的。现在这种民间工艺品在众多的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事物中得到了空前的认可,已成为俄罗斯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纪念品。

二、套娃的造型特征

套娃一般是由多个具有相同图案的空心的木制娃娃嵌套组成。套娃上的图案一般都选择颜色鲜艳、新颖、与社会变革有关的图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传统的套娃造型大多是一个圆脸农村姑娘形象,红扑扑的双颊,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小嘴,略带微笑,身穿绣花衬衣和长马夹,系着围裙,典型的俄罗斯村姑形象。但是各个地区的套娃的装饰风格又略有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套娃的造型也随着时代在发展进步。现在套娃人物造型已超出传统村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了,演艺明星、NBA球星、甚至领袖人物,都可以成为套娃的形象。三、套娃的设计艺术价值以及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作为一种俄罗斯特有的手工艺品其本身所蕴含深厚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十分的巨大和丰富。现在,套娃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而这一价值体现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其中之一就是设计的过程中所表现图案的渐变,如形状由小变大,颜色由浅入深,图案方向角度的逐渐变化等等,同时,设计时也可以从图案的相似性构成出发,以相同的图案重复构成所要表现的主题,这样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所要表现的主题。从视觉心理学上来看,平面构成中图案的变化就形成了在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情感体验上的强化与深化。同时,艺术家在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始终体验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即美感。而俄罗斯套娃的艺术设计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方式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其形态的特征和不同视觉美感的产生与引导作用,组成了严谨而又赋有节奏律动之美感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如套娃形态,颜色的重复构成与近似构成的形式,表现出了一种具有整齐的,秩序的韵律美感,而渐变、对比等构成形式在俄罗斯套娃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则常表现出一种炫目的视幻美感。套娃的形态与色彩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的是一种具有理性的情感体验。套娃图案的相似性,使其题材相对具象,形式规范,这种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抽象,展现的却是一种生动的感性之美。因此,我们可以说,套娃的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带有明显的俄罗斯民族感性特征的。因此,这里可以把套娃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引入到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中去, 例如: 以重复的形式构成图案,即用相同或近似的形象反复排列。相同或近似的形态连续地、有规律的、有秩序地反复出现。其特征就是形象的连续性,如鱼鳞,树叶,花瓣等,这样,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这种重复的构成形式可以加大加深对眼球的刺激,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形成重复的美感,使得设计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感.同样的,类似于俄罗斯套娃设计中的大小,形态的渐变,艺术设计中也可以由此引出而形成渐变的构成,以类似的基本形,渐次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的,调和的秩序感,形成渐变的美感,这样的构成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形式表现方式,这种现象运用在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顺序、有节奏的变化,当然,渐变的含义也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形象的渐变外,还可以有排列秩序的渐变,形状的渐变,疏密的渐变,虚实的渐变,渐变从形象上讲,有形状、大小、色彩、肌理方面的渐变;而从排列上讲,有位置、方向,角度等等的渐变。形状的渐变可由某一形状开始,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形状,或由某一形象渐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形象。

三、对艺术设计的总结

设计源于生活,艺术设计的产生源于生活:人们通过对自然或人文现象的长期观察,感觉到这种规律的重复和变异等条理可产生节奏感,具有统一的秩序美,整齐美,韵律美.因此,我们可以由俄罗斯套娃的艺术设计理念中总结出艺术设计的一些方法,如设计的色彩重复构成,形态的重复构成,变异构成,以及色彩渐变,形态渐变构成等等。总结如下:

(1)设计形状的渐变,即在两个无关的形态中经过变化和过渡所形成的渐变。

(2)设计方向的渐变,指一个图形沿着平行,放射,角度,路径等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设计形态位置的渐变,基本元素作用在一定的框架基础上,所产生的位置渐变。

(4)设计大小的渐变,基本元素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深度及空间感。

(5)设计色彩的渐变,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都可以有渐变的效果,并会产生有层次的美感。

同时,在俄罗斯套娃的选题上的多元性与创新性中,我们也可以推导出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与大胆的素材引用,在此略过不谈。

民族娃娃范文11

黑人芭比娃娃问世

半个世纪以来,芭比娃娃几乎成为全世界小女孩的心爱之物。但芭比娃娃都是金发碧眼的白人。最近,一名设计师推出一系列黑人芭比娃娃,这将是玩具制造商Mattel首次真正意义上销售非白人的芭比娃娃。设计师斯泰西・麦伊比本身也是一位黑人,她希望创造出一系列深肤色的芭比娃娃。

任志强再度开炮

7部门拟用公积金建保障房的消息传出后,任志强在博客上对此大加质疑。他认为,宪法明确对私有产权给以保护,但住房公积金的私有产权却无法在宪法的保护下实现,一个行政部门可以任意替产权人作出使用用途的选择,那么宪法还有何用?多数网友支持任志强的说法。

“钓鱼门”余波未了

上海市连续发生交管部门“钓鱼执法”事件,引起关注。但官方的调查结果却让网友大跌眼镜,当事执法者被认为“执法方式并无不妥”,这一结果让“钓鱼市”成为“欺实马”之后的又一网络热词。上海市相关部门已对此事重新展开调查。

上哪个数字图书馆?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最近再度遭遇重创,多名中国作家状告其侵犯版权。作为盈利性公司,Google对全球范围内的作家仅给予象征性的60美元版权补偿,受到批评。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字图书馆目前更受人喜爱,它由多国的国家图书馆协助建成,并且下载非常方便。

发榜

2009中国企业十强

1、中石化(2080亿美元)

2、中石油(1810亿美元)

3、国家电网公司(1640亿美元)

4、中国工商银行(710亿美元)

5、中国移动(650亿美元)

6、中国建设银行(580亿美元)

7、中国人寿(550亿美元)

8、中国银行(510亿美元)

9、中国农业银行(480亿美元)

10、中化集团(440亿美元)

评论:榜单中没有民营企业,仍旧是垄断型国企的天下。

发榜机构:美国《财富》杂志

发榜日期:2009年10月

造榜理由:以公司营业收入作为排名的主要依据,在资本扩张的背景下,国企势头迅猛。

2009胡润百富榜(取前10位)

1、王传福(350亿元人民币)

2、张茵家族(330亿元人民币)

3、许荣茂家族(320亿元人民币)

4、杨惠妍家族(310亿元人民币)

5、黄伟、李萍夫妇(300亿元人民币)

6、刘永行家族(300亿元人民币)

7、卢志强(300亿元人民币)

8、朱孟依家族(300亿元人民币)

9、王健林(290亿元人民币)

10、刘严彬(280亿元人民币)

评论:前10位富豪中,有7人和房地产沾亲带故。

发榜机构:《胡润百富》

发榜日期:2009年10月

造榜理由:《胡润百富》的例牌菜,在金融危机后,今年的前10名中少了荣智健和施正荣等热面孔。

世界最佳居住地(取前10名)

1、挪威

2、澳大利亚

3、冰岛

4、加拿大

5、爱尔兰

6、荷兰

7、瑞典

8、法国

9、瑞士

10、日本

评论:冰岛的确破产了,但国民的生活水平仍旧让很多国家抑视。

发榜机构:联合国开发署

发榜日期:2009年10月

民族娃娃范文12

娃哈哈与达能之争近来是刀光剑影、攻守变换,几天前更忽然加进来一个代表光明的和君创业要起诉达能,一时间,文章评论满天飞,企业员工、渠道商、政府纷纷亮相,拯救、声援等声音不一而足,事情越来越热闹,其发展大有超出商业范畴,上升到捍卫民族品牌乃至民族利益高度的趋势。然而,笔者以为,这种非商业化的趋势正是本土营销人应该警惕的,商业是场游戏,在游戏规则下赢得我们的利益才是我们最佳的行为选择,如何以更完全的视角和市场化的方法去面对并解决国际资本与本土品牌的结合与纷争,才是我们的主要课题。

一、娃哈哈事件的非商业化因素:

在娃哈哈与达能的对垒中,宗庆后先生似乎有足够的底气赢得这场角逐的胜利,他的底气来自于其对娃哈哈体系的牢牢掌控,更来自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而这种认识恰恰是达能所缺乏的。在达能看来,资本的强势话语权适用于一切商业行为,但这一逻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也有失灵的时候,几年前的乐百氏事件并没有让达能清醒,而今天与宗庆后先生的对阵才真正让达能品尝了缺乏对本土文化情节与大众心理因素洞悉的苦果,其实,从军事战争到商业战争中的民族情节在中国一直强烈的存在着,对达能来说,没有认清这一点,其在中国拓展的市场步伐就必定受到阻碍!

中国人习惯用善与恶的标准去衡量人和事,在这一争端中,宗庆后先生适时举起的民族品牌大旗轻而易举地把达能推到了 “恶”的位置,“恶意并购”、“行业垄断”、“威协国家经济安全” 等罪名不用宗先生亲自上阵就自然有人扣在了达能还在发蒙的脑袋上,原本一场普通的商业利益之争瞬间演变为民族品牌、民族利益的保卫战,这种手段虽然高明却实难让人佩服,因为它对本土营销人的误导作用要远远大于积极意义!

二、警惕非商业化误导

之所以说娃哈哈事件对本土营销人会产生误导作用是因为事件中间夹杂的非商业因素(除民族情节外,可能还有政府的身影)很容易使本土营销人以及大众的关注点转移至捍卫民族品牌的民族情节上,最终使认识陷入狭隘,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我们十分清楚市场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必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中国市场仍有很多的不规范和变数,但市场向着更理性和成熟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抛开危机公关不谈,完善的资本引入策略和与资本结合后的共赢发展才更接近营销的本质,作为营销人,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规则下的理性行动和应对措施,而娃哈哈事件显然难以摆脱一到关键时刻就拿民族利益说事、借助非商业手段谋取商业利益的嫌疑。本土企业和企业家们更需要在心态转换和得失轻重上进行反思,毕竟今天的品牌光芒和企业现状来之不易,民族品牌更不是某个企业家个人所能承载起的!我们完全相信宗庆后先生可以再造一个“娃哈哈”,可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吗!无论仲裁结果如何,达能都是失败者,宗庆后先生是表面上的胜利者,而这种胜利对于娃哈哈和中国市场真的有正面意义吗?——我们当然要警惕这个非商业化陷阱把我们的意识和市场引入歧途!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无意以此文为达能正名,更无法背负为攫取民族利益者摇旗呐喊的罪名,只为中国的本土营销人做个提醒,在规则的范围内争取我们的应得利益才是中国营销人的责任与进步的前提。真心期望我们的下一个胜利不再是“娃哈哈式”的胜利,而是真正的企业完善的战略规划与资本良性对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