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

时间:2023-05-30 10:44:53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范文1

1目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出现的一些误区

①将讲义或教案简单搬家到课件,文字过多,色彩杂乱,格式不一,课件成了电子书;②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的不合理运用,出现不分场合的背景音乐,与主体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文件,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③课件的部分内容链接到相关网站,受学校网速的限制,课堂下载速度慢,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④界面设计生硬,背景图案单调,背景同主体内容无对比,热区、按钮和菜单设计缺乏交互性;⑤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没有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优势;⑥教学内容上注重形式而忽视目的,教学内容缺乏交互性;⑦导航设计不合理,出现课件运行不流畅的现象;⑧多媒体课件因信息量过大,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⑨课件缺乏实用性。

2使用多媒体课件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过分依赖课件,课堂教学就是面对计算机“念经”,学生成了“机灌”的对象,缺乏教学互动;②多媒体设备故障和教师操作水平影响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③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速度太快,需适当调整;④忽视了可视度,教室的后排位置看不清楚屏幕的内容;⑤多媒体课件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的奴隶,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优点。

3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

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共有5个1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该表从多方面提出了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

聂笑

一、张珺提出的《5/10/20/30/40法则》,即多媒体课件选用的色彩不超过5种;多媒体课件页面不超过10页;多媒体课件不超过20分钟要安排一个故事或设计一个情境或穿插一个游戏;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字体不小于30点(30point);多媒体课件每版面不超过40个字或单词。这一法则,也可作为评价多媒体课件实用性的一个标准。

4建立多媒体课件的评价体系

建议运用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评价体系范文2

关键词:石油安全;综合评价;核心指标

中图分类号:F416.22文献标识码:A

一、石油安全评价体系

现在许多国家为了政府和公众的需要都在进行石油安全评价,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社会对石油安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以便很好地去顾及如何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和发展,而避免潜在的石油危机风险。本文认为,构建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最有效和有价值的工具。

(一)目的和范围。指标体系可以用于国际国内石油安全状况的计量和描述,以及石油的使用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他将为国家进一步制定规划、目标以及政策优惠等提供指导。本文制定了两套可靠、量化、与政策相关的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石油安全的评价和分析提供支持:(1)量化石油安全现状;(2)监测国家政策;(3)方便国际比较。

(二)方法和结论。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承认没有一套普遍适用的指标体系,故本文打算设立两套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石油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石油安全评价核心指标体系。所选择的指标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是最终的、详尽的、毫无遗漏完美的指标体系,但所选择的指标是目前政府和公众最为关注的石油安全问题,具体情况如下:(1)建立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基于对内容、概念和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理解;(2)确定有效选择指标的标准:所有的指标都被视为依照政策相关性、分析有效性和可量化性选择;(3)指标内涵的定义界定;(4)提供关于石油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指导,强调指标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必须在文章中把他们全部包含的意义介绍清楚。

(三)公布和使用。这是一种监测经济社会和石油安全政策决策的整合,分析石油安全政策和评价其结果。

(四)动态的过程。没有任何一种指标体系是永久不变的,是最终的、详尽的、毫无遗漏完美的指标体系。他们是被逐渐完善的,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政策的侧重点和数据的可得性而逐步发展的,所以本文的指标体系也会随之逐渐被完善。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认识和标准

(一)指标体系的两大认识。指标是指一种量化的参数,是用来提供信息,描述现象的状态,OECD的学术观点关于指标体系的两大共识如下:

1、应该尽量减少指标的数量,即便在正常情况下一件事情需要被详尽地描述,结果指标体系的数量和所包含的详细信息水平受到了限制,但是更应该注意到包含大量指标的指标体系会导致观察结果的混乱,所以指标数量不是越多越好。

2、指标体系应该被认为是现有知识的最好应用,其中为了使用者的简便和适用,指标体系不可能总是完全达到严格科学的因果关系论证的要求。

(二)选择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标准。由于各种指标适用于不同的目的,所以有必要定义一个一般的选择指标的标准,从而使选择变得更有效。有三条准则被用于OECD的工作中:政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分析公正性、可测量性。

1、政策相关性和有用性。①提供一个石油安全现状、压力和社会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描述;②能简单、容易的解释说明,也能显示出时间趋势;③能对石油安全做出响应;④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⑤适用于国家或地区性比较明显的地区;⑥有参考价值。

2、分析公正性。①理论分析很好地建立在科学和技术上;②建立在国际标准上,保持一致有效性;③与经济模型相联系,预测和提供信息。

3、可测量性。①容易获取或者在一个合理的成本收益的比率下可获得;②充足的资料和很好的质量;③根据可靠的程序,可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更新。

这些标准是用来描述理想的指标,但不是在实际情况中都能达到,还会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

三、石油安全指标体系的使用

石油安全指标体系是用来评价石油安全的专门工具,监视石油安全的趋势及政府和社会措施的应对情况。

(一)指导原则。当我们使用指标体系评价石油安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一种工具。指标体系不能把石油安全问题全面、详尽的反映出来,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揭露石油安全的变化趋势,让我们更加关注需要进一步分析和采取行动的方向。指标体系作为评估的一种工具,科学的和政策导向性的说明需要指标体系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需要其他定性的和科学的信息作为补充,特别是在解释导致指标变化的驱动力,这是形成评估的基础。有一条必须注意的是,有一些内容不能通过定量的测量或可量化的指标来评价。

2、适当的内容。指标应该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内容适当地变化,他们必须在适当的内容中作出解释和说明,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生态、地理、社会、经济和制度特征。

3、国际之间的比较和标准。指标如果被设计在国际内容上,关注国家水平,这就意味着不仅仅在国家水平上合计指标,而且应该在一个国与国之间可以比较的水平上。这里没有一个单一的用于国家之间比较的标准,评估的结果取决于所选择的分母(比如GDP、人口、国土面积等),不同分母的采用,相对值的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在一些情况下,采用绝对值可能也是合适的方法。

此外,石油安全压力和时间段的最初水平选择会影响到结果的解释说明,因为国家是根据不同的时间表来制定发展规划并发展的。

4、地区或部门间的分解。特别是当指标用来支持地区或部门决策时,需要一个详细的、分解的水平,由于国家指标隐藏着巨大的地区不同,这就需要在石油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再去构建针对地区或部门的专门指标体系,在这些水平下的指标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实际测量。当然,相互比较就会相对困难些。

目前,把石油安全评价指标分解到部门水平依然是有困难的,因为这里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和分类方法。进一步的协调工作和加强指标体系与统计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很多困难。

(二)测量方法和数据质量。诸如数据质量问题的测量问题在评估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必须被考虑以免误解。不同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数据质量是不一样的。一些指标是可以直接测量的,有些指标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一些处理。

1、时效性。影响一个指标的有用性和适用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数据潜在的时效性,数据被使用到数据被公布的间隔时间越短越有实际价值,当前石油安全的时效性用来做政策评估和告知公众是存在不足的。不像经济指标,石油安全指标总是滞后于当年。

2、时间序列性。为了跟踪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检测石油安全的变化,一段较长时间的一致数据的获取是非常有必要的,时间序列数据的连贯性和完备性对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一个系统而有意义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短时间(比如只取一年的数据)很难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会得出错误的评价结论。

3、国家之间的一致性。如果指标体系用于国家之间的比较,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对于石油安全评价和政策决策的国际比较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进行国际间比较的基础。尽管在20年的巨大发展中,就同一个项目从不同的信息来源(不同的国家)会得到不同的数据。

4、石油安全与经济信息系统的一致性。石油安全与经济信息系统的一致对于建立石油安全变量与经济变量的联系,分析来自于不同经济部门的石油安全压力和辨别政府对于商业和居民部门所作出的反应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石油安全指标和评价分析。石油安全指标是为了支持和说明石油安全评价分析和用一个共同的体系提供全面的评价。当然,还必须建立一个反馈机制,从而确保指标的政策相关性和分析有效性。尽管指标体系不是评价石油安全机械、呆板的测量方法,但是有些问题不能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所以需要去补充背景信息、数据、分析和解释说明。

在石油安全评价中,各个指标体系应该与一些特殊的指标和数据结合,补充一些适当的附加信息(如法律法规、经济手段、惯例、组织、地图等)。如果可能的话,指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都应描述出来。大多数指标的近10年的趋势、一些选择跟踪的早期政策效果的近20年的趋势、监测一些更长时间的变化都应该反映出来。

用指标体系评价石油安全就意味着用指标来计量和分析问题,也就是一些潜在的因素和国家的具体情况。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可以按照以下分类:

1、国际比较核心指标:全球目前关注的关键问题;

2、国家综合评价指标:提供一个较长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经济发展目标相联系;或者进一步进行更为详细的部门或专门的分解说明;

3、特殊信息和数据的补充:评价指标体系之外的补充,指出一些特殊的问题,从而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说明问题。

四、两种不同类型的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框架,本文设立两套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石油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石油安全评价核心指标体系。设立两种类型的指标体系情况如表1。(表1)

(一)石油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石油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跟踪石油安全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且分析政府和社会应对石油安全的政策和措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9个指标,包括了国家石油安全的主要关注点。指标根据PSR模型分类为:石油安全压力指标;石油安全状态指标;石油安全响应指标。(表2)

(二)石油安全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石油安全评价核心指标体系是石油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缩减版,为了方便比较和交流而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了一部分核心指标。该指标体系所容纳的一些关键信息可以用来告知公众,或给政府提供简明信息。(表3)

五、结论

评价指标体系是跟踪石油安全的有效且有力的工具,从而可以提供政策反馈和评价石油安全。而且他们为经济和部门决策提供了石油安全方面的材料,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了帮助。

石油安全指标和概念工作的需要与实际潜在数据的获得能力存在巨大的缺口。尽管在石油安全方面的统计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数据使用前需要监测、分析、处理和核实。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石油安全评价体系,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在概念性的工作之后,需要制定一个共同的框架和基本原则,从而更好地设立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应该不断提高指标的可比较性,精炼指标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不断更新那些政策所关注的新出现的焦点问题指标。

3、提高数据指标的政策相关性、质量和时效性是必要的,进一步拉近石油安全与现存经济社会信息系统之间的距离。

4、加大指标的存档工作和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补充说明。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2.中国银行张家口市南新区支行)

主要参考文献:

[1]何贤杰,盛昌明等.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Myriam Linster.OECD ENVIRONMENTAL INDICTORS DEVELOPMENT,MEASUREMENT AND USE.REFERENCE PAPER,2003.

评价体系范文3

[提要] 本文对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及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介绍,对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分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科研课题“基于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CKYQ1130)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专注程度正日益增加。发展绿色建筑是在建筑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又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实施的比较成功,且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学者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相继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评价体系。虽然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方法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划分不够细致

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分为针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商用建筑内部、社区开发、核心与外观等五种不同建筑产品又相互联系的认证标准。这五种建筑产品都考虑到了建筑项目之间的差异和实践状况。

英国的BREEAM体系也是对不同用途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办公建筑、学校、医疗卫生建筑、工业建筑、零售商店,等等。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适用于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类,其等级内容相同,评分略有差别。(表1、表2)

二、我国《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评分标准模糊

相对于国内的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来说,国外的评价标准较为明确:美国LEED体系对建筑物进行评价时主要是从可持续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的能源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创新与设计等六个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考察、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总得分为110分。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级别,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认证级为26~32分;银级为33~38分,金级为39~51分,铂金级为52分以上。

英国BREEAM评价的内容可以归为十大指标来衡量建筑物的可持续性:管理、健康宜居、能耗、交通、水、建筑材料、废弃物、土地使用和对生态影响、污染、 创新。评价方法是根据建筑物在各个方面的运行性能进行打分,将所得分按权重系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依据总分多少划分为:不通过、通过、好、较好、很好、卓越等六个级别。

我国的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等3项内容。其中,控制项所要求的必须全部满足,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如表1、表2所示。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的等级就不够细。而且指标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不够清晰,比如评价住宅建筑关于节地与室外环境中的一般项中:是否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何为充分利用?《标准》中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而且只有符合与不符合两种选择,这样评价起来就只能凭评估人员的经验来判断,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评价体系对评价对象打分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拉开建筑之间的差距,并保证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应该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评价

建筑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对建筑的管理应该从立项开始,到建成投产,到生产运行,再到报废淘汰(即项目完全失去效益),贯穿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绿色建筑的评标准也应该是贯彻始终的。

现行《标准》要求申请评价方应按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而仅仅要求申请方自身对建造过程进行自控是不够的,申请方可能为了达到标准而在报送文件中造假,所以还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管才行。建议在项目开发期间首先对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预评分,待项目交付使用后再进行综合评定,作为房地产项目绿色与否的最后评估结果。

四、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别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距很多,很多民族还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需要不同技术措施和评价目标与之相匹配,所以评价工具还要有地域适用性。

五、忽视实际使用效果

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一栋建筑可能绿色得分很高,但是这只能说它符合了绿色建筑的物品属性,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对建筑自身系统的考察。比如,这栋建筑如果长期空置,那么它所谓的绿色并未对社会造成贡献,反而占据了资源。由此可见,应该注重将技术措施和运行效果相结合,才能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平.LEED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应用评价与差别[M].建筑节能,2010.5.38.

评价体系范文4

一、企业业绩评价概念

企业业绩评价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它不仅为理论工作者所关注,而且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甚至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所有人所关注。那么,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何谓“企业业绩评价”。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企业业绩评价是评价理论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它是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剖析企业经营过程,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状况,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一门科学。成功的业绩评价系统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手段联系在一起,在战略的高度上达成共识。其指标体系中的财务指标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其研究也相对完善,但仅以财务指标是不能够全面系统的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企业如何引入非财务指标体系。但是,目前财务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不是就真的尽善尽美呢?我认为不是,它存在着缺陷。本文将着重分析企业财务评价系统的构建及其修正。

二、企业财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及其修正

企业是一个综合能力体系,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好坏是企业运营的晴雨表,不仅反映出公司获利能力的强弱,而且预兆公司财务的健康与危机。企业综合财务质量评价体系将财务质量评价体系划分为: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财务指标的计算还应以三大基本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报表附注当中披露的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等因素的影响,以期更彻底、更相关的利用信息。

(一)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体现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更是把盈利能力作为考核企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公司实现会计盈余的总体状况,还应详细分析盈利的持续性、盈利的含金量。反映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但是,这些指标在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时,存在着问题:净利润、利润总额均包括利得,而利得是源于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以外的活动收益,从而导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被夸大。所以,在计算时应该先把利得从利润中扣除。

(二)资产运营能力。资产运营能力是以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的各项资产进入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速度越快,那么其形成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就越短,经营效率自然就越高。一般来说,有以下主要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但是,这些指标评价存在不足之处:(1)应收账款周转率被人为夸大。其公式分子项目销售收入净额中包括现销收入净额和赊销收入净额两个部分,而“分母项目”则为赊销账款。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为赊销收入净额比上平均应收账款余额;(2)资产平均占用不一定能够反映企业一个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内的资产平均占用情况。对于资产占用波动较大的企业,仅用期初数和期末数来测量,显得比较粗糙。所以,应该考虑到每个季度的资产占用余额。

(三)偿债能力。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有以下几个主要指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虽然上述偿债能力指标在总体上揭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也存在着局限性:

1、未充分考虑企业资产属性的差异。(1)目前对于超过一个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依然作为速动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这样,速动资产在某种程度上被夸大。所以,在计算时应先扣除超过一个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未收回的应收账款;(2)关于用于购买或投资长期资产的预付账款实际上不具有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应该从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上扣除;(3)至于待摊费用本身不具备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因而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应该从流动资产上剔除。

2、未充分考虑资产的质量。目前在计算流动资产比率时未考虑不良资产对企业偿债能力影响。实际上不少企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如三年以上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积压的商品货物,因其资产质量较差,资产的实际价值明显的低于账面价值。可见,这些不良资产也应当扣除。

3、未考虑或有负债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或有负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计算时必须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估计其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其可能性估算其带来的流动负债,但目前在计算时尚未考虑这种影响。

4、在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分子项“企业息税前利润”,由于企业经营外收入、政府补贴的影响,往往被夸大,进而夸大了利息保障倍数,即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应该从企业息税前利润中扣除企业所获利得、政府补贴、企业不良资产、挂账损失等。

(四)成长发展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分析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往年相比的纵向分析。通过成长能力指标的分析,我们能够大致判断企业的变化趋势。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做出准确预测。其主要指标有:销售增长率、销售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但是,上述指标在评价时存在一些问题:(1)销售增长率公式中的销售收入应该为主营业务收入及其增长率。(2)资本积累率公式中的所有者权益,企业可能账面不实,导致其计算失真。(3)企业总资产可能存在不良资产和挂账损失,使总资产增长率计算不准。应该将可能存在不良资产和挂账损失先行扣除。

三、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改进思路

目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它包含了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的评价,能够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业绩做出比较公正、合理的评价。但是,企业在实际运用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评价内容选择与设计缺乏整体性,不能很好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组织模式)的系统研究;缺乏对企业业绩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等。由于这些不足,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改进:

(一)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企业业绩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认识企业当前的基本情况,而且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变化趋势,认识影响企业变化的重要因素及交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激励制度与业绩评价系统是互为依托的。一方面,业绩评价系统是激励制度的基础,如果没有健全的业绩评价系统,激励制度将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激励制度影响业绩评价的重点,随着激励理念的变化,评价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之,业绩评价为激励制度提供了依据,激励制度使业绩评价变得更有意义。

(二)应该结合各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建立能够帮助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和满足多方位评价主体要求的评价体系。由于企业集团各中心目标、任务不同。因此,其业绩评价方法和工作体系也各异。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评价不应采取统一的标准,应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的行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及企业自己制定的发展战略,以企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为目标,来确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标准,以此对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并保持评价的连续性,以便于企业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的评价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还应通过指标体系预示出企业的发展趋势,综合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

采取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各个要素。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既要认真考虑直接反映企业最终经营成果和管理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也要深入分析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真实性的多方面潜在问题;不仅要从资本经营效益、基础管理水平、债务信用程度等方面全方位分析企业经营现况,还必须对财务指标难以反映的未来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考察。

(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并结合新的技术条件。可操作性应是设置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枉然。这里的可操作性是指指标项目的易懂性和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评价体系范文5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包括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两个方面。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及效益,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薄弱,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照搬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入手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国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2年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学者首次系统提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主要根据是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而建立的;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北京推出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2004年天津大学的齐二石等学者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建立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战略地位、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经济效益等6个方面来评价制造业信息应用状况;2005年四川大学的肖素梅等学者从通用性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体系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或制造企业来进行设计的,其特点是:指标种类繁多,二级指标分得过细或者指标过于宏观,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不是很适用。尽管肖素梅等学者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及企业性质的不同,选用部分或全部指标进行组合,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文中也没有明确说明对于中小企业哪些指标更具有代表性。

鉴于此,笔者参照国内外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以上述各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广州市番禺区30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地考察,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具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较弱的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困难的现实,建立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参照前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对30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亲身体验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给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从5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即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人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效益水平和环境因素。

2.1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数量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评价指标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评价的精度,应建立与中小企业特征相符合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综合性。指标体系应该能全面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3)可操作性。信息化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计算方法简明。

(4)可扩充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内容上可以扩充。

(5)效能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回收能力。

2.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通过对番禺区企业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企业所处的地方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影响特别明显。而且在马莉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环境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但其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笔者认为这样不是十分合理。因此,笔者在指标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不是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而是把它作为信息化评价的一个调节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如图1所示。

2.3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指标权重(w)的确定:选择相关领域专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专家按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按100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再以专家研讨会或函询方式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计算方法(分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标准值(S)。有两种方法来确定标准值:第一种,在所有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20个指标中每项指标极大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ji|j=1,2,3Ln)max,i=1,2,3L20;第二种,在所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1i+P2i+P3i+LPNi)/N,i=1,2,3,L20

第二步,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EII(EnterprisesInformationizationIndex)。通过下列公式可以计算出某一中小企业的EII:

EIIi=ΣPiWi(j=1,2,3LN)±5

公式中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权重,Pi为第i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值,标准化采用如下的方法,即Pi=P/Si(公式中P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统计值,S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标准值)。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企业所处的行业会对其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企业所处地区比较发达或所处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我们从总分中减去5分,如果所处环境较差就加5分。

第三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国内外专家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判标准分为4个级别,即一级(高级信息化)、二级(中级信息化)、三级(初级信息化)、四级(初级以下信息化)。根据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标准分别如下:

①每一项指标的极大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80二级:65≤EII<80三级:50≤EII<65四级:EII<50。

②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130;二级:100≤EII<130;三级:85≤EII<100;四级:EII<85。

通过对一批中小企业基础数据的调研,应用计算机软件(如SPSS,SAS,Excel等)能够很容易算出各个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数EII。

2.4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的解释

该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指标体系(从左到右依次为1~21),各个指标的解释和计算(计分)方法如下:

①指标1(信息技术支持从产品研制到投入市场的程度),该指标占4分。中小企业从产品的研制开始,再经过试制、试销到批量生产,直至投入市场,按时间的长短分为4个等级:时间为1个月以内得4分;时间为半年以内得

2.4分;时间为1年内得1.2分:时间为1年以上的得0分。

②指标2、6、7、9、16、17、18、19、20的计算方法相同,其得分为:用各指标所得百分率乘以该指标的分值;如指标2(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该指标占3分。这个指标表示中小企业全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生产过程所占百分比,再将所得的百分比乘以3,即可得到该项的得分。其中: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资金/全部流动资金;库存资金占用率减少水平=信息化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率-实施后库存奖金占用率/信息化实施前库存奖金占用率;资金运转速度增加水平=信息化实施后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

③指标3、4中都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3分;为良的得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5从中小企业重大决策的信息获取水平以及决策质量的高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5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2分;差的得0分。指标8按局域网带宽、数据流量、服务器容量、网速、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4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12对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专业数据库的个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程度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分为3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21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即24小时可以完成财务决算得10分;1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良的,得5分;2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一般,得3分;差的,即1个月以上可以完成财务决算的得0分。

④指标10、11、13、14、15都分为3个级别:指标10中制度齐全并落实的得2分;制度齐全但落实不够得1分;制度不但不齐全,而且落实不够得0分。指标11中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层都有信息系统软件的得2分;只要有一个层次有得1分;3个层次都没有的得0分。指标13中建立企业信息化委员会,由CEO任组长,CIO任副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得4分;设立IT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的得2分;没设立得0分。指标14中一把手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其他部门负责人给予积极配合得5分;如其他部门配合不是很好得3分;一把手很少过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得0分。指标15中能根据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可发展性来进行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按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得3分;有较为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扩展、升级得2分;只考虑了信息系统目前的需要得1分。

3指标验证

在番禺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领导的帮助下,笔者对该区的30几家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这里笔者从中抽出了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用文中建立的指标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10家中小企业的情况见表1。

注:材料信息均来源于调研过程中所发放问卷(为了尊重企业声誉,我们隐去了企业名称,用字母A~J代替)

运用笔者建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进处理,计算出EII,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C公司,处于信息化一级水平,即为高级信息化水平;其次是D公司;信息化水平比较差的是E公司。

评价体系范文6

(一)主观评价

在传统的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简单地认为艺术设计教学评价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在课堂上,学生一做完作业,教师便主观地给予学生相应的成绩评价,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固然高兴,但是并不清楚自己的作业好在哪里,而得到不好的成绩的学生,灰心丧气,但并不知道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哪里。这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得到准确恰当的学习信息反馈,长此以往,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厌学心理。

(二)传统评价

在传统的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传统的观点及眼光来看待当代学生的作品,往往以单纯的画面干净以及良好比例为标准。这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导致了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这样的传统的评价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利于学生掌握并改进学习方法。

(三)单一评价

现今的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仅重视对作业的评价,对学生的艺术设计期末成绩评定也仅仅采用单一的“一次性定成绩”的方式。例如,让学生现场临摹一幅画作,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临摹情况给出一个成绩,这样的评价形式并不能体现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能力,以致忽略了艺术设计评价的全面性。因此,现阶段的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应当构建一种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设计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二、艺术设计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现阶段的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应以构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以及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那么如何构建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呢?

(一)发展

所谓发展,正是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观念内涵,如有没有形成艺术设计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良好的评价体系,那么再好再有效的评价方法以及手段都会因为指导思想的缺乏而达不到应有的评价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这一良好的评价观念呢?

1.多元化的评价目标《艺术设计课程标准》提出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这四方面的课程教学目标。当然,这四方面是一个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在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考虑这几方面来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及综合素质。

2.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现阶段的中职艺术设计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当全面地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学评价和自我评价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激励,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价的目标。

(二)协调

协调是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策略之一。因此,在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应当以辩证的方法论为指导,在比较了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劣之后,选择性地将其进行整合并在教学中运用,真正地实现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互补。此外,教师还应根据现阶段的艺术设计学科特征以及评价的目的来进行有效的艺术设计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的评价模式

在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首先,注重结果的终结评价,这是面对过去的评价,其重点在对管理的评价。其次,注重过程的评价,这是面对未来的评价,其重点在于对发展的评价。只有关注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的艺术设计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真正实现艺术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以及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时,应当使结果终结性评价与过程形成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

2.注重质量的评价模式

评价体系范文7

[关键词]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21-03

1 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在所有碳排放中,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6%(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可以看出,减少城市碳排放是减少整体碳排放的关键。城市碳排放根据其源头可以分为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部分。因此,为创建低碳城市也应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三个类别中的碳排放比例因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工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1.2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发展方向。适当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依据。规划部门可以通过所在城市自身优势与缺陷确定城市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争取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执行部门贯彻实施。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评价依据。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情况下,对各城市低碳发展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将变得有据可依。

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低碳城市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产生途径、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的力度。从以上三个角度制定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成果、途径和措施实施力度三个方面反映一个城市在低碳方面的环境友好程度。在考虑碳排放量应当减少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低碳作为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低碳城市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而不是为了遏制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2.1 有关减少碳排放指标

有关减少碳排放的指标包括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低碳城市的实现程度。建筑碳排放指标包括住宅生活和公共建筑碳排放两大类。交通方面碳排放可通过城市车辆总量、城市节能汽车比例、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程度、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四个指标来反映。城市注册的正在使用的汽车总量能反映城市总体的交通碳排放量,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的压力;节能汽车比例可以反映交通节能化的实现程度,说明在固定汽车总量的条件下,一个城市的交通低碳程度;城市生产用能源消耗总量反映一个城市总体生产规模和其相应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城市生产用非化石燃料能源比例反映一个城市生产过程中燃料投入方面的低碳实现程度;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的成熟化程度,进而间接说明一个城市在生产方面实现低碳的难易程度和未来所需时间。

2.2 反映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

这类指标有城市总体人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含碳能源消费系数三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反映不同消费模式导致的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是从消费角度考虑的指标。碳生产率是城市GDP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比值,说明整个城市的能源生产效率,具体说明一个城市的低碳技术水平对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程度。碳能源消费系数为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

2.3 反映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这类指标包括政府组织机构符合低碳城市要求程度、低碳城市宣传教育覆盖程度、低碳城市研究工作科研资金占科研总投资比例、研究基金在规定期限内到位比例和城市绿化面积比例五项指标。以上五项均为衡量政府部门为实现低碳城市而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评价体系范文8

一、建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员工配置、绩效评价、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必不可少的四个关键系统。在这四个系统中,绩效评价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是其他三个系统赖以建立的基础。恰当的绩效评价系统能够起到一种合同的作用,它明确地表明了组织对员工的要求是什么;恰当的绩效评价相当于一个监察员,它代表组织检查每个员工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它是一种控制系统,根据有关绩效评价标准,使管理人员能够确认什么样的员工可以上岗,什么样的员工可以留任,什么样的员工应该下岗。同样地,绩效评价作为一种控制系统,对于促进员工的自我管理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绩效评价把绩效反馈与所建立的工作目标阶梯相连接,借此实现对员工开发与激励的重要功能。绩效评价的这些基本功能为员工的留任、提升、降职、转岗、加薪与解聘等人事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设计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方法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一是要考虑既要改变原有指标体系的不合理之处,又要保持企业统计指标的连续性;二是要考虑既要提高对企业经营状况如实反映、监控和分析的能力,又要提高统计指标的使用效率;三是要考虑既要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又要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确立企业远景,设定绩效目标。有效的绩效考核要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制定各部门和员工的目标,有了共同的目标方向,企业才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目标是组织前进的标志,也是评估绩效的标准。有了目标企业员工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从根本上有利于工作目标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目标的设立是企业目标、期望和要求的压力传递过程,同时也是牵引工作前进的关键。通过绩效目标的牵引使得企业、部门和员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共同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合理地选择绩效考核技术。绩效考核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运行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按正确的方法组织实施,使绩效考核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积极作用。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和所采用考核方法时应该有所区分。

3、有效地利用绩效考核结果。绩效考核结果可以用于:一是进行员工或工作团队工作业绩的总结,当前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多数停留于这一层面;二是进行过程控制,在业绩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与绩效考核工作相关联的结果反馈、激励机制、薪酬制度及培训体系,即分析员工或工作团队的实际工作表现,实施客观的奖惩,为其发展提供培训,开发其潜能,最终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多数企业并没有达到第二个层面上的考核目标。

4、积极地提供和接收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就被考核者在考核周期内的绩效情况进行面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绩效反馈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考核公开化,确保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有利于改善被考核者的绩效,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建设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灌输过程。它是企业高层表达和宣扬企业文化的一种途径,向员工表明企业领导所推崇的做事之道。通过绩效管理,建设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培育和发展企业的价值观,整合企业价值理念,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应优先于财务资本的增值目标,根据自身的情况把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业绩考核。通过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来体现企业鼓励学习与创新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可选用绩效评价的类型

1、平衡计分卡法(BSC)。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考核系统联系起来,它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它克服了单纯利用财务手段进行绩效管理的滞后性,而是从财务、顾客满意度、内部流程以及成长与学习这四个不同的视角来考察企业的价值创造。在保持对财务业绩关注的同时,平衡记分卡清楚地列出了长期的价值和竞争业绩的驱动因素,从而使企业了解未来业绩的推动要素,以及如何通过对客户、内部过程、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投资来创造新的价值。平衡计分卡可以作为组织内高层经理快速而全面地考察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有问题的考虑都是动态的,并且每年都要不断地进行检查和修正。

2、企业关键业绩指标(KPI)。它是指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是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监测指针。KPI是通过对系统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该方法主要通过从上而下,逐级确定企业级KPI、部门级KPI以及个人KPI,从而保证每个职位都是按照企业要求的方向去努力。建立KPI指标的要点在于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3、基于目标的绩效考核。目标管理法是众多国内外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与人们的价值观和处事方法相一致,能更好地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的目标相关联。在目标管理方法中,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于组织的最高层,由最高层提出组织使命和战略目标,然后通过部门层层往下传递至具体的各个员工。一旦确定以目标管理为基础进行绩效考核,那就必须为每个员工设立绩效目标。目标管理系统是否能够成功,主要取决于这些绩效目标陈述的贴切性和清晰性。设定绩效目标通常是员工及其上级、部门及其上级部门之间努力合作的结果。各级绩效目标是否能够清晰合理地设置,直接决定着绩效考核的有效性。

4、360度反馈绩效综合考核。它是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外部客户)以及被考核者本人担任考核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核者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考核,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等目的。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有效的考核,从所有可能的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组织成员行为观察资料,集中各种考核者的优势,使考核结果公正而且全面。它与传统的自上而下考核的本质区别就是其信息来源具有多样性,从而保证了考核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评价体系范文9

1建立微课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在作者对微课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解成为由元素组成的各部分,并把这些元素按属性的不同分为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因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到上一层元素的支配。这种从上至下的支配关系形成了一个递阶层次[2]。为此,笔者对已有微课的评价指标、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指标以及网络视频课程资源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总结出大量评价指标项,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汇总,并结合微课程的特征,初步形成了一个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如表1。

2确定初始权重的计算

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求出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初始权重,方法如下:

(1)构造比较判断矩阵。由专家对层次所有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按规则判断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将判断结果量化,构成判断矩阵。判断结果量化的规则采用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有关1-9比率标度及其内容见表2。对同层指标两两比较判断后,获得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2)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判决矩阵对应于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nj=1本文采用方根法进行计算,首先将判断矩阵按行相乘,为避免违反逻辑的判决矩阵导致决策失误,需对判决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用A.LSaaty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各平均一致性指标,求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数CI=λmax-n/n-1。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若CR<0.1,则认为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必须重新调整矩阵,直至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高层次(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在层次总排序完成后,也要做一致性检验[3]。设U层中与Ui相关的因素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求得单排序一致性指标CI(i),(i=1,A,m),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i)(CI(i)、RI(i)已在层次单排序时求得),则U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CR=,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这时需要进行总排序一致性检验,CR总==0.0473<0.10,说明各判决矩阵均符合一致性要求。

3结论

微课作为教育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相关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进行微课的评价更是模糊,因此深入研究微课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赋予权重。与一般的评价方法相比,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分配更合理,评价结果更可靠,可操作性更强,整个评价步骤明确,评判规则简单,指标量化和数据处理部分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

作者:王泽颖 赵启斯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评价体系范文10

2011年4月8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以下简称USGBC)推出了针对医疗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 2009 for Healthcare (以下简称LEED-HC) [1]。该评价体系可应用于门诊、病房、长期疗养设施、医疗办公室、养老机构以及医疗培训和研究中心等建筑的LEED认证。

二、USGBC和LEED HC认证体系

(一)USGBC和现有LEED认证体系

USGBC是成立于1993年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制定并推出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建筑认证体系(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以下简称LEED),是一个自愿的以一致同意为基础的,旨在发展高性能、可持续建筑的标准。

LEED是目前国际上最完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2亿多平方米总计超过12000多个项目通过该体系的认证(注:2012年3月22日USGBC统计数据),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建筑技术的发展,LEED认证体系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适用的建筑类型也越来越多,目前包括如下体系(见表1)。

(二)LEED HC的由来与GGHC的关系

在LEED HC之前,医疗建筑的LEED认证大多采用LEED NC体系,但由于医疗建筑服务功能的特殊性,在能耗、材料等得分点的评价认证中,按其他体系进行评价往往略显不足,不能完全体现绿色医院的特点与要求,于是LEED HC应运而生,是绿色医疗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

LEED HC认证体系是医疗绿色指南Green Guide for Health Care (GGHC) 和USGBC历经7年合作的成果。GGHC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医疗建筑的可量化的绿色设计与评价工具,也是LEED HC的基础。GGHC协助USGBC按照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认证体系的结构开发了LEED for Healthcare[3]。2007年11月了第一版LEED HC征求意见稿,2010年4月了第二版征求意见稿[4],2010年8月进行第三次公众意见征集,历经三次修改完善后,于2010年11月经USGBC批准通过,并于2011年4月正式推出。

(三)LEED HC的适用范围

LEED HC认证体系适用于门诊、住院和长期护理医疗机构、医疗办公室、辅助生活服务机构、医疗教育和研究机构等建筑。适用于对新建和改建医疗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指导,改建项目指对空调系统、围护结构或室内装修等系统的重大翻新或改造,如果改建项目只包括运营维护的内容而不涉及设计和施工活动,则应采用LEED EBOM体系。

三、LEED HC评价体系

与其他LEED认证体系一样,LEED HC同样采用评分制,其指标包括强制项(Prerequisite)和得分项(Credit)两种。强制项没有分数,但必须满足,类似于国内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LEED HC共有13个强制项指标,52个得分项指标,各得分项指标根据重要性程度分别设立不同的分值,整个体系从7个方面对医疗建筑项目进行评价,每个方面分别包含若干强制性指标和得分指标(详见表2)。

7个方面及各自可能获得的最高分值分别为:可持续性发展场址,18分;节水,9分;能源与大气,39分;材料和资源,16分;室内环境质量,18分;创新设计,6分;地区优先,4分。各类分值比重如图1所示。

根据实际的设计和施工情况,在得分卡中计分汇总,得分40~49分为认证级,50~59分为银级认证,60~79分为金级认证,80分以上为铂金级认证。

四、医疗建筑LEED认证的挑战

与一般项目相比,医疗建筑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要求,在LEED认证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一)室内空气品质要求较高

医疗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绿色医疗机构中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可降低医疗风险,促进患者的治疗和痊愈,加快康复,缩短在住院时间,减少复发率[3]。为严格控制医疗建筑的空气品质、保障医疗,与LEED现有认证体系相比,LEED HC增加了下面一些新的规定,体现了绿色环境的保障、以人为本的理念。

1.在LEED现有评价体系中,LEED HC是继LEED School 之后第二个将场地环境评价作为强制项的体系。所选场址需按照美国试验材料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ASTM E1527-05标准进行Phase I 环境评价,如果场地存在可疑的污染或感染因子,必须再按照ASTM E1903-97 (2002)标准进行Phase II环境评价,并治理污染场地,达到环保标准要求。如受先前垃圾填埋场污染过的场地禁止使用。

2.在材料和资源中,LEED HC首次提出减少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及有毒物质(Persistent Bioaccumulative and Toxic:PBT)汞的强制项要求。如果采用寿命周期中含量极低或不含铅、镉、铜的建筑材料,或使用寿命周期中含汞量较低的长寿命荧光灯,则可以获得额外的得分。

针对建筑内的活动家具和医疗器具,LEED HC也设置了相应的自选得分项,如果家具材料中指定化学物或重金属的含量低于一定的限值,则可获得加分。

3.在能源与大气中,LEED HC特别提出了社区污染物防治——气溶胶扩散的得分选项,以显示气溶胶对医疗环境污染的重视。对于燃烧燃料的设备(如发动机、火炉、热水器、锅炉等),如燃烧产物满足相应的排放限值即可得分,以鼓励环保型设备的应用。

4.在室内环境质量中,LEED HC提出了有害物消除和密封的强制项,旨在降低人员暴露于石棉、汞、铅、PCBs和霉菌的风险,以及低挥发性材料采用得分项的要求,与LEED-NC相比,涵盖的材料范围更广,对围护结构外饰材料也提出了要求,包括室内粘合密封剂、内墙和天花板饰材、地板、复合木材和围护结构外饰材料等五大类,这些材料的VOC含量需同时满足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South Coast Air Quality Management District,SCAQMD [5])规范的限值,由此可见,LEED HC对所用材料的要求很苛刻。

(二)节能的潜力与挑战并存

医疗建筑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耗能设备种类较多,且能源供应不能中断,部分设备需要全年长期运行,能耗巨大,根据美国的研究,医疗行业是仅次于餐饮业的第二耗能大户,医疗行业每年的能源开支将近65亿美元,而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地增长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另据美国医院学会医疗工程协会(ASHE – American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ngineering of the 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对美国不同气候区121所医院的调查,照明、采暖和热水系统的能耗约占医院总能耗的61%~79%,由此可见医院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LEED HC中能源与大气与EAc1能效优化得分项的总分值和单项可能分值在所有LEED体系中为最高(如图2所示),分别为39分和24分,体现了医疗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根据LEED的能耗计算方法,在参照模型和设计模型中,医疗设备负荷(process load)都须根据实际设计安装值计算,且两个模型的能耗须保持一致,如果设计中确实采用了比传统设计节能高效的医疗设备,则允许采用特殊计算方法来处理,即参照模型按照常规设备负荷计算,设计模型按节能型设备的负荷取值,但需提交充分的证明材料和详细的计算说明。对于医疗建筑而言,因为医疗设备负荷往往较高,因此,实现较高的节能率极具挑战性。

(三)节水

针对医疗建筑用水量大的特点,LEED HC将减少医疗设备冷却用水列为强制项,鼓励淘汰医疗设备采用的直流式水冷却(once-through cooling)方式。新增节水测试和验证得分项,以便于跟踪用水情况并进行节水优化。此外,LEED HC也对医疗设备(消毒器、空压机、X光机等)、冷却塔、食物垃圾处理器、制浆机、榨汁机、过滤器等设备的用水做出了规定,符合要求即可获得相应的加分。

(四)室内噪声控制

为了能够营造更好的室内医疗与康复环境,使患者免受噪声影响,LEED HC设置了声环境相关的得分项,设计需满足美国设施指南研究所(Facility Guide Institution, FGI)颁布的2010版医疗设施设计和建造指南(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ealthcare Facilities)中的噪声和振动要求。因医疗机构和学校同为噪声敏感性建筑,故LEED HC和LEED SCH是现有LEED体系中仅有的两个涉及声环境要求的体系,不同的是LEED HC仅设置自选得分项,而LEED SCH还同时有强制项要求,因为从使用功能而言,学校建筑中教室的声学要求普遍高于医疗建筑。

(五)强调与室外自然环境的互通性

在可持续场址中,LEED HC增加了与室外自然环境互通的得分项,强化生态环境的营造,以加速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效率,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过失的发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既服务患者、又兼顾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具体的要求包括为患者和访客提供不低于室内使用面积5%的室外休憩空间,另外再提供不低于室内使用面积2%的室外空间专门用于工作人员的休息空间。对于75%的住院患者和75%的就诊时间超过4小时的门诊患者,可以直接触及享受的室外庭院、草坪、花园、阳台等空间总面积不低于每人5ft2。

(六)鼓励灵活的平面布局设计与分区

考虑医疗机构扩容的需求和布局的复杂性,LEED HC在材料与资源中设置专门的得分项,鼓励进行灵活的平面布局与分区设计,以使医疗便捷、减少交叉污染,更好地满足未来改造扩容和增加医疗设备的需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七)医疗建筑规划设计一体化

在创新设计中,考虑医疗建筑系统的复杂性以及高额的建设投资,将一体化规划与设计列为强制项,以鼓励更多的设计专业和部门参与到项目的设计、规划、决策中来,强调将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作为评估项目建设运营方案的基本准则,同时也关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使业主真正从绿色设计中受益。优秀的一体化设计,可获得奖励加分。 (编辑 许译心)

参考文献

[1]沈晋明.国内外绿色医院评价现状[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6): 11-12

[2]Ernest Orlando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Summary of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Related to Energy Use in Hospitals – Version 1.0. 2009

[3]Scott Mueller,Paul Kondrat.Sustainable Healthcare Design-Moving Beyond LEED. Build Boston Workshop B22.November,2010

评价体系范文11

企业财务风险,实际上就是在企业日常财务活动中,因为受到内、外部多种不确定、多边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财务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实际利润低于预期利润。一般来说,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分为如下四种: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因此,其对应的财务风险就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四种。投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因为贷款等借入资金行为,而导致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因为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投资的回报率没有达到预期的回报率,甚至导致投资失败等引发的财务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就是在产品销售环节,产品实际销量达不到预期的销量,导致产品变现能力、资金回收金额存在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就是指因为对收益进行分配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成本变得相对薄弱,影响了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财务风险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1.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宏观调控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及社会文化、理念等。这些外部环境因素虽然是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却会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由于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也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改变的,所以,如果其发生了不利的变化,那么,也会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决策缺少科学性。

财务风险是伴随着财务活动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其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也比较单薄,这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缺少现代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抗风险能力比较低。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但由于企业内部机构、财务管理制度设置缺少科学性,而导致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比较低,无法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支持。

3.应收账款、存货缺乏控制,企业资金周转缓慢。

有的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大量采用赊销方式,使得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在进行赊销的时候,由于缺少对客户的资信和信用状况的了解,存在很多的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回收款项,甚至成为坏账。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也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增加了企业财务的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一般方法

1.财务风险评价一般方法。

1.1单变量判定模型。此种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是利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其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如果企业财务出现问题,或者企业财务陷入困境时,其财务比率和正常企业的财务比率差别明显。在单变量判定模型中,财务指标被用于财务风险评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突破。它不仅使评价指标变得单一,而且也使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变得简单易行。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评价的片面性。随着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已经无法全面、有效地反映现代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

1.2多元线性评价模型。它的形式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在式中,Z表示的是判别函数值,x1表示的是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表示的是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表示的是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表示的是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表示的是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在这种多元线性评价模型中,Z值应当界定在1.81~2.99区间,如果Z=2.675时,其结果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居中;如果Z>2.675时,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发展良好,企业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较强;如果Z<1.81时,表示企业财务存在很大的风险,甚至会产生破产的风险;如果Z值处于1.81~2.99之间,此时,称之为为灰色地带,企业财务在这个灰色地带区间,是非常不稳定的,波动也是非常大的。多元线性模型,进一步发展了单变量模型的范围与内容,能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反映,且把财务风险概括在某一范围内。但其不足之处,是缺少对企业成长能力的考虑,同时,其假设条件没有解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只是一种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

1.3财务杠杆分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资金的构成是多样的,除了普通股股东的投入之外,还包括那些从债权人借入和优先股股东投入的资金。因为债权人的利息和优先股股利,通常都是固定费用,是按约定的利率和股息率计算而来的,因此,如果息税前利润增大时,那么,每1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利息和优先股股息就会相对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股每股收益就会相应地提高。反之,如果利润减少时,也会极大地降低普通股每股的收益。这种现象,便是财务活动中的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可用财务杠杆系数进行表示:DFL=(ΔEPS/EPS)÷(ΔEBIT/EBIT)=EBIT÷(EBIT-I)在式中:I表示的是利息;ΔEPS表示的是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EPS表示的是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ΔEBIT表示的是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表示的是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1.4自有资金利润率的标准离差率分析。期望自有资金利润率=【期望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期望资金利润率-借入资金利息率)】*(1-所得税税率)。这种计算方法,充分说明合理的举债,将能够给股东带来额外的财务收益,也同时证明了财务杠杆是有正负效应的。如果借入资金利息率远远低于期望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基于此种情况,公司提高举债规模,能够提高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借入资金利息率高于期望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就会降低企业的负债规模,同时减少自有资金的利润率。

2.财务风险评价一般方法的不足。

2.1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设计,缺少科学性、全面性与合理性。财务评价体系设计过于简单,相关的评价指标,没有覆盖企业财务的各个方面,只涉及到企业的某一方面,而且,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很少。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成长能力,对企业的财务,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计算的财务指标,在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状况方面,缺少全面性和合理性。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分析,能够比较准确地展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的情况,能够在企业营运能力、收益质量和偿债风险等方面,提供有益的补充。

评价体系范文12

摘要:现代商业银行的网点是产生银行利润的基本业务单元,必须建立科学的网点业绩考评体系,以促进网点整合,提高整体利润水平。文章对商业银行网点考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行网点;评价体系;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网点功能与核算

(一)网点功能

网点种类多种多样,功能可以大致划分为服务功能与营销功能。网点营销功能,主要是存、贷款、中间、银行卡、理财产品等各项业务的营销。在帐务上,创造了银行所有的利差收入和存贷款,并发生了相关成本与费用。网点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柜面、ATM、电子银行等渠道向客户提供存取款服务、转帐服务,既包括向在本网点开户的客户提供的服务,也包括为在其他网点开户的客户提供的服务。在帐务上,属于营销后续服务,不创造收入,仅发生成本与费用。

(二)网点核算

网点业绩评价的本质就是对其承担的营销与服务功能,以及由此发生的营业收入、营销费用、服务成本三项内容的核算。因此,网点业绩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对营销收入及营销费用的核算。主要包括存、贷款规模和网点由此实现的存款内部资金转移利差收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付利息)、贷款利差收入(贷款利息-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中间业务收入,理财产品销售佣金收入等,以及网点相关的营销费用。

2.对网点向客户提供的存取款、转帐服务的核算。主要包括为本网点客户提供的服务加上为其他网点客户提供的服务。公式如下:

网点综合业绩=网点营销收入-本网点所有帐户发生的服务成本+本网点提供的实际服务转移收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存款利差收入+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本网点所有帐户在所有网点发生业务量×单笔成本价格)+(本网点为所有网点所有帐户提供服务的业务量×单笔成本价格)-直接费用-间接费用。

二、网点评价的具体指标

(一)存款收益

银行网点吸收存款,形成资金余额,然后通过贷款形成利差收入,所以必须通过合理方式,引入内部定价机制,按照预先确定的资金转移价格,将利差收入在资金筹集与使用方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存款收益=∑某类存款平均余额×(适用的资金转移利率-存款利率)

存款平均余额=∑某类存款当期每日余额/当期天数

存款根据种类和期限进行区分,包括活期存款、三个月期定期存款、半年期定期存款、一年期定期存款、三年期定期存款、五年期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等。不同类型存款利率不同,适用的资金转移利率也不一样。存款平均余额采用日均余额的计算方式,计算工作量较大,需要有相应的数据统计平台支撑。也可以计算月均余额、旬均余额,但是日均余额更加准确。计算出各类存款的存款收益,加总即得网点的存款收益。

(二)贷款收益

贷款收益=实收利息-资金成本-税负

资金成本=∑某类贷款余额×资金转移利率

税负=应税利息收入×(营业税率+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贷款是指网点受理的各类贷款、贴现、进出口押汇等业务。对于支行受理的、由网点办理的贷款业务,由于网点只承担结算责任,因此不应纳入网点的贷款收益;实收利息是指网点当期实际收回的贷款利息,不包括应收未收利息;贷款资金成本是获得发放贷款所需资金的成本,应当分类计算,不同种类不同期限贷款所需资金的成本是不同,因此适用的资金转移利率也不相同;税负主要是贷款业务应当承担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按照国家规定,核算期内应收未收利息仍应纳入应税利息收入范围。超过应收未收核算期限或贷款本金到期(含展期)后尚未收回的利息部分,不记入应税利息收入。(三)中间业务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网点办理中间业务收取的手续费收入,在新网点主义趋势下,商业银行网点有“理财中心”化趋势,理财产品销售将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财产品包括基金、保险、外汇、银行卡等等,实现的收益主要是佣金收入。主要评价方法是为每种理财产品制定一个佣金价格,根据销售业绩提取佣金收入。

(四)直接费用

银行网点进行日常运营,获得经营收入,必然要支付一定经营成本,既包括人力费用,又包括非人力费用。人力费用主要包括:员工工资、奖金和津贴、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劳动保护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等。非人力费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安全防范费、取暖降温费、差旅会议费、水电费、低值易耗品购置费、网点装修费、网点(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51页)租赁费、资产摊销费、房产税、土地税、咨询费、其他公杂费、案件事故实际损失、实际核销呆坏帐支出、电子运转及科研费、印刷及用品费、手续费支出、车船燃料费、汽车修理费、车船燃料税、印花税等等。

上述费用既包括网点直接列支的费用,也包括网点支出的、列支在支行的费用。网点直接列支的费用,可以直接加总记入网点直接费用。支行列支的应由网点承担的费用,必须通过合理方式进行分摊,以准确计算网点的经营成果。一般而言,属于某个网点单独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的经营费用,应当直接计入网点;属于几个网点共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的经营费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分摊方法,分别摊入相应的网点。

例如,员工劳动保护费、工会经费等可以按照各网点的员工人数进行分摊。而车船燃料税可以按照网点实际车辆数进行分摊,印花税按照网点贷款余额进行分摊等等。

(五)间接费用

支行作为网点的上级管理机构,某些费用与各家网点正常经营息息相关,但是又无法直接计入网点,这些费用为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支行固定资产折旧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等。为了准确反映支行以及网点的经营绩效,必须合理分摊间接费用。分摊间接费用时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支行和网点应当共同分摊间接费用,一般支行和网点都进行各自的经营,都从费用支出中获益,因此支行也应承担部分费用;第二,支行和各个网点负担费用的多少应当和受益程度的大小成正比。在具体分摊时,主要可以按照人数、存款平均余额、贷款平均余额、收益权重进行分摊。

1.按人数分摊。某网点需分摊的某项间接费用=需分摊的某项间接费用总数×(该网点总人数/各网点和支行人数之和)。

2.按存款分摊。某网点需分摊的某项间接费用=需分摊的某项间接费用总数×(该网点存款平均余额/各网点和支行存款平均余额之和)。

3.按贷款分摊。某网点需分摊的某项间接费用=需分摊的某项间接费用总数×(该网点贷款平均余额/各网点和支行贷款平均余额之和)。

4.按收益分摊。某网点需分摊的某项间接费用=需分摊的某项间接费用总数×(该网点当期收益/各网点和支行当期收益之和),某网点当期收益=该网点存款收益+该网点贷款收益+该网点中间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