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

时间:2023-05-30 10:18:32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范文1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页例5――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三角形》中,主要有以下知识: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初步具备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些都将为本节课的顺利探索奠定基础。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初步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本课的设计意图重点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在操作和探究中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和直观演示等方式。着力于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操作验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达到思维提升的目的。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做中学、勤钻研的研究式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

(二)教学主线

设疑情境―操作研究―解释、应用与拓展

(三)学生的活动

猜想―操作―研究―证实―练习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认识内角与内角和

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两把三角尺:这两把三角尺的形状就是三角形。谁能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角在哪里?(课件角的弧度)指得真准确,这三个角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每个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2.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同学们算得真快,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刚好等于180°,那么其他的直角三角形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有的同学猜180°,有的同学说不一定。这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我们想办法进行验证。(设计意图: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具有演绎推理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情感。)

(二)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1.讨论方法

这一步,我启发学生思考“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学生受前面方法的迁移会马上回答用测量的方法。在肯定他们想法的同时我提出:有没有其他转化的方法?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我会从180°就是一个平角的度数这个方面去做适当的提示。虽然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不一定能想象出剪拼转化的方法,但经过我的提示,会出现以下情况。预案1:如果学生能想象如何转化,我会请他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预案2:如果没有学生提出其他验证方法,我会做进一步适当点拨。

2.操作验证

我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操作提纲利用学具进行探究验证活动,并完成表格,写出研究结论。

操作提纲:

(1)找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并标出角的符号和写上序号。

(2)用喜欢的一种方法分别研究三种三角形的内角和。

(3)完成表格,写出研究结论。

虽然每个组学具里的三角形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但都是备齐了三种三角形。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老师不断巡视,作适时的指引,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在足够的讨论和动手验证后,进入交流展示过程。

3.交流展示

在这个环节我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展示,而且要关注课堂的现场生成,由此设计以下几个层次进行交流展示:

层次1:请能证实猜想正确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通过不同小组的汇报,学生纷纷汇报可以用测量计算、剪拼转化的方法去证实猜想。在剪拼转化的汇报中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层次2:请提出异议的小组进行交流展示。测量和剪拼时的操作失误在课堂上是真实存在的,使学生无法得到180°或无法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对于这些问题,要更好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出现结果不同?通过这样的质疑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差,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对待。(板书定理)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分明的交流展示使学生明白:探究问题有不同的方法、途径,并且方法之间可以互为验证。)

4.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你看,这三个三角形有的变大、有的变小,它们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学生会马上回答:“180°”老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这样通过追问强化学生认识到:不论三角形大小怎样改变,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180°。

5.应用规律

数学思维过程,也包括结论的应用过程。所以这里安排学生独立完成(P85“做一做”)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学生会出现不同方法(板书)

6.看书质疑

指导看书,并质疑。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使知识点得到落实和发展,接下来进行第三个环节: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巩固练习

(P88第9题)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利用特殊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掌握特殊三角形求未知角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变式练习

你能画出有两个内角是直角或钝角的三角形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画得最快?为什么有的同学不画呢?引导学生用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不能画的原因,进一步巩固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

3.拓展练习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下面四边形的内角和吗?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进行计算?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设计意图:设计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把这个新问题转化归结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上,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归纳总结,反思评价

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并分享收获。

四、说设计特色

回顾整节课,有以下几个较成功的地方:

(一)有明确的整体教材观,整体把握教材

首先体现在把握本节课内容与本单元的教学编排的联系,其次是关于与后续学习(中学)中知识的本质联系。站在了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和处理教材。

(二)充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重视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在学生的探究中给予适当的指引、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练习设计层次分明

探索与发现范文2

学生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着重要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主体地位,老师应该也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节课,设计种种方法,创造种种情境,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激活,真正能各抒己见,表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人认为以下两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一、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过程中做发现者、参与者和探索者。

在教学中,“教”要为“学”服务,老师必须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给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改编加工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学会创造、学会探索、发展自我、也使所学的知识学得更宽、更活。例如,在回答某个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观察角度,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就不能一样,甚至千差万别,在这种时候,就可展开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大家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看谁的看法更合理,看谁理解更深、更透。这时,老师可保留学生的看法和想法,表扬他们 的参与和发现。这样做,既尊重每个同学,又使更多的同学得到参与,得到锻炼,得到发展。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还有必要创造一些可以自由选择内容的机会,比如在理解一些课文内容时,可让学生喜欢哪句就把哪句读给大家听,喜欢哪个词就针对哪个词谈理解,自己理解了哪句话就读给大家听,自己人喜欢哪些词、哪些句子、哪一段……就把它背下来,摘抄下来,积累下来,读给家人听等等。这些形式,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的积极 高,特别是在讨论和背诵时,他们的思维更积极,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听说能力、朗读能力、思维能力等,特别还能在优美的文学海洋中遨游,树立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性和自主性,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 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学者波利亚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对理解问题有帮助,而又有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决问题,探索研就问题,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让学生试着针对课题提问题。学生就能提出:1 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呢?2 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小艇的?3 作者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小艇》……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也说明他们积极参与的表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不急于去给他们现成的答案,也不急于让好的同学马上解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给学生充分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获得思想启发。当然,也可查查资料和工具书帮助理解,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答案。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就得一改以往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大语文为指导,以探究发现为手段,变以“教师讲为主”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自读自悟为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作者单位:通榆县瞻榆镇第二小学)

探索与发现范文3

Abstract:Jilin Province is China's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country's commodity grain base. In this paper, transport facilities, crop cultivation, farmers and other rural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rural Jilin Province, Jilin Provin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rural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关键词:农村 现状 对策

Key words: Rural,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肖进杰,男,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06级会计系本科生;高超,女,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06级会计系本科生;赵红梅,女,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06级人力资源管理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60-01

一、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发展探索实践。吉林省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课题组于2008年7月到2008年9月期间对吉林省部分农村的村民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交通设施不完善

调研显示,在所调查的农村中,14.81%的农村有铁路通过,有铁路通过并且设置了停靠站的为0,可见铁路运输对农村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大部分都得通过城市把农产品运出去。

公路方面,乡镇、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分别达到98.9%和75.7%,切实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然而我们调查显示还有17.24%的偏远农村仍然是泥土路,交通直接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已有的公路中,74.07%的“村村通”公路建成后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定期维护。

(二)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低,家禽、家畜等养殖未形成规模,销售渠道单一

农民种植农作物基本是手工种植,66.67%的村民拥有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饲养家禽家畜数量少,以散养为主,主要用于农民自己食用。而农民主要依靠等人上门收购的方式销售农作物,收购价格偏低,降低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据赵智勇教授研究,吉林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与全国平均人口文化程度比较如图1

与全国农民文化构成相比,吉林省农村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明显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受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忽视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再加上农业职业教育乏力,造成绝大多数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所以大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向地要粮,兼业水平低,也严重影响了科技推广和应用,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再发展。

(四)资金短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保险缺失

资金短缺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实行信贷集中管理,基层网点大量的撤并,再加上严格的贷款责任制度,基层的信贷投放受到限制。目前,农村信贷实际上只有一家农村信用社在唱主角,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受资金实力限制,信贷满足率低,只能满足农民简单的种植业需要。款项大一些的消费支出,就很难在信用社得到贷款。民间借贷主要有两种,一是互的无息或低息借款,主要是向亲戚、朋友或彼此熟悉的乡邻间。而另一种则是高息借款,这类借款的年利率在8%-20%之间,少数特殊用途的借款利率高达25%-30%。有的地方则是按月计息,而且是利滚利。

农业保险方面,面对频繁的灾害,多家保险公司对农村保险望而却步。吉林省农村保险仍是一片示未开垦的领域。据了解,目前只有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一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且仅限于烤烟烟叶一项。

三、吉林省农村发展对策探索

(一)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

吉林省在农村建设中,首先就要注重村民观念上的改变,使其行成自助精神,自主创新,自主探索。这种观念上的改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树立典型形象,对自主发展较好的农村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形成竞争意识,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其共同富裕。可以在镇里设立讲习所或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村民与村干部进行培训。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免费或低收费的技能培训。

(二)开展“一企一村”“一校一村”活动

“一企一村”活动就是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企业与农村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把农产品通过企业推向市场。条件良好的企业还可以在当地建立分公司,就地加工农产品,同时也为当地的村民增加收入,实现双赢。

“一校一村”活动就是一个高校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各乡镇与高校合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的地域和资源优势,与农村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各高校教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农村试行,同时对当地农村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方案。

(三)改善农村金融体制

首先是农业保险方面。政府可以对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对买农业保险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资金上的支持,或者开展集体联保体制,以减少农业灾害带来的损失。其次加强村民的思想观念教育,采用造血式的资金援助。

参考文献:

[1] 刘润璞.2006年中国吉林省发展报告[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洋,齐晓宁.基于比较优势的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4).

探索与发现范文4

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快速走进人们生活的今天,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大量先进技术的引用完善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效果,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由于建筑电气技术的使用与当前社会各领域的结合案例不断增加,所以本文将针对现代电气技术的发展与探索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一、针对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研究

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在当前社会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完善的今天,现代建筑电气技术产品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基于我国建筑电气发展形势来说,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虽然得到的应用范围在社会上更加广泛,不过在系统的整体沟通上依旧存在问题,他没有将资源进行有效的共享,也没有满足当前人们对建筑质量的需求标准。如: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在建筑电气系统的电气设备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科学管理办法;在应用上,安全性低,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基于此,对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今,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理论体系;同时与电子、电工、信息等技术实现了有效结合,应用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通过基于人们实际生活的需求进行建筑的智能化设计,将有效的完成了现代科学与建筑电气技术的融合,为电气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种发展模式也必然成为其具有时代性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分析

(一)针对建筑电气及监控技术的分析。从计算机在我国流行使用之后,各行业之间便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使用。其中建筑行业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建筑中使用计算机集中监控,不过由于对技术了解较少,所以导致发展速度比较慢,投入的监控系统的性能也存在问题。不过从九十年代后,国家加大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投入研究,为建筑建筑系统及技术装备的更新提供了条件。首先就是现场总线体系结构以及软件系统平台与工具的应用方面在建筑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应用。其次,建筑监控系统中应用的网络组网技术与实施网络操控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都得到了提升,为建筑监控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以太网的大力推广下,建筑监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变得更加的方便、容易。然后是在我国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建筑监控系统设备的未来发展正在朝着以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集成技术的方向迈进。最后是随着多项以网络控制为主的新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如:OPC技术、web技术以及TCPNP技术的应用逐渐与建筑监控系统进行融合,使建筑监控技术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二)建筑电气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现代建筑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智能化建筑。而智能化系统已经大量的运用了通信网络技术,其中计算技术、楼宇电话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让智能化建筑在进行建筑信息的管理中变得更加有效。但是由于我国受到传统发展因素以及各地域居住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影响,外国已经成型的智能化建筑系统无法适应我国多变的地域要求。所以,要想提高建筑电气的智能化程度,就必须因地制宜的根据我国社会住宅小区实际的自我需求进行智能化建筑产业的发展。面对宽带走进小区所带来的机遇,智能化建筑的推广基础已经得到了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数字化社区”概念的出现,必将引领现代建筑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数字化社区”概念的出现,完全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现代建筑及网络在建筑中的大量应用才产生的。“数字化社区”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城市施行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单元节点,面对“数字化社区”所具有的良好发展前景,我国外来必然会兴起大量的“数字化城市”。一旦“数字化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建设,必然推动当前社会的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等技术的广泛使用。

三、试析现代电气技术的未来发展探索趋势

(一)智能化将成为现代建筑电气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建筑的概念已经在三十年前就出现在了我国建筑行业里面,这种概念的兴起与出现是基于国家建筑技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该理念由于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关注。正是该技术的出现,才打破了我国传统由人工操作的限制,让现代建筑实现了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将智能化系统广泛的运用与建筑电气技术当中,能够有效的减少资源及能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纲领。针对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智能化小区的推广已成为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二)绿色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又一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保理念的提出,让人们开始重视环保对人类文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建筑领域中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也深受其影响,让现代建筑电气基础呈现除了一种绿色化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之下,绿色建筑的改变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实现多目标的大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作业,而在绿色建筑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建筑电气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了更多的节能材料和设备,同时也不断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融入到建筑施工当中,以此来实现对建筑电气技术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了绿色、智能的建筑工程。

探索与发现范文5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融合途径;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由于数学知识自身较为抽象、复杂,所以在学习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通过组织教育游戏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性,对于游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游戏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助于在游戏中建立对教师的信任,帮助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基于此,实现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研究十分关键,可以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自身年龄较小,日常学习更多的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上进行的,游戏则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为了可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成效,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计更具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智力游戏以及笑话等内容.深入挖掘数学教学材料的基础,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工作[1].

(一)教育游戏拓展数学课堂的学习任务

通过组织设计小型的数学教育游戏,以数学知识点为依据进行设计开发,在掌握某个知识点的同时,配合相应的教育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抵触,能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进行W习,提升学习趣味性.

(二)利用教育游戏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游戏和数学结构的相似性,根据这一特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诸如,在数学教育游戏中,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几何空间意识,利用《华容道》益智性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拓展数学知识领域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几个领域,教育游戏中则是将这些知识囊括其中,有助于学生在玩乐中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育游戏还可以拓展数学知识领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数学学习效率[2].

二、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

(一)益智类游戏与数学的结合

益智类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类型之一,此种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逻辑思维判断,结合玩家的逻辑思路及来设置游戏目标,并不需要其他的声光效果配合.一般情况下,益智类游戏玩家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能够在游戏中来思考问题,结合自己的判断目标进行后续的活动,突破层层关卡.相较于动作类游戏而言,益智类游戏所有的步骤都需要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操作键盘.益智类游戏和数学的融合,强调逻辑分析和判断,其中却潜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通过益智游戏来整合数学知识,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成效.诸如,连连看是一款流行时间较久的游戏,无论是青年学生、工薪白领还是老年人,受到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喜爱,通过设计数学连连看游戏,计算数字或者算式相等的两组数字,连接线不多于3根直线即可消除.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经济参与其中[3].

(二)角色扮演类游戏与数学的融合

角色扮演类游戏是由玩家负责扮演角色,角色可以像真人一样不断成长,在游戏中有玩家充分发挥的机会.此种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玩法较为综合,游戏故事内容基本固定,通过固定的操作路线来了解到最终的结局.当前角色扮演类游戏与数学的融合多数是在大型教育游戏中有所表现,小型游戏较少见.诸如,奥卓尔游戏化学习软件就是最为典型的通过角色扮演来组织数学游戏,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学中,通过魔法大侦探的游戏背景介绍主人公为了获得这一称号走上了侦探之旅,在游戏参与过程中,逐步了解混合运算内容,掌握混合运算法则,进而在相应的游戏情境中引导玩家去探索和学习,学习效率较之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效率更高.

(三)动作类游戏与数学的融合

动作类游戏是当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游戏,主要是侧重于游戏的整体流畅性和刺激性体验.通过游戏中各项挑战来获得不同程度上的刺激,通过简单的操作来锻炼玩家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动作类游戏与数学结合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整合数学知识,同时利用游戏趣味性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显著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教育游戏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轻松氛围中享受学习乐趣,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俊花,王小根.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31(3):72-74.

探索与发现范文6

关键词: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经济与科技正在飞速的发展当中,在各行各业当中都少不了电气技术的影子,产生的功效也在不断的增大,尤其作为金砖五国当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中国更是离不开电气技术的帮助。电气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的效率,还可减少工作的成本,这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来说至关重要。我国十分重视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对电能的需求也是逐渐增多,所以令电气技术引领各行业共同向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科技化发展显得极为重要,而且电气技术也的的确确的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并为之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现代建筑电气技术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电气技术在现代上建筑施工中已经被广泛的使用。随着应用的范围不断的扩大,在个体产品和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走向成熟,从目前整体的发展方向方面来看,虽然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空间,但是,由于系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资源共享功能,因此,在满足现代社会生活质量方面仍然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例如,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无法正常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耗能严重,对于建筑电气系统的电气设备缺乏科学有效的关系,在电气技术应用过程中,安全性得不到正常的保证,在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引发安全事故,基于此,现代建筑电气技术便成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在传统的建筑电气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的更新和完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成熟理论体系,并且在电气系统中实现了电子、电工和信息等多种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得现代建筑电气的应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在建立在人们智能建筑的使用需求之上,在运用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和设备,实现科学和技术的交叉互动,从而不断满足人们对的使用需求。现代建筑电气在建筑领域有效的应用,使得建筑电气技术呈现出更多的发展趋势,同时在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面按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

1、建筑设备监控技术

从建筑业正式兴起开始,建筑设备监控技术就被引起重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便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集中监控,但由于技术不够完善,其监控设备的可靠性较差且运行与发展速度缓慢,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便开始融合以上技术,加强对建筑设备监控技术的研发,利用集散式控制原理开发出新型的监控技术。其新功能体现在:第一,现场总线结构模型及技术、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与工具等得到了改进,使建筑设备监控技术的功能变得强大;第二,通过综合利用组网技术、实时网络系统及可靠性技术,获得了以太控制网络,使电气设备监控系统运行更为便捷与安全;第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广泛应用新型控制网络及技术,如OPC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等,都大大增强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与运行能力,并推动了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

2、通信网络技术

就现代建筑发展而言,智能化已成为其主要特征,而其最直观的体现即是对通信网络技术的使用。在现代建筑中,已开始广泛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及楼宇电话通信网络等,实现了建筑的智能信息管理,人们可以通过各局域通信网络,实现电视、电话会议,不断满足人们在工作中与生活上的需求。根据我国居住环境和条件的特殊性,我国智能住宅逐渐发展形成独有的智能建筑产业。随着智能化建筑小区规模的扩大以及宽带网的引进,智能住宅小区提出数字化社区理念,引入局域网和广域网等,以此为实现社区机电设备、家庭电器自动化、智能化监控等提供网络技术支持。通过对数字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数字社区提高了智能化系统的集成程度,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为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提供了更多广泛的功能服务。例如: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等通信网络功能都是传统建筑中所不能实现的。

3、安全防范技术

安全防范技术是为保障建筑楼宇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提供安全保障的重要技术,一直是社会和人们热切关注的问题。现代建筑在安全防范技术研发工作上加大投入,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在防恐方面,现代建筑逐渐实现了对闭路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通道控制、对讲等子系统的运用,并实现了各子系统间的联合使用,极大的增强了建筑楼宇的安全防范能力。在防雷方面,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不能人为的限制其发生概率,但却可以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防止出现设备被高电位反击和人身安全遭受威胁的事故。现代建筑一般采用屋面板钢筋作避雷网,用柱主钢筋作引下线,用基础钢筋作接地装置的方法防雷。除此之外,防雷方法还包含在电缆进出户处将绝缘子的铁脚支架接地,安装避雷器的防雷方法以及在设计施工中把建筑物内或附近金属用电气的方法连接形成等电位体空间,进而避免设备被高电位反击和人被雷击的防雷方法。这些安全防范技术是都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发展的最好体现。

三、建筑电气技术的实际应用

1、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应用

我国的能源消耗危机如今进一步加剧,不仅能源被极大地浪费,而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因而人们如今日渐关注建筑物的技能技术问题。有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量是全部总能耗的四分之一,这就体现出了传统的建筑技术的问题,它们没能充分地考虑节能方面的技术和措施。另外,传统建筑物缺少先进的电气控制系统,无法对所管辖的设备进行很好的节能控制。举个例子来说,在老式办公楼里的一些设备,诸如暖气片、空调和风机管道等,用的都是传统的控制电气方式,这就比较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而我们的建筑电气新技术,相比较传统的技术而言,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这特别是在节能技术和相关措施方面有明显的体现。新技术敢于大胆创新、革新思维,在节能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充分应用到了光线感应,在室内的光线具备一定的亮度时。光控开关就会被启动,部分开关就会自动闭合,这就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电能。这一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室温调节,在空调的自动控制方面推广这一技术,将有助于电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 2、建筑设备监控方面的技术应用

过去我们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所采用的模式主要是集中监控,这种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不仅运行的速度比较慢,而且也不够可靠,就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言,这一技术已经明显根本上潮流了。到了21世纪之后,计算机控制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集散控制方式。出现了这一控制方式之后,发展建筑设备监控技术也就拥有了一个新的平台,加之以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辅助,建筑设备监控技术因此应用的更为广泛。

3、建筑通信网络方面的技术运用

建筑通信网络是建筑智能网络的主干部分,可作三个不同形式的通信网络划分,分别为计算机、双向有限电视和电话通信,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使整个建筑系统的所有资源都进行对接联通,全部的用户站点都可以将信息传达到。而网络电缆技术在日益成熟,从而大大增加了网络传输的速率,其用途也同时得到了拓展,不仅仅是传统的数据通信和图像传递,如今已经发展为电视电话会议、语音视频通信等。而如今又在大力建设和推广着我国的建筑智能社区,建筑智能产业的发展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

4、建筑电气技术安全防范方面的技术运用

安全防范技术包括了很多的先进防范技术,主要有闭路监视、通道控制、对讲和入侵报告等。建筑电气技术不断发展,随之安全防范技术也有了很好地发展。最初的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如今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现在各单元节点联网互动,实现了集中控制监视,在建筑的安全防范工作方面,关于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在建筑区内,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顺利进行日常生活,就这些方面来说,安全防范技术为其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保障。例如,数字和模拟电路集成芯片,因为新技术也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功能,对于闭路电视控制系统来说,为其向新方向发展搭建了桥梁。由原来的模拟技术,发展到数字化的方向。

探索与发现范文7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探索;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的薄弱,工厂所获效益往往是通过牺牲环境为前提,直到近代人们才更多的注意环保问题,也提出了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它们不属于一个行列,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经济发展往往是依赖于自然所带来的资源,而且许多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破坏特别大。如果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然。只有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让人类社会进一步前进,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才能更安全。

一、区域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生态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往往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也称为“劳动对象”。人类利用的资源可分为直接资源产物和间接自然资源产物,直接资源是树木、矿产、土地、石油等;间接资源包括钢铁、棉纱等。对于人类有需求的资源,必定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无论是自然的直接资源或是间接资源在人们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人类的经济发展绝对离不开自然资源。

(二)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每个地域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地域的经济基础,我国就存在许多的生态条件,也导致了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分化问题,各个地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决定了当地投资的侧重点以及发展点,生态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谈。

二、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我国对区域生态的宏观调控以及各地政府生态制度。我国应该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出台更多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成果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中去,社会应该不断完善、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大降低对生态的危害。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符合当地需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资源要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济保护宏观上需要国家与政府相互帮助才能有效完成,而且二者要相互监督,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区域政府应该用经济调控手段以及先进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现如今的生态问题,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各个企业,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更是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应该间接成为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问题却是由社会来背负。所以,政府应该针对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对企业成本调控,让生态成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对于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提高企业赋税,作为生态环境补偿。

(三)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要想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好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不仅是需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承受之内,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而且生态环境协调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不应该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微观化,提高对企业的监督力度。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区域生态问题,政府应该将区域环境保护微观化,对各个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及监控。把环境破坏列入法律的范畴之中,对于环境问题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法律政策落实到各个企业之中,让企业每个生产环节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加强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侧重点不同,使得企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同,当地政府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一个符合当地发展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标准,对于生态资源的撷取要适度,鼓励当地人民对企业的监督,让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

(五)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对区域生态的破坏不仅是企业这一部分,社会公众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却没有丝毫提高。各个区域政府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公众应该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在享受自然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做到对自然的保护,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三、结语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自然所提供的资源,人类社会发展不应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之上,要真正地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国家及政府应该加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法律力度,利用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投入到自然保护中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探索与发现范文8

关键词:研究型高校;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兼顾学习年限和学位高低,将高等教育分为两大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即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A)和实用职业技术型(B)两类。A类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以上,并可获得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进入高级研究领域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B类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至4年或更长,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能够适应具体职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即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A类进一步细分为A1和A2两类,A1类一般依学科设置专业,培养为研究作准备的人才,A2一般依行业设置专业,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每种类型的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同。当高校类型与所培养人才类型相匹配时,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方能符合社会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才能办出特色、获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如此以来,逐渐导致了学校类型与人才培养类型不匹配的现象,这一问题在学术性研究型(精英型)大学中的成人学历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使得研究型大学中的成人学历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

一、研究型教育大学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适用于成人学生培养

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般是培养理论基础宽厚,并在宽的基础上有所专的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而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曾在高职高专就读,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其所在行业的一线工作经验,一般通过半脱产、全脱产、函授、网络学习等形式继续学习,以获得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更高层次的学历,应属于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尽管他们通过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的方式进入了重点大学(成教学院),但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依然是着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使其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成人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适用于成人学历教育学生。

(二)精英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成人学历教育

由于精英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对于他们的培养方案、计划自然也不同,进而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也有很大差异。而我国目前成人教育中普教化问题严重: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普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由于生搬硬套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方式,而未能充分体现成教学生的特点,课程多而不精,教学内容泛而缺乏针对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岗位需求与供给的不协调。在承担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型高校,这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研究型高校往往不能适应成人实用性、职业技术型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师资方面。照搬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往往造成任课教师和学生间的彼此不适应。潘懋元教授很恰当地描述道:“正如五星级宾馆的高级厨师到大排档未必能做出适合大众口味、物美价廉的菜肴,学术水平高的理论型教授也当不了‘双师型’的教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是不易改变的,当学术性、研究型教师在承担成人教育课程时,会不自觉地按照精英教育的思想或教学模式教授职业技术型学生,最终结果是学术性教师不能适应理论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弱和创新意识不足的成人学生,而成人学生也跟不上教授所讲的高深难懂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学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师生彼此不适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研究型高校培养实用职业技术人才未必“双赢”

研究型高校能够培养出杰出的研究者或科学家,但不一定能够培养出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优秀实用职业技术人才。首先,介于以上两个原因,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成人学生,在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方面不见得比专门的职业技术类学校有优势。对于成人学生来说,是在其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接受教育,其学习目的性比较强,知道自己需要补充和提高什么知识技能(当然这其中不乏有大量只为获得一纸文凭的学生存在),然而研究型高校提供的再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其实用性、职业性的需求。虽然学生暂时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学历,但并未学习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技能,从长远来看对其发展的后劲有限。其次,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说,其教育教学重点并不在成人学历教育这块,成人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不为大家所重视,更多的是被作为学校的一种创收来源,因此教学资源供给一般比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成人学历教育的质量。高校的长足发展在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便是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许多高校成人学生在校生规模堪比甚至超过全日制学生,如此大规模的成人学生戴着“XX大学”的光环进入劳动力市场,若不能够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社会逐渐会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质疑,长此以往也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二、研究型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

不同类型的大学,其社会功能定位不同,所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也不同,只有当大学的类型与其培养的人才类型相匹配时,方能发挥大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培养出的人才方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学校后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成人教育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使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定位的同时也指出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成人教育不再单纯是学历补偿教育,成人教育的重点将逐渐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移。

作为承担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学(A类),在成人教育方面应逐渐由“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向“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为辅”的方向发展,开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为基础,既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的精英人才,也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关注精英人才的大学后职业培训教育,集中精力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非学历、非学位的高端、精品教育培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三高三不(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不搞学历教育、不挤占学校紧缺教育资源、不影响学校声誉)”原则,积极引导,有效管理,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将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做大做强,已成为中国一流大学成功发展非学历、非学位教育培训的先驱。清华大学在成人教育方面的办学经验值得国内研究型大学借鉴。

而对于成人学历教育,要在研究型大学中可持续发展,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明确成人学历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积极调整成教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努力建立针对成人学生的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符合成人学生特点,为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ike L.Schneider and Irena Kogan(1997).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of Education 1997:challenges in the appliction to national dat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n cross-national surveys[EB/OL].http:/// uploaded_files/publications/schn08b_theinternationa1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pdf.[2]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3]汪全海,陆琳琳等.适应成教特点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机

制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3).

[4]詹海涛,唐冬生等.新时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

探索与发现范文9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交通;土地利用;和谐发展;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化规模逐步扩大。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通出行的需求,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样一来,城市交通与正常土地利用之间就形成了矛盾。众所周知,城市土地资源紧张,面对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大、交通紧张的状况,探讨如何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是十分有必要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有效解决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才能保障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使得人们在处理两者关系时不得不慎之又慎。正是因为如此,要想处理好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问题较多,困难重重。

一、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概念

(一)城市交通概念分析

城市交通概念范畴较广,可以从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所谓交通需求,就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下,人们为了实现空间位移的目的,从而产生的对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的需求。所谓交通供给,也就是在社会中,交通生产者能为社会所提供的所有的交通服务,不论是交通工具还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包括围绕交通需求所形成的其他服务。

对于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两者的关系来说,土地利用作用于交通需求,进而对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产生相应的影响。与此相对应的,城市交通体系则借助交通供给,对土地利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也就是说,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两者相互作用,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联系。

(二)土地利用的概念分析

最早的土地利用的概念来自于农业经济,它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下,人们依照不同的社会属性以及自然属性,结合实际情况,对身边的土地进行的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治理等过程。而在现代城市土地规划范畴下的土地利用只与以下属性有关,即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以及零售区等区域中的地理类型或者空间分布。

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来说,其含义就是依照城市规划,对城市内的土地进行不同功能的配置与划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因素是较多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人数、居住人口密度、住宅数量、开发强度、土地用途、工作岗位数量等。除此以外,城市的土地利用还必须保持与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素质、社会化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的进一步变革等进程相融合。

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时,就不得不谈及到影响它的因素,也就是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的布局和城市的性质、功能。其中城市的人口规模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一个城市人口较多的话,那么除了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产生影响外,还会影响城市的性质与功能。同样的,为了承载这些功能,城市的规模也就会越来越大,因而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的结构也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总的来说,一个城市的功能与性质对城市土地的利用产生的作用是决定性、不能忽视的。

二、当前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可知,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问题

对于城市来说,其空间结构与道路交通系统之间的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问题。因为两者之间的发展不可能一直保持协调一致。

比如一些历史较早的城市,其城市空间布局大多为同心圆圈层式结构。这样一来,城市在不断向外扩展时,对交通道路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一般来说,这种空间布局结构会围绕城市中心点形成放射状的干线。这样的情形下导致城市交通道路犹如“摊大饼”一样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就因此而产生。对于这样的城市来说,同心圆圈层式空间结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中心城区向心交通压力过大。与此同时,因为中心区的向心作用,也导致周边区域大量交通流驶向中心区,这样一来,中心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也受到严重阻碍。还有一点也需要注意,就是因为交通工具性能的提升和数量的日益增多,在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促使人们不断向外拓展居住地,导致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成为空谈。所以说,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将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缺陷的道路交通网络与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开发模式间的问题

在单中心的城市中,市中心的土地利用度非常高,并且用地的性质也较其他地方更为复杂。这样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人口密度较为集中,并影响了空间的布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中心往往会有非常大的人流集散量,因而对交通的需求量也逐步增高,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可是在这些城市中,往往会因为原先城市的规划、道路的布局等原因,影响了跨区交通以及过境交通的建设与作用的发挥。并且,尽管因为城市中心的向心作用影响,由外城区向城市中心转移的交通较为发达,但是不论是主干道还是支路,都与城市空间的组合不够紧密、不能发挥道路交通的最大功能,严重限制了对车辆的分流。除了主干道意外,次干道也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交通作用发挥的效率较低,远远未实现疏散交通的目的。这样的后果就是主干道为次干道买单,在承担较长距离交通运输压力的同时还要替次干道服务。另外,道路交通网络存在缺陷,功能不全,对支路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其通过条件较差、缺乏效率,影响交通体验。除此以外,道路功能的发挥还受制于正在或这已经开发完的密集度十分高的住宅与商铺,破坏了道路两侧商业用地之间的联系。总的来说,这种高度集中的土地开发模式与不完善的道路系统之间的矛盾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一)以法律法规引导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和谐发展

1.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为了保障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和谐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综合规划,以此保障城市整体区域交通网络的正常化。如果区域刚开始建设,必须做到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在进行开发之前,必须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结构,进行评估计算,从而最大化保证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综合规划。

2.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合理规划

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与地方政府的领导分不开。地方政府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将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联系起来,相互协调,以便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对重大交通决策的规划与实施。

3.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除了上述亮点之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以此来保障两者和谐发展的顺利实施。对于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来说,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反之,如果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阻碍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严重限制城市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构建以快速通道与交通走廊为主的模式

构建以快速通道与交通走廊为主的模式,有利于对城市极其周边城市的开发。要想做好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优化,未来的城市发展应围绕城市核心,在道路交通上加强与周边城镇的系统联系。总而言之,构建一个快速通道与交通走廊为主的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1.进一步加强城市周边的开发力度

众所周知,凭借着城市交通便捷、高效与舒适的特点,可以对周边城镇进行支援,从而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步伐。这对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是十分有必要的。

2.以快速通道为主,改善单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要想改善单中心的空间布局模式,消除长期“摊大饼”所带来的弊端,就应该加强快速通道的建设。该方式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此,实践证明,利用快速通道的构建,能够带动城市周边的共同发展,并有利于城镇化道路上农村社区与市区的紧密结合,既方便当地群众的出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改善单中心城市结构布局,带动其往强中心与次中心并存,城镇建设迅猛发展的道路之上。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城市土地的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城市中心人流集散状况,改善当地人口密度过于集中的状况。这样一来,对于规划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布局就更加有力,且实施起来会更加方便,持续下去将会有效对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空间利用进行整体优化。这对于促进城乡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土地混合利用的程度

要想在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上取得成效,就必须重视土地混合利用的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因此,必须对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加以缓解,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长久之道。因为市中心寸土寸金,在长远规划上,将来必然将金融业、商业、信息等第三产业集中于此,而适合人群居住地点则分布于城市。这样一来,在通向城市中心的主干道上交通压力会出现周期性的高峰,交通压力过大,不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鉴于此,在明确自身智能定位的基础上,应该有计划的开展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并确保土地的混合利用达到一定程度。

1.缩小交通道路周边土地利用强度差异性

总的来说,通过对城市交通道路周边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其发展水平,对于减少城市中心人口,释放其交通压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限制过度“摊大饼”的状况。除此以外,离城市交通道路较远的地区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高级住宅区,但是必须限制其密度,从而有效改善土地利用效率,缩小其利用强度之间的差异。

2.重视城市交通轴间土地生态问题

在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要想走的更远,就必须重视城市交通轴间土地的生态问题。这在限制“摊大饼”规模,保证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为此,必须在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打造一些生态圈,比如结合当地农业技术条件,建造一些新型农业模式,这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发挥限制城市建设中连片扩张现象的作用。这无疑是提升土地混合利用程度,保证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新型交通模式

在构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合理化时,应该积极推动公共交通模式,以缓解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而带来的大量机动车压力。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就是TOD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较高,从而便于人们对于有效的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除此以外,以公共交通作为新型交通模式,一方可以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方便出行,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不妨碍城市居民出行的前提下效缓解交通压力,是解决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矛盾的有效方法。

结语:综上所述,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各地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就必须努力促使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现代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此,只有真正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促进周边城镇开发、加强城市整体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也、配合城市交通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等方式处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构建完整、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制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静.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关系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 2014.

[2] 郝伟伟,张梅青. 北京市产业布局与交通系统互动协调发展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8) .

[3] 杨君,李军义. 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发展的研究[J]. 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4(10).

[4] 岳振中. 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绿色城市交通规划思考[J]. 交通标准化, 2014(02).

[5] 魏恕.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微观互动关系的研究与仿真[D]. 西南交通大学, 2014.

[6] 肖飞,卞大伟. 无锡构建现代化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路径思考[J]. 江苏城市规划, 2013(08).

探索与发现范文10

关键词:地质勘查;开发模式;问题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地质勘查水平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地质勘查与开发模式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基础地质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这也对地质勘查与开发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地质勘查与开发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近几年来,总队地质勘查以服务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为主,其它矿产资源,如石墨、石膏、萤石等地质勘查投入严重不足。地质勘查投入机制单一,仅仅依赖政府和企业出资,吸收社会资金进行资源勘查的程度远远不够,尚未形成多元化的地质勘查投资机制。资源勘查产业单一,未参与矿产开发与其它地质服务领域,产业链延伸不长,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强还有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依赖性。科技力量薄弱,地质勘查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但公司近20年来,随着体制改革和地质勘查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各工种配置不合理、甚至部分工种人员缺乏,技术人员的收益得不到保证,造成地质勘查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较少,如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在地质勘查与找矿方面应用较少。特别是地质装备长期未进行更新换代技术水平落后于发展的潮流。

三、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根据有色总公司组建成国家控股公司的机制,矿山和地质应在原有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流转产。以队伍精干,装备优良,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的优势,组成新型的地质矿业集团公司。以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一体化的格局,进行改制、改组和改造,逐步到位。

1、改建以地质勘查为主的地质矿业公司

在地质找矿具有巨大远景资源优势的西部地区,以地质战略找矿为主。主要任务是寻找勘探国家紧缺的大型、超大型矿床,以获取部级规模建设的矿产储量,参与市场调节,并规划进行矿山开发建设;对于探明的见效快、获利高的中小规模的矿床储量,进行探采建设相结合安排工程投入,直接组建新型的矿山进行开采。以国家地质事业费和地质勘查专项基金,作为参股资本金形式投入运行。

2、改建以矿业开发为主的矿业地质公司

以总公司原有的大中型的矿山为主,在矿山分流转产的基础上,以矿业开发为主业,配备少、精、尖的地质勘查力量,组成一体化的矿业地质公司。矿业开发以原有的开采矿种为主,根据市场的需要的资源条件,可以择优其它高效益矿种的开发。地质勘查的主要任务是矿山周的二轮找矿,矿山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利用(包括矿产),以及对矿山接替资源基地的对口勘查。运行资金是矿山总体运行资金的一部分。其次是总公司生产发展基金的参股和不同渠道的贷款资金。

3、矿山与地质组成矿业地质联合公司

以资源危机矿山或经济效益较差的生产矿山,现有矿山产品市场容量有限,利用现有矿山的设备、人才和地质勘查已掌握的资源优势,进行联合开采,合股分红。资金渠道采取多渠道融资,也可以与乡镇企业、地方集体进行拼盘。运行机制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灵活方式。上述三种模式,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全方位按市场机制运行。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总公司组建的国家控股公司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前提下,做好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在工程布局上,要探采结合、要采先探、大采大探、小采小探、效益共享。在矿种选择上,以国家急需紧缺矿种为主导,以市场容量大的矿种为先导,来加速矿业开发的发展,走出一条适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的新路子。

四、地质勘查与开发的方法

1、与现代化的技术体系相结合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找矿的思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地表浅处进入到地面的深处。这也造成了寻矿的困难性与复杂性。这又相应地对科学技术以及理论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下所使用的方法来看,最常使用的方法如下:首先,以岩石物理性质的区别作为评价的尺度来研究地表的深度,再依据成矿的内在规律来分析矿产资源是否存在;其次,运用现代化的机械设施来建立寻矿结构,强化寻矿的精确率,提高寻矿的成功率;最后,构建现代化的信息体系,强化对信息的流程化处理过程,包括搜集、处理以及分析等诸个环节。

2、“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制约”的技术

要对“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制约”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就要了解具体落实的特征与原理,再展开相应的挑选抑或是互补式的运用,从而加强适用性。从其使用的范围来看,该技术经常运用于老矿山的深部与覆盖区。当然,该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3、GPS感应系统在采集信息中的使用

作为使用日益频繁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经由卫星以及无线电导航展开具体的定位,获得准确的三维数据坐标。该技术的运用需要构建起完整的GPS体系,同时还需要对信号进行监控、接收、转换以及分析等步骤工作。具体的应用原理是,地矿物质中具备较为稳定的光谱吸收特性,这是由于地矿物质中存在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结构。一般而言,每一种地矿物质的辐射能力都具有独特性,据此在勘察找矿中则可运用波普仪测量采样的光谱曲线,将测量结果同资源库中的光谱比较分析,即可识别该地质矿物质中的结构成分。

五、现阶段地质勘查与开发的发展

1、采矿权取得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通过行政授予的方式将国家出资形成可供直接开采的矿产地无偿提供给投资业主采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了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采矿权必须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取得。一是探矿权人直接申请办理采矿权。二是通过转让的方式取得采矿权。

2、不再沿用落后的开采工艺

采矿权有偿取得后,矿权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开采成本,除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外,重点还考虑到资源的回采。

3、部门管理走向规范化

过去的管理是行政命令,现在的管理是依法行政,过去注重于产量和成本,现在更注重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事故的发生。过去鼓励超产,现在是限产。限制井下作业人数,严格按核定生产能力生产。现在国家加大了矿产资源的监管力度。一是严厉查处和打击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破坏和浪费矿产资源的违法案件。二是对煤矿现有资源储量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对资源面临枯竭的煤矿不再扩大矿区范围,配置新的资源,资源等用完自行关闭。

4、经营方式多元化

多数煤矿老板现在不仅卖原煤,而且将眼光盯在了增加矿产品的附加值上,想办法延长产品链。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实行从生产原煤到洗煤,办发电厂、建焦化企业,组织自己的运输车队的一条龙服务。综上所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模式、目的、要求和效果,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只要掌握了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新的变化,开拓创新,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五、结束语

在实际的勘查与开发过程中只要严格切实的执行,认真地对待每个环节,并积极采用先进和科学技术进行分析,能够促进地质勘查与开发模式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华政.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3)

探索与发现范文11

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的比重逐步超过农业;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形态。现代科学技术在提升了人类生产力的同时,也给促进整个人类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代科技的发展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范围,改变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方式,为全球化奠定了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地域上的时空界限,拉近了区域与区域、民族与民族的距离,使地球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各民族无一例外被纳人全球化的系统中。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从最初的步行到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再到火车、汽车、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使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间成本,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在民族文化“自我认识”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打破了民族文化之间的自然壁垒,而且超越了其在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族群之间的文化边界,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接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往深度不断拓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无障碍交流变成了可能,边缘化、地域化的传统民族文化间隔被打破,从而大大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给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现代科技在促进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现代科技促进了国际商业贸易、金融贸易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也使得第三产业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导致了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服务,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创造了全新的服务方式和理念。网络、通讯卫星、电视、影像技术创意了与传统的文化体验、文化生活不一样的各种现代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带动了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正如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所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是多层次渗透、全方位介人的,具体表现为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创意者的科技素养、形成激发创意和拓展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为创意产业提供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平台支撑等方面。现代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阶段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现代科技深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当代文化最具影响力、最具活力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推动了席卷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现代科技与民族文化保护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国家文化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成为热点话题。如何发挥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创新力和传播力,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大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范围,深化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深度,打破了民族文化边缘化、地域化、相对封闭式的发展状态,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现代科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寻找到了新的路径。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构筑的立体交通以及基于网络、影像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打破了单一的、相对封闭的文化发展格局。现代科学技术使文化生产从相对封闭、分散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开放的社会化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效率。立体交通的构筑以及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完善,使得乡村封闭的文化发展格局被打破,城乡文化发展互补态势逐步显现。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技力量的不断注人,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发端于区域和不同民族日常生活的区域文化市场的发展,不但使传统、民族文化、地方性知识得到迅速发展,如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而且活跃了城乡文化消费市场,为区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地方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改善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区域性、民族性文化突破了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受制于资金、成本、人才、物流、市场的制约,凭借现代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区域与民族文化可以突破区域的制约,走向国际市场。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成为可能。青海黄南州“热贡艺术”是15世纪发源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一种藏传佛教艺术,是当地人民主要的文化生产方式。为了弘扬热贡艺术,传承传统文化,展示以唐卡为代表的热贡艺术的特色,打造自身品牌,扩大热贡艺术的知名度从而将唐卡等热贡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青海省于2008年开始,每年在西宁市举办“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通过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如文艺表演、艺术精品展示、艺术宣传周、学术交流、风情歌舞晚会推介营销方式,提升了热贡传统民族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借助网络营销、网络订货、销售系统,将青海热贡唐卡艺术从地方推向世界,实现了地方传统艺术产业化发展。热贡艺术作品远销至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日本、美国等地,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的收益,青海热贡唐卡工艺产业已经成为热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技为文化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对濒于毁灭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表征。多样性的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或隐或现地受到西方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所构筑的商品、技术、知识等的影响。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遗产正日益被纳人全球化所勾勒的世界图景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化的严重冲击,文化多样性正在逐步消失,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存在着周期长、收效慢、共享性弱等不可避免的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创新,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数字化处理便是人们目前采取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瞩目,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手段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目前国内就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取得了一些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例如:浙江大学虚拟故宫漫游,北京大学故宫数字化,微软研究院的兵马俑,南京大学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国内各种数字博物馆包括南京博物馆的数字化、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工程等等项目,为我国通过信息技术对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再创造提供了有益的方法与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文化遗产,克服了传统保护手段与方式的固有缺陷,大大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共享性、直观性,缩短了保护的周期,保护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独特性和完整性,与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协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地方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国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地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多姿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财富,更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加强地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能促进世界文化的平等交流,是构建全球共同文化价值体系的现实选择。由于各民族生产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尤其是中西方的巨大差异,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理解偏差、观念隔阂,为了使世界各族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国多样文化,将高科技手段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用有表现力的、直观性的方式讲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将传统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美完美融合,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这两部民族演艺作品之所以受到国际认可,源于它们充分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特效,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创意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增强了地域文化的文化表彰力、艺术展现力,使艺术与技术、视觉与感受相得益彰。加之,互联网络技术以及现代移动通讯、非传统媒体、非主流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的营销与推介,大大提高了地方文化的传播效率。现代科技凭借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快速便捷的传播体系和营销平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和传播所探求的路径正是今后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可取之路。

现代科技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值得整个人类共同珍视、保护和推动其创新发展。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地域和民族文化。集丰富性、多样性、吸引力、影响力和创新力为一体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区域、民族文化资源,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的转化,是实现区域和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区域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科技在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向现代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转化过程中,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创意提升、品牌营销等手段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发展空间的拓展。现代科技促进了民族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生产从相对封闭的、分散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率,从而有力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不同地区、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与丰富多样的区域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可以促进诸如民族演艺、民俗文化体验、文化旅游、节庆会展、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等产业的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异彩纷呈、特色鲜明,是区域、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从事金、银、铜器手工加工工艺的历史,至今已有1200多年。“小锤敲过一千年,一品富裕千万家”,新华村已成为云南著名的“民族工艺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华村的手工艺生产技能不断得到提高,在生产工具方面实现了电源动力和部分机械化生产,气泵、抛光机、压银片机、绞银丝机等新设备的引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云南大理州剑川的白族木雕,历来蜚声海外,尤以剑川木雕最具代表性。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剑川木雕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之上引进了平雕机与圆雕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同时,剑川木雕还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开发木雕的数字化图案,从而赋予传统木雕图案以新形式和新寓意,增强了木雕的现代性与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技艺在秉持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适当引人现代科技无疑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大潮、争取市场主动的明智选择。

现代科技为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意提供了技术支持。近年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断衍生出多种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些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正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后发优势的业态,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及时掌握最新科技,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数字出版产业等,同时,在民族文化丰富的中国,也要注重现代科技对民族文化的带动作用。现代科技为我国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云南美瑾奇奥传媒有限公司是云南本土专业的动漫企业,公司以“弘扬云南本土文化,发展民族动漫品牌”为创作理念,致力于振兴民族动画、繁荣文化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这片彩云护佑的沃土上,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为美瑾奇奥的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公司成立以来,引进海内外先进的创作理念,结合业内最新的制作技术,制作完成了云南第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3D大型电视动画片《彩云南》,将云南极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向世界展示了这块“云南美玉”的绮丽风采。《彩云南》动画形象—“泡泡”,荣获“2010第二届中国年度十大最具产业价值动画片形象奖”;在“2010中国动画盛典”中,荣获了“2010中国动画年会评委会特别奖”;2010年9月,荣获“云南广播电视奖2009年度优秀影视广播剧奖”;2011年4月,荣获“美猴奖”提名奖;动画形象白族小姑娘“琪琪”荣获“第二届中国十大卡通形象”提名奖;2011年7月,《彩云南》荣获“首届中国•鄂尔多斯东胜动画推介会”国产原创动画优秀作品奖。现代科技的引进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正是美瑾奇奥成功的关键所在。运用现代科技整合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可行方案。

现代科技与信息网络为民族文化品牌的营销提供了路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而传播力往往取决于传播技术的先进程度。’旧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信息技术的深人发展,构筑以科技为依托的现代传播体系已成为区域和民族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文化品牌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移动通信、互联网、手机报、流媒体点播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区域、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展示方式、营销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已成为区域、民族文化品牌提高影响力的关键。

云南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在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中,运用现代科技努力打造方便快捷的全新网络服务、传播平台,为本省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珠宝玉石、影视、演艺、动漫等产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有序的营销平台,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六百年历史孕育了极边古镇—云南腾冲和顺古镇,2005年“中国第一魅力古镇”和2006年“中国十大最美丽的村镇”这两个大型评选活动,100多家媒体的介入,使得和顺名声大噪。和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此提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文化旅游膨胀发展的今天,和顺的成功不仅仅源于它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更离不开现代媒体的宣传、推介和营销。《滇西1944》、《我的团长我的团》、《茶马古道》、《大马帮》、《和顺的夏天》、《翡翠王》等电视剧的拍摄,更进一步提升了和顺的知名度。尤其是近两年来拍摄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的高收视率和电影《武侠》的高票房,使得和顺一时成为外来游客的目的地。《北京爱情故事》的热播,更使得“龙凤铃”成为和顺最畅销的旅游纪念品。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和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云南影视业的发展,“天然摄影棚”的雅称实至名归。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成就了云南民族文化品牌,助推云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区域的软实力。

探索与发现范文12

关键词:国库现金管理 货币政策 协调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094-02

国库现金管理是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直接有效的结合,通过国库现金管理运作,不但能够扩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范围,而且可以进一步改进财政部与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运行方面的协调与沟通,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后,会进一步增加中央银行可调控的基础货币流量,扩大调控范围,增强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和灵活性。长期看,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必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库现金管理不仅仅是现金管理,而应将其置于宏观调控体系中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从货币政策视角,在探讨宏观经济背景下国库现金管理目标、成本与收益基础上,结合国库现金管理的国际管理模式,提出了国库现金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国库现金管理目标、成本与收益理论分析

(一)国库现金管理的目标确定

单纯的国库现金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持适当有效控制政府预算收支,确保政府在到期支付时履行职责;二是高效管理政府短期现金流,实现国库现金流入流出在时间上的匹配;三是在保障国库能及时满足需要的同时,尽量缩小国库闲置现金余额,以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如果将国库现金管理置于宏观调控体系中或者说与货币政策相联系,国库现金管理的目标就必须服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因此,国库现金管理的目标应在以上三个目标基础上增加如下目标:在符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下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

(二)不同宏观经济背景下成本与收益理论分析

1.通货膨胀及其预期背景下的国库现金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通货膨胀及其预期背景下,中央银行会采取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卖出有价证券等手段回收基础货币,降低货币流动性。由于通货膨胀往往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此时税收大幅增长,国库现金充裕,为实现国库现金的保值增值,国库现金管理操作通常是国债回购、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等业务。对于中央财政国库现金管理而言,现金管理收益是建立在加大中央银行调控成本基础之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的净利润全额上缴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因此,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是利益共同体。考虑抵消因素,中央财政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总体收益很可能是负值。以2007年7月10日为时点进行比较:中央财政存放商业银行定期存款100亿元,期限1年,年利率3.06%,到期可获得净收益3.06亿元;为对冲基础货币投放,中央银行须在公开市场上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100亿元,以当日发行的2007年71期央行票据利率3.0928%计算,到期成本3.0928亿元。两项业务收益、成本抵消后,总体净亏损0.0328亿元。对于地方财政国库现金管理而言,由于地方财政与中央银行不属于利益共同体,无法进行抵消。从某种意义上讲,放开地方财政的国库现金管理权限意味着中央财政通过市场机制还利于地方财政。

2.通货紧缩及其预期背景下的国库现金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货币紧缩及其预期背景下,中央银行会采取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买入有价证券等手段投放基础货币,增强货币流动性。由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税收增长缓慢,此时国库现金头寸紧张,为实现国库现金管理目标,中央财政通常采取发行国债等手段。同样,中央银行的收益与中央财政的成本也具有抵消关系,不过中央财政发行国债往往是弥补财政不足或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筹集资金,属被动操作,不能用单纯的成本、收益对比眼光看待。受区域经济发展、土地政策等因素影响,某些地方国库现金会出现一定的富余,地方财政可开展买入国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等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业务。此时,地方财政的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同向性,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具有助推作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不仅会带来收益,同时也会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益。

二、国库现金管理的国际管理模式

(一)美国的国库现金管理

美国国库现金管理由财政部的财政业务办公室负责,财政业务办公室由财政部长助理、财政管理业务局和债务管理局组成。财政管理业务局主要负责财政收支业务的基本运行,包括账户管理、收入收缴、支出支付、国库现金余额投资、政府会计核算等,负责对国库现金的控制、保管和投资。债务管理局主要负责发行国债和国库券,进行财政融资。在国库现金管理中,财政部与中央银行以委托关系为基础进行合作,即中央银行受财政部委托办理国库现金管理业务,财政部负责国债和国库券的发行政策和操作,包括国债和国库券的规模、期限、利率、发行时机以及债券市场的监控管理等政策,还包括国库券和国债的发行操作。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库券实施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财政国库现金管理的目标是在央行国库通用账户中的资金余额保持在50亿美元左右,当税收流量大且变动时,以70亿美元左右为目标。国库现金融资除税收和发行中长期国债外,主要是发行国库券,当国库现金出现临时性短缺时,还会通过发行国库现金国库券融资。国库现金投资主要工具是将国库通用账户多出目标余额的现金保存在商业银行,获得利息以降低财政筹资成本。需要指出的是,国库现金管理的投融资活动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二)英国的国库现金管理

英国国库现金管理主要由财政部的政府财务管理局和债务管理办公室负责。政府财务管理局负责整个政府国库账户体系、财政收入收缴和支出支付、政府部门和上下级政府间的资金借贷管理、政府财务会计核算及其报告的管理。债务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政府债务管理和国库现金的市场投融资运作,包括发行和兑付中长期国债,促进国债市场发展,发行短期国债,在货币市场进行借贷等。

英国国库现金投融资管理的目标是使合并基金账户保持一个2亿英镑的最低现金余额。国库现金余额投资主要是在货币市场借出现金,很像一个大公司的财务活动。同时,由于设置了国家借贷账户,财政部还在此账户下对一些用款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周转借款,建立了政府内部的财务管理机制,有利于完善政府内部财务管理。

(三)澳大利亚的国库现金管理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国库现金管理由联邦财政部和金融管理办公室负责。财政部的财政管理司负责财政收支业务的基本运行,包括财政部银行账户设置及管理,收入收缴、支出支付、财政财务报告、国库现金流的预测与控制等。金融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国债发行管理和国库现金结余投资。由于财政盈余、债务融资的比重比较低,澳大利亚国库现金管理的重点是预测和控制国库现金流量,并将国库现金盈余进行投资。

澳大利亚国库现金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合并基金账户的余额在15亿澳元以下,并使现金流的波动尽可能小。根据现金流量的预测,将多余的现金进行投资,投资方式为在中央银行进行定期存款。

三、国库现金管理路径选择

在现行中央银行法律框架内,国库现金管理尤其是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必须考虑宏观经济环境,避免与货币政策形成逆向操作,否则,国库现金管理会变成实质上的“交易游戏”;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应在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机制的基础上谨慎操作。

(一)通货膨胀及其预期背景下的国库现金管理

在通货膨胀及其预期背景下,为减少基础货币投放,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中央财政国库现金管理应避免国债回购、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等业务;相反,在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协调一致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可发挥国债“金边债券”优势,增加国债的发行频度与额度,直接回收流通中现金,削弱市场购买力。地方财政与中央银行并非利益共同体,地方财政没有承担货币政策调控的义务。因此,应本着公平原则,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放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权限,同时尊重地方财政现金管理操作意愿,使其自主选择投资品种。为减小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中央银行可选择如下方式予以缓解:一是及时监测地方国库现金变化,采取相应对冲手段;二是实行灵活的国库存款利率制度,适时提高国库存款利率,将地方国库现金滞留国库。

(二)通货紧缩及其预期背景下的国库现金管理

在通货紧缩及其预期背景下,中央财政国库现金管理应尽量减少国债发行频度和额度,以增强市场购买力;同时,加强国库现金监测,积极开展国债回购、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等业务,尽可能地将国库现金转化为社会基础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应降低国库存款利率,增强地方财政的国库现金保值增值意愿,促使其开展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等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使国库现金流出中央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存款货币。

(三)操作主体的选择,宜先地方分散操作、后中央集中操作

考虑到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协调,建议国库现金管理由中央统筹管理更科学。但当前地方具有极强的国库现金管理的冲动,试点一开始便提出上收中央操作,可能得不到地方的支持。

因此可以先地方分散操作,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过渡到上收中央集中操作。这样,由地方分散操作,库存资金在地方运作,一方面,符合地方政府和财政的意愿,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地方的支持;另一方面,有利于把握最佳操作时机,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有利于货币部门更准确地检测其流动性。分散操作过程,也应循序渐进。应首先在全国先建立改革试点,可选择条件较成熟的省级或者地市级财政开始试点,逐步积累和完善经验,再有效扩大运作范围和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分散操作国库资金,将释放一定的流动性,可能会对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冲击,加大中央调控的难度。

(四)加强国库现金流、国库库存余额的预测

准确预测现金流,进而确定国库库存资金最低安全额以确保财政支付需要是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前提。国库现金流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的绩效有很大影响。

目前,我们应该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现金管理的先进经验。首先,各个收支部门要向国库预测部门报送各自计划和预测,比如支出部门每个工作日开始时向国库部门报送用款计划,税务、海关等收入部门要向国库部门报送收入预测;其次,由国库预测部门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并结合预测期预算安排、历史数据变化规律等,运用统计数理模型综合分析得出预测结果和国库收支差额变化情况,这种现金流预测应包括每日预测、月度和年度预测,而且所有的预测都进行滚动更新;再次,按照确保国库及时支出,以及满足国库最低现金余额的要求,结合国库收支差额变化预测情况,对预测期间政府借债和现金管理操作需求进行预测,使预测期国库现金余额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在预测期结束后,要比较实际发生数据与预测数据的差异,寻找差异原因,改进预测方法,并更新下阶段预测数据。

收稿日期:2011-08-11

作者简介:王璐(1982-),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金融会计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国俊.政府资金运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4.

[2] 程丹峰,杨照南.中国国库现金管理与货币市场投资选择[J].财政研究,2004.

[3] 高平.货币政策视角:国库现金管理路径选择[J]. 金融会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