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2-02-23 07:56:24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范文1

探索与创新

对于”探索与创新”,或许在之前我们还没有多少的”体验”,但自从接触到<电脑>这一课,我想我们对于这一新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探索,有很多人都觉得随便翻翻《十万个为什么》就好啦!可对于“创新”有谁能够更理解?试问:你会创新吗?很多朋友回问我:创新什么?对于像这样的回答,我便不再追问,不懂什么叫“创新”是什么的人,想必也不会“创新”再试问:你们喜欢听流行歌吗?。多数人回答:喜欢。问:写过吗?答:谁写过啊?!你写过?或者:写过,但是能出专辑吗?切!大多是想写,却又不敢写,或者没兴趣,反正,诸多原因,都是在为自己找台阶下。(我也不是在骂这些人,我只是在阐述自己的道理歌王又有意见的请留言)

诸位莫笑,看一看,这或许就是你们自己,到哪儿都高举“探索与创新”的旗帜,在自己的身上却做不到,都要求别人怎么样,怎么样,自己却十分放荡,这算什么。升学,看的是成绩,但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扼杀了许多天才。孩子进入到全封闭的学校里,一心一意为学习,也把自己在儿时的梦想、理想、誓言,统统抛到脑后,由“天真的孩子”走到了“书呆子”的行列里,却被老师连连夸奖,自己却十分的不舒服,不明白为什么,却已在被一种力量偷去了“天真”。其实,这就是在一边高举“探索与创新”,一边在扼杀孩子的创新、探索能力。

我母亲朋友的孩子与我是好朋友,有一次她偷偷对我说,她很喜欢航模,但她妈却认为学生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不让她玩,有一次,她偷偷拿航模去比赛,拿了一等奖,她不敢说,那张奖状是货真价实的,我在“羡慕”的同时,想必,她也在羡慕我吧,羡慕我有自己掌握的爱好,羡慕我有一个开明的母亲,羡慕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怎么办呢?或许她母亲看见奖状后会理解吧,但,在压力下,她不敢去给她妈看,怎么办?请大家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吧!其实,有时候,在无形之间,我们已经伤到了别人,最简单的例子:金秋时节,开满了桂花,有时也许你只是想闻一闻,可你却不小心的碰下好多桂花,本来是无心的,甚至只想赞美一下桂花,可你伤了它。这创新了吗?似乎是没有吧。

或许只是想探索一下,但创新似乎在无形之中灰飞烟灭了。

有的人作文跑题,但他由于自己的一件太充沛了,聊着聊着就跑题了,很多人批评他,甚至嘲笑他,说你的作文不仅跑题而且不创新,试问,你们创新了吗?这陈年已旧的批评人的方法,创新吗?你有为此探索过吗?

再说别人的同时,请考虑好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要片面地对待别人,任何事物,都有:探索与创新的空间。

探索与创新范文2

[关键词] 新课程;教育理念;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58-03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在情感、认识、思维、能力四方面的发展,致力于让学生把握科学知识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和态度。

如何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实施新课改后思考最多的问题,但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并不如人意,教师指导过多,学生总是沿着教师铺好的路、搭好的桥进行学习,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师的思维决定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知识,听得多,记得少,自主学习得不到发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更进一步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感和自由度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把学生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新课程的思想,获得创新活动经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关系的一个基点。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组织教学活动上,注重教与学发展的脉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明确“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要了解学生已知什么,在进一步学习中会碰到什么问题,进而对学生提出要求,对问题的设计和活动安排既要考虑思维能力的限度,也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潜力,防止盲目求高求难或过分求细求全。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而教师要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尝试新的做法。

1.教学设计要“新”

教师备课要以新课标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课标,源于教材,活用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为教学结构框架,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力。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刻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做到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个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站在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应有一定的目标与特色。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课堂教学模式要“新”

新课程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课程体系。要使新课程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开放应该容许学生异想天开,容许学生辩解和争论,容许学生犯错误,容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他人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

新课程还倡导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强化知识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活动过程要“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做到想学生所疑,乐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灵活自如地引导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师生心心相印,这样,课堂就进入了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激动人心的“心理磁场”运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学习,这种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在学习时达到了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的境地。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新课程的教学充满探索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逐步形成“抛锚―猜想―证明―反思”的思维流程,着力激发学生思维,自主探索,变“枯燥”为“生动”,变“低效”为“高效”,真正落实“悟”。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多向思维;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4.教学手段要“新”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觉、听觉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改变,让计算机进入课堂,通过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各种感官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各种能力。

5.学生评价要“新”

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探索多种“新”的评价方法。新课程认为,学生评价中没有单一、固定的方法,随着学生评价的功能、标准、内容、主体等的变革,评价方法也向多元化发展。在这种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对原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完善,并尝试运用成长记录评价、日常行为观察、实践操作等新型的质性评价方法。

探索与创新范文3

关键词:数学;探索;创新

探索题和创新题是近年来的热点试题,鉴于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关注。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我们扎实的教学中培养起来的。而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呢?现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关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经典引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我刚接班的时候,发现我这个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怎么办呢?我决定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对经典问题的探索、研究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一套经典的数学问题,借助经典巩固基础知识,并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独立创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尝试多了,思路就宽了,既可以获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我把这个班的学生分成六个数学学习小组,开展比、学、赶、帮、超、探索、创新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竞赛活动,克服以前的学习状况,仅三个月的时间,这个班的数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二、教给学生探索问题、创新意识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学习习惯总是单一地思考问题。例如,在“数轴”这一节的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数”与“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来考虑。若单独地考虑数(或形),对所学的知识不能成为数学体系。又如:“因式分解”对今后学习分式运算、解方程、方程组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且因式分解的途径多、技巧性强,逆向思维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所以学好因式分解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的良好载体。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大胆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允许出错越轨,即使提出荒唐或不当的问题,也不应受到批评,而应给予积极的、合理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氛围,真正把数学课堂营造成培养型人才的摇篮。

四、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反馈

由创新教育尝试可得,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主要在于愿不愿学和会不会学,而不在于能不能学。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就像失去发动机的汽车。学生只有愿意学,才能树起学好的自信心,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会学,注意探索、创新,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当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就会产生更高的期望,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这样就由被动的“苦学”变为主动的“乐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教学过程变成带有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探索与创新范文4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大多数艺术家从社会稳定与艺术繁荣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伐。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正确处理社会道德和艺术道德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作出鼓舞人们斗志,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不朽作品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探索与创新范文5

摘要: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创新受到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宽容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展开正常的艺术批评,是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

探索与创新范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开放,医疗机构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医疗机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医疗机构想要获得生存,就必需有一套完备的管理体制,来统筹安排和处理医院的内部事务。因此,对医院管理理念加以创新,不断探索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管理理念 创新 医院 探索

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给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诸多挑战。面对人们对医院提出的更高需求,现存的管理体制已经解决不了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使得医院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许多矛盾得不到解决。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地满足社会的医疗需求,就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医院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统筹安排好医院个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不断促进医院的发展。

一、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意义

1.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观念发生转变,从被动的医疗到主动的保健;而医学的发展使得医院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医院不再仅是治疗疾病、减轻患者痛处的地方,同时也是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与康复等多项服务的地方。

2.应对医疗事业之间的竞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医疗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医疗事业的竞争带出国内,走向国外。医疗事业发展的好坏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指标。医院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有力武器。

3.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源泉。科学的管理理念也可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医院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而这两种模式存在许多的弊端,比如分级管理相对混乱,医护人员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针对这些已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可以实现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理念创新的方法探索

1.立足实际,做好调查工作。理论的创新终归要应用于实践,因此,必须立足于实际,充分做好调查工作。首先,要对本院的医疗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管理的创新指明方向,提供目标。

2.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医院管理理念的创新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理念的创新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是医院提高管理的手段,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要学会打破僵化守旧的思维模式。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创新重要路径,要抛弃那些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旧的理念和方法,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医院的长久发展。

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许多医院在创新管理理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笔者认为,医院管理理念的创新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技术和管理缺一不可。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机构,其功能在于提供医疗服务。近年来,医院为了提高竞争力,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提高医疗水平上,而对医院的管理工作有所忽略。在医疗改革的今天,医院在重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加强管理工作,在观念上进行转变,不断创新管理的理念,要把管理和技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职工也要顾及。在医疗事业中,职工才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传统的管理理念是把患者作为上帝,把患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而忽略员工的感受。既然为患者提供的服务是职工,那么职工的满意度就会体现在其工作中,如果员工的需求的不到关注和满足,因此,要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保证员工的休息休假时间,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相关奖励机制。

3.效益和质量同等重要。良好的效益是医院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高水平的医疗质量是则医院获得效益的前提。创新医院的管理,要把效益与质量两手抓。医院需充分利用和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把优质和高效作为医院的发展目标,在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降低医疗成本,保障医院能够获得良好的效益,使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保障质量与效益。

总之,在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想要实现医院的长久发展,赢得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创新,要把管理和技术、职工和顾客、效益和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医院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谭天林,陈昌远,李雪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38-39

[ 2 ] 谢昕. 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J ] .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3):62-63

探索与创新范文7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生物制药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基于生物制药专业的特点,结合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育现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中职机电专业工程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试点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开创服装纺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汽车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基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EDA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宁夏大学电气信息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语言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 开放性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蒋春露,刘琼,王勤.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问题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37-42.

[3] 刘瑞江,张业旺,于小凤.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735-1737.

探索与创新范文8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4139/j.cnki.cn22-1228.2016.003.034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1]。创新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全面覆盖、面向全体、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成为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2-12]。而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核心。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要求,我校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纳入创新教育行列。大学物理实验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高等院校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传统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的限制,使学生虽理论基础比较雄厚,但思维方式模块化,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通过物理实验创新平台创造实践条件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我校按照“以专业为突破、以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手段,系统推进创新教育工作,为我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研究以物理实验创新实验室建设为例,重点探讨在体验教学平台、理论与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探索平台的建设,拟达到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方略。

1体验教学平台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体验教学平台的建立对培养和为社会塑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的辅助功能和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模型,将知识与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认识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另一方面,演示实验作为理论的延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反过来也能让学生反思其原理,巩固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受基于理论、公式之上的真实现象。对怎样将科学理论应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展示,能够培养他们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考习惯。因此,体验教学平台的建立在创新实验室建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图1、2为体验教学平台照片。

2理论与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将“创新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开放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发展创新思维,达到培养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主要措施为:(1)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前沿性等创新型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对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协调发展。如,无线激光通信实验、白光LED通信实验等。(2)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虚拟实验室,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网络教学交互化,通过网络及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为更多的校内外师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如资源共享课、慕课、仿真实验等。(3)健全教学的评价机制。在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下,通过组织“物理实验技能大赛”等措施,加入现有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中从而形成多级的、更加合理的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

3实践探索平台的建设

建立实践探索平台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展现创新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物理创新实验室的作用。创新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因此,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平台建设最基础的内容。此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以科研项目资源为主实验室是大学生创新的场所,创新是以项目作为载体。提供科研创新资源,实施项目带动,建立了以部级大创项目为引领、省级大创项目为主体、校级大创项目为基础的三级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体系,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教育的内容,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二)以技能大赛为辅技能大赛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我校物理实验创新实验室主要参加过的技能大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这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结束语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校物理实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良好效果,受益学生面已高达500人以上。实践表明,大学物理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加强建设、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更佳途径,使更多的学生走上了科技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1-5.

[2]王琢,白雪冰,蔡洪刚.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高教论坛,2015(7):81-84.

[3]张增明,孙腊珍,霍剑青,等.创新研究型物理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物理实验,2009(7):15.

[4]聂奎营,王传坤,张星.开放型实验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5(3):120-121.

[5]赵婷婷.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创新[J].大学物理实验,2014,27(5):110-112.

[6]裘立群,汪建民,刘葵.开放高校实验室实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130-131.

[7]李仁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50.

[8]谢素艳.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又一途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6.

[9]田裕康,罗维平.创新实验室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30-32.

[10]季宜敬,杨瑾,王洪洲.建设创新实验室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2):134-136.

[11]谭福奎,贺前华,李良荣.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方法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1-184.

探索与创新范文9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实验室 ;高校;科研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的必然要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坚实,需要率先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的创新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北京地区高校众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北京市教委自2011年起陆续面向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启动了北京实验室建设工作,探索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高校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基地。深入分析、研究北京实验室建设、管理、运行机制,总结建设成效,对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实验室的定位与目标

2011年,北京市教委按照国家和北京教育、科技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结合国家和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决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重点、有步骤地启动北京实验室建设工作,已有11个北京实验室获批建设,如表1 所示:

1.以提高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宗旨

北京实验室以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宗旨,围绕科技进步和发展,整合创新资源和北京地区高校在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北京地区高校联合共建、校企互赢、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高水平创新基地。北京实验室应围绕北京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增强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果突出,积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整合高校学科优势,聚集产学研各方力量,形成“多元、融合、互赢”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

2.以高校为主体、坚持需求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协同创新,注重资源整合。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整合现有优势基础和条件,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协同创新的合理布局。二是坚持需求导向,侧重应用研究。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强化应用,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坚持前沿引领,力争重点突破。以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前沿引领为目标,集中力量加强前沿科学研究,力争在先进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四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方参与。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力量,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参与的建设格局。

3.以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

通过北京实验室建设,一是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的有效供给,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前沿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在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领域超前部署,促进前沿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和掌握一批高新技术和前沿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协同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从产业技术源头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布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四是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有效整合产学研资源,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

北京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行

1.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是北京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负责对北京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制定并北京实验室有关政策办法、重点建设领域等指导性文件,组织专家对各北京实验室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管理政策和实验评估进行论证、立项、咨询、检查、评估等工作。各实验室牵头高校负责北京实验室的申报及具体管理、并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成立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为北京实验室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等。

北京实验室的内部管理主要通过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来实现,管理委员会是实验室运行管理机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学术和科研领域指导和协调,实验室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管理委员会聘任。

北京实验室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科研计划,学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申报、科技合作、科技条件建设规划等工作中,对实验室予以重点支持与保障。实验室一般分设多个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负责人负责该方向的整体建设、规划、发展以及监督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明确任务,考核到人。实验室定期进行项目工作进度汇报、检查,并向主管部门提交年度工作报告。

2.探索建立国际化人才聘用机制

北京实验室以任务为牵引,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选拔评价和合同聘用制度。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优秀人才,制定不同的引进和培养计划,并与国家人才计划对接。实验室通过各单位投入、实验室自筹、国家拨付等多渠道筹措实验室人员聘用经费,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富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薪酬体系。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北京实验室探索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满足产业链各环节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等的人才需求,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模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聘任研究院和企业中的科研人员及生产技术人员为兼职的研究生协助指导教师,在协同单位修习学分互认,打破现有学制划分,在协同单位内开展长学制贯通式培养;以科研任务为纽带,安排北京实验室的青年人交叉进入不同单位的实习工作,实现对青年拔尖人才的协同培养。

4.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模式

北京实验室构建了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模式,有效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员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各建设单位的国际化水平。

北京实验室的建设成效

1.围绕产业需求精准组织科研,形成合力突破瓶颈,创新驱动产业进步

各实验室紧密围绕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各协同单位的学科优势,聚集产学研各方力量,形成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针对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突破一批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逐步成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高水平创新平台,为提升北京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于2012年6月启动建设,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开展电动车辆设计理论与动力学控制理论研究。以“电动车辆大数据协同平台”为核心内容,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统一调配整合协同创新体各单位部级、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等)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人、财、物整合汇集的叠加效应,围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四个环节,分别组建四个科学领域创新平台,成立了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并于2014年10月被教育部正式认定为部级协同创新中心。

2.打造高端开放平台,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建设成果丰厚

北京实验室有效集聚多方创新优势资源,打造高端开放平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北京实验室搭建了科研成果共享与转化的桥梁,发挥了校校、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交叉优势和互补作用,各协同单位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效提升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技术北京实验室”对新一代通用航空发动机、高集成度通用航电系统、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新增部级项目5项,项目总科研经费近2.5亿元;发表全国核心期刊论文150篇,其中SCI论文117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部级奖励两项;成果应用3项,共计新增利润近3,600万元,新增税收近600万元;共培养优秀毕业生53名,其士生14名,硕士生39名。实验室与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投入1,600万元,联合开发的C-PIES系统提高了我国航空电子系统技术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突破了欧美国家对相关核心技术的封锁,实现了“产学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升了我国航空电子产品世界竞争力。

3.探索“央校-市校-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

目前,11个北京实验室中的9个是由中央部属高校牵头建设的,两个是由市属高校牵头建设的,另有8所市属高校,50余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与建设。实验室以需求为导向,集聚北京高校优势学科与科研资源,搭建了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产学研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了以产业需求为纽带的合作单位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实验室各成员单位面向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充分发挥部属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和市属高校应用研究特色,结合企业研究院和科研院所研发优势,及时将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并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快速应用与市场化。

北京实验室通过几年的建设,在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为北京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面对北京城市战略新定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任务、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新常态,北京实验室还需继续深化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07-09.

[2]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09-02.

探索与创新范文10

关键词 高校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Take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Qihong, LIU Xiao, SHEN Yuanch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raining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op cre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explor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rough optimizing training programs, deepe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way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related college brothers.

Key words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肩负起国家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任,是时代赋予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和要求。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有涉及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七个本科专业,如何发挥学院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一直是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教育课题。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学院依据学科特点和多学科的优势,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强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1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优化知识结构,拓宽国际视野

拔尖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和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①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注重单一的学科专业人才,知识创新存在局限,学科交叉的方式可以使视野更加开阔和广博。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探索国际化与工程化双极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践行学用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工科,学院注重这两个专业的优势互补,在教学计划中将二个专业的课程相互渗透,将科学与工程、软科学与硬科学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坚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又能够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的复合型环保人才。又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依托测绘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提出了“管理科学工科化”的办学思想,构建了工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既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直接从事地籍测量、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实际工作,又能综合运用计算机、遥感、GIS、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土地资源信息管理方面的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了包括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暑期短训班、系列讲座、聘请外籍全职教师、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一系列利用国际条件来培养学生的体系,以强化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教育和前沿问题的探索,促进各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并使本科生从中受益。②同时学院结合国际一流大学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案,以国际化战略促进各专业走向国际化;积极拓宽渠道,寻求与名校联合培养。如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学生。

2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中,增加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试验,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实验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

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实践教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项目,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在学院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得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数接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学时数的40%。在实验教学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水中的痕量汞”,包含了水样的前处理,有机汞的破坏,过量氧化剂的消除,汞离子的还原,标准溶液的配制,汞原子的测定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在一个实验中训练多种实验技能;新增设计实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催化氧化分解”;在有机磷农药氧化实验中增加了TOC的测定等。又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依据“管理学科工科化”的办学思想,建立了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和应用全过程的现代土地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现代土地信息技术。

在实习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们将承接的与课程有关的某些生产任务、科技开发项目作为集中实习的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多本地图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集中实习完成的,并且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国家优秀地图作品奖。同时学院不断增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院庐山风景区实习基地始建于80年代,历时20余年;武钢、三峡、武汉环境监测站等基地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的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地方;百度、腾讯、华为、恒大为学生多元化实践创造平台。

3 加强科研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科研水平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自觉创新意识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分析的创新思维、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把学科前沿动态情况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才能造就创造性人才特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创新特质。③

学院注重课堂教学和科研成果相结合,鼓励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鼓励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本科教学实验室;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成果在相应的课程中加以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和科研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如在环境化学的教学中,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即新型污染物问题、砷形态的转化、土壤污染与修复等纳入教学内容;将自主研发的地图综合软件DoMap整合到地图设计编制课程实践中,形成了全数字化地图设计实践教学特色。

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大学生立项与教师科研项目有机整合,使学生深度介入科学研究,产出成果时间大为提前,SCI论文数量不断增加。环境科学专业为了提前锁定学生研究兴趣和方向,在三年级下学期就确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将毕业设计和日常科研活动联系起来,以期提高毕业设计和科研成果质量。学院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科研项目。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课外科研的激励政策,在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学院自行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能力项目训练44项,给学生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学院连续承办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大赛,如高校GIS开发大赛、ESRI程序设计大赛、中地数码杯大赛、天地图设计大赛、全国环境创意大赛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科研条件和氛围。

4 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同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采取课内教学与课外讲座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措施,探索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延伸。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④

学院注重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中的作用,以创建“绿色学院”为旗帜,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当地实践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找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既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我院结合资源环境类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湿地、湖泊和鸟类迁徙调查和研究,长江、汉江和主要淡水湖水环境调查和研究,耕地保护调查和研究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学院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借助于产学研合作,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发现科技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单位解决问题和增加效益,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学院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饮用水安全环境宣教活动、结合国家土地二次大调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等大项目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院还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的环保纪念日,对学生和公众进行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参与环保部门举办的环境保护竞赛和考察活动和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服务活动等活动,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注释

① 赵东亚.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4):92-95.

② 何建华,刘耀林,刘艳芳.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课程体系优化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4(6):68-70.

探索与创新范文11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 创新教育 教学观念

一、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课程本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以及学生的地位等几个方面的基本认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其教学观念进行指导的。所以,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该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进行改革,形成素质教育的观念。这里的素质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针对当前的“重教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现象,教师应该采取方法进行改革,从而避免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教学的主体,而应该立足学生实际,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的尊重,利用交流、合作以及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从而适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教育的主体是教学环节改革

1.案例启迪

案例启迪教学方法同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先知果,后探因”,即先将所学知识的成果告知给学生,然后再对达成这一结果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技术进行探析。传统教学方法之所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是因为人类在进行客观世界一般规律探索的过程中,往往是先进行已有知识的学习,而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当中。但是,同传统的知识不同,计算机这门年轻的科学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就是知识的迅速更新以及在各个领域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对前人创造知识的过程进行重复,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对其精华进行学习,同时时刻关注其最前沿的新技术以及新成果。

在进行计算机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突破,对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例如,在进行学习语言编程时,学生往往会问道:“学习这一知识有什么用处?”一般而言,应用性更加广泛、功能性越强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越大。高校中使用的教科书往往都是系统性、完整性以及连贯性于一体的。若教师根据书本的结构进行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只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知识、新概念,却不能对这些知识的主次进行详细的区分,因此很难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如此,一些知识只需要学生进行自己阅读,教师却还要利用宝贵的课时进行讲解,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2.任务驱动

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进行大量的上机实验。传统的教学实践是让学生对章节后的习题进行完成,这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本的知识畸形深入的理解,但是却不能帮助他们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基础,进行若干课题的设计,在这些课题中课程的知识点都融入其中,不仅提出整体功能要求,还要对各个子模块的功能的要求加以明确。在新课开始授课时教师就将这些课题公布给学生,并且要求他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分阶段完成。这就是任务驱动,在这样的任务驱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在对课题任务进行完成之后,学生就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了。

3.竞赛激励

竞赛能够将展示才华和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平台对激发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进而可以提高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这就有利于教学相长。除此之外,在面对竞争的极大压力的时候,学生会争分夺秒的学习。并且,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会获得竞赛的成功,这就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空间。

总而言之,在进行高效计算机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当中,优秀的案例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启迪,任务驱动可以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竞赛可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激情。

参考文献:

[1]谢小光.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华章,2011(6).

探索与创新范文1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探索;实践;科学;改革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潜在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多的是吸收之前文学和语言发展中潜藏的精华,它要求在现实教学中不断优化认知,而不是数典忘祖。新形势下,我们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及时完成专业发展目标。从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来看: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即:人文素养,怎样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最后影响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是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思索的问题。

1、“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当前很多高校文学课中,使用的依然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老师不停的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听,部分学生很可能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满堂灌作为汉语言文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存在理由,首先是文学内容复杂,以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呈现,授课时还会呈现出无限延伸的特性。倾述欲望明显超过学生关注的语文,在老师口若悬河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知识学生都能吸收。该教学方式并没有确立学生主体功能,更不益于培养学习兴趣,更难以掌握知识。

2、创造能力被忽略

大部分高校,中文老师都是为完成书本内容而授课,外落实教学任务,忽略了自身创造力,很少真正掌握一堂课的学习内容,重要的是给学生正确的方式。在现实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听讲,没有思考内容。在课堂上,缺乏小组讨论与交流,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甚至连表达能力都会受损。实习期间,就能看出该缺陷:很多学生不愿上台,甚至上台上哆哆嗦嗦很难讲出完整的话,严重影响了老师团队建设。而创作能力则是最令人担心的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自我创作,也没有创作动力,这样很难塑造出作家,这类现象都说明汉语言文学还需进一步优化。

3、老师不重视交际能力

就业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目的,若在大学课堂中,老师没有对这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就业就会陷入困境。随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理论讲解,但本身缺少社会实践。相对的讲,该专业在文科中属于客观的,就业宽泛,但在高校依然缺乏实践水平,很大原因是老师教学存在问题。在教学期间,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在学生没有查询典籍的情况下就讲述课本的思想含义、流派特性与历史价值,都是不科学的,学生只得机械总结老师的教学内容,在考试之际,他们只得用几天时间来突击笔记。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这种学习模式是功利的,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二、新形势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析

1、“为己之学”的教学态度

最早在先秦时代提出,它指出学习不是功利,更多的是提高自己,优化道德素养,要求主体学习人员在学习期间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它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期间,该观点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体现在审美与学习活动中,要求我们从各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自我学习中获得成长,这种成长也是发自内心的,它是精神上的享受。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觉投入学习中,这样才是合格学生。

2、优化并创新课程框架

1)确立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2)突出新课程体系与特色,在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相结合的情况下教学;3)结合汉语言文学就业目标,在展现实用性的基础上,对相关专业增加实践比例,同时增加课程植入与引进力度。

三、新形势下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实践工作

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探索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形成以生为主的模式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突破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课下学生要主动浏览该章节涉及的名著。老师在规定时间讲解课堂知识点,然后再将剩余时间与空间给予学生,在该时间段学生可以随便质疑,对某个特定观念进行讨论与辩证。从交流中获得新观念,以此提高自我表达力,这样才能学到他人的优秀观念。

2、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探究性、开放性教学

教学形式上,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汉语言专业中,转变之前一步到位的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是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带着兴趣看原著,进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改善专业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3、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与分析中

在高校教学中,老师必须主动承担起科研与教学工作,在科研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虽然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但老师能主动借鉴观念。在这种学习模式中,主动查询资料,总结观点,提炼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科研工作,这样才能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四、结语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暴露了很多缺陷,这也让改革势在必行。从整个发展与改革之路来看:它必须不断吸收教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化、现代化工具与思路,对汉语言专业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水平,在学习中提高自我价值。从社会的层面来看:也只有这种安排,才能让教育人员真正接受任务。

参考文献

[1]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顾路路.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2]浅谈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的分析[J].何静.才智.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