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纺织专业

纺织专业

时间:2022-10-06 02:48:14

纺织专业

纺织专业范文1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浏览我的自荐信!

我是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对贵公司的初步了解,有意加盟贵公司,为公司尽一份力。为便于公司对我的了解,现自我简介如下:

大学四年,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纺织材料学、纺纱学、机织学、针织学、纺织结构设计、染整工艺学、纺织CAD/CAM、纺织品性能测试、纺织信息系统应用、纺织品设计、针织物设计、非织造布工艺学、纺织原料前处理、装饰织物设计、产业织物设计、纺织新产品开发、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工程化学、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纺织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

基本了解与纺织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统,能运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此外,我还参加了青年志愿者总队艺联部,期间参加芷阳村小学“六一”节目表演,骊山公墓扫墓活动,慰问聋哑儿童活动,餐厅就餐文明行动等,认识了很多朋友。利用课余时间,我还在校外兼职,将所学用于实践,加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锻炼了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工作认真负责的品德。

我深知走上工作岗位将要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将一往无前。尽管我缺少经验但我学习的能力强、好塑造、好改造,适应性强,希望通过贵公司的培训,我能成为适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的员工。至此,我期待着您的答复。希望我能够符合贵单位的招聘条件,同时也希望以我所学,尽我所能,为贵单位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我会好好珍惜,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领导能够对我予以考虑,我热切期盼您的回音。谢谢!

最后,衷心的愿贵公司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致

敬礼

纺织专业范文2

1.专业认知学习阶段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为所有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32学时)。该课程保证有8学时的关于纺织机械的授课内容,重点介绍纺织机械行业的情况、纺织机械的分类、纺织机械的主要设备,使学生对纺织机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纺织机械门类繁多、性能各异,有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针织机械、非织造机械、染整机械、服装机械、纺织器材与仪器8大类,分别对应8个纺织机械子行业,仅纺织机械的主流机型就超过200种。这些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机械结构、光机电控制系统及工程材料。因此,在通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尽可能以纺织机械为案例进行授课。

3.专业课学习阶段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但由于专业课的学时有限,因此,纺织机械类选修课不宜开设太多,以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导致课程设置流产。我校(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幕墙工程与机械。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开设3门纺织机械类课程:(1)“纺织机械概论”,64学时,基于大纺织范畴,涉及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2)“纺织机械设计(1)”,48学时,使学生掌握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纺织机械设计(2)”,48学时,使学生掌握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设置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选课组合方案如下:(1)偏“通用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噪声控制。(2)偏“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纺织机械设计(2)。(3)“通用机械+经典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4)“通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2)、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

4.实践教学在机械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相关题目或课题;在专业实习(实验)阶段,确保有4个学时的参观实习,要求撰写参观实习报告。

二、编写适应新形势的纺织机械类教材

(1)首次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概论》(陈革、杨建成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教材基于“大纺织”的概念,介绍纺织机械的分类,分析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基本工艺原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分类等;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类纺织机械上的应用情况及现代纺织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织造机械》(陈革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获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纱机械》(毛立民、裴泽光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教材介绍了纺纱机械的分类、机构组成、工艺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近年来纺纱机械的新装备和新技术,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纱机械上的应用。

(4)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机械专业导论》。该书为面向纺织特色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概论性教材,其中包含纺织机械概论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机械工程概述、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纺织机械导论。

(5)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设计》。教材从各类纺织机械中提炼出关键共性机构(装置或系统),强调对机构(装置或系统)的综合设计。主要内容有:梳理机构的设计、牵伸机构的设计、卷绕机构的设计、往复运动机构的设计、同步传动机构的设计、烘干装置的设计、纺丝成型装置的设计、自调匀整系统的设计、针织成圈机构的设计、立体织物编织机构的设计。

三、编写《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

《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拟收集各类纺织机械的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案例,可用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测试技术”“机电控制系统”“机械工程材料”等机械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举例等,从而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表2为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与纺织机械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的对照表。

四、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题目中,精选出包括各类纺织机械典型机构、典型系统的题目,在此基础上修改、扩展,设计新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从所承担的纺织机械类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典型机构或共性技术,设计出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的选题,同时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五、结语

纺织专业范文3

关键词: 纺织服装 专业设置 现状 改进方法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所受惠最为显著的几个行业之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或私营中小型企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都是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才的吸收和利用,二是技术的创新与改革。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高等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可以为企业培养有用的专业人才,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改造、数字化建设,加快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为例,从当前的专业设置现状入手,介绍了当前高等教育纺织服装的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试图提出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挑战性技术人才的专业设置对策与建议。

1.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现状

1.1课程设置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创造为中心的高度信息化社会。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服装发展的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虽早已被提出,各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但收益仍不理想,原因有多方面:第一,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超前,并且根据形势随时作调整,这样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走向社会时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二,专业间的知识体系很难形成。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的大体系,产业链长,价值链复杂且宽。从纤维的生产开始,到面料,到服装,再到销售。我国纺织服装院校根据专业划分进行课程设置时,只强调个体性,而忽略了整体性的协调。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来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知识面窄,市场意识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三,课程安排的顺序欠完善。大多数服装院校习惯于把立体裁剪放在平面结构设计之后,认为学生应该先学习理论的平面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立体裁剪。事实上,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归纳得来的,如果让学生先学习立体裁剪,因为它是直观的、感性的,容易接受,之后再学习平面结构设计,就不会觉得枯燥,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不足。纺织与服装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纺纱、织布、制衣到销售都离不开实践。虽然各院校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动手机会少,学时短,实际作用甚小,学生所学的知识始终停留在浅显的理论层面,无法深入研究。

1.2填取志愿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从进入高校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专业和方向,然而绝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对于职业的意识很浅,几乎都是听从家人、老师或是兄弟姐妹的意见,更有甚者是在填报志愿时服从本科志愿的调配而被分配到一个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很少有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主动选择的专业,这种填取志愿的体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3学分制现状

普通理工类本科院校的学制是四年,以学分制为主。在我国很少有学生因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只要达到60分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同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无法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都存在60分万岁的态度,只要拿到学分就能拿到相关证书,对于个人能力的锻炼及无法量化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则显得漠不关心。

1.4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教学法,以教师面授为主,结合讨论、参观、问答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固定、陈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者使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下面忙于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比较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师不能深入企业、深入实践,则缺少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参加工作,对专业生产前线的知识甚是缺乏,由此给学生上课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用理论解释理论,无法深入,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而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介绍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纺织服装专业设置改进办法

2.1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及时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研究当前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课程;考虑将本科四年的课程浓缩在两年的课堂教学内,随后一年可深入企业学习并锻炼,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返回校园补充理论知识的欠缺。

此外,学校还要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单位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或增加新生专业方向,如与纺织服装专业相交叉的服装贸易与检测专业,在服装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基础上增加贸易知识,还可以将贸易与语言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如服装英语专业、服装日语专业、服装韩语专业,各专业学生必须结合实际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国际日本语和韩语等级考试的资格证书才可以顺利授予学位证书。纺织工程专业还可以和机械方向、材料方向、化学方向等相交叉开设纺织机械专业、纺织材料专业等。

2.2灵活运用学分制

普通本科院校在授予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需依据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每门课程首先必须及格,才能给予相应的学分,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成绩排名采取末位淘汰的原则,即使每门课程都达到60分,但因为总成绩排名靠后也同样有可能拿不到相关证书。其次,积极鼓励有能力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即可办理校外实践环节,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进入生产部门,有效地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3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最有效办法。同一门课程配备多名教师,学生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选择。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估时,一方面要考虑其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所授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指导教学的方法,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工厂收集案例教学的资料,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同时可增进与企业的交流,可以将企业中面临的一些生产技术上、管理上的问题带回研究领域。由此,可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

2.4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纺织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一来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企业的赞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来可为高校提供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适时为在校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报告,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市场和社会形势,以及培养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三,可帮助学校培养和锻炼年轻的专业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获得感性的专业知识;第四,对于企业而言,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获得优秀毕业生,还可加快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对员工的知识培训。因此,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纺织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除上述之外,中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应适当安排专业教育,提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方向而有效地选择合适的专业,为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而努力。

3.结语

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纺织服装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所担当的责任甚重,她能否为企业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兴衰成败。因此我国应加快高等服装教育的改革,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有效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文泉.纺织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 课程改革的研究.山东纺织科技,2008.2.

纺织专业范文4

关键词: 合班教学 纺织材料学 教学方式改革 服装工程与设计 纺织工程

1.引言

纺织材料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在高分子纤维科学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各种纺织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为生产、研发新型的服装用纤维材料提供理论支持。由于纺织材料的应用已经很接近最终消费者,因此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内容极为丰富,综合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成型、纺织学、心理学、市场学、人体工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1]。纺织工程和服装工程与设计的本科生都需要学习这门基础平台课,是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关键课程,为其后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然而,目前的教学手段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各大高校在为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作出努力,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但是,紧紧围绕教学手段的创新已不能产生新的火花,只有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2]。虽然《纺织材料学》课程会面向工科类和设计类的学生同时开设,但是根据招生和专业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及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素养的本质差异,很难将该课程系统地、完整地传输给学生,最后造成设计类学生更加偏重材料的视觉和服用舒适度,而工科类学生则偏重材料的本身性能,忽略了其最终应用目的。因此,针对纺织材料学课程,有必要将两类学生进行合班管理和教学,在有目的地规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使两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互补,综合学生的素质特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兴趣。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设计类学生兴趣点

《纺织材料学》课程内容设计领域极广,从纺丝、制造、印染到后期的设计、风格影响,学生很难抓住其中重点,教师也不易理清教学思路;尤其在对设计类学生教学时,学生缺乏相关的物理、化学、高分子成型等理论基础和知识背景,也缺乏必要的工程训练,对于课程中专有名词、合成技术和制备手段非常陌生,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和学习效率低下的现实[3]。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步骤可大致总结为由高分子纤维到纱线,再到织物和面料的讲授。很显然,这些内容都集中在基础知识点的传授,内容枯燥。不难想象,如果在课程中,将过多的授课时间和精力放在介绍理工科基础和材料合成、制备和性能上,就会抹杀设计类学生的创造性。艺术类学生最想知道的是这门课和自己的服装设计有何重要联系,也就是如何更好地使用面料。相反,工科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敏感,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则无可厚非,学习这类知识也是工科学生的特长。

合班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更新教学内容的设计,创新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策略和侧重,选择性地淡化某些不直观的、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及调动工科学生的主动性,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过渡到工科生向设计类学生的传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到达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这也是合班教学优势之一。在此基础上,更多地强调与服装设计和加工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材料学课程时,能够与其创造性思维紧密联系[4]。

合班教学并不意味着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和简单的替代,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两类学生不同的专业关注点和理论及实践基础,使他们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这样,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能够在知识结合点的带动下,使两类学生同时参与到课程的教授和理解中。例如,将结合点设定在面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上,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作为服装设计与面料基础,面料的外观质地、性能等是设计类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而这些面料表观特点则由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由此引导学生关注面料的组成、纤维的分子结构对其回潮率、耐化学性、纱线加捻对面料质地的影响等,在提高设计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并未弱化工科学生对材料本质特征的理解。

可以在课堂上,将常用的面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进行认知学习。学习小组的构成包括工科生和设计类学生,其关注点有所偏重;再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式教学,在这些问题的背后两类学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更能够加深设计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工科生在研究面料和纤维基本特性的同时,下意识地考虑这些基本特性会对其最终应用产生何种影响。最后,通过讨论和讲解,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这种以面料为结合点的合班教学模式,突出了纺织材料学教学的核心目的,使设计类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基本性能,为将来的设计打好基础,使工科生能够更加明确研究及开发材料的目的。以面料为结合点,强化了材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意义与精髓。同时保留了原教学体系中对纤维、纱线等较抽象的理论的讲授,更体系化地将知识脉络展现在学生面前。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新型教学手段

合班教学模式,依然无法脱离课程讲授为基本手段,因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5]。这些手段和方法还需要配合现阶段的教学平台建设和可操作性。实践性教学方法将成为改革服装材料学课程的重点,以面料为研究重点,通过、解剖、分析和辨识等过程支撑教学的实践性。这里所讲的面料辨识并不是将其抬高到决定服装材料学教学成败的高度,但在教学中,其作用和意义同样显著。纺织材料学课程虽然涉及的内容繁杂,所牵扯的学科较多,但是在明确教学的重点后,可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尤其是对于合班后的学生,教师不仅面对的是具有各自专业知识的学生,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和实际知识体系,因此,需要把握住课程大部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到围绕教学目的,优化筛选知识点,突出教学重心,讲授主次分明,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抓住重点,减少直至消除对本门课程内容繁杂的偏见[6]。

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在实践性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必要创新。具体陈述如下: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教学内容,如纤维、纱线和织物组织结构,采用形象化教学方法,根据艺术类学生不易接受枯燥的数据和深奥理论的特点,给学生展示实物及图片,利用“实物感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7]。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的同时,通过合班教学模式,将课程逐渐向研讨课方向发展,让两个学科的学生在讨论中共同成长。由此,合班教学无疑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灵活的思辨精神外,也需要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做好课前功课。同时,这对教师的素质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在该方式下有利于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针对面料的特性和质地,以及为满足不同服装风格的要求的前提下,面料纺织材料需要尽可能地提升其后期处理、加工和使用性能。能够作为纺织材料使用的原料来源包括天然聚合物类(棉、毛、麻、丝素)和合成化纤(涤纶、锦纶、丙纶、聚氨酯纤维),从质地上讲,棉织物纯朴、大方;自然麻织物硬挺、粗犷、豪爽;毛织物沉稳、高雅、端庄;丝织物华丽、高贵、飘逸[8]。这些形象的感官对于工科学生极具新鲜感。通过形象化的展示,可以加强艺术生对面料的实际感受,而不再是对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认识。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激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问题的解答不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过程;在理论上,工科生足以回答设计类学生的疑问,而设计学生则能够直接告知工科生面料的具体使用要求和设计理念的融合规律。例如,在讲授服装面辅料这一章节时,让学生在已给定的环境条件和要求下以小组形式完成面辅料的选择与搭配,设计类学生画出时装效果图,而后根据纤维、纱线、织物的知识,工科生则对应效果图为面料选择织物材料,并进行搭配和说明选择理由,然后先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说明。

与传统的教学改革相似,需要将课堂延伸到工厂、企业,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了解纱线、织物的组织结构、染整工艺等,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不断接触各种纤维材料,感知积累;定时参加纤维面料展览和进入大型商场对中高低档纺织品进行调研和信息分析,了解最新的服装面料资讯与高科技服装面料的发展现状,把握时尚动态,跟进服装材料学研究前沿,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结合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当今最前沿的服装潮流,利用各种分析、测试和绘图软件,在编辑组织结构的同时,进行不同材料的织物外观的模拟,甚至通过实物增强知识的可视化、系统化,丰富单薄的碎片知识,扩大教学容量,让艺术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趣味性,激发学习欲望,促进自主学习。

4.结语

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和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合班教学,发挥设计类学生与工科生自身特长与背景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并采用当今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与考核机制,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航,赖秋劲.服装材料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曾家驹.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1(2).

[3]李中元.服装材料学教学方法浅析――基于服装艺术设计专业[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6).

[4]李艳梅.《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2).

[5]朱敏.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性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1(4).

[6]罗军.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学论坛,2013(5).

[7]姚桂珍,钱F.服装材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8]许颖琦.实践性教学在服装材料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教研版),2012(11).

纺织专业范文5

关键词:党员导师制;纺织类专业;党建

针对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培养模式单一,思想与专业分离,传统政治培养方法滞后的情况,学院将基层党建作为党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路,积极实施“党员导师制”培养计划,这不仅仅是党建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更是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党员导师制”的初步探索

何谓“党员导师制”?首先,单纯的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最早起源于14 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其后被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并在 20 世纪初开始出现在中国。而“党员导师制”则是在近期新环境新形势下,在原有导师制基础上,将党的思想纲领融入其中,顺应中国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学生培养体制。笔者认为“党员导师制”是从党的发展源头上健全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永葆党组织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它由党支部选拔经验丰富、综合素质突出的骨干教师任命为学生导师,通过教学实践以及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学院党建水平。

在高校中实行“党员导师制”有助于把政治培养转化为“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创新思维能力”等复合素质培养。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党性教育,每学年党员导师们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院领导班子、系主任、骨干教师担任“党员导师”进行专业教育解决学生学业导航问题,并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成功校友、著名企业家进校园,开展纺织专业论坛,为学生学业做好制导。同时,学院定期开展“金丝线”科技论坛,党员导师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近三年,在党员导师的引导下,学生申报课外科研项目200余项,发明专利10余项,获部级、省级“挑战杯”赛事各奖项20余项,暑期社会实践队连续多年获“湖北省大中专学生优秀实践团队”荣誉称号。

二、“党员导师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挑战。“党员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也存在以下问题:

1、“党员导师”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目前高校师生比失衡,导师资源相对不足。学院自推行导师制以来,虽已全覆盖47个行政班,但导师的选配以班级为单位,导师很难针对具有30多名学生的班级进行个性化引导,同时担任导师的教师不仅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这使得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

2、“党员导师”指导方式单一。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等思政工作人员担任,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教书育人出现脱节现象,党员导师制的出现正是充分利用了党员导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专业背景来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由于党员导师资源的匮乏使具体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内容没有系统化,显现出随意性、间断性的现象。同时,指导时间不固定,不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方式上无创新,沿用传统的尊严教学模式,互动意识淡薄。

3、“党员导师制”活动形式单一。通常采用讲座或者谈话,枯燥无味,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关注度不够,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造成导师很难进入学生内心,无法详细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4、考核制度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党员导师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实施“党员导师制”、实施后如何评估以及学院应该提供哪些条件等都还在探索阶段;同时由于“党员导师”师资不足导致同一导师所带学生过多,不能面面俱到;培养阶段单一,针对性不强。

三、“党员导师制”的具体改进措施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党性教育。从理论上说,学生个性多元化的要求与其自身的素质相对应。人的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以信仰为支柱的精神系统,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内化,理想信念的树立等几个方面,与之相对应是德育,就是怎样做人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具体地说,在现代化的思想教育中,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主动发展的个体,学生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所决定的。任何外在的促进力量必须通过其内因才能起作用,抓住学生的内在动力,辅之于外在的动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从实际情况来看, 新时期高等院校的学生个性呈现多元化,党员导师需更加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因势利导。

2、进行双向选择,实行党员导师与受教学生的双向监督,提高互动性。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导师们的工作成果进行考评,考评时听取学生意见;当学生认为导师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辅导工作时,可通过考核小组向导师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员导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党员导师和学生的够沟通与交流;若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可以向导师考核小组申请更换导师。[2]只有切实做到紧贴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发展方向,才能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蓬勃发展。

3、“党员导师”分阶段进行针对性指导。学院有针对性的对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不同特征进行指导。对于刚刚从高中那种高束缚模式下解脱出来的大学新生来说,无论是思想理念、学习方式或者日常生活,都迫切地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大一进校党员导师应组织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专题讲座,从学习生活工作方方面面帮助新生适应角色的转变,同时对于新生在除辅导员外每个班级都有一名专业导师,在辅导员进行思想引导的同时,专业导师也要对学生在专业方向上进行引导,通过党员导师与班级一对一的形式,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加强与党员导师的沟通了解,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效果。对于高年级学生党员导师应对其进行专业辅导、学术引导、就业指导等。

4、坚持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总结,学院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纺织专业科研、社会科学调查、文化体育活动等特色活动体系,例如定期举办“金丝线”科技论坛,邀请各纺织高校专家学者和著名纺织企业家、企业高管来院为学生讲学;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与指导,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成立党员导师制活动小组,负责党员导师制的日常管理、材料整理调研活动以及对后进学生的专门辅导等。

5、注重实践,加快产学研相结合。党员导师积极带领学生进企业、下车间参与实践,并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针对纺织专业学生对实践要求较高的特点,学院与武汉江南集团、福建鑫华有限公司等众多优秀知名纺织企业结成对子,大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结语

“党员导师制”是一种有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工作方法,有利于党组织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纺织专业范文6

关键词:纺织专业 学习能力 学习效率 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德国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强调以各种不同的兴趣为基础,把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因为,津津有味的学习,才能学得既快又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其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意志力及学习动机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在这些因素中,尤其以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最大。所以要使本来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纺织专业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纺织专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生疏的学科,为了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我利用录像让他们认识了解纺织厂的生产流程,让他们认识纺织厂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身上穿的服装是如何制造出来的。通过图片、投影来了解生产纺织品的机器是怎么工作的,带他们去参观纺织厂、服装厂,亲身感受纺织生产过程与环境,通过一切可行的方式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纺织专业感性知识,培养他们的纺织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纺织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纺织企业紧缺的是能够直接顶岗的职校毕业生,纺织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加强了与本地纺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纺织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由纺织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和设备,把课堂搬到车间,有效地解决了学校生产实践教学设备不足问题。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纺织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我们先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主要内容是纺织企业实地参观与纺织专业情况介绍,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之前对纺织企业的生产工序与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有所了解,同时让他们了解我国的纺织业生产水平和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生产的主要纺织品,为纺织专业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在纺织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分工序进行各工序的运转操作的工学结合的运转实习,根据纺织专业棉纺基础与织布基础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先学习各工序的理论知识,然后安排学生到相应工序的车间学习机器运转与操作法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在岗位的运转操作要点与操作技能,并了解本岗位与相关工种的协调配合。

这样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使教学效率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仅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与应用,而且在实践中又拓展了书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工作,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过渡”,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学习也就有了动力,有了积极性。

二、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合理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为人师者不断探索的目标,结合纺织专业分工序、分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我尝试着采取了三步走的“先学后教”模式。

(一)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纺织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构建“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每一工序的学习之前,我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带着目标看书,带着疑问到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其次,导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便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知识体系的建构。再者,导学案的设计要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教学,大家都已经解决的问题就不再讲,大部分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相互学习的方式解决,由已经搞懂的学生辅导没有搞懂的学生,这样不仅能从学生自身的角度使没有搞懂的学生容易理解问题,也让已经搞懂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比较多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先通过问题的引导,使他们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教师的重点讲解帮助他们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后教师设置相应的练习,通过相应的练习巩固相应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理解到知识运用的跨越。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纺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学生在认识实习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运转实习,通过操作运转实习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并能使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创新。例如:学生学习梳棉工序后到车间进行操作实习,正好遇上要更换品种,白棉换彩棉,停止喂入白棉后,棉网并不是立即中断,而是生条逐渐变细,清理好白棉后,换上彩棉,新生的彩棉生条也不是一下子就得到规定称重的生条,而逐渐由细变粗,这种实践操作中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梳棉机构中锡林、盖板、道夫部分的混合、均匀作用。

三、采用多元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提升学习效果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第14条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成绩永远是重要的,所以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在成绩中有恰当的反映,效果才会好。纺织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传统的统一量化的单一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势必会影响、打击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也不利于纺织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兼顾教学与育人,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尝试将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知识、能力、态度、实践、创新五个方面,多方位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有机会“突出”,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纺织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纺织企业一线的劳动者,因此,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要体现育人与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纺织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在当今社会普遍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影响下,学习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对学习成绩不佳的纺织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经受了太多的“挫折”,普遍对自己缺少自信,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以至于他们大多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能更多的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找回自信,对帮助他们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身上实际上都有值得别人关注的优点,如:有的学生思维慢一些,但他们一般比较守纪,劳动的态度也特别认真;有的学生文化课学不好,但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学生喜欢特立独行,但创新意识特别强……在教学评价中能找出他们的这些优点,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无疑对帮助他们找回自信,重新认识并接纳自己,促使自身的内在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纺织专业范文7

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应报政府核准的项目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时,应根据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对拟建项目从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有关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依据。

纺织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申请报告

项目名称:

退、煮、漂一步法(棉印染)生物酶处理技术的开发

项目申报资金类别: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

项目描述:

本项目符合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中“清洁生产与低排放技术”。项目针对印染行业污染严重,以减量化(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量)为目标,利用生物酶复配技术,将不同生物酶进行复配,制得具有退、煮、漂作用的复合酶,并研制相关助剂和优化工艺设计,将棉等天然纤维织物的退浆、煮炼、漂白三道染整处理工序采取一步法生物酶处理。项目研制的新技术,将大大缩短棉印染生产周期、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面料品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

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包括:1)适合酶处理的生物酶相容性技术研究;2)生物酶的复配技术研究;3)棉织物的退、煮、漂一浴加工适用生物复配酶的配套工艺技术的研究;4)生物酶活性检测以及在连续动态处理工序中生物酶含量和活性的检测等技术的研究;5)适用一浴处理设备或专用设备的技术要求的确定。

纺织专业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纺织;信息;课程;整合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联网+”。“互联网+”与较早相关互联网企业讨论聚焦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基于“互联网+”整合专业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现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进行整合,在良好的保证措施条件下,论述了课程整合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探讨了整合后解决的问题,并对整合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这一教改实践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1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整合,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整合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基于“互联网+”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1.2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整合,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通过“互联网+”,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1.3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创新性

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现“互联网+”行动计划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资源的信息化整合。基于“互联网+”整合专业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拘泥于课堂的45min,可以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学习,真正实现了分类分层教学。因为“互联网+”课程创新了信息化课堂教学内容,学习不仅是停留在感官和直观学习的水平上,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3基于“互联网+”创新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

3.1加强“互联网+”学习

加强学习“互联网+”新一代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加大教师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信息化发展。开展“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学生信息社会学习能力,构建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统。

3.2“互联网+”与专业课程整合

挖掘“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结合点,将纺纱与织物结构设计教学软件应用到教学环境,整合课程中重复的部分,如《纺织染概论》、《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新型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中的重合部分,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3.3数字化学习网站建立

建立数字化学习网站,如《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织材料检测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PPT、习题等上传到网站,教师通过在线进行答疑,并进行教学评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可以与老师交流,课后也可以和老师交流,随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基于“互联网+”创新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保证措施

纺织专业范文9

关键词 行业分析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xtil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Industry Analysis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ccording to education thought and educational idea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inly cultivating high skille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demand, as its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educational purpose. So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status, in 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Modern Textile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alks about the reform background, necessity and main measures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dustry analysis; modern textile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1 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背景

我国是世界纺织生产和贸易大国,绍兴是闻名全国的纺织大市。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纺织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是绍兴经济的支柱和命脉。正是由于绍兴及其周边地区纺织业突飞猛进式发展,很大程度上活跃了浙江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使浙江省一跃成为全国纺织第一大省。目前,绍兴以其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专业化市场集中、市场营销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形成自己产业特色。如此优越的纺织产业背景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育的建设发展。

如今,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已有三届毕业生,通过与企业的不断接触和一系列的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发现绍兴纺织业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很多纺织企业引进了一流设备,但生产出来的却是常规的二流产品,产品竞争力低下,无法与高新产品形成竞争,使产品出口面临许多困难,最终导致企业利润减少,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生存。面对这种局面,绍兴纺织业开始注重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努力把投资放在技术开发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明显成为制约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这就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尽快培养出大批符合企业核心岗位能力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推进绍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服务地方产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专业,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纺织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本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作为我校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以及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重点建设专业,其中课程体系构建一直是本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2 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要性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高职教育赢得社会认可和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根据行业发展、学院专业的布局、大类和专业统一规划,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建设课程体系。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融入职业标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前几年的建设过程中,本专业虽然已经初步建立 “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模式,但是没有真正根据企业的核心岗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毕业生核心能力不明晰,所学核心课程太宽泛,难以真正把握纺织行业企业的“有效需求”原则,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分析与分解,导致课程标准定位不准确。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一方面整个行业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力却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却找不到合适对口的工作,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局面。

3 构建基于行业分析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课程体系构建也应随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务管理者应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基于行业发展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以应用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融入职业标准,科学合理设计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健全“平台+方向”纺织类专业课程体系。

本文主要是对基于纺织行业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主要是对“一需、二核、三标”的进一步分析,并使其对应和统一,更好做到工学结合。

3.1 “一需”——企业急需岗位调研

针对目前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深入调研,通过走访、毕业生回访、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访谈,来进一步确定目前纺织行业所急需的工作岗位,并做好调研报告。

3.2 “二核”——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确定

为了能更好服务纺织行业,根据企业调研得到的工作岗位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培养人才所必须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此“二核”定位要明确,克服培养“全能型而哪点都不通”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病。

3.3 “三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融入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修订

目前,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太宽泛、不明确,并与本科的纺织专业培养目标有所混淆。因此,要根据目前纺织行业的急需的岗位要求,明确本专业培养学生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重新定位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原来主要由学校主讲教师单方制定教学大纲,在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基本上还是按照老的教学大纲(本科模式)、按照所征订的教材内容进行编制,没有参照相关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导致“教师教、学生学、企业用”相脱节,从而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不规范、不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要求。经过此次改革,将由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融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学习内容由原先章节式改为模块下的学习单元项目,此种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

基于上述分析,高职教育要摆脱一般本科院校“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束缚,不仅要建立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更重要的还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构建课程体系。按照高职的培养目标,高职的专业设置应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而不是针对学科来确定。 学科是相对稳定的, 而行业发展、职业岗位则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因此,要针对职业岗位的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论证,以求能充分满足现在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蔡袁强.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2(2):89-94.

[2] 石利平, 梁竞敏.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J].当代教育论坛,2011(3):98-100.

纺织专业范文10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纺织工程;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中职校纷纷设立纺织工程专业,大力培养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中职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革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中职校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教师多数都是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中职校教师,而是研究型人才。这就使得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缺少中职教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一毕业就进入中职校教书,缺少纺织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纺织工程实践背景。所以,很难切实了解纺织企业的现状,对于许多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材料不了解,导致教学针对性较差。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课程安排上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内部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点,课程设置复杂,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大,而且抓不住重点。许多不重要的属于边缘的知识占据了大量的课时,一些晦涩的过时的理论知识依然被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纺织工程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原因就在于,在我国纺织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低,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

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中职纺织工程专业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新教学模式,如:探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型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协作讨论型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我省近年来针对中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大家尝试和进一步探索。

(2)强化学科基础建设。纺织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材料学、组织化学、机织学、针织学、管理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还将涉及更多的新兴学科。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加强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断拓宽专业面。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应该开设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教师自身来说,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虽然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的发展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的,大量新技术和新机器不断被运用到纺织行业当中。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校方面来说,也应该为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条件,主要是让广大教师深入纺织企业的第一线,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努力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校培养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4)创新专业课程模式。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是学校本身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借助学校以外的力量来实现这种要求。目前,我国职业学校都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纺织工程专业必须通过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这既能够促进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的革新,使其更加符合纺织企业的现实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企业拥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对行业情况非常了解,最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通过校企合作,使这些工作在一线的人们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师资结构的缺陷,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结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纺织企业生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纺织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近年来,我国中职校顺应时代潮流,对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缺少长期规划,改革目标并不太明确,导致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合力,最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面对当前形势,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一个新型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使我国纺织工程专业跟上时展潮流,为国家发展输送大批合格的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妍妍,阎琳,储长流.纺织工程专业针织方向课程群教学现状

及存在问题探讨[J].轻工科技,2012(12).

[2]毕红军.提高本科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探讨[J].考试

纺织专业范文11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纺织CAD 数字化教学

一、引言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目前,各有关艺术设计类院校已逐渐认识并着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坚持以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纺织CAD技术由于在纺织行业中的普及和重要应用也被纳入了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作为培养学生在该行业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工作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如何设置、实施艺术设计专业的纺织CAD教学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纺织CAD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纺织CAD系列课程(如印花CAD、纹织CAD、绣花CAD等)主要内容是专业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教学中直接可用的资源只有简单的操作手册,任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软件操作的理解和经验给学生讲解。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教学方法。尽管是计算机应用课程,但纺织CAD系列课程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课,学生按步就班操作;教学中过于强调软件的菜单、工具、滤镜、特效的使用和一些简便的操作技巧,而不是从更深的层次去引导学生如何利用CAD软件的特点去进行结合行业动态、有创意的设计。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培养。

3.课程体系。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纺织CAD系列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型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或纵向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课时数分配和时间安排存在不合理。

三、纺织CAD教学改革

纺织CAD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1.改革教学内容:专业化的纺织CAD教学研究。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特点。同一种CAD软件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如工具和技巧的使用等)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如例题、习题、案例分析等)应该根据专业量身定制。CAD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因此在教学中盲目脱离专业进行教学不可取,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CAD技术来表现艺术设计,使技术服务于艺术,真正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2.改革教学方法:构架基于Web的纺织CAD教学互动与知识共享数字化教学平台。纺织CAD数字化教学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与CAD课程的有效整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良好环境。

3.改革课程体系。从专业及行业发展出发,建立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在低年级完成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学习,在高年级将综合设计性的专业课程与CAD课程合理穿插结合,形成一体化、三层次(基本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型、创新型实验)、多模块的CAD课程体系。

四、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下的纺织CAD数字化教学

通过上述对艺术设计纺织CAD教学的分析,我们认为纺织CAD数字化教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1)资源建设的主体:有各自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2)资源建设的途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下,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扩大资源来源。在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删除陈旧、繁复的内容,吸收新兴的实用技术,将企业流行的领先技术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认知能力;通过网络搜集专业资料,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资源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

2.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纺织CAD数字化教学平台按照Browser/Server模式,将传统的浏览器/WEB服务器的两层体系结构扩展成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这种模式采用多种标准的协议和技术,适合于任何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

纺织CAD数字化教学平台必须遵循现代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该平台应包括用户登录、网络教程、交流模块、资源模块等基本模块。网络教程模块包括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师信息等)、教案、课件、习题等;资源模块包括素材、课堂视频(操作示范)、企业现场视频、知识链接点(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行业动态、国内外站点等)等;交流模块以Email、论坛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给教师提供一个能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的空间。

五、结语

纺织CAD数字化教学的实现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个性化、自主式和“任意时间、零距离”交互式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纺织CAD数字化平台去触摸行业,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从单一的教学到教学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建立高校与企业互动共赢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纺织专业范文12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hemistr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tile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author optimized teaching content of engineering chemistry, improved its linkage with other specialty lessons, strengthe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usually life, manufacture and research,used some flexible and sundry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media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offered experimental lessons and so on,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 of engineering chemistry and obtained better results in practice.

关键词: 纺织工程;工程化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textile engineering;engineering chemistry;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21-01

0引言

《工程化学》就是建立在化学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目的就在于将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但是,工程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范畴,内容十分庞杂,这导致很多工科院校的工程化学教学存在着各种弊端,例如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同的专业区分相对较小,缺少与专业的衔接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缺少学习动力等等,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符合实情的新的工程化学教学体系。针对此现象,作者对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程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做好衔接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纺织品设计、纺织技术与贸易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级工程技术与贸易人才。该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们将来涉及较多的是有机材料,鉴于此,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整改:选用李成琴等主编的《纺织有机化学》为教材,重点讲述与纺织专业关系密切的传统有机化合基础知识,以官能团为主线区分各类有机化合物,介绍其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各种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历程;增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为随后的杂化轨道和电子效应的接受和理解打基础;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增加表面活性剂、染料化学和高分子纤维等专业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相关的表面活性剂、染料和高分子纤维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以便于更好的与专业课相衔接;学习过程中引入有机化学史和人名反应及相关小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该反应的印象。另外,在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合理安排化学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一方面,根据教学条件和专业实际,在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上适当取舍;另一方面,联系工程实际,介绍现代有机化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

2与实际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紧密,尤其是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莫大的推动力。因此,在介绍到与课本相关内容时,可考虑引入一些实际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例如在讲解氨基酸和蛋白质时,可以引入卤水点豆腐的机理和用鸡蛋清来减少汞吸收的生活小知识;在介绍到表面活性剂的时候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去污清洁物质的使用等,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学科。

3丰富教学形式

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迅速,抽象的微观结构和最新的仪器设备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地表达和展示。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计划,又不降低教学要求,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过程中的瓦尔登转化时,仅以板书或者口头讲解很难给出一个立体、形象的解释,而将该过程用多媒体形式演示出来,会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摒弃粉笔板书的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课堂讲解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展开,这时候采用板书形式将有利于所讲内容的逻辑组织和讲解速度的控制,帮助学生达到理解性记忆。

4开设实验环节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其发展和对其反应机理的理解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化学实验是每个学习工程化学的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我们利用有限的学时,安排了蒸馏、萃取、精馏和重结晶等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然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一系统的工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解决的科研能力,打破了化学学科的神秘感,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结语

工程化学是我校今年来开设的新课程,因其新,故有很多地方还不太成熟,有待于改革完善。在采取了整合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和渗透,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实验环节等方法来对工程化学的教学进行整改后,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大增,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而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有机化学学科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肩负的重任,这为我更加努力进行工程化学教学改革增加了信心。我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会日趋完善,对其进行的改革和实践研究还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陈林根.工程化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