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纺织制造概念

纺织制造概念

时间:2023-10-23 10:01:10

纺织制造概念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1

1.专业认知学习阶段

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为所有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32学时)。该课程保证有8学时的关于纺织机械的授课内容,重点介绍纺织机械行业的情况、纺织机械的分类、纺织机械的主要设备,使学生对纺织机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

纺织机械门类繁多、性能各异,有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针织机械、非织造机械、染整机械、服装机械、纺织器材与仪器8大类,分别对应8个纺织机械子行业,仅纺织机械的主流机型就超过200种。这些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机械结构、光机电控制系统及工程材料。因此,在通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尽可能以纺织机械为案例进行授课。

3.专业课学习阶段

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但由于专业课的学时有限,因此,纺织机械类选修课不宜开设太多,以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导致课程设置流产。我校(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幕墙工程与机械。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开设3门纺织机械类课程:(1)“纺织机械概论”,64学时,基于大纺织范畴,涉及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2)“纺织机械设计(1)”,48学时,使学生掌握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纺织机械设计(2)”,48学时,使学生掌握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设置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选课组合方案如下:(1)偏“通用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噪声控制。(2)偏“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纺织机械设计(2)。(3)“通用机械+经典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4)“通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2)、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

4.实践教学

在机械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相关题目或课题;在专业实习(实验)阶段,确保有4个学时的参观实习,要求撰写参观实习报告。

二、编写适应新形势的纺织机械类教材

(1)首次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概论》(陈革、杨建成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教材基于“大纺织”的概念,介绍纺织机械的分类,分析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基本工艺原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分类等;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类纺织机械上的应用情况及现代纺织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织造机械》(陈革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获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纱机械》(毛立民、裴泽光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教材介绍了纺纱机械的分类、机构组成、工艺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近年来纺纱机械的新装备和新技术,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纱机械上的应用。

(4)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机械专业导论》。该书为面向纺织特色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概论性教材,其中包含纺织机械概论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机械工程概述、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纺织机械导论。

(5)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设计》。教材从各类纺织机械中提炼出关键共性机构(装置或系统),强调对机构(装置或系统)的综合设计。主要内容有:梳理机构的设计、牵伸机构的设计、卷绕机构的设计、往复运动机构的设计、同步传动机构的设计、烘干装置的设计、纺丝成型装置的设计、自调匀整系统的设计、针织成圈机构的设计、立体织物编织机构的设计。

三、编写《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

《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拟收集各类纺织机械的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案例,可用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测试技术”“机电控制系统”“机械工程材料”等机械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举例等,从而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表2为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与纺织机械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的对照表。

四、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题目中,精选出包括各类纺织机械典型机构、典型系统的题目,在此基础上修改、扩展,设计新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从所承担的纺织机械类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典型机构或共性技术,设计出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的选题,同时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五、结语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2

集精英之智慧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志华,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海门市人民政府市长姜龙,海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志强,海门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梁辉先生等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在会上发表讲话说,2010年功能性家纺论坛由化纤、棉纺、印染、家纺四个协会共同组织召开,开创了上下游产业联动、产学研结合的先河,起到了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于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必须进行产业链互动,最有效、最快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产业链集成创新的意识大大增强。

王天凯指出,由于市场的拉动、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家纺行业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且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就目前家纺行业总体发展来讲,粗放式的增长格局还没有扭转,跟风仿制、同质化竞争、小而散的情况依然存在,能源、资源、成本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非常大。

他表示,功能性家纺这个题目对我们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若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也是家纺行业未来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功能性家纺产品功能的特殊性、消费的差异性、市场的多元性,使其在技术上相对复杂和高端。如何使功能性家纺的品质、价格、功能适合于多元化消费需求,是最首要的基础。其次,以最快的、最直观、最深八的方式,让消费者了解功能性家纺的质量和标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更加复杂的课题。三是我们要尊重消费者,切忌做过度宣传,只有这样功能性家纺产业才能稳步健康地发展。

而在谈到举办本次多功能性家纺论坛的初衷时,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表示,“回顾过去10年家纺行业的发展,2000年,纤维消耗为19%,产值2千亿人民币。到20Dg年的9780亿,纤维消耗量占到了32%,这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那么前10年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是在满足市场需求,接下来的发展,我们该怎么考虑呢?我觉得我们肩负着提高我们国民的生活质量,这么一个责任,就是让大家生活的好,生活的健康。所以行业发展需要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功能性产品的一个时间点。”

“另外,消费者对家纺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产品的功能性。比如消费者要求窗帘的遮光率达到90%以上,还要防尘、抗紫外线;毛巾要柔软、吸水、抗菌;床单、床品要防螨、吸湿排汗,能提升睡眠质量,沙要有阻燃和容易清洗的功能等等。再者,这是众多家纺企业的期盼,家纺行业中除了毛巾生产企业的生产链比较完整外,床品、沙生产企业有的只有织造、缝纫环节。因此家纺行业新产品研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显得尤为迫切。”

谋产业链之对接

靠江靠海靠上海,素有“江海门户”和“金三角上小浦东”美誉的海门,是清末状元,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故里,也是全国闻名的“纺织之乡”、“科技之乡”、“建设之乡”和“教育之乡”。

100多年前,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在海门创办了大生纺织厂,首开民族工业的先河,从此海门的纺织品生产开始起步,目前海门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拥有2500多家国内的家纺企业,其中500多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从业人员70多万人,包括周边县市和辐射的几十个乡镇。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本次多功能性家纺论坛落地海门,也让许多到场的嘉宾和企业家们心生感慨。来自国内众多家纺企业、功能性纱线及家纺面料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齐聚张謇先生的故乡。会上,相关专家从宏观上对“我国家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功能性家用纺织品的开发与市场”、“功能性家纺产品的标准及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纺织业的发展如今已经日新月异,我们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了。现在家纺产品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也必须要跟进,这次来开会,就是来领会精神的,也听听同行们的声音。”一位到场的江苏企业家表示。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功能性家纺产品已经开始慢慢叫响,在开发时采用涂层、添加助剂、纤维改性等工艺,在功能方面具有抗菌防菌以及其他等特殊作用,注意纤维性能,比如吸湿性、舒适性、耐用性的保持,甚至考虑如何使纤维的性能比以前更为改善,使功能性家纺更人性化,也更能为消费者欢迎,已经成为大部分发展功能性家纺企业的重头工作。

总体而言,我国功能性家纺的开发研究起步比较晚,企业无论是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开发能力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大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在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过程中,我国家纺企业要注重协同竞争,整合行业资源优势,将企业、院校、科研单位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求发展。而海门多功能性家纺论坛的召开,正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首席技术顾问叶永茂表示,化纤在家用纺织品中的使用量已高达70%以--上,在满足家纺行业需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与功能性家纺相匹配的多功能化纤产品,是“十二五”时期化纤行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化纤的三大类新品种――高仿真差别化纤维、新型功能性纤维、高新技术纤维,都将与家纺产业产生关联。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认为,功能性面料有利于企业效益和附加值提升。棉纺企业要提高纺纱织造技术,给家纺企业提供优质面料。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志华说“功能整理是调结构、促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功能性产品的比重还不是很大,多功能的复合整理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四个协会的携手,不仅显示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团结,也让企业家们领会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这次来收获很大,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协会领导都来关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行业,信心肯定是更足了。”山东德州的一位企业家说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关注功能性家纺产品的行业标准问题,是企业们做好产品的前提。作为新兴的市场领域,功能性家纺产品市场目前尚不够规范,在利润空间大,行业标准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难免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出现。为了保护市场美誉度高,具有诚信的企业和产品,中国家纺协会也表示,要联合家纺企业,加强对功能性家纺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强行业自律的建设。

在当天的会上,杨兆华会长指出,质量的标准和检测是功能性家纺面临的重要问题。功能纺织品的快速发展与相关标准缺失,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急需建立功能性纺织品标准评价体系。

今年1―11月,太仓市金辉化纤实业有限公司的涤纶长丝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功能性纤维产品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1%。功能性纤维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阻燃纤维产品占比达到62%,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5%;其他功能性纤维产品占比为38%,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72%。

在谈到标准评价体系时,公司董事长谈辉表示,“功能性产品最应该用标准说话。但国内政府引导层面长期缺失,对于产品功能性的检测缺乏有效设备及手段,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谈辉指出,没有标准的束缚,一些企业在宣传过程中明显存在欺骗消费者的现象。

标准缺失在某种程度上还阻碍了改变传统消费观念的进程。“比如我们通过产品展示等营销途径,能够对其具备的功能性进行充分表达。但这种功能性与人体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消费者并不了解,也没有相对容易的渠道获取信息。”谈辉说。就像再生化纤产品,虽然环保、可再生,但很长时间消费者都将其做成的填充料等同于“黑心棉”,因为它的原料是“脏兮兮的塑料瓶子”。现在,随着再生短纤行业标准的实施,以及行业与国际知名第三方检测机构Intertek合作进行产品及体系认证,再生行业发展终于步入新轨道。谈辉认为,功能性产品在完善标准体系上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在当天的会议上,主办方还邀请了来自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的专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前我国功能性家用纺织品标准的现状,就功能性纺织品的定义以及相关标准做了介绍。“两千多年前,孟子说过一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从工匠制轮造车的规矩,到我们的行为标准,这成为我们规范处事的一句名言,所以我们今天也需要一个规矩,就是一个规范,评价方法,没有这些我们功能性纺织品就没有良好的发展的明天。”

好消息是,据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将在已经公布部分标准的基础上,正在制定一大批有关功能性纺织品标准,以保证产品质量及其功能有量化指标。

差异化竞争助力品牌提升

“很多企业,都还在品牌和功能性之间选择。在没有品牌的情况下,功能性怎么做?”在当天的2010功能性家纺论坛上,上海纺织集团教授级高工陈邦伟用热情洋溢但又犀利的提问,让大家牢牢记住了他所做的《功能性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分析》报告。

陈邦伟以江苏太仓金辉举例说明,功能性和品牌之间,如果没有品牌,可以先做功能性的特性。功能性达到80%,其次是品牌,设计再加上价格。“要做企业,要做品牌,要提升价值,因此我们说,要增加可信度,防伪标志,吊牌促进品牌的价值,功能性的吊牌提升品牌的价值。”

随着科学的发展,生活消费观念的变化,在购买家纺产品的时候,大家的消费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要功能性、装饰性、保健性、生态性的。因此我们家纺企业应该把这个功能性作为首位的方向。功能性家纺要进入市场,它的工艺流程是怎样的呢7

陈邦伟教授指出,是市场调研,然后是测算,工艺设计,营销策略,市场销售客户服务。但是我们在做整个流程当中,客户服务是最重要的问题。千万不能忽略掉,这个是最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3

一、文化创意是家纺产业发展的内核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意”,“创意”本身要求超越既有的形态,打破常规和既有的思维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力求新颖独特。家纺作为工业设计产品的范畴,其产品设计理念无疑是创意的直接体现,而产品本身则是文化创意的载体,文化创意是家纺产业发展的内核要素。

(一)文化创意是家纺设计的灵魂。

家纺产品设计与研发过程是一个融合了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设计过程,从设计构思开始,就已经将文化因素渗透其中。在设计构思中,需要考虑作为消费产品的家纺产品的普遍社会心理认同,即功能性和审美流行等,同时,作为产品设计本身价值体现的设计构思,不仅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大自然中获得设计的灵感与启示,也需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中寻求设计的灵感来源。从远古的岩画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漆器装饰到织绣纹样,从淳朴的民间美术到宫廷的华丽装饰,从古典园林到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家纺产品设计构思借鉴学习的经典典范;同样,在外国的装饰艺术和绘画艺术中,也有值得家纺设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古希腊的瓶画到罗马的装饰艺术,从日本的浮世绘到欧美的现代派绘画等等。家纺设计就是将自然之美和人文艺术之美进行思维的构建,家纺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深深烙上了文化创意的印痕。家纺设计的过程要考虑的设计创意、面料研发、工艺流程直至产品系列配套,实际上是由创意生发的产品生产过程,也恰恰是独创性的文化创意实现了家纺产品类型和面貌的丰富多彩,从而推动家纺产业的发展。

(二)家纺产业是产品与文化创意结合的产业。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家纺文化创意产业是家纺产品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是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家纺产业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包含家纺与创意两个产业的特征。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哈特利在定义“创意产业”时认为,“创意产业”本身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术语,在他看来,“创意产业”这个词汇中本身包含两个既相容又碰撞的内涵。一是从“创意”来看,其本质强调个人独创的想象力的发挥,似乎与规模化的产业组织大相径庭。二是从“产业”层面而言,标准化的流程因素似乎又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创造性。由此看来,在创意产业中,如何把握个性与共性的矛盾统一关系至关重要,作为创意产业的产品在主旨上要注重与作为“公民”的消费者的互动,因为具有文化价值的商品消费是与消费者的文化素质息息相关的。家纺产业作为“产业”的属性,必定追求产品消费层面的企业利益,因而必定围绕“消费主义”的主旨展开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家纺产业和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是当下对家纺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改变对家纺提出更高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必然。因此,家纺产品必然依托科技、文化、艺术的渗透与融合,体现创新创意。同时,作为纺织工业产品,家纺产业还要注重产权保护,具有知识产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要将家纺设计与纺织装饰、民间工艺、时尚潮流、软件及信息化服务等相关行业和领域进行系统的建构与联姻。家纺创意产业发展与其他创意产业一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其自己的发展路径。家纺创意产品不同于美术、音乐等纯粹审美文化产品,作为工业消费品,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它承载文化内涵,文化元素与家纺产品的结合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健康和舒适的功能要求,也能够提供时尚的审美体验。

二、文化创意是家纺产品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提升文化内涵是家纺产品的主旨。

在家纺产业中,文化创意是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生命力,对于文化内容和创意核心的提倡是每个家纺企业在品牌建构与产品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但就整个家纺产业而言,真正能够将文化符号注入品牌灵魂并获得相应的品牌效益的企业数量并不太多。文化内涵和创意不能抽象强调,也不能只成为消费环节的宣传口号,否则家纺文化创意产业就会“有产业无文化”,或者“有文化无创意”,从而导致家纺设计产品想象单调,创意雷同,情节无味的情况仍然继续。家纺产品风格与定位即是以家居文化概念为先导,确立产品的文化价值取向。伴随中国经济崛起的形势,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及中式家居装饰风格的趋势,具有本民族特征的家纺产品大行其道。例如近年来各大家纺品牌在产品研发设计上纷纷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把古典元素融入现代化的设计中,将传统民间色彩和图形元素进行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时尚化演变,不管是图案上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借鉴,对于青花瓷器的形式美的提升,还是在工艺上对于传统刺绣、编织等手段的结合演绎,都使得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家纺产品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在满足家纺产品消费功能和消费者审美趣味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诚然,纵观当下家纺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于家纺产品的各种文化创意概念的包装与炒作良莠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不把提升文化内涵作为家纺产品的主旨。

(二)文化创意提升家纺产业品牌价值。

伴随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家纺企业逐渐走向产业联盟,依托各类创意产业联盟开展组织创新合作,整合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化创意对于提升家纺品牌价值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的重视。从近几年家纺产业链的各类型企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家纺设计公司、面料生产企业,还是家纺著名品牌,都极为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与挖掘,在进行市场细分化设计研发的同时,注重文化概念为先导,文化创意因素为主线,着重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逐渐形成各自风格特点和品牌辨识度的文化特征。例如江苏金太阳纺织面料公司,作为著名的面料生产企业,文化创意的内蕴结合超前的市场意识渗透于面料研发的全部过程,并以敏锐的创意触觉加以艺术化的呈现和推广。在金太阳2015年春夏新品的中可以看到地点的选择和产品的陈列无不透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可以说这是一场产品和艺术视觉相结合的文化创意盛宴。在此次盛宴上,或典雅或时尚或复古的陈列设计为家纺企业代表云集的盛会展现出了文化创意在家纺设计中的无限延伸力。文化创意从直观的视觉刺激,床品的文化品位等附加值到家居装饰的创意效果无不为家纺品牌带来无限可能。

三、文化创意是家纺产业发展的趋势动力

(一)文化创意促进家纺产业融合。

家用纺织品行业是我国的新兴行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纺织品消费的消费总量中,家纺远远没有达到三大类纺织产品市场消费总量的1/3。出现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服装产业相比,家纺产业起步较晚,作为消费产品而言,使用的更新周期比服装长,作为时尚文化的代表,服装文化和流行趋势、大众消费心理及跨产业融合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当然,也不可否认传统的家纺消费习惯和对家纺产业文化的忽视是制约家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家纺消费观念由原来的婚庆习俗衍生到节庆、家居装饰、个性追求、文化体验等精神性消费层面。这就要求家纺产业的发展要兼顾经济、技术、艺术三个强有力的支撑点,将文化创意贯通于品牌文化、消费主体定位、概念策划、产品研发、展示推广等完整体系的每个环节。家纺产业的融合突出表现在家纺产业的文化化和家纺文化的产业化。家纺产业的文化化主要体现在家纺设计公司和家纺设计师的不断递增,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家纺企业与各高校及专门的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家纺企业与艺术家及民间工艺美术界加深合作;家纺展会及产品推广结合艺术和时尚理念加以呈现等等。家纺文化产业化突出表现在将消费文化、时尚购物、人文艺术融为特色家纺旅游文化;同时,围绕家纺产业集群延伸出包装设计、产品商业摄影和家纺会展等系列相关设计行业。总之,文化创意促进家纺产业的自身发展,也推动家纺产业链中各产业的相互融合。

(二)消费模式的转变与家纺产业文化趋势。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4

中美正式建交后,随着美国正式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输美纺织品快速增长。1979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5.5亿美元,1980年达到10.4亿美元、1981年为18.3亿美元、1982年为22.2亿美元。[1]相应地,纺织品问题逐渐成为中美两国双边贸易的焦点问题之一。从1980年到2009年,中美双方就纺织品贸易问题展开了漫长的磋商,并且在磋商过程中多次发生“贸易对抗”事件,具体情况如下:

中美建交之初,美国政府就认为,鉴于中国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有必要对中国纺织品输美的数量加以限制。应美国政府的要求,中美于1980年9月17日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棉、毛和人造纤维纺织品及其制品贸易协议》(即中美第一个纺织品贸易协议)。这个协议有效期为3年,从1980年1月1日到1982年12月31日。在这个协议中,美国单方面规定对中国8个种类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限制,配额年增长率为5%-6%,在利用灵活度方面可提前或延后使用11%的配额。[2]在中美第一个纺织品贸易协议到期之前,中美举行了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谈判,并且最终于1983年9月在北京达成了《中美纺织品贸易协定》(即中美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议)。这个协议的有效期为5年,从1983年1月1日到1987年12月31日。协议规定,两国纺织品贸易的年增长率为3%,高于美国主张的1.5%到2%,而低于中国要求的6%。新协议限制的范围比旧协议更广,从14种扩大到34种。[3]在中美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议到期之际,双方于1988年2月2日在北京达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的换文》(即中美第三个纺织品贸易协议)。该协议的有效期限为四年,从1988年1月1日至1991年12月31日。

中美第三个纺织品协议到期之后,双方于1995年6月8日在北京签订了《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即中美第四个纺织品贸易协议)。该协议的有效期为3年,从1994年1月1日到1996年12月31日。在协议中,美国方面的进口限制措施大大加强了。1995年和1996年,中国输美纺织品的配额年增长率平均只有1.63%;配额类别扩大到几乎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甚至包括过去未曾受限的丝绸服装;配额留用、借用、挪用的灵活度也有所下降。中美第四个纺织品协议到期后,中美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达到妥协,于1997年2月在北京达成了《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即中美第五个纺织品贸易协议)。

2001年中国入世后,伴随着中国输美纺织品数量、金额的大幅增长,中美纺织品贸易依然纠纷不断。尽管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了几十年的全球纺织品和服装配额制度寿终正寝,但是美国频频启用“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2005年4月4日,美国首次对中国3个类别的纺织品进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并于5月23日,宣布对这3大类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配额期限从5月23日至12月31日止。2005年5月,美国以“中国纺织品出口剧增、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对中国输美的9类纺织品实施临时配额制度。为缓解贸易摩擦,减少双方的损失①,2005年6月17日,中美第一轮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此后,中美之间共举行了7轮磋商,前6轮磋商均由于双方分歧过大,无果而终。在布什总统访华前夕,第七轮磋商才终于有了结果。2005年12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与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罗伯特-波特曼在英国伦敦签署了中美两国《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即中美第六个双边纺织品协议)。按照《中美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中美两国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裤等21类产品实施数量管理。按双方约定,该协议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并于2008年12月31日终止。[4]对协议外产品,美方将克制使用世界贸易组织的242“特别保障”条款。这里的克制使用不是放弃使用,而且除了第242段外,美国还可以适用WTO项下的其他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设限。[5]2009年6月30日和7月9日,美国国内相关产业先后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编织电热毯进行反倾销调查、对带织边窄幅织带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中美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在2008年底到期后,美国业界对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申请发起的第1起反倾销调查。综上,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由来已久,情况复杂,争议激烈。虽然中美双方为此先后签订了6个条约,但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就此完结。[6]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国严重违反了“条约必须信守原则”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国严重违反了“条约必须信守”原则。所谓“条约必须信守”原则是指“一个合法缔结的条约,缔约方对自己在条约中承诺的义务,应当善意地予以履行。”[7]该原则不仅是条约法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也是久经确立并得到公认的国际法原则。[8]反观美国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的种种表现,可以发现美国严重违反了该项原则,理由如下:

第一,美国的做法违反了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序言的规定。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序言规定:“为了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在平等互利和非歧视性待遇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而美国动辄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设限,挥舞反倾销、反补贴和“特别保障措施”的大棒对中国实施制裁,从而严重违反了平等互利和非歧视的待遇原则。

第二,美国的做法违反了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十条第三款后半段的规定:“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指出现贸易摩擦的情况),双方将在切实可行的、符合国内法律的最大范围内,设法使其对两国现有的贸易关系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而美国在遇到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时,为了达到其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目的,不但层层设限,而且动辄以贸易制裁相威胁,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导致中美贸易关系受到较大的影响②,从而严重违反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十条第三款后半段的规定。

第三,美国的做法违反了一系列“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规定。如前所述,从1980年到2005年,中美已经缔结了6个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例如,在这6个协议中,有一些协议规定:“除了依照协定的条件以外,两国均不得限制贸易”,但在前几个中美纺织品协定施行期间,美方经常在中国纺织品并未对美国商人造成实际损害或威胁时,在未经中美双方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对中国纺织品进口施加严厉的限制措施,违反了协定,侵害了中方的合法利益。[9]美国的上述做法,给中国的纺织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中国对美出口的纺织品和成衣的年增长率就从19%下降到3%。③

正如,中国前驻美大使章文晋在其写给美国政府的抗议信中指出,“(美国的做法)违反了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协定的精神和《多种纤维协定》的基本原则,它将改变中美纺织品协定的原有规定和配额,从而使中国南方几省数百家工厂受到损害,大约六万名工人的就业受到影响,从而使中国的工业、就业、贸易和经济受到严重打击”。④综上,美国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条约必须信守原则”。

三、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国的做法本质上属于“隐性违规”

条约必须信守原则,要求善意履行条约也就是诚实地和正直地履行条约,从而要求不仅按照条约的文字,而且也按照条约的精神履行条约,要求不仅不以任何行为破坏文字的宗旨和目的,而且予以不折不扣地履行。[10]仔细分析美国的做法,可以发现,美国主要采取违反条约的目的和宗旨的做法。具体来说:

第一,美国的做法违反了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目的和宗旨。如前所述,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序言规定了平等互利和非歧视性待遇原则。《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缔约双方同意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为在各方面加强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创造最好的条件,以促进两国贸易持续和长期的发展。该条第二款规定,为了力争双方经济利益的平衡,缔约双方应尽一切努力促进双边贸易的相互扩大,并按照各自的方法为获得双边贸易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两国贸易关系建立在非歧视性基础上,缔约双方对来自或输出至对方的产品应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即对上述产品相互给予对来自或输出至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在下列方面所给予的各种利益、优惠、特权或豁免。可见,《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上述规定均将“平等互利”、“非歧视”、“促进两国双边贸易扩大”作为其目的和宗旨。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种种做法,显然严重违反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上述目的和宗旨。

第二,美国的做法违反了一系列“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的宗旨和目的。如前所述,从1980年到2005年,中美已经缔结了6个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中美6个协议都规定“(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作为他们之间的贸易与经济关系的基础。”即,这6个协议也是将“平等互利”、“非歧视”、“促进两国双边贸易扩大”作为其目的和宗旨的。而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种种做法显然是严重违反了上述6个协议的目的和宗旨的。

第三,美国的做法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和宗旨。中美同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和宗旨就是推动贸易自由化。⑤实现这一宗旨的手段通过谈判削减各种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和歧视性待遇,WTO中的各项协议都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而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种种做法显然是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和宗旨的。细究美国的违约行为,可以发现其具有一定的隐秘性,有学者将其称为隐性违规。隐性违规是指不违反条约所规定的正式规则和规范,但违背条约的目的和宗旨的行为,对条约正式规则和规范的违反则是显性违规。[11]美国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手段是因为美国具有实施隐性违规行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战后的多边贸易条约(特别是国际纺织品条约)是在美国霸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美国牢牢控制着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当条约的规则束缚美国的短期行为时,美国就利用手中的这些权力将规则向对其有利的一面解释,难怪有学者称其为“运用WTO规则的老手”[12]。从深层次上分析,美国的上述作法本质上是美国贸易霸权主义的体现,一方面,如果自由贸易对其有利美国就极力推行,对其不利就千方百计阻挠自由贸易原则在其弱势部门领域的建立。也就是说,美国力图维持对美国有利的条约机制,改造对美国既有利又有弊的条约机制,使之符合美国的利益;对不符合美国的条约机制,则弃之不用,打破并建立新的条约机制,以更好地维护和促进美国的霸权目标。另一方面,如果条约的规则、规范无法按照美国的利益需求进行修改、美国又不会轻易选择退出现有条约时,隐性违规便受到美国政府的青睐。综上,美国的做法本质上属于“隐性违规”。

四、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国严重违反了“善意”原则

善意原则和条约必须遵守原则密切联系,只有善意履行条约,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国际法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条约法条款草案最终文本的评注中说:“善意原则是一项法律原则,构成了条约必须遵守规则的全部。”[13]然而善意原则所表达含义远比条约必须遵守原则要宽泛。国际法委员会也承认,善意原则事实上适用于整个国际关系领域,不过它对条约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14]在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序言中,善意原则即与自由同意、条约必须信守原则一起被庄严宣告。善意原则贯穿条约法始终,同样是指导条约实践的基本原则,著名国际法学家郑斌先生就说过:“即使条约法不以善意原则为基础,那么也完全在善意原则的约束之下;因为这一原则一直支配着条约,从它们的形成到它们的消亡。”[15]更何况,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明确提到“善意”一词的地方有五处。⑥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过程中,美国的做法严重违反了“善意原则”,表现如下:

首先,美国违反了善意缔约的原则。善意缔约原则要求国际法主体必须在善意的基础上进行谈判协商,确立相互之间的条约关系。反观美国,多次严重违反善意缔约原则。例如,在中美举行的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议的缔约过程中,美国为了向中方施压,单方面宣布将对中国输美纺织品实施严厉制裁。又如,中美第四个纺织品协议到期前的1996年,美国先是单方面宣布改变纺织品和服装原产地规则,此举对中国向美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并于同年9月6日,再次挥舞制裁大棒,以新的原产地规则为依据,根据中美第四个纺织品双边协议中两倍罚款的规定,对中国输美纺织品处以1900万美元的罚款。[16]美国希望借此在即将举行的中美第五个纺织品协议的谈判中赢得主动。

其次,美国违反了善意履行条约的原则。善意履行条约原则要求条约当事方诚实地、不折不扣地履行条约。反观美国,多次严重违反了善意履行条约的原则。例如,在中美第三个纺织品协议的有效期内,恰逢1989年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盛行,故该协议的履行情况非常糟糕。又如,从1990年开始,美国以所谓的人权问题、贸易逆差、市场准入、军火控制等问题为由,多次单方面扣减和限制中国输美纺织品的配额。自1990年12月一1999年,美国以中国纺织品非法转口为由共9次单方面扣减中国配额600万打,130多万公斤。仅1994年到1996年美国就扣减中国配额340多万打,涉及出口金额1.2亿美元,并于1996年、1998年2次3倍扣减中国纺织品输美配额。

[17]

再次,美国违反了善意解释条约的原则。善意解释是条约必须遵守原则适用的前提。条约解释的主要作用就是揭示条约规定的真正含义,从而保证对条约的履行符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符合缔约各方的缔结条约的本意。只有对条约的解释是善意的,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对条约正确地理解,从而适当地履行条约。反观美国,多次严重违反了善意解释条约的原则。例如,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和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中均未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原产地标准”、“强制性技术标准”等重要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只是笼统地规定“相关问题通过两国磋商来解决”。这样,美国在磋商中就利用其优势地位解释条约,迫使中国接受其标准。又如,1984年以前,美国政府以“缝制地”作为服装的原产地。按照“缝制地”标准,在中国大陆裁剪后,在香港进行缝制和绣花的汗衫,其原产地应是香港,出口美国时占用的应是香港配额,美国的生产商则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汗衫的真正来源应该是中国大陆。美国政府于1984年将原产地判断标准由“缝制地”该为“裁剪地”,新的原产地标准直接限制了中国大陆纺织品的进口。此后,中国大陆和香港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纺织品生产工序的分工,将大陆剪裁一香港缝制模式改为香港剪裁一大陆缝制的分工模式,充分利用香港在裁剪技术的方面比较优势和大陆在缝制劳动力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于是,美国在1996年再次宣布改变纺织品和服装原产地规则,将剪裁地改为缝制地。美国如此随意的解释条约,就是为了对中国出口纺织品层层设限。综上,美国严重违反了“善意”原则。

五、中国的应对策略

第一,争取将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和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中的“模糊”概念清晰化,尽可能地减少美国隐性违规的机会。如前所述,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和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中的“模糊”概念众多,这给美国以可乘之机。一方面,中美缔结的6个双边纺织品协议均未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原产地标准”、“强制性技术标准”等重要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只是笼统地规定“相关问题通过两国磋商来解决”。另一方面,WTO协议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WTO《原产地规则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方面也存在疏漏,从而给美国以可乘之机。因此,笔者建议在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和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争取将“模糊”概念清晰化,尽可能地减少美国自由裁量的范围。相比较而言,前者比较困难,因为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的谈判涉及国家太多,局面复杂,耗时耗力。后者则是中国主要的努力方向,中国不仅应当尽力争取在双边谈判中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原产地标准”、“强制性技术标准”等重要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而且应当争取有利于中国的解释。

第二,积极寻求国际法上的救济措施。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过程中,美国既然严重违反了“条约必须信守原则”和“善意原则”,并在本质上构成了“隐性违约”,从而也严重违反了国际法。相应地,中国应该积极寻求国际法上的救济措施。一方面,国际法上的“反措施”可以作为中国自力救济的主要方法。中国据此可以采取贸易报复措施反击美国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国际法院、国际常设仲裁法院、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存在为中国提供了公力救济的机构。这些机构既能推动争议双方努力争取通过协商与沟通解决问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纺织业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纺织业无论是在为人民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的微观方面,还是在增加政府财政,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等宏观方面都具有也不可或缺的作用。1.我国纺织业的特点。首先,我国的纺织业所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缺少复合型产品,且纺织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少高端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纺织产品品牌,这样导致了中国的纺织品只是单单的以加工为主。其次,我国的纺织业没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纺织业还是采取了一最简单,最原始的人力资源投入为主,没有做到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的生产,即纺织业的科技化程度不高。最后,纺织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纺织行业的低碳化程度不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综上所述,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的行业。2.我国纺织业的现状。在2010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金,其增长幅度超过了70%,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业出口额翻了一番,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们也得看到目前我国纺织业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针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在纺织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重视纺织业的发展的形势,利用本土优势以及飞速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的扬长避短,已达到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取得令人欣喜的发展成果,就目前而言,纺织行业的最大的问题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便将传统的纺织行业与科技紧密联系,使之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二、纺织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1.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概述。现代企业与原先的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现在企业运用了更加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企业不单单只是一味的生产,而是更加的追求企业的综合效益,譬如企业出现了聚集效应,也就是运用类似的原料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便来节省生产环节的支出,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充分利用原料,实现废气废渣再利用,从而扩大生产利润,实现低碳环保的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得到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态纺织生产。2.我国的精益模式。目前,我国纺织业的精益模式有以下的特征:2.1将产品作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在纺织行业中,通常将产品作为生产的中心,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生产,通常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多道程序相互协调进行,也就是说成品的形成不单单是一道工序,而是多道工序综合而成,这就需要来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精益的模式下,经过严密的计算,充分的利用各方的技术以及专业性的技能,使得一个最终产品的形成是非常合理化的。2.2生产调度是控制生产方式的中心。围绕着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就必不可缺少的就是生产调度,在整个纺织生产当中,将生产的任务进行下放,落实到每台生产的机器上面,每个生产部门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来进行生产。对于总公司而言,是不可能知道每个生产部门的具体的生产的计划以及时间,这就需要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衔接,所以一旦出现某个工序的滞留将会影响整个生产计划,精益模式下,生产调度就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而不再是各个部门关起门了计划自己的工作,而是统一规划,这样就节省了各个部门生产的衔接时间以及衔接所耗费的资源,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2.3生产控制有序化。就纺织行业而言,生产的各个环节是节节相扣的,也就是说,前一道工序的成品就是后一道工序的原材料。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弥补计划环节以及控制本身的缺陷,从而达到全公司生产的有效的控制,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各分厂在总厂的带领下制定生产计划并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安摊生产,由此整个生产是一个并联的生产方式,是齐头并进的模式。这种形式由于严格控制的计划控制和整体均衡,使得整体的生产时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2.4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相对于旧模式,精益的模式管理下,企业更加具有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在一套标准的流程下,更方都是有序而行,各方的配合也是更加的紧密,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都是按照标准来依次进行,各个环节也是有序的进行。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各方均衡的有序的发展,企业的认识管理也是具有规范化,不再是过去的家族式的管理,讲人情攀亲戚的局面,而是有着严格的人事制度。2.5管理目标明确。纺织业的工序化流程,以及工序之间的诸多的因素,使得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大批量的生产方法以及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的管理规模越来越脱离市场的发展,这一传统的生产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应势而生,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世界市场的需求,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揉合后以取代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制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2.6管理手段的计算机化。精益模式将计算机系统引入了纺织行业,这无疑是纺织行业的一大创新。利用计算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了传统的纺织行业,是一次科技与手工的伟大的结合,这一结合大大的提升了纺织行业的管理水平,改革了纺织行业的陈旧的管理观念。从原始的多层次的人工管理到标准化、程序化的计算机管理是纺织行业的一大进步。只有把握这种先进管理方式的企业,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

三、纺织行业再发展的意义

纺织行业的精益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树立了新的观念,譬如管理内涵更加的深化,效率一效益一效果的兼容观念,以及管理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机制,纺织行业不再是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的机制,而是顺应时代以及市场的需求,柔和了现代的科技以及管理手段,是纺织业的再发展。在科技信息的时代,我们在追逐信息化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将传统的经济产业赋予新时代特性,而不是放任自流,最终淘汰于市场的发展之中,我们应该将时代性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传统的纺织行业再次发挥其经济的职能,重回其经济的巅峰时代。

四、结语

整篇文章,通过了对传统的纺织行业在精益模式下的新发展研究,来表达传统的行业并不是意味着淘汰,利用现代的生产管理的模式,依然能够发挥其在现代市场的经济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纺织行业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能够更好的发展,发挥其经济价值,巩固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军华.纺织企业现代生产管理模式探讨与实践[D].

[2]张国华.纺织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主要领域[J].产业研究,2011(04).

[3]伍国钢.改制纺织企业管理重建模式研究[D].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6

关键词:特种纺织品;家用纺织品;防护服装;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F76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48-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实用性装饰织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家用纺织用品的选购也已从过去单纯的保暖性向舒适性、功能保健性方面转化,功能繁多的家用纺织品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健康、更舒适,功能性家用纺织品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流。日常生活中,电影布、蓬布、包装材料、人造草坪、防水布等特种纺织品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种纺织品有两种制造方法,其一是利用特种功能性纤维生产特种纺织品;另外一种是通过涂层等功能性整理获得某些必要特性。本文主要阐述特种纺织品在家用纺织品和防护服装两个领域的最新应用情况。

一、特种纺织品概述

1.特种纤维。特种纤维可通过分子结构的设计获得,分子结构按照纤维的特种用途所要求的性能来设计,然后通过人工合成、聚合、纺丝,制成特种纤维。特种纤维主要有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和水溶性纤维等。

2.国内外特种纺织品研究现状。①阻燃纺织品。Nomex(美国杜邦公司的产品)是阻燃纺织品的领军者,具有永久阻燃效果,热稳定性好;有较高的分解温度,在高温不会熔融;耐辐射性优良,在一定强度的紫外线和γ射线的照射下,其强力损失极小。目前主要用于工业阻燃服、消防服。我国在阻燃剂及纺织阻燃技术方面发展较快,新型阻燃纤维及多功能阻燃纺织品相继出现,但高端市场仍被国外公司把持,我国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尚有诸多难点有待克服。海藻纤维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其极限氧指数达34%,可从海洋棕色藻类植物中提取,目前国内部分院校正在从事海藻纤维阻燃纺织品相关的研究,加工工艺、成本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②防寒服。防寒服的发展趋势:外衣材料防风性能要好;内衣材料透湿、透气性要好;中间层保暖性要好,若含有静止空气,保暖效果更理想。暖棉、远红外材料、中空纤维都是很好的材料。③防护服。国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隔绝式生化防护服,外层为橡胶和塑料,内层为纺织物;另一类是透气式生化防护服,外层面料能阻挡毒液、毒剂的渗入,空气和水蒸气却能透过防护服,改善了穿着舒适度。

二、家纺种纺织品的应用

家用纺织品原指装饰织物,因强调居家使用而产生了家用纺织品的概念。广义的家用纺织品是指由纱线、织物等材料制成的,可直接使用于家居、宾馆、会议室等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内的所有纺织制品的总称。狭义的家用纺织品专指在室内(家居)环境中所用的装饰用纺织品。我国的家纺行业主要应用特种纺织品来实现产品的卫生保健以及安全、舒适性能。

1.卫生保健功能。①抗菌除臭防螨。抗菌防臭纺织品的获得途径,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采用抗菌纤维制成各类抗菌防臭纺织品;二是将纤维或织物用抗菌剂整理加工后获得抗菌性。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纳米级无机抗菌剂的应用促使抗菌整理技术日趋成熟。纳米级氧化银抗菌剂抗菌谱广、耐热、安全。最近日本对抗菌整理剂又有了新的研究:芦荟、洋甘菊等中草药的萃取物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抗菌除臭防螨整理剂主要用于床上用品(如床垫、床罩、枕头、枕套等)和室内装饰品及毛巾、地毯等。②负离子功能。负离子是空气中一种带负电荷的气体离子,它能使人们工作效益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能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力,并能帮助消灭细菌和病毒。目前主要应用于家居服装、窗帘、床单、被罩等家纺中。

2.舒适性、安全性。①阻燃防燃整理。获得阻燃性能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对纺织品材料进行阻燃后整理(阻燃性随洗涤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其二是直接生产永久性阻燃纤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水性涂层得到广泛使用。②吸湿透气排汗。借助纤维表面的微细沟槽的毛细管效应使人体汗液经芯吸、扩散、传输等方式传输到织物表面挥发,达到吸湿快干的目的。吸湿排汗织物主要用于运动休闲服、家居服、床上用品等。

三、防护服装种纺织品的应用

1.芳纶。芳纶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纤维,在军工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性能芳纶纤维强度高、模量高、密度低、耐磨性好,在高温下不分解、不熔化,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和耐腐蚀性。为适应现代高科技战争的需要,士兵作战用的防弹衣、防弹头盔、高强度降落伞等均采用了芳纶。

2.高性能超高强聚乙烯纤维。①特殊性能: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纤维密度低;断裂伸长率低、断裂比功大;吸收能量的能力强;抗紫外线辐射;耐磨;耐化学腐蚀。②应用:该纤维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能吸收大量能量,常常用于制作防护头盔、防弹材料等。高性能超高强聚乙烯纤维的防弹效果比芳纶出色,目前是制作防弹背心的主要材料。

3.碳纤维。碳纤维是指含碳量达90%以上的纤维状碳材料。它具有一系列优异性能: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耐高低温、耐腐蚀、抗蠕变等,是很好的承载负荷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最新研制出的一种由数以千计的小碳纳米管组成的新型碳纤维,可织成军用超级防弹背心。这种新材料强度更好、更结实,重量更轻,在高速运行中也能吸收能量。

4.蜘蛛丝纤维。它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蛋白纤维和生物材料,其纤维强度高,弹性、伸长、抗断裂性好,具有柔软、透气、抗紫外线等优点。废弃纤维可生物降解,对环境污染极小,适合生产绿色织物。生物技术的发展促使了蜘蛛丝的研究开发,将会广泛用于军用防护品、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新一代生物材料。

目前,消费者对功能性家用纺织品还不太了解,功能性家纺功能性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企业应变革销售、宣传方式、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来发展我国功能性家用纺织品。纺织品应用领域的拓宽以及国家限制塑料等制品应用等一系列环保举措刺激了特种纺织品的发展。目前特种纺织品已涉足了纺织行业乃至军事、航天等多个领域。在今后的应用领域中,随着新型纤维的出现和特种功能整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带动特种纺织品向着更广、更宽的领域迈进。

参考文献:

[1]潘恩.我国发达地区功能性床上纺织用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D].山东:青岛大学,2008.

[2]谢霞,姜亚明,邱冠雄.军事用纺织品的应用及发展[J].产业用纺织品,2006,(02):34-38.

[3]刘丽英.新一代军用防护服的性能要求和发展趋势[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6,(06):15-18.

[4]高启源.高性能芳纶纤维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07,(03):37-42.

[5]赵雪,何瑾馨,朱平,等.海藻纤维的性能和最新研究进展[J].国际纺织导报,2008,(11):24-26.

[6]宋玉芳,于洁.特种纺织品的最新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2,41(1):45-47.

[7]王聪眉.纳米防螨抗菌棉针织服装的研究与开发[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07.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7

还有两个月,全球纺织业便要进入“无配额”年代。这个几近被西方国家视为“黄祸”之源的政策,令这些国家忧心忡忡。全球47家纺织品服装协会会员4个月前在布鲁塞尔聚会,美国各纺织品服装协会1个月后又在华盛顿集会,继而欧盟强化SA8000社会责任和环保标准,赋予欧盟可以随时限制“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之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都是针对2005年1月配额取消后、中国货以低价出口对他们可能造成的致命冲击。

港人忧虑“无配额”

位于中国南方一隅的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5年的发展中,秉着地理和血缘的优势,受惠良多,但这次,也同样要因为这“无配额”的出现受尽冲击。

不要以为香港的经济体达86%属于服务业,其实纺织业仍然举足轻重。据统计,香港2003年全年的纺织品出口货值达到700亿港元,估计“无配额”新形势之下,出口货值起码将大减一半。

至于纺织业劳工2003年共有4万名,连同相关行业包括物流、货运、保险、金融等职位估计达10万个,都会因为“无配额”而消失,香港正在回调的失业率,将大幅上升,有雪上加霜之嫌!

再者,一些以采购纺织品再利用香港配额大做出口生意的公司、包括在全球物流业务执牛耳的利丰,以及有“小利丰”之称的林麦,便预期将受到极大冲击。利丰这家有百年历史,其物流业的连锁经营方式甚至被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用作为研究个案,近期却是股价大软,即使港股自9月底至10月上旬极为活跃,利丰仍然在低谷徘徊,就是因为市场广泛忧虑纺织产品价格会下降,使利丰佣金收入受损,其中介人的角色也会受到削弱。

据业界人士估计,林麦约有50%~60%生意会受到明年配额撤销所影响;利丰比较轻微,也达到30%。

港商会否大规模“北移”?

纺织业,二战后以来一直是香港的重要产业。1947年起,不少上海的大纺纱厂先后到港,后来急速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香港纺织业出口之旺,甚至英美两大西方领袖国家,都表示关注,要与香港签订“棉纺短期协议”及“棉纺长期协议”,限制香港纺织品的出口数量;但经历了20余年的好景,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开始分阶段逐步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制度,纺织业在香港整体经济的地位不断下降,像在1992年香港的纺织品出口达122亿,10年后的2002年却只剩下93亿港元,跌幅达24%,全球排名也由首位跌至第12位。

这个行业近年来无疑正在萎缩,香港很多经济学者担心,“无配额”年代之后,更多厂商将进一步把业务迁往成本较低的内地,加速香港制造业的空心化;有趣的是,香港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转型之际,总有些极为乐观的言论,认为香港的底子强,内地,即使有“无配额”的便利,很多厂家仍然会将生产线暂留香港。持这种乐观态度的,可以归纳四方面考虑:

--“香港制造”Made in HongKong的品牌效应,在国际市场上是一种信心的标志,足以令货品价格上调15%。尤其是取消纺织品配额后,预料港府将修例保留一套简单的制度,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香港的产地来源标准,防止俗称为“潜水货”的内地造货品滥挂“香港制造”的标签,以保护香港产地来源的声誉;因此,即使在港生产的成本比较高昂,仍然会有不少厂家留恋这“香港制造”的效应,把生产线留在香港。

--中国加入世贸时,有一项特别条款规定若内地纺织品出口激增,世贸成员可对内地设立一个类似配额的系统,因此相信很多外资为减低风险,仍会经香港购货,即是说,虽然纯粹从经济角度看,没有配额后,全世界的厂商都会进入内地,但相信很多厂家会从另外的角度考虑,不愿将风险集中一处,若果如此,“无配额”冲击香港纺织业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港商将生产线北移之前,必定会加以考虑。部分港商现时已采取比较倾向于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即是少劳工、多机器,若他们转去一些劳工比较密集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未必有明显的好处。

--香港容许厂家使用OPA(外地加工措施),一些需要劳工密集的工序,可以在外地制造,也可以减低劳工支出,未必须要将整条生产线北移。

上述这四点言论分散见于部分业界或学界人士的分析文章之中,并据此“证明”港商根本无须赶快北移。这些观点无疑有本身论据,然而却仍难让人对香港纺织业的前景安心。

首先,香港纺织成衣产品的牌子在国内外无疑是有一定声誉,然而出口货品却显然还是以价格取胜,譬如说,香港不少厂商是为外国牌子生产,其中相当的工序,便是在内地进行的,清楚显示,成本始终是最重要的。因此,即使港府能推出更完备的制度,以确定产品符合香港的产地来源标准,保护香港出产来源的声誉,其作用也很有限;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后,成本的重大差异,将令厂商继续舍香港而往内地或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

其次,很多外资为减小风险,的确仍会经香港购货,但这种规避风险的考虑,只会是其诸多考虑中的一个,并不能阻止厂商受成本驱动迁入内地的趋势,及缩减在港工序的过程。

再者,部分港商聘用较少劳工而使用较多机器,却并不保证他们就会继续留在香港,因为即使搬往内地,也可以继续采用“较少劳工而使用较多机器”的生产方式,且同样成本比香港低。

至于以香港容许厂家使用OPA来证实厂家未必北上的说法,也是有点强词夺理,因为,厂家采用OPA,即是以成本为主要考虑,如果成本优势表现在北移,市场的磁力,始终会将香港的生产线吸过去。

业界急谋对策

成本因素,始终是纺织业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要素,种种辩辞,难以改变“无配额时代”对香港纺织业带来的冲击;业界即使拒绝宣之以口,难掩实质上的危机感,实际上包括香港纺织商会会长黄守正和多位业界人士,9月底便特别聚首一堂,讨论对策,显出业界不得不承认危机的存在。

经过一整天的讨论后,业界做了总结,认为必须得到政府和商界共同合作,由多方面入手改善,及作出相应的辅助措施。他们提出的建议包括六项:第一,在沙头角这个与大陆边境处设立加工区;第二,强化香港的时装中心地位,走中高档路线;第三,港府提供政策支援;第四,香港产品设立品质监管标准制度;第五,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津贴,争取时间以换取最大商机及拓展市场;第六,港府应尽快成立统筹小组振兴香港制衣业。

综合六项建议,就是要求政府给予更多援助、业界则自强提升香港产品的档次,以及借设立边境加工区降低成本。所谓边境加工区,就是在香港与内地边境之深圳河套处,拨地设立靠近香港的工厂区,于是便可以让香港的设计和品管,加上国内的廉价劳工,从而增加纺织产品的竞争力。

业界并建议,厂商可以用一拖二、或一拖三的办法,即是以香港一个熟手技工带领两个或三个内地工人,则一方面可以顾及香港工人的就业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维持Made in HongKong的品牌效应。

香港工业界在回归之后其实已不断提出边境加工区的概念,却受到劳工团体的大力反对,即使一拖二或一拖三的建议,仍未解决劳工团体的疑虑,而且参照业界上述的建议,要求特区政府增强本身在纺织业的角色,根本就是要特区政府一向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不干预”定位,作出彻底改变,以目前特区政府的地位,这项期许,岂非妙想天开?

面对著“无配额”年代的来临,香港纺织业者,始终是要各凭本事,其中最瞩目的,要算是上市公司联泰纺织了。这家目前在全球纺织界也算是位列前茅的公司,1999年已考虑如何“迎接”这“无配额”的年代,并作出部署,在东莞投资兴建一个一站式的“供应链城市”(supply chain city)。所谓“供应链城市”,就是在制衣车间的附近,兴建独立大楼,客户长期派设计及采购人员进驻,由设计到生产以“同地经营”方式工作,加快产品推出速度之余,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8

1“核心竞争力”纺织品与纺织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核心竞争力”从理论可扼要地表达为一种独特的结合,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由于它是一种集体长期积蓄并经过整合智慧结晶,因而更不可能也不会轻易被竞争者模仿。纺织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培养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纺织美术团队。围绕设计的课题开展一系列纺织产品开发,解决生产工艺与设计之间的重大技术问题,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有机的结合,形成纺织品设计生产销售产业链条。从人才培养角度,因考虑如何将纺织品生产纺织设计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纺织美术设计教学怎样适应新的经济时代,培养什么样的美术设计专业人才?这些都是目前纺织专业院校正在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我国最早的设计教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科。当时的设计艺术教育由日本人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式的影响较大。加上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民不聊生,社会的物质消费衰落。民族工业除少量的轻纺工业外几乎一片空白,工业品市场都被“洋货”占领。工业设计特别是纺织工业产品设计相当落后,甚至是蒙昧的状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也逐步建立相应的设计艺术教育的基础框架。但几十年不变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方法,保障教学宗旨得到贯彻。目前在纺织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切入点都是该学科教学的目标。

由于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使得设计本身具有自然科学客观性特征,然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设计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教育目标是设计艺术教育者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判断学生质量和评价教学发展水平的依据。因此,有必要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明确纺织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内容和重点。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有着多年的发展,现设计专业师资、设计理论研究,设计教育的基础都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纺织美术这一块。在这样的情况和条件下,各设计院系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教学目标计划,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艺术的综合素质。我认为: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要和超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吸收国外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并主要可以着重从设计艺术能力方法和培养学生设计个性、设计精神等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努力缩短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例如纺织专业设计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可加强与工艺生产的结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到具体的工业流程中熟悉生产的过程与意匠的结合,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将设计专业技法巧妙的运用到工艺生产中,将绘制设计图案色彩精准的表达出来,最终达到产品与设计的完美结合。纺织美术设计领域是与自然科学人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设计艺术与工艺生产营销传播,大众消费、艺术鉴赏等等审美课题的关系相当错综复杂,而且还存在着利益分配问题,这都是与人有关的。这些不仅要求美术设计师有较强的设计评价和设计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判断和多种表达能力。逐步了解和掌握多科的智慧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2倡导“绿色设计”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加入WTO以后,中国纺织业直接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当中。”绿色壁垒”就是美国与欧盟等国采取众多技术壁垒中的主要措施之一。所谓“绿色壁垒”是指在国家贸易中,世界各国为防止破坏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国每年都约有数十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壁垒”的不利影响。绿色壁垒已成为目前影响中国纺织出口贸易的最大问题。当今发达国家纺织生产主要定位于生态纺织,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和开发绿色纺织产品。并且制定出严格的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生态环保纺织品的标准是以减少纺织品加工、印染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使用避免给人类健康、环境安全造成危害。具体来说,无公害污染的纤维面料是指利用天然彩色棉纤维、彩色兔毛纤维、麻纤维等织出来的面料纺织品。那么“绿色”纺织品首先是“绿色的设计”。“绿色的设计”应包括:对原料的选择设计、加工制造与生产过程的设计、包装运输与市场销售的设计、使用纤维以及废弃处理设计,这些都综合在优化的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整体性、综合性和优化性的特点。在纺织品设计生产、服务等方面的管理都要以系统化加以具体分析并加以实施,在有序的生产中达到整体的“绿色”。“绿色”设计理念应体现在服装设计的理念上。它是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糅合了正逐渐在世界悄然流行的生态学现象:珍视自然资源,强调人类物质材料的充分利用。现有的服装设计产品都体现出“从自然中生成的,返还给自然”以及“回归自然,反扑归真”的主题思想。

随着时尚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1)八十年代的表现形式为简约主义,这是对当时“巴洛克”、“罗可可”过度沿袭复古的叛逆。其代表人物为日本设计师川保久玲和英国设计师维安韦斯特伍德,他们在设计中运用单纯简约的设计语言,反对铺张,强调节约,废材的再利用,重视服装的机能、功能性与效益性,屏弃装饰性,反对捕杀野生动物。(2)九十年代的表现形式为环保主义,各国都十分注重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在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国,都相继开发出不少的新型纤维,并且利用生态遗传技术,培育出彩色生态棉花,生态羊毛以及各种无公害污染、有利于人类健康并可再生利用的纤维材料等。如“木版装”、“金属装”以及“纸材装”仍然启迪着当今服装设计师的灵感。(3)自然主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是当今服装设计的主题潮流。提倡自然无人工雕琢的时尚氛围,运用海洋、田园、森林、泥土、冰川、民间、原始的自然色创造出古典与流行以及更具有个性化的服饰风格,这成为各国服装设计师有目共识并为之奋斗的目标。现代社会美术教育必须先行,要求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教育的发展促使纺织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观念的转变,也影响到纺织美术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倡导“绿色设计”的课题,把握前沿的科学动态,制定教学计划,遵循追求教育设计的理论方法,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将“绿色设计”的新内容融入教学课程中,如:染织图案设计的范围推广,实用性很强,让学生了解染织工艺,染料的性能等等,工艺流程并用自己设计的纹饰图案与自然色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工艺制作进行实验性的模拟创造性思考,考虑绿色、环保、审美多重因素。由此可见,“绿色”设计代表二十一世纪美好、健康、和谐、安定的世界性文化潮流。这种清新、轻松朴素的时尚风格,诣在创造一种无污染有益人类健康的生态环境。这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符合未来发展的主流文化,影响了世界服装潮流的演变,也必将会引发一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深层次革命。

3纺织美术设计重点在于“创新”

人们从进一步美化生活的愿望出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渴望和要求,反映在纺织品花型配色上,比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服装美化生活热潮的掀起和室内装饰纺织品的大量开发,也促使花色流行周期加速,同时由于国际同类市场对商品选择性增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剧烈,这就要求纺织品美术设计创造具有更多立意新颖,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纺织美术不同于一般造型美术,它是艺术与技术结合,是自然科学与美学结合。同时随着人们审美认识的提高,使纺织美术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与纸面效果上的“新颖”,而是要求以服装着装整体效果和装饰气氛协调性、环境因素等方面来考虑,这就给美术设计师提出了“创新”设计。“创新”二字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含有哲学意味的辨证之词;从实践论的角度看,她更是一个含有系统意味的词。创新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就如挤奶、酿蜜一样,它是有前提的,没有吃草哪能挤奶?没有采花哪能酿蜜?同理,没有继承哪来创新?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此言极其简约、透彻的阐述了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纺织美术设计由于实用用途角度不同,题材内容各有不同,而美术设计中所追求的形式、表现手法,都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去进行构思、处理,使纺织美术设计产品取得它审美艺术效果。寓意深刻的抽象图象,能使人萌发诗意般的联想,如果缺乏艺术想象和意境又引不起美感的产品,也必然是单调而又乏味的。用形象和抽象这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设计,必须是通过敏锐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进行提炼、概括的。抽象表现不排斥形象表现,而形象艺术设计决不是现实景物如实再现的自然主义。决定创新的重要因素是设计师丰富的想象力。它来源于对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然而在知觉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形象的能力。想象越丰富就越能表达作者的艺术个性。所以创新是纺织美术设计的生命。而丰富的想象,则是生命的核心。

纺织美术设计重点在于创新,应逐步做到:(1)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培养艺术设计的思维方法,树立以创造意识为重点的观念。(2)掌握设计工具、材料的使用和基本技能,形成耐心、细致、整洁和计划的工作习惯。(3)了解设计与人们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纺织美术设计能美化生活环境,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4)初步了解纺织工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功能、审美、材料、加工工艺、消费流通等方面与设计的关系。纺织美术设计是“工艺美术”、“美术设计”和“应用美术”等学科的合并,现又注入了“绿色环保”为课题等新内涵,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其新含义新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现代意识知识的技术手段,应该具备开拓精神,竞争意识,精湛的专业知识,协同合作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由此可见,科学合理地增设纺织美术把握前沿动态,将创新设计贯穿教育教学之中,是我们教育教学制胜的法宝。诚然,纺织美术设计的本质特征是创新,但这个创新又是以下这些矛盾的辨证、集中的体现:物质与精神、科技与艺术、社会与个人、功利与审美、文化与经验、理性与感性、思维与表现、实用与观赏、自由与制约、理想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等等。纺织美术设计毕竟不同于纯艺术创作,艺术论特征的多元化决定了纺织美术设计特征的多元化。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理念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1]的论断中,开始从民族兴衰的高度认识创新的定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2]。“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3]。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9

Green & Low carbon is a key wor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yarn-dyed weaving industr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ased on introduction of some excellent product development cases on yarn-dyed fabric, the author proposed a solu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色织布行业是棉纺织行业中的高科技产业,产品档次相对比较高,历来被认为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也是我国棉纺织工业中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之一。近年来色织布行业的整体水平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棉纺织“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科技和持续两大发展任务,色织布行业作为行业内高端产业,努力提升科技及品牌贡献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

1 色织布行业定位“可持续”

2005 ― 2010年期间,我国累计生产色织布176.6亿m,年均产量约30亿m,年均增长超过8%;过去的 5 年期间全国色织布产量逐年稳定增长,2010年较2005年的实际年产量增长了11亿m,其中,2005 ― 2007年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速约15%,2008 ― 2010年稳定在24亿 ~ 26亿m之间,内销比重约70%。

2011年我国色织布产业依然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在未来的发展上,色织布行业发展重点是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注重产品的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使色织布行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在目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乃至产业转移中,色织布项目颇受青睐,各省市以及发展良好的棉纺织企业纷纷规划、新上一定产能的色织布生产线。在用工成本高企的背景下,这些项目有向中西部发展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资本可以使色织布产能完成快速扩张,但要完成色织布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合理布局,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发展中始终坚持“绿色环保&低碳纺织”,特别要在产品、生产和管理上励精图治、不断创新,避免低价恶性竞争,提高行业自律水平,使色织布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良性发展。

2 “低碳”理念贯穿于色织布生产的全过程

目前纺织行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强调紧迫性和必要性。低碳纺织是保证行业转型的主要途径之一,渗透在研发、技术、设备、工艺、管理等等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

全世界生产的化学品有25%直接或间接用于纺织品。色织布生产中的染色及后整理工序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化学加工过程。因此,“低碳”理念同样存在于纺织品加工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较为复杂的关系中,化学品在纺织供应链的管控过程中存在着潜在危险,生产企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诸如从了解和熟知有关化学品的国际公约、相关法规和要求、企业内部整合与能力提升、到源头管控与末端排放监控、最后落实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管控关键点,以减少并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保护工厂工人、消费者免受有害物质的伤害。

伴随着社会各层面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要实现色织布生产绿色环保目标,离不开先进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的革新与提升。通过设备的进步,普遍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可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消耗、人力等成本,诸多因素成本降低了,企业生产自然也就做到了“低碳”,即从粗放向集约的商业模式转变。

可喜的是,目前国内机械制造商已成功研发出全自动筒子纱染色生产线,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中央控制系统,将微波烘干等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色织布的染纱及后整理领域,使用在线调湿工艺技术,实现了筒子纱和锁扣的自动装卸和染化料自动配送。新型染纱机整理设备不仅能够克服环境变化对原料纱回潮的影响,降低回染率,减少能源、资源的重复消耗,同时还能进行清洁化生产,能够避免人员直接接触染化料和现场环境的污染。

当前,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品牌客户的化学制品管控要求正在不断升级与改进,纺织印染加工企业要定期更新与总结这些新的法规、要求、技术要点及管理方法,遵循并适应这些法规,借助各种适合企业的管控体系进行内部整合,服务于生产。

为了更好地执行绿色环保的战略目标,国内的龙头色织布企业率先引进了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确保了生产装备具备世界先进加工水平和节能减排能力,同时各企业都建立有专业的创新团队,从优化工艺到提高技术水平,从供应商的各种化学品管控到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染整废水及废弃物的检测和治理,实行了严格的节能减排目标与绩效双重管理,确保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每个环节能够落到实处。

3 树立品牌概念,不断开发色织布创新产品

同其他纺织品一样,色织面料虽然属于中间产品,但事实上与终端消费品一样同样是需要建立品牌形象的。企业不仅要实实在在提升产品本身的质量,加强内部的管理,不断完善生产流程,更重要的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研究、学习世界范围内同行业乃至相关行业著名企业的发展经历,学习他们的经验,尤其要学习他们在品牌上的运作模式。一个成功的品牌运作,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更好、更全的效益。

品牌的建立要从定位开始,围绕品牌理念设计标识,制造相应的视觉感受,围绕品牌形象进行宣传,传播信息给消费者。品牌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推进,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累积。从视觉角度讲,色织布产品是有条件也是有必要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

近年来,色织面料企业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差异化开发出了各具特色和深受用户欢迎的新产品,突出的特点表现如下。

3.1 新型纤维开发以环保为主题

新型纤维成为开发重点,特别是生物质资源越发受关注。Sorona®(索罗娜)、柔丝蛋白纤维、翡翠珍珠纤维、咖啡炭纤维等产品均具有一定较为特殊的功能性。Sorona聚合物由1.3-丙二醇(PDO)和PTA(或DMT)两种主要原料制成的。其中PDO为其关键原料,占总原料的比重为37%,由原先的石化工艺发展为由玉米糖发酵制成,为化纤领域注入了环保的新概念。既节能环保,又手感柔软,适用性广,有舒适的拉伸和回复性;常温常压条件下上色效果佳。除此之外,还有耐氯、耐紫外线和抗污易打理等特性。

柔丝蛋白纤维是一种蛋白质改性的纤维,其原料为小麦和谷类蛋白质及纤维素纤维,它是取自大自然中可再生、可降解的的色、环保功能性纤维;具有很好的亲肤护肤性,手感糯滑柔软,穿着舒适,是制作内衣、保健纺织品的优质原料;其织物易染色,光泽亮丽柔,悬垂性、吸湿性好,有较好的防紫外线功能。翡翠纤维则在柔丝蛋白纤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天然含氨基酸之原料(纳米处理的珍珠粉),使纤维除保持柔丝蛋白纤优点外,更具有保健性。

咖啡碳纤维产品是利用喝完咖啡后剩下的咖啡渣,经煅烧后制成晶体,再研磨成纳米粉体,生产出含咖啡碳功能性纤维。其主要功能是抑菌除臭、发散负离子和抗紫外线。由于咖啡碳纱线具有优良的功能特性,纤维本身呈灰色,不经染色就能进行后道加工,此产品节能、环保。可用于生产袜子、内衣、T恤等服装。此种纤维是废旧纺织品重新再利用的典范之一。

3.2 新工艺与新设计层出不尽

新型扭矩纺纱、双轴织造等工艺的创新以及有机棉和色纺纱的成熟推广,使得色织布行业的创新空间不断加大。棉新型扭矩纺纱面料利用了一种扭矩纺的新型纺纱方式,手感柔滑松软,具有较好的强度及耐磨性。使用该种方式纺纱具有传统环锭纺等其它纺纱技术不具备的独特产品特征:如纱扭距小、强力高、毛羽少,在同样捻度条件下可提高15% ~ 25%的强力,达到了显著的节能效果。

棉提花双面异色条子布采用双轴织造,双面有明显不同色的条子效果,配色协调,做成服装后正反面皆可以穿着。有机棉与色纺纱双层异色布的经纬向均采用1:1的有机棉和色纺纱,组织结构为接结点双层组织,表层是色织格子布,里层是色纺素色布,正反两面有不同的色彩效果。上述两种面料大大提升了服装的实用性,向终端消费环节传达了环保的理念。

3.3 新型整理创造出新鲜感觉

凉爽感整理在近年尤为流行,其主要成分:木糖醇、深海鲛油、蚕丝蛋白及天然抗菌成分,此种整理使面料降温 1 ~ 2 ℃,有凉爽感,这样在高温季节需要开空调时,空调温度可往上调高 1 ~ 2 ℃。除可节能外,它还有抗菌、吸湿、透气等功能。棉自清洁功能整理借鉴了水珠在荷叶上自由滚动原理,经过该功能整理的面料,水珠可在布面自由滚动,如有茄汁等沾上,只要用清水冲洗一下则可。同时还拥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柔软的手感,是属环保、易护理的功能面料。超舒适整理,选用的浆料、助剂绿色环保,较普通柔软整理减少碳排放25.5%,产品柔软服用性好。芳香整理是利用微胶囊缓释特性,将香精包裹在微胶囊中再整理到织物上,从而获取留香时间长的芳香织物。纳米整理具有防污、防水、防油、防皱等四防功能。除此之外,还有无莱卡®天然弹力+丝蛋白整理、无莱卡®天然弹力+芦荟整理、液氨+免烫整理、银离子抗菌整理、碳刷磨毛整理等都是较新研制出的后整理方式。

总体上讲,凉爽感可节电,自清洁功能可省水,超舒适整理可减少碳排,无莱卡®天然弹力、芳香整理和纳米整理等均提升了产品档次,整理的开发使用与多种整理的迭加,赋予织物更多更好的内涵,同时提升了产品档次,增加了附加值。

3.4 环保、节能型产品无处不在

天然染料染色、再生环保纤维正在渗透色织布产业链。再生环保条子织物以高支高密面料与服装所加工余下的硬质布料为原料,通过生产系统自动按色系分类并收集,开松成适合纺纱的纤维,再按不同色系纤维或纱线的组合生产出再生棉产品,它不需染色,低碳环保并节能。

所有这些新型色织面料的开发不仅仅是停留在小样阶段,还大力提倡在未来的设计上注重与服装流行趋势和元素的结合。服装品牌商的产品开发的根据是流行趋势,注重的是面料最终做成成衣的效果和功能性。要缩短面料厂与服装厂企业的联系,并注重面料与流行元素的结合。倡导服装流行趋势与产品的融合、技术与创新的融合、面料厂与服装厂的融合、国内与国际的融合、使面料厂研发的产品少走弯路,有针对性地,在短时间内取得最大效益化。

4 结束语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全英文教学;产业用纺织品;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5X(2011)

一、前言

产业用纺织品(Industrial Textiles)又称“技术用纺织品(Technical Textiles)”,特指经专门设计、具有特定功能,应用于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及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农林渔业等领域的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配合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的需要,以上海地区的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各纺织类高等院校均开设《产业用纺织品》课程,并将其作为纺织工程专业的平台课程之一,与《纺织材料学》、《纺纱工艺学》、《机织学》、《织物组织结构与设计》、《非织造布》等专业基础课相互衔接,构建具有纺织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产业用纺织品》课程的开设,紧密贴合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介绍产业技术用纺织品领域的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开拓和深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领域和范畴,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但由于传统的《产业用纺织品》课程均基于中文教材和中文授课模式,无法满足广大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获取国外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开设全英语授课模式下的《产业用纺织品课程》成为纺织类高等院校的一个新的教学需求。

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结合产业用纺织品课程的专业特点,采用全英文的模式组织《产业用纺织品》教学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在全英文教学中实现以学为中心的《产业用纺织品》课程的教学设计,采用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等方法来创造一个适合目前纺织专业学生的全英文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开拓学生的国际眼界。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教育理论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最常用的学习理论有三种: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1,2],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3)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于20世纪初提出。其中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教学理论来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以探索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为主要目的,研究和说明人类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概念如何形成的,阐明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3]。建构主义教学常用的模式为: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教学的教师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情境的创建、协作的组织、会话的安排等学习要素和环境要素来充分调动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现学生能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目的。

在建构主义模式中,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是学生;而教师则是教学实施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传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而是围绕学生主动提出的建构意义的对象为主要内容;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也不再是媒体,而是创设的情境、协作型学习和会话型的交流,作为学生协作式探索、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因此,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但是构建的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关系是清楚的、明确的,因而可以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模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方法[4,5]。

三、建构主义在《产业用纺织品》全英文教学中实践

(一)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以产业用纺织品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如何帮助同学建立产业用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知识体系”。面向产业用纺织品的教学对象-纺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产业用纺织品的课程内容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全英语教学的“课程教学主题”-功能性纺织材料、特种加工工艺和产品应用三大内容。

在确定好这一主题后,再根据这一教学主题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各项支撑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图,从而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如下图1所示。

图1:产业用纺织品教学模块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全英文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是根据产业用纺织品的特点,强调产业用纺织品的功能性,并围绕产业用纺织品在农业、医学、航空航天、建筑、汽车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创设有实物样品展示、照片和视频观摩等资源的学习环境,方便本专业的学生根据对功能性纺织品的认识和理解、兴趣和爱好去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交互式和激发式的学习模式,设定一个与产业用纺织品相关的研究型课题或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交互式和激发式的学习模式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咨询与帮助。

例如:在“防护用纺织品(Textiles in Defense)一章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对防弹服装(bullet-resisting garments)的兴趣,从防弹服的防弹机理、防弹服的分类、防弹服的应用等方面以图片和视频短片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并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回答:1)What kinds of fibre materials can be used for bullet-resisting garments?2)Can you design and develop one bullet-resisting shirt by yourself? How to do that?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有表达和锻炼英文口语的机会。很多男同学对此类讨论十分感兴趣,调动了课题的活跃气氛。

(三)课程资源的设计

课程资源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源,按照教学模块的内容,分类组织形成一个系列,并建立一个公共的信息化数字化课程平台。

为此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中心建立了《产业用纺织品》的课程网站,网址为:http:///course_center/。网站包含“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录像”、“相关视频资料”、“参考资料”、“师生互动平台”、“网站链接”等栏目,让学生能够在此课程平台上获取所需的资源信息。。

(四)学习模式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是建构主义常用的学习模式,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抛锚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在安排产业用纺织品的各个教学环节时,可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来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

(1)框架法教学是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比如说医学用纺织品的教学板块,我们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5],根据学生较为熟悉的一些知识内容:非织造布类的卫生类用品、医疗用制品等,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对纺织品的认识从传统的纺织品引导到功能性、复合型、多元化的特种用途的纺织品。

(2)引导式教学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从实际情境中去提出或选定一个某个典型的问题或案例,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比如根据当前的冲锋衣的功能设计,向学生提出,在设计冲锋衣时应从哪几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如何选择纤维材料、如何加工织物以及如何对面料进行防水透气整理,最后应如何对其性能进行表征。

教学方法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2)让学生获得机会将知识外化,以便于根据不同的需要应用所学知识;3)要让学生能实现自我反馈,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事实上,教学方法只要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素,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一定局限于上述三种自主学习方式。

(五)整体效果评估

在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全英语课程,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到世界著名大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英语水平,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实施全英语教学是我国现代化纺织高等教育事业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竞争能力人才的主要课程手段。

四、结论

本文介绍建构主义在产业用纺织品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以全英文的方式讲授产业用纺织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业用纺织品概论》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k201109010).

[参考文献]

[1]Bruner, J. Acts of Meaning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范琳, 张其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 4).

[3]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海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 1).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11

PROPOSTE展会不对公众开放,从而营造了更为专业化和直接性的交流氛围。在1997年,PROPOSTE被确认为国际性博览会。规模也从1993年的44个参展商(38个意大利品牌,6个其他欧洲国家品牌),发展到2011年的106个参展商(52个意大利品牌,54个其他欧洲国家品牌)。

2012年,是PROPOSTE展会二十周年的特别展览。过去的每年展览都是对欧洲家纺行业最新动态的集中梳理与展示,而纵观二十年来的展览资料,我们看到的是从业者寄予在这经纬纺织之间,所体现出的对生活中柔软之美孜孜不倦的追求。

从PROPOSTE看家纺新趋势

风格与灵感:

艺术气息的工艺

在窗帘、布艺和室内装饰中吸收多样化表达元素(纱线扎染、部落图腾、亚洲元素等)以此带来更有趣的纺织品新体验:重拾手工技法(刺绣、绒绣、十字绣等),以及带有强烈游牧精神的大胆配色。

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自然

广泛使用亚麻、棉和纤维素,并且通过实验寻找更多的替代材料,见证了家纺行业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包括TCS合成面料在内的人造纤维,其外观上也愈发趋向自然。配合米色,裸色等柔和色调以及肌理上的细微差别,使人造纤维也焕发出朴素的自然之美。

色彩 热情 新鲜

荧光色以及花卉图案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热烈的夏季感受。绘画提花、浮雕般的压花技术和表面纹理的丰富色调,让家纺用品显示出新鲜和现代感。

奢华 古典 标志性

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在奢华的纺织品设计中继续被引用。纺织设计、技艺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联合使之焕发无与伦比的优雅魅力。

材料的开发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应该通过非毒性和生态友好型发展来获得应用,重点放在更多地采用有机的可再生纤维、开发替代材料或天然亚麻和羊毛等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

随着环保概念的深入,利用天然纤维成为家纺业的热潮。亚麻、棉花、羊毛和丝绸成为最受青睐的原材料。

人造纤维

化学合成的人造纤维仍是当下市场上的主要选择。它的优势是可以变幻出更多的布艺效果。比如更多的金属原料被添加到纺织材料中,带来了更具未来感的视觉体验。

纹理与编织

复杂的提花

无论是极简的现代风格还是细腻的古典纹样,精致、复杂的提花技术依旧是体现高质量室内装潢和家纺用品的标准。

服装元素的参考

借用经典男装面料的图案。譬如人字图案,犬牙格子,花呢等,大量被用在室内的家纺用品之中。

古典的启示

家纺用品被添加了具有古典魅力的图案。新古典主义的巴洛克元素被重新利用在织锦、女装提花、蕾丝窗帘等设计之中。

图案与印花

花卉和动物

事实证明,繁复多姿的花卉藤蔓和动物图案,是一个可以常用常新的设计元素。大尺度的利用,加之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使这个经久不衰的家纺主题变得辉煌而生动。

风化及模糊

在新的趋势中,提花中模仿金石物质的风化、侵蚀、生锈的表面效果给现代家纺面料带来了新鲜触感。

几何与抽象图案

大量使用几何化的抽象图案,带来理性的秩序感。通过压花、粘合等过程中的创新技术,使得程式化的几何图案也可以拥有很多的层次与丰富的效果。

民族风格的新实验

在家纺内饰的设计中注入民族风格的影像,在布艺中纵横世界文化,带来不同的地域风格体验。不同于对古典的模仿,这些新的民族风格的尝试,带有强烈的实验精神,不拘一格地把色彩、图案、文化、编织技术融合在一起产生完全不同的“化学反应”。

采访手记:

来自设计的“安全感”

在采访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中国区总协调官Anfonino Laspina先生时,他其中的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来自意大利的他对于好设计的衡量标准是“安全感”——最朴素和最基本的消费感受。近年来,我们都在声讨当下国内恶劣的食品环境,我们好像吃什么都不能放心,在“吃”——这个最基本的人类本能面前,我们居然惶惶不安。这个行业没有带给我们“安全感”。而作为设计师,我们是否也该反思——我们的设计能否带给消费者以“安全感”?诚然,设计中的安全感是需要整个行业的健全方可实现,但作为其中重要角色的设计师,我们能否真正做到问心无愧?在我的理解中,安全感至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物品性能的稳定可靠,二是对于这个行业的全心信赖。这种信赖是如同我们在选择德国汽车、日本电器、意大利时装时的那种无需多虑的安心。

来自知识边界的灵感

在展会的交流中,一位法国纺织品设计师的话给了我许多启发。她在介绍自己的新作品时说,这系列的灵感来自于哲学——世界范围内的哲学。在此之前我似乎从未想象过纺织技术与设计如何与形而上的思想产生真正有效的关联。但是这位设计师却用实实在在的纺织成品诠释了自己的概念——在这些用各国哲学家名字命名的作品中,每一件都与其哲学思想有启发性的关联。譬如,一种带有典型日本传统染织风格的新布料,便是她对日本某种传统纺织方法改良设计后的成果。这种含蓄朴素的织法与纹样也只能在这位东方哲人的思想中传递出作品最本真的意义。能够有敏锐的触角与智慧去打破某些知识的边界,或许可以带来不可思议的灵感触动。当然,任何虚幻的灵感都需要拥有踏实可行的技术才能呈现。

纺织制造概念范文12

那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快速推进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的建设?

我国纺织品和服装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纺织业是我国的民族工业和支柱产业,我国的纺织标准化工作从建国初期即已开展,迄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到2008年全行业归口管理的标准共1316个,国标:407个(占31%),行标:909个(占69%)。按领域分,纺织品服装标准:853个(占65%),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463项(占35%)。基本形成了以产品标准为主,以基础标准相配套的纺织标准体系,包括术语符号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物质标准和产品标准,涉及纤维、纱线、长丝,织物、纺织制品和服装等多个类别,基本满足了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和贸易需要。其中,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强制标准GB 18401―200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在国内纺织品贸易中,基本保护了消费者利益,保护了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有效控制了不良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进口,对规范市场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有着显著的作用,对加入WTO后应对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奠定了基础。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国际市场越来越从舒适、多功能、环保来要求纺织品和服装,尤其是我国加入WTO,配额的取消,纺织品服装面临TBT协议的挑战,生态纺织品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面对发达国家设置越来越多技术壁垒,如何应对?只有发展纺织标准提高产品质量。虽然我国的纺织品与服装标准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1.观念上无法与国际接轨,技术内容上相去甚远。我国现有的纺织产品标准主要源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生产型标准。根据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原料结构、产品种类等因素制定的标准,满足生产企业的要求,最终不是从消费要求出发,有的过高、有的过低,或过死,且修订速度严重滞后,无法满足新产品开发的需求。另一类随着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逐渐扩大而发展起来的贸易型产品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而制定的标准,这类标准的建立主要从最终产品的消费要求出发,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前提,采用协商为主的办法,确立供需双方对产品的考核和验收指标。产品标准是衡量一个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通过制定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来指导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把高质量的产品推向市场,参与竞争,所以说,制定标准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超,尽最大努力满足用户要求并与国际接轨,以提高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GB/T  14272―2002《羽绒服装》为例,羽绒服的含绒量、防钻绒性、充绒量在标准中就存在不合理性,羽绒服装的含绒量是指绒子和绒丝在羽毛羽绒中的含量,与国际上对“绒子含量”的定义存在差异,有些厂家按照“绒子含量”作为技术指标,也有一些企业沿用“含绒量”,绒子含量和含绒量是两个不同的指标,容易使双方在贸易上产生矛盾;防钻绒性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可标准中并没有给出防钻绒性的具体检测方法,在判定上也没有量化指标,给检测机构的判定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充绒量的检测也不够科学,按照标准规定羽绒服充绒量的检测需将整件羽绒服的绗缝拆除,取出羽绒进行称量,按照标准规定对羽绒服外观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是不可取的。

2.现行标准发展过慢,修订比较滞后。人们对于纺织品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遮盖身体,挡风避寒,服装正由大众化向个性化发展,许多具备特殊功能性的纺织品开始上市,如:纳米抗菌纺织品、远红外内衣、抗静电、抗电磁辐射、保温功能纺织品、记忆纺织品、变色纺织品、防水透湿纺织品等一些赋予了新的使用性能的纺织品,但这些新功能的纺织品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来考核,只能任凭企业的广告宣传,能不能达到此类神奇功能,检测机构对其并不能进行检测、判定。

各行业标准的审查,修订工作也不同步。按照标准制订原则,三到五年应对标准进行复审,而我国的纺织标准修订周期却很长,如2005年1月1日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纺织品基本安全作了新的规定,首次将有关纺织品安全性的生态环保基本要求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打破了纺织服装行业多年来质量标准一直停留在外观和一般物理性指标方面的现状。但随着WTO的加入,根据ATC协议,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采取了一些强制性的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GB 18401―2003已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应建立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强制性生态纺织标准,研究一套技能和生态纺织品标准0eko-Tex标准100接轨,又能指导我国生产企业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标准多头管理,缺乏沟通。国标与行标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导致国标与行业之间界限不清,甚至一些技术指标发生矛盾或者同一个检验项目,标准术语却不同。如:产品标准GB/T 2664―2001《男西服 大衣》中一项考核的内容为成品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采用的测试方法为FZ/T 80007. 1―2006,按照方法标准FZ/T 80007.1―2006测试项目表述为粘合衬服装剥离强力,强力和强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各行业根据自己的生产工艺,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并不充分考虑行业间存在着标准的某些共性及前后工序间标准的关联性,行业间的标准缺乏沟通。按国际惯例,ISO和国家层面上的纺织标准,其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基础类标准上,通过同一术语,统一试验方法和同一评价手段,使各方所提供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同时,通过公开标准,指导贸易双方从用户的角度和要求来制定贸易型标准,使技术标准发挥重要的作用。

4.生态安全标准的水平有待提高。整体来说,我国的纺织品标准还是偏低,缺乏足够的敏锐性,符合WTO/TBT协议中关于标准制定原则的很少,安全和环保的标准也少,标准的考核也不够人性化,没有围绕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及生态环保去考核,还是侧重于服装的物理指标去考核,理化性能指标虽有增加,但还不够全面,如:服装的透湿透气性能的考核指标考虑的很少,服装的舒适感就体现不出来。面对已经到来的绿色浪潮,对于生态标准和生态纺织品的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得还不到位,按照现行国标生产出来的大部分产品基本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主要是涉及安全、卫生的项目未列入强制性检验,如羽绒服中填充的羽绒中可能存在有嗜温性需氧菌、亚硫酸还原的梭状芽孢杆菌、粪链球菌、沙门氏菌等菌,这些菌类易传染给人体产生病毒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对纺织品毒理性检测,即有关安全、卫生的检测技术和限量标准覆盖率还不是很高,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检测服装的各项技术指标远远不能满足WTO/TBT协议的要求。

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的技术要求

1.欧盟标准。欧盟国家对纺织品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了各种禁止在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使用可裂解并释放出某些致癌芳香胺偶氮染料的法令,公布了判定纺织品生态标准的新标准。提出越来越严格的生态要求和社会责任问题,新标准对禁用和限制使用的纺织化学品,即纺织染料和纺织助剂做出了明确的新规定,扩大了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范围,使用含有致癌芳香胺的118种偶氮染料的成衣、皮革、服装、床上用品、家居布料等不可在欧盟市场上销售,要求比0eko-Tex standard1 100标准更严。

2. 美国标准。美国对纺织品的品质测试标准主要有AATCC标准、ASTM标准、CPSC和FTC强制性标准,另外,还对纺织品服装制定了许多技术法规,纺织纤维产品鉴定法令、毛产品标签法令,毛皮产品标签法令,公平包装和标签法,织物可燃性法规,儿童睡衣燃烧性法规,羽绒产品加工法规等等,从2009年2月开始,所有出口到美国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不符合安全条例的产品CPSC将直接彻底销毁,企业被发现违规,还将被重罚,新规定还特别加强了婴幼儿服装的安全管理,监督包括面料、绳带质量,以及其他装饰品的质量。

3.日本标准。日本对纺织品服装的品质非常“挑剔”,对进入日本的纺织品服装有一套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审核的依据,不仅要符合国际标准还要与日本的标准相吻合,日本的《产品责任法》规定:只要进入日本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对皮肤有伤害,异物混入,燃烧事故,染色不良造成的特殊事故,证明缺陷与事故有因果关系,不论制造商是否有过失,受害者都可申请赔偿。由此不难分析,纺织品和服装中的技术壁垒,一类是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设置的壁垒,另一类是对产品本身的安全要求,产品不能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加快纺织品服装标准发展的措施

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是实现技术壁垒的重要工具,我们的产品必须提高自身质量,加快技术标准的发展,才能有效预防以不同的方式、来自不同方面的制约。

1.转变观念,快速发展标准。标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拥有更高的国内标准,将促进产品的出口创汇;企业要想在高标准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产品研发。因此,新标准的实施将促进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国际上的标准多是从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去考虑,从指导用户购买产品的角度和需要来制定,技术内容比较简明、笼统和灵活,是作为交货、验收的技术依据。而我国的标准已逐渐从重生产开始向贸易型转变,但整体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观,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生态纺织品,须将标准化对象置于整个产业链,上下联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建设贸易型标准体系,增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2.积极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可以在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从本国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在标准中体现我国的技术水平,对当前的国际标准也有一个认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打破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技术壁垒,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技术要求。更主要的也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并加快和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

3.搭建标准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纺织标准与检测机构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外多家标准化机构建立畅通的联系,使平台成为资源最全面、实时有效的标准资源网络,给社会提供权威、全面、快捷的纺织标准、检测、咨询等一体的服务。根据WTO/TBT协议中有关标准制定的原则,合理利用这个系统,加强纺织品生态、环保的研究,使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标准尽快接近国际先进标准,为纺织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