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

时间:2022-02-09 02:57:02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SCP范式 纺织业 集中度 对策

纺织品作为福建省四大类出口商品之一,对于福建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福建纺织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相对于发达国家纺织业来说差距更大。国内许多学者对纺织业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站在产业组织学高度上进行研究的不多。学术界对福建纺织产业本身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系统研究还不多,并且有关福建纺织产业的统计还不规范,可得数据年限不多,己有年度的统计数据也不够充分,而本研究首次运用SCP分析框架对福建纺织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结论,以期为福建制定纺织产业政策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其它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1 理论基础及方法介绍

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范式。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市场结构的概念来源于产业组织理论,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在SCP框架中着重突出市场结构的作用,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因素,而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最基本、最常见的指标。一般而言,衡量一个市场集中度高低的指标有两类: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1]。本文采用的是绝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Absolute Concentration Ratio)。绝对集中度是最基本的集中度指标,它表示某行业内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有关数值,比如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总数的比重来表示。表达式为:CRn=■xi/■xi

式中n表示产业市场中规模最大前几位企业数目,通常n取4或8,分别表示最大4家厂商的集中度(CR4)和最大8家厂商的集中程度(CR8)。该指标介于0与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行业垄断性越高。

2 福建纺织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2.1 福建纺织业的现状

纺织工业是福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目前福建省纺织工业整体实力较强,2008年全省共有纺织企业2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85家,从业人员43.7万人,固定资产266亿元,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列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之后,居全国第5位。产业规模、技术进步、行业结构、产能水平以及主要行业区域、产业集群集聚分布等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仍保持了良好的态势。福建省将重点培育泉州、长乐、三明等5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但福建省纺织产业集群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全国沿海省份以及纺织发达地区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近两年命名的两批69个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和特色城镇中,福建省仅占6个,其中产业基地市1个,特色城镇5个。而江苏省产业基地市占5个,特色城镇9个,浙江省产业基地市占3个,特色城镇19个,广东产业基地市占4个,特色城镇15个,都比福建占的比例大。许多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主要还是加工型的企业集聚,多数产品档次比较低,以低质跑量经营为主的企业还占大部份。许多地区的针织毛衫织造、服装贴牌加工、纺织面料织造、染整加工等企业的集聚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产业集群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较低,发展也不平衡等问题。

2.2 福建纺织业市场集中度测算及分析

2.2.1 福建纺织业集中度的测算结果

根据绝对集中度CRn的计算方法,利用2006-2010年各年福建纺织业协会“纺织企业业绩排名公告”有关统计资料计算得出2006~2010年福建纺织业市场集中度。2006~2010年福建纺织业市场集中度/%

根据贝恩对市场集中度的划分,由于CR4远远低于30%,故我们得出福建纺织业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由上表和数据资料,我们可以可知,福建纺织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相当低的。从纵向看,随着企业数量从4家增加到8家,市场集中度增幅却不明显;从横向来看,各年份集中度相对稳定,CR4一直徘徊在12%左右,2008年集中度不升反降,2009年与2010年集中度基本持平,一方面说明福建省前四家纺织业各方面指标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大型纺织企业所占比例很低,而中小型企业则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中小型纺织企业发展迅速,福建纺织市场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

2.2.2 福建省纺织业集中度的国内比较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2

摘要:**县纺织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县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资金状况的研究,找出制约纺织业综合水平提升的“瓶颈”,提出促进**县纺织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建议,从而提升县域纺织业发展水平。

近几年来,**县纺织业在当地政府、金融机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市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给纺织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同时金融机构在信贷支持上对纺织行业也采取了审慎营销的调控政策,纺织业将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使**纺织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并找到应对良策,对**县经济发展致关重要。

一、**县纺织行业的现状及发展优势

纺织业属**县支柱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出口创汇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xx年底**县共有45家纺织企业,占全县工业企业数量的5.5%,其中资金需求基本满足、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有**棉纺、**纺织等7家企业;资金缺口大、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有元一经编等4家企业;资金缺口大、设备老化的企业有三源纺织等6家企业;资金缺口较大、规模小、产品以中低支纱为主的有28家企业。20xx年全县纺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6%,实现利润13561万元,实缴税金3200万元,占全县的所有企业纳税的21%,纺织企业出口总额2.2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28%,就业人数1.5万人,占全县工业人数的35%。

(一)纺织业在县域经济中稳定增长

纺织业在县域经济中有所扩大,各项行业经济指标,主要表现在资产总额、产品产量、营业收入等方面,其各项指标为:

企业 企业个数

资产总额

产量

总产值

利税

(万元) (吨/年) (万元)(万元)

04年 35

43000 38000 60000 5100

05年 38

58000 51500 91000 10374

06年 45

89000 87000 151000 16761

20xx年**县共有纺纱厂34家,经编厂11家,印染有元一经编和**针织两家染整车间,床上用品加工生产有宝宇家纺有限公司,纺织行业结构趋于完善,企业生产的高、中、低支纱占比为3:4:3,近几年**县高支纱发展速度较快,高支纱生产主要有**纺织、**纺织、西施纺织等企业。

(二)纺织企业分布呈现集群化趋势

有90%以上的纺织企业集中在槐阳镇、东张乡等乡镇,有大小纺织厂40家。纺织品批发销售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南三条批发市场,其中**纺织品合线、手套、澡巾在市南三条批发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三)部分优势企业产品实现了定单生产

从**棉纺、**纺织等企业调查看,生产的纱线基本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主要用于合线、手套、澡巾生产,主要供应**县梨村、东正、北岩、大陈庄等地纺织企业使用,从元一经编、**针织等经编企业来看,以生产化纤布为主,面料尺寸多样,产成品有2/3销往我国广东、江苏、渐江等地,有1/3的产成品通过河北省纺织公司出口到韩国、日本及欧盟国家。纺织品供需双方常年进行业务往来,企业之间签有购销合同并在外地设有若干个销售点,基本上实现了定单生产,销售渠道畅通。

(四)纺织业龙头企业基本形成

**县**棉纺、元一经编、**纺织、西施纺织、**针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具有一定的档次和规模, 5家企业资产总额2298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241万元,占地318亩,员工2029人, 20xx年销售收入24718万元,利税1658万元,已发展成为**县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

二、纺织企业融资状况及特点

为搞清**县纺织企业融资状况以及融资对纺织企业发展的影响,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县**棉纺、元一经编、三源纺织等10家较大的纺织规模企业进行调查,在融资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企业以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要的融资渠道

20xx年10家企业金融机构贷款较上年增加1847万元,增长24%,自筹资金较上年增加796万元,增长37%,集资及民间借贷较上年增加50万元,增长45%。贷款和自筹资金占其融资总额的98.7%;20xx年10家企业金融机构贷款较上年增加1072万元,增长11%,自筹资金较上年增加552万元,增长19%,集资及民间借贷较上年减少42万元,降低26%,贷款和自筹资金占其 融资总额的99%,贷款及自筹资金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集资及民间借贷等其他方面融资很少。

10家企业 融资总额 金融机构贷款 自筹资金 其他

20xx年 9902

7616  2174  112

20xx年 12595

9463  2970  162

20xx年 14177

10535  3522  120

(二)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面临融资方面困难

纺织行业竞争激烈,原料、能源、工资等成本费用不断提高,盈利水平逐年下降,企业不得不扩大再生产来提高盈利水平,如**县针织行业龙头企业元一经编有限公司20xx-20xx年投资1000万元筹建了衬布整理车间,引进先进的韩国定型机和台湾染机,20xx年投产,生产的衬布质量和规模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由于企业大规模扩张,新上项目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资金缺口大,20xx年企业需要资金600万元上一套新设备。三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县纺织厂改制过来的旧企业,企业机器设备老化,产品档次低,盈利水平低,纺织品主要销往本县及周边县市,近几年企业从联社贷款100万元作为经常性周转资金,20xx年企业计划利用现有厂房,筹集资金投资4000万元增上2万精梳纱锭和对现有1万纱锭进行更新改造,从目前县域情况看资金筹措很难到位。有20余家小规模私营纺织企业反映资金紧张,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困难。

(三)企业设备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

20xx-20xx年10家企业中有7家进行了设备投资, 20xx年设备投资4153万元,较上年增加1860万元,增长81%, 20xx年设备投资3777万元,较上年减少376万元,降低9%。7家企业设备投资到位的资金中,银行贷款占60%,高于自筹资金占比20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设备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20xx年企业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比20xx年增幅提高了10个百分点,自筹资金比20xx年降低了29个百分点。

(四)设备投资的总体水平较高,投资意愿与融资难矛盾突出

7家投资设备的纺织企业中,购买设备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80%,一般水平的占20%,购买的国产设备占53%,进口设备占47%。设备投资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降低产品成本、增添产品品种和设备更新上。7家企业反映设备投资比较顺利的有6家,其中有5家企业开始批量生产,2家企业处于在建阶段。7家企业均看好设备投资项目前景,设备项目竣工后生产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有60%的企业预计提升30%以上。

当前10家企业设备利用率在85%以上,设备利用率较高,一方面说明以前设备投资较为理想,同时预示着设备更新的紧迫性。在10家企业中计划未来2年中进行设备投资的企业有8家,表现出强烈的投资意愿,其投资主要动因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占80%、看好行业前景占60%。这种强烈的投资意愿是在企业融资紧张情况下做出的,因为有80%的投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难以满足需求,仅有20%的企业认为基本满足。

与10家县域规模企业相比,绝大多数县域小型纺织企业设备投资受资金来源渠道的限制,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及新产品开发上主要依靠现有的设备条件,所投资的设备科技含量较低。

三、**县纺织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需求、政策、国际环境、原料等因素影响纺织业的发展

一是需求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幅接近10%,内需扩大拉动了纺织品市场需求,刺激了纺织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 。二是政策因素。国家实行的银行加息政策对纺织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2次下调使纺织行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三是国际贸易环境因素。今年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贸易案件时有发生,一些西方国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影响了纺织品的出口;四是原料、能源等综合因素。受市场棉花、原油、煤、水、电、运输费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综合因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加大,而产品价格无法与成本同步提高,致使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如今年棉花市场需求扩大,价格每吨上涨了约1500元,达到目前的每吨14000多元。

纺织业一方面产能急剧扩张,原材料呈现供不应求状况,另一方面纺织品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产品市场价格不但没有与成本同步提高反而下降,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在原料涨价、成品降价的双重挤压下,今年上半年西施纺织有限公司总产值同比增长了67%,利润同比下降了24%。

(二)一些纺织企业设备比较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如**县规模企业三元纺织企业机器设备与国内高水平的纺织企业设备相比差距较大,生产无法实现优产、高产、自动化,只能生产中低档次的产品,纺织品品种局限性较大。

(三)企业投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

处于竞争激烈的纺织企业设备投资需求特别强烈,调查有80%的企业设备投资不能满足资金需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少企业存在设备老化与资金短缺并存现象,企业投资主要依靠自身筹集和银行贷款,两项占全部投资资金的90%以上,投资渠道单一,来自社会集资等外援性资金很少,未来县域设备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也越来越慎重。金融机构虽然对纺织企业信贷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投放重点是效益较好的规模企业,70%的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如槐中纺纱厂、东方纺纱厂及梨村一些小纺纱厂等企业由于贷款不及时经营资金不足错失了发展机会。

(四)大部分企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无参加职工保险

目前除**棉纺、**纺织、元一纺织等几家规模企业自动化水平较高外,大多数企业自动化水平较低,整个工艺流程基本上靠工人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人整日和机器、成品、半成品在同一环境下运转,不少企业生产车间简陋,车间工人没有戴口罩、工作帽、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具。从调查情况看,除三元纺织等少数企业办理了工伤保险以外,大部分企业或因职工流动性大,或因保险意识差,没有为职工办理工伤或意外伤害保险。

(五)企业管理者素质较低

企业领导、财务出纳人员往往是同一家庭成员,家庭式经营管理占比大,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者从事纺织行业多年,学历及文化素质较低,决策随意性大,缺乏长远总体规划,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意识不强,管理结构薄弱,对企业员工教育培训重视不够,财务状况复杂,企业信誉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六)纺织企业技术工人较为紧缺

调查企业反映,纺织企业工人流动性较大,熟练技术工人较紧缺,已成为县域纺织企业发展的隐忧。为招到技术工人,企业你争我夺、互相挖人,形成恶性竞争。

四、发展**县纺织业的对策措施

**县纺织业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继续保持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将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纺织行业,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需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协调配合,上下互动,实现双赢。

(一)政府部门措施

1、要严格宏观调控,改善投资结构,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搞好项目管理和可行性论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优势产业发展和引进国际高新技术水平的投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环保、税务、工商管理等相关部门对中小纺织企业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先进设备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如对使用先进水平设备的企业,税务部门减免税收,简化审批程序,工商、环保部门减收管理费和环保费,对使用高耗能设备的企业应在土地、信贷等方面采取严格措施给予遏止和处罚,以提高设备投资的总体质量。

2、在政策方面加以规范和引导,建立纺织行业预警系统,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实现行业自律,避免出现盲目扩大产能,企业外销纺织品受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的报复。

3、政府部门应牵头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金融、企业、纺织行业专家等人员参加的纺织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督、价格协调、工人报酬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更好地开展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纺织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贷款额度、贷款手续、贷款利率、结算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4、政府相关部门为纺织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如用地、用电、用水、融资、用工、税收等方面,督促企业参加各种必要的职工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5、加快**县纺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纺织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桥梁,以项目实施为切入点,加快**方中、梨村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厂房、道路及公用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资金向园区集聚,对园区内企业进行整顿规范,使企业更加便于管理和联系,促进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

6、培育发展**县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扶大带小,扶持一批大企业,带动一大片小企业,同时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设备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多样性,提高企业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中高档纺织品,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二)金融方面措施

1、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工作协调性,积极策应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信息网络优势,多方捕捉纺织行业发展的信息,对政府部门所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多提出一些有指导性、建设性的建议。同时,积极做好政、银、企三方的综合协调工作,利用季度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银企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及时将县域纺织业的发展动态、资金需求信息及国内国外纺织业发展状况等向企业与金融机构,使企业、金融机构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确保企业盈利最大化、资金安全化。

2、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金融机构纺织业贷款风险的监管。开展纺织业贷款专项检查,掌握金融机构对纺织业贷款总额及还本付息情况,密切关注地方金融机构对纺织业贷款的集中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纺织业贷款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指导和加强纺织业信贷风险管理。

3、金融机构要坚持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县域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为纺织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是研究纺织业市场供求状况,对名牌产品、供不应求产品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研究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对经营管理水平高,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突出的纺织企业,在信贷资金以及信用评级、授信等金融服务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三是研究纺织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特别关注企业的技术发展,支持企业抢抓机遇,在技术创新、品牌铸造、产业升级上多下功夫,增强纺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要通过信贷措施和金融服务促使纺织企业优化结构,开发高附加值、高差异性的产品,提高企业专有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高质量、高品位等,对资金往来比较频繁,要求时效性特别强的企业,利用“即时通”“一站式”服务等金融业务优势,为其提供资金结算便利。

(三)企业方面措施

1、纺织企业必须在科技进步上下功夫,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注重创新,注重产品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树立知名品牌,注重环境保护等措施,全面提高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国际化、市场多元化。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新常态;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under the New Normal

Abstract: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under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gradually adapted to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quickened up their step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ampaign under the new normal, briefly sums up the problems currently faced by thes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 a healthy and orderly way will help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 from big to strong.

Key words: new normal;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在中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棉纺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顺应了棉纺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目前为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共同授牌的棉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共有18个,这些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年各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加大对纺织行业的引导和支持,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一、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棉纺织业在整个纺织行业中占有基础地位。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纱3 538万t,布703亿m。其中,棉纺织行业产纱1 843万t,占全国纱线总产量的50.33%,布585亿m,占全国布总产量的83.20%,色织布年产36.5亿m,牛仔布年产27亿m。我国棉纺纱锭达1.2亿锭,其中,紧密纺达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达13.5万头;自动穿经机330台,织布机118万台,高速无梭织机38万台。

棉纺织产业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底,棉纺织产业集群各类纱产量总计达到615.32万t,占全国棉纱线产量的33.39%,布产量总计113.41亿m,占全国布产量的19.39%。

棉纺织产业集群通常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特有的区域品牌。集群产品主要分为纱线和梭织布:纱线以纯棉纱为主;梭织布以色织布和牛仔布为主。我国18家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各具特色。其中,山东邹平县、高青县、广饶县、临清市,张家港塘桥镇主要生产大众棉纱线;马口镇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缝纫线坯纱生产基地;江苏湖塘镇、先锋街道以色织布为主;江苏黄桥镇、浙江兰溪市以牛仔布为主。18家集群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有12、5和 1 家,且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和湖北 3 省。

二、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的背景下,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步入新常态,规模增速趋缓,但整体运行更加平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如图 1 所示,2013 ― 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工业总产值、纺纱锭数及织布机数量增速趋缓,但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规模以下企业,人均利润率却逐年提高,且增幅明显。

1.产品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体现在各集群特色产品差异化比例提高、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增幅显著、棉纱主导产品逐渐从低支纱向高支纱转变以及产品种类多样、档次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等方面。其中,山东广饶逐步由以棉纱、坯布为主向以家纺、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将资源性产品优势转化为终端消费品。同时,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如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过滤分离用纺织品、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等。作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年自行设计开发各类高技术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4 000多个,其自主研发的抗菌防病毒功能性面料和永久免烫整理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数据来源:《山东邹平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在提升产品差异化率方面,河南新野由原来以21S纯棉纱线为主发展到现在纱线产品涵盖 5S ~ 120S纱,研发了赛络纺、紧密纺等新型品种;山东郓城开发生产的60S、80S等高支纱,已占全县生产能力的10%左右,32S、40S等中档纱占全县产能的85%左右(数据来源:《河南新野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此外,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更趋合理(图 2)。如图 2 所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品无卷化率占65%,无结头纱占85%,精梳纱占比28.5%,无梭布占比86%。

2.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

各棉纺织产业集群生产装备升级,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如图 3 所示,2005 ― 2015年,我国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实现从无到有,到2015年,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分别达到2 486万锭和330台。此外,2015年实现紧密纺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13.5万头,自动络筒机占比73.2%,无梭织机占比68.2%。关键设备升级为集群企业的新工艺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例如,石河子多数棉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涉及紧密纺49.6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25.6%;自落长车1 027台,折环锭纺113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58.5%(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南华容政府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要求纺纱类项目必须是纱锭规模在 8 万锭或3 200头以上的紧密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项目,织造类项目必须是机电一体化剑杆或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浙江兰溪纺纱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每万锭纱用工不到20人,另外市政府每年将60%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安排给纺织企业,使当地纺织企业的设备更新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来源:《浙江兰溪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3.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结合

针对纺织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老龄化等问题,各集群所在地政府通过引导校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专业人才提供补贴等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速了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的深度结合。

例如,石河子政府引导校企合作,促成纺织园区与18家职业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据统计,近 3 年,新疆各大中专院校共向纺织园区输送3 200余名毕业生(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到2015年底,江苏塘桥有超过50家纺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P系,15家纺织企业建成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该集群 3 年共完成产学研合作意向50项,实施14项,涉及金额550余万元,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1项,专利申报5 098件,获得授权3 120件(数据来源:《江苏湖塘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山东广饶制定人才引进奖励办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生活补贴,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充分调动了技术工人的科研积极性。

4.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近几年,我国各棉纺织产业集群坚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如:山东夏津政府推广细纱风机节能改造、节能灯具应用等,全县230多万纱锭规模的企业陆续完成改造后,年均节电超过2 300万kW・h,折合标煤超过2 800万t(数据来源:《山东夏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江苏黄桥镇政府实行企业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2 万t,经检测,排放的生产污水均符合排放标准(数据来源:《江苏黄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北樊城政府对纺织行业实施用电补电政策,为企业出台电力直接交易政策,引导和督促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节能减排; 2013 ― 2015年期间,山东临清的纺织企业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了16%和22%(数据来源:《山东临清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效应微弱

目前,在部分棉纺织产业集群中,企业数量多,但以中小规模为主,缺乏龙头型企业。事实证明,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可有效激发整个集群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进而形成紧密合作、创新发展的生产机制。

2.产业链不完整

有的集群纺纱生产能力突出,但下游配套产业发展薄弱,仅有少量针织、家纺、服装企业。由于产品在区内自用比重较小,造成销售压力加大,同质化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下游服装生产企业缺乏,使得处于产业链中游的生产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与之相反,有的集群上游纺纱厂缺乏,生产高支高密产品的纺纱厂尤其少,导致中游生产企业成本增加。

3.自主品牌建设不足

集群产品大多属于中间产品,品牌建设是提升其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一环。部分集群企业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专卖店,也注册了商标,申请了品牌,但成效并不显著。

4.用工矛盾显现

随着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集群地区用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企业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用工人数,另一方面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提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埠劳动力返乡创业浪潮的推进,企业用工难、用工贵、工人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显现。

四、结论

面对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发展增速趋缓压力,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了产品结构优化、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虽然在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尚存不足,但总体而言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只要坚持集约型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4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纺织企业改制搬迁步伐加快和服装企业的快速崛起,纺织服装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也存在产业布局较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大等突出问题。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产品高端化为重点,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现有棉纺、裤业及商贸优势,加快延伸产业链,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坚持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联动,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把*打造成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创国家名牌或驰名商标3-5个;培育或引进上市企业5-6家;建成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把我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协作配套功能全,集设计、生产、营销、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名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一)加快出台和实施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区域环评工作。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发展目标,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

(三)积极做好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规划。支持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创新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鼓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对在我市新建的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其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

(二)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补贴;对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按照其项目达产后实际节能效益的10%给予补助。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企业建立的、经过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认定的部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同一级别不重复补贴。

(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鼓励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营销能力。每年组织对纺织企业新开发的花色品种进行评审,对企业开发经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五)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培育和建设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基地,形成纺织服装创意产业链。支持纺织服装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到创意产业基地自主创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对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服装设计师,以个人或公司名义在*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贴;贷款300万元之内的,给予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

(六)组织开展行业“技能比武”活动。每年在*市范围内评选纺织服装行业“十佳设计师”和“百佳技工”,对获奖者分别给予1万元、3千元的奖励。

(七)建立产业公共研发、培训、质监中心。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原则,支持建立*市服装设计研发、服装技术培训和服装质量监控“三个中心”,通过运作,尽快成为部级和省级中心,扩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力。

(八)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我市纺织服装院校培养纺织服装专业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纺织服装专业,开展纺织服装生产、流通、经营方面的职业培训;整合现有纺织服装院校资源,形成较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技校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相关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执行。

五、增强产业品牌效应

(一)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研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和较强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产品。鼓励同类型企业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加快纺织服装产品向高端发展。

(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每年支持组织评选“*十大服装品牌”,获选品牌进行表彰并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申报省级、部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对获得部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三)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鼓励本市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参展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专业性展会,经政府批准,参展费用可全额补贴。

(四)积极组织纺织服装推介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水平的“*纺织服装博览会”。组织开展“*裤业万里行”活动,积极承办“中国裤业设计大赛”、“中国女裤流行趋势会”等大型赛事,提升*纺织服装城的地位。

(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宣传*服装整体形象。鼓励企业在中央级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省市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纺织服装企业,按照广告费的1%予以补贴,每户每年补贴额不超过300万元。市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力度,在播出时段、版面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在收费上实行优惠。在全市主干道、车站以及市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开设名牌服装创业广告宣传牌。建立“中国裤业网”、编办《中国裤业》杂志,向国内外宣传*服装企业和品牌。争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将“中国裤业之都”牌子授予我市,树立*纺织服装整体形象。

(六)加快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纺织的文化底蕴,建设*纺织服装文化广场和展览馆,组建*市纺织服装产业模特队,评选*纺织服装产业形象大使,带动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建设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扩大规模,错位发展,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二)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生产加工,有目的引进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搞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企业入园。鼓励国内外名牌服装生产企业、著名设计师到服装产业园区落户,来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资办厂。对投资大、影响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点支持。

(四)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染整行业发展,尽快形成“棉(化纤)-纱-布-染整-面料-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五)促进纺织服装链条企业的合作。定期召开纺织服装链条企业对接会,促进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我市服装企业使用*纺织产品作面料。

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搬迁步伐,大力振兴纺织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纺织服装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和项目向我市转移,进一步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总量。

(三)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服装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对服装企业纳税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增速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与政府同类其他奖励不重复执行)。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二)组织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采购商、经营商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销环境。

(三)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对发展潜力大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或项目,除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外,减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本级及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入驻园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协调金融单位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建立投融资平台。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各类投资者组建纺织服装产业担保机构和企业创业资本、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信托计划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六)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纺织服装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及时掌握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九、强化组织推动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5

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大范围倒闭之际,3月初,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带队,六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调研结束后,中纺协调研组将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提交给发改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7月,中央高层纷纷调研,密切关注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

10月27日,总理明确表示:“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是支柱产业,国家应该给予支持。”11月1日起,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1个点达到14%。11月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其中的“准”,目标就是轻纺工业。11月19日,国务院专门针对轻纺工业的形势,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来之最。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纺织行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其中1/3的企业依然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其余2/3的企业也在逐渐适应不利的环境,为生存而努力。但纺织业迎来了多年来少有的集中政策扶持。这无疑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国家对于作为民生产业的纺织行业是高度关心和支持的,这对于恢复全行业发展信心至关重要。

大事记

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期三年的规划强调,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明确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月1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振兴纺织产业春季市场大行动”新闻会,决定“2009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展、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及春季时装周”一起举办。

5月9日,2009年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特别是在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特殊时期,节能减排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5月12日,国务院颁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强调要结合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告诉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搞笑、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成为今后纺织工业的发展一个新亮点。

6月12日,在2009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中国棉花协会透露今后将启动“中国棉花”标志。这不仅标志看中国棉花及棉制品的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将大大促进中国棉花及棉制品的市场占有率。

7月16日,浙江杰克控股集团宣布,其下属全资子公司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500万元人民币成功收购Bullmer(奔马)和Topcut(拓卡)两家企业,成立topcut-bullmer(拓卡奔马)公司。这是中国缝纫设备制造行业中民营企业首度海外收购的壮举,也是中国纺织企业积极走出去的成功典型。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55-02

一、纺织工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1.生产经营

2012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37 40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78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12.29%,增速较2011年26.84%回落14.55个百分点。作为纺织出口大国,2012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2559.42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3.23%。行业内几类主要产品产量基本实现平稳增长。见表(1)。

2.经济效益

2012年1-12月,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6 852.3亿元,同比增长10.7%,利润总额3 015.06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纺织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91%,纺织服装、服饰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16%,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8.3%。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37406户,亏损企业数达4685户,亏损面达12.52%。纺织业的效益保持低位增长状态,反映了结构调整阶段的特征,从此前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向了结构优化阶段。

3.进出口情况

自2006年起,纺织品服装出口经历了2009的低谷2010年、2011年的回升,2012年再次陷入出口困境。2012年的出口增长率为3.2%,低于2008年的8.17%,仅高于2009年的-9.82%。虽然2009年和2012年都表现出口增速的困难的局面,但是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有着本质不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业订单锐减,企业破产,价减量减。2012年纺织品服装业的出口特点是量减而价增,加工贸易出口下降,一般贸易出口增加,自主品牌出口量价齐升。这是难得的成绩,反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正在逐步提升附加值,逐步克服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

二、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国内外棉价差距问题

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差距是影响我国纺织业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国际棉价总体呈下行走势,国内棉价在临时收储价格的支撑下保持高位,内外棉价差在5000元/吨左右。棉花价差的拉高及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纺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库存攀升,中小企业开机率下降。为了降低成本,有的企业开始投资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国内棉花价格的高位运行,也促使了纺织企业普遍增加了化纤制品的生产比例,消费者逐渐形成以化纤制品替代全棉制品的格局。

2.技术创新问题

虽然倒逼机制致使一些企业致力于创新与技术研发,现实却是使技术创新意愿强烈,但进展缓慢。一是当前多数企业成本费用增加,利润微薄,融资困难,人才匮乏制约着技术研发,而且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高,一旦研发失败企业难以承担损失。二是上规模的纺织企业为规避风险实行多元化战略,纺织业利润在主营业务利润中比重降低。以涉足房地产为例,雅戈尔、维科精华、红豆股份、黑牡丹等知名纺织企业涉足房地产,降低了纺织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三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扭曲要素价格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

3.环境污染问题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污染大户,每年产生大量纺织废水、废气。纺织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例逐年攀升,2003年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141 264万吨,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例7.41%,2011年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40 802万吨,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例11.31%,在整个工业行业中,纺织业的废水排放量名次由第5为上升为第3位。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纺织业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减轻环境影响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纺织业生产效率、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纺织业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大幅提高,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4.国际市场需求问题

欧盟、美国、日本一直我国主要纺织品出口市场,2012年受欧债危机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11.68%,下滑较快。对美国出口增长3.77%,对日本出口仅保持小幅增长为0.81%。欧盟、美国、日本对纺织品服装出口下滑部分来源于三大经济体增长乏力,需求不足,部分来源于我国纺织品服装成本上升较快。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纺织品逐渐失去价格优势,而创新优势尚未形成。国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订单逐渐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形成了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冲击。在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结构中可以看出,对东盟出口额为270.41亿美元,仅次于对日本出口额283.67亿美元,同比增长35.02%。对非洲出口额为161.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96%。因此可以判断,当前既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品牌附加值,占据高端国际市场,也要重视东盟、非洲新兴市场的开拓。

四、纺织工业发展对策

1.国内外市场

当前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困难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全球的经济走势存在继续下行的风险,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问题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市场需求疲弱;国内方面,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性上涨、店铺租金的不断上涨以及商场扣点过高等因素,将导致纺织品服装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涨,当前人工工资较去年已经翻倍。但是,价格上涨却遇到了市场需求的压抑。服装品牌去库存化,“转型升级”、“走出去”等举措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摸索,更需要政策支持。

2.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虽然面临阵痛,却是发展的必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纺织行业已经从此前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向了结构调整优化的阶段。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导趋势。在原料方面,由于受资源制约,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技术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在环保方面,对纺织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将会越来越严格,《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大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提高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毛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麻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4项排放标准,共同构成纺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系列标准,新标准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在品牌方面,虽然历经多年发展,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阶段,创新能力弱,缺少国际品牌。当前,品牌建设不仅是面对原料价格上涨、抵御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手段,也是纺织业结构优化、重新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经之路。2013年,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作用会更强,将促进纺织产业加速优化调整与升级发展。

3.纺织产业转移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密切关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态势,似乎即将形成一股纺织产业国际转移浪潮,当然成功“走出去”的纺织服装企业还不多。我国纺织产业国际转移的直接原因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向东南亚转移可以缓解企业成本压力,减少国内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产能过剩。然而,产业转移也有可能造成国内纺织产业空心化,影响就业稳定,如果东南亚国家的产业链形成,基础设施跟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回顾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到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研发在国内,生产在国外,寻求国际资源优化配置。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研发不足,内功不强,其投资国际市场的动因何在?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企业生存环境恶化,成本高,融资难,税负重,转型升级艰难,只能继续依靠寻求低成本参与国际竞争,但是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竞争力必定无法维系长久。所以这次纺织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对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政府一定要未雨绸缪:第一,为能够走出去的企业保驾护航;第二,尽快改善国内市场环境,完善棉花宏观调控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减少各种交易成本,使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自身效率的提高消化成本的上升。我国纺织业只有加快创新,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得益,才能真正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立足。纺织业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也要提升产品品质和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布局和升级发展,避免重走老路,污染环境,规避责任,陷入转移前的困境。

参考文献: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7

杜钰洲指出,20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第11个5年规划期各项目标的最后一年,是取得“十一五”成绩的收关年,是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好的一年,为“十二五”规划打下了重要基础。2010年全行业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各项方针,克服重重困难,依靠广大企业、广大职工共同努力取得了纺织行业调整振兴的重大进步,纺织工业协会自身在这个伟大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2010主基调 平稳健康

2010年纺织工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字对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快报统计,2010年1~12月我国纺织行业55502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7611亿元,同比增长27.46%。过去5年平均年增长18.2%,按可比价格来算平均每年增长17.28%。

去年化纤产量3089万吨,首次突破3千万吨,比09年增长了15.6%,5年年均增长13.2%,同比增长13.74%,5年年均增长13.4%,布产量655亿米,与09年增长19.45%,5年年均增长6.2%。服装产量285亿件,同比增长18.6%,5年年均增长14%。无纺布175万吨,比09年增长22.35%,“十一五”期间增长了401,年均增长38%。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了4130万吨,比09年增长了9.26%,5年一共增长了53.53%,年均增长8.95%。

全行业纺织品服装出口,包括规模以上规模以下21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3.74%,5年共增长了80.37%,年均增长12.52%。这5年单位数量价值提升了33.8%,也就是扣除价值增长的因素,出口数量的综合增长,增长34.7%,年均增长6.14%,这是出口数量增长是6.14%,出口价值增长是年均12.52%。

行业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0年1~11月统计快报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2053亿元,同比增长了54.63%,比09年提高29.24个百分点,按年推算2010年全年利润比2005年提高约260%,年均增长29.2%,高出产值增速11个百分点。过去的5年纺织工业劳动力的创造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比较优势提升,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2010年11月份达到1120万人,比2005年年底增长了12.66%,年均增长2.4%。

我国纺织行业出口规模以上企业的出货值占当年全行业出口总额的60%,其中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出口占全行业出口的50%,另外50%服装是规模以下。在08年到2010年服装出口的数量下降了万分之二,但是出口的价值增长了25%。整个“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出口数量贡献率,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占到44.5%,价值增长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5.5%,扭转了“十五”期间以及“十五”以前,以出口数量增长为主的阶段,实现了根本的转变。

融入全球化不仅是出口市场的扩大,而且还包括引进和走出去投资兼并,有了重大的发展。引进跨国资源,纤维材料,像技术,软化料,化纤燃料,先进的纺织机械,特别是这段时间加大了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很多品牌企业,技术创新突出的企业一方面发挥自主研发的能力,一方面引进设计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等。这就为促进通过国际合作,扩大中国纺织工业的市场,促进产业提升带来了新的活力。

面临挑战 逆势成长

在后配额时代无论有多少阻力和摩擦,最重要的就是特保限制。全球化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总体趋势上,在中央和平外交政策和我们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这种方针指引下,中国纺织工业在过去的5年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纺织工业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对我们工作推进是一个重要经验。同时,在“十一五”的经验也充分体现了后配额时代的机遇是伴随着复杂的矛盾和尖锐的挑战。

在“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应对国际挑战,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体现了我们产业提升过程,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取消配额的前一年开始行业就遭遇到了欧美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继续配额制限制,同时还有一批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对我们采取了一些限制,这个限制一直延续到金融危机的爆发。

国内为了应对国际的压力,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了降低出口退税率5个百分点的决策,一直到2008年,这5个点对我们很多中国企业也是很严峻的。

人民币汇率在“十一五”期间,主要是在前三年上升了21%,同时国内紧缩银根的政策使广大纺织中小企业长时间属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同时影响大宗产品出口合同的签订,同时影响内销企业的平稳。

爆发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低迷萎缩,国内市场也受到严重的冲击,需求增速减缓,纺织经济在2009年一季度进入到谷底。世界纺织服装出口负增长14.8%,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负增长9.6%。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行业过去长期粗放发展,传统体制机制积累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这期间更深刻的暴露出来。就是说,要转变发展方式的课题更突出了。

面对这些挑战,纺织工业按照中央的部署,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国家制订了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家高度重视纺织工业,在这个时候进一步提出纺织工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特别是从民生产业出发,也给纺织工业一系列的政策。为纺织工业在困难中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提升。

内部环境定增速

中国这样的一个平稳增长速度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应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内部环境,从2006年到2010年世界银行的数据库,世界工业生产指数增长10.65%,其中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8.97%,发展中国家增长了41.21%,中国的工业指数根据我们的统计数字增长了100.34%,年均增长14.91%。这就是纺织工业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一个最重要的内部环境。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34.09%,年均增长48.13%,扣除价格因素5年增长103.42%,年均增长15.26%。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零售额可比价5年增长210.45%,年均增长25.43%。取得这样大的发展,行业纤维增加总量5年42.32%,年均增长7.31%,

这说明我们创造了衣着的价格,价值大幅提高。

为什么每年公布了衣着物价指数是负增长,而社会消费品却高涨呢?主要是价格指数按照同一产品来进行年度比较,而服装、家纺或者面料,每年都要推出新的产品,新产品不能参与物价指数的评价,去年做的测试今年测试是两个价格比。这些品牌企业几乎是全部致力于新产品。

那么这5年按照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和乡村居民衣着支出,人均衣着支出来计算我们加起来以后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支出5年翻了一番增长100%。这里面一个是原有的城市居民年均增长13.64%,农村居民人均年均增长13.03%,但是5年的城市化率从43%提高到47.5%,人口增长了2.56%。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正好是每年增长14.9%,正好翻一番。

那么,另外一个内需拉动和行业进步的表现就是产业用纺织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基础设施,民生各方面的发展拉动了产业用品纺织发展,成为纺织工业在“十一五”期间新的增长集,这个增长集在“十二五”继续快速增长。从2005年365万吨产业纺织纤维加工量增长到2010年821万吨,增长了1.25倍,年均增长17.6%。这样就是在纤维总量增长9%,尤其产业用纺织快速增长,衣着年均增长只有7.3亿,纤维加工总量包括规模以下的,年均增长7.3亿,衣着消费支出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4.9%。

这两个数字就反映出来纤维加工的附加值提高了,不是涨价,按照统计学统计,是降价了,出厂价格涨了一点但不多。那么,2005年产业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占全部纤维量13.6%,到2010年占到了20%,这也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指标,超过一点。应对金融危机取得的成果,在于中央高度重视纺织产业调整振兴,再次肯定纺织工业三大历史地位,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做出了纺织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国家各有关部门对于纺织工业给予支持扶持政策,比如技改、贴息,振兴项目,列入国家的项目。

除了在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给予重要的政策支持,特别在出口退税率方面做了重要调整,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常务院主管副总理亲自开会召集各部门研究一定要支持纺织轻工给予政策。因为是重要的民生,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一个点一个点的落实纺织出口退税率的事情,每次会上就解决一个点。我们很着急多解决几个点,但宏观上并不容易落点,因为这是综合的应对危机。但是,纺织行业落实出口退税率到16%,到现在为止还是唯一的行业,大行业唯一的。

那么,从纺织工业自身来看,这些年取得成就是抓住了机遇,以创新驱动,坚持提高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以及落实清洁、安全、节能减排这个要求取得了实质的进步。提高两个贡献率是“十一五”行业提出来的,深入人心,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论是上游还是下游,都把科技和品牌作为自己产业创新,提升附加值的重要任务。

持续向好 长效提高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2010年1~11月份55000多户企业中,这不是全年,是1~11月,4394户企业平均利润率都在10%以上,这些企业总的利润率达到了15.28%,如果折算到前年那要17%,占全国行业企业总数的8%,从业人数占9.4%,销售额占12.2%,利润总额占37.85%,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了18%,是全行业平均值的3.42倍。这些企业体现了技术和品牌的作用,品牌战很多也体现了品牌的管理,品牌的策略。这个品牌就不是现在社会上炒作的这个品牌,是有特定含义的,包括质量,包括了创新,包括了企业的快速反映,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题,对民族工业的品牌来说,无论大企业和小企业都承担着民族自主品牌的历史责任。

那么,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学管理,转变机制,广大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的有利条件,国内的市场化条件走出去请进来,加大跨国,跨地区配置资源,充分的重视了人的因素,特别是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创造力。这在我们的骨干企业有了明显的提高,加强企业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凝聚企业和产业链集成创造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纺织工业比较优势,就是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提升,从技能劳动向知识劳动提供,从单个企业向产业集群,向供应链扩展。这样一个既有比较优势的延伸,也有比较优势的提升,这是从行业内生动力来看,应对金融危机重要的经验。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主要的潮流,是时代的潮流。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又遇到新的突破。发达国家要转变向工业化发展方式,即再专业化,要转变负债消费的方式,要大力投资高精技术实体经济,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加上世界局部地区不稳定因素,比如中东,北非,还有一些各种灾害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矛盾。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型市场经济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使国际竞争,纺织工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产品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式,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就是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机遇一个是市场,中央明确了消费协会拉动为主,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的比重,我们消费品工业当然是理所应当的适应。那么,我们的供应链,我们产业的供应链越来越完善,这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中国是最大的纤维生产国,包括化纤和天然资源。过去的5年扣除中国的发展,世界是下降的,那显然这是我们的选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棉花涨这么好我们行业发展还比较稳定,因为我们手中有资源,特别是化纤资源,稳住了可以调整结构。预期“十二五”我们的化纤纺棉定的目标是800万吨,现在几条路线在平行进行在促进产业化。

纺织行业从2000年开始,总结上世纪末大规模调整今天还有人提出来90年代我们行业被看成夕阳产业,非常困难。但是2000年我们开始复苏,2000年我们在行业总结调整大会上正式提出由纺织大国建设纺织强国。这作为新时期纺织工业的主攻方式,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就是头20年实现纺织强国。在这20年正好是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就是一个5年规划。前两个5年规划已经顺利完成,10年磨一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的纺织工业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8

一、我县纺织业现状

(一)基本概况

1、纺织业规模不断扩大。

规模企业逐年增多,主要表现在分散型的织机户向企业集团化发展。20__年__纺织生产与经营单位(包括企业与其他生产单位)近2万户,20__年9月底有1.6万户,而规模以上企业逐年增多:年份计量单位1998199920__20__20__20__20__20__1-9月家数家14202742546282119

2、纺织产业总量持续增长。

从1998年以来,__纺织业生产总量持续增长,是县属工业领域中增长最快的行业。20__年全县纺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占全县的42.8%;销售收入133亿元,占全县的42.2%;利润总额5.8亿元,占全县32.5%。今年1-9月份,全县纺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1.3亿元,占全县43.5%;销售收入116.9亿元,占全县43.4%;利润总额4.5亿元,占全县36.5%,入库税金5575万元。

从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情况看,从98年到20__年__纺织业以翻一翻的速度迅猛发展,从20__年开始平稳增长,实现利税占县属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的比重近年来一直保持在20%左右,对__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县规模以上纺织业基本情况年份计量单位1998年1999年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1-9月产值亿元2.984.428.2611.4814.8619.9824.3828.54销售收入亿元2.363.547.5810.8414.1019.1623.5927.32利税亿元0.180.410.930.991.391.872.212.13丝织品产量万米842712607169673056537679536557426669496

3、纺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__纺织业产业层次有了一定提高。由单一织造领域向多元化纺织领域发展,实施纺织产业链的前伸后延。20__年,生产各类织物近28亿米,生产纺织原料近10万吨,服装(含皮革服装)近400万件,印染布近3.5亿米,无纺布近3万吨,粘合衬2亿米,棉纱、紬丝、真丝近1.5万吨。主要产品有涤塔夫、提化麻纱、经编织物、涤棉、全棉织物、家纺、针织服装、棉纱、紬丝、加弹丝、箱包等近三十多个品种。

4、纺织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目前,全县共有纺织机械近6万台,其中喷水织机2.5万余台,喷气织机144台,高档剑杆机400余台,德国进口经编机50余台,意大利进口针织提花大圆机40台。无梭化进程加快,全县无梭织机25634台,比20__年788台猛增3倍,落后陈旧的有梭织机则由20__年的5.5万台下降到不到3万台。另外,还有气流纺、环锭纺生产线16套,无纺布生产线50余套,无梭前道174套,10家印染企业拥有各类染缸138只,印花机15台,定型机40台/套,压延机1台,涂层机4台。其中威达集团4条德国进口气流纺生产线,金三发针刺无纺布生产设备、新大力、虹波、鑫灿144台日本津田喷气织机,__丝绸厂、澳兴、金三发的德国产进口经编机,湖州帝娜40台意大利针织大圆机等基本属于国际领先设备。

(二)存在问题

1、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散二低”现象普遍存在。

“一散”就是生产力布局散,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以织机为例,零零星星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的千家万户,既限制了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妨碍了__整体规划和功能提升。企业规模不大,今年1-9月份,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二低”就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低。在6万多台织机中仍有一半低档丝织机,无梭化率只有42.9%,绍兴无梭化率已达到80%.装备水平的落后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部分抵销了我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低,在20__年省级新产品项目申报中,纺织只有金三发的“熔喷纺粘复合粘合衬”“防瞒抗菌非织造布”2个新产品;在20__年浙江省名牌产品中,纺织只有:威达长欣牌桑蚕由丝、金三发牌粘合衬。

2、纺织产业中间大二头小,产品附加值低。我县的纺织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间段的织造环节,在119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织造业就有75家,原料生产企业7家,无纺布、粘合衬企业16家,印染企业10家,服装企业8家,纺机配件企业2家。由于原料的选择、织造的工艺、质量的控制、印染的水平等相关环节缺少一定的协调,使得__纺织产品档次不高,量大利少,附加值低,效益跟不上。且产品模仿多、独创少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3、部分纺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在调研中,不少招商引资企业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停留在现有生产规模,发展后劲不足。如湖州帝娜公司,40台大圆机要配备100台缝纫机和相应后整理设备,而企业只配了60台,还有40台及后整理设备全部放在绍兴。国际轻纺贸易城一期开门营业不到30%,二期工程也迟迟没有开工。今年千万元以上项目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购置喷水织机及基建项目,缺乏“大、好、高”项目投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4、纺织品出口总额不大。

目前__纺织(服装)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只有42家,出口产品主要以服装(皮革服装)、棉纱、棉布、紬丝、家纺(窗帘、沙发套等)、涤塔夫等,20__年自营出口2675万美元,同比增长133.8%,占全县纺织销售收入的1.8的%;20__年自营出口6242万美元,同比增长133.3%,占全县纺织销售收入的3.7%;20__年1-9月自营出口7031万美元,同比增长59%,占全县纺织销售收入的4.8%.。

5、普通平板喷水织机效益下滑。

今年以来,受国际大气候影响,石油上涨,欧盟设限,银根紧缩,服装及低档纺织品出口受阻,需求量、价格大幅度下滑,对我县近2.5万台喷水织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市场上170d,1.8米幅度的涤塔夫面料,每米售价只有1.3元,而保本价要1.4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下滑。

6、部分中小 民营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变化敏感性不强。

有些企业不关心国际市场,不擅于捕捉国际信息,不敢于迈出国门,缺乏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容易满足现状。有些企业主根本不知道关税调整对自己有何影响,企业内也没有专门管理人员,更谈不上参加国际性的展览会。

7、无序竞争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纺织织造业进入门槛较低,同类设备、同类产品竞相模仿。有些小企业,用工不规范,财务不健全,偷逃税时有发生。大企业除了支付工人正常的工资外,每人每年拿出近3000元支付社保“五险合一”,而一些小企业少交甚至不交,大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在调研中,金三发集团、澳兴公司、宏鑫化纤厂等都深有体会。

(三)运行亮点

1、高档织造产品销路看好。__144台喷气织机(新大力48台、鑫灿织造厂48台、虹波织造厂48台)及400台高档剑杆机生产的棉制沙发套、窗帘及棉织物(适宜做牛仔服系列)基本用于出口,生产形势很好,产品供不应求。威达纺织集团公司气流纺生产线生产的色纺棉纱,环锭纺生产的紬丝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1-9月,威达纺织有限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3倍。

高档经编织物也十分看好。李家巷金鹤集团下属的__丝绸有限公司高档经编机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并带动喷水织机产品外销。

2、特色产品赢利空间大.目前市场上2.5-3米阔幅机产品赢利大,每米利润在1元以上。雉城镇工业园区贵龙布业公司,76台喷水织机有80%是阔幅机,产品全部出品,今年1-10月份已出口700多万美元,笼头喷水织机产品利润也在0.5元/米左右。

3、无纺布、粘合衬生产供不应求。到20__年9月底,全县辅料(无纺布、粘合衬)企业大小56家,其中规模以上16家,主要集中在雉城镇,已形成镇域特色经济。今年1-9月份,全镇无纺行业入库税费88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近1.5亿元。

4、服装行业效益显著增长。截止到9月底,全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已完成产值2.62亿元,同比增长86.8%,已成为全县产值增长新的亮点,从而有力拉动全县工业产值增速。多蒙佳乐以生产牛仔服为主,今年产值将达到1个亿,伟尔德生产纺织服装,今年预计产值7000万元。

5、纺织技改投入稳步增长。从20__到20__年三年技改投入来看,20__年计划投入15.7亿元,实际完成7.1亿,实际完成率45%;20__年计划投入19.7亿元,实际完成13.67亿元,实际完成率69.3%。20__年计划投入19.16亿元,1-9月已完成8.8亿元,完成45%。今年全县工业性投入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52项,其中纺织47项,计划总投资14.15亿元,1-9月已完成投资额5.16亿元。在20__年储备项目中,威达5000万元精梳纱,银正纺织1.66亿元高档面料,佳美2500万新型剑杆,恒鑫5000万元日本染色生产线,盛鑫3000万元技改,国圆3000万元印染,宏鑫5000万元技改投入,这些项目的投入将对__纺织业发展起到积极带动作用,有力促进__纺织行业产业链前伸后延。

二、纺织行业发展趋势

(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动态

国际纺织产业的发展,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是服饰、装饰用纺织产品的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将得到延续,美国、日本、欧洲等的中低档服饰用纺织品将继续减少,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在发达国家,服饰用纺织品比例还会下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产品比例会进一步提高;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产业,服饰、装饰用纺织品将继续占主导地位。二是新型纺织原料的开发仍由欧美、日本为主,发展中国家纺织企业的关键是要了解国际上新型纺织原料的发展动态,尽早掌握其应用技术并利用它开发出相应的新产品。三是服饰舒适性、品质稳定性等方面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四是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清洁生产技术,绿色纺织品、环保纺织品等将得到较大的发展。

(二)中国纺织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下世纪初纺织业仍将以出口加工业为主。首先,我国纺织业的技术水平近期内还很难超过发达国家,决定了我国纺织产业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的格局不会很快改变,以服饰、装饰面料为主的产品格局不会很快改变。其次,中国的国情决定纺织业仍将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纺织业的劳动密集型特性,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人口,在我国仍有大的发展前景。第三,纺织业作为一个解决人们穿衣问题的产业,会永远存在,但就全球范围而言有一个国际大分工,中国是发展纺织业较合适的国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我县纺织行业发展思路、目标

思路:纺织行业就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产业链前伸后延,调高调优纺织产品,做强、做大纺织基地,全面提升__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努力把__建设成为现代新型纺织产业织造集群、研发基地和贸易中心;加快实现二个转变,即企业结构从发展以中低档喷水织机为主的纺织企业转向重点扶植高水平龙头企业和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从扩展一般性技术水平的纺织装备转向采用高新技术装备。

目标:到“十一五”末,纺织工业总产值要突破250亿元。“5亿千”企业5家,“3亿千”企业3家,“亿千”20家。争创部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个。

四、我县纺织业发展对策措施--扶持、鼓励、带动、促进

(一)制订政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1、制定产业导向目录,正确引导投资方向。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集聚发展的原则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纺织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紧密结合__发展的实际,每两年制定一套新的“纺织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2、保障龙头企业建设用地。龙头企业的发展用地,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保证建设用地指标;跟招商引资企业享受同等价位,对企业发展规划中的后续用地、规划、城建等部门要统筹安排。鼓励龙头企业以“园中园”等形式进入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园中园”建设相适应。对龙头企业的旧址土地,土地储备部门要优先予以收购,企业从其旧址所得的土地及拆迁赔偿等收益中,免征各类规费。

3、鼓励企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我们应学习苏州和无锡等城市的做法,按照“退二进三、以新补纺”、“跳出纺织、发展纺织”或“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从而拓宽领域,发展非纺织项目和三产项目,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壮大企业资本,带动纺织业发展。

4、设立纺织企业技改奖励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县政府从纺织企业所纳税的地方所得中按一定比例进行财政拨款设立纺织企业奖励基金。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对引进国外高档设备企业,高档织造设备(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片梭织机、经编机、纬编机等);高档染整、纺纱、无纺布生产线等。对引进国内先进设备,各类织机规模达100台以上或无纺布(粘合衬)10条以上的织造企业,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

5、加一步实行信贷政策倾斜。通过政府引导,实行 银行对口扶持几家纺织企业的办法,并由政府担保,在行情不景气时,确保银行不抽资。使真正意义上的融资落到实处。同时,应适应提高房产、土地、设备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比例给予抵押贷款额度,突破传统凭“资产负债率”给予抵押贷款额度的做法。

(二)加大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1、设备提档,产品更新。逐步提高设备档次,淘汰落后织机,改进、重组喷水织机,引进高档喷气、剑杆、片梭织机及经编机、纬编机等,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打破__传统里料布优势,逐步向“新、优、特、异”的里料、面料品种转变。

2、优势重组,产业延伸。提高产业延伸度,延长产业链,纵向发展纺织业,以终端产品为龙头,推进染整织造纱线及纤维原料“一条龙”的技术创新体系。原料生产企业要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复合、改性、多组份等附加值高的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及新型化学纤维,适应高档面料开发的需求;印染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利用现有污水处理厂,积极与国内外大型印染企业联合,进一步提高印染水平,从而带动__织造业的做大做强。

3、培育亮点,拓展产业。积极培育纺织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有潜力的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产业、装饰用纺织品应用领域,生产新型纺织材料。重点抓好以“金三发”为龙头的无纺布生产企业,形成无纺布、粘合衬聚集产业。把__无纺布做大,成为全国无纺布生产基地;把粘合衬做精,产品质量比肩国际水平,替代进品,并大量出品。

4、调整思路、改善结构。要积极“走出去”,大力发展市场多元化,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国内市场,要结合自身品牌战略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取得优势。通过到国外投资设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进一步转移产能、分散风险。__贵龙布业在迪拜设立加工基地,已取得显著效果。

5、提高素质,提升理念。纺织企业经营管理者以《__县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实施为契机,积极参加县委组织、县发改委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参加县领导参与的座谈会,进一步提高理念素养,提升发展理念。

(三)做火市场,带动企业做大做强。

以国际轻纺贸易城为龙头,强化专业市场的支撑作用,促进__特色纺织业的发展,为__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将产品向轻纺贸易城集聚,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强化集聚效应。要把县政府[20__]26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哪怕通过一定炒作)要让市场先红火起来。为做大做强__纺织业奠定扎实基础。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9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绍兴纺织业;影响;对策

一、绍兴纺织业发展中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

入世以来,我国外贸出口迅速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据统计:仅2004年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二反二保”立案达57起,涉案金额13亿美元,我国已成为近10年来全球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进入WTO的后过渡期,又是纺织服装后配额时代的元年,迎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2005年上半年遭遇“二反二保”引起的贸易摩擦就达33起,涉案金额11.2亿美元。其中纺织业尤其是占全国纺织服装总量一半的长三角地区屡遭欧美多重保障制约,成为反倾销、设置贸易壁垒的“重灾区”。绍兴是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外贸大市之一,有着“中国纺织看绍兴”的说法。在绍兴的整个经济总量中,纺织服装业占经济总量的2/3以上,可以说纺织服装产业的兴旺与发展与绍兴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绍兴市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印度、土耳其等1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其中2005年绍兴市就遭遇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两反二保”和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15起,涉案金额2156万美元,涉案数和涉案金额分别占总涉案数和总涉案金额的54%和33%。再比如欧盟化纤布的反倾销中,绍兴市对欧化纤布出口同比下降了20.6%,另外美国袜子特保也给绍兴市造成几千万美元的损失。近日,美伊摩擦的发生,使许多与伊朗有贸易关系的绍兴纺织品老板也因此受到了“牵连”。2007年,绍兴对伊朗的出口总额共计16451.4万美元,同比减少24.2%,出口额度减少了近1/4。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案源国由原来的墨西哥、印度、土尔其、南非为主向南美、亚洲国家和地区扩散。从纺织服装发展情况分析,绍兴的纺织服装产品与墨西哥、印度、土尔其、南非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相似,绍兴纺织品市场面临重新洗牌,那么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必然加剧,发生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在纺织企业大步走向国际的过程中,急剧增加的贸易摩擦对绍兴纺织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摩擦对绍兴纺织业的影响

(一)对纺织企业的影响

绍兴纺织品出口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增强企业危机意识,促使绍兴纺织品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从而增强绍兴纺织品竞争力。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给绍兴企业带来改革创新的动力,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在贸易摩擦的“倒逼机制”下,绍兴纺织企业已经意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也将负面效应传导给了绍兴纺织企业。首先,这些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出口中的风险。而依目前来看,绍兴众多纺织品企业的情况是“外商不敢下单,企业不敢接单”,使绍兴一些中小纺织企业举步维艰。其次,绍兴纺织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生产型企业追求的是均衡生产,如果未来一段时期没有定单,就会造成工厂停产,工人解散,设备厂房闲置,客户流失,还会打击人们对纺织业就业的信心,造成人才流失。为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纺织品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种认证,改进技术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增加企业负担,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价格优势。

(二)对纺织产业的影响

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贸易的逐渐下降,有利于引导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绍兴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众多产品质量较差、市场份额较小的纺织企业而言,相当多的企业在这种背景下被淘汰,这一淘汰将越来越明显。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让那些出口产品质量过硬,而且与贸易方有着良好关系的纺织企业通过产业升级存留下来。近年来,绍兴纺织业产品及产业结构调整也在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中成就喜人。纺织业龙头的服装行业也得到较大发展,2005年完成销售161亿元,占绍兴市纺织业的10.5%,特别是家用纺织品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床上用品、窗帘、沙等家纺产品占服装家纺行业的比重达35%。纺织机械除生产原有倍捻机、剑杆织机、印染整理机等产品外,绣花机械和加弹机迅速崛起,生产量占全部纺机产量的50%以上。

此外,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绍兴市劳动力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对缓解绍兴整体就业压力发挥了很大作用。纺织品贸易摩擦对绍兴经济直接带来的,将是很多中小纺企的失业率的升高,对国内就业形势具有重要的影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原料、能源价格的上涨不仅增加企业的成本,同时制造企业的能耗、货运等成本都将随之上涨,而这都将影响降低纺织行业利润,影响纺织品业出口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对其他相关产业及外贸环境的影响

除了纺织企业和产业之外,国际贸易摩擦还会对其他相关产业以及外贸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并最终反作用于绍兴纺织领域。2008年1月,绍兴市纺织品出口额接近历史最高值的71570万美元;服装出口额为26346万美元,同比增长31.24%,创下单月服装出口额的历史之最。绝大部分的纺织服装企业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是一个极大的机遇。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纺织品国际贸易摩擦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绍兴纺织企业在高度关注国外贸易环境和国家有关外贸政策变化之余,对未来纺织品外贸市场前景表示了忧虑,构成绍兴纺织品出口中的不和谐因素。

三、绍兴纺织业规避国际贸易摩擦的对策分析

(一)淡化总量注重质量,积极实施出口转型

2007年绍兴纺织行业受到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门槛提高、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绍兴纺织行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纺织品生产的“井喷”式发展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后期将以“淡化总量,注重质量”为发展方向。为了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绍兴纺织品出口增长也应逐渐从追求出口数量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出口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实施出口转型。

(二)合理调整出口策略,适当关注内销市场

美国和欧盟是绍兴纺织品服装多年来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绍兴与美欧国家频繁发生贸易摩擦,严重影响绍兴纺织品的正常经营秩序。因此,绍兴纺织品出口企业务必适度调整目标市场,除应设法继续巩固美欧市场外,还应积极实施开拓市场多元化战略,如积极开拓非设限的澳大利亚、俄罗斯、瑞士及中东等国家市场。另外,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可到境外去设厂生产,既可缓解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摩擦和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风险,又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当出口产品屡屡碰壁、无利可图时,一些业内人士也比较看好国内市场,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行业增长的驱动因素将由出口拉动向国内消费改变。因此,绍兴纺织业加大国内市场的分量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三)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为了合理规避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和趋同现象严重带来的日益增多的贸易壁垒,绍兴纺织业应该努力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绍兴纺织企业要加快创新,开发出新产品来提高利润,是最有效的规避出口风险和贸易摩擦的措施。实际上,中国轻纺城成立两年的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2007年前8个月已接待及承担各类技术服务累计6000人次,技术服务收入超过1000万元,服务纺织企业2000余家。通过创新和服务,“浙纺院”俨然成了轻纺城又一个新的“助推器”,不但在发展目标定位、组织机构设置、人才招聘录用上有了重大进展,同时在纺织技术开发、对外合作服务、纺织人才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初步形成了研发-中试-产业化一条龙服务体系。

(四)建立有效协调机制,避免企业恶性竞争

绍兴纺织产品低端市场已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纺织企业要成功,必须冲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中高档市场,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地。跑量市场只会让绍兴企业没有竞争力,更容易加速贸易摩擦的产生。针对目前越来越多的对绍兴纺织出口的各种贸易壁垒,行业商协会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加强对敏感纺织品在出口数量和价格上的监测和协调,尽量防止企业间相互恶性竞争和无序出口。绍兴市各级政府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姻,实施科技开发、产业转化一体化经营,加快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一个能够覆盖整个产业地区的市场信息调查分析系统和机构,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尽可能避免企业恶性竞争。

(五)调整纺织产业结构,促进纺织产业升级

绍兴拥有我国最大的纺织品市场――中国轻纺城。除此之外,还有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城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上虞伞布市场、新昌兔羊毛衫市场。这些市场既是我市各大产品销售的总窗口,又是相关产业采购原材料的平台。通过这些市场,把绍兴的产业集群与国内外的供需连结起来,形成了绍兴产业集群与国内外市场的大进大出。从远期目标来看,要让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互依托,推动绍兴纺织业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不断升级;并重视节能降耗,努力降低成本,使纺织业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体现的纺织业新型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时芳,耿伟.WTO与国际贸易新壁垒[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3(3).

2、付娟.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4).

3、葛传兵.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纺织行业的应对策略研究[J].天津纺织科技,2009(3).

4、吴燕红.如何提升绍兴县纺织产业竞争优势[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2).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0

一、*纺织业的突出特点

*的纺织业发展势头之猛,改造升级步伐之快,使我们深受震动,颇受启发。概括起来讲,*的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大,分布趋于集中。*省作为门类齐全的纤维大省、面料大省、服装大省,服装年产量、销售额、利润都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作为纺织行业的生产大省和市场大省,有43家企业进入行业“双百强”,支撑着中国印染业的“半壁江山”;化纤产量占全国26%,印染布占全国50%,生丝及丝织品分别占46%、53%,针织品占20%,服装占15%。*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海派服饰的发源地,拥有中国纺织大学、拉萨尔国际服装设计学院、*服装科技信息中心等众多的服装教育及研究机构,在全国纺织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聚酯聚合能力为1264万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65.2%。近年来,*地区的纺织业集群现象日益凸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的全国32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36个特色城(镇),*地区占了很大比例。如孕育了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神花经编毛巾7个全国产销“单打冠军”的常熟市;拥有*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4家上市公司和3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纺织企业的江阴市;唐朝时即已“日出万丈布”,如今被形象地称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县;化纤能力高达140万吨的*区;领带产量占国内80%、全球30%的浙江*市;家纺布艺产品年销量达50亿元的余杭区;一个衬衫产品售出15亿元的诸暨市枫桥。这些市县、城镇的纺织业快速发展,成为当地解决群众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吸引外来资本、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柱。

(二)产业链条长,专业市场发达。*地区已形成从纺织原料、织物织造到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较长的纺织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产品丰富多样。纺织产业市场化程度高,专业市场网络化。如*市纺织业专业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主要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原料市场、装饰布市场、大唐袜业市场、*领带城、上虞伞布市场、新昌兔羊毛衫市场等。其中,位于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是全国面料市场的“晴雨表”,是亚洲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去年成交额达226亿元。中国轻纺城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35万间,拥有4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其中纺织品市场13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设备改造步伐快,技术装备水平高。近年来,*十分重视纺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投入,各种新型纺织加工设备明显增加,并成为全国喷水织机最集中的地区。化纤行业,多数采用的是涤纶长丝和聚酯国产嫁接装备。织造行业,多数为进口纺机、织机,主要来自比利时、日本和意大利等世界三大纺机先进国家,无梭化程度高,部分企业如纵横集团、越隆纺织、南方集团等甚至高达100%,居全国领先地位;*吴江的盛泽、南马两个乡镇拥有无梭织机4万台,比*县的织机多三分之一,拥有千台织机的企业不在少数。印染行业,生产装备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装行业,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管理技术,立体熨烫包装,吊挂式生产流水线等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

(四)名牌产品多,知名度高。*纺织业的上、中、下游产品知名度高,部分产品是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省437个著名商标中,纺织业商标有72个,占16.5%;27个驰名商标,纺织业产品有红豆、虎豹、波司登、AB、阳光、梦兰、雅鹿等7个,占26%;“波司登”羽绒服连续9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20*年“波司登”的品牌价值达36.18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服装品牌。*是中国的面料基地之一,“阳光”、“黑牡丹”、“太平洋”等一批面料品牌支撑起了“*面料”的天空,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等企业生产的超薄色织府绸、牛仔布及色织布在国内独领。浙江省首次推出的十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纺织服装独占七席——湖州织里的中国童装、宁波鄞州的中国服装、*的中国领带、诸暨大唐的中国袜业、海宁的中国皮革、义乌大陈的中国衬衫、义乌的中国袜业等七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以发展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等会展经济为动力,把服装业全面推向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快发展步伐。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纺织业

进一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分析其成功之处,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超前理念,营造先声夺人、先人一步的优势。*地区的纺织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效益好,主要根源在于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理念超前、敢于创新。一是思想解放早,行动快。如*人“嗅觉”灵敏,“钻空子”意识敏锐,“敢为天下先”。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时代,*就发展乡镇集体企业;80年代中后期,*人把当时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当成机遇,兴办了轻纺市场;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投入400多亿元,引进先进无梭织机3万台,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无梭化”革命;我国加入WTO前后,*人又瞄上外贸出口,使出货值五年翻了近四番。二是商机意识强,理念新。*的纺织企业营销机制灵活,投资决策快捷。如浙江的纺织服装民企得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规定,部分原产于香港的商品,20*年将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后,从中觅到了商机,纷纷准备到香港开设新厂或直接买厂。*的纺织企业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舍得以重资揽才,善于以事业用才,注重以感情留才。积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教育经营管理者的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和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引进项目、合资合作等机会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智力交流。20*年,浙江省组织200家企业经理,包专机飞抵东北地区网罗人才,其中民营企业就占了87.5%。地处*市的天龙控股集团、浙江龙盛集团、香港裕福服饰等6家纺织外贸类企业的老总,奔赴浙江工程学院招揽人才。*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与*工程技术大学联合成立“*纺织工程产学研中心”,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三是定位高,目标大。*提出了打造“世界第六大国际时尚之都”的目标;*市从历史、文化、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建设“中国女装之都”的战略构想;*市余杭区借助“中国布艺名城”、“中国丝绸织造基地”两张金名片,倾力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生产基地;*市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纺织中心,建设江南水乡名城”。这些目标都非常鼓舞人心,激人奋进。

(二)狠抓科技创新,营造规模扩张、产业升级的优势。一是大面积进行技术改造。*县为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20*年和20*年连续两年开展“技改投入年”活动,分别投资65亿元和85亿元,助推*县20*年重返全国十强县,去年又晋升到第八强;今年又开展了“产业升级年”活动,技改投入力争超过90亿元。目前,*的高温高压染色机有三分之一,热定型机有三分之二,碱减量机有三分之一,平网、圆网印花机有40%属于进口,主要引自西欧、日本、台湾、韩国等地。嘉兴王江泾镇20*年增加喷水织机5600台,70%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实现了设备无梭化。*市要求新上项目一律使用精密纺机,目前有精密纺机13万锭,占全市纺锭总数的1/3。二是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的纺织企业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进口纺纱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并与ERP等管理信息系统联接,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许多服装企业装备了CAD和CAM系统,配备了吊挂流水线,并大力应用新型纺织面料、原辅材料,开发花色品种,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紧跟世界服装产品流行趋势变化,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雅戈尔等公司正在尝试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恒柏集团、步森集团、冠友集团等一些上规模的企业普遍应用了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CAD/CAM技术。*众望布艺有限公司拥有比利时剑杆织机、法国电子印花机共150余台,拥有比利时SOPHIS及浙江大学CAD设计系统10套,年产值超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三是努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宏源集团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技术而开发的精密纺机、高速弹力丝机,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并能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万吨大豆蛋白纤维项目在常熟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竣工投产,成为至今为止我国在纤维领域中唯一的原创技术。地处*钱清镇的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发纯涤纶仿麂皮系列、弹力麂皮系列等产品,其总量的85%出口到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县“舒美特纺织”、“二印”、“稽山印染”等3家企业的4种产品获万泰生态纺织品认证,取得了冲破欧美纺织品市场“绿色壁垒”的通行证。

(三)创新营销方式,营造产品升值、抢占市场的优势。一是积极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主要采用了“外联”、“内合”、“前拓”、“后夯”等手段。在“外联”上,雅戈尔与美国著名的服装公司KELLWOOD签订协议,合资组建一家衬衫公司,将于今年5月份投产运行,预计第一年出口规模不少于250万件,全部出口到美国。在“内合”上,*市的数家纺织企业强强联合。在“前拓”上,波司登、阳光等品牌冲入国际市场。在“后夯”上,*市余杭区的“华思特”、“紫曼丽”、“艾森”等4家企业,总投资1个亿,从国外引进国际最先进流水线。浙江民营经济的壮大过程其实就是品牌提升的过程,从最初的无牌假冒,到贴牌生产,再到自创品牌。现在像浪莎、康奈、衫衫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二是拓宽销售渠道。有的纺织企业采取网络式,通过专卖店、专卖柜、地区总、收购商业网点等形式,形成对区域内的垄断能力和规模经营;有的采取直销式,组织车队和人员在省级城市的超市连锁店、特殊通路和中大型热点、旺铺进行直销;有的采取平台式,在大城市扶植一至二家资金雄厚、仓库吞吐量大、管理能力强的大型经销商,或厂家自设中转库,形成一个物流平台,加强了对终端的控制和服务;有的采取辅助式,在划定的区域内由终端业务员联系业务完成要货订单,也就是将策划、宣传、促销活动、业务与单纯的物流完全分离。三是重视会展载体。如*举办了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高档纺织品面料、辅料及配件展览会和大韩民国纤维服装展览会,并将逐步在*建立面料业高层对话机制,适时召开国际纺织面料的高层峰会。*举办了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纺织、针织机械及印染设备展览会。*即将举办首届中国(*)·纺织新概念论坛;温州即将举办国际服装面辅料及制衣设备采购订货会、国际服装特许经营交易会。这些会展活动对于增强纺织行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地方知名度,将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注重优势互补,营造借牌造势、借力推进的优势。在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三地各有其优势,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作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强、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又取得2*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为*经济安装了“加速器”、增添了“辐射源”。苏浙两省注重和*经济的全面接轨。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承接和放大*的要素辐射。苏浙两省甘当“配角”,争当“名角”,利用和依托*的金融、信息、技术等资源,加快与*的有序联动、优势互补。浙江民营企业把*作为平台,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借助*,改善了技术、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结构,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浙江在*兴办的企业总数有5万家,总投资规模达500亿元。这些企业带给*及周边地区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善于捕捉商机、抢占先机。苏浙两省把“接轨*”当作一个常设课题,在政策上、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出与*错位发展的思路,即挂靠优势产业,填补空白产业。以*市为例,纺织业在*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属于扩散和转移的对象,*市则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产业,使之成为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同时,*市的很多纺织品设计都出自*的大专院校。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凝聚合力、跨越发展的优势。*地区把优化环境作为纺织业做大做强做优和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命线。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县出台了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创立品牌的奖励政策,对当年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重奖150万元,授予企业有功人员“县长奖”;对获得“国家重点保护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的奖励20万元;对获得省级及以上著(驰)名商标的本县企业,其品牌产业在实施扩产或技改项目时,投资总额超过*万元的纺织项目,县政府重点扶持;对获得市级著名商标的,奖励2万元。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如*市为打造“中国女装之都”,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的女装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快女装产业发展的意见和20项政策性措施,举办了*市女装产业发展工作新闻会,开展了“十强女装生产企业”、“十大女装品牌”和“十佳服装设计师”“3个十”评选活动。三是营造良好的设施环境。*地区以市场、园区、交通为重点,大力优化纺织业发展的“硬环境”。如*省*市将建设一个比中国轻纺城更大的市场,挑战浙江省*市中国轻纺城的亚洲霸主地位。而中国轻纺城也未雨绸缪,计划投资8亿元进行扩容,并于3月份动工。新市场占地3*00平方米,门店多达1600个,将于20*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市决定在江干、*区各建一个女装产业园区,在西湖边的武林路、杭海路各建一条时尚女装特色街。四是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成熟的投资商来说,规范胜于优惠,制度重于政策。*县积极树立诚信观念,努力打造“诚信*”。20*年*县外商投资企业突破400家,其中近一半外商将资金投向了纺织服装类企业,仅引进无梭织机就达近万台。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与建设全市纺织骨干基地的要求相比,我县纺织业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外向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使与周边县区相比,在发展水平、增长后劲、未来潜力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县作为全市的经济强县之一,应当在全市打造“中国棉纺织之都”的进程中有更大作为。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立足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紧制定和完善纺织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总体思路上,我县应按照“一业特强、多元发展”的原则,“创造特色抓重点(家纺业、服装业),营造规模上档次,制造精品创名牌”,力争用三至五年建成行业集中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国棉纺织之都”生产基地。在产业布局上,以湖滨、陈户、闫坊为重点,努力打造织布、老粗布(生态布)、毛巾三大纺织产业集聚带。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积极拉长纺织产业链。对化纤、纺织的上、下游产业进行战略性改造,尽快打破“有布不成衣”和“中档产品、一般价格”的局面,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的中高档化和高附加值性。20*年—20*年重点抓家纺业,20*年—2*2年重点抓服装业。在资金投入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着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注重内资的吸收和利用。

(二)进一步加大对纺织业的引导扶持力度。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纺织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看准了的,就大胆试、大胆地闯”的创新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政策介绍、法规宣传、典范推广、信息通报与反馈,为纺织企业搞好服务。要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效率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办事一条龙、收费一窗口,建立一条联络热线,搭好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提供一套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审批、核准、许可,根治一切“三乱”行为,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县人才中心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库,定期各类人才信息,为纺织企业搞好人事。要合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扶持纺织企业发展。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建立技术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努力实现资本运作。对当年实际投入超过500万美元的外商独资项目和1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给予“一厂一策”的扶持。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1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会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在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国家定义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纺织产业担负着责任,作为纺织产业重要基础的纺织集群地区也担负着责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从2002年开始,把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作为发展纺织经济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十年来,试点地区由38个市县镇扩大到191个市县镇,其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集群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提升、企业遍布、民富税增,为我国建成纺织大国立下汗马功劳。

今年是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开展十周年。十年来,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广大职工创造了许多鲜活的集群经济发展经验,值得推广;面对未来,集群工作也要总结成绩,找出不足,特别是思考交流在新的形势下集群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因此,本次会议一方面总结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产业集群经济的十年发展,一方面交流了模范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经验,明确了今后发展思路。同时树立典型、奖掖先进,表彰了首批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第三批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突出贡献工作者,并颁发了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十年贡献奖。第十二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授牌仪式也同期举行。

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引下,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除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等经济因素外,还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协会的服务以及规模经济集聚区自身的发展与拉动效应、企业家的拼搏与努力,以及全国性纺织行业组织及时、正确的引导与服务。

产业活力生动体现

“产业集群的发展生动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纺织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纺织工业发展最生动的表现,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改革焕发产业活力的最根本体现,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础。产业集群是改革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改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在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产业集群的十年总结大会,正值十之后的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因此这次的会议精神应该是,围绕十的主要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这之中,关键的就是转型升级,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在于集群的转型升级。他说,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十精神和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要准确地判断我们的经验和问题,要对前十年的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我们仍然处在重要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面临的不再是传统的三大领域,是全球分工新定位;不再是简单的扩大出口,要研究国际竞争新优势;不再是简单地扩大投资规划,主要是进行结构调整。今后,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群重要的工作方向。杜钰洲最后说,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同时市场潜力仍然巨大,我们面临着国际国内各种困难,集群要抓紧内在,行业带领企业共同挖掘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会上阐述了对产业集群工作的重要意见,他指出,产业集群的发展关系着纺织强国目标的最终实现。要继续务实做好产业集群试点工作,联合会要突出重点、深化服务促进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当前行业的现状,国际国内经济都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对中小企业居多的产业集群来说,还会面对融资难、民工荒等很多问题。因此,要着力增加创新驱动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新经济体,保障长期发展的后劲。纺织行业转型的关键在于,大企业做实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公平连接,共同发展,和谐共容的产业发展方向。集群要因地制宜,牵线搭桥,提供资源,尽可能多地提供有效服务。另外,今后产业集群的工作还要重点关注社会责任和统计工作、以及企业员工的待遇问题。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

十年前的2002年12月24日,也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获得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特色城(镇)称号的地方进行了首批授牌,38个市(县、区)签署了“十二五”期间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共建协议书,被列为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开拓了新型的纺织产业集群工作,具有重大的行业战略意义。

2007年和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分别了《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概况,集群形成的背景、推动力,产业集群的地位、作用、优势,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对集群经济如何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

由于各地对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都采取了有力措施,集群的调整升级逐步迈出了实质步伐,在质量、效益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十年来,集群整体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节能减排和环保水平、产品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都有明显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实效,市场开拓和集群品牌建设有起色,集群内企业间的协作有发展,市场自律和社会责任有进步。但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纺织集群发展之路还很漫长,发展空间也很大。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2

关键词: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方法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extile also became an important to live.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extile enterprises in the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work on metho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the proposed method, from attention to observe, serious test, good at and strengthe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in improv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work.

Keywords: textile 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ork method

中图分类号: K82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从传统的手工业逐渐演变成当前的一项技术活,这个演变的过程是为了提高纺织的效率,促进纺织品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传统的手工纺织具有效率低下、纺织质量差、线条参差不齐等缺陷,不利于其商业化的形成和推广。因此,在很早以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各种纺织机器。目前,纺织已经成了一项独立的技术活,在我国国内建成了很多纺织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研究如何将多种不同的纤维组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加工的方法,以及在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机器的使用以及化学原理方法等等。纺织主要包括纺纱以及织造,在纺织过程中对于纤维排列的方向一般是通过机械来解决的,其排列方向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并且具有一定的间距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纺织质量问题仍不断出现,纺织质量受到了纤维材料质量的影响,也跟纺织中使用的机械设备有重要关系,同时,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态度对纺织质量影响是很大的。除此之外,纺织企业的工作环境以及纺织工艺流程的设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质量。因此,作为纺织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整个纺织过程中各方面因素的控制,以不断提高纺织的质量。但目前,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工作方法不对,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纺织质量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提出了建议。

一、当前纺织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忽视对事物的观察和本质的探讨。很多纺织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在工作中没有培养观察能力,且忽视了对事物本质的探讨。诠释事物的本质,要求观察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但是,纺织技术人员在观察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其观察结果多含有主观色彩,且将观察的角度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领域中。同时,技术人员在观察中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没有从观察的现象去深层次探讨纺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观察成果成了无用功。

第二,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观察之后,很多时候并没有进一步进行试验,以证实纺织工作中各个因素对工作质量的作用。因而无法为优化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成果提供一定的依据,无法通过改善纺织环节中的某一技术缺陷来促进整个技术支撑系统的协调。

第三,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调查事物进行分析总结的工作态度。对纺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通过设置一定的试验方法验证其运作的规律之后,应该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一定的规律,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该规律来更好地指导工作的进行,但是目前很多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这种工作态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前期观察和试验工作所带来的成效。

第四,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调查的精神。对纺织生产中各项数据进行调查和处理,是发现存在问题的第一步,只有经过准确的调查,才能为优化生产流程提供依据,但当前调查这一工作在纺织企业中往往被忽视。

二、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

首先,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对事物的观察,并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思考,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提高工作水平。在纺织企业中,观察是指: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 为一定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获取直接信息的基本方法, 是科学赖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 要了解事物的本质, 必须通过事物的现象, 而对于事物现象的获得, 主要依赖于观察, 人们只有通过科学的观察, 才能获得事物的各种直接知识。观察要遵循客观和全面的原则。客观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努力避免主观偏见和谬误;全面就是要求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 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问题, 从而把握事物的全貌。因为事物的不同性质, 都是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来的。只有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一问题, 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例如: 在老并条机上纺涤棉产品, 常出现缠皮辊现象, 那就要从皮辊材质、涤纶原料等各方面观察, 认识才能比较全面。在生产过程应该加强对纬缩产生时的投梭方向、纬缩形状等的观察。

其次,在观察出现的现象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假设并设置一定的试验进行验证,通过对生产中各因素的控制,来优化纺织生产的结果。试验是在主观的设定条件下进行研究, 以探索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的相互影响和规律, 从中获得所希望的结果。在生产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存在, 而且它们之间又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这使我们不能单靠直观认识它的本质, 因此只能设定条件, 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 制定方案, 优选结果。由于生产过程是多因素、多量次的影响, 试验不可能逐一进行, 为了既能提高效率又不遗漏最优因素构成, 在纺织生产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抽样试验和数理统计方法。

再者,当防止试验结果出来之后,工程技术人员应针对试验结果,分析其规律,并通过总结,将其作为以后工作中控制生产的重要规律加以应用,以提高纺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应该鼓励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纺织企业最常用的是抽样调查法和跟踪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是一种最常用的调查方法。它是从全部调查对象中抽出一部分进行调查, 并依据所获得的数据对全部调查对象的数量特征作出一定可靠性的估计判断, 从而达到认识全部调查对象的目的。同时还有跟踪调查法,它是对调查对象向前运动的状态、过程作持续地调查方法。

三、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对企业生产现场的观察,要求多深入生产第一线,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观察要和思考相结合, 使其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探索,以促进纺织企业的发展,因为纺织企业是多工序、多机台、多品种、多因素, 而且是连续生产, 所以抽样调查方法在纺织企业中应用最广。抽样调查可以用较少的人力、时间和费用, 达到对事物总体有较准确的认识。另外, 产品质量调查如棉纱棉布断裂强度、棉布耐磨等破坏性试验, 只能进行抽样调查;再者,在生产实践后的认识过程中, 分析和综合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 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分析和综合, 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 然后在综合的基础上再分析、再综合,不断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最后,应在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推广调查法,以提高试验结果的科学性,为企业的纺织生产提供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毛新. 当前国际流行的五大纺织技术[J].中国纺织报,2003(8).

[2]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统计组.常用数理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19.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6-9.

[4] 陈惠钦,王兆阳,汪嘉明,等.实用科技写作指南[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22, 47, 123.

[5] 李先敏.关于布面扭结纬缩的研讨[J].棉纺织技术, 1980,(3):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