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纺织厂实习报告

纺织厂实习报告

时间:2022-12-17 20:03:48

纺织厂实习报告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1

时光飞逝,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走入社会,融入这个大家庭,读了四年大学,老师们总是跟我们讲“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我想在这毕业之际,我们终于能够把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生活,学校在我们正式进入社会之前安排了这次毕业实习。

实习是一种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我们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实习对于培养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我们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毕业实习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前提,通过实习,我们可以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们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任务

此次实习使我们大学四年里面的最后一次实习,也是我们最为重要的一次实习。在大一到大三之间我们先后进行过金工实习,参观实习等,而这些都只是学期之间的最基本的实习而已,和这次的实习有很大区别的。这次实习是目的性很强、对我们帮助最大的一次。我们是满怀热情,对于这次实习同学们都是很激动的,完成这些任务将能使我们能够顺利的离开学校而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无论是毕业实习也好还是学期之间的金工实习也好,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都是让我们能够通过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把所学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进入企业实习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遇到许多以前在学校和课本上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和没有见过的问题,当我们遇到这些难题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以往积累的实习经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把它都牢记在心,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企业实习的时候,不仅要认真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我们不仅要学习认识,还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以后的路打下基础,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时间

XX年3月

四、实习地点

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

五、实习企业概况

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是在原郑州一棉有限责任公司(国棉一厂)的基础上,经过企业改制成立的一家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0万元,成立于XX年4月,位于郑州市新郑龙湖镇双湖东道2号纺织工业园区,占地377.5亩。

公司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选用德国、瑞士、日本、法国等国际最先进工艺装备。主要生产高档纯棉精梳无接头纱(线)及转杯纺纱,重点开发高档宽幅家纺面料以及弹力服装面料、新型纤维混纺交织服装面料及高档纯棉服装面料等系列产品。主要产品包括:纯棉精梳纱、纯棉精梳股线、纯棉转杯纺纱等。

公司整个项目完成后,将最终形成精梳环锭纺15万锭、紧密纺10万锭、转杯纺9720头,无梭织机1500台,年产各类纱线54000吨,高档面料15000万米的规模,年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人民币。

六、实习内容

(一)实习的具体内容

(一)开清棉

1.车间目的 将原棉或各种短纤维加工成纱需经过一系列纺纱过程,开清棉工序是纺纱工艺过程的第一道工艺。本工序的开清联合机完成下列任务:开清棉工艺流程:(1)开松:通过开清棉联合机各单机中的角钉、打手的撕扯、打击作用,将棉包中压紧的块状纤维松解成0.3~0.5g重的小棉束,为除杂和混和创造条件,为分离成单纤维作准备。开松过程中尽量减少杂质碎裂和纤维损伤。 (2)除杂:在开松的同时,去除原棉中50%~60%的杂质,尤其是棉籽、籽棉、不孕籽、砂土等大杂。应减少可纺纤维的下落,节约用棉。(3)混和:将各种原料按配棉比例充分混和,原棉开松好,混和也愈均匀。(4)均匀成卷:制成一定重量、一定长度且均匀的棉卷,供下道工序使用。当采用清梳联时,则输出棉流到梳棉工序各台梳棉机的储棉箱中。

2.机械设备该车间机器设备比较多,有抓棉机、凝棉器、混棉机、开棉机、给棉机、成卷机和一个大型的除尘设备,耗电量较大,所以每天工作的时间不多,上班的班次也较少,因为机器比较多,所以工人比较少。

3.工艺流程 原棉→a002d型圆盘式抓棉机→a045b型凝棉器→a035b型混开棉机→a045b型凝棉器→fa106b型豪猪式开棉机→a045b型凝棉器→fa046a型振动给棉机→a076e型单打手成卷机→棉卷

4.车间产量 一个标准的棉卷有65个卷,重34.5斤,合17.25kg,除去棉卷中间的轴(重1.6kg),一个棉卷的质量为15.65kg,一台机器每3.3min出来一个产品,1个小时18个,共有4台工作的成卷机,所以一个车间的产量为1126.8kg/h.

5.运转生产部分 (1)由于该车间机器较多,都是自动运行的,所以看管的工人数很少,一般白天2人,晚上3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工作。(2)机器工作时,机器内部2小时清洁一次,机器外部每班一次,工作量大时,机器内清洁力度加大。

(二)梳棉

梳棉是利用梳棉机,借助针面运动,把小棉束梳理为单纤维状态,进一步去除杂质和不可纺的短纤维,使纤维平行伸直,最后制成棉条盘入条筒中。经过开清棉联合机加工后,棉卷或散棉中纤维多呈松散棉块、棉束状态,并含有40%~50%的杂质,其中多数为细小的、粘附性较强的纤维性杂质(如带纤维破籽、籽屑、软籽表皮、棉结等),所以必需将纤维束彻底分解成单根纤维,清除残留在其中的细小杂质,使各配棉成份纤维在单纤维状态下充分混和,制成均匀的棉条以满足后道工序的要求。

梳棉工序的任务是(1)分梳在尽可能少损伤纤维的前提下,对喂入棉层进行细致而彻底的分梳,使束纤维分离成单纤维状态。(2)除杂在纤维充分分离的基础上,彻底清除残留的杂质疵点。(3)均匀混和使纤维在单纤维状态下充分混和并分布均匀。(4)成条制成一定规格和质量要求的匀均棉条并有规律地圈放在棉条筒中。

(三)并条、粗纱

a.并条:梳棉机生产的生条,纤维经过初步定向、伸直具备纱条的初步形态。但是梳棉生条不匀率很大,且生条内纤维排列紊乱,大部分纤维成弯钩状态,如果直接把这种生条纺成细纱,细纱质量差。因此,在进一步纺纱之前需将梳棉生条并合,改善条干均匀度及纤维状态,这道工序叫做并条。并条工序的主要任务是:(1)并合:将6-8根棉条并合喂入并条机,制成一根棉条,由于各根棉条的粗段、细段有机会相互重合,改善条子长片段不匀率。生条的重量不匀率约为4%左右,经过并合后熟条的重量不匀率应降到1%以下。(2)牵伸:即将条子抽长拉细到原来的程度,同时经过牵伸改善纤维的状态,使弯钩及卷曲纤维得以进一步伸直平行,使小棉束进一步分离为单纤维。经过改变牵伸倍数,有效的控制熟条的定量,以保证纺出细纱的重量偏差和重量不匀率符合国家标准。(3)混合:用反复并合的方法进一步实现单纤维的混合,保证条子的混棉成分均匀,稳定成纱质量。由于各种纤维的染色性能不同,采用不同纤维制成的条子,在并条机上并合,可以使各种纤维充分混合,这是保证成纱横截面上纤维数量获得较均匀混合,防止染色后产生色差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化纤与棉混纺时尤为重要。(4)成条:将并条机制成的棉条有规则的圈放在棉条筒内,以便搬运存放,供下道工序使用。

b.粗纱:粗纱是纺织的一道工序,可把熟条加工成不同支数和不同捻度的粗纱,以供细纱工序使用。

(二)实习中资料的收集和总结

经过此次实习,对我个人来说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和认识。一个社会的复杂程度不是书本就可以描写完的,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内涵,而一个企业的文化也不是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习就能够理解的。

这次的毕业实习对我的帮助很大,我遇到了许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最终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也使我认识到必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以使自己尽快适应社会。

七、实习感想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2

从建国初的“人民衣被甚少”的供给制到今天的纺织服装大国;从“蓝衫军”的清一色到五颜六色的时尚;从化学纤维的空白到世界领先……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纺织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了“阵痛期”的转型和调整。如何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为重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踏雪寻梅。再回首,一份感动和自豪跃然纸上。

机构变革

纺织工业部成立

1949年11月1日,纺织工业部正式成立,曾山为纺织工业部第一任部长。

轻工业部

1970年7月1日,原一轻部、二轻部、纺织工业部正式宣布合并为轻工业部,钱之光任部长。

纺织工业部

1978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于1978年1月1日开始分开办公。

中国纺织总会

1993年6月21日,中国纺织总会成立。中国纺织总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授权其对全国纺织行业进行行业管理,其重点是“搞好行业规划,实施行业政策,进行宏观指导和为企业提供服务。”任会长。

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8年4月,国家纺织工业局正式挂牌,杜钰洲任局长。提出今后三年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服装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抓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把国产面料顶替进口作为近期的主攻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1998年9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为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

2001年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国内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等9个委管局。纺织行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管理和监督。

200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20万字的《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分析客观、评价中肯、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咨询服务活动进入市场化轨道。

体系完善

人造丝

1950年4月29日,中财委同意以合营的办法,使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早日开工。1951年4月纺丝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生产人造丝。

亚麻

1950年7月1日,由苏联帮助设计和提供设备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动工建设,填补了我国亚麻纺织工业的空白。

麻袋

1951年2月14日,由于原料有限,纺织工业部在全国麻袋生产会议上决定,麻袋销售采取按用袋单位需用情况按季向工厂订购的方法并统一规定了标准麻袋的用麻量。

粘胶纤维长短丝

1961年1月,粘胶纤维长短丝设备系统全部试制成功,并在上海安达化纤厂安装试用。随后,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粘胶纤维厂――南京化纤厂、新乡化纤厂、杭州化纤厂、吉林化纤厂相继动工建设。

合成纤维

1970年1月7日,轻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联合报告,要以综合利用石油资源为主,发展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

十大行业

1984年7月5日,《经济日报》刊登《我国纺织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全面发展完整体系》一文指出,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布局合理,棉、毛、麻、丝绸、化纤、复制、针织、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十大行业全面发展,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个体经济

1979年1月,浙江义乌全县28个集市恢复原来的传统集期,稠城镇县前街开始出现小百货市场。经过发展义乌成了我国小商品批发基地,随后“义乌现象”席卷全国,不仅带动经济的发展,也促进民营经济的繁荣。

国际期货交易

2006年12月18日,PTA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PTA期货合约上市直接关系到中国化纤工业乃至纺织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备受国家、行业、企业以及金融系统高度重视,将为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发挥重要作用。PTA期货合约上市有利于完善PTA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国化纤等行业的竞争力。它的上市也填补了国际期货交易品种的一项空白。

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

2007年1月19日,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成立。该联盟对促进产业的资源结构整合和新型经营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纺织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升级起到助力作用。

羽绒服装技术委员会

2008年8月11日,全国服装标准技术委员会羽绒服装分技术委员会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不仅是我国服装体系的完善,也标志着波司登正式成为羽绒服装国家标准的主导者。

基础建设

第一批毛纺织厂

1951年,中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毛纺织厂――青海毛纺织厂、呼和浩特第二毛纺织厂、兰州第一毛纺织厂和陕西第一毛纺织厂等动工建设。

株洲苎麻纺织厂

1956年12月,湖南株洲苎麻纺织厂动工建设,于1958年3月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苎麻纺织厂。

“三线”建设

1964年,国家把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作为当时工业的发展重点。为此,纺织工业部迅速组织力量,从沿海部分纺织机械厂中分迁一部分人员、设备,在三线地区新建了6个纺织机械厂和专件厂,成为当地纺织的主要力量,带动了西北纺织工业的发展。

林芝毛纺厂

1966年5月4日,国家计委批准纺织工业部将上海纬纶毛纺厂迁往,改建为林芝毛纺厂。这是第一家现代纺织厂。

湖北化纤厂

1969年5月,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湖北化纤厂已动工,于1973年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专门生产强力粘胶帘子布的大型工厂。

兰州第三毛纺织厂

1976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西北最大的毛纺织厂――兰州第三毛纺织厂建成投产。

香洲毛纺厂

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四川维尼纶厂

1983年5月19日,我国第一个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化工化纤联合企业――四川维尼纶厂,由国家正式进行验收。

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

1984年12月8日,我国第一条年产4千吨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最近在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通过鉴定,正式投入生产。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

1990年11月12日,纺织工业部直属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为特大型化纤骨干企业。

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

1992年7月18日,由纺织工业部牵头主办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华诚集团公司

1992年11月6日,以纺织工业部所属的华诚财务公司为核心的华诚集团公司在京成立。这是国务院经贸办批准的第一家以金融资本为龙头的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是金融体制改革3L--新的尝试。

科学技术

郝建秀工作法

1951年8月,青岛国棉六厂女工郝建秀自1950年5月生产竞赛开始以来,每月平均每日出皮辊花6两左右;1951年3月以来,进一步降至4两半。为此,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普遍开展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全国掀起了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热潮。

951织布工作法

1951年11月1日~21日,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在天津联合召开全国织布工作法会议,总结出《1951织布工作法》o这是集中了青岛、上海、天津和东北等地区织布的先进经验,经过20多天的表演、观察、测定、分析和讨论而总结出来的。

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

1966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苏省无锡丝绸印染厂职工刨制成功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和其他配套设备,使我国丝绸印花工业摆脱了笨重的手工操作。

羊毛衫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

1974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实现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看台能力,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开辟了广阔前景。

丙纶丝规模化生产

1983年7月8日,年产1000吨丙纶丝生产车间,在广东省新会合成纤维纺织厂建成投产。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丙纶丝生产车间,所用设备是我国制造的。

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

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大型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制成功,通过鉴定。由此,我国进入了用国产大型、成套化纤设备装备化纤工业的新时期。

化纤仿毛技术

2002年2月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化纤仿毛技术世界领先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纤仿毛”是从形状和性能上用化纤丝模仿羊毛。从而达到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目的。采用化纤仿毛特种变形纱纺织的服装面料,不仅具有羊毛织物的风格和手感,还有外型挺括、吸汗导湿、免熨烫、可水洗、成本低等特点,是制作新一代军服和职业装的理想面料,目前已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智利、土耳其、朝鲜等国家。

植物蛋白丝作纤维

2003年4月1日,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

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奖

2004年10月1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首次全国纺织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作了题为《加快纺织科学技术进步,为早日建成现代化纺织强国而努力》的报告,并结合《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提出了纺织科技进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需要重点攻关的28项关键技术、十大新型成套设备技术攻关产业化目录做出了明确定位和导向。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对今后促进我国纺织工业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行业、企业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

2005年11月6日,以支持和推动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的香港桑麻基金会2005年度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获首个桑麻纺织科技大奖。

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纺织行业有5个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型技术及制品开发”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

2009年2月17日,由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共同承担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项目通过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是对传统纺纱技术及理论的突破,是一项重大的原创技术;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中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换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称赞“这种纺纱技术是一种对传统纺纱技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目前,“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纺织系统推广应用。

管理创新

棉花检验

1950年8月21日~9月4日,纺织工业部在全国棉花检验会议上,根据优棉优价政策,拟订了等级差价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检验方法与标准,并决定各地建立纤检机构,这样可以杜绝作假,提高棉花品质。

统购棉纱

1951年1月4日,中财委《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o规定自即日起公、私纺织厂的棉纱布均停止在市场出售,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统购。在原料紧缺的情况下,实施棉纱统购,确保了供需的稳定性。

八级工资制

1951年10月10日,纺织工业部公布《棉纺织工人工资制度调整方案》。计时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计件工人废除累退,实行无限制计件工资制。

供销

1952年3月,纺织工业部与贸易部联合下达《1952年花纱布供销办法》。兴法规定,自1952年起部属国营棉纺织厂与贸易部门由加工关系改为供销关系。

三班8小时制

青岛纺织管理分局根据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为解决棉纺织厂的劳动力过剩问题,逐步改开三班8小时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1952年9月12日,纺织工业党部组就纺织系统实现“三班8小时制”上中央作报告请示,并得到批准。

布票

1953年,由于棉粮等物资短缺,全国实行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直到1984年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不再票和絮棉票。这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满足内需,转向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统购和统销

1954年9月14日,政务院为了进一步取缔市场投机、巩固物价稳定,《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粮的统购

和统销。

四班三运转

1979年10月4日,纺织工业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工业局劳动局发出《关于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意见》,核实下达第一批棉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计划和新增劳动力指标。

全额利润留成

1980年7月8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的以局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办法是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内,在保证规定的生产增长速度、累计上缴利润和出口纺织品换汇额的前提下。每年实现的利润的90.5%上缴国家,9.5%留给局、公司和所属企业。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988年1月,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海南)的省级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成,并颁发了认可证书和印章。纺织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部级检测中心到省级、直辖市级检测中心(所)的全国性产品质量监督网。

产业集群试点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始进行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以促进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第一批选择了38个县、镇,到目前,已经有145个县、镇成为试点地区。这些地区有17万户企业,800万职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其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纺织产业集群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2003年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中储棉公司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

出口许可证制度

2004年2月23日,美国开始对中国胸罩、针织物及晨衣等纺织品的进口实施7.5%的配额限制,限制将维持一年时间。为此,中国开始对国内相关纺织企业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

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160多家纺织骨干企业发出倡议,在全行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并积极推广执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纺织行业是全国各产业中最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业。《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是全国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纺织行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提升了行业的内在竞争力,而且为国家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政策法规

化纤发展规划

1960年8月23日,中共纺织工业部党组向中央作了《关于纺织工业发展方针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提出的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方针,即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家生纤维与野杂纤维同时并举、专业生产与多种经营同时并举、原材料的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应该采取必要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此后很长时期,这条方针,特别是大力发展化学纤维,成为纺织工业的一条重要方针。

《工业七十条》

1961年11月10日,纺织工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工业七十条》)的指导下,进行了行业整顿,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纺织工业体系。

标准制定

1977年年初,轻工业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棉纺织印染产品质量会议,基本上审定通过了《棉纺织行业推行公制实行办法(草案)》《棉纺行业推行公制后有关纱布价格问题的意见》《本色棉纱线国家标准修改说明》等22项有关标准的文件。还组织有关单位修订了《桑蚕丝标准(试行稿)》《棉纱棉布折合单位产量计算方法》《棉纺细纱断头测定计算方法的规定》、《棉布下机一等品率检验、计算方法的规定》等。

1978年7月25日,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外贸部联合发出《关于贯彻棉纱、棉布、印染布等16项国家标准的通知》,规定从1978年lO月1日起,开始按照国家标准总局的16项国家标准(试行)的规定检验、定等、考核,并对外销产品的质量检验附加了补充规定。

计量单位变更

1979年1月1日,根据国家纪委、经委、统计局的通知,从今年开始,纱线计量单位由英制“件”改为公制“吨”,细度单位由英制“支”改为公制“号”,公定回潮率由9.89%改为8.5%。织物计量单位由“米”改为“平方米”和“米’’的复用单位。

服装划归纺织工业部

1986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通知》,标志着服装行业正式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这是服装行业第一次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战略决策,开始了以服装为龙头带动整个纺织工业发展的“大纺织战略”。

“六个优先”

1980年1月8日,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纺织机械生产由纺织工业部管理

1982年7月11日,为了更好地为纺织工业服务,而又避免重复生产、盲目发展,纺织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商定,纺织机械的生产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务委员薄一波称赞这是机构改革后的一件新事物。

棉花上市买卖

1984年3月6日,《国务院关于控制棉田面积和搞活等外棉经营的通知》指出,我国棉花过去靠进口平衡改变为自给有余,并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今年我们对棉花的政策应当是:稳定和适当控制棉花种植面积,积极鼓励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对等外棉(即国家规定的7个等级以外的棉花)的经营要放开,允许上市买卖,多渠道经营。

按质论价

1984年3月23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下达《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获得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的产品及纺织工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出的优质产品,可以分别加价15%、10%和5%;新产品和工艺复杂、花色新颖、市场适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上浮动10%;花色陈旧、市场滞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下浮动10%;质量低劣、缺经短纬、粗制滥造的产品,实行惩罚价格,把出厂价降到工厂无利以至亏损的水平。

下放七项权限

1984年8月21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规定下放以下权限:(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定、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改革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管理权

限。(6)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有偿合同制

1984年9月28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实行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要求1987年实行经济自立。这为今后纺织机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青纺联

1985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出口纺织品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结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青纺联”是一种形式,企业也可以采取其它自由联合形式。今后,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成立各种形式的纺织品工贸结合公司和直接对外的联合体、生产企业,一律由所在市的经贸部门会同纺织工业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经贸部、纺织工业部备案。国务院文件对纺织品的出口计划、收汇任务、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额度的分配等问题,也作了新规定。

减征调节税

1985年3月16日,纺织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指示精神,重申减征调节税的政策是减征对象是实现利润在500万元以上,调节税率在30%以上,人均留利不足600元,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先进骨干企业。减征幅度是根据贡献大,多鼓励的原则,确定对调节税率在35%以上的企业,按其应交调节税数额减征17%;对调节税率在30%~50%的企业,减征12%;对符合财政部测算的减征方案名单的企业,根据规定的减征比例,具体确定减征调节税数额。减征调节税后的人均留利,一般不超过800元,超过的按财政部规定要适当调减数额。

增加出口创汇

1986年10月,国务院召开第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为了解决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国家决定:全国免征纺织企业调节税;棉纺织品和针棉织品中所有市销最终产品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花色差价对一线纺织生产工人全面推行新岗位工资制。

出口的两个转变

1986年10月22日,纺织工业部《关于扩大沿海地区纺织品出口意见的报告》中提出:(1)在发展纺织品出口中,必须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从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制成品转变。(2)“七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沿海12个城市纺织品深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设,即广州、佛山、大连、上海、青岛、天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北京。把这12个沿海城市建成外向型的以深加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纺织品深加工的对外窗口作用。(3)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初步设想,从1985年的55亿美元(包括服装、丝绸)增加到1990年的100亿美元。再用5年到10年时间,争取超过200亿美元。

统一棉价

1988年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批发明传电报《关于稳定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防止诱发“棉花大战”,决定收购棉花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包括加价)与棉农结算。

丝绸开征出口税

1988年10月21日,海关总署印发《关于丝绸开征出口税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出口蚕茧、丝、丝纱线及其织物开征出口税。其中蚕茧、丝、丝纱线的税率为100%、绸织物的税率为80%。开征出口税后,为了不影响外贸计划内的出口经国务院批准,凡是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系统计划内出口的丝绸,缴纳出口税后可集中向海关总署申请退税。

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

1990年12月25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下达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计划的通知》,决定1992年压缩淘汰100万枚,1993年、1994年两年将继续压缩淘汰100万枚。

三角债

1991年9月1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决定为纺织工业注入15.2亿元资金,用于清理棉花欠款,从而开始了对纺织行业进行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的调整。

以销定产

1992年1月20日,纺织工业部发出《1992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草案)通知》。《通知》指出,1993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本着“以销定产、控制总量”的精神安排。

棉纱限产

1994年10月10日,中国纺织总会和国家经贸委向个地方纺织部门发出《关于做好棉纱限产和淘汰落后棉纱锭工作的通知》,提出1994年棉纱限产和到1998年淘汰落后棉纱锭国内工作的具体要求。

棉花订货会

1996年11月,国务院决定棉花省际间调拨改为产销见面、合同订购,允许纺织企业与县棉麻公司直接见面。11月6日至9日,全国首届棉花订货会在郑州召开。

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锗基在重庆与纺织系统11户国有企业的厂长座谈时指出:重庆和全国都要把纺织行业列为兼并、破产和实施再就业的重点行业。10月31日~11月1日,朱基在上海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一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首次提出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明年以纺织行业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棉花流通体制

1997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棉花国家定价进一步向市场价格靠拢,由1996年浮动4%改为浮动6%,产棉区的棉纺企业不分企业性质、规模均被允许参加全国棉花交易会,并允许县级棉麻公司参会。

“三大任务”

1998年1月23日,全国压缩落后棉纺锭锤声在上海响起。为确保三年内压缩淘汰1000万枚落后棉纺锭,中纺总会重申:压锭必须管住生产,堵住源头,严格执行细纱机生产许可证和准购证制度。凡没有准产证的,一台也不许生产;没有准购证的,一台也不许卖出。“九五”期间绝不允许增加新纺锭1998年11月23日,全国共完成压缩落后棉纺锭480.8万枚,提前38天完成“三大任务”中的压锭任务。

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1999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外贸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产品中除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产品(目前已执行17%退税率)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以及法定税率为17%且现行退税率为13%、11%的商品,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15%。

扭亏为盈

1999年12月31日,据国家纺织局最新统计,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大目标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整一年。至1999年年底,已压缩落后棉纺锭906万锭,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扭转了连续六年亏损的

局面;分流下岗职工116万人。

棉改

2001年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强调,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健康发展。此次棉改的核心:一放,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关键:二分,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方向和目标: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

两个“贡献率”

2006年4月,在2005~2006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品牌、依靠职工的素质上来。提高科学技术对我们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自主品牌对中国纺织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两个“贡献率”的提出,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

在继2003年10月13日国家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4个百分点之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又调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3年的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及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调至5%,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反响。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虽然对日后纺织服装企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

新《劳动合同法》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该法对更侧重保护用工人员,这对对企业现行的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形成全面冲击,同时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也将会有重大调整,企业的用工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

“国六条”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纺织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上调纺织品、服装和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其中,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连续上调至14%,为企业渡过难关起到了积极作用,被行业内人士评价为“及时雨”。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期三年的规划强调,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明确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其意义影响深远。同时,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4月1日,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再次提高至16%。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c规划强调要结合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成为拉动纺织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和谐文化

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1953年3月~8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3月18日发出联合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纺织工业劳动模范。6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组成评模委员会,共评选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05名、模范单位24个。

集体合同

1953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同意由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联名《在国营工厂签订集体合同的联合指示》。联合指示指出:在国营工厂实行行政与工会组织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对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推进工厂管理工作和工会工作,并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

影片《细纱工作法》

1983年7月lO日,新华社报道我国10多万名细纱挡车工有了自己的彩色教学影片《细纱工作法》。这是我国纺织工业系统的第一部以操作教育为内容的教学影片,影片以郝建秀工作坊为主要内容,归纳了各地广大细纱挡车工的先进经验。

《中国纺织》

1985年1月,纺织工业部机关刊物《中国纺织》复刊。2003年10月5日,由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纺织》杂志正式改版发行,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改版后的《中国纺织》以服务行业和企业决策为宗旨,集产业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突出人物和行业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特色,图文并茂,印刷精英,逐渐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届最具有高端权威的杂志。

南通纺织博物

1985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落成开馆。

北京服装学院

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诞生。

《中国纺织报》

1985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纺织工业部成立《中国纺织报》杜,发行第一期试刊号。

中国丝绸博物馆

1992年2月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落成开馆。总书记为该馆题词:“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

中国纺织白皮书

2001年4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2001-200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编著的《2000~200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各行业年度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该报告包括2000~2001年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各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中国纺织工业投资与发展报告、利用外资政策咨询报告、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与展望;“十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南;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指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行业的产业政策调整和2001年纺织企业经营者调查研究报告等课题报告。

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

2005年12月19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lO家纺织企业“2005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荣誉称号。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主要是在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引导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把品牌文化、企业文

化和产业文化落实到产业升级上,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

全国纺织劳模

2006年12月6日,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500名全国纺织劳模、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业界精英和优秀集体获得的崇高荣誉。

时尚创意空间

2007年10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下属10余个相关机构在上海共同组织了“时尚创意空间”活动,这是首个纺织服装产业链联手打造的部级时尚活动。本次活动融合了优秀设计师创意设计品牌汇展,流行色彩空间、面料创新大赛作品展等,联合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展示具备创新品质的时尚创意作品及理念。活动还进行了流行趋势预测及、设计大赛作品等动态展演,使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以多元的方式诠释现代潮流生活,为纺织行业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纺织辞典》

2007年1月29日,《纺织辞典》首发式在北京举行。《纺织辞典》共收集词条万余条,涵盖了纺织工业的各个领域,为纺织业内的交流以及纺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联系提供了规范的术语。《纺织辞典》编委会由国内200名纺织专家组成,各词条的解释均经过仔细推敲,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对统一纺织科技名词和专业名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名牌

2007年9月11日,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共有85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有142个产品获此殊荣,占今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6.6%。江苏阳光精纺呢绒和波司登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拥有404个“中国名牌”。

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紧急下发《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通知》呼吁会员单位和个人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积极组织会员提供抗震救灾物资,确保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物资的产品质量;各专业协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灾区会员企业及人员财产受灾情况,积极开展行业内自助、互助,减轻灾害损失,恢复生产。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

2008年7月2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其前身为“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全国纺织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进步者以及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的科技成果,奖励纺织教育战线上的优秀老师和学生。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成立,为推动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会发展

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

1966年5月1日~6月30日,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于4月23日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预展,5月1日正式展出。这次展览,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展览会,共收集1.1万多项重大的技术革命项目,正式展出3100多项。5月6日,、曹荻秋市长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参观了展览会,仔细观看了展出的各种新设备和纺织品,以及工人的操作表演。在参观过程中,对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展览会展出两个月,共组织近60次专业技术交流,接待观众38万人次。

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

1985年11月18日,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这次会议由22个国家和地区,中外代表近300人参加。目前,国际化纤会议已成为国际化纤界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

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

1988年7月8日,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纺机展以展促贸,以会交友,促进国际交流和市场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个服装节

1988年9月,我国第一个服装节在大连举办。服装文化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

1989年10月7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上海中国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我国服装开始与流行接轨。

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

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拉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

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

2001年3月2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及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cITE)在京开幕。从今年起,原为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改为一年两次,3月移师北京,10月仍居上海。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

2002年6月5日至7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于在美国纽约贾维茨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18个省市的170多家企业参展。3天展会成交1.2亿美元,意向成交2.5亿美元,有4700余家国际专业买手登陆展会咨询平台。本次展览会是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业界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成为两国纺织服装业同行和商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2006年10月17日,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罗伯特、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于建军共同主持了CITME和ITMA合并启动仪式。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开幕之际,正式将该展会命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标着中国纺织机械发展的水平提高。

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

2006年11月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德国卡尔斯鲁厄会展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近百家中国优秀企业携优质优价的产品亮相,为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搭建了平台。

“三展一周”春季大行动

2009年2月10,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振兴纺织产业春季市场大行动”新闻会,决定“2009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展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及春季时装周”一起举办。这是危机下,行业整合最有力的支撑,不仅为行业、企业带来了信心,也扩展了行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了行业发展,成为“寒流”中一股“热浪”。

交流合作

皮尔・卡丹访华

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在中国刮起了时尚“旋风”。

与欧盟达成贸易协定

1979年7月,根据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原则,我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双方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对相互间纺织品贸易及其管理制度作出安排。

国际纺织品委员会

1983年12月5日,国际纺织品委员会一致通过中国要求加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以及其1981年底延长协议书的申请。

对外经营

1984年11月27日,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公司成立。这两个公司直接经营对外业务,开展与各国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

1992年9月21日,“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峡纺织业携起手来,顺应历史潮流谋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海峡合作及对话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全球纺织经济论坛”

2004年3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于北京举行。论坛以“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具体探讨在贸易自由化新阶段全球纺织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国家间与区域间产业合作新的可能性等共同的战略性课题。

世界纺织大会

2004年5月24日,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这是世界纺织大会首次在中国内地召开。有着“纺织业奥运会”之称的世界纺织大会是全球纺织界历史最长、参与范围最广、涉及产业链环节最多的会议。随着中国纺织业的迅速崛起,“纺织大国”逐渐向“纺织强国”迈进,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的焦点。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

2008年7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加入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成为该组织在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的唯一正式成员,并履行国家代表职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加入不仅使该国际组织在全球纺织产业界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也意味着世界对中国纺织的认可。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3

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的30年,同样波澜壮阔,同样惊天动地。经过挑选的35个标志性事件,虽然并不全面,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改革开放思想,他们的创新性、带动性和影响力,基本描绘出了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所走过的30年历程。

1、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香港永新集团董事长曹光彪因为经营毛纺生意,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陈诚忠常有联系。“”后,陈诚忠希望曹光彪能帮助中纺公司向外国市场推销国产毛衫。但当时的国产毛衫,花样古板、质量欠佳,很难推得出去;同时,地工厂生产管理落后,工人积极性不高,产品出了次货也无人负责。于是曹光彪表示不如由他到国来办一个工厂试试。为此,曹光彪草拟了一份建议书,提出:在接近香港或澳门的地方投资开办一间现代化毛纺厂,由地负责提供土地,香港永新负责提供机器设备、厂房图纸、建筑材料和人员培训,工厂建成后专门为永新进行羊仔毛、兔毛的加工生产。原料由永新进口,产品亦全部由永新外销。合作为期五年,机器设备费用以加工费作为补偿。建议书送出后,不到三个月时间,曹光彪就接到通知,请他到澳门去出席毛纺厂协议书的签订仪式。

1978年8月31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与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成立香洲毛纺厂。1979年11月7日,香洲毛纺厂正式在珠海落成。

曹光彪成为1948年以后第一位重返中国经济舞台并颇有建树的香港资本家。曹光彪由于一举投资数百万美元,在珠海开设了香洲毛纺厂,并由此而开创了“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一系列先河,被誉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由于曹光彪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种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意料不到的示范效应,国务院于1979年9月颁布了《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补偿贸易在全国正式推广了。曹光彪的成功,香洲毛纺厂的先例,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工商界,补偿贸易的热潮风涌大地,“三来一补”为中国沿海省份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金。曹光彪本人随后又在内地投资30多个项目,主要是纺织、染整、成衣以及电子、化工等行业。

2、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先生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

1979年3月,皮尔・卡丹来到了中国。他是第一位来到这里的国际级服装大师。这位兼具艺术家和商人双重气质的法国人,率领12个服装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服装表演会。当年的中国,涌动街头的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服装表演会的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参与“内部观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临时搭起的一个T型台上,8名法国模特和4名日本模特的台风流畅自然,表现出一种随意性。

皮尔・卡丹这次来华表演,带来了“时装”和“品牌”的概念。讲究穿衣服要穿“牌子货”。而皮尔,卡丹就是20世纪8C年代街谈巷议的世界名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皮尔・卡丹确立了他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知名度第一的外国服装品牌,它还一度成为了高档服装和奢侈消费的代名词。“先入为主”的品牌效应,在它身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皮尔・卡丹也成了中国“时尚”的重新启蒙者,一波比一波繁华的时装潮流、一个比一个华丽的奢侈品牌就前赴后继地来了。

3、1980年1月,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利润全额留成办法。

经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以局为单位试行全系统利润全额留成。试行办法规定:上海纺织系统必须在1979至1983年的五年中,以1978年为基数,确保生产每年平均递增8%,五年累计利润135亿元,五年净增利润26亿元,外销创汇1983年达到17亿美元。在此期间,全局创造的全部利润,上缴国家90.5%,留给企业9.5%。其中:40%为生产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各30%。从而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企业的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挂起钩来。

上海纺织工业局等单位试行利润全额留成取得成效。国家经委、财政部于1981年12月颁发了《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办法的若干规定》。郝建秀同志在1982年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上说,利润留成的办法,从国家对企业来说,以实行地区纺织工业局或公司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比较适合纺织行业的特点,它可以集中一部分生产发展基金和福利基金,统一安排全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改造措施和集体福利事业。实行利润全额留成在全行业推行开来。

4、1980年,纺织工业部组织扩大企业自的调查。

为了深入研究在纺织系统扩大企业自的改革,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1980年10月,纺织工业部组织调查组到四川纺织企业进行扩欠企业自的调查,于12月24日,向中央和国务院写了《关于四川纺织系统扩大企业自的情况和建议》的调查报告。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同志批示:“这样不断研究新情况很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批示:“这个报告有分析、有建议,是个好报告,请研究应转发一下。”刚刚恢复出版的国务院《参阅文件》第一期即作了转发。并加了按语,指出:“纺织工业部调查组的报告说明了扩大企业自、对于把企业搞活,进一步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这个报告有分析、有建议,值得一阅。”“要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项办法逐步完善起来,以取得更大的效果。”在这年底的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和贯彻实施。

5、1981年,全国纺织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在改革开放的国策逐步明朗的形势下,东南沿海省市纺织系出现了合资办厂以至办外资(独资)企业的新现象。1981年,香港唐氏家族(唐翔千)与上海纺织局在浦东合资开办“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沪方投资60%,港方投资40%。一期工程引进了三套粗毛纺梳毛机,4508锭毛纺走锭,并配100台国产电动横机及相应的染整设备。年生产高档兔羊毛纱90万磅、兔毛衫10万打。企业成立五年,就获利人民币2039万元、创汇1347万美元、上缴国家税收1112万元。

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是全国纺织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纺织行业实践对外开放政策的一次创举,为利用外资积累了经验,使纺织行业发展“三资企业”得到良好起步。其后,“三资企业”

越来越在纺织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到2007年全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及外商资本占到37.24%。

6、1981年8月,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成立。

1981年,我国刚刚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上层建筑领域,开始进行改革,研究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八十年代初,受国际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的影响,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成为当时我国企业发展的关注热点。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正是在国家进行企业整顿、企业升级、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情况下成立的。企业管理协会成立后,深入到各省市纺织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在如何开展协会工作,如何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桥粱、纽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先行了一步。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不仅在推进纺织企业改和管理进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们所运用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咨询、交流研讨、信息工作方法等,都是现在“大纺织”各行各业、各类协会开展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和手段。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是纺织行业成立最早的协会,也是中央各部委中最早成立的行业企业管理协会。

7、1982年,江苏仪征化纤一期工程,通过中信公司发行日元债券在日本融资,开辟了借外债办大企业,谋求发展的新路。

80年代初,国家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原设计能力为年产聚酯切片50万吨(纺丝后所得涤纶,相当于当时全国化纤总产量),总投资为10亿元人民币。在工程已经全面铺开、国家已投入3亿元资金购买设备的关键时刻,遇到了国家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建设资金难以为继,工程将要下马的重大难题。在钱之先老部长亲自向国务院充分反映情况后,争取到工程由“停建”改为“缓建”。而续建所需的巨额资金由钱老部长找到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同志(后任国家副主席)商量出路。荣毅仁领导的中信公司,顶住“不理解”、“不合算”、“不赞成”等种种压力,作出了由中信公司出面发行日元债券,在日本融资的决策。1982年1月中信公司如期发行100亿日元债券,很快就在日本销售一空。中信公司将募集到的资金80%投入“仪征化纤”,作为中信公司的股金(占30%的股份),从而顺利解决了仪征化纤的续建问题。纺织工业部和中信公司联手办成的这项“借债建厂”的创举,一时被誉为“仪征模式”,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以发行债券方式,利用外资建人工厂的先河。

8、1983年,广东新会涤纶厂引进全国第一套涤纶长丝高速纺丝生产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纺织工业迅即快速发展起来,对纺织原料的需求人增,特别是化学纤维的需求。但当时,我国化学纤维生产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量不高,品种不多。1981牟全国化纤产量只有52万吨,其中涤纶17.6万吨,涤纶长丝仅仅34s5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81年广东新会县政府组织到德国等地进行涤纶项目考察,并在1983年全套引进全国第一条万吨涤纶高速纺生产线,快速建设,成功投产。

新会涤纶厂引进涤纶高速纺生产线的意义在于,他们当时解放思想,大胆突破计划的束缚,主动根据市场的需求趋向,积极追逐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套引进,规模化生产。为国树立了典范,在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9、1983年4月、11月,《浙江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刊登关于浙江省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的报道,他的改革精神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学习。

1980年,步鑫生担任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当时全厂300多名职工,年产衬衣40多万件。然而,质量问题、产品积压问题、吃“大锅饭”问题……一一摆在面前。针对这些问题,步鑫生“离经叛道”,以改革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解决。在打破“大锅饭”上,学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联产计酬制”: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在抓质量中,实行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在打响自主品牌上,敢在上海最繁华的马路上做广告,“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为打开衬衫销路,主动加强与商业部门联系,召开订货会,请全国各地百货公司负责人来,吃住行全包……仅两年时间,海盐衬衫厂年产量达130万件,跻身全国著名衬衫厂行列,两年实现利税164万元,在当时的中小企业中实属不易。

步鑫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先行者而名闻全国的新闻人物,他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人民日报》1983年11月16日发表“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的报道,并以编者按的形式披露了当时中央领导的批示内容:“对于那些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说,步鑫生的经验当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步鑫生的一套充满改革精神的经营管理办法,诸如“日算月结,实超实奖,实欠实赔,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新,不断创新”的生产方针等,使广大企业负责人深受启发,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尽管步鑫生后来由于投资失误等问题企业失败,但是,他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他所起到的影响带动作用,至今仍值得肯定。

10、1983年5月,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我国进入了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新时期。

在十二大精神的鼓舞下,为进一步恢复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研究和探索新的历史时期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经验,推动行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3年5月,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湖北宜昌召开的全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成立。

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是全国首家成立的行业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体,开创了探索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先河。25年来,中纺政研会在行业乃至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创办了由总书记题写报名的全国唯一的一份政工专业报――《中国企业政工信息报》;创办了国首份政工类刊物――《纺织政工研究》,薄一波、邓力群、钱之光等中央领导为创刊号题词;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政工研究机构――中纺政研会华东研究所,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该所成立五周年座谈舍的讲话中高度肯定了纺织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了全国纺织职工演讲团,先后到全国纺织集中城市演讲39场,直接听众6万余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书记处书记邓力群、郝建秀在中南海接见演讲团成员,对演讲团的演讲予以高度评价;发起国务院21家部委联合主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知识大赛”,全国各行业参赛职工达300万,共中纺织职工20万

人,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吴邦国作了重要讲话。

11、1983年,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在京举办。

1983年6月15日~7月15日,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在北京举行。从新产品共1.1万余件中,选出4000余件,分棉、毛、麻、丝、色织、针织、复制、工农业生产用品、少数民族用品、装饰用品10大类进行展出。展销会开馆29天,前来参观的共达40余万人次,销售金额共880多万元。展销会期间,还有学术交流活动4C多次。当时的全国人大、国务院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并作指示。

此次展销会开创了由工业部门组织土产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的先河,是纺织企业从统购统销的土产计划型向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生产经营型转化的重要事件,在业造成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日后各类专业展会的举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内需消费和外贸出口。

12、1983年7月,纺织工业部设立“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发展纺织工业的理论创新和经济政策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初,振兴纺织业再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把整个纺织系统的调研力量组织起来,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纺织业的新思路、新政策。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应运而生。迅速得到国务院编委批准,进入纺织部直属事业单位序列。以部办公厅原有调研力量为基础,加上从各业务司局抽调的一批专家,组成以研究纺织业实际问题见长的研究队伍,而由办公厅主任吴鹤松和资深经济专家俞鲤庭主其事。并由部领导出面,聘请马洪、于光运、陶力、卢绪章、陈立、苏星、季崇威、郑戈恒、张彦宁、吴俊扬、张磐、董辅 等三十来位经济学家为顾问。

“中心”成员单位,包括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厅局的相应调研机构,纺织系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的经济研究机构,以及纺织工业部门的经济类学术团体。

“中心”的研究领域涵盖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经济体制、经济法规。

在这样一个颇具实力的研究、咨询机构积极参与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部陆续出台了若干影响深远的全新的产业政策。特别是:

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深加工,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人类最终产品”,使之成为纺织业的三大支柱。

整个纺织系统实行“三个转移”:从以国内市场为主转移到保证国市场的同时,着重抓出口创汇上来;出口纺织品要从以量取胜尽快地转移到以质取胜上来;一切生产围绕发展最终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抓住世界范围纺织服装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度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发挥“大纺机”优势,推动服装成为内销和出口纺织品中都“挑大梁”的角色。

充分肯定乡镇纺织服装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持、行业管理、信息服务,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早在1983年下半年,就依据深入调研对国内纺织品市场供求关系作出“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的判断,并通过媒体广为宣传,使纺织系统的生产与销售较早地适应卖方市场新形势,取得了主动。

13、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处于短缺经济状况,特别是纺织品一直限量供应。刚刚改革开放几年时间,我国纺织工业就有了快速发展。1983年四季度,面对国城乡纺织品市场连年供过于求的新局面,纺织工业部在认真分析纺织品产、供、销、库存的现状和趋势后,因势利导,提出停收布票,促进纺织品商业零售的政策性建议。与商业部等有关部委会商,并迅即取得共同认识。随即由商业、纺织两部共同上报国务院,形成中央决策。陈云同志为稳妥、审慎,决定在国务院批转的“商业部通告”中,将停收布票的时间先限制在“1984年”。以商业部名义在1983年12月1日的通告,最后的完稿本,提法极为谨慎:“从本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1984年不票。”

这一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的改变,实际执行后效果超过预想。全国城乡纺织品市场风平浪静。由此不仅终结了实行整整三十年的凭票购买棉布、棉絮的供应制度,而且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结束“短缺经济”、人民群众过上温饱生活、小康生活最早最有力的佐证。

14、1984年8月12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第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

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从农村转向城市。工业改革(企业改革)成为中心。在国务院第‘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十条规定的基础上,纺织工业部做出先下放七项权限的决定。七项权限即:(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计划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订、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关于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关于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审批权限。(6)关于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这一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其中“商品经济”的提法,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曲折的表达。从这一年开始,以工业领域为突破口和主攻点,计划经济的清规戒律开始被退步打破。

纺织工业部提出先下放七项权限,是纺织工业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樊篱的标志,代表性的是将过去纺织工业18个指令性计划指标,一下缩减为只剩化纤用聚合物、化学纤维和纱3个,并明确指导性计划产品,地方和企业可以按照计划指标,结合市场需要和原料资源安排生产。

15、1984年,创办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中国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新形势下更需要相应政治思想工作人才。1984年11月,纺织工业部、中纺政研会在北京召开了创办“中国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筹备会议。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长邓力群在给部长的信中指出:“为提高纺织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创办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是十分必要的。”1985年1月学院正式创办,1986年3月,获国家教委正式批准,纳入国家教育函授系列,定名为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学院成立十年,培养大专毕业生十万三千多人。

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的创办,不仅为纺织行业增加了一大批具有大专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才,改变了企业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结构,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启发

和带动了其它行业,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16、1984年12月28日,国务院召开第55次常务会议,听取并讨论纺织工业部关于纺织工业改革问题的汇报,决定在十天之内制定并发出关于纺织品进出口问题的文件。

20世纪8n年代,国际纺织品贸易竞争激烈,我国纺织工业面临严重考验。要在竞争中巩固和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重要的一环是对原来不合理的外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及时掌握信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改变纺织品出口结构。因此,在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青纺联)的试点。“青纺联”走出了工业生产企业联合起来,经营进出口贸易,自负盈亏的新路子,国务院十分关注纺织品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第55次常务会议上指出,要放手搞工贸结合,肯定“青纺联”的形式,并提出,鉴于纺织品出口问题复杂,要求由田纪云、张劲夫同志召集计委、经委、体改委、经贸部、纺织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在十天之研究决定并发出具体办法的文件。1985年1月8日,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决定》。

55次常务会议在行业外引起强烈震动,这次会议决定的外贸体制改革内容,不仅促进了工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快速扩大了出口的步伐,而且更看到了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工作效率。

17、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大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制成功,通过鉴定。

1982年5月9日,总书记在一个文件上,对国产1.5万吨/年涤纶抽丝设备的试制工作,作了重要批示:“这可以算一项先进设备的攻关项目。这套设备明年成功以后,应考虑公开表扬,长志气,鼓干劲。”批示有力地推动了这套先进设备的研制工作。

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的大型涤纶短纤成套设备,在江苏仪征化纤公司通过部级鉴定。鉴定结论为:“这套设备设计合理,运行稳定,产品质量和主要运行指标都达到了当代国际水平。”

这次攻关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纺织工业坚持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化纤设备国产化的信心。去年我国化纤产量已达2414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全部国产化的聚酯及配套的长短丝工艺、装备、工程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化纤产能占到总能力的70%。

18、1986年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121次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将服装工业划归纺织部实行行业管理。

解放以后,我国对工业实行工业行业管理。纺织是个独立的部门,而与纺织密切相关的服装行业则在轻工业部手工业局管理,纺织服装不能很好地协调发展。1986年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同时决定,把服装和丝绸归口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国务院办公厅11月29日发出通知,从1987年开始,服装行业计划转到纺织部门,轻工部所属服装工业总公司成建制地移交给纺织部,各地轻工系统所属的服装工业公司和企业单位的移交时间,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国务院认为,将服装行业归,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这一体制上的调整,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全行业的综合优势,对提高我国纺织品加工深度,扩大纺织品出口和满足人民需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国务院这一决策的正确。服装工业与上中游的棉、毛、麻、丝纺织以至化纤工业,逐步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显著的多赢局面。实行“大纺织”行业管理对提高服装行业的工业化水平,促进面料行业发展,扩大服装出口,满足国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起到了重大作用。

19、1987年,国营西北五棉大规模引进国际先进水平装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

1987年,国营西北第五棉纺织厂针对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围绕替代进口、扩大出口,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以建立国第一条生产床上用品面料生产线为目标,实施了棉纺织重点技术引进改造项目,投资一亿多元人民币,从日本、比利时引进227台2.8米及3.6米宽幅喷气织机及配套设备,同时从德国、瑞士引进织前工序的关键设备――祖克浆纱机和贝宁格大卷装整经机,一举形成了国最大规模的宽幅织物生产基地。

西北五棉此举,开创了国内棉纺织行业大规模引进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织造装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工程的先河。不仅使该厂在产品结构上实现了重大调整,为增加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全国各地纺织企业的纺织技术装备引进树立了典范,加快了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速了企业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还对国应用研究喷气布机相关技术,促进消化吸收和装备国产化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0、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诞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服饰水平的提升以及出口的不断扩大,使得对服装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为适应服装工业的蓬勃发展局面,经国家教委同意(1987年10月),纺织工业部将已有二十几年历史的部属院校北京化纤学院改建、扩建并更改校名,建成“北京服装学院”。1988年5月10日举行命名典礼大会。国家副主席王震和陈慕华等领导同志出席命名典礼大会,纺织工业部部长在大会上敌辞。

北京服装学院的建立,足纺织系统落实“科教兴国”国策的具体部署。二十几年来,北京服装学院培养出大批从事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事业的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以及各种相关学科(纤维材料、纺织品加工、服装企业管理等)的专家、科学家、企业家。由于北京服装学院的建立,完全符

21、1988年7月,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合形势和市场的需求,引发了全国各地众多高校相继创设服装院、系、专业的热潮,很好地解决了服装工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有上百个高等院校中设立服装及其相关专业。

由纺织工业部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田纪云、宋任穷、廖汉生、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开幕式。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0家厂商,带来了510多台先进的纺织机械和仪器参加了展出、我国也有60多个纺机厂展出了60多台设备。展览会在纺织行业引起强烈反响。

这次展会是改革开放以后,纺织行业首次举行的大型国际展,它不仅使我们近距离的看到了国际先进的纺织机械,体会国际纺织先进水平与我们之间的差距,还使我们感到通过举办这种大型国际专

业展,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充分进行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开阔思路,还可以结成贸易伙伴,开展贸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后几年,纺织行业的各类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纷纷开始举办。

22、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

1989年,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叶继红夺冠,并评选出了十佳模特。当时正在珠江开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带领十几个部长前来参观了比赛。这让欠赛成为中国模特发展史上第一次公开的实际意义上的全国性模特大赛,是国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逐步与世界接轨,正在奔向小康的中国社会已开始追求时尚、流行。

23、1991年12月21日,国务院纺织机械引进和国产化领导小组成立,开始了两机项目的技术引进国产化工作。

90年代初,我国纺织品一度大量积压,全行业进行限产压库,同时开展了技术改造工作。重点定在提高纱、布质量,迅速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国产化水平。朱基副总理在1991年11月1日听取纺织工业部技术进步工作汇报时说:“现在的纺织设备不行,我再次讲,纺织工业部要把纺织机械制造工业摆在突出的地位来抓。要成立一个联合机构搞这项工作。把有关的工厂、部门、科研系统都吸收在一起。请经贸部、机电部、航空航天部、科委、中国银行等参加。”12月21日,国务院生产办副主任扬昌基同志宣布国务院纺织机械引进和国产化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在领导小组领导下,以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为重点开展技术引进国产化、技贸结合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1992年,先后有德国赐来福公司、日本津田驹公司、丰田公司、瑞士苏尔寿公司、意大利萨维奥公司等与申方企业签订了转让设计制造技术合同。

两机项目实施技贸结合,搞技术引进国产化,为我国加快提高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水平打开了一条路。1997年我国纺织机械出口只有1.49亿美元,2007年出口已达15.28亿美元,增长了九倍多。

24、1992年上海第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等挂牌上市。

1990年12月19日,1991年7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纺织行业也开始利用资本市场的尝试。1991年1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组建上海第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嘉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合纺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翌年,先后正式挂牌,并发行股票,为纺织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迈出了第一步。企业上市融资,成为纺织放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截止2007年末,我国A股上市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达87家(扣除主业转型的公司)。

25、1992年11月3日,重庆市中极人民法院正式宣告重庆针织总厂破产。

重庆针织总厂始建于1950年,曾经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国有针织企业,拥有4000多万元资产,近3000名职工,在全国十大针织联合企业中排名第三。该厂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岁月,也曾经为国家建设和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立下过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该厂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应变能力日益减弱。当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重庆针织总厂也就暴露了机制、体制痼疾,管理混乱、市场竞争不力等致命弱点。从1986年起连年亏损,债台高筑。到1992年申请破产时亏损已达2000多万元,负债8000多万元,负债率高达191%,被迫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重庆针织厂的破产,是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步的标志性事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企再次松绑,国企改革深入产权制度,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通过明晰产权和实施关停并转,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开始理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从1995年起,国有企业的兼并破产工作出现了高潮,1996年,全国破产试点城市扩展到56个,1997年达到111个城市。2000年,企业破产工作基本全面推开。

26、1993年5月15日,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世界著名服装大师瓦伦蒂诺、吉安弗兰科,费雷和皮尔・卡丹。

1998年5月14日,第一届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CHIC)由经贸部和纺织工业部批准在北京开幕。主席在CHIC开幕的第二天,就在中南海接见世界著名服装大师瓦伦蒂诺、吉安弗兰科・费雷和皮尔・卡丹等,这是建国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接见国际服装界人士。在这届集国际上吏易模式、服饰文化模式、引导模式三位一体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服装博览会上,三位世界大师展示力作,倾倒观众。已经有500年历史的天坛祈年殿第一次被灯光打亮,“世纪风”大型服装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东方与西方,历史与今天,时空跨度大,文化反差强,令中外观众震撼。

主席接见三位服装大师,表明纺织服装业在产业界中的地位,设计在纺织服装业中的地位,充分得到我国领导人的认可。

27、1996年,杉杉集团花百万元高薪聘请设计师。

90年代,服装工业快速发展,1996年服装产量已经超过百亿件。设计、时尚、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1996年4月,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时任中国纺织总会副会长的杜钰洲在会上提出了名师工程。下半年,杉杉集团在全国的一些报纸上以百万元重金向全国招聘优秀的设计师,并成功地聘到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设计师张肇庆和王新元,全资设立北京杉杉法涵诗时装有限公司。为两位设计师提供了300万元/人,年的设计经费,被业人士认为“杉杉为他们设立的设计总部,投入的设计资金都堪与国际大企业媲美。”

杉杉此举在产业界掀起波澜,一些名企纷纷响应,一批时装设计师涌现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时尚设计氛围,推动了国时装设计的价值与设计师价值的提升。

28、1997年11月1日,朱基副总理在上海召开三省一市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会议,提出当前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亏损严重的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

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情况愈来愈突出,全国工业国有企业处在极为困难的时期。仅纺织行业国有企业1996年亏损额达106亿元,全行业处在危机之中。1997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朱基副总理在上海进行调研,并于11月1日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三省一市负责同志的座谈会。他在会上指出,“当前,国有企业再不改革后果非常严重。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找一个突破口。这就是纺织行业。因为国有企业当中最困难的行业是纺织行业,如果能把纺织行业的改革和脱困解决好的话,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次上海座谈会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不久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国务院领导的亲自关怀下,纺织行业开始了三年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纱锭,分流1211万职工,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的攻坚战、并且全面启动了中国纺织工业的战略大调整,使中国纺织工业朝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扩大市场、加速出口、实现全面进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9、2001年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纺织产业协会全面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舞台。

按照加强综合管理,取消专业管理的改革思路,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前,国务院_提出关于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并经全国人大通过,决定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等九个专业管理局,组建行业协会。

这次机构改革,标志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行业一直沿续52年的专业部门管理结束,原来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专业管理体系也不复存在,而1998年建立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进行改建,并且组织起已经建立的各专业协会、综合性协会及相关事业单位,形成一个部级纺织协会体系,全面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这个部级产业协会体系以服务为宗旨,构建纺织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代言人。随着这次改革,地方各区域纺织行业组织不断完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纺织行业协会组织逐步形成网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逐步开始发挥作用。

30、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政要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承认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现实性,决心全方位融入这一必然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也表明中国准备好了将在经济体制和机制上同世界接轨,接受世界市场经济制度的共同规则和竞争政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纺织工业关系重大。从1948年缔结的“关贸总协定”到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直把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列为重要议题。早在1973年,各主要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和出口国就在“关贸总协定”的范围内达成《多种纤维协定》。1993年12月,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在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生效,与“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之日同步。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深受配额限制之苦的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大大得益。先是赶上“分阶段取消配额”的最后三年,在2002年-2004年间得以初步释放能量(出口能量);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三年中增长83%,2004年达到974亿美元,2005年全面取消配额后(虽然对美国、欧盟仍有过渡期),又得到新一轮大发展。2007年出口达到175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80%,比2001年的533亿美元增长2.3倍,平均年增长22%。

31、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

计划经济年代的纺织工业,主要靠计划布点发展,绝大部分企业都在城市里。改革开放以后,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快速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特色集群逐步形成,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纺织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是集群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尽管有些集群很不错,但总体上讲,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区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为了提升集群地区产业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战略性地进行了纺织产业集群的试点工作。2002年12月24日,命名了19个县(市)、19个镇为试点地区,得到了集群地区的热烈响应。6年来,试点地区扩大到了14s个(67个县(市)、78个镇),这些地区共有17万户纺织企业,800万职工(基本是农民工),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

纺织产业集群地区是中国纺织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生产地,通过试点方式将集群地区组织起来。从服务的角度,进行引领、指导、协调、帮助,对摸清行业脉搏,反映行业情况,完善产业政策。促进行业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32、2004年8月19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上海长宁区合作建立的上海时尚园正式开园。

在上海经济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上海长宁区人民政府利用原上海汽车集团离合器厂闲置厂房,建立起时尚产业园区。这个园区主要是利用上海优越的都市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国际商务资源,以设计师为核心创造先进生活文化和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原创品牌和都市时尚产业发展。上海时尚园围绕“原创品牌孵化、生活文化创新、职业技术培训和时尚信息”四大功能建设,一期工程7800平方米,已有包括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电脑动漫设计、工业品设计、成衣设计、面料设计、形象设计和时尚传媒、职业技术培训、知名品牌公司等几十家机构入园。

上海时尚园开园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李长春、俞正声、陈至立以及五十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先后参观视察、指导。在都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尚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各地争相发展的时候,上海时尚园给大家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33、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纺织行业推广试行。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是国外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格外被国外关注。由于我国纺织行业企业众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不一,国家又没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许多纺织企业常受国外厂商重复验了之苦,因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下,把加强纺织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当做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160多家纺织骨干企业发出倡议,在全行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并积极推广执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纺织行业是全国各产业中最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业。《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制订过程中,得到国家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有关领导、专家的支持,成为全国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纺织行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提升了行业的内在竞争力,而且为国家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4、2006年4月,杜钰洲会长提出纺织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必须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纺织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在

2006年1月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上总结“十五”纺织工业发展时说,“十五”期间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最快、步于最大的五年,是中国纺织行业技术进步步伐最大的五年,是中国纺织行业质量效益提升最快的五年,是中国纺织行业市场活力发挥最充分的五年,也是中国纺织行业融入全球化倍受国际关注的五年。同时指出,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十五”期间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运行实践,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纺织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集中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自主品牌的实力薄弱……对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提,无论从外部条件,还是内部问题来分析,其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把纺织经济切实转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

当年4月在2005~2006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会上,杜钰洲会长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品牌、依靠职工的素质上来。提高科学技术对我们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自主品牌对中国纺织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

两个贡献率的提出,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35、2007年1月19日,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成立。

2007年初,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知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代表汇集广州,成立了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4

近代实业家张謇于民国10年创办大生三厂。早在1913年张謇从老家常乐向南8里来到这里视察厂基。当年这里茫茫一片农田,没有村镇,但川洪河(青龙河)穿此而过,北通四甲运盐河,南抵长江,向西15华里,为海门县城,棉花和纱布供销两便,于是他就拍板定下在这块土地上建设大生三厂。

据考证大生三厂真正破土动工,是在1919年7月,土建结束于1920年12月,仅用18个月时间便在一片农田上矗起了一座现代化工厂,张謇要求所订机器必须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设备,“全厂规划,就一、二厂之老式加以改良而订。凡前此经验觉有局促难以舒展之处,均廓而大之,俾适于用。意在他日修理上,扩张上可以省却许多手续,有一劳永逸之美,无枝枝节节之嫌,犹人家之治产,取其久长受用者也。”工厂于1921年九月初十开车出纱。当年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曾解释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张謇的大生三厂开机生产后的第二年,我们家三代人的故事也开始了。

先从我奶奶陈福来(1889-1970)的名字说起,她用的这个名字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1922年为了免去繁琐的手续,尽快到大生三厂上班,用了别人的名字顶替的。爷爷和奶奶祖籍山东,他们在山东老家已成亲,爷爷翟汉成(1889-1925)于1921年带着8岁的儿子逃荒,来到海门谋生,第二年奶奶坐着她父亲推着的独轮小车,心急火燎的来找丈夫和儿子,他们在江海平原的三厂相聚,并在这个人生的第二故乡安家落户、延续后代。奶奶陈福来先是在大生三厂做技术要求不高的拣花工,后到织布车间学习织布,这样做工赚钱养活全家,几年后,工厂对技术要求更高,奶奶因不能掌握先进技术于1929年离开了她的工厂,她是大生三厂的第一代纺织工人。时间一年年过去,在以后的岁月中,亲朋好友和邻居都只知道她叫陈福来,而忘却了她的真实姓名。那个素不相识的,大生三厂开工初期纺织女工的名字伴随了她以后的一生。

母亲名叫刘凤清,(1921-2010)1929年进大生三厂在纺织车间做童工,可以说是大生三厂第二代纺织工人。她一进车间就跟带班师傅学接细纱头,小小年纪,个子还不如机器高,垫一张小凳子上机操作。她每天要上8至10个小时的班。她跟我们说,活虽然累,但可以赚钱贴补家用,几年后技术熟练,工资提高了,比在田里做好多了。在她的带动下,母亲的两个妹妹也去了大生三厂当工人。先进的纺织技术,工厂车间的集体生活熏陶着姊妹三人和厂里的工人们,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同时家里的收入也好了许多。

父亲翟金铎,(1916—2005)8岁那年随父逃荒来到三厂,在厂里当过搬运工、打井工,在乱世中谋生,抗战时期的1940年春,父亲和爷爷一样找了一个纺织女工为妻子,父母新婚,这是人生的大事,虽然条件艰苦,他们还是从牙缝中省下钱,到三厂照相馆拍照留念。

前几年我去唐闸看到大生码头的牌坊一幅翁同龢为大生纱厂而题写的对联,牌坊为四柱三门式,中门二柱上刻有文为“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的对联。张謇还为大生纱厂题词“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瞋恨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他的道德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大生纱厂大厅所挂的这副对联正好概括了张謇富国强民的高度人文精神。也是大生三厂给海门带来财富的真实写照。

在上世纪30、40年代生灵涂炭的中国大地,大生三厂的确给海门百姓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我奶奶、母亲和我的姨妈在大生三厂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奶奶和母亲用在大生厂做工挣的钱抚养了她们的后代。她们经历了大生三厂创办时期、日寇占领时期、统治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国营通棉三厂四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1949年4月海门解放,工人翻身当家做主,母亲刘凤清操作技术好,被评选为组长,1971年她光荣退休。她一生在纺纱机旁工作了42年,解放后为新中国干了21年。2009年我搀扶母亲到三厂职工医院去体检,她见到几十年前一起在纺织机前工作的老姊妹,回忆往事、唠唠家常,享受着晚年的幸福。前年一月母亲病重住在三厂医院,从北窗又看到了她劳作了一辈子的大生三厂厂房,她默默地望着她熟悉的厂房,仿佛向他们作最后的告别。几天后她因病离开了人间,离开了她朝思暮想的大生三厂。

弟弟翟玉樑是老六,父母要他继承自己干了一生的纺织技术饭碗,为他选择的南通纺织学校,这样弟弟尊崇父母之命走上求学之路。他每次回家都要讲讲学校的历史,夸夸张謇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告诉我们他上的学校也是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是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距今已有近百年办学历史,张謇是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他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而创办该校,并为之确立下了不受制于洋人而自立的办校宗旨。张謇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初创成功后,为塑造优良校风又亲自题撰校训。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纺织技术人才,改变了中国纺织业全依赖洋人的历史,学校声誉大振,美名远扬。1979年弟弟从南通纺织学校毕业分配到通棉三厂。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5

铭记祖训:

家乡公益事唐家负担一半

2003年8月4日下午,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特区总部宣布,中央政府根据他的提名,任命唐英年为港府财政司司长……当天下午3时34分,笔者在无锡拨通远在香港九龙的唐宅电话,转达家乡人民对唐英年被委以重任的热烈祝贺。接电话的正是唐英年之父唐翔千先生。他以洪亮的嗓音在电话里说:“感谢家乡人民的关心!任命一事来自香港人民的信任,作为新任财政司长,英年他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振兴香港经济……”多么大气而明智的父亲!

八百里太湖滚滚而来,此乃诞生唐老之故地。2000年4月23日,唐翔千携长子唐英年回太湖之滨祭扫祖墓。返回香港前,正值太湖的傍晚,父子俩驻足湖岸,凝望从夕阳的余辉里归来的渔帆,倾听从晚风里飘来的渔歌,忆及逝者,潸然泪下。唐翔千对儿子说:“早年我们唐氏家族曾明确约定,凡家乡严家桥镇上的公益事,不论大小,我唐姓负担一半。英年,祖上的传统,我们要铭记在心啊!”

唐英年默默地点了点头。其实,近年唐家多次捐资设立教育奖学金和教育基金,为上海科大捐建了一座图书馆,扶助老年和残疾人等福利事业,义举不断。2002年12月,也就是唐英年就任港府财政司司长之前七个月,时任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长的唐英年,不忘父训,率领香港工商代表团一行32人来到无锡考察访问,关心家乡的发展建设……

从小立志:

商海里摔打出唐家精英

1923年6月8日,唐翔千出生于无锡严家桥镇一个纺织世家。

严家桥是唐家发迹的地方,这里离无锡市区有40多公里,交通相对闭塞,但土地肥沃,民风淳厚。1860年,唐家第一代唐懋勋为逃避战祸,携妻儿老小来到了远离县城的严家桥,开设了一家名为“春源”的布庄,靠卖土布谋生,由于经营得当,获利颇为丰厚。因战乱地价大跌之时,唐懋勋又抓住机会,大量购进土地,做起了粮食贸易。为方便水路运输,又建造了唐家码头。没多久,唐家置田造院,很快发展成为无锡有名的商贾富家。从20世纪初开始,唐翔千祖父唐骧庭在无锡创办了丽新纺织厂,名震江南。1934年,父亲唐君远怀着工业救国的愿望,在无锡创办了丽新纺织印染厂及生产精纺呢绒的无锡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

1945年,唐翔千在上海大同大学商学院毕业,进入银行。他扎扎实实地从基层办事员干起,不到两年,便因工作能干被提拔为出纳科副科长。1947年,唐翔千在父亲的鼓励下,先赴英国工业基地曼彻斯特考察纺织业,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一年后,又转往美国攻读经济学硕士。

其时,唐翔千着迷曹禺话剧《雷雨》。剧中的老爷周朴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趣的是,《雷雨》上演后,便有了周朴园的原型实为当时上海滩的大富豪、锡商代表人物周舜卿的传闻,因为剧中人曾说:“无锡是个好地方”。周舜卿何许人?他是无锡的一个贫民。他从16岁进上海利昌煤铁号当学徒开始,最后成为无锡人在上海发迹的巨富。

唐翔千牢记周舜卿这个家乡的成功人士。1950年,他学成归来,在香港美国大通银行当了3年见习主任。小有积蓄便辞职,干起家族的老本行纺织业。唐翔千找了几个有钱的股东支持,自己当经理,办起了一家纺织厂。谁料经营刚上轨道,几个大股东便起了觊觎之心,强行收购了他的股份。第一次创业便这样收场了。不过,唐翔千并没有灰心。不久,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他从上海购进90台布机,创办了中南纺织厂。中南纺织厂成立后,为了更好地优势互补,发挥企业的潜力,唐翔千又和安子介、周文轩等合作,形成漂染、织布、纺纱、针织、制衣、贸易一条龙的局面,使彼此的实力大增。1968年,唐翔千又在香港长沙湾开设了半岛针织厂,制造当时高价的针织毛衣。1969年,唐翔千和安子介等合作,成立了南联实业有限公司,成为香港最大的纺织集团。同年11月,南联公司上市。为办好南联公司,唐翔千将主要时间用于拓展南联的业务,自己私人拥有的半岛针织厂则高薪雇人负责经营。

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的纺织品出口开始受配额限制,但因欧美大百货公司在香港均设立办事处,并直接找港商订货,故香港的纺织品出口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相反进一步促进了成衣业的蓬勃发展。唐翔千抓住机遇,创立自己的名牌,并不断拓展欧美与日本市场,使香港半岛针织厂事业急速壮大。1974年后,他任香港棉纺同业公会主席。

几经拼搏:

唐家一代胜一代

唐翔千是出名的孝子。1972年,母亲患了肠癌,他急得寝食不安,急飞上海,护送母亲住进上海瑞金医院精心治疗。当得知母亲最多只能再活5年时,他哭红了双眼,发誓要让母亲长寿。于是,他亲自陪同母亲赴海外觅名医救治,硬是让慈母又幸福生活了12年。

就是这次回上海,唐翔千和内地经贸部门有了联系。次年,身为香港棉纺同业公会主席的唐翔千,组织了“”以来首个访问内地的香港棉纺同业公会代表团,从广州、杭州、上海一路来到北京,与内地经贸部门商量贸易事宜。当时,香港棉纺业几乎全部使用美国棉花,他看到内地有很多棉花,便想帮助国家将棉花出口换汇。于是,他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商谈进口内地棉花事宜。

回港后,接到内地寄来的棉花样品,经检验,唐翔千发现内地棉花的长度、色度都不错,只是未分拣干净,杂质多了些。将检验结果反馈内地后,唐翔千又亲自跑到湖北等产棉区考察,叮嘱将棉花分拣干净。1974年,他进口了大批湖北、陕西等地的棉花,在自己的工厂使用,成为香港纺织业使用内地棉花第一人。

为了用内地棉花,唐翔千还专门改进了生产工艺,以适应内地棉花的特点。此后,每年都要进口几千吨内地棉花。在唐翔千的带动下,香港纺织业厂商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普遍使用内地棉花。他为内地棉花的大量出口立了一功。

1975年,年仅23岁的唐英年已获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学位。当他准备修读博士学位时,唐翔千致信说:“英年,与其读完博士后替人打工,我看你不如现在就给我打工吧。”那时,唐英年的三个弟弟均小,尚在中学读书,于是他遵从父命回到香港。

此时,“半岛”是几家合股的公司。唐翔千出价2000万港元购回了所有股权,让儿子来主持业务。他曾告诉儿子,做生意的诀窍之一,就是观察对方是否敬业:“如果哪家公司的总经理11点钟才上班,还带着小秘书回来,这样的公司千万别跟他做生意。”

唐英年进入“半岛”后,一切从头做起,先学习包装,后学针织工序和技术,随后再管经营和销售。几年下来他既有西方管理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香港的唐氏家族成衣业开始了新的起飞。

心系祖国:

“ 唐家代表作”矗立上海

早在1976年,唐翔千就策划回内地投资建厂事宜。但当时内地各种条条框框很多,他的投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1978年,他终于在深圳成功开办了一家纺织厂,拥有数百台织布机,成为首位在内地开办合资企业的港商。

自此以后,唐翔千频频奔赴内地考察投资环境,寻求投资机会。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推荐下,1979年11月,唐翔千飞往祖国大西北新疆,从此,结下了他和新疆的不解之缘。唐翔千过去生产的羊绒衫,均是从日本进口羊绒原料,而日本并不出羊绒,是从中国的内蒙古、新疆购买的。唐翔千决心在新疆投资设厂,用当地原料,引进国际水平的机器设备,生产出一流的羊毛衫。他投资了一千万美元,在新疆建立起首家合资的“ 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

建厂之初,唐翔千几乎每天都去工地,解决各种难题。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于1981年投产后,克服了种种困难,生产出高级的羊绒纱、羊毛纱和羊绒、羊毛衫,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到八十年代后期,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之一,年营业额突破亿元,累计出口创汇上亿美元。如今,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已拥有数家毛纺、针织厂。唐翔千几乎每年都要去“天山”三四次,他说:“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唐翔千的父亲唐君远先生担任了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他便来到香港对儿子说:“翔千,你来投资吧,我们唐家要为祖国四化建设作点贡献。万一蚀本了,就算是你孝敬了我。”

1980年10月,唐翔千和上海纺织局商谈合资事宜。半年后,上海首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就成立了。唐翔千投资数百万美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将原来陈旧的上海麻纺厂改造成毛纺织品厂。由于产品质量不稳,加上成本高,销路不畅,公司开张第一年就赔了80万。

唐翔千仔细分析了亏损原因,发现主要原因是从外贸部门购进的兔毛原料价高且质量不稳。于是,他从国外引进优种长毛兔,在内地建起养殖基地,并与新疆、内蒙古等地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不久,联合毛纺织公司纺出了高比例兔毛纱,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该公司生产的“联合”牌兔毛衫也成为出口产品中的抢手货。从1983年开始,该公司利润、创汇以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速度递增。1987年,“联毛”公司成为上海首家合资企业集团;1989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合资企业。他将公司大部分利润投入扩大再生产,相继成立了10家毛纺、制衣企业。

1985年,唐翔千与广东方面合作成立美维集团,进军他并不熟悉的电子业。他认为,“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电子。中国要四化,电子工业不发展不行。”他仅投资在内地工业项目上的资金就达数亿港元,建立了20余家合资企业。此外,唐氏家族亦投资上海地产业。在繁华的南京西路静安寺一带,一幢26层高的“环球世界”商厦即是唐氏家族的代表作。

豪情激荡:

唐家世代永报国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会谈的进展,香港人民欢欣鼓舞,翘首以待,香港众多有识之士跟祖国贴得更紧,但也有少数人心存疑虑。

就在这时,以唐翔千为团长的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到达北京。1984年6月22日上午,刚从厦门视察回京的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唐翔千一行。年已80的邓小平坐在沙发里,燃起一支香烟,兴致勃勃地倾听唐翔千的汇报。之后,唐翔千以访京团全体成员名义,请邓小平讲几句话。在一片掌声中,邓小平欣然告诉在座各位:“中国人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不信邪,在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面前都稳如泰山,对什么样的风浪都不害怕;再一个就是中国人从来说话都是算数的,我们说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就是不变,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回到香港,唐氏父子激动地促膝长谈。唐英年说:“爸爸,通过电视画面,香港市民都注意到,在整个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会见中,邓小平脸上的表情始终很轻松愉快,不时还浮现出笑容……”

唐翔千欣喜地倾听儿子的话语。“显然,邓大人是利用会见以你为首的香港工商界访京团的契机,向香港乃至世界阐明中央对香港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一系列政策的。我坚信,香港一定会平稳过渡,回归祖国。”唐翔千听着儿子的分析,连连点头赞同。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6

回顾这20多年历程中,有几个故事是每个孚日人都难以忘怀的。

产品打入日本

建厂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名不见经传。在国内,由于体制原因,企业没有自营进出口权力,进出口大权基本上为各级对外贸易部门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气馁,拿着自己生产的毛巾,四处公关,千方百计寻找出口渠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被孚日人的真诚和敬业精神感动了。

1988年8月的一天,省外纺的有关领导和业务员出现在毛巾厂的车间内,在进行了认真地考察后,认为他们生产的毛巾质量符合要求,可以先做几笔业务看看。厂长孙日贵清清楚楚地记得,他们在1988年10月初终于拿到了第一笔出口日本的毛巾订单:毛巾5000打,价值5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关系到毛巾厂未来的5000打毛巾啊!孙日贵激动地把合同要求看了又看,对生产出的毛巾按合同要求一次又一次地把关。到10月中旬,他们终于交出了这批令日本客户满意的产品。不久,毛巾厂的毛巾产品第一次出现在日本的市场上。一次,孚日为日本客户生产一批蓝色毛巾,货发到日本后,客户说毛巾掉浮色。在征求意见时发现,原来客户把一条毛巾剪开,其中一半放人白色瓷盆中用温开水揉搓,然后烘干与没有洗的一半作对比,肉眼几乎看不出其中的差别。这批产品质量已经超过日本国家标准,对此,孚日本来可以据理力争,因为是严格按合同标准生产的,但经过考虑,孚日答复说可以根据客户要求修改标准,令客户大为感动。

20多年来,日本人的生活和孚日家纺已经无法分开,他们每天用着孚日家纺的产品,感受着孚日人“柔软”的呵护。日本JTB交通公社,是一个在世界上拥有100多家分公司的世界级旅游企业。一次,该公社的一位部长在其公司调查世界上最崇拜的人是谁时,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中国,山东,高密,孚日家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日贵”。目前,孚日家纺在日本拥有80多家固定客户,产品涵盖了日本的大部分国土。

105万美元引进设备

没有一流的设备,就没有一流产品,没有一流的产品,就没有稳固的市场,企业就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公司创始人孙日贵很早就认识到这点,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以卓越的眼光,制定了一次造就今天孚日的决策: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初孙日贵的那次决断,就没有今天的孚日家纺。

众所周知,引进国外设备需要外汇,而在90年代初期,外汇管制非常严格。此时,正值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发表不久,孙日贵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从中觅到了机遇。孚日与香港基信公司组成合资企业,并利用合资企业的有利条件搞到了105万美元。105万美元,在今天的孚日家纺,已不再是一个大数字。但在当时,105万美元,不啻于一个天文数字,是事关企业发展的一笔巨款。

最初,孚日在打算用这笔钱引进设备时候,由朋友推荐,和意大利一家生产剑杆织机的设备公司洽谈,但是没有达成协议。随即又与另一家意大利生产同类设备的厂家谈判,但经过连续两天谈判,第一天谈到了凌晨1点,第二天更是从白天一直谈到了次日的清晨6点,可是对方一直咬定115万美元不放,而孚日却只有105万美元,谈判没有成功。

后来,孚日终于和日本一家生产厂商接上了头。谈判前,孚日搜寻对方的资料,得知这家企业的设备在世界上虽是一流的,但是在中国市场上一片空白。因此,孚日利用对方急于开拓中国市场的心理,阐明自己购买其设备是无形的广告,可为其节省招标费、广告费等一大笔钱。同时就其设备的性能、技术配置和价格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分析论证,最终日本厂商被孙日贵的执着所感动,作出让步了。这次谈判,不仅用105万美元引进了12台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剑杆织机,日商还配送了四台提花机,同时每台织机配置一台多臂机,还赠送一台价值3万美元的上轴车。这些设备为孚日节省了20多万美元。

就是这仅有的105万美元,使孚日设备有了质的飞跃,技术水平跨入国内先进行列。从此,孚曰如虎添翼,出口日本的产品实现由低档次到高档次的突破,效益直线提高。从日本引进12台剑杆织机后,公司又上了新的染色机。由于设备更新,产品档次的提高,产品在日本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人才吸收器”

建厂初期,孙日贵和他的30多名职工大多是搞电机和织带出身的,连生产毛巾的设备都没见过。在这种情况下,要生产毛巾,真有点像“天方夜谭”里的故事一样,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孙日贵作出决定:“不会就学!”于是,高密毛巾厂第一批外出培训学习的10多名职工带着好奇和羞涩来到了昌邑毛巾厂,经过1个多月的学习,终于掌握了纺织毛巾的一些基本要领,也就在这1个多月中,第一批生产毛巾的设备和第一位招聘人才同时进厂。

孙日贵认识到,别看一块小小的毛巾,要想生产出来,从设备的安装、调试到维护;从产品的织造、染色、整理到包装等,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一定的,甚至是很高的技术。有位专家叫杨学禹,爱人叫门秀琴,夫妻二人都是某国营毛巾厂的技术骨干。虽然身怀绝技,但在吃“大锅饭”的国营企业里待遇低且无用武之地,一家三人住在狭窄低矮的平房里。孙日贵听说后,立即登门拜访,言词恳切,感情真挚地邀其全家加盟高密毛巾厂。虽无什么许诺,但杨学禹被孙日贵的创业雄心和纯朴热情所打动,毅然带着妻小来到高密。当天,孙日贵按照厂里的规定无偿地将其全家安排在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里,并将其夫妻二人分别安排在两个关键车间的岗位上任车间主任。“真没想到高密毛巾厂对我们这么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杨学禹夫妻二人到岗后,和职工们一起攻克技术难关,终于使毛巾厂生产出了一批批在日本市场上都无可挑剔的巾被产品。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7

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分开办公。

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正式确认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979年

1月,浙江义乌全县28个集市恢复原来的传统集期,稠城镇县前街开始出见小百货市场。

7月,根据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原则,我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双方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对相互间纺织品贸易及其管理制度作出安排。

7月31日,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同意纺织工业部、劳动总局联合提出的《关于拟在纺织企业中实行“四班三运转”的报告》,批示要求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推广。

1980年

1月8日,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3月14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财贸小组《关于成立丝绸公司的意见》,同意成立全国性丝绸公司,把茧、丝、绸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

7月8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的以局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办法是: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内,在保证规定的生产增长速度、累计上缴利润和出口纺织品换汇额的前提下。每年实现的利润的90.5%上缴国家,9.5%留给局、公司和所属企业。

1981年

2月24日,国家经委召开生产办公会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1981年轻纺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经委负责人指出:今年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完成今年的工业生产计划主要靠轻纺产品的增长,要求轻纺工业增产更多回笼货币多、换汇率高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7月28日,国务院批转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当前农副产品收购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对棉花继续实行统购统销;棉花、土纱、土布一律不准上市;任何部门不能以纱和布换购棉花;对农民自留棉,供销社要积极做好换购工作;棉花超购加价和奖售的办法继续执行,地方留成的比例不变;各地应按照国家计划完成调拨任务。

1982年

7月11日,为了更好地为纺织工业服务,而又避免重复生产、盲目发展,纺织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商定,纺织机械的生产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务委员薄一波称赞这是机构改革后的一件新事物。

12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在纺织工业部分提出:棉纺工业,1985年生产纱359万吨,比1980年增长22.8%;布153亿米,比1980年增长18.3%亿米。五年内增加棉纱能力470万锭,主要是依靠老厂进行扩建改造,同时结合布局的调整,在产棉区适当进行新建。毛麻工业,1985年全国生产呢绒1.8亿米,比1980年增长78%,五年内新增毛纺能力47万锭;在蒙古、新疆等羊毛产地和使用进口毛多的上海、北京、天津地区新建扩建毛条生产能力3万吨,五年内增加麻纺能力9万锭。丝绸工业,发挥丝绸生产的传统技艺,增加特色产品,做到产品多样化。1985年丝的产量近3万吨,比1980年增长23%,丝织品10亿米,比1980年增长32%。化纤工业,1985年生产化纤78万吨,五年内新增化纤生产能力38万吨,到1985年,化纤原料可以基本立足国内。

1983年

2月2日,纺织工业部财务司转发财政部《关于棉纱减税和改进纺织品征税办法的通知》。通知规定:棉纱税率由18支以下7%,19~29支11%,30支以上18%,改为18支以下4%,19~28支7%,29~59支10%,60支以上13%。同时改进纱、布、印染布分段征税的办法。

2月16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纺织部的管理体制为行政改革提供了经验。纺织部管理体制是:一抓计划指导;二抓生产手段;三抓技术政策;四抓全行业的定额管理。

4月14日,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1983年纯棉布和涤纶混纺布产量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纺织品调价后,市场销售发生了较大变化,涤纶混纺布销售量上升,纯棉布销售量有所下降。为此,国务院决定对1983年布的产品结构作适当调整,增加涤纶混纺布产量6亿米,相应减少纯棉布产量6亿米。

6月,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制造的2210孔大型涤纶短纤维纺丝机在无锡第二合纤厂投料试车成功。

7月8日,年产1000吨丙纶丝生产车间,在广东省新会合成纤维纺织厂建成投产。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丙纶丝生产车间,所用设备是我国制造的。

12月5日,国际纺织品委员会一致通过我国要求加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及其1981年年底延长议定书的申请。延长议定书是1981年年底签定的,将有效期延长至1986年。

1984年

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第二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 纺织工业部所属院校又有4所高校的6个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位点,它们是: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管理工程专业;天津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专业、针织专业;西北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北京化纤学院化纤专业。至此,纺织工业部属院校共有4所高校、17个硕士学位专业授位点和华东纺织工学院3个博士学位专业授位点。

3月1日,财政部决定对苎麻纺织品减征工商税。

3月6日,《国务院关于控制棉田面积和搞活等外棉经营的通知》指出,我国棉花过去靠进口平衡改变为自给有余,并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今年我们对棉花的政策应当是:稳定和适当控制棉花种植面积,积极鼓励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对等外棉(即国家规定的7个等级以外的棉花)的经营要放开,允许上市买卖,多渠道经营。

3月23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下达《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获得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的产品及纺织工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出的优质产品,可以分别加价15%、10%和5%;新产品和工艺复杂、花色新颖、市场适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上浮动10%;花色陈旧、市场滞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下浮动10%;质量低劣、缺经短纬、粗制滥造的产品,实行惩罚价格,把出厂价降到工厂无利以至亏损的水平。

7月5日,《经济日报》刊登《我国纺织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全面

发展完整体系》的综述文章指出,全国棉布的人均年消费量从1952年的5米多增加到现在的10米多,而且这种增长是在人口增加近1倍的情况下实现的。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布局合理,棉、毛、麻、丝绸、化纤、复制、针织、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十大行业全面发展,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7月27日,新华社报道,历史悠久的我国纺织工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获得了一连串的“世界第一”:1983年,棉布产量达148.8亿米;棉纱产量达327万吨;棉布出口量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六分之一;生丝出口量占全世界90%;真丝绸出口量占到全世界50%。

8月21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规定下放以下权限:(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定、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改革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管理权限。(6)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9月2了,纺织工业部物资局改为中国纺织原材料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9月28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实行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要求1987年实行经济自立。

10月7日,北京服装协会成立。

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不再票和絮棉票。这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满足内需,转向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12月7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年产1.5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组成的生产线,制造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全部由国内生产的一条生产线在上海石化总厂投料试生产,一等品率达到85%。

12月8日,我国第一条年产4千吨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最近在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通过鉴定,正式投入生产。

1985年

1月,纺织工业部机关刊物《中国纺织》正式复刊。

1月8日,《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出口纺织品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结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青纺联”是一种形式,企业也可以采取其它自由联合形式。今后,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成立各种形式的纺织品工贸结合公司和直接对外的联合体、生产企业,一律由所在市的经贸部门会同纺织工业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经贸部、纺织工业部备案。国务院文件对纺织品的出口计划、收汇任务、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额度的分配等问题,也作了新规定。

3月16日,纺织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指示精神,重申减征调节税的政策是:减征对象是实现利润在500万元以上,调节税率在30%以上,人均留利不足600元,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先进骨干企业。减征幅度是根据贡献大,多鼓励的原则,确定对调节税率在35%以上的企业,按其应交调节税数额减征17%;对调节税率在30~50%的企业,减征12%;对符合财政部测算的减征方案名单的企业,根据规定的减征比例,具体确定减征调节税数额。减征调节税后的人均留利,一般不超过800元,超过的按财政部规定要适当调减数额。

3月22日,纺织工业部征得国家物价局同意,决定暂时对化纤浆粕和粘胶短纤维试行最高限价,从4月1日起执行。

4月26日,《经济日报》报道,我国维纶年产量16万吨,居世界前列。

7月26日,国家经委、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印发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的《关于工业部门开展选购棉花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指出,工厂选购棉花应在计划指导下进行;为了减少环节,节省开支,棉纺织厂较集中的地区,应组织起来,统一向棉产区棉花经营部门选购,纺织厂少的地区,工厂可直接到棉产区棉花经营部门选购;对商品棉,如果棉农自行销售不了,仍由商业部门收起来,工业部门不要直接向棉花生产者购进棉花,工厂不要再用纱、布换购棉农手中的棉花。

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纺织工业部成立《中国纺织报》社,发行第一期试刊号。

1986年

1月4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补充通知》,决定在1984年棉纺织品实行按质论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纺织品按质论价的范围,对针棉织品也实行优质优价,花色差价。

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中对纺织服装工业的要求是:化纤工业:1990年生产化纤145万吨,比1985年增加50万吨。5年内增加化纤生产能力87万吨。棉纺工业:1990年生产纱2150万件,布162亿米。5年内新增气流纺42万头,新型布机13000台,改造棉纺设备250万锭。毛麻工业:重点发展混纺织品,粗毛纺织品。丝绸工业:着重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加工深度。针织工业:积极生产纯棉和棉混纺针织品,努力提高针织产品在整个纺织品中的比重。服装工业:1990年产量达到28亿件,比1985年增长65%。

5月30日,纺织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讨论会。会议邀请于光远、吴明瑜、苏星、季崇威、陈锦华等领导和学者,就原料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消费和生产的预测,以及体制改革、横向联合、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7月,经纺织工业部批准,中国纺织机械工业总公司所属的19个纺织厂、所,全部下放到各省市。

8月16日,纺织工业部决定成立中国纺织化纤工程公司。

10月,国务院召开第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为了解决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国家决定:全国免征纺织企业调节税;棉纺织品和针棉织品中所有市销最终产品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花色差价;对一线纺织生产工人全面推行新岗位工资制。

10月22日,纺织工业部《关于扩大沿海地区纺织品出口意见的报告》中提出:(1)在发展纺织品出口中,必须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土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从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制成品转变。(2)“七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沿海12个城市纺织品深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设,即广州、佛山、大连、上海、青岛、天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北京。把这12个沿海城市建成外向型的以深加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纺织品深加工的对外窗口作用。(3)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初步设想,从1985年的55亿美元(包括服装、丝绸)增加到1990年的100亿美元。再用5年到10年时间,争取超过200亿美元。12月31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精神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决定,中国丝绸公司工业生产已经划归纺织工业部进行统一行业管理。纺织工业部部长

和中国丝绸公司总经理王明俊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

1987年

1月18日,中国第一条从德国莱芬豪舍引进的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在广东从化正式投产。

3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第八次年会上,公布了全国十佳优秀企业。石家庄市第二棉纺织厂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这是全国纺织企业在本届年会上唯一获“金马奖”的企业。

9月20日,纺织工业部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土办全国服装鞋帽时新产品展销会。参加展销的单位有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上百家公司、上千家企业,展销产品达475万件,16人类产品,共1万多个时新品种,价值1亿元左右。、乔石、田纪云、宋健、薄一波、陈锡联、段君毅、彭冲、王任重、周谷成、张劲夫、康克清、钱昌照、吕正操、郝建秀等领导同志参观了展销会。

1988年

1月,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海南)的省级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成,并颁发了认可证书和印章。同时,3个部级检测中心通过国家检验。至此,纺织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部级检测中心到省级、直辖市级检测中心(所)的全国性产品质量监督网。

2月21日,国家物价局、经贸部联合发出《关于整顿蚕茧收购价格的通知》,规定接干壳量收购的桑蚕茧基准价(干壳量7克),整顿后的收购牌价每50公斤为175元(提价25%)。

3月,商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棉花、棉短绒计划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棉花、棉短绒是国家指令性计划商品,凡国家加价和奖售收购的棉花,全部由国家掌握,纳入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各级供销社为棉花、棉短绒计划编制单位。用棉企业要向当地供销社提报需棉计划,商业部编制棉花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及分省(区、市)计划,提请国家计委审查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下达。

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新型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在北京成立。

6月23日,我国纺织机械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集团――北京宏大纺织机械制造(集团)公司在北京成立。

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批发明传电报《关于稳定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防止诱发“棉花大战”,决定收购棉花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包括加价)与棉农结算。

10月21日,海关总署印发《关于丝绸开征出口税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出口蚕茧、丝、丝纱线及其织物开征出口税。其中蚕茧、丝、丝纱线的税率为100%、绸织物的税率为80%。开征出口税后,为了不影响外贸计划的出口经国务院批准,凡是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系统计划内出口的丝绸,缴纳出口税后可集中向海关总署申请退税。

1989年

3月15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了1989~1990年秋冬服装流行趋势会。

11月22日,纺织工业部庆祝建部40周年。

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拉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

1990年

1月21日,总理视察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听取了公司领导的汇报,并对完成企业承包、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和仪化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

1月25日,总书记复信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印染厂全厂职工。信中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今天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同样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总书记希望中国的工人阶级在维护安定团结,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团结和带动其他劳动群众,为胜利完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奋斗。

3月8日,纺织工业部批准成立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负责全国丝绸工业行业管理。

11月12日,纺织工业部直属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为特大型化纤骨干企业。国务院致电祝贺。

12月15日,纺织工业部召开新闻会,介绍了“七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国纺织品市场繁荣丰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创汇支柱产品。

1991年

9月1日至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决定为纺织工业以15.2亿元资金,用于清理棉花欠款。

9月20日至22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丝绸会议在苏州举行。

12月10日,中国服装协会在京成立。国务院总理、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雷洁琼分别为协会题词。李总理的题词是:“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鞋帽服装行业的发展。”

12月25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下达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计划的通知》,决定1992年压缩淘汰100万枚,1993年、1994年两年每年将继续压缩淘汰100万枚。

1992年

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落成开馆。总书记为该馆题词:“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

3月12日,国家税务局发出通知,1992年对单色织行业、毛纺织行业中部分产品,继续实行优惠税收政策。

月18日,由纺织工业部牵头土办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11月6日,以纺织工业部所属的华诚财务公司为核心的华诚集团公司在京成立。这是国务院经贸办批准的第一家以金融资本为龙头的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是金融体制改革又一新的尝试。

1993年

5月1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京举行。本次博览会规模空前,23个省市300多家企业,以及法、意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200多家企业参加了展出。世界时装设计大师――意大利的瓦伦蒂诺、费雷和法国的皮尔,卡丹应邀在博览会上举行专场时装表演。博览会期间举行了第二届“兄弟杯”世界青年设计师大赛,并首次在国际服装博览会上服装流行趋势。

6月8日,在京举行。

6月21日,中国纺织总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6月21日,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是在中国纺织总会成立后的第一次行业工作会议。与会代表认真学习了朱基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在总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讨论了中国纺织总会的性质、职能及今后的工作思路等。

8月3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中国纺织总会机构组建方案的通知。中国纺织总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授权其对全国纺织行业进行行业管理,重点是“搞好行业规划,实施行业政策,进行宏观指导和为企业提供服务。”中国纺织总会机关设办公厅、规划发展部、经济贸易部、科技发展部、经济调节部、人事劳动部、国际

合作、技术装备部、教育部、机关党委等十个部门。

1994年

2月5日,新中国现代纺织工业的主要奠基人钱之光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2月26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国纺织总会关于解决棉纺织行业存在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94]13号)。

10月10日,中国纺织总会和国家经贸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搞好纺织工业生产和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发[94]57号的要求,向各地纺织部门发出《关于做好棉纱限产和淘汰落后棉纺锭工作的通知》,提出1994年棉纱限产和到1998年淘汰落后棉纺锭上作的具体要求。

12月,截至12月底,我国全年服装出口世界第一。

1995年

1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棉花工作快报》上批示:关于推动沿海将部分棉纱和坯布生产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到新疆设厂问题,希望纺织总会今年能作为大事来抓,并连续抓若干年。

9月25~27日,中国纺织大学“211工程”通过部门预审。2010年中国纺织大学将建成国先进、国际著名的大学。

11月30日,保定第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社会主义企业家马恩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58岁。

12月,我国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双列世界第一。

1996年

1月,祖国大陆纺织服装界首次跨过海峡,中国历代服饰展演团赴台访问演出。

8月,国务院决定把纺织行业作为1997年重点支持行业。加大国有纺织企业改革力度,在5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破产纺织企业131户,兼并280户,组建集团105家,资产重组规模达387亿元,分流人员近20万人。

11月,国务院决定棉花省际间调拨改为产销见面、合同订购,允许纺织企业与县棉麻公司直接见面。6日至9日,全国首届棉花订货会在郑州召开。

1997年

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朱副总理在重庆与纺织系统11户国有企业的厂长座谈时指出:重庆和全国都要把纺织行业列为兼并、破产和实施再就业的重点行业。10月31日~11月1日,未副总理在上海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一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首次提出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吴邦国副总理也

为纺织工业扭亏解困召开了多次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明年以纺织行业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3月,国务院发出[97]10号文件,国家在1997年度《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再就业工作》中安排300亿元可核销呆坏账规模。有关部门在下达预分配规模时特别提出:试点城市内纺织行业的企业,符合条件的要优先纳入计划,同时还专门安排3亿元用于非试点城市中纺织企业因减免利息所需的呆坏帐准备金,两项合计共9了亿元。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棉花国家定价进一步向市场价格靠拢,由1996年浮动4%改为浮动6%,产棉区的棉纺企业不分企业性质、规模均被允许参加全国棉花交易会,并允许县级棉麻公司参会。

12月26日,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由国家经贸委和纺织总会联合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到会并讲话,12个省市主管领导参加。会上正式宣布了国务院为支持纺织行业解围出台的5项政策。

1998年

1月23日,全国压缩落后棉纺锭锤声在上海响起。为确保三年内压缩淘汰1000万枚落后棉纺锭,中纺总会重申:压锭必须管住生产,堵住源头,严格执行细纱机生产许可证和准购证制度。凡没有准产证的,一台也不许生产;没有准购证的,一台也不许卖出。“九五”期间绝不允许增加信纺锭。

2月5日,劳动部,中国纺织总会联合发文,对纺织突破口任务给予特殊政策,文中规定:三年内对有压锭任务的纺纱和织布工种中,工龄满20年以上、距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技能单一,再就业确实困难的下岗职工,实行提前退休。所需养老金由社会保险机构承担。

4月16日,国家纺织工业局正式挂牌。7月31日,国家纺织工业局召开了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宣布局机关人员分流完成,机构改革就位,新机构开始运行。

9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告成立。

11月初,国家纺织工业局提出,今后三年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服装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抓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把国产面料顶替进口作为近期的主攻目标。

11月23日,全国共完成压缩落后棉纺锭480.8万枚,提前38天完成“三大任务”中的压锭任务。

1999年

1月1日,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农机、纺织原料及制品、钟表、鞋、陶瓷、钢材及其制品、水泥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有机化工原料、无机化工原料、涂料、颜料、橡胶制品、玩具及运动用品、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2月1日,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开始是施行。第一批有10个行业,共114个项目,涉及纺织行业的有棉纺、毛纺、缫丝等设备和产品。

7月1日,为了进一步外贸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产品中除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产品(目前已执行17%退税率)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以及法定税率为17%且现行退税率为13%、11%的商品,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15%。

12月31日,据国家纺织局最新统计,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大目标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整一年。至1999年年底,已压缩落后棉纺锭906万锭,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扭转了连续六年亏损的局面;已经分流下岗职工116万人。

2000年

1月,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杜钰洲向新闻界宣布,中央确定的纺织行业全国改革脱困三大目标,于1999年底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4月,国有纺织企业共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1万人,提前八个月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三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的任务。

12月,据数据统计,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520.8亿美元,占外贸总出口的20.9%,同比增长20.9%,其中:纺织品出口160.6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服装出口3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9.83%。纺织品服装是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2000年实现顺差381.9亿美元,占当年全部贸易顺差的158.5%。

2001年

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国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等9个委管局。

3月2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及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CITE)在京开幕。从今年起,原为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改为一年两次,3月移师北京,10月仍居上海。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3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00]40号文件精神,坚决制止纺织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巩固突破口成果,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新增棉纺生产能力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对禁止棉纺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有关规定。《通知》规定,继续加强对棉纺细纱机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对棉纺生产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对气流纺纱机的管理纳入棉纺总量控制范围。《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进口管理,严格控制棉纺细纱机进口。

4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2001~200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编著的《2000~200l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各行业年度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该报告包括2000~2001年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各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中国纺织工业投资与发展报告、利用外资政策咨询报告、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与展望;“十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南;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指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行业的产业政策调整和2001年纺织企业经营者调查研究报告等课题报告。

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家宝强调,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健康发展。此次棉改的核心:一放,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关键:二分,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方向和目标: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

8月25日,“WTO和中国纺织企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陈清泰、日本帝人株式会社社长安居祥策、台湾纺拓会秘书长刘瑞图、美籍华人李学海、安徽华茂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华冠雄、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董事长高丰以及中国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等,共同就“WTO和中国纺织企业”这一土题登坛演讲。

9月,国家经贸委纺织工业“十五”规划,确定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科技是动力。《规划》强调进一步加大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使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全面实现产业升级。

10月21日,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成员领导人身穿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对襟中式立领休闲服合影留念,中式服装尽显华夏丰韵,受到世人瞩目。

2002年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在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市长李盛霖,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俊九等陪同下,来到天津纺织集团天一有限公司,亲切慰问广大职工。

2月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化纤仿毛技术世界领先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纤仿毛”是从形状和性能上用化纤丝模仿羊毛,从而达到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目的。采用化纤仿毛特种变形纱纺织的服装面料,不仅具有羊毛织物的风格和手感,还有外型挺括、吸汗导湿、免熨烫、可水洗、成本低等特点,是制作新一代军服和职业装的理想面料,目前已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智利、土耳其、朝鲜等国家。

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20万字的《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分析客观、评价中肯、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在业引起强烈反响。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咨询服务活动进入市场化轨道。

6月5日至7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于在美国纽约贾维茨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18个省市的170多家企业参展。3天展会成交1.2亿美元,意向成交2.5亿美元,有4700余家国际专业买手登陆展会咨询平台。本次展览会是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业界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成为两国纺织服装业同行和商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10月1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在京开幕。这届展会以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技术交流容之丰富和参观人数之众,创下历史记录。展会展出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参展商超过800家,其中国外厂商达430家,首次超过国内厂商;展会期间,组织学术交流31场,参加人数达2263人次;4天半时间,参观人数多达12万人;洽谈成交的国贸易额超过3亿元,对外贸易额超过2000万美元。

10月22日,外经贸部宣布对原产于韩国的涤纶短纤维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并决定自2002年10月22日起对该调查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10月29日,外经贸部2002年第32号公告,公布了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并决定自2002年10月29日起对该调查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这是反倾销是我国运用WTO规则,针对给中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的调查商品采取的措施,此举对保护和稳定国内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3年

2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世界原油价格暴涨,引起化纤行业连动效应,化纤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聚酯主要原料PTA、EG累计涨幅逾60%、45%,与此同时,聚酯切片、涤纶长丝涨幅也达40%、25%。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战争迅速波及我国化纤行业,原料价格继续上涨,导致我国化纤生产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也给下游的纺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中储棉公司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

4月1日,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

4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流行病疫情SAILS在全国蔓延,由此而带来的恐慌甚至大于疫恃本身的危险。使纺织品外销出口受阻,由于出口在我国纺织业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外

销市场的趋缓严重影响着纺织工业的健康运行。同时也造成内需不旺,产品销售不畅,许多中小企业甚至纷纷停工。纺织电子商务以其独有的特点,使它在“非典”期间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

9月28日,中国棉花协会在京成立。中国棉花协会是由棉农及棉农合作组织,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经营、仓储企业,棉纺织企业和棉花研究机构等涉棉企业和组织自愿组成的、具备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接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9月份以来,新棉上市不但没有缓解市场供需压力,棉价反倒从9月未的14100元/吨涨到18000元/吨以上,每吨比国际市场高出1400多元,比去年同期高了5000元左右。由于棉花价格居高不下,棉纺企业无力承受,致使国内棉纺企业面临减停产威胁,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已经有众多企业开始大比例减少棉花的使用,转而加大对化纤原料的使用。

10月5日,由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纺织》杂志正式改版发行,并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改版后的《中国纺织》以服务行业和企业决策为宗旨,集产业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突出人物和行业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特色,图文并茂,印刷精美,逐渐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界最具有高端权威的杂志。

10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反响。新的出口退税率必然使出口的价格优势减弱,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

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中国的乳罩、长袍、针织品三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理由是中国这几种纺织品对关出口激增,影响了关国本土纺织工人的利益。从之前的印度对我国丝绸设限,到秘鲁对纺织品反倾销,引发了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2004年

2月23日,美国开始对中国胸翠、针织物及晨衣等纺织品的进口实施7.5%的配额限制,限制将维持一年时间。为此,中国开始对国相关纺织企业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3月17日,由长沙拜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的被称为“纺织基因革命”的生态拟真热能技术,日前首次应用于新型家居用品中。业界人士认为,生态拟真热能技术的出现,在中国纺织行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功能化生态纺织产业。而这项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将为中国家纺行业创造至少五十亿元的市场,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纺织行业完成传统产业的价值转换。

3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于北京举行。论坛以“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具体探讨在贸易自由化新阶段全球纺织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国家间与区域间产业合作新的可能性等共同的战略性课题。

5月24日,第八十三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这是世界纺织大会首次在中国地召开。

6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其官方刊物上刊登了通告,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涤纶长纤维服装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内地纺织厂家估计近1000家,主要集中在绍兴、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涉案金额达5.8亿美元。

10月2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对现行的普惠制进行改,并将在下一个普惠制年度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普惠制优惠。取消普惠制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所缴纳的关税税率将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欧盟的普惠制每10年调整一次,现行普惠制将于2005年年底到期。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欧盟新的普惠制年度将由2005年7月1日开始。

10月26日,欧盟委员会表示,欧盟将在明年1月1日取消对包括中国在的11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建立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监控体系。

11月3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受理了美有关纺织行业组织提出的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输美化纤裤、棉制针织衫、化纤制针织衫、男式梭织衬衫和内衣等五种纺织品的设限申请。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美方的这一做法。

2005年

1月,世界纺织品服装配额将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将为中国相关行业出口带来一些机遇,但同中国出口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贸易摩擦的种类和数量都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和欧盟、美国分别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欧盟对我国第35类反倾销案曙光初现,22家应诉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3月28日,第二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京举行。杜钰洲指出,纺织品配额的取消首先意味着自由贸易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回归,全球纺织工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又预示着纺织领域国际分工进一步在全球范业将围绕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和维护纺织品国际贸易新秩序。

3月,去山东调研,并考察了南山集团。指出,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这个关键环节,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高度重视并着力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11月6日,以支持和推动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的香港桑麻基金会2005年度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获首个桑麻纺织科技大奖。

11月28日,200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奖励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颁布了200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获奖项目,共85项。表彰了28名热爱纺织标准化事业,努力工作做出成绩的纺织标准化优秀工作者。49家企业被认定为“纺织科技型企业”。

12月19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纺织企业“2005中国纺织十人品牌文化”荣誉称号。中国纺织十人品牌文化,主要是在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引导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把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落实到产业升级上,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

2006年

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化纤长丝纺丝机机电一体化关键装置”、“基于数值模拟的网带炉工艺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全自动电脑调浆系统”、“一锭多丝技术研究”等4个纺织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月27日,第三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球纺织品贸易向一体化回归但又出现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复杂局面下召开的,因此“合作发展与公平贸易”成为论坛的土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商务部部长等领导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和演讲。

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界嘉宾和代表共400余人出席论坛。

6月26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京联合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向和重点,对纺织工业主要规模和结构目标进行了预测,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在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强调坚持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纺织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_

9月22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杜钰洲当选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许坤元、王天凯、陈树津、杨东辉、高勇、张延恺、孙瑞哲、徐文英当选为副会长,杨纪朝当选为秘书长。

10月17日,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罗伯特、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于建军共同主持了CITME和ITMA合并启动仪式。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开幕之际,正式将该展会命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11月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德国卡尔斯鲁厄会展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近百家中国优秀企业携优质优价的产品亮相。

12月6日,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500名全国纺织劳模、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业界精英和优秀集体获得的崇高荣誉。

12月18日,PTA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PTA期货合约上市直接关系到中国化纤工业乃至纺织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备受国家、行业、企业以及金融系统高度重视,将为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发挥重要作用。PTA期货合约上市有利于完善PTA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国化纤等行业的竞争力。它的上市也填补了国际期货交易品种的一项空白。

2007年

1月29日,《纺织辞典》首发式在北京举行。《纺织辞典》共收集词条万余条,涵盖了纺织工业的各个领域,为纺织业的交流以及纺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联系提供了规范的术语。《纺织辞典》编委会由国200名纺织专家组成,各词条的解释均经过仔细推敲,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对统一纺织科技名词和专业名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纺织行业有5个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型技术及制品开发”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月23日,第四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的“科学技术、品牌与国际合作”这一主题,在行业形成广泛共识。

6月12日,在第22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上,中欧双方就启动完善1985年《中欧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谈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纺织品协议、钢铁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达成了12项共识,将如期取消配额限制,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将采取双重许可监控体系,有效期为一年。

7月1日起,我国调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及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调至5%。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9月11日,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共有85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有142个产品获此殊荣,占今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6.6%。江苏阳光精纺呢绒和波司登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拥有404个“中国名牌”。

10月17日,在“2007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上,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在会上树立了4个节能环保先进典型,推出了第一批35项先进实用的环保技术,通过先进典型引路和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的节能减排工作。

10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下属10余个相关机构在上海共同组织了“时尚创意空间”活动,这是首个纺织服装产业链联手打造的部级时尚活动,本次活动融合了优秀设计师创意设计品牌汇展,流行色彩空间、面料创新大赛作品展等,联合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展示具备创新品质的时尚创意作品及理念。活动还进行了流行趋势预测及、设计大赛作品等动态展演,使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以多元的方式诠释现代潮流生活,为纺织行业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2008年

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该法对更侧重保护用工人员,这对对企业现行的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形成全面冲击,同时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也将会有重大调整,企业的用工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

2月,面对我国19个省区市的大雪、冰冻灾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起赈灾倡议,号召全行业积极抗击雪灾,要求各级纺织服装协会和行业管理办公室要积极组织企业和职工迅速投入到抗击灾害的斗争中去,保障生产和市场供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职工排忧解难,参与各项“防灾、抗灾、救灾、减灾、赈灾”的活动,为克服暴雪袭击所造成的困难和灾害做出积极贡献。

3月,为了解当前行业的状况,摸清新形势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行业、对企业有多大的影响,从而分析今后发展的趋势,给政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6组,分赴产业集群地区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以及河北等地进行调研。

4月2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了“社会责任高层论坛暨社会责任指南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专题发言。会上了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11个行业协会联合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紧急下发《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通知》呼吁会员单位和个人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积极组织会员提供抗震救灾物资,确保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物资的产品质量;各专业协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灾区会员企业及人员财产受灾情况,积极开展行业内自助、互助,减轻灾害损失,恢复生产。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8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创办

我国古代早有的纺织技术出版物,大都是手工纺织的经验介绍与总结。近代早期的纺织出版物,有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91年左右译成汉语的《纺织机器图说》及《西国漂染棉布论》,由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1897年陈启沅著的《桑蚕谱》在广东出版。之后,又有不少专著问世,据统计,1937年之前有80余种。

除图书外,纺织出版物还有定期出版的期刊和报纸。最早正式出版的纺织期刊是1919年在上海创刊的《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刊载纺织时事论述文章、技术专著及重要信息。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纺织工业已达到一定规模,纺织从业人员大量增加,纺织期刊的出版也有较大发展,当时就出版期刊15种之多。

受战事影响,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不少刊物停办,同时也有极少新刊物出现。例如,深为纺织界读者喜闻乐读,誉为“中国近代纺织期刊之雄”的《纺织周刊》,1937年因战事停刊,1946年1月复刊,登载的张方佐先生的《大牵伸简易改造论》、朱仙舫先生的《增进普通织机效率论》及何达先生的《改良实用算法》等论著,对现代从事纺织业的管理人员很有借鉴作用,对研究我国近代纺织历史的学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又如为染色印花学术界及纺织学术界普遍重视,并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纺织期刊《染织纺月刊》,“八一三”后,各种刊物几乎都停刊,唯独该刊仍继续出版,在纺织界影响甚广。这一时期出版的刊物有《纺工》、《纺声》、《纺织染通讯》、《纤维工业》、《纺织建设月刊》等十余种。这些刊物不少带有进步倾向,编撰者中不乏革命同志,刊物也反映了统治后期的纺织界艰难坎坷。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特点

与其他期刊相比,我国近代创办的纺织期刊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知识范围广。这里的知识是指在纺织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从期刊的专题栏目中,可看出该时期刊物综合性的特色。例如,杜燕孙主编的《纤维工业》辟有“人纤”、“毛纺”、“毛织”、“丝织”、“针编”、“染料”、“药剂”、“热电”、“管理”、“言论”等主要栏目。其中“言论”一栏登有中外纺织史、纺织业动向和发展策略方面的文章。

知识含量深。当时的期刊所刊登文章的知识含量具有较高的深度。很多是当时科技前沿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有些是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如《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发表了由查咏初译的《美国25年来毛染整机器之发展》,介绍了美国25年内毛染整机器的发展变化和应用情况。《纺织周刊》登载了张方佐、朱仙舫等专家的论著等。

传播速度快。近代纺织期刊在介绍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纺织染工程》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的马千里的文章《Rapidogen染料之新印染法》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基本进行同步介绍。

学生刊物多。该时期纺织刊物的一大特色便是学生刊物居多。《纺声》是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的校刊,校长周承佑在发刊词中着重指出学生要在课余多多撰稿,作为能力的锻炼和学识的积累。1941年1月创刊的《纺工》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校友办的刊物,具体由在校的“民三一级级会”的学生自办。这些学生得到师长们的支持和鼓励,如陈维稷、张方佐、傅道伸、诸楚卿等前辈曾为此花费过不少心血和精力,或任顾问,或帮助出版发行,或亲自撰写稿件。《纤声》是油印的学生刊物,虽然简陋,但办刊态度认真,颇有生气。

出版发行活。前已述及,有些期刊是由学生创办的,学生创办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纺工》、《纺声》、《纤声》等都是学生刊物,在出版发行方面就很少受方方面面的限制和影响。有的刊物还是不定期油印。但由于当时纺织技术和理论都是处于起始阶段,尽管是学生刊物,其质量并不低。

影响意义大。纺织期刊在当时对于传播纺织科学理论和技术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人们都把期刊作为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把它作为发表自己心声的重要阵地。如君久在《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上发表了对《中国纺织染业概论》的述评等。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意义

近代纺织期刊对于传播纺织科技信息,推动我国纺织工业的科技进步,促进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03年《政艺通报》曾有文章称“新闻之于人,犹空气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杂志亦然”。1912年《新世界》文章《阅杂志之利益》,在分析书籍、报纸、期刊的异同时指出“书籍严整,易令人惮。日报丛杂,易令人忽。书籍文效,期在百年,既嫌其太迟。日报之力,程于一日,又恨其过促。介乎二者之间,而有适当之观览价值者,其唯杂志乎”,“吾人欲有所求益于人群,莫如读杂志。人能终其身于杂志之中,不善终其身于进步之步矣”。随着期刊事业的发展,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认识到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存在的重要价值。1929年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明确指出,期刊能够提供最新的参考材料,尚未有专书讨论的某种问题或图书馆尚未购置关于某种问题的书籍,期刊可济一时之穷荒,通过期刊可以看出某一时代的精神及群众对某人某物某书的意见。1930年邢云林先生尖锐地提出,期刊、报纸、报告之中,“最有用,最易用,特别便于图书馆者厥推期刊。”1933年吴景贤先生在《学风》杂志上发表了《杂志的价值及其分类管理法》,把期刊的功能归纳为四性,即现实性、公开性、进步性和普遍性。综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研究,一是肯定了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较书籍、报纸更有其特殊性;二是显示了期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众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是认为期刊报道快捷,流传普遍,有促进社会进步之功效。

作为近代纺织期刊,其意义同样不可低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极大地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近代中国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而纺织工业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由于技术落后,起初进行得非常不顺利,不仅缺乏管理,同时也缺乏技术。张謇之所以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就是因为其在开办大生纱厂时被技术人才缺少所困扰。近代期刊的创办,为科学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期刊所刊载的信息是已走出学校参加工作的人们获得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2)培养和发现我国纺织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尽管当时创办了一些纺织类学校或者在一些学校里开设了纺织类专业,培养了大量纺织专业人才,但是作为期刊进行知识的传播,也同样培养了一些技术人才。一方面从这些期刊中学习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把期刊作为阵地,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成果、经验总结等,使这些人才得到了理论升华,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纺织技术的激情。

(3)繁荣了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近代期刊总体看是处于一个发展期。纺织工业是近代工业的代表,因此纺织期刊的创办对整个近代期刊的出版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尽管近代的期刊总数没有统计,但纺织期刊所占的分量应该是比较重的,纺织期刊的兴旺对繁荣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4)为研究我国近代纺织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要发掘中国人在近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方面的文章资料,纺织期刊是一个重要的来源。章剑慧先生在《纤维工业》创刊纪念卷第一期上发表的《复兴中国棉纺织工业第一次五年计划纲要》专论,就是一例。章系当时汉口四厂经理,抗战期内,在大后方对全国纺织工业推进,颇著劳绩。我国战后纺织复兴事业,如国人最注意之一项,章先生在该文中借数字之分析,使人读可恍照此实为轻而易举之事,可增国人之勇气不少。又例何达先生在同期刊登的《对于复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点贡献》一文,后段主张提倡印花布生产而把握南洋市场一点,尤为可贵之卓见。

中国近代纺织专业期刊从1919年创办到1949年,共计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其间还战争不断,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创办出纺织期刊三十多种,这确实对近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成为培养和发现我国纺织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研究我国近代纺织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料来源,而且也繁荣了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9

[关键词] 纺织产业 集群 静态竞争力

一、天津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天津纺织产业是我国老纺织产业基地之一,曾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在天津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天津纺织系统在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建设了一座占地184公顷,投资46.5亿元的现代化高新纺织工业园。高新纺织园内集中了60多家老纺织企业,重新规划,在同一个区域内形成纺织、印染、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品位和附加值,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最终产品竞争能力,形成了集群效应。

二、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本地化的企业网络,其特征是专业化合作,其中最基本的组织因素—声誉、承诺和信用影响着网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产业集群有效地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由于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协同效应获得了竞争优势,通过转包、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分工与协作,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并通过集体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且积极的影响,使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远大于各企业单个效益之和。

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来自集群的静态竞争力,包括生产成本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交易费用优势等,相对而言在集群形成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不变,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三、天津市纺织产业集群静态竞争力分析

1.生产成本的降低

产业集群的本质就是关联性强的各个行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1)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厂商得到好处。包括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从而使个别厂商减低平均生产成本,得到外部经济。天津纺织产业在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建了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培训中心、物流中心和物业管理中心,在集群内形成统一的综合服务区。形成了资源共享,外部经济效应明显。

(2)专业化分工

分工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协作可以把分工联结起来。集群内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以各种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天津纺织产业由于纺、织、染、服装企业的地理接近性特征,在集群内细化分工、扩大协作,使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更加精细,符合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

2.市场营销优势

区域品牌比单个企业品牌更形象更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单个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通过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域品牌,使集群内众多企业受益。天津纺织产业在认真研究和细分市场后,找准切入点,从新产品入手,立足天津和三北地区,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逐渐扩大规模。形成了区域品牌与核心竞争力。

3.交易费用的降低

一个区域内部的企业在长期的网络联系中如果能够建立信任机制,就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许多法律和契约上的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天津纺织产业中的信任是一种以契约、合同、规则、法律等为基础的基于制度的信任。因为专用性投资的存在,交易双方倾向于维持长期契约关系,在合作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契约调整,使彼此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限制了机会主义倾向,降低了企业之间因不完全契约或为了维护契约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同时还降低了讨价还价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如图1、图2,a、b代表纺织产业链的下游企业:c、d代表中游企业;e、f、g代表上游企业。假设d对a进行欺诈,在图1中,a对d只能实施“个人惩罚”,d可以与b建立交易契约。但是在图2中,由于大家都处于产业链式的集群中,d的欺诈行为很容易在集群中传播,b、e、f、g都不会与d再建立契约,而会将d孤立起来,实施的是“社会惩罚”。这种“社会惩罚”机制使集群上中下企业间容易建立持久的契约信任,达到交易成本的节约。

4.合作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成本下降。产业集群使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可以使生产者变得更有经验,管理者更有效率。在天津纺织产业集群内,沿产业链集聚的关联企业在产业链上相互衔接,由此促进了它们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郑适:中国产业发展检测与分析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6

[2]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november-december) 30~35

[3]张民: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7(4)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10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5岁(1988年8月31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6个月]

公 司:XX服装有限公司

行 业:服装/纺织/皮革

职 位:环境安全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环境工程

学 校: 上海交大农学院

自我评价

多年工作经验,在工作中用心学习,自信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极高的现场工作经验,对各行业的废水都有一定的了解与心得。熟悉环评验收及环保申报的流程。熟悉水处理工艺及运行管理。熟悉水质分析方法。自信专业技术与理论决定工作的成败。具备良好的的敬业精神,积极、独立、有责任感,并能承受工作压力。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服装/纺织/皮革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 水务投资经理

工作经验

2012/9—至今:XX服装有限公司[ 1年6个月]

所属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环境安全部 环境安全主管

1、“三废”处理过程日常监督管理;

2、新建、扩建项目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

3、参与现场环境改善,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周边群众环境投诉;

4、负责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及控评;

5、监测车间有机气体浓度,协助生产部门对通风进行改善,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6、现场安全防护用品的鉴定及使用管理;

7、现场化学品使用管理,包括易制准购证的办理;

8、工伤、职业病等事故处理、调查及原因分析;

9、紧急应变组织管理消防事故应急演练组织协调;

10、E>,!

2011/8—2012 /8: XX环境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环保

设计中心 环境工程师

1、负责从投标到施工图工艺设计的工作,制定设计进度;

2、协调其他专业的工作,与业主方沟通联系和技术交流;

3、负责从初步到中试设计阶段工作;

4、负责工艺设计和技术标书的编制;

5、负责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设计;

6、负责污水处理厂BOT项目落实前的技术支持工作。

2010/7—2011 /7: XX市政工程[ 1年]

所属行业:环保

设计部门 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设计

1、从事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固废)设计;

2、负责大中型污水厂、雨污水泵站、雨污水管道、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渗滤液处理厂等各种类型项目的设计;

3、负责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投标、初步设计、施工招标、施工图等设计;

4、同时给排水工程和固废工程的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设计、校对和校核。

教育经历

2006 /9 --2010 /7 上海交大农学院 环境工程 本科

证 书

2010/3 环保工程师

2007/6 大学英语六级

2006 /12 大学英语四级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11

显而易见,随着蔬菜、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也呈现出大幅度、大范围的上涨趋势。纵观百盛、太平洋等大型百货商店,许多服装、衣帽的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一到两成。春衣普遍每件上涨50~100元。与此同时,在目前举行的秋冬订货会上,纺织服装企业都在忙着上调产品价格,涨幅在10%~30%不等。然而,即便是纺织服装产品价格涨幅如此之大,但各企业仍然叫苦不迭,表示利润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严重下滑。更有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举步维艰,甚至不得不采取停产措施。全行业“价升利损”的怪现象从何而来,又是谁拿走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呢?

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上涨与拉闸限电齐飞

自从2010年以来,棉花价格便一路飞涨,被广大业内人士戏称为“疯狂的棉花”。 面对棉价疯涨,受影响的主要是外贸出口型面料企业和上游的棉纱生产企业。其中,尤其以纯棉为主要原料的小型企业所受到的冲击和损失最为严重。

罗西是福州一家小型纺织企业的老板,他给自己的工厂定位为“专业棉布生产商”。一直以来,罗西生产的各类纯棉面料产品主要以出口到印度、伊朗以及其他中东地区为主。去年10月份的时候,他工厂的生意还十分火爆,订单相当充足,产品都是整柜整柜地运走。然而,随后由于棉花价格的持续上涨却让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011年2月,罗西给一位订购平绒面料的客户报价为22元每米。然而,从客户下单之后到5月份提货时,按照当时棉花的价格生产每米这种面料价格需要达到24.5元才能盈利。但客户依然按照合同价格约定的22元每米付款。这样一来,罗西的利润就损失了。而这样的损失,只能由企业自己承担。至于提价,那也是下一单生意才可能涉及的问题了。

今年以来,棉花价格非常不稳定,从而引发了相关原材料价格的普涨。这让坯布、面料等纺织行业产业链条上的各类企业产品的价格也都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实际上,纺织产品市场行情的动荡性、不稳定性,已经严重挤压了面料企业原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

罗西工厂面临的情况只是大多数沿海小纺织企业处境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从2010年国庆节之后,江浙一带的不少小棉纱生产企业或者小面料企业纷纷减产甚至停产。即使是一些大的面料企业或棉纱企业,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减产的情况。因为如此疯狂的原材料涨价让它们无力承受,而且即使咬紧牙关把坯布做了出来,依据他们的预期判断来看,也是很难销售出去的。

为了应对棉花价格上涨这一不利的局面,有些原来生产纯棉产品的纺织企业开始选择部分采用化纤原料替代棉花。然而,由于这个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化纤原料价格的上涨。据了解,涤纶、粘胶等其他纤维原料今年以来都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但相对来说,化纤原料的涨价幅度远远低于棉花价格的涨幅。

另外,伴随着人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同时到来的“用工荒”也是导致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而著称的纺织服装企业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实际上,2011年春节之后全国中小型服装企业都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招工难题。这个难题从珠三角蔓延到长三角,从京津唐蔓延到中西部地区。包括一部分已经西迁的纺织服装企业,在中西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市也遭遇到了招不到工人的尴尬。

“用工荒”的出现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各纺织服装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办法招工人。但所有的办法归根结底都直接和经济挂钩。比如,提高员工工资,涨幅大约平均在10%左右;老员工介绍新员工进厂给200~300元奖励等等。就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而言,春天里的用工荒势必影响到企业秋天里的收成。

相对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纺织服装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观原因来说,2010年岁末开始的,部分地区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而采取的拉闸限电,就显得非常荒唐,并且让广大纺织服装企业还无可奈何。

2010年6月突然实施的单位GDP用电量为节能考核的新标准这一规定,使得很多地方政府都措手不及。实际上,国家启用新指标的初衷是,电是国家能掌控的,从用电量来考核根本做不了假。但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新考核方法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发明了“节能减排”的新办法,拉闸限电,甚至干脆直接停电。

为应付拉闸限电,纺织服装企业不得不纷纷购置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维持正常的生产。李和林是一家纺织厂的老板,由于经营灵活,诚实守信,他的生意一直比较兴隆。但是,随着拉闸限电的频率越来越高,工厂开工严重不足,订单完不成让他一度非常恼火。迫于无奈,他购置了两台中型的、国产低端柴油发电机。然而,由于使用时间过长,低端柴油发电机的质量又不太稳定。所以,这两台柴油发电机经常出现一些毛病,工作状态非常不理想。

为了能按时完成订单,李和林一咬牙又购置了两台雅马哈的发电机。实际上,使用柴油发电机完成产量付出的成本高得离谱。以李和林工厂为例,他使用柴油发电机,每天的生产成本就多5000到6000元。但是,签下的订单不可能不生产。即便是赚不到钱,从长远考虑亏本也得做,如果接了订单完不成,企业的下个订单就很难再拿到了。

2010年中后期,我国一些地方陆续上演了数千官员蹲守电表旁边限电的闹剧。这样简单粗暴又滑稽可笑的“拉闸限电”直接影响到了包括纺织服装行业在内的很多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同时,还导致了物价的大幅度上涨,企业竞争力衰退,经济发展渐趋疲软等弊端。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明令叫停了因为节能减排而“拉闸限电”的行为。但是,其“后遗症”仍然余波未平,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承受天价进场费与超高物流费

作为产业链下游的服装企业,遭遇到的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的冲击实际上远没有预想中那么大。据纺织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品牌服装纺织产品一般在商场里的挂牌价比较高,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应对成本增加。品牌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较广,能抵消部分成本上涨,并且具有定价权,所以能保证企业的利润。因此,零售终端和品牌生产商的利润率基本上没有受到来自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然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国服装生产企业遭遇的天价进场费“潜规则”更可谓是“荒诞离奇”。逛过国外商场的消费者,回国之后大多会发出同样是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国外的售价居然比国内还低得多的感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发生呢?

寻根究底,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我国各地的零售行业基本上都处于百货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运营的方式也基本上是“代销”模式,从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就是生产企业将产品交给百货公司,百货公司销售后与企业结款,从中获得利润返点。由于当时的百货公司大部分仍然是国有企业的身份,所以信誉、资金等都相对让企业放心。

改变来自于1995、1996年期间国际零售巨头家乐福、沃尔玛的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先把纺织服装企业手里的商品一次性买断,然后再转身变为卖家,小幅加价卖给顾客。这样,企业开出的价码不断被压低,洋超市里的纺织服装产品也就越来越便宜。低价很快吸引了中国百姓像潮水一般涌来。到了90年代末,全国各地大批百货商场经营亏损,陆续关停并转。洋超市很快占据渠道优势,至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产品价格的主导权丧失殆尽。

纺织服装企业与零售商关系的转变,直接导致了接下来数年直到现在愈演愈烈的天价进场费现象的产生。2011年3月,西安人刘云浪在了某知名品牌服装在当地的销售权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前往西安一家颇有名气的百货商场洽谈进场销售的事宜。

这家商城的招商人员在会客室热情地接待了刘云浪,一番寒暄之后就直接谈到“进场费”这个核心问题。实际上,收取适量的进场费是纺织服装产品从生产企业进入消费市场过程中双方互相协定并共同遵守的一种默契行为。但是,刘云浪却被告知他的服装如果想要进场销售,需要缴纳营业面积每年每平方米2000元的进场费。

此时,刘云浪自己暗自估算了一下,按照这个价格支付进场费在销量有保证的前提下仍然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即对方又告诉他说,除了进场费之外还需要支付其他的一些费用。一是商城的返利大约在28%左右;二是另外收取1%的广告费;三是店庆费按照每年5000元一次性收取;四是管理费、培训费等。

另外,进入该百货商场销售的服装企业还需要参加商城不定期举行的一些诸如消费满多少赠送多少、消费满多少减多少、一百当两百等活动。实际上,这类活动对于服装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不参加,自己服装产品的销量上不去。如果参加了,自己服装产品的利润又没有了。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刘云浪犹豫了。他无法确定自己的品牌服装在这里的销售利润能否“超越”如此高额的进入“门槛”。但是,看到这家商城里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知名服装品牌,刘云浪又彷徨了。他不清楚这些品牌的服装是如何在支付了如此高昂的进场费之后还能盈利的。

据了解,在大型百货商场销售的品牌服装产品中有相当比例是在赔本赚吆喝。更有一部分甚至于是在放血卖肉,早已经赔了个底掉。但是,无论服装生产企业的利润有多低,抑或是赔了多少钱,百货商场的利润却是旱涝保收,有保证的。

应对百货商场天价进场费以及“无厘头”的乱收费,纺织服装企业唯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提高产品的售价。业内人士透露,一件成本几十元的衬衫在百货商场的标价往往都在千元以上。实际上,天价进场费这个中国式的“商业怪胎”,已经成为侵占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利润和盘剥消费者腰包的一个吸金黑洞。

另外,过高的物流费用也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纺织服装企业原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耿书海在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指出,我国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过高,各种过路过桥费已高达运输企业成本的三分之一。实际上,要是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各种罚款,公路运输这一块儿的费用能占到企业成本的五成以上。

毋庸置疑,百货商场的天价进场费和超高的物流费用是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利润,导致纺织服装产品零售价格上涨的又一个主要因素。但让人担忧的是,由于触动各方面利益太多,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我国广大纺织服装企业还需要有长期与之斗争的心理准备。

网络直销:利弊皆备恐质量隐患重重

面对纺织服装产品零售价格“一浪高过一浪”的现状,能够有效规避天价进场费等一系列费用,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售价的网络直销模式便悄然在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中流行开来。绝大部分品牌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也适时地开设了网上旗舰店之类的窗口,直接面对零售客户做起了生意。

黄小姐是一家公司的白领,近年来在老见物价涨,没见工资涨的客观情况下,她也逐渐养成了在网上购买相对便宜的品牌服装的习惯。每到周末,她就会邀约上三两好友前往品牌服装专卖店。在挑选好自己喜欢的款式,并且亲自试穿确定好尺码之后。黄小姐就会回到家,打开电脑直接找到这家品牌服装的网上商店。按照试穿满意的款式、尺码订购一模一样的服装产品。据了解,从网上商店购买相同的服装产品,包括运费在内仍然会比专卖店销售的价格便宜20%左右。

品牌服装网上销售的优势就在于企业减少了一些在传统零售渠道中必须支出的费用。而企业在自身利润没有降低的情况下,将减少的这部分支出让利于广大消费者,实际上同时也提升了销量。可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双赢模式。

然而,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却也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让人迷惑。山寨的品牌纺织服装产品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据说现在连山寨的品牌服装企业销售网站都已经层出不穷。这确实让普通消费者很容易上当受骗。同时,对于通过网上销售的纺织服装产品,相关部门对其的监管难度很大,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隐患不容忽视。

纺织厂实习报告范文12

关键词:绍兴市;纺织印染;污染治理;企业转型

一、引言

绍兴市是中国国内最先进的纺织品制造基地,纺织业作为该市四大传统工业之一,一直为全市工业总产值做出重大贡献。但在连续多年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运行下,严重的污水、废气排放、固废、噪音污染,也将纺织业推向全市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之一。自本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以后,纺织行业也陆续进行过一系列的污染防治工作,但企业们大多只重视末端治理,而忽视了清洁生产在生产全过程中的控制。

本文通过实地和网络调查方式,分析了浙江龙达纺织品有限公司行业整治提升内容和绩效,了解了纺织企业整改转型的背景、途径和影响。该公司通过淘汰原污水处理设备新建3500T/D污水处理工程、增设废气二级静电处理设施、用天然气替代燃煤导热、首次运用刷卡排污系统等多项工程的整改,使企业在三废设施配套、工艺装备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厂容厂貌改善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浙江龙达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行业整治提升,有益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彰显了“五水共治”工程对于促进企业绿色升级的重要意义。

二、浙江龙达纺织品有限公司现状介绍

1.企业概况

浙江龙达纺织品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龙达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染色、印花印染加工业务,属浙江龙柏集团下属子公司,厂区占地面积34755.5,公司年产涤纶布印染3600万米,年产棉布印染1200万米。公司位于浙江绍兴上虞曹娥工业区,主要从事染色、印花印染加工业务。

2.企业能源消费结构

公司当前消费能源的种类主要有水、煤、电力、天然气和蒸汽,且近两年来的能源消费结构基本相同,无较大的变动。其中,水、蒸汽、煤耗用的比例较大,由此带来的水资源浪费、水污染、大气污染的风险性较大。

根据调查发现,龙达公司供水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其中生活用水由工业园区供水管网统一供给,工业用水取自地表水。自来水主要用于员工生活,以及生产中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部位,工业水全部用于生产。2012年自来水取水量4.08万吨,工业水取水量48.62万吨。龙达公司水消耗主要包括前处理、染色、水洗、定型等生产部门,以及办公、生活等附属生产部门。其中就染色车间、印花车间两项合计用水量占全公司用水总量高达90%以上,水循环率仅为23.33%,可见其纺织印染过程中存在的水浪费、水污染高风险。

三、龙达公司印染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与绩效

1.整治工作背景

2013年,“五水共治”工程项目在浙江省内全面展开。为依法有序推进全市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整治提升工作,优化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工艺装备、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水平、有效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浙江省政府、省环保厅、省经信委、上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分别下达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时期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1]107号)、《关于印发浙江省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整治提升方案的通知》(浙环发[2012]60号)、《关于印发上虞市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整治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虞政办发[2013]35号)要求。

纺织印染行业作为上虞市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四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之一,肩负着重大的整治提升任务。为配合此次集中整治提升工作,龙达公司对现有生产产品、产量规模、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原辅材料消耗、三废产生点位、三废治理设施等进行摸底调查,并结合节能减排等自身发展需要,积极落实印染行业整治要求,对公司印染车间做了大规模、全方面的整改提升,以符合环保要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整治工作内容

龙达公司从2013年1月开始,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督促指导下,成立了专门的整治领导整改小组,对照印染行业整治验收58条标准及其他相关要求开展了自查,列出了整治提升计划。之后,公司全面按计划落实整改,经过近一年多的持续整治,使企业在项目合法性,三废设施配套、工艺装备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厂容厂貌改善等方面较整治前均取得了较大进步。

3.整治工作取得绩效

(1)废水问题的解决

整改前,浙江虹达染整有限公司废水委托龙达公司代为处理,两公司产生的废水经过废水处理站处理后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原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三级纳管标准,污水排放标准为COD≤500mg/L。根据环保局新出台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出水需执行GB4287-201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间接排放标准,即COD≤200mg/L、氨氮≤20mg/L(无蜡染)、悬浮物≤100mg/L,因此原废水处理工艺需要整改。

整治工作开始后,龙达公司委托杭州开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编制《龙达公司3500m3/d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说明书》,根据其整改方案操作之后,龙达公司现废水处理规模由原先的1500t/d扩展到3500t/d。根据整改完成之后的监测数据显示,经整改后,企业污水处理站排放池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悬浮物、苯胺类浓度均符合标准。

(2)废气问题的解决

整改前,企业定型废气处理采用绍兴鑫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设计方案,处理工艺为湿式静电,整改期间,企业委托绍兴恒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原有二级处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冷却装置,即喷淋+冷却+高压静电的三级处理工艺,废气经处理后通过约30m高排气筒排放。

此外,企业在印染车间4台定型机上均安装了废气二级静电处理设施,使定型机产生的有机蒸汽和油雾烟气经二级静电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总投资83万元;铺设天然气管道,由直燃式天然气直接对4台定型机进行加热,总投资283万元。

(3)噪声问题的解决

本次整改项目将噪声较大的空压机单独设在车间外,远离生产作业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噪声和振动的主要生产设备是J型缸、定型机、开幅机以及翻布机产生的噪声与振动,本次整改项目在设备选型时尽量选用了低噪音设备,安装时设置减震垫,减少噪声强度;碱减量废水处理区板框压滤机设置在厂区西部,远离生产区和非生产区。此外,龙达公司还特别对整改后的项目进行了《龙达公司年产3600万米细支高密染色、印花布生产线整治提升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对厂内存在的危害员工健康的安全隐患进行专项整改。根据绍兴市上虞区环境监测站的整治验收监测报告(虞环监[2014]第1604号),监测结果显示,厂界四周昼、夜间噪声值均能达到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2类标准要求。

(4)固废问题的解决

公司厂区内实行碱减量废水预处理工艺,有白泥压滤机一台,对操作场所和白泥存放的地方进行了全覆盖改造。公司污水站每年与浙江春晖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焚烧协议,严格按规范操作:五联单、专业运输单位,台帐专人负责,台帐管理真实完善。公司注重危险固废的管理,修建了危险固废存放处,安装房门并上锁且专人管控。公司每年都与上虞市振兴固废处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危险固废焚烧协议,严格按上级要求规范处置。

四、龙达公司行业整治的意义

1.加强了组织领导,完善了环保管理网络

龙达公司针对此次行业整治提升项目专门设立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本次整治工作的中心,统筹安排实施各工作阶段任务,统一整治意见,明确经济责任。整治一开始,公司实行了董事长领导下的组长责任制,使综合整治的人员机构进一步优化,为进一步顺利开展下阶段综合整治,全面落实整治任务奠定了基础。由于行业整治涉及到公司各个部门,因此必须由公司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常抓不懈,并对环保整治进行项目落实,区域划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针对环保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公司及时调整领导机构成员,增加领导组织协调力量。因此,此次行业整治提升,不仅是一次企业节能减排能力的提升,也是一次企业组织领导协调工作能力的提升。

2.全面实施整治提升,提升企业发展实力,实现清洁生产

首先,经过整改后,企业的排污总量问题得到解决。龙达公司现合计核定排污量每天为3867t/d,且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已100%重复利用机缸冷却水,建有染色清水和冷却水回用池,进一步深入贯彻节约用水原则,能够使得排污总量控制在3500吨/天以下。

其次,经过整改后,企业排放的污水提质提标,由原先的COD≤500mg/L标准攀升到COD排放值在100-170mg/L之间。企业的废气、噪声、固废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后,企业还在此次整改过程中学习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清污分流和刷卡排污系统建设。企业根据环保要求,对厂区内食堂,浴室,车间及办公楼的生活污水收集后经泵送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由污水排放的纳管排放,严防生活污水经过清雨水排放口。清雨水排放口前用泵自动回送污水沟,清雨水排放设施规范,有专人负责,确保清下水COD浓度不高于50mg/L。

根据上虞市环境保护局(虞环[2013]69号)“关于在全市重点污染企业安装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的通知”精神,与2013年11月按要求修建了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站房,安装了总量控制器、电动阀门和地磁流量计和其它配套设施,已能正常运行,达到了“一企一证一卡”的企业排污总量控制新模式的要求,实现了企业环境管理从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双控制转变的点源管理制度的目的。该公司真正做到了全面实施整治,实现清洁生产,提升了企业综合发展实力。

3.加大整治投资,拓展企业规模

本次整改企业总共投入资金3495.58万元,其中,该公司年产3600万米细支高密染色、印花布生产线技改项目为国债资金专项项目,项目批文:国经贸投资[2002]408号。为实施此次行业整治提升工程,龙达公司专门借款2000万,企业整改与多家施工单位承包合作,采用了BOT等合作模式。目前,该公司整改项目已基本完成投入使用,相信整改后规模和质量都有所提升的龙达公司将取得更佳的销售业绩,以显示其财务杠杆的正效益。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