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纺织产品行业

纺织产品行业

时间:2024-01-09 11:16:55

纺织产品行业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1

一、非织造布行业的运行情况今年以来,非织造布行业发展平稳,生产、销售有所增长,投资增幅不大,受原料价格波动及电力供应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有所下降。⒈生产稳步增长,新增项目减缓。××年中国非织造布工业呈高速发展的态势,各类非织造布生产能力急剧增加,产量迅速提高。全年各类非织造布的总产量达到万吨,比××年的万吨增长。在国际上只有北美和欧洲二个地区产量超过万吨。以单个国家来说,我国的非织造布产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但从经济效益看××年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由于石油涨价,带来化纤原料价格飚升,非织造布成本迅速提高,但非织造布的价格却不能按比例提升,另由于一些产品生产能力扩张过快,造成企业间恶性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致使一些企业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年上半年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产品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盲目地上新生产线的趋势将会得到有效控制,过热的发展不会是永远的趋势。原创:但仍会增加少部分新线,包括××年已签约且付款的项目,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的高新技术项目。一些经营较好、有稳定市场或自身具备后加工能力的单位,还会再增加少量生产线。企业将从大上生产线转向精耕细作开拓市场,转向质量效益型、多功能型和集约型。⒉受原料、能源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下降。××年我国非织造布行业的发展仍然是一个粗放型的大发展,生产线数量增加不少,但从总体来看,在产品品种、质量和技术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绝大多数产品还是重复过去的大宗产品,品种单一,不少企业的短期行为仍十分突出。新上生产线的企业大部分处于半开半停状态,有的生产线甚至已经停产,仅有少部分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年上半年形势有所好转,一些老厂由于销售渠道多,质量稳定,开工率在,一些新上企业由于产品单一,质量不稳定,开工率在左右,有的甚至停产。虽然生产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企业盈利水平却有所下降,利润率下降。主要原因有:()原料价格波动大,产品价格波动跟不上。××年一季度原料价格一路攀升,进入月份继续大幅上涨,月下旬逐渐回落。月中旬开始全面下跌。聚丙烯原料,月中旬大幅上涨至元吨,月下旬逐渐回落,月中旬开始全面下跌,月下旬价格为元吨;受聚酯市场价格下跌的影响,五月份涤纶短纤维价格下调,由月上旬元吨,至月下旬下调到元吨,下跌元吨左右,原创:下跌幅度约。进入月份涤纶短纤市场价格止跌趋稳,月下旬稳中渐涨,其价格稳定在元吨左右。从后市分析涤纶短纤市场价格变化不会太大;近期粘胶短纤市场价格略有下调,其价格由月上旬的元吨,下调至月中旬的元吨。从后市行情分析粘胶短纤还有下调空间,而产品价格的变动不可能如此频繁,因此企业虽然生产量增加了,但利润率却不高。()电力供应紧张,企业生产受到影响。江、浙、粤一带能源供应紧张,造成该地区经常停电、限电,企业只能开开停停或者关掉部分设备,有些企业为维持生产采用自行发电,大大增加了成本。()国产设备坏车多,影响企业生产。国产设备的逐渐成熟和价格便宜,为不少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和个人创造了投资非织造布行业的条件。例如,在××年新增的条纺粘生产线中,有约多条生产线是幅宽为的小生产线,这种类型的生产线一般价位都在约多万元。但是由于国产设备运转不稳定,产品质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也为生产企业带来了很大麻烦,。由于设备坏车多,有的生产企业甚至不敢与客户确定交货期。()汇率对部分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影响不大。汇率对出口有一些影响,每吨提价美元左右,尤其是非织造布制品加工企业,大部分产品是外销,利润原本就很低,受影响较大。但是企业使用进口原料的要好一些。另外由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降低,使得进口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压力增大。二、产业用纺织品的运行情况××年上半年产业用纺织品的运行情况平稳,原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不足,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利润率减少,销售情况受影响不大。由于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量不大,只有左右,不受贸易争端的影响。企业开工率在。过滤材料、土工布、篷帆布、建筑用纺织品的需求比较大。如土工合成材料,随着西部大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等工程的逐渐增多,土工合成材料的用量也逐渐加大,很多企业抓住了这个市场,如绍兴利达生产情况很好,最近在河南再建厂房,扩大生产;如涂层织物,象灯箱广告布,篷盖布企业生产情况也很好,开工率达到,国外订单应接不暇。我国使用高性能纤维数量逐年增加,总量超过吨。高性能纤维能大大提高产品的性能。由于价格高,使得产品的扩大应用受到限制,有必要研制国产的高性能纤维,可降低成本,扩大应用。三、进出口情况(截至月份,税则编号⒍章中与产业用纺织品相关产品的统计)××年月我国非织造布和部分产业用纺织品进出口情况单位:(吨)金额(万美元)编号产品名称进口数量数量同比进口金额金额同比出口数量数量同比出口金额金额同比絮胎毡呢无纺织物绳、索、缆网帘子布塑料浸渍、涂布、包覆或层压的纺织物其它涂层织物传动带专门技术用途的纺织产品及制品总计

从统计上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非织造布,××年上半年无论以重量计还是以金额计都有很大的增加,出口增长大于进口增长,但进口单价远远大于出口单价。非织造布出口吨,万美元,数量同比增长,金额同比增长;进口万吨,万美元,数量同比增长,金额同比增长。帘子布出口增幅很大,数量吨,万美元,数量同比增长,金额同比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是涤纶帘子布。专用纺织品出口增幅也很大。绳、索、缆以及涂层织物的出口增幅很大,而进口却出现了负增长。××年月无纺织物出口到的国家或地区超过吨序号国家或地区数量吨金额(万美元)美国香港日本印度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台湾省俄罗斯

××年月我国共出口到个国家和地区,原创:超过吨的有个,出口吨以下的国家有个。××年月无纺织物出口吨以上的省市情况序号省市数量吨金额(万美元)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北京河北省

××年月无纺织物出口省市有个,其中吨以上的仅有个,有个省市只有出了吨以下。

××年月无纺织物进口超过吨的国家或地区情况序号国家或地区数量吨金额(万美元)美国台湾省韩国卢森堡日本泰国香港中国英国

××年月我们从个国家进口了无纺织物,吨以上的有个国家,吨以下的国家有个。

××年月无纺织物进口超过吨的省市情况序号省市名称数量吨金额(万美元)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福建省浙江省天津市安徽省北京

××年月我们有个省市进口了无纺织物,吨以上的有个,有个省市进了吨以下。

四、下半年预测:下半年无论是非织造布还是产业用纺织品都将是平稳发展的态势,不会有大的波动,如果原料价格能够稳定,能源问题有所改善,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将会更好。下半年新增扩建项目不是很多,企业的工作重点是开好现有的设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2

我国是麻类纤维资源丰富的纺织生产大国,我国的苎麻纺织、亚麻纺织、黄麻纺织三大类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加工体系及相当的规模,在资源、生产和国际贸易方面比较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其它麻类纤维还有大麻、罗布麻、剑麻、凤梨麻等多种资源,正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目前麻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年销售产值近270亿元,麻纺行业在纺织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尽管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比重较低,但麻纺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了较快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原料种植、纤维生产、纺纱、织造、印染”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和相当的规模,中国的麻纺纤维加工量约占全球的12%,亚麻和苎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均居世界首位,亚麻纺织能力约占全球的5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麻纺织大国。而这一切都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30年麻纺之变

在三十年前的经济恢复时期,我国麻纺织业规模小、企业少,产品品种单一,主要产品为纱、布、麻袋。1978年麻纺织工业产值仅10亿元,主要麻纺织品出口0.6亿美元。麻纺织加工能力仅有:苎麻纺锭3.22万锭,苎麻织机1258台;亚麻纺锭1.93万锭,亚麻织机735台;黄麻织机5037台。产品产量:苎麻布620万米,亚麻布1930万米,麻袋2.89亿条。这些产能主要集中在新中国第一个利用外资建设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建国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纺织厂“浙江麻纺织厂”和株洲苎麻纺织厂等少数几家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放宽了麻纺织原料、产品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对苎麻纺织品减征工商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加快了苎麻纺织工业的发展。粮食储藏、运输和救灾物资对麻袋产品的需求,促进了黄麻纺织的快速发展。到1988年,麻纺织工业产值已达到30亿元;苎麻纺锭36万锭,比1978年增长了10倍,主要麻纺织品出口创汇3亿美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的十年,是麻纺织工业持续稳定地发展的重要时期。1996年,中国占世界亚麻纺织总量的比例为16%,欧洲为70%。但是到了2005年,中国占世界亚麻纺织总量的比例为64%,欧洲为27%。也就是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时间,让欧洲与中国的亚麻纺织业发生了量级换位。据悉,现在全世界麻面料的需求量每年按照30%的速度递增;欧、美则是麻类服装需求量最大的国家。

亚麻纺织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麻纺织能力快速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不断提高;麻纺织品种增多、质量大幅提高;麻纱线、织物、制成品及服装出口持续增长。麻纺织行业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的区域布局和企业经营机制得到优化。2007年麻纺织工业产值268亿元;苎麻纺能力达100万锭,苎麻织机7494台;亚麻纺能力达80万锭,麻织机1056台;黄麻织机17125台。主要麻纺产品产量,苎麻纱13.0万吨,苎麻布2.0亿米,亚麻纱12.3万吨,亚麻布2.85亿米,麻袋0.3亿条;麻纤维、纺织及制品出7.85亿美元。与1998年比较苎麻纺能力增加一倍;亚麻纺能力增加了三倍。

三十来,我国麻纺织工业乘改革开放之风,伴国民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之势,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到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抓住机遇实现麻纺织经济稳步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发展历程。我国麻纺织工业已具有“作物种植-纤维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完整生产体系和相当的规模,苎麻纺织、亚麻纺织规模与出口居世界首位,成为具有丰富资源,生产规模和贸易竞争比较优势的天然纤维纺织业。

三十来,我国麻纺织工业已拥有苎麻、亚麻、大麻黄(红)麻,及竹原纤维、罗布麻、剑麻、芭(香)蕉纤维等多种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加工业。麻纤维纺织加工量占全球的12%。麻纤维纺织品进出口占世界麻纺织贸易的50%以上。麻纺工业总产值增长26倍;主要麻纺织品出口额增长20倍;苎麻纺锭增长30倍,亚麻纺锭增长近40倍。

三十来,麻纺织工业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产业区域布局和企业结构得到优化。麻纺织工业由东北、中西部资源产区向沿海,经济发达、纺织集聚的地区发展,并形成相当规模;麻纺织工业由初级产品纱、织物为主,产业链向高档面料和家用、产业用、服装下游产品延伸;麻纺织品附加值提高,麻纺织终端产品比重增大;麻纺织品国内市场得到拓展;麻纺织企业的个体、民营、外商、国有等多种资本结构,增强了麻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活力。

三十来,麻纺织工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水平和领域不断提升。高支高挡麻纺纱线品种、质量位居国际先进水平;亚麻纺织技术设备位居国际先进行列;苎麻纤维脱胶工艺技术应用达到先进水平;黄(红)麻精细加工技术应用提升了黄麻纺织产品档次;大(汉)麻纤维纺织技术创新和资源综合应用创新

三十来,麻纺行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骨干龙头企业,如浙江金鹰集团、金达、肇融、湖南华升、山西绿洲等,具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实施名牌产品战略;还有很多优秀的企业,比如新申集团、诸城德利源、铜陵华源麻业、克山金鼎、绍兴新三江、博森织染等等。有九家亚麻纺纱、织造、面料企业获得国家“中国名牌”;二十家麻纺织企业获得中国麻纺行业“知名品牌”;成为麻纺织行业具有科技和品牌竞争力优势企业。

三十来,麻纺织消费品市场有了新的拓展。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麻纺产品的消费观念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上,现在亚麻文化与时尚的流行,消费者对于消费需求的提升,麻纺织产品纱、织物、面料和服装等制品的质量水平的很大的进步,另国内麻纺产品消费市场也逐渐升温。麻纺企业开始输出麻纺织品消费文化、实施名牌战略、拓展国际与国内麻纺织品市场。2006年10月,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与中国服装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麻时尚周”主题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两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举行。这是首次通过行业协会联手举办的以“麻”为主题的时尚推广活动,2006年成为中国的“麻时尚”推广元年。引领一个时尚个性的麻时尚消费潮流。在各种服装、面料、纱线展会

上,麻纺织企业频现亮点,在“中国麻时尚周”、“麻纺时尚创意展示”的推动下,麻纺消费文化日渐深入了生活。

弥补不足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麻纺织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要求和经营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加剧,我国麻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突出问题。例如近两年由于麻纺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麻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定的风险。

差距

目前,中国的麻纺行业虽然生产能力已经超过欧洲等国家,但在实力上仍存在不足。中国是麻纺大国,但更要追求成为麻纺强国,而成为强国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是麻纺织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落后,高档面料的产品开发水平低,麻纺织制成品和服装等终端产品比重低,产业链不够完整;其次,是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整体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另外消费市场拓展不足,品牌建设仍然滞后;麻类作物品种选育落后、品种质量差,麻类作物种植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收割、剥麻、打麻等加工方法及生产设备落后。亚麻作物种植和原料发展严重缓慢,优质亚麻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也是制约亚麻纺织发展的突出矛盾。

任务

因此,麻纺行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但也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尹,产品档次和水平,强化终端市场,促进麻纺产业链延伸,提高麻纺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促进以麻纺终端产品市场为目标的上下游产业整合,提升我国麻纺织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培育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国际影响力的、竞争力强的麻纺织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加快麻纤维及纺织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制,提升我国麻纤维及纺织技术装备整体水平,重点解决苎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后的问题;加大麻类纤维先进加工技术应用项目的推广。如苎麻生物脱胶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物理脱胶等先进技术应用项目;麻类纤维精细加工先进技术应用项目;麻纤维加工及纺织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应用项目;亚麻纺织无氯煮漂和亚麻纺织工厂通风除尘等新技术项目应用推广;麻类纤维及纺织加工的节水、节能和废水治理先进技术应用项目;在各麻类资源主产区建设若干作物种植(含良种培育)产业化的,具有规模的重点原料生产基地,加强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种植产业化和纤维纺织加工业间的产业协调,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加强麻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中心、麻纺产品认证中心等,改变麻纺织行业在技术与产品开发、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物流及信息等行业公共创新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明显落后的局面。

展望

为了实现我国麻纺织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人均劳动生产率55000元/年;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麻纺织无梭布达60%,无结头纱达到50%。国际先进水平麻纺设备比重达到50%:万元产值用水、耗电、污水排放量减少15%~20%,麻纺织业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发展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增强科技与品牌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麻纺织产业升级。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3

关键词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TS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7-0016-02

1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状况

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近几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用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生产水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内需是主要市场,出口量仅占加工总量的20%左右。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原料的使用领域,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速度,这是振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个重大举措。

2 产业用纺织品的广泛应用

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很多应用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其应用范围和应用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Ⅲ。

2.1 建筑用纺织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物质准求的提高,各种建筑材料包括防水材料方面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增加,水泥砂浆内渗入的合成短纤维可增大抗拉、抗折强度,减少干缩裂缝,用高性能纤维的增强塑料对土建结构加固方面也有所发展,推广前景广泛。

2.2 卫生医疗用纺织品

它包括一次性手术衣帽、医用敷料、绷带以及一些功能性纤维制品,医疗纤维器材如缝线、人工血管、人工肾、人造关节、人工肺、人工心脏瓣等。

2.3 农业用织物

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科技兴农势在必行,农用薄膜、非织造布、输水管道等需求很大,其用于蔬菜可增产,提早上市,覆盖后仍透气、透湿,利于作物光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用纺织品的数量在逐年递增。

2.4 土工织物

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和治理都需要大量的土工布。

2.5 渔用纺织品

渔业主要用在捕劳及养殖两方面,我国是水产大国。年达500万t-6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4~1/5。而我国渔用纤维材料预计2012年可以达到30多万t。

2.6 其他

内饰材料包括汽车附件、蓬帆布、环保用材料等,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对过滤材料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3 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现有的产业用纺织品普遍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档次偏低,部分重要领域还是空白。但是随着产业不断的优化和发展,如下项目想成为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3.1 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由聚合物制成的平面材料,与土壤、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土工工程材料共同使用,是一种高档多功能土工复合材料。满足当代建筑的需要。

3.2 医疗卫生用纺织品

目前,国内的高档医疗防护非织造布和口罩、防护服等产品基本依靠进口。高档卫生材料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亟需重点发展。

3.3 农用纺织品

农用纺织品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领域,但是农用非织造保暖材料、纤维基增强膜材料等农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和应用尚处于空白。

3.4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

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是一种用纺织材料作为增强相的复合材料。目前还未突破国产高性能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产业化应用等核心问题。纺织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叶片、建筑及土工材料,车身和车内结构件,高速列车头及车厢,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4 我国现阶段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不足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相关行业在整体竞争水平和实力上与发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

4.1 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不完整,现阶段,我国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数量很少,大多规模小而杂、小而多。国外企业规模大、产品档次高,抗风险能力强。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的差距,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2 产业配套基础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薄弱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普遍存在一些列缺乏创新机制、质量可靠性低、研发投入少等问题。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度和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意识淡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和速度慢于产业的发展速度。

4.3 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制定工作尚需完善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标准缺失或滞后,产品质量缺乏规范监管。且检测跟不上当前国际标准的发展速度,产需衔接盲点多等。

4.4 国际接轨程度低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专门密切关注国际纺织品标准的机构较少,导致行业国际先进标准信息的不对称。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与国外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的不一致性增加了成本,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被动和不便。

5 展望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结构凋整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体现了巨大的开发应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针对我国农用纺织品发展的现状㈣,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需要明确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客观清醒地认识现阶段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形成有效机制;

2)重视品牌建设,针对我过产业用纺织品严重滞后的问题,不断完善上产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准,引导和扶持企业在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创新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不断完善自主品牌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拓展。

3)行业标准化的实施

应在相应部门和组织的引导下,指定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将技术指标和检测水平与国外接轨,规范经营降低成本,避免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坚定行业发展信念,确定投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技术结构,锐意创新,定能在的新环境中站稳脚跟,以创新来谋求更大的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橱彩云,杨经霞,产业用纺织品,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朱民儒,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进展,产业用纺织品,2005,12:11-16。

[3]裘愉发,论产业用纺织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8。

[4]曾斌平,加速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探讨产业用纺织品,1998,16(2):1-4。

[5]胡申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上海纺织科技,2005,10:155-158。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4

纺织大国,当之无愧

记者:目前,中国纺织业在全球市

场处于什么样的态势?

高会长:我国已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纺织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从以制造为主的产业,转变为参与全球产业链全过程的产业:从以出口为主的产业,转变为以满足内需为主的产业:出口则以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为主,以OEM为主转变为以ODM为主。2010年生产总值已达47650亿元:化学纤维2010年3090万吨:纱产量201O年为2717万吨。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麻纺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达4130万吨,已经超过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一半。

我国人均年纤维消耗量已经超过15公斤,远远超过世界人均纤维消耗量。我国生产消费不断扩大,带来了进口增加,尤其纺织原材料进口不断加大,2010年进口棉花已超过300万吨,进口棉花已占我国用棉量的三分之一:我国羊毛用量的四分之三、亚麻用量的四分之三、化纤原料的40%都要依靠进口,带动了国际相关行业的发展。

201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206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三分之一,占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的41%,欧洲进口市场的40%。

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记者:一提起纺织工业,国人就

会认为它属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不高。事实是这样的吗?

高会长:这种看法很片面。只有传统的技术,没有传统的产业。事实上,我国纺织业是最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之一。几乎所有当今世界的高新技术在现代纺织业都有应用,同时纺织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新材料、新技术的进步。

目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材料技术,新型纺纱、织造与非织造技术,高新染整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型纺织机械以及信息化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步,多项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化取得突破,碳纤维、芳纶、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纤维高强力、耐高温的高性能纤维和竹浆纤维、麻浆纤维等生物质纤维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正在进一步开发系列品种,扩大应用,多数技术及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装备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成本为特点的国产化新型聚酯及配套长短丝技术装备在行业中广泛使用,百万吨级新型PTA成套国产化装置已经研发成功,棉纺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批新的加工技术推动了产业发展,紧密纺、喷气、涡流纺、嵌入纺等新型纺纱技术的采用使纱线产品品种更加丰富;产业用经编和立体编制技术进步大大拓展了复合骨架的加工领域,突破了风力发电叶片、卫星支架、火箭喉衬等加工难度极大的产业纺织品成型技术;国产土工合成材料在青藏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成功解决了高原地质裂缝、冻土隔断、保温、防渗等系列难题。一批批新型抗菌防臭、吸湿排汗透气、防辐射、抗静电服装和婴儿、老年人一次性尿布(裤)、妇女卫生巾、擦拭布、湿巾等卫生产品的推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先进生产技术与时尚创意的结合,明显增强了纺织服装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十一五”期间,大中型纺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均增加了近2倍。

全行业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先进技术装备投资不断增加,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则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加速退出,行业技术素质和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全行业共引进国外先进装备近368亿美元,采用国产先进装备约4000亿元人民币;化纤行业共淘汰陈旧的小型聚酯装备约300万吨,淘汰落后抽丝能力约150万吨,印染行业74型染整设备基本淘汰。目前,全行业1/3左右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品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品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中国纺织服装品牌认知度明显提高,特别是国内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购买欲望增强。纺织企业品牌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加强,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设计创意为主业的园区。我国纺织工业已经从纺织品加工制造层次转向承接纺织、服装产品设计和创意阶段,服装出口由OEM(加工生产)向0DM(设计生产)和OBM(品牌生产)转型,纱线、面料、辅料等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也得到市场认可。

向纺织强国迈进

记者:目前,国内大部分纺织产品的生产过程早已摆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几乎所有现代先进技术和高新材料在纺织生产过程及其产品中都有体现。那未来十年,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高会长:总体目标是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纺织业强国。要坚持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重要支撑,以繁荣市场和扩大内需为根本出发点,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引领时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记者:具体如何操作呢?

高会长: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纺织行业创新机制。开展纺织工程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探索具有纺织行业特点的产学研用新模式,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

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部分创新型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5%。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支持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或收购兼并研发机构。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纺织行业基础科学研究,开展纤维材料功能优化设计、成型基本理论研究,开展高性能纤维尤其是低成本高性能纤维产品的研究,开展环境友好型油剂、溶剂、特种化纤功能母粒研

发等精细化工研究;研究纤维在梳理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征、成纱机理,功能性纱线、纺纱织造在线系统的基本理论:研究纺织改性酶、生物酶漂白、等离子体前处理等前沿技术:开展机械结构运动力学分析、机械振动分析、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以及气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子、激光等基础理论在纺机行业的应用研究:通过跨学科理论研究,开展智能纺织品服装的研发与试制。

编制和修订纺织工业相关标准,提升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强化标准实施工作,建立与我国纺织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纺织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纺织新材料、生态纺织品、功能性原材料及纺织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工艺、技术、设备及其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完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相关新标准,如CAD技术标准、服装用人体测量国际标准、色彩标准等。密切跟踪纺织品服装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变化,建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快速应对机制。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广泛利用材料、电子、生物工程和信息等先进技术,针对纺织装备、工艺、管理等进行改造提升,运用新型纤维、新型或特种纺纱织造、经纬编双层和多层复合织造、自动化在线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等技术,丰富产品品种,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力发展技术性、个性化、功能性、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等高附加值纺织产品。

针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组成部分的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纺机制造、部分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叶片用材料、电池隔膜材料、智能纺织品、航空航天用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品、人造器官用仿生材料等,扩大纺织产品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

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全面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水平和质量稳定性,在国内外消费市场确立可信赖的产品质量信誉。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品质量发展目标,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完善产品质量责任制度,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吸收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世界时尚文化,提升自主品牌文化价值;的纺织品服装设计创意中心。

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销模式。根据纺织产品市场需求,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大力发展生产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i加快自主品牌国际化步伐,鼓励具备条件的自主品牌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逐步建立服装、家纺自主品牌海外销售渠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品牌管理和品牌创新。明确自主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品牌管理,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侵权,引导企业积极进行国内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为企业自主品牌寻求法律保护。

提高行业国际化水平 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市场,保持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市场份额,并通过质量、设计和品牌的提升,提高产品单价,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引导企业开发适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需求的产品,开辟新的营销渠道,提高向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比重,鼓励探索与发展中国家的多样化双边和多边贸易模式。

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延伸产业链,整合资源和开拓市场渠道。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投资、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设置销售网络等,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纺织企业,推进跨国公司发展,实现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在投资和贸易环境更优惠的国家投资设厂,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和风险,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5

关键词: 绍兴纺织行业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应对策略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之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从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与进口应足额征税相适应,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作法,各国普遍采用此项政策,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绍兴纺织行业的现状

纺织业是绍兴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绍兴已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形成了极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绍兴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从化纤原料、纺织机械到纺织加工、印染和后整理,再到服装服饰加工等,与纺织相关的行业都比较发达。

二、绍兴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一)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绍兴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2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绍兴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绍兴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

(二)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效果,绍兴的纺织行业正在形成向大企业集聚、向区域块状进一步集聚的格局,产业集群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目前绍兴地区已形成14个纺织集群,其中6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另有5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在30亿―50亿元之间,二者较以前集聚度有较大提高。

(三)贸易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市场成为绍兴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2000―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年均41.2%的速度递增,大大快于同期产值增长速度,纺织出口对纺织产值增长贡献率为26.4%。目前绍兴已有近1600家有自营出口的纺织企业,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10家;有近7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居主导地位,比重达88%,显示出绍兴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绍兴纺织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绍兴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这既有纺织业长期积累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受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影响、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管理手段缺乏等因素所形成的原因,这些问题日益制约着绍兴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纺织产品档次不高,结构不够优化。

绍兴的纺织工业经济虽已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常规丝生产的化纤产品目前仍有着一定的市场容量,因此大部分织造企业所生产的化纤面料基本以常规丝生产的普通面料为主,麻、毛、丝、绒等纺织品比重较小;同样,印染业也承接了织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普通涤纶和涤棉产品印染为主,麻、毛、丝、绒的印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集中在同一个档次、相同市场领域竞争,导致相互间压价竞争,最终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情况。

(二)纺织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设计等上游环节往往是高附加值环节。绍兴的纺织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运作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没有真正挖掘品牌产品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纺织产品的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更注重生产性投入,在后劲培育和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不够,绍兴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7%,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3%―5%的投入比重。绍兴的纺织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影响了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产能过剩现象日益显现。

一些纺织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同质化”生产、“同构性”发展普遍存在,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纺织产品需求更新加快,但各个环节的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加上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各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协作,致使绍兴现有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又由于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纺织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出口退税上调带来的影响及预测

2009年2月1日,我国将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4%上调至15%,根据相关研究,出口退税率上调l%,会引起绍兴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额指数增长约1.26%。加之由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单纯考虑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通过计算,可以预测绍兴纺织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应在3.57%左右。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世界银行、IMF等组织根据各国持续恶化的经济指标不断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为2.2%,世界银行的预测为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将持续,纺织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求也正在逐渐缩减。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绍兴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数量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棉花价格上扬。纺织服装行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进口价格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最后,劳动力成本增加。绍兴的纺织品在过去大多凭借使用外来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随着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过去不合理的用工模式逐步得到调整,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失去竞争优势。据统计,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之间。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必然会较理论上得出的数据有大幅度下降,这种利润率水平已经基本迫近行业的生存线,因此,国家应及时进一步上调出口退税率,帮助纺织企业度过危机。

五、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策略

企业不能把出口退税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尽管退税调整短期内会改变利润水平,但是中长期来看,利润水平更多地取决于纺织服装行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行业的自身特点。绍兴的纺织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纺织企业出谋划策。

(一)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作为纺织大市,绍兴的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在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绍兴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鲜有绍兴生产的名牌纺织产品的身影。再加上绍兴正在逐渐失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时代,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不缺产品,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为此,绍兴的纺织行业应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加大产品设计、营销运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区域品牌的创立,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将高科技注入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把自己产品的特色打出来,才能在市场上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三)积极拓宽市场,增加纺织品销路。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营销份额,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从出口市场结构看,目前绍兴的纺织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容易导致同一出口市场的过度竞争。现阶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纺织服装订单明显萎缩,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绍兴纺织企业可以把对口产品销往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以此来扩大销路。此外纺织企业要尽快开发能够适应国内需求的内销产品,从而减少企业因出口退税率调整而造成的影响。

(四)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产业集聚推进。

政府要帮助绍兴现有的纺织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战略经营,鼓励实施资本经营和人才经营,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成长型优势企业的培育,进一步营造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力争使其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政府还要加强块状经济集群推进,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大力鼓励技术、贸易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升块状区域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芝萍.出口退税调整对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7,(03).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6

一、正确认识家纺设计对中国家纺业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家用纺织行业发展迅猛,随着国内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住宅消费、旅游消费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家用纺织品消费快速增长,同时对外出口因前几年欧美经济景气而增长较快,“2000年家用纺织品的出口达到54.2亿美元”[1]P1,家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又一经济增长亮点,且极具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尽管发展迅速,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主要是产品档次较低,与欧美同类产品相比,个别单位产品附加值仅其十分之一。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一是要提高全行业品牌意识,争创国内国际名牌;二是要加强全行业内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吸收;三是要加强对家纺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这是我国家纺业最薄弱环节,也是提升我国家纺产品档次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我们家纺业进一步发展所遇到技术难题中最难在短时期内解决的课题。

我认为目前我国家纺行业中出现的设计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服装行业中出现的问题惊人的相似,那时我们总是把服装产业落后的原因归结于服装设计水平,认为只要把服装设计水平搞上去,问题自然会解决。实际上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尽管我们服装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确实穿得更好,更时尚,也更有品味,但是我们服装业从整体上看仍然还较落后。这二十年在中国的大学里服装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培养了大批服装设计专门人才,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们纺织品的附加值仍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仍不高,以丝绸行业来说,我们虽然生产了最好的原料,但最好的丝绸印花染整仍在意大利、日本。尽管整个世界已经离不开贴有MADEINCHINA标签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尽管我们早已成为世界头号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国,但那些产品大多不是我们设计的,品牌也大多不归我们所有,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我们所拥有的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还很少很少,能在国际时装界立足的时装设计师几乎闻所未闻。当然我并非想否认中国服装设计界的成就,中国服装设计经过二十年的奋斗设计水平大幅提升,虽还不足以领导时尚,但与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几乎快摸到世界时?耙捣⒄沟穆霾耍残碓儆檬甑氖奔洌憧梢钥吹轿颐堑氖弊吧杓剖尤氲焦室涣魇弊吧杓剖Χ游椋材芸吹轿颐歉嗟墓食勖放啤N抑皇窍爰死此得魑侍猓?nbsp;中国服装业的问题并非仅是设计的落后,实际上是纺织行业整体综合技术实力的问题。服装设计实际上是纺织产品的终极设计,其设计综合了纺织业各个方面的技术水平和成果,是纺织业技术实力的集合体。家纺设计与服装设计一样也是纺织产品的终极设计,是整体纺织业技术实力的集合体。

中国家纺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当年服装业一样,并不能仅依靠“设计”来根本解决。实际上中国家纺行业仍处于新兴的,低技术水平状态,整体家纺产品档次相对低级阶段,但比较当时服装业来看,家纺业发展的基础要比那时好得多,条件也优越得多,因为中国纺织业经过二十多年的以服装业为龙头的带动发展,整体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已提升到相当水准,实际上为家纺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这方面来讲中国家纺业发展相对较快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中国家纺业要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还需要走相当长的路,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两方面的配合:一方面,努力使我们纺织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家纺产品的设计水平达到相当高度,具备应对各种设计要求与设计风格的足够能力,且具有一批高素养家纺设计师。

二个方面缺一不可,双方面具有辩证关系,即家纺设计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家纺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家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会促使家纺设计水平迅速提高。当二方面条件同时或逐步具备,再加上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内家纺产品消费逐步趋向高档化和时尚化,以及国内著名家纺产品牌策略的成功。中国家纺产品才有可能大规模进入国际高档家纺产品市场。当然对照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这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二、中国家用纺设计的现状和思考

对家纺产品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家纺设计应包括三个层面:

1、家纺织物产品设计(织物);

2、家纺图案设计(平面);

3、家纺产品造型设计(空间)。

通常我们认为的家纺设计常常与家纺图案设计混为一谈,实际上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而缺一不可的,并共同构成了家纺设计的概念。

从产品设计的过程和层次上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织物设计为底层最基础环节,决定了家纺产品用“什么”织物;图案设计为中间环节,决定了家纺织物印“什么”图案;产品造型设计为最终环节决定了家纺印花织物做“什么”终极产品。

从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来看应该还存在这样一种互相影响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即织物设计能促进和刺激新的图案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图案设计又能影响织物设计与产品造型设计,而造型作为家用纺的终极设计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图案设计与织物设计。作为家纺产品设计师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设计技能,至少应该在专攻图案设计的同时了解并及时掌握纺织品面料产品设计与家纺产品造型设计动态信息,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家纺设计师实际上就是图案设计师,其主要任务就是设计纹样,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忙于模仿国外流行家纺图案,同时由于图案设计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仍不被高度重视。我们的家纺设计师仍极少有机会去国外市场了解第一手家纺流行信息,也极少有机会回到高校“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观念。

我国家纺设计界普遍存在着这种状况,并正在影响着我国家纺行业向前发展的进程,急功近利式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赚取了利润,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家纺设计有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设计语言,我们家纺设计师也将失去设计创造的动力。这是非常危险的。模仿永远只能使我们生产二流产品,创造自己的设计语言,才有可能使我们生产出一流的家纺产品。当然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使多方面的,其形成的深层因素有以下两点:

1、染织设计教育模式陈旧,当前的我国高校染织设计教育令人担忧:

一方面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的纺织品行业的不景气造成一些院校(艺术类与工科类)染织专业学生的招生困难与就业问题,因而使得一些院校对染织专业系科进行了重组,一般情况是染织专业从属于热门的“服装设计专业”形成染织服装专业,由于新兴家纺行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服装、装饰、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将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地确立。目前高校染织专业的地位实际上已经不适应当前家纺行业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对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染织设计专业应加强对家纺设计的研究,对染织设计专业重新定位,成立专门的家纺染织设计与研究专业,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目前中国家纺行业空前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染织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仍较陈旧,在纺织品设计的三个层面中重视图案设计,而忽略纺织品织物设计(纺织品织物设计在我国工科院校中是独立的专业)与产品造型设计教育,因而培养出的学生虽具有较强的图案设计能力,但由于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织物设计、纺织品产品造型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知识。他们对纺织品整体把握的能力较差,无法全面地借助纺织品纤维、织物特征表达织物之美。也无法根据纺织品最终产品造型特点完美表达纺织品的图案之美。因此大学染织专业应根据目前及未来家纺业发展需要,打通文理科,使艺术院校与工科院校的染织专业互通有无,即艺术院校染织专业应当充实织物设计教学,完善产品造型设计教学,“高等教育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性的重要趋势。我国艺术院校的染织艺术设计教育一般为四年,学生入学时均已有一定美术基础。…要使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既有相当的美术功底,又有实际的产品设计能力…,关键是要实现学科设置的综合化,学科本身发展的综合化以及课程的综合化,合理地安排相关课程内容和改革教授方法。”[3]P171;而工科院校染织专业充实美术、图案设计教学,增加产品造型设计教学。这样染织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便可以被大大拓宽,他们能掌握从织物设计到?及干杓圃俚讲飞杓迫娴姆闹飞杓浦逗湍芰Γ蔽一谷衔颐撬嘌男乱淮矣梅闹飞杓剖鼍弑附先娴淖ㄒ邓匮允遣还坏模褂由弦幻胖匾闹鞲煽纬獭笆谐∮保耘嘌哂蠧I企业形象策划,品牌策略及市场调查与拓展等全面能力。使我们新一代家纺设计师在具备较全面专业素养的同时又有家纺市场营销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各方面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通过这种对专业的重新定位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必能培养出符合中国家纺业继续发展所急需的新一代家纺设计师。

2、设计文化相对落后

产品设计需经过接受任务确定目标市场调查设计方案设计评价工艺制作效果分析等严格的程序性过程。才能确定新产品的生产,同时设计中还需考虑产品功能效用、艺术审美、制作材料、时代特征等因素。因而设计完全不是象一般人所想:图案、色彩、造型…那么简单,设计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且极具创造性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而设计艺术也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才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设计,同时设计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才能使设计具独特的魅力,才能广为消费者接受和使用。当代社会,西方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也必然使其西方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应当承认当代世界文化的主流是西方文化,当代家纺设计的主流是西方家纺设计,它们领导着世界的家纺的流行时尚并牢牢占据着世界高档家纺产品的市场。这种情况之下,作为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尚不发达,对外改革开放刚二十年,对西方设计文化研究得还很不够,对我们自己的设计文化研究得也还很不够,现代中国设计文化相对于西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求我们的家纺设计师去领导世界家纺时尚条件还远未具备。

但我们毕竟是有着深厚传统设计文化的国家,中国的传统设计文化是一座尚未被很好挖掘和开发的设计宝藏,在这方面我们应加大研究投入,打中国特色文化牌,以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进入国际高档家纺市场,当代世界的“中国热”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继续流行,西方设计师设计的中国题材、中国风格的纹样在各种新纺织品展会上经常可见:“风格趋向细微和精巧。有的灵感来自三十年代的中国…的装饰纹样…”[2]P27。“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本民族传统设计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我国现代设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家纺设计艺术逐步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三、手工印染、刺绣等传统艺术在家纺设计中的价值

就目前中国家纺设计状况,我认为中国家纺设计可以两条腿同时走路,一方面应紧追国际家纺时尚潮流,加强对世界家纺设计文化研究,促进中国现代时尚家纺设计。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中国传统家纺设计艺术的研究,设计开发出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的采用中国传统技艺制作的家纺产品。

理性比较中国现代家纺业与欧美高档家纺业,我们容易得出中国家纺的优势与劣势。其劣势主要表现为:

1、产品档次较低;

2、技术含量较低;

3、设计水平有较大差距。

我们的优势主要有:

1、纺织品原料齐全充足;

2、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且有较好的技术水平;

3、国内需求稳定且增长迅速。

应该说我们的劣势其根本源于我们纺织品整体技术水平与产品设计能力较低,是难以在短时间内缩短差距的。然而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能较快缩短与欧美之间的差距。由于中国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地不均衡,仍将会长期维持我们加工费用较低的状况,人力资源物美价廉是我们的一张王牌,再加上近年来世界家纺返朴归真的民俗风格和异国情调风格的流行,我们在家纺设计中完全可以利用我国传统染织工艺,生产出采用手工制作技艺的既具工艺性又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高档家用纺织品。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应该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且极具浓厚东方文化特色,只有我们能生产,别人会因为人力成本或文化上的原因而无法模仿。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7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纺织工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却一枝独秀,效益不降反升,近五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18%以上。产业用纺织品的增长势头不仅在国内被看好,甚至在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使得国际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交流变得迫切,在这一背景下,2009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高端论坛成为今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秋季展览会的一项重要活动,10月22日在上海召开。

国际交流促行业发展

据了解,此次论坛以倡导“绿色、健康、创新”为主题,旨在推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论坛中,主办方除了邀请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解读国家现行政策外,还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交流探讨医疗、环保、智能、交通运输及绿色能源等领域中应用纺织材料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动向及应用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及研究成果。

在产业用纺织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间的行业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必要。金融危机以来,传统纺织业受到了重创,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产业用纺织行业却在逆境中仍得到了发展。2007年,产业用纺织品已占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的15.42%,达到544.32万吨,增长率为12.97%。在纺织陷入全行业困境的2008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08年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布行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7.97亿元,同比增长21.44%,成为中国纺织行业“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产业用纺织的发展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两个主要数据上,以无纺布为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纺布累计总产量为81.38万吨,同比增长了25.86%,较同期纱、化纤、布(包括棉布、棉混纺布等)、服装的产量增速分别高出16.11、12.55、24.76和21.88个百分点;且自2009年3月份以来,在纺织各主要子行业中增长亦一直位居首位。

从产业用纺织行业现状来看,加强产业链联动与国内外技术交流已是大势所趋。本次论坛的负责人介绍,论坛之所以选择在面料展期间举办,也是出于贯通纺织产业链的考虑。一方面,产业用论坛与纺织面辅料展本身就能够形成互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交流,带动观众的集群效应。另一方面,纺织规划对产业用纺织品尤为重视,业界均对产业用纺织品寄予厚望,纷纷意欲转向此类项目,论坛与展会同期举办,可以更好地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给有需求的企业更多了解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机会。

纺织品的“科技贵族”

本次论坛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为主线,跨越产业用纺织品的各个领域,众位专家带了的最新的科技成果,不仅体现出了产业用纺织行业技术含量高的魅力,也为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可以说是纺织业界的“泰斗级”人物,在论坛中他向观众介绍,产业用纺织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广阔,应该针对温度环境、需要强度和疲劳寿命、适应环境的抗老化和抗降解、抗化学分解能力等各种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纤维原料品种,并对产品的结构种类、结构设计做了清晰详尽的梳理。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8

【摘 要 题】中国经济 

【关 键 词】中国纺织品/纺织品贸易/主动配额制/可持续发展 

【正 文】

    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委员会联合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杉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同时,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的承诺。6月17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也表示,中美很可能达成类似于中欧的协议。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却迎来了一个“前全面开放期”,一个被称为“主动配额制”的措施将成为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选择,中国不得不在纺织品出口上以“自限”代替“他限”。对此,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评价是: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也为欧盟纺织品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进口环境,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从理论上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取消,使世界纺织品市场真正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这为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凭借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政府为什么恰在此时出台了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举措?有人说,这是在欧美等国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实行的。

    

对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制”,是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达到950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份额的20%左右。中国已位于世界纺织大国之首,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

    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我国各大纺织企业少了“配额”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累赘,都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些企业押宝“配额取消”而盲目数量扩张,部分老板过分看重低价策略,扩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国各纺织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据海关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前7个月我纺织品出口达615亿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亿美元,单月增幅较前5个月有明显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对欧出口共计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月份对欧出口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美方宣称的初步统计数据说,前3个月期间,来自中国的衬衫、上衣及长裤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过了1000%;内衣进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

    在目前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蜂拥出货,这种“井喷”现象必然起美国、欧盟的高度恐慌,“特保措施”、反倾销等措施随即而来。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纺织产业的“中国制造”已经遭遇到来自全球的抵制。欧盟最主要的担心是,在中国纺织品冲击下导致当地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12月13日明确宣布,2005年全部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在必要时将启动中国“入世”协定书中的有关纺织品特殊保障机制,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量涌入欧盟。2005年4月下旬,欧盟又宣布对进口的9类中国纺织品发起调查。5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可能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欧盟扩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限制的范围,可能会波及到其他7种中国纺织品。

    压力不仅仅来自欧盟。 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进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来,中美间关于纺织品的摩擦持续升温。2005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3类中国服装产品进口设限;18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更多中国纺织品设限,受限产品包括男式和男童棉织和人造纤维衬衫、人造纤维裤子、人造纤维针织衬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纱等。6月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布对中国出口的包括裤子、衬衫、内衣等7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并决定将此限制持续到2005年12月31日。接下来实施的“封关”和“清关”更让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滞留在运输路途中。

    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大量廉价纺织品出口产生了恐慌。2004年12月16日,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签署了两项旨在限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法令,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规定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量不得超过上年阿根廷全部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7.5%和6%。业内人士分析,阿根廷政府的这一举措,为其他国家抵制中国纺织产品作出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与此同时,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限制中国纺织在全球抢占市场……

    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品却出现了明显的出口“量增价跌”局面。以美国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全球化之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我国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引发的问题日益突显,已经到了危及行业生存的地步了。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纺织品为什么会成为欧美特保的目标?纺织品行业本身是否也有起祸之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主动配额制”也是解决我国纺织品行业现存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服装、棉纺织品、毛纺织品、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50%,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纺织品服装上充分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并不是纺织品生产强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企业多,但规模小。全国数万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从出口方面看,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纺织品出口企业,但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仅3000家。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

    第二,设计开发能力弱,名牌产品少。中国是一个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国内服装业目前还没有催生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这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一大缺憾。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之所以造成国际品牌缺失的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装备实力还不强,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有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中国为2.4,日本4.6,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

    第三,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比重大。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造成国内服装业多年来主要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目前,制约服装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出口服装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出口仍然以贴牌为主,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低价竞销现象严重。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这大大制约了出口服装的价值,也是造成出口纺织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第四,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描述。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进入市场时,有些方面是无序的,有的方面是靠互相杀价,许多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低廉来占领市场,纺织产品出口形成了数量大而价格低的不利局面。从总体上看,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和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不到10%,90%的利润都属于国外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了争取出口机会,仍在竞相压价。“不管价格,先抢定单”是我国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的真实写照。现在很多纺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20%左右的价格处理产品,比如说棉纱正常价是400元一件,现在很多企业350元左右就卖了。尽管企业受的损失很大,但不这样做,损失可能更大。在历次的广交会上,很多外商挨个摊位谈价格,每次都用上家开出的较低价格来弹压下家,甚至品牌企业也无法幸免地要低价销售产品。这导致纺织服装行业交易成本高,内耗大,形不成良好的企业生态。2004年我国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2005年1—2月,江苏省棉纺织业利润只有1.42%。

    第五,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纺织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价格低、性价比高的优势,而纺织品成本低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优势。比如中国制造衬衫的成本大约是1.12美元,而最便宜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要达到1.5美元,最贵的就是墨西哥,大概2美元,美国大约是5美元的生产成本。因此,中国纺织品行业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那么,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来自哪里?一是工资极低,二是无福利保障。例如2002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0.62美元,相比之下,韩国3.63美元,德国21.48美元,美国工厂每小时支付21.11美元,其他30个外国国家每小时平均支付14.22美元。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9

纺织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重要的创汇产业,其出口总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0%左右。面对出口退税率的大幅度下降,纺织品行业喜忧参半。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势必加大出口难度,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有利于改变我国纺织品企业长期以来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提高纺织品质量,提升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新挑战

纺织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我国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大国。同时,我国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量也居世界第一,并占有1/8的国际市场份额。

但是,我国纺织品业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该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纺织业总体竞争能力不强。要迅速提升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还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1 成本优势将丧失面对高位运行的国内棉花价格,棉纺企业的成本控制面临较大考验,不仅如此,在人民币升值、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内部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纺织业将在国际竞争中逐步丧失低价格优势,结构转型与提高创新力已是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大计。

2 国内市场遭蚕食,高档品市场失手国外品牌。在国门大开的情况下,不仅一些国外高档品牌在我国本地化生产,而且一些二线品牌也大量进入我国,并迅速占据高档品市场。北京的35个高档商店,60%的纺织服装品是进口品牌,顶级商店中的进口品牌则占90%以上。上海淮海路经营2000多个纺织服装品牌,但60%是国外品牌。如果企业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那么,不仅难以维持现有的在国际市场上20%的利润,而且还将很难在国内市场立足。在本土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提升创新力已时不我待。

3 企业研发投入匮乏。纺织业全行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走上国际市场刚刚起步,众多国内纺织品企业仍在低端市场恶性竞争。

4 内贸体制不健全。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数据表明,国际贸易额远远大于国内贸易额。200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增幅12.0%,远远低于全年进出口总额的1.4万亿美元及23.2%的增幅。商品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变为总体过剩,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把扩大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5 技术装备水平的不足。装备水平的差距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还带来了质量和品种的差距。国外棉纺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保证了成纱条干好,棉纱杂质少,无结头,单纱强力,更加适应高速无梭织机和高速针织设备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据香港福田集团使用的棉纱质量资料分析,我国除部分引进设备的三资企业棉纱质量优于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外,大部分国产棉纱质量不如印度、巴基斯坦。再加上价格上的优势,印度、巴基斯坦棉纱在我国市场的销售增势十分强劲。此外,作为在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对技术含量的要求更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都十分薄弱,亟待提高。

6 自有品牌比重仍然很低。服装行业是纺织服装产业中最主要的实施品牌战略的子行业。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服装加工工艺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就是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企业挣到的只有10%左右的加工费。因此,我国企业服装出口的单价,与日本比相差18-28倍,与意大利比相差近50倍,而这种价差就是品牌的增值,就是企业的巨大利润空间。

二、出口退税下调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一)出口退税率下调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采的压力

1 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进一步压缩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空间。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2006年1至7月份,除棉纺行业、丝绸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行业净利润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将使纺织全行业净利润率下调0.06%。从退税率下调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来看,化纤行业影响最大,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21%,其次为麻纺行业,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13%,其他行业净利率可能下调幅度在0.04%-0.07%左右。这意味着某些纺织品出口将面临“零利润”的生存困境。

2 出口增量下降。纺织品出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996至1998年国家退税率下调,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3.2%。1999至2002年,退税率上调,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12.75%。2004年出口退税率下降为11%,纺织品服装出口比2003年同期降低6.2个百分点。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2005到2006年7月,纺织品出口贸易递增21个百分点;2006年9月退税率下调,加之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不断遭遇反倾销、特保政策,出口增量难以持续高增长。

3 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纺织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率与出口退税率的高度相关,其相关度数达到50%。不论是纺织全行业还是纺织主要子行业,纺织品出口在总出口中占有的比率都相当高,而纺织品出口受到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十分大,所以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必将引起纺织品出口的减少,导致国内纺织品生产能力进一步过剩。由于我国纺织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很高,随着纺织品出口的增加,纺织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近几年纺织品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十分明显。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将会大量退出国际市场,国内纺织品产能过剩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出口退税后带来的产能过剩,是摆在纺织品出口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

(二)出口退税下调给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契机

1 促进纺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效率低下,对出口退税的依赖程度很大。出口退税率下调,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让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 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3 有利于缓解贸易争端,减少贸易摩擦

尽管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但中国纺织品的产能、产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因此200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从大环境来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减少中欧、中美贸易在这一领域内的摩擦,同时也会促进出口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可在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国家或地区寻求新市场。

4 降低贸易顺差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据专家测算,2005年一美元出口商品综合退税为0.4429人民币,如果完全取消出口退税,相当于人民币兑美元0.4429元。照此计算,去年底,合理的汇率水平应该是7.7元,美元左右,这与目前的7.9908美元,相差仅2800多个基点,升值的空间也仅有3.69%左右。这与当前主要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本年度人民币升值幅度的中间值3.5%相差无几,因此,理论上只需要取消出口退税就可为人民币升值减压。纺织行业一直是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我国纺织行业贸易顺差1292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71%。所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纺织品出口的减少,间接缩小贸易顺差,降低外汇储备增量可以缓解人民升值的压力。

三、在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下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

从国家的发展大局看,出口退税率的降低,是必然趋势,我们的纺织品出口企业有很多是靠优惠的退税政策才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而现在他们面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也只有做到尽早主动出击,调整企业的出口策略,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出口退税率下调给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1 适当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行内外销结合。纺织品企业应该在外销受退税率调整影响而大幅度下降的时候,应该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从而来弥补企业在海外市场所失去的利润。除此之外,适时调整对外报价,适度地给自己留有一定的利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出口退税调整给纺织品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2004年,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将开始释放,纺织行业要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的变化,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还应将适合内销的产品迅速转向国内市场,适合外销的产品继续加大出口。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企业出口的对象也应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避免对一个市场的过分依赖,我国的纺织产品出口不应只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而应该积极开辟新的市场,如加大对拉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2 加强纺织品出口竞价的核算。为增强出口纺织品的价格竞争力,不少纺织品企业已把出口退税部分计入利润再对纺织品进行定价。纺织品企业应采取立足于“不依赖出口退税创利润”的做法。目前纺织品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及时加强对外出口竞价的核算,充分考虑退税率调整的影响,只有为自己预留一定的利润空间,企业才能保证不被市场淘汰,这就意味着纺织品企业将不能再打价格战了,如果仍以低价占领市场份额,只会对纺织品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原先中国纺织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一直都是以低价取胜的,由于价格低廉,中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的势头一直不减,遭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强烈不满,并频频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发起设限,同时国内外纺织品企业矛盾也日益激化,加强纺织品出口竞价的核算和选择适合的出口报价将有利于缓解这些矛盾。

3 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目前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品牌建设能力较弱。据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1175.3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纤维加工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纺织品配额分配等,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纺织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使我国纺织业尽快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10

“基本原则”看规划

“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需衔接;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加快技术进步;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促进集约发展;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完善公共服务。产业用纺织品规划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节能减排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六大领域产品发展重点。六个领域分别是: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包括医用组织器官材料,一次性手术衣、防护口罩等高端医用防护产品,婴儿尿布、妇女卫生用品、成人失禁用品、功能湿巾等新型卫生用品。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重点开发耐高温袋式除尘滤料、复合过滤材料、中空纤维及膜材料、医药化工食品造纸等过滤用纺织品。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重点开发高强定伸长土工布功能性土工布、土工膜或格栅、生物可降解天然纤维土工布、复合土工布膜、具有光纤传感和相关监控功能土工织物、轻型建筑用永久性膜结构材料,以及防裂、内墙保温节能、隔声阻燃材料,建筑室外遮阳材料。交通工具用纺织品,重点开发车内座椅内饰面料、车用其他纺织材料、多功能篷盖材料。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注重防弹防剌纺织品,防爆、防生化、防辐射、阻燃隔热等功能性防护服装和消防救生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结构增强用纺织品,重点开发传输用骨架材料、风力发电叶片用骨架材料、航空航天及电网传输用骨架材料等。

“千呼万唤”的背后

产业用纺织品的“十二五”规划在行业的期盼中伴随新年的到来。对此,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表示,此次规划的,是经过征求十个国家部委的意见,反复沟通之后的结果。而这个沟通过程,对于推动“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要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产业用纺织品是一个重要标志。以往提到纺织行业,就有一种低水平低附加值的旧有印象,诸如“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说法。但是产业用纺织品具备的优势是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是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最佳结合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涉及到的是高科技产品,与环境友好、人身健康相关,与新材料、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相关联。只有政府高度重视,才能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而要解答政府关于产业用的各类疑问,就需要达成一个系统的共识。所以,在对整个产业进行了一次系统缜密的调查研究,并与国家各相关部委达成共识与新的认识之后,才规划。因此,整个制订过程显得比较长,但是这个过程,显得必要与必须。

“无限替代”的空间

产业用纺织品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如何?“无限替代”――李陵申给出这样的评价,“你能想到的,产业用纺织品基本上都可以替代。”产业用纺织品的作用并非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替代。比如纸尿裤替代尿布,比如建筑材料领域的取代,特别是在土工材料里,既有创新也有替代。

而在无限替代的过程中,李陵申认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用纺织品替代和推广的难度:首先,下游领域在认知上有一个时间差。第二,在引导性消费上,需要我们下游企业进行权威性的消费引导。中国的下游企业非常关注国外产品的水平已经到达什么程度,比如欧美的高端医用纺织品、地震应急物资。比如为什么日本地震时桥梁只断裂不倒塌,正是因为采用了高技术的土工材料。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下游企业做一个引导性的消费。第三,是我国传统供应链的重新整合。因为任何供应链的转变都会打破原有链条的生产模式,也将打破过去的利益链,利益链将会出现重组。各种战略合作关系的改变和替代,也会对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产生影响。比如一次性医疗用品对重复利用产品的替代,客观上就必然会对原有利益链产生冲击。

“高端进入”路何方

我国的纺织行业始终面临高端市场进入难的问题,同样,高技术产业用纺织领域的进入一样存在难度。在国际领域,我们进入市场仍然有很大的难度,要争取国际高新技术纺织品市场也同样。国外企业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都很重视,能否有对等的技术交流和价值对换,是他们所关注的。所以要进入高技术领域,高端产品市场的发展重点还是在于我们自主创新和提高研发难度上。

在规划中的六大领域产品,主要是需要技术能够产业化,这就要靠调结构来实现。在纺织行业里,将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从“十一五”的20%增长到“十二五”的25%,2020年达到30%。产业用纺织品也需要调节自身结构。我国研发投入比例太低,这个数字与国外差距较大。“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这样的增长和国际相比,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拉大了?我感觉不仅不敢说缩小,甚至可能还有拉大,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我们说增长是和自己比,发展是与别人比较。”李陵申如是说。因此要在增长中求发展,迅速缩小与国际的差距。要用市场换空间,换技术。利用各种合资企业的平台,参加展会,进行技术交流和传导,继而对整个行业起到示范作用。

“规划落地”协会推

制订规划不易,而要让规划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就更不易。产业用纺织品的“十二五”规划如何落地?协会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李陵申作了清晰的解答。

总体原则,要遵照跨部门跨行业衔接机制,向下游推动。首先是通过展会和论坛的形式向下游延伸,进行需求对接,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技术要求进行传达传导。第二是做好管理研究。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对行业形成支持的企业。了解企业能创造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形成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平台。第三是练好内功。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还是一个尚且年轻的协会。无论企业还是协会,在这个行业里都要求具备一个比较高的行业认知,行业专业要求高,就需要加强对自身的培训,并让员工与行业共同成长。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11

从2005年开始,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全部取消,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相对公平的竞争地位,纺织品对外贸易成为我国入世后受惠最大的产业之一。但是取消配额限制后,更多非贸易关税壁垒,如生态标准和社会条款等技术壁垒、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内的原产地和免关税贸易壁垒等纷纷接踵而至。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就曾预料说:“纺织品配额消除了,但贸易保护主义没有消失,其新的表现形式还将层出不穷。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还必须打起百倍精神与特保措施这条‘狼’周旋。”

果然,4月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生产的棉织衬衫及上衣、棉质长裤、棉质和人造纤维内衣三大类出口纺织品发起为期90天的“特保”调查,以便确认这些产品是否扰乱美国市场。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4月6日公布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保”措施的方针,明确了欧盟启动纺织品“特保”措施的必要条件、相关程序和相应措施。

2005年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做出了对来自中国的棉织衬衫、棉质裤子和内衣裤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

欧美的“特保”调查或设限措施,已经让我国纺织品产业很受伤,与此同时,毁灭性的价格战已经在部分地区、部分产品上展开,甚至出现了出口价格与制造成本倒挂的现象。

“美、欧意欲限制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背景当然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后配额时代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梅新育分析认为,今年头几个月对美、欧出口增长幅度前所未有,从而引发了美国和欧盟设置贸易壁垒。

无疑,出口剧增的背后就是中国纺织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而中国纺织品的低价优势,说穿了,来自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极低的利润率。目前,内地纺织企业工人月薪100美元左右,沿海企业最高的也就是300美元,只相当于美国工厂工人月薪的四分之一。低价直接带来的就是低利润,尤其是我国纺织品缺乏自主品牌,出口成衣几乎全部是贴牌生产,这样一来,企业便无法追求高利润。资料显示,欧洲纺织行业的利润率每年大约在15%左右,而我国纺织业利润率仅为4%至5%。例如东莞某纺织重镇加工生产的三大世界名牌服装占全球40%的份额,但创造的价值却不到世界贸易的4%。由于利润率极低,企业便只能靠低价多销来维持利润收入,结果使企业长期陷入压价竞争的怪圈不能自拔。

同时国内纺织行业经常性出现价格大战,使行业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久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国有无锡、绍兴等三大纺织品服装批发中心,仅一个批发中心的批发商和经销商就有7000余人,但是却充斥着很多游击队式的批发商和经销商,他们任意杀低价格,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价格让中国纺织业真的很受伤……

都是价格惹的祸吗?

即便是价格曾给了中国纺织品行业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在种种因素的冲击下,正日渐微弱。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小幅升值2%,本来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纺织出口商品本身的价值,但是通过改变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来削弱它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人民币升值2%,就相当于产品成本提高了2%,其出口的竞争力降低了2%。人民币升值后,通过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外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规模得以制约。同时,中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会刺激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口规模得以扩大。可见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出口纺织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明显削弱。

再次,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能源价格上涨,对纺织品出口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可以说,我国纺织行业的低原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日渐丧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人工资低,低原料价格带来的成本优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棉花价格逐步上涨,前几年由于收购棉花实行保护价,使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工资水平的上升以及国际劳工标准(SA8000)的使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逐渐被淡化;而国内石油、电力等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价格上浮,也将进一步削弱我国的原料成本优势。这就使我国纺织业在失去了自己的低原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之后又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同时,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总趋势下,价格竞争将更趋激烈,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我国现有优势仍属于低层次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由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墨西哥、东欧国家皆以廉价劳动力见长,且在与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地缘和自由贸易安排方面占有先机,对我国构成替代威胁。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的工资成本优势更突出,中国作为纺织业大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减弱。一些国家和地区声称中国产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将冲击其产业、大面积抢占市场,并片面地将目前纺织品贸易面临的问题归咎于中国。这些都使得中国纺织业雪上加霜。

从根本上说,我国纺织工业数量型扩张、低水平延伸、高投入、高消耗一直伴随着整个产业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纺织工业始终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的方式,由此严重影响了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不少企业尚未根本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线路,尤其中小型企业由于意识和资金的缘故,推行清洁生产乏力,为发展而付出了沉重代价;本来可以回收的纤维材料得不到利用,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这严重阻碍了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尤其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具有有毒物质的染化料在我国并不罕见,触犯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现有的技术装备落后,导致纺织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现有纺织业的技术设备大部分属于落后的设备。其中超期服役的占近三分之一。因此产生出来的产品大多附加值极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虽然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额居世界首位,但平均售价却远低于国内市场零售价。“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绿色要求难以全面满足,依靠出口廉价和大路货产品为主和数量取胜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改变。”某经济专家就如是评论说。虽然有部分企业花大量资金进口了一些先进的纺织设备,但由于无相匹配的工艺技术和开发人才,一流的设备只能生产出二、三流的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一些投入的技改资金未能产生相应的效益,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此提高出口商品层次和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消除‘倾销’指控的基础是纺织企业的重要工作。”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就分析认为,在贸易壁垒暂时不能攻克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能够同时切实提高商品出口价格和档次,自动出口限制反而可能提高我们的出口利润,同时也是对抗“特保”壁垒的有效措施。

走出价格的陷阱

价格曾经成为中国纺织产品攻城略地的利器,同时也让它们很受伤,在当前走出价格的陷阱已经成为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

实际上,中国的纺织行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炎炎七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布,首次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竞争力排名"将于今年8月正式,以后每年一次。排名将列出棉纺、毛纺、丝绸、麻纺、化纤、针织、印染、纺机、服装等行业的前十强及出口百强、各行业销售收入五十强企业,内容还包括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全行业销售数字等。“我们将通过24个经济变量的综合考虑,来描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状况,通过排名评比,我们希望促使国内企业由原来只注重价格竞争到追求质量和高附加值的竞争。”7月1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主任龚进礼表示。据了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还将在明年推出全国79个纺织重镇的竞争力评比。

评比和排名只是一种手段,根本上还是要提升国内纺织业的竞争力。

业内专家建议,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采用环保工艺、使用“绿色”面料的产品将大受欢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根据这一趋势,改进生产方式,实行差别化经营,提高相关产品标准,调整产品结构,为我国“绿色织物”的生产出口尽快形成规模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够绕过进口国的绿色壁垒,提高出口附加值。同时,重点开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能源及国防建设的诸多领域的高科技纤维。还应该将最新的电子技术融于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过程,为纺织机械的自动化、高速化和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要创立国际品牌,加快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和工艺已经能够满足大批量、中低档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品牌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面料、设计和营销等方面。我们应该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加快人才培养。通过品牌建设,逐步改变中国纺织品服装“大路货”的市场形象,形成高、中、低档完整的出口市场格局。在创立国际品牌的过程中,培育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从而优化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同时,随着我国制造成本的不断攀升,成本优势将逐渐削弱,一些有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应该“走出去”,到巴基斯坦、柬埔寨、土耳其、越南等国家投资建厂,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土地、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绕过贸易壁垒,扩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尤其是人民币升值使得以相同的人民币表示的投资量可以兑换成更多的外币,相对减少了投资成本,有利于我国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这更是一个难逢的好时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元强势时期,日本在80年代后半期及9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期,都采用海外资本扩张的策略。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量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充分体现,我国应借鉴美、日等国的成功经验,鼓励纺织企业通过扩大海外生产规模的方式来回避风险和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

纺织产品行业范文12

过去的2009年,对于中国纺织工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致使我国纺织出口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明显上升,展现了我国纺织工业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年初我国纺织行业产销、投资增速全面下滑,效益严重恶化,但随着内需的有效启动,二季度以来,纺织行业的产销、投资增速均稳步提高,效益显著改善。因此,我国纺织工业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实以及行业自身调整升级步伐加快,行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态势。而且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中,我国纺织工业已经积累了较以前更为强大的实力,为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在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出色的完成了“保增长”的重任,生产呈现“v”字型回升。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实施,说明我国政府看到国民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的同时,开始加大结构调整,引导和推动经济增长向“高水平”、“优质化”方向迈进,今年“调结构”的政策力度将会加强。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重点行业之一,不但要在利民生、保就业方面继续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而且要立足行业坚实的发展基础上,主动开始行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培养新的增长点,推动行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

加快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行业中的技术性产品,是纺织行业提高科技水平的突出亮点。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应用,发达国家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一般占到1/3左右。加快发展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在农业、交通设施、建筑、医疗等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有利于优化纺织工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计,未来三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将每年增长80~100万吨。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广阔的空间,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是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技术附加值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提升高技术型生产者服务业的水平。生产者服务业是与生产企业紧密相连的现代服务经济形态,它只有在工业发展到较高阶段,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时,才可以成为独立业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推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亟需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型的生产者服务业。从纺织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处于上游的研发环节代表了最高技术水平,而依托集群,推动共性技术开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尽快提升独立的生产者服务业水平,是纺织工业提升科技贡献率的有效途径。

提高品牌企业的比重。品牌与营销是纺织产业链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但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而且国内大中城市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也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占据。我国服装出口还以低利润的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产品比重低。但是,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居于世界市场1/3时,我们有实力也有迫切要求,加快提升我国品牌企业的行业比重,在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和营销渠道扩张的同时,通过在服装、家纺等终端消费品制造业中自主品牌的培育,提高我国纺织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倾力打造绿色纺织。绿色环保是纺织品服装的生命,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打造绿色纺织不仅需要走高科技路线,不断在绿色生产领域开创新技术并降低市场化成本,更需要纺织企业充分认识到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回归自然”、“安全保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纺织品服装消费中,绿色环保纤维制成的纺织品服饰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打造绿色环保产业是纺织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