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的方向

企业发展的方向

时间:2023-05-29 18:00:46

企业发展的方向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1

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发展形态,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具有特定的“产业内涵”。集群内的企业呈现出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等基本特征,其中专业化经营是最本质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员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也包括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还包括侧面延伸的互补产品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以及技术和中介服务等。企业集群正是通过集群内大量的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福建省的不少地区形成了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为突出。以泉州晋江为例,在这个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3000多家制鞋企业,300多家制伞企业,其伞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糖果产量占全国18%,晋江产业集群的特征明显。同时,该市已形成了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涌现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为代表的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每一家龙头企业都有200~300家企业为之配套,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诸多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安海镇配套的皮革加工业基地、深沪镇的内衣生产基地等,每个镇同类企业数量众多,呈集群态势,制造工业特征明显;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国鞋都”、“中国仪器工业强县”等称号,至2005年10月,该市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为当地走“扶强扶大,扶专扶特”的企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地市委市政府还邀请深圳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组织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把脉,策划在未来4年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50家核心企业,培育40家年产值达10亿~30亿元、10家年产值达30亿~50亿元的“企业航母”,形成“纺织服装业、食品业、建材、陶瓷业、制鞋业、玩具(文具)业”5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

第二,大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升级较难。在这个拥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土地上竟然没有几家上规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仍然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之间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正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晋江鞋的价值难于提升,一直处于低端产品的地位。看这样一组数据,在欧洲,意大利的布伦塔河皮鞋集群带是世界级的鞋都,集群内有866家企业,14000名从业人员,年产2000万双皮鞋,年销售16亿欧元。晋江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7亿双,年销售额15亿欧元。意大利布伦塔河皮鞋的单价为80欧元,晋江鞋是2到3欧元之间,只是人家的1/40。如此低的附加值正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晋江确实拥有“品牌之都”的美誉,至2005年10月已经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但同样是品牌、名牌,为何会与人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晋江企业品牌没有达到品牌的真正高度,不具备品牌的真正内涵。品牌是经济与文化的结晶,每一个真正的品牌都应该是技术含量的凝结,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需要历史的沉淀,时间的积累。这对于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晋江制鞋企业似乎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晋江企业在培养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失。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晋江企业并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称得上“求贤若渴”。高技术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在晋江都能受到“高薪抢购”的待遇。然而,这些高薪聘请来的人才们是归属于企业的人才吗?他们又会在企业呆多久?事实上,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被老板“请走”,要么就是被更高的薪水挖走。于是,跳槽的现象在晋江早已司空见惯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晋江企业留不住人才,没有真正归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晋江老板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使企业的重心都放在“用人才”,而忽视了“培养人才”。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他们给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开出的薪水是较低的。据粗略的了解,这个薪金大致在1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往往将能力高的学生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恰恰是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培养技术骨干的根本来源。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往往对培养自己的企业更有忠诚感。换句话说,只有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才会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属感,才会是企业最终的核心力量。有了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才有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技术研发力量的坚实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企业,赋予产品更高的技术含量,独有的品牌文化,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去推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因此,晋江制鞋企业集群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要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2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格力;经营;竞争

引言:

所谓的企业国际化主要是指各大企业通过学习与运用国际化经营策略和学习国际化的发展思维,不断开阔企业的视野,为打造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平台。格力企业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格力企业将要面临的新经济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格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便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促进和保证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格力公司和行业背景概述

1.1格力公司概述

格力公司(全称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1年,是全球最大生产、制造与销售于一体的空调企业。格力企业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991-1993年的格力企业通过开发适销的产品初步树立了品牌形象,为公司发展做好基础;1994-1996年格力公司以“精品战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1997-2001年格力企业紧抓市场和规模;2001-205年格力企业初步探索国际化进程;2006年至今,格力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开创全球知名品牌。

1.2行业背景概述

国内家电市场平稳发展,当前国内家电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其一,一线品牌市场份额逐渐加大,价格竞争逐渐过渡为品牌竞争。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鉴于正处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环境当中,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已经变得更加紧迫,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走向了全球化的道路,全球化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还可以在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同时提高自身产品的价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基于如此多的诱惑以及严峻的国际形势,格力企业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许多家电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失败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格力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国际化的大背景,做到深入了解,才会取得想象中的成功。

2 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性

2.1国际化经营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

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国际化趋势,就要把格力企业放到国际化的大背景中去,格力企业要逐步走向国际化,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企业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紧跟国际化步伐,将企业置身于全球竞争的环境中去,使格力企业走出中国,迈向国际化。当然,我国也不能盲目跟风,在走向国际化穿梭在全球众多资源的时候,我们的企业还要固守企业根本,切不可鲁莽行事。从这一个方面上讲,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意识,也是未来中国各大主流企业的经济支柱。

2.2国际化经营是规避反倾销的有效途径

在这20年中,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带领之下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把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作为1的话,发展中国家是亚洲国家大约是3,中国大约是4,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六位,贸易总量是世界第五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外国直接投资(FD)I占世界首位,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果不能不令竞争对手侧目,竞争是残酷的,而世界市场是有限的,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各国不得不施展对策"在这种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反倾销、特保、337调查、绿色限制等贸易壁垒像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将中国企业挡在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外"其中以反倾销的威胁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 格力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3.1国际化经贸管理知识不足,认同率低下

根据调查可知,中国大多数企业在刚刚步入国际化市场的时,直接或者间接地都会受到国际投资者和多数外国企业的猜疑,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国际化经贸管理知识了解的不透深入不够透彻,以及中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整个国际化领域中较低的认同率的缘故。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对于已经参加到国际化工作中的员工来讲,他们很担心自己被裁员,造成人心恐慌的不良局面,而投资商则是更为担心他们所投资的资金是否能够获得利益。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外很多文化认同程度高的大中型企业不太愿意与新企业进行合作。国内企业如果忽略上述所提到的问题,而盲目的走到国际化发展的行列中去,这样不但不会带动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反而有可能会导致原产品销量迅速下降,也就是国人嘴里经常说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格力集团应该站在国际化市场的角度,进一步的去学习国际经贸管理知识和经验,仔细研究国际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并能够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经验。效仿国际化成功的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认同率,打破国际上中国企业的一贯形象,在海外市场上为格力企业树立一颗全新的形象。

3.2国际化战略目标不完善

格力企业在对企业进行市场推广时,忽视了对自主品牌树立明确的线路方向,没有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框架。虽然格力企业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但是格力企业对自主品牌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导致品牌在市场上集中程度不高,相互依赖度不强,严重影响了格力企业品牌的市场资源利用效率。企业若要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其关键的一点在于企业制定有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因此,格力企业若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就应该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积极开拓业务市场,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格力企业还应该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保证售后服务的优质性,在顾客面前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当然,当下格力企业的企业形象的树立只是实现格力企业品牌战略目标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非是格力企业的品牌战略的真正实现。在格力企业发展中,还依然有企业体制不健全、企业目标不明确、企业发展思路不新颖等问题。格力企业为了实现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曾提出过有利于与顾客互动的相关主题,但是这些主题并不存在实际上的执行异议,因此,格力企业若想真正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就必须将国际化的战略方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保证企业的自主品牌有可施行的框架与决策模式。

3.3国际经验不足

格力企业虽然在家电行业的实力是相当强的,但是基于国内外文化和经济环境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格力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也遇到了难题。由于缺乏在国际化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所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些手忙脚乱,盲目无措。当然企业也可以招聘一些经验丰富的留学生或者公司的员工到国外学习和深入了解,但是,留学经验丰富的留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留在国外发展,而派人员去国外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国际化的成本,同时延长了国际化的时间,并且一般不会了解的很深入,致使国际化的失败。要想在国外开拓市场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须深入并细致的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最新的市场状况以及国外的先进的技术设备,以便更好的定位自己在市场中应该占的位置,制定明确的目标,提前了解国际上竞争对手的实力。如果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不仅会影响企业国际化的脚步,还可能会损坏企业的信誉,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具备丰富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是走向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3.4国际化经营“智力资本”的匮乏

所谓的“智力资本”是指高技术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实力,同时使得人心惶惶,对格力集团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前途缺乏信心,这样的话会降低他们工作的兴趣,而精神不振和工作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就是国际人才的匮乏,虽然格力集团为了实现国际化,一直在招聘留学归来的学生和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经验丰富的人才,但是尽管如此,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国际化所需的人才,因此如何使企业的收入或培训大量的国际人才,提升国际化经营的“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5缺乏配套的国际化政策

配套的国际化政策是格力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必备条件之一。格力集团应该在国际化之前制定适合企业的配套的国际化政策,这套国际化政策首先必须要适合企业自身,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但一定不要搬过来就用,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心创新,要有格力企业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要适应格力企业的情况。格力企业只有在制定了配套的国际化政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格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保持明确的发展方向,提升企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成功率。另外,格力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如果还未制定出配套的国际化政策,就应该首先制定出临时性的企业发展策略,以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性的问题,保证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4 格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4.1 合资合作

格力企业由于刚刚走向国际市场,在各方面的经验都不算丰富,所以应该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格力产品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与国际上的其他企业合作来弥补 ,比如与松下和GE相比,格力的空调无论在外观还是性能方面都略有些不足,这样的话,在国际上于高端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力就会相对减小了。为了弥补格力企业的不足,增强与国际化高端企业的抗衡能力,与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就必不可少了。

4.2 战略联盟

当企业之间实现企业战略联盟时候,联盟企业的总体效益远远大于各个企业效率之和,因此实现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对企业走向国家化道路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就国内市场来说,与格力企业旗鼓相当的企业屈指可数,但是格力企业若要走向国际化道路,其进行企业联盟是十分必要的。格力企业实现企业间战略联盟,有助于其提高自身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体制革新,加快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步伐。格力企业在实现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上,能够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市场,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这无疑是格力企业迅速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一条捷径。

4.3生产国际化

格力企业若想走上国际化道路,其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拥有雄厚的企业实力,并且拥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产品。格力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企业要注重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企业机构进行及时优化,提高企业创新力度,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生产出最优质的产品的目标。另外,格力企业还应对企业机制进行革新,并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但是,就目前中国的企业看来,创新和产品设计是企业的软肋,只要原因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资源匮乏,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环境及体制有关。可见,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并非易事,产品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4 营销国际化

营销策略是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的又一必备条件,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推动企业在国际化市场上稳固前行。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保证企业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同时保证企业产品生产的高效性。另外需要注重的是虚拟的供应链,其特点是灵活性好且十分方便,充分弥补了传统的营销方式的不足。虚拟供应链系统的服务模块会更多的关注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最终达到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双赢效果。对于格力企业来说,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快速的融入国际市场,并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格力企业可以为冬奥会或者奥运会提供赞助,以此推动格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或者聘用冬奥会、奥运会的冠军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以此提高企业的国际信誉,增加国际顾客的信任程度。

4.5 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成正相关,因此,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等于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能够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关键。并购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因此企业可以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格力与其他企业相比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较好的分销制度、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较低的成本,这些优势都有利于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但这些优势都不能作为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国际化的技术、国际化的人才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是对各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是对技术与竞争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把握。因此,核心竞争力得培育绝对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这一持久过程中,格力企业要做的就是对中西文化的深入学习。

5 结论

企业的全球化是企业所生产的商品、所引用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保障制度向上提高到国际化的层次,最终达到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同以及信任。格力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产品走向国际化、产品售后服务的优化、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品牌的国际化以及资源利用的国际化。浏览相关文献后发现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失败的企业远远要多于成功的,因此,格力集团要想一次性的取得国际化的成功,不仅要增强自身实力,还必须要借鉴曾经国际化成功的企业的经验,吸取教训,尽量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李京晓.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南开大学 2013

[2] 杨群. 中国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制度因素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3] 刘旭,柳卸林.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基本问题分析――中国新钻石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12)

[4] 邓新文,李华,李纯凤. 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与成因探讨[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04)

[5] 洪斌,郭自云.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分析和战略新思维[J]. 中国商贸. 2010(01)

[6] 洪斌,郭自云.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分析和战略新思维[J]. 中国商贸. 2010(01)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3

【关键词】企业 工商管理 现状 发展方向

企业工商管理即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时代化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领导层的必修课,包含着对企业形象的营造、帮扶着企业各项制度、理念的改进,塑造着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等,在企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组织活动的日常工作、人力资源、财务筹资、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获得经济效益,帮助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定位不清

当前随着国际大环境及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企业不仅仅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及对员工的人性责任。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要转粗放型为集约型,要把创新及以人为本放在重要位置,以人的功效及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来提高企业效率。

(二)企业管理制度缺乏

好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能使企业政令通畅、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并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条件。缺乏有效的企业制度能让企业陷入瘫痪、造成信息封闭、人员懒散,难以做到对市场、销售、产品的有效配合。当前企业管理制度的缺乏及不完善,难以做到环节环环相扣,难以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管理应用落后

由于我国当前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及管理理念不高,致使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贡献有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发挥出巨大功效,也就停留在人员工资及社保福利等管理工作方面,真正起到人力挖掘及如何提升人的效率方面成效显微。同时,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也难以做到有效洞察,无法提供长远的发展规划,使之无法与企业紧密结合,无法成为企业核心,难以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四)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只有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才能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但当前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形虚设,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理解片面,难以让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导向、推动作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正经历长久而深刻的变革,要在此种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之路,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大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条件,只有企业诚信才能让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才能建立正常、规范化的经济秩序,才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及社会氛围。因此,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必须要积极创建企业的信用体系,以诚信生产商品、以诚信销售、以诚信售后。只有坚持诚信的理念,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才能实现企业的长久深远发展。

(二)重视对人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的管理,重视对员工思想政治、业务水平、日常生活、绩效薪酬及培训等方面进行关系和重视。在企业未来发展中,人员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极力处理好之间的问题纠纷,让他们善于利用自己的管理知识来管理工作,进而发挥他们的能效。管理人才多由高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企业可以高校与培训机构签订合作意向,要求管理人员一专多能,让专业的管理人员既有系统的管理知识,又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多才而精务的管理人才是今后企业管理人才的方向。

(三)走国际化道路

企业要做大做强,要以核心竞争力冲破阻碍,要让企业持续发展,国际化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那些竞争激烈产业尤其如此。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产业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留守国内市场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而且利润还微乎其微,只有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才能继续壮大发展。然而当前国内多数企业都不约而同内化矛盾,以价格战争抢国内市场,最终得不偿失,无利可图。由此可见,只有走国际化道路,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才能让企业走得更加深远。

(四)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指标,实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能有优化资源配置,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核心技术是企业独有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企业应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分析现状,立足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需要在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科技、人力,才能加强自主创新,才能赋予企业长久生命力。

三、结语

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需要立足时代背景,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及理念创新,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文化才能占据市场,才能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解读,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做到经久不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子木.浅论新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科技博览,2011.

[2]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10.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4

关键词:工商管理 企业管理现状 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在企业界有很多人会误认为我们现在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管理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工商管理阶段。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企业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企业也只是从计划经济的闭门造车的状态转向了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状态,变得开始重视市场、重视用户需求,市场经济的信条开始逐步深入到企业中去。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真正做到用户需求至上、积极根据市场动向开发产品、建立合理的销售和售后体系的企业还是比较少,可以说与预期的设想还有很大的差距。既然我们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且工商管理还是一种舶来品,那么难免还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并改造消化的过程。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首先工商管理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和工程技术及综合性分析研究的企业必修课,它需要的是掌握一定分析能力和分析方法、同时又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的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来实现其管理思想和精神。

其次,企业的各项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同时还包含着软性建设如企业的文化、非盈利性的社会活动。而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企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实现目标。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竞争力和相应的管理水平问题

市场竞争是实力的比较,更是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而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会出现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不能及时的协调、日常的管理依然混乱、管理机制过于僵化、组织结构缺乏柔性等问题,致使整个企业的难以实现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同外国的企业相比之,就不难发现我们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同国外的企业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企业的基础还不够坚实、综合的经济效益还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2、市场的开拓把握能力和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

当下有很多企业都在向着“零库存”“即时生产”的方向去发展,可是却忽略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生产模式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反应市场的快速需求变化,造成了很多产品生产出来就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变成企业的负担。同时企业对于物流环节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完全认清物流的重要作用。物流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在生产完以后向下游企业送送东西的小角色,而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更是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

3、企业自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问题

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者说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行业领先企业对于行业的操作规程和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议,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杜绝过多的浪费现象产生,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赞助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为更过的员工培训提供培训、积极参与和改建公共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

4、企业管理向国际化靠拢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发现,地域性市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城市之间、国家之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有的是产品和金钱的快速流动。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是否合适,产品的规划是否得当。其中包含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产品的系列和市场定位,资本运作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技术的更新、CRM的服务水平等等能否一一的靠近国际的平均水平或者与国际水平接轨。

5、企业类型的转变问题

过去企业多数都是在按照生产型企业进行建设,多数依靠的是外来的订单,所以才会经常出现MADE IN CHINA。长时间的如此就会造成企业始终游走在食物链的最底层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的管理者们开始逐渐的转变自己企业的类型,向着学习型的企业转变。更多的不是通过减少工资、不断裁员,而是依靠升级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提高员工的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社会的满意度。

三、企业工商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整体来说企业都在沿着良好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

1、 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方向或者说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明确,根据这些方向制定企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要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通过扎实的推进课程学习的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生产和经营中一线从事综合管理和协调的专业性人员。同时在这些人员的培养上,注重均衡的发展,尤其是要进行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能力的重点培养,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为企业输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能够更具有更大的优势。

2、 企业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些高素质人才来说市场也会变得陌生,是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不行吗?肯定不是,而是这些人员的创新意识的缺失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因而不能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那么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人员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这就需要现任的管理者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督促他们从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加强应用型知识的体系建设。同时在对这样些人员的培养上也要采取一些新思路,要求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到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市场中去。

3、 企业要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企业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因为管理制度是包含着责、权、利的综合体,其次他又是激励和惩处的依据。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要有让人信服的组织机构,这是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能够依章办事、恩威并施的基本条件。

4、 企业要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建设

制度的设立一方面是对员工的一种约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员工的权利、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员工为了企业的利益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结果受到了惩罚。这让员工会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制度却刻板且缺少人性化,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员工的不满情绪会逐渐累积,长此下去会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况。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度的修改制度,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以制度的刚性管理伟必须,以制度的人性化变通为补充。所以既要把制度制定的好,又要不失制度的人性化关怀,这才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管理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与国际企业的对比中还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创新持续性等方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同时如何保持这些人才的高创造性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只有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进而保证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10

[2]李显君.管理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探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5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管理现状;认识与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分析对应管理思想、工程技术等基础之上,成为了企业管理管理的必修课程。那么什么是企业工商管理呢?企业工商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现状以及管理实际情况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与模式,以及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企业工商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具备全局眼光,具有长远的目标,在战略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管理内容,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粗放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粗放的现象,粗放管理模式现象的出现与企业工商管理息息相关,与企业管理者的工商管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关知识与理论,使得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按照经验进行管理,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管理。由于企业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匮乏,导致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者在在制定发展战略计划时,不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状来制定,导致企业风险增加。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形成企业的特色,存在竞争优势。此外,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的精神信仰,企业文化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动力和信心的增加,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企业文化是必然的。就目前现状来看,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很重视,最主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没有企业文化意识,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大,导致企业文化无法形成。

(三)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果企业失去了人才,就如马车失去了马一样,将无法再向前发展。企业内部管理也一样,需要管理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以及有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就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较多,但是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较少,特别是掌握了工商管理技巧的人才更少,工商管理人才缺少与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由于工商管理人才较少,因此企业应当留住企业内部的管理人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关心,提高管理人员的薪酬和福利,进而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健全的管理流程

由于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少和管理知识的缺少,使得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而企业各项工作是按照企业管理流程来执行的,如果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将影响企业执行力。由于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使得企业各个工作环节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作比较随意,这种情况最终结果是影响企业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制定。

(五)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较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转型,企业所面对的来自市场的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对于生产产品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对市场进行适时调查,没有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市场的情况和需求并不是很了解,使得产品生产过程中比较盲目。产品没有创新,使得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销售不出去,出现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由于产品的积压,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减少,影响企业后期战略目标的制定。

(六)企业内部权责不明确

企业内部权责是企业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当明晰企业内部权责。企业内部权责有经营权和所有权以及监督权,只有明晰了企业内部权责,才能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才能够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倡导推行权责制度,但是国内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一些企业内部权责仍然不明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这种债权不明晰更加严重。

(七)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经营管理将处在市场环境当中,在市场这种自然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注重企业自身的管理,要优化管理模式,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优化管理流程。此外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才有利于各项决策的实施,才能够保证各个环节能够正常的进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各方面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一)加强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果企业缺乏管理精英人才,将会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以及管理模式等产生影响,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企业领导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人才培养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要以工商管理为导向,要以战略发展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各项管理流程的执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此外,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要满足各个职能部门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进行各个部门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二)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随着企业发展,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时,企业自身就会出现一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企业不断地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地更新,这些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逐渐老化,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基于此企业应当改变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适当地让管理者到相关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并在自己已有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实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管理能够融入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市场中。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的重要,企业财务情况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决策,此外企业还与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发展息息相关,财务管理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为了加强企业管理,企业应当构建一支管理能力较强的队伍,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才能够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营,为企业各项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才能够推动企业快速向前发展。

(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够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建立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健康积极发展的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在日常管理和企业运营过程中要讲诚信,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管理

企业在具备高素质人才的时候,还应当注重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个岗位权利与职责,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顺利地展开。通过管理制度能够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对日常管理进行动态监控。企业通过制度约束管理人员时,还需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管理人员的生活加以关心,各项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要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员工才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才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六)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

根据以上问题可以发现,一个和谐有效的管理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各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能够保证企业工作各个环节,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高效的管理环境,大大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七)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大企业管理的建设力度

法人管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实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很适合企业的发展。法人管理模式具有科学、高效的特点,主要结构有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达到效率最大化,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潜能的激发,也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是很有必要。此外企业职业经理的引入,使得企业管理精英人才得到补充,企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促使企业进入更好的发展阶段。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想要使得企业工商管理能够更好发展,就必须注重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注重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以及诚信意识的建立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进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镇生.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7).

[2]黄芳.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9.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6

目前,我国的市场更为开放,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意识也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并能够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但要成功拓展国际市场,企业必须要能够建立起与国际环境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对生产产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凭着自己的产品优势打开国际市场。但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所采用的工商管理模式是较为落后的,无法满足全球环境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在市场定位、资本运作、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之能够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3.价值定位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经济活动创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引入工商管理理念之后,很多企业都能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展一些公益性的项目,能够重视企业的文化的塑造,重视企业员工利益的保障。这些举措对于企业深化发展是一种促进。但也有一些企业对自身价值定位不够明确,企业只追求经济价值,忽略自身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保障员工的利益,忽略员工素质的提升,这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就不完善,企业就不能保障长期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提升。

4.企业内部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确定所有权,监督权,经营权等不同层级人的不同权利,这样,才能保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保障生产经营工作的成功开展,保障员工工作积极行动的有效调动。但同调查,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的内部责任划分并不是很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划分不明确,就容易导致管理举措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容易导致一些人的职权使用不规范,导致员工责任不明确,这样,企业资源配置必然存在问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5.人力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保障充沛的人力资源,企业需要不断的吸收优秀的人才,并能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缺乏一线技能型人才,缺乏真正拥有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一些企业即使吸引了部分优秀人才,但因为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也很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的流失,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1.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是目前企业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要能够研究工商管理内容,研究工商管理工作的作用,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进行管理的工作,因此,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能够激烈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使之能够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制定工商管理制度,需要具体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政策。为了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保障其科学性,又要保障其人性化建设,能够把人性化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工作中,能够根据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划分相关群体的利益。在员工管理中,尤其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做到恩威并施,鼓励优秀,打击落后,要明确相关制度,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保障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企业发展各层面的内容,同时与每一个员工利益相关,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财务管理,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同时要打造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这样,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各环节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在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范围,同时能实现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升工商管理效果,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管理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深化发展。

3.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人才的管理工作,才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动力,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企业要重视人才的管理工作。企业要能够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管理中,企业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能为员工创造条件,引导员工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企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对管理层人员出现的问题要重视,并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处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在思想生活方面存在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化社会,加强人才的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引导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加大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企业要为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要积极引导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管理能力。

4.加强工商管理工作的创新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相关领导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要认识到只有实现创新,管理工作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每一个工商管理人员都需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研究市场供需现状,研究竞争对手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能够创新管理工作内容,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思想的僵化必定导致改革策略难以落实,并将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升。作为工商管理者要能够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员工能够基于现在的管理制度提出创新建议。对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员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奖励,以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这样,企业才能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5.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要能够坚持国家化发展方向。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能够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相适应。目前,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是需要创新的。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要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能够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如果企业一味地降低价格,搞价格战,企业的收益是非常低的。因此,单凭价格优势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不可能的。在工商管理中,管理者要认识到这种问题,要能够从构建优秀的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完善相关服务等方面做出政策的调整,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制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企业才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实现壮大发展。

6.强化关键技术创新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一宗独特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工商管理中,资源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发展优势,然后集中优势人力资源,进行关键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效管理。另外,要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还需要能够加大资金、技术和财力方米的投入,要具有创新意识,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红.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J].时代金融旬刊,2014,(3X):121.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7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强调,21世纪将回到龙的世纪,中国会成为一个世界强国。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形象必须通过现代设计树立,CI就是具有现代设计特征的代表。

CI这个名词,(Corporate Identity)对一中国设计师或企业家来说并不陌生。它于九十年代盛行开来,现在又萎靡不振了,在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争创国际品牌的情况下,CI是“大势已去”还是能助企业一臂之力?

创品牌是CI的根本任务,那么它将在中国企业中以什么样的模式出现并去完成这个任务呢?

CI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九十年代帮助一些国内企业腾飞起来,人们都觉得她很神秘,在这里,我们再来看看CI到底是什么?

日本人说CI是一种方法,中国人说CI是一种战略,我说,CI首先是一种经营策略。美国Pard Rand教授著名的CI三大支柱理论即:企业个体形象,企业印象,企业识别设计来划分CI体制。它们分别代表MI、BI、VI。比如说:一个国家,MI就好象国家的宪法,确定了国家的性质;BI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而VI就是国旗、国徽。就个人形象而言,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是个体形象;行为举止、修养是个体印象,发型装束则是个体识别。对于经营设计,除了专业表演以外,整体形象,戏路特点是BI设计,职业道德,公众行为是BI规范,而外形包装则是VI传达。在外型包装多变的今天,人们对明星的个体形象,个体印象要求更高了……IBM第二代老板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给自己的定位是:要拥有卓越的经营信条;要能格守信条;同时又要有随时能改变这些信条的勇气。这就是他的MI、BI设计。同样,企业也需要一种经营策略:企业性质、职能是MI,企业行为规范是BI,其标志,广告等视觉传达系统为VI部分。而我们现在,一谈到CI总是同企业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企业更需要经营策略。企业要生产产品,从原料到市场,仅提高产品质量是不够的。在当今这个商品过剩的社会,消费者从追求物质本身的价值,逐渐过渡到重视对自身和社会存在意义的信息价值的追求,起作用的并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附加价值,是人们相对欲望所产生的价值。企业要在解决自身的生存价值之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就要通过整体识别系统设计来提高企业的价值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个信息要通过媒体来传播。CI就是提高这种信息的经营战略,所以,CI还是企业经营策略与传播文化的共同产物。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经济重心的不停转移,从美苏争霸到日本经济的崛起,再到世界强国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CI的浪潮席卷了欧美,席卷过日本,还在中国登了陆……美国有美国的CI,日本有日本的CI,中国也有自己的CI,每个国家的CI设计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不同时期,CI在这些国家都经历了兴衰演变,在各国企业具有不同的走向。

在欧洲,是CI发源地。最早是德国的AEG电气公司,接着30年代,英国政府请艾德瓦·琼斯顿等著名设计师对地铁交通系统进行统一形象的设计,以加深市民的印象。

而真正将CI导入企业,确定其重要地位的,当属美国。50-70年代,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亟待复苏,美国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美国社会学家在50年代末就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政府已意识到工业社会向“知识就是资本”的信息社会转变。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一直被认为是在早期成功导入CI的典范。它激发了许多美国的先进企业着手导入CI,如Mobile(美孚)石油公司,西屋电器等,1970年,可口可乐公司革新了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标志后,著名的3M公司,各大航空公司、银行、连锁店、克莱斯勒等著名汽车公司……,众多企业纷纷加入导入CI的行列。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当时就知道,在信息社会中,就财富的构成而言,以知识为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以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为例,在许多生产厂家为自己产品的销路到处奔波的时候,它本身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生产厂家都是以许可证方式在耐克公司的授权下生产“耐克”牌产品。“耐克”公司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品牌商标,以及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耐克公司就是凭借着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称霸于全球运动鞋市场的。当“麦当劳”这一类是有鲜明经营方式——汉堡包、土豆条伴随着富有亲切感的“M”标志和暖融融的色调,远涉重洋后在深圳、北京、广州,甚至桂林登陆,并很快在国人心目中独树一帜的时候,当“麦当劳”的名字风靡世界的时候,足以让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统帅着这一庞大的连锁店系统呢?“麦当劳”可以说是深深懂得在“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依存关系,这便是它的严整规范的CI系统。这告诉我们,CI所创导的一体化的符号形象能保证商品品牌的信息化;能保证企业在宏观总揽中去把握信息输出的整体效果。 转贴于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引进欧美科技,二战后腾飞起来的战败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器、汽车输出国。50-70年代,美国CI繁盛时期,日本的CI才开始起步。日本的TDK,伊藤荣堂,MAZDA等企业导入CI,他们所做的只是将企业的标识给予标准、规范,使之能在大到高楼大厦,小到名片、信封都遵循一种规范,起到统一视觉效果的作用。实际上,这只是视觉识别系统设计——VI设计。与此同时,这种全面的标准化操作却意想不到地带来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以低成本,获得高回报。其中MAZDA和大荣百货至今仍然被认为是在登陆日本后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仅是日本CI设计经历的四个时期中的第一时期,好戏还在后头呢?将CI概念引进自己的国家,足以见日本向来以学习,吸收照搬西方成功的经验见长。

当时的中国,政治运动不断,没有一个安定的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CI设计被看做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被无情地拒于国门之外。

八十年代左右,确切的,美国在70年代后期CI热就大大降温了。美国当时经济萧条,设计公司不能像日本的设计公司有源源不断的活计,也不像中国对设计的需求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美国甚至流行着自己设计、筹资、出售这样的“主动性”的设计公司。理论上,学者李艾·李斯提出,CI理论是“从里向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的角度,而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这“推销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化的市场营销观念不符。“CI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美国IBM公司从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危机,可以说是CI战略负面效应的前兆。当美国人意识到CI战略需要升华和完善的时候,在日本的企业界已经听不到“为什么要搞CI了。CI,作为经营战备的有效手段,已经为许多企业理解接受,并且以积极态度导入CI。CI设计在日本的发展又走过了三个时期:有“银座屋”,“小岩井乳业”以及路人皆知的健伍“KENWOOD”等等为成功第二期;为求扩大服务范围,改善企业综合素质的,以“麒麟啤酒”,“东京保险公司”,“布林斯顿轮胎”为代表的第三期;80年代后半期,CI成功的例证比比皆是,促使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思考如何通过导入CI来发掘企业的经营资源。如“伊奈制陶公司”,以全新的“INAX”名称和设计来取代旧形象,将企业理念定位为“创造环境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业对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十分敏锐,设计风格紧随世界潮流,转入“后现代主义”风格。现代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对后现代设计特点是这样描述的:我喜欢混血的元素而不是纯种的,喜欢歪曲的而不是一往直前的,喜欢模棱两可的即不是明晰的,喜欢兼容并蓄的而不是排它的。并且,在注重企业理念的同时,日本对CI设计制作方法上要求十分严格,“CI树”就是证明,为企业做设计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CI树,以调查研究是树根,企业策划部分为树干,的“过程树”;表现设计内容的“展开树”如日本电信公司NTT以基本形象为树根在应用设计方面展开的CI树(图)等。可见日本人工作态度的严谨认真。另外,日本当时企业都抓紧各种机会导入CI,招数变幻无穷,很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了起来。相继出台的政治经济政策的人民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从中国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经济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经济特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洋品牌”“洋文化”,时代早已不允许我们抵制洋货了。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日用品,在许多家庭中占了一席之地。跟着,CI设计也在中国人脑中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为什么‘麦当劳’的标志那么抢眼?”“为什么‘可口可乐’的名字那么好听?”但中国毕竟是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开始,还是有大部分的“没富起来的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候,中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这时,设计师不断告诫头脑还留在农业文明、温饱阶段的企业家,希望他们把塑造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问题当作一种投入产出来考虑。其实当时中国的广告、设计公司就不多,能驾驭CI的专业公司根本没有。

90年代,CI在美国虽已衰败,但以它为基础的其它经营策略不断将它丰满壮大。美国的CI设计注重VI部分的传播。不注意培养企业理念,发展经营策略,前面提到过其缺乏营销思想。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取而代之产生了CS,即顾客满意战略。1986年美国一家市场调查公司以CS理论为指导首次发表了顾客对汽车满意程度的排行榜。它作为一种吻合时代需求趋势的经营战略,弥补了CI过份强调企业自身形象的不足,使CI战略跳出以企业为中心,走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继续发挥其功能效应。

就在美国的CI得到升华之时,日本又遇到了问题。日本CI强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强调CI中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CBI两部分。全因其涉及面广,推行难度大,因此,能正能将MI和BI一起运作的并不多,另外,很多学者就已重视“CI污染”———各种广告造成的视觉充斥对社会的负面效应。还认为是CI是泡沫经济的产物。那么,它该怎样改善自身呢?

不管CI是否是泡沫经济的产物,反正CI的热潮席卷了神洲大地。我国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建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了其它的发展,富起来的人渐渐多了,有些大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衣服只要能保暖,食物只要能果腹,手表只要走得准,冰箱只要能制冷,“价廉物美”不是很好吗?这种没有结构,没有精神内涵的价值观念随着商品多元化的到来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人们价值观念的再次改变,预示着信息时代在中国的到来,人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期到来了。

这就是CI设计在中国兴起的条件。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在解决自身的生存价值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对信息价值的追求会让企业能更好解决生存价值。中国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只要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不需追究它是姓“资”还是姓“社”,企业尝到了新闻能捧起一个企业,传媒也可以一夜之间毁掉一个企业的酸甜苦辣。所以,都提起了对企业包装上的注意。我国大陆九十年代最直接的受到了台湾CI设计的影响,台湾的设计风格受日本影响,但不及日本那样跟上世界潮流进入后现代风格。它在大陆开展业务,为“彬彬西服”,“嘉陵摩托”等做过设计。中国设计师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已经接受了日本后现代主义,从当时企业标志的设计上可以看到。如太阳神、半球电器、单夫高级衬衣、浪奇等。这时中国的CI还处于萌芽阶段,与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道,在全国蔓延开来。许多广告公司与设计公司打出CI设计的旗号,CI的策划费被压得很低,有的从业人员根本没见过CI手册就宣称可做CI整体策划的业务。在这另人眼花潦乱,头脑发胀的世界,抱定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dolcn.com

放眼未来,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所流行的公司自行设计的方式,与至少还能吃饱的日本设计公司、供不应求的中国设计公司是有区别的,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无人能及的。

日本设计界的绊脚石也逐渐被排除着:以中西元男为首的设计家们在美国原有的CI基础上增加了经营理念和经济策划等,还将这一理论体系反馈予美国。在MI方面日本的行为是有目共睹的,如桂林微笑堂每天早上日方领导就召集员工喊口号,强化企业精神。在BI方面,为企业制定激发企业活力的机制,如本田公司,提出员工提合理化建设,可获奖的方案。并在待客态度,销售服务等方面建立奖罚机制。在VI方面,提倡“个人化”设计,重视调查先行。如“松屋百货”,重新定位统一形象后竟起死回生了!所以,在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的同时,开展营销战略,是未来日本CI发展下去的保证。

中国的CI设计基本上没有成功的例子,难道说中国目前不适合摘CI吗?为什么九十年代中国从都在讲CI,CI设计在当时的中国成了最时髦的东西,听说广州光一个“太阳神”的标志就值好几个亿,于是,谁都想搞CI。可CI在中国企业中却是“昙花一现”呢?从政治角度说,我国企业刚刚步入市场,很多企业连最基本的‘企业问题’还尚未理顺,谈CI还为时过早。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们也提出这种观点。我国企业的要求是生存与发展,急待解决的不是导入CI,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从经济上看,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基本国情,目前,并不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并驾齐驱,市场经济体制仍待完善。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广告包装,以为不异血本的广告会带来厚利!假冒伪劣、盗版产品大行其道,这是健康商品市场竟争中的陷井,也是CI设计的误区之一。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与设计者沟通,按个人意志办事,导致设计出来的非企业形象而是个人形象的有之;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搞CI,要设计师搞CI是因为别的地方在搞,我们也不能落后……”“搞CI还要花钱的呀?那不搞了!”这种话的人有之;且不知CI是何物就想搞CI,这恰好是和CI思想相违背的。一些管理者以为CI设计只是把企业外型重新包装了一下,对于企业文化,管理营销策略并不注重,而经营策略是由管理层制定的。只有在同管理者的密切配合下,CI才起作用。另外,一些企业管理者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思想意识阶段,只顾产品质量而无视企业形象宣传,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到了“酒香的店家到处是”的时刻到来,他该怎么办呢?所以,管理阶层的素质CI导入的影响重大。设计师为企业策划的新形象,经营策略必须要由管理层推行。毕竟,设计师只是号手,企业领导才是指挥。另外,中国的专业设计公司能真正驾驭CI的很少。大部分所谓广告或设计公司对CI理解不够,也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的整体知识。近十年来国内虽有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师,但我国智力产业尚未形成,CI设计也难成大气候。因为设计市场鱼龙混杂,恶性竞争,压价,难以保证设计质量。甚至有人认为搞CI不过是要一本手册而已,不用花多少钱!孰不知CI手册的制作中凝聚了多少设计师的调查、分析、构想与制作心血,日本设计公司做一套CI手册要花三年时间!一个标志要做上千次,中国设计公司能做到吗?这种认真、踏实劳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中国设计公司学习的。与日本CI设计相比,中国也缺乏一些物质、技术上的有利条件:日本是在工业近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AOS公司给企业搞CI设计时,为设计说明会所制作的作品都是和实物一模一样的。在日本有一种打样公司,是专门为制作复制少量作品服务的。我们的设计公司就缺少这些条件。设计师在做VI设计时,很多把CI树弄错的:树根部“基本形部分”没有规定的东西,树干上的“应用部分”却长于出来。以至于做出的CI手册乱七八糟,起不到统一企业形象的作用。对于设计的直观效果,很多设计人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风格,只知随波逐流的模仿,这不是对美的追求的态度。这就是现在CI在中国萎靡不振的原因。品牌在中国这块原本头贫瘠的商品经济土壤里一开始就是一颗发育不良的种子,所以在树立国际品牌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前面分析过国外CI的发展路线,也是曲线上升的。

我们应该看到:基于我国商品品质的不稳定性,CI是一个企业的承诺,使消费者企业形象的印象来购买商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这样。CI必将在中国企业一步步进入国际市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加入WTO,必定要参加世界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具有品牌意识。要向美国“耐克”公司学习,利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要向“麦当劳”学习,学习它是怎样将企业形象统一化并转变成一种信息价值。学习美国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S战略;和日本提倡市场调查,“个性化”设计的营销思想。同时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稳中取胜,解决生存价值是基础,追求信息价值不要象日本搞成“CI污染”。CI在中国企业中具有特色的发展可以是:不一定所有的企业和机构都必须导入CI,也没有必要等到我国企业整体水平达到CI层次,只要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就可实施,像海尔集团已导入CI战略,走向世界市场。在国家宏观角度要完善市场法则,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的政治制度下,企业导入CI是谁早谁晚的事,和中国“先富后富”的道理是一样的。围绕自身生存价值服务,这是中国CI发展的又一特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逐步在企业中导入CI是一个试验性的过程,就像中国的经济特区一样,它们的成功会带动其它部分的发展。 dolcn.com

关于领导方面,原先中国的许多企业领导并不是学经济出身的,而是学其它专业,对经济运作一无所知;或是上级指派;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乡镇企业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科技高含量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前面谈到CI导入企业与企业管理层素质有重大关系,一个好的形象策划能不能被“敲定”很大一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国家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谁没有在经济竞争中提高素质,没在商机四伏下把握机会,没有意识到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性,那么,下一个“下岗”的就是他了。

中国CI发展的特色还在于:中国的设计师要在把CI树搞清楚是怎么回事,CI手册应怎样制定这些事上,多学习日本的设计公司,学习他们不断地研究CI理论,完善CI理论;把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融入其中。多为企业考虑,策划出新的营销手段。学习他们踏实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那种敬业精神。日本的设计之所以紧随世界潮流,也是其具有快速学习,取他人之精华的品质。而我们国家的设计业呢?很少在世界级设计大赛上拿奖的原因是什么?是缺乏文化吗?可我国拥有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呀!缺乏的是一种语言,一种具有“后现代”特点的语言,一种将中国文化诠释给世界人民的语言。CI在中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策略和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刚刚步入世界市场的我国企业来说,不用等到企业整体水平很高的时候才一齐导入CI,只要企业发展良好,就可逐步导入CI。在若干年后,中国的许多品牌立于世界名牌之林时,中国自然会形成具有特色的CI模式。 dolcn.com

在设计界,设计师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有深远的目光,要看的更远,看得更高,我们虽然没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但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设计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CI之路。

综上所述,CI在各国的发展都有兴衰经历,但它始终是曲线上升的。我国在CI低潮期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要看到,在未来它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保证,我们的前途光明而美丽。

参考书目:

《CI设计》 杨仁敏、李巍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8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 发展方向 信息化 措施

企业的档案包括企业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里直接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和意义的文字,图象以及录音等各种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这种历史记录是一种信息资源,它是信息和载体的结合产物。但是,在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中,很多企业的档案都有档案数量庞大,保管条件差,查找效率不高以及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一、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含义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指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档案实体的保管作为工作重点,转向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作为重心的过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大体包括:建设基础设施,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创建应用系统,完善标准规范和培养相应人才等五个具体的方面。

在这五个方面中,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的基础和核心。其内容包括:a.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b.实现现有电子文件归档。对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和电子文档的归档要求必须其齐全完整,真实有效。

二、怎样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1.树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要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档案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如果缺乏这种意识,即便配备了一流的档案保护管理硬件系统,也无法达到信息化管理档案的目的。所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让档案的工作人员牢固地建立起凭借先进科技进行科学管理的思想,真正改正在计划经济时代树立起的重管理轻利用以及封闭保守等陈旧的管理思想,实现档案管理中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封闭式服务到开放式服务的转变,使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的需要。

2.建设相关硬件设施并提高相关技术。企业应尽快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信息化管理所需的计算机,扫描仪以及各种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档案管理设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加速开发相关应用软件,加快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进度。企业的档案部门也应尽快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先进设备的效用;同时还要尽量利用本身的大量档案资源的优势,挖掘企业的各方面潜力,及时开发有用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其他相关部门加以利用研究,把各种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现代化技术在档案部门得到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必将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大大提高对档案进行管理利用的水平,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3.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在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使相关的责任更加明确,网络运行和数据传输的安全得到保障,企业还必须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相应管理规范机制。

首先应当改进原有档案管理制度,即档案管理部门需制定一套新的符合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要求之一是要完善对档案管理中的业务流程和技术的规范要求,使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环节和步骤得到细化;要求之二是要制定相关安全措施,尤其是要实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保证企业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

接下来需要统一档案管理的要求标准。标准规范化建设也是档案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对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档案整理标准化、统计标准化以及服务和各项技术的标准化等,这些标准化的要求将成为以后衡量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高低的标尺。如果缺乏这些标准,企业的档案数据库就无法合理录入有效的信息资源,同时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也将由于没有必要的标准尺度而变得冗杂混乱,降低工作效率。

4.打造一支优秀的档案管理队伍。要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是成功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根本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质量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好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子啊信息时代,文件的自动登记,辅助立卷,归档,著录检索以及信息网络的传递和安全利用基本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由此可见,必须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在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的同时,要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另外还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工作的技能水平。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档案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创造必要的条件,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三、小结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时展的主旋律,更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并为其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指导信息。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积极配合,为档案部门提供必要的管理设备和人才的培养环境。同时档案管理部门本身也要努力在工作中有所革新,提高信息化管理的素养和水平,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最终共同实现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东红,田薇.浅谈档案管理信息化[J].神州(下旬刊).2012年08期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9

    关键词:市场营销;渠道模式;企业

    1 前言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大多采用渠道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模式。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其营销策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来不断调整渠道模式,以使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营销渠道是:厂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市场渠道存在严重缺陷,其厂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包含的中间销售机构的层次较多,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为了改变其模式,使厂家与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交流沟通,采用“零级渠道”、“一级渠道”模式,从而使厂商的业务及市场开拓面较宽,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把握整体渠道市场格局和动态。目前,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直接营销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随着现代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专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由于产品技术越来越复杂,中间商就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例如:产品安装、操作指导等,只能厂商与客户直接交涉沟通,这就要求使用直接营销渠道;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把握产品策略,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及推广。而中间商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很难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客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所以有些企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承担起了产品分销的工作。

    (2)加强营销渠道的整合。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其存在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很少重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想适应其发展,使渠道能够高效运作,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员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垂直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新型整合的营销渠道下,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就要联合成一体,由以前的“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交易型活动方式转变成伙伴型活动方式。这样大家都以渠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联合在一起营销,将会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升行业地位,也是今后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向。

    (3)加强直接零售的短渠道营销模式。目前,厂商为了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打入并深入拓宽市场,积极创造营销条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以便厂商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多样化的厂商来说,其客户群体很多,如果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营销不切实际,因此,企业就采取减少渠道营销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商直接供应零售商,既可以让零售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直销的好处。随着中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界限的淡化,缩短渠道成为可能,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地位逐渐下降,其经营方式与零售商趋近相似。

    (4)零售终端实力增强,大型零售企业积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零售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其竞争实力也逐渐提高。零售商绕过批发商,享受厂商的优惠价格销售产品,同时也将与厂商进行价格战,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价值,还能够利用其企业实力及声望拓宽市场,与厂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

    (5)电子营销渠道成为渠道营销的创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营销渠道成为主流渠道,其主要是指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使厂家与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与传统渠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也能够使营销市场无限化,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优惠手段,其空间开放性又打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渠道营销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现代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从形式上向“短化”和“宽化”发展,使渠道成员的关系趋于整合,其功能趋于丰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1)渠道成员关系战略化———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构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是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中控制的网络构造,其中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其他成员的所有权,大多数是生产者占主导地位。事先规定好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生产者和经销者一体化经营,消除各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造成冲突。这样,通过协同合作,生产者与中间商双方共同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其中的复杂运作环节,获得更大的利润。

    (2)营销渠道多极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建立。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指的是企业建立两条或者更多的分销渠道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市场信息,而传统的生产者只通过一条渠道来销售产品,营销渠道属于单极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企业采取了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这样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何乐而不为?

    (3)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新选择———中间商为主导的渠道模式构建。垂直型渠道和多极型渠道的建设,都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实力和完善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系列,才能保证渠道营销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较单一,资金基础薄弱,对于渠道经营资金成本占用比重大的产品无法有效、较好地营销,如果企业把营销渠道的主导地位转移给中间商,产品营销的主要任务交给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中间商负责,可以通过其实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可以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来,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企业从自身提高经济实力。这样,生产商和中间商就可以分工合作,各行其责,达到双赢的效果。

    (4)营销渠道的革命———电子商务的兴起。虽然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物流配送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企业已经在最大限度缩短新产品的由销售到形成现金流的时间,减少了各个组织层次的运作,同时全方位通过信息传递产品本身及售后服务内容等,便捷、有效地完成商品的营销过程。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构建处于一个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好其可操作性,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受到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建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统计

一、企业统计工作面临时代困境

1.企业统计理论困境

任何企业统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企业统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对企业统计理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企业统计的基本假设上。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统计主体已不是可以人为假定的核算单位,企业主体的界定越来越难。由于企业统计主体变化频繁,虚拟主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打破了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应范围,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经营期限具有很大的弹性,信息需求者通过网络可随时得到企业的动态的企业统计信息、企业统计报告,企业统计期限已不那么重要了。

2.企业统计职能困境

企业统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企业统计核算是企业统计监督的基础。电子商务时代,要求企业统计信息是实时的自动处理,企业统计核算是基于网络化的,在获得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有关数据进行企业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网络营销策略等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网络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企业统计监督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的形式需要发生变化。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应逐渐淡化,重心将转向协调、管理、监督、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这样企业统计的预测、控制、分析等职能则需要逐渐得到加强。

3.企业统计组织困境

电子商务对企业统计理论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企业统计报告等带来的冲击归根到底对企业统计循环产生了冲击,由此带来了企业统计组织与工作方式以及企业统计人员职能的转变,包括:要求企业统计组织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财会系统的应变能力;要求企业统计组织能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使财会职能不再受交通条件的制约;要求企业统计组织能实现工作任务的调整和合并等。

4.企业统计法规困境

现阶段,我国有关电子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难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所有的新问题、新纠纷。再加上新颁布的企业统计法中,也未对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统计信息化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这就为企业统计人员正确记录、反映电子商务交易,及时提供准确的企业统计报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统计信息的不确定性、风险性。

5.企业统计实务困境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统计中原有一些原则受到冲击,这给企业统计实务带来了很大影响。常用的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指标包括三类:网站流量指标;用户行为指标;用户浏览网站的方式。真正专业的网站访问,企业统计报告并不只是对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数据的简单汇总,分析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网站流量数据本身,而是通过对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及其他相关数据的系统分析,来发现网站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这就是说,网站流量企业统计与网站访问分析在一般指导思想方面是有差别的。“网站流量企业统计”与“网站访问分析”不仅在一般指导思想方面具有明显差别,在具体的企业统计与分析内容上也有显著不同。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具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和方法,因而可以通过模式化的程序实现,这也就是一般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专业的网站访问分析是在对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数据的一般汇总和模式化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专业人员的知识进行的深度和系统分析,其对网络营销经营策略的价值自然高于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对网站分析的功能进行选择定制,定期发送分析报告,启动预警机制,这是网站分析软件未来发展的一个热点。

二、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1.企业统计主体假设扩大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随着虚拟企业的不断出现与重组,企业统计的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都具有不稳定性。企业统计的主体新概念应该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目标的社会组织集合体”。其企业统计活动空间范围可以包括传统企业统计系统界定的“实”的公司、企业、集团,也可涵盖以网络“虚拟”的媒体为主的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等网络化临时的结盟组织。用相对企业统计主体假设替代传统企业统计实体假设,更有利于企业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2.企业统计计量手段多样化

在企业统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企业统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否则只能使企业统计陷入困境。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经由于电子商务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能准确地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信息而必须是几种计量模式并存,择优对企业统计要素进行计量。

3.企业统计系统构建安全化

要提高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统计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来强化其安全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加强数据输入的管理。二是加强对数据处理的控制。三是加强系统容错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企业统计系统的容错能力。四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度。五是采取安全保密技术。

4.企业统计内部控制多元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内部控制的方法及手段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内部控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方法与之相互结合,以信息技术方法控制信息风险

5.加强企业统计组织

企业统计组织建立的基础是企业统计业务流程,企业统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人员职责的确定也要根据业务流程。为了符合网络化及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不仅关注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将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企业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对未来的预测。企业统计原来的服务将变成企业统计决策为主,企业统计原来的监督将变成促进为主。

参考文献:

[1]杨世军.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影响[J].商业经济,2006,(11).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11

关键词监狱生产;监狱企业;产业结构

一、我国监狱生产的历史功绩

组织罪犯参加劳动,是当代绝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通过劳动改造罪犯使之成为守法公民,是我国监狱工作的重要特色。监狱生产作为改造罪犯手段的重要载体,在新中国监狱的发展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1.监狱生产积累了财富,为监狱整体工作奠定了基础,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民主政权接收的旧监狱破旧不堪,而在押的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罪犯却不断增加。当时的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国家财政非常困难,让所有罪犯在监狱“坐吃闲饭”既不符合马列主义、思想中劳动改造罪犯的理论,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为此,在1951年5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把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确定了组织全国犯人劳动的生产建设项目。即:“从事大规模的水利、筑路、垦荒、开矿和造屋等生产建设事业”。这些项目需要劳动力较多,比较集中便于管理,适合组织犯人大规模劳动。监狱生产创建并逐步发展起来后,既解决了在押罪犯“坐吃闲饭”的问题,又为监狱设施的改善,监狱整体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减轻了国家经济负担。监狱生产成为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监狱生产是改造罪犯手段的重要载体,成功改造了一大批罪犯。

我国监狱的罪犯改造工作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罪犯通过劳动,改正罪犯思想,矫正好逸恶劳的恶习,学习劳动技能,成为守法公民。这一改造罪犯的劳动过程都是在监狱组织罪犯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监狱的生产成为了改造罪犯手段的重要载体。一大批的战犯、反革命罪犯和其他刑事罪犯都在监狱的生产劳动中得到改造。

二、现代监狱企业是特殊的企业

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监企合一”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企分开”是历史的必然。新体制下的监狱企业还是不是企业,曾经存在争议的观点。有的认为应确定为事业性质;有的认为监狱企业应作为监狱的一个内设机构。在《国务院转批司法部关于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监狱国有独资公司及其子公司或分公司是改造罪犯工作的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为监狱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为改造罪犯服务,不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企业,但也要讲效益。

1.现代监狱企业仍然是企业――要讲效益

现代监狱企业的产权属于国有。现代监狱企业仍然要进行商品等价交换,要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去,具有一般社会企业的属性。为此现代监狱企业就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理念,建立一套“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机制,依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使其按照现代公司的生产经营规范运行,使企业良性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果在观念上不认可监狱企业是企业,那么势必造成在监狱企业的运行机构管理上的混乱,阻碍监狱企业发展。

2.现代监狱企业的特殊性――主要为改造罪犯服务

《监狱法》规定: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监狱企业的特殊性是由监狱的性质决定的。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这是实行监企分开的法律依据。监狱企业生产“主要任务是为监狱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为改造罪犯服务”监狱生产是改造罪犯手段的重要载体。这显然与一般社会企业以营利为唯一目的有着巨大的区别。

三、现代监狱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现代监狱企业虽然具有特殊性,但仍然要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去。市场不照顾“特殊企业”。受到罪犯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制约,监狱企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市场上没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监狱企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和改造罪犯。

1.积极开拓劳务加工市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企业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监狱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为社会企业提供劳务加工。劳务加工产品一般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生产投资少,充分发挥了监狱企业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又缓解了监狱企业生产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罪犯可以在加工项目经常变化中学到更多的技能,有利于罪犯的再社会化。

2.发展环保节能产业

环保节能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政策,只有环保节能的项目,将来才能有发展前途。大力发展劳务加工,并不是要求所有监狱企业都进行劳务加工。监狱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地制宜,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选择适宜自己发展的道路。另外部分监狱传统产业在市场上仍有较强的竞争力,要及时做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3.政府采购的公共物品加工

企业发展的方向范文12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管理模式;策略

伴随社会经济愈加发达,我国经济市场生机盎然。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规模也愈加增大,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在此时凸显出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若想取得久远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管理工作严格要求,以此优化内部结构,推动企业完成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然而,我国多数小型企业并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许多大型企业也尚未开拓更大的海外市场。在此背景下,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并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企业长久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水平十分低下

企业和企业之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会不断竞争,它们的竞争力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在企业竞争力中,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用市场经济的同时,市场的活力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这就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不过市场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仍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整个市场中企业深入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工商管理模式的应用还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和我国的国情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因此就导致了工商管理水平并不高,并没有办法发挥出其具有的实际价值。此外现阶段还有很多管理人员在企业实际经营的时候,严重缺乏协调的意识,用户的各种需求并不能被充分挖掘,企业内部中的各个部门之间没有互动和沟通的途径,另外造成企业工商管理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因也和企业的管理观念落后有直接关系。很多企业现阶段都引进了国外十分先进的工商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其核心理念却出现严重偏离,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被严重忽视,导致整个工商管理机制并没有实际作用。如果想要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工商管理的相关机制去不断完善,在实践的同时将管理机制建立出来,对市场发展的动态去积极关注,把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管理协调好,以此对企业工商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并将企业竞争力有效增强。

(二)管理目标混乱

现阶段,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完善工商管理工作系统。但是多数企业在开展工作时期未设立明确目标,使得管理工作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究其原因,多数企业只在乎眼前生产经营带来的短暂经济效应,却忽视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建设,并未对企业未来进行展望。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若想取得长久发展,此种做法只会让企业愈加走向崩塌。

(三)企业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

目前,在对我国企业类型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国内加工生产型企业数量较多,并且,许多企业经营都是靠接取外贸加工订单来获取利润,但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体现出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的转型难度。可以说,加工生产型企业往往是产业链中的最底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单纯地加工生产型企业不适合在市场环境中生存,如果不能尽快地进行转型,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就很容易随着经济发展被淘汰。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工商管理需要有人来完成,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如果不能保证管理人员的良好综合素质,就会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开展效果。因此,如果企业想要提升工商管理水平,就需要先从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着手,企业应该根据各部门的管理需求,做好管理人员的更换,引入管理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提升工商管理的综合化管理能力。可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有很大关系,企业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才这个重要的基础,只有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提升人才储备,才能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接受培训,转变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确保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的正确认识。另外,企业还要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高校内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入专业管理人才,也能让高校生提前积累实践经验。

(二)优化管理制度,注重培训考核

开展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相关人员应以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从而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同时,企业应建立一个考核机制,企业要注重工商管理培训考核,在对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工商培训的同时,对其进行系统化考核,最大化提高考核结果准确率。

(三)构建科学管理模式

企业形成完整系统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建于其上,并根据市场形态及时进行转换。借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外展开大量合作之力,借鉴西方工商管理模式,构建一套科学性的工商管理模式。此外,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愈加完善,我国相应法律法规也逐渐趋于完善。因此,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应当建立在法律基础上,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化、良性化竞争,保障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做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通过企业工商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为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思嘉 .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 [J].经营管理者,2019(11):52.